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资金流动监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金流动监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金流动监管

第1篇: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

流动资金对企业而言可谓是企业生存的要害,其管理意义重大。首先,流动资金的运转是固定资金及整个资金周转的基础。固定资产的周转是通过其价值分次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并在销售收人实现之后予以补偿的反复进行中实现的。只有流动资金周转才能带动固定资金周转,实现企业全部资金的良性循环。 其次,流动资金周转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只有流动资金正常运转,才能保证企业销各个阶段的维继,才能实现未来的发展,如果没有流动资金的良好运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是不可能的,企业各种各样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

一、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几成因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流动资金管理的应有重视。因中小企业资本少、周转速度慢、管理制度不健全,常常凭感觉行事、领导者素质不高、缺少长期发展战略等原因。不仅造成了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好,也造成了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淡薄和管理手段落后。目前,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素质较差, 缺少管理经验、知识和技能,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甚至连财务报表都不会阅读,更不必谈如何进行流动资金管理了。

(二)没有建立有效的流动资金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在流动资金管理方面,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或者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制度保证流动资金管理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流动资金管理手段,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流动资金管理过于片面,侧重于流动资产主要项目,即现金、存货、往来账款管理,忽视了流动负债的有效管理,没有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投资决策)与其相应的资金来源(融资决策)联系起来进行管理。二是流动资产管理侧重于各个项目管理,且将项目管理孤立起来,忽视了项目间的相互关联作用,且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各个项目管理之间存在矛盾和发生冲突,引发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和恶性竞争,加剧了流动资金管理状况的恶化,损害了企业的整体价值。

(三)现金周转速度减慢。现金循环周期的变化直接影响所需流动资金的数额。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一旦增加,此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或借款额度,就无法增加资金投入,原有的流动资金规模就会因此而无法满足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现金周转速度减慢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由于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库存增加,存货周转期延长;二是因为客户的原因造成应收账款没有按期回收,导致应收账款周转期相应延长;三是因为供应商或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提前偿还了供应商的货款,导致应付账款周转期缩短。

(四)商业信用管理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扩大销售量,占领市场,信用销售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企业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都广泛的以商业信用为媒介来实现。但就中小企业来看,商业信用管理的不规范、不到位,往往为了单纯的扩大销售量,而不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盲目的赊销,由此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再加上中小企业对收账不加重视,缺乏经验等原因,坏账风险不断提高,由此很难对现金流量进行准确的预测。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量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企业保持在流动资产上的流动资金就越多,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的协调程度越差,企业就要保持较大的流动资金规模,以备偿付当期的到期债务,这样会给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

二、完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素质。企业的效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靠经营,二靠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不善经营,就没有利润来源,不可能有效益,而管理不善,到手的利益也会流失,经营和管理是企业效益的两个轮子,两轮驱动,企业经营才能有良好的运行质量。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薄弱的一个首要因素是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思想和经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突出资金管理的中心地位的前提条件。因此,转变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观念,并提升其财务素质是保证流动资金管理得到重视和执行的首要措施。

(二)提高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一是要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并设置信用等级。严格控制信用期,通过信用折扣鼓励欠款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款。所以企业要充分考虑信用期的长短。 二是控制应收账款规模。使应收款总额保持最佳水平,确保应收账款的及时足额收回。三是应注重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与分析,以便随时掌握应收账款的基本情况及时做出有关决策。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尚未超过收款期,有的则超过了收款期。一般来讲,拖欠时间越长,款项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形成坏账的可能性越大。对此,企业应实施严密的监督,随时掌握回收情况,这个可以通过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进行。四是加强应收账款回收的管理。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赊销进行管理;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科学制定应收账款的最高授信额度;建立应收账款的日常监控体系。

(三)提高对存货的管理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改进措施,建立科学的存货库存控制系统是可取的。零库存应该引起我国企业的充分注意并尽可能予以借鉴。其思路是,企业不保持存货库存,即材料储备、在产品、产成品等均为零,而且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又不会产生任何问题。显然,这种思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约流动资金。虽然我们的中小企业很难能够一下子实现零库存,但如能将其精神和基本做法吸纳到我们企业的存货管理之中。另外,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也应该作为存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看待。在物价波动时期,存货消耗计价的各种方法所计算的补偿量是大不相同的,这又自然会影响到流动资金运转规模能否得到维持。在目前我国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从自身和所有者利益出发,存货发出采用个别计价法为明智之举。

(五)加强对短期借款管理。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是企业最经常采用的一种短期筹资方式, 短期借款管理的关键在于与银行保持良好的关系。企业可以考虑与一、两家银行建立资金业务关系, 由它们处理日常资金往来业务, 同时, 企业要合理使用贷款资金, 保证公司的获利能力, 这样, 才能在与银行往来的过程中建立公司的信用。完善短期借款管理的缺陷,首先,短期借款决不能用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加强短期借款的管理和清查工作。最后,合理安排资金按时归还银行借款,避免恶意拖欠,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损失。

(六)加强应付账款的管理。应付账款,它是商业信用的一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如临时性资金需求、季节性资金需求等),企业着实无力支付,谋取其他资金来源会招致高额的资金成本,这时企业还可选择将应付账款展期,当然首先必须与供货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取得供货方的同意和谅解。但最好不要超过供应商规定的最后的信用期限付款,那样会对自己的商业信用状况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必将影响企业间日后的业务合作。另外, 还可视企业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商业信用的另两种方式—商业票据和预收账款(例如电信行业、旅游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就较多采用预收账款的商业信用方式)。因为商业信用具有容易取得、灵活性大、资金成本低(甚至某些情况下是免费的)的特点, 企业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基本和经常的筹资手段,使其成为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第2篇: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关键词】资本项目 跨境资金 监测预警

一、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渠道

(一)直接投资项下

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一般有真实的交易背景支持,资金流动的敏感性与灵活性相对较低,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巨变有一定的反应时滞。该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主要包括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1.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是外国直接来华投资流入。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入项,包括外国投资者通过新设(增资)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企业和其他投资等形式的资金流入,其中新设(增资)外资企业是主要途径。二是外资撤资清算等流出。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出项,包括外资企业以清算、转股、减资、先行回收投资等形式的资金流出,其中清算和转股是主要途径。

2.对外直接投资。一是我国直接对外投资流出。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出项,包括境内非金融部门和金融部门以新设境外企业、实施海外并购与兼并等形式的资金流出,其中非金融机构境外投资是主要途径。二是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流入。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入项,包括境外投资企业转股、清算、减资等所得款项的流入。

(二)证券投资项下

证券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由于主要受短期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境内外证券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且资金流动的敏感性与趋利性极强,因此资金的流出入波动程度剧烈、波动频率较高。主要包括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入和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我国对外证券投资,目前主要是指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外证券投资。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目前主要是指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境内证券投资。

(三)外债项下

外债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主要用途在于缓解我国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初期的融资困难和对进出口提供贸易信贷支持,该渠道的资金流动敏感性较为一般,基本随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正向波动。该渠道主要指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外债和金融机构自身外债。

(四)其他

除上述项目外,还存在一些资本项下的跨境资金通过其他非资本项下渠道进行流动,其具体显现在某些经常项下和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或是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具体包括货物贸易的价格虚报、经常性转移、净误差与遗漏和地下金融等,且相应的数据估计具有相当的难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该项目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线下项目(即平衡项目),相应的数据并非是统计得来的,包括一定的统计误差,但更多的是非法资本流动状况。

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指标的构建

(一)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的指标选取

本文的综合性指标即为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监测指标。在综合性指标之下逐级设立两类指标: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前者主要反映被监测指标的未来走势,而后者主要反映被监测指标的现实状况。所有指标均有针对性地设置为相对数,以便于最后的加权平均估算。而在先行指标和一直指标的构成中,其具体指标分别为宏观经济指标、资本流动总量类指标和结构类指标。

1.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经济指标B1。该监测指标为被监测指标的先行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子指标:

2.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总量类指标B2。一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国内生产总值(设为B12)。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承载度指标,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经济增量所对应承受的跨境资金流量状况,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对应的跨境资本流动数额。二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一国进出口总额(设为B22),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权重类指标,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进出口总额与跨境资金流量之间的比值关系,即单位进出口数额所对应的跨境资金流动数额。三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一国国际收支总额(设为B23),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权重类指标,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国际收支总额与跨境资金流量之间的比值关系,即单位国际收支数额所对应的跨境资金流动数额。其中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是指流入流出量之和,即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其他项下所有资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总和。

3.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类指标B3。一是资本与金融项下最大子项的占比(设为B31),以我国2011年状况为例,即其他投资项下资金流动数额/资本与金融项下资金流动金额,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境资金流动在各项目之间的集中度。二是直接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2),即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直接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三是证券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3),即证券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证券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四是其他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4),即其他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其他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五是其他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5),即其他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其他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

(二)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相应指标的权重设置

1.权重设置的方法确定与条件设定。基于上述三类指标的具体设定,本文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下简称AHP)进行递阶层次与判断矩阵的构造。具体而言,AHP评价技术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使之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有序、递阶层次结构,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对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确定各元素的权重。依据上述要求,本文将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A设为目标层,将衡量资本项下资金跨境流动的宏观经济指标B1、总量类指标B2和结构类指标B3设为准则层,剩余的各分类子指标设为指标层。具体如下图所示:

2.各指标的权重设定。(1)建立判断矩阵。显然,目标层对各准则层而言有被分解的隶属关系,可以构建各准则层指标B1、B2、B3之间相对于目标层的两两判断矩阵,同理也可以构建各指标层之间相对于准则层的两两判断矩阵。下文的求解以准则层指标B1、B2、B3的权重设定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准则层指标权重之前,本文运用相关专家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以定性的手段判定各准则层指标B1、B2、B3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立比较标度,实现定量描述。

比较标度用自然数1-9表示,其中1、3、5、7、9分别表示“同等重要、稍微重要、重要、明显重要、绝对重要”,而2、4、6、8作为四个亚等级,用来表示上述相邻两个重要性标度之间的重要性程度。判断矩阵计为P,准则层和指标层具体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取值如下所示:

(2)求解取值。权重(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的求解。本文拟运用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根据线性代数的相关定义可知:PW=λBW,其中P为判断矩阵,W为P所对应的特征向量,λ0为相应的最大特征值。具体求解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λB、λ1、λ2、λ3所对应的CR取值分别为0.0133、0.0434、0.0403和0.0546,均小于0.1,因此相应的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预警水平的设定

至于各指标层具体数值的代入,鉴于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变化的短期性,基本的思路是以近N年的我国相应数据为参照系,在数据的正态归一化的基础上换算成100点上下波动的指数值之后再进行比率数据的计算[1],再运用移动加权的方式确定某一年份的具体指标层数值。最后,综合性指标A的取值等于各指标层数值的加权平均之和,取值在[0,1]之间,且越接近于0则说明越安全,数值越大则说明危险程度的加剧。在此基础上,可以分别计算前三年的综合性指数进行比对分析,进一步判断危险程度。

对于预警水平的设置,可初步判定综合指标A的取值在[0,0.1],[0.1,0.3],[0.3,0.6],[0.6,1]四个区间,分别对应正常、关注、可疑和预警,其中对于预警指数A位于后三个区间的情况,可进一步按照季度取得相关数据进行判定。

四、当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须重点加强监管的地方

(一)特殊类资本交易——完善对隐性流动、或有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的管理和监测

隐性流动、或有交易以及金融衍生交易所涉及到的跨境资金流动大多具有不确定性,统计也不够全面准确。而不确定性即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对上述交易的管理和统计监测,提高对其的分析预判能力。

(二)虚假交易——加强对常规性业务的真实性核查

常规性业务是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中经常发生的外汇业务,该类业务操作明确,办理快捷,但也往往成为部分企业利用进行掩盖真实目的交易途径。例如利用经常项下交易变相达到资本交易的目的、利用股权并购实现“热钱”的快速流入等。

(三)热钱的涌入和逃逸——加强对违规交易、外汇黑市的打击

对境内私下交割、利用外汇黑市实现资金转移和跨境流动的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外汇管理的威严,开正道、堵邪道,减少灰色、黑色交易,降低在正规监测渠道之外的资金交易。

上述三个方面将会从外部影响资本项目交易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最终将影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利益驱动是热钱流动的原动力。为应对全球经济复苏动力疲弱,近期欧洲、澳大利亚、韩国等相继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我国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与全球金融市场利率之间存在明显利差。特别是2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几乎单边连续升值,汇差对国际套利资金也存在较大吸引力。因此,当前出现热钱通过贸易途径流入中国以套取利差与汇差的情况也是意料之中。

同时,也应该看到,热钱并不是单向流入,也有可能会集中流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也面临较大资本外逃压力,当时外汇管理部门严格实施了外汇“限流出”的政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热钱也一度从我国流出。2011年10月新增外汇占款近4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海外热钱撤离中国。可见,国际热钱流动规模与方向始终受到利益驱动。

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严厉打击经常项目违法、违规跨境资金流动,或是有效防范热钱流入的必然选择。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要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配合外汇管理改革,有关部门相继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推出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实施意见,有力推进了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进程。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框架下,跨境资金流动需要遵循一定规则,透明度大大提高,有利于金融当局实施有效监管与应对。

第4篇: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流动性管理;供应链可视化;资金流;Aberdeen

[中图分类号]F710;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5-0081-06

一、引 言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组织形式的演进,现代企业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作为与实物供应链相对而言的供应链中的金融层面,供应链金融主要关注供应链中资金流的集成管理。它的创新和完善对于加强供应链及企业的竞争力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这一新兴领域迅速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国际知名企业更是已经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例如,美国著名银行BB&T公司从2007年开始与全球领先的B2B集成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GXS公司建立伙伴关系,通过连接从客户到供应商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公司客户提供无缝衔接的国际银行业务、商业融资和支付服务等功能,并帮助他们加强对单据和支付过程以及实物供应链的实时可视化管理[1]。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金融服务机构与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开展了类似的行动,如Ariba与Orbian的合作,InStream与Credit Suisse签署服务协议,JPMorgan Chase收购电子供应商Xign,PrimeRevenue与一系列金融机构(包括Morgan Stanley)建立伙伴关系等[2]。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的极大兴趣和重视。

Aberdeen公司作为一家领先的基于事实的研究报告提供者,早在2006年就将供应链金融作为其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持续的调查研究,并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报告。国内学者谢圣涛[3]积极跟踪了这一研究领域,并对Aberdeen公司早期(2006年至2007年)的系列研究报告进行了系统介绍。近年来,这一领域已经经历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供应链金融已经从一个全新的理念发展到广泛运用于企业实践中,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应用,为相关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解和学习国外这一领域最新的发展和变化,本文对Aberdeen公司2008年以来关于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介绍了供应链金融实践中的标杆企业绩效水平,并重点分析了资金流动性管理和供应链可视化这两个供应链金融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最后,还结合当前我国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以期能够为该领域的相关参与者如企业、金融机构和管理部门等提供参考。

二、供应链金融标杆企业绩效及对标分析

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标杆企业的绩效水平为其他企业的绩效评估或供应链金融方案实施提供了参照。分析标杆企业的绩效水平并与之进行比较,对于企业决策,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意涉足这一领域或绩效水平欠佳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标杆企业绩效及其PACE模型

Aberdeen公司根据被调查企业在供应链金融实践过程中的运行情况将其分为三类,表现良好的前20%为领先企业,被视为该领域中的标杆企业,为绩效对标研究和企业决策提供参照标准;中间50%为业内平均水平企业;其余30%为落后企业。在2010年底针对140家实施供应链金融方案的企业调查[4]中,标杆企业应付款发票处理的平均时间为6.9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days payables outstanding,DPO)平均为57.4天;年平均采购成本下降6.5%。

为了分析企业具体业务行为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关键要素,Aberdeen公司提出了一种基于PACE模型的基准研究方法。在PACE模型[4-5]中,P即压力(Pressures),指影响组织市场定位、竞争能力或商业运营的外部力量(如经济环境、政治法律、消费者偏好变化等);A即行动(Actions),指组织为应对行业压力所采取的战略及方法(例如,为了更好地利用行业发展机遇,调整公司业务模式);C即能力(Capabilities),指执行公司战略所需要的业务处理能力(如技术熟练的员工、可靠的产品/服务、融资能力等);E即关键推动因素(Enablers),指支持组织采取有效业务实践所需的技术解决方案中的关键功能(如开发平台、应用程序、网络互联性、用户界面等)。Aberdeen研究显示,公司所达到的竞争力表现水平很大程度上由其所选择的PACE方案及其执行水平所决定,那些发现压力影响最大,并采取转变力度最大以及最有效行动的公司往往最有可能获得最佳绩效[4]。

根据Aberdeen的调查[4],供应链金融领域中的标杆企业PACE模型如表1所示。该模型展示了标杆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方案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关键要素。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前20%领先型企业中,促使他们实施供应链金融方案的主要外部压力来至于市场需求波动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而相应的战略行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改变与贸易伙伴间的支付协议和推进财务处理自动化。支持这些战略行动的最关键的技术要求或功能(即关键推动因素)则为连接各方的自动化交易平台和电子支付手段。

(二)不同绩效水平企业的对比分析

Aberdeen主要使用应付款发票处理时间、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和平均采购成本变化这三个关键的绩效指标来区分供应链金融应用领域中的领先企业、业内平均水平企业和落后企业。它们是衡量供应链中资金流动和使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也是影响供应链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能否健康高效运作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企业的绩效水平比较具体如表2所示。其中,应付款发票处理时间衡量了企业制定相关决策时的灵活性大小,如处理时间越短,企业根据当前的现金持有情况决定是否在折扣窗口期内支付款项的灵活性就越大。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展现了企业优化其资产负债表或最大化其现金持有量的能力。平均采购成本的变化则反映出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优化是否牺牲了采购成本,绩效水平较高的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同时也使其平均采购成本不断下降。

另外,Aberdeen还在2011年8月专门针对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处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被调查企业在发票接收、审核、支付和审计等各个环节的绩效表现都具有较大差异,具体如表3所示。

在上述调查[4, 5]中,被访企业还强调了第三方合作机构对于绩效水平的影响。在买卖双方的实际交易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等第三方的加入,如果这些第三方机构可以很好地协调双方贸易关系等相关事宜,如下游分销商可以延长账期,上游供应商可以提前拿到货款等,则能更好地促进贸易的顺畅进行以及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相关企业的绩效水平。由此可见第三方合作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

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国外发展已达到了一定阶段,许多还未采取相应行动的企业也已跃跃欲试。当前国际业务重组及供应链间的竞争迫使企业和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都把目光投向这一新兴领域。具体地,促使这些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外部压力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市场需求波动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和贸易伙伴的违约风险是其中的两大重要因素。相应地,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和供应链可视化成为实施供应链金融方案以解决这些主要外部压力的重要途径,实际上这两方面也已成为构建一个强健的供应链金融系统的重要基础[6]。

(一)资金流动性管理

资金的流动性是指将资产变现的速度或能力,它决定了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交易或其他相关事项的支付能力。通常用企业流动资产或营运资金及其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来衡量资金流动性的大小。一个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较低,则意味着它的短期偿付能力较低,存在到期债务难以履约的风险。而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越高,则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在资金市场中的信用地位也较高。另一方面,资金流动性越高,表明其流动资产占用越多,又会影响其营运资金周转效率和获利能力。因此,资金流动性管理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需要,合理安排资金收入与支出。

Aberdeen强调[6],资金流动性管理要放在整个企业以及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之中,不能只兼顾局部效益。归根结底,减小营运资金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CCC)、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才是资金流动性管理的最终目标。根据营运资金周期计算公式,即营运资金周期(CCC)=应收账款周转天数(DSO)+库存周转天数(DIO)-应付账款周转天数(DPO),为减小营运资金周期,可以从减少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库存周转天数,以及增加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但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并不能简单地追求某一单一指标的优化,如某一企业尽可能地拖延应付账款,则可能会导致其上游供应商陷入资金困境,进而延迟原材料采购,缩减生产存货,给后续产品的按时交付和供应链持续运营带来了更大风险。这种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置于对立位置而进行的资金成本转移并不是最优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因此,各企业应结合其自身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来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资金流动性管理正是供应链金融所关注的焦点[6]。对供应方而言,他希望获得资金以确保一定量的库存,同时又想要最小化贷款成本;对买方而言,他希望获得最佳的付款条约,并且会权衡提前支付所带来的折扣和现金投资收益两者之间的差别。但对买卖双方而言,他们都希望能够确保资金有效涌向供应链的各个阶段。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致力于通过一系列解决方案来为供应链中各方提供有效的资金流动性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电子支付与自动化交易,提高现金流的可预见性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Aberdeen在专门针对资金流动性管理的调查分析报告[7]中认为,电子支付与自动化交易应用水平越高的企业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现金流预测的准确性、发票处理时间、发票处理成本等方面均具有更好的绩效水平。领先、业内平均和落后三类不同绩效水平企业的电子化交易方式采用情况具体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调查与分析,对于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Aberdeen给出了如下总结性建议[4]:规范与流动资产相关的事务处理流程及政策;实现流程自动化处理以减少审批周期;继续提高采购订单、发票及支付的电子化处理程度;积极监控企业运营中的平衡结余及现金流,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与信息支持。

(二)供应链可视化

如前所述,促使众多企业践行供应链金融理念的一个重要外部压力来自于供应链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在Aberdeen公司2013年2月的调查中,企业高管们表示每5次交易中,就平均有2.84次存在货物仓储及运输风险,而信用风险则达到了3.69次[6]。因此,通过增加对供应链的可视性化监管,提高整条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控性,成为降低贸易风险的首要策略。而全球供应链日益增长的复杂性以及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对供应链运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也使得各大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可视化。

所谓可视化,即将数据或信息通过图形化、影像化、虚拟现实等易为人们所辨识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挖掘、利用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供应链可视化,一般认为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传递、存储、分析、处理供应链中的订单、物流以及库存等相关指标信息,按照供应链的需求,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9]。在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中,除了传统的主要针对供应链物流及订单处理的可视化之外,供应链可视化还强调对整个供应链资金流的可视化监管。

Aberdeen的调查[10]表明,供应链可视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对于供应链风险的掌控能力越强,其供应链运营绩效水平(如订单准时交付、到岸成本、供应链运营成本收益占比等)也越高。其中,绩效水平领先(前20%)企业对终端客户的关键事件具有的在线可视性是其他企业的2.44倍,能够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正规化管理的可能性是其他企业的1.92倍,找出当前供应链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可能性是其他企业的1.78倍。

然而,加强供应链可视化则意味着企业对其贸易伙伴更加了解,特别是与之相关的事务流程和信息均在其可视化掌控中,如对采购订单及发票的处理、库存及在途货物的监控等,提高了相关企业运营的透明性,这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应链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企业参与可视化流程运作的积极性。2013年Aberdeen的调查报告[6]显示,当前仅有16.7%的被调查企业已运用能够将买卖双方及金融机构组合在一起的独立平台,但有50%的被访企业表明未来将计划实施运用;而供应链金融业务决策者能够容易地获取外部贸易伙伴的财务信息的企业为零,但58.3%的被访企业计划推进这一工作;具有评估贸易伙伴资金成本能力的企业也为零,但41.7%的被访企业计划加强这一能力。由此可见,虽然供应链可视化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加强供应链合作、提高供应链可视化程度,特别是资金流和财务信息的可视化与共享,仍然是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四、对促进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启示

国外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展经验,以及Aberdeen公司基于大量事实调查而提出的思想理念与解决方案对于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结合当前我国该领域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Aberdeen上述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拓宽对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认识

在实际业务中,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国内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初始动因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为其提供自偿性贸易融资,进而引申出与中小企业所在供应链中的大型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合作,即标准的“N+1”模式;二是其业务品种方面主要集中在存货和预付款融资领域[11]。

而根据Aberdeen的调查研究,国外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追求两个目标:用更先进的技术处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其他金融贸易相关文件;通过创新性的金融制度为企业寻求更低成本的供应链融资,并通过运用技术手段使这些创新成为可能[2]。总而言之,Aberdeen认为供应链金融关注的焦点在于:通过为贸易伙伴提供融资及支付方式的选择,使他们的交易过程更加简约、低成本化,而这种在贸易伙伴之间达成的融资及支付方式,旨在改善每个企业的融资和交易环境[4]。

可以看出,国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除了考虑从供应链外部为企业寻求低成本的融资方式,更注重供应链企业间通过更紧密的合作和技术方案的支持来加强供应链的资金流管理和风险控制,从而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资金成本。而目前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还主要集中于与商业银行间发生的供应链融资,其他方面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不管是对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还是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及物流服务商等供应链参与者而言,拓宽对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认识,积极探索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都将为其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价值。例如,金融机构除了提供传统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外,还可以在供应链资金流管理中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服务,如支付结算、应收账款清收、财务咨询等;供应链企业除了寻求外部融资外,还可以通过供应链内部更有效的财务供应链管理[12]方案来解决资金压力,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资金成本。

(二)加强电子支付、提高供应链可视化程度

如前所述,资金流动性管理和供应链可视化是供应链金融成功实施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构建一个强健的供应链金融系统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也正是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虽然我国企业信息化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据调查,截至2010年底,我国仅只有5%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处于全面集成应用阶段[13];截至2013年底,全国开展过在线销售的企业仅为23.5%,开展过在线采购的企业比例仅为26.7%[14]。基本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滞后将严重制约供应链金融实践中关于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和供应链可视化所需的更复杂技术方案的应用,成为供应链金融方案实施的障碍之一。

鉴于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现状,我们认为供应链金融应用可以从在供应链企业间推动电子支付和自动化交易手段开始着手,加强企业资金流动性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不仅是对物流的可视化,最终还将实现对供应链资金流和财务信息的可视化与共享,从而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实现资金的优化利用。

当然,加强电子支付、提高供应链可视化程度还离不开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第三方合作机构的支持。从国外经验来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需要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企业间的资金流动提供中间业务服务,而支撑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则是企业间电子支付与自动化交易平台的集成,包括电子发票出具及支付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供应网络、在线电子支付、电子采购订单等技术方案的支持[4]。

(三)探索自由贸易环境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进金融领域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金融作为传统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拓展,无疑也将在自由贸易环境下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

自自贸区成立以来,各金融机构争相入驻,并将供应链金融作为其一项主要业务内容,如中国银行、上海银行。对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说,随着自贸区的发展和更多跨国企业总部、营运中心向国内或自贸区转移,他们不仅将面临大量的供应链融资需求,还将面临更多的财务供应链管理业务需求。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结合自由贸易环境下的跨国供应链创新供应链融资产品;另一方面,还要设计、开发服务于跨国贸易中供应链企业间资金流动管理的中间业务,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国际贸易风险,而这正是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的地方。

此外,对于跨境电子商务、航运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企业来说,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同样为其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供应链管理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和供应链可视化掌控来降低供应链风险将会更加受到供应链企业的重视。这些服务企业可以从电子平台与技术支持、物流监管、货物进出口业务等方面为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性管理及供应链可视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GXS. BB&T Selects GXS to Powe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Finance Solution[EB/OL]. http://staging.gxs-gmbh.de/resources/pr,December 11,2007.

[2] Sadlovska V,Spinks M. Global Supply Chain Transformation Driving New Partnerships in Supply Chain Finance[R]. Boston: Aberdeen Group, 2008.

[3] 谢圣涛. Aberdeen公司供应链金融研究及启示[J]. 西南金融, 2009(4): 60-61.

[4] Pezza S. Supply Chain Finance: Gaining Control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R]. Boston: Aberdeen Group,2011.

[5] Pezza S. E-paybles 2011: efficiency,visibility,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 [R]. Boston: Aberdeen Group,2011.

[6] Tyagi A. Liquidity and Visibility: Foundations for Robust Supply Chain Finance [R]. Boston: Aberdeen Group, 2013.

[7] Pezza S,Tyagi A. Liquidity Management: Leverag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Cash Forecasting [R]. Boston: Aberdeen Group, 2011.

[8] Pezza S. The Order-to-Cash Cycle: Enhancing Performance with Process Automation [R]. Boston: Aberdeen Group,2011.

[9] 李明德. 供应链可视化平台框架设计[J]. 中国市场,2011(6): 80-81.

[10] Heaney B. Supply Chain Visibility Excellence: Mastering Complexity and Landed Costs [R]. Boston: Aberdeen Group, 2012.

[11] 龚坚. 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基于开放经济视角的研究[D].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11.

[12] 胡跃飞, 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 金融研究, 2009 (8): 194-206.

[1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R]. 北京: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1.

[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年下半年中国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第5篇: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关键词:外汇资金;资金流入;监管

一、当前外汇资金大量流入的形势介绍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流入我国的外汇资金逐渐增多,特别是最近几年,形成了外汇资金大量流入的局面。如: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活动总体上放缓。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0万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2%;与同期GDP之比为81.9%,较上年下降18.9个百分点。各主要交易项目收支规模较2008年有所回落。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总额21581亿美元,下降14%;服务贸易总额2885亿美元,下降6%;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100亿美元,下降32%;对外直接投资流出481亿美元,下降14%。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2009年国际收支总顺差442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008年增长2%。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6.1%,较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连续第二年呈回落态势。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内需的贡献力度加大。

二、外汇资金大量流入对宏观经济的影晌

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逐渐加速,造成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总体看来,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这是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

(一)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导致央行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增加,流动性对冲操作压力加大,货币政策主动性减弱,流动性管理更加复杂,维持价格水平长期稳定的难度增加,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抑制长期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引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2007年至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全球经济来看,我国经济政策处于加息周期,而美国己进入降息周期,虽然受到次级债危机对短期流动性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国际流动性依然泛滥,这使我国本来就严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二)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难度

粗放式外贸增长带来的大量贸易顺差,不仅容易导致资源向沿海地区和出口加工部门过度集中,资源更多流向国外,国内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发展缓慢,而且加剧国内环境、资源压力,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增加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400亿美元。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一方面使得国内外汇市场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进一步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已从双边发展到周边、多边。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因素”在全球经济金融等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冷静应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际影响,权衡利弊,努力为对外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和拓展我国国家利益。

(四)加大国际资本冲击风险

近两年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使国际热钱一直虎视耽耽,在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大、流动方式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吸引国际资本陆续进入我国,潜伏在各个经济领域。当前国内资产价格泡沫风起云涌,国内股指连续冲破3000点、4000点、5000点、6000点的关口,同时房价一路上涨。但是到2009年底股指跌至3600点左右,资金的出逃将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监管的对策

(一)从政策法规层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监管的对策

目前,我国外汇资金流入及结汇的制度尚不完善,存在着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甚至缺失的问题,对预收货款、出口已收汇未核销、转移定价、利用虚假单证规避支付结汇制等问题,既无明确的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又无配套的处罚措施,为跨境异常资金流动提供了条件,影响了外汇资金收汇结汇管理效果。建立和完善对外汇资金流入及结汇管理的政策框架和监控体系,实现对外汇资金双向流动的均衡监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监管的对策

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实现本外币联动监管在目前本外币信息散布各个业务系统,以及非现场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为加强本外币联动监管、跟踪结汇后人民币流向,发现并查处违规行为。

(三)从执法层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监管的对策

强化部门间协作机制,形成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合力抑制跨境外汇资金过度流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涉外管理部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加强与海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建议海关部门加强进出口报关价格审核,杜绝某些企业通过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方式多收汇,并要求企业将来料加工贸易改为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理顺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关系,切断企业通过虚报价格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通道。

参考文献:

[1]梅晓春.从日本智利看外汇管制改革的渐进性[J].浙江经济,2005,(17).

第6篇: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关键词 跨地区;跨币种;跨部门;协同监管 

一、当前相关协同监管现状及监管难点 

(一)“跨部门”协同监管。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企业主体大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少数主体利用监管政策方面的丝丝漏洞而获得非法利益,而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政策、力度存在差异,缺乏协作机制,“跨部门墙”的存在导致各监管部门很难独立完成某些主体违规违法行为的有效遏制,最终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现阶段涉外主体的监管部门主要涉及到外汇局、海关、税务、工商,商务,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部门间协同监管模式阻力重重。一是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监管合作机制。二是各部门体系出于内部信息资源的安全性的考虑,导致部门间主动协同监管意愿减弱。 

(二)“跨地区”协同监管。一是从当前外汇管理政策层面看仍然按照企业主体属地原则开展事中事后监测,外汇局难以对企业异地收付汇业务开展贸易背景真实性与否的核查。二是外汇局对于异地银行开展相关核查难度较大。如确有需要开展现场核查,可邀请异地银行所属外汇局协助开展核查工作,此项工作需要消耗时间成本。三是目前非现场监测所依托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无法查询异地企业主体基础信息,信息的缺失增加了外汇局对于异地企业监管难度,也弱化了对所辖区银行外汇业务合规性的管理。 

(三)“跨币种”协同监管。我国现行的相对独立的本外币监管体系与人民币跨境业务中日益加强的本外币互动效应越来越不协调,缺少有效的联动机制,表现在管理政策松紧度、管理部门、管理系统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加大了国际收支风险防控的难度。 

一是跨境人民币与外汇管理没有协同管理的顶层设计,跨境人民币管理起步时间较短,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基本按照试点-扩容-推广的模式进行,管理模式趋于宽松。本外币监管政策不衔接,容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利用本外币监管真空地带规避监管。如:当前外汇局实行分类监管模式,不少B、C类企业利用管理政策宽松程度不一致,在分类监管期间更换跨境交易币种,换用人民币跨境收支,刻意规避外汇分类监管模式,既不需要受可收付汇额度的限制也不需要电子数据核查,无疑削弱了外汇局监管效力。 

二是管理部门不同。人民银行负责提出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分支机构成立跨境办或者由贸易信贷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工作。外汇局负责全口径跨境资金统计监测工作,但日常监管局限于外汇收支业务,目前我国本外币处于相对割裂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沟通机制,遇到异常资金不同币种监管的真空地带进行套利时,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管理系统不同。人民银行依托PCPMIS系统统计、分析和监测人民币跨境收支及相关业务信息。外汇局主要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统计全口径跨境资金流动数据,综合利用资本项目信息系统、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等系统对相关跨境收支业务。两部门系统完全分割,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上都存在一定差异,部门间数据信息交换,协作监管都十分有限。 

二、关于构建协同监管机制的相关建议 

(一)“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构建 

一是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可以从国务院层面,通过制定一系列可行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为相关各个部门协同监管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充分运用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拓宽信息渠道,构建一个跨部门的监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互换,信息共享,提高跨部门的协同监管效率。 

(二)“跨地區”协同监管机制构建 

一是建立健全的跨地区合作与协调工作制度,如信息共享制度、协查制度、联合办案制度等,加强个地区间信息共享。二是建议打破主体属地管理原则,强化主体监管,扩大属地管理外延。增加企业所属地外汇局对异地银行办理所属地企业业务的监管权限,以及银行所属地外汇局对异地企业在本地银行办理业务的监管权限。三是建议在监测系统中增设全国范围的数据和名录信息共享功能,避免监管盲区。 

(三)“跨币种”协同监管机制构建 

一是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应根据当前主体监管的思路整合现行对本外币跨境资金监管的法律法规,改变本外币监管政策松紧度不一致的局面,统一目标,统一主体监管分级评价标准,实现对于跨境本外币资金流动全方位监测,逐步实现从监管的“双轨制”向“一体化”转变。二是建立本外币全方位跨境资金信息监测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数据监测、非现场分析、现场核查、各项指标设置等功能,基于外汇局所承担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职责及其所指定的相对完善的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可将数据采集工作归口到外汇局,全面采集、整合人民银行和外汇局本外币业务系统数据,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全口径业务数据库。三是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互通监管情况制度、联合检查制度、联合调研制度、联合宣传和培训制度等。外汇管理部门与货币信贷部门定期将辖内重点监管企业情况互换,便于双方及时掌握监测重点。利用“诚信兴商”宣传、银企座谈会议等形式两个部门就外汇业务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共同开展培训,共同宣传,普及了各项政策法规,提高企业合规经营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沛.《“跨地区”“跨部门”“跨币种协同监管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外汇信息》2016年第7期。 

[2]冯志强.《完善跨部门联合外汇监管》,《金融时报》2017.08.29。 

[3]郭琦.张家绪.《货物贸易项下本外币联合监管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第7篇: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一)从单期报表入手初步判断企业业务规模、资金流量与企业进出口、收付汇规模的吻合度。一是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总额及结构。部分科目金额异常能够为外汇监管提供帮助,尤其是科目明细账能够反映出外汇结汇资金的去向。可以根据会计恒等关系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查看资金对应的变动。二是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收入实现、费用耗费情况,收入与支出是否确认往往反映出企业交易的真实性,为验证合同真伪提供依据。三是现金流量表是按收付实现制编制的报表,反映一定时期的资金收支变动,在理论上对外汇收支流量监管效用最高,未发生内销的出口企业,该报表与外汇收支吻合度高。

(二)从会计科目入手—通过敏感科目分析发现业务及资金流动异常点1.关注货币资金科目。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项,反映企业货款实际支付或收回,其他货币资金反映企业开立信用证支付的保证金。货币资金规模应与企业规模基本一致,过高或过低的货币资金通常是核查异常点。2.关注往来款项科目。结合企业收付汇结算方式,贸易信贷报告情况判断业务真实性。一是对于先出口后收汇的,或是出口后收部分尾款的,货物发出时对应应收账款增加,同时对应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增加;收到货款时,对应应收账款减少。用于预收货款结算方式,从国外预收货款时,对应预收货款增加,货物实际出口时预收货款减少同时对应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增加。进口货到付款的,在进口收到货物时,应付账款增加,实际支付货款时,应付账款减少。用于预付货款结算方式。进口预付对方货款时,对应预付账款增加,待货物收到时,对应存货增加,预付账款减少。二是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该项债权/债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债权/债务项目,其数额及占比不应过大,金额过高,占比较大应警惕是否存在异常原因的资金占用。3.关注经营活动的存货、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会计科目。通过与企业出口报关单的成交总价核对,核实企业出口价格真实性。如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的收入。外贸进出口企业,该科目反映出口收入,根据收入是否确认核实企业出口业务真实性。公司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入结转的成本应与存货减少金额对应。4.关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会计科目。通过对变动异常的投资类或筹资类会计科目的核查,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利用贸易渠道获得资金。如可重点关注“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会计科目借方发生额的增加,“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利息”等会计科目贷方发生额的减少,并对相关会计科目的异常变动进一步核实明细账,判明企业资金流向。

(三)从多期报表入手—多种方式比对分析,识别资金活动特点一是横向分析,即将企业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数据并行排列在一起,设“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以揭示各个会计项目在比较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和百分率的增减变化。通过横向分析可以显示企业业务波动趋势变化情况,可以与企业的外贸收支趋势比对看是否一致。二是纵向分析,是对同一期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如资产总额或销售收入)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其他项目余额都以该重要项目百分率的形式作纵向排列,从而揭示会计报表中各项目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相对意义。如可以通过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比率核实来料加工工缴费率是否合理。

(四)两种特殊业务的财务报表分析1.来料加工业务。对来料加工可以查阅来料加工料件台账和入库单证,核实进口及料件明细。在外汇情况收支表和审计报告中重点关注“主营业务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来料加工企业主要运用来料加工工缴费率指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比对分析,若偏离过高,则反映企业主体收付汇中存在异常外汇收支。如,对企业现场核查发现该企业工缴费率较高,调阅其财务报表,主营业务成本与收入水平基本相当,而净利润较小(部分企业净利润为负)但资产负债表中预收账款科目余额较大,与企业实际业务不符,最终查出企业通过高报工缴费率获取国外关联公司资金的问题。2.转口货物。对于转口货物贸易方式,企业买入时一般计入“在途物资”科目,报表中体现为存货借方增加,同时应付账款增加或预付账款/银行存款减少。卖出时,对应存货减少和主营/其他业务收入/成本增加,同时应收账款/银行存款增加或预付账款减少。现场核查时可以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增减、往来款项科目的相应增减及成本收入的确认来核实企业业务真实性。

二、完善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相关建议

(一)构建与企业外汇资金流动相协调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分析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引起的相关会计指标变动,分析企业真实资金流向,挖掘企业异常资金流动线索。与企业外汇资金流动相关的企业财务会计指标包括企业经营效率、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等指标,通过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评估企业收付汇、进出口规模与企业基本生产经营能力的匹配程度,进一步判定企业资金收付的真实性。如对延期付款贸易信贷金额较大的企业通过对企业速动比率和存货周转天数指标的组合分析判断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以此预测企业开展贸易融资(或开展银行借贷)的可能性和规模。

(二)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企业财务数据的自动化分析针对目前外汇局工作人员现场核查中企业财务指标数据分析需手工计算的实际情况,建议外汇局应用相关财务分析软件,将企业各期报表数据录入软件系统,由系统自动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实现企业财务数据分析与外汇资金流动数据、进出口货物数据比对的自动化,以进一步提高现场核查效率。

第8篇: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关键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连通渠道:动力机制

一、引言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不可或缺,共同决定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有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规范与实证的角度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Cramer(1986)、RoU(1989)等人通过对美国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变动;Rigobon(2001)衡量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波动的反应十分强烈;Cassoh(2002)通过使用欧元区几个国家(不含希腊)1980至2000年间主要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检验了欧元区国家的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金融体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逐步深化,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唐齐鸣(2001)、董小君(2004)运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界定为价格均衡关系,认为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导致了两个市场之间连通协调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与建议。谢平(2000)、钱小安(2001)、桂荷发(2000)、许崇正(2004)围绕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资本市场价格,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紧密关系。嘲援成(2003)、郭金龙(2004)’等对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到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并认为相对于利率而言,货币供应量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吴少新(2003)则认为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受发展程度和体制因素的制约,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金融发展的进程。地有学者对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计量实证分析与数据检验。汪小亚(2003)、王一萱与屈文洲(2005)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中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已经建立了明显的联动关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征。还有学者从加入WTO宏观背景下来考虑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如朱新蓉(2004)提出在目前我国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和路径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和完善两个市场开放运行的监管。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次序的研究上,秦池江(1995)、曹龙骐(1996)、李格平(2004)等认为应该先发展货币市场。上述研究成果从定性与经验以及定量基础上,对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连通与协调的机理进行了相关分析与阐述,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但上述成果对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机理的深入分析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关于两个市场连通的微观动力机制的分析更是很少提及。本文拟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微观机理出发,通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微观机制进行考察,研究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揭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与连通的规律,并对有关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的渠道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有期限与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连通性。而贯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的是市场信息,这些信息以各种特征的金融工具及其价格表现出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资金渠道

资金渠道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直接沟通的渠道,也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渠道;资金互动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根结点”。从银行等金融中介具有货币创造功能来看,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会大大促进资本市场成交活跃;但货币市场缩减同样对资本市场具有倍缩效应。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运用行为上分析,依据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投资者根据收益性与风险性的判断在货币市场资产与资本市场资产之间进行投资组合。当两个市场的预期收益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将调整其资产组合,从而引起资金在两个市场间流动,形成两市场的资金联结,因而两个市场资金联结的渠道在微观表现上是由于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所致。从社会资金总量上看,两个市场的资金客观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追求利润动机的驱动下,货币市场资金往往通过多种渠道流向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资金也通过上市公司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在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形成信贷资金来源。市场参与者为了获得高收益,使资金频繁地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哪个市场的收益率高,资金就流向哪里。正是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者之间存在这种互动、竞争的关系,金融市场才能形成合理的资金价格,在此基础上的资金流动才能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利率(价格)渠道

利率是货币和资本的价格,其变动维持着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平衡。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下,资金可以在两个市场之间自由流动,资金的趋利性质也必然带来资金的同利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会引起两市场的资金相互流动,收益率高的市场受到投资主体的青睐。资金的相互流动又使两个市场的价格具有联动性,进而形成均衡化的资金收益率。所谓均衡化的资金收益率,是指在对收益和风险进行调整后,两个市场的实际收益率水平应该是相同的。货币市场的价格、收益率都可以表现为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而货币市场的利率具有基准利率的性质。它直接决定了资本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水平。

3 金融中介与金融工具渠道

派生货币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货币派生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营存贷款的银行机构通过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循环过程,可以创造出相当于原始存款几倍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虽不能创造货币,但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也在产生着较强的派生功能。由此,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经放大后进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尤其是那些能够同时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进行的交易行为,引领着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资金的流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特别是随

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现代金融工具的创新已经使两者的期限划分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如利率按期调整的贷款,实际上就考虑了长期资金需求的稳定性,也兼顾了双方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此外,一些衍生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很难说是长期还是短期的金融工具。正因为如此,当今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区分,在国外已变得模糊,一般将这两个市场统称为金融市场或资本市场等。

4 金融风险渠道

风险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传播,也体现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风险的传播是指某一资产市场中的价格冲击影响其他资产市场价格的现象。传播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对于传播的易感性,由市场是否具有相互关系的宏观经济风险决定;而传播的强度,则由套期保值的能力、有无衍生市场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决定。Kodres和Pritaker(1998)的研究发现,通过对宏观经济风险进行跨市场套期保值。可以实现风险的传播。通过这一途径,某一市场中的异质冲击可以被传播到另外的市场中去。冯芸、吴冲锋(2002)的研究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几个主要亚洲国家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确存在风险传播的现象。而且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危机期间各市场之间的引导和互动关系,远比危机前和危机后市场较为平稳的阶段要复杂得多,多数市场在危机前并不存在引导和互动关系,在危机期间则出现了引导和互动关系。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与协调机制分析

在金融市场的有机整体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通过资金联结、价格联结和工具联结以及这些联结下的资金流动关系体现出来。两个市场的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组合决定了两个市场联结的微观基础,以及在既定的微观基础下的资金流动的动力机制;而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两个市场的联结。

首先,从资金流动的方向来看,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差异是导致资金流动的最基本动因。在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能维持在均衡水平的前提下,两个市场间资金流动的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经济周期对资金流动的影响。一般来说,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生产性资本的收益率较高,导致资本市场资金需求的增加,资本市场工具收益率上升,引导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这种资金流动格局加上因生产规模扩大引致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增加,会使货币市场工具利率上升,最终结果是两个市场的利差消失,同时社会整体利率水平上扬。第二个因素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影响的是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下降,导致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使资本市场工具的收益率下降,最终降低了社会整体利率水平。

其次,从资金流动的规模与效率来看,两个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资金供给和需求能力,是决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规模和效率的根本原因。在市场参与者数目足够多的假定情况下,可考察主体结构和工具结构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资金流动的影响。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方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政府管理层对金融业一般都采取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会直接制约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参与者的规模以及对不同市场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从而对两个市场的互动产生影响。金融监管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产生作用:第一,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利率的管制等措施会造成其业务范围拓展的困难,导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各子市场无法充分发展,金融工具较为单一,从而加剧两个市场的分割,阻碍两个市场的有效联结;第二,对参与者市场准人的限制,会影响参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交易主体的数量以及这些主体对各子市场的参与程度,这同样会造成两个市场问联结渠道的减少,加剧市场的分割。监管政策对市场参与主体在资金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限制越严格,金融市场的发育就越不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就越不能有效联结,从而加剧金融市场间的分割状况,降低资金流动和配置效率。因此,应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放松管制,完善各子市场,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主体和工具的联结,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两个市场,拓宽其参与的市场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的联结,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其次,从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随着金融体系向高级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的微观基础和资金流动规模也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丰富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金融工具的种类,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金融工具的选择范围,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使更多的参与者能够进入市场进行金融产品交易;同时,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能使参与者更方便地进行资产组合与风险管理,使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替代性增强,资金流动对收益率的变化更敏感,从而有利于提高两个市场联结的效率。

四、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状况分析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 “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从发展历程看,货币市场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由于体制性因素,也出于对经济金融现实的考虑,国家将资本市场列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则处于相对次要位置。在发育程度上,资本市场较货币市场相对充分。中国的货币市场从同业拆借开始,经历了由民间推动、放手发展和逐步规范的过程,到现在已具有相当规模。其中,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较为迅速,而票据市场、短期国债市场与其他市场发展相对缓慢,显示了货币市场本身发展的非均衡性特征。另外,资本市场的子市场也缺乏均衡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强股市、弱债市,强国债、弱企业债”的结构性失衡特征。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非均衡性,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严重制约着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制度安排上,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逐渐被隔离,两个市场的资金联接渠道也一步一步被隔断。为了解决证券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以及扶持证券投资基金,我国自1999年以来叉颁布了一系列相关规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通渠道有所拓宽。

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政策对于企业投资组合调整和居民储蓄存款的非中介化是监管无效的(钱小安,2001)。据测算,仅2000年我国股票市场涉及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规模就达到4500亿元~6000亿元左右(吴晓求,2001)。在追求风险利润的动

机驱动下,资本市场参与者将从货币市场或银行体系获得的资金投资于股市,中国的货币市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暗通”渠道是畅通的。具体表现在:首先,证券公司通过“逾期”同业拆借或者连续从不同的中介机构进行隔夜融通或短期融通获得的短期资金用于投资。2000年,证券公司从同业拆借市场净融人资金3898亿元用于股票投资,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5432亿元和6692亿元,2004年前三季度达到5404亿元。其次,企业相应增加证券投资数量。据统计,2000-2001年企业短期投资大幅增长,其中85%投资于证券(汪小亚,2003)。国内其他学者(王一萱,2005;杨新松,200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分业管理体制下,由货币市场通向资本市场的资金暗道和明道联结是相对通畅的。但这种“通畅”,一方面说明资本的趋利性质并非完全能够受到监管的有效抑止;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006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从2006年1月开始,国内股票市场总市值从3.4万亿元开始快速扩容,到2007年8月,总市值首次超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高达21.147万亿元。在股票市场陕速扩容的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以及资金供应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虽然央行多次加息并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予以调整,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但无疑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以及两个市场协调机制的欠缺有很大的关联。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不均衡发展和其自身的不完善,以及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机制的欠缺,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从货币市场向证券市场的传递是相对灵敏的,但反方向的传递则比较缓慢。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流通,导致市场价格的失真,致使社会资源不能按市场化要求优化配置,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市场割裂的情况下,由于利率缺乏弹性,灵敏度低,无法准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也导致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预期收益率结构的失衡。另外,在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下,货币政策行为引发的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受到制度约束,难以对金融商品的成本与收入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金融产品因缺乏基准利率参照而难以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无法通过价格预期有效地参与资本市场运营,从而造成货币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失灵,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由于市场分割,货币市场不能为资本市场主体提供合适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融资渠道的狭窄也迫使金融机构进行体制外融资和违规操作,导致金融机构非系统性风险增加,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的连通与协调机制,是中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策略

1 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首先,必须健全货币市场体系,实现运作一体化。要对货币市场进行总体设计、引导和规范运作,在完善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市场和其他融资券市场,加快各个子市场间的融合,进一步深化货币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政策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其次,必须进一步规范发展资本市场。要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发行机制,规范证券市场交易行为。形成证券市场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发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再者,必须逐步增加两市场共同的参与主体。要扩大投资主体的连通程度,放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进入货币市场的条件。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直接入市交易的进程;同时要积极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建立,以稳定市场价格、维持市场流动性。

2 建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发展的市场治理机制。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金融市场治理结构,包括运作体系、调控体系和监管体系三个方面,使资金能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自由流动,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风险监控体系。随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整合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也在加大,为此要制定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3 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合理流通的渠道。逐步取消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壁垒,疏通两个市场的资金渠道,从而有效地配置资金,疏散和化解银行资金风险。债券市场是联结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纽带,要积极推进债券市场的改革,逐步形成长、中、短期限结构合理的国债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完善债券发行市场和债券交易市场,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连通。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强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效应,真正发挥货币市场的基础作用。要改革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一个链接。

第9篇:资金流动监管范文

1、物流量与资金流量的匹配准则

所谓物流量与资金流量的匹配准则指的是在企业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过程之中,企业所流出或流入的资金量与流入或流出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量存在明显的不对等。而在对物流量或资金流进行监测时,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则可能是有以下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情况是,在两个企业签定交易合同之初,就存在着十分明显的资金量与货物价值量的不对等;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在两个企业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因为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上的不同步,从而最终造成物流量与资金流量的不匹配。综上所述,我们在用量的标准对企业交易过程进行监测的同时,还要结合时间与流向上的监测标准,以实现更加有效的监测。

2、物流与资金流流向上的匹配准则

物流与资金流流向上的匹配准则是指在存在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物流与资金流并非对流,而是单向流动或循环流动的。倘若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个监测标准,可以将此现象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情况下,可以等同于资金流或者物流的量其中一个为零,即交易中一方的资金或者货物流出之后,另一方根本没有相对应的资金或货物的流入;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流向上的可疑性,即流向有可能是与本次交易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关系的分公司、子公司或其他公司,而这个公司实质上往往被转移资金的不法分子所控制,这种借助中间贸易或其他公司来转移资金的行为是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

3、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准则

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准则通常指的是物流与资金流在交易时间上面的一种不同步现象,此处的不同步是除预收款和赊销交易中的合理信用期限之外的另一种情况,即超出合同规定的信用期限并在合理的时间监测标准内仍存在大量资金和货物数量上的不相匹配。将这种现象按照企业间不同的销售方式可分以下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第一种类型是,对于不是现货交易的,即赊销和预收款销售商品的情况而言,无论是赊销还是预收款销售的商品,企业与其他企业在进行交易的时侯,资金流和物流都有信用期限之外的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往往就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非法占有资金的可乘之机。而就本文所研究的范围界定而言,假如交易双方在合同的信用期之内完成交易,并且不存在其他的可疑点,则可以归属为正常交易,排除在我们的可疑监测范围之外。但是假如在合同的信用期之外的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企业之间的交易仍然没能够完成,而且这时候未完成的交易量已经达到总量之内一定额度,就应当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因为许多不法分子常会利用这个时间差来达到他们非法转移资金的犯罪目的,从而使得“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从企业内部流失,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第二种类型则是在赊销的情况下,卖方账户上产生“应收账款”这一科目。对于已经存在的“应收账款”,我们可以按照其是否超过了信用期限分为两类,即约定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和逾期应收账款。由于在赊销这种销售方式之下,卖方企业的“应收账款”具有回收数额和回收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其中逾期应收账款的风险比约定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风险更大。因此,不法分子就容易利用交易的这些特征来掩饰其犯罪行为,从而误导监管者,进行资金的非法转移,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失。

4、信息真实准则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信息经济,其合理配置及资源的充分流动都需要充足的信息资源予以保障,而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则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因此会计监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所谓的信息真实准则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对资金流、物流等基本状态的真实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