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施道德教育行动,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实施道德教育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推进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互动。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我们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等德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我们把德育寓于各种学科教学之中,寓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保证德育目标的落实。特别是对人文类学科增添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理科课程适当融入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容,艺术类课程适量增加民族传统艺术欣赏的内容。我们把学科德育功能的更好发挥和德育目标的进一步落实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我们重视发挥地方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按照思想性、时代性、地方性、趣味性的原则,认真搞好乡土教育和校本教育,使之成为深受广大未成年人欢迎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
二是深化传统教育。我们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注重抓好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特别是着重抓好福州则徐中学、则徐小学的禁毒教育典型;闽侯县祥谦中学、祥谦小学的革命传统教育典型;台江区双虹小学的爱党教育典型;长乐师范附小与冰心文学馆共建的爱心教育典型;马尾实验小学弘扬船政文化教育典型等。通过典型示范,探索传统资源与时代内容的结合,为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新鲜经验。我们还充分挖掘福州名人资源,开展传统教育,如全市各地以蔡襄、林则徐、严复、冰心、郑和等着名人物的事迹为背景,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展“弘扬民族文化,做中华好儿女”、“中国人了不起,了不起的中国人”和“寻找名人的足迹”、“寻访三坊七巷名人故居”、“我是中华小主人,民族精神我传承”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是加强法制教育。我们在促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上下功夫,始终坚持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对学校法制教育作出专项部署,要求学校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我们还突出对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以及干部教师学法用法的要求,努力构建有效的学校法制教育领导机制和实施体系。在市司法局的支持配合下,建立了法制教育培训机制,改进教育方法与手段,增强法制课的针对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各中小学校聘请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发挥校外辅导员的职业和专业优势,以提高法制教育实际效果。
关键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产生原因;对策
一、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基本现状
从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来看,总体学生水平还是较为满意的,他们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受这样或那样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呈现出许多地方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总结的问题。
1.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考上职业技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没有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进入中职教育阶段后,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特别是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成绩普遍较差,更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缺乏信心和兴趣,而如何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2.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情绪管理能力差
许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前途渺茫,希望无望,也因此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而真正遇到挫折就更难以承受了。更有甚者以武力等不当形式来发泄和解决自己的不如意之处。
3.意志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部分学生受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一味退缩或放弃。
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1.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最早的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其溺爱、袒护或采取粗暴压制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琐事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的影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而且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侥幸心理”提供了方便条件。
2.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思想影响颇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社会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力度,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思想在社会上流行,尤其是学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整天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等活动,使之经常逃学、旷课,违纪违法行为经常发生。
3.学校教育观念、方法保守,缺乏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有效性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爱,只注重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为管理和教育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只有将管理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作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加上教育方法上的单一,如惩罚、工作粗心或放任自流,或对待学生不公正,处理问题偏袒等,使部分学生产生消极敌对情绪。
三、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1.将家庭教、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建立综合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作为家庭应当多给予孩子关心教育,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只有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今后才能成为一个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把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B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对于社会来讲,由于社会中残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容易跟风模仿行为不健康的思想。社会应当肩负责任,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打击犯罪行为,尤其是学校周边所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整治,减少学生与社会产生的不良时间的关联。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实效。
2.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教师要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就必须建立与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获取他们的信任,使得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各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德育工做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培养教师具备较高的师德。同时,教师要建立与学生的情感关系,就必须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对他们的细心观察,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分析促使他们养成不良习性的诱因。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使得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走出心理的阴影。同时,教师通过沟通的时候进行教育思想的渗透,让他们能及时认清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得以改正。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记录、分析、总结的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情感变化,以此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观,从而成人、成才,更好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总之,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作为中职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去,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情况,积极有效地推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校领导必须率先垂范。
领导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榜样和方向。领导是称呼更是责任,言行是形象更是力量。“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立身”,领导威信来源于人格力量。对得起自己的称呼,这是有责任和有良知的人时常的内心自我告诫。也是平常人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捍卫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应守的本分。领导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谨慎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才能在群众中留下口碑、在工作中产生动力。
领导班子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推手。领导班子只有坚持集中学习与业余读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研究现实问题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才能使班子的理论水平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增强,从而使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思路更清晰、效果更显著。
抓思想道德教育贵在“四要”。一要善,即出发点要善,要以人为本,情系师生,爱心至上,扶弱济困;二要高,即着眼点要高,要努力站在理论的高度,高瞻远瞩,答疑解惑,以理服人;三要低,即着手点要低,要放下架子,伏下身子,从小事人手,以情动人,以德感人;四要实,即具体点要实,克服形式,注重内容,反对虚夸,崇尚实际。
二、改造传统道德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它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硕果,是维系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结晶。改造后的传统道德文化对建立当前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鼓励广大师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道德文化,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构建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
“仁者,爱人”。师生之间应当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同学之间应当有体恤之心、互助之行。义,即正义。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推崇“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现实中经常“信义”连用,只讲“信”不讲“义”,“信”就没有依托;只讲“义”不讲“信”,“义”就是虚伪的。两者互为依存,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道。礼,即礼仪。也就是说,要想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教育环境,我们师生之间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按规则办事,不能违法乱纪。智,即知识和智慧。也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就会获得辨别是非的能力。信,即信用。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础。
总起来说,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对相应的人际规则概括得十分精辟。运用好它,对建立民主自由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肯定大有裨益。
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需要师生相互配合,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学习。
首先,教师要积极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自控力和分辨力较差,因此教师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及时引导,对症下药,语重心长,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方法
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21世纪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只有正确把握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新特点,才能懂得高职大学生的心思。只有懂得高职大学生的心思,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才能有实效性。
一、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思想比较消极
高职大学生中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大、自卑、对未来没有信心,甚至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进而引发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学生渴望提高学历、得到认可,却意志薄弱、缺乏拼搏精神
他们中的一些学生总感觉自己比别人矮一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同学闲暇时间安排上选择了以“上网、聊天、闲逛”等娱乐为主,这说明高职学生在渴望升学、渴望成才的同时,又表现出矛盾的一面,即:一方面寻求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又向往悠然自得、轻松自在的生活,积极进取有时又不免寻求解脱或超脱;渴望实现人生价值而又有茫然之感;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又往往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们渴望学有所成,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不愿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训练。
(三)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和思想道德实践存在巨大反差
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公共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不高,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不讲公共卫生、不尊重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食堂里,残羹剩饭随处可见,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打饭不排队现象司空见惯,图书馆里,经常出现偷书、撕书、污损图书资料的现象;这些现象显得尤为突出,但从我们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期望值高,多数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应该遵守,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道德应该摈弃。但他们在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四)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信仰危机比较严重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定位还存在较大偏差,普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很多高职学生缺乏青年应有的思想道德热情,甚至对必要的时事思想道德学习和思想道德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一些思想道德理论观点持模糊和错误认识的比率比较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着错误,仍需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学生比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入党动机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色彩。
二、树立与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特点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把思想道德
教育方法的创新作为全部工作的第一要务。正确认识德育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和先行作用,从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等诸多方面培养人、造就人,以应对国际环境挑战,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培养的牢固阵地。
(二)确立新理念,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接受各种教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如何做人。
(三)设立教育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分层逐步推进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围绕总目标,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以认知目标为先导,以情感目标为基础,以行为目标为重点,同时要坚持三者的统一。
三、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更新
(一)以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人
校园里美观的建筑、艳丽的花草、幽静的环境、宽敞的道路、艺术的走廊等,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美的享受,给大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使大学生精神焕发,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健康的文化氛围等,则是一种“清洁剂”,对大学生起着“清心洗耳”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符合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实践教学突出了养成教育,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以及中国化的成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之路。
(三)重视解决思想道德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思想道德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所处的地位十分显著,它就应该作为思想道德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这也需要有关部门为思想道德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敢于探索和解决思想道德难点和热点问题。思想道德工作者应当善于从高职大学生熟视无睹的事实中,提炼出人们一般不曾意识到的固有结论。这样的分析能够产生很大的说服力。这样化解难点和热点问题,容易入情入理,取得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梅.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2、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导刊,2002(11).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创新人才;素质
面向新世纪,我们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分不开的。如何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二者的关系。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这一切中最根本的是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党的十围绕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作了大量总结和描绘,在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说到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等等。可见,我们国家已经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积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展的要求。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首先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主要表现在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正如古人所说:“德者,才之帅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主要通过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创新人才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出色的智力和才能与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积累各种经验具有密切关系。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对人们有效地进行创造十分重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继承性学习的同时,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既要注意学习中的创造,更要注意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中的学习,努力开发智能宝库,特别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过去,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面,忽视了智能的开发和培养,使智能开发成了知识传授的负过程。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现代人要着重于自己智能的开发和培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虽然从理论上讲,大脑这个知识信息库可以储存巨量的知识,但即使如此,人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消化、吸收它们。一个学生即使是拼命地攻读,也读不完、记不住他专业范围内的全部知识。因此大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多地通过其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优良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现代人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应用知识使之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柔性智能系统,适应人类知识量激增的现状,充分发挥创造力,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素质。
第三是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优良的创造个性品质,如优良的意志品质;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较强的责任感;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严谨细致;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向权威挑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或自主性,能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有着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富有献身精神,对新事物很敏感,不满足现状,兴趣高雅广泛,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是所有创新人才一般都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类创新实践已经证明,人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对其创造性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优良的道德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有所创造而成就一番事业。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正是以培养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个性品质为目的的。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与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不可分割,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且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是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三、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塑造,个性心理的健全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献身精神、探索精神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从事创造活动的直接原因。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更主要的是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认识世界。这是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形成的根本途径。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必然产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开发世界上第一部袖珍翻译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机译成果产业化的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陈肇雄博士,在他和他的课题组取得创新成果后,曾动情地说:一种献身科学,为国争光,造福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坚如磐石地树立在每个人的心中。正是这种宝贵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我们走向成功,两年时间便研制成功智能型英汉机译系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几乎所有创新人才都具有这样的品质:追求真理而不顾一切。正是这种勇气和决心,使得他们敢于去开拓任何新的领域。爱因斯坦就说:对真理和知识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种勇气和决心,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源于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有赖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建构性的作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道德品质既包括人们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它是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一个人的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获得的,是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所得到的结果。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主观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对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因为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必然产生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道德认识,这是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也为优良道德品质形成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优良道德品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德性品质。在创造活动中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非常关键。可以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而才丰才是“合格品”。现实生活中就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也越大;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难为社会所接纳。创新,用于造福于民,大功大德;用于祸害人民,其害无穷。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其创造才能的实现,造成的只是破坏而不是创造。
第三, 思想道德教育对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着内化的作用。
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性质、情感等。在人的个性品质中,并不是所有的品质都有利于创新,如懒惰、骄傲、自卑等,就是阻碍创新的不良的心理因素,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排除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充满激情、自尊自信、敢于冒险、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独立思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品格是成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在悼念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时曾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过人们通常的认识。这里智力上的成就就是创新的成果,是创造力的发挥;性格的伟大既包括品德的高尚也包括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对人们的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除了进行健康的心理调适之外,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人的思想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活动,最终还是受着其核心部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对世界、对事物、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做人的标准,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根本的、首要的问题。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就能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就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教育对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内化功能和作用。一个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必能锻造出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高素质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总之,爱心、奉献、坚强、自立、进取、开拓等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备品格。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对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极为重要。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从语文教学中受到思想道德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个观点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公认,并由广大语文教师付诸实践。然而,从目前社会上、学校中青少年暴露出来的问题来反思,思想道德教育这个主旋律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虽然很多,但语文教学自身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依然不容忽视。我们要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一载体,加强对现有在校学生的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之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建设者。
苏教版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时,可以着重强调司马迁写《史记》足足用了十三年,在这期间,他曾为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还惨遭宫刑,但他忍受奇耻大辱,坚持著书,终于为中国留下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辉著作。又如,介绍司马光生平时,突出他花了整整十九年时间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为此,他“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可见工程之大,用力之勤。另如《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梦圆飞天》《二泉映月》《郑和远航》《秦兵马俑》等课文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教育。
特级教师陈志聪说:“语文课必须而且完全可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江山多娇的祖国,爱人才辈出的祖国,爱语言优美的祖国,爱具有优秀民族特点的祖国。”可见,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而且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健全人的个性。而个性心理素质是指个人的心理面貌,也即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中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在听话、说话、阅读、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意志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习惯和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标准》里提出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坏。很难想象,一堂支离破碎、干涩枯燥的语文课能够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受到严重的削弱和挫伤。久而久之,也就会使其学习劲头消失殆尽。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激情洋溢地导入课文;别有钟情地介绍作者;字斟句酌地点拨、讲析;扣人心弦地述说、总结;即使是板书,也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长期坚持这样做,就能赢得学生的“顶礼膜拜”,学生听课也会有“如沐春风”之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会滋生暗长。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没有哪种灵丹妙药可使学生变得聪明。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发挥大脑的最佳功能状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值得研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自我控制、永恒勤奋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在平时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写字、说话、作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踏踏实实的习惯,在课堂上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习惯,在课外做到广读、多背、勤摘、勤写、重积累的习惯,读书感悟涵咏、尽情尽兴地评点鉴赏的习惯。
关键词: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经验 启示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政治中心走向经济中心,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从而保证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这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校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科学发展,为推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回顾这一时期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宝贵经验。
(一)始终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大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要让大学生懂得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紧紧地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主旋律,才能正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挑战,才能找到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才能发挥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作用,引导和推动当代大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去。
(二)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核心。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生德育教育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用最新最鲜活的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教育大学生。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意识教育等。
(三)始终坚持了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同时,必须讲究艺术和方法,要着眼知行合一,注重讲求实效,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做到宣讲教育与身体力行相统一。每一位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宣讲者,而且是先进思想的践行者,其自身的言行就是对大学生最有力的导向。因此,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教育者要“台上当老师、台下当模范”。
第二,要做到理论讲解与实际应用相统一。德育教育工作不能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有用事实阐明理论,才能让大学生信服。要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评定德育教育的依据,是要看大学生究竟弄懂了多少基本道理,解决了多少认识上的问题,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三,要做到理想要求与现实需要相统一。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给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关键是要敢于面对问题,正视矛盾,做到理想要求与现实需要相统一。要注意从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最关注的疑难问题入手,既要理直气壮地讲明大道理,又要善于结合实际把大道理讲实、讲透、讲具体,对“歪道理”予以旗帜鲜明、针锋相对的批驳。
(四)积极拓展了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高校德育教育要以创新为先导,要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模式、载体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赋予大学生德育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充分发挥网络载体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功能。网络载体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新途径。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高校师生的思想情绪及其关心的热点问题;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德育教育的资源;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活动。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管理、校园文化、校园传媒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借助这些文化建设的载体,把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基层,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于其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内容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
(五)积极构建和完善了大学生德育教育效果测评体系。
大学生德育教育测评是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导航仪。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营造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全新环境,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
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蕴涵丰富的新课题,这也给予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深刻的启示。
(一)必须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从国外德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各国德育都力求通过本民族的创业史、斗争史和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唤起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价值观念,以使他们成为本民族的接班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有更加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而当今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发扬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通过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新的时代精神,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人们实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国家提倡的爱国主义的性质和内容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连的,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而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连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也就是说,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从根本上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
(二)努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注重“无意识性”教育。
当前现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它为何给人以无政治色彩的错觉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思想政治工作可谓“出神入化”,已基本达到“无意识”的境界。即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德育教育重在感染,这不仅是中国德育的精华,而且是西方国家的共识。我国高校应当认真研究并实施无意识性教育,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把教育的政治性也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关系的平等性,教育上要以启发为主,以利于形成学生的思考和认知能力;管理上实行较为宽松的非强制管理方式,以利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进行一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选择。德育教育除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外,还要通过学科课、各种文化设施、重大节假日、重大事件、国旗、国歌等多途径、多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教育。第二,加强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大众传媒无时不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人们的价值道德观,发挥着其对受教育者的“软约束”作用。第三,要建立起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综合德育机制。学校、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要密切联系、反馈信息,通过建设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来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达到教育目的。
(三)必须强调知行合一,讲求教育效果。
德育教育重在实践。要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广泛深入人心,就必须使人们自觉践行,在践行中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心理上的认同升华为内心的一种信仰。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因此,教师必须将思想道德体系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人们从德育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德育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我国目前在强调大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应注重引导他们从“政治人”向“社会人”转变,注重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实事做起,而不要停留在空洞抽象的说教上。我们应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德育的立足点,引导他们增强公民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更注重对社会和他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知行合一。我国的高校德育,一定要强化学校德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把德育放在真实的人的发展上,根据大学生发展和人格形成的特征有序地安排德育内容。德育内容要突出宣传社会主义的人格典范,对道德层次尚未达到理想境界的大学生的普遍行为进行规范的指导,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教材,使教材通俗易懂,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要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大力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德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保证。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理论素质和丰富经验,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要向专家学者型队伍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时代特征、富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为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建设,提高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我国德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德育的人本主义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德育内容上,要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的时期,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现实道德问题能力为目的,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是全面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还应趋向生活化,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5,(8).
[2]张鸿燕,杜红琴.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身上的动态性特点更加明显。如果不注意把握现今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工作便无从开展,因此,高校思想教育更应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还要从每个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工作的方法也要随着时间阶段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采取的形式也要多样,比如各类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等,这样才能吸引当代学生的眼球,才有可能使他们真正加入到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生为本 校园文化 实践 诚信 家长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07-02
随着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一个与党和人民的愿望、需求与信仰和谐统一的要求或标准,这个要求或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它包括很多方面,但我想谈的是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在“修业”的同时加强“修身”,防止大学生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不成比例的现象发生。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的多样化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很多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认为金钱至上,钱是万能的,忽视了人性、道德、亲情、友情。
2 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多样化,很多大学生缺失了勤俭、节约的美德,花钱大手大脚,有一分就要花两分,从不考虑经济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
3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往的频繁,媒体、网络在高校的应用,各种错误的思想也加大了对大学生思想的渗透。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青工作采取的措施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的就是转变思想,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立足现实,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现实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大的方向有:
1 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这个结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大学生的成才观教育紧密相联,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学生一入校就着手抓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二是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作用;三是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2 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知行合一,面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脱节现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3 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结合。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高校更好的考证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过程,把德育目标、内容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求、自得的过程,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对两难性和感觉性的价值问题,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与体验中感觉到,接受德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未来他人,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形成自律的品质。
(二)具体方面有:
1 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克服技术主义倾向,即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和分数化,淡化了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样就会把大学德育的灵魂丧失掉,这种状况应该在学校道德建设中首先得到解决。
2 以学生为中心是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依靠学生,相信他们,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塑造大学生的阳光心理。以学生带学生,以学生引导学生,具体的措施可以有:学生的宿舍楼交给学生管理;校报和广播站由学生主持日常工作;编播内容由学生自己安排和调整;安排学生值班岗位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3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思想道德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学生面对纷繁莞杂的社会现实和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他们排除困惑,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的反应,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就最近某大学发生的跳楼事件和服毒事件都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没有抵御和排解压力的能力,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不考虑后果,不考虑自己的父母、亲人和朋友,不会考虑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属于所有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任何人不能像透支支票的透支自己的生命,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心所欲的处置自己的生命。
4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高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应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从而达到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的目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它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表现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校园精神具有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它能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如专题讲座、影视欣赏、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活动等,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升华,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 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5 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中来,是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一直坚持给学生家长寄通知书,介绍学校在校成绩。这项措施受到了家长的欢迎,使家长和学校有了更多的联系,可以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有助于对学生的教育。
6 诚信教育应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院为每位学生成立了诚信档案,将学生不诚信及好人好事的行为均记录入档,如果以后表现良好,可以将不诚信的档案取掉,以激励的方式告诉学生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誉,树立以诚实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7 “实践出真知”。青年学生只有书本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关爱 学生 中学生 同塑
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方面面的新挑战,中学生德育如何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成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总结三十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关爱学生心灵,同创和谐未来,作如下分析及探讨。
一、把握初中学生的新特点
初中学生群体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探问人生的阶段,可塑性强,定向性强,在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蕴藏着无穷的活力。但是,当前初中学生生存状态中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独生子女群体;二是应试教育体制。前者导致了初中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后者造成了初中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两个基本特征对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据某县法院刑事庭2005年至2007年三年的统计显示,青少年犯罪分别占全部犯罪总人数的6.6%、14.7%、17.6%,比重大且呈逐年上升之势。至今出现的某些初中生反人性、反文明、反道德的行为,也折射了这种现状,要加强和改进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把握其以上两个特点,否则任何措施都将成为无的之矢,背离我们教育的初衷。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四个误区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初中生的实际
首先是道德标准的高深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使初中生觉得高不可攀;其次是抽象的内容影响青少年理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简直不可思议;最后是单一的标准的确影响初中生张扬个性,对政治课兴趣低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难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初中生主体
德育教育主要是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其结果是应试有余,涉世不足,与目前初中教育的核心价值相背离。
(三)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初中生的现实
就学校而言主要是以灌输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道德教育过程中初中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社会生活层面的德育过程中存在初中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脱离思想实际的现象。
(四)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
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现象,学生的道德认识标准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该怎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判断能力、自控能力的缺失,形成了学、用断层,甚至做出了违背道德的行为没有愧疚感。
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改进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握初中生的新特点。在操作层面上,应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情感层面上应重视高尚审美情趣的陶冶。
(一)家庭为孩子的道德教育上好底色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为未成年人确定了道德教育的底色。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知识大爆炸、人才大竞争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家家父母都充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但是,有关权威研究表明,不少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是重智力教育,轻品德教育;重口头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物质文明教育,轻精神文明教育。有些问题在家长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会产生德、智发展失衡的作用,这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问题应引起每个家长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父母的教育道德的功能是学校和教师不可代替的。因为未成年人在依赖父母的生存中,所形成的人生的品德、个性往往影响终生,其道德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因素,往往起着人生坐标原点定位、射线定向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他们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做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对诚信、奉献、责任、法纪等行为,应重视言传身教的点滴影响,尤其要注意尊重学校及教师的管理教育,不应随便向孩子非议学校及教师的管理教育,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对子女的教育管理紧密配合,不留空档,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接好轨,为孩子的道德教育起好步,开好局,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上好道德教育的第一课。
(二)学校为道德教育留下一方绿地
如今,素质教育已为社会广泛接受,追求升学率派生的特长班、尖子班层出不穷,填鸭式的教育把学生的脑子塞得满满的,本应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德育,被排挤得几乎无缝可插。小小的心灵承受着过载的负荷。
据省妇联对石家庄、承德、邯郸的2000多名城乡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我省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但是,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四不”现象,即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已不克制,对事不努力。
分析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过分重视成绩和升学率,造成了“一长一短”现象,“一长”就是成绩好,什么都好;“一短”就是忽略德育质量的提升,忽略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机制,让德育和其他学习课程一样受到足够重视。笔者建议每个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应当设立德育教研机构,以全面创新深化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要注重科学的人性化,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好德育新风典型宣传活动,杜绝德育有过程、无效果的现象。在组织上、管理上、教学上及各种活动中,为学生道德教育留下一方绿地。
(三)社会筑起守望德育的屏障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仅靠家庭和学校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要求整个社会的配合,其中公共环境和成人社会的影响对孩子尤其重要。对此笔者体会颇深,如果书本的道德教育和现实中不一致,学生就会产生对社会的质疑。一个学生只有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感受到社会的规范性,他才可能把书本上的道德规则适用于社会生活中,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公共责任意识、处处应当为社会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