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孝文化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孝文化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孝文化的作用

第1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德育工作;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87-02

地域文化内涵丰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学校的内涵发展之路尽在文化育人。而地域文化在文化育人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极具特色、优越性和可持续性。

不断地向地域文化“问道”,给学校指明了一条不断前行的路。我校德育体系的建构就是在对地域文化不断溯源、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

一、文化溯源:吸吮地域文化营养,汲取教育智慧

1.千秋文脉――提炼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透视一所学校的窗口或名片。它是物态化的史料累积,更是人的活动与精神的凝结。一所学校如果注重校史研究,那么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功能。

我校地处柯岩街道仁让堰,原名“仁让堰小学”,有着百年的建校历史,浓浓的地方文化资源孕育了柯岩悠久的历史文化。核心文化发源地仁让偃,原名“沉酿堰”,属鉴湖水系中的一座水利工程。据老一辈相传,这一段鉴湖的水质,最适宜于酿造绍兴老酒,当地百姓也以善于酿酒而名闻远近。附近一带的人们,都纷纷到这儿来学酿酒的本领。学成后,就载着这儿的鉴湖水去酿酒,形成了人们之间和谐相处、守望相助、谦让诚信的风气,沉酿堰由此而得名。后来,因为“沉酿堰”与“仁让堰”发音相同,也感叹于淳朴的民风就叫成了“仁让堰”。

追寻历史的脚步,“仁”在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对人友善、宽厚等等。“让”,即不争,谦虚地礼让或退让,是一种谦逊、豁达、高雅的表现。学校通过研究,将“仁让”凝结成“孝、助、信、礼、让、慧”六字。“仁让”的人文品质,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

学校的发展历史,是一笔财富。提炼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德育切口,使学校德育有创新、有特色。

2.千年擎天――提炼地域特色中的育人精髓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在德育工作中善于抓住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就能使育人文化独树一帜。

“云骨一柱青天擎。”“云骨”是巍然立于柯岩大地上的一柱擎天,是国家4A级风景区――柯岩风景区的重要标志。学校请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提炼“云骨精神”,发掘了“云骨”的文化内涵:巍巍云骨,容“志气、才气、骨气、秀气”于一身,明确了每个岩小学子努力的方向。

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我学校位于“云骨”之侧,得天独厚,学生每一年都会进入景区瞻仰这自然奇观。学校提炼“云骨”之育人精髓,将“四气”精神融入柯岩教育丛林,也成了顺其自然的事了。

3.千锤百炼――汇成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吸吮地域文化营养,汲取教育智慧,为校本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德育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去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观。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更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更能体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个性。我校研究地域文化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理清了方向。于是乎,校本课程雏形初现。全书分四大篇章:骨气篇,爱国爱家,体魄强健,刚正不阿;志气篇,志存高远,充满抱负;才气篇,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秀气篇,不骄不躁,灵动儒雅。

二、文化浸润:吸纳地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心灵

1.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的“仁让”品性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也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所以,我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创建,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云骨”四气精神“志气、才气、骨气、秀气”,铸就学校精神。学校的横联,班级的争章园地,校园石文化,无不彰显着这一特色。二是取自“云骨精神”之秀气的“仁爱谦让”,它沉酿芬芳,追求品质,构建了人文校园。浓厚的校园文化让仁让精神在校园里显性,使其更直观。

2.德育活动践行学生的“仁让”品性

德育活动是建立在对因果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目的性活动,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德育目的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在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时,都紧紧围绕着“仁让”并以此制定目标计划。

我校是“浙江省红十字示范学校”“市红十字示范学校”“市廉洁教育示范学校”“牵手献爱心,结对助成才”活动十周年先进集体。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把红十字会的工作全面融入学校的仁让德育工作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开展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尊师爱幼等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活动,培养了大量的具有“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红十字优秀少年。

在环境中熏陶,在活动中成长,地域文化不断浸润学生心灵。

三、文化发展: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德育品牌

1.搭建平台,建立评价机制

德育需要管理与评价,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推动德育文化的不断发展。作为德育管理者的班主任队伍需要建设,作为德育被管理者的学生也需要被评价,在评价中获得信心与动力。

如我校德育体系中的“小导游”品牌,提出了“星级导游”的评价体系,分成“才艺小导游”“智慧小导游”“风尚小导游”“勤快小导游”“体能小导游”五颗星,让教育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大目标得以体现。

管理科学、评价公正又是德育文化维持生命力、不断发展的不二法门,我校采用“星级导游”评价体系进行德育评价,并由之生根发芽,采用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约束、管理学生的品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2.家校联动,成立家长助力团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关键人物,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焦点之一。 学校如何利用家长的人力、物力、知识和信息等去为教育服务,成了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话题。我校根据德育文化发展需要成立了家长助力团。

家长助力团在我校德育工作建设中的优势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长的职业优势。家长职业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扇窗口,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二是家长的个性优势。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将这些家长的个性优势资源整合到德育中,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家长的地域优势。学校德育取自地域文化,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是最为熟悉地域文化的。

第2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音乐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人们更加追求精神生活质量,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欢快的音乐旋律可以使人们精神愉悦,缓解工作及生活中的疲劳。所以,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高等院校的音乐文化产业建设可以促进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高等院校开设音乐专业越来越多,高校的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繁荣,带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所在城市的整体社会竞争力。所以,社会及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起高校的音乐文化建设,避免一切阻碍高校音乐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为高校的音乐文化建设扫清障碍。高校的音乐文化建设对整个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胜枚举的,在发展过程中,要克服各种困难,保证高校音乐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使社会文化产业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音乐产业是各个国家对音乐生产制作领域的常规叫法,由唱片公司、音乐制作公司以及销售发行公司组成,而音乐产品的发行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音乐是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文化艺术形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大众生活带来乐趣,同时可以带动国家的经济增长,音乐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们的精神境界,陶冶情操,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下:首先,我国统一有序的音乐文化体系尚未建成,阻碍了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完善我国音乐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健全的音乐文化市场可以促进音乐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展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实现音乐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音乐文化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产品市场、销售市场不够发达,文化制作市场也比较滞后,这些现象都会严重阻碍音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流通,限制了文化市场的深入发展。其次,对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我国音乐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民族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个地区所流传的音乐作品非常珍贵,需要我们来传承与保护,现代音乐方面,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有效的音乐文化资源很少得到开发与利用。所以,如何开发音乐文化产业,把音乐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是当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最后,我国音乐文化产业法规比较滞后,在几年前,就有人大代表提出了议案,建议制定健全的音乐文化市场法规,解决文化管理跟不上的问题,由于各个部门利益的纷争,职能管理较差等因素,我国音乐文化管理法至今尚未完善。所以,根据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要尽快地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得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集中力量推进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高校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1.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开设音乐相关专业的高校比较多,但是缺乏高水平的音乐师资队伍,与高校的思维认知以及经济实力都存在一定的关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高校在科技方面的相关专业比较重视。所以,文化类的学科发展不作为主要的发展投入对象,学校不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来引进高水平的音乐师资力量。许多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所以无法给学生们配置该水平的音乐指导教师,严重影响学生们综合水平的提高,阻碍了我国高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所以,音乐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是阻碍我国高校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资金供给不足。目前,教育界的教育经费比较缺乏,而高校音乐专业所需教育资金投入比较大,给高校的办学带来一定的压力。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阻碍我国高校音乐文化的发展,与音乐相关的设施不够健全,资源配置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们对音乐的热情。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是未来音乐文化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所以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尤为重要,只有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高校要加大音乐专业教育资金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融资,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平台,达到高校办学的真正目的,实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整体提升,为学生们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3.学生自身素质较差。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音乐人才质量整体有所下降,学生们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给日后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够领略音乐的内涵,在日常学习中,跟不上教学进程,接受与理解能力差,渐渐地对自身失去了信心,对音乐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高校音乐课堂效率,对高校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阻碍。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有天赋,要有基础,要有勤奋的精神,不断挖掘与探索音乐中的奥妙,积极地掌握音乐文化基础知识与传播技能,发扬我国高校音乐文化产业精神,带动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4.缺乏社会实践。对于高校音乐专业来讲,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专业,当前的音乐专业教育还是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化发展,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们接触音乐文化的渠道非常便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音乐的欣赏与学习,大学生是推动音乐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一定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升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发掘自身的不足,高校要加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提议,鼓励学生们走出去,提前地接触社会,为毕业后从事工作或音乐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音乐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繁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所以开始逐渐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生机。在我国文化产业链中,音乐文化占据主要地位,音乐文化比较活跃轻松,可以使人们放松紧张的生活压力,缓解压抑的心情,是非常贴近人们生活的一项文化产业。当前,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抒感的工具,高校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重要传播环节,高等院校对音乐人才的培养以及发展音乐文化产业占据了支撑的地位,高校在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同时,把音乐知识进行了有效的传授,同学们获取了专业的音乐传播技巧,掌握大量的音乐专业知识,可以进入相关的文化产业,参与音乐文化传播的相关事宜,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非常有利,把先进的音乐文化传播给人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带动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繁荣。2.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高校音乐文化培养了专业的音乐人才,传播了音乐文化,带动着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高校的音乐文化直接影响着所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进步,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有效提升,实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3.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高校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有效地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越来越紧迫,音乐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音乐文化建设为社会培养了高水平的音乐人才,这些人才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对音乐文化的需求做了完美结合,从而更加适应了人们的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音乐文化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健康的艺术氛围。

四、结语

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其发展潜力非常巨大。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使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解决就业问题,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下,解决了高校的实践机遇及就业率等问题。对于地方高校来讲,要正确认识到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自身的影响,两者要相互融合,事项双方发展的互动,通过共同努力,高校会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区域性的文化产业也会由于高校音乐文化建设而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浦彤伟.高校音乐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4,(1).

[2]浦彤伟.在文化产业背景下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研究[J].音乐时空,2014,(3).

第3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如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校园暴力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如追求时髦、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你会对明亮完好的玻璃蓄意破坏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逐渐地减少,最终会慢慢地消失,从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4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交汇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体育文化,广义上理解,是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体育文化就是体育精神现象、体育活动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体育活动关联着的各项制度、组织机构、社会团体等,在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和活动过程中人的精神生活。

当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之中交汇与分野相统一的亚文化部分。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借鉴国际先进体育文化,以完成体育教育所培养的专业和综合人才为使命,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人文体育的素养,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健身意识和品德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健康为本的全部教育活动。1965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人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理念。他认为:接受教育应当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终身教育是教育定向上的整合。对于具有多样性特点的校园体育文化,其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接受终身体育教育观念。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是交汇一体的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其在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表现为:

1.体育文化重品德。培养良好的品质道德,塑造高尚纯洁心灵。高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风华正茂的青年大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适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轨迹,特别是结合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能较全面地实现对青年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培养。

2.体育文化催智力。科学研究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大脑神经细胞得到充分发育。同时,运动能为整个大脑神经系统提供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使大脑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运动可以引起中枢神经兴奋,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休息,疲劳消除,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3.体育文化助身心。“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科学定义,阐明了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校园体育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运动能力。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机能。校园体育调节学生的心理,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催人奋进,身心愉悦。体育运动培养了集体观念,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协调了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与疲惫,给人带来欢愉、亢奋,使人身心和谐、健康。

4.体育文化促审美。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健与美的统一,体育锻炼能使体魄健美,体形匀称,姿态端正,动作矫健。高校体育能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如健美操、艺术体操等多种体育运动,培养了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和心灵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主体自身的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谐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积极性,陶冶情操。

5.体育文化推良习。体育运动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勤劳勇敢,抗击挫折。建立良好的个人习惯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校园体育文化可为学生营造好的时段、期间、阶段性、规律性生活环境,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处于青春萌动和旺盛时期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烈,信息接受与变换快,追求新事物新创举,校园体育正是通过健康文明的活动充实学生闲暇生活,还在体育运动中受到合理化、经济化、最优化的技术启发,对劳动、生存、生活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6.体育文化造氛围。完全可以这样说,缺少体育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生机与活力、死气沉沉的学校;没有体育文化的学校,也不能称其为学校。体育文化以特有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对学生要求进行普遍体育锻炼的同时,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从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入手,在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竞技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和保健体育等方面大力营造体育氛围,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占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一重要阵地。

三、结束语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继续坚持体育教育的正确方向,有明确的层级目标,继续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围绕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中心,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具有本校特点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二侠.论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时空,2010,(4).

[2] 罗纲.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第5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校园媒体;文化建设;高校

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支撑。宣传激进的精神文化将会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使整个学校的文化风气逐步提高。

1校园媒体传播方向和模式

校园传媒,既是一种媒介机构,把高校和社会连接起来,起到桥梁作用;又是一种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与企业联系就业的机会。它可以使某家企业创办的校园媒体,也可以是学校内部自己创办的,更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团体组合创办的。它包含封闭、集中、延续性;容量大;开发成本低;具有文化独特等特点以下我们将就校园媒体的传播特点做出总结。

1.1校园广播

通过在课间休息、午间休息、晚间休息,播放校园广播,为在校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媒体人可以选择广播的内容,除去一些避讳的党政内容,国家违反内容,例如,暴力,黄色等不利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校园广播不仅锻炼了在校学生媒体支持能力,也使得听广播的学生收获到一份额外的知识。现今的校园广播,已经突破传统校园广播的形式,即只能人工在线广播。随着科技发展,已经制造出智能的广播器,可以录音,并按人们设置的时间自动播放,极大的提高了校园广播的效率。

1.2校园展板

校园展板,由学生设计制作,其将会展示每月发生在校园的重大事件和国家的重大政策,例如,国家提出的“两学一做”,学生团体以此为主题,做出宣传海报或其他有宣传效果的展品,把它们张贴在展板上,供来往学生和教师观看。通过校园展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校园内部发生的事件,了解到学校的文化风气,加强学生对母校的热爱。同时,也会使得学生了解到我国颁布的重大政策,对我国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是每个公民应该做到的事情,而现今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兴趣,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显著,通过校园展板,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我国政治的掌握水平。

1.3校园外联

校园外联是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组织的一个部门。它是学校与外加社会商业联系的商圈。通过学生自主寻找外界商业或政府,或者学校找到外资公司,派出学生,与相应公司部门人员联系、沟通,并说服他们投资学校或学校的项目,从而为学校获得资金,并对外宣传学校。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人士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为学校增加了声望,让更多人了解到学校。同时,外联部更是学校走入社会的一个代表,在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树立起学校学生会的招牌,让各大单位乐意与我们合作,扩大我们学校的影响力和活动开展的社会效应,获得人气。

2校园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的社会。媒体就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现今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实现了一秒共享的特点,即世界互联网化,数据可以一秒上传、下载。发生在世界某一角落的新闻,全世界都将轻易获取。同理,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以下是我们对其所起到作用的总结。

2.1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风气

大学生活相当于小型社会,但对于大学生来讲,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仍处于局限的境界。优质的校园媒体将会在高校中引领好的风气,通过宣传好的人文知识、文化;帮助学生积极与外界社会建立联系等,建立起大学生对于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并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大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为学校奠定了校园文化的基础,使得校园逐渐得以笼郁深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好风气的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培养好的文化和精神,并为学校增光加彩,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前来就学。

2.2为大学生提高能力提供机遇

为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例如,工作于校园广播的学生,设计校园展板的学生,还有学生会外联部的学生等等,虽然他们提供了辛勤的义务劳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广播主持的能力、设计创新的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等。不仅为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获得了提高能力的机遇,其他处于校园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名声而将会获得相应的工作或者机遇,从而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化为实践和动力。这都依赖于校园媒体的对外宣传,因此,校园媒体对于校园内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进而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中心人员

在校园中生活得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作用的结果对象和受益者是学生,而校园文化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学生。通过校园媒体团体进行活动实践和对新闻的采编,,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使一些大学生通过校园媒体团体的新闻采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增长对于新闻的辨识能力和活动实践的能力,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和人格素质,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中心人员。好似接力棒一样,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接过校园媒体的责任,主动承担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重任,并将良好的学校风气和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斯文.校园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长江丛刊,2016(26):224-224.

[2]赵文欣.浅析新、媒介影响下的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J].神州,2013(5):26-26.

第6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一、校史文化是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改变了过去国家统一课程模式,变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的重点。就其内容而言,校本课程就要强调以学校为主,适合本校学生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要使学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满足。而学校的历史文化恰好能满足这一需要,从内容上讲,学校历史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总和,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融汇而成,它包含了学校历史、文化形态、生活习惯、学校风气、学校制度、学校传统等诸多内容,虽然有些并不十分科学,但其先进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先进制度和理念,激发学生内心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校史文化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强化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了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就和水涨船高的道理一样,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当人们把这种关系放到一所学校的时候,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就会越深厚,氛围越浓烈,学生置身其中就会越有自豪感、成就感和使命感,就越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扩大了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反过来,就会使学校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强化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将校史文化的教育经常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唱校歌,分析校训的含义,参观校史陈列馆,学习学校杰出校友的学习生活经历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感受、同化、追求,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完成质的转变,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校史文化能有力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完善

记得有位先贤说过,法律是规范公民的行为,而风俗规范的是人的行为。在学校,校风和学生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种特定区域的“风俗习惯”,是一股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的无形力量,同时也是一股让人无法逃避的力量,一个学生可以逃避学习,可以逃避错误的惩罚,但是他逃不过“风俗”的惩罚,而且是一种来自良心的谴责。这种“风俗习惯”就是一股无形的文化力量和道德感召。

四、校史文化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学校的历史文化对学校师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一旦形成就会世代延续不断,只要置身其中,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就会有一种趋同的渴望,只有自觉融入其中,才会有一种归属感,才能安安心心地学习、生活。同样,学校历史文化对家长和学校周边居民(环境)也是一种强大的辐射力量,家长因为学生,周边居民(环境)因为有这所学校,在长期的交往中,受到学校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学校了解越深刻就越有亲近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情感联系,就会对这所学校的历史文化产生一种认同,而且是来自心底的认同,从而自觉维护学校的权利、形象和声誉,关心学校的发展,最终走上与学校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五、校史文化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师生起到行为规范作用

第7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44 ― 02

强调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调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教育氛围。

一、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全民教育的重大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浑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人类宝贵财富,它在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礼义廉耻,仁德善孝”是其核心内容。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认为“礼义廉耻”是人立本的根基,是为学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国家就失去了立国之基;国将大乱而招致灭亡。因此,他认为,要保持国家不亡,就要让社会全体成员保有礼义廉耻以使社会道德不沦丧。为此必须重视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为构建良好的社风气,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他主张开展全面社会教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净化人的心灵,洗炼人格修养,是人的心灵永远处于澄清真实的状态,不为庸俗、低级丑恶的思想玷污,进而能主动排除有违传统文化,及阻碍社会发张的可耻思想的干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为此,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目前教育部正在启动修订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之中,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适时启动。同时,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在高等教育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在教育内容上,《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人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经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健全人格。在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舒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从源头上净化民心民风,培育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间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周秦到清中叶这三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创造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自古至清晚期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每一个成员与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单位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发动和各个机关单位,把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群策群励,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储存器,蕴含丰富知识。当然也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的宝库,它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自主也可与社会沟通,为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充分条件,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长期坚持下去。其次,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浓厚,拥有一批对传统文化学有专长的专家教授队伍等优势。

1.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内容广泛,种类齐全。既包含文史哲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也包含数理化、生物、天文等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也包含外国的文化,构成了高校文献信息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充分满足高校师生以及社会成员学习创新文化的需要。

2.拥有系统性和多元性的丰富馆藏。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且在引进书刊,资料时视野开阔,资料先进。由于读书层次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不同,因而,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传统文化书籍层次不同,种类各异,数量丰富,足以满足全校师生及各种社会成员学习传统文化之需。

3.良好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高等学校,经过新建改建工程,使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宁静、优雅、舒适,更宜与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馆方为重视读书并爱读书的人提供宽裕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们潜心钻研学问及互相交流,大有益于人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4.拥有一支客观的专业队伍。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数量大、质量较高的专业队伍,经过长期工作实践及不断学习有关知识,他们文化及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可以较好地帮助读者使用检索工具,使读者能更深入、更迅速准确地查阅所需内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为了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不同层次的讲座、读书演讲、专家专题讲座,以及开展论坛等活动,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充分释放出正能量。

三、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以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来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进行。

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全方位的宣鞔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诸如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博客、QQ群、微信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组合字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讲座、演讲比赛、好书推荐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以助推其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广大读者、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可以有选择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及千古不朽的警句写成条幅张贴在图书馆阅览室及学生自习室的墙壁上,亦可将相关座右铭置于学生阅读桌上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知识铭刻在读者脑海中,经久不忘。

2.高校图书馆应与社会各界互动,来助推全民的传统文化学习。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现代化的阅读设施,且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并拥有一批有着一定造诣的专业人才,这些条件都令人刮目相看,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慕名前来就读,产生令人瞩目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与有关政府部门,宣传媒体,教育机构,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各界加强互动、沟通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发挥自身的优势。

3.通过向社会开放,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相对来说却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而不为社会人士了解,这对图书资源实在是一个不应该浪费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高校图书资源的社会认知度。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无论是对于学校师生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全体成员,要积极努力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李清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第8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利用教材中动人篇目同样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人文素养的力量。小学语文范文中,《月光启蒙》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农民出身,却在母亲潜移默化地影响下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并且对此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终使它们融入诗里,成为一抹化不开的情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对母亲难言的爱,他以为当他成为诗人,就能用世界上最简短、最美丽、最动听、最无声的形式倾尽对母亲的爱,可当他看见母亲已经患有老年痴呆,坐在椅子上数着从前的日子的时候,他知道除了继续自私无偿地承受母亲给予的爱之外,其余的都不过如新绿下的露水,如此苍白。课后学生会由此联想到自己母亲、父亲,他们辛劳度日,为自己倾尽所能,有感而发,内心开始感受到父母无声的爱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人文素养的起源。之后教师乘胜追击,布置如《妈妈,请让我爱你一次》《发现生活中遗忘的爱》等题材的作文,结合学生真情实感和生活点滴,使文字表达情感,从而完成一次人文素养的认知和积累。

二、培养自省素养: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与创新

1.培养学生疑问意识具有独立自主的行为意识也是人文素养的本质之一。如在班内设计“老师,我想对你说”信箱,鼓励学生使用信箱与教师交流,在课堂教师应该以鼓励式教育为主,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自主交流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培养了学生敢想、感问的性格。逐渐地形成自主独立性格的基础。自主独立的性格是人文素养中宝贵的内容,它使得日后学生能够确立并且坚守自身原则,树立并且积极实现自身价值和目标,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原动力。2.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古训告诫我们拥有独立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就如对《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教学,合理借用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去鼓励学生为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去坚持,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为理想、为公证、为真理去奋斗。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解放天性,而非过度关注成绩本身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成绩起伏透视出学生心理变化。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学生的天性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引导其向着正确、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积极素养:发现人文之美,以乐观的态度拥抱生活

第9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技校语文教学 相辅相成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又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帮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

满足学生文化的需要,是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技校语文教学的发展还较慢,有的技工学校一心抓技能教学,忽视了学生文化(心理)的需求,有的技工学校把语文课作为的调味品,只是把它作为补充专业课的一种手段;有的技工学校根本忽视其客观存在;有的技工学校虽然也在抓语文教改,但仅仅是刻意为了服务于专业课而使语文课堂面目全非。

基于以上现实,本文试图结合技校语文教学实际,在技工学校校园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努力探索一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快捷方式,以此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技校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整合,从而达到既可提高技校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益,又可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之目的。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群体文化的一部分,是根据企业文化的理论内涵,结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特点提出的新观点。它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教师、学生面对相同的校园环境,通过共同的教学活动、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逐步形成某些相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表现出独特的信念、作风和习俗。把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和广义的文化概念一样,由三个层次组成:核心层是指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准则,通常称为校园精神,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体制等方面;中间层是呈行为形态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教学方式、学习气氛、工作态度等,通常称为学校校风,充分体现在教师、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层是物质形态的学生形象、校容校貌、教师仪容等,通常称为学校形象,它是校园精神、学校校风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是和“学校”这个载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为学校教研及其它管理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风貌。不仅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帮助教工学生认识工作意义和学习目的;而且可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通过自觉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的目的。

技工学校与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它主要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中级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重大转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众多、务实的好政策,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规模、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特别是在十七大召开之前,出台了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大快人心的国家助学金政策,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有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惠民政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较多的学校都能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围绕技工学校这个特色去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提升文化品位。

2.技校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技校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学应对校园文化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优质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对于技校学生来说,语文课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桎梏,更能显示出其优雅、舒展的魅力。她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她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分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这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她以深厚的人文内蕴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

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优质的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标语格言、名人画像,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激励、一种熏陶。如在我校校园里,校园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好学生的定义”(即凡是入学的新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好学生,凡是有进步的学生都是好学生)、“管理决定素质,素质决定前途”等宣传标语,就醒目地张贴在教学楼宣传橱窗上方;“令行禁止、文明礼貌、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校训主题词也赫然彰显于校园;“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不断进步就能成材”的勉励词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学校实现无重大违纪日纪念牌、校风质量指数牌以及好人好事、拾金不昧的公示牌屹然设立在升旗台的上方和两侧,使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我校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同时,通过在校园广播站,开辟的校内新闻、走进直播间、校园论坛、生活之友、点歌台等专栏,都为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了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此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在他们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勤勉、进取、励志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3.在技校语文课中渗透校园文化的尝试性实践

语文知识的多少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高低有重要影响。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应只局限于会熟练地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操作方法等枯燥的技能,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技校生也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因此,技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从而使我们将来的技术工人在身怀绝技的同时也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通过语文课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以至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我首先在我所教授的文秘专业班里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对课程的设置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我把课文教学分为听力训练、说话训练、读诵训练和影视欣赏四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告诉学生学习的要点和目的以及测试的范围,以便让她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掌握知识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并试图把课堂氛围调动得更生活化、更通俗些。例如:

在《项链》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引导大家理解了课文内容,找到了文章主旨之后,我进一步把主题引申开来,提出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像玛蒂尔德这样一位爱美的女性,她忘我地追求美、靠近美,而等待着她的只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悲剧。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女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我们周围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争相回答:

“十年的时间,使她由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蜕变成一个干练的妇女。这十年,是不是也能洗净她心中的那份虚荣呢?”

“她诚实守信,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打击,这股强烈的自尊心值得我学习。她应该懂得珍惜所拥有的。”

“我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认真去对待生活,这样才能快乐过一生,而不像玛蒂尔德一样,总是梦想不存在的东西。”

“作为技校生,我应该找准人生目标。每个人都应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财富,不能图一时的利益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乌云过后还是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我相信玛蒂尔德经过这件事,会变得更坚强、快乐!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能退缩。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对他人对自己负责。”……进而有学生谈到了美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有的同学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再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同学还提出了技校生谈恋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成长环境不利的事情。也有很多同学举出了与以上现象相反的正面事例,这些无形中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是非观念、审美观念。课后,看到学生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排练《项链》剧本,选出最佳演员,参加了校园大舞台的演出。

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一次以"学生上网利弊论"为主题的辩论课,之前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准备辩论材料,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由学生自行分组(正反方),经过课堂激烈的辩论后,由教师作最后小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并共同探讨抵制办法。

《荷塘月色》一文讲授结束后,本人在课堂小结中对学生讲了这样一句话:“希望同学们能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心里总保留着一片荷塘,当你感觉颇不宁静的时候,看看那亭亭的叶子,宛如明珠般的花朵和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让自己疲惫茫然的心灵得以释放,并暂且享受片刻的宁静。”

此外,我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每2周去一次阅览室上一次阅读课,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同时明确要求。课外经常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技能人才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让学生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作为座右铭,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这一切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逐步共同营造了一个人人关注社会、留心生活、爱校乐学的前所未有的优良的靓丽的校园文化,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并从而促进了各科学习,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先前知识。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校园文化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并可以传承下去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实践证明,在技工学校里,语文课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中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融入到校园大家庭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我。语文课之于技工学校校园文化,犹如广不可及荷塘中的那株红莲,又似漫天纷然细雨外的那抹青绿,她既有入世的执着,又有出世的清逸,即便无法逃遁尘世,也如莲花般不蔓不枝,她以其高洁至美在俗世的洪流中独善其身,并给予我们些许清凉与慰籍。

参考文献

[1] 维果茨基:《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