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要将教学生活化。在各个版本的新教材编写中,编者都努力体现了这一理念,因此一线教师更应该将教学生活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现联系笔者近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如何实现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 走进生活,重视教学素材的积累
过去很多教师认为教学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够了,但是想做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就要求教师要真正走进生活,同时注意做好教学素材的积累。在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图书馆、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将看到的与教学相关的素材及时记录下来,并根据使用的目的经常整理。例如,在电脑中建立专门的教学素材库,按模块、章、节的层次对收集到的教学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以便在备课时可以信手拈来,方便使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教师只有在平时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才能把一堂课上得更加生动精彩、贴近生活。
2 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
2.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反馈,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因此,教师如果能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入到课堂上,将学生生活与生物学习之间联系起来,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知不觉地进入生物学习的世界。
例如,在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带盐味的瓜子等的时候,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为什么会感觉干涩?在做凉拌黄瓜的时候,只是加入糖、盐等调味品,并没有加入水,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为什么碗里会出现很多水?为什么把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后会变硬挺?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兴趣和主动性。
2.2 用来源于生活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变具体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高中生物知识有许多比较抽象、深奥,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适当的已知生活体验,形成巧妙的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上“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别ATP、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能源物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ATP比喻为货币,因为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能被直接利用,就像货币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流通使用;糖类和脂肪储存着大量能量,又不能被直接利用,可将其比喻为存折,在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将蛋白质比作房子、汽车等固定资产,―般情况下不兑换成货币使用。通过这些比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区别出这些不同的能源物质,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2.3 学以致用,让理论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教学大都侧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应用于生活实践,那么教学明显是失败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完“细胞呼吸”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问题:制作创可贴的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为什么要及时松土?为什么要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而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何经常会出现肌肉酸胀乏力?学生对这些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很感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4 融入社会,重视与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
在现代社会中,生物学已经渗入到社会的许多领域,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也越来越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而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中也专门设计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介绍了医院里的检验师、育种工作者、景观设计师等各种职业的具体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明确所学知识在该职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各种职业,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所学育种知识对“育种工作者”这一职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式等进行介绍,既让学生对该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
3 拓展兴趣,开发贴近生活的生物校本课程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教师应该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习一些在生活中有实用价值而在教材中未提及的知识,并了解目前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各领域发挥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注意积累和挖掘生物教学中的“兴趣因素”,在备课上下工夫。
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备课,一定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狠下工夫,为此平时要积累和挖掘生物知识中的“兴趣因素”。我长期坚持订阅有关杂志,收看《动物世界》、《大自然》等节目,必要时还到相关网站上查询,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对收集到的植物、动物、人体的趣闻资料,在注意科学性的同时进行整理归纳,编写成教学卡片。在备课过程中,力求找出合适的地方引用恰当的趣例。通过导言设计、设置悬念、多媒体展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记忆,深化理解。
二、精心安排实验,启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学生都盼望上生物实验课,而且积极性很高。所以凡是教材上的实验,我们都要想办法创造条件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例如,学习种子的结构和萌发所需的条件时,我提前两天把玉米和菜豆种子浸软,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让他们对照课本准确地辨认出胚根、胚芽、胚轴的位置,并比较出二者的异同点,从而深刻地理解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区别,这样印象非常深刻。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思考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提出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步骤,让他们分别走上讲台进行介绍,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大家一起讨论和完善实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交给各小组课后实施。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思维积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提高。学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了更好的发展,并且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
另外像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测定种子的萌发率,验证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等等,力争让学生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变被动为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启发性、激励性语言不断设疑,由浅入深,层层启发,调动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启发性问题,能激起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灵活的迁移能力。例如,在用盆栽天竺葵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中,我是这样提问的:①盆栽天竺葵为什么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②当再把它放在阳光下时叶子被黑纸遮住的部分能否光合作用?未遮住的部分呢?③为什么将叶子放在小烧杯的酒精里隔水加热?④漂洗完滴加碘液后叶子的遮光和未遮光部分有怎样的变化?⑤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在叶子未遮光部分有什么物质产生?⑥遮光部分有无这种物质产生?为什么?⑦遮光和未遮光部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的提问,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
四、讲解过程中适时穿插和运用兴趣因素。
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与知识有关的小故事穿来,可使他们感到新奇有趣,不易疲劳乏味,能有效提高上课效率。例如在学习有关遗传性状时,我讲了红绿色盲病的发现过程,血友病的遗传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再如讲“鸟类的多样性”时,我不但讲了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而且补充了世界上最小的鸟是非洲的麦粒鸟,飞得最快的是印度的雨燕,飞得最远的是北极的燕鸥,等等,使学生对鸟类的多样性加深了理解。在学习“人体的激素调节时”,我先通过网上查询,记录下世界上最高和最矮的人的高度,同时把最高最矮的原因与有关的激素异常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记忆深刻。另外在一些章节中,我还有选择地介绍在生物学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名人,如华佗、李时珍、袁隆平、达尔文的科研轶事,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增强他们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生物科学领域内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以生物遗传工程、仿生学、中医中药学为理论基础的生物技术产业正蓬勃发展,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试管婴儿的医学应用、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利用DNA的亲子鉴定、用基因重组方法培育蔬菜新品种等,对于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结合有关章节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可养成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关注现实生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多媒体教学 有效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文字、图像、图形、动画等综合起来,并能全方位、立体化地、随机灵活地把信息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有效应用多媒体的先决条件是备好课
要备好生物多媒体课的前提,首先是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目标和教材,广泛收集相关材料,预设可能最有效的教学流程。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出发,收集各种生动形象、与日常生活贴近、能有效运用到课堂中、能更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影音、图片或是文字资料。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据课程需要精心选择切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好材料。其次在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前,都要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等,甚至对自己的语言、表情、板书等都有所考虑,对于教具、实物、模型和实验的呈现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和接受所要讲解的知识,在认知与理解上有渐进性和层次性。再次,制作课件时选用的图片不宜过于花哨,应讲究实效;过于花哨,会造成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尽可能优化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多媒体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二、如何合理应用多媒体,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生物学的许多知识是细微的、动态的涉及很多微观的形态和结构,甚至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生物教学中用的素材取自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真实生动。往往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
“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画面中出现:高大的树木,参天而立;不知名的花草,争奇斗艳;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翻飞……阳光透过树叶,闪闪烁烁;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流水潺潺,虫鸣、鸟唱……各种生物之间组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上面这段多媒体素材的选择,是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创设的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情境片段,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生态系统”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对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关爱之情。
(二)突出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
在生物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欲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乐此不疲,乐以忘忧,教师则应广开渠道,想方设法把繁难的知识化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细胞的增殖》这一知识点时,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则学生难以理解这一抽象的过程。如果应用适当的动画课件,则学生可以从大屏幕上看到细胞在有丝分裂中DNA分子的复制、细胞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及DNA分子的变化这一动态过程,可收到化抽象为具体,变难为易的奇特效果。
(三)根据教学内容、课型有效选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过程进行运用。
1.科学家访谈课:关键是使学生懂得生物研究什么和研究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例如,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将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播放一些视频资料介绍生物科学史和成就,如试管婴儿、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技术等。生动、具体地讲述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2.形态结构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多数是有关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课。而形态结构课是上好生理功能课的基础。因而形态结构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利用传统的直观媒体包括标本、模型等,它们能够提供很贴近生活、具体而又形象的教学信息,例如,在高中生物《突触的结构》教学内容中,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突触的结构,再播放有关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情况,最后提问归纳板书。这样使无法用眼看到的现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学生理解。
3.生理功能过程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生理功能过程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例如,①用语言配合教具准确地讲授生理功能过程,并用PPT进行分析、强调重点。如《免疫调节》中的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②通过Flash课件对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生理现象进行具体化、形象化演示。如《减数分裂》中减数分裂过程是较难理解的,在课上先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特点、结果等知识后,再结合Flash课件学习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③对易混淆的概念要用演示文稿或用投影仪投影图表分析比较,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中先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对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区别与联系列表比较,再结合实例分析,这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会记得准且记得牢。
三、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的认识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越来越受广大师生欢迎,但在应用多种媒体时必须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依照学生的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控制,只有灵活、恰当、巧妙地利用现代媒体进行生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教学条件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选择、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性、直观性的特点,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弋小红.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双刃剑”作用[J].科技资讯,2008(17).
广东省自2005年开始实行生物高考试卷自主命题,5年来经历了高考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2005和2006年高考模式为“3+综合+X科”,为了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2007年开始改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文、理分科,贯彻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的方针。为不断深化高考改革,响应社会上的相关呼声,2010年将考试科目调整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这与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科目类似。对5年来广东生物高考单科试卷进行分析,试图追踪高考命题的轨迹,捕捉高考命题的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获取对应届考生的学习和备考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1 试卷的基本情况
1.1 命题的教材依据
2005~2006年的高考试卷主要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旧教材)进行命题,从2007年开始,广东生物高考试卷统一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进行命题,与新课标教材教学要求相适应,并增加选做题型,其内容包括选修模块一《生物技术实践》及选修模块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考生只需二选一。每年的命题亦需综合考虑广东采用的各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另外,试题的部分考查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高于基础,这是广东省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且生物高考题的选材内容很多是来自课本之外。
1.2 题型及其分值
5年来广东生物单科考试的试卷都为150分制,全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新课改后,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占的分值增加了,单项选择题的分值则减少了。这样分值分配的变化,提示教师对基础知识及其灵活应用的考查难度增加了。
2 2005-2009年涉及新课标教材内容的试题的分值分配
广东现在采用的生物教材基本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所以将2005~2006年的高考生物试卷的考题按照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行分类。如旧教材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相当于新课标必修一“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内容(表2)。
有的综合题则涉及多个章节的知识点,特别是非选择题中,为使各内容比重尽量准确,将同一题中考查到不同章节内容的,按照评分标准分别将分值划分开。如2009年高考试卷第29题(8分),要求考生根据病毒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回答4道问题,考查考生对各细胞器功能及其相互协调配合、遗传信息的表达等基本知识,从题目中获取生物学基本信息,综合运用免疫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图示要求根据形成的抗体推断其前体细胞类型(2分)、判断B、T细胞间功能的区别(1分),以及病毒(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和由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的两个过程(2分),属于“细胞结构”的内容;推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2分)属于“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内容;而蛋白质(抗体)的合成和运输的过程(1分)则属于“细胞结构”的内容。
2.1 必修部分各内容所占分值
高考考查知识覆盖面广,必修部分几乎每个内容都成为高考考查的范围,虽然有些内容所占分值不是很明显,但其相关知识也是解题的基础。
从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按旧教材命题的生物试卷,还是按新课标教材命题的生物试卷,其中生物学科各内容的比例基本上是“细胞的代谢”、“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所占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生态系统”和“遗传的基本规律”。也可以看出所占比率高的几部分内容之间的分差悬殊逐渐拉近,其余部分所占的分值相当。
2.2 选修部分各内容所占分值
选修部分主要考查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旧教材全一册第三章“遗传与基因工程”和第四章“细胞与细胞工程”体现在新课标教材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l,旧教材全一册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体现在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中,其中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PCR技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生态工程、细胞工程等内容比较常考。选修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值在15分以内,其中2005年和2006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07-2009年以非选择题考查,且为2选1的选做题。
3 试卷命题的亮点
3.1 重视对科学探究性实验的考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析2005~2009年广东高考生物试卷,实验部分考查的试题占了18%以上的比例(见表3)。
实验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广,并涉及课内外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材料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以及实验设计、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果的预测等多方面的掌握情况。从认知层次看,包括识记、理解、综合运用三个方面。其中综合运用层次的实验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对文字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一般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命题,所占分值16分以上。如2008年的第35题,要求考生完善“免水盐代谢调节实验”的实验报告,主要考查考生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预测实验结果,运用水盐代谢相关知识分析、解释所预测的实验结果;对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并预设后续实验。
3.2 重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考查
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关联系,关注和参与生物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览这五年来的生物高考试卷,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社会热点话题也是高考的常考题目(表4)。
这类题目给出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利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题目涉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还涉及关于健康和环境等社会热点话题题,如艾滋病、癌症、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与健康相关的话题,环境污染(富营养化、赤潮等)、环境治理等环境问题。
如2009年的第28题,关于甲型H1NI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比较,就是以当前及近年的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命题的,考查有关免疫接种疫苗的知识及考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了抗原的特异性、不同人体的免疫能力差异、特异性免疫以及病毒的基因突变等生物学知识。
3.3 注重考查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从近五年广东生物高考试卷看,所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但一道题只单独考
查一个知识点的很少,大部分都是一道题考查了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或需要考生从题目、图表中获取信息,重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非选择题中表现更为明显,大多为综合性题目,而且对文字表达能力、生物学专业词语的掌握应用也有较高的要求。如2008年的第29题。考查对机体受病原体刺激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的应答过程。其中考查了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涉及的知识覆盖了必修部分的3本书,考查对抗体的化学本质和来源的了解,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准确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能力。
3.4 各内容所占比重趋于稳定
分析2005~2009年高考考点,按归属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分类并统计相应的分值,结果显示细胞的代谢、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占的比率最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其次是生态系统和遗传的基本规律,每年考试各部分的分值比重趋于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分值很少的内容并不是不重要。
4 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2010年,将迎来新一轮高考改革,高考统考科目调整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试卷均采用3科合卷的方式,不设选做题,选修一并人实验题中考查,与之前的生物单科考试有比较大的差别。但广东省生物高考命题中充分体现的“体现基础、重视实验、关注热点”等命题特征相信仍将继续。生物高考重点内容的大方向应该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4.1 全面掌握课本知识,注重重点内容章节的理解与识记
2010年的高考与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的模式相似,从近几年全国卷Ⅱ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的分析来看,考查的内容主要是3个模块,即代谢、遗传与变异、调节与免疫,这与近5年广东高考的生物试卷考查的主要内容相当。所以,在全面复习的同时,教师要使学生重点掌握这些重要章节的内容。
4.2 注重实验、探究,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下了考试大纲从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对高考所要考察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观察、实验(包括调查)、分析、综合、假说演绎等科学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所以考生对考纲所规定的实验,要理解其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了解使用的材料,掌握操作的方法步骤,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的预测等,能将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4.3 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生物高考命题将更多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是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复习时教师要注重有关生物学与生活、健康、生产和环境等方面联系的内容及知识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分析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明确目的多元化教学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时,那么他将必定会是一个成功者,2006年我校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的同学贾某,记者在采访她时她这样说到:学习对她来讲就是一种乐趣。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这是任何一个做老师的重点研究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一、明确学习目的
由于生物是在高二才开的一门新课,高二阶段又是学生容易最放松的阶段,所以在刚刚开课时,要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会考、高考,而是为了了解自己本身和所生活的环境,解释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生存,从而激发学生在生物课程中的乐学、好学,这也就是在高中生物课绪论中的学习要求。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内容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和生物技术新进展来加以说明。例如:农业生产、遗传中的生男生女、生老病死、基因工程、器官移植、试管婴儿等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说明学好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实用性。[1]
二、教学方法
(一)利用活动、游戏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高中阶段,知识难度增加,知识面拓宽,尤其在高二下学期的遗传和变异,是高中生物学习最难的,只要设计到数学里概率的计算,很多学生就不适应数学与生物的交叉。这时我们采取一些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例如,生物性状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教学时,利用大家熟悉的一个例子,人类的性状:有耳垂和无耳垂;卷舌和不能卷舌;双眼皮与单眼皮;有酒窝与无酒窝;头发的卷发与直发;色觉正常与色盲;白化病与皮肤正常等进行游戏实验。请全班同学起立,具有相应性状的学生站立,否则坐下。如有耳垂者站立,无耳垂者坐下;其中能卷舌者继续站立,不能卷舌者坐下……依此类推。最后,往往实验到第五、六对相对性状时,站立的只剩下1个同学,而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性状组合方式,最后剩下的又是另外一个同学[2]。通过分析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采用不同性状组合后剩下的总是不同的人,说明全班性状相同的概率比较底。又如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其中单基因性状的自由组合方式有多少种?先找4个同学分成2组,让他们两两组合,要求同组的同学不能在一起,看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很容易组合出4种来;再分析3组每组2人,很容易组合得出8种,依次类推。最后转化,每组的2个同学分别代表一对等位基因,归纳得出2n种(假设不连锁)n代表基因组成中等位基因的的对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人类的一些单基因性状,兴致盎然地参与在整个实验中,气氛异常热烈。
(二)多学科交叉使学生感受知识联系应用的乐趣。生物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特别是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对生物的发展来说是不可分离的,在生物课教学中,适当的体现各学科的渗透,将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数学知识方面,学习遗传变异部分内容时应用较多。例如计算配子种类,若2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几种配子?转化为数学组合题:有2个盒子,每个盒子中有2个不同乒乓球,从盒子中任取1个乒乓球,有多少种取法?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得出4种;如果是三对基因杂合,又有多少种取法?易得出4种,从而归纳n对基因杂合为2n。在课本中氨基酸排列与多肽种类计算时,利用数学的排列,若有A、B、C三种氨基酸,每种氨基酸数目无限,可形成多肽数:三肽为3×3×3;四肽为3×3×3×3;归纳m个氨基酸(每个氨基酸数目无限)n肽为mn。学生从数字上体会到蛋白质的种类的多样性,导致性状的多样性。
在化学知识方面,生物课的第一、二章内容与之有密切的联系。学习酶的专一性时,为了使学生更明确这种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的区别,举例MnO2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不能催化其它物质的分解。
在物理知识方面,也与生物学有广泛的联系,利用X射线、紫外线等可培育人工诱变的新品种;利用人造卫星把种子送到太空,经宇宙线照射后可培育出抗病力强、产量高而且品质好的种子;在“细胞融合技术”中可用离心、振动、电刺激等方法来诱导融合[3]。学生用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能解决生物学问题而欣慰,知识的掌握便自然一些。
在地理知识方面,课本第7章生态系统部分与地理课有关内容重叠;温度带不同导致植物的分布不同;降水是决定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介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学习时可以采用学生试讲,教师补充的办法。新型教法的采用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能积极参与。
总之生物教学不仅仅是生物内容,很多学科都有渗透。
(三)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未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在教学中,常常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适时的给学生介绍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非异常大脑蛋白引起该病,而是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但不管什么引起疯牛病,它都会使人得致命脑病。又如2003年的SARS病毒传播,搞得全世界的人心慌慌的。可最后还是被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征服。再如离我们很近的,2007年我市白云区出现的禽流感,有几万只鹌鹑感染了流感病毒[4],同样弄得我们心慌意乱的,但也并没有向我们袭来,最后被彻底的消除,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离不开生物科学的发展。
(四)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学校现有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如挂图、标本、模型、演示实验等,加强实验教学;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或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对某些生物问题进行探究;或进行野外考察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以上乐学情绪培养途径的实施,可以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情有独钟,在快乐的情绪之下,好奇多思,好学多问,为生物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生物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2.罗琦.生物中游戏教学.教材研究,2006;12:6
关键词: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创新;互动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6-03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真菌分类学、病毒学、环境微生物学及环境生态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发展越来越迅速,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比较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①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②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③在考核办法方面,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质,仅以试卷、实验报告的优劣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现象不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高素质创新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内容设计与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由于地域、层次、政策等因素,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实践效能亦各有千秋,外加高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比较死板,学生自由选择权较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创新素质下探究微生物教学体系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为目的的,立足教学,从实际问题和背景出发,将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究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二、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对培养的学生创新素质有一定的益处。
1.一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吃什么,怎样吃,怎样给微生物做饭,微生物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思路清晰。
2.二级内容为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形态观察。在该模块中,主要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在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区别,让同学们掌握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技术、制片技术、微生物大小的显微镜观察测量技术等。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找出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并绘图表示各个微生物的形态。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在这个模块中,以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为主要内容,由每个单独设立的实验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不仅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数据统一分析与整理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要求,我们设立了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平板菌落计数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细菌的分解物质能力与生理生化鉴定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班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查阅相关文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自由分组,自由设定实验方案来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完成实验并分析、进一步再处理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创新性想法去设计实验,这些实验由于贴近生活,进而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三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相关的拓展性知识,通常以学术讲座的方式介绍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前沿、发展进展趋势和创新性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深科研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开展课程论文形式来总结国内外前沿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三、创建互动式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包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按照提纲思路引导性自学、自己归纳自学等几种方式,融知识传授和能力为一体。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愉快、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实验内容更加系统完整和先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并且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讨论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消化,又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益,使学习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自觉研究。推演方法是教师提供讨论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师总结讲评。
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教学中恰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电教教材、网络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改革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微生物课程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锻炼了科研思维的能力等。我校生物科学基地班微生物学理论4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2学时,生物技术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70%)和设计性实验成绩(占30%)组成。自从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以后,学生都比较重视实验课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大有益处。学生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收获较大,成绩评定包括文献调研、方案选择、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实验结果汇报等方面,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思维能力、科研严谨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理论课的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闭卷考试+撰写论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考试这种综合性考试方法最好。
五、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1.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使高校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能够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效行为。建立了一个系统性强、框架清晰、与国际接轨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提出创新素质教育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2.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了教学、科研双优的师资队伍。
3.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训练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在创新素质、研发思维、人格品质等方面均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以上是我们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和做法。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模块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达到授课内容的国际化、教学理念的前瞻化,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通过理工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了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2]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58-161.
[3]黄夏.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8):171-172.
[4]姜立春,李俊刚,阎秋洁,等.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64-66.
[5]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2.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DGY2011-15),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101411),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JGXM-HLJ-2010010)
关键词:统计分析 试验设计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面向林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生产与科学试验,重点解决如何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科学设计试验,并对试验结果正确地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有效试验信息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领域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是相关专业科学领域研究和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类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要求有一定的数理统计基础,教学中理论公式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且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多年课程教学的实践经历,变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办法等,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1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从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出发,该课程已经压缩到32学时,这就更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精挑细选,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理论教学中要顺应农林和生物科学高速发展和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根据农林与生物类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的主要工作,重点讲授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目前试验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现状,适当删减某些已不常用的设计方法,如对比法试验设计、间比法试验设计等。增加某些使用广泛、应用较多的设计方法授课内容和深度,如正交设计等。
从教学组织安排上,在试验设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讲授完成后,按照具体试验设计方法讲授,分别引导学生掌握某种试验设计的设计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了解该试验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在每1~2种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课堂讲授完成之后,上一次讨论课,以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为范例,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以深刻理解和体会某个具体试验设计方法的试验布置、应用及其优缺点。给出科研实践工作中得到的真实试验数据,让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入理解某种试验设计方法的应用。
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讲授基本原理时,为了突出本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从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的方法入手,而不是从公式的数学推导开始,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试验设计原则时,举例:5个品种栽培试验,每个品种各12棵树,试将这些树种在一片试验田里。课堂上,请所有学生在纸上画出这60棵树的布置图,同时请4~6名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把学生的布置图分类总结后,通过一步步引导,得出试验设计的三大原则。进而结合公式推导,从理论上阐明三原则的作用。学生听得有趣、容易理解、记忆深刻。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不仅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复杂的画图工作,还能利用多媒体演示统计软件处理案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1,2],在本课程课时少的实际情况下,尤其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工具。在现有课件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和实例,使课件更加丰富、生动,便于理解,同时注意和科研、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要特别注意,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的板书教学。该课程理论抽象且数学公式比较多,有很多公式需要推导。用PPT推导公式效果不好,学生难以跟上播放速度。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推导,推导公式的过程能够吸引学生跟着思考,加深印象和理解。只有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发挥各自优越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各章教学内容及要求,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在最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了一定的课时用于讨论,充分发挥讨论环节的作用。收集科研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参与科研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以深刻理解和体会某个具体试验设计方法的试验布置、应用及其优缺点。给出科研实践工作中的具体试验数据,让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运用水平及动手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提问、答疑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如准确性和精确性、随机模型和固定模型的区别等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中,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密切联系相关学科与课程,鼓励学生在所参与的科研实践中运用学习到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鼓励学生将学到的试验设计方法,应用到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生挑战杯实验”等实际项目中。同时,学生所接触的其他实验性课程本身就有需要进行试验设计的内容,例如他们将所学试验设计方法应用到遗传学实验课中的多倍体诱导实验的设计和育种学实验课中花粉萌发的实验等。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还推荐学生查阅相关期刊,如《遗传学报》《林业科学》《食品科学》等发表的最新研究文献,学习和分析这些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还收集了相关的书籍、论文和网站等作为课外读物,提供给学生广泛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合适的科研实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试验方案设计和试验数据处理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直观地理解由于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试验结论,从而深刻理解试验设计方法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实践教学改革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属方法论课程,该课程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科学试验,重点解决如何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科学设计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有效试验信息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内容,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因此学生对理论知识往往死记硬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科研实践和其他相关课程学习中遇到的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及动手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会到本课程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实践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心。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以下3个方面获得教学案例:(1)给出科研工作中典型的试验设计案例和试验数据;(2)学生所参与科研实践中遇到的试验设计问题;(3)学生在其他相关课程中遇到的试验设计问题和案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涌现出大量统计软件,把人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因此,对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通过Excel和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运算和分析,课程相关的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得到了开发和应用。将以上案例分类整理后应用于讨论课,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本课程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的应用。通过生动的专业案例学习,可以避免课程学习中机械记忆冗长的数学公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试验统计学思维。
4 教材建设
有关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书籍非常多,但每本教材都有其应用的背景和专业,针对林业院校的教科书较少,现有的教材多偏重于理论知识和数理统计原理方面的介绍,缺乏试验设计应用性的阐述。1995年出版的《林业试验设计》是当时林业院校的第一本试验设计课程教材,该书也已经成为全国林业院校使用的主要教材。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并且随着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原有的教材进行补充和修正以适应现代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在现有教材基础上编写了《林业试验设计》第二版,将第三章《简单试验设计》进行了缩减,去掉现代试验设计中不用的部分,同时删去了原来第九章《格子设计》的内容。补充和更新了“回归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了一章《常用统计分析软件在试验设计中的应用》,目前已完成初稿,将在2013年出版。
5 转变考核方式
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考试方法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考试切入可以有效撬动教学方法改革[4]。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实践成绩(包括研讨部分)占20%,平时作业和小测验占30%,实现从过分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引入过程要素的转变,促使学生平时坚持参与学习,避免平时不学习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共设计实践(包括研讨)4次,课后作业6次,阶段性测验(考核)4次,记入平时成绩。对作业或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允许提出重做或重新考核,有利于减少作业抄袭现象,同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设计需要更多的投入,需要精心为所有重要内容设计考题,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并测试他们的掌握程度,从而动态地调整教学进度。
6 结束语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重要的工具课,通过对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加强了常用试验设计方法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增加了软件分析范例;课程教学中注重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与主动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2] 王新国.高校多媒体教学准入制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