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底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项目背景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用心服务、全程关怀”的人文服务精神,践行“最大可能地促进身心健康”的使命,提供高度专业的医疗服务,逐步建成亚洲一流、以治疗糖尿病为主,其它代谢疾病为特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培训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大学医院。
2、项目概况
新建代谢病医院紧邻地铁1号线刘园站,东至拟建的市第二儿童医院、西至辰达北路、南至环瑞北路、北至龙洲道,占地面积为105亩。院区分两期建设,总规划床位2000张,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按照接诊量为5000人次/日进行门诊设计。一期建设临床诊疗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与科技研发中心,设计规模1200张床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以糖尿病足病、血管病、口腔、皮肤、儿科、眼科和血液透析等特色专科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等配套设施为主。二期建设住院、养老康复中心等,并根据需求变化适度扩建临床诊疗设施,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该地块现状地形图;
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文件及任务书;
《天津市规划建筑导则汇编》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49-88】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100-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现行的有关国家政策、标准、规范及地方基本建设规定
三、 规划设计
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7.8万平方米,长边约355米,短边约245米,成不规则多边形,基地东临天津市第二儿童医院用地,场地低于市政道路1米左右。在规划设计中我们从以下几点出发:
1、合理的院区规划创建医院和谐有序的发展前景
院区纵深方向约为355米,以正常成年男子的步行速度5.4km/h进行计算,则需要步行30分钟左右才可穿越院区,对于患者而言穿越时间会更长。如果按照常规的医院布局,在院区的前区设置门诊,中部设医技,后区设住院部,则整个就医的流线过为甬长。本着合理用地、优化环境的原则,突出体现代谢病医院“以人为本、用心服务、全程关怀”的理念,新建门诊医技病房楼采用半集中式,为门诊、住院楼纵向展开,医技设于半地下首层。各门诊设置成组团式布局手法,培训科研楼穿插其中,行政办公楼与医疗区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方便对医疗区的服务。此布局不但大大缩短就诊流线,也节约大量建设用地,为远期建设留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2、出入口设置
龙洲道为市政主要干道,主出入口设于此将对干道有较大压力,第二儿童医院主出入口设在环瑞北路,且地铁站出口靠近环瑞北路,因此我们将院区主出入口设在南侧环瑞北路,急诊出入口设在西侧辰达北路,住院出入口设在北侧龙州道上。整个院区设环形消防车道,东南侧临近环瑞北路设出租车落客点。将污水处理站、锅炉房、尸体通道等均设于地下,在西侧辰达北路单设汽车坡道做为污物出口,减少对整个院区的干扰。
3、充分利用地形实现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概念
基地标高低于周边市政道路标高,这为完成人车分流概念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减少土方用量,我们把建筑首层做半下沉式,院区内部流线因势利导,将医院门诊、住院各机动车与人行道路在竖向上进行立体划分,环形消防车道随市政道路找坡,院区主出入口机动车直接通过下行缓坡直达首层出入口,患者可通过自动扶梯直达二层门诊大厅。门诊大厅设置在2层,建筑主出入口以缓坡连接基地周边道路。步行就诊者可沿景观广场进入医院就诊,车行就诊沿基地内部机动车引导指示,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通过垂直交通工具进入医院就诊区域,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人车分流立体交通。
停车场采用地上与地下,分区就近停车,职工与患者分开的原则进行设计,地上停车集中设在院区北侧,采用嵌草砖铺地方式,停车带之间种植高大乔木,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为车辆提供了庇荫。地下停车结合地面绿化做天井解决采光问题,地下前区为患者及家属停车场,后区为职工停车场,二者相互分开,便于管理。
4、绿化景观设计
规划沿相邻的三条市政路设计了大面积绿地,因代谢病需要长期多次的治疗,患者需要定期的住院休养并能够正常活动。我们在院区的西侧布置了一个长260米宽50米一万多平米的绿色花园,在绿地中,我们沿小路及廊道,创造出变幻的丰富的景观,将点、线、面相结合,将自然植被立体化,一栋亭榭、一颗古木,一丛翠竹、一堆山石、一处水面,安置得体均可成景,为患者提供了调养的绝佳环境。患者一路走来,步移景异,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无限的变化,健身愉心乐趣无穷,使院区自身成为一个环境优雅、气候宜人、空间丰富、凝神聚气辅助治疗的场地。建筑主体在绿地中自由而有机的生长延伸,结合门诊、医技楼等部位的多个内庭院及小品,形成一个风景园林式的现代化绿色医院。
5、分期建设与可持续性发展
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医院的近期发展和远期预留,在满足当前需求的情况下,尽量使一期功能完备流程缩短,减少规划二期建设对院区的影响。我们将主体建筑集中布置,留出大面积的景观绿地,营造优雅宜人的区域环境氛围。总体规划采用“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方式,为二期扩建及远期扩展留有充分的余地,把不同阶段的建筑整合成一个医疗整体,避免了分散式布局难以扩展的弊端,使医院和谐有序的进行分期建设。我们把二期设于院区北侧,设相对独立的住院、康复中心,远期建筑设于院区西侧,沿纵深方向展开。一期门诊教学科研楼,将随着医院的运营、规模的扩大,可根据需求改造为门诊医技,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从而达到医院良性循环的长远目标。
四、单体设计
1、具有代谢病医院特色的设计理念——专科设计、集中候诊、简化诊程、医患并重
做为以代谢病为主的专科医院设计应有别于综合医院,代谢病患者为相对特殊的人群,生活能够自理,需要较长时间的调养,对治疗的本身也具有与病理相对应的特色,是属于同一根本病因而引起的不同的病情表像。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以常规的医院模式生搬硬套,应对医院进行个性化设计。各科诊室的功能布局可自成一体,其医技功能可以统一安排,不涉及其它病种对功能布局的影响,各科室单元可做到功能的相对完善,这一特点为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空港式科室布局”概念延伸到医院设计中,目前“空港式”在航站楼、火车站等具有大规模人流及等候的民用公建设计广泛应用,其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等候空间的集约、人流的组织、服务体系的完备为广大受众所欢迎。我们把这些优点应运到代谢病医院的设计中,成为集中候诊,分科室就诊及检验的功能设计。
根据代谢病诊疗特点,院方提出将医技集中放于一层,常规检验设于各科室内,以方便患者简化流程。这个要求与常见医院的分层医技明显不同,常规医院设计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门诊、医技、住院进深设置,另一种为门诊、医技、住院横向并列设置,两种模式医疗街的长度最短均在110米左右。但院方提出的将医技集中设置在一层方式,如采取门诊、住院进深布局方式将大大缩短医疗街长度,而门诊、住院横向并列却不能避免这一点,也避免不了住院楼与门厅过远问题,另外错动的住院楼布局对龙洲道景观不理想,因此我们认为前一种布局方式为最优方案,此布局医疗街长度仅为50米,大大缩短了患者流程,其优势不言而喻,也更能体现医院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根据“空港式科室布局”理念,本方案在每层分设两大区域四个就诊单元,各区域为集中候诊,区域内设检验、挂号、收费、药房、餐饮、书店、小卖、自动售卖机、ATM机、查询机、卫生间等设施功能空间,患者在区域内基本可以完成就医的全过程,大大缩短了患者诊程,减少了交叉感染机率,医院更为纯净整洁。其中候诊区面对绿化中庭,采光通风良好,患者在该区域内可读报、饮茶、观景、盥洗等,满足了患者的各种需求,加上背景音乐使患者候诊期间不再枯燥无味。同时我们在该区域内加设了VIP贵宾休息室,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体现个性化设计。对于其它门诊检查除了设置气动物流传输外,我们在每个区域内均设置了垂直升降机直通医技层,医技部分集中设于首层,为整个院区服务,净化了人流,避免了医院人流在大厅内混杂拥挤的现象,方便了医院内部管理,各区域真正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院中院”。
2、平面功能组织
医院一层设置大厅(直通二层)、影像科、中心检验、内窥镜、功检科、B超、中心供应等医技科室;二层设门诊大厅、中心挂号收费、急诊急救、查体中心、住院大厅、职工患者餐厅、康复中心等;三层设置各门诊科室、手术室、ICU、输血科等(输血科内部设传递窗与手术区相连);四层设各门诊科室、透析科、病理科等;五层及以上为住院病房;局部夹层为车库;负一层设置了核医学、中心药库、中心配置室、太平间、设备用房、地下停车等。
在门诊平面组织中,与干线平行设置辅道,供医护人员使用,一侧为诊区,采用多个内庭空间,实现用房的自然采光通风,为医院节能减耗。另一侧为办公休息区,分区明确,科室设患者通道及医务人员通道,医患分流互不干扰。在考虑为病患提供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同时,还关注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环境,对于医生充分考虑医生的工作特点,在门诊医生活区设置办公、更衣、卫生间、会议室、休息室和小型咖啡厅等空间,为医生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医疗质量。
3、积极交往空间在住院部的应用————住院部的人性化设计
重视和加强交往已经是现代医院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交往是康复必要条件。
本方案试图通过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几个层面对医疗空间进行解读,我们在住院部设计上平面随立面造型成放射状,变廊为厅,中间设置绿化休闲区,在人工环境中引进了自然因素,利用小片草地、叠石、细竹、庭凳,纵使面积不大就能创造一个宁静、开敞的自然空间,以绿色美化了医院,休闲区内设接待探视区,配备电话、饮水等设施,患者家属可以在厅内等候,病人也可以漫步于人造庭院,在此交流信息,消除了病人长期住院所产生的孤寂感。同时绿化空间即可作为主要的水平联系通道,又可作为查房时临时习教场所,有利于人流集散,消除众多医护实习人员在走廊上的拥塞现象。患者及家属进入护理单元的第一印象空间不再是冗长单调的走廊,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绿化空间,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医院。
住院楼设计的人性化不能忽略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我们将医务人员工作区做为一个模块从患者生活区中独立出来。工作区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垂直通道,内设绿化休闲区,医务人员由工作人员专用电梯直接进入工作区,与患者区域截然分开互不干扰。护士站在中央,与病房及工作区最近形式开敞,位置有利于监护病人,充分激发医护人员良好的工作状态。
4、流线组织
门、急诊流线:门诊首层门厅为车行人流使用,患者通过自动扶梯直通二层门诊大厅;二层为门诊主要出入口为步行人流门诊大厅;急诊、急救位于综合楼的东北侧,有独立的出入口,方便夜间单独开放,各诊区均设垂直交通系统与医技联系。
住院流线:住院楼布置于基地北侧,设独立出入口及广场,与门诊部分采用连廊水平方式连接。
医患分流:在各科室门诊区域外侧设医生专用走廊连接诊室,中间设患者走廊,医患流线各自独立,互不干扰。
在住院部病房区域,设医生专用电梯及走廊,保持医生流线的独立性,保持洁净度,防止交叉感染。
洁物流线:设物流传输系统直达各站点,营养厨房的食物,制剂楼的药品和中心供应室的敷料由洁净通道直达住院部专用电梯,送往手术室及各病区。各层药方单设货梯与药库联系。
污物流线:将太平间和医疗垃圾转运站设于地下室,远离病人的视线,每层均设置污物清洗与污物收集专区,并且设置专门污物电梯进行污物的垂直运输,将污物全部集中于地下室的垃圾收集区域,并设置专用污物车道将污物运出基地。确保医疗垃圾、传染性物质、有毒有害物、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存放、收集和运输,避免对于病患和医护人员的危害和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
五、立面设计
“仁爱智医,山水情怀”注重文化底蕴创造,塑造人文服务精神新形象
天津代谢病医院是全国首家以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为主集代谢病预防、医疗、教育、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专科医院,集中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内分泌重点学科的临床基地,随着国内医院的大规模建设,新建天津代谢病医院如何重新成为亚洲一流的领跑者,这不仅需要一个完善的功能平面,更需要一个新颖的创意。
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双重性,如何用建筑语言表达天津代谢病医院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医院发展新的里程碑,这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机遇。新建医院与第二儿童医院毗邻,二者风格应有所不同,代谢病医院患者大部分为成年人,其思维及欣赏力更趋于成熟,设计创意应体现成人审美观,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它应该具有深厚人文内涵作为文化底蕴的支撑,而对于目前医院建筑形象设计趋同化现象,这方面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我们要努力打造一个具有人文特色的代谢病医院崭新形象。
《论语·雍也》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说,“仁”“智”双全谓之为“圣”,中国文人以纵情山水为最高情怀,“仁”“智”是人们的最高追求。我们的创意在保证平面功能基础上,以类似雕塑的眼光进行代谢病医院的型体塑造,主体以“山水”为主题,立意以一条瀑布由隐喻山形住院楼奔流而下,顺流门诊楼上在入口檐部跌落入地面水池内,形成寓意与实际水体的有机结合,住院楼、门诊裙房用体块隐喻山石,住院楼中间幕墙及医疗街上方玻璃天窗,顺势转折,动感而灵秀,隐喻为流水,形成“山水”创意主题。其流畅的形体,给人以在城市中有“深居闹市有山水之宜” 的回归自然之感。
当然建筑形体在创意表达上不能以损失功能为代价,我们在保证门诊、住院楼平面规整的基础上,仅把办公楼做了的扭转与地势呼应,简单的一笔即可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扭转后使门诊楼对环瑞北路平行成环抱之态,寓意这里是一个充满仁爱和关怀的的港湾,住院楼对龙洲道在城市景观中呈对称布局,规整大气。门诊自由而有机的折线形体与不规则的地形契合,建筑线条舒适简洁、造型写意,低调沉稳却又夺人眼目,形体丰富又富有内涵,各个组成部分从主体建筑的中心生长而出,形成一个如水晶般可有机生长的建筑生命体,构成了一件超尺度的城市雕塑,即呼应了地形又传递出医院文化的鲜明印象,规划中可视的屋顶做为第五立面与整个基地相互融合,建筑立面以密肋格栅幕墙为主,简洁干练,具有现代感。对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我们试图通过型体的塑造,材料的选择,美好的寓意,创造出优质、明快、大方的现代化医院建筑新形象。
六、经济技术指标
建筑总用地:7万m2,总建筑面积:116229m2,地上建筑面积:84382m2地下建筑面积:31847m2(包含部分后勤辅助面积),门、急诊及临床治疗面积:30358m2医技面积:8213m2住院面积:40072m2,容积率:1.20,建筑密度:14.06%,床位数:1200床,绿化率:39.6%,停车位:共1195辆(地上320辆、地下875辆),病房楼17层,高度:70米,门诊医技4层,高度:17.2米。
建筑专业与设计前言
当构思本项目时,新址的周边环境、地块特点及代谢病医院的人文特色,所有有关它的信息和各个元素在我们脑海里任意 “漂流” , “煨制”, “发酵”, 然后自动在设计中溢出无限灵感……
项目分析与定位
规划用地特色鲜明,设计应针对本地块诸多要素逐一梳理,力求打造一个与周边环境相契合的整体布局方案。
1、场地内部平整,但用地标高低于周边道路约1米,与道路存在较大的高差。所以场地高差设计及院前区的布局应具有针对性,如何利用高差减少土方使用量方案设计应仔细斟酌,认真应对。
2、基地呈现东南尖角的不规则形状,且市政道路与用地南侧成倾角,不利医院正面形象展示,与东侧儿童医院规整地形相比不具备优势,基地如何处理规划形体与用地对应关系,以及如何对倾斜道路展示医院整体形象,需要在设计中深入思考、巧妙应对。
3、随着国内医院大规模建设,医院设计模式及形象出现不断重复、复制现象,逐渐趋同化已是业内共识。新医院设计如何突破惯有思维,如何凸显代谢病医院特色,创造一个轻松愉悦、高效、崭新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绿色新医院形象,成为设计中的主要难点。
4、新建医院与第二儿童医院毗邻,儿童医院主要是患病幼儿,代谢病医院患者大部分为成年人,面对不同的人群医院设计应体现不同特色,如何彰显代谢病医院特质,与儿童医院相互应衬,在设计中必须加以体现。
5、医院大部分为以慢性病患者为主,环境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同时单体做为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建成后应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而不是破坏环境,应为城市空间做出贡献。
设计定位及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如何体现代谢病医院特色及充分利用地形,这是我们面对的挑战,把不规则的用地及条件,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往往可以成为建筑师创作灵感的源泉,场地的现状、代谢病医院的自身特点、以及医院崇尚的人文背景使我们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经过分析用地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以寻求与场地现状最为契合的应对策略:
设计定位一:对场地现状的最佳应对
为了达到对于内凹基地的最佳利用,我们建筑整体随基地下沉以减少土方用量,院前区做地下停车场,住院楼后区做下沉地上停车场,同时院方要求医技部分集中设置,如将医技部分设于首层,与急诊、体检中心、儿科、入口大堂共用将使建筑基底过大,且使人流过于混杂,放于地下不利于采光通风,我们随地势将放射科、中心检验、中心供应等设置在下沉首层。设机动车道由基地入口进地下停车场直通首层入口大厅,而将门诊大厅与住院大厅、以及急诊、体检和使用率较高的诊室设于二层,采用立体交通体系,以步行缓坡由基地入口直通门诊与住院大厅,即实现机动车就诊与步行就诊相对意义上的完全分流,又解决医技集中问题,此做法也将大大节约建设成本。
设计定位二:对周边城市道路的呼应
基地南侧环瑞北路为正东西走向,与基地偏差较多,使东南部出现一个锐角用地成不规则形状。因此纯南北向的布局并不适合于该用地,纯南北向建筑型体势必与该用地及入口道路在视觉上呈现扭转状态,其它部位也容易形成死角,而住院楼错动式布局对龙洲道景观不利,同时基地与东侧儿童医院规整用地相比也不具备优势。如何解读种种限制条件,将不利变为有利,是建筑师创作灵感的源泉,建筑方案也将更具特色。经过推敲,我们将建筑单体集中布置,各组成部分自由而有机理的从主体建筑中心生长而出,裙房顺应地势成围合放射式布局,充分利用了场地尖角,达到院前区与环瑞北路的呼应。住院楼对龙洲道呈对称布局,在主要市政路上成正面形象,前、后区达到了建筑形体与整个基地完美契合,呼应了原来的城市脉胳,为整个城市注入新动力、新能量。
设计定位三:对周边环境的解读
与第二儿童医院的毗邻,成为医院运营的有利条件,二者将共同形成本市西北部新的医疗集聚区。二者共存的同时,面对的人群又有所不同,代谢病医院服务人群年龄层次更为成熟,所以相对于邻近儿童医院的鲜亮色彩,代谢病医院色彩应是稳重而素雅的;相对于儿童医院应具有的活泼风格,代谢病医院的形体应是简约而大气;相对于儿童医院的直白性,代谢病医院的内涵应是深沉厚重而耐人寻味的……
设计定位四:对医疗建筑现状的思考
目前随着各地医院的大规模建设,医院风格出现不断趋同化的态势,这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设计师的责任。天津是医院较多的城市,同时代谢病医院做为专科医院,也与综合医院不同,对于平面及立面造型都应体现自己特点,在设计中我们试图从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赋予代谢病医院新的内涵,使观感的共鸣产生集中于一点,使建筑本身成为代谢病医院形象的承载者。
【关键词】 蔚县 特色旅游业
一、蔚县旅游业发展背景
蔚县素有“千年蔚州,九朝古城”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称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同时蔚县煤炭资源丰富,一个时期全县涉煤产业曾占经济总量80%,呈现出“一煤独大”畸形产业结构,也形成依赖煤炭的惯性思维,发展旅游业是产业转型中重要的一步。
(一)蔚县经济转型
蔚县属全国产煤百强县,煤炭产业曾引领县域经济一度繁荣,但也形成了一煤独大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被动局面。2009年初,蔚县县委、县政府在困境中探寻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煤炭资源越挖越少,文化资源越挖越厚”“文化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的理念,形成多项共识,踏上了向文化要生产力、向文化要竞争力、向文化要凝聚力的新征程。
(二)经济发展趋势―旅游业成为未来重要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行业高歌猛进式的发展,旅游消费早已不是少数人才能接触的“小公举”,而是走向大众,成为居民常态化生活选择。而蔚县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无限资本。
二、蔚县旅游业优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丰富
蔚县有文物遗存点1613处,其中国保单位21处,是全国第一国保文物大县。蔚县是200万年前东方人类发祥地泥河湾遗址所在地,境内有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30处,是排名全国第二、河北第一的文物大县。特别是800余处古建筑,让蔚县拥有了“八百戏楼、八百庄堡”、“南有福建土楼,北有蔚州古堡”之称。
(二)文化底蕴丰厚
蔚县民俗文化丰厚,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燕山、恒山、太行山三山交汇之处,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之乡,2011年第七届中国城市品牌大会被评为“中国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
蔚县自古为京西重镇,数千年文明延续,城与国的数度兴废离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文化。这里还绽放着五朵金花,它们是――文脉深厚、刀工独特的蔚县窗花:名扬海内外、独一无二的“打树花”;古建筑上巧夺天工的雕花;春季漫山遍野的杏花;空中草原上的雪绒花。这里旅游资源秀美独特,已形成小五台・金河景区、飞狐峪・空中草原景区、暖泉古镇、蔚州古城、蔚州古堡等景区(点)。这里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年节文化独具风情。“打树花”、“拜灯山”、“民间社火”闻名全国,被誉为传统民俗演绎“中国式狂欢节”、“中国北方年节文化之都”。
(三)政府扶持力度大
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蔚县着力发展“古建游”,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机构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对古城内各类建筑抢救一批、复原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恢复蔚州通衢大邑的人文胜景。以新建蔚州博物馆为中心馆,建成了古寺庙壁画艺术、粮仓文化、五谷文化等18个专题博物馆,成为展示蔚县古今生活画卷的平台。同时,为了突出“春城、古城、水城、云城”四个特色,实施五大类、35项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5.5亿元。其中,玉壶公园及壶流河沿岸绿化工程完成投资4900万元;围绕挖掘“纯粹生态,原真文化”主题,启动实施了飞狐峪、空中草原和小五台、金河口两大景区整合改造项目。此外,暖泉古镇文化旅游整体开发与保护工程总投资11.6亿元,突出“暖泉一梦・蔚州千年・家国天下”理念,规划新建东水堡,实施游客服务中心、室内演艺剧场、观象玻璃古塔等工程;整治修缮西古堡,完善公共配套设施,通过古镇整体开发,带动全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三、旅游文化发展对策
(一)集中整理旅游资源
蔚县古城区古建筑相对比较集中,景点之间距离较短,将散乱的单一景点整理成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旅游集群,有利于发会园区的聚集效应。
(二)品牌化发展
蔚县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剪纸、打树花、中小堡的“活驴”、西古堡的“牛斗虎”,北官堡的“高跷”,太平庄的“耍狮子”,风水庄的“独龙杠”,蔚县的悠久深厚历史文化,造就了这里多彩丰富的民俗活动。打造民俗特色文化区域品牌,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保护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形资产。
(三)增加管理力度
由于旅游文化资源属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条块分割,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互动,使得旅游资源管理效率下降,景区内部管理同样松散,导致景区脏乱差现象偶有发生,影响了蔚县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增加管理力度有利于打造良好口碑,增加吸引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平潭;国际旅游岛;特色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52
2015年,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规划。日前,福建省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的实施意见》,要求逐步落实平潭国际旅游到的建设方案,预计到2025年,平潭国际旅游岛将全面建成。平潭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海丝文化、平潭地域文化等,这就为发展国际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素材,把市场运作、产业机制融入到平潭地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中,进而可以打造出独具平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1 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11 构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机遇和优势
111 机遇
一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平潭作为福建自贸试验区的三大片区之一,已经被国务院定位为沟通海峡两岸家园和国际旅游岛两大功能。2015年12月,平潭宣布启动建设国际旅游岛方案。中央政府同时赋予平潭一系列的经济优惠鼓励政策,加快平潭围绕国际旅游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创意文化、现代服务等产业。
二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部署与实施。“一带一路”给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机遇。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平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与东南亚、南太平洋群岛的合作,促进区域间的贸易交流与合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既要把平潭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枢纽,又要将平潭国际旅游岛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112 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由于受地质构造和海水侵蚀的自然条件影响,平潭境内湖泊、岩礁、沙滩等景观遍布全岛,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石牌洋、海坛天神和南寨石林。平潭全县海岸线绵延漫长,沙滩的沙质优良,细腻洁白,其中海坛湾、坛南湾、三岐澳三大海滨沙滩极为著名。此外,平潭海岛上还生活着众多的鸟类、爬行动物和小型的哺乳动物,与天然的海岛风光相得益彰。
(2)区位优势。一是平潭位于我国福建省的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二是平潭西邻福厦泉旅游金三角,东邻台湾省金马旅游开放区,是连接台湾海峡、闽江口的重要中转枢纽,同时也是我国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商圈的重要接洽点。三是平潭所在的福建省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形成掎角之势,周边交通条件在近些年得到了大大改善,得益于如此便捷的区位优势,平潭国际旅游业必将客源不断。
12 发展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的不足之处
121 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财税等方面扶持力度弱化 早期,平潭的旅游业发展没有得到政府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错失了旅游业发展的良机,与之相关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步也是比较迟缓,总体规模较弱,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综观平潭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框架,会展庆典产业、影视传媒产业、文艺汇演、旅游产业、旅游赛事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发展都比较缓慢,有些产业甚至还处于空窗期。随着近些年,平潭旅游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加快,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复苏状态,但主要还是旅游工艺品、文艺汇演为主,平潭区域文化和时代性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度挖掘,整个旅游文化产业有待重构和升级。
从政府扶持方面来看,财政文化投入力度不够,对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财税政策不够完善和具体,这些都极大制约着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影响了新的文化业态的发展。
122 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还存在盲目、模仿跟风、欠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一些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主题公园似乎是一夜之间就遍布境内,由此引发的盲目投资建设、铺张浪费、重复模仿等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和警觉。盲目建设,一味地模仿跟风只会导致文化产业雷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引发市场的恶性竞争和价格战,不利于构建具有平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系。
二是旅游文化产品的内涵空洞,缺少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想要打造出具有平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就要深入、细致地挖掘平潭本土文化,将地域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成旅游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品位,还能将地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123 国际旅游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较难
平潭拥有着得天独厚且优良的旅游资源,与之相融共生的就是平潭文化,华夏文化、海岛文化、宗教文化、民族地域文化等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积淀。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平潭旅游文化的开发过于简单、粗糙,没有真正体现出平潭本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平潭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严重受阻。
此外,平潭旅游文化的产业融合性较差,辐射范围较窄。当前,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旅游拉动旅游,住宿、餐饮、交通、门票、旅游工艺品发展火热,而其他相关产业如会展、影视、广告、娱乐等多方面融合较难,联动性不足,因此,旅游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值增幅较慢,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宏观政策不给力,无法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 发展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1 进一步完善扶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为了使平潭旅游文化产业能够搭上建设国际旅游岛这趟快车,首先就要大力举措,改革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与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相比,平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短板,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整合资源、综合政策,形成文化部门全局把控,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协作,街道社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而逐渐实现产业融合和行业融合,推动平潭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因此建立起一套旅游产业文化管理体制很有必要,不仅可以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和文化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使之更好地协同合作,而且还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O需要的。
此外,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要持续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切实推进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一是增加财政资金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地方财政部门要把文化支出列入预算保障体系的重点,做好超预算的准备工作,确保公共财政文化支出的增长幅度是逐年增加的。二是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支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设计、会展、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影视传媒制作和平潭文化旅游品牌推广等项目。三是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并做好及时的跟踪、监督和反馈工作。四是充分发挥好文化部、相关金融机构、文化投资服务单位的职责,加强对特色旅游文化企业的金融投资和支持,鼓励发展新的文化业态,鼓励文化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改革。
22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胆创新,提升平潭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在新时期,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热点逐渐向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方向延伸,这就为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市场。平潭拥有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地域特色文化也很突出,我们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胆创新,提升平潭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首先,优化旅游文化产品结构,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以股权和合作等方式来融合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这样既可以避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散性,做好优势互补,逐渐培育出一批实力强大的文化企业,继而推动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和优化。具有古朴气息的乡村旅游旨在休闲和度假,二者与平潭旅游发展的有效融合,将会逐渐形成具有平潭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依托平潭古朴浓郁的石头村落、渔家风光,深入挖掘主题乡村文化精髓,通过重点打造一些知名的文化主题村,不仅为平潭树立了一个典型旅游风向标,而且还打响了平潭旅游的头一炮,提高了知名度。
其次,大力发展健康体育相关产业。平潭拥有绵延漫长的海岸线,质地优良的沙滩,海域广阔,非常适合发展健康体育项目,如高尔夫、潜水、帆船比赛、赛马等这些都会推进平潭休闲体育产业品牌的建设与发展,还能够大大提高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最后,积极发展影视传媒产业。平潭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因此可以以平潭自然风光为背景,以海峡两岸手足情为素材拍摄精品影视作品。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带动平潭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宣传。
23 多措并举,促进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的融合
一是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程度。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为各行各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比如说在庆典汇演、商业会展中,可以使用能够增强舞台渲染力的声光电综合集成应用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等。
二是加大产品的融合力度,重点突出平潭地域文化。将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包装组合,衍生出新的文化业态,这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好平潭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优势,可以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纪念品,后期就可以通过文化纪念品展销会、创意设计征集等形式进行市场推广。
三是整合各种形式的活动,发挥产业连带效应。积极响应并参与全国性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如文化旅游年、国际文化旅游节、大型赛事活动、会展节庆等,以此契机,着力推动平潭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加快活动融合力度的同时,要以本土地域文化为根本,发挥其突出优势,紧紧围绕平潭文化,一步步打造会展庆典、博览会、电影节、体育赛事、动漫游戏等主题的旅游休闲文化活动,为平潭攒人气、传口碑、渲影响、增效益。
24 培养和引进旅游文化创新型人才
一是不断优化平潭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平潭应以重点扶持文化项目为平台,依托本区浓郁丰厚的生态文化底蕴,吸引国内外的艺术家、投资商来平潭投资。通过一些大型活动赛事,吸引大批的旅游爱好者、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人才,加强本土与外来人才的交流c互动。
二是定向培养旅游文化产业人才。一是就目前文化旅游人员开展综合业务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将在职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大体有旅游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服务型人才三大类型,逐渐打造出一支旅游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与福建省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合作,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多了解平潭的地域文化,可以为平潭定向输入人才。
3 结 论
随着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建设的逐渐深入发展,平潭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也是日渐凸显,尤其是平潭国际旅游岛是我国继海南国际旅游岛之后的又一重大旅游项目,需要有更多的创意文化的诞生,以满足国内外游客对生态文化的需要。平潭国际旅游岛作为两岸同胞共同向往的海岛式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应注重自身文化的深度开发和挖掘,把本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融合创新,然后糅合到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中,带动平潭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北京市作为本届论坛的主宾城市,通过世界文化遗产、北京老字号、中医健康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等十个方面的主题,展示北京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北京历史古都、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国际都市、奥运之都的活力与多姿多彩。
34岁的北京小伙任晨阳,是北京内联升布鞋的技师,他一针一线纳鞋底的手工技艺吸引了很多参展者的目光。“我希望在澳门这个国际化的城市,展示老北京的绝活儿。”他说,如今,内联升在传承传统中式布鞋制作技艺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国际流行趋势,新一代的内联升布鞋也受到了海内外青年一代的追捧。
吴裕泰的花茶飘香海内外,如今,这个老字号新研发的抹茶冰激凌和各种茶香味道的口香糖也令人青睐。“我们要让中国茶的香味,通过更多的载体让全世界的人们喜欢和记住。”前来参加展览的一位茶道师对记者说。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是一座兼具古典气质和现代气息的城市。近年来,北京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全力向世界展示北京独特的旅游文化魅力。”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在旅游文化展开幕式上致辞时说。
她透露,今后,北京市将全力推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通过落实“旅游+”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商务会奖旅游、医疗健康旅游、养老养生旅游和体育运动休闲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促进旅游消费的提质增效。
除旅游文化展外,北京还在论坛举办期间举办北京旅游专场推介会。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中医养生旅游、游学旅游、会奖旅游、休闲体育等北京特色旅游将是会上推介的重点。
其中,在游学旅游方面,北京专门针对澳门乃至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推出11条精品游学旅游线路,包含北京知名学府、国家级博物馆以及举世闻名的故宫、长城等历史文化古迹旅游资源,还安排有与北京青少年互动交流的活动。
一、甘肃古代文学地域特色
反映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山川风物“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卢思道《从军行》)是西部典型气候的写照。“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胡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奇寒奇丽的景象;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阔“,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的悲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的劲拔警策,“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的苍凉等。来济《出玉关》、卢照邻《陇头水》、王之涣《塞下曲》、薛逢《凉州词》等对“陇坂”、“沙塞”、“黄沙”、“九曲黄河”等甘肃特有自然风物的描写,准确捕捉到甘肃文化的精髓。㈡体现特有的地域物产甘肃自古是名马的养殖基地,马文化是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如西汉的《郊祀歌·天马》、盛唐诗人张仲素的《天马辞》、晚唐诗人翁绶的《白马》等。还有苜蓿、石竹、鹦鹉、麝香、骆驼等陇物的记载和描写。
如“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杜甫《山寺》)、“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杜甫《寓目》)。甘肃是葡萄、葡萄酒、夜光杯的主要产地,王翰的一首《凉州词》,不仅是其生动的记载,而且把边塞战士的豪放旷达之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甘肃各民族有着悠久的酒文化,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酒歌”,并伴有优美的舞蹈,如元缜的《西凉伎》。㈢传达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象和精神陇人在与大自然感应交流中积聚形成了陇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诗文则自然流露出独特地域特色。西部浩瀚的戈壁沙漠、连绵的群山培养了西部人豪放乐观、直爽简约、奔放流动、耿介正直、倔强顽强的品质;陇中陇东黄土高原积淀了陇人笃厚务实、和谐柔顺、韧性顽强的性格;蕴育出陇人热爱家园民族,关注民生疾苦的自觉而强烈的忧患意识。甘肃是古丝绸之路要塞,是东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和中西经济贸易黄金地带,使陇人胸怀天下、谦虚包容、处世不惊、关怀苍生的品格境界由是而生。
常年的民族战争炼就了英勇刚毅、尚武卫国的精神风尚,隐含的离别、望乡情感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令人荡气回肠。如朱庆馀《自萧关望临洮》、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等。又如赵壹《刺世嫉邪赋》、胡缵宗《白龙吟》《不寐》、张澍《天心篇》、任其昌《流民叹》等。㈣具有强烈浓郁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特色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既保留其文化独特性,又相互融合成多元交融的独特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所以一方面是“烽火照山燃,鼙鼓声不断”“、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的战争惨状;另一方面是“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等民族融合的胜景。“刀剑作锄犁,耕田古城下。高秋禾黍多,无地放羊马”(唐·刘驾《田西边》)是西部独特的民族人文景观的典型写照。现存最早汉字记录的少数民族歌谣《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体现出浓郁独特的民族审美文化。诸如“西凉伎”“、胡腾舞”、“狮子舞”、“胡旋”等民族特有的歌舞,羌笛、琵琶、胡琴、画角等特殊的西域乐器演奏、急管繁弦的场面等,都是甘肃文学所特有的表现内容。
(一)建立文化与旅游的联动机制,促进旅游发展模式中旅游与文化的价值协调与平衡
文化与旅游分属两个不同的产业领域,两个产业有各自的运作机制,基于不同的产业发展需求,多数地区两个产业的运作往往是各自为战。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一定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运作,文化产业则往往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来进行文化的挖掘、创新、传承与推广。从本质来看,旅游与文化并不是背向发展,旅游与文化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点,因此贵州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文化链接在客观上具有可行性。建立旅游与文化的联动机制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模式文化链接的必要前提。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文化衔接而言,联动机构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价值实现对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系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旅游产业与文化的衔接一方面要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两个目标的共同实现意味着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在意识领域的精神价值需要寻找到共通点或共容点,两个产业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和沟通工作,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动机构可以协调改善与推进旅游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因此建立两个产业之间的联动协调机构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文化链接的前提条件。联动机构的建立可以使文化和旅游之间能够达到相互协作、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良好合作机制。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的联动机制规划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认知:首先,明确两个产业在贵州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以此为基调来对两个产业实施链接,从统筹发展的高度来对两个产业进行布局;其次,寻求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目标的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与旅游产业兼容的战略发展目标,以此来统领旅游与文化并进时的各种指导思想和原则;再次,对旅游和文化所代表的主要价值进行合理平衡。
(二)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品位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一是自然山水,二是民族风情。贵州民族地区较有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傩文化、节庆文化、蜡染文化、芦笙文化、祭祀文化、建筑文化、舞乐文化等。蜡染文化体现出一种无言的“诗意的境界”,是贵州文化魅力的浓缩。蜡染的艺术价值,不仅贵在其形式之美,更贵在隐现于纹样之中的生活情感和无声的诗意。蜡染文化是古代服饰、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文化的三位一体,表现了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统一。贵州的茶文化包括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茶文化,如苗族的虫茶、布依族的打油茶、侗族的三杯茶等。[3]贵州民族地区的节日文化也很突出,主要分为祭祀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社交性节日等,节日的区域性很强,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居住地不同,节日的名称、时间和活动内容也完全不同,众多节日使得该地区可谓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3]从建筑文化上看,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贵州民族村寨不能像平原上的建筑一样整齐规划,民舍村寨没有一定的规划和程式,选材也尽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露出一种自然结合之美,宛如天成。另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各有不同,如苗族歌舞是苗族民间艺术的标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除黄平谷陇芦笙节外,黔东南许多地区都有不同的芦笙节,如凯里舟溪芦笙节,规模盛大,场面壮观。[4]侗族大歌也很出名,千里侗乡,几乎处处闻歌声,成了歌的海洋。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是一个喜欢用歌声来说话的民族。“查白节”、“赶毛树”是布依族两个比较隆重的歌节。脱离文化的旅游产业往往局限于自然风光观光,无法满足旅游者的文化认知需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更多契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具备天然的优势。结合贵州民族地区独特而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该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可以充分挖掘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出更多的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文化节目、文艺表演及展览等,通过各种方式使游客获得更多的民族文化旅游体验,在自然旅游资源的观光基础上,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和体验需求。另外,从旅游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需要着重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发掘民族文化的精髓,避免各种旅游产品中文化的单调和形式化,降低旅游产品的质量,弱化民族文化。
(三)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层次发展
对于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贵州民族地区早有重视,早在前几年,部分地区就推出‘凯里·中国国际芦笙节”、“黎平·中国侗族金秋文化节”、“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中国苗族侗族服装文化节”等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节庆活动,以此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关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模式中的文化链接与融合更要注重文化精品的打造,这是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以丽江旅游文化的精品打造为例,和贵州多数民族地区一样,丽江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丽江地区把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珍品作为旅游和文化融合的重点内容,在此思路指导下,丽江推出丽江古城、纳西古乐、东巴文化、摩梭风情、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一大批文化旅游精品,相关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产品深入挖掘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突出了丽江的古朴雅致、东巴文化的神秘、纳西文化的久远等特征,结合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张张丽江旅游产业的优质名片。[5]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贵州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具有多重文化组合、独立发展、原始风味浓重等特征,另外从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来看,贵州的山并不高,但地形奇特,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等。飞瀑、峡谷、温泉、溶洞等众多的自然资源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双重优势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精品打造的坚实基础。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强势支撑下,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发展模式中的文化链接可以因地制宜,深度挖掘文化和旅游的契合点,多方向开发和建设旅游文化精品,形成文化和旅游的无缝衔接,推进旅游产业的深层次发展。
(四)明确文化定位,开展文化外宣,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特色宣传方式
一方面,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衔接,增加了旅游产业的生命力,为旅游产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功能发挥还需要适当地宣传与推广,吸引和激发游客对相关文化的兴趣。文化的外宣效应对丽江旅游产业的促进就是明显的例证,神秘的东巴文化、独具风韵的纳西生活是许多人对丽江的第一印象,基于对相关文化的好奇和探寻,万千游客慕名加入到丽江的旅游大军中,文化外宣效应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可见一斑。实施文化外宣是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模式文化链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要进行文化外宣,就必须对相关地区的文化进行合适的定位。长期以来,与云南、广西不同的是,贵州处于多重交汇的夹缝地带,是一个文化碰撞的特殊区域,在实施文化外宣时,民族地区文化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可替代性强,民族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因此贵州的文化特色很难定位。客观而言,贵州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梳理:第一,独特封闭的地域母体,导致了贵州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品格,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第二,多民族的组合效应使得民族地区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组合优势,大文化生态资源丰厚。在此文化优势定位基础上,贵州地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文化交流和外宣活动,宣传该地区洞穴文化、夜郎文化、茶文化、节日文化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魅力,打造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文化外宣的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众多媒体的交流和合作,营造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舆论氛围;二是对各种旅游文化产品进行推广,扩大其在旅游产业中的认知度;三是拓展旅游文化产品的服务面,把旅游文化产品从区域范围推向全国甚至世界舞台,借力旅游文化产品的外宣效应,推动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展开各种文化研讨活动,张扬地区文化魅力。
(五)推进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保护,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双赢目标
在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族文化具有双重身份:其一,少数民族意识观念的结晶和体现,这是少数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其二,旅游产业的旅游资源。基于民族文化的双重角色,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也必须体现这一点。对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而言,地方性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本地区的旅游资源,赋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活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地方民族文化也需要传承和保护。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同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任务也尤为突出。但是在当前多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有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动,扭曲或形式化当地传统的民俗风情和民族舞蹈,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弱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的弱化。[6]地方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支撑,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本身并不和文化冲突,但在不合适的操作方式下,文化的原汁性往往会因旅游而受到侵害。因此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模式的文化链接既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的融合,又要推进地方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原真性保护与发展。如丽江地区设立的东巴谷生态村,综合展现了纳西族、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本真的民族生活状态,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原真性展示,同时游客也可以亲身参与到民族活动中去,感受各种民族文化魅力。原生态的民族院落和民族生活满足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又使各种民族文化得到展示、宣传和创新。[7]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同样也要达成以上两个目标。
二、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汉语是汉语文化的一部分,英语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也就没有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旅游文化是一个较广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应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以及由其不同方式组合的边缘领域。由于学者对旅游与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概念与定义,这两个因素的组合方式同样有相当多的选择,所以,目前学界对旅游文化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关于旅游的文化概念,至今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国外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比较早。RobertW.McIntosh(美)在1977年提出“旅游文化”(thecultureoftourism)的概念,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是国外学术领域在旅游文化方面较早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正值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时期,作为国内较早研究旅游文化的学者之一,晏亚初在《旅游文化管见》中写道:“旅游文化,是根据发展旅游事业规划和旅游基地建设,以自然景观(名山、名水、名城、名景)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事业。”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构成的基础,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言的实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因此,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有助于进行正确的交际;有了文化内容的支撑,交际才更有实际意义。
2外语教学与旅游文化
2.1外语语言是文化的基底
语言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语言既是文化的基底,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是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的基底不同,语言是国家文化的镜子,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民族的根源,特点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心理都会在语言中得以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记载和经验传授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描述和储存的。在旅游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风土人情、行为习惯和生活场景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体现。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疆土辽阔,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情,西北风光的粗犷豪迈;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然而,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外国游客在入境旅游的时候,常常因为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而闹出许多笑话,外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起着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作用。
2.2外语语言影响旅游文化
外语语言受到文化的强烈影响并与之相适应。每种语言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想表达的任何意思,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霍克特(CharlesHockett)对这种影响的性质看得非常透彻,他说:“语言的差别不在于说明什么,而在于说什么要相对容易些。”每种语言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想表达的任何意思。但是对某一特定的语言,特定的内容可以表达得更容易一些。例如,英语和汉语都有表达亲戚关系的词语,但在用汉语表达时要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汉语表示亲戚关系的用词多一些,如“叔”、“伯”、“舅父”、“姨父”等,而在英语中仅有一个相应词uncle。“龟”在古汉语中虽然也有长寿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贬义的成分较多。如“缩头乌龟”“、乌龟王八蛋”等都是贬义。但在日语中“龟”则是长寿的象征,褒义色彩较浓,积极的意义较多。如“鶴は千年,亀は万年”“、亀の甲より年の功”等等。在日本,送人一件做成乌龟模样的工艺品,对方会感到很高兴。而在中国,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不能送人乌龟,尤其是不能送给中年以下男人,礼品包装纸上也不能出现乌龟的模样。所以,如果简单地根据词意来对其进行翻译,而不了解其文化内蕴,在旅游当中,通过语言既达不到理想中的宣传效果,更会产生歧义。
2.3旅游文化借助外语语言来传播
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方式主要有导游介绍、网络资料、旅游宣传和朋友了解这四种不同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有声的讲解还是无声的阅读,他们都只能通过阅读旅游资料、网络媒介和导游讲解来真正切实地了解中国文化。语言传导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着旅游文化传递的正确性。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能把不同的景色,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语言、思想表达自如。在外国游客提出相关国家地理文化问题的时候,能流畅地进行相应回答。同时也能熟知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知识,地理、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
3旅游文化在外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3.1增强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
在外语教学课堂中,文化的导入十分重要,教师应在导入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在外语教学中时时处处进行文化教育,首要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具备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掌握并运用其目标语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词汇、习语、语句、篇章,每一环节都渗透着异国文化的影响。要用文化语言观指导英语教学,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因此,外语老师在授课时,适时地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教学,对异国的风俗习惯、和名胜景点进行介绍,从深层次上认识到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在语言重点难点上得到讲解,还培养了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度,处在不同的场合时能通过文化的转换来实现语言转化,根据目标语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使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适时地用外语进行有效、无障碍的交际,通过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来加强其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3.2帮助学生设立对话的文化语境
语境对于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关键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使其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语境当中,同外语本族语使用者多进行接触和交流,然而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同外国人接触。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创造语境,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练习各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可以通过旅游场景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来设定场景,通过此种活动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英语角这样的活动来结交外国朋友,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在课堂教学的外语对话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特定的交际用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外国风土人情,还应该在课堂环节中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堂环节中设置情景表演的练习。在导游带团的过程当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语用错误,要实现沟通无障碍的对话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和场景的替换,让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商贩和顾客,可以对旅游环节当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方面进行情景的扮演和对话,加深对书本对话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3.3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的应用技能
外语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把课堂时间尽量作为学生实践的环节,努力创造条件,激起学生讲英语的欲望和需求,培养和促进学生外语语言应用技能的提高。外语的应用技能要在达到沟通理解的基础上,适时合理地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中式英语的沟通和比手画脚的理解。例如在一些外国游客较多的景点,一些地陪见到外国游客就会说“hellositsit”,并一边做出请坐的动作,一些小商贩看到有外国游客经过,就会大喊“comecomelooklook”,便一边拉进店里,一边拿着计算器来砍价。显然他们说的是中国式的英语,虽然是最简单的英语,发音也不标准,配以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外国游客也能领会他们的意思,但这样英语却不能在知识阶层推广开来。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直接照字面意思翻译的话,外国游客很难准确理解其内涵,有时还会产生歧义甚至误解。比如,导游带领一队外国游客到传统的中国餐馆就餐时,当外国游客问到“童子鸡”是什么时,如果照着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就是“chickenkid”,也就是“儿童鸡”,这时外国游客就会满脸疑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故事、诗歌、寓言、节日等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并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来,但是外国游客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单从英语翻译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很难的。同时,如果涉外导游只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并不了解外国的文化底蕴,那么对菜名、诗词歌赋的翻译则无从下手。中西方文化不同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都懂得英语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的应用技能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4结语
1 引言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位必须要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这种文化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这将给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文化色彩,丰富文化底蕴,以此形成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体而言,文化对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着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科学文化旅游
2.1 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 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建立旅游规划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规划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项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并逐步实行旅游规划会审制度。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认知;鱼骨分析法
1旅游文化的相关概念及认知误区
旅游文化: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2关于旅游文化认知的中外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国内研究起步早,研究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1977)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将“文化旅游”作为专用概念提出,并用“文化旅游”作为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沃尔(1994)指出,文化旅游者对于旅游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其选择何种的旅游体验,而作为研究者应该研究这种理念。国内理论研究虽然较晚,但是也颇为丰富。张廉(2004)提出在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过程及特征[2]。申葆嘉(2006)阐述了现在休闲旅游中的一些极端趋势,呼吁旅游要多一些人文诉求,少一些经济诉求,才能更好地处理旅游主体和旅游文化的关系。虽然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旅游文化的探究以及旅游文化认知的相关研究,但是由于旅游的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明确的研究体系。笔者认为,对于旅游文化认知的研究应该细化,不仅仅是理论的探索,还应该更多的侧重实践领域,今后应该更多的从旅游景区、旅游规划者的角度去研究如何更真实的去反应旅游景区的原始性,现代技术的使用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让游客获得更准确的认识。
3影响旅游文化认知因素的鱼骨分析法
鱼骨分析法,又名因果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质量管理。问题最终的效果在鱼头,鱼头在右,种问题在鱼骨中得以体现。主要分为人、料、法、景区、环境五个方面:人。主要指的是游客,游客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游客的综合素质越高,越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能够通过表面物相,感知文化深度,也越容易达到旅游凝视的高度。料。指的是景区中的景物。由于经过漫长的时间消磨,有些景物已经不能保持原状,但是最原始的印象仍然保留在游客印象中,所以产生悬殊。其次为了维持景物原始面貌,投入了大量的现代技术,现代感和原始感产生差距。法。是指对景物的管理处理方法。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不合理的规划设计,都会导致景区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蕴。景区。主要侧重景区的宣传和管理。宣传不到位,管理不科学,都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认识,形成错误的“先知”,先入为主的错误意识,会影响游客整个旅游过程。环境。主要是文化的融合和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形式化。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由于文化的涵化和濡化,民族艺术、民族服饰、当地礼俗、民族建筑、手工艺品等都发生了变化,使游客不能看到最初的民族文化元素。
4获取旅游文化认知需要注意的几方面
(1)游客的自身综合素质。对于有历史年代的旅游景区来说,只有旅游者处于自身的爱好需求,并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景区的文化结合起来,获得最大的认知。(2)合理的技术投入。景区为了维护原貌,现代技术的使用无非厚非,但是对于比较有历史感的景区来说,需要合理的现代技术投入,这样才不会产生较大的冲突,显示历史的厚重感。(3)景区科学的规划和精准的管理。适合景区的规划是要在不违背景区发展的规律,又能合理的挖掘展示景区的文化元素,展示出景区的独特性,让游客感受到景区所带来的价值。在精准的管理下,协调景区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做到资源的有度开发,持续利用,产生附加价值。(4)宣传做到位。提前进行多方面的宣传,宣传渠道不在局限与传统媒体,更应该侧重新媒体的宣传,宣传内容符合景区实际情况并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形成正确的先知,避免形成游览前后的心理落差。(5)传承古典,避免旅游文化的形式化和机械化。物以稀为贵,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坚守文化的初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旧,可以为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但是文化的核心不能变。尤其是文化节日,要保持传统上的意义,在特殊的节日,有针对性的表演,而不是日常化表演。
5总结
旅游文化作为一个较大的探索领域,虽然已经有较多的理论探究,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鱼骨分析法虽然对影响旅游文化认知分析有限,但是也是值得参考的,以游客的感知度为主要的衡量标准,景区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景区的宣传,正确的处理方法,科学的规划景区,力求做大限度的还原,让游客感受独一无二的景区文化内涵。同时,作为旅游文化的探寻着和体验者,要获取最真的文化,不能被形式化的表面所误导,在体验中去比较、感受、获取文化,提高旅游的质量。
作者:张立庚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