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经营失败、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概念辨析

一、含义

经营失败是指由于巨额亏损、资不抵债等原因而无力持续经营的情形。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或经营条件的制约,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极端表现。《公司法》和《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等规定,若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则股票会被实行暂停上市。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未按照审计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而签发了不适当的审计意见。通常表现为在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性。

审计风险,狭义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的或然率,包括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或者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前者与审计效率相关,会增加审计时间和样本量。而后者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质量。故从实务角度看,审计风险可以更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类的风险。广义上讲,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狭义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后者是指审计报告虽正确无误,但审计主体却因客户关系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来自“深口袋”。审计风险一般具有普遍性、可控性、非零性、客观性、或然性等特点。

二、概念辨析

1.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1)区别:①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任务的事务所,而后者是公司及管理者。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由审计人员的过失或欺诈造成,后者是公司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的。③结果不同。前者应承担审计责任,后者由经营者承担经营责任。

(2)联系:企业经营失败往往是诱发审计失败的导火索。当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或失误时,利益相关者会更多关注企业的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当审计报告存在表述不当时,人们会考虑到追究审计的责任。特别是当相关部门认定审计报告不实是由注册会计师主观过失或欺诈原因造成时,审计失败即成事实。有关研究表明,几乎半数的指控审计失败的诉讼,都涉及到经营失败,如安然事件以及国内出现的上市公司造假事件都验证了这一点。

2.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1)区别:①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一种可能性,而后者表现为一种事实,通常由相关监管部门调查认定后作出决定。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是由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强调的是客观性;而后者是由审计主体主观因素造成,表现为过失或欺诈。③结果不同。前者具有损失的或然性,后者是认定后的事实,必然导致审计损失。

(2)联系:两者的核心都是因为审计意见表达不当造成。在司法认定中,由于对重要性和必要职业关注的认定缺乏量化标准,导致形成意见表达不当的主客观原因难以严格区分。因此审计风险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认定并转化为审计失败而造成审计损失。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当审计风险与损失联系在一起时,常常表现为事实上的审计失败。

对暂停上市公司历年审计报告的经验分析

由于经营失败会吸引更多的审计关注,一方面易使审计中存在的凸显出来,并最终被认定为审计失败,另一方面“深口袋”理论也易使会计师承担现实的审计损失。现以2001年21家暂停上市的公司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公司历年的审计报告,进一步探讨我国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域审计时的行为特征及经营失败、审计失败、审计风险与审计损失之间的关系。

一、历年审计意见类型汇总对照分析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1995年前样本公司均被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所有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简称非标)的情况为:1993年4份,1994年6份。关于1995年前审计意见分布特征的解释通常为:从供需关系看,资本市场早期股票发行严重供小于求,市场卖方特征明显,投资者对报表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从执业角度看,早期审计规范不健全,事务所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尚未建立;从公司特征看,审批制+额度制的上市制度造成多数公司为获取上市资格而包装业绩,故上市先期账面会计数字表现良好,在缺乏外部需求与约束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易受利益驱动而放宽审计标准。(2)从1995年开始,陆续出现非标审计意见,特别是对于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审计关注。

综合考虑制度背景、审计规范和公司特征等因素可得出:(1)财政部1996年1月1日的首批独立审计准则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应。独立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作了原则性规定,使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意见类型时有章可循,同时也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2)对于T类公司即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事务所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从控制风险提高质量的角度出具了各种类型的非标审计意见。(3)非标审计意见与公司盈利状况相关度较高。综上所述,亏损直接增大了公司经营风险,也间接增大了审计风险中的固定与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已经显性化的高风险区审计时,表现出了应有的谨慎与职业关注,敢于出具较严厉的非标审计意见。

二、历年非标审计意见原因

在进一步分析样本公司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将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1)财务状况恶化。(2)资产负债率高,逾期借款巨大。(3)对外担保金额大,资产抵押严重,涉讼案件多且金额大。(4)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账实不符,无法判断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充分性,审计范围受限。(5)应收款项巨大(特别是对控股股东及其所属子公司的应收款),回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6)违规行为,如,虚构业务、捏造凭证、虚增收入、虚报利润、账外炒股等。(7)其他。同时,综合意见类型与意见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注册师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审计人员对样本公司出具的各种非标意见一般是在公司股票被给予特别处理后才作出的。然而公司财务状况异常并非是瞬间形成的,而且非标意见中多提及公司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关联款项巨大且无法函证、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对外担保和或有事项多及其他会计造假或违规事项,上述现象并非在账面发生亏损或被特别处理时才存在的。所以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前的审计报告存在一定的质量欠缺。事实上注册会计师应对报表的真实公允和一致性发表意见,而非以公司盈亏为意见导向。

三、样本公司中存在的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根据证监会历年公告可收集到30余起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案件,其中涉案公司属于本文样本公司的有2家,如表2所示。

通过对暂停上市公司涉及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经营失败并不必然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损失的产生。在我国并未出现事务所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意见,但因客户经营失败而承担审计损失的情况,即广义审计风险中的营业风险在我国现阶段尚未显性化。(2)经营失败导致审计损失的概率较高,即经营失败易使或然的审计损失现实化,表现为审计风险的显性化与审计失败。基于审计判断和抽样发表的审计意见,从技术层面而言,不可能发现所有,故上允许设置一定的免责空间,但司法实践中却难以量化和判断。尤其当公司经营失败时,其审计报告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因发表不当意见而被判定承担责任的概率较高。(3)上两例中受处罚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均是因为在执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关注,对样本公司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未发表公正意见而导致审计失败。(4)处罚时间与不实审计报告的出具时间间隔较长,公司在上市环节存在的包装造假行为及事务所出具的不实审计报告通常在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后方被查处。

结论与建议

通过典型经营失败公司历年审计意见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审计时其风险与责任意识有所提高,对于经营亏损特别是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然而在公司经营风险尚未突显时,注册会计师却未能在审计报告中指出公司存在的重大错弊事项,甚至与公司合谋最终导致审计失败。随着证券市场的,审计的鉴证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笔者就提高审计质量,防止审计失败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外部监管、提高审计的外部关注。审计报告作为一种产品,有供求双方,提高需求方的需求质量,可间接引导供给方提升产品质量。我国已改进并强化的外部监管措施包括:(1)上市制度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改革,明确了中介机构的责任,增加了投资者对中介报告质量的关注;(2)证监会2001年系列措施的出台,从非标审计意见的界定与运用、上市公司融资环节的审计工作、发行环节更换事务所的情况及增加审计收费的透明性等角度增强了对审计的外部监管,提升了审计报告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2篇: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甘肃移动

甘肃移动是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于2004年在香港及海外上市,作为一家海外上市电信企业,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工程审计、运营审计、风险评估等,开展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必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审计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的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逐渐增加。笔者拟通过对甘肃移动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进行研究,探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防范对策。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指出:“审计风险通常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方面。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所收集的各类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负责人所在企业的情况而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在审计工作实践中,甘肃移动常见的经济责任风险有以下方面:(1)因审计程序不当产生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指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审计原则。目前,甘肃移动各分公司总经理换届较频繁,审计任务非常集中,因此实际做法为“先离任、后审计”。②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受审计时间、审计力量限制,审前调查主要通过访谈形式开展,因此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掌握有限,不利于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2)因审计范围受限产生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谨慎态度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①抽样风险:现代审计中,抽样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无论采取判断抽样、统计抽样,都会因样本量不足而产生误差。②取证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现场审计中由于取证范围有限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在取证时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也会产生审计风险。(3)因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产生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目前,甘肃移动开展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表,从创收能力、业务拓展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但对企业负责人的经营决策是否科学、各项KPI考核指标的完成是否真实等评价较少,造成经济责任界定不完善。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实施ABC分类审计法,体现“先审计、后离任”原则。笔者认为,甘肃移动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审计力量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通过实施ABC分类审计法以解决“先离任、后审计”的问题。A类干部指拟晋升、提拔的企业负责人,B类干部指平调的企业负责人,C类干部指转岗、退休的企业负责人,对不同类别的干部应采取不同的审计计划。对A类干部应优先安排审计;对B类干部可尝试探索“先离岗、后审计、再任用”的做法,即对其无法在离任前实施或结束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先脱离原来的领导岗位,审计部门对其实施审计后,人事部门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任免;对C类领导干部可以先离任、后审计。(2)在经济责任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建立风险评级模型,降低任用领导干部风险。甘肃移动规定:各分公司负责人离任必审,任期超过两年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灵活安排任中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同步式”审计进一步完善公司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体系,促使审计关口前移,避免“秋后算账”。在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组应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风险评级并分类汇总,建立风险评级模型,根据评级结果为公司管理层领导决策和被审计单位整改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认为,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性质划分为5类:Ⅰ类指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问题;Ⅱ类指严重违反中国移动及省移动各项管理规定的问题;Ⅲ类指存在内部控制漏洞及风险的问题;Ⅳ类指影响效率、效益的问题;Ⅴ类指一般差错。审计发现问题按照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划分为红、黄、蓝三个风险等级:红指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损失或严重影响企业形象的事项;黄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会造成一定损失的事项;蓝指对企业经营不会造成损失但需关注或性质严重但影响不大的事项。(3)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宇宙”,增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营指标完成评价等向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招投标程序、县公司管理等多领域延伸,“由线到面”地拓展审计范围,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宇宙”。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注重与其他审计项目的互动,针对重点问题深入挖掘,以揭示高风险点和管理缺陷。

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大胆运用IT工具诊断、发现问题,利用SQL、ACL软件分析海量数据,提高审计效率。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全方位审视企业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梳理企业在市场、网络、服务、财务、法律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全面落实各种防范措施。

(4)健全审计评价体系,做到客观、公正、审慎。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秘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不例外。审计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竞争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量化评价。在财务基础评价法的基础上,要广泛采用专家评议法、分析性复核法、内部控制测评法等六种方法完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审计评价要做到四个经得起:经得起上级检查、经得起外部审计、经得起群众监督、经得起历史检验,最终要做到精准“画像”,体现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晓慧,2009: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与流程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劳伦斯B・索耶,1998:现代内部审计学实务[M],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3]胡春元,2009:风险导向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朱锦余、赵新杰,2002:任期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3篇: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一、政府工程审计风险的成因

在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审计中,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由于工程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确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工程审计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建设项目现场取证时,没有及时让共同测量的建设单位代表和施工单位代表当场签字认可,没有对落实的材料价格进行有效的认定,致使取证不充分或者出现缺陷,导致结论得不到认同等。对于这种风险隐患,部分审计人员在观念上、意识上没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就形成了相应的审计风险。

2.审计法制环境的影响。审计法律环境的不完善性与局限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主要以《审计法》为准,而《合同法》主要以调节民事行为为主,两者形成了一定的冲突。从《合同法》的角度,政府投资项目承发包本身是一种建筑市场交易行为,建设合同双方主体均具有法人地位,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合同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从《[!]审计法》方面,政府投资项目使用的多为财政性资金,其目的是为了公用基础、公益性事业,审计部门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等功能,有权根据 《审计法》及相关条例的规定,对利用建设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予以制止。这两种观点的冲突就使在适用法律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每一条法律及规章都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不能穷尽所有的事项,部分审计活动过程中,对技术和操作上的理解,并不一定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特别是现阶段还是主要依据定额进行工程计价的,定额只是给出了建设项目中的大部分事项的参考依据,而对于特殊的事项,就只能依赖审计人员在审计时的职业判断了,这就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

3.建设项目参建各方自身行为导致的审计风险。在项目管理中,包括合同管理、造价控制、质量和工期的控制以及报送的审计资料等,各方均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建设方作为建设项目的主体,应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负责,设计方应对所得出的设计成果的准确性、可操作性负责,监理方应对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以及变更、签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出现各方独立行事,管理不规范,资料不真实等情况,而施工单位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计工程量,多计造价,甚至弄虚作假。如果所有的事项都要在审计阶段来解决,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职业谨慎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而由于每个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不同,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

5.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内部控制不严导致审计风险。每个造价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都有所不同、经验不同,有时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可能查不出送审造价中的猫腻,这就在于有没有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取证工作,有没有及时做好审计记录,有没有执行严格的复核制度,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不可弥补的损失。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贯穿于工程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来源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主观方面,包括风险质量意识,所采取的方法、程序,自身专业知识、经验能力等;来源于建设项目的客观环境,包括建设项目相关各方职责履行,提供资料的真实程度和审计的环境等;要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需要从审计的主客观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多渠道进行完善,逐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工程审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针对政府工程审计风险产生的上述原因,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就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1.要树立风险意识,对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审计风险进行综合控制。搞好工程审计风险评估,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工程造价审计全过程,并将审计结果和风险相联系。一个基建工程项目的实施,往往受到人为的、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出现多变性,如设计变更、扩大规模、增设项目等。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时,要把风险评估作为一个必须的工作环节引入审计计划,按照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项目的先后顺序,明确审计要点,确定降低审计风险的措施与方法。要注重从审计项目计划、人员结构搭配、审计作业流程、审计结果等各个方面监控管理。审计人员只有认真分析任何影响造价的细节,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如在某防洪堤抛石项目审计中,提供的资料比较齐全,工程量有建设方代表和监理的签字认可,但是一个数据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抛石深度与该河道的正常水深不符,经核实抛石深多计了近两米,工程造价多计了近40万元。审计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审计责任,对工作做到一丝不苟,尤其是对有关数据的咨询和取证都应符合审计的要求和程序,并应及时留下审计进程轨迹。

2.坚持依法审计,对法律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或没有完善的地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应具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应将审计法和其它相关法律贯彻于审计活动的始终。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严把法律法规使用权,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地方文件,对法律之间有冲突的地方,应吃透其精神,多方咨询,以使得到的结果符合法律的要求。

3.对来自参建各方的风险, 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明显的不同,财务审计主要依据资料,而工程审计是对实物加资料的审计,审计的前提是被审计单位提供了合法、真实、有效的审计资料,再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如果被审计单位及其关联各方有意无意地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致使审计人员没能及时发现,就可能出现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应督促建设各方认真履行职责和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资料。对被审计单位,要求其认真履行审计承诺制,即对所反映的情况、现场情况的有效确认、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报审资料的时效性实行承诺,对提供的信息失真、失效,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严重不规范的企业,可以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清除出建筑市场的方法,以净化社会经济环境,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审计风险问题归根结底是质量问题,而决定审计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人员素质。努力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经常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业务交流,使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建筑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以适应不同工程审计项目的要求,达到高水平的审计效果;还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后续教育,通过这些提高业务水平,使之能胜任各自岗位,满足审计工作要求。通过加强审计人员政治素质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客观公正、严格执法、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职业道德。工程审计人员应善于倾听不同意见,深入研究合同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遇有争议的问题,应进一步深入查证和调查,及时分析判断,彻底弄清事实。应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沟通技巧的培养,从而使工程审计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避免由于个人行为不当引起的风险。

第4篇: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审计失败

近年来,以信息服务为基本职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日益增加,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追究审计责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注册会计师审计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国内一连串的审计失败案对注册会计师的诚信度、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审计职业界出现了诚信危机。随着投资者主张权利的不断出现和司法的介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面临的诉讼危机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就成为审计行业极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文拟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洪良国际公司IPO案为例,试述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管理审计风险,以避免审计失败。

一、案例概况

洪良国际公司全称为洪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由台湾人士萧登波于1993年在福建省创立,属纵向整合化纤类针织布料生产商,尤其专注于生产运动服装功能布料,特别是中国运动及休闲服装设计及生产布料,以原设备制造生产成衣。此外,公司还从事时尚、休闲服装及配饰产品的设计、开发及市场推广等业务。洪良国际公司的部分财务资料如表1、表2、表3、表4。

洪良国际于2010年3月30日公告称,公司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同日,香港证监会入禀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冻结洪良国际9.974亿港元的资产,相当于洪良国际新股发行净额。业内人士认为,洪良国际新股发行书中很可能存在虚假陈述,将原本很低的毛利润率做成30%。香港证监会以《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13条强制令为法律依据,成功申请冻结洪良国际新股上市获得的净额资金约10亿港元。除了第一被告洪良国际外,其旗下四家子公司,包括跃佳、其峰、菱发及鞍佳分别为第二至第五被告。香港证监会还指控洪良国际违反了《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77条、298条、300条及384条,指控洪良国际披露虚假或具有误导性陈述的资料、诱使或欺诈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香港高等法院颁布冻结资产令,禁止洪良国际等五家被告公司将9.974亿港元资产从香港转移,并冻结洪良国际在东亚银行及永丰商业银行的账户,其他四名被告在东亚银行的账户均被冻结。香港证监会于2010年3月29日取得法院临时强制令后,于3月30日指示香港证券交易所暂停洪良国际的交易。此后,香港证监会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了一份公文,要求洪良国际将接近10亿港元的资金返还给曾在IPO时认购洪良国际新股以及2009年12月24日上市后购入其股份的投资者。这是迄今为止香港证监会针对新上市公司所采取的最严厉的举措之一。香港证监会的严厉举措凸现了其惩治和杜绝市场违规行为的决心。

香港高院法院文件显示,截至2010年2月27日,洪良国际在东亚银行的账户拥有现金约318万港元、活期储蓄1775万港元及定期存款8.4亿港元。冻结资产令还要求五名被告必须在7日内以书面方式提交5万港元至9.974亿港元的个人资产资料,包括资产所有人、性质、地点及所属银行账户的具体资料。香港高等法院还将委任接管人追讨并接管近10亿港元资产,被告则须支付接管人的委任费用,并向财产接管人支付以汇丰银行最优惠利率附加1%的利息。同时,一旦洪良国际需要赔偿投资者的损失,也将由财产接管人代为分发。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负责洪良国际上市项目的主要为合伙人邹小磊、合伙人Money Chow,以及高级经理梁思哲。邹小磊、Money Chow仍然受聘于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就在香港证监会公告前不久,香港廉政公署(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表示,已指控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经理梁思哲在洪良国际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中涉嫌行贿。

根据香港廉政公署的指控,梁思哲于2010年2月向其下属提供100,000港元(约合12,880美元)贿款,作为就洪良国际IPO招股说明书准备会计师报告的报酬。洪良国际于2009年12月24日上市,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其上市审计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一份公告中称,已经发现了上述被指控的贿款,暂停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汇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声明表示,有关涉嫌贿赂事件是由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内部举报热线揭发的,经调查后,该名涉案员工已被暂停职务,同时,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也自行向相关监管机构做出举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强调,该事务所已经并将继续与相关监管机构通力合作进行有关调查。市场观察人士指出,香港企业上市程序中存在责任缺失问题,例如:依据目前的法律,公司股东无法控告上市公司的审计人在IPO阶段存在不当行为;另外,在公开市场购入股票的个人也无法指控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存在虚假信息。他们认为需要修改法律,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在IPO中的合法利益。

二、案例分析与启示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洪良国际披露了虚假或具有误导性陈述的资料,诱使或欺诈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但担任其上市审计人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不但未能对此给予足够的职业关注,而且未能扮演好鉴证者的角色,甚至指派不具备职业操守的人员从业,在尚未进行委托人内部控制环境和审计项目风险评估、未形成风险评估结论的情况下,出于对同业竞争的担忧和自身利益考虑,与委托方串通勾结,表达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在客观上使审计独立性严重缺失,加之被审计单位自身内部治理机制失衡,最终双方均受到香港廉政公署严惩。近年来,类似本案的风险案例层出不穷,无数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为有效管理审计风险、避免重蹈覆辙,近年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至少在以下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

(一)明确会计师事务所的角色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强调会计师事务所属于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中介组织,应当以一定的社会公共利益为服务目的,以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为服务宗旨,注册会计师应当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会计和审计服务,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收取服务费用的主要目的应当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

(二)人力资源配备

相对于具有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更倾向于招募应届毕业生,并努力运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精神尽快将应届毕业生培养成国际一流的注册会计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培训人才的特色在于培训机会多、专业性和规范性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还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审计项目的人力资源调配和工时记录。审计组成员确定之后,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会指定一位现场负责人考核审计项目成本,每位注册会计师的工时成本根据级别分别计算。

(三)业务承接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认为:筛选客户的关键环节是评价客户的经营风险,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指导下,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是决定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关键因素,而被审计单位最大的经营风险就是经营失败。现实中,在选择客户方面,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根据企业管理层的诚信度、企业管理架构及行业自身风险等因素来判断,且只承接蓝筹上市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关注企业发展的战略性,着重判断其是否可能成为长期客户。在接触一个新客户时,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首先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若预计其发展潜力小或审计风险高,则很可能放弃该客户。此外,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承担B股和H股上市公司的审计职责,而这些企业从上市伊始就要面对国际投资者及境外监管机构的评判,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相对比较规范,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也一直谨慎坚持严格的国际会计准则标准。

(四)审计前期准备工作

审计前期,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通常会召开准备会议,合伙人和项目经理会讨论审计组人员配备、时间和经费预算和审计策略等,并完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和审计项目风险的评估,组成审计组,通常还会讨论业务约定书条款并发函,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最终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分级,如果必要,还将由质量控制部门复核评级。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和不同的业务类型分别设计业务约定书模板,并尽可能将条款设计得对自身有利。与被审计单位签订正式业务约定书之前,会计师事务所法律顾问必须签署意见。

(五)审计实施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根据每个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和风险评估结论确定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在执行的审计程序大框架一定的情况下,每个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都是比较灵活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全球首席技术合伙人Timothy Bell认为现代审计是一种循环递推、证据驱动、基于判断的风险评估过程,审计程序是环环相扣的,每一环节程序的评估结果都直接影响下一环节可能需要执行的程序、可能不需要执行的程序、执行程序的简繁程度等。

(六)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第5篇: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是基于传统审计思维与模型创新的基础上得以提出的一种全新设计思维理念与模式。相对于传统设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言,风险导向审计是基于被审计企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流程为核心,利用多元化设计方法,对被审计企业进行综合性、一体化、实质性分析审查的方法。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总的科学应用,对降低设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促进企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险导向审计特点分析

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得知,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相对与财务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以及业务导向审计而言,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在于企业“风险”。无论是审计目标、审计对象还是审计规划与施行,皆与企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全面性、综合性分析企业风险因素、合理评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因素、把握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形成因素等[1]。其二,风险导向审计改变了传统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决策后进行风险审计的模式,注重企业内部审计计划基础企业经济活动目标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科学风险管理方法对企业内部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整合与解决,实现了风险导向审计“事前审计”模式的发展。其三,风险导向审计是基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风险管控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对企业内部高风险项目进行控制的同时,也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具有评估、完善、调整的作用,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是“大于等于”企业内部管控审计的。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呈逐渐上涨趋势,就2016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257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长7%,到2017年将突破19万亿元[2]。相对与建筑行业生产能力的迅猛发展而言,我国建筑行业生产管理模式、工作人员整体素养与综合能力、工艺创新技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固定资产投资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不利于进驻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与内部管理结构创新与改革发展。基于此,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风险管控过程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建立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提升企业内部风险管控质量,降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优化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新时期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问题

实践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缺乏应用的认知意识与指导理论:目前,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真正认知到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内部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符合企业发展与经营决策目标,内部审计仍处于项目财务导向审计与内部管理导向审计层面。第二,缺乏完善的审计信息数据库:审计信息资料的分析、评估与预测是实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发展模式构建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实现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化应用,就需要监理完善、前面的审计信息资源库,并实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与连接。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建筑企业并未建立独立且完善的审计信息平台,内部审计部门所使用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企业以前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的存档,从而导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无法实现对企业经营与管理风险的准确评估与预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达不到风险导向审计实际需求[3]。第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低下: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兴审计理念与审计模式,其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有效应用,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审计知识、会计知识、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还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会运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方法、风险评估与管控技术以及现代化审计技术[4]。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上述知识与技能并没有去全面的掌握与了解,且缺乏专业化应用型风险导向审计人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风险导向审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发展。第四,缺乏相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程序完整性以及审计操作秩序化是测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依据[5]。但是,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中,对可规范风险的实质性测评程序并无硬性要求,与现行内部审计考核制度相背离。因此,要想保证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优化应用,审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至关重要。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用以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应用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在提升自身风险意思的同时,应转变传统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建立独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并制定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用以规划内部审计工作秩序,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的贯彻落实,从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与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其次,加大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构建:人力资源是建筑施工企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资源,对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化应用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对此,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当前内部审计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低下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构建符合企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在选聘过程中,聘用高素质、专业性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工程技术人才、计算审计技术人才、风险管理人才等,革新人才组织结构,并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整体水平;组织开展人才培训,提升员工风险意识、工作责任感、职能素养,丰富员工知识,拓宽员工思维与视野;通过沟通与交流活动,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判断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与审计信息数据评估经验[6]。此外,注重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设备,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用以实现企业内部风险评估、管理与控制的快速化、精准化、全面性运行。从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可信性。

三、结论

总而言之,风险导向审计的有效应用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核心审计思想,对企业运营与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优化应用,从而降低企业审计风险,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企业运营与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李勇 单位:苏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丁淑芹.云计算环境下基于企业风险变革的审计风险辨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11:111-114.

[2]许东升.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探析[J].管理观察,2015,22:90-91+94.

[3]封扬,钱臻浩,沈雨欣.浅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业务中的应用——基于ABC公司的案例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8:45-46.

[4]朱文君.浅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基层供电企业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274-275.

第6篇: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的组织管理将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与质量的好坏,仍至直接关系审计项目的成败。因此,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构建适应信息化项目审计需要的项目团队 审计项目团队是审计项目实施的主体,团队成员的素质是否适应审计要求,人员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审计发现错弊、风险和漏洞的能力,因此,构建一个具有审计胜任能力的项目团队是保证完成审计任务和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具有传统审计所需的知识技能,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运用计算机实施审计的思路、技术方法以及解决计算机审计问题的综合能力等。因此,必须根据信息化项目审计要求,考虑选择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加入项目团队中来,考虑团队成员的组成结构,并根据审计工作任务要求,充分挖掘每位成员的潜能,合理分工,以构建高效的审计项目团队。

(二)做好信息化项目审计资源整合 通过审计资源的整合,达到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做好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1)审计力量资源整合。应根据信息化项目审计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以结构优化为原则,进行人员的合理配置,解决好审计成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问题,科学分工,以提高全体成员的审计水平。(2)信息资源整合。审计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对完成审计目标十分重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可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3)审计技术方法资源整合。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的整合,体现在继承传统审计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合理采用和推广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研究开发新技术。以满足信息化项目审计需要。

(三)建立和完善必要的信息化项目审计规章 制度针对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的特点,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计规章,将审计活动纳入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的轨道,避免审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通过制定信息化项目审计工作准则或操作指南,明确审计项目组织所要展开的工作和要求,明确审计操作程序和职责分工,增强工作的目的性、审计操作的针对性。通过制定信息化项目审计考核制度,以明确责、权、利为考核内容,以审计质量为主要考核目标,落实责任,奖罚分明,避免随意的、不负责任的审计行为,等等。

二、控制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成本

实施一个项目审计,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因此需考虑成本控制问题。在信息化环境下,需针对审计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关控制措施,以降低项目成本。

(一)审计主体方面 审计人员是审计项目的主体,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专业知识和经验、审计技术与工具的掌握能力等,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将会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审计成本。为了控制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成本,审计人员除了应增强审计责任心以外,还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与工具的应用,还要通过典型信息化项目审计案例分析、审计专家经验系统等积累审计经验。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以降低项目成本。

(二)审计客体方面 在传统审计方式下,由于采用传统的人工审计,一个审计项目任务的复杂性、重要性越强,越需投人更多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审计时间相对也较长,审计成本就越高;反之亦然。在信息化环境下,随着审计项目对象的信息化,使得有利于审计人员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审计技术与工具实施审计,从而可使上述关系得到弱化,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审计成本。

(三)审计管理方面 在信息化环境下,应根据信息化项目审计的新特点,通过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费用支出等,以有效降低审计成本。如通过建立电脑及软件的招投标采购制度、计算机设备耗材管理制度等,以节约采购资金,降低审计成本。通过建立规范费用支出制度,如各种耗材领用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等,尽量减少审计行为的随意性造成的不必要成本支出。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成本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形成全员重视成本控制的良好环境。

(四)审计技术手段方面 传统方式下的手工审计,效率低,成本高。信息化环境为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环境,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能力,扩大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人力,从而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如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强大分析工具,可高效的获取审计线索,提高了审计效率。通过与被审计项目系统实施联网采集数据和网上审计,可有效减少现场审计时间,从而节约了差旅费用支出。通过审计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进行审计信息的文档处理、统计汇总等。减少了审计文稿的抄写量和错误率,节约了办公耗材,等等。

三、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信息化环境将审计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得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点、控制内容等发生了改变,需针对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的特点,实施质量控制。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每进行一项审计,准备工作必不可缺。在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项目质量的关键控制主要包括:(1)充分的审前调查。只有通过充分的审前调查,才能对被审计项目对象有全面了解,进而便于审计时能集中力量,直奔主题和突出重点,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调查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不仅要调查了解被审计项目单位的有关基本情况和主要经营状况,更要在调查了解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在组织内分布、应用的总体情况基础上,全面、详细地了解被审计系统的电子数据、数据结构等有关情况,并要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进行初步审查测试,初步评价信息化审计风险,从而为制定审计方案提供足够依据。(2)科学制定审计方案。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审计工作程序、进度和方向,保证审计实施质量。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案与传统常规审计不同,方案中除了应包括一般必须的内容要素外,还应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特点,调整和增加相关内容,如:有关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提出可行的、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需求;规范对电子数据的审计程序步骤、技术方法;合理分配和明确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内容、时间安排、目的及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由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模式转变为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导致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作业流程、取证方式等与传统审计方式有了很大不同,因此,必须根据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实施阶段的特点建立相关质量控制。(1)标准化的审计作业流程控制。信息化环境下采取的计算机审计方式的程序性、逻辑性较强,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直接影响下一环节,某一环节的错误会产生“累积放大”效应,因此,要保证审计作业实施的

质量,就需要审计人员实施标准化的审计作业流程,防止错误的递延,避免审计的片面性、盲目性。(2)审计取证的质量控制。审计实施过程就是进行审计取证的过程,审计取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审计出现了新的电子审计证据的形式存在,由于电子证据存在易逝性、易被篡改、来源难以被确立、相关授权人员的批准以及签名本身的真实性难以确定等特点,使审计人员面临电子审计证据获取方法的适当性、证据内容的真实性、证据签名的真伪性、证据法律符合性等一系列新问题,因此须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电子证据的质量控制。如为了保证被审计系统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可在不通知操作人员情况下,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采集数据。(3)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除了包括常规的相关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准确性控制、规范性控制和审核控制等质量控制外,应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底稿的质量控制中来,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模板功能,自动生成规范化的底稿文档,实施底稿及相关文档的统一管理,并通过软件的功能设定,确保底稿的内容完整、要素齐全,以及经过必要的审核程序和手续,从而提高底稿的质量。

(三)审计项目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终结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衡量审计工作目标能否实现的阶段,对审计项目质量起把关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终结阶段质量控制需做好:(1)建立严格的审计复核工作及制度。审计复核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履行的重要环节,要建立严格的三级审计复核制度。在审计复核中,要合理划分各级复核的重点,明确各复核人员的职责,从而把复核制度落到实处。在信息化环境下,应特别注意计算机审计程序的充分性、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的适当性、电子证据的可靠性等的审查复核。(2)落实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中。需做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一是报告内容规范、依据充分、要素齐全,应附审计工作底稿和全部证明材料,如电子证据、影印件、实物证据等;二是报告结论依据充分,对查出的问题阐述清楚、真实可靠;三是报告中的审计处理处罚准确适当、合法、定性准确,审计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审计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在信息化环境下,应引入审计软件等计算机工具,实现审计报告的规范化编制和管理。

四、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风险管理

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各种要素,包括管理、经营、业务流程和交易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涉及面增大,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如电子数据存在易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检查测试的可能性等。为此,需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项目风险管理。

(一)树立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意识 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由于风险加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更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时,应保持必要的怀疑态度更深人地了解被审计项目的有关情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尽可能从多角度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对被审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避免遗漏;审计终结作出审计结论时,应经过充分交流、沟通和讨论,保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二)注重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 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模式是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直接影响所获取的被审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可能会带来电子数据失真的风险。因此,应注重和实施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审计测试,全面评价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以合理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控制审计风险。

(三)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评估 信息化环境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要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审计调查和了解,分析信息化环境下被审计数据系统面临的系统风险因素和非系统风险因素(即传统风险因素),判断重大错误风险可能存在的领域,合理确定重大风险的存在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合理确定检查风险,以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对风险较大的环节或区域实施重点审计,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审计遗漏,规避审计风险。

第7篇: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一、文献回顾与评价

随着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审计师法律责任的不断提高,面临强制审计的内容扩大,即必须同时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以下简称“整合审计”),以及客户数量的增多、高额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等多重约束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追求盈利最大化和高质量之间进行权衡。虽然,无论社会公众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无法准确衡量审计质量,从而加剧了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之间的冲突(Power,2003),但是人们却可以准确计量审计成本并将其与目标成本比较,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成本动因,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对每一个具体的审计任务都规定了严格的审计时间,这就是审计时间预算。

在目前的审计环境下,时间预算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质量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时间预算压力是导致审计判断绩效下降的首要因素,也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产生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并导致一些威胁审计质量的不道德行为(Kelley & Margheim,1990;Otley & Pierce,1996),这种不道德行为进而会对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事务所声誉带来损害,从而增加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并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暴露,甚至陷入困境(Coken(美国注册会计师委员会)报告,1978)。近60%的审计师承认曾经提前终止过审计程序,也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标准、违背了审计准则并引发了不道德行为(Rhode,1978)。Willett & Page(1996)发现大量的审计师承认通过不道德的方法加快测试程序,也没有完成测试报告样本中的所有项目;36%的参与者认为审计报告的时间预算非常紧张,很难完成或根本不能完成,56%的参与者认为其根源就是时间预算压力,因为如果不低报时间,几乎没有或从来没有能够满足时间预算(Pierce & Sweeney,2004)。Soobaroyen & Chengabroyan(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毛里求斯)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时间压力以及不道德行为,结果发现:87%的参与者认为时间预算压力越来越紧张,71%的参与者认为时间预算压力阻碍正常审计程序的进行,73%的参与者认为时间预算压力导致审计质量下降。近52%的参与者认为只有通过相当的努力才能完成或很难完成时间预算,25%的参与者认同或强烈认同存在审计师提前终止审计程序的行为。77%的参与者认同审计师把工作带回家并且不报告这些时间,90%的参与者认为时间预算在绩效评价时非常重要。由于时间限制,审计师更多地依赖记忆而非审计工作底稿,但记忆往往是有偏见的(Wilks,2002),进而导致审计判断发生偏差。即使上司增加对下属的体谅程度、指派下属工作的结构合理、上司和下属都拥有非常高的素质等都无法减轻时间压力的影响。另外,时间压力还与审计师因对工作不满意甚至辞职存在一定关联。更重要的是,由时间压力引发的低质量的审计绩效使社会公众丧失对该行业的信任。但与上述结论相反,Malone & Robert (1996)的研究并未发现,时间压力能增加审计师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上述国外有限的关于时间压力的研究主要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审计市场背景进行,由于中外审计环境差异较大,若其结论运用于中国就难免需要修正。但是,国内研究时间压力与审计绩效、审计风险的文献极少。在中国,时间压力做为影响审计绩效的环境因素,其重要性可能日益上升,并且在未来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Trotman,1999)。刘成立(2008)通过对我国一个全国性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数据也发现,时间压力会导致审计师减少审计程序,低报审计时间,最终导致审计时间预算不断缩短,进而导致审计质量不高。但上述研究都未涉及每个客户审计业务内容的增加导致增加审计时间预算,以及客户数量及其变化,尤其是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增加对时间压力产生的直接影响,也未研究时间压力对审计质量和审计失败发生概率的影响。王杏芬等(2008)运用我国1998年~2007年发生审计失败的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审计风险与会计师事务所内外部治理(如民事赔偿机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审计师的诚信度、客户数量、时间压力)等的关系。其研究表明:在赔偿机制完善和有限合伙制下,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时间预算压力不断增强,审计风险不断上升。目前国内外研究审计时间预算、时间压力与审计绩效、审计失败之间关系的文献还极少。国外学者仅仅研究了时间压力与审计绩效之间的关系,但对二者的关系存在相反结论;同时尚未发现有时间压力与审计失败的文献。在国内,仅发现少量的关于时间压力与审计绩效、审计风险关系的经验证据,但这些研究要么是以一家事务所的问卷数据为基础,要么以发生审计失败的公司配对后进行的实证检验,还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的严格证明,因此,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商榷。而今正值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合并的第三次大浪潮,合并事务所的人员、客户、时间预算等处于磨合期,加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全面启动,整合审计已成为新的审计形式之际,深入研究时间压力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甚至如何规避审计失败等,都迫切需要相关的理论探索和引领。

二、时间压力下会计师事务所最优模型的建立

其一,模型构建。国内外审计实务对审计时间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尤其是上市公司经审计过的年报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披露。否则,就会受到处罚,从而给会计师事务所造成了较大的时间压力,其不得不不断调整相应的时间预算,以确保所有客户的审计任务都能按时完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某一客户后制定审计计划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保障时间预算的编制、实施和管理,以及审计师的分工与安排等科学、合理,并在实施审计工作阶段和报告阶段实时调整,以确保审计按时保质完成,同时又使审计风险保持在其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鉴于我国审计行业倡导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而导致的不断合并浪潮,以及证券市场不断扩容,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数量不断增加,但审计师数量不变、审计师时限不变等趋势,因此,有必要加入审计时间限制和审计师人数的限制,建立客户数量与审计失败概率关系的优化模型,以揭示客户数量及其变化对审计失败的影响。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计师事务所通常会不断扩大客户资源,此时审计收入会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不过,一旦客户资源超出其时间限制和人员承受能力,包括审计风险在内的审计成本有可能超过审计收入,在达到最高收入后会逐渐下降,即二者呈倒U型关系。因此,其最优决策就是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还要使审计失败的概率达到最小。假定每个客户的实际收益为随机变量{xl,xh},xh、xl分别表示其实际收益的高低,且xl

沿用Beyer & Sridhar(2006)的做法,按照诚信度将审计师分为 R型和F型,由于R型审计师认为错报的成本很高,故总是如实报告;F型审计师可以从高估客户低收益的信号sl中得到收益B(B>0),故相机进行高估。审计师的诚信类型既属不受监管机制及动机影响的本质特征,又是其他人无法得到的个人信息,故令R型审计师的先验概率为?籽∈(0,1)。审计监督机制AOM(auditor oversight mechanism的缩写)以概率g∈(0,1)起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发生以下两种审计失败:

(1)两种审计师都可能发生的,因不完全信息或审计技术未能发现客户实际收益低(即均衡时,对i=F,R,总有q*i

(2)审计监督机制AOM失效时,F型审计师高估客户低收益信号sl导致审计失败的概率为Pr(rh∩sl/qF)=(1-?兹)(1-?籽)qF(1-g)。

王杏芬(2008)假定审计客户只要求年报审计,且都要求在次年的4月30日之前审计完毕,扣除上市公司出具年报的时间(至少需要20天),则每个客户最长的审计时间为100天。设某一会计师事务所有2y(y>0)个审计师,正常条件下每个客户需要2个审计师审计,则n(n≥y>0)个客户需要2n个审计师,且2n2y,即ny。如果每个审计师审计每个客户需要t(t≤100)天,则有2nt100,即nt50。同时,假定每个审计师的年均收入为10万人民币,则其每天的工资为100000÷365元。又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每个客户的人力资本支出总和为m元,且m>0。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边际成本递增,达到某种审计质量q的总成本为q2f,则m=2y×100000÷365×t。qf2表示审计总成本与审计质量呈二次函数关系。进一步假定除人力资本m外,其他成本忽略不计,则2y个审计师同时审计2n个客户时的最优审计质量qf应满足:

MinPr(AF)=[Pr(sh∩xl)+Pr(rh∩sl/qF)]=(1-?兹)C?啄n[?籽(1-qR)+(1-?籽)(1-qF)+qF(1-g)] (1)

Wf+n(1-?茁)Eqf-nPr(AF)Dqf-qf2(2)

s.t.2n

式中,Pr(AF)、Pr(AF/i)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及不同类型审计师审计失败的概率。C?啄n表示n个客户中有?啄个错报的客户,0?燮?啄?燮n。Wf表示会计师事务所的期初财富,E表示审计质量完美时的最高审计收费,EqR表示现实审计质量下的审计收费;审计师应得?茁Eq2,0

其二,时间压力对审计失败的影响。王杏芬(2008)还假定客户数量n为连续变量,将m=2y×100000÷365×t代入式(1)和式(2),由于n<y,将前两式带入(2)后将其中的y替换为n,并求n的一阶偏导数,令其等于0后得到:

n*= (3)

由于n=2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会高于n=1时的审计质量,相应地,审计失败的概率也会降低(Beyer & Sridhar,2006;刘斌、王杏芬等,2008)。其结论是:随着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审计时间压力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审计失败的概率不断增加。其中,均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达到了兼顾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平衡点。

其三,整合审计下时间压力对审计失败的影响。前述假定会计师事务所仅仅审计客户的财务报表,为了更贴近现实,进一步假定同一会计师事务所既审计客户的财务报表同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即对同一客户进行整合审计。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整合审计是两个关系非常密切的鉴证业务,既不存在独立性威胁,又可以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即直接将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用作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测试的证据来源,至少可以省去了解和熟悉内部控制的时间。对于客户而言,可以省去寻找会计师事务所、双方谈判、审计过程中磨合的时间,还可以节省部分审计费用。无论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还是从客户的角度,都是最优的选择。但是,从会计师事务所时间预算的角度看,与以往相比,整合审计无疑加重了时间压力,因而也孕育着更大的审计风险。沿用模型(1)、(2)的思路,假定加入内部控制审计每个客户需要增加2个审计师,得到新模型如下:

MinPr(AF)=[Pr(sh∩xl)+Pr(rh∩sl/qF)]=(1-?兹)C?啄n[?籽(1-qR)+(1-?籽)(1-qF)+qF(1-g)](4)

Wf+2n(1-?茁)Eqf-2nPr(AF)Dqf-nmqf2 (5)

s.t.4n

类似地,得到最优审计质量时的客户数量与审计质量、赔偿损失的关系如式(6):

n**= (6)

由式(6)能得出比仅仅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更显著的结论,即进行整合审计时:均衡时的客户数量n**随着客户收入E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审计质量q*f的提高和审计时间t的延长,审计客户数量和审计师人数不断减少; 均衡时的客户数量n**和审计师人数,随着审计失败Pr(AF)及赔偿额D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审计师人数的限制,导致审计时间压力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审计失败的概率不断增加,尤其是实施整合审计下二者的这种关系更显著。其中,均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达到了兼顾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平衡点。

三、时间压力对审计失败影响的案例分析

无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大小,一定时间内过多的客户都会增加其审计失败的概率。但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数量还很有限,因而整体上还不存在这种大的趋势,或者即使存在却由于数据不易得到,因而较为科学的实证研究只有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本文仅根据一个典型案例来印证前述结论的合理性。这个最典型案例是深圳乾嘉德会计师事务所因在较短的时间内审计客户过多而被撤销,其合伙人被处罚。深圳乾嘉德会计师事务所(原深圳中喜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仅有16名注册会计师的合伙事务所,该所内部管理混乱,质量控制薄弱,从2003年1月到2004年5月间仅仅17个月内共出具了4098份审计报告,且大量审计报告未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因而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假定每月30天,除去周六、周日,按每月22天计算算,人均两天出具1.37份审计报告。在整合审计已成新的审计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同时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其审计质量就更难以保障。有实证结果表明,整合审计后的会计信息质量并未有显著提高(王杏芬,2011)。一定时间内过多的客户数量和极为有限的审计师人数,尤其是超出审计师审计业务承受能力和人最起码的生理负荷能力的客户审计,长期持续下去,无疑会产生严重的审计失败甚至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毁灭。

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和审计师的相对减少,加上人的生理能力所限,会导致审计的时间压力过大,进而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概率上升。因此,在新一轮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浪潮和整合审计模式下,只有通过特殊普通合伙制制度创新、民事赔偿机制给予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更严格的违法约束、加强审计师诚信的自律性,增加审计师数量等方法,才能缓解审计师的时间预算压力,这也是降低审计失败的最佳选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际化进程中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品牌资源优化问题研究”(批准编号:10YJA79019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斌、王杏芬、李嘉明:《审计公司组织形式、多客户审计与审计失败》,《审计研究》2008年第1期。

[2]刘成立:《时间压力下的注册会计师行为――来自一个全国性事务所的调查证据》,《审计研究》2008年第2期。

[3]王杏芬:《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研究――客户组合风险视角》,重庆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4]Beyer, Anne; Sridhar, Sri S. 2006. Effects of Multiple Clients on the Reliability of Audit Repor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2(1):29-51.

第8篇: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预算审计 质量管理 审计方法

一、预算管理审计的内涵及实施概况

预算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以收入预算、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及资产预算等方面内容为对象的审计工作,是确保组织预算管理能充分而适当地推动组织各级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保证。基于预算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国家机关及大多数企业组织比较重视预算审计质量管理,普遍启动实施预算审计项目,而且逐渐提升这方面的审计项目在审计部门年度计划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各种单位组织推进预算审计的实践,用涌现出了很多质量问题。一是审计理念和手段滞后,在审计沟通和调研方面发现的问题偏少,信息系统审计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在整体上也落后于组织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二是过往审计经验的羁绊,主要是在传统审计工作中习惯方块分割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盲人摸象一般地过往经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充分开展;三是期待和逆反心态形成的困境日益严重,随着预算管理的普及和实施,国家、民众及各企业组织各管理层越来越重视预算审计,对此寄予的期待越来越大,而被审计单位越来越不想暴露问题进而设置审计工作的障碍,引发严重的审计风险。

二、预算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

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企业组织在逐步扩大推进实施预算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同步出具了系列质量控制办法,其中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质量控制举措最为典型和繁多,主要表现在如下七点:

一是明晰厘定各岗位职责。在单个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开展以前,专门召开沟通会议或形成相关制度文本,对审计组长、小组长、主审及各个组员的具体职责进行详细说明,以避免因职责不清而产生审计空白区域或出现审计重复现象。

二是与被审计单位形成良好关系。现在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前,应该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事先沟通;在现场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注意采取相关策略争取被审计单位在线索、基础信息及专业智力等的支持。在现场审计结束前,审计组长及相关人员应该主动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生产、营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及时交流,交换讨论审计意见,为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打基础。

三是形成现场审计总结机制。在特定审计项目的现场审计终结之际,审计项目组成员应该根据组长的安排在特定时段内以座谈会、讨论会等灵活方式集中总结现场审计工作,组长、小组长、主审及关键环节的负责人员尽可能地形成总结性文本。现场审计总结的内容重点包括审计项目开展的各个环节的自我检查及经验和不足之处。

四是厉行三级复核审计底稿制度。现场审计环节过后,及时、严格地对现场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或工作记录等文本进行三级复核,主要检查审计证据的合规性、相关性、客观性和充分性,避免现场审计出具及应用的基础信息出现风险因素,也避免初步审计结果形成失误。

五是形成定期碰头的良好习惯。鉴于预算审计项目需要的时间普遍较长,审计项目组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特殊情况定期安排有特定成员参加的碰头会,便于审计组长或审计小组长及时了解审计项目进行情况并向审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定期通报,也便于审计团队带头人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工作重点,动态保证审计质量。

六是形成非定期报告重大事项的自觉和机制。基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之间的落差和区别,在预算审计工作中往往会发现重大问题。对此,具体环节的负责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及国家审计机关部门领导或公司审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之间应该设置有效的沟通系统和方式,并形成相关制衡机制,以便重大事项信息能迅速及时地传递到各权责相关者手中,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而出现审计风险。

七是形成严格审核审计报告内控机制。对此,一要事先厘定相关制度,根据组织经营情况及治理结构确定重点审核内容、审核人员职责及具体审核程序,确保审计报告的审核有章可依;二要在具体实务中将相关制度规定贯彻落实,在具体负责审核岗位人员的选聘方面确保具有充分的胜任能力,进而确保审计报表审核工作的严格、严谨和科学;另外,应该配备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审核工作疏忽或者不力的情况进行严厉问责。

三、完善预算管理审计质量管理的可行维度

在其他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完善预算审计治理管理主要也应该从人力资源及所负载的审计技能两方面着手。

在人力资源方面,应该从长远培育及暂时借用外智两个方面着手。在长远培育方面,要根据对预算审计工作的未来预期,结合组织拨付给审计部门的资金预算情况,从招聘及后续教育两方面着手,系统而有计划地发展和培养审计队伍;在借用外智方面,要根据内部总体人力资源情况及外部环境状况,整合内部审计部门以外的组织内部人员,适当聘用外部专家,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审计外包借助社会审计力量。

在审计技能方面,主要从覆盖面、抽样和跟踪三个方面着手。在覆盖方面,在具体审计实务中灵活结合“分级负责制”与“必审原则”,即在“分级负责制”的大框架下根据行业特点及审计事项具体情况确定后者是否延伸审计,一般需要延伸审计的事项是重大决策、重要工程、预算执行出现重大差异等情况;在抽样方面,在风险事件可能性及事项本身的重要性较低的情况下坚持采用便捷“判断抽样”的同时,对于重要事项或者关键风险点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采用“统计抽样法”,在将抽象风险数据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管控。另外,鉴于预算管理本身的动态性质,要强化推行实施预算动态审计,并辅之以专项审计、半年报审计等动态跟踪方法,及时查找、确认预算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思考制定整改措施,全面提升预算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彩虹.国家审计如何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财会月刊.2009(20).

第9篇: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

一、关联方交易及其审计概述

1.关联方关系概述

对于关联方的定义为:“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有些上市公司的关联方舞弊较为复杂隐蔽,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有时往往难以对关联方关系作出准确的判断,而根据我国审计准则中对于关联方的有界定定较为笼统,因此往往使得注册会计师难以辨别真伪。

2.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常见表现形式

(1)交易过程中的资产价格不是公允价值

为了掩饰企业资产中一些低质的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往往会将这些资产高价出售给关联方与此同时以低价购买关联方中的高质量资产,通过这种渠道来粉饰报表,达到掩饰的目的。

(2)运用关联购销业务

具体的操作手段,一方面企业为提升自己的利润,通过与关联方签订购销合同,建立虚假的购销关系高价出售商品虚增收入从而粉饰了报表的利润。另一方面某些所谓的关联方与上市公司并不是关联方关系,只是该上市公司可以控制这些交易方建立购销关系从而虚增利润。

(3)通过担保手段进行舞弊

在上市公司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资金时,母公司利用其较好的信用条件而将这部分筹集资金占位己有,同时也取得了上市公司作为担保来粉饰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舞弊。

(4)利用委托或受托经营方式粉饰业绩

这种方式是为了在上市公司有低劣资产时委托给母公司来代为管理或者是上市公司收取较低费用受托经营母公司获利能力较高且较稳定的资产,以达到粉饰上市公司业绩的目的。

二、A企业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及分析

A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成立,于2011 年9 月27 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板上市。在A企业2011年上市时,虚增收入2.8 亿元,虚增净利润将近6000万元。2012 年的半年度财务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1.88 亿元,虚增营业成本 1.46 亿元,虚增净利润高达4 023 万元。A企业财务造假案的曝光,重击我国的创业板,成为创业板中的第一财务造假案。

2.A企业的造假分析

根据A企业的关联方舞弊案例,上市公司往往最常使用的舞弊手段就是与交易方签订虚假的购销合同从而凭空创造优质资产,虚增利润从而粉饰报表。对于关联方的关系的认定程序较为繁琐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不易核查,但是仍然可以依照一些辅助手段来进行调查例如销售定价。通过调查采购方的采购单价在交易期内是否在合理的区间以此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销售差异来调节利润。当审计人员发现有超出合理区间的交易就要提高警惕,这种情况下一般就是存在重大审计风险,上市公司很有可能利用关联方转移利润或者虚增利润的嫌疑,可以直接追查该类企业,也许就能发现它为公司的隐蔽的关联方。

三、A企业关联方交易审计问题原因分析

1.注册会计师未充分识别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当重点关注企业容易出现舞弊的关联方交易领域。前五大客户中,有四个客户的交易数据大幅度虚增,报告显示,湖南省傻牛食品厂,怀化小丫丫食品,贡献收入都在1300万元左右,成为营业收入的大部分的来源。但在更改后的中报中,这两个公司已经从前五大客户名单中消失,而在审?程序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与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并获取相关交易方的必要信息进行仔细分析,对涉及的重要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尽职调查,相信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舞弊迹象。

2.注册会计师未执行有效的分析程序

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在对A企业的审计过程并没有实施有效的分析程序,审计人员利用分析程序可以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对财务信息的真伪做出判断,实施有效的分析程序对于发现企业关于关联方交易的舞弊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关联方交易相关分析程序实施不到位是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

3.注册会计师可能未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审计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应当秉承公正诚信客观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履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遵循这些原则,这些因素包括自身利益、密切关系、外在压力等。

四、完善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对策

1.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识别隐藏的关联方关系及交易

企业在关联方舞弊时往往比较复杂隐蔽,审计人员不易识别出关联方关系。所以应当通过询问等审计程序深入研究关联方关系的真伪,仔细核实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应该只依据表面资料从而正确识别与评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

2.执行风险评估和相关工作

在A企业审计工作开展之前,事务所该项目负责人可组织审计人员进行项目组讨论,主要围绕着通过对企业的初步财务分析识别企业是否存在财务舞弊的驱动因素以及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和重视程度从而更好的评估舞弊风险。为了更好的识别关联方关系和交易,审计人员还可以寻求专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