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吉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降钙素原(PCT)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症状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免疫化学发光法来测定患者血液中的PCT水平,并将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其对于细菌感染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诊断指数,并与患者人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的结果进行综合对比。结果 以血清中PCT指标>0.5mg/L作为阳性阈值,则患者血清中PCT指标对于呼吸系统的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89.7%,其准确诊断指数为0.838,和外周血WBC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诊断指数(分别为67.1%、66.7%和0.33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在呼吸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鉴别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属于较好的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观察指标。

关键词 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183-02

降钙素原属于临床上新型的炎症参考指标,通常用于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与鉴别。目前,随着降钙素原在各个医学领域相关研究深入发展,其临床参考价值作用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1]。现针对该院呼吸内科自2011年6月—2013年5月就诊的患者,对于病例的血清PCT数值检测的结果以及有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该指标项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30例,其中,女性患者共95例,男性患者共135例,患者年龄在17~75岁之间,平均的年龄是(35.4±9.3)岁。全部患者均依据其临床资料以及出院(或者死亡)诊断,依照随机的原则分成非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感染两组。细菌感染组的患者共152例,其中,细菌感染性哮喘患者共37例、肺部感染患者共有73例、脓毒血症患者共有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共有26例、败血症患者共有6例、全身炎症反应患者共有5例;非细菌感染组患者一共78例,其中37例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20例为病毒性肺炎的患者、13例为过敏性哮喘的患者、5例为病毒性哮喘的患者、5例为肿瘤的患者。

1.2 检查方法

在患者住院以后,并且使用抗生素药物以前,采集其静脉血进行PCT指标测定,对WBC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必要的时候,须进行痰培养和血培养,或者进行咽拭子的培养[2]。如果患者伴随有病情的变化已经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则要进行抽血检查。针对PCT的指标检测,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所使用的仪器为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仪,配套试剂属于相同公司生产专用。对于WBC的计数与分类计数,则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来实施测定,同时,可使用手工法进行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该两组患者血清中的PCT检测指标,并计算该项指标针对细菌感染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准确诊断指数,准确诊断指数为敏感性与特异性之和减1,同时和患者人体外周血WBC计数与分类计数的结果展开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系目χ2检验。

2 结果

以PCT值>0.5m g/L作为阳性阈值,那么患者血清中PCT数值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89.7%,准确诊断指数为0.838。细菌感染组中,共有102例白胞计数和(或)分类计数异常升高,共41例患者指标正常,11例患者出现下降。非细菌感染组中,共有26例患者WBC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出现异常升高,37例患者指标正常,共有15例指标出现下降。WBC计数和分类计数异常升高,对细菌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为67.1%,特异性为66.7%,准确诊断指数为0.338,患者血清PCT指标与WBC计数和分类计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血清降钙素(即CT)最初是从甲状腺患者的肿瘤细胞培养液当中所提取的一种多肽激素,因此通常作为甲状腺肿瘤的血清标志物[3]。PCT属于CT的前体物,该指标在健康正常的人体血清中几乎检测不到,并水平相当低。但是如果是在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则PCT指标就会出现明显的上升,这时PCT指标往往>0.5mg/L[4]。该研究资料中,全部呼吸系统存在着细菌感染的患者,其PCT指标和非细菌感染性患者人体PCT指标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和MasiaM等有关报道比较符合[5]。所以,PCT指标可以作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的有效参考指标。

经过对该院医治的230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进行血清PCT的检测,和血清中的外周血WBC计数和(或者)分类计数进行对比,结果血清PCT>0.5mg/L设定为阳性阈值,在该范围以内,显示PCT指标对于细菌感染的特异性为89.7%,敏感性为94.1%,准确诊断指数为0.838,该3项指标均要明显地高于人体外周血WBC计数与分类计数所表达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诊断指数。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细菌的培养通常会更加显示特异性,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最少也需要3~7d才能得出结果,而PCT指标的检测却只需要10min左右,而且细菌的培养结果极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严重影响[6]。所以,血清中PCT指标的检测是一种非常简便快捷的方法,并且其阳性检出率也更高,十分有利于疾病早期的诊断和鉴别[7]。

该项研究中,针对于患有脓毒血症和全身性中毒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其体内血清PCT指标呈现十分明显的上升趋势,通过对部分患者进行的连续性监测,结果表明在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炎症剧增的时候,其血清中PCT呈现持续升高的水平。若PCT指标下降,则表示患者的病情出现慢慢的好转,其感染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8]。而对于已经被确诊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通过对其血清PCT指标的严密监测,就完全可以知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少卿,文道林,曹文平,等.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8(4):169.

[2] 董晖,杨颖.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 医学综述,2010, 15(11):85.

[3] 石玉玲,廖扬,曾珠,等.血清降钙素原在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与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7(1):72-73.

[4] 张冠磊,梁军,刘晓燕,等.血清降钙素原在高龄下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12, 9(21):7-20.

[5] MasiaM,Gutierrez F,Shum C,et al.Usefulness of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 s Outcome Research leam Pneumonia Severity Index[J]. Chest,2010,(3):606-608.

[6] 刘息平,芦嘉,陈雪琴,等.血清降钙素原在危重患者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 11(03):68.

[7] Jaccard-Stolz D,Mirjam C,Gencay MM,etal.Diagnosticvalue of procalcitonin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20,25-Diazacholester21-Super-Vita. European RespiratoryJournal,2009,35(2):813.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关键词】 住院病例; 呼吸系统疾病;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54

医院病案资料是卫生统计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1]。通过对某院2010年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案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案的构成特点,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重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某院病案统计科2010年上报全国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医院出院患者调查表[2]。数据准确,可靠。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乌鲁木齐市某院2010年呼吸系统疾病5339例住院病例进行分析。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分类[3 ],范围(J00-J99)同一患者患有两种以上疾病时,均以出院第一诊断作统计对象。对疾病谱进行比较和分布描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住院患者基本情况 2010年某院累计住院22802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5339例,占总体的23.41%;男3400例,女1939例,男女之比1.75∶1,呼吸系统疾病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5,P

2.2 乌鲁木齐市某院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种 支气管肺炎1138例居首位,男女之比1.49∶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8,P

2.3 呼吸系统疾病的年龄分布 0~5岁年龄段1447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27.10%;6~10岁年龄段600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1.23%;11~15岁年龄段193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3.61%;16~20岁年龄段63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18%;21~30岁年龄段148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2.77%;31~40岁年龄段206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3.85%;41~50岁年龄段330例,占的呼吸系统疾病6.18%;51~60岁年龄段358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6.71%;61~70岁年龄段463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8.67%;71~80岁年龄段1005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8.82%;80岁以上526例,占总体的9.85%。本资料各年龄段呼吸系统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6.94,P

3 讨论

在某院收治的住院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肺炎,主要发病年龄段在0~5岁,计1040例,占支气管肺炎的71.87%(1040/1447)。此病在婴幼儿阶段高发。[4]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发病年龄段在61~80岁,计819例,占慢性支气管炎的76.05%(819/1077)。与该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难以根治有关。[6]矽肺位居第三,与某院服务区的相关企业50~60年代从事粉尘作业的人群有关。

在某院收治的住院呼吸系统疾病中, 0~5岁是较高的发病年龄段,6岁以后明显下降,之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1~30岁年龄段始,各年龄段呈逐步递增趋势,71~80岁年龄段到达峰值,占总体的18.82%;81岁以后逐渐处于较低水平。

通过对某院2010年住院疾病的构成分析,可以了解某医院服务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以及构成特点,为更有效地开展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可靠且准确的统计数据。同时,可了解某院服务区呼吸系统疾病谱的现状,关注疾病的发展变化。本研究提示,乌鲁木齐市某院2010年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重点年龄段在0~5岁儿童和71~80岁老年人。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关注儿童与老年人的健康预防、保健和治疗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高学萍,白芳,吴文华.大同市2001-2005年住院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1-5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S].2007:51-53.

[3] 董景武.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十次修订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7-410.

[4] 李爱国.10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1,6:2364-2365.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 要】可吸入颗粒物(particles with an aerodynamic diameter of less than 10μm,PM10) 指自然大气力人体的呼吸道所吸入的一些颗粒物,而许多流行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有紧密的联系,但机制不清。PM10 在呼吸系统的沉积与清除、其大小和数目以及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和氧化负荷的增加在PM10 对呼吸系统所致的危害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呼吸系统;颗粒物;一般护理

1 概念界定

从疾病类型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按照我国卫生部的官方数据,国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接近7.1%,位居城市死亡率疾病类的第3名,而在农村的死亡率常年保持在首位。根据年龄结构来看,呼吸系统疾病的年龄集中在老年人和儿童两大群体。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最容易发生在冬季。

2 病因

呼吸系统与外界相通,人体中唯一与心输出血量有紧密关系的是肺部,如果血流量比较多,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微生物等疾病因子,非常容易侵入到肺部,产生许多疾病。传统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感染性疾病,其中,以肺结核病与细菌性肺炎最为明显。伴随抗生素的频繁使用,感染性疾病大多比较容易控制。不过,环境污染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肺部疾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多,逐渐受到许多人的重视。

3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3.1 呼吸道

从器官上来说,呼吸系统包含肺部、鼻部、咽部、喉部等方面,主要担负气体的流通与交换。具体来说,呼吸系统就是按照喉环状软骨充当分界线,分成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而下呼吸道从气管开始,支气管经逐步分支,最终达到肺部。其中,终端细支气管及其上部署传导部分。在临床上,小于两毫米的支气管直径与细支气管叫做小气道。

3.2 泡面积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Ⅰ型肺泡上皮细胞都是十分重要的人体组织,他们共同组成血气屏障,担任气血流通交换的媒介作用。同时,Ⅱ型肺泡细胞并不多,主要以立方形的状态呈现,连接于Ⅰ型上皮细胞,帮助人体的肺部分泌活性物质。

3.3 肺的血液循环

肺主要由动脉与静脉血管构建,担任气体交换的职责。其中,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胸膜等都是人体非常有重要作用的营养血管。同时,肺部与人体的所有器官的气血都进行交换,尤其是淋巴系统,所以其他组织的感染或癌肿可肺发生播散。

3.4 胸膜和胸膜腔

肺组织外包膜即胸膜,胸膜脏层和壁层组成的潜在腔隙即胸膜腔

3.5 肺的通气和换气

3.5.1 肺通气

(1)动力:胸腔容积改变。

(2)指标:每分钟肺通气(MV):每分钟进入或排出呼吸器官的总气量。

(3)肺泡通气量(VA):吸气时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总气量。

(4)最大通气量(MMV):最大速度和最深呼吸的每分通气量。

3.5.2 肺换气

(1)动力: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

(2)影响因素:气体分压、气体量、通气/ 血流比例、肺泡膜弥散面积和厚度。

3.6 呼吸运动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反射和体液化学变化等来调节。

延髓——呼吸基本中枢。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常见异常呼吸。

3.6.1 陈- 施呼吸(Cheyne-Stokes breathing)(1)特点:呼吸会出现逐渐变强变快,又在一定时段内主机爱你变弱变慢,伴有呼吸暂停的现象。

(2)原因:①肺- 脑循环时间延长(如心衰)②呼吸中枢反馈增益增加。

(3)临床:这种呼吸多发生在人体脑损伤与缺氧的状况下。

3.6.2 比奥呼吸(Biot breathing)(1)特点:当产生一次以上的强呼吸时,继以较长时间的呼吸暂停,之后又再次出现这样的呼吸。

(2)临床:呼吸中枢损害。常是死亡前出现的危急症状。

3.6.3 睡眠呼吸暂停(sleep apnea)

事实上,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容易发生周期性呼吸暂停的情况。而如果频繁地出现睡眠呼吸暂停,那么该人群将出现困顿、肺A 压高、右心衰竭等疾病。

3.7 防御功能

虽然在人体的所有器官中,呼吸系统和大气环境的关系最紧密,所有如果环境中有许多污染性的有害因子,将直接增加肺部疾病的几率。当然,呼吸系统自身的独特性,也具有净化自身的作用,帮助人体抵抗一定的环境有害因子。

(1)调节与进化空气——加温 湿化过滤。

(2)反射性防御——咳嗽 喷嚏 支气管收缩。

(3)清除肺泡内有害物质——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抵抗细胞,可帮助人体抵挡外界的有害因子,并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4)免疫防御——非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 肺泡毛细血管膜可帮助净化人体肺部的微生物与颗粒,并帮助肺部抵挡有害因子的侵入,起到保护肺部组织的作用。

4 护理评估

对于人体的疾病来说,必须在做好详细的检查后,才能根据疾病信息进行诊断。因此,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应该加强周密性的检查,比如,X 线胸部检查是检查肺部疾病的重中之重。只有经过常规化的检查,才能对症下药,做出科学客观的诊断。

4.1 病史评估

(1)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

(2)社会心理状况。

(3)精神情感状况。

4.2 身体评估

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做好全面的检测,一旦出现胸部疾病,就会出现直接性的反映。比如,肺部的炎症在呼吸与音调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胸腔积液等情况,都会呈现气管的移动。

4.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评估

(1)血液检查。

(2)抗原皮肤试验。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扁桃体及喉部,如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即按该部炎症命名,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绝大部分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和支原体感染所致。鼻咽部感染常可波及鼻窦、中耳、口腔、颈淋巴结、气管、肺等器官。有时原发病已好转或痊愈,而并发症则迁延不愈,故必须对上呼吸道感染及其并发症做全面检查观察。另外,某些传染病早期表现为上感症状,需仔细辨认,以免造成误诊。一般本病预后良好。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体征

1.1.1 潜伏期 多为2~3日,起病多较急。

1.1.2 轻症 只有流清涕、鼻塞、喷嚏等鼻部症状,也可有流泪、微咳或咽部不适,在3~4日内自愈。

1.1.3 重症 体温可达39~40℃,高温初期可发生惊厥。患儿有头痛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咳嗽频繁。婴幼儿常伴呕吐、腹泻。若炎症波及到中耳、鼻窦、颈淋巴结、气管及支气管等邻近器官,则发生相应器官炎症。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可持续腹痛。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婴儿因鼻塞而张口呼吸或拒乳。如由肠道病毒引起者,可出现不同形态的皮疹。

1.2 种特殊类型上感

1.2.1 咽结合膜热 由腺病毒3、7型所致。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

1.2.2 疱疹性咽峡炎 病原为柯萨奇A组病毒。急性起病、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1~4mm大小的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1周左右。

2 诊断要点

(1)据症状、体征即可诊断本病。

(2)本病须与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早期、过敏性鼻炎等相鉴别。

3 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关系

3.1 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生命,它可促进各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体质。体育锻炼是保持和增进呼吸系统健康的根本方法,它能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

3.2 睡眠

睡眠不仅能消除一天疲劳,并使机体处于最佳的生命状态,但有部分儿童睡眠不正确,如张嘴呼吸、蒙头睡觉等不良习惯,污浊的含氧少的空气和未给鼻腔过滤空气进入下呼吸道会影响健康而易患病。

表1 在观察的108例患儿中,年龄与患病率有一定关系

3.3 饮食

由于偏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口腔炎病极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它是小儿患肺炎、上呼吸道染等的最基本因素,据查,在患呼吸道系统疾病的2至9岁的儿童74名,其中就有偏食、厌食的51名,约占70%,其中以吃甜食及零食的居多。

4 年龄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从表1中看出,儿童在1~7岁间患呼吸系统疾病偏高,这是由于此年龄段呼吸系统生理解剖的特点决定的,抵抗力弱,易造成感染。

5 气候环境因素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5.1 气候

在北方每年的11月~5月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约占一年发病率的65%,干燥寒冷的气候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外部因素,有关文献报导,小儿的最佳环境是温度22℃,湿度65%。

5.2 环境

成人吸烟对小儿健康影响极大,燃烧后的烟雾含有500多种有刺激性的或有毒性的物质,工业污染导致的空气污染,更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步增加。

5.3 集体环境

集体环境不良造成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增加,送幼儿园的3~6岁小儿尤其是刚送的孩子,心理紧张,环境不适应,孩子较密集在一个活动室,空气消毒不及时不彻底,极易造成此系统疾病的传播,因此统计一年的病儿在家看管和去幼儿园的3~6岁儿童患病的比例是28:52,当然这要排除其它的一些因素,如去幼儿园途中是否着凉等。

5.4 某些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在调查中,患贫血的儿童37名,营养不良的5名,心肌炎的16名,佝偻病的4名,约占发病总数的58%。

6 预防

(1)环境卫生。环境要清洁、空气清新,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影剧院、商场、医院等地应每天紫外线消毒一次,或用250PPm的含氯消毒剂每日两次喷雾消毒并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家庭环境可用食醋薰蒸的方法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2)注意个人卫生,纠正偏食的坏习惯,多运动并练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及呼吸道抗感染能力。教育孩子养成自我防护的知识,如别人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避开,不要让人离自己说话太近等,一但有上感症状应抓紧治疗,以免向下漫延引起支气管炎及肺炎。

(3)根据天气冷暖增减衣服.干燥炎热的天气多饮水,寒冷天气外出带口罩。防止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

(4)积极治疗某些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心肌炎等病,据报道佝偻病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为90%以上。因此要特别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关键词】整合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2020年初,病毒肺炎(简称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倡导高校教师采取信息化手段整合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线上教学。疫情期间初露端倪的新趋势预示了建立教学新常态的曙光,在后疫情时期合理构建更符合学情的新教学模式可谓正逢其时。笔者阐述整合医学理念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在后疫情时期,将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教学的关键意义。

一、整合医学的概念

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HIM)简称整合医学,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1]。整合医学的核心是遏制当前医学分科过细带来的诸多问题,建立医生诊疗过程的“整体观”,由以往仅关注病人的生理、病理过程,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需要的整体。我国整合医学的倡导者樊代明院士强调,医学的发展最终要回归人文本质[2]。目前整合医学在全球医药卫生领域被广泛认可,诸多改革遵循这个主旨,正如美国政府曾提出的“全民整体健康计划”,也是整合医学理论的践行[3]。在整合医学理念下,我国现代医学将西医临床、传统中医药学以及基础、预防、康复、心理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践行患者诊治的“整体观”。

二、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整合”意义

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全球卫生事业极为瞩目的热点问题[4]。目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病程长,早期无症状或者极轻,治疗效果好,但医患没有诊治的积极性,而到中晚期症状严重时,医患诊治的积极性极高,但疗效及预后差[5]。因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要早防早诊早治,要从过去以治病救命为基本医疗需求,转变至要覆盖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等各个方面[6]。慢性病患者往往心理起伏大,因此慢性疾病的控制需要从生物医学的单纯医学模式,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学的“整体”模式。在此次肺炎疫情中,重症患者更易出现悲观消极情绪[7],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尤其重要[8]。在本次肺炎治疗中倡导实施的“一人一策”治疗方案,患者接受来自临床诊疗、营养补充、精神抚慰、心理疏导等综合医疗服务,是整合医学的最好体现[9]。

三、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1.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核心,融合既往所学的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还需要结合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影像学及气管镜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与分析。对于初步接触诊断学的医学生而言,无法将抽象的基础学科理论与临床症状学、实验室检查结果相联系,无法领会并消化课堂内容,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诊断学教学中需注重形态与功能相结合、正常与疾病相鉴别、查体与实验室检测相补充,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临床见习提供基础。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频发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学往往更注重精细化、专业化,而预防医学领域,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方面较薄弱。将预防医学知识内化到临床医学教学中,将三级预防贯穿于教学的全程,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10]。将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有德行、有责任、有担当的全能型医学生,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提供人才基础。

2.教学模式的“整合”: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者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制定并设计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过程。后疫情时期让教学者深刻思考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既往所学的生理、病理生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将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与基础知识有机联系,逐步培养“整体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11-12]。此外,还应“整合”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关注“教”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入“学”得多少知识、掌握的知识量等作为评价教学的关键指标。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内科诊疗;荧光支气管镜

呼吸内科是对病人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科室,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诊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呼吸内科的现实需要,提高呼吸内科的诊疗手段是当前呼吸内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呼吸内科的传统诊疗方式主要存在着诊疗时间过长,诊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支气管镜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很大的贡献。

1 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技术能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能通过微创技术来治疗病人。呼吸内镜技术是一种以内窥镜为基础的诊疗技术,内窥镜是一种可以送入人体腔道内的窥镜,它可以使医生非常直观的观察病人检查的部位。呼吸内镜以支气管镜、胸腔镜和纵隔镜为代表,其中支气管镜最早被提出是在1897年,当时德国科学家Killian报导了利用直径8mm,长度为25cm的食道镜取出骨性异物,从此开启了支气管镜的发展历史。在支气管镜发展的100多年来,从最初的硬质支气管镜发展到纤维支气管镜再到现如今的电子显微镜为气道疾病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变化[1]。胸腔镜是1910年由瑞典内科教授Jacobaeus首次提出的,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胸部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纵隔镜则是在1959年由瑞典医生Carlens首次提出,用于上纵隔检查和活检,可应用于癌症的分析检查。当前呼吸内镜已经在肺感染、胸外伤、食道气管炎以及肺癌手术前检查等多项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于呼吸内镜医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准确、快速、直观的判断,避免患者的病情被延误,解决了传统呼吸内科诊疗技术不能准确判断病人病情的问题。

2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医生要科学使用呼吸内镜作为诊疗的手段

呼吸内镜能够送入人体腔道内,直接观察患者的病变位置,使得医生能够直观准确的了解患者情况,与以往的诊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率。虽然呼吸内镜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治疗,但是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医生应当要从患者的病症特点入手,以患者的初步诊疗和呼吸内镜技术的特点作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医生应当加深对呼吸内镜技术的了解,积极分析在呼吸内科中应用呼吸内镜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实现提高呼吸内科诊断效率的目的。

2.2 当前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

呼吸内镜主要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确定患者的情况能否采用呼吸内镜技术进行诊疗,在诊疗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诊疗的具体方向。在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医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就避免了患者遭受较大的病痛,能够有效的提高诊疗的效果。

2.3 在临床中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呼吸内镜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对以下几项加以注意[2]:第一,要保证呼吸内镜诊疗患者在诊疗前6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当诊疗结束后2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女性患者还应当错开月经期。第二,在诊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憋气感、异物感,医生应当提前将这种可能性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像医生说明。医生会妥善的处理。第三,在患者诊疗之后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丝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患者也不必恐慌害怕。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过大时则需要医生仔细检查并予以处理。第四,呼吸内镜使用之后注意消毒,由于呼吸内镜其材质特殊、精密度高且结构复杂,因此在患者使用后需要严格的清洗消毒。如果呼吸内镜的消毒不合格很容易造成医源叉感染,在对呼吸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

3 呼吸内镜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呼吸内镜以管镜和胸腔镜为核心,可以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极大的便利。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呼吸内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在多学科复合应用的推动下也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荧光支气管镜技术以及超生支气管镜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荧光支气管镜技术医生可以利用蓝色激光下患者病灶的荧光性来清晰的观察患者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而利用超声支气管镜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气道壁各层组织结构,能够准确的观察出早期侵润型肿瘤的侵犯深度和范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超声支气管镜将是呼吸内镜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对当前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来看,呼吸内镜未来的发展将会以多学科复合的方式为主,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具有极大的意义[3]。

4 结束语

呼吸内科是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呼吸内镜是呼吸内科诊疗中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有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与传统的呼吸内科诊疗方式相比,呼吸内镜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效率。从当前呼吸内镜的发展前景上看,多学科复合方式将会是呼吸内镜未来发展主要方向。随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强.呼吸内镜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102.

[2] 陈正贤.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用的一些争论[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前沿版).2006,26(4):53-54.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关键词】 纤支镜;儿童;急救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急救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儿童气道狭窄,多数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使纤支镜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纤支镜术的功能与用途得到了不断地扩展。与此同时,纤支镜已逐渐成为儿科呼吸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1]。

支气管异物、喘息、肺不张、咯血等是儿科急救中较常见的症状,纤支镜能较好地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通畅。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纤支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异同,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儿科急诊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就诊的呼吸道疾病患儿132例,男87例,女55例,年龄3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5.8岁。患儿年龄1个月至13岁,其中≤3个月患儿4例,3-6个月患儿25例,≥6个月至1岁37例,1-3岁36例,≥6岁30例。

1.2 临床诊断 持续>1月或年内因反复喘息住院3次且经抗感染激动剂及激素等治疗疗效不佳并诊断不明确的患儿18例;25例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肺不张;疑似支气管异物的87例;咯血查因12例。

1.3 方法 患儿术前注射镇静药物安定及阿托品,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患儿年龄、体重选择使用OlympusBF-3C30或BF-P40(日本产)进行纤支镜术。取仰卧位经鼻插入,依次观察声门,气管,隆突,各叶支气管,先观察健侧后患侧,根据需要进行支气管内膜刷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检查及治疗。

2 结 果

纤支镜检查诊断为:炎症15例,支气管异物9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4例,支气管狭窄3例,气管内肿瘤1例,声门息肉2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3例,气管软化1例。纤支镜诊断和临床诊断一致的为95例;临床诊断为待确诊或待查而术后予明确诊断的30例;纤支镜确诊,临床误诊或漏诊7例。

根据纤支镜检查结果,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治疗。纤支镜直视下,对支气管和肺部炎症及化脓性感染的患儿进行敏感抗生素局部冲洗,清除肉芽和脓苔等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肺复张;对咯血患儿,如发现活动出血灶,用肾上腺素或立止血于局部止血,效果较好;支气管异物患儿,经纤支镜取出异物后,症状消失;支气管狭窄及气管软化患儿经局部灌洗注药,纤支镜术后保持气道通畅,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等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基本消失。

3 讨 论

纤支镜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多年,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纤支镜的适应征范围不断扩大,其便于临床医生直观地观察支气管内的形态结构并进行活检,因此,纤支镜在诊断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较影像学检查及其它辅助检查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纤支镜在儿科的应用日趋广泛。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2例儿科急救患儿的资料,将纤支镜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临床诊断存在漏诊和误诊,纤支镜辅助检查能降低漏诊和误诊率,并能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具有其它检查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纤支镜检查也会出现并发症,低氧血症、刺激性咳嗽、一过性咳嗽加重、声音嘶哑、支气管痉挛或发热等,但是一般程度较轻[2]。

在支气管和肺部慢性炎症及化脓性感染的患儿,通过纤支镜术应用抗生素局部冲洗,清除过长肉芽和脓苔等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肺的复张[3]。支气管异物是儿童常见的疾病,检查时首先要得到患儿的配合,其次要麻醉充分,以获得一个安静有利的操作环境,保证取异物成功[4]。纤支镜不仅能明确患儿咯血的位置、出血量和病因,而且能进行治疗[5]。纤支镜检查能安全可靠地承担起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为多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救提供有效地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科支气管镜协作组[J].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10,25(4):276-277.

[2] 刘玺诚.努力发展和推广儿科支气管镜术[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7-11.

[3] 苏守硕,靳蓉,全小丽,等.纤维支气管镜诊治难治性肺炎62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0):740-744.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医院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院管理方式,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2006-2008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变化。结果前l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90%左右,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位次逐年上升。结论根据某院疾病构成情况,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医院医疗诊断、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竟争力。

了解某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状况及变化,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科室床位、人员、设备,加强科室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吸引患者来院就诊,增强医院竞争力,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 ) ,3年数据都是通过电子病案自动收集、汇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与分析

3年来,该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与顺位见表to

2.1疾病构成比

从表1可见,2006-2008年该院出院人数逐年增加,依次为14 230人次,16 653人次和17 672人次。3年共计48 455人次,其中前10位疾病43 604例,占出院病人数的90%。关注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应成为民院峡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2.2住院疾病顺位

从3年共计顺位看:损伤和中毒排在第1位、呼吸系统疾病第2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第3位,3年中顺位有变化,但3病种不变,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的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3讨论

3.1损伤和中毒处于疾病首位。其中又以骨折、颅脑损伤占大多数。其主要原因:一是私家车增多、驾驶员素质低、交通管理水平滞后等引起交通事故频发。二是意外跌伤。三是由于生存压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杀、自伤、他杀、他伤。四是社会暴力增多。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对骨科、神经外科的投人,合理安排医疗、护理人员及床位,防止人员过度疲劳,床位超负荷运转。相关部门应加强各种车辆的管理和培训考核驾驶员,对驾驶员进行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宜传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

3.2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由2006年的第3位升至2008年第1位,这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2006年万户居民搬人经济适用房,家庭豪华装修造成家庭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增多,污染企业增多,私家车增多,致使我市空气质量下降。为此应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一是装修材料要使用合格的名牌产品,晾晒一段时间后,有环境专业机构检测家庭空气质量,达标后才人住。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关停污染企业,减少私家车驾驶天数,增强居民环保意识。三是注重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3. 3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排第3位。该院坐落在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年轻人较多,生育率高。同时,医院宽敞明亮的新病房,温馨热情的医疗服务,先进的医疗技术,吸引了患者来院就诊。管理者也应在软件、硬件上支持妇产科。

3.4循环系统疾病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为多。近几年,医院领导敢视人才建设,引进心血管博士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心脏体外搭桥等新技术、新项目,诊断、治疗水平大大提高,方便患者治疗疾病,使医院工作量年年增加。

3. 5消化系统疾病顺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可见,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重视科学的饮食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

关键词:肺;院内感染;真菌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2月呼吸内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资料、病原学分布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47~99岁,平均年龄75岁。

1.2 诊断标准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1]。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肺部阴影增多。

1.4 研究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

2 结果

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427例,其中54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临床诊断病例51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5.6%。

2.1 基础疾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

2.2 感染的易患因素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w)52例,3d~15d,合并低蛋白血症(指血清白蛋白

2.3 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51例(94.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3例(61.1%)。其次为曲霉菌属。肺部真菌感染相关基础疾病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2.4 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77.8%),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常见3种类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气管肺炎型27例(50.0%)、炎性结节型4例(7.4%)。

2.5 治疗和预后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1例用氟康唑治疗,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49例(90.7%),无变化2例(3.7%),恶化死亡3例(5.6%)[2]。

3 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

在治疗方面,目前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多烯类。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