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龄卧床老人护理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临床资料
本组150例,男66例,女84例。年龄最大95岁,最小70岁,平均75.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12例。有合并症351种,其中高血压75例,心脏病105例,糖尿病21例,其他合并症54例,21例有脑血管意外病史。治疗方法均采用牵引后正骨复位固定,住院时间最短3天,最长30天,平均9.6天。住院期间病人无褥疮、肺炎等护理并发症发生。
2 护理问题
2.1 合并症多,病情多变 高龄老人由于年老体弱,脏器衰竭,且多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受伤后由于疼痛、手术、骨折复位等因素刺激,常加重原有病情,出现心脑血管意外,以致发生猝死。
2.2 用药问题 病人入院前在家大多长期用药治疗其他疾病,骨折住院后,有的病人忽视了原有疾病的治疗,有的病人重复用药,导致原有疾病病情加重,或服药过量出现副作用。
2.3 健康教育效果差 高龄病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接受能力逐渐减退,部分病人耳聋眼花,甚至出现老年痴呆或遗留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让病人在住院期间了解和掌握骨科病人饮食调护、功能锻炼、手术前后配合、髋部损伤特有的治疗护理要求以及原有疾病的护理等诸多健康教育内容,难度大,效果差。
2.4 易出现并发症 髋部骨折的老人长期卧床,限制翻身,骶尾部及臀部皮肤受压缺血,最易发生褥疮,而且一旦形成褥疮,较难愈合,持续压迫,可形成溃疡乃至坏死;肺部呼吸运动减弱,痰液积聚肺内,引流不畅,诱发坠积性肺炎;大小便护理不当,尤其是小便失禁的病人则可引起尿路逆行感染;患肢长期固定不动,血流缓慢,血脉不和,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1];此外,长期卧床,肠蠕动缓慢,饮食习惯改变等易导致便秘。
2.5 心理问题 病人住院后,往往出现矛盾心理,希望得到良好的医治,又怕从经济、生活、工作上连累子女。为此,常有病人拒绝治疗或提前出院。
3 护理对策
3.1 全面评估病情 病人入院后应尽快对病人全身情况进行评估。
在充分掌握骨科情况之后,全面了解受伤前病人身体状况,曾患哪些疾病,患病程度,治疗情况以及目前病情。认真细致做好全身各项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有合并症的病人,应做为重点观察对象,认真交接病情,按时巡视病房,外出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骨折复位治疗时配备专职护理人员,携带或治疗室配备抢救药品和器材,随时做好处理突发意外的准备。本组有1例病人于复位过程中发生意外,经及时抢救后脱险。
3.3 加强用药管理 住院期间所有治疗和护理应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告诉病人及家属,不能私自服用任何药物,特殊情况下用药,必须经医生和护士允许,避免出现重复用药或单一用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本组1例合并糖尿病病人,在服用了护士发的降糖药后,新换的陪护又让病人服用了自带的降糖药,造成病人出现低血糖的后果。
3.4 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2] ①应力求内容简单,通俗易懂,每次时间要短,不超过5分钟,重要内容可多次重复,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②高龄老人住院期间一般均有家人陪伴,对记忆力差及智障老人应把健康教育的对象转向病人陪伴,把需要注意和配合的有关内容讲给家属,以减少护理人员反复讲解造成的工作量。③以书面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于有知识或经常更换陪伴的病人,可将教育内容集中整理,向病人讲解后,将书面材料发给病人家属。
3.5 积极预防并发症 ①预防褥疮。病人卧床期间,应使用气垫床,改变传统的使用硬板床的常规,夏季可使用凉水垫,置于骶尾部,通过水分子的运动,达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之品,增加机体抵抗力。正复固定后,鼓励病人做双肘支床,健足蹬床,臀部离床的抬臀动作,护理人员每天2次给予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褥疮发生。
②预防肺炎。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指导患者晨起做深呼吸及深咳嗽,协助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③预防泌尿系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留置尿管者,每天用皮肤消毒液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翻身时保持尿管及引流袋处于低位。④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让患者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早期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趾间关节的屈伸运动。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及血液循环,以利消肿,预防静脉血栓发生。⑤预防便秘。鼓励病人多进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常饮蜂蜜水以润肠通便。每天早饭后半小时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3.6 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人各有不同的生活历史背景,往往比较固执,对疾病普遍抱消极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心理调护,克服病人怕麻烦别人、给子女增加负担的心理,向病人及子女讲明良好的医治,可以提高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解放子女的劳动力。多关心病人,与病人交流,尽量满足人的需求,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使之保持心情愉快,以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总之,高龄髋部骨折的病人存在着由于多种疾病并存,长期卧床所带来的一系列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必须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加强责任心,落实预见性护理措施,从而达到防止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60-02
住院老人的安全问题已受到各医院的高度重视。老人在住院期间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与医疗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各医院从护理角度对老人的安全问题进行评估、分析,找出薄弱环节,采取应对措施,为老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就医场所和就医环境。
1 住院老人常见的安全问题
1.1 卧床老人的安全问题
卧床老人最容易发生的伤害是压疮、烫伤、抓伤、感染、窒息或坠床等。这些伤害主要与老人疾病所致翻身活动受限,长期卧床,护理不当而引发的并发症等有关。
1.2 可活动老人的安全问题
这类老人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对自己的活动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价,过高估计自己,而又不听医护人员劝阻,擅自离床活动或不在护理人员的看护下,独自在走廊抓着扶手行走。这种不遵医行为,也常常是造成老人意外跌伤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医院的基础设施及格局不合理,如地面过滑导致患者跌倒等。
1.3 吞咽障碍老人的安全问题
这类老人由于疾病所致吞咽功能障碍,在进食、服药、饮水中容易发生呛咳、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发生,这些护理并发症已成为那些高龄伴体质虚弱老人的致命威胁。如我院门诊曾收治1例80岁老人进食香蕉而发生窒息,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例。
1.4 心理障碍老人安全问题
这些老人由于孤独、寂寞、恐惧或依赖等心理障碍,表现出缺乏安全感而对护理人员特别依赖,只要护理人员离开他们就反复拉呼叫铃,弄得整个病房不得安宁,时常这样会造成护理人员的厌烦情绪,而出现不良的言行;有的白昼不分,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很容易在夜间发生跌伤事件。还有的老人有妄想心理,总担心有人加害他或偷其物品,甚至有个别老人乘护士不在病房时,而悄悄地自床尾边沿溜下,有可能造成伤害。
1.5 老人的违医行为所致的安全隐患
老人不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擅自外出或不按时服药-造成不良后果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个别老人担心花钱.以及受外界媒体反面宣传的影响,认为医院会骗钱,而缺乏对医院的信任感,不同意常规的治疗检查方案,有可能会造成漏诊、延误病情的现象发生。
2 老人在服药中的安全问题
2.1 老人自身因素的安全隐患
有的老人在服药中不想麻烦护士,而想自己独立服药,但由于其行动迟缓、视力障碍、判断失误或手持物不稳,而造成药物丢失、撤落的现象,或有的已经服药过后又忘记了,又追着护士补药或质问护士还没有发药给他,而出现误会。也有的老人服药依从性差,而出现不按医嘱服药,自行加服多种保健药。由于服药种类过多、次数频繁也会造成老人漏服药物、不能按时服药等安全隐患。
2.2 护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老人的服药安全
2.2.1 由于护士对老人的生活能力和健康状态评估不足,不能及时了解老人的困难。老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护士交代的服药事项容易忘记,而发生漏服或忘记服药的现象。
2.2.2 护士对老人的人文关怀认识不够,没有严格执行服药到口的原则或没能督查老人及时服药,致使老人不能准确服药,而影响治疗。护士没有注意到老人拆除药物包装的困难,在发药前没有帮助老人打开药物包装,而导致意外伤害。
3 老人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认真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安全护理的关键就是要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克服懒散的工作作风和侥幸心理,从源泉上消除随意简化操作程序所致的不良后果。并根据老人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如老人在进食、入厕、步行、服药及卧床等方面,制定风险管理预案,提高预见性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3.2做好老人的安全教育
工作中认真评估老人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耐心向老人讲明不遵医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使其积极配合,并向家属反馈老人的一些不控行为和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护理方面主动做好巡视,及时发现老人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随时随地给老人一种安全感,这样可减少老人的一些不安全举动。
3.3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护士的业务素质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树立“以爱为先”的护理理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在操作后随手上好床栏的习惯.确实为老人提供安全的、可靠的、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自我保护意识。
3.4 做好人院评估
内容包括:皮肤的完整性、活动能力、吞咽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记录,填写安全隐患表。对有潜在危险的老人做好护理标识。如有坠床危险者上绿色丝带、有精神异常者上黄色丝带等,以对各级人员起警示作用。
3.5 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卧床老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是科室护理工作的重点,各级护理人员应定时做好老人的翻身、拍背、擦浴等工作,科室管理者每天做好检查和督促,确保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3.6 加强病房设施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 老年病人;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114-02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变化,重要的生命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消化、吸收、应激代偿、修复、愈合等功能低下,因此,对手术的耐受力亦差。有计划的术前护理是增强老年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保证手术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术前护理的重点在于建立病人接受手术的信心,同时尽可能使病人的生理状态接近正常,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实施手术的期限可分为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三种。各种手术均需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1 心理护理
老年人思考问题细致、处世经验丰富,当看到、听到他人手术的良好效果后,对手术会寄予希望。但确定手术后,焦虑、恐惧、思前顾后的心态会接踵而来。各种心理变化过程都会影响饮食与睡眠。护理中不应因手术的简单(如阑尾切除术或疝修补术)而忽略对病人的卫生宣教工作,鼓励病人建立手术成功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取得治疗的最佳效果。
2 全面观察及常规检查
对病人全身状况的观察和必要的血、尿、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的检查,是全面了解病人生理状态的必要手段。不可因病人一般状态佳而漏掉必要的常规检查,需依检查数据纠正不正常的生理状态。老年人脏器的储备功能低,应激能力差,使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不稳定或失衡的边缘,应予重视。呕吐、腹泻、发热、多汗均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电解质,为适应手术,术前应予纠正。水分的补充以日尿量达1 000~1 500 ml,比重在1.015以下,不足时需补充,先经口服,禁食或呕吐、腹泻者可经静脉补充。血钾在4 mmol/L,血钠在135 mmol/L以下应予补充,方法同上。对长期使用利尿剂及限盐的病人,更需严密观察,避免术中发生意外。为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促进切口按期愈合,术前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亦很重要。一般需补充全血或血浆(水解蛋白、复方氨基酸等)方能得到改善,单靠饮食摄取已来不及,对老年病人的输血、输液,要严格掌握输入速度,过快不仅增加心脏负荷,还会因高龄者毛细血管的渗透性高而并发肺水肿,一般40~60滴/min为宜。结肠灌注也可作为手术前、手术后补充营养的方式,但需行胃肠道准备的病人,不宜使用。
3 预防切口感染
自术前皮肤准备即开始,老年人皮肤张力低,给轻微压力即可伸展,伸展后又不易回缩,故清洁、涂擦或备皮时动作应轻柔,操作者注意力要集中,以防皮肤损伤。重视全身卫生,能下床病人要协助其沐浴,卧床病人要给以全身擦浴。老年人皮肤干燥,对碱缺乏抵抗力,不宜使用碱性肥皂,以免引起皮疹或降低皮肤防御能力,影响切口愈合。口腔卫生亦属术前应注意的,特别与义齿相邻的组织,可因牙托、钠丝的摩擦引起损伤、感染。能自行洗漱者,应在进食后立即漱口、洗刷义齿。卧床者要协助其做好口腔卫生,淡盐水可改变口腔内环境,不利于菌群生长而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4 术前准备
胃、肠道准备中,要注意老年人对冷、热反应不敏感,耐受力又差。洗胃、灌肠用液的温度必须准确(39~40℃),液量因人而异,以病人的最大耐受为准(一般为700~1 000 ml),还需防止由于反复灌洗出现虚脱。术前12 h开始禁食,术前6 h禁水。手术前夜保证病人的充分睡眠,衰弱老人慎用镇静剂,一般给适当安眠剂促进睡眠。去手术室前取下义齿,排空膀胱,换清洁衣裤,给术前用药,以手术车送至手术室。
5 特殊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对特殊病情的观察不容忽视。心血管疾患的老人,对手术的耐受比一般老人差,需严密观察心功能代偿情况,按时记录心率、脉搏、呼吸,有心衰时,需纠正后再施行手术。冠心病病人出现心动过缓亦需及时纠正,术前可给予阿托品。贫血的老人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氧受到影响,一般血红蛋白80 g/L以上方可行手术。合理膳食对纠正贫血很重要,老年人因吸收不良、胃酸缺乏,常引起三价铁还原二价铁的困难,导致铁、铜、叶酸、维生素B12、钙吸收不良,还可因胰腺功能紊乱,引起消化道障碍,影响铁的吸收。老年人贫血多为低色素小细胞性,饮食中应多调配紫菜、茄子等含铁高的蔬菜。避免使用缓泻剂,因腹泻可导致铁吸收障碍,造成铁的缺乏。快速增高血红蛋白的方法是输入全血。患老年性呼吸系统疾病,多表现为换气功能低,运动后动脉血氧张力下降,有CO2潴留,直接影响手术进行,术前要彻底纠正,吸烟、嗜酒病人嘱禁烟酒[1]。间断性低流量供氧是提高血氧张力的有效措施。对有呼吸功能障碍的老年病人,使用止痛剂、镇静剂、安眠剂时需严密观察,此类病人对抑制呼吸的药物极敏感,易导致呼吸衰竭、昏迷的发生。
6 训练
为适应手术卧位、术后各种,术前要进行充分训练,如甲状腺、脊柱、肾脏手术,一般需训练2~3次,老年人关节活动度低,血管弹性差,训练时间可相应增加。术后卧床阶段各种生活习惯的变更,亦需术前给以训练,如平卧饮水、进食要防止噎呛,进食的速度要慢,量要适当,不要让病人讲话等。平卧排便,对老年人更是难以建立的习惯,麻醉后膀胱松弛,更增加平卧排便的障碍,术前应重点宣教。
[参考文献]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安全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责任。病人安全是医学领域的永恒课题,也是医疗服务的最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1]。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可能产生伤害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有效地行动的过程[3]。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
据统计在患者不良事件上报数中压疮、跌倒、坠床的比例最大。临床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使护士工作强度大,如果患者及家属缺乏安全意识及医疗常识,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充分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就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的研究重点。为了探讨对神经内三科患者及家属的强化安全教育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我科对首次住院的92例神经内科疾病老年患者进行强化其与家属的安全教育,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3年2-8月首次住院的老年患者92例为对照组:脑梗死32例(其中5例为昏迷),脑出血21例(其中3例为昏迷) 后血环缺血39例。 2013年9月-2014.2月首次住院的老年患者92例 为观察组:脑梗死35例(其中6例昏迷)脑出血24例(其中4例昏迷)后血环缺血33例。观察组还选择了与患者长期一起生活的配偶,子女,或保姆等主要照料者92例,两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12选择标准,1(1)确诊初次患神经内科疾病 (2)年龄在61―91岁之间,平均年龄76岁
1.2方法
对对照组的患者及家属,在神经内科疾病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全面实行整体护理,并根据护理程序进行安全危险因素及患者和对安全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并落实制定的安全教育计划。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强化安全教育并根据情况适时整改,以利于提高掌握程度,对实施情况加以监督。
1.21评估
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了解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对疾病的认识。对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认知程度及患者的意识水平和自理能力。
1.22强化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
对神经内三科的住院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根据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拟定标准护理计划,提出护理问题,找出安全隐患,制定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做到入院当天数次进行安全教育,以后每天,每班随时进行安全教育和疾病的认识,制定预防压疮、坠床、跌倒等流程预案。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情况再次进行安全隐患评估,全面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史、心理活动、家庭支持情况。针对个体修改调整安全护理措施和个人安全教育计划。对患者及家属反复讲解安全护理的重要性,及发生不良事件后严重后果及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2、结果 92例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压疮12例(其中7例为难免压疮),跌倒4例,坠床3例,满意度调查81人非常满意,安全知识61人掌握。92例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压疮3例(均为难免压疮)跌倒0例,坠床0例,满意度91人非常满意,安全知识92人掌握。详见效果表。
2.1效果表
3、讨论
护理安全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全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入院环境介绍要详细,尤其是能活动有体虚的高龄老人,疾病致肢体偏瘫或无力的患者 头痛头晕患者等都是高危人群。护理人员要对病房的高危人群要心中有数,严格交接班制度,床头要悬挂危险标识,重要的注意事项如绝对卧床,禁止如厕大小便等应书面告知患者及家属,并根据护理评估情况对病人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根据病人需求,制作外型美观,通俗易懂,容易摆放的各种温馨提示牌,如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等温馨提示卡。标识牌挂放床头醒目位置,引起家属及医护人员的注意。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携手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糖尿病;临床护理
1 前 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已成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体内含较高血糖成分,患者抗感染能力和组织愈合能力降低,常会发生明显的骨质疏松甚至髋部骨折,尤其是老人,常伴有髋关节疾病和股骨颈骨折[1]。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此类疾病效果极佳。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矫正髋关节畸形,改善髋关节组织机能,恢复髋关节功能非常有效的方法;该法能够减少患者卧床治疗时间以及患者因长期卧床形成的各种并发症[2]。全髋关节置换术过程复杂,在此期间,采用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对患者的早日康复非常重要。本文将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提出几点合理可行的护理方法。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将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糖尿病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为50-83周岁,病程最长达12年,其中髋关节炎6例,风湿性关节炎9例,股骨骨折15例,股骨头坏死18例,患者均有糖尿病史。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各24例,均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R)。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史、基本情况等方面两组在护理人员配置、护理环境以及患者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治疗与护理措施
2.2.1 临床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全面体检,通过X片检测骨头坏死情况,并进行股骨髁上牵引,控制糖尿病病情。并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关节置换。同时在住院期间,严格控制饮食,并在医疗仪器监测下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
2.2.2 护理措施 常规组在患者入院后给予血糖监测、术后护理、牵引期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护理,护理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还增加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舒适护理。
2.2.2.1 术前护理 血糖监测: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常规检查,充分了解并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尿糖、尿酮体、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血尿素氮、心肾功能等的情况。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在术前一天改用注射胰岛素治疗,使用长效胰岛素的患者改用常规胰岛素。空腹血糖≤8.3mmol/L,24h尿糖<10g且无酮体的患者即可接受手术。手术当日需进行血糖监测。术后每4-6h测一次血糖,根据检测结果调节胰岛素治疗量。一般保持尿糖(+)-(++),血糖5.5-13.8mmol/L。
2.2.2.2 心理护理 与其他疾病类似,糖尿病也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由糖尿病引发骨折后,大部分老年患者认为自身年龄大,骨折康复率低,对康复不抱希望;一些患者因为怕长期住院治疗花费较大拖累家人,从而产生绝望心理。加之糖尿病易复发,治疗周期较长,患者更容易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引发心理问题。初次入院的患者一般都经历过从否认病情到对病情表示愤怒,从而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情绪的过程。而患者在情绪激动的状况下,制止力和接受能力都会降低,导致对治疗不配合。处于这种情况的患者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对医护人员给予的健康教育只是产生反感,患者的病情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会更加恶劣。因此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得知病情以后就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的利弊,住院期间多与患者谈心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对治疗方案进行细微的调整,让患者定期了解自己的病情,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2.2.3 饮食护理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合理的饮食是其中的重要举措,离开良好的饮食习惯,糖尿病的治疗就成了一纸空话。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糖尿病,无论轻重都要注重合理饮食。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定时、定量用餐,以降低血糖。
2.2.2.4 牵引期护理 在患者进行骨牵引时,安置适中高度的布朗氏架,并密切观察患者肢体远端部位皮肤温度、颜色、血运及活动情况。注意创面针孔是否渗血或有分泌物,保持皮肤清洁及针孔处敷料清洁。创口用酒精纱布围绕湿敷,每天给予75%酒精早晚各滴针孔一次,以防感染。在冬天时注意肢体部位保暖。
2.2.3 术后护理
2.2.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护理的重点是发现早期异常症状并及早处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连续8次正常后停测。定时测血糖、尿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或低血糖反应。若发现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保持引流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引流液倒流。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每日引流量少于50ml时,可拔出引流管。每日更换负压引流器,术后24h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如渗血过多应及时通知医师。术后48h内严密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及足趾活动情况,皮肤温度及感觉情况。
2.2.3.2 的护理 向患者解释术后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取平卧位,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根据病情穿防旋鞋,用硬的三角形枕头固定在两腿之间,以免发生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3]。患肢膝关节和小腿下放置棉垫,以避免皮肤和神经干的不必要压迫。术后抬高床尾20-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术后定时更换,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
2.2.4 并发症的预防
2.2.4.1 预防髋关节脱位 保持患肢位置正确,特别是翻身、搬运时,动作要协调,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使用便盆时,防止患侧髋关节做外旋和内收动作。
2.2.4.2 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差,加之长期卧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骨折手术后,患者活动较少,而且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为老人,体弱多病,无力咳嗽,往往易发生压疮和肺部感染。因此术后患者要做到经常变换,常按摩,保持皮肤清洁防压疮;定时进行扣背,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2.2.4.3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糖尿病患者在术后要定期监测血糖,防止血糖过高。切口换药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同时保证伤口干燥清洁。
2.2.5 早期功能锻练 根据不同阶段制定锻练方案,要求护士一定要亲自在场指导患者在各功能运动中各关节的活动范围、注意事项、正确方法等,在患者可忍耐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次数和强度。术后2周可练习外展滑板,3周可扶行下地活动。
2.2.6 舒适护理 医院为患者创造良好舒适的就医环境。整洁干净温馨的病房环境影响着患者的心情。患者心情良好,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和病情的早日康复。医院内应设壁灯及宣传画,配备空调和电视机等,方便病人及家属。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把握沟通时机,注意沟通形式,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对其进行密切护理是必要的,增进情感交流,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从而取得其信任,进而对病情有一个理智清晰的认识,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7 计划实行,证据评估 将护理组和常规组患者康复时间,患者满意度和术后糖尿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病率进行比较对比,得出结论。
2.2.8 统计学方法 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同等级资料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法,然后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数据以(χ±s)表示,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3 结 果
经过研究调查,护理组24例患者中,对患者满意率的情况分别为:基本痊愈14例(占58.3%),显著进步8例,无效2例。而常规组中,患者满意率情况为:基本痊愈6例(占25%),显著进步10例,无效8例。其中糖尿病患者的卧床并发症发生率和伤口感染护理组为5%,而常规组为10%。经过统计学的处理比较,护理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较常规组有着明显的优势。
护理组和常规组患者治疗后患者满意程度及并发症情况对比表
分组 基本痊
愈例数 显著进
步例数 无效例数 并发症
发生率 伤口
感染率
护理组 14(58.3%) 8 2 5% 12%
常规组 6(25%) 10 8 10% 25%
总计 20(83.3%) 18 10 15% 40%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 结 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的同时,也存在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治疗时间长的特点,患者在治疗期间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才能有利于患者的彻底康复。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应从理念走向实践,顺应了高科技时代护理的权威化,高效益,专业化的护理趋势。医疗护理必须符合病人对现代护理的新要求;护理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医护水平,使医护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研究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护理组通过全面专业的临床护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愈率大大提高,并发症的感染率也相应有所降低。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护理措施对治疗糖尿病有着明显的疗效,对防止并发症起着重大作用,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痛苦,值得临床的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詹也男,曹延林.糖尿病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87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年l0月第l2卷第l0期.
全球老龄化趋势和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提高,使得全世界的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服务工作面临重大压力,需要做出相应的应对。目前最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强调和发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和社区护理工作〔1〕。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老龄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社区老年服务从内容、规模到质量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对社区保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3〕。笔者曾赴芬兰访问,考察当地的卫生政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及老年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笔者综合考察和学习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我国老年社区卫生保健工作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作一评述。
1 芬兰老年社区卫生保健的保障机制
1.1 芬兰是老龄化国家
芬兰以高新技术和发达信息社会闻名于世,国土面积约为33.8万km2,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罗斯,南临芬兰湾,西濒没有潮汐的波的尼亚湾。全国分为5个省和1个自治区:南芬兰省、东芬兰省、西芬兰省、奥鲁省、拉毕省和奥兰岛自治区。芬兰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其他欧盟国家,全国530万人口中65岁以上占15%,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1岁,男性为74岁。芬兰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较其他西方国家先行一步。
1.2 芬兰的养老保险制度
芬兰公民一生享有福利保障,是欧洲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芬兰根据新的养老金法,职工可以在63~68岁之间退休,养老金按职工工作年限计算。工作年限越长,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越多〔4〕。通常,工龄满40年的职工退休金相当于原工资的60%。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底,芬兰全国领取养老金者达到13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
1.3 芬兰的医疗保障制度
芬兰政府1963年颁布了“疾病健康保险法”,并规定由国家社会保险协会实施与管理。健康保险享受对象为全体公民及已获得该国国籍的外国移民,没有民族、年龄、经济收入及职业的差别。各地设有管理部门,每个健康保险享受人员都领有一个保险卡,患者凭卡在个人适当负担部分费用的前提下,可享受免费治疗或减免照顾〔5〕。芬兰许多公共性质的福利事业由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福利事业团体经营。福利设施建设费、设备费等80%由国家和地方承担,其余20%由经营者自负盈亏。这种多元化的参与形式很值得中国借鉴〔4〕。
1.4 芬兰的卫生服务体系
芬兰全国5个省和1个自治区都设立省社会事务与卫生厅,主要负责管理和协调各省卫生保健服务和医院管理事宜。各市、镇、社区亦设有相应的卫生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地方卫生保健工作。在芬兰大医院与小医院互相配合支持,城市医院与农村医院互相协调共同发展,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全国各地方的居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权利。芬兰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点普及卫生保健与预防,初级卫生保健网遍及全国各地,保证了城乡居民有均等机会接受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医疗保障作用〔5〕。芬兰市政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和专家医疗两部分,地方税收、国家补助与使用者交费共同构成这些服务的资金来源。健康中心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设有住院部。住院部里的病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但是在一些地方,中心也提供短期急性病人住院治疗服务。除了住院部,市政社会服务部门还负责提供老年人家庭长期护理服务〔6〕。此外,为使老人在家中安度晚年,社会福利部门向老人们提供各种上门的家庭服务和卫生保健服务。
1.5 芬兰的老年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方式
探索和逐渐确立一种适合老人居家养老的方式和体制,强化对居家养老提供家庭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组织建设,并在财政预算上实行优惠政策;以居家养老、居宅看护为发展方向,构建“居家养老”模式,培训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普及托老所,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政府出资修建特别养老院,为痴呆、卧床不起等体弱老人提供服务;强调开拓高龄者对社会的参与机制,发挥老人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特长,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强调社会福利的地方化和一元化,加强地方政府对老人福利的责任和职权;鼓励发展民间福利机构,推动老年保障社会化、多元化〔4〕。芬兰自1970年以来,形成个性化服务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社区卫生护理服务中心进行持续性和合作性的护理。病人可以指名要护士,不仅是受过社区专业训练的护士,而且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护理人员,在病人确实需要时,全天24 h都能得到护理应答,允许胜任工作的社区护士独立开展护理。社区护士为家庭成员创造了积极参与照顾病人的机会,家庭成员可与社区护士交谈,从护士这里获得支持和信息,了解护理的目标,如何继续有效、具体地帮助病人〔7〕。家庭成员觉得自己的帮助能让亲属感到舒适、得到需要和想要的,居家护理产生了更高的满意度。从人际关系动力学角度,居家护理是对所照顾者表达关爱的一种途径。居家护理及家庭成员间的依赖性,家庭年老的被照顾者,护理负担,整体生活满意度,都与获得满足的资源有关〔1〕。
1.6 芬兰老年社区卫生保健的质量控制
1990年以来,芬兰公布的各项卫生政策,例如国家计划护理策略,21世纪优化全民社会福利和卫生保健方案,都注重病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和愿望〔8〕。病人的满意度作为卫生保健工作效益的目标,社区卫生保健质量以及质量提高和临床工作质量管理的基础,日益得到重视和应用〔9〕。以病人导向的医疗机构卫生保健服务质量的测评得到研究和应用〔8〕。
2 芬兰社区老年人健康护理服务的各种措施
2.1 比卡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
比卡位于东芬兰,约6万人,约恩苏为比卡的首府,有4个健康护理中心,健康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为酒店式。Kuntohoul健康服务中心由健康中心、治疗中心、护理中心等组成。该健康中心有老年病中心(41人)与住院部(37人)组成。老年病中心20%的患者为战争受害者,在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的13名医师为兼职医师(当地医院的医师)。公民就诊先到健康服务中心。在国立的服务中心,公民见护士是免费的。见医师,前3次为2欧元,以后免费。健康服务中心的住院病人由医师指定入住院部。住院部由护士组成,无医师。入住院部的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不一,由医师制定诊疗计划。病人出现症状,24 h内与健康服务中心联系,3 d之内医师接诊,3月之内住院,3~6月手术。一般每位服务中心的医师分管社区2 000~2 500公民。患者先到健康护理中心,需要时再到当地医院,必要时转到大学医院。
2.2 库斯达庄园老年护理中心的护理项目
库斯达庄园是老年人服务中心,芬兰的第二大家庭护理机构,总共有600处场地。此护理中心专门研究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性科技服务工作和老年保健。社区的护理和恢复护理工作是此中心的重点项目。库斯达庄园老年人护理中心的护理项目包括:家庭护理(长期护理区及短期护理区),日常护理区,服务中心,中期护理区和治疗区。
2.3 芬兰的社区老年公寓
对那些希望居所单独,又能方便聚会的老年人,芬兰特别建立了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集居住、饮食、娱乐、健身和保健为一体的新型住宅楼作为老人公寓。通常情况下,每座公寓里都有受雇于住房股份公司的“管家”,实行专人负责,向老人们提供各种有偿服务。如果老人得病,医生会主动登门诊治。老人住在这里既不受打扰,相对独立,又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有安全感。在环境优美、设施便利的地点兴建老人集体住宅,然后以低收费的形式出卖或出租给老人〔4〕。
2.4 芬兰的社区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
芬兰≥65岁的老人中,90%以上喜欢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孤独是老人面临的一大问题。为此,芬兰在全国各地区建立起数百个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凡住在该地区的老人,包括外国老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中心餐厅专门为老人提供物美价廉的早餐和午餐,仅收成本费。老人可以在这里娱乐或制作工艺品。此外,还有绘画学习班、摄影爱好小组、合唱团、电影俱乐部等等〔4〕。
2.5 芬兰的社区老人居家护理工作
老人居家自我护理生活较公共机构的护理费用低,老人的持续居家生活对卫生保健有很高的价值。居家生活反映了老人自己对待卫生保健、疾病和生活方式的态度,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老人居家自我护理生活并不是从老年人生活中分离出来,而是与他们过去和未来生活密切相关〔10〕。芬兰政府和社会福利部门开展了老人家庭服务和上门卫生保健等各种辅助工作。市政社会福利中心家庭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周上门服务1至2次,帮老人洗澡、购物、打扫卫生。卫生保健站的保健护士每周也来巡视探望。居家护理的上门服务主要内容有:体检服务、治疗、验血和医学检测、其他护理工作。条件好的社区居家护理工作,还配备数字图像传输和固定图像传输〔11〕。对家庭护理人员每天上门护理超过3次,或需要24 h昼夜护理的老人,会被建议住养老院。老人也只需根据自己的收入支付很小一部分费用,其余由市政福利部门承担〔4〕。
3 芬兰老年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给中国的启示
3.1 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障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芬兰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居民的健康保障制度。不仅在国家法律上明确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而且在资金上予以足够保证,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也说明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应研究与制定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全科医生队伍,促进全本地社区卫生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从另一侧面看,居民安居乐业,有健康的体魄,势必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5〕。芬兰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社区健康护理服务中心为依托,构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做法很有参考价值。
3.2 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借鉴
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慢性病的增加正成为一种全球趋势。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干预项目以社区为基础,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加强病人和卫生保健人员的交流,使患者和家庭、初级卫生保健团体以及社区支持者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通过与社区开展合作,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应对慢性病问题〔12〕。
3.3 发展养老行业与培养专门人才
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新兴行业。与国外相比,中国在老年科学和教育方面严重滞后,多年来对老年学的研究和教育基本是空白,高等院校没有老年学课程,更没有老年学专业,老龄化需要的护理和照料人员严重不足。自大连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率先在国内开办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来,陆续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辽东学院等几所学校开办了同类专业,办学层次多为中专或大专,为各级老龄产业输送老龄产业管理人员〔13〕。此外,还应从法律上确保人才的培养,给予这方面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4〕。
3.4 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空间
老年社区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老年社区护理是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需求增加的最佳途径,它把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融为一体,起到了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是单纯的治疗,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3〕。人的健康问题中67%~90%均由护士作有效处理。老年护理研究应从生活质量、健康行为、护理教育等多方面着手,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是社区老年护理的宗旨〔14〕。调查显示,目前杭州市的老年护理工作中存在缺乏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城区养老设施规模小、缺乏完善的老年护理体系、社区护理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等问题。老年护理的人才技术队伍建设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现阶段迫切需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技术队伍业务能力的系统培训,大力培养一批老年护理事业的技术骨干,带动老年护理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15〕。
4 结 语
芬兰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了一条适宜自己国情的卫生策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老年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尤为突出,走了上全民健康之路。国外的经验为我们认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护理现状,分析社区老年护理情况,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并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的老年社区卫生保健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Kuuppelomaki M,Sasaki A,Yamada K,et al.Family carers for older relatives: sources of satisfac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in Finland〔J〕.Int J Nurs,2004;41(5):497505.
2 刘淑香,杨树娟,李 波,等.长春市城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护理需求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8(15):15157.
3 王 校,卢爱工.老年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9):19512.
4 岳卉苓.借鉴他国有益经验,建设和谐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EB/OL〕.capitalmarkets.cn/zt/html080127513.html,20091007.
5 夏迎秋,陆文民.荷兰与芬兰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3;14(2):613.
6 彭 珊,徐 利.芬兰的医疗卫生体系〔J〕.医院院长论坛,2006;5:614.
7 Laakso S,Routasalo P.Changing to primary nursing in a nursing home in Finland:experiences of residents,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nurses〔J〕.J Adv Nurs,2001;34(4):47583.
8 Hiidenhovi H,Laippala P,Nojonen K.Development of a patientorient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service quality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s〔J〕.J Adv Nurs,2001;34(5):696705.
9 Hyrks K,Paunonen M.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researchrelated problems (part 2).Is triangulation the answer〔J〕? J Nurs Manage,2000;8(4):23745.
10 Backman K.Model for the selfcare of homedwelling elderly〔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9;30(3):56472.
11 Lamminen H,Ruohonen K.The need for stillimage transfer during home nursing visits〔J〕.J Telemedicine Telecare,2000;6(5):2914.
12 李 想.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启示〔J〕.现代职业安全,2008;9(85):501.
13 孙颖心,张开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2):15767.
关键词: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老年患者;应用
随着医院等级评审、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医疗护理模式也发生了转变,护士的职能逐渐扩大,从以往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这种特色护理便是护理模式的创新改革。即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是指管床的责任护士对所分管的患者全面负责,包括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等。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老年发病率成上升趋势。我科为老年病内科,患者多高龄,老年痴呆、反应迟钝、情绪不稳定等对家属或陪护过分依赖这也给护理工作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医院也成立了配送中心,做好外出配送工作等辅助工作,将护士还给患者。这时护士不仅只做好一般治疗护理,同时还要将患者看作一个整体,将基础护理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尽可能减少陪护,并最终实现无陪护的护理模式,其目的在于减轻患者及家属负担、减轻社会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患者满意、家属满意、社会满意[1]。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者均来自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干部病房离休老年患者,共90例。其中男72例,年龄60~90岁;女18例,年龄65~75岁。所有受试者均被详细询问现病史、过去史、婚育史、家族史等,并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等全身检查,行肝、肾功能指标检测。
所有的研究都得到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的批准,所有的受试者都签有知情同意书。
1.2科室、医务人员情况 编制床位100张,医护人员26 人,护理人员13人;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4人,副主任护师1人。
2 方法
2.1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进行比较。对照组给予以往功能制护理,实验组给予特色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将护理组分为两组,每人管床6~7人.责任护士包干患者的各项护理内容具体如下:入出院健康宣教,入院评估,基础护理包括保持床单位整洁,口腔护理、皮肤、毛发护理,饮食护理,防褥疮护理,大小便护理等; 专科护理包括静脉置管护理,留置胃管护理,留置导尿管护理,各种引流管护理,呼吸机护理,监护仪护理,血糖监测及护理等;一般治疗及护理: 静脉输液,静脉注射,肌内、皮下注射,特殊治疗,出院随访等,由包干责任护士负责落实。
2.2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在护士长带领下我们统一认识、明确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精读标准、参观学习等方法让大家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意识调动积极性,现身说教并换位思考,运用品管圈及头脑风暴等科学管理方法,集思广益每人发言认真思考自身的职责和义务。针对我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2.3提出要求优化各班流程 我科床位数为100张,护士13人,将护理组分为2人一组,每人管床不超过8人。护士长根据能力、水平、工作年限、职称、经验分层次使用,按新老搭配的原则,每组由一名高年资业务能力、责任心强的搭配低年资护士,分组包干责任到人,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做好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如责任护士不在班时由另一名护士兼管,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不间断连续的护理。
2.4营造人性化的休养环境 服务设施的温馨化可创造良好的人性化服务氛围,营造一种充满人性的、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关心患者、尊重患者,提供温馨、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能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同时病床之间拉上一块布质隔帘以保护患者隐私,卫生间放一卷干净的卫生纸,使患者倍感亲切,有宾至如归的感觉[2]。
2.5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调整护士排班模式 选拔有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小组长,中午班、夜班各增加1 个人,每人分管患者不超过8例,对所分管的患者实行包干制。从开展优质化护理服务以来,护理部简化了护理文书的书写,采用交班报告和危重护理记录单形式,护士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实行床边实时书写护理记录,纠正了以往坐在护士站书写交班的局面。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3]。
2.6全面细致的临床护理观察 由于患者大部分是离退休的老同志,老同志的护理要求比一般人员要高。如一身多病,活动能力受限,缺乏信心。针对这些情况,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既要尊重、体贴、关心患者,又要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提高自信心。护理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一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心理变化,为医生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2.7体现特色护理 针对老年人特殊生理、心理、病情的特点 规范护理人员的语言和行为,沟通时要化繁从简、态度和蔼耐心、说话声音大而慢、认真倾听诚挚交谈尊重老人、鼓励家属适当陪伴参与,可采取图文式健康教育和语言功能训练。①心理护理:以往心理护理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可将其展开分为阶段针对性如患病初期或新入院时、恢复期的心理护理、危重期的心理护理、出院时的心理护理等,视患者如亲人般真诚地呵护。②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估、生活护理、预防和功能锻炼。③对老年痴呆的患者护理人员尽可能地使用护理手段进行心理援助,遇到沟通难以建立的老人,非语言疗法护理人员用微笑的表情安抚、按摩以及让老人听音乐、看自然景观等方法使之情绪稳定。
2.8 责任包干制护理的执行和监管 由科室护士长负责完成,每日晨交班前护士长进入病房,听取了解患者的情况,征求其对护理的意见和建议,查看护理文书记录内容,各班次护士对护理包干任务完成的情况,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生活护理等如卧位是否合适、皮肤是否有压疮、患者治疗完成的情况、各种引流管道是否通畅。根据患者病情状况,每周组织护理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对每一个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落实进行评价,对此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整改评价,及时发现护理中的不足和漏洞,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指标数据输入excel表格,再通过SPSS 13.00软件进行分析,剔除奇异值后结果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
4 结果
4.1两组基础护理完成率、基础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1) 实验组45例,基础护理完成43例,完成率95.6%,基础护理满意42例,满意度93.4%;对照组45例,基础护理完成41例,完成率91.2%,基础护理满意39例,满意度86.7%。实验组基础护理完成情况率和基础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4.2两组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护理质控评分比较(见表2) 经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础护理完成率、基础护理满意度和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护理质控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该方法有效。
5 讨论
护理部定期下病房对优质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患者能说出责任护士姓名、药物作用、健康指导等,责任护士掌握患者"十知道"-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措施、饮食、心理、阳性检查结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1次/w,每次选择2名Ⅰ级护理患者、2名2级护理患者、2名3级护理患者,统计患者说出责任护士人数及责任护士回答"十知道"满分人数。结果显示我们实施了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的创新护理模式,特色是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专人护理保证了护士能够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连续性的整体护理,做到了各项护理操作标准统一、规范有序,避免了换班所致对掌握患者病情程度有差异的状况,与常规的功能制护理模式相比较能够做到主次分明、实施有序,使繁杂的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实行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后,护士加强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加了对患者全面的照顾,做好了影响满意度测评最关键的内容--态度与沟通的工作,故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明显提高,受患者点名表扬的责任护士也明显增加。老年人护理是夕阳事业的朝阳产业,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双手,为老年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为他们提供最适合老年患者的特色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 :5-7.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如何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所关心的话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退化以及疾病的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猝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其安全,所以说老年住院患者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一特殊的高风险群体,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临床资料
现收集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9月入住的老年患者的其中1000例,男500例,女500例;年龄55-88岁,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等专科疾病外,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常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骨老化、颈腰椎骨质增生、白内障、牙列缺失、下咽部吞咽困难等。患者同时接受静脉及口服2种途径给药,800例(80%)患者还通过第3种途径给药,如皮下注射、肠道等方式给药。600例(60%)患者为首次入院,400例(40%)患者为再次或多次入院。
2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2.1跌倒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包括:①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②疾病因素;③药物因素;④感觉功能因素;⑤环境因素。本组老年患者中4例发生过起床时因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险些跌倒。
2.2患者不合理干预治疗本组12例心肌梗死患者、2例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氧疗中断、缺氧、呼吸困难加重,经护士说服后重新吸上。30例患者因自行调节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某些重要用药,(由于患者要求自备,医生医嘱备注)护士督促后患者仍忘记服用,经护士询问发现后补服。
2.3健康教育不到位入院时反复告诉患者便秘、用力排便容易诱发心衰、心肌梗死、心脏破裂、脑卒中等,但是有些老年患者仍不予理解,不予配合,并存有侥幸心理,其后果可导致心衰或猝死;有的给药时间不合理;有的饮食管理及活动度指导跟不上。本组有6例患者床上、床旁排便后出现大汗、气憋、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
2.4诊疗中运送方式不当、等候时间过长本组1例心脏介入手术后返回病房的过程中,手术部位出血。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CTA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等候时间过长,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引起家属不满。
2.5药物不良反应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心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药物反应有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以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刺激血管等。本组5例患者使用静脉给予可达龙出现静脉炎。
3对策
3.1准确评估患者状况老年人跌倒与性低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我们发现,老年患者卧床时间过久容易出现头晕,站立不稳。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所患疾病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蹲起能否自如,有无各项跌倒危险因素,准确评估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给予记录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性低血压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衣裤,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病服应合身,防止因过长在行走中绊倒。地面清洁后湿滑应放置警告牌并提醒患者。针对老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家人无法陪护者,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夜班护士要及时协助患者入厕。
3.2重视药物护理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扩张血管药、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缓泻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思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安排患者卧床后再服用并休息,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服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据患者排便规律,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抗炎药、利多卡因、洋地黄类、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属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华法令、降压药、降糖药等,一定监督患者及时用药。
3.3关注患者出科检查活动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虽然时间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我们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由本科护士陪同接送,严格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保证患者随到随检,避免途中出现由于准备不足所出现的隐患。
3.4严格操作流程,规范签名制度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泵及输液泵的操作。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广泛应用于输液精度及过程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但应避免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应及时观察仪器工作状况,避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所导致药量输注不准确。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护士技术操作规范严格要求护士,严格按流程完成每一步操作。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并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提高护士自我约束力,并给与督促检查。
3.5加强沟通,减少患者“违医行为”患者的“违医行为”是指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不遵医嘱行为造成的安全问题[2]。护理安全措施的执行,取决于医患双方的配合,在平时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反复有效的安全措施防范宣教。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各项告知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进行讲解,取得他们的配合和认可,使他们能自觉遵守,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6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医患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能动性,指导老年人进行自护实践。教育因人而异,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对住院人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我们设计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重视自我功效对自护行为的促进作用,护士经常有意识地询问老年患者什么时候该吃药、吃什么药、血压多少、吃药后注意什么,强化患者的认知,及时表扬肯定,并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3.7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于随时发现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规定责任制护理,每名患者都会有对应的责任护士,会针对该患者的情况给予各项评估,并及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到对患者”十知道”,并给与患者入院宣教和相关指导。做到班班交接,保证当班护士了解患者病情及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很好作用,做到患者入院有人接、检查有人陪、手续有人办、出院有人送、回家有人访,在我科开展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有效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护理工作更加顺畅,消除安全隐患并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水祥,胡浩波,等.医院护理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