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

第1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22-02

一、简述“创新”、“创业”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前者是思维的转化、方式方法的改进、新事物新内容的增添等;后者是一个人利用商机并进行有效的运转,最终获得利益的商业化过程。创新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推动力。

相较于创新,创业是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通过人类的聪明才智,努力优化信息资源,创造出特定的社会价及经济效益。创新与创业也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创业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创新,创业围绕创新精神来进行,而创业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高校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需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具有一个形象的规划,在校期间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详尽的思考,这不仅是教师所应当做的重要工作,同样应当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有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才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人员。总而言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全面且系统化的过程,高校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

二、造成大学生创业思维难以被培养的原因

1.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古代农耕经济下,“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束缚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封建科举制度的局限,“八股文”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虽然科举制度对历史的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但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其扭曲了真正的教育,扼杀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传统思想中对孝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欲望,成年的孩子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要留在家里孝敬父母,不能外出闯荡,否则便是不孝。这是时代的局限。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对于当前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很深的影响,这种“传统”的盛行让学生故步自封,难以实现对自身的跨越。

2.创新创业思维与专业课程结合力度不够。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力度不够,绝大部分高校虽已认识到到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培养的重要性,但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并未跟上思想的脚步。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学生在校能接触到的就只有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学生活动,如创业竞赛、少量创业类型的讲座等。形式单一,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无法形成创新创业思维,更没有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并且,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创新方面的教学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投入到创业实践中,从而让学生的创业思维和专业课程的结合出现不足,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3.具有创业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师资源短缺。高等院校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教师,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上可能存在很大的不足,就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来看,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学生难以得到相关的专业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自身不具有创新意识,在创业方面的经验不足,则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很难让学生对于创业方面予以思维的开创,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缺乏大学生可以做的创业项目。在校大学生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够广泛,难以找到适合其创业的优秀平台,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得不到满足,一腔热血没有挥洒的地方,其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分离,不利于其发展。实际上,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创业的价值观,在实践中提升其创业能力。加上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景气,给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狠狠一击,让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对于学生用那迈出创新创业一步来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

1.发挥师资力量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优势。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开发、乐观人生态度的保持以及国家政治的学习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开设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重视起来,摆脱其慵懒情绪,真正学习到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树立更高更远的理想,将自身创业目标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当下,全国各地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上逐渐加大力度,但是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许多专业课的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上专业素养明显不足,缺乏实际教学经验,仅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这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创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学生在学校会受到校园环境的熏陶,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无形中引导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建立。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章制度的建立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将创业精神融入到校园建筑上,比如用贴标语的方式,让师生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活动中,用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上也应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不同的文化营造,将创新创业精神植根于校园环境中,融入每个人的头脑中。

3.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并且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应该将其眼光放长远,从创新创业的基本点出发,将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相结合起来,认真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利用自身优势与时势优势,充分发挥其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创业。国家在出台相关政策之余,也要做好相应的思想舆论导向,注重从媒体、宣传等等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准备,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让大学生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对创新创业的全新认识,并让学生从创新创业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国家还要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行地区性划分,让不同的地区享受到与自身相合适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各个地区的创业发展。

4.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鼓励其创业。在校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服务,提供资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创新意识很强的团队,提供科研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并请专业人员指导其创业活动,甚至可以鼓励老师带学生进行创业活动,老师为辅,学生为主,强强联合。老师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持,学生加以运用,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其创业活动。这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创业积极性的培养,老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其丰富的阅历是创业活动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创业活动中,弥补学生社会阅历、经验不足的弊端。教师还要跟进学生们的创业过程,对其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全力培养学生在实践所形成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让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学生创业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要结合外国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融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道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融入到高等教育中,甚至可以引入到各地区的中学教育中,学生从小便可以接受创新创业的教育,使创新创业思维成为学生体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不断探求创业的科学道路,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高效的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75-77.

第2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创业精神;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4日

我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49万人,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耦合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大就业战略。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又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对其开展和强化创业教育是急需的重大任务,而创业精神培养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环节。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与创业优势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级目标岗位大多集中于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会展、行业管理等部门的服务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对应本专业的目标岗位,所需的能力可以划分为基础能力、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能力是大学生的通用能力,即各专业都必须形成的能力;基本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管理领域的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技能,即旅游管理相关岗位的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是完成某个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能够运用专业技术进行分析决策和实施管理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的优势。伴随着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各类旅游小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存在着很多创业机会,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创新的重要群体。创业技能是现代大学生面向就业市场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本领。相对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创业具有一定优势。培养和强化创业精神,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就业、改善旅游类学生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方向

(一)结合专业教育实际,面向国民旅游需求。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当前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原来的单一技能、高分低能人才遭到冷落,而复合型、高技能、实践能力强的受到欢迎。面对新形势下这样的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积极去适应新变化,强化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同时,因为旅游业关联广泛,涵盖范围极其宽泛,这就意味着旅游业必然存在着很多旅游创业机会,甚至许多没有发现的创业机遇,这已经为创业经济滋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我国,各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小企业已遍及普通的各个乡镇,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立足于技术进步,面向国际准则。当前旅游业创新的主要特征在于技术应用和年轻力量。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在2014年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会上明确表示:“旅游创业的春天到了”,“年轻创业者普遍拥有技术背景,跟过去的不同了”。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也给创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旅游业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创业精神的培养要伴随学习国际通行的法律与财政、金融知识、适用的企业或公司内部运作、管理基础,等等。

(三)基于传统文化,面向中国未来。创业精神非常重要,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它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在高等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培育当代创业精神,两者一脉相承、密不可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包治百病,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实施途径

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其实施路径可以多管齐下,全方位进行,并结合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比如,可以直接增加这方面的课程,可以在专业课中融入创业精神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搭建创业实训平台,或者与学生各类活动结合,等等。

(一)增设创业相关课程。作为创业精神培养的枢纽和核心,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课程是落实创业精神培养目标的途径,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工具和手段。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合理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支撑。所以,创业精神的培养需要课程改革的跟进,可以增加专门的创业精神培养的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有选择性的学习;市场经济成熟的地区可以直接安排必修课,面向所有学生,植入专业教育中,从而解决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问题。

(二)更新授课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在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及时更新,将创业精神培养的内容纳入部分专业课或基础课内,增加一些重要案例和相关内容,在细节处着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的内容,合理、巧妙的融入创业精神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收到教育的实效。在教学方式上,学生不是被动参与,而应是主动出击,亲自动手,既有模拟也有实战,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实践相结合,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另一方面将课程内容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更主要的是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搭建创业实训平台。完整的创业实践环节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关系极大,直接决定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竞争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得到的创业体验,通过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从而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精神,进行创业技能训练。而创业实训基地是实现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单靠学校的封闭教育结出硕果,这就要求学校和外界一些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共建创业实训基地,为创业构筑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其中受到实战训练。

(四)与学生的课外活动融合。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学生课外活动也是创业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发挥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爱好、能力和特长,激发出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可以开展完全以创业为主题的各类竞赛活动,如旅行社创业可行性大赛或创意型旅游企业等,模拟社会创业的实际,增长创业经验。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导入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能力状况,选择正确的创业目标。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相关措施

(一)形成良好的高校创业氛围。打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学校要改革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创业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管理机构,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环境,包括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创业能力、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辅导、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二)针对女生的创业精神培养。在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女生,甚至有的班级只有一两个男生。当然,不能主观的说女生创业的可能性低。相反,在我国,旅游小企业的经营女性也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并且高于国内一般服务业中女性就业的比例。在校女生既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她们也有明显的旅游创业思想的萌动,她们的热忱就不会仅仅是做导游,更希望获得有关旅游小企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因此,在创业精神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现实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方式,以有利于引导大量旅游管理专业女生的创业需求。

(三)加强队伍建设。高校应针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结构。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锻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创业方面的教材,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38-03

为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摸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推动高职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生力军。不管高校对学生创业的引导,还是政府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都非常大。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视角,培养适应社会转型发展需求的人才为主旨,讲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

(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题,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根基

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品德高尚,具有创新精神,能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本领,并且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还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三种制度支持:一是规定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二是规定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鼓励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三是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鉴国外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借鉴国外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要求,对我们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美国的大学通过举行创业大赛“推销”创意,是一种成功模式,在竞赛中获胜的学生日后大多都成为了美国高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韩国的大学设有“创业支援中心”,对大学生要求进入创业中心的申请,“严进宽出”保证成功率。瑞典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同时各层次学校还开办了许多社会创业培训项目。英国为了鼓励股权投资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采取各种税收激励政策,拓宽私人股权市场投资的范围。法国规定所有创业之前个人收入低于最低工资的创业申请人,均可得到失业创业补贴,因此很多大学生都可以申请这项补贴。因此,从国外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经验看,他们均为大学生解决难题提供帮助,使学生创业精神成为社会推崇的一种价值理念,也为社会培养大批创业后备队。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主体, 丰富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种改革型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只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它的作用是短期的。但将其当做一种未来人才培养规格看待时,就有了教育模式的含义。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营造氛围,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需要有引领的计划,需要严谨的设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注重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实践转化成果上应该注重搭建“创业成果孵化平台”,在成果转化项目上应大力搭建“创业项目转化平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

(四)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培育重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是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一种必然趋势。所以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Y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技术以及设备的资源,如能得到学校大力支持和引导,以及各部门的合力推进,创新创业将是一种自觉行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使命,使学生形成想创、会创、能创、齐创业的生动局面。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作用

(一)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实践

通过对创新创业进行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我们知道,实践才能检验所学习的文化知识是否扎实,所以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实践,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试验书本的一些文化知识,是不是有真实的可行性。并且在学生进行实践时,也可以根据文化知识做出一定的创新,这是一个不断巩固文化知识的过程。所以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在文化知识这一块得到强化和理解。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可以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践开展的途径,可以通过加深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是最具有效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所以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加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教育的目标,创新改革教育的方式。只有通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中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所以,需要加强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然后进一步探讨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有通过积极探索,才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以及创业的能力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和发展的前提基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面临的竞争以及挑战等都更加激烈,高职学生如何适应残酷的社会竞争,尽快适应工作,这也是学生们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所以学校的教育不仅仅要让他们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让他们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要注意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配合,配合创业教育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高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型高素质人才。

三、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利用校园的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并且结合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方针,这样高职学生在学习以及成长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也直接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提高,让学生在有足够的创业能力以后,产生创业的行为。所以只有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的文化,才可以有效发挥教育的效果。校园文化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平台,鼓励学生加强对思想政治的学习,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精神,从而升华人生梦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利用校园的文化,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可以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以及成长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提高,让学生在创业时有足够的创业能力作为支撑。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加??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只有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的文化,才可以有效发挥教育培养学生的效果。所以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核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通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住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得到提升,以及全面提高综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可以更好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四、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吸取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在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

创业教育开启了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引擎”,吸取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具体工作。如:学习美国已经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教育理念贯彻到整个教育体系中,且内容日趋多样化,研究其建设路径,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我国也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合的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推进要搭建好文化、课程、实践三个平台。可以根据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以及一些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出一定的调整,让两个课程互相有知识上面的交融,通过重新调整课程以及课堂的结构,会更加适应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要求。需要学校构建一支可以将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定期考核和淘汰制度。同时可以聘请成功的校友、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二)与企业合作,开展开放式的实践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

除了“由内而外”搭建创新创业框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帮助创业学子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努力建设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相融和的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最后创业行为的产生。所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方法,以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更高就业创业质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三)调动学生自身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摸索

第4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一、创业的本质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的本质是创造,创业是富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与机会结合并创造价值的活动。

创业具有四个特性:一是创业具有新颖性,或者是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是新事业,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新的规模或新的层次。二是创业具有主动性,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是使命感的驱使。三是创业具有艰难性。四是创业具有影响性,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创业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活出生命意义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创造、创新和创业这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去理解创业的本质。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过程,而创业则是开创某种事业的活动。虽然三者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全新的”感觉,都具有独创性,都含有“创”的成分,但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为“推陈出新”,而创业则注重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创造在于它的原创性,能够孕育出前所未有的东西。然而,创造有时并不一定完美,只有创新才能使创造尽善尽美,只有创业才能使创造和创新落到实处。

二、创业与就业的关系

首先,创业不等于就业。一方面,两者的定义不同。创业是指劳动者个人或团队主动地开创基业和不断创造新事业,并获取创业收入的活动过程,包括一切创新创造活动。而就业是指劳动者个人受雇或从事某一相对稳定的职业,并获得工资性收入或劳动报酬的活动过程,包括受雇企事业单位的正规就业和自谋职业的非正规就业。另一方面,两者的主体不同,创业的主体可以是个人或团队,而就业的主体就是个人。其次,创业与就业存在紧密联系。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创业主体在创业过程中,会对社会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即消灭旧的就业岗位,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最后,创业者不一定都是就业者,就业者也不一定是创业者。就业活动必然为就业者带来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但创业则不一定。由于创业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具有一定风险性,因此创业者有可能创业失败而带来损失,也可能成功创业带来大大超过一般就业收入的风险收益。

三、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是“敢创业”,即要有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实质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善于学习、勤于实践;住机遇、拼搏进取;实事求是、敢于冒险;团结协作、同心同德;诚实守信、以义取利;追求卓越、永不止步。创业精神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冲动的源泉,是支撑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灵魂。拥有创业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信念坚定、目标明确、意志顽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创业精神的首要涵义就是有信念。信念是生命的力量,是创立事业之本,信念是创业的原动力。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去开创自己未来的事业,相信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其次是自强。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不贪图眼前的利益,不依恋平淡的生活,敢于实践,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才干,勇于使自己成为生活与事业的强者。再次是自主。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自主还要有远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直至达到成功的彼岸。最后是自立。自立就是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四、创业的激情与实践

创业的首要条件是创业激情。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激情是人的意趣和性情的自然表达,是创意的源泉,也是提升和凝聚人气的途径。没有理性,不可能生成实力,而没有激情,则不可能造就魅力。

大学生创业仅有良好的愿望和满腔的激情是不够的,更需要了解创业的规律,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是一项艰苦复杂、充满挑战的工作,要真正实现创业目标,就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越多、越深,创业活动就越能有效地开展。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会遇到种种无法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经风雨、见世面、炼品质、长才干的最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一大法宝,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及创业心理品质的锻造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郭占恒.金晶瑜.创业的本质是创新[J].浙江经济,2007,(16).

[2]刘绮婷.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情,2008,(22).

[3]马安勤,张日新.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6).

第5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理工类高效;创业教育;创业态度;创业体系

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创业”仍然是较为新颖的名词,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创业比赛出现,将“创业”的概念广泛传播。但是,相较于国外创业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我国的创业教育和高校学生的创业态度、对创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少数人的创业比赛中,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不完整,对于创业的态度不坚定,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创业并非正道,毕业之后通过招聘进入公司企业才是大学生应走的道路。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第一,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是在毕业之后因为就业压力大,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之后的无奈之举。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父母甚至老师、初中和高中学校都将大学错误的解读为“麻雀变凤凰”的转化器,也是学习生涯的休息所,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进入到松懈的状态[2],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将毕业、就业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未考虑过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3]第二,大学毕业生中对创业存在偏见,因为校内和社会上的创业比赛,参赛者多是身边的或学习或工作能力中的佼佼者,潜移默化中让毕业生普遍认为,参与创业的都将是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佼佼者,所以即使毕业后就业情况不理想,涉足创业者仍寥寥无几。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不景气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不透彻,或被动或主动的忽视创业的可能性。另外,我国创业教育体系的不完整,学校创业氛围不浓郁,导致学生对于创业认知度不高。

1.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

1.1创业理解的现状调查

为了获得理工类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看法和对创业的理解程度,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沈阳市理工类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中将开办公司、开创一份事业、开发前沿科技项目、自由职业、开发产品或拓宽市场、其他等设为备选项,让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选择他们认为什么样的活动属于创业的范畴。

经过对问卷的总结分析发现,只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叫创业的人数约占43.82%,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开办公司与开发产品或开拓市场,均占总数20.29%。由此可知,沈阳市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真正概念与含义并不是很清晰,仅仅是停留在一些表面含义当中,认知度低下。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跟政府“双创”的宣传力度与方式,以及沈阳市理工类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欠缺有一定的关系。

1.2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提升创业认知度

发展创业教育、培育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逐年增长的就业压力下,理科类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理工类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在系统的专业教育基础上,通过转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深入、系统地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开创能力、逻辑能力。

理工类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要调整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还要根据理工类学生的本身特点,把学生从单一的就业教育、狭隘的知识教育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转变。追求“以人为本、创新创业”的教育新理念。从心理建设、知识建设、理念建设三方面着力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学生创业的理念建设。

2.创业态度分析与创业教育体系调整

2.1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中,对于大学生创业态度的调查中,有538人选择“想尝试”,占总数43.49%,有290人认为“大学生创业应该慎重”,占总数23.44%,有192人选择“支持但不想尝试”,占15.52%,184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再创业”,占14.87%,而“反对”与“没想过”的人仅有33人,占总数的2.67%。由此可知,在沈阳市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中,对创业不感兴趣甚至反对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持有感兴趣的态度。

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在沈阳市理工类大学生中,还是有一定基础的。[4]但是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熟知也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已,对于创业的真正方式与途径缺乏培养教育与学习,导致了创业率低下,所以创业教育体系急待完善。[5]

2.2完善培养体系,重视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较为缓慢。[1]目前,KAB是国际上比较有知名度的创业教育项目,也是我国在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头羊。[6]通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在我国高校的正式教学计划中,很少有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课程和指导;创业教育处于发展的萌芽期,也是整体教育中的短板。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平稳放缓,理工类院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急需深化改革,要加强高校教育建设,就首先需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体系,使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素养,不仅提高了毕业生的素养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分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实际创业教育授课过程中,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中来,自动自发的了解中外资料,积累并掌握有关于创业的相关信息,结合实际学科了解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做到查阅信息、总结要点、结合实际、迎合市场、把握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了解行业相关信息的同时,寻找创业机会,特别是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时候,高校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行业科技技术的盲点、白点,并进行自我评估即是否有能力和机会弥补这一盲点形成自己的自雇型创业机会。高校的创业教育应以传授知识为第一要务,以教授创业方法为主线,以提升W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为检验标准,以改变学生对于创业的态度为最终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态度是学会方法的根本保障。具备了积极的创业态度,在实习时学生就会有机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行业的行规,并与前辈和业内人士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掌握第一手行业信息和从业者的态度,有利于学生在创业初期准确的抓住创业闪光点,营造商机,开创科技企业。

3.大学生的创业准备以及高校和社会的体系完善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依赖于学校和社会的助推。[7]大学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缓冲地带,应在大学学习生活中,通过一切可能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之具备前沿的创新思维,积极的创新意识。[8]高校应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校方举办的科技讲座和创业论坛,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通过参加学校和企业联合的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创业素质,了解对创业理论和科研成果,全面认识创业的风险和困难,脚踏实地的参与到创业中来。[9]

3.1高校应注重改革,推进创业教育

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教育方面的建设,必须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视为终身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人才,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训练,全面的重视并且推动创业教育。[10]

3.2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理工类的高校应该积极增强对创业教育体系系统的研究,应该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当把大学生创业教育部分作为重要内容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同时,要高度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的师资力量方面的建设,应当培养并且逐渐构建一支技能化,专业化,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

3.3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对创业持鼓励和支持态度,将对于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从我国市场经济、文化、人文环境、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为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及优惠政策。

4.结语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业型人才给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全方面促进作用是巨大而显著的。理工类高校作为培养工程类人才的摇篮,更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人才、打造出智力密集型的科技产业、孵化出具有朝气的创新型企业的重任。我国目前虽然理工类院校学校在培养创业人才的工作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出全面创新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金秋. 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1):99-101.

[2]安德智, 赵民胜. 关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几点思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14(4):85-87.

[3]衣俊卿. 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10):13-15.

[4]王乐生, 张瑾. 大学生创业精神研究现状综述[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15):22-23, 69.

[5]王璜.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J]. 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 2008(10):155-156, 142.

[6]钱强.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8):92-93.

[7]唐德海, 常小勇. 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 教育研究, 2001(02):30-33.

[8]黄可.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 时代教育, 2014(23):96.

第6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基于创新与传承的同样逻辑,创业和学习亦应作如是观。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是一件听起来很美的事,去年年底教育部发文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更是点燃了众多莘莘学子的创业激情。但是,这种政策上提供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休学创业。实际上,大学生休学创业的胜算并不高。需知,天底下最不确定的就是市场,创业要面对的正是最大的市场变数和复杂性。对于商业经验和管理能力欠缺、经济不独立、人脉不丰富,甚至心智尚不健全的学生,休学创业要成功注定是小概率事件。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在校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非常有限,当外在机遇和自身能力均不具备时,仅凭一时热情和勇气盲目跟风,贸然休学创业是鲁莽之举,很可能耽误学业甚至学财两空。实证研究亦表明,创业的最佳期不是求学阶段,而是就业工作的数年后。

说到休学创业,大多数人会想到比尔 ・ 盖茨,并把他视为休学创业走向成功最经典的励志榜样。然而,盖茨能成功不能简单归因于当年毅然做出辍学创业的抉择。他本人的天赋和勤奋、对市场的敏锐和对趋势的把握等,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此外,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盖茨的父亲是西雅图的律师,母亲是华盛顿大学的校董和United Way International基金会的主席。据悉,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也是他母亲给的。因此,盖茨的案例非常个别化和个案化,并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只能学习他的创新创业精神,不能复制他的创业模式。一个人应当在恰当时间做恰当之事,做与自身身份最符合之事。你们现在是学生,第一要务是读书学习,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就在几天前的五四青年节,总理在给清华大学学生创客的回信中讲到:“希望当代大学生要有钻研学问的精进态度,学好基础知识,提高基础本领,筑实基础研究。”尽管李总理在各种场合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切鼓励青年创新创业,但在这封回信中却连用三个“基础”来强调基础的重要,请在座的青年朋友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细细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创新与创业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是政府战略和国家意志。然而,现实中创新面临“创新不驱动”或“创新驱不动”的窘境,甚至出现“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早)死”的悖论。产生这些窘境或悖论的原因有多重,比如:对创新的认识偏差,科技创新主体错配,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三张皮”等。此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创新中缺乏创业精神。创新需要聪明人去下笨功夫,创新需要工匠般的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创新需要摒弃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创新需要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所有这些都是创业精神的精华和要义。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人对创业理解太片面,以为创业就是创办一家企业。实际上,创业不仅仅是创办一家企业,或谋求一份职业,更是开创事业,追求志业。创业不应仅为“稻粱谋”,如开一家网店或咖啡屋,解决生计,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殷实即安。创业应注重创“业”的质地和品质,作为训练有素的知识青年和励精图治的有为青年,要以创新引领创业。小言之,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技术、高智能、高知识密集领域大展宏图;大言之,应为推动人类进步做出应有贡献。今天的项目路演非常好,高铁动车上的高性能wifi、无人机、节能降噪新材料、分子键裂生物感应器……,这些创新型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充分展现了知识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

当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是在国际社会并未获得应有尊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创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表面上看,美国有的中国都有,如美国有雅虎(Yahoo),中国有新浪、搜狐;美国有亚马逊(Amazon),中国有卓越、当当、京东;美国有易贝(eBay),中国有淘宝、阿里;美国有谷歌(Google),中国有百度;美国有遥眺播(YouTube),中国有优酷、土豆;美国有脸谱(Facebook),中国有人人、开心;美国有苹果(Apple),中国有小米;美国有特斯拉(Tesla),中国有比亚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一看先后,高下立马可见。周知,是雅虎在先,搜狐、新浪在后;是谷歌在先,百度在后……,人家是leader,我们是follower;人家是引领、创新,我们是追随、模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已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这些成就主要是资源驱动,全球化驱动,人口红利驱动,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驱动,以及引进消化吸收的学习模仿驱动,却不是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驱动。现在,是创新驱动的时候了。

创新和创客

创客的兴起和流行,肇始于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书《创客:新工业革命》(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创客将创新推向新阶段,创客的横空出世,预示着创新2.0时代的到来。创新2.0和创新1.0有何分别?首先,就创新主体而言,创新1.0是小众的科研人员、知识分子或专业人士;创新2.0是大众、万众乃至人人;以前是厂家商家创新(出新产品),消费者接受创新、使用创新、享受创新;创新2.0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大量参与创新,其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其次,就创新载体而言,创新1.0是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创新2.0是整个社会实践平台都成了创新载体,时时处处均可创新。第三,就创新的加工、生产、制造而言,创新1.0是集中制造,场所是工厂和车间,工具和装备主要是机床磨具和流水线;创新2.0是分散生产,个人制造,其主要工具是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相对于过去的个人通讯和个人计算,个人制造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第四,就创新方式而言,创新1.0是独立创新、封闭创新;创新2.0是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甚至是开源创新。

概言之,创客是把创意变成现实(产品)的人。创客首当其冲的是有一个好的创意,然后把创意变成设计,最终把设计变成产品。将Makers翻译成“创客”很好,尤其是这个“客”。“客”不仅仅是Makers的音译,更重要的是“客”所包含的四大要义。其一客观。创客要冷静、客观、理性。其二交往、交流和分享。此义可从做客、待客中延伸出来。主客需要交往,做客与待客需要情感交流,信息分享,创客通过交流、沟通和分享,达到交融会通。其三尊重。尊重是待客之道,创客们实行的是共同创新和开放创新,自然崇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其四快乐。请客或作客是开心之事,创客享受创造创新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创新创业的校园养成版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在结合过程中,特别注重把创新创业和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注重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五有”交大人的培养目标和“四维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注重塑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气质和创业精神。此处,“五有”是指: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四维一体”是指: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

第二,把创新创业和“五课堂”有机结合。第一课堂是传统和现行的课堂教育教学;第二课堂侧重课外科技、文化等社团兴趣活动;第三课堂力推校外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实操;第四课堂开展海外游学、访学、留学,拓展海外学习和实习项目;第五课堂通过“易班”(E-class)、MOOCs课程、云学习、翻转课堂等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平台,全方位、全天候开展e-learning学习。五个课堂共同构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通过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引导学生在学好通识和专业的同时,提升“商育”,打牢创新创业的知识基础。

第三,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与孵化三者有机结合。“教育C实践C孵化”三位一体,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链和创新创业生态系。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牵头,创新创业实践由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工业中心和创客中心牵头,创新创业孵化则由大学科技园牵头。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致力于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尤其注重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让创新创业深入骨髓,融入血脉,成为生命中不断生长的基因,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毕生的信仰。

第7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浙商文化;高职;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邱雷鸣(1982-),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30-04

随着创业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社会各界对创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任何创业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形成的创业文化密切相关。创业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创业文化的视角,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研究如何将富有创业文化特质的“浙商文化”融入到创业教育,为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水平提供借鉴。

一、创业文化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业的发展史,同时创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创业文化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1]。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相关的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它包括人们在进行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心理意识和行为模式,主导着人们在创业活动中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创业文化会以隐性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创业意识,从而影响人的创业意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2]。

由此可见,不同的创业文化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强化创业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创业文化,是激发大学自身及其师生群体创业意识和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应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在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是教会大学生如何获得就业渠道和商业机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教会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深具创造性的社会人。

纵观世界上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大学均十分重视创业文化教育,注重文化传承及创新功能。通过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促进创业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互融互通,相互促进。以美国硅谷为例,在这个之所以能成为被公认的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被全球很多创业者看成是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圣地,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硅谷的几乎所有创业成功者都是靠创新赢得了天下,而这些成功者在总结他们成功经验时提及最多的却是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硅谷的崛起最主要靠的是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平等开放的创业文化环境和氛围。又如英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也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院长彼得・图法诺(Peter Tufano)认为“首先就是要不怕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渠道。”同时,通过与所在地牛津郡(Oxfordshire)的1500多家创业企业有各方面的联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和人脉支持,另一方面也促使这些创业企业的文化融入校园,为牛津大学创造良好创业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3]。

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对创业教育理解存在偏差,价值导向存在片面性,往往把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学习取得的分数、成功创办了多少个公司,企业盈利多少、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等作为评价创业教育成效的标准,导致创业教育急于求成,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忽略了高职教育的文化传承及创新功能,直接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水平偏低。

二、浙商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意义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民间创业最活跃的省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诞生并壮大起来了一批创业者和企业家群体,他们组成的“浙商”在实践过程中积淀起了深厚的“浙商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然的创业属性,其中所包含的自强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团队精神是其核心,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浙商不断开拓进取。同样的这种文化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学习浙商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意识

先有意识的萌芽,才会激发行动的开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是开展创业教育的第一步。而“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是广大浙商能够一路发展的根本所在。很多人认为浙商经商的才能是天生具有的,他们对商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且在创业过程中非常善于把握商机,从中赢利,事实上,善于把政治嗅觉和商业嗅觉进行有机的结合才是浙商的真正的天赋。创业活动的本质是对于机会的把握,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来说,除了要培养他们的创业的萌芽,能够有意识地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提升自身事业心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的教育。

(二)学习浙商文化有利于学生提高创业知识和能力

创业是一项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活动。在了解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金融财务、市场营销等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除了通过一定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创业文化环境的熏陶。实践表明,越是创业文化环境好的地方,越能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热情,除了提供良好的知识环境和信息来源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效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很多浙商都是从草根起家,他们没有资金和技术,缺乏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充分利用自身所学,潜心一个领域,不断学习创新,最终成为行业领军者。

(三)学习浙商文化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全的创业心理

大部分的创业者是失败的,成功是偶然的,不成功是必然的,如何经受住创业失败的打击以及创业过程中巨大的压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很多高职的学生都是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打击,他们怀疑自身的能力,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也表现得较为迷茫,这些都阻碍着高职创业教育的开展。而“想尽千法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的创业历程已经成为浙商精神的最好注解,通过在高职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浙商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通过不断学习优秀的浙商典型,帮助同学们了解艰苦的创业过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浙商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为地处浙江的高职院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汲取“浙商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秉承校园文化重要的育人功能,开展“浙商文化”教育,重在以“浙商精神”熏陶和影响学生,通过校园环境、创业课程、学生活动、师资团队、实践基地“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探索了一条将富有创业文化特质的“浙商文化”融入到高职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创建“浙商文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有形载体,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精神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院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突出浙商文化特色,坚持“软硬并举”,软、硬环境交相辉映,让广大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时时、处处得到浙商文化的熏陶。

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1)搭建各类浙商文化宣传载体。如在校园网站建设浙商文化专题网、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建设“崇商”专题版块、在校报开辟浙商文化专栏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浙商文化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良好平台。(2)举办各类浙商文化图片展以及“魅力浙商”故事展播,每次展览(播)都因为较高的质量和鲜明的特色而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

在硬环境的建设方面:制定《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着重突出“浙商”元素,在校园景观雕塑中,设置了胡雪岩、范蠡等浙商主题人物雕塑和镶嵌“厚德崇商”校训的文化巨石;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楼和学生寝室等地方,张贴以浙商名人为表现内容的宣传画。

(二)开设“浙商文化”创业课程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实施创业教育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积极开发浙商文化融入的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建立创业教育课程群,形成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开设浙商文化必修课,普及浙商创业精神。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浙商文化概论》必修课程。该课程包括浙商的发展历程及浙商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在教学环节中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浙商企业的实地参访,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浙商文化及其创业精神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配套出版的校本教材《浙商文化教程》,也因其鲜明的特色被浙江省委组织部列为浙江省干部读物。

2.开设与专业密切结合的专业选修课。将浙商文化中具有的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解决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如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网络世界中的浙商》,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跨境贸易的浙江实践》,农产品加工与品质管理专业开设《农产品深加工与创新创业》等。

3.开设在线网络选修课。学院建立了“新浙商创业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利用最新的慕课技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项目选择与方案设计、淘宝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创业教育网络课程30余门,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三)开展“浙商文化”社团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学院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以“浙商文化”为主题的各类社团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如开展“浙商大讲堂”。邀请浙商文化的相关研究学者、专家和优秀的浙商校友、企业家前来讲课,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浙商创业基因;成立以弘扬浙商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浙商文化社。组织浙商文化专题网站建设,编演范蠡话剧、风云浙商话剧,举办浙商精神图片展,举办“魅力浙商”故事展播等;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定期举办“挑战杯”、营销案例策划大赛等。围绕“浙商文化”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敬商、重商、亲商、勤商”氛围,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促进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四)依托“浙商”强化师资团队

专业化的师资团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实施及其成效。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没有创业实践的经历,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只能是“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讲解,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学院采用“双结对”的办法聘请了一批热心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浙商”担任创业导师,让浙商既与创业学生结对,又与校内创业教育老师结对。通过“双结对”,不仅加强了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指导,增强了创业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校内教师的指导水平,解决了校内教师创业经验不足的缺点,优化了专业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双导师”型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五)建设“浙商”创业实践基地

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建设实践基地,将浙商文化融入创业实践。一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了5000平方米“浙商创业园”和3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浙商创业园”请进了50多家“浙商”企业,为学生与新锐“浙商”近距离接触创造条件;大学生创业园每年为近30家学生自主创业企业提供滚动孵化服务。二是与娃哈哈集团、阿里巴巴、都锦生集团等共建校外浙商企业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感受企业文化,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和喜悦。

总之,“大学的创业文化,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种思维的可能。我们很难说一个比赛、一节课、一场讲座就能够构建起高校的创业风味,这应该是一个整体”[4]。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把“浙商文化”这一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元素[5],通过打造 “五位一体”工程,形成了以“浙商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品牌,被省委宣传部评选为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人才培养质量也明显提高,学生的创业诉求非常强烈,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创业者,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综合了月收入、职业胜任力、职业稳定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多项指标的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连续3年排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5位。

参考文献:

[1]刘波,周勇.高校创业教育文化根基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63-66.

[2]施永川.大学创业教育应为与何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81-85.

[3]张会亮.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创业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30-34.

第8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

引言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而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很多高职院校都积累了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院校特色,依托各级地方政府、各地产业经济,开展各项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活动,并积极构建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促进毕业生就业,全方位引领和帮扶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年轻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育不可能做到使人人都去创业,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这就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意识和敢于承担、敢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从这一角度来讲,意识和精神的培育应先于方法和理论的教学。

一、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意义

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创新创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保障大学生勇于创新,成功创业的有效手段。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如何认识创新创业,如何确定创业方向,如何做好创业准备,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技巧,需要哪些注意事项,国家目前的创新创业政策和规定等。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实用性的指导服务。

二、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方案设计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全方位引领和帮扶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确保建立一支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建立,更是重中之重。鉴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目前高职院校还十分缺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稀缺,结构不合理;二是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理念不清;三是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四是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为此,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干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指导的教师等人员进行创新创业普适性教育十分必要。以师资互训的方式,打开校际合作通道,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以“理论+实践+证书”的方式,帮助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指导技术,提升创新创业指导专业性和敏锐度。下面将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设计培训方案如下:(一)培训指导思想以《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9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的通知》(浙教办学〔2016〕50号)精神为培训指导思想。(二)培训目标通过组织开展创业导师培训活动,为我省高校高质量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相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指导需求,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三)培训对象1.全省各级各类高校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干部;2.全省各级各类高校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3.全省各级各类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 4.培训人数:每期40人。(四)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创业文化伦理、创新思维与创业、创业企业政策法规等。培训以体验式互动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沙盘演练、案例分析、工作坊、情景模拟、创业实训等培训手段,注重实践操作性环节,确保学员能够学以致用。具体教学计划及学时如下表1所示:(五)培训时间与培训地点1.培训时间: x年x月x日—x月x日(x月x日全天报到);2.培训地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汇丰大厦。(六)培训考核方式学员完成相关培训课程共计40课时,学员对授课教师和培训管理服务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对学员培训考核材料进行评价,合格的学员获得培训证书。(七)培训课程介绍1.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该学院以《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改革为依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适当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效果的保障性、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课程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学生团队的创业企业为载体组织实施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拟实际创业的过程中学习。创业小组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逐步由虚拟向实体转变,前期的课程教学以创业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训,如设计企业的名称、企业经营计划、组织结构、产品服务、目标市场、分析经营环境等。最终这些项目的成果作为创业计划书内容主体,汇总成为一份完善的创业计划书。而课程更是建立了以创业计划书为主要形式的考试体系,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实训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种形式、分阶段的考核,另一方面以各创业小组模拟创业企业的实际绩效来评价。2.创业文化伦理。课程第一部分,提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的命题;第二部分,从分析东西方文化对商业伦理形成的影响入手,研究各时期商业伦理的内容和特征;第三部分,介绍中国近代与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晋商、徽商、粤商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精神,进而全面解读中国商帮文化的特质;第四部分,阐述商业企业的营销伦理和管理伦理。3.创新思维与创业。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创新思维与创业理念相结合。课程融创新、创业知识于一体,厘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新创业经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成功创新创业方法与步骤。 (2)案例引导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课程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的思维拓展、技法应用、技能训练的内容上,均以开篇案例引导相关知识点,在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为知识拓展和实践训练指引了方向。(3)素质拓展与技能提升相结合。课程突出创新创业的思维方法。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的训练上,从应用的角度锻炼和提高解决创新创业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4.创业企业政策法规简介。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介绍:包括新创企业注册和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涉及新创企业及特定行业管理的相关条例和许可证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的介绍;税法介绍;政府对新创企业的扶持政策:包括党和政府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导向政策;支持和鼓励就业、再就业及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退伍军人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出口的优惠政策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等等。5.典型浙商创业案例分析。浙商是四维一体的复合式概念:既是自然人,也是法人;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既在本土创业,更活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既有历史渊源,更在改革开放后崛起成为当代中国商帮群体。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有“浙江村”或者“温州村”。全国500强企业中,浙江企业总是位居前列;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浙商总有一席之地。据专业人士估算,目前有超过500万名浙商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创造着财富。充满活力的“浙商”,已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部鲜活教材。作为民间资本最活跃的群体、自我创业最频繁的人群、中国最创富的商帮,浙商的成功经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最值得学习和研究。课程中将重点介绍浙商的发展历史;浙商文化的含义、渊源与特征;浙江各地的商帮以及当代典型浙商。6.创业企业升级与转型。邀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中的知名企业家,通过授课,讲述亲身创业经历和故事,与学员分享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策略。7.互联网+创业。通过授课教师亲身创业经历和故事,与学员分享创业的心得,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创业的核心优势突破现状,并且少走弯路错路,创业经验丰富,方法实用。

三、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的激励与考核

(一)强化激励1.设立创新创业奖。在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评优评奖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团队)”奖项;在招生就业部门的评优评奖中,设置“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奖项,鼓励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2.创新创业教育计入教学工作量。依据学校创新创业相关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主管创新创业职能部门认定,创新创业教育课时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任务和业绩作为教师任期考核、岗位聘用的重要考察指标,纳入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3.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给予科研支持。支持其院级科研项目的立项,鼓励并向上推荐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给予晋升支持,同等条件下,学院将在专业进修、外出考察、职称评聘等予以优先考虑。4.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主要用于:(1)竞赛支持。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举办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对竞赛指导教师给予奖励。(2)经费支持。每位指导教师每年给予一定的创业基金,用于教创业项目评估、对接、运行等。(二)管理考核1.创新创业师资培养过程中实行师德教风“一票否决制”,凡有悖师德规范的,取消培养资格。2.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创新创业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每年对创新创业团队与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和表彰。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的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3.高职院校安排专人负责部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与“创新创业实践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门每学年检查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情况及组织考核,并上报学院备案。

结语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学校整体工作的突出位置,很多高校都纷纷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首当其冲的,应是组建一支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团队。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培养既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又具有实战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专业群为基础,每个专业至少引进一名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校友、志愿者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社会各界人才作为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姜进.创新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柳文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47-47.

第9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

(一)人格发展

健全人格不仅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和塑造学生独立和谐的人格是德育和创业教育共同的目的指向。创业教育中的人格塑造,通过逐步完善学生优良的创业特质、矫正不良的特质、充实欠缺的特质,使学生形成自信、自尊、诚实、守信、进取、合群等创业人格特质。德育中的人格塑造,既注重心理层面的人格特质,也注重人格的社会文化层面,即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塑造理想的人格。以人格发展促进个体发展,是创业教育与德育自然的结合点。

(二)主体性发展

在很早以前马克思就提出了“人始终是主体性”的观点,反观德育发展的历程,任何成功形态的德育都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密切相关。而传统的德育范式注重用预设的标准去“改造”个体,强调说教、强调权威,而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致使德育工作也缺乏实效,因此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现代德育最为重要的需求和任务。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具有创业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自立意识和高度自主性的人的创业教育,其本身就是主体性教育理念的产物,它的融人不仅充实了德育的内涵,而且强化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新的德育理念。

(三)现代素质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教育发展人的现代素质归纳为四项内容:“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从现代人的发展要求来看,认知、做事、合作、生存无一不与德育具有密切的关联,德育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但仅有德育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创业教育所着力开展的创业、精业、勤业、敬业等内容,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更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创造新知,并通过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

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德育价值取向从德育的视角,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创业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重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创业对于个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创业不仅可以使个人的事业得到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创业通过激活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使得许多新创意、新科技、新发明、新专利迅速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和产品,实现对社会贡献的最大化,创业是大学生报效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途径。高校创业教育中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首创精神因为如今的世界,信息瞬间万变、科技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永无止境,唯有不停地创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同时,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社会对他们的创业寄予更大的期望,大学生创业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学生创业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生存型”创业,还应有更进一步的追求。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推进学生首创精神的培养。

(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将创新成果与商业冒险结合起来的潜质,蕴含着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著、诚信、服务等精神内容。创业需要创造梦想、发现机遇,需要学习新知、进取提升,需要突破陈规、创新创造,需要敢担责任、直面挑战,需要居安思危、自省自警,需要平和心态、不懈追求,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应有之义,也是创业者所必须具有的创业精神和意识。企业家精神集中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把创业者个人的个性发展方向、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创业精神的最高层次。

三、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创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从这一论断理解,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群体。德育视野下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分层次进行。首先是“创业意识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教育,紧密结合国情开展,使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既要进行对国家、人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也要进行开拓进取、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教育,还要让学生了解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认识学习商业基本技能和培育商业道德的重要性,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其次是“创业通识教育”,旨在进行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此为创业教育的中级阶段,面向具有创业兴趣的学生,传授创业知识,鼓励创业实践。再次是“创业职业教育”,面向有一定创业潜质和实际能力的学生,助其成为事实上的创业者。此阶段属于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侧重于“开办企业”“完善企业”“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同时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加大扶持力度。

(二)多形式并举,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鉴于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和特殊性,高校需要探索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有学科课程,也要有活动课程,同时还要有实践环节。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学科渗透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创业教育初、中、高级阶段的目标,开发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形成相应的模块,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修读。学科渗透则是指将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和因素渗透到相应的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在专业教育课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创业教育。由于创业教育实践性非常强,单因此还需要设立一系列的创业活动课程。创业活动课程是为使学生获得直接创业经验和创新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如创业计划竞赛、商业调查、企业参观、进企业实习、创业者讲座等,时间空间相对灵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教育。此外,创业实践环节也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实践是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寻找商机、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等全过程模拟及实践获得创业能力的提高。高校要充分整合资源,在校内或校外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鼓励和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