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木雕雕刻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根原木竞雕出46只虾蟹!”
1998年是陈培臣艺术生涯中的巅峰。在一根高22米,直径Q8米的原木上,他雕出了两个蟹篓,蟹篓之间用一根逼真的绳子相连,18只龙虾、28只螃蟹遍布蟹篓内外,有些螃蟹甚至还用钳子夹挂在绳子上,手艺高绝,令人惊叹。作品刚一问世,便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工艺名家名作展的金奖。实际上,《蟹篓》自20世纪的中叶开始,便成为了潮州木雕中的一个经典题材,而这一回通过陈培臣的卓绝技艺,它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
潮州木雕又被称为潮州金漆木雕。它虽用樟木雕刻,但雕好以后却会贴上金漆,使得通体上下金碧辉煌,倍显富贵。
杨坚平认为,“潮州木雕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创举”。
他具体阐述到,在美术门类中,雕刻是立体的造型艺术,而绘画是平面艺术。前者通过圆雕、浮雕和通雕等艺术形式造就真实的三维空间,而后者则通过画面的构图组合,讲述不同时空的各种故事。聪明的木雕艺人不满现状,在清代乾隆年间将雕刻的立体性和绘画的故事性融于一体,造就了“融雕刻与绘画于一炉”的镂通雕技艺。虽然近代有些地区也出现了镂通雕,但像潮州木雕这么完整形成艺术体系的极为少见。在这种技艺支撑下,潮州木雕以人物题材,特别是吸取潮州戏曲人物故事的题材和反映当地民间故事的题材为主要特色,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它的工艺历时悠久,在宋时就已经是很兴盛的传统工艺。它雕刻人物景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作品多层镂空,富立体感,玲珑剔透,外表贴金,典雅富丽。昔时多作为庙宇、祠堂、豪宅、华厅之建筑装饰,而今除仿古建筑仍用以装饰外,多用以作为艺术陈设。
清朝中期,名匠黄开贤雕刻木雕《蟹篮》,蔑眼篮纹纤巧精细,大小海蟹20余只俯仰篮中,千姿百态,为此中传世珍品。当代名匠郭映腾、林应足雕制佳作《梅花喜鹊》,工精艺巧,富丽堂皇,现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由多位艺人合制的巨型金漆木雕《贾元春省亲》,以大观楼为主体,分四个层次幽深壮阔展现大观园全景,亭台轩馆、假山曲径、金窗玉槛、瑞木鱼花中,活跃着贾府58个性格、神情、姿态各异之人物,可称金漆木雕代表作,现悬挂于九龙“好世界”酒家。另一个代表作是《双凤朝牡丹》,现悬挂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东阳木雕:远近高低各不同
1997年6月12日下午,浙江省人民政府在东阳市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礼品起运仪式。什么样的礼品有如此殊荣,可以远赴香港,见证回归?这是一座宽350厘米、高248厘米、厚70厘米,重达1.4吨的大型东阳木雕落地屏风,名为《航归》。它由东阳木雕总厂的115名能工巧匠历时百余天赶制而成,选取了进口红木和东北优质椴木,运用了东阳木雕中的深浮雕、镂空雕、圆雕等技法。画屏上,帆船、云朵、海滩、海绵、巨石、苍松、芙蓉错落有致,疏密得体,令人叹为观止。画屏中央三艘鼓满风帆的船更象征着香港诸岛在众心所向之中平稳地回归到祖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东阳木雕作为浙江省的代表,见证了的历史性时刻。
一直以来,“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被誉为“浙江三大雕”,而其中东阳木雕因历史最悠久、用途最广泛,居于三者之首,有着“天下第一雕”的美誉。
东阳木雕用雕刻的深浅来表现物体的形象,使其显现出半立体的形状。为了能够显示物体的层次感,木雕艺人往往把离人视线最近的物体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随着景物的渐渐远去而逐渐降低物体的高度,刀工也随之从细到粗,可谓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东阳木雕将半圆雕、深浮雕、透空双面雕、浅浮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它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又有木雕的刀工特色。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东阳木雕大致可以分为建筑装饰、家具用品装饰、宗教供品装饰和供艺术欣赏的摆件等四大类型,其中建筑装饰的运用最为广泛。
建筑装饰主要用于屋架的桁梁、牛腿、斗拱、琴枋以及室内的门窗。木雕艺人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如桁梁、牛腿等屋架上的雕刻,由于雕刻部位在高处,离实现较远,又不易触摸,所以艺人根据观赏视线由下而上的仰视距离,采用高浮雕、镂空雕来表现,线条既粗且壮,轮廓也清晰,突出了雕刻部位的整体效果;而门窗中的隔花、涤环板和锁腰板,由于处于与观赏者视线齐平的位置,便于细看,又易招人抚摸,往往以浅浮雕手法表现,雕工精致。雕刻的题材大多注重教育性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如“岳母刻字”、“将相和”、“杨家将”等。
作为“天下第一雕”,东阳木雕自春秋时期便开始形成。在东阳,人们将木匠祖师鲁班作为它的创始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于明清进入了全盛时期。
在东阳县城,至今保留着古建筑的不少遗址,其中“肃雍堂”内的木雕装饰极其华美,其内容涉及人物、山水、走兽、花鸟,也有以历史故事为题的装饰木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形式交相运用,刀法圆熟利落,线条流畅简明。清朝年间,作为家具的东阳木雕曾盛极一时,富豪之家男婚女嫁往往雇佣数十人雕刻陪嫁的家居,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有余。雕制的嫁妆可排成几里路的长队,故民间流传着“千工床,万工厅,十里红嫁妆”的俗语。
民国年间,“仁艺厂”生产的东阳木雕相架、书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室内陈设木雕工艺获金奖,从此东阳木雕开始响誉海外。
黄杨木雕:千年黄杨成木雕
与东阳木雕同为“浙江三雕”,并且同属“中国四大木雕”的是乐清的黄杨木雕。“黄杨木雕”,顾名思义,其制作的材料是黄杨木。实际上它之所以一直引人注目,经久不衰,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很重要的便是它的材料黄杨木十分珍贵。这是一种稀有的树种,逢冬开花,春到结子,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光洁,颜色黄亮、庄重,随着岁月的流逝,颜色由浅而深,能给人一种端庄、古朴的美感。
俗话说“千年黄杨难成柏”,就是说黄杨木的生长周期非常缓慢,用以做雕刻艺术品的材料更是取之不易,所以这种木雕便更加的珍贵。
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圆雕艺术,它的作品主题突出,造型生动,层次分明。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颇具独特之处。它的雕刻技法丰富,除了圆雕、镂雕、浮雕以外,木匠们还创作了镶嵌等诸多技法,有很高的艺术性。由于黄杨木雕主要是作为艺术品用于欣赏,所以它对雕工非常讲究,从事木雕的匠师们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既要能够把握传统的技艺,又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制作技巧。它的制作程序非常复杂,分为九道,分别是:泥塑构稿、选取材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修光雕刻、磨光擦砂、修细刻纹、油漆上光和装配底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而倍显珍贵。
作为一种工艺品,黄杨木雕最初是作为民间灯笼的附属装饰物而出现的,后于清朝年间逐渐从附属地位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一种优美的工艺欣赏品。
近代黄杨木雕的繁荣出现在温州。温州地处东南沿海,交通极为方便。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后,此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设有出口工艺品收购商行,经营规模较大。加上乐清、永嘉、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均具备,因而黄杨木雕也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木雕生产的艺人队伍,朱子常、叶阜如、叶品芳、葛醇、潘阿陆、王凤祚、叶一舟、郑祥奎、陈志云等人都是个中的名家。
20世纪初,温州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朱子常运用独特的技法创作了《捉迷藏》、《布袋和尚》等作品,并于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展出,获得了优秀奖。1915年它们又参加了巴拿马赛会,获得二等奖。从此黄杨木雕开始名扬海外。
龙眼木雕:取白天然意自成
另一种以木材得名的木雕是龙眼木雕。顾名思义,它的材料便是福建省盛产的龙眼木材。龙眼木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千,是木雕的好材料。
龙眼木雕以天然逼真取胜,木材经磨光打蜡,近似红木,色泽古朴,因而有着“古董”的味道。清末年间,它甚至被当时的外商、水手视为中国古董,抢购掠夺。
这种木雕的制作工序繁杂,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最著名的术语称:“五头抱一头”,即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时的体态特征。工匠将木料放在一个近80厘米木墩上,用脚板挟住加工件,抡杆下刀。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龙眼木雕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它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
龙眼木雕自清代就已经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闽南一带。
莆田的雕刻艺人很多,而且早在宋末元初,莆田木雕就已经出现圆雕人物,至今莆田城厢、黄石、涵江等地尚存不少明代雕刻品。而福州地区主要有象园村的柯世仁、大板村的陈天赐、雁塔村的王清流传出三派不同风格的木雕。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长乐县人孔氏率先采用了硬质的山茶树根,因势度形、巧加雕琢,再配以手足等制成别具―格的天然疤树根木雕工艺品,有着“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引领一时之风尚。但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板村的艺人便开始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用其根部或结疤,因材施艺,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结,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后来,象园村的艺人也随之普遍使用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
在三派之中,象园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还运用机械原理,使用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比如“龙舟”、“踏水车”等。
关键字:木刻工艺;永北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基本概况
永北镇地处永胜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八个居委会和四个村委员会,幅员面积247.2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140米,气候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寒温带型,年平均降雨量929.8mm,辖12个居(村)委会,141个居(村)民小组,22276户56557人。雕刻工艺流传永北镇西南街居委会。西南街居委会地处永北镇西边,距永北镇政府所在地0.4公里,东邻东北街社区,南邻凤鸣社区, 北邻胜利社区,辖西街、南街、西山新村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41户,乡村人口3301人,其中农业人口1316人,劳动力842人,是汉族为主的回族、纳西族、其他民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932人,纳西族 24人,回族192人,其他民族153人。全村国土面积1.79平方公里,海拔2140米,耕地面积697亩(其中:水田604亩,地93亩) 人均耕地0.53亩,林地95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2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5亩,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蓝桉等农作物。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悠久的雕刻文化。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木雕、石雕、泥雕等工艺,则大都流传在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况且他们在吸收传统技法之后又独自创新,使雕艺术更上一层楼。
二、雕刻工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雕刻工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永北镇的雕刻主要分布在西南街社区,雕刻制品称雕刻工艺,做工十分的精细,所以逐渐从实用品转变为欣赏品,因此被人们称为特种工艺。其内容有木雕,木雕是木工进行操作, 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木雕制品(如:神龛用紫檀、柏香、犁树木等、颜色);观音像用泥、稻草、纸、麻、铁丝、颜色、漆等;龙头用木料;圆桌用牛骨、贝壳、银子、铜、木材等、骨镶)石雕选用石料,根据所需选料,制品(如:花卉、盆景、假石山)、根雕选用善好的树根。传统雕刻的特征:传统的雕刻纯属手工雕刻,是一种工匠型的劳动,运用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它是雕刻师“高智能和高技能”的综合活动!雕刻成品是否成为珍品完全取决于雕刻师对艺术的理解、对材料的感觉、雕刻技巧的发挥和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不是普通人所能胜任的,也正是由于如此难能可贵,“雕刻”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的象征,其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作品图案多为中国汉族民间吉祥图案。雕刻具有玲珑剔透、视线不受障碍等艺术特色。雕刻的图案花纹制必须经过精心制作,使其富于图案化。
三、雕刻工艺的历史渊源
段家的雕刻技艺师承形式为祖传:1、神龛雕刻艺术,尤其是木雕艺术,在汉族中使用,起源很早贡奉列代祖宗牌位,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2、观音像是佛教文化传入永胜,泥塑菩萨技艺也随之兴起,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3、龙头雕刻艺术,在汉族中起源很早,用于民间龙灯活动、安葬仪式等。段瑜的雕刻技艺父辈相传,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的基础上,工艺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出了骨镶技艺。
四、重要价值和濒危的状况
汉族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是一种美术工艺,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工艺的美术品,美术品,离不开构成工艺品的各种材料和制作工具,这是物质文明的产物;工艺品,按一定的工艺,构成一定的图纹、造型,体现一定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艺术,这又是精神文明的产物。因此,工艺品的起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早在秦汉史资料中。艺术家们以刀,在坚硬的材料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民间家庭、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经过木匠精心制作而成艺术品。
濒危的状况:由于此项工艺需具有很强的相关专业水平,不易普及,致使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手工技艺逐渐被淘太,手工艺品也得不到广泛流传。电器化自动操作,使许多“木匠”已没必要再学习以往的一些木工技艺,就可以做出美观的家具、门窗、箱柜等,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木雕技艺不仅需要一定的悟性,而且要有一定的耐力,它不像—般的木匠在两三年内就可出师,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来年。另外,一件木雕从原木到成品,操作时间长,与工业化工艺品相比,周期长、见效慢,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耗时太长的技艺,即使有少部分人学成了,但为了经济效益,又转行了。段家的雕刻技艺现无下一代传承人。
五、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
其木雕技艺师承形式为家传,段瑜1987年初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瑜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其工艺品远销省内外,1997年制作的观音阁,为一客商看中,以2500元价格自行包装馱运印度庙堂供养,现永胜程海镇凤羽毛氏宗祠里的匾对也均由其定做加工。段瑜以高超木雕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一九九九年,被命名为“丽江地区民族民间美术师”。2005年被列为市、县保护名录。
段光乃第四代传承人,1992年初中毕业,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其木雕、石刻、根雕。近年来自己自学花卉、盆景、假石山等。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光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段光以高超雕刻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其作品远销省内外,每年100余件。
木刻技艺是永恒的。保护木刻技艺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新时代赋予了木刻技艺以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相信在政府、艺人和专家通力合作下,木刻技艺的振兴也是必然的趋势,为维护我国的文化命脉和民族特质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正延.文山民族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0(1).
地利物丰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孝义之地,早在仰韶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时属瓜衍县、秦属兹氏县,三国曹置中阳县。北魏太和十七年,改称永安县。贞观元年,由于县民郑兴割股肉作羹治愈母亲的孝行闻于朝廷,唐太宗诏赐孝义县名,1992年撤县设市至今。
孝义市北与汾阳毗邻,南与灵石相连,西与交口接壤,西北与中阳相靠,东南与介休相邻,是连接晋西和陕北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孝义境内地势西高东低,矿产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其中,孝义核桃历史悠久,是全国产量最高的“核桃市”之一,被誉为“核桃之乡”。核桃木是中国北方家具中较为讲究的品种,核桃木纹理流畅,木质细腻,可雕成很细致的纹饰。且核桃木性温和,抚之亦有楠木之感,不易变形,在家具中堪称上品。由于盛a核桃木,孝义木雕家具传统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艺久技精 传承人向徒弟传承手工技艺
早在2 000年前,孝义已有木制家具生产,唐宋时家具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明清时期,孝义的木工艺人辈出,家具品种更加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工艺精湛,雕刻细腻,富丽华贵,有“家具之乡”的美誉。据《孝义县志》载,1921至1938年,仅孝义古城还有三义生、德和、德胜、德义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制作经销家具的木厂。
孝义的仿古木雕家具传统技艺及产品,有别于其他地区与门派的技艺和产品。家具产品有的简练、淳朴、凝重、圆浑,有的穰华、研秀,有的劲挺、柔婉,有的空灵、玲珑,有的典雅、清新,有的雄伟、厚拙。图案多达几百种,有山水花草、鸟兽鱼虫、古今人物、神话故事、书艺篆刻,还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二龙戏珠、五龙喷水等,多种多样的图案要求工艺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榫卯技艺、绘图技艺,更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法雕磨
孝义的仿古木雕家具在结构线条上,充分运用雕刻技术。传统家具的线脚无外乎平面、凸面、凹面,线条无非阳线和阴线,只用简单的线刻和浮雕技术便可以实现,但是在腿足、牙板、牙条等部位不同线脚的运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装饰效果,使家具整体更富韵律。
在实际操作中,机器雕刻可以通过精确的数据操作,让花纹的深浅、大小、凹凸等方面做得更为精准和统一,但是有些雕刻,如多层次透雕、不规则题材,还需要通过工匠的双手来赋予雕刻生命。机器雕刻与人工雕刻可以从落刀的线条、毛茬儿痕迹看出。不同于机器整齐划一的雕刻,手工雕刻总会留下“个人色彩”,而一些非对称的图案,例如人物、动物表情,都需要神态生动自然,而机器雕刻出来则显得呆板。此外,一些工艺复杂的雕刻工艺,需要多层雕刻手法重叠结合起来,例如多层浮雕、浮雕与圆雕结合等,只能通过手工来完成。
雕刻工艺,并非只需刻刀即成,还需要精湛的打磨工艺相辅相成。在行业中,素有“三分雕工七分磨工”的说法。家具的线、面需要通过打磨来最终定型,而雕刻的神韵更是要靠打磨来完美体现。在打磨过程中,雕刻的全部棱角、纹理、层次都要打磨到,雕板的毛茬儿、倒刺被打磨掉,露出最终的神韵。打磨要做到面面俱到、线线俱到,还要保证棱角分明,不能磨偏了、磨没了。可以说,打磨将赋予家具最终的生命。对于雕刻工艺而言,打磨的作用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打磨不到位或打磨过度,之前的辛苦自然会全部白费。
循序渐进
雕刻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孝义仿古木雕家具通过浮雕、透雕、圆雕、浅雕等技法,雕刻成各种人物、动植物等图案花纹,井然有序,造型古朴,刀法浑厚,妙趣无穷。
浅雕是在木板上雕刻出较浅的、简洁明快的线条。在雕刻技法上属于“阳刻”,其工艺性质与篆刻艺术中的“白文印”相同,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效果。它具有工具少、操作方便、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设计不受规格制约等特色。适合于装饰大面积板面,如橱门板、屏风、挂屏、隔堂板、大型室内壁画等。
浮雕则是指花纹高于底面的一种雕刻形式,形成半立体的形象,在家具装饰中用得最多。浮雕是介于绘画和圆雕两者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表面凸出的厚度不同,可分为高浮雕、中浮雕、低浮雕等。《明清家具式样图鉴》中介绍,传统浮雕一般采用“三远法”(即平远、深远、高远)进行构图,适宜表现场面复杂的山水风景、楼台殿阁、街市等。浮雕的底子可处理为“平地”或“锦地”。其中,高浮雕是最薄、最浅的浮雕,又叫“薄肉雕”。典型的高浮雕是硬币上的图案,在治印和彩石(寿山石刻、青田石刻)雕中,这种很浅的浮雕叫“薄意”,许多家具上也有很浅的高浮雕装饰。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单面雕,有的双面雕,一般有边框的称为镂空花板。透雕又被称为“锼活”或“锼花”,主要用于家具的花牙板。根据《明清家具式样图鉴》介绍,其制作手法是将图案画在棉纸上,再贴在木板上,在图案的空白处打一个孔,将钢锯丝穿入,反复拉动,沿着图案的轮廓将空白处的木料“锼”走,这样做好的半成品还需要专门的匠师再进行刻画。雕花板子一般用于家具的牙板、围栏、环板、屏心、花板等部位。
圆雕是完全立体的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出,一般无背景,有实在的面积,可以从四周围任何角度欣赏。仿古木雕家具的端头、柱头、腿足、底座等,有的用人物、动物、植物等图案的,采用的就是圆雕装饰。还有一种半圆雕的技法,用来表现带有背景的人物形象,其特点是主要形象用圆雕技法,次要形象和场景用浮雕或刻线来表现。
承传复兴
孝x自汉唐以后便成为“车骑缤纷,商贾麋至”的一方重镇,家具生产和销售自然兴旺。清代早期,孝义的家具生产仍延续明代风格。进入康熙雍正时期,家具融入了地域特征,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期间,传统的木雕家具被作为“四旧”的东西遭到破坏,而人们又追求时尚,喜爱沙发、茶几、高低柜、弹簧椅、席梦思床等新式家具,致使传统木雕家具断层断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仿古木雕家具在市场的份额剧减,孝义仿古木雕家具的制作出现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现象。由于工厂流水作业,使传统手工技艺流失,一般艺人缺乏系统独立的操作能力;对老艺人重视不够,保护不力;并且由于学习这一门技术标准高、要求严、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仿古木雕家具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
现如今市场上出现过度追求利润,精品意识缺乏,使仿古木雕家具的销售市场萎缩,为保护和传承孝义仿古木雕家具传统技艺,孝义市成立了孝义市邑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聘请老艺人,恢复传统制作技巧,从事木雕家具的生产与销售。该公司组建了木雕家具生产厂,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晋邑阁”商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研究、保护和传承。
延伸阅读
仿古木雕家具的保养方法
1.避免阳光直射。长时间日晒加上干燥的气候,会使仿古木雕家具的木质过于干燥,容易出现裂缝和局部褪色。
2.防止灰尘。仿古木雕家具上精美的雕花装饰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如果不能定期清洁除灰,细小缝隙中就容易积灰,不但影响它的美观,还会使它迅速“变老”。
3.保持滋润。仿古木雕家具的滋润不能靠水分来提供,也就是说不能用湿漉漉的抹布对仿古木雕家具进行简单地擦拭,而是应该选用专业的家具护理产品。
4.避免硬物划伤。打扫卫生时不要使清洁工具触及家具。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坚硬的金属制品或其他利器碰撞家具,以保护其表面不出现硬伤痕迹。
“仙作”古典红木家具最早的雏形是以“结婚三件套”为代表的婚制家具,是发祥于福建仙游一带的古典红木家具工艺制作流派,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据史料《仙溪志》记载,早在唐代,佛教在仙游开始传播和普及,得益于佛教力量的助推而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当时仙游境内寺庙林立,远近享有“僧乡佛国”之誉,那时候的木雕主要应用于寺院庙宇的栋梁、屋橼、门楣及家具装饰,尤其是木雕佛像造型简练、刀法娴熟、线条流畅,风格独异,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到了宋代,仙游木雕由建筑装饰艺术逐渐演变成为家具雕刻艺术,民间木雕工匠们运用传统木雕技艺来雕刻和装饰硬木家具。相传当时有一把经由仙游民间木雕工匠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太师椅”曾经名噪一方,因其造型“上圆下方”承载着中国古代“承天象地”、“天圆地方”的哲学概念,深受文人雅士及达官贵人的喜爱,特别是当朝宰相蔡京十分酷爱。据说,当时从仙游制作运抵京师进贡的太师椅、宝座、条案、条桌等深受皇家王室和宫廷贵胄们的喜爱,因而成为历代皇城和宫殿之宝物。
清代时期,仙游民间社会风尚的转变,使得人们对追求功名的宦海生活失去了兴趣,转而以平静清淡的世俗生活作为主流,提倡简约适中,崇尚高洁淡雅的审美情趣。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观念,“仙作”工艺师对仙游古典红木家具的造型和装饰风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在清代乾隆年间,被誉为“八闽雕刻始祖”的郭怀在仙游县大济镇洋塘村授徒传艺。这一时期,洋塘子弟最大的出路就是学习雕刻,各家各户都传承一些独门绝技,创作的作品涵盖题屏风、栏杆,古玩、乐器、家具等。这个流派的最大特点是,擅长花鸟,融入国画艺术,揉合建筑雕刻精髓。在乾隆之后,“仙作”家具在木工制作造型及雕刻装饰的图案、花纹都日臻完美,雕刻技艺精湛,图案花纹细腻精微,可与皇城下的北京木雕家具、苏州红木雕刻家具、浙江东阳木雕家具相媲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仙游风格(即“洋塘风格”)家具。
到了近代,仙游县有个木器社,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工艺大师,当时的代表性人物苏忠平(音),就是洋塘雕花派的大师。“洋塘派”雕刻老艺人吴长根介绍说,洋塘雕花传承历史久远,在他的曾祖吴美郎那一辈就已经声名远播,到他父亲吴梅手上,更是臻于大成。自小跟随父亲学艺的吴长根也已有80高龄,半个世纪的传道授业,教授弟子逾千人。洋塘雕花作为“仙作”家具的工艺源头之一,为“仙作”今天的崛起贡献了一大批工艺人才。近十年来,仙游县凭借深厚的艺术土壤孕育,催生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引领“仙作”古典家具的艺术潮流。
而今,“仙作”古典红木家具逐渐达壮大,注重传承创新,制作技艺很好地传承了明清家具中精致古朴的洋塘工艺风格,顺应中式家居文化复兴的潮流,既运用传统榫卯结构制作技艺,又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既吸取中国传统家具之精华,又融合当代文化理念和时尚元素,取法自然,巧夺天工,采用平、圆、透、镂、微等雕刻技巧,有着适用、鉴赏和收藏的多重价值,而且品种越来越齐全,功能设计精巧,出现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创新款家具,如电视柜、麻将桌、十三件套沙发等。虽然当代“仙作”家具的局部装饰还是以“精微透雕”和“黄金彩绘”见长,但实用性已大大增强,家具的整体面貌转向世俗化的审美趋向,风格上则追求工艺巧妙、实用美观、清淡的艺术特色。而且在纹饰图案上,相对明清时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拓宽,除少量植物、动物纹样外,吉祥图案颇为流行。“仙作”家具所流行的图案大都以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为目的,讲求吉祥寓意,与“苏式”家具的阳春白雪相比,清式“仙作”家具显得格外的质朴和淡雅。
此外,当代“仙作”家具与国画大师李耕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当代“仙作”工艺师大都具有国画功底,且师承李耕画派遗风。“仙游画派”诞生于国画大师李耕的故里仙游县度尾镇,洋塘村因邻近度尾镇,上世纪中前期,很多洋塘工匠与李耕相交莫逆,他们的雕刻特点融入了李耕国画的诸多艺术元素,当时洋塘派艺人雕制的花鸟大多是依照李耕创作的画稿制作的。
当代“仙作”家具凭借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独树一帜,逐渐形成了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技艺精良、漆泽光亮的特点。结构严谨是指家具构成都是靠卯榫技艺,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及力的平衡;线条流畅是指家具外观上以线条为主,很少雕饰;技艺精良是指选料、配料、木工、打磨、漆工等每道工序均做工讲究,无懈可击;漆泽光亮是指家具上漆均采用生漆传统技艺,通过十几道工序的精工细作,达到似漆非漆的效果。
在“仙作”红木古典家具的雕刻技艺上,“仙作”工艺师很好地继承了“洋塘雕花”的精髓,特别是在线雕和圆雕工艺上尤为突出。所谓“线雕”,又称线刻,包含阴线雕和阳线雕,是木雕中最早出现也是比较简单的一种雕法。线雕属于一种线描浅刻的平面型层次雕法,以线为主,线条细粗、深浅基本一致,尤如国画工笔,变化不大。线雕以花草、鸟兽、人物为主,同时融合于其他雕刻技法中。特别是他们在雕刻创作中能很好地传承“仙作”家具中“勾顶藤纹”的技艺特色,“勾顶藤纹”是“仙作”家具常见的装饰纹样,这种纹样常被装饰于桌案椅凳的腰部,是“仙作”家具的特殊符号,也是现代人辨识明清“仙作”与“苏作”、“京作”和“广作”家具的主要依据,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在“仙作”家具的制作工艺上,“仙作”工艺师特别讲究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简陋,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线条雄劲而流利。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
相比之下,苏作、广作和京作等家具制作门派已从简洁的明式风格转向追求华丽、繁复的清代样式。用料上以粗壮、厚重硬木为主,追求宽大舒适的效果;装饰上则极尽雕刻、镶嵌之能事,广泛利用传统艺术中的雕漆和彩画工艺,同时也引进西方的玻璃镶嵌艺术;布局上推陈出新、追新求异,艺术性已远大于实用,木作工艺在家具上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特点以当时的广州地区最为典型,家具形体端庄大方,富丽堂皇,并且明显受到了西洋装饰艺术的影响,成为清式家具的代表作之一。以凳子为例,“广作”的匠师会在凳子的表面髹黑漆,描金蝙蝠勾莲团花纹,四周饰螭龙纹,边缘回纹锦,四角嵌珐琅片,下承嵌珐琅式柱,牙条雕蟠螭纹,凳腿上皆镶嵌铜胎珐琅螭纹。而“仙作”工艺师则将凳子处理成“四辟八叉”式,座面四角攒边框,通体光素,只在腿间施以简练的线条装饰,或是在凳子的腹部设计一个抽屉,以节省空间,达到实用美观的效果。
关键词:徽州 木雕 雕刻
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建筑为主,木雕艺术伴随而生。明清时代的木雕题材,多以吉祥纹样,神话故事,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而徽州木雕在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徽州木材资源丰富,为徽州木雕艺术提供了使其蓬勃生长的土壤;徽商的崛起与兴盛给予了徽雕艺术雄厚的财力支持,徽州的地域文化又给徽州木雕提供了文化氛围。明中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加,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成为主流。感谢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一、实用、形式与装饰美
从现存的明代建筑雕饰来看,徽州木雕雕刻简洁大方,整体效果拙朴大气。清代建筑木雕刻画精美细致,在屋内门窗、隔扇勾栏上装饰满了亭台楼阁、花鸟鱼虫和山水人物故事,甚至梁架上都进行雕饰。徽州木雕不单纯只是点缀的花花草草,实际上木雕作品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以各种线条的对比造型为基础手段,配以楼台亭阁、树木花草等等,连接各个人物场景,使整个框架结构和谐自然,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木雕艺术根据建筑结构特定的范围其所处的位置来进行安排内容配饰,以免破坏其功能,雕刻时从实物的基础形态出发,加以添加改变深化,讲究观赏视角,在统一中求变化,兼顾了结构上的牢固与建筑美学的协调。
徽州民居都是依靠天井来采光,光线从头顶上方流泻下来,房屋内的木雕就显得影影绰绰,富有动感和空间感。匠人根据建筑的需要巧妙的设计,使木雕具备了功能需求又与环境相呼应,抽象装饰与意象转换并用,造就了这些完美的纹饰。民间匠师们在物象的取舍安排上有很大随意性并非面面俱到,所有题材中为突显主题抓住重要特征加以刻画,在时间、距离、比例、透视法上并不拘泥。在外型和构图上加入了很多具有装饰意味的形状,不再是简单的曲线而是加入了方、矩、圆、三角、多边形,以及一些外形轮廓曲折不成方圆等。通过改变花的自然形态,重新结构,甚至远离原生态的抽象变形达到人为制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装饰力度。同时也让它们看起来不单是植物和花卉,而是百变的女郎。抽象与写实性纹样交相辉映,是美化、表现对象的重要手段,运用一枝小草,加以理想变奏,反复旋转,规则环状排列的构成技巧给予灵秀、静中见动的意趣,在这基础上又集中实物为一体,这种极富装饰意味、质朴天成的艺术造型,是文人画不可替代的。人物刻画也是栩栩如生,简化概括和夸张虚构的手法、大胆的构图充分体现出画面的勃勃生机。一些在构图上看似非科学的错误比例、错误构图,却呈现出颇具意味的装饰效果。这种民间木雕工艺上的装饰性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共同特点之一,所以好内容是要有匹配的形式来表达的,形式与装饰美是难分的。
二、狭窄的空间开阔的视野
人们都说造型艺术是属于“空间艺术”的范畴,因此,平面的绘画便极力在二维的限定中追求三维的空间效果。在写实风格的作品中通过透视、色调、光影、虚实等等手段来体现。而徽州木雕追求全方位空间放弃固定的方位,距离的单眼聚焦所留在视网膜上的结像,以散点或纵深的关照方式获取另一种空间的真实。徽州木雕雕刻方法是把原来的平面图像“凸起来”。在散光的投影下,木雕人物的头、手、胸,很浅呈弧线斜坡与外框衔接应,自然呈现了三维空间的效果。民间匠师们在处理雕刻的地方很有分寸,利用原材料本身的材质加以变化溶入建筑整体之中,再进行艺术处理,空间结构及形象自然得体,没有一丝违和之感。“山形面面观,山影步步移”这种朴素造型方式,从房屋、亭台到小桥流水的平面来展现,在徽州木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真正的站在一处向前看的话,我们的视野是很有限的,看不到山另一边的情景。作者根据自己观察的顺序,把所见连续起来,成了一览无的场景,这是焦点方式所不能及的,体现散点视觉感受的特征。当我们处于一种的移动的状态下观察和感受物象,相对于我们所在的位置而言,物象前后、左右、远近的这之间的秩序关系会有变化。这种木雕用重叠的方法,由人到山的顺序,层次错落有致,人物作为焦点突出,将情感更多的注入到了人物上。比如两个人物站立在画面最前方的中间位置,旁边一棵树,树的后面是茅屋。茅屋的后面是山……从顺序来说,树和人物是“前面”的事,茅屋是“中间”的事,山是“后来”的事;从空间距离来看,茅屋和山离我们是遥远的,而人物就在眼前。
F实中我们是无法透过墙壁看到里面的事物的,然而在徽州木雕中很多画面中仿佛房屋的墙壁被看穿了,门板变成了透明,墙面向外延伸出去,成为另一座房屋的外墙,好像长了透视眼,不需要进屋,但屋里的所有情形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生动地将表现了出来这种“望眼欲穿”的空间关系。木雕中的房屋在整个环境中是相对静止的,然而雕刻中人物的活动、外墙的线条、水流顺着一定的方向延伸,最后又汇聚在一起,曲曲折折,大小起伏不同形态加强了画面的运动感,使得木雕活了起来。乍看之下,木雕好像就是记录一个瞬间,再仔细看,木雕习惯截取几个情节片段连环容纳进一个长方形特定的空间中,也不直接表达所处季节,而是用图像语言暗示了所处时间阶段,把时间暗藏在限定的空间中,情节在里面自由地走来走去。当视角由右往左推进,串起了一个连续的故事成一条直线在推进情节的发展,感觉到了时间的流动,产生强烈的韵律感,使之不自觉的跟着画面的布局走动。最重要的是能够很大程度地表现对象,更能抒发画家内心的那种装饰情绪,不同的人物的不同表情不同环境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腻感受,和木雕艺术那种独到的装饰性及风格。
三、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通过借物舒怀是我国民间最常用的,也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所思所想,更借助文字的谐音非常巧妙地运用于图案形象,以谐音和寓意为基础构成,使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看上去悦目,听起来悦耳,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祈求吉祥,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由此可见中国人事事想图个吉利,讨个口彩的习俗由来已久,通常借形象的象征和名称谐音,使纹样含有某种意义。寓意图案是指寄托特定内容、意义的装饰纹样。寓意者,借其他事物以寄托本意,如梅花寓意傲霜斗雪,松树寓意坚强不屈等等。在徽州抬头低头都可以在厅堂,居室、廊亭、天井、书房看到内容丰富的装饰图案纹样,从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及山、水、云,到传说中的瑞兽如龙、凤、麒麟等等,还有回纹、拐子等几何纹样,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乎无所不包。
吉祥纹样指以转意、谐音等比附手法构成具有某种吉利含义的纹样。寓意纹样经前百年积累,在花卉草木纹样里占不小的比例,人不断从草木花卉中寻求精神寄托,不仅寓意优良品性,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天性连结,还寓意为历经考验、生性贞静坚韧,多为文人自勉自励所用,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心里美好的向往。如竹枝与花瓶的组合为“竹报平安”,两只柿子与一只如意相配为“事事如意”等等。移花接木将几种图案或花样果实集于一体,这样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不仅节省了空间也让构图看起来更加的紧密和完美,意匠独特,充分显示了工匠们的想象力。而大部分宅子大门柱子上方的木雕内容几乎都是狮子,龙腾,牛角怪有镇宅辟邪的意思,以及藤类植物相互缠绕着的,而整个木雕镂空的部分则是起到通风的作用。房内梁处的木雕大多以花朵,花藤,盘龙为主,雕刻细腻精致。阁楼围栏都是简洁的线条相互穿插,从而构成对称且整洁的图案,并没有门窗的雕花那样复杂繁琐。即使有一些绘画构图的纹饰加入其中,作品也往往被匠人有意无意地进行过适当处理,使纹样尽量与装饰部位的外形相吻合。
木雕不仅要让图纹与实物相像,还要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更要考虑到实物雕刻出来的效果是不是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要让这些东西集于一体还要配合的天衣无缝就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了,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形成了几种构成规律,然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雕刻工匠们通过对生活观察,大胆想象、夸张、变形、概括加以糅合,创造出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在不同场所中应用适当的题材,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刻画的生物传神,图案纹饰寓意吉祥,有借景抒情,有借事喻理,有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徽州木雕是徽州文化的s影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是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而影响了几个朝代,更演绎了中华文化曾经的辉煌,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飞,钱明.中国徽州木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2]董洪全.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徽州木雕[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俞宏理.徽州民间雕刻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4]编委会编.文化徽州[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2016年6月,杨恒清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完成了一件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一个俏丽的小女孩怀抱玩具,调皮地眺望着远处,一只小猫顺从地匍匐在她脚下。整个作品充满了温暖与祥和的气氛。最后一块木片飘落之际,杨恒清的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
杨恒清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雕塑家,更是木雕界的“状元”。鲜为人知的是,杨恒清的这件木雕作品,竟然是以他年幼的女儿为原型,女儿每一阶段的成长,他都用木雕的形式记录下来。一件件木雕,见证着父女深情……
天使降临,
父亲难言激动与喜悦
2011年末的一天,杨恒清正在工作室里忙碌,妻子曹行凤走过来,恹恹地告诉他,自己这段时间总感到肚子发胀,吃饭了就想睡觉,人也没有力气。杨恒清立即放下手上的创作,陪着妻子到医院检查。
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祝贺他俩:“你们马上就要当爸爸、妈妈了!”妻子惊喜地看着杨恒清:“这是真的吗?我们就要有自己的小宝宝了!”杨恒清也很激动:这可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骨血,如今正在妻子的腹内茁壮成长。突然间,杨恒清的眼里有了湿漉漉的感觉……
1982年,杨恒清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的一个雕塑世家,从小他便喜欢在父亲杨奇尚的雕塑工作室里摆弄,常常一整天都不离开半步。那时的他最喜欢的是《芥子园》画谱,每日翻看不倦,几乎无师自通地学会美术的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法。
1997年,喜爱美术的杨恒清考入湖南第三师范学校。在雕塑课上,杨恒清得知雕塑老师的父亲是著名雕塑家谭彝伦先生,就请求老师带他去谭老的工作室看看。第一次看到谭老的木雕作品,杨恒清就被震撼了,之前在家里看到的都是传统木雕,主要是图案式雕刻,但在谭老的木雕上他感受到立体与真实、现代与美感。后来,杨恒清一有空就跑去谭老的工作室为他“磨刀”,而谭老也默许了他待在自己身边学习。
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杨恒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领会到塑法的雕刻方式――一刀一刀雕得很少,慢慢地塑出形态来。
跟谭老学习了两年,杨恒清在湖南南岳应聘了南岳大庙的绘图员一职,然后又跟着几位东阳木雕师傅学习东阳木雕的技术。2003年开始,杨恒清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对人体雕塑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期间,杨恒清的天赋被极大地挖掘,他还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校友,这其中就有红颜知己曹行凤。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之后,情投意合的他俩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爱情滋润之下的杨恒清快马扬鞭,在艺术道路上一路驰骋。川美毕业后,他选择了从事城市雕塑设计与制作。他还制作木制首饰,如木银结合的项链、纯银镶嵌的檀木、木荷叶包裹着的银莲花等,在网上卖得很不错。一个人忙不过来,他请来几个木雕师傅,成立了工作室,还注册了商标“杨的木木”。
事业有成,杨恒清与曹行凤组建了家庭。不久,川美的一位老师给杨恒清送来一份“第三届重庆工艺美术大量申报表”。杨恒清挑选了几件作品,又精心创作了一件木雕纯银手镯。结果,他的作品《秋圆细雨》、《秋天的痕迹》、《龙凤呈祥镯》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他被顺利评为重庆工艺美术大师!
没想到,获得行业巨大荣誉的同时,他的妻子怀孕了!在将这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时,得到祝福的杨恒清像个孩子一样,眼角一片泪花,开怀大笑起来……
亲情勃发,
幸福打造中国木雕“状元”
怀孕的妻子成为杨恒清的生活重心,他减少了工作量,沉浸在即将当爸爸的喜悦中。
2012年4月,“艺鼎杯”中国木雕大赛举办。“艺鼎杯”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创立,通过对雕塑选手创作作品的题材特色、工艺技巧、创意美感等方面的评估,综合考察选手的创作能力。“艺鼎杯”采用现场创作的方式,这是大赛可贵的地方。通过比赛还将产生代表行业至高荣誉的年度中国木雕“状元”、“榜眼”、“探花”。对于这样的重量级比赛,杨恒清自然不愿错过。
进入比赛现场,杨恒清一直思索着创作何种题材的作品。突然,脑海中火花一现,他觉得所有的人生画面中,妻子怀着孕,坐在椅子上抚摸着自己的肚子,是最美丽的瞬间。杨恒清要倾注全力以妻子为原型创作一个孕妇的形象。
比赛给所有选手10天创作时间,对于雕刻一个复杂的人物来说,时间显得太紧。无奈之下,杨恒清选择了粗细结合的创作方式,对孕妇的头发、衣服、凳子等部分以粗犷的刀法勾勒出大致形式,面部、手部、腿部则精雕细刻,表达出人物幸福的神态以及身体的美感。杨恒清给作品取名《幸福》。
最终,杨恒清凭借《幸福》荣获金奖,同时为自己赢得了“中国木雕状元”的称号。
孩子尚未出生,就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誉,杨恒清更是对妻子腹中的小天使充满了期待。
2012年6月,妻子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当时的杨恒清正在创作一件荒漠题材作品,脑海中一直萦绕着枯树、沙砾等展现生命荒凉的场景。当见到女儿的那一刻,杨恒清内心很震撼,他告诉妻子:“你知道吗?抱起女儿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生命的神奇。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东西在悄然逝去,而这个属于我的小生命,却刚刚开始茁壮成长。”杨恒清给女儿取名为“子墨”,期待女儿日后“翰林子墨”,成为有文采的人!
子墨出生十余天的一个黄昏,看着她小小的身躯安静地蜷缩在妈妈的怀里,窗外的阳光慢慢地在天边沉寂,壮丽而温馨的景象,让杨恒清充满了艺术上的感动。杨恒清情不自禁地对妻子说:“我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与使命感,我觉得自己应该拿起刻刀来,为女儿做点什么……”
此后,每当有闲暇时间,杨恒清便雕刻起女儿襁褓中的模样。这件作品的尺寸很小,越小越是难刻。为了抓住每一个身体上的细节,杨恒清当起了幸福“奶爸”。他笨手笨脚地给女儿洗澡,冲奶,换纸尿裤,晚上还与女儿睡在一张床上。杨恒清的忙碌也感染着妻子,她觉得生活的每一秒都是如此充实。
考虑到女儿刚出生体质较弱,免疫力也相对较差,杨恒清不知从哪里学来一套婴儿操,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一骨碌爬起来,为女儿伸伸胳膊,拉拉小腿,带她做婴儿操。小子墨常常被逗得惬意地眯起小眼睛,而杨恒清的眼里也是满满的慈父深情……
经过近两个月的琢磨与修改,杨恒清终于完成了这件作品。不到1尺长的黄花梨木上,襁褓中的女儿安详地睡觉,小手还托着脑袋,手指头微微翘起。杨恒清给这件木雕取名为《梦》。他对妻子说:“女儿正在香甜地做梦,而她的到来,也像是我人生中美梦的伊始。”《梦》完成之后,许多展览馆与收藏家慕名观看,想以不菲的价格收购。杨恒清一一谢绝了,他坦诚地告诉对方:“这件作品记录着我女儿的成长,它是一件非卖品,在我的心里,《梦》是无价的……”
非常行动,
木雕记录女儿步步成长
随着子墨一天天长大,杨恒清更加喜爱用木雕记录她的成长。由外向内,一步步地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女儿的形体从木料中挖掘显现出来,杨恒清能体味到一种脱壳而出的。
对于“木雕版子墨”,杨恒清使用的都是上等的木质坚韧、纹理细密的各种硬木,如黄杨木、花梨木、榔木等,这类木料在制作与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只是雕刻起来更加费功,也更加容易失误。因木质的特性,在用力过猛或是减去不该减的地方时,杨恒清常常有惊心动魄的体味。当然,如果处理得当,他又会有险象环生后,作品涅重生的喜悦,这是雕塑其它作品所没有的……
渐渐地,子墨越来越活泼淘气。为了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杨恒清在重庆巴滨路开了一处新的工作室。这里由一间废弃的村委大院改建,工作室内堆放着大量的木料,后面的小院子里,杨恒清养了许多小动物,其中有子墨最喜欢的两只虎皮鹦鹉。
平时,子墨在这里四处玩耍,她一会儿画画,一会儿“练字”,每天都弄成大花脸。子墨的好奇心特别强,在这片崭新的天地里,她碰到什么问题都要问,杨恒清从不厌烦。他常常与女儿一起,在墙壁或是木料堆上四处涂鸦。
杨恒清明白,作为一个父亲,自己是女儿人生的启蒙老师。因此在女儿懂事后,杨恒清有意无意地为她讲解各种木雕知识。杨恒清深信,虽然子墨现在还不明就里,但是有一天一定会在自己这片肥沃的土地中,汲取到各种营养。
果然,一次杨恒清在雕刻时遇到了取舍上的难题,对着眼前的名贵鸡翅木,他一时不知如何下刀,就一边摇头,一边脱口说了两句“唐诗”:“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瘠g难复肥。”没想到,一边的小子墨竟然奶声奶气地说出下面两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杨恒清惊讶后,搂着女儿开怀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子墨一头钻进自己的小房间,到吃饭时间了还不出来。杨恒清进屋一看,女儿正趴在地上写呀画呀。杨恒清这才想起来,两个小时之前,他布置给女儿一项“任务”,让她在一段楠木木料上面画10种小鸟,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个任务无疑是“硬骨头”。
这时,有些疲惫的子墨完不成10只小鸟的任务,已经有些泄气了,她将笔往地上一摔,还狠狠地踢了木料堆一脚。她那又羞又怒又萌的神情,一下子将杨恒清逗乐了,也极大地激起了他的灵感。
那天晚上,杨恒清拿起刻刀,镌刻起子墨白天那生动而有趣的表情。仅仅1个星期左右,这件《不要抢走我的童年》便完成。一个看起来顽皮的小女孩,穿着连衣裙,扎着两个羊角辫,右手拿着玩具藏在身后。她那副天真无邪的表情,让看到作品的人又怜又爱。
更让杨恒清欣慰的是,自己平时做木雕之际,子墨总会认真地在一旁观看,有时还会提出一些颇有童趣的问题。一次,杨恒清正在加工一件楠木,刚刚有一点人的雏形时,子墨一蹦一跳地过来,指着那块木料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就是我!”杨恒清的眼圈顿时红了。后来,他对妻子说:“我这件作品是刻长大之后,我想象中的女儿,而她竟然能感觉到,这不是爱的力量还能是什么……”
2016年6月,随着杨恒清诸多的木雕版女儿在网络上曝光,这位国内木雕界的金牌“状元”迅速走红。近日,接受采访的杨恒清谈到,女儿如今最喜欢的玩具便是以她为原型的木雕,她不但独自欣赏,还常常邀请小朋友来观看,木雕已经成为她的骄傲。对于许多人的赞誉,杨恒清谦逊地说:“其实亲近孩子,是每个父母都会做的事情,只不过我采用木雕这一特殊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用木头来记录童真,用木头表达出对女儿的爱而已……”
一、漳州木偶的雕刻材料
漳州木偶作为福建漳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木材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漳州木偶雕刻的首选材料是樟木。樟木树径较大,材幅宽,中心呈红褐色,边缘呈灰褐色;横切面光滑有光泽,年轮清晰,纹理错综细致;质地重而坚硬,油漆后色泽美丽,干燥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可以染色处理;尤其是有着浓烈的香气,味道清凉,有辛、辣感,在福建民间有用樟木驱虫的习俗。樟木分黄樟、红樟、灰白樟、乌肚樟四种。其中黄樟木质坚韧细腻,纹理清晰,是木偶雕刻的好材料。闽南地区属季风性温湿气候,樟木耐浸、耐湿、不易变形,不生蛀虫。另外,樟木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适合于精雕细刻,因此漳州木偶雕刻艺人选取樟木,且最好是纤维细腻的樟木根。总之,漳州木偶雕刻材料首选樟木,是由于樟木是闽南盛产的木料,到处都有,取材方便;同时,它有一种香的味道,一般比较不会被虫咬,一个木偶可以保存几百年;加上布袋木偶颈部是掏空的,演出时可以套进去表演,手指容易出汗,特别是在夏天,汗味发臭,这种木头可以吸汗;而且樟木木质比较松,比较好雕刻;还有一点就是这种木头比较轻,演久也不会累。
二、漳州木偶的雕刻技艺
木偶在木偶戏的演出中是“演员”,不演时是艺术品,木偶是立体的,可以在不同角度欣赏。根据木雕技法的定义①,漳州木偶雕刻的技法属圆雕法。雕与刻都是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削减。雕刻艺人们十分注意对形体体积的把握,正如民间行话所说:“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掌握木材料的特性,刀法切忌垂直进刀或逆纹进刀,否则木料难以受刃,容易伤及形象。经过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漳州木偶头雕刻已经积累了一套很成熟的雕刻程式,总结成口诀为:“五形”、“三骨”情之最,雕刻紧抓莫放松。脸有千样各有形,眼鼻口耳变无穷。传统的造型已经十分完美,在此基础上如何既不丢掉传统,又能创造出新的角色呢?漳州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是对传统雕刻程式化符号灵活运用的佼佼者。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徐大师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木偶雕刻技巧。他认为:木偶头只有大约十厘米的“樟儿木”(坯木),雕刻要像绘画中的“工笔画”那样讲究精巧细腻,做到纤毫毕现,惟妙惟肖。他将传统“原型”的各种符号,包括五形(两眼、09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嘴、两鼻孔)、三骨(眉骨、颧骨、下颌骨)等元素打散,然后根据角色的性别、身份、性格需要做适当比例和有机配合,以有限的符号,创造出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①。但是,木偶雕刻是一种“减法”的艺术,不是造型元素的简单相加,如果没有对传统元素的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漳州的木偶雕刻艺人们承继了木偶雕刻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传统的造型符号元素烂熟于心,在完善传统木偶雕刻程式的基础上,往往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挪用造型元素,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角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木偶雕刻师们总结出独特的创作法则“确立最能代表个性的轮廓形态,如脸谱拉长、缩短、宽窄的上下不同、五官移位、聚散及至借助动物特征或者荒诞古怪的结构,来强化人物个性”。②这套法则,可以总结为“原型推衍法”。“原型推衍法”既保存了木偶雕刻的优良传统,又能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
三、漳州木偶的雕刻工序
漳州木偶雕刻的工序十分严格,大致可分为雕刻和粉彩两道流程,细分则包括开坯、定型、细雕、盖土、上粉、画脸、过蜡、装饰等多道工序,技术性很强。开坯:樟木料选好后,锯成约十公分长的节段,然后劈成桃子样的三角形。每段都先在五分之二的下半部分砍成脖颈形,再在五分之三的上半部分劈成所需的头脸大体,以备定型之用。定型:以鼻梁为中线,定出鼻、眼、额头的位置,各占三分之一。然后决定下颌、嘴及耳的位置。确定比例定点设计后,就可以开始粗刻五官。“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运用“五形三骨”设计定型,这是最重要的阶段,角色的基本类型,骨骼、肌肉的塑造在这一阶段几乎得以完整呈现。以后的努力,都是对它的补充和完善。细雕:细雕是在定型后的粗坯基础上逐层加深细刻。粗坯是从无形到有形,从含糊到明确,细雕包括大至脸的轮廓,小至眼皮的厚度,皱纹的大小、形状、位置的安排,都在这个阶段完成。雕刻时注意五官的对称。从侧面看上额、鼻梁、颧骨、眼睛等是否过于凹陷或突出,直到完全合乎要求,做到“侧仰兼顾,面面俱到”。盖土:即打底。盖土程序复杂,必不可少。漳州木偶盖土,所用材料是金门岛或同安县的黄土,质地细做、粘度适中。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注意把握煮胶时间必须适度,还要注意掌握对入土中的胶质,开始的一二遍可以多一些,便于裱绵纸,待干后用小竹刀沾水修光压紧,再盖胶质较浓的黄土,使裱层牢固,而后逐渐减少,反复进行二十遍左右,经过水磨,仔细修整,用砂布细磨后,再用小刀细修五官的细部,然后跟着沿线再刻一遍,接着使用竹篾挑黄土修补五官,使线条清晰明朗,整齐端正,以备粉彩。上粉:这道工序更为复杂细致。可先将白粉(白铅粉加白矿石研成粉)调入牛皮胶,搅成干块状,放在干净的石头上猛敲,入钵研磨成药膏状,然后冲入开水,搅成牛奶状,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用纺绸过滤两遍,就可以使用。上粉时要顺一个方向施涂,每一遍后均需微火烤干。如此反复进行五十次左右,中间还要打磨修整数次,直到木偶头达到瓷器一样光亮细洁,上粉才告完结。画脸:即施彩。主要根据传统的或自己构思的色调及脸谱式样,着以彩绘。画脸谱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节,有粗有细,同一片颜色中要有深浅变化。画脸的颜色以金、银、锌粉、辰砂、银朱、藤黄、佛青、朱膘、墨等为佳。这些颜料涂后不褪色,耐久性强,最适用木雕彩绘。过蜡:画好脸谱后用刷子蘸石蜡拭光,表面既光泽美观,又使色彩经久不褪,另外也可以起到护色防潮的作用。装饰:木偶是木偶戏的演员,木偶头完成后,还要着手进行“人要衣装”的最后阶段:给花脸、老生装须、戴帽;给女旦套头发,装辫子等,然后分别装上四肢,穿上各自的服装,以备上台充当“演员”。
四、漳州木偶的雕刻制作工具
关键词:丽江古城;民族民间工艺品;工艺品销售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丽江古城里民族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既满足了游客休闲购物的需求,又带来了一场竞相争妍的视觉盛宴。
一、丽江民族民间工艺品种类
1.羊皮重彩画
羊皮重彩画是一种在云南现代重彩画基础上的创新画作,云南现代重彩画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丁绍光、蒋铁峰等一批云南中年画家研创的。它以中国画的线条为造型,又应用西方现代绘画中醒目的斑澜色彩,从而给画面注入了勃勃生机和绚丽色彩,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内容大多反映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
2.丽江东巴木雕木刻
在纳西民间艺术中,最具魅力的还是东巴木雕。木雕艺术以南方为多,不论是高门大户还是普通民居,都讲求在屋檐、窗扇、门扇、家具上雕上各种花纹。东巴木雕主要以杜鹃木为材料,材质坚硬、虬曲多变。雕刻师通过线刻、浮雕、立体雕等多种手法,雕出古朴美丽、极富民族风情的图案。经烤干后再雕刻的木雕,有不开裂、不变形的优点,挂在墙上别具韵味。线刻木雕取材多种多样,有表现少女弹琴、挑担、犁田、种地的生活场景;有表现纳西族英雄三朵,身着盔甲,挂箭骑马的战斗故事;还有小桥流水、植物花鸟、福禄寿喜等风情景物。浮雕比较有特色的有猎归图、战神优麻、大鹏鸟曲多、青蛙巴格等。
3.丽江特色烙画
烙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画之一,也属自然绿色画种,古称“火针刺绣”。它吸取绘画艺术之长和火笔的运用技巧,画面丰富精细、清晰秀丽。丽江特色烙画主要以丽江风景、花鸟、人物、书法等为题材,在技法上从国画入手,秉承了国画之精髓,同时也吸取了西洋画的写实技巧,突破了传统的烙画风格。让古典延续到现代,将时尚融入到传统,于亦古亦尚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丽江烙画用材主要为木板,工具多为“电烙”,烙绘丽江小桥流水的古城风景的作品尤为细腻逼真、清淡雅致。烙画耐用易存、无毒无味,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纯银制品
丽江古城自古就是银器玉石的交易集市,纳西雪银具有含银量高、硬度低、亮度高的特点。每一个纳西“胖金妹”(小姑娘)出嫁,女方父母都会将银手镯作为陪嫁品之一,小孩子满月时,老人也会送上银锁、银手镯、银项圈等,是集尊贵典雅与实用价值于一身的饰品。
5.丽江特色工艺品、饰品
东巴吞口、羊皮画挂件、铃铛挂件、牦牛角梳、丽江土陶制品、丽江特色灯笼、东巴招财蛙、东巴招财猪、丽江特色耳环、草编工艺品等都是丽江特色的工艺饰品。东巴吞口是东巴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种竹木编扎品,造型独特,生动逼真,可避邪镇宅。
此外,还有民族娃娃、玉石制品、真皮制品、丽江特色手绘包、手工披肩围巾、扎染布、蜡染布等民族民间工艺品种类。
二、丽江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整体销售环境分析
1.丽江古城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需求环境分析
丽江集三项世界遗产于一身,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在国内堪称表率,庞大的旅游消费者基数也支撑起丽江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广大购买人群。2011年春节黄金周(2月2日至2月8日)期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34万人次,旅游社会综合收入为23485.33万元。除去来丽江的游客外,本地长住居民如客栈、餐厅、酒吧经营者等也是部分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潜在消费人群。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不论从工艺品市场的宏观环境还是消费者的需求上,都能很好的保证工艺品的长期稳定销售。
2.丽江古城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供应环境分析
以四方街为中心的丽江古城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纳西、彝等滇西北民族贸易货物的地方,而今则是已具一定规模的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终端地。丽江古城是丽江工艺品销售的中心区,外部竞争主要来自周边临近景区如玉龙景区内含景点等,这些景点中也伴生着规模或大或小的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区。此外,古城内的众多同质同类店铺杂多,以银饰品为例,仅科贡坊旁就有相连的四、五家店铺,而这势必会造成同一工艺品种类内部的激烈竞争。
三、对提升丽江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情况的探索
1.据工艺品所属的不同生命周期采取相应措施
工艺品经营产品寿命周期,指工艺品经营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到最终被淘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针对工艺品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它的销售策略也应具体分析,以实现工艺品经营产品在这一阶段的最佳销售。
丽江古城是多种工艺品共存的终端销售地,也是一个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工艺品销售市场。不同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也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银饰品、玉石等的开采加工古已有之;烙画起源于西汉、东巴画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蜡染、扎染更是苗族、白族等的传统民间技艺。这类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生产、销售都较成熟,有的限于地域、交通原因,被外界认识了解的稍晚,因此,对这类工艺品的经营应通过市场改进、产品改良、营销组合推进的策略进一步扩大销售,尽可能的延长工艺品的寿命周期避免衰退。淘碟、丽江土布包包、纳西手绘T恤等出现较晚的产品可通过广告促销、增加新渠道、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尽快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
2.拓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促销手段
促销是短期内提升顾客对产品认知度、扩大产品销量的重要途径,新型工艺品以及处于成熟期的工艺品都可通过促销迅速改善局面。主要的工艺品促销方法有投放工艺品广告、人员推销、营业促进、公共关系促销等。此外,还可以和旅行社、宾馆酒店等外界资源合作,例如有的地方推出的“民间工艺品游”收到不错效果。
3.丽江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
郑胜宁第一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展中获得金奖是在1991年,他以《鱼篮观音》《老子》《楚魂》等参展,赢得刘开渠根艺奖金奖。此后,郑胜宁仿佛与金奖有缘,创作的《亲昵》《神医华佗》《大江东去》等都被专家和观众看好,多有金奖斩获。他的黄杨木雕作品多次选送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展示,有的还被选为国礼。1996年,郑胜宁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9年他被选为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主席。
说起《孩子,就是老师的生命》这一佳作,郑胜宁就动了真情。5・12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举国悲痛,郑胜宁的心也被深深震撼了。媒体的现场报道感人至深,《先救孩子》重点新闻中,老师们临危不惧抢救学生的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脑海里产生了清晰的轮廓,于是立刻构思,构图,制作,一气呵成。作品表现了一位女老师双手各拎着一个孩子疾步逃离地震现场,午睡中的男孩裤子还没穿好。地震灾害之中越能体现大爱无疆,作品向神圣的人民教师致敬,感谢他们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孩子满腔的爱。在创作材料上,郑胜宁精选了一段千年树龄的珍贵黄杨木,采用圆雕、镂雕以及群雕的技法与点、线、面的现代手法相结合,在人物的脸部、手部等肌肉部分进行精雕细刻,了无凿痕。而衣纹留存雕刻刀痕,底座上更多的强调了刀痕的肌理,以此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突出作品的主题和环境。
郑胜宁创作出如此精湛的现实题材的黄杨木雕作品,决非偶然,是他长期来对现代人物题材的表现上进行探索和创造的必然,是他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之使然。郑胜宁在他撰写的《谈黄杨木雕现代人物的塑造》一文中说:“继承传统,不是简单地因袭照搬古人的东西,更不应把明、清的风格当作唯一的传统……。应该看到,传统的黄杨木雕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在题材上不出僧、佛、高士及仕女,虽偶及于渔、樵等庶民百姓,但所占比例甚低,于是作品因创作题材过于雷同而缺乏新意。在表现手法上,老一套或刻画形象方面的概念化,老调子,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因此黄杨木雕的创新至关重要。”郑胜宁既继承传统,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前提下创新,他的《套马》《春暖》《岁月》《黑头发飘起来》等作品,就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又使作品传神、写意、抒情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的生活,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反映大家关注的重大题材外,郑胜宁的创作对象也会涉及平凡的甚至被遗忘的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黄杨木雕《老木匠》《穿街走巷》《修鞋走天下》这系列作品再现了普通手艺人,带着简单的工具走街穿巷的磨刀师傅、木匠师傅和背着修鞋机器讨生活的修鞋师傅,曾经在城市和乡村的角落时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些以自己的手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换取微薄的收入来养活自己的手艺人,也许会被个别自视高人一等的人鄙视,然而他们从未看轻自己,坦坦荡荡为自己的生活奋斗。作品之一的修鞋师傅坐在矮凳上,腿上铺着衬布,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在和顾客攀谈。这一系列作品都是反映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看似微不足道,却能从人们忽略的小人物中体现伟大之处,这样从生活中来的题材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创作表现上,作者细腻刻画并配以多种工艺手法和技巧,使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多元的社会层面显现出来,同时也歌颂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郑胜宁的作品中除黄杨木雕外,根雕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根雕的最大特点和价值在于其独一无二,每件作品都是根据根材的自然形态、质地、色泽等确定题材和内容,依形赋意。因此,材料的选择对于根雕创作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一块好的根料是作品成功的一半。根无定形,局限性很大,很多创作者在选料时往往觉得可供使用的材料特别少,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根艺家在取料时对根料上的疙瘩、团块、孔洞、缠纽、凹凸、枝杈、畸曲、皱折、纹理等却能得心应手,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应用,往往在别人眼中的“缺陷”“残次”甚至“没法用”的根材恰恰是根艺家突出作品内涵、体现神来之笔的精华所在。
根雕《镇邪钟馗》原是一块被丢弃的松树瘤,厂家在生产南瓜工艺品时觉得这块根料形偏长,表面腐烂且虫孔很多,所以被扔在废料堆里。郑胜宁仔细观察后发现这块松树瘤有其可取之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树纹特别明显,且繁而不乱,虚实相交,这种自然造化非人工所能企及。他觉得钟馗的造型比较符合这块根材,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但很有才华,满腹经纶,且为人刚直,不惧邪祟。有关钟馗的神话和故事历代不衰,钟馗的身世也被演绎得丰富多彩,大家都在岁暮除夕时贴在家门上,“以祛邪魅,益静妖氛”。创作中郑胜宁重点在其头部和面部刻画,须发和衣纹部分顺应根材的自然纹理,一个腰配宝剑,凛然正气的中国神话人物诞生了。
2007年郑胜宁创作的《那一年》也是利用松树瘤的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和自然形态刻画了一个在母亲怀里孕育的婴儿的造型,周围回旋流动的线条以及残缺的透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作品于2008年12月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中国根雕艺术精品展》中荣获金奖。
另一件作品《楚魂》是利用一块长75厘米、宽37厘米、厚15厘米的三角形的香樟树根制作的。郑胜宁有次去看一位朋友,在净慈寺菜园边发现这块树根已经被蚂蚁、小虫咬得千疮百孔,积满淤泥,但当他拿到万松岭的溪边仔细地清洗,剔除腐烂,顷刻之间,那优美流畅的木纹,自然的木质形态,使他如获至宝,觉得可以用来雕屈原。屈原一直是郑胜宁比较喜欢的创作主题之一,对于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郑胜宁在艺术处理上采用粗雕与细刻相结合,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手法,头、面部重点加工,其余部分仅略作调整,基本保持了木质的自然形态和纹理。屈原的宽阔的额头、飘散的长发,清癯的面庞,雕刻得光洁精细。尤其是深邃的双目,飘逸的长须,显现出肃穆的神情。被风吹起的衣衫,形象地喻示屈原在劲风中逆风而行。整件作品表现屈原为国为民的忧虑和惆怅之情,也体现诗人在逆境中超凡的潇洒的气度。
对于根雕创作来说,一件好的根材是作品成功的一半。《东坡吟》这件作品的诞生也同样在选材上有些偶然。那天郑胜宁送《释迦牟尼像》的样稿到温州雁荡山双林寺参加寺院佛像雕塑项目竞标,就在寺院不远处偶然发现了这块一米多长的木块。他向一旁的农民询问后得知,这是给孩子当木马玩的,没什么用。他仔细看了看,吸引他的是这块材料的线条肌理不是按照正常的直纹变化,而是一条条横线发展的,当时就觉得深藏于古寺之中连朽木也神奇,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千年古寺双林寺坐落在旁边,在前面不到百米处就是著名的雁荡山风景区的景点燕尾瀑,瀑布终年不断,川流不息。这块浸渗在泉水中的金丝楠木,经过千百年水流的冲刷,深深烙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在这有灵气的土地上,让他寻得这样一块有灵气的根材,实在有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