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酒与文学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与文学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与文学艺术

第1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摘 要: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何使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完成高效率的学习,以及如何使提高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运用的成功与否。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艺术做了以下综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1、选题背景及意义

教师教学质量及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教师的教学能力。所谓教师教学能力,指的是为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教师以其专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为基础,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师教学认知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传播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具体到实际教学中都要求本学科教师对该学科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灵活应变与处理,这其实说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第一个“法”就是“有规律”,可以理解为教学的一般原则,即教学规律;第二个“法”字是某种特殊的方法,“教无定法”就是教学讲究“自由行动”、讲究“艺术性”、讲究“灵活性”。随着教育界改革热潮的掀起,传统“满堂灌”、“照本宣科”、“题海战术”已成为强弩之末,而“教学艺术”则成为大家一致讨论的话题。

具体到语文学科,从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人文性、鲜明的审美性和情趣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这些诸多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存在一劳永逸、机械不变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艺术为主导的,尤其是对起奠基作用的、承担小学生人文知识启蒙重要作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要讲究艺术性、审美性和鲜活性。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多形象感知思维、对学习目的缺乏认识等特点,原本充满人性美和趣味性的语文已经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任务背道而驰。因而,如何活跃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调动小学生的语文热情,是目前语文教育界极为紧迫的任务。笔者以太原市农村A小学的三位语文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对教学艺术的把握及运用,探求提高目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策略。

2、国内外研究动态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小学语文。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工具。而小学又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前期,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阶段最为关键的时期,从学科性质及其作用来看,它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累积性、外显性、广域性、开放性及易学性等九个特点。

2.1.2教学艺术。关于“教学艺术”,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激励乐学说,该观点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与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创造说,该观点认为教学是在遵循本真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学最佳化为目的,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

表演说,该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的展现,集中通过教师的语言、动作等表演技巧以及教师教学机智两方面表现出来。

审美说,该观点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师在美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活动,那么,具有审美价值。

笔者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即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学科教学规律、审美规律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技能技巧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活动。

2.1.3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主要指教师在课堂上自觉运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进行的教学科学性、创造性、审美性、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审美性、技巧性、表演性等基本特点;其涉及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教态艺术、课堂组织艺术、课堂提问艺术、课堂教学情境艺术、课堂教学机智艺术、课堂教学板书艺术、课堂结尾艺术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除了体现一般的学科教学艺术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开发适合本年龄段的、适合语文本学科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感知、审美、创造、实践能力。

2.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局限

2.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早,首先是对教学艺术的运用上。最早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诸如直观性、循序渐进性、巩固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运用即是教学艺术的运用,可以说,夸美纽斯的以上教学原则奠定了教学艺术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艺术的运用体现在教师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追求讲课生动、形象、有趣性,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2.2.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首先表现在在对其内涵的研究上。作为一代宗师的白金声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定义为“开篇导入艺术、课堂提问艺术、教学语言艺术、德育渗透艺术、寓识字教学于游戏艺术、激情造境艺术、‘涵泳’艺术”等方面。张宝臣先生将其定义为“备课艺术、讲授艺术、组织管理艺术、巩固艺术和板书艺术”几方面。孙菊如则从“心态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节奏艺术、课堂教学启发艺术、课堂教学幽默艺术”等几方面着手。以上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定义固然全面,但是显得过于凌乱,条例不清晰、缺乏系统性。

其次,国内学者关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战策略。担任江苏省四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的于永正老师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从策略的角度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揭开帷幕。黄兆明则在《课堂结尾艺术》一书中,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结尾艺术做了详尽的阐述。

再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意义的探究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白金声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是教师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真、善、美的感染。段昌平先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意义及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的论述,可以说是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运用的意义推到了高峰。

2.2.3国内外研究的局限。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研究已初具规模,而且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这方面的探讨研究将更趋于普遍、细致、深入、系统和全面。但是,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2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

1.引言

艺术自身就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语言艺术被称之为教学艺术之最。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语言是表达感情、传授知识及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获得并发展智能的过程一直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因此,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是其教学的成功,感染力强、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感情波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在语文课堂中优化语言艺术途径

2.1讲究精炼准确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中应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发音标准、清晰,学生才能听得清楚。如果教师的语言足够明晰、清亮、流畅和舒缓,那么必然会刺激学生视觉神经的兴奋,从而调动听觉神经保持良好的状态。如果语言怪声怪调、含糊不清、结结巴巴则会使学生在接受教学信息时出现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自然和谐且具有优美动听的节奏,即能彰显庄重有表现的抑扬顿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传递的教学信息不断获取知识与增长智慧。这样的语言艺术需要教师认真揣摩,利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如行云般舒展,在从容流畅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同时要求教师讲课时的遣词造句一定要准确,不能一味追求生动形象而忽略语言的准确性。只有在准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鲜明的语言艺术,才能表现出语言艺术的美。

2.2注重语言的启发性

启发的实质是一种广阔的联想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积极调动学生认真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这其中采用的语言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对其进行形象的描述,也可以委婉地烘托或者激情洋溢地阐发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自由地联想与思索,只有学生自主地深入其中进行思索与领悟,才会有所提升。这样学生会在教师极具有语言艺术的感染之下思考,跟随教师的思维不断获得新知。教师经常用到的启发手段之一便是提问,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从而引导学生迅速快捷地把握要学习的精髓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自身教学语言具有更多启发性,必须在课文重点及难点处多下工夫,从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与认识。

2.3讲究幽默、风趣、具有趣味性的语言

语言趣味性的要求是由中学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文章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这些文章描绘的生动形象或者人物形象刻画得绘声绘色,而这些都会引起学生极浓厚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比较具有情趣的学校故事及发人深省的成语、典故等,使要讲述的内容更富有趣味性。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运用一些幽默及风趣的语言,则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变得趣味盎然。在当今这个日益重视口才与交流的社会,幽默感应该在教师语言艺术中占有一定地位。实践证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手段。如今,许多优秀教师都善于运用一些委婉含蓄或新颖别致的教学语言,既取得妙趣横生的效果,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人回味无穷。

2.4讲究自然、亲切、具有和谐性的态势语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传递主要通过有声和无声语言两种形式。无声语言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板书,二是态势语。所谓态势语就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自身一些手势、体态及面目表情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传播与情感交流。这也是教师课堂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不仅需要用口头语言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还需要一些比较丰富的态势语。态势语能体现出深刻的情感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能体现出教师自身具有的深厚文化艺术修养。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光要有神,视野应是扩大的,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从而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这样学生能从教师丰富多彩的眼神变化中接受到启发、鼓励、赞许、制止等信息,达到超越语言的情感与心灵上的沟通。

3.结语

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再配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调对文章中要表达的高尚心灵、自然景观等进行描述,把学生引入这样的情景之中,使他们在其中充分体会到课文中要表达出的主旨,体味来自议论文的理性美,品味平淡生活中的人性美,从而使学生对美产生追求的欲望,产生对学习的渴望情绪。老师一缕赞许的目光或者一个肯定的手势,抑或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满足。因此,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的使用可以激荡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不断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本文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要求,谈谈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3.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

第4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有利于阅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更能明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特点,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借助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提高个人英语水平,实现英语素养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艺术;艺术体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英语学科教学质量在快速提高。在跨文化视角下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体味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能够促进阅读者英语思维模式的形成。

1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体现分析

在不同的地域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中华五千年文明对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性则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与基督文化。一般而言,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圣经》是英美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来源。在古希伯来基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圣经》应运而生。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宗教意义,《圣经》的文学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它不仅仅是基督教的重要作品,更整合了古希伯来文化的诸多元素,是基督文化的内涵总结,也是每一位基督教徒的精神支柱。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圣经》的应用主要三种方式:其一,《圣经》中的许多寓言式故事被作为经典直接引入,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创新素材。其二,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会体现出《圣经》中的道理。著名的诗人拜伦也经常利用《圣经》内容去表达自身情感,将《圣经》作为个人情怀表达的蓝本。其三,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会不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与文化意识以作品之中,他们会选择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作为故事的背景,以此来表现人类的性格与思想道德观念。第二,古希腊神话是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源泉。古希腊神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具文学的基本属性,无论审美要素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都是英美文学作品的典范。马克思则这样评价过古希腊神话,它是希腊艺术的起源,更是希腊艺术的宝库,是希腊文化发展的重要土壤。古希腊神话给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著名的作家与诗人,像但丁与阿里斯托芬等。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人物都具有古希腊神话色彩。

2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

在跨文化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需要阅读人站在英美文化特色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主动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特性。

2.1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精练且有韵味

欧洲地方性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许多英美作家会在创作过程中利用地方性语言提炼语言,做好语言的修饰与润色工作,提高文学作品语言的艺术特性。一般来讲艺术作品是作者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体。在不同的时期,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同特点。但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源于生活,且高于现实生活是唯一不变的特点。就像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就是生活与文学的结合体。其中语言多变,修辞手法丰富,这样精练的语言大大提高了文学作品本身的韵味,能够吸引读者关注。

2.2英美文学作品的戏剧性较强

与东方文学作品不同,英美文学作品的戏剧性较强,作品中有很多独白自述片段。英美国家作者乐于表达人物的内心状态,独白手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较多。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对人物内心的独白进行戏剧化处理,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去表达自己对于所处社会的态度,对于某一社会事件的看法,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去抨击社会现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借他人之口述自身之情的现象。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需要阅读者关注戏剧性这一特殊的语言特点,尝试去接受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为英美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戏剧场景所感染,这也是英美文学作品得到高度认可的重要基础。

2.3充分考虑英语文学作品文化性

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需要赏析者时刻关注文化要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实用性与交际性是语言应用的重要原则。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将英美文化与跨民族文化进行结合,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作品实际创设的语言环境进行结合,在尊重英美国家文化的基础上赏析文学作品,才能促进赏析效果的优化。阅读者要在文化视角下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借此去提高个人交际能力,让跨文化与跨地域的语言交流不再是问题。与作品本身沟通,与文化沟通,才能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在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英美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渐显现出来。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每一位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文学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关注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意义,才能扩大语言艺术魅力的影响,推动英语文学影响力提升。

作者:姚芳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拾景乐.浅探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J].英语教师,2015,(12).

第5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第6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眼神、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鲜明的感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

二、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

三、言之有物,生动形象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六、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七、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第7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艺术;人文素养;大学英语;融合

高等教育艺术学院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负有培养我国艺术类人才的重要责任,关系到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对于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赖于有限的人文教育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英语知识,也利于学生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和谐健康的心态的培养。这也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担负的主要责任。

一艺术类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科多样化,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上升,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队伍也在持续壮大。目前我们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从而造就出了很多发展不全面的“短腿”人才。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一直把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的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上没有合理分配、没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有可能被落下,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主观上,艺术类学生们也有强烈的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是具体到行动上却表现为学习效果不佳。由于在高考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英语教学的中心主要是以提高成绩为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忽视艺术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英语方面的词汇量较少、英语的听、说、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较弱,不认真研习英语语法,掌握不够准确,模糊不清,应用不灵活。而且艺术类学生用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更是少而又少,使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远不及大学英语要求的水平。进入大学后,由于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以前的英语基础较差,更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自我培养意识淡薄,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甚至一些学生不能保证按时上英语课。没有端正的英语学习态度,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从心理上就忽视了英语学习。艺术类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得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明显,专业悟性相对较强,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自由、散漫,不愿受制度约束,因此大多数都不喜爱文化课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教师往往注重自我讲授,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英语枯燥乏味。英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育教学不够多样化、层次化。没有关注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在艺术类院校的英语课堂中,缺乏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不够,学生存在的疑问不能及时的解决,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二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与专业精神是相统一的。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大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将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人文精神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现今,英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通用语言和工具。要用好这门语言,就要对英语文化、文学以及风俗习惯有基本的了解,还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差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他国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这就使我国艺术类教育必须以培育出国际化的艺术类人才为目标,掌握艺术类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文化成果知识有相当的理解和体会,能够更好地进行各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多层次全面发展。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人才。使大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艺术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感悟英语语言和深厚的异域文化内涵,并在这种陌生的语言中寻觅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和文化的兴趣,同时这也更有益于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师深入地进行艺术教育。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增长见识,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启迪心智,较好地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科学与艺术,理性而又感性。将语言与文化艺术相联系,成为英语教学的辅助知识。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和人文艺术教育过程。出色的英语教师力图使教学过程艺术化,努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教学过程富有生机和魅力。即给学生带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也使得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英语教师应分析艺术教学模式,抓住艺术生的心理特点与专长,研究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学习之间的规律性和关联性。通过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即培养了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自身情感素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艺术类英语除英语语言本身具有的特点,更有艺术科学潜在的人文特色。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对象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得以合理应用。注重提高自己的有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修养,其他跨文化领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教师才能把艺术类英语教学变成一种英语语言和艺术知识学习相融合的过程,使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艺术类人才。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艺术类学生虽然具有文化课分数低和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教师在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信任、关心和尊重学生。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教师应采取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并采用不同的形式积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以达到促进英语教学的目的。

3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引导者,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采用教材简单,忽视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贯穿于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的塑造,就会使艺术类英语教学处于比较低等的水平上,所以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队伍,形成教学梯队,加强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艺术类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出色的艺术类英语教师是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积累而成的,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当面对个性突出,崇尚自我的艺术专业学生,要学会迎接挑战和自我减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找到最适合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质量,也更利于艺术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培养跨文化高素质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现状,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造就具有良好文化艺术素养和优秀品格的艺术人才,这是当前艺术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素质,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春芳.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渗透教育尝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4):127-128.

[2]蒋雪非.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蒲云玲.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迷失问题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7).

[4]朱海英.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6):57-61

[5]贾红安.浅谈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学术论坛,2011(6):217.

[6]代兰平,黄萍,等.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养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76-177.

[7]王婷.论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大学英语,2011,8(1).

第8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 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文化差异教学原则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而忽视了语用能力的发展 ,这就导致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发展得不平衡。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学习者能否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取决于语言能力,更取决于语用能力,即非母语者在不同情景中正确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可见,要实现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语用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一、我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概括

我国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是,平均每周分配给英语教学的时间只有四节课,三小时左右,并且绝大部分用于教授精读和听力。按照教学进度,每两周需要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包括2节阅读、2节听力课,教师们总感觉讲解词汇和课文的时间不够充裕,更不用说腾出时间进行文化教学。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占总人数不足15%。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与外籍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影响到合作关系。正如Wolfson所说:“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言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因此,文化错误(即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者不能接受的语言或行为)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更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这违背了学习语言的初衷。

二、中西文化间的差异的主要体现

1.环境理解上的差异

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所以中英文化中对环境的理解迥然有异。比如:中国的秋天(autumn),万物开始凋零,故常有“悲、凉、伤、愁”之感,正如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使得游人思故里;而英国的秋天毫无“愁”反倒有“宁静、欢乐”的情调。

2.政治理解上的差异

一个典型的例子能反映中英文化中对政治理解的差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在英语文化,尤其在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主要思想基础”的美国文化里,人们对其怀着崇尚的情感,赞成并追求之。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被唾弃的观念,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狭隘观念,在情感上是被排斥而不被接纳的。

3.动物理解上的差异

对动物的理解大概是中英文化中差异最大的部分了。比如中国比较崇拜的dragon(龙)在汉语里是吉祥、避邪之物,但在英语里是指硕大、凶残的怪兽,是制造水灾、危害人类生存的恶兽。

三、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原则研究

首先,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有意识地介绍中西方在、历史典故、历史背景、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如差异是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介绍对西方影响较大的书籍,通过选用典故,讲解词语来源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某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最后,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比如:英语中的black tea,别以为是茶的颜色是黑的,相反是指红茶。根据学生的认知度,教师可以把文化差异教学导入英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以下三种。

1.运用情景法创造语言文化氛围

由于真正的目的语环境很少,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虚拟的目的语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目的语文化。例如设计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选择得体的语言、表情和语调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巩固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可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2.语言承载法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就语言中所承载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直接阐述说明,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例如,讲授festive food一词时,教师要注意其文化内涵,要有意识地介绍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相应的风俗习惯,包括食物、礼物等。

3.通过对比法让学生了解英汉间的差异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英汉文化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文化差异,学生往往会犯错误。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英汉文化间的差异,并且结合语言教学,特别是注重词汇、习语、禁忌语、委婉语、比喻等文化内涵的对比教学。

四、结论

现阶段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相对较差是不争的事实,这证明,学习者有语言能力并不一定代表同样有语用能力,所以,大学英语文化差异教学应该提高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视,并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假如英语语用能力由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部分组成,那么语言教学就可以相应地从这两个角度着手。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可以达到培养社交语用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引入文化因素,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牛张莉.从文化角度谈英语比喻的翻译[J].英语知识,2006.

第9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 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知识最基本的工具,体现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语言作为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四大基本理念;从教学语言的功能看,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掌握美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出色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语言艺术,不断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到语文教学的实处。

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指语文教师将授课内容转化成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机智幽默,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内容,并辅以修辞法的综合运用,通过扣人心弦、细腻入微的语言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地接受新知识,提高语文水平,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不仅是输送和传达知识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就课堂教学而言,不论采用任何手段借助任何教学工具,都无法替代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运用精湛的教学语言,去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一个值得认真关注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总结和研究。

一、声情并茂――丰富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实际上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作为学生语文学习引领人的老师,只有充满激情,富有诗意,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安插快乐的翅膀,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才会永远受到学生的青睐。

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充满激情,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饱满的情感披文入情,以声传情,以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激发起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观潮》,教师可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说:“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大自然就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让我们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风光吧!”语文教师首先应善于选择和运用那些感彩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来增强语言的表情效果。其次还要能使寻常的词句浸透感情的色彩。教师要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多用褒扬性、礼貌性、肯定性、商讨性的语句,少用贬抑性、否定性、命令性语句,尤其是力避有斥责性、侮辱性、讽刺性的贬抑语句,促使学生在轻松欢愉的氛围中孜孜以求。

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倾注不同的感情基调。要把握好这样一条原则:据文定情,因文传情。正如斯霞老师所说:“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的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低。”语文教师要依据学科和课文特点,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语调中要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的感情。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精神专注,情绪饱满,“陶陶然乐在其中”。

二、有的放矢――增强语文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个性,要能适应和反映教材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和教师运用语言的个性。

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大纲对其语言能力训练的要求和目的不同;不同体裁的文章,也有它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那么具有鲜明语言个性的教材,就要求运用个性鲜明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学语言还要因学生的不同性格而异。对于爱表现自己、易骄傲自满的学生,即使回答的问题有可取之处,给予肯定的话语也要掌握分寸。如教《从现在开始》最后一段,讲解为什么狮子大王选猴子做新首领,一名浮躁学生很快举手回答:“因为猴子聪明。”对这一些学生的处理是:“积极回答问题是好的。如果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全面理解,深入思考,问题将会回答得更好。”假如这回答是出于一个胆小的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口中,给予的应是肯定和鼓励:“你进步很大。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再次,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现象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

语言理解依赖语言记忆而得以实现,而语言记忆又是语言理解的产物。由此可见,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准确,没有针对性,就会导致概念模糊,观点模棱两可。这样的教学,学生难于理解,也就更谈不上记忆了。要做到教学语言准确而有针对性,必须坚持两个了解:一要了解学生,如果对学生的情况若明若暗,就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或失之艰深,学生如坠云雾;或失之肤浅,学生食之无味;或失之简括,学生囫囵吞枣;或失之繁琐,学生昏昏欲睡。所以,只有了解了学生,运用有针对性的语言,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讲授的内容上,有效地保证课堂效率。二要了解教材的衔接情况,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只有运用准确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语言将其突破,才能让学生学习得更透彻、更扎实。

三、诙谐有趣――锤炼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生动、形象,富有理趣、情趣,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语言进行教学。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语言,一方面要能反映新颖的思想,闪烁哲理的光芒,提出深邃的问题,并一语道破本质,给予学生丰富的理趣;另一方面,则要能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新颖贴切的比喻、奇特独到的构思、细腻柔婉的抒情,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给予学生以浓挚的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生动的表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与此同时,多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比喻性词语,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直观功能,在描述事物时具体逼真,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丰富联想,帮助学生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变苦学为乐学。

四、启迪智慧――探求语文教学语言的拓展性

教师积极的教学语言充满启迪,能激发兴趣、开拓想象;又是最有效地调动学生、最恰当地发挥自己,从而体现出教师的特色语言。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教学语言要具有深刻灵活的启发性,以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并通过思考使之折服或钦佩时,才真正具有无可比拟的威信,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一种高昂的、激动的、急切的情绪来学习,因而对面前展示的知识感到兴趣和震惊,意识并感觉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并领悟到创造的欢乐。开拓思路、点石成金的引言,余味无穷、绕梁不绝的结语引发学生有所追寻,有所领悟,有所思,有所得,最终达到“启”而“发”的最佳教学状态。

五、绘声绘色――讲究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融合性

如果说教师的有声语言表达主要是诉诸学生听觉的话,那么无声语言的表达则是更多地诉诸学生的视觉,因而更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的特征。教师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质、和蔼的态度、善良的心地及教学的机智,会通过他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笔者曾听过一个教师教《荷花》,教师在指导朗读、背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荷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时,巧妙地运用了体态语。只见教师的手势像荷花那样:时而开、时而合;时而缓、时而急……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谐的配乐,荷花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学生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和传神描绘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像《荷花》这些优美的文章,教师都可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轻柔潇洒的抒情语调的基础上,用和谐愉悦的表情,加上欢快的动作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从无声的语言中体会到栩栩如生的意境,领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热烈情感。

总之,教师必须下苦功夫锤炼,追求教学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必须仔细揣摩,反复推敲,追求教学艺术日臻完美。贯彻新课标,主张新理念,倡导美的教学语言,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必将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崔建明.《育才妙语百宝箱》.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民.王淑娟.《试说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语言》.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