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第1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一、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概念辨析

旅游发展非优区是指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应该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地区在与周边、邻近地区的比较中处于发展劣势,未能形成应有的旅游品牌和效益的地区。需要说明的是,旅游非优区并非指那些不具备旅游发展条件从而未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的地区。

其概念包含如下内容:该地区具有不错的旅游产业基础,包括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平,甚至有些地区曾经取得过良好的旅游产业业绩,只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由于周边新的景区的成功开发或是自身的的因素,未能实现应有的发展速度和品牌价值,在与周边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旅游发展难度就大大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没有发展旅游的价值和可能,只要在充分了解自身条件、问题以及与周边竞争态势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在产品开发、形象树立和推广以及市场营销和产业管理方面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

二、旅游非优区域的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旅游非优区的旅游开发处于竞争劣势,但并非完全没有发展的可能,要了解遮蔽阴影区的旅游发展的可能性,首先要了解其是否具备开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就是不考虑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假设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为零,客观分析该地区的资源、区位、环境、社会经济、设施、发展理念、管理能力等条件,判定其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具备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则该地区存在着实现突破发展的可能性。

三、安徽广德县旅游产业现状

安徽广德悠久的历史和温润的气候造就了广德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资源分类法,广德旅游有7大类21亚类4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其中,山林泉石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景色奇;水库、溪泉瀑布、峡谷、奇石、动植物等资源数量众多;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岳飞战金遗址、张渤和祠山文化、太极文化和宗教文化。尤为突出的是,广德生态条件优越,是上海周边少见的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的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奇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相映成趣,共同构成广德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系。

(一)广德旅游发展条件的零基分析

为了能较准确地把握旅游资源价值,课题组对区内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有关旅游资源评价的规定,进行分类打分,得出广德县主要资源的平均分值。

广德旅游资源综合得分为75.5分,达四级旅游资源等级,其中,观赏游憩价值得分率为80%,历史文化价值得分率60%,珍稀奇特程度得分率67%,规模丰度得分率80%,知名度影响力得分率70%,适游期得分率90%,生态价值得分率100%。可见,广德旅游资源各项评价因子中,生态价值得分率最高,其次为观赏游憩价值和规模丰度,历史文化价值得分率虽低,但在苏浙和本地区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能进一步挖掘祠山文化和太极文化,在强化已有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广度和深度,历史文化将成为广德旅游品牌的灵魂。生态价值虽所占权重不大,但和良好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后能产生极大的拉升效应,大大提升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品质,有利于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和会议旅游等高端率旅游产品。因此广德旅游发展可以自然山水树形象,以生态环境创效益,以历史文化创品牌,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广德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广德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开发能力,该地区具备较好的旅游开发条件,旅游发展的要求也较为迫切。当然,以上分析是建立在零比较基础之上的,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则相当不利,与其邻近的溧阳和安吉相比,劣势明显。

从上表1可以看出,广德与溧阳、安吉相比,旅游发展差距很大,溧阳和安吉2009年全年的旅游人数分别是广德的4.53 倍和3.9倍,而旅游收入则分别是广德的11倍和4.68倍,不仅旅游人数大大少于溧阳安吉两地,旅游者的人均消费也远低于两邻县,广德旅游发展的劣势十分明显。而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广德和安吉、溧阳的旅游接待人数分别是24.79万人、47.81万人和88.22万人,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四、造成广德旅游发展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发展的敏感度不够,市场反应较迟钝,安吉和溧阳抢占先机

广德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竹海为主,其资源特色与安吉、溧阳相近,由于旅游发展的敏感度不够吗,市场反应迟钝,安吉和溧阳对水库和竹海的旅游开发先于广德,抢先占领了市场,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品牌和市场形象。尤其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溧阳安吉抓住了市场机遇,安吉打造中国最美的乡村,举办了中国美丽乡村节;溧阳天目湖则更成了著名的度假旅游品牌。

(二)旅游产品体系不完善,产品结构不合理,过度倚重太极洞

广德的旅游开发并不晚,1985年开始开发建设,1986年正式对游客开放,2001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德旅游的核心品牌。实际上,广德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水库湖泊、奇石竹海以及历史文化资源都有较高的品质。除了太极洞之外,广德拥有卢湖、竹海、东亭湖、衡山、茅田山、灵山、英烈山、桃姑迷宫等资源区以及祠山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不乏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全面开发,过分倚重太极洞,造成广德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无法形成旅游综合吸引力,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各类新景区点的不断涌现以及旅游者旅游需求的高端化、复合化,太极洞则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的新的变化,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与其它市县相比,广德的旅游呈现出明显劣势。

(三)经济基础和客源地距离因素

安吉和溧阳都处于经济发达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广德,距长三角主要客源市场的距离也比广德更有优势。溧阳位于江苏省苏南,地处长江三角州,属上海经济区。

广德位于安徽省东部,与浙江、江苏相邻,安吉位于广德东南部,溧阳位于广德北部,从区位上来说,广德的主要客源市场应该是苏浙沪,溧阳和安吉正好位于广德通往其主要客源地的通道上,对广德旅游形成了半合围态势,成为主要客源市场通往广德的屏障,使广德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

五、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一)差异化产品

通常认为突破遮蔽的重要途径是寻求差异化发展,然而,这所以被遮蔽就是由于资源、产品的同质性,在同质化的资源中开发差异化产品难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可能,关键是要全面理解差异化的内涵。长久以来,研究者对差异化的理解较片面,认为只有风格、形态完全不同的才是差异,正确全面理解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并不一定要求产品从资源基础到产品形式都截然不同,由于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的特殊性,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可以通过强调新旧差异和补充差异的手段促成游客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感知,以产生新的吸引力。

新旧差异是指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的不同。自然界的美妙和神奇就在于它不会造就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邻地区的资源相近但绝不会完全相同,相近之中就包含了一定的差异性。旅游者不会因为黄山是最美的山就拒绝游览其他的山。同样,人们也不会游了周庄就拒绝乌镇。没有游览过就会有陌生感,陌生感本身就包含着差异感,同时也意味着新鲜感,可以产生差异效果。

补充差异是指核心产品之外的产品实现差异化开发。旅游发展优势地区的旅游产品强势的形成往往集中在其中的少数特优资源,或者叫核心资源,这些资源的优势或是来自于自身的品质,或是来自于精心的打造和宣传。其核心吸引力和特优产品的竞争优势短时间难以撼动,但并非不可补充。优势地区在旅游发展中往往也会以特优资源为核心,开发补充性产品以形成产品系列,以期产生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游客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是无边界的,核心产品之外的补充产品往往优势不明显,处于竞争劣势中的地区应努力开发品质超越其产品的产品以形成特定产品的优势,以强攻弱。针对此种情况,劣势区的旅游发展可采取补充策略,寻找我有人无的资源,打造独特性产品,作为强势地区旅游产品的类型补充。

(二)转变观念,加强营销

增强市场意识,主动承接江浙沪旅游热点的辐射,加强宣传,实现联动。一方面,主动前往江浙沪等主要客源地进行营销宣传,以推广广德的旅游形象,增进客源地对广德旅游的了解和兴趣,争取更多以广德为目的地的游客。加强营销手段,改“等客上门”为 “请客上门”,通过大力的宣传使游客了解广德,和上海、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重点旅行社合作,使广德成为旅行社经营的旅游线路中的一个节点,发展中求突破。另一方面,转变观念,摒除零和博弈的竞争思路,争取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实现联合营销,建立双赢甚至多赢的合作型模式,放弃令游客舍彼就此的目标选择,设立令游客由彼及此的营销目标,建立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形成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旅游线路对接、规范市场管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泛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积极主动接轨长三角经济圈,在泛长三角旅游开发与联合的大格局内,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

(三)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产品结构

近年来,广德太极洞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需尽快寻找对游客吸引力大且发展前景好的资源进行重点开发,提升品质,尽快形成本地旅游产品的新核心并延伸开发,形成高品质、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事实上,广德可开发、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了太极洞之外,卢湖竹海、茅田山、灵山、英烈山、东亭湖等都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广德县旅游资源中,秀峰奇石、飞瀑流泉、水域风光、林木竹海、宗教文化、历史遗存俱备,资源规模和组合情况较好,根据资源特色、市场需求、交通区位和空间分布,广德县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分为卢湖、太极洞、横山景区、东亭风景区、灵山、茅田山、英烈山和邱村,分别对各景区的资源品质和开发价值进行分析评价。

表2 广德旅游资源分区评价表

广德境内卢湖和横山东亭景区具有良好的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旅游地产的条件,因此其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高,开发价值大。而茅田山、灵山资源价值也较高,但由于可进入性较差和开发条件的限制而影响了其开发价值,如能对灵山茅田山的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善其可进入性,则其开发价值将增大。

另外,影响灵山茅田山开发潜力的另一因素是其经济效益,因为该景区为自然风景区,开发景点以观光为主,游客消费有限,如能将休闲度假与自然观光产品联合开发,则将大大提升其经济效益,也将大大增加其开发价值。

广德的旅游开发须对具有开发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开发,针对不同的市场,组织不同的旅游产品,并突出产品特色,形成能够被旅行批发商(中间商)及终端消费者(游客)所能广泛理解接受的、并且能成功激起消费欲望的、个性化的特色旅游产品,从而构建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产品体系。通过“山水”、“文化”、“竹海”、“奇洞”四大主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产业集群。以“生态为基础、山水为载体、文化为灵魂,商务休闲为导向”,将支撑广德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的旅游区(点)及支撑项目按自然观光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四大类产品标准进行系统归类,形成广德旅游产品体系,通过“生态、山水、休闲、文化”四大特点战略统领广德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策划及发展。

(三)提升服务,优化环境,打造品质优势

长久以来,人们有一种认识,认为旅游资源应该具有唯一性、非重复性,品质较优的资源或先期获得市场认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会对其它同类产品形成全面遮蔽,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以一带十的旅游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重复旅游行为逐渐增多,对同类旅游产品的多次体验也在休闲旅游模式的发展中也越来越多见。不必放弃与周边地区相近的资源,如水库、竹海等,而是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追求品质,着力打造精品,提升旅游服务,进一步优化、美化广德的环境,将广德县建设成为环境一流、服务一流的旅游地,使游客可以在广德体验高品质的旅游经历,享受环境享受服务。形成与周边景区的品质差异,逐渐建立竞争优势。

(四)以市场为导向,于创新中求发展

在旅游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也是经常的,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没有哪一种优势可以保持长久,各地各景区都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以前的旅游开发中常见的建造一个品牌景区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意识,劣势下以创新求发展,优势中以创新求保持,在旅游发展中,先发优势固然可以主导竞争的大方向,然而取得先发优势的景区也不得不处于标靶位置,成为滞后发展地区的模仿对象和超越目标。由于旅游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形成机理,美、新、异是构成旅游产品吸引力的重要层面,新出现的产品更具备“新”的特点,并以此产生较旧有景区产品更大的吸引力。在此意义上,迟后开发的旅游景区点在劣势之中也极可能形成后发优势,只要开发旅游产品适应市场需求,适应旅游者旅游方式的新变化。

目前,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旅游模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曾经相当长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光旅游模式已经实现了多元化转变,休闲、度假、会议等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欢迎,旅游模式的改变折射出旅游者旅游心理的变化和对旅游品质的更高追求。而广德县的生态优势在长三角现代化城市群周围相当突出,十分适宜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因此,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美化景区环境,开发休闲度假自驾游等旅游产品,将为广德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广德旅游突破阻力,树立形象产生积极的作用。

六、结论

第2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旅游社会;界定;条件

  当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不是靠生产者劳动时间的延长,而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逐渐成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的必要的行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主要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说人类社会进入了旅游社会,本文对旅游社会的内涵的界定作一些探索。

所谓旅游社会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法定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余暇时间的增多,现代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和远距离通讯等领域应用以及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克服了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困难,使旅游成为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方式,并对社会各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社会形态。从旅游社会的内涵可以概括出旅游社会形成的条件。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进入旅游社会的前提。

     旅游活动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有许多关于我们先民早期旅游活动的传说和记载。如,传说“黄帝游幸天下,有记里鼓,道路记以里堆”,《史记》说他“东至于海,登丸山,有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此后问世的《山海经》中,更有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充满了神奇想象的旅游传说。西汉太史公司马迁遍历祖国名山大川,所著《史记》记录和描写了禹陵、泰山等各处风光。在西方,早在古罗马时期,休闲旅游成为时髦活动,上流社会把游历和观光作为财富、地位和教养的象征。但是,历史上早期的旅游活动只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少数人的活动,既使到了近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扩大了有财力外出旅游的人群,旅游业从无到有,但是,旅游仍然是社会上少数人的行为,旅游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还不大。只有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人类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发达国家的收入呈现橄榄型,中等收入阶层在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不断加大,旅游成为一种大众行为,由此判定发达国家首先进入了旅游社会,发展中国家正在进入旅游社会。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入旅游社会的必备条件

     当代世界旅游的最大特点是大众性和休闲性,这一特征的形成是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分不开的。

     首先是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如超音速飞机和高速列车的出现相对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它们可以把人们快捷、舒适、安全地送到遥远的地方旅游;而高速公路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则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现代汽车成为了人们短途旅游和休闲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有的旅游地根据自身的特点,提供景区内的游览车或高空缆车,直接将游客送到各个景点。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游览更多的景点。

     其次,科学技术全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具有异质性、无形性、易逝性和国际性等特性,而这些特性使旅游业更加依赖于信息的交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极好地满足旅游业的这种特性,促进旅游的全面发展。如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宾馆酒店管理系统、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和旅游网站的建设,促进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诱导旅游需求与供给不断产生的重要因素。

     最后,科学技术使旅游服务越来越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旅游服务设施具有高度的智能性,符合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要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电器大量地应用,如用于宾馆酒店和餐饮业中的良好的电梯系统、管理系统、消防系统、灯光系统、音响娱乐系统、配电系统、厨房设备等。使游客感觉越来越好。促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旅游的行列。

     三、旅游资源的人类共享性是人类社会进入旅游社会的重要标志

     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产品的基础,是开发旅游产品和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是形成旅游动机的重要诱因。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是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存在着类型各异的旅游资源。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地球上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地貌特征和气候环境,这就造成了各具特色、互不重复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是指旅游资源品类的丰富性。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认为是旅游资源。从山水景物到文物古迹,从帝王将相的生活内容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说是旅游资源。一个地方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可能对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一些人望而却步的险峻山川,则激发起另一些人的冒险欲望。二是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首先,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形成了姿态不同、神采各异的自然景观。其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内容,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不仅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活动中,创造了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人文景观也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三是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是自然形成的,是地球运动和长期以来人类发展和活动的结果,既不是人为设计的,也不是短时间内人力可以改变的。自然资源是这样,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如此。有一部分旅游资源,是人文和自然的结合,它将历史文化的内容和特定的自然景物环境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具有深刻审美内涵的旅游资源。

     四、旅游业快速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旅游社会的助推器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了可能,而旅游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利用和发挥旅游资源的效用创造了必要条件,并通过一定的旅游经济实体和旅游政策的实施,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各国经济的复苏使旅游业在世界各地取得了空前蓬勃的发展,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因为旅游业是以旅游服务为主体的产业,所以也被誉为“无烟工业”。随着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旅游范围的不断扩大,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进入旅游社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业是旅游供给的重要提供者。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活动的完成是供给和需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供给可划分为五类:自然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上层设施、交通运输和文化资源,这中间绝大多数是由旅游业的构成产业提供给消费者的。正是由于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旅游者才得以顺利完成旅游活动,满足自己和旅游需求。二是旅游业的组织作用推动着旅游活动的发展。在旅游供给方面,旅游业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组织一系列配套产品;在旅游需求方面,旅游业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的产品组织客源,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需求。这种组织作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形成。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大众旅游中完成旅游活动的要素之一,而且在推动旅游活动开展方面,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旅游业在旅游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旅游社会到来的助推器。

     总之,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也就进入了旅游社会,旅游经济的巨大的诱惑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打开国门,喜迎八方来客。在旅游社会中,人类的旅游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化交流,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过度的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民族文化的同质化等等,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田久川.旅游学导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1、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发展旅游业,虽可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效益。但也产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极因素。如当游人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去,有的人对那些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都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物;有的人看到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长得逗人喜爱,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独自欣赏,甚至有的人为了爬山省力,就随意拆树砍竹以充当拐杖之用;有的人不仅在风景区到处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人还在风景区的显眼之处,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

对上述这些不文明的人为破坏、污染

风景区环境前景物、植被和环境卫生等,均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风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如为了保持风景区环境的清洁卫生,应在风景区内相应地增设一些果皮箱,就可减少,甚至避免游客随地乱扔果皮杂物;为了保护风景区的景物,特别是对那些反映我国悠久历史和精湛艺术水平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应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透过网罩进行观赏,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又摸不着,以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而对那些已损坏的景物和已受污染的环境,要加以整理修复,使其尽快恢复原来面貌,以接待更多的游客。

3、要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第4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一、“夜郎古国”之争折射的是我国旅游资源之争的大背景

什么是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对此的解释是:自然界和人类社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多种,但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是两分法,即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客体。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二是具有可利用性;三是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从旅游资源的界定与分类及性质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既是一个比较空泛的概念,只要能够吸引游客的事物和因素就是资源;又是旅游产业发展一个非常实在的基础,没有资源,旅游产业的发展几近空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旅游业已经由外事的“补充”而事业而产业,去年,由国务院下文,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我理解产业与事业不同的特点就是产业必须将经济效益摆在首位,必须由无数个有效益的市场主体来支撑。在我国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今天,市场主体的发展不能“凭空而谈”,而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争夺资源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旅游市场主体的选择。资源在哪里?有的地方资源丰富,唾手可得,有的地方天生不足,当然就要四处寻找了。于是,在争夺资源中,就必然会有 “小题大做”、“一题多作”、“他题我作”、“古题今作”、“无题自作”的情况发生,就必然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新晃夜郎古国之争,折射的正是这种旅游资源之争的大背景、大趋势。

二、辩证地看待新晃县对“夜郎古国”旅游项目的争抢

围绕新晃县提出花50亿元打造“夜郎古国”这一话题,质疑者的主要声音是:一、新晃县有不有资格打造“夜郎古国”这个品牌?二、新晃县作为一个贫困县,花50亿打夜郎旅游品牌值不断值?对于这两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

新晃县有不有资格打造“夜郎古国”的品牌?我认为是有的。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着三个神秘的古国:即夜郎古国、楼兰古国与大理古国。时至今日,三大神秘古国命运各异,楼兰古国消失在沙漠,大理古国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而夜郎古国虽留下的遗物少之又少,却成为了人们争抢的对象。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可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存在约300年后神秘消失。由于其历史原貌与都邑所在史籍少有记载,近年关于夜郎古国属地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据《旧唐书地理志》及《辞源》记载,唐、宋两朝都曾在新晃设置过夜郎县,自公元632年至907年,唐朝在新晃置夜郎县历时275年之久。又据清道光五年编的《晃州直隶厅志序》中也写到了“晃州古夜郎国,在楚为边陲地,在黔为接壤区”。先生也曾为新晃题词:“楚尾黔首夜郎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晃说自己是“夜郎古国”的一部分并不是空穴来风,有理有据。既然新晃是夜郎古国一部分,在新晃打造夜郎古国旅游项目有何不可?

新晃县作为一个贫困县,花50亿打造夜郎旅游品牌值不值?我认为是值的。夜郎是在中国曾经存在过的三大神秘古国,同时,伴随着“夜郎自大”这句成语的广为流传,夜郎的知名度震古烁今。据说,几年前,国家民政部一位官员去西南考察时,被古夜郎的文化所吸引,夸赞说:如果国酒茅台的无形资产值70亿元,那么夜郎这个品牌含金量将高达700亿元。此话虽没有什么根据,但至少也反映了夜郎品牌的价值。新晃虽是一个贫困县,面对品牌价值高于国酒茅台上十倍的夜郎文化,今天花50亿来进行开发,明天带来的效益可能是500亿,有何不可?况且,这个钱并不是由政府拿,而是由开发商拿,更是无可厚非的。

我早就认为,旅游资源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旅游资源的再创造,只要能够“沾边”,应该允许“融入”;只要有点“小事”,应该允许“放大”;甚至,只要处理好了知识产权等相互关系,还要允许复制。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各地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紧迫的资源观,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

三、新晃“夜郎古国”旅游项目重在落实

新晃“夜郎古国”旅游项目既已签约,就如箭在弦上,不能不发了。项目能否真正地搞起来,这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项目搞起来了,有效益了,真正富民了,质疑之声自会消除;项目没有搞起来,今后还会招致更大的质疑。项目如何搞,我的建议是:

(一)态度要坚定。新晃除了夜郎文化之外,旅游资源并不丰富,也无多少奇特性可言。据我了解,县里也曾经打打过一些品牌,如傩文化、侗文化、画眉文化、黄牛文化等,但并不成功。夜郎虽是个有争议的品牌,但恰恰是这个有争议的品牌,也是一个可以迅速传播的品牌,一个可以做大的品牌。面对争议,县里的态度一定要坚定。我六年前在新晃考察时就曾送给县领导三句话:夜郎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夜郎是个国,什么都可往里塞;夜郎是一个宝,就看你炒不炒。最近“夜郎古国”之争的新闻出台后,新晃的旅游局长曾给我发信息,问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办,我给他回了几字——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我希望他们能够如此。

(二)文化要彰显。开发“夜郎古国”旅游项目,必须深度挖掘夜郎文化,弄清夜郎文化的实质。夜郎文化的实质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神秘、自信、和谐、生态。它首先是一种神秘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曾经有过的三大古国,说起夜郎文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神秘,有一种神秘感;第二是一种自信的文化。虽然历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孰与我大?”让世人贻笑千年,我一直认为“夜郎自大”是一个千古奇冤。在交通不发达、国与国之间交往很少的古代,夜郎王问一下汉使谁大谁小有何不可?相反,敢于问,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自信可以做大,但自信不是自大;第三是一种和谐文化。据史载,夜郎国不喜与他国争斗,自身也很和谐;第四是一种生态文化。夜郎王据说就是从竹子中诞生的,夜郎崇拜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当前提倡的生态文明完全一致。

(三)定位要准确。定位是旅游项目建设的关键。新晃打造夜郎古国旅游项目应如何定位?我的想法仍是八个字——夜郎古国,神秘新晃。既然你已经决定要打夜郎的品牌,就不要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夜郎古国”旨在说明新晃全境都是夜郎古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新晃就等于到了夜郎古国;“神秘新晃”旨在说明新晃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夜郎文化,而夜郎文化的核心又是神秘。新晃的旅游,就是要用神秘来吸引游客,用生态来留住游客,用民俗风情来感染游客。

(四)职责要明确。新晃提出打造“夜郎古国”品牌之后,之所以引起了强烈的质疑与关注,担心“穷县建国”、“政府包办”是个重要因素。下一步的开发中,政府与企业的职责一定要分清,政府主要是搞好服务,协助宣传与推介,投入必须以企业为主。除通往景区的一些道路和基础设施外,要尽量减少政府投入,企业承诺的50亿要到位,协议不能成为一纸空文。

(五)思路要创新。概括地说,就是要做到“七化”:一是神秘化,要让人们一到新晃就能强烈地感受夜郎文化的神秘;二是要故事化,要请众多的专家学者来编故事,把所有故事都落脚在新晃;三是要娱乐化,湖南的旅游口号是“锦秀潇湘,快乐湖南”,旅游就是找快乐的,我们要让夜郎文化娱乐化,不能太沉闷;四是产品化,没有产品,谈得意再多也是空谈;五是要大众化。不要玩高深,要让大众对夜郎文化有一种亲近感;六是要国际化。有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夜郎文化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人来探奇;七是要独占化。有些东西要形成新晃独有的态势。

第5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2.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2.4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第6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旅游生态效应无烟工业生态环境

旅游生态效应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如果旅游目的地通过发展旅游促使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那么这种影响就是正面的影响;相反,如果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是负面的影响。效应与效益,效益是关键。只有有了效益,才能产生好的效应;也只有好的效应,才能促使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构建一个和谐、积极的旅游生态环境,才会使得旅游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正面的影响。

旅游发展需重视生态效应研究

(一)旅游业“无烟工业”并非“无污染工业”

“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观点的流行或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界80年代初期,外国旅游者蜂拥而入,争相一睹中国这一东方古国的神秘色彩。海外游客的大量涌入,除了带来开放的新观念外,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为展翅待飞的中国经济注入了“兴奋剂”,尽管这个时段中国旅游业尚不成熟,但产业的经济效益已令地方政府心动。而且,入境旅游者主要对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兴趣,比如说故宫、长城、兵马俑等。因此,在这个阶段,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不存在耗竭问题;旅游业是无烟产业的观点逐步渗透至理论界和决策层。

以上观点的提出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道理:其一,当时我国旅游业规模还很小,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国内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还不具有普遍性。当初由于旅游人数规模的狭小,他们给旅游地所带来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造成了一点点环境的污染,也会通过大自然自身的净化能力将其消化;其二,为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将其列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旅游业的地位,这个观点起到了很大的鼓动作用;其三,西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发展模式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此时国内外理论研究普遍看好旅游业,认为旅游业是个没有污染的产业。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对环境的负面效应逐渐显露出来,旅游业并不是对环境没有污染,如果不加以重视,也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由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已失去了原来的大海、阳光、沙滩、绿树和村落构成的自然景观,这些地区很多已被拥挤的建筑、人群造成的城市化所取代。同时,对野生生物的破坏与液体、固体的废弃物等也污染着这些海滨旅游景点。旅游业使地中海地区的500多种生物受到灭绝的威胁,包括龟和海豹等很多海洋生物遭到灭顶之灾。在喜马拉雅山,旅游增长导致了森林砍伐、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影响观瞻,还污染环境。在突尼斯这个本来已是滴水如金的国度,旅游业对水的需求导致地下水资源几乎枯竭。在肯尼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泰国、马来西亚及其他一些国家,珍贵的自然景观——珊瑚礁也遭到了破坏。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旅游业并非是人们原来认为的“无污染产业”。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它也产生各种废物。不仅排放传统工业废物,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其产生的“旅游公害”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难以弥补的。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旅游的发展不仅仅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保护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前提

旅游业是对环境依存度很高的产业之一,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反之,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优质的环境,就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是依附环境而发展的。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旅游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充满情趣的、未被污染的风景、海滩和山峦、古代的宏伟建筑,富有传统特色、风光绮丽的城镇和村庄等,都构成了旅游产品生产中的基本投入。

以自然环境来说,在众多的人类经济活动中,旅游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是非常高的。美丽的景观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换句话说,旅游就是将美丽的自然“环境”卖给游客的一个过程。所以,一旦自然环境受到污染而恶化,旅游者就买不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了,也就无法从旅游中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可见,环境质量是影响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事业的成功和自然环境所散发出的吸引力,能给人类带来的喜悦以及旅游者从中体验的舒适程度息息相关。如果这些景观被破坏了,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旅游业也就不存在了。最新的一些研究显示,一些自然或位于郊区的旅游点正成为城市旅游者外出旅游和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目的地。城市“人造”的成就越大,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就越大。

旅游生态效应的相关研究

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在国外早已受到重视。Wall.G和Wright.G在1977年完成的《TheEnvironmentalImpactofOutdoorManagement》(UniversityofWaterloo)一书中,对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研究方法、影响机制、环境容量和消除不利影响的措施等进行了探讨;1982年Mathieson.A和Wall.G完成了《Tourism:economic,physicalandsocialimpacts》(Longman,1982),对前述问题进行了细化研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国学者对旅游生态效应的研究相对较晚,这与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有直接的关联。宋力夫、杨冠雄、郭来喜对京津地区旅游环境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王资荣、郝小波等从1984~1988年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检测,大量数据说明张家界旅游人数的急剧增加导致了公园局部环境质量的下降;汪嘉熙从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三个方面描述了苏州园林的环境现状;陈传康对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北京汉白玉石雕腐蚀进行了研究;周延亭指出了北京存在水体污染、植被破坏、噪声污染、垃圾污染、景观破坏和文物古迹破坏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楚义芳(1991)观察到了旅游地的超载和旅游污染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刘秉升(1994)观察到了风景名胜区在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一些处理意见;杨春平(1996)等对旅游度假区建设对旅游资源的影响研究;宋秀杰(1997)等对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蒋文举(1997)等对峨眉山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影响研究等;刘鸿雁、张金海(1997)研究了旅游干扰对北京香山黄栌林的影响;李贞、保继刚等(1998)研究了旅游开发对广东丹霞山植被的影响;卫智军、杨静(1999)分析了草原旅游对草地的影响;冯学钢、包浩生(1999)对旅游活动对风景区地被植物—土壤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陆林(1996)摈弃传统的客观评价方法而采用主观性评价,利用德尔菲法对黄山进行了旅游的区域环境效应实证研究;崔凤军(2001)在《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一书中,对我国目前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2000~2004年期间,《旅游学刊》刊登的关于资源保护、生态旅游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文章多达56篇,就旅游开发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相关分析。

从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研究的一些特点:研究多限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少,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因子、评价体系等的研究就更少了;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涉及到人文生态环境的比较少;研究的内容大都与旅游容量、旅游承载力息息相关。

第7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影响;可持续发展

森林旅游是在林区内依托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野外旅游活动。目前,由于对森林旅游业研究的时限较短,再加上本身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变化,关于森林旅游的确切内涵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王兴国等[1]认为森林旅游属于生态旅游。王永安[2]认为不能把“森林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混淆,将“森林生态旅游”定位为“森林旅游”的形式之一,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主体形式,是一种非大众化的特殊旅游,生态旅游大部分就是森林旅游。马建章[3]认为森林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规模的森林旅游活动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森林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4]。

为发展森林旅游业,我国一直重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森林公园是森林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建设一直被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自从1982年9月在湖南张家界国营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来,经过27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共计2 458处,规划总面积共计1 652.5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有730处,这些森林公园遍布全国除台、港、澳地区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森林公园的建设积极推动了森林旅游业及当地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投入建设资金191.16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森林公园共建成游步道5.14万km,拥有旅游车(船)2.329万台(艘),接待床位57.93万个,餐位99.8万个。从事森林公园管理和服务的职工总数达12.741 5万人,导游1.177万人。森林公园社会效益持续增长。根据统计,200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33亿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32.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26.14亿元,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1.5%和20.3%,均高于国内旅游增幅。其中,126处森林公园游客人数超过50万人次,46处超过100万人次;204处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超过1 000万元,其中58处超过5 000万元,34处超过亿元。同时,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森林公园周边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森林旅游,从中受益。2009年湖南全省森林公园所在地的85个乡、670个村近120万林农在公园的森林旅游业发展中受益,带动276个村脱贫致富,森林公园年提供就业岗位4.953 7万个,对地方财政贡献近1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提供社会就业岗位近62万个,创造的社会综合旅游产值近1 800亿元。

在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同时,森林旅游的另外2个重要载体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到208处,其中有22处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省级风景名胜区达698处,其中包括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武夷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等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而自1956年中国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截止2005年,我国已建成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 349个,面积达1.499 5亿hm2,占国土面积的15%。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拓宽了森林旅游的发展空间和模式,为森林旅游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森林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2.1森林旅游干扰的性质与特征

根据White和Pickett的定义,干扰是在时间相对离散的事件中,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受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改变。干扰通常可分为2类,即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自然干扰是指自然界中一些环境因子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周期长、强度小、破坏性小、后果轻(灾害性的因素除外)。而森林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和经济活动属人为干扰因素,但却因为其影响强度大、频度高、周期短、后果严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作用而造成不良的生态后果[5]。

2.2森林旅游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1)对植物的不利影响。植被是森林景观的主要构成,森林旅游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旅游过程所排放的“三废”超过了森林环境容量,对植物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毁或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的占用、破坏以及旅游者践踏植被或攀摘枝叶花果造成的森林植被局部破坏;游人频繁活动增加了引发火灾的机率。

(2)对动物资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量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旅游者的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区域内动物的迁移;人为引进的外来动物干扰了固有的生态系统平衡;旅游活动的开展造成动物生境的破碎化,使野生动物不能正常的迁移、觅食和进行其他日常活动。

(3)对土壤的不利影响。游人的践踏使土壤坚实板结,影响土壤的通水和透气性能,受践踏的枯枝落叶层易受侵蚀,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影响土壤肥力;游客随地丢弃的废弃物使局部土壤酸碱度及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给土壤的演化带来不利影响。

(4)对水体的不利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使地下水、湖泊、河流受到污染;摩托艇、游艇等燃油造成水面污染;旅游经营活动产生废弃物经雨水冲刷带来附近水体污染。

(5)对大气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以及经营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炉灶产生的烟尘和废气对大气的污染。

(6)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林区环境污染造成生物的死亡或迁移,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旅游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造成生境的变化或对动植物的直接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或减少。

3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中国森林旅游起步较晚,缺乏管理经验,掠夺式经营资源现象时有发生,对森林旅游自然资源构成严重的威胁,总结其几十年来的发展经验,可持续发展才是森林旅游业的最终出路。

3.1森林旅游资源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物质基础的,若不首先保护好森林资源,则森林旅游业就失去存在的基本条件,更谈不上发展。我国森林旅游业开发历史较短,粗放型开发模式被广泛采用,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和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浪费、森林环境系统破坏、风景区环境污染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保护森林旅游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

3.2森林旅游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森林旅游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旅游环境及其保护不同于一般的环境保护。一般的森林环境保护主要是指生态保护,而森林旅游环境保护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涵,即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美学保护。

(1)森林旅游环境的生态保护。森林旅游环境的生态保护是指在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人为的干扰不致于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实现森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最直接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森林旅游环境的文化保护。森林旅游环境的文化保护,就是对旅游环境的诸方面、要素的文化内涵与特色的保护。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单纯的森林生态旅游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但是只有与地方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相结合,森林旅游才能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成为旅游精品。

(3)森林旅游环境的美学保护。森林旅游环境的美学保护,就是对旅游环境的美学价值进行保护。森林旅游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自然美与人文美两方面的形态,风景名胜可以说是森林旅游景观的最高形态。然而,任何美景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景观会由于地质的变动、群落的演替、自然灾害等而发生变化,人文景观也会由于雨水的侵蚀、城市的发展、人类的价值取向等而被破坏,特别是随着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活动及其产生的污染已对森林旅游景观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损坏。因此,保护旅游客体的美学特征与价值,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3.3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度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协调好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最大限度地实现森林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环境或文化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实现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旅游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的特点,对森林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通过科学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通过规范管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森林旅游对自然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而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如通过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合理功能区划,针对不同地段不同区域的要求,区分不同等级制订保护措施,并根据景观的价值和区域的相关性,区分保护等级,限制旅游活动开展的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免受或少受破坏。

(2)合理确定旅游规模。森林生态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如果系统内部或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特别是当由于人为影响而超过这个限度时,调节就会失去作用,从而致使生态平衡被打破。森林旅游管理者应当对旅游的环境容量进行科学测算,确定其合理的接待规模,防止超负荷运转。

(3)推广生态旅游。当生态旅游超出自然旅游范围时,应强调在保护前提下,获得经济利益。生态旅游在管理方式上以自然景观第一取代游客第一,在经济目标追求方式上以价值导向代替价格导向,同时,以适宜的利润与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来代替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推广生态旅游,可以减轻游客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森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森林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虽然有自然的原因,但大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全体公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水平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只有公众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森林旅游对森林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才有可能降至最低水平。

4参考文献

[1] 王兴国,王建军.森林公园与生态旅游[J].旅游学刊,1998(2):16-19.

[2] 王永安.森林生态旅游新趋势[J].湖南林业科技,2003,22(3):44-47.

[3] 马建章.森林旅游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

第8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是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要支撑如此庞大的产业,提升我国旅游服务从业人员队伍的职业素质显得十分关键和紧迫。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强调职业性,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不一样。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通过旅游服务,满足旅游需求,争取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方面效益的综合性经济产业。由于旅游服务是旅游业的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人们又往往把旅游业说成旅游服务业。它是处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与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之间的媒体,其本质及其综合性强、服务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等特征决定了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特定的职业素质。我们从专业化的分析视角,把知识、技能、道德归结为支撑一种职业的内在力量,从而把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下面就从这三个维度尝试论述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构成及其内涵。

一、职业知识: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基础

旅游业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是综合性的大产业,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在满足旅游者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多方面要求时,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人类已积累的知识经验非常丰富,关于旅游方面的知识积累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首先应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指通过规范化的教育和积累获得的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较系统的普及性知识,它是知识素质中的基础,也是从业人员职业生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力。其次应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提供旅游服务时涉及的有关个人经历和体验的心理学,有关社会互动、文化碰撞、多元影响的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经济学、生态学,有关地理现象的地理学,有关企业行为和综合行业的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做到知天文地理,晓古今中外,精区域风俗。专业基础知识是知识素质中的核心,也是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个体能力拓展的保障。最后,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还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指旅游业中诸如酒店业、旅行社业、景区等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特定的知识素质要求,专业知识在知识素质中处于高端,是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个体迈向职业生涯顶端的必备条件。

二、职业技能: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核心

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为完成各项旅游服务工作任务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它是指从业人员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及智力活动方式的总称。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需求受时空限制,是动态变化的,要详尽罗列其构成极为困难,我们暂从抽象概括的角度,尝试将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分为一般技能、专业技能、特殊技能三个层级。

一般技能是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满足旅游者一般需求、从事各项服务工作应具备的诸如语言表达、接待、交际、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它们是开展旅游服务工作的最低要求,是从业人员入门的基本条件。专业技能是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专业教育和实践的长期训练获得的,应对旅游活动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娴熟的服务及经营技能、技巧,它以一般技能作支撑又高于一般技能,处于职业技能的主体地位。特殊技能是指满足不同服务层次需求、驾驭各种复杂局面、提升旅游服务档次的关于管理、服务、应变、调适等方面的技能,主要指在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甚至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认知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在这三个技能层级中,一般技能是基础,但并不一定保证旅游服务职业的实现。职业技能是主体,不但是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履行旅游服务职责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人提升及获取信心的所在。特殊技能是实力支撑,也是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促进旅游服务业提档升级的必要条件。

三、职业道德: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灵魂

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以服务产品的形式介入旅游活动,将旅游资源及设施与旅游者紧密结合,提供行、游、住、吃、购、娱等构成的多种服务项目。旅游服务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复杂性、服务性、开放性等特点,要求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每个从业人员,不论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

第9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第三产业经济

一、引言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迅速崛起、后来居上的态势。当代第三产业的迅速增长从而其战略地位的提高是由生产率、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诸因素的发展引起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由服务产品的消费功能决定的。

一般地说,在第三产业形成之初的古代,服务消费的基本功能只是满足统治者和达官贵人穷奢极欲的享用需要,第三产业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无关重要的地位。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不少国家中,服务消费的基本功能不仅是满足社会成员结构不同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求,而且是构成社会再生产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5]。

二、实证分析方法

由于第三产业指标较多,需要寻求合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不同地区相同年份或者相同地区不同年份的数值进行比较,从而获得不同省份的排名,也就是发展水平,以及描述相同地区各年份的发展规律。

1.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就是将数据合理归类的一种方法,它把分类对象按一定的规则分组或类,这些组或类是根据数据特征而定的。聚类分析可以用于从大量数据中寻找隐含的数据分布和模式,面对海量资料,首要的任务是将它合理地归类,否则,在许多情况下因为模式太多而无法发现问题所在[2]。

2.主成分分析。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希望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涉及的标量较少,代表的信息较多。于是产生了主成分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将原来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3]。对原来p个指标降维得到m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由主成分的特征向量表达式和标准化处理之后的综合指标进行计算主成分得分;对m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即得最终评价值。

三、结果分析

1.基于2005年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首先,对第三产业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观察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实际水平以及在全国各省份中的地位。

在2005年时,甘肃省的第三产业主成分得分排名为全国第27名,发展水平落后,第三产业各个指标均相对落后,缺少优势行业,这是甘肃省第三产业发展不景气的原因,此外,由于甘肃省地形特征,土质疏松,气候恶劣,不利于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同时甘肃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也是甘肃省旅游发展的优势。

2.基于2012年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主成分分析数据结果显示,2012年甘肃省的第三产业全国排名30,比起2005年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说明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较慢,不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甘肃省的第三产业水平几乎到了底端,这种情况应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扶持帮助地方服务行业、信息业、科技和旅游业等行业的充分发展。只有甘肃省等发展落后的省份的第三产业得到有效的发展,才可以进一步带动全国的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四、甘肃省第三产业逐年发展情况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第三产业产值历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结合前面和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较,甘肃省与其它省份存在的差距仍然较大。

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化中期时期,第二产业占最主要地位,产业结构为“二三一”,随着经济发展,到中后期,第三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变为“三二一”。甘肃省在今后的产业经济调整中,也要注意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的特色行业的建立巩固,使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依托优势资源和具备的先决条件,甘肃省的发展应加强生产型服务产业的和加工业的融合,注重旅游业的开发和维护,充分利用并且保护好本省的旅游资源,以旅游业带动服务行业的兴盛。让高科技的服务行业、生态旅游行业等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从而带动甘肃省的长期均衡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恒,陈志辉.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宏观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9):6665-6669.

[2]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数据挖掘中心.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J].统计信息论坛,2002,5

[3]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280.

[4]周灿,邓超.经济转轨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构造[J].怀化学院学报,2013,9.

[5]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