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对影视文学的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影视文学的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影视文学的了解

第1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 改编影视 叙事方式 审美意象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声像时代宣告到来。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从传统的阅读书本,渐渐转向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籍或观看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等,阅读的内容、范围、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也普遍降低,阅读的数量也大幅降低。与阅读书本相比,他们更愿意观看改编影视。在此时代文化背景下,改编影视可以成为文学作品教学的有益辅助,使之协同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少研究者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研究。高文波指出“教师要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片放映给学生看,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开展教学活动”。[1]刘英杰分析了改编影视课堂利用的三个模式的利与弊。[2]罗冬梅认为“恰当地使用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观可感的认识材料,也能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3]本文愿在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的叙事方式、审美方式以及课堂组织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在叙事方式上的不同

文学作品的叙事手法通常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影视作品最常用的是蒙太奇手法。教师在利用改编影视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告知学生:文学作品侧重于叙述,情节发展可以不分时间地点、任意切割,阅读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读者手中;影视作品侧重于表现,受制于时空条件,观众只能根据屏幕上情节的发展来了解人物,其感受易被编导、演员、画面而左右。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改编影视,加快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速度。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强调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作品两种艺术形式的互补共存关系,特别是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明晰文学作品是改编电影发展繁衍的渊源和基础。恰是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绝对不能抛开文学作品而为欣赏影视而看影视,那样就无法深入体悟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的异同,失去了提高阅读欣赏水平的本意。

应该说,改编影视是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性导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这种视觉艺术以直观展现方式了解文学作品,从而回归原著的阅读,在对比批评中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把握。不管如何,都要先阅读文本作品,再欣赏电影,或者反之,先看电影再读文学作品,抑或同时进行,从而达到丰富感性经验与抽象理性认识兼顾的学习。

二、文学作品和改编影视构成审美意象的方式不同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4]文学作品就是文本语言的艺术,其审美意象由语言文字创造,其人物形象一般具有间接性与朦胧性。影视则是视听的艺术,其审美意象由声音、图像构造,其人物形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文学作品创造的审美意象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感彩,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由于文本语言或欲言又止,或简短精炼,或不惜笔墨,或一唱三叹,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的广阔天地,以获得更深层次审美愉悦。如《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文字无一字描写罗敷的容貌,而无一字不在描写她的容貌。作品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被罗敷所吸引的表现,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丽。每位读者脑海里所浮现出来的“罗敷”糅杂了他们各自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符合其审美想象,并且这种想象更能令人陶醉其中。

影视以屏幕上的视听形象为媒介,通过声音、动作、图像的高度融合,把人物动作和表情、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用眼睛、用耳朵,被动地从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可感知的矛盾冲突中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然而,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直白和,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只能被动接受影视作品所构造的审美意象,而不能以自己的视角能动地欣赏原著所塑造的审美意象。《陌上桑》到如今并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是可以想见:不管“罗敷”是以何种面目出现在屏幕上,总会有很多人发现此“罗敷”与自己心中的“罗敷”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影视作品既表现了美,但在一定程度上又破坏了美。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础,利用影视改编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读精读,以营造丰富的审美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充分结合,协同构筑和谐课堂

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在课堂上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但是没有相应的规范可遵循。有的教师以改编影视为主,以作品讲授为辅,造成学生对影视的依赖,更不愿意直接阅读文学作品;有的教师则把握不准作品讲授与影视播放的时间分配,以至于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的教师不加选择、不分优劣地给学生随意播放影视。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了解改编影视在教学中的利弊,进行有的放矢的运用,才能缓解教学困境,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教学成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反之,则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5]利用改编影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和语言特色等展开探究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排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深对于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看作是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属于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一个方面。改编影视与文学作品的协同,更是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有意义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高文波,电影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J],电影评介,2008(17)

[2] 刘英杰,他山之石何以攻玉――浅论如何利用名著改编电影促进英美文学教学[J],时代文学,2009(10)

第2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影视资源;形象固化;文学想象;意义误读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影视资源指的是在教学上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价值,在语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与评价反馈中可以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可被利用的与教学息息相关的、能够帮助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所有影视作品。本文所阐述的影视资源是可应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区别于其在传媒领域中的含义。

一、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一)影视资源的直观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艺术,是集画面和声音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比语言文字的表现更具直观性。中学生相对于成年人在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方面较为欠缺,影视资源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其中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拍摄和展现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补充,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古文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滕王阁相关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的播放,能够让学生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意象有直观认识,感受到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在同一个画面中亦动亦静,光影和色彩强烈对比的景象,从而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影视语言相比,文字语言的表达较为抽象,而影视语言将抽象的形象和思维具象化展现在声音和画面中,直接调动观看者的感官感受。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外貌的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教师为学生播放影视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影视中人物的妆容,了解什么是“罥烟眉”,通过演员神情的传达感受什么是“含情目”,另外让学生分析影视中的呈现与文本有什么异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互动和思考。

(二)影视资源为课堂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的使用使得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和现实感,情感上容易受到感染,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情境是比较能够还原情境从而进行情境创设的,影视资源能够全面地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背景,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并且接受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比如在学习戏剧《雷雨》时,通常会让学生扮演戏剧中角色的情境设置方式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戏剧的魅力,理解戏剧所表达的深意,但由于学生对戏剧的掌握能力和表演能力有限,学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诠释角色。这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优质的《雷雨》话剧表演,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文文本进行体味模仿,将影视资源、课文和学生模仿表演结合起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影视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情境设置,影视提供的丰富的人物形象,具体典型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接受的效果要比纯粹的讲授要好得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有教师讲述或者简单的图片播放等模式难免有些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融入课程学习,影视资源的使用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的导入、课中教学、课尾运用、主题性的学习等各个环节可引用和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

(三)影视资源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辅助素材

影视资源不仅可运用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也可运用于各种课文体裁的教学,辅助各个文本体裁难点的教学。诗歌注重的是意境,意境的表现往往比较隐晦、复杂,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把握。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时要求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若学生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则很难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内容,这时可为学生提供与星空、宇宙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宇宙的奇幻从而激发想象。在小说教学中,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描写比较复杂,或者小说中所描绘的事物和场景与学生生活差距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会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障碍。比如在学习《红楼梦》相关节选时,除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外,《红楼梦》描绘的服饰和摆件等也比较精致和复杂,很多闻所未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相较于其他版本的影视作品是对小说文本还原度较高的影视作品。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则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片段,让学生对复杂的文本描绘有一定了解,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提供参考。而散文和说明文的教学也可对影视资源进行利用,如对《昆明的雨》的学习,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地方的雨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更真切的感受,学习《太空一日》时则可为学生播放有关太空的视频。

二、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和弊端

(一)影视人物形象的固定容易导致文学形象固化

影视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是由具体可观的画面,固定的人声设定和改编的故事情节等具体的因素实际呈现出来的,势必会形成固定的影视人物形象。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若学生在未接触或者未深入了解小说文本之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很容易让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先入为主。比如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难免使得学生在阅读《西游记》原著时会联想到六小龄童所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影视人物形象固化的呈现则使原本抽象的,给人以想象空间的人物形象固化,使得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带入文学作品中,使得学生眼中的文学人物形象固化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另外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会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比如《西游记》电视剧既有旧版又有新版等多个版本,电影改编也有《悟空传》《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众多影视作品,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老师选择不同的影视资源的情形,给学生留下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脑海中是不同版本中的电视连续剧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则是不同版电影中的形象,若学生在未阅读文学文本或对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未有自己的把握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对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很容易受到影视人物固化形象的影响。

(二)影视的视听特征容易弱化文学的想象

影视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是用画面、声音或是用视听的语言方式来表现来传达信息的艺术形式,构成影视语言的各个要素,包括画面和声音是具体可观、可感的要素,影视语言的魅力在于视听符号给观众感官的直接刺激。比如电影《鸿门宴》场景布置、人物形象和配乐等直观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试图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文字语言本身的魅力和给读者带来的想象,文本阅读结果是产生了具有读者个性想象的艺术,而影视视听语言具体传达的是典型的限制读者想象的艺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被提倡深入理解文本,应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见解的,而这种能力依赖于学生自身具备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文本中所描绘的不能够具体可观的人物和背景等需要学生自己补充和想象。如对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影视的直接呈现则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画面,而影视中的人物和情景一旦呈现在学生面前则变得单一,不易更改,容易导致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中的描绘带入文学作品中,从而导致文学想象的弱化。影视视听语言的特征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不利的。

(三)影视改编与原文本的差异性可能产生意义误读

影视改编,指的是影视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改编。影视改编有三种经典改编理念,分别是“形神兼备再现原著精髓”“表达原著的哲理和主题内容”和“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影视改编上来看,影视改编有侧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也有注重根据原著进行加工创作的,而运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则适合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更有助于教学。但即使是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与原著也会有差异,比如1998年版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部分的改编,电视剧中李小二偷听被发现受到恐吓后不敢直接对林冲说,而只是暗示,但林冲似乎没有明白李小二的用意,还是心安理得地去接管了草料场,而小说中描写的是林冲明知道管营等有阴谋,但还是带着疑惑心存侥幸地去接管了草料场。电视剧和小说中对林冲这一部分的刻画是有差异的,电视剧中的这种差异若是呈现给学生则容易使学生误解为林冲是没有理解李小二的用意,则对小说中的意义和林冲的形象产生误读。另外原文本的载体是文字,这就决定了原文本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而影视改编则表现为具象性、直观性,限制了读者发挥个性的空间。所以从改编本身和影视与原文本载体差异上来看,这种差异性则可能会使未把握原文本的学生受到影视改编的影响而对原文本的理解产生歧义,甚至是受到影视改编先入为主的影响产生意义误读。

三、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适用性原则,精心选择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

如今影视作品繁多,大量影视资源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资源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服务,所以应根据教学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进行精心选材,选取最适合于教学的影视资源,选择最典型的、最有意义的片段。另外影视资源的运用是为了适用于教学,所以对于像名著改编等类型的教材文本的教学则应选择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影视改编作品。影视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是为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和解决教学难点等问题而使用的,而影视资源对观看者来说,是视听上的综合刺激,所以在影视资源的筛选上应选一些能引起学生观看兴趣的影视作品,以更好地达到教师使用影视资源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和课堂环节设置中来。学生们对影视资源的内容感兴趣,再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影视资源的时长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课堂教学而不是占用课堂时间,所以在选择影视资源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典型的,最适用于教学的片段。影视资源与其他静态的课程资源相比是优秀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必须运用影视资源,所以应结合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使用影视资源,使用什么样的影视资源来配合教学。

(二)坚持适度性原则,合理安排影视资源使用时间

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影视资源的使用时间,避免降低教学效率,浪费学生学习时间。首先应注意所选取的影视资源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所以切忌引用冗长、表现力不强的影视资源,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选取贴近教学实际的影视资源,选取合适时长的、典型的片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影视资源在课堂中的使用是灵活的,可以运用于课堂导入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的环节,也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辅助教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解析等,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若使用影视资源的频率过多则势必会占用课堂时间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实施,所以在使用影视资源过程中应注意影视资源的使用频率,应将影视资源的使用放在必要的环节。影视资源的时长往往较长,但有很多影视资源的艺术价值比较高,可为学生解读教材文本提供新的视角或者可供学生进行影视欣赏等,像这类可供赏析的影视资源不可能在课堂完整观看,教师可灵活对待,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必要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赏析以提高自身审美、写作能力。

(三)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

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辅助教学,所以就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而言,影视资源是教材文本的有益补充,是辅助教材文本进行知识传授的材料,教材文本应处于主导地位,影视资源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另外影视资源之所以能够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因为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有相通之处,教材中的文本与影视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即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所以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补充和描述。借助影视资源和教材文本的这种可以结合利用的相通之处,影视资源可以为教材文本的解析所应用,教师应把握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选取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利用影视资源辅助对教材文本的解析。但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又是不同的,教材文本主要通过语言来叙述,而影视则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叙述,即主要通过场景变换、视觉画面来展现,一切出现的画面和声音属于影视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区分教材文本的不同之处,以避免影视形象使得文学形象固化,影视视听弱化文学想象和影视改编使学生产生意义误读的情况。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和思想理念等与影视资源中的影视形象和理念进行对比,以更好地理解两种形式的不同之处。影视资源因其与文学文本的相通之处和影视资源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应用,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辅助解决教学难点等作用。但影视形象的深入人心,影视的视听特征和影视改编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的弊端。所以针对影视的优势和弊端,应正确处理影视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矛盾,坚持适用性和适度性的原则,并且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以教材文本为主,合理利用影视资源。

参考文献

[1]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2).

第3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影视文学经典;教育意义;问题;对策

一、影视文学经典的教育意义

影视文学经典有助于锤炼学生的“意志力”,能够作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德育补充教材。当前很多中外影视文学经典作品和学生的教材内容相吻合,由此,组织学生观看这些影视文学经典作品,能够补充教师在课堂内的文化知识教育,通过组织学生欣赏红色影视文学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学会克服困难和挫折,能够忍受住时间、身心折磨的考验。影视文学经典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力”。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与情绪,才能展现个人的高情商。对于一些影视文学经典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例如和四大古典名著相关的四部影视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想加深对文学经典的了解有巨大的帮助。学生们可要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观赏这些影视文学经典作品,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影视文学经典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造就人们的“审美力”。要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兼备高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博雅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影视文学经典教育,会影响到人们的情趣和创造力,这源于人的生活是世俗的物质和高雅的精神生活的统一体。只有通过高雅的精神生活,才能为人的审美能力提供支持,最终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二、影视文学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教育冲重现影视文学经典教育,当下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多数学校不够重视影视经典教育的作用,导致了具体的影视文学经典的教育实践不足。当下我国有关部门虽然向各级各类学校推荐了部分优秀影视片,然而实际的推荐影片拷贝的发行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没有观看这些优秀的影视片。各学校在后期的影视文学经典放映和传播方面,存在不积极和逐渐淡化的情况。再者,各级各类学校受到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认为播放影视文学经典会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也就很少提倡组织或倡导学生去观看。

第二,没有利用好影视经典资源,导致资源浪费。很多文学经典名著在拍摄成影视片后,有很多学生观赏不到。

第三,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缺乏从事人文经典教育的师资队伍,导致影视文学经典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素养不高,没有足够宽阔的视野和较厚的人文底蕴带领学生去赏析经典。对影视文学经典没有正确的研读和进行教学传播,导致了学校人文教育特别在文学经典教育方面存在低效率和尴尬处境情况。

三、发挥影视文学经典教育魅力的对策

我国现存的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影视文学经典著作大约有100多部,例如适合中小学生观赏学习的有《》、《焦裕禄》、《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开国大典》等。通过优秀的影视片的传播,有助于促进大众加深对祖国历史和我国国情的认识,同时能够弘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广大群众能够铭记历史。对于学生来讲,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其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志向,通过优秀影视片的故事情节的展现和陈述,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受众,使得受众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国家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影视文学经典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对在校生的教育作用。

要发挥影视文学经典教育的魅力和作用,就需要摆脱经典教育面临的困境,通过打造经典教育的时代魅力,来改善教育环境。首先,需要从大的人文环境、学校校园环境方面进行改善,寻找突破点。其次,要创新教育方法,改革当下的教育,采用学生喜欢的传播方式进行灵活多样的播放影视文学经典片段。第三,对各级各类教育所推荐的影视文学经典作品,要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看懂、会欣赏。第四,各学校的领导需要转变观念和思维,加强人文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第五,要重视建设一支人文学科的师资队伍,更新人文学科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使其能够通过苦练内功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展知识结构,从而寻找学生们喜爱的影视文学经典教学模式、研读方式方法,并采取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进行传播。

四、结语

对于影视文学经典的赏析,需要有关部门从大的人文环境上下工夫,各教育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对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适当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播影视文学经典。在学校方面,影视文学经典教育需要学校领导转变观念与教育思维,重视人文意识教育,并重视引导部分教师通过苦练内功提升自身认为素养,能够在探寻学生的影视文学经典教育模式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 多维视角 影视文学评论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学评论的简述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与影视艺术的历史进程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影视艺术的历史相对较短而影视文学评论的出现也相对较短,其与我国文学评论相比在很多领域上较为稚嫩,而且我国影视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也尚处于摸索和完善中,影视文学评论学科的建设进程尚处于半自觉状态。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影视文学评论的先决条件,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影视文学评论作品的内容、规律以及体系,所以在影视文学评论中首先要探索出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也只有通过这一研究才能明确出影视文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学界将影视文学评论定义为是通过对影视艺术中的文学因素,其中主要是对影视文学作品剧本的分析和评价,并且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成果的语言表述便是影视文学评论的文体,本文根据影视文学评论这一基本性质在基于多维视角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的特点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深入研究。

2基于多维视角的影视文学评论

2.1评论对象与任务的共通性

本文运用不同阶段的视角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了社会政治视角、人性人情视角以及审美视角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视文学评论与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其中评论对象与评论任务的相通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影视文学评论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评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文学作品作为评论对象,小说、戏剧作品以及影视文学剧本这些不同的评论都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影视文学评论与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以及新闻评论存在很多差异性,所以影视文学评论在艺术评论系统中的归类如图1所示。

2.2评论内容的一致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在实际中要符合文学评论的特定要求,但是影视文学评论是建立在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基础之上,要求评论家要从感受、体会、理解和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思想感情为着手点,并且要求评论家要对评论对象有一个有形象具体的感受,所以需要评论家要以理论、抽象、判断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作为影视文学评论对象的影视文学剧本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影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新兴的独特文学体裁,但是其在本质上充分包含了语言艺术作品的各种特点,与其他文学评论都具有反映社会现实、描绘生活图景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要担负起对文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的任务。影视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无法脱离题材、主题、语言、结构以及表现手段等要素,这也就导致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都将评论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将分析作品在人物创造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技巧等作为评论内容,这也就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评论与起他文学评论的内容是一致的。

2.3与其他文学评论的差异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使其已成为评论体系中的独立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相比具有很多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学评论十分注重作品的视听因素、叙述语言的直观性以及结构方式的特殊性等,这些都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都是由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实现的,这便要求评论家要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了解、发现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虽然影视文学评论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但其在使用中要服从影视艺术的特殊要求,而直观性与避免静止语言是影视艺术对其最重要的要求。影视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画面的转换、变化和组接等方式构成完成的故事情节,这便要求影视文学评论过程中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特性,而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文学评论的词语、句子对其进行过度和衔接。

3结束语

现代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评论体裁,但是影视文学评论在发展中必须融合影视艺术的各种特点,只有不断结合现代文学评论的手段、特点进行完善与创新,才能使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新学科,从而使影视文学评论可以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建立出完善的系统体系,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期不断创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学评论作品。

第5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文学教育;影视化;影视批评

文学影视化中包含传统古典戏剧文学的缩影,是对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饱含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文学影视化作通过文学与影视结合的形式进行表达,是对文学的创新,影视作品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能够将民族时代的精神与情感充分表达,为我国影视文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原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一)原著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文化资源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存在主张完全电影与绝对电影的声音与想法,完全电影所强调的是消除与电影性质无关的表现形式,其中文学性故事情节占主要成分。完全电影想法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想要对传统影视表演形式进行否决也正是艺术的独特性。新时期的中国影视与文学间存在着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同时接受着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电影就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影视作为文艺作品,经典文学作品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所以,文学在影视作品中占绝对影响作用。

(二)原著触发了影视创作者的艺术灵感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文化交流愈发密切,对文化传播与普及程度也愈发重视。文学影视作品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深远的文化内涵,且饱含民族精神,是中化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文学与影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具有相同的审美理念,在故事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也存在共性特征[1]。优秀的经典文化经过华夏五千年历史继承与传扬,文化中蕴含着强大的民族精神。这为影视剧作的编导工作人员提供了文学参考价值与独特的审美启发。现代影视文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表演性与个性特征较为强烈,故事走向离奇曲折,人物设定毫无新意,从而阻碍了影视文学的健康发展。

二、文学的意义

文学范围较为广泛,文学所表达的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由人类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累积,文化还能够传承与发扬国家及民族的正确价值观导向。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学是历经五千年的累积与洗礼而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饱含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及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2]。

三、文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语文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语文学科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优秀文化能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表达。近年来,国内多数高校已经取消语文科目的教学,使得高校教育的开展朝制度化方向倾斜。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重视西方理论教学模式,对相关理论知识构建框架较为重视。长期西方教育的洗礼与熏陶,会使中国文学中所存在的审美意识、创新思维、道德观念等逐渐消失,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也会偏离航线。例如我国文学经典名著《红楼梦》,提起经典文学,必然会想到《红楼梦》,但当代青少年虽然了解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却鲜有人读。而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除了受网络科技的影响外,文学教育的缺失占主要责任[3]。

四、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必要性

(一)文艺受众接受方式改变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碎片化时间增多,完整地接受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时间减少。并且,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年轻人对文学作品的需求向娱乐化和容易化转向。在新时代,文艺受众已经对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文学教育也要求有新的接受方式。相比于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受众更喜爱观看色彩缤纷的动态图像。影视作品在给他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听觉的享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文学教育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4]。

(二)网络时代的冲击

在互联网科学技术尚未发展时期,文学创作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与地位,文学作家可以看做是引领时代创新发展的记录者。但在文学网络化与商业化形势下,文学创作的地位大不如前,作家的影响力也受到了质疑与冲击。如今,阅读经典文学著作的青少年少之又少,而是将时间花费在阅读具有娱乐性的畅销书籍上。为从根本上实现对传统文化与经典作品的继承与传扬,通过将文学作品转化成影视剧作的形式,将刻板的书本文字变为生动、灵活的视频欣赏,从而让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能够切实感受到剧作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与故事情节,体会到经典名著的文学魅力,是经典文学作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5]。

(三)名利的驱使

传统经典文学著作的作者在对作品进行创作,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发展情节时,会将个人情感带入其中,书写、记录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动态,能够在作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与独特魅力,将文学创作当成工作与兴趣,而从不考虑作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但在市场经济中,文学作品商业化也成为必然导向。但将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化形式进行展现,不仅能够实现文学作品的传播,也能够为作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五、文学与影视互动关系之探究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对文学与影视关系进行探究时,相关学者需要具备较为敏锐的感悟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累积,还需要具备对影视文化与文学知识的鉴赏能力,这是进行文学影视化与影视批评文学化所需要具备的基础要求。因此,中国古典历史文学与文学著作被呈现在影视银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背景为影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不仅增添了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也赋予其强大的教育意义,而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与优秀文化也得到了继承与传扬。也正是集意识形态与美学赏析价值于一体的影视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6]。

六、影视文化与现象的述评

影视作品的表达最终以银幕形式呈现,也可以理解为影视作品的整体形象就是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加以勾勒,并赋予其生命,通过动态视频形式传达文学作品精神,体现文学魅力。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语言情绪的表达能够决定影视剧作的整体走向。例如,在关于意识流较为强烈的作品中,尽管语言表达的随意,不存在语言表达技巧的使用,但却能够直观感受到影视人物思维意识的转换。而在属于荒诞派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如果经常对毫无意义的语言进行反复叙述,或是不分原由的自言自语,此类作品则不具备赏析价值,没有存在的意义。由于艺术类别的差异化,所以影视作品语言表达形式也存在着区别,就算是在同一艺术范畴中,对语言的使用与感悟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导致影视作品的风格与形态各具特色[7]。影视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影视文化被当作是戏剧文化的延展,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需要格外重视。如今,影视文化被作为社会发展的新时尚,其影响较为深远。影评人为适应与满足影视作品的发展进程,其相关知识水平与文学素养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由于影视评论者在理论知识、鉴赏能力、知识储备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且对影视作品的评论也是各有见地。而现阶段在国内影评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就是影视评论数量的不断提升。而造成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受市场需求所影响,同时也刺激了附属文化的增长。尽管在文学作品影视化的过程中,会减低文学作品的严谨性,转变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但由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而文学作品的内在本质也正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直接反应。虽然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作存在共性,但也同时相互制约。例如,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在变文学作品为影视剧作时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以促进文学教育的发展。

七、结束语

文学与影视批评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转型具有一定的挑战,也是古典文学对外开放的一次伟大尝试,也是对现阶段影视评论写作的创新与变革。在对文学与影视作品批评过程中,从中获取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富有深意的文字,其中还包含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充满现实的社会主义情怀。从还原历史的角度来看,探索未知与还原历史同样具有深远价值,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忠.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4-02(008).

[2]王静.当今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发展现状研究——以顾漫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影视化改编为例[J].传媒论坛,2019,2(06):169,171.

[3]马宁宇,陈俞成.陕西作家群体文学影视化研究——从“IP改编热”探析作家群体影响力发展[J].东南传播,2018,(08):119-120.

[4]刘晓欧,侯颖.儿童文学影视化改编对其教育性的影响探究——评<中国儿童电影三重奏:文化•艺术•商品>[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142.

[5]郑伟丽.文学作品影视化规律初探——以张爱玲系列作品改编为例[J].现代交际,2017,(23):81.

[6]李佳颖.从小说到电影:刘震云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

第6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最近,同名小说《白鹿原》被搬上银幕后惹来不小的争议。对于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一部分人认为文学与影视虽说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它们又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学为影视提供创作的资源,影视作品纵使损害了文学本身的原汁原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嫁死》是一部中篇小说,获得众多人的青睐,同时也因为感人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小说作者傅爱毛在谈《米香》(小说《嫁死》的电影作品)时说,女主角“对角色的诠释非常到位,她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米香,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灼灼夺目的银幕形象”,作者愿意用真挚的文字继续歌颂人间大爱。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并不认为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可以促进小说的发展,甚至厉言“小说改编影视剧是小说的倒退”。作家李唯说,改编影视剧倒退于小说的客观原因主要是“被迫向电视受众的低层次审美进行趋同化的大踏步后退”。由于影视剧观影环境主要是公共场所,受众是一般老百姓,因为要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和提高收视率(较高票房),所以艺术的审美必定是趋向大众化:故事情节明了、人物性格鲜明、结局好坏分明。相比较而言,小说的阅读环境局限于个体,是私密的空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多样,结局出人意料,运用一种天马行空的写作手法,拥有影视剧达不到的深度。以至于《跟我前妻谈恋爱》的小说作者李唯在谈到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直言:“影视剧相对小说,它注定是浅薄的。”

从文学到影视,正确的态度是促使它们由“水火不容”到“水融”的转变,要清醒认识到这才是两者间正确的关系,这两种文化形态不可孤立看待。虽然有些作家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持反对意见,甚至有抵触情绪,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文学改编还是有不少积极之处的:至少它在繁荣文化市场的同时,有效抵御了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对文学,乃至对人性的关怀和人文的关注。所以不应盲目抵制文学改编,也不能无条件地支持,要加大对两种文化形态的研究,继续探求其科学的、本质的联系。我们无法片面地论断从影视到文学,究竟是拯救还是伤害。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应该在互相包容和借鉴的态度下,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特色,以更好地服务大众,这才是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你怎么看待文学与影像的关系?

李维(专业影评人士):我觉得两者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吧。影像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阅读的快捷方式。这是一部好作品,但是我没有时间去仔细阅读,但我通过电影可能两三个小时就了解了它的内容,这样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吧。

春儿(严肃工作的女文青):文学和影像可以建立起一种联系,比如互补,比如作为彼此宣传的手段,但是要放在如今这个商业时代,一个艺术层面,一个商业层面:合作得好,对双方都有利;不好的话,则是两败俱伤了。

你觉得由文学到影视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春儿(严肃工作的女文青):我想是对于内涵的把握吧。文学作品有时候要表达的东西很多,而影视有时则很难把这么多丰富的意义同时表现出来,它比较单薄。不过这也在于导演和编剧的把握了。

普罗旺斯的薰衣草(高中生电影狂):对于原著的表现手法。因为事在人为嘛,就拿演员的选择来说,读者心中对于原著主人公肯定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虽然说众口难调,但是如果能抓住绝大多数,就算是一种成功了。

陈珂(业余影评人士):导演的心态。如果你在改编它的时候,脑子里只想着商业利益,那么最终它会是一部打着原著旗号的纯商品;如果你在改编的时候,还能考虑着艺术性,那么最终出来的影片就会最大程度地受到人们的尊重。

对于在市面上出现的文学作品和相应的影视作品,你会率先考虑看哪一个?

普罗旺斯的薰衣草(高中生电影狂):看口碑吧。像我这种比较图省事的,还是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如果确实很好,可以考虑买书看。

陈珂(业余影评人士):如果是根据畅销书或者名著改编的,我还是会先读一下原著,这对于原著是一种尊重。有很多人以为看了电影就等于看了原著,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且不科学的,有时候甚至会造成对原著的一种误读。

对如今电影市场多改编的现状,你怎么看?

第7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高性价比投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联姻的最大契机除“内容大众化”优势外,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还具有成本优势。编剧桂东鸣曾表示:“网络文学改编一集的稿酬最多两万,相比国内一线编剧二十万一集的价格,绝对是物美价廉。”同时,过亿票房的成功案例更是成功地推动了“网改”热潮,2010年4月徐静蕾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最终取得1.2亿元票房,5月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取得1.6亿元票房,2011年《失恋33天》最终豪取3.5亿元票房,2012年陈凯歌的《搜索》1.8亿元完美收官。“低投入,高回报”的“高性价比投资”不能不刺激影视投资方和制作方的眼球。巨大的商业利益,为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打开了契机。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风险

    (一)商业利益导致网络小说质量下降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合作的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商业性。当今中国网络小说并非纯文学性,而处于文学性与商业性并存混合状态,且商业性大于文艺性。近年来,网络文学在线付费阅读或下载模式的成型,刺激了网络们的创作动机。由于许多网络文学网站通常是按字数篇幅或者点击率量和下载量衡量报酬,故而会有意加长篇幅甚至无完结的继续创作,由此产生的作品可想而知必然语言啰嗦、结构混乱、缺乏文学艺术性。这样的作品即便点击率再高,受众基数再大,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也必然缺乏生命力。(二)为影视而改,网络小说丧失其文学独立性网络小说即李寻欢所说的“网人在网上写网络供网友阅读”式的写作模式。网络为小说提供新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借助这个新兴平台,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接受,小说的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应是以小说独立性为基础。为了影视而改的网络文学作品,首先在内容上就比较容易流失。早先以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如《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围城》《红楼梦》《西游记》等,它们的改编不仅最大限度的忠于原着,而且建立在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之上,以影视手段大大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但消费时代的今天,影视被赋予了商业色彩,商业性影片占据了市场的最大份额。其次,消费时代下的“快餐”式文化,娱乐性、便利性、消遣性成为主导,艺术性和审美性退而次之。这样一来,“文学走向边缘化,快餐文化抢占文学市场,视听霸权对文字媒介的接收性挤压”③使得网络小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业的附属品。(三)文学影视化,想象空间的破碎文学作品影视化在使文本更具声色律动的同时,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固有的有待接受主体自己去填充的语义空白,一旦被具体化后,就难以避免的产生了想象与现实对接的问题。网络小说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完美的理想型形象,与现实演员对接时必然会存在差异,甚至引起争议,不仅影响了影视作品质量而且破坏了文本张力。例如,改编自明晓溪同名网络小说《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的电视剧,米爱的扮演者李思思和伊堂曜扮演者李承铉,无一幸免都被观众恶批,“李思思纯洁得做作”“李承铉毫无伊堂曜的霸气”,小说中的红色法拉利跑车变成剧中的山地车,别墅则变成了寒酸的小楼一部经典的网络小说影视化后在网友、观众的恶骂声中以失败而告终。《杜拉拉升职记》电影版中杜拉拉的扮演者徐静蕾被批长相不够甜美,电视剧版中的王珞丹则被认为气场太弱。备受欢迎和肯定的网络小说在影视化却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网络小说原有的美感在被具体化后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读者的想象空间难免破碎。

    批评与沟通并重,缓解网络小说和影视艺术矛盾的对策

    (一)从文学批评入手,优化网络小说及其产业结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历来都被认为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两翼。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生机勃勃,批评却悄无声息。读者对于作品的评论和反馈虽能及时的起到一定作用,但从专业角度而言,网友对于作品的批评大多限于感性层面的体验,“平民批评”还不足以对抗网络文学的弊病。其次,目前网络作家构成多为业余,他们一方面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入门的门槛较低且能获取报酬,而进入网络文学领域。再者,“从创作心态上说,网络写作常见的是‘玩文学’的心态”④,这也影响了文学写什么的问题。显而易见,目前网络小说从创作层面到接受层面的综合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视野小,题单一;趣味低,格调不高;境界小,缺乏深度。改变这一现状,应当引入专业的文学批评机制,通过专业批评刺激创作的改善。专业批评家“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会是一般意义的接受,而是对作品意义的系统发现与论述,由于他们的存在,阐释才可能上升为批评,从而带上更多的科学色彩”⑤,进而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小说的质量。(二)与大众沟通,共同优化“网改”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联姻”至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和趋势,二者间矛盾的解决除了在网络小说上寻求方案外,还应从影视作品入手。首先,针对演员选择问题,可通过网络票选、调查问卷、观众推荐等互动形式让大众选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代表。其次,设专门的BBS论坛、专用网页等讨论平台,接受大众与影视制作单位双方及时就作品问题进行沟通和商讨。再者,通过沟通,制片单位在了解大众心声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的对大众追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避免影片流于形式和低俗。(三)人文关怀为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必须呈现的文化景观“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其价值在于用语言来描绘有意义的人生图景以实现对人的生存及命运的关注和把握,人学意义是文学与生俱来的规定”⑥。新媒体时代下产生的网络文学,其本质依旧在于人学,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精神依旧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样,新媒体时代下承接文化传播责任的影视艺术,在内容丰富化、形式新颖化、手段科技化的同时,也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基点和重点,承担起不仅仅是丰富大众休闲娱乐生活,而且是为大众提供精神享受和心灵净化平台的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存与互补,才会保证社会及其人来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中国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大联姻”,若想“蜜月期”更长久,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达成有效和有益的协作,监管部门进一步严格网络文学的改编机制和出版门槛,网络文学和影视艺术双方自觉完善自身建设,为彼此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接受主体的消费大众,在娱乐和休闲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如能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坚定坚守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的责任,相信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不仅会更紧密,而且它们的发展也会在彼此合作促进中越来越辉煌。

第8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一、影视文化进课堂符合学生特定的心理需求

高中阶段学生多为15―19岁,正值青春年华之际,学生的思维、情感、心理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地发展并趋于成熟稳定。而当前的以“课本”为依托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使他们对语文课堂丧失了兴趣。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影视”以其独有的特征切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首先,影视文化的丰富性满足了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需要。影视作品本身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品,包罗万象,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由剧作者编写而后被导演拍成电影电视,可以说经过两次加工、两次创作才形成。学生在观看最终的成品“影片”时,由于个性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解读:从纵向上来说,有对剧作者视角下的社会生活的理解,有对导演的艺术解读,有对演员表演的评论;从横向上来说,有对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的理解。正是由于影视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理解,促进他们个性思维的发展。其次,影视文化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满足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影视作品集声、文、色、形、像于一体,能够弥补文字因抽象与理性等特点所带来的不足,变抽象文字为形象的画面,使静态事物动态化,抽象事物具体化。把生动的声音效果结合鲜明的视觉方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能够满足他们对于文本形象的预先估计和期盼,并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期待视野,逐步完善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最后,影视文化的虚幻性满足了学生想象力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虚幻到真实的过渡年龄,他们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抱有很多超越现实的幻想。而影视作品呈现给学生的影视画面本身包含有无限的想象行为,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容易引导学生陷入一种梦幻的境地,置身其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更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借助影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情感投入上显得令人失望。不是因为课文内容空洞无趣,而是语文教师经年累月采取传统的讲读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让求知欲望强烈、性格活泼的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语文教师要改变现状,完全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引入课堂。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介绍课文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老师们以往一般采取口头讲述的形式完成这个教学过程,如果我们借助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用影视作品介绍课文背景,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知。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学生觉得文章特别难以读懂,我找了一些跟那个时代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人的状态。后来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理解文章的程度加深了,而且还对鲁迅产生了崇敬感。

三、借助影视可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影视作品有独特的表达形式,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更能直接表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有视觉的冲击力,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在看完之后能够形成自己的印象和观点。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些小说节选作品时,我给学生看了这些影片的节选,把其中最能表达人物形象的片段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结合作品和影片写人物形象,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四、将影视与文学原著比较,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息息相关,但影视与文学作品又有很多不同。很多语文教师在抱怨影视作品脱离了著作者的原意时,却常常忽略了他们之间的相通和不同之处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比如学生在上的《雷雨》时,常常很难把握好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人物之间的爱恋、同情、愤恨、忏悔、悲哀令人难以捉摸,难以确定。阅历简单,人生经验缺乏的学生面对作者笔下的形象虽感到回味无穷,但在理解上却是困难重重。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带领大家一起观看影视作品《雷雨》,在分析两者不同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分析,这可以借助演员的台词、动作、面部表情等,最终实现对作品本身的理解。类似相关的影视作品还有《阿Q正传》《老人与海》《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如果从欣赏者苛刻的眼光来看,剧中的每一位演员的演出未必都尽如人意,但至少在某些环节上能帮助同学先从视觉形象上对作品进行审视,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细读文学作品就有了深度与广度,对作品的审美就显得顺理成章。

五、把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可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高中课文中,有一部分是选自古典名著,这些都已被拍成各种版本的影视作品,因此在课文教学的同时,可以适当安排学生看同名影视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我给学生欣赏了《红楼梦》前五回,这引起了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学完这课后,我推荐学生抽时间观看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后来我组织了一个研究课专门研讨《红楼梦》。很多学生都激动地炫耀起自己看过的电视情节,分享《红楼梦》十二金钗的人物性格及其命运,我自己则在旁边补充,且适时地加入一些对原著的分析,而这些知识正是在大学时候教授们经过多年研究之后得出的文化精髓。课后我便建议学生可以尝试去阅读《红楼梦》,因为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都远远不及原著中所蕴涵的精髓。后来也有几个学生抱着厚厚的《红楼梦》原著来找我交流。其实,曾经的我也和她们一样似懂非懂地“啃”着《红楼梦》原著,也正是这部87版的电视剧,唤起了我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极大兴趣。

六、引入影视作品可使学生采取开放、互补的态度学习语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是在纯“语文”的领域里进行着艰苦的改革,我们的学生是在纯“语文”的范围内进行着不懈的学习,实际上,这样的语文活动无非就是上课、听讲,写作、批阅,考试、评讲等等,这样局限的范围势必使语文成了“小语文”,它与周围的其他学科没有联系,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断然的隔绝,这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而影视作品正好弥补了这一个缺陷,影视作品涉及的范围大至宇宙、世界,小到某一个细节,可以说它无所不包。语文教师应利用它的开放的特点来进行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引入影视作品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我们经常会在班里发现知识面狭窄、生活三点一线的同学,那么不妨让他们看一下反映世界、国家、民族生活的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使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写作时就能引经据典,体现思维的广度;对于那些情感淡漠、对文学读本没有体悟的学生,不妨播放一下反映人与人真情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金色池塘》),使学生在充盈了丰富的感情后,再投入到学习文本中去;而对于那些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的同学,那就播放一些演讲、辩论比赛的录像或反映个人成长史的影视作品,使他们走出狭隘的自我,而唤起让自己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动力,从而进行居高望远的定位,使之能从原先的“封闭、独立”的学习范围中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八、欣赏影视可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欲望

语文教师也许担心,当我们利用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影视鉴赏时,整个的欣赏过程是否显得多余,因为我们本身的课时也不多。实际上当学生对某影视作品产生感觉从而获得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对其作出一些选择、分析和判断,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对影视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他的情感随作品涌动起伏,创作欲望也适时而生。不少同学在观看了电影《可可西里》后,在写作中提到了它,在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这说明这部影片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但使学生对法西斯产生了强烈的憎恨,而且影片中色彩的运用也成为学生进行影视评论的一个角度,从欣赏变为理性的分析和评论,这无疑可喜可贺。这样的创作欲望一旦产生,教师就要抓住时机,不遗余力地进行鼓励、指导,使这种欲望稳定化、固定化,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

第9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毫无疑问,大量电影、电视创作、改编作品犹如滋润万物的春雨,为经典名着的传播带来了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的自然条件。将一部文学名着从文本转化为影视艺术,实际上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编导运用影视语言技巧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度演绎。成功地编导必须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文本解读和阐释者。他们首先对外国文学名着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体现作者的艺术原则和风格而做出种种努力。他们的作品业已为世界各国观众所接受,也成为各国文坛和学坛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所以说,基于文学名着文本而创作改编的影视艺术成果应该包含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范畴之内,并与原着文本交相呼应,彼此参照。这不仅会提高文学名着在世界范围内的受众群体的数量,普及文学艺术,对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也会提供不同的解读视角,对作品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毋庸置疑,外国经典名着向影视作品的转型,为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普通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精神财富。人们可以通过名着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来了解与本民族截然不同、带有异域风情的文化盛宴。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影视作品成为更为迅捷更为大众化更为开放的传播形式。19世纪末人类发明了电影,这为普通人群接受外国文学提供了最为快速和极具形象效果的新途径,并借助电视和网络,融合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迅速传播开来。首先,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凡外国经典名着都相继改编为电影,并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和网络飞速传播。四十多年来,狄更斯的十多部小说几乎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并数度被搬上屏幕,并在中国观众中广为传播,备受欢迎。莎士比亚的37巨作中的绝大多数数度被搬上银幕,相继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放映,或制作成VCD影碟销售,为非英语国家的广大人群认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具有时代感的视听效果。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学名着不再以传统的纸质文本形式存在,甚至可以说,也不再以上世纪末以来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子文本形式存在了。那么,影视作品自然而然地就转化为文学名着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成为经典作品的现代化文本,也必然成为人们研究外国文学名着时不能回避的一个参照文本。其次,外国文学名着的向影视作品的转向,造就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群体。同时这一群体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广阔市场。事实上,许多读者群体正是由于观看了由原作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后才去搜读原着或者是基于对影视作品的喜爱和激发才去研究文字文本的。李红薇认为,受众群体之所以要选择影视作品作为了解外国文学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时间利用系数提高,受众会选择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诸多领域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节奏迫使受众去选择最为经济实用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的最大满足,这无疑会促动受众去寻求最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影视作品恰恰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可见,通过电影或电视作品来认识或审读外国文学名着,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普通受众群体选择的文化消费,但它的波及领域和所产生的反响却是极其广泛的,也是非常强烈的,因为这种欣赏是跨文化的、具有国际性的,也是领略迥异于母语文化的最简约最快捷的方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外国文学研究者或比较文学研究者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正式这种从文学文字文本到影视欣赏的感官艺术渠道的转化,从而把视听艺术形象与文字文本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并以科学的态度去阐释、解读和甄别。复次,从文学名着的文字文本到影视作品的转化是基于艺术的再创作而产生的,从而具有不同于原作的其它艺术特质和文本解读方式。它具有更适合于现代人类的欣赏视角和阐述方式,这也是影视艺术具有如此影响力的佐证。从表层意义上说,影视剧的创作是件及其容易的事,因为影视作品是有其所依赖的故事蓝本,即文学原着。

    其实不然,文学名着的改编是一项十分艰巨也是异常复杂的艺术再创作过程。一部文学原着动辄上百页抑或上千页,将其改编为一部两小时左右的电影画面,同时要忠实于原着,体现原着的精神和风格,忠实于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非一件易事。丁芸认为,“将哈代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的难度很大,因为读者有一个先验性的框框,这就是小说原着的文本。”导演波兰斯基也深感的最大困难在于要把一部500多页《苔丝》凝缩为一部普通长度的影片,同时还不能把重要情节删掉,保持故事的充实由于电影是通过银幕呈现的视觉艺术,其情节过渡,人物心理变化以及环境氛围的渲染,需要尽可能运用可视的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来呈现。语言要力求做到适度化、简约化和精确化,并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即时场景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在将名着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在表现手法上虽然摆脱了文字文本所带来的局限,在时空把握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但由于受到银幕和电视屏幕的表现方式以及播放时间的制约,其人物和情节不宜过多过杂,要求比原着情节更紧凑,更富悬念和戏剧性。从这个层面上讲,影视作品的创作要在原作基础上含英咀华,从而取得引人入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效果。最后,从整体上来说,基于文学名着的大多数影视作品是成功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和根据小说《飘》等等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外,其他如根据夏洛特?勃朗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简?爱》以及根据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苔丝》都是经典名着的电影创作佳品,深为中国受众的喜爱和推崇。

    电影《苔丝》公映后,英国文坛称赞导演“选择了一种朴素的、陈述式而又相当完美、出色的导演手法来重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乡村的环境和气氛”,“确认生动的景色本身就构成一个具有魅力的角色”。在拍摄技巧上,《苔丝》运用了一条新路线,较多采用长镜头和全景式画面,体现出作者哈代所主张的“多写印象、少写主见”的艺术原则,再现了原着的现实主义风格。影片的思想倾向性不是编导强加于观众的,而是由观众通过自身思索体验出来的。他没有西方电影惯用的时尚手法,摈弃了所谓性感、悬念、神秘、暴力和疯狂,完全是一种美学和伦理学上绝对纯净的风格。该片的成功在于忠实于哈代的原作精神,体现了原着的风格。哈代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常常用自然景物来寓意人物性格和环境。在他的笔下,自然风景本身就是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这些原作精神和哈代的艺术风格都在这部改编的彩中得以生动的呈现,如春天的养鸡场,夏季的奶牛场,寒冬腊月的农场都鲜活地呈现出英国韦塞克斯农村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