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1篇: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口预测;年龄别死亡率;分性别死亡率;育龄妇女;预期寿命

2015年10月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这就意味着我国将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人口的变化态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或者科学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在宏观上对人口结构做出调整,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也与千千万万个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动息息相关。

人口预测就是根据现有的人口状况并考虑影响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按照科学的方法,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的人口规模、水平和趋势。ARIMA模型全称为“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该模型充分考虑时间序列下人口数量的变化的一项综合分析技术①。因为全面二孩的放开必然会引起出生水平的变化,同时对于相应的妇幼保健等社会保障体系也提出相应的高要求。本文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对象,在Q市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数据基础上对未来十年的人口数据进行预测,通过Excel表格统计,预测内容包括未来十年的出生人口、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分性别预期寿命等数据。

一、人口自然变动预测所需数据简述

因为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了普遍二孩政策,也可以通过以后生育水平的变化来对比政策变动前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也能为新的人口政策的效果评估提供相应的支持。在ARIMA模型的应用中,将会用到Q市六普人口年龄别死亡率Dn (右下角标n代表相应年龄)、六普人口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男性为Dnm,女性为Dnf)、分年龄人口数Nn、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男性为Nnm,女性为Nnf),分年龄性别比,另外还有育龄期女性数量(NB)以及育龄期女性总体生育率(Bn ,n代表相应年龄)。

1、人口年龄别死亡率Dn与人口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

人口分年龄别死亡率是人口预测的基本要素,它决定着预测人口群体的预期寿命,影响着社会的社会幼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这两个社会重要负担指数。具体来讲,人口分年龄别死亡率就是某一年龄阶段的死亡人口数量占相应年龄阶段人口总数的比例,按千分数来计。例如Q市在六普中,0―1②岁人口数6140人,其中男性3318人女性2822人,男性死亡人数为22人女性死亡人数为31人。那么就可以计算出男性在此年龄段的死亡率D0m为6.63‰,女性在此年龄段的死亡率D0f为10.99‰,在此年龄段的总死亡率D0为8.6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Q市的出生性别比(只考虑活产婴儿数)是117.6,远高于合理的出生性别比范围上限107,另外在此年龄段女婴死亡率要高于男婴,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可以看出,这是非常不利于本地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走势的。

2、分年龄人口数Nn与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

在人口自然变动中,分年龄人口数的按年数序列走势变动情况是每个年龄段死亡率直接后果。单纯考虑生命周期因素,处于相同年龄的人口数量是递减的,这就形成了总体人口的死亡率。但是由于处于育龄期的女性这一人口再生的承担者,人口就可以得以源源不断的延续下来。

本文在Q市人口数据推演中,以六普静态数据为基础,假定人口以当前的再生速度逐年变化来计算处于某一年龄段未来十年的变化。

例如在上面提到的六普数据:男性在0岁段的死亡率D0m为6.63‰,女性在0岁段的死亡率D0f为10.99‰,在0岁段的总死亡率D0为8.63‰,另外0岁断男性3318人,0岁段女性2822人。上述数据为六普统计的在2010年的静态的数据,0岁段人口在2011年按照时间序列来看,自动变为1岁段人口,1岁段人口正是0岁段人口数量减去0岁段人口死亡数量,也就是0岁段人口能存活至下一年的数量就是我们所要预测的在人口自然变动下1岁段人口数量。

同样的,2011年的2岁段人口我们用2010年的1岁段人口来计算,也就是2010年的1岁人口减去相应的岁数群体的死亡数量。后面年龄的人口数量以此类推,最终止于100岁年龄段,100岁以上年龄段由于人口很少,本文在预测中将100岁以上的人口划归为一组。

3、育龄期女性数量NB以及育龄期女性总体生育率Bn

在上面的人口推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2011年的新生人数从何计算,到后面2012年0岁和1岁人口数量也是不知道的,后面的2013年、2014年……直至2020年1-9岁的分年龄段人口数量都不存在的,这部分人口又怎样计算呢?这就需要我们看育龄期女性的数量以及这一群体的生育率水平了。

育龄期数量和生育率水平仍是根据六普静态数据来看的,人口学对育龄期妇女的年龄规定是15-49岁,在本文中,我们按照人口学规定来计算以及预测。在Q市的六普数据中,15-49岁的育龄期妇女总数为131901人,而2010年活产婴儿数为6140人,这样生育率水平就得出为46.55‰。我们将假定2010年未来十年生育率水平稳定不变,那么通过对后面相应年份的育龄期妇女进行预测,我们将得到2011年的0岁婴儿数量为2011年15-49岁育龄期妇女数量乘以46.55‰,2011年15-49岁人口数量为152049人,那么2011年的0岁组人口数量为7078人,同样2012年缺失的0岁组与1岁组人口也可以相应的求出来,以此类推将会得到2013年0-2岁人口数据、2014年0-3岁人口数据……2020年0-9岁人口数据。

二、人口自然变动在人口预测应用

在根据Q市六普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后,还可以对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当完成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量预测后就能对Q市人口预期寿命以及分性别预期寿命进行预测了。

首先是分性别人口预测,难点在于怎样对新生人口性别作出预测。在这里本文将不再单纯采用六普静态数据,而是借鉴2006-2010年五年的性别比,性别比数据均来自Q市的人口统计数据。通过对五年的分年龄性别比进行加权求平均值,最终确定新生婴儿的出生性别比。例如从06年至10年,Q市0岁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21、120、109、116、117,那么进行加权求均值以后出生性别比为116.6。所以本文按照116.6的性别比,结合分性别分年龄死亡率来推算随后几年的男女人数。

当利用ARIMA模型完成上述预测步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人口学平均寿命计算公式来预测预期寿命了,平均寿命计算逻辑是某一固定群体他们存活的总年数闭上这一群体的数量。本文上面所做的人口预测就是看某年出生的那群人经过逐年的死亡概率最终全部死亡的过程,最后超过一百的人口因为数量较少,且不会超过一百岁太多,在计算过程中暂且按照100岁来计算。具体公式如下(1.1):

简单来讲就是活一年而死亡的人数乘以1,活两年而死亡的人数乘以2……活一百年而死亡的人数的乘以100。一百年以上的因为数量少,为了方便计算也乘以一百。这样全体人口能够存活的年龄总和再除以相应年份死亡人口的总数,就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寿命。因为我们可以通过ARIMA模型对相应年份的人口数据作出预测,包括分年龄分性别死亡数量,我们就能计算出预期总体平均寿命和分性别预期平均寿命。

三、人口机械变动预测所需考虑因素

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人口的数量、质量等因素是区域发展重要考虑的问题,在Q市近年来的发展中,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以及大量劳动力的流失一直制约着本地区的发展。新的社会规划中就将重点提到人口这一因素,提出相应人口变化指标。人口机械变动和自然变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自然变动是依靠相对稳定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而机械变动就要看之前几年的人口变化趋势结合经济发展趋势,找出机械变动与经济等因素的相关性规律。区域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不仅可以留得住人口,也能起到吸引人口的作用。

奥肯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得出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指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失业率有规律下降,并且指出相关指数关系。但是这在我国是不适应的,我国经济发展与失业率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是大大高于失业率的降低幅度的。因为后发的中国经济发展所走的资本不断深化道路,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际上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大,甚至有个别企业行业会缩减行业从业人口③。另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区域转移必然会影响人口动态:Q市因为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重工业的迁入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对于传统的农耕区采取了引导当地村民发展旅游业,通过服务行业来创收。但是也有学者对于区域经济与人口的关系研究,研究指出在SPSS分析结果中,生产总值与人口数量存在着0.825的强相关关系。

环境社会学家陈阿江曾经对“不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判断: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是不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以贫穷状态持续下去也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Q市马上出台新的五年规划,从政府办公室获悉,在这五年规划当中,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以及人口指标都将提出具体要求。生态环境政策在Q市也影响着人口的发展,生态政策会引导甚至是带有强制色彩的行政命令,造成区域人口的迁移,可能在短期可能会造成一些人口的经济收入下降,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对于政府也提出了相应的高要求: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中,要与政策承受者进行换位思考,不仅能考虑到区域的发展,也能兼顾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Q市近年来人口流动情况是流出大于流入,但是流出趋势是减缓的,一方面是因为本地区的产业发展留住了很多劳动力,另一方面Q市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吸引。对于人口的迁移状况,可以根据近年来的流动趋势,结合未来将要发展的产业数量、产业规模,考察劳动力吸纳情况。

四、讨论

单纯的依靠年龄推移来计算区域人口虽然符合生命走势展规律,但是因为人口个体是具有自主意志决定自身空间区位的,所以要相对区域人口的变动做出预测,一定要结合未来可能的机械变动,而机械变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预见的。一个区域将要调整的产业结构、将要发展的项目都是有规划的,这会带来多少人口新的就业、将会吸引多少人口都是可以预测的。另外,由于区域规划的需要,或许出于经济发展考虑,或许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人口的动向都应是政府实时掌握以及提前预见到的。Q市由于在新的规划中,将会迁移一个生态保护区的全体人口来保护生他环境、发展旅游业,另外引入新的铝厂、火电厂等实业来发展经济。如果在未来几年,相应的工作规划能够达到的话,那么再结合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预测将会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风向标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这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人口预测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重新考察以往数据的适用性,做出人口学具有学科背景的理性判断。通过科学方法对人口做出预测不仅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导向作用,也为政策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注释

① 安和平:《中国人口预测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6期,第4~7页。

② 在此处0-1岁人口统计为活产婴儿数量,死亡婴儿数量为出生以后未满一岁的婴儿数量。

③ 李晓嘉,刘鹏:《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国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25~28页

参考文献

[1] 安和平.中国人口预测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6:4~7.

[2] 王婷,王国梁.清徐县人口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1:123~128

[3] 涂雄苓,徐海云.ARIMA与指数平滑法在我国人口预测中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6:21~23.

[4] 马晓红,侯亚非.北京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2:46~49.

[5] 田飞.21世纪初人口场景预测研究回顾[J],人口与发展,2010,2:48~51.

[6] 李晓嘉,刘鹏.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民经济管理,2005,5:25~28

第2篇: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口发展;预测;可持续发展;武威市凉州区

一、武威市凉州区人口发展现状

1.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速趋稳

凉州区现有常住人口102.3万,人口的增长速度近几年呈逐渐减缓平稳态势,年增人口不超过1万,人口增长率基本保持在5‰。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就业观念的变化,以及儿童抚养费的增加,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口增长目前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增长的生育水平。但由于全区人口基数大,是甘肃人口最多的县区之一,因此整体来说,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2.人口流动数量大,以临时性流动为主

从人口流动性上看,凉州区临时性流动人口数量大,而长期流动人口数量并不多。据2006年统计,流出人口3.6万,外出人员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3.6千,是流出人员的1/10。流出人口以劳务输出为主,2006年凉州区农村向外输转劳动力21.52万人,创收7.36亿元,成了农村家庭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为了提高流出人员的素质,全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45 516人。

3.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凉州区人口素质从1990—2005年有所提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3%增长到7.12%;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9.17%增长到15.71%;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9.58%增长到38.35%。尽管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较底,影响了农村人口的流动。

二、凉州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

1.凉州区人均经济容量变化

从2000—2005年,凉州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从427 607万元增加到952 000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7.5%,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从4 310.12元增加到9 629.78元,年增长率17.6%。

2.凉州区人均财政收支

2000—2005年凉州区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7 236万元增长到2001年的20 086万元,随后四年间一直下降,下降到2005年的9 106万元,出现负增长。2000—2005年财政支出基本稳定增长。人均财政收入逐渐下降,由173.73元下降到89.80元。人均财政支出稳步上升由295.62元上升到51 1.50元。

3.凉州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2000—2005年凉州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4 619万元增长到337 218万元,年增长率39.86%。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从651.34元增长到3 325.62元,年增长率46.06%。

三、凉州区2006—2050年人口预测及发展趋势

(一)2006—2050年凉州区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凉州区的人口预测基础数据,借助CPPS软件的支持,以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性别比为控制变量,对凉州区2001—2050年的人口发展分别进行高、中、低三种方案的预测。将三种方案的预测结果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中方案(TFR=1.64)最符合凉州区的实际情况。在TFR=1.64的情况下,2001—2006年预测人口与实际人口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1%、0.10%、0.05%、0.5%、0.45%、0.34%,预测误差较小。

1.人口自然增长率

图1TFR=1.64总人口数变化趋势图

由上页图1可知,预测期内凉州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同人口出生率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间有两次小幅波动。第一次小幅上扬在2005—2012年,在2012年达到峰值,此后凉州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到2030年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又会出现第二个小幅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很小,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基本为水平状,并且中间伴有个别年份的下降,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38年左右,此后凉州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大幅下降。

2.总人口数

由上页图1可知,凉州区总人口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照中方案的预测(TFR=1.64),人口将在2022年达到峰值111.71万,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2010年人口105.32万;2015年109.28万;2020年人口111.59万。

(二)2006—2050年凉州区人口的年龄结构

1. 2006—2050年凉州区0~14岁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2TFR=1.64 0~14岁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2显示了预测期内凉州区0~14岁少儿人口数量和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6—2050年凉州区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呈现出先下降然后小幅回升,然后再下降的波浪形变化趋势。0~14岁少儿人口数量将在2011年达到一个低值17.53万,然后回升。在2019年达到一个峰值20.03万人后再次回落,到2034年达到一个低值11.96万人,然后再次回升。在2045年达到一个峰值13.56万人,然后再次呈现出下降趋势。

2. 2006—2050年凉州区15~64岁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3TFR=1.64 15~64岁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3显示了预测期内凉州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和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凉州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在2006—2012年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后一直到2028年除个别年份小幅下降之外,基本保持不变,2028年之后呈下降趋势。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同劳动适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预测期内凉州区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会保持60%以上,这说明预测期内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是较为丰富的,2028年之前劳动适龄人口系数一直都保持在70%以上,数量在80万左右。

3. 2006—2050年凉州区65岁以上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4TFR=1.64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4显示了预测期内凉州区65岁以上人口数量和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预测期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未来,凉州区的老年人口系数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在初期变化速度较为缓慢,2006—2026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14%;而2027—2039年,人口老龄化系数则会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增大;2039年老年人口数量和老年人口系数均达到峰值,分别为26.55万人和24.76%;2040年以后基本稳定,2040—2050年的年均增速为0.25%。

(三)2006—2050年内凉州区的人口发展趋势

1.预测期内凉州区人口结构类型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剧

根据人口老龄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人口类型。年轻型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低于4%的比例,成年型指这一比例在4%~7%之间,老年型指这一比例超过7%。

按照中方案(TFR=1.64)预测的凉州区未来主要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凉州区的人口结构在预测期内将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这一转变过程将于2010年前实现,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化的程度将持续深入。

转贴于

2.预测期内19~64岁劳动人口和25~44岁青壮年人口变化趋势

图5TFR=1.6419~64岁和25~44岁劳动人口变化趋势

图5显示了预测期内凉州区19~64岁劳动人口数量和25~44岁青壮年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预测期内19~64岁人口数量呈现出先增长后保持稳定,然后下降的趋势。2006—2016年缓慢增加,2016—2026基本保持稳定,2026年以后逐年下降。25~44岁青壮年人口,从2006—2026年基本保持稳定,2027年以后呈现出下降趋势,到2040年左右,下降到一个低水平后再次保持稳定。

四、凉州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1.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使发展缺乏后劲

2005年,凉州区的文盲率为8.68%,将近88 000多人,提高劳动人口素质,特别是特殊区域的劳动人口素质,是人口发展的难题,也是各个层次、各种方式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工作重点。与此同时,出现的教育素质逆淘汰现象也不容忽视,即城市家庭的生育率低,而农村家庭的生育率高,每年的新增人口80%以上分布在农村。由于人口素质低造成凉州区人力资本短缺,社会不稳定性增加,经济发展将会缺乏潜力和后劲。

2.人口流动性弱,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2006年统计,流出人口3.6万,外出人员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数量3.6千,是流出人员的1/10。流入人口中从省内流入和从省外流入的人口各占一半,说明凉州区人口的流动性较弱,吸引外来人力资本的可能性较小,人力资源很难得到优化配置。实践证明,越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所占比重就越高。流动人口是活跃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流动人口不仅能带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机制,还能有效拉动本地区的消费需求。

3.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未来凉州区的老年人口系数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2027—2039年老年人口系数将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提高,到2039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6.55万,老年人口系数将高达24.76%,总人口负担系数高达57.1%。如此多的老年人口将为社会带来沉重的扶养负担。

(二)解决的思路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智力开发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凉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要根据实际,重点培养适合凉州区的开发型、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普遍提高本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注重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培养和扶持,注意发掘当地掌握独特技术技能的人才,积极向国家争取吸引人才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关怀爱护来本地工作的外地科技人才。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其他社会福利救济制度,难以消除农村人口养老的后顾之忧,使农村人口控制工作难度加大。

农村人口控制工作的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受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现有的家庭养老而非社会养老模式决定了农村人口的老有所养、生老病死问题主要靠其子女而非社会来承担。凉州区家庭养老模式占据主流,“养儿防老”在农村不单单是一种传统观念,而是一种现实需要。任何人都会考虑失去劳动能力后怎样生存的问题,城市居民由于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经济上基本不成问题,而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途径只能是尽量多生孩子,增强未来生活的保障程度。

3.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规范的运行轨道

2006—2010年为第一阶段。实现低生育率;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建立完整的城乡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完善计划生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防止人口出生率的反弹,重点控制流动人口的生育秩序;建立人口与经济等要素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011—2015年为第二阶段。稳定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并继续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程序,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机制趋于成熟;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的新体系基本建成;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研究、规划和实证分析要上水平、上层次,扩大在市内省内国内的影响。

2016—2020年为第三阶段。把人口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全面提高人口出生、培养、就业、流动的水平。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作为重点;延长人均受教育时间;人力资源高效利用;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建立起来;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梁冬,李卢霞,等.理出同源必有因——浅谈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其经济学理论之间的逻辑一致性[J].经济问题探索,2005,(4):26-29.

[2]董栓成.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5):23-32.

[3]田雪原.发展观的转变——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8.

第3篇: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但并不相同。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提供的食物能健康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现实中为了简便,人们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评估环境人口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是指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数量(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两者大小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表现(如下图)。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共同点: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定量估计,即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3.谋求人口容量合理的重要措施

对全球而言:发展中国家应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人口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对一个地区而言: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谋求人口容量合理的重要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加强对外开放,利用境外资源;④保护环境,节约利用各种资源。

二、方法技巧

借助“木桶理论”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原理

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桶板的长度。

2.类比(回答问题)

①如果把木桶的容量看作环境人口容量,决定我国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短板”是什么?②要想提高某地环境人口容量,如何增加“短板”的长度?

答案提示:①水源。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如下图所示)

三、命题方向

以判断的方式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以热点区域为背景,围绕人口的合理容量设置新情景,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

四、模拟演练

2013年3月19日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指出,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研究,北京综合承载力进入危机状态。读北京市有关人口数据表格(人口数量单位:万人)和“木桶效应”(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桶板)图,回答1~3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规划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

200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0.35%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2300

2000~2010年常住人口增加604

2011年常住人口2018

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3000 [HJ2.4mm]

1.从表中可知北京市( )

A.环境承载力为2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2018万人

C.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000万人

2.目前,下列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①四川――水力资源 ②山东――交通状况 ③藏东南――经济发达程度 ④北京――水资源

A.①②[DW]B.③④

C.②③[DW]D.①④

3.谋求北京人口容量合理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③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短板” ④向其他省区移民

A.①②[DW]B.②③

C.③④[DW]D.①③

承载力强度指水资源承载人口与实际人口之比。读山西省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表格,回答4~5题。

[HT7][HJ*4]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

承载人口(万人)154.7165.361.7326.8392.780.5172.6118.6222.2196.5177.8

承载力强度0.450.530.471.011.770.530.560.240.730.470.50 [HJ2.4mm]

4.山西省水资源承载状况最为严峻的地区是( )

A.运城[DW]B.晋城

C.阳泉[DW]D.太原

5.山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节流”措施之一是( )

A.引黄入晋

B.退耕还林还草

C.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

D.大力发展水电

读反映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回答6~7题。

[TPL31.TIF,BP]

6.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7.按照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以上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读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回答8~9题。

8.加拿大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东南部,其主要原因是东南部( )

①气候适宜 ②矿产丰富 ③开发较早 ④经济发达 ⑤水源充足 ⑥交通便利

A.①②③⑤[DW]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DW]D.①③④⑥

9.加拿大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该国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加拿大每年接受移民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5。影响加拿大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DW]B.自然资源

C.地区开放程度[DW]D.生活消费水平

10.下面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形区的名称:①是[CD#4],M地是[CD#4]。比较①地与M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并指出其主要原因。

(2)分析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有人认为我国西部目前人口密度小,东部地区的人口可以大量迁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与提示

1.C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反映的是人口合理容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的人口反映的是环境承载力。

2.B 藏东南交通不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经济发展缓慢,环境人口容量有限;北京水资源严重不足,制约环境人口容量;四川水力资源丰富;山东交通状况优越,是其发展优势。

3.D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措施:一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A 根据承载力强度的定义可知水资源承载力强度的数值越小,水资源状况越差。从表中可以看出运城的水资源承载力强度数值最小,因而水资源承载状况最为严峻。

5.C 引黄入晋属于开源措施,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为节流措施。

6.C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某个时期的最大人口承载量,所以人类不可以通过改造局部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人口容量。

7.A 在人类影响较小、人口数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情况下,人口和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随着人口的增长,当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人口容量时,人口数量必须降低,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在被破坏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较低的环境人口容量下生存),以建立一种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8.D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和考生读图、调用知识的能力。加拿大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即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谷地,其原因是该地气候适宜、交通条件优越(发达的水运条件)、农业基础好、工业发达等。总体来看,该国东南部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并不是矿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并且加拿大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所以矿产丰富、水源充足都不是影响该地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9.B 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大小,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各个影响因素中自然资源是首要的因素。

10.(1)渭河平原 黄土高原 差异:①地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都大于M地。原因:①地自然条件比M地优越。

(2)虚线东侧人口密度大于虚线西侧。黑河―腾冲线以西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从而导致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密度较小。

(3)不同意。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受某些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的限制,环境人口容量小,其人口合理容量也小。尽管西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但目前西部人口已超出人口合理容量。由于人口压力大,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樵采,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如果人口大量迁入会增加环境压力。

【解析】 (1)地形区的名称可根据区域轮廓和相对位置判断出来。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可根据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区域自然条件)进行比较。

第4篇: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题目】北京地区人口控制机制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人口调控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北京市人口现状与问题

【第四章】北京市人口预测与资源承载力预测分析

【第五章】北京市人口增长调控经验借鉴

【第六章】北京市人口调控的对策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北京人口数量把控体系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现代,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急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口数量也在急剧膨胀。此类特征在大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前进,不但城市人口在日益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速率也在日益提高。和环境容纳量类似,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城市的人口容纳量也是有限的,假使人口数量超出了城市所能承受的范围,将会给城市的市民带来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不便,市民的日常生活质量也得不到保障。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在给城市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人口流量大、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外来人口比例占据了北京市人口比重的极大部分,为北京市较快的人口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截止到 2016 年年底,北京市人口总量达 2172.9 万①。

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北京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人口增长也给北京市带来沉重的压力。人口过度饱和,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将面临崩溃,市民的衣食住行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严格掌控调整人口数量超过 500 万的大城市。根据北京新的城市规划,北京到 2020 年人口要控制在 2300 万。所以,对北京市人口规模的合理调控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1.1.2 研究意义。

第一,为北京市人口调控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虽然北京市目前已经确定了人口调控目标,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人口调控,但效果仍然不太理想。本篇论文的研究试图为北京市的人口调控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第二,通过人口规模调控定量模型的利用,为北京市人口调控提供一定分析基础。

人口预测的模型有很多,也有人做过不少的预测,本篇论文试图通过模型预测未来北京市人口的变化,以便为提出切合北京实际的政策建议提供相应分析基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国家福利、对公民的安全保障以及公民法律体系都较为完善,保护人民利益,所以人口在各个城市之间的往来流动较为自由,不受约束。政府可以通过了解城市人口数量的走向分析人口结构,了解社会需求、文化需要、经济状况①。(刘长安,2013)。不同的城市外来人口的数量不同,所采取解决办法也不相同。

伦敦是国际文明的大都市,外来人口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为了更好地控制外来人口数量,伦敦政府对本市市民的居住条件、劳动力市场进行了严格的把控。每套房子的可居住人数为固定值,超出人数范围的需要再寻住所。当地的工作机构的人力资源部门对移居人口的录用也十分严格,要求较高。(National Health Service CentralRegister,UK. 2012)。

在纽约,同样有控制居住条件来控制外来人口数量的政策。不同于伦敦,纽约管理者是通过提高居住水平如住宅情况进行管理。外来人口想落户于本市,需要符合当地对住宅成本的要求,若不达标则不给予居住权。用提高经济要求的手段筛选合适本市居住的外来人口。(J Flaherty 2012)②。日本东京同样是一个繁华都市,其消费水平在日本排名第一。由于东京对经济条件要求较高,所以东京的人口变动幅度较为稳定,外来人口远少于其他的国际知名城市。(左学金,2009)③。

通过对以上三个大城市关于如何合理控制本市外来人口数量从而控制人口流动量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对比,不难发现,其政府处理方法部分相似,从自身发展、社会结构、文化需求等多个方面考虑,提出要求的同时给予外来人口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移居人民能够享受到当地政府给予的福利以及他们在此市的社会保障。

管理者同样考虑到外来人口所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在平台上为贫困居民提供工作机会,一方面帮助外来人口解决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本市的经济发展。此类处理方法我们可用于参考,但却不能照搬全抄。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背景不同,经济体制不同。我们需要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深入分析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的人口结构情况,联系实际,研究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人口调控政策。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特大城市人口结构和规模调控研究。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的进度逐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大城市的人口更是呈爆炸性增长趋势。急速扩张的城市人口不断挤压城市的生存空间、不断消耗城市有限的资源、不断污染城市脆弱的环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很多大城市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调控城市的人口规模,为其他城市限制人口数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具体来说,这些大城市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人口调控:

第一种,直接的调控方式。通过提高城市落户的门槛,如要求具有五年以上社保缴纳经验或者是高学历的精英人才等;第二种,间接的调控方式,将大城市的人口引导进入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我国的大城市在此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北京,北京市通过划分首都功能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等方式将城市的人口结构进行有效的区分,近年来,更是在通州建立了行政副中心以及在河北设立了承接非首都功能的雄安新区,这些举措都是北京为了解决大城市病而做出的努力。但是,从整体上看,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真实数据反映出,之前的政策实践并没很好的减少我国大城市人口数量,人口流动量依然在不断增加,人口向北京、上海等城市迁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虽然政府运用了提高城市入住条件、对外来人口增大经济压力等方法,但是没有抵抗过城市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肖周燕,2011)①。黄润龙(2011)认为,想要更好的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更重要是政府需要把精力放在开掘新型城市上,以此转移城市已有人口。同样,对本地区的管理也不能松懈,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调控。对新城区的建设要科学合理,同时做好市民的思想工作,使市民能够积极转移新城区。通过控制代步工具来控制人口迁入数量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双管齐下,解决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人口数过饱和的问题②。段成荣(2011)对于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过快拥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为了减轻大城市人口过于饱和所带来的压力,他提出加大各个大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互通有无,相互分享社会规划经验,由大城市向周边延伸。由此各个城市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人口数量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③。丁金宏(2011)对人口增长的状况进行的分析。他指出人口增长速率过快,大城市的人口容纳量面临崩溃,人口急剧增长所带来的结果十分严重,关系着环境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政府需要对城市的就业指标、租房住房情况、社会生产劳动力情况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调控政策。以此城市人口数量能达到有序增长、合理控制等目的。任远(2014)看法与其他学者有所不同。他认为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大部分原因在于城市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因此相关管理者才提出城市人口控制计划。从问题的本质上分析,他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城市人口过饱和状态与城市前进步伐快慢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城市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面对风险的反应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效率才是决定一个城市发展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仅仅依赖解决城市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结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问题①。

而更能全面地阐述人口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文中阐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终点是资源,同时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口。而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是环境,所需要的调节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刘欢(2015)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PS 分析系统,结合就业结构、人口、能源等环境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在大量方案和数据结构的结合中,估算出了 2050 年上海市的合理人口为1610 万②。同时,城市用水,住房,就业等影响合理人口的关键因素是通过合理人口规模的各因素分析而成。而全方位适度人口论是张松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一文中提出。阐述了全方位适度人口。认为人口的质量稳步提升,且资源、环境情形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张松,2011)③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部分研究致力于人口结构优化与城市产业发展情况之间的关系。黄锟(2017)指出,要达到较好的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的目的,并不是十分困难,从调整城市人口结构方面入手,以调整城市工业结构为辅助工具对城市人口密度进行适当调整。产业的发展情况决定着人口的流动方向,好的产业可以帮助城市筛选出有利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改善城市的人口素质,提高城市对外的竞争实力④。宋平(2011)认为城市要引进新型创造性人才,促进本市工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多方面对城市进行改良,其中包括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水平、提升本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大力创新绿色产业,开发新型产品,以此促进城市的发展⑤。

我国学者对大城市人口数量的研究重点不同于外国学者,主要目光集中在扩大城市的人口容纳量,通过政府干预城市就业合理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如何才能有效的改善城市人口过饱和的问题,构建合理的人口结果规模,我国学者还没有对此问题达成共识。

1.2.2.2 城市人口流动研究。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大城市郊区人口数量就已成为学者们着重关注的问题。城市化、城镇化的前进步伐越来越快,城市人口过饱和问题十分严峻。

李汉飞(2017)通过深入的研究,给上海市提出了人口转移建议。他认为上海市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过大,可以适当向上海市周围城郊区域进行转移。为了充分照顾到后来转移的人口,上海市可以扩大城市中心范围、对相关公共措施政策进行调整,提高郊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得移居的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能得到更好的保障①。高向东(2014)同样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在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对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情况、人口迁入迁出情况以及人动区域范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整体宏观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信度较高②。盛亦男(2016)根据自己研究,得出北京市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形态特征。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居住人口的年龄、居住人口的经济能力、居住人口的素质水平以及市民在城市居住时间的长短,市民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要求同样起到小部分的作用。

市中心的外来人口较少,由于市中心物价相对较高,对经济水平要求较高,大部分居民都是本地人或者是生活富足的、迁入时间长的外来人口。与上海市的情况类似,北京市郊区人口迁入数量大、迁入人口多。此类迁入人口多为北漂的年轻人,都来自离京远的地区,工作并不稳定,经济条件不乐观等共同特点。赵卫华(2016)指出,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带动着北京市郊区化的发展。据分析,自 1982 年以来北京市周边郊区的人口数量增长率逐年上升,北京市中心人口数量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③。甄峰(2017)把人口增长的规模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增长,另一类是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反映的是在外来人口的进入所导致的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以我国科技化、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北京市、上海和天津为例,五普数据中迁入居民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 18.9%,20.7%和 8.7%。但六普研究数据显示比例已经增长为 35.9%,39.0%和 23.1%④。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5》显示,我国的跨省流动人口高达 8600 万人,其中大约 1/2 的人动在大城市的郊区范围内。据可靠数据显示,在这 8600 万人口当中,仅上海就占据了 900 万。到目前为止,上海的流动人口数量仍在急剧增加,急需相关管理人员加以控制。流动人口为何选择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居住?经分析,城市边缘地带远离市中心,其居住租金相较于市内更便宜,而且外来居民能够更好的了解本地习俗,进入本地居民的生活圈,以此更好地和适应此城市的生活。

1.2.3 研究叙评。

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经验分析上,而国内学者对于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人口结构和规模调控研究上,整体比较而言,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口调控的相关研究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对于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进一步分析而言,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口调控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表现,在很少有学者结合我国具体城市对人口进行具体预测,并且结合相关的模型,对城市人口的承载力进行预测,使得这一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1.3 研究内容。

文章的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北京市人口增长现状与问题。对北京市人口增长的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北京市人口预测与资源承载力预测分析。通过构建模型的预测,测算到 2020年北京市人口的规模,基于北京市的资源现状,测算北京市人口的最大承载力。

三、北京市人口规模的控制的经验借鉴。主要分析国外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相关经验,诸如东京市的经验,纽约市的经验和伦敦市的相关经验等。

四、北京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对策。主要对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原因等分析基础之上,提出北京市人口调控的政策建议。

1.4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通过以下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首先是文献研究法。北京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和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搜索大量的文献进行研读,了解人口规模以及人口承载力的相关理论文献,为此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上下载了大量关于北京市人口规模以及人口承载力的相关理论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性的,沿途了解的北京市人口规模的特征,以及人口承载力评价的相关模型,为文章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5篇: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国家的人口结构的情况,是要受到自然及经济与社会等许多方面的要素的合力作用。人类的生产及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依赖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同样也影响着人口分布及数量。人口数量直接影响着其经济的增长、政治布局的稳定、社会的前进和资源的高效使用。对人口发展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则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办法,从而研究和控制人口总量增长和应对老龄化的政策,这种方法已经引起社会的较多关注与兴趣,并逐渐成为经济与人口的研究领域里中具有较大实际意义的模块。从而人口研究、预测与有效控制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每个国家在生产及发展的历程中,都必须要通过人口这一关,一方面要解决人口总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要面临人口总量过大对于国计民生的挑战。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在人口总量得到合理控制,人口质量得到普遍提升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现阶段的人口总量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数量问题与质量问题同时存在,目前二者中数量问题是主要的[1]。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较快的原因为人口基数较大并且生育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从而资源消耗量很大,并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巨大的人口总量变为目前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较大阻碍。对未来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第一,与当前人口的数量和构成有直接的关系;第二,受到国家人口政策变化带来的波动影响,同时经济水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历史数据着手,从历年人口总量增长的实际变化中来预测未来人口总量的增长趋势。人口数量属于时间序列,它的变化受到以往数据的影响。因此在对于人口总量的研究中可以尝试使用ARIMA模型对我国以往人口数据进行拟合,从而进行合理的预测。

二、我国人口预测模型的构建步骤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了我国1970-2012年的人口数据作为基础,进行人口模型的构建。[3](表1)

(二)时间序列的初步处理

经过初步判断模型的类别,通过ARIMA 模型进行拟合,可得如下结果,其中p=1,q=0,d=0。(图1)

(三)模型的确定

然后则需要使用EVIEWS软件计算出拟合模型的参数,结果如下图2。

由图2观察可以判断出模型拟合的比较理想。且各参数的t值较大,说明参数显著性较好,因此该模型可认为是显著有效的。

可以得出人口预测模型为:

(四)模型的检验

对于模型的显著性检验通常是检验模型的有效性。优良的的拟合模型应能提取观察数据序列中接近全部的样本数据的有关信息,这样的模型称之为显著有效模型。

在对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后,得到表2。通过观察显著性检验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对以上数据的研究对未来人口总量进行合理预测。

三、模型预测分析

根据上面建立的我国人口总量预测模型,接下来对2013年―2020年的人口总量进行预测,得到表3。

从预测结果看我国总人口从2013年开始增长平稳,逐年增加的人口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比较平稳,没有较大波动,体现了我国人口政策的成果,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我国人口仍将保持较大基数,所面临的问题依然较突出。另外我国将在2018年突破14亿。庞大的人口数量将对食品、教育、住房、就业等领域带来较大压力。对未来的总人口的预测,对于经济发展,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生产资源的调配具有很大意义,因此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对上述人口数据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调控计划生育政策,将控制人口总量的举措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计划之内,并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6篇: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发展;影响要素

引言

经济发展最注重的就是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也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要想从根本上做好紧急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实际需要促进其实现成功转型。本文从不同的层面以及不同的社会视角对发展经济学做了研究和探索,提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波动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要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基础要素就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尤其是人口发展,对现代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口与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人口经济的核心问题同发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都是相同的,即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之间的关系。最近几年以来,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发展经济学由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转变而逐渐受到了更高的重视。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1978年马尔萨斯提出了“低水平均衡的人口陷阱”理论,表示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此这也就成为了一个颇受各国关注的问题。直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人口增长阻碍经济发展;另一种是人口增长有助于经济增长。这些结论并不适用于每个国家,但是从普遍上看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波动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所处的水平环境不同,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就不同。

(2)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

确定人口质量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决定,一是人口身体健康素质,其中包括婴儿出生死亡率、人口发病率、青少年营养状况和发育状况;二是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指,其中包括文盲率、各级院校毕业生数量等。相关数据显示,人口质量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很明显,人口质量越高经济发展越快。

(3)人口构成与经济发展

人口结构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经济结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地域结构,每一种结构所涉及到的指征均不相同。随着近几年来相关研究的日益增多,可以发现其中人口的城乡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区域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

2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也在不断的被消耗,由于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使得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主要表现为:

(1)自然资源的无限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必须要合理利用,不能过度开采、盲目限制、或停止利用。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环境与经济发展

环境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与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的结果,不可否认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过程都经历了持续的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基本要素,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的好坏离不开资本积累的影响,也是促进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良性的资本积累机制可以有效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成功实现经济转型。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眼下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就越来越重要,不同模式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国际贸易也体现了经济发展质量的基本思想。发展经济学理论中涉及到了多方面问题,其中包括贸易条件问题、贸易保护问题、剩余的出路问题等,通常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外贸易研究。

四、结束语

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来说,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就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发展经济学实际上一直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综合现有的经济状况来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对外贸易模式、自然资源利用等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要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起飞,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科学技术,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也要适当加强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进行理论创新,根据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创建有利于各类要素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机制,最终转化成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动力,建立更为合理和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经济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张兵,李可爱.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4.

【2】袁吉伟.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DD基于B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27-34.

第7篇: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反倾销 欧盟 中国

一、背景介绍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各大经济体贸易往来日益加强。欧盟作为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之一,与中国贸易关系日益密切。贸易往来不断加深给中欧双方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双边贸易摩擦。近年来,欧盟对中国频繁使用反倾销政策。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欧盟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案件多达75起,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这不仅损害了双边贸易关系,同时损害了双方友谊。本文希望通过对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促进中欧贸易健康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影响反倾销的因素分析

(一)反倾销概念的界定

在介绍反倾销的概念之前,本文首先分析“倾销”的定义。对“倾销”一词最为权威的定义来自于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关于实施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即现行WTO《反倾销协议》中指出,“倾销”是指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挤入另一国贸易的行为。现在的倾销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不正当、不合法的国际贸易形式。

反倾销最初只是某些国家零星的自发行为,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国外商品大量输入对本国经济造成消极影响,从而保护国内产业正常发展。为了在进行反倾销时做到有据可依,避免不必要的政治争端,同时也对日益严重的倾销行为进行必要的警示,各国纷纷开始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抵制倾销。1904年,加拿大制定了《海关关税法》,该法的第19条是关于反倾销的条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倾销立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反倾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影响反倾销的因素

反倾销政策在国际贸易中属于贸易保护政策,是一国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指定的针对他国(或国外经济组织)在国内进行倾销的政策措施。中国与欧盟之间贸易往来密切,但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与欧盟各自产业结构也有所差异。双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材料价格和人力资源价格不同,从而导致产品成本不同,因而产生价格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导致反倾销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人口、中国对欧盟出口和中国对欧盟进口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解释欧盟对中国反倾销案件的逐年变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GDP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随着GDP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攀升,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加大,同时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对国际贸易惯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些举措都将降低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因此,根据理论分析,中国国内GDP与欧盟反倾销程度之间应该存在反比关系。

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发现,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劳动力市场发达,劳动力价格较低,从而使得出口商品成本较低。欧盟国家人口数量较少,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老龄化,劳动人口占比进一步下降。因此,国外生产与国内相同的产品需要更高的人力成本。欧盟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完整,往往对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因此,中国人口数量与欧盟反倾销程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进出口反映贸易双边的贸易深度,同时可以间接反映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中国对欧盟的进口越多,越有利于促进欧盟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维护双边贸易关系。因此,中国进口量与反倾销程度之间应该存在反比关系。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加,对欧盟本地产业结构造成冲击,欧盟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同时保证本国居民就业,欧盟往往会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因此,中国出口量与欧盟反倾销程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

本文利用欧盟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数量作为欧盟反倾销程度的反映,中国GDP数据、人口数据以及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进出口量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得。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4至2013年。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在随后的两年,中国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从2004年开始。2004年至2013年之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合作不断加深,对这个区间进行研究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结论。

为了更好描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 表示欧盟对中国实施的倾销案件数量, 表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表示中国总人口数, 表示中国对欧盟的进口总额, 表示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总额, 表示随机扰动项, 为待估参数。由于回归模型含有随机扰动项,无法进行参数估计。因此,本文建立以下回归函数:

本文利用OLS估计法对回归函数的待估参数进行估计,并对参数的显著性及方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3.2 实证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可以得到模型估计结果。从估计结果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其中, 的t检验p值均小于0.05,表明方程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p值小于0.1,表明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方程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同时,回归拟合优度为0.82,表明倾销案件数量82%可以用回归方程进行解释,表明方程拟合效果非常好。

四、结论

从方程系数的符号可以看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中国对欧盟进口与反倾销案件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中国人口数量和中国对欧盟出口与反倾销案件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前述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潘悦,反倾销摩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屈广清,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宋和平,WT0多边规则与反倾销立案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唐青阳,欧盟反倾销制度与实务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第8篇: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灰色关联;区域保险;差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4-0022-05

一、区域保险差异内涵及衡量指标

区域保险差异是指在区域保险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外部保险发展条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某时点和空间上区域保险发展水平、保险发展进程、保险结构、保险经营管理、保险法律制度及保险监管等方面的差距和差别。区域保险受区域保险企业组织形式及结构、保险企业经营能力、保险营销模式、保险市场化程度、保险市场结构、保险监管、保险法律、保险政策等内部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观念等外部条件的共同影响,区域保险的发展是区域保险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区域保险差异可以采用保险发展水平指标、保险发展进程指标和保险结构性指标等来衡量。保险发展水平指标包括区域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险公司数量及分布密度;保险发展进程指标包括区域保费增长数量及速度,保费收入的GDP弹性、潜在保源转化率;保险结构性指标包括区域产、寿险结构比例、保险产品结构比例、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结构比例和区域保险市场集中度。区域保险差异层次结构和指标如图1所示。

二、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楚天骄(2002)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区域保险市场发展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包括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城市化水平、经济总量和图1区域保险差异层次结构和指标人均量、产业结构、市场开放程度、保险市场的基础等诸多方面。田霖(2005)运用统计描述、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保险市场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区域保险市场差异影响因素分别为居民储蓄、产业结构变动、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人。张伟(2005)等以1997~2003年各地区所包括省(市、区)的数据组成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认为引起地区间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差距、社会保障福利水平差距、经济开放程度的差距以及人们风险意识的差距。黄薇(2006)以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为被解释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研究表明保险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其发展水平受到市场供给因素(保险公司或机构数量)、经济基础因素(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居民储蓄余额)、社会因素(社会保障水平、城市化程度、家庭结构)、人口因素(人口数量、人口抚养比、盲率)、观念因素(对待风险态度、保险意识)等很多因素影响,尤其对各地区人身保险发展规模最有力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市场主体数、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及人口的总抚养比。

袁峰(2007)对我国保险业区域不平衡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保险业务量等方面考虑,用各地区的保费收入规模、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购买力人均可支配收入、保险公司数量、保险中介机构数量、保险营销员数量作为主要指标,以除外的35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分别建立区域人身保险规模和区域财产保险规模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各地区人身保险发展规模受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险营销员数量、人寿保险公司数量这些因素的影响,各地区财产保险发展规模受到保险中介机构数量、财产保险公司数量、生产总值这些因素的影响。陈华(2008/03在分析我国保险业地区差异的环境、市场供给、市场需求三大影响因素基础上,选取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保障福利费等与保费收入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99~2004年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孙祁祥(2008)ETa认为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金融市场环境、保险产业政策、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形成的差异以及地区文化观念的差异等。上述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无疑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的从产业政策和经济因素加以研究,有的从社会和市场供给视角予以分析,但产业政策只是一个引导商业保险发展的宏观导向,而保险市场需求是区域保险差异形成的结果,本文从区域保险差异影响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视角加以探讨。

三、区域保险差异影响因素假设

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区域保险业发展的环境因素,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当GDP很低的时候,人们有限的收入仅能维持必要的日常生活支出,作为较高消费层次的保险产品大多数无人问津;当GDP较高时,人们经过必要的消费后还有部分剩余,于是商业保险产品就成为较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因此,从理论上讲,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低应与保险业的发展呈正相关。例如楚天骄(2002)、黄薇(2006)、袁峰(2007)、陈华(2008)等均证明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反映居民储蓄倾向和金融资源数量,可以观察储蓄对保险的替代和收入效应。当利率水平较高时,人们把资金存于银行比购买商业投资型保险更有利可图;反之,当利率水平较低时,人们就倾向于购买商业投资型保险,保险需求增加。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商业人身保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例如,田霖(2005)、张伟(2005)、黄薇(2006)、陈华(2008)等均证明了它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3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的支付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可以观察居民收入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当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时,人们消费购买能力就较强,用于购买商业保险市场需求的人口数量增多,保险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较大。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例如田霖(2005)、黄薇(2006)、袁峰(2007)、陈华(2008)等在分析区域保险差异时均将其作为解释变量。

4 人口数量。包括城镇和农村人口,用来反映人口数量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从保险需求角度看,人口数量增加,身患疾病、遇到意外伤害或者死亡的人口数量增加,导致人身保险总需求量增加}从保险供给的角度看,人口数量越多,从事保险业的就业人员越多,有利于保险宣传,增强人们风险意识,进而促进保险需求增长。从理论上讲,人口数量与

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例如楚天骄(2002)、黄薇(2006)、孙祁祥(2008)等证明了二者的相关性。

5 社会保险福利费。包括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离休金、退休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和生育保险金等。这一因素反映社会保险水平,可以观察社会保障对商业保险的替代效应。一方面,国家社会保障福利费增加,使发生疾病、伤残、失业等不幸事件的家庭或个人获得财政支持的水平增加,从而减少对商业保险需求;另一方面,获得保障支持的家庭或个人能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对人身保险需求。二者的关系视双方力量大小而定。例如张伟(2005)、黄薇(2006)、陈华(2008)、孙祁祥(2008)等均在分析区域保险发展差异影响因素时考虑了这一点。

6 人们风险意识。即人们风险意识越强,程度越高,范围越广,对商业保险需求就越大;反之,人们对人身保险需求就越小。因此人们风险意识高低与保险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的。例如,张伟(2005)、黄薇(2006)等说明了人们风险意识对区域保险发展差异的影响。

四、区域保险差异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实证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灰色表示部分信息清楚,部分信息不清楚,即信息不完全的领域。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分支,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可以解决因子间关联的相对度量,并且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指标权重测度的方法,使各因素之间的灰色关系量化、序化、显化。根据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假设有n个样本和m个数据可得的影响因素,将参考数列记为Xio(1,2,……,n),将比较数列记为Xij(i=1,2,……,n;J=1,2,……,m),再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可以使用均值化处理方法,并将处理后的数列分别记为Xio和Xij其次,求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记Xij=

(二)搜集、建立原始数据表

2008年度东、中、西部保险与经济运行情况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根据《2009中国保险年鉴》和《2009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根据对表1数据的整理,得到了各假设影响因素对区域保险差异的各项指标得分,其中Y1,Y2,Y3,Y4,Y5,Y6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数量、社会保障福利费、人们风险意识。指标后的数值表示该项权重,权重值根据区域保险差异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个评价项目的得分值由其对应的具体问题的得分累加得到,为了便于数据的可比性,经数值变换后的各项值如表2所示。区域保险差异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影响这一系统的因素较多,主次轻重程度不一,需根据样本数据显示的特征,识别和分析与区域保险差异相关性较大的因素,因而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可遴选出主要影响因素。

(三)灰色系统建模及实证分析

1 确定指标。令:x1=保费收入,x2=保险深度,X2=保险密度,X4=保险公司数量及分布密度,X5=保险增长数量及速度,X6=保费收入的GDP弹性,X2=潜在保源转化率,X8=产、寿险结构,X9=保险产品结构,X10=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结构,X11=保险市场集中度。从图1构建的区域保险差异层次结构和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到,在3项主因素层下的11个分指标都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符合灰色系统建模的要求。

8 根据加权平均关联度,得出评价结果。由表 4可知,关联度序为δ(0.974)>δ(0.923)>δ(0. 681)>δ(0.617)>δ(0.481)>δ(0.467),即区域 保险差异影响因素依次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 配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口数量、人们风 险意识和社会保障福利费。

第9篇: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论文提要:人口数量的多寡往往决定着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而也决定着不同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结构。人口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维持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国古代就在广大农村建立了乡里基层组织,以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从而有效地组织生产和征收赋役。同时,受宗法观念以及社会分工与社会分配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等级明晰的阶级与阶层结构。

当前中国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更多地了解和学习一些经济的发展历史,以企在通古今经济之变的过程中获得教益,增强自身对复杂经济问题和理论的理性认识能力。

一、人口数量的发展

(一)人口数量增长的历史轨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统治者往往将户口的多寡作为国力盛衰、社会治乱的重要标志。更为重要的是,户口是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对户口的统计和调查极为重要。

(二)人口数量增长的阶段与特点。中国传统社会人口的增长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商、周、秦至公元初西汉末年,人口增加到约6,000万人。

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人口增加到约8,000余万人。

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人口突破1亿人,在13世纪初达到近2亿人。

第四阶段:明末清初人口的下降在17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人的高峰。

特点:1、人口自然增长缓慢;2、人口数量增长呈现大起大落的阶段性特征;3、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

二、社会组织与阶级结构

(一)家庭、宗族与聚落。家庭是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也是一种基本的经济生产单位。而宗族则是由若干个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宗法社会,宗族血缘关系就构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和主体。宗族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

(二)中国古代的宗族组织。殷商时宗族就已诞生,到周代宗法制度就相当完备和盛行,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建立自己的宗族组织。

周代宗法制度的特点是大小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且大宗、小宗等级森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宗族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废除了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这使固有的宗子宗族制不复存在,但在官僚体制下,一批世代为宦的官僚家族又逐步发展起来,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了士族宗族制。

东汉末年,豪族大姓已经空前膨胀,他们控制地方民众,左右中央政局。曹魏时代曾经推行强化政府对官员选拔的九品中正制,即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中正由官吏兼任,其主要任务是评定人物,并以此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

西晋政府还给予士族以一定的荫族、荫客以及免役等特权。士族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各种特权,中古时期尤受推崇。

东晋南朝时的谱牒之学极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辨族属支派分化之殊,以明亲疏贵贱、保障士族自身的特权为主旨。

宋代是我国宗族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即由门第等级型宗法制度向庶民型宗法制度过渡。

宋元时期宗族制的实践者主要是官僚士大夫阶层,到了明清时期才真正出现宗法理论庶民化,祭祖活动普及于民间。

清康熙九年(1671)颁布“上谕十六条”,前二条即为“敦孝第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以孝治天下的宗族政策十分明显。国家基层政权和族权渐趋合一,宗族逐步成为维系王朝统治的基层社会组织。

(三)聚落形态。一个血缘群体往往集中居住在一个点上,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这一现象自东汉以后已较为普遍。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这种聚族而居的风气更为盛行,清代张海珊在《聚民论》中说“今者强宗大姓所在多有,山东、西江左右以及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直到20世纪初,各地村落家族聚族的现象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可以说家族聚居是中国乡村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这种家族聚居的聚落形态是与特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以及后来的山水寨等一般与社会动荡不安有关,宗族聚居便于保障本族人的安全,而承平之时的聚居则是受农耕经济、宗法观念的影响,这种聚族而居的聚落形态使得血缘与地缘达到统一,在增进宗族凝聚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宗族组织对族众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家族组织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

(四)聚落与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仅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综上所述,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人与社会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因此,需要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进程中考察人和社会,探讨人与社会交互作用、演化发展的规律性。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当然,聚落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有着巨大的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往往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参考文献:

[1]丘志乔.代位权与代位执行并存还是归一——对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6(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