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创新思维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的特征

第1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文化,现代机械设计离不开创新思维的辅助。本文将论述创新思维的内涵,分析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浅谈如何将创新思维融入到现代机械制造中。

关键词:

现代机械制造;创新思维;融入

创新思维特指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具有多向性、跨越性和独特性等明显的特征。现代机械制造对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成功融入创新思维,方能全面提高机械工程质量。本文将简单论述创新思维的内涵,浅析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并从在现代机械制造中体会创新思维的过程,运用发散思维、善用逆向思维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将创新思维融入到现代机械制造中的策略。

1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思维模式不能凭空产生。一方面,创新思维需要以实践为基础,不以实践为基础,思维就会成为幻想。另一方面,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对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新。就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包括直觉、灵感和想象等因素;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又要灵活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创新思维具有多向性、跨越性和独特性等明显的特征。创新思维的多向性是指从思维方向去分析,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问题出现之后,会从多种角度、各方面、多层次以及不同条件去构思多种设想,探视多个答案。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很快转向另一个方向。与单方向性的思维相比,多向性(多向发散和多路聚合)是创新思维的明显特征之一。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创新思维并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和跨越,也正是这种省略和跨越模式使得创新思维在活动过程中的某些思维活动难以详细描述,以至于在其中起作用的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比较微妙。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人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的方法就能解决。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方法新,不是用某一种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是结果新,生产和科学中的新发明、新发现,理论上的新见解、新论证常常是独特的。

2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版了《现代机械设计手册》,提出要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现代机械的现代化水平,兼顾机械的实用性,追求机械的经济性、通用性和准确性。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符合机械工程的发展需要,为了提高机械化水平,需要不断创新设计方案,全面推动现代机械走向自动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当代科技竞争非常激烈,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创新设计方案,改善技术质量,优化机械设备系统,可以提高现代机械的竞争力。而且,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型机械。任何新产品几乎都是在创新思维的辅助下制造的,现代油漆就是在创新思维的启发下发明的,当人们发现传统油漆虽然光洁美观但是容易老化时,清除过程会很麻烦,某工程师在传统油漆里添加了一种化学药品,这种添加剂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能够保证油漆刷到墙上不发生任何变化,当清除旧漆时,只需要涂上专门的化学药品就可以全部清除旧漆,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也一样,需要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然后制造新型机械设备。

3将创新思维融入到现代机械制造中的策略

3.1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体会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准备、酝酿、明朗和检验四个阶段。在创新思维的准备阶段,工程师可以通过缺点列举法来发现机械设计制造中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形成有创新价值的课题。进入创新思维的酝酿阶段之后,工程师就要进行钻研与探究,分析问题的根由,设计多种初步方案,进行多方面的实验,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明朗阶段是创新思维的突变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也就是机械设计制造的最优方案已完成。最后进入检验阶段,即通过实践来检验机械设计制造方案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创新思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推动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3.2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运用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它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角度与不同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答案,是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工程师在现代机械制造中运用发散思维时都会具有变通思想,敢于打破传统的机械制造设计,排除既有经验的负面影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甚至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方案。而且,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思路,当某一思路行不通时,它会迅速转向其他思路,具有灵活多变性,在发散思维的带动下,工程师可以灵活变通,制作更为完善的机械制造设计方案。

3.3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善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探索,也被称作反向法,在现代机械制造中运用逆向思维,工程师要从机械原理和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探索,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制作机械制造设计方案,全面提高现代机械的技术质量。结束语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特指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具有多向性、跨越性和独特性等明显的特征。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融入创新思维,可以创造新型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与竞争力。将创新思维成功融入到现代机械制造中,需要在现代机械制造中体会创新思维的过程,运用发散思维,善用逆向思维,这样方能制作出最优的机械制造设计方案,全面提高现代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少辉.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综述[J].统计与管理,2014(11).

[2]江威.略议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绿色理念的运用[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14).

[3]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4).

第2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特征;素质;源泉;培养。

21世纪是是知识的更新周期加快缩短的时代。科教兴国重任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得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停留为原来的教书匠而整天忙于“填鸭式”的教学。何谓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素质的标志,创新思维的源何在?又如何培养?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新思维及特征

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在创新活动有较高层次的,而且又复杂的一种思维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只要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它的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特征是具有自信性,探索性,结构上的完备性,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想象参与性,好奇性,专注性,批评性和突变性。所谓完备性指思维主体应具备相对完整而独特的思维结构。想象参与性指想象思维的积极参与,同现实的有机结合,是创新思维的积极参与,同现实的有机结合,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创新思维素质的标志

人的素质,一般是指人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知识品质和行为品质。对人进行素质教育,就是使这些优良品质在人的个体身上素质化和机能化,使之成为个人所具有的东西,成为“把人引到深处的东西”。一般来说创新的思维素质有以下几个标志:

1.有积极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2.不甘落后,竞争向前的决心;3.有勤于思考,善于思索的习惯;4、有强烈的内驱力,自觉填补知识空白;5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三、先天禀赋,勤于思考,科学用脑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一)先天禀赋

在现实生活中,在环境、经验判别甚微的情况下,不同儿童却表现出明显的智慧差别。才能出众者,古往今来,都被称为“神童”。

例如:我国古代,曹植七岁能诗;王勃十岁能赋;李白“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象”;广西壮族小姑娘王亚妮三岁便能作画,三至九岁的优秀作品在日本东京展出,她被认为是“百年不遇的一个天才”。禀赋是才能的基础。一个人的才能高低,成就大小,与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勤于思考

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才逐渐形成的。才能超群,成就卓著的伟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鲁迅先生说:“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三)科学用脑

你懂得了先天禀赋和勤于思考对创新思维的决定性作用,但还得掌握大脑活动的规律,培养思维的习惯,提高用脑的艺术。

1.要全面用脑智力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质。以学习语言为例,大脑皮质存在说话、书写、听性语言(听话)和神性语言(阅读)四个中枢。这四个中枢相互间又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学习语言应该把读、听、写、看等几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效果就会更好。

2.要适应脑的活动规律

科学家发现,人类行为受到三种周期的影响,就是从一个人诞生开始,情绪、智力和体力分别存在28天、33天、23天的周期变化。每个周期都有期;低潮期以及期和低潮期之间的临界期。据测定,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每昼夜也有周期的变化。其中大脑皮质机能,一般人上午九时达到高峰,下午4~6时出现第二次高峰。因此,各人应根据自己的规律,趁精力旺盛,头脑灵敏之时,抓住学习的难点和要点,进行思维,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要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

睡眠能使人的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地休息和恢复。在长期学习和思维后,可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息,放纵肌肉,闭目养神,或听听音乐,以此来达到休息和调整的目的,很可能在这种状态中,会有新发现、新收获。

4.要活跃思维

一个学生的智力不是看他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看他运用这些贮存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一个学生要提高智力,除了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创造力

5.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对智力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情绪的变化。有位心理学家将情绪和精神的关系,做了这样的比喻。心理活动像一幅画,情绪是这幅画的背景色彩,当一个黑点出现在白色的背景上时它就显得特别黑,出现在灰色的背景上就不使人感到那么黑了。可见任何心理活动都受情绪影响,智力也不例外。

四、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活动。

2.在教学中要尽力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的思维主体直接接触活动环境,使他们在较好的情境中更好地触发主体产生联想,并大胆猜想,或者得到启示。

3.要注意适时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提出一些带趣味性、发散性、探究性的问题,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尽量采用现代教学设备,将现代科技的应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要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科学发明与创新的巨大动力,学生的知识面还较窄,见闻不多,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会毫无顾忌地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由于他们各方面考虑问题不成熟,往往有些想法和行为对我们来说“可笑”,但我们千万不能讥讽他们,否则,就可能将一个未来的“爱因斯坦”扼杀在摇篮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是教育面向未来的具体表现,是2l世纪对教学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传统教学中总结出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要在教学中不断改正和完善,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3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一、以实验教学为基础,创设创新思维培养的情境,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物理实验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都采用固定的单一模式,实验的过程按单一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去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究,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样画葫芦,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大胆进行创设,不要被教材和教参的安排束缚了手脚。如何将一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通过学生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来否定错误、假设或不完善的猜想,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物理的实验教学:必须大胆进行改革,应向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和幻想。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大脑记忆仍然是一片空白,有待开发和挖掘。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探究过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忽视思维的培养,课堂中也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囫囵吞枣,无从消化,学生更加缺少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传统的教学根本对学生无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教师更应该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养成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此外在教学中应介绍和再现前人是如何探究和发明创造的,让学生体验和分享前人的失败和成功的甜酸苦辣,从而学习前人的探究方法和经验,借古鉴今,更好地开拓创新。例如,惯性定律就是牛顿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研究和实验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推理出来的,这就是牛顿创新思维的结果,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像牛顿一样,多动脑筋,善于分析、归纳和推理,大胆拓展自己的思维,破解一个个大自然的奥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还应更多地结合名人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热情,这将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4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1 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以独创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超常规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得到独到的思维成果。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人才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我国基础教育必须开展创新教育,而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概括起来,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1 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特质。它具体表现为思维目标新颖、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并且思维过程见解独到。例如变换角度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方法以及联想思维方法等。学生在学习新的未知的知识时,总是离不开旧的已知的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就会联系到旧的知识体系,并在其中寻找类似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2 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它对一个问题是从多程方向进行思考,即从“类比”的纵向方向,“对比”的横向方向以及“反比”的逆向方向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多方向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于突破,在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当然,创新思维不仅包括对旧的观念、理论、方法的突破,还有对当时事物运行固定程序的突破,对未知世界识知的突破。

1.3 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需要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知识。并且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以此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1.4 创新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性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原素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加工改造过或从新创造出来的思维形象,比如统计学中的类比思维和联想思维等。类比思维可以引导发现,这也表现出形象思维的创造性。创新思维是指对统计学问题对象有了足够多的认知之后,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解决方式的一种思维表现。

2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2.1 创新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信息技术课中含有大量的抽象概念与方法,往往使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是一种比较枯燥的过程,进而丧失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而创新思维的展开恰恰可以恢复信息技术问题的本来状态,加上其新颖性、独到性的特点,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了积极性。

2.2 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是创造性人才的决定因素,创新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目前对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创新性思维活动是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同进行的.创造人才的培养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发展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创新思维既是问题信息源,又是途径信息源。比如,信息技术的一些理论的严格逻辑推理可以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技术的发现过程才是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3 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3.1 同一性的传统文化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听话就是好学生的惯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另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某些老师不愿意接受批评,以至于大多数学生不敢对书本以及教师提出质疑,不敢标新立异,从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2 “个性学生”与“创新型老师”的缺乏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作为他们的教学目标,而是仍在追求高升学率及高成绩。因此,大部分老师也就以考试为导向来安排他们的教学,从而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了创新型老师的缺乏。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消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纯化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胆量和能力。从而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导致了个性学生的气乏。

3.3 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仅仅局限于考试,评价方式单一,并且考试的内容多是记忆性质的常识知识,灵活运用的知识较少,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因此,学生学习的精力主要放在怎样记住这些知识上,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用脑动手能力的发展。

4 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原理以及网络资源,因此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面具有一个优势。设法利用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创新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第5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诱发灵感

教师针对不同的教育层次、教育对象,要有不同的创新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自身的特点,创设生动、活泼、具体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思维及其主要特征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创新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借助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作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维指导下所建立起来,能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一种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的策略体系。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

1.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是由教师通过引进开放题以及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教学的品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

2.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办法解决。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式、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对于学生形成教学的整体能力、发现创新思维等都是有极大的好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注意培养观察力。一是要在观察之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二是要在观察中及时加以指导。三是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学及现场教学技术,方便学生进行仔细、深入的观察。四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在教学“1小时=60分”时,教师不需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应通过教具演示,创设环境让学生观察模拟钟面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2.注意培养想象力。一是要有基础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支持。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三是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括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新想象情境,提供想象素材,诱发学生的创新性想象。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下的丰富联想,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应用题时,应通过不同结构、解法、训练学生集中或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掘新奇的思路,提出各种言之有理的新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第6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多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06-01

在知识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新素质数学教育所强调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提倡的创新思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已有知识熟练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独立展开思考,合作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的主要模式和基本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背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的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而创新教育的重点又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则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育给予必要的关注。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鉴于如此现状,作为数学学习的引导者,数学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积极革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二、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树立起适应于新课程理念的教育观,探索并完善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推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无法得以有效激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的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仅要摒除传统数学教学中“讲清楚”和“讲透彻”这两种教学方法,还要极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中,若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则可以对一些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求知欲与好奇心的激发的开放性题目进行设置,还可以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供学生思索和探讨。

2、营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教’与学生‘学’并重”是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但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更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笔者认为,必须推进“教”向“学”过渡的教学模式的实现,创造宽松和谐的数学教学环境,从而提供给每一位学生自由思索的空间, 让他们能够进行大胆的想象。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必定能够被激发出来,进而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健康发展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是中心,知识是本位,而知识的传授则是基本特征。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由于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的不同,其个性特征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不同层次的高中学生,要运用有差别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正视其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对学生个性进行深入了解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力求能够按照学生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尤其是思维异常活跃的高中生一般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自我表现欲,他们对那些迷惑性较高甚至是难以理解的现象与事物往往能够坦然并乐于接受。对学生这一生理特征,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时应当善于把握和利用。教师要尽量做到巧妙形象。这样的问题设计和问题提出使得学生在获取结论或答案前就必须经历一定的思索和计算,如此一来,既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的形成,同时,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良好体现及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激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5、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其进行发散性思维

第7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趣味力学 创新思维 教学质量

本文通过对照创新思维的过程,设计了一次课堂趣味力学实验,在讲授力学课知识的同时,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1 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创新思维的过程包括“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和验证完善”四个阶段。它的基本特征包含有人类认识思维的一般特点,即以实践为基础,从问题出发并且是现实的反映和概括,正是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创新思维其实与科学认识是可以相容的。同时创新思维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突跃性和独创性的特征。

如何将科学认知过程与力学知识讲授相结合从而在力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每个力学教师面前的重大任务。基于两者的相容性,不难得出结论:如果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师完全能够在讲授力学课知识(即引导学生完成力学认知)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课程设计

《建筑力学》课本第九章最后一节内容为“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途径”。这一节内容在过去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以前的课程内容安排只是介绍了从理论公式推导而来的三种主要途径,并没有明确在工程实际中应用该理论公式是存在着适用范围的。这一点说明,该节课的内容并不完善,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全面的科学认知。另一方面,以前在讲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大多是按照课本的内容来讲述,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从而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这种教学会形成定式思维,不利于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演绎。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创新思维的理论,课堂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2.1教学过程的设置

参考“创新思维过程”,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将教学课程分为三段:讲解、实验、分析结论。它们的对应关系,如图1。

2.2教学开展情况及分析

2.2.1讲解阶段

这段教学过程,完成了创新思维的第一阶段,提出了问题并且为创新思维提供准备。这个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和确定目标,形成问题情境。把已成型的思路和结果(主要途径)讲述给学生,完成目标信息的搜集,使解决问题的欲望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内在动机,刺激学生将思维发散。

2.2.2实验阶段

将学生分为六组,用教师提供的一张A4打印纸来做梁。限定梁的跨度等于纸的宽度。经讨论每组推荐一款纸梁,由各组代表解释该梁设计思想,考虑了哪些提高梁强度的措施。然后在学生自己设计的支座上进行加载,模拟跨中集中荷载的形式。学生做的纸梁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1)在荷载同样大小的情况下,选取三种不同截面的纸梁(实心圆截面、空心圆截面、空心矩形截面),比较三者的弯曲变形程度:实心圆形截面的纸梁弯曲变形最明显;壁厚相当的空心圆形和矩形纸梁中,空心圆形弯曲变形较明显;矩形纸梁弯曲变形不明显(如图3所示)。(2)继续加载,空心纸梁受力处纸壁凹陷或凸起,不能维持平面,纸梁弯折,不能继续承载,壁越薄的纸梁这种现象出现越早。

这一段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设计出自制纸梁的形式时,他们已经完成了创新思维的“孕育构思阶段”和“潜伏顿悟阶段”。如图1所示。“孕育构思阶段”需要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由于个体差别,有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就获得了比较满意的设想(即纸梁形式),就可以跳过“潜伏顿悟”阶段。但是有的学生由于思维定式的束缚,会得不到满意的设想。因此通过分组讨论,使个人思维模式转化为集体思维,使得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得到满足,加快完成这两个阶段。另外,在进行实验并得出结果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进入了“验证完善”阶段中的“验证”部分。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创新设想进行检验和证明,以期待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来修正或完善自己的创新设想。

2.2.3分析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1)说明:内力相同的各种纸梁,弯曲变形量不同则截面最大弯曲正应力的大小不同。根据弯曲正应力强度理论公式来分析,恰恰是由于各个纸梁的弯曲截面系数不同:矩形的最大,空心圆形次之,实心圆形最小。这刚好是课本的第一种主要途径。(形成对课本内容的验证。)

结果(2)说明,如果继续加载,空心纸梁发生的是一种局部失稳的现象,在后续的课程中会陆续学习。空心纸梁是一种开口薄壁构件,它的最终承载能力不单靠梁的弯曲强度理论来决定。今后学生在应用弯曲强度理论公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情况的适用性。加厚梁壁,保证梁壁不发生平面外的变形,对薄壁梁的强度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保证作用。(形成对课本内容的完善。)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得出这些实验结论,可以使学生对梁强度的认知得到较多的拓展,开阔思路。这一阶段相当于完成了创新思维“验证完善”阶段中的“完善”部分。

3 体会

本次课程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普遍反映学习效果好。既学习了课本的基本知识,又拓展了对它的应用和理解。以上分析研究说明,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恰当的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前程,安学敏,赵彤.建筑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尚作萍,杜成斌,陈定圻等.理论力学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力学与实践,2007,(29):80-81.

[3]刘云庭,王俊英.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力学与实践,2003,(25): 67-68.

第8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儿童美术 创新思维 培养

一、现代美术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培养的必要性

(一)美术是什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张、颜料、画布、木条、金属、石头等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塑性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以反映画家客观及主观世界感受的艺术形式。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总的可以分为:观赏性美术和实用性美术。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是因为其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二)儿童美术创意的特点。儿童美术虽属于美术范畴,可是儿童的年龄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儿童美术创意的独特特征。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特性之一。而创意是通过具体的创造活动和作品来表现的。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Victor Lowenfeld)指出:“创造性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是一项天生的直觉,它是我们解决和表现生活困难的主要直觉,儿童尚未学习如何去使用它以前,就懂得使用。”任何艺术的学习首先应该是模仿,创新思维是指在艺术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处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活动,创造出超越或高于原型的艺术作品。它的根本特征也就是在原有的事物活动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在对事物处理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进步和超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形势下人才观念的更新,培养儿童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显得更为迫切。

(三)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美术是一门讲究个性和特点的学科,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一件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艺术成就,而艺术成就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世界上只有一个蒙娜丽莎,无论你模仿得多么逼真,它的成就也只属于达芬奇。作为艺术家要想达到一定高度,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除了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技巧,还要有自己个性和新的思维、主张。只有将技巧和创新能力两者完美结合来完成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由此看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儿童掌握描绘事物的理论和技术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儿童的美术活动大多是建立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上的,故形成娱学结合的学习模式。作为我国发展态势良好的儿童美术教育形式,是有必要向国外借鉴及学习的。

二、传统美术教育中阻碍儿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如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但是,受长久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仍然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条件,对儿童传授不同的绘画技能训练和美术理论知识。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缺乏创新,抑制了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我国目前大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依照教材或是给儿童一幅画或一个素材,来教儿童如何画,为了使儿童更好的掌握某一绘画技巧,不断在课堂上进行重复演练。这样单一枯燥与儿童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的教学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上面讲,儿童在下面听,教师处在教学的主置,儿童的思路需要跟着教师走,且教师所说的话一般是不容儿童质疑的。主要的授课形式就是教师画什么,儿童跟着画什么,而且必须要画的和教师一样或接近,否则就被认为是教学 “失败”。另外儿童所画的作品评价也是根据教师一个人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这种专制型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儿童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知识、质疑知识,缺乏探索和求异精神,不利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我国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是在教室中进行,让儿童画一些静物、道具,或者按老师要求依葫芦画瓢临摹一些作品。这些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已经滞后于当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跟不上新的美术思想和潮流。且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贴近大自然,儿童的思维也好像被带上了枷锁,很难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独特、新颖的作品,也会僵化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美术教育中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儿童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才会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那么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选择有利于激发儿童求知欲、触动儿童好奇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内容,然后运用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也就是说,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照本宣科,而是对整堂课进行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儿童都参与进来。基础绘画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让每位儿童都画出同样的画就显得毫无意义。比如:老师在给儿童上欣赏课或是介绍新的作品时,可以采取用视频介绍作品、放一些合适背景音乐,介绍完后让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刚介绍的作品与自己最了解的一个流派做比较,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教学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儿童不但调动了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会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探索求异精神。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以复制的,同样,儿童的创新思维也不是老师能“手把手”教出来的,有时候,创意就在某一环境或某一个点上突然出现。这种出现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来滋生,所以只有老师与儿童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激发儿童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还要突破权威,培养儿童大胆求异的精神。对知识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另外,在作品评价方面要进行拓展,比如,先让儿童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意境,在实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然后o自己的创作成果打分。再让同学们用儿童自己的眼光,对各位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最后老师再作出全面评价,从学习态度、能力、绘画技巧、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挖掘儿童的闪光点。适当、正确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以后作品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更多艺术形式、风格和流派,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作品,创新作品。不但要学习国内古典绘画,也要接受国外新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美术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而且是一门体现艺术、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不但要学好美术理论知识,还要研究和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给美术领域带来的影响,为自己创新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形式,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对于这些棘手问题,美术教育界已正在寻找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我们不能用一时之法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该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跟上潮流变化,用创新意识去解决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冯显荣)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魏勇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世琴.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2(24).

第9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倡导民主;注重积累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根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及应用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其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获得身心愉悦与欣赏经验,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综合素养,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

创新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因此笔者在公共艺术(美术)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鼓励创新

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只要求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产生了依赖心理。作为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作品。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多进行添画、组画、记忆画等练习,培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大胆创新,将课本内容拓宽、画活。

如,教学拓展模块《平面构成》时,对学生来说,通过对点线面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构成的魅力,再通过想象点线面的重构,将平面构成的表现技法与传统绘画结合起来,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现代绘画作品。

二、合作探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学生创新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我们知道,一般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常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材质与肌理》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照书本临摹,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降低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笔者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课前先分组,请学生自主探究肌理表现的几种方法,然后通过示范演示相关表现技法,教师在过程纠正学生的表现技法,如此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设计并制作不同的机理表现作业,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是他们真正做到了从自身的兴趣去学习和认识,并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倡导民主,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教学的前提。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没有思想负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来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

如在讲解《中国美术赏析――建筑》时,课程中将学生分组并主要负责其中的一种建筑形制,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讲述该建筑,并要求学生对建筑形制优缺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经过自己查资料和小组讨论,得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结论。比如,某小组在讲解“桥塔建筑”时主要讲了大雁塔,它是由高层楼阁发展而来,其塔身是一座多层楼阁,每层都有飞檐翘角、平座和门窗,可以登临眺望。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大雁塔是砖木结构的,遇火容易燃烧,因此防火很重要。

四、向大师学习,注重积累,形成个性表现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创意表现具有自我个性。这是公共艺术教学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一件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流露。让学生通过学师的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心灵去感受艺术、热爱艺术,尽情发挥学生对艺术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笔者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就充分利用这些大师给我们留下来的资源,充分讲解,使学生去体会大师的艺术情感,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凡・高的大多数作品均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的热烈奔放与凡・高疯狂的个性形成了共鸣。因此才有了《向日葵》《鸢尾》等等。他用黄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他火一般的热情得到宣泄。在凡・高看来,黄色是阳光、友情、希望的象征。无论是凡・高对色彩的强化处理,或是塞尚理性地控制色彩,还是博纳儿主观随意组合色彩,都能感受到大师们独辟蹊径的主观意识的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通过大量地分析研究大师的作品,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的同时,也充分领悟个人个性的重要性,从而结合创作训练,掌握如何发展创意个性,达到思维上的创新。

五、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促进创新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1世纪的绘画是走向分析设计的时代,强调个人的自信。学生能否成才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尊重他们的个性,学生个性中的独特人格特征,如敏感、强烈的表现欲、好强、自信,教师应给予鼓励和保护。

传统教育喜欢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一致性的思维、一致性的表现方法、一致性的作业,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容易使他们缺乏信心,更无从谈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学生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使每个人都得以发展。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教师应科学地看待,而不能以自己的水平去修改或否定学生的作业。

在公共艺术课堂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给予高度重视。从大量的习作和长期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充实、加强、完善属于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创意能力在艺术创作中插上翅膀,翱翔于广袤的艺术天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