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

第1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一、评一评这样的教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音乐欣赏的传统教学一般是初听、复听、再听的教学模式。遵循这样的模式,教师习惯性地用毫无美感的语言介绍作者、讲解作品,用枯燥的语言深刻地分析却又肢解着作品的乐律和内涵,以期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实际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教学庸俗化、单一化,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感受。例如,在学唱歌曲《草原赞歌》时,不妨在原来的教法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大胆评一评老师这样的教法。通过学生的评论,会发现他们想要了解的话题:生1:《草原赞歌》是影片《草原英雄姐妹》的插曲,如果老师能为我们剪辑一些《草原英雄小姐妹》动画片的精彩片段,我们会更加喜欢这首歌。生2:这部作品反映了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如果老师能为我们呈现蒙古草原的美丽与富足,以及暴风雪时草原的变脸与无情,可以让我们更能体会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对家乡的热爱与面对暴风雪的勇气,还可以给画面配乐。生3:这部作品是蒙古歌曲,感觉距离我们的生活好遥远,如果老师能为我们介绍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音乐特色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民族韵味看!忽略了知识和学生主体情感的关系,就很难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让学生评一评这样的教法,不仅可以让音乐教学避免事与愿违,也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让学生不再觉得音乐欣赏是枯燥无味的。

二、评一评 这样的音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过实际教学可以发现:学生爱听歌,却对教材中的歌曲不太感兴趣;学生爱音乐,但又未必喜欢上音乐课。其实,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对经典名曲的鉴赏能力不高。在欣赏教材中正统严肃的音乐时,教师不妨给学生评一评这样的音乐的权利,适当将音乐课变调,让学生也能欣赏到爱不释口的作品。例如,在经典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听过且喜欢的风格。生1:我喜欢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现场版,不仅在民歌里融入了一些流行元素,也把我们祖国的风采带向了世界。生2:我喜欢听席琳迪翁和宋祖英在2013年春晚合唱演绎的《茉莉花》,那熟悉的旋律让人感觉很新鲜。生3:我喜欢周彦宏唱的版本,唱出了我们江南女子的甜美。生4:我喜欢霍尊唱腔风格的《茉莉花》听!这才是学生的心声。如果把评一评 这样的音乐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喜好,以此打破一成不变的欣赏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更能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乐趣,领悟歌曲的魅力。

三、评一评这样的观点:张扬学生的独特个性

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怪圈:很多音乐教师对教材中的首首经典之作都抱有着虔诚的态度,对音乐名家顶礼膜拜,并在这样的心态下也要求学生对这些作品持有敬仰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培养了一批思维上的懒汉,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新课改下,不妨把评一评这样的观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尽显学生的独特个性。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溯流探源中,在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化蝶部分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评一评作品中的创意,课堂氛围甚是活跃。生1: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要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生2:是啊,我也喜欢这样的创意,这是否暗示着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默认和赞同?生3:《梁祝》的结局是祝英台撞死在碑前,而尾声化蝶部分的音乐却只是对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这样的尾声会不会缺乏应有的荡气回肠的千古憾事之感,大大削减了艺术感染力呢瞧!在让学生评一评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纷纷显现出来。这样的创意环节,不仅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作品的局限性,突破了名人与权威的思想,更大大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了学生的独特个性。通过评一评,还让教师发现,原来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意比《梁祝》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第2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听故事,解开经典音乐之意

不管是《高山流水》,还是《二泉映月》,经典曲目都有一个让人传颂的故事。而小学生喜爱的《小红帽》《粉刷匠》本身,就是一个个优美的故事。这些动听的故事与音乐一同阐述了艺术的魅力,给学生带来声音享受的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精神食粮,培养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音乐素养。因此,在进行经典音乐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故事,为经典音乐的欣赏打好铺垫,更容易感受音乐的精神所在。例如:在欣赏《草原小姐妹》之前,教师除了给学生观看草原的图片,感受草原的辽阔之外,更要将龙梅和玉容这对小姐妹的英勇事迹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更能感受音乐中的狂风暴雪以及奋勇保护羊群的小英雄。学生们也就更容易理解小姐妹为什么能奋不顾身冲进暴风雪之中,为什么又会以他们柔弱的身躯战胜强大的暴风雪,保护了羊群。她们的力量来自于对家乡的热爱,对草原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此一来,学生们就更容易理解和感悟《草原赞歌》了。

设意境,抒发经典音乐之情

音乐情景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对于二年级欣赏课《动物狂欢节》,笔者用“开往森林王国的汽车”开启了课堂教学,让同学们随着音乐律动进入教室,此时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美丽而又神奇的森林世界――翩翩起舞的蝴蝶姐姐,勤劳好客的蜜蜂妹妹,活泼好动的猴子哥哥,还有躲在树洞中不断向外张望的松鼠弟弟……同学们眼中立即充满好奇,他们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了。这时,学生们的兴奋度已经提上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辨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学生们很容易记住并辨别出来。在掌握各种动物的叫声特点之后,他们就能够自己模仿动物的叫声。在这种意境下,学生们虽然没有亲身走进动物园去倾听动物的声音,但是已经感受到了动物的可爱和勇猛,进而对音乐的韵律、气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在欣赏的时候能够抵达心灵。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快捷,又方便。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话剧展演等让学生走进经典音乐,感受经典音乐。

聆听,开启音乐鉴赏之门

聆听是感受音乐艺术最好的方式,在经典音乐的旋律中涤荡的是学生渴望艺术的心灵。通过聆听,学生们能够培养出音乐鉴赏的兴趣,能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在经典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们主动地走近音乐,聆听音乐,才能开启音乐鉴赏的大门,吸收音乐的精华,享受音乐的熏陶,进而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时,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考虑到他们还有扎实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弱。首先,教师可以选用自然中的天籁之音来叩开学生欣赏音乐的大门。例如:平静的大海上悠闲飞翔的海鸥的叫声,森林中风吹树叶的声音,广场上喷泉跳跃的声音,都会给学生带来音乐的享受,让他们逐步提升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对比意义的声音,让学生们感受其差别。例如:风平浪静时大海的声音和波涛汹涌时大海的声音,春天拂面的风声和冬天怒吼的风声等。这些声音的交替出现,给学生的耳朵带来触动的同时,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经典曲目升华学生的音乐享受。经典作品本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是难以言说的。学生在聆听经典的同时,会打开想象的翅膀,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

从生活中取材,升华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学习素材也来源于生活。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并尝试将其升华为艺术。例如:在学生们聆听了经典曲目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出听到的声音都来自于哪些乐器?是高雅的钢琴,还是悠扬的小提琴,还是轰隆隆的打击乐器?在给学生普及乐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声音,来自于什么物体,都是乐器吗?是不是很多生活中的用品都能够成为乐器呢?通过学生们的发言,能够总结出来生活中常见的很多物品都能成为打击乐器,比如我们的桌椅、铅笔盒、尺子、铅笔等。在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的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们动起手来,分组寻找自己的打击乐器,设计自己的音乐节奏进行打击乐表演。教室里的气氛相当火爆,迭起,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在表演的时候争前恐后。虽然大家的易拉罐、铅笔盒可能还不能升级为真的乐器,但是大家在挖掘素材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学生们在自己动手敲击的同时,也真正感受了笙箫琴鼓、高低轻重、快慢缓急的不同,增进了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第3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记者:少儿戏剧场先后成功举办了两个演出季,这两个演出季的情况如何?

廖维老师:从2013年6月1日起,“2013夏季演出季”历时三个月,共10台节目,演出28场,观众约8150人。其中京剧系演出5台16场,地方戏曲系演出2台6场,音乐系、舞蹈系、影视表演系各演出1台2场。接下来的秋冬演出季共28台节目,演出43场,观众约16870人。其中京剧系7台11场,地方戏曲系7台10场,音乐系5台10场,舞蹈系3台6场,影视表演系2台4场,以及包括台湾豫剧团等文化交流的6场。全年共计接待观众约25020人,演出涉及了京剧、评剧、相声、舞蹈、音乐、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记者:为办好少儿戏剧场,演艺中心还做了哪些工作?

廖维老师:为保证少儿戏剧场的成功运作,演艺中心特别招聘了两位老师。一位是艺术总监李青老师,负责把握艺术作品的品质。另一位是胡杰老师,胡杰老师曾任职于长安大剧院,有着丰富的宣传推广经验,专门负责少儿戏剧场的宣传推广。

记者:2014年少儿戏剧场有哪些演出计划?

胡杰老师:《中华美德故事》将是2014年的一个演出重点,还有“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系列演出京剧、评剧和综艺三台节目十二则小故事的创作;京剧《少年马连良》的二度创作;还有已开始创作描写白蛇故事的完整舞剧《夕照》。另外,像童话京剧《白雪公主》这样受欢迎的剧目也会继续演下去。

少儿戏剧场在这两个演出季中,接连推出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传统京剧《国粹芳华——梅尚程荀》《四郎探母》《经典折子戏》等少儿京剧演出,还有童话京剧《白雪公主》和《中华美德故事》等众多精彩演出。少儿戏剧场的开办,不仅使本院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演出获益匪浅,在品牌打造上,还申请了少儿戏剧场的商标等知识产权,初步树立少儿戏剧场品牌,吸引了一批相对固定的观众到少儿戏剧场观赏舞台艺术。

京剧系:《中华美德故事》好评如潮

记者:京剧系在少儿剧场演了哪些剧目?

许翠(北戏副院长、京剧系主任):京剧系是咱们学校的龙头专业,少儿剧场从开幕到演出都是以京剧系为主。总的来说,演出的剧目比较多,原创剧目《少年马连良》和《白雪公主》反响很好。还有一个学生的优秀剧目展示,以及梅尚程荀流派专场、武戏专场、折子戏专场等。

记者:听说最近排演的《中华美德故事》京剧专场反响非常好?

许翠:《中华美德故事》京剧专场是这学期的重点演出。共包含了四个故事,分别是《荀灌娘》《苏武牧羊》《赤桑镇》和《草原小姐妹》。演出展现了荀灌娘搬兵为父解忧;苏武忠贞爱国、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以及包拯秉公执法、公而忘私、忠君爱民的英雄形象和草原英雄小姐妹荣梅和玉荣为保护集体财产、与暴风雪搏斗的动人故事。

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得到了教委和院领导的肯定。孩子们用京剧艺术的形式诠释中华美德,锻炼自己,同时推广了京剧艺术。

记者:从演员到老师,来到戏校后少儿剧场的工作做了哪些?

高彤(著名马派老生):我是2013年9月份才调过来,有关少儿剧场的演出工作共参加了两次。一次是纪念我师父张学津先生的演出;还有一次就是《中华美德故事》的演出。

记者:《中华美德故事》的四折戏与社会上的有何不同之处?

高彤:少儿剧场面对的观众主要是中小学生,所以四折戏里的人物首先是学生们熟知的典型人物。我们把原来的剧本进行压缩和加工,使四折戏的情节更加精练,人物更鲜明。

我们在院领导的启发下,为了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舞台加入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比如增加了LED屏、强化了灯光效果等。就拿我教的第二折戏《苏武牧羊》来说——大幕徐徐拉开,灯光缓缓亮起,人物登台前,LED展现苏武牧羊时的大漠荒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会很快吸引台下的小观众,然后我的学生再出来,献上苏武经典的核心唱段。此时灯光变幻成蓝灰色调,给人以悲凉之美。

记者:谈谈您在少儿剧场的具体工作?

张玲(京剧系老师):院领导把《草原小姐妹》这出戏交给我,说实话,这出戏我自己也没学过、也没看过。这出戏“”时期由内蒙古京剧团创排,是这回《中华美德故事》唯一的一折现代戏。很多年了,没怎么被演过,甚至资料都很少,手上仅有这出戏的一个视频小片段。还好有《草原小姐妹》的作曲王威老师在,加上导演李仲鸣老师和两个学生的努力,最终我们把这出快失传的剧目经过重新创作挖掘出来,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舞美系:为演出的成功,师生们甘于做幕后工作

记者:少儿戏剧场的演出,给师生们带来哪些影响?

黄元培老师(舞美系主任):舞美专业就是幕后工作,学生们要对专业有一个认知。当然,有些学生,比如杨志川是当过兵的,就能踏踏实实工作,但更多的学生开始时都做不到这一点。一开始带大三学生上《白雪公主》,学生们恨不得在台上露个脸,没有机会也要把边幕扒开看看,让观众知道自己的存在。后来通过多次演出实践,学生们才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记者:演员都是学生而不是专业演员,这对舞美工作有没有影响?

黄元培老师:学院做演出,服装道具的损耗也大,经常需要维修重做。比如时隔半年再演《白雪公主》,拿出服装一试,原本合适的裤子现在快成七分裤了,而七个小矮人的鞋也都小了,因为小演员长个儿了。还有《中华美德故事》中需要一把公园的椅子,我借来道具,结果小演员毕竟不是专业演员,火候儿不够,在台上表演时坐得太过随意,演出完发现椅子已经坐坏了。

记者:您是怎么带领学生工作的?

李梦雪老师:《中华美德故事》里的两场话剧服装是我设计的。我出完设计图,把自己的设计理念传达给学生,带领学生参与到服装的设计和购买中去。当然,学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像买的服装和我的设计理念不符,或者演员穿着不合适,就要调整或让学生重新去买。

记者:您有多年的舞美工作经验,您是如何指导学生工作的?

瑞剑荣老师:我承担了《中华美德故事》的整体人物造型设计。为了培养、锻炼学生,接到剧本后,我找到学生,让他们先交制作图。起初有些学生的设计图不尽如人意,我就让他们一遍遍修改,反复出图,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还有服装道具的管理,我带着师瑞娜等几个学生,教他们从制作服装箱开始,将服装道具逐步整理管理起来。化妆需要的工具和化妆品,我也列好清单,让学生们照着单子去购买准备。

记者:演员和造型师都是学生,缺少经验,有没有忙中出错的时候?

瑞老师:首次彩排折子戏《雷锋》时就出了纰漏。当时群众演员增加了十几个人,负责服装的学生们也提前买好了这些群众演员要穿的白衬衫蓝裤子。结果到彩排时,大家都忘记了,买好的服装就放在后台,群众演员还是穿着自己的衣服就上台了。

舞美专业是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负责戏剧人物服装、造型、布景、灯光效果、道具等,既辛苦又繁琐,并且都是幕后工作。少儿戏剧场的舞美工作,全部是由舞美系的师生们完成的,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但繁重的工作之余,老师们不忘耐心地指导学生。一场场演出,让学生们暴露出不少问题,但是随着一次次出错、一次次改正,学生们慢慢成长起来。

地方戏曲系:学生希望登上少儿剧场的舞台

记者:地方戏曲系在少儿剧场有哪些精彩的表演?

马惠民(地方戏曲系主任):地方戏曲系的评剧、梆子、曲剧、相声等都登上了少儿剧场的舞台。特别是评剧,我们组织了大中专学生排演了全本的《秦香莲》,观众和戏迷的反响非常强烈。

少儿剧场还展示了评剧大专班的原创优秀剧目、曾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的《什刹海》。《什刹海》反映的是北京的风土人情,非常接地气。除此之外,近期演出的《中华美德故事》评剧专场包含了《孔融让梨》《雷锋》《一杯茶》《长霞》四出戏,展现了孔融谦让、尊老爱幼;雷锋的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掏粪工人李祥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公安局长任长霞打黑惩恶,捍卫人民利益的优秀传统美德。首演非常成功,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记者:您觉得少儿剧场的意义是什么?

王(地方戏曲系副主任):大家可能都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给他灌输再多的教学内容,但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终究是不知道舞台的感觉怎样,兴奋点在哪儿。所以院里的领导就提出了少儿剧场这个概念,让每个孩子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我们的刘侗院长就提出,北京戏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在少儿剧场演出,只要你够标准。

我曾经也是北京戏校的学生,在我印象里我那个年代学生演出的机会非常非常少。所以我就跟我的学生说,你们真该感谢学校给你们创造的这么好的机会。现在学生们也很希望站在少儿剧场的舞台上,平时非常努力,可以说少儿剧场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舞蹈系:有压力,就有动力

记者:这半年来,舞蹈系在少儿剧场展开了哪些工作?

田石杰(舞蹈系主任):少儿剧场的演出是学院“六个一工程”中的工作项目之一。舞蹈系在少儿剧场承担了几场演出,其中一场是《桃李芬芳——获奖舞蹈集萃》,主要展现舞蹈系历年参加大赛的获奖优秀剧目;另外两场是舞蹈系中专的毕业汇报和高职大学生的毕业汇报演出;最近一次在少儿剧场演出,是系列综合演出《中华美德故事》中的《八女投江》剧目。总的来说,这四场的演出效果都很好。未来我们还打算在少儿剧场推出原创舞剧,暂定名为《夕照》。之前的演出都是一段一段的舞蹈节目,组合而成。《夕照》不同,时间超过100分钟,是系里精心雕琢的大剧目。

记者:在少儿剧场演出,面临怎样的挑战?

李少丹(舞蹈系副主任):面临的挑战非常多,首先是资金问题,不管是灯光还是服装,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经费的。同时,演出的场次也多,相对而言资金十分有限。所以如何用有限的经费呈现一台演出,怎么精打细算,租哪些服装、用什么道具既有艺术效果又节省经费,就成了我们首先得解决的问题。

此外,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舞蹈老师还有课要上,规定的课程要完成,所以给学生们排练,只能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很大,但老师们没有怨言,都默默地奉献自己的时间,最终把这个难题也克服了。

记者:您做了哪些与少儿剧场有关的工作?

张玮(舞蹈系系支部书记):我这边主要负责08届中专的毕业汇报演出。以班为单位,演出分为基训部分、民间舞组合部分,还有最后的剧目部分。基训部分展现的是学生平时的训练成果;民间舞部分展现学生们这六年来学了哪些民族舞,跳的水平怎样;剧目表演因人而异,每个剧目各有不同,牵扯到剧目课老师对某个剧目的创编,展示的是学生的个人特点。

总的来说,做一场汇报演出要付出很多,老师课后加班加点,学生也一样,非常辛苦。原来毕业汇报表演关起门来在系里演出就行,现在在少儿剧场演出,直接面对社会,面对专家和观众。他们有压力,也有了提高的动力。

音乐系:少儿剧场加强了教学实践

记者:音乐系在少儿剧场共演了几场?

祝真伟(音乐系主任):我们这半年在少儿剧场做了很多工作,一共有五场演出,分别是:“梦·迪之声”——孟璐、刘歆迪获奖汇报音乐会、“芳华”民乐音乐会、“光荣·梦想”音乐系优秀学生音乐会、音乐系高职毕业班汇报演出,最后一个是“中华美德”综合专场,音乐系承担其中音乐剧的演出。

记者:能具体谈谈这出音乐剧吗?

祝真伟: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东北女孩徐秀娟为救丢失的小鹤不慎掉入沼泽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的感人故事,在剧中饰演徐秀娟的孟璐是我院高职音乐班的大三学生。她在各大音乐比赛中拿过很多奖。本次演出中,她用动人的歌声感染了不少在场的观众。剧中饰演黎明与牧仁的演员均为音乐系学生,在剧中载歌载舞,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本剧作曲为音乐系徐辉老师,她谱写的歌曲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记者:少儿剧场给音乐系带来哪些变化?

张晓红(音乐系副主任):自从有了少儿剧场,周末演出成为一种常态了。我们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把演出纳入工作计划当中,不知不觉中,教学实践的场次增多了,力度就大大加强了。短短一个学期,音乐系就演了5套节目,一共十场。包括了民乐的、声乐的,钢琴的、管线的……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传统的,也有我们没接触的,比如“中华美德”的音乐剧,对于音乐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少儿剧场给了音乐系很多压力,但我们得感谢领导。原来我们比较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工作、教学实践。现在校领导在舞台实践的质量和场次上有了新的要求,我们按照要求努力完成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我们的信心更强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水平,老师的科研、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水平都提高了很多。同时,综合专场的演出还锻炼了音乐系与其他院系的协作能力。

影视表演系:为创作、编排出好作品

不辞辛苦

记者:请您谈谈《中华美德故事》的创作过程?

方雨舒老师(编剧):我们去年6月接到任务,要从精神文明办编写的现代题材《中华美德故事》中选择素材,创作两个晚会小品长度的戏剧小品。最后我们选择了两个贴近北京生活、反映北京现代普通人的道德模范事迹。一个是北京的义务指路大王,另一个是两次义务捐献骨髓的女法官的故事。因为是真人真事,也不能虚构反面角色和制造戏剧冲突,要把几行字的模范事迹,编排成既让观众爱看,又能在平凡中凸显人性光辉的作品,确实比较困难,费了不少心思,花了3个月时间创作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张怡老师作为导演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北京欢迎你》这个戏,导演和演员在排练中碰撞出的火花,给我的创作带来不少灵感。这两个话剧去年10月开始排练,在接下来的试演中反响不错。

记者:对少儿戏剧场的演出,您有什么感触?

第4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人物造型设计上,我国传统动画注重吸取地域性文化的精华,《阿凡提的故事》中,人物造型设计呈现出新疆风味。白色头巾、略翘的小胡子,片中女子的装束都是新有的风格。《泼水节的传说》中,女子头饰和服饰都来自于傣族,《龙牙星》中,三女儿的服装和项圈、胸前的护身符等饰品,体现出苗族的特色。我国的传统动画造型设计借鉴了戏曲、民间艺术、敦煌壁画等的精华,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张飞审瓜》《骄傲的将军》中的角色造型借鉴了戏曲中的形象,九色鹿的造型来自于敦煌莫高窟魏晋时期的壁画《九色鹿本生》。《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造型设计借鉴了漫画《西行漫记》和民间版画上的孙悟空形象,吸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哪吒闹海》角色造型吸取了中国门神画、壁画里的有用素材,采用装饰风格,简练的线条,配以民间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色彩,在传统的基础上提炼出来。我国的传统动画还汲取了许多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元素。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用的内蒙古民歌。《泼水节的传说》配乐是优美的傣族音乐,使影片充满了傣家风情。《阿凡提的故事》大量运用了新疆的地方乐器,如大铜角、达卜、萨塔尔。独特的新疆音乐与舞蹈,富有少数民族特色。还有很多剪纸动画,传承了民俗文化中的剪纸艺术。

二、中国文化受到世界动画的广泛关注与应用

中国经济90年代后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大动画厂商意识到,这是个无比广大的动画市场,因此,迪斯尼率先利用中国化的美国动画片,打开中国市场。迪尼斯的电影素材来源于各种文化,如阿拉伯的《阿拉丁神灯》,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影片都大获成功。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深入。

三、国外动画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借鉴

国外动画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借鉴,最成功最典型的非《功夫熊猫》莫属。首先,片名,功夫+熊猫,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物。在片中,中国文化的痕迹无处不在。面馆挂着灯笼,屋檐下的画着倒福字的灯笼。过节的时候,舞龙、舞狮、烟花、鞭炮、轿子。神龙殿借鉴了故宫的设计,图腾柱,房顶上的雕龙是中国龙,牌楼,都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的外在表现。除了外在表现,还有很多内在元素也充分体现。面条和包子,中国传统音乐,李小龙,中国俗语和哲理,中国的针灸,书法。《功夫熊猫》乍看甚至会觉得是中国人自己拍的,可见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研究得极为透彻与细心。除了功夫熊猫,还有很多国外动画都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比之下,中国自己的动画却一门心思模仿国外,缺乏对各国文化,包括本国文化的耐心细致的研究。丢失了当年的优良传统。

四、中国动画路在何方

第5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那是一个微凉的晚秋,秋收后的田野静寂无声。那晚,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整个村子变得清澈明亮。也就是那晚,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要去很远的地方,要很久才能回来……我躲在被窝里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我来到村口,小小的身子伫立在强劲的秋风里,一双忧伤的眼睛紧紧地追着那两个渐渐远去的背影,眼泪悄悄地溢了出来,随秋风里的落叶一起跌落到无人问津的泥土里……那年我九岁,妹妹七岁。

从那以后,我喜欢对着全家福里的爸爸妈妈慈爱的笑容痴痴地笑,开始期待那“丁零零”的电话铃声。以前,家里的电话响了许久,我和妹妹也懒得接;现在,这铃声是我们听过的最美妙的音乐了。每天放学,看见那些父母高高兴兴地拉着自己的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总是心生羡慕。我拉着妹妹也走在回家的路上,但那条路是那样的长。有一天放学,天正下着大雨,雷声隆隆。看着像珠子似的雨点从天空落下,我不敢迈出一步。妹妹害怕得紧紧地拽着我的手,还使劲地往我的怀里钻。那一刻,我觉得我不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我还要好好照顾妹妹,不能害怕。我撑起伞,一边拉着妹妹走进雨中,一边给妹妹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

如今,我已习惯了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日子,但临近考试,压力很大,还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看看我们,哪怕就一眼。我知道这是种奢望,有时我甚至会想:爸爸妈妈还能认出我和妹妹吗?考试结束了,家长会如期而来。考得理想的同学笑逐颜开,炫耀着父母给予的奖励;考得不理想的同学愁眉苦脸地述说着父母的唠叨。而我总是最淡定的一位,但是我的心里却像是空了似的。“姐,妈妈的电话。”妹妹的呼唤令正在做饭的我一阵惊喜。“丫头,你爸刚才打电话给你的班主任了,他说你的数学成绩下降了,你是不是压力太大啦?丫头,不要灰心,妈相信你能行……”爸爸妈妈没有出席过我的家长会,可是从没停止对我的关心;我的成绩起伏不定,他们没有一句斥责,只有暖暖的鼓励……

今晚,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这是爸爸妈妈离开后第五个月圆的中秋夜。看着天上的月亮,我想对爸妈说:你们不用担心,我长大了!那天下晚自习,我的自行车链条向我宣告罢工时,我没有紧张,而是娴熟地将它修好,然后踏着自行车与风一起向家飞驰;我已经把妹妹最爱吃的红烧鱼做得有模有样了;天凉了,妹妹长高了,我已经给妹妹买好了过冬的棉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留守一起走过的日子,我守住了坚强。

第6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关键词]动漫产业 民族文化

在整个中国动画史的发展过程中,以内蒙古为题材所创作的民族动画,为中国动画的辉煌增添丰富的色彩。我们有印象并且社会影响较大的连环画作品有:《嘎达梅林》、《勇士古诺干》、《草原血战》、《马头琴传奇》、《蒙根花》都是内蒙古丰富精神生活的写照,浓郁的民族文化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草原英雄小姐妹》、《海力布》、《奇异的蒙古马》、《马头琴的传说》、《乌兰、其其格》、《苏和的白马》、《高娃》、《勇士》等动画作品,也向人们展示出了内蒙古浓郁的风土人情,其中美丽的故事传说,鲜活的生活场景,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喜爱。

一、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创作方面,近年来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动画业自身的发展,各动画机构相继制作出一些题材多样,寓意深刻,画面优美,风格独特的优秀动画作品。从目前大量动漫作品的创作中,我可以看到以下几方面的创作趋向,首先,作品大都倾向于短片和艺术片创作,其中大部分以创作科研为主要的创作目的,作品中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的审美取向和对艺术品质的探索和追求,作品多为3-5分钟的实验性艺术短片。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个人意识和个性风格突出,创作者极力将自我意识的宣泄和表达作为作品的创作旨归。其次动漫的创作形式也有所变化和突破,在目前的动画制作中,内蒙古已基本摆脱了传统单色填涂的创作方式,开始介入到计算机二维和三维的动画创作和研究领域之中,并形成了剪纸,蜡笔,水墨,泥塑等多种制作形式并存的创作景观。再次,在艺术短片的创作中,部分动画作品开始向民族文化的深层进行深拓和开掘,不仅与本土的文化生态所契合,还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在人才培养方面,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扶持,我区从2000年开始,便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筹建了以本科为起点的电脑美术专业,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内蒙古动漫人才的培养先河。2003年正式建立动画专业,并向全国招生。与此同时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创办的《动漫驿站》,及各种动漫培训机构都陆续开始了对动漫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同时内蒙古动漫网、内蒙古动漫游戏协会,内蒙古动漫卡通协会也相继成立,并发挥了组织、宣传、激励和教育的积极作用。

在展览交流方面,随着政府支持的不断加大,学术交流也进一步提高。2007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专门设立了动漫展区,展示和宣传了内蒙古自己的原创动漫作品,并产生了如《祈愿》、《寻鱼记》、《草原雄鹰》等优秀获奖作品。2008年7月9日,由文化部中外交流中心、中国动画学会创意发展中心、内蒙古动漫产业研创发展中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民族题材动漫产业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大学生民族原创动漫作品大赛在呼和浩特市锦江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董事长曲建方教授、中国动画协会,文化部中外交流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中央美院动画系,北京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等来自全国各地动漫领域的专家学者到会,为我区的民族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会上,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单学文宣读了《关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建立“内蒙古动漫产业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的批复》。同意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建立“内蒙古动漫产业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7月,第六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初评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举行,经过初步筛选,共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211部作品进入了本届艺术周的初评,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内蒙古动漫创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而且还拓宽了内蒙古动漫发展的艺术思路。2009年10月30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科协等部门联合主办的“东联杯”第二届动漫展开幕,这是继2008年十月的第二次动漫展,本届展览有内蒙古成吉思汗投资集团、东联影视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动漫驿站、内蒙古动漫游戏协会等40多家企业及院校团体参展,近千幅动漫原创作品参会展示,同时动漫高峰论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近几年一系列关于动漫创作的交流展览,不仅展示出了内蒙古近几年的动漫作品,宣传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而且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展映,为动漫创作、产业发展搭建起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内蒙古动漫的产业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目前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已经有了一些公司开始涉足动漫行业,如内蒙古江格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国家的孩子》、《江格尔》,内蒙古安达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巴拉根仓传奇》,内蒙古伊克赛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草原豆思》等,内蒙古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也成立了“狼来了动漫” 创作机构,并创办了《动漫驿站》栏目,该栏目生产了《西游狂想记》、《二愣子》等动漫作品,《趣味和尚》系列作品运用当地方言,结合动画夸张变形的表现技巧,不仅深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特点,而且还反映出本地区质朴、幽默的生活气息。《西游狂想记》是对名著《西游记》的大胆改编,人物形象刻画丰满、生动,故事内容更加地大胆创新,以戏谑的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消解,以平民化、幽默化、夸张化的艺术手法对原著进行了重构,作品不仅幽默有趣而且贴近生活,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及电视观众的喜爱,上述一系列动画作品的产生,不仅扩大了内蒙古动漫创作的影响,而且还在满足我区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及思路

对于发展内蒙古动漫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在动漫创作中应扬长避短,发挥内蒙古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自身有利资源,开拓进取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优势方面来看,内蒙古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多样的民族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景观,其博大的人文资源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风貌与民族的精神内涵,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动画《花木兰》,《功夫熊猫》都是取材于中国题材的成功动画作品,都得到了世界市场和的观众认可。所以,只有立足于文化,立足于民族,我们才能真正创作出品味独特、民族意识浓烈、内涵深厚的优秀动漫作品来。

内蒙古发展民族动漫文化产业,最大的优势来自于浓厚的文化根基,这也是其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动漫产业创作开发和生产能力跻身于全国前列,关键在于充分发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作生产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鲜明民族风格特色的国产动漫精品。因此,加强对民族题材动漫产业的研究,大力发展民族题材动漫产业,是内蒙古动漫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发展内蒙古民族动漫文化产业,应依托民族文化产业链来促进其快速发展,我们应将群众耳熟能详的民族题材作为重点进行全面开发,同时结合本地其他文化产业优势,通过良好的渠道与商业运作,来进行社会经济的融合性发展,从而形成完整而有成效的产业链条,增强其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加大民族品牌的建设力度。

其次,从内蒙古的故事传说和文化符号来看,无论是故事题材、神话传说、还是符号形象等各个方面,内蒙古都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大草原、蒙古包、安代舞、蒙古袍等等,都是动画角色的符号原型。内蒙古不仅有着漫长丰富的历史,还有着动人凄美的神话传说,这些都可以转换成动漫创作的素材,尤其在动漫形象的创作中,蒙古族特有的服饰服装,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都很切合动漫创作中,简洁生动,自由开阔的创作特点。

虽然历史文化和故事传说在动漫创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违背动画的创作规律,不能直接把历史或故事传说生搬硬套在动漫的创作之中,而应该把握动画的创作规律,创作出即符合历史又有所提升和超越,即符合生活又有所提炼和升华的动画创作思路。不拘泥于传统,回归于动画本身,从而体现出想象的丰富性和表现的多样性,这样才不会仅仅为历史文化所左右,为故事原型所左右,才能创作出既符合历史,又符合动画创作规律的优秀动画作品来。同时,我们要培养和加强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动画作品的能力,不能生硬的吃历史饭、吃题材饭,简单的将原有的民族故事转换成动漫作品,生硬的照搬历史故事的原貌,不删不减,这样的作品只能走向历史和消亡,而不能成为贴近生活、具有鲜活生命的优秀作品。所以在动漫创作中,将文化转化为动漫作品或动漫剧本的能力应该得到加强,应该加入时代的特征、加入想象的元素、加入“童趣”的真朴,还要加入智慧的感悟。只有将民族文化与动漫文化相结合,这样的民族文化对于动漫来讲才是鲜活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并具有可挖掘潜力的文化。

最后,内蒙古有着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场地,从而可以吸引相关的动漫制作机构来进行创作和生产,以此来减少动漫的制作成本,增加企业的收益率。近年来,内蒙古已培养出了大量的动漫人才,但内蒙古的动漫创作企业相对数量较少,且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导致了大量的人才外流。所以,我们要加强在内蒙古建立动漫产业集群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才能加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有人才的大量汇集,才能为高质量、高水平的动漫作品制作生产做好准备。进而要提高宣传,增加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区外的动漫生产厂家的入住,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动漫的创作和生产,还可以提高内蒙古动漫的竞争优势,并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提高内蒙古本土的动漫创作水平。尤其是培养出的蒙古族学生,他们都是土生土长,既了解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又掌握动漫的创作规律和制作技术,他们一旦能留下来,投身于民族题材动画影片的创作,那么内蒙古动漫发展将会迎来又一个美好的春天。

虽然内蒙古在发展动漫产业的过程中具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我们仍然与经济发达的省市存在着差距,如发展时间短,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消费市场还未形成等问题,还需要得到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与帮助。所以,只有在全区动漫创作及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下,内蒙古动漫才会有一个健康和广阔的天地。

本课题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科学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3]奎曾:《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4]董恒宇、马永真主编:《论草原文化》(第一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5]吴团英:《草原文化研究初探》,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11月12日。

[6]宋生贵:《塞上风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6月版。

[7]刘红旗:《关于大力发展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思考》,《北方经济》2008年 18期。

[8]牛森主编:《中国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第7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1.用热情感染学生

音乐课在不少学生的眼里就是“打闹说笑课”,因为传统教学中很少有人用它评价一个学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单一的评价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才是我们的目标。音乐欣赏课就有了它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音乐教师不能改变传统思想“上不上一个样,学不学无所谓”,不能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则怎能感染学生呢?所以音乐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艺术的热爱。如在上欣赏课《梦幻曲》、《梦中的白鸽》时,我先饱含深情地畅谈了自己曾经的梦,再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当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将学生打动,但只要我们有信念,课堂就定会充满激情。

2.用兴趣吸引学生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前提。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已经发生转变,小学生喜欢的是活泼、快乐的旋律,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多方面感情需要的作品是他们所热衷的,包括“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怨的”,等等。所以,我们在选择欣赏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走向。

2.1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生活范围大了,接触的事物多了,其情感情绪也日益丰富,虽然这种情感还不稳定,但对各种情感的音乐已经有了兴趣,像描绘美好爱情的中国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喜悦之情的《北京喜讯到边塞》,表现节日欢庆之情的《春节序曲》,歌颂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蓝色多瑙河》,表现作者个人感情的《未完成交响曲》,包含音乐家创作心情的《惊愕交响曲》,等等。同时,为了让学生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国作品《二泉映月》、《金蛇狂舞》,等等。

2.2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孩子意志品质不断发展,自觉性较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钦佩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模仿性强,也希望自己成为意志坚强的人。针对这一特点,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国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和《嘎达梅林》等作品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从中感悟作品中人物的英雄气概,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健康发展。

2.3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初中生处在个性形成阶段,虽不稳定,但极富逆反性,喜欢标新立异,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从未见过、听过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渴望,越是不让听的越想听,越没有听过的越有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适当增加了一些既有趣味性又有艺术性的内容,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比才的《卡门序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风格迥异的各类作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3.让学生学会倾听

3.1利用音乐背景唤起学生倾听的欲望。每一部成名作品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中学生的感情是丰富的,利用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些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轶事,像舒伯特的《摇篮曲》,华彦均的《二泉映月》的故事,学生听完后一下子就有了听乐曲的欲望,而且是聚精会神的。

3.2给学生在倾听后参与的机会。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有主观色彩,因此,要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机会,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要轻易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例如:有一次听《那不勒斯舞曲》,有学生就说后面这段越来越快,感觉像马在跑,老师就不能批评他,而应积极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马跑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紧张、兴奋、激动)而这首乐曲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也越来越强,带给人的情绪体验的确是相同的。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3.3投其所好。现在的中学生对流行歌曲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怎样促使他们对老师介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那就是投其所好。如我在上“中国民歌”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三首重新改编过的中国民歌:《康定情歌》、《十送》、《怀念战友》,这些民歌由通俗歌手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特别喜欢,我再把没有被改编过的原唱放出来让学生对比,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再介绍中国民歌的知识,让学生听起来耳目一新。

第8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用丰饶的笔旖旎写下

看到不一定存在意义

不记下则意义不存……

看前苏联导演尼基塔・米哈伊科夫的电影《套马杆》和蒙古国女导演达娃的《哭泣的骆驼》,他们电影里的蒙族人都有害羞、沉静、安宁但韧的性格,与我们惯常所表现的蒙古族人的野性与剽悍有很多不同。看央视采访吉祥三宝,那一家也是优雅沉静地对着镜头,布仁是蒙古语主持人,妻子是歌唱演员,应该说他们是不会怯于在镜头前表达的人,但他们与那些侃侃而谈的明星不同,那点不同与米哈伊科夫和达娃的蒙古人像。其实,我认识的很多蒙古族人是害羞而安静的。前几天到公司里拍片的老总带了一队人连续工作了一周,老总小个子,说话轻言细语,感觉上有点嘀嘀咕咕的,头发细软地铺了一后脑勺,脚步轻快,以为他是江南人,不是,是蒙古族人,名字叫巴图根,大家叫他老巴,老巴不姓巴,汉姓吴。汉文化的同化作用强大但又不彻底。他们公司一个意大利摄影师叫安德烈,大家叫他老安,老安的一个儿子跟保姆姓,另一个儿子跟媳妇姓,没有跟他姓的,他说那叫与时俱进,融合。跟老巴论了老乡以后,聊到老家、奶茶、羊肉和草原。按照他们公司的习惯大家应该叫我老乌,我的蒙古族名字――乌云贝丽格。幸好没有人这么叫。

我去过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小时候有一年过春节去看姥姥。要下车的时候,爸爸用毛巾把我的脚裹起来,套上靴子,那靴子虽然比我平时穿的鞋要大出好几号,但也是好不容易才蹬进去的。棉袄外面穿了一件灯芯绒棉,棉袄里面是线衣、毛衣,绒线帽外面戴一个草原英雄小姐妹戴的那种有一圈兔子毛的棉帽。就是现在,如果到了最冷的季节,我仍然喜欢羽绒大衣里面穿小羽绒袄,这种大棉套二棉的穿法大概是那时候留下的病根。阿里河是小站,半夜里到的,已经下车了,没把握好平衡,我摔倒了,穿的多,球一样打了个滚儿,没觉得哪儿疼,大人注意到我的时候我已经自己起来了。冷,只觉得眼皮都冻了。阿里河镇在山洼里,四周都是山,山和山上茂密的林子被白雪覆盖着。院子墙都是用板子栅的,每个院子里都堆着子,每家的子垛都比城里煤厂的大。冬天家家户户都烧木头取暖做饭。现在就是往里走三层山都没有林子了,全秃了。姥姥家院子里有两棵山丁子树,还有一些粉红的山丁子果冻在顶尖的梢头,姥姥说那是给我留的。小舅舅爬上子垛给我摘了一小捧儿,除了籽多,好吃的不得了,有苹果干儿和冻苹果的味道。姥姥说,熟透了,没等风干就上了冻,冻过的山丁子没有涩味。

阿里河虽然是鄂伦春自治旗,但也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小姨带我去她同学家,同学的妈妈是蒙古族,爸爸是鄂伦春人,姓李。进屋就是厨房,厨房里有口大锅,冒着热腾腾的蒸汽。右手屋子里的一个看不出年纪的大妈说话舌头硬硬的,脸上笑容和煦,说李同学没在家,让我们自己吃肉。小姨领我出来,她掀开锅盖,用灶台上的一把匕首挑出一块肉在锅边割下一块,嘶哈嘶哈地放在嘴里,就着牙齿给我撕下手指粗的一条儿肉,说,吃吧,狍子肉。我门牙刚掉,只好用后槽牙嚼,半条狍子肉在嘴外面。小姨说我像老太太。我就没细嚼,赶紧咽了。出来的时候,小姨说他们家有时候会烀野猪肉、鹿肉和熊肉。我的猜测中都是很香的肉,虽然有点恐怖。后来也没搞懂那狍子肉是蒙古族做法还是鄂伦春做法。猎民家都有传奇的故事,李同学的叔叔春天去山里采嘟柿(野生蓝莓),遇到了也去采嘟柿的熊,人和熊采的都很认真,熊的嘴就舔了李同学叔叔的屁股,李同学的叔叔命大,丢了半边屁股捡了条命,还得了一个外号――李半拉屁股。听得我心惊胆颤的,却咯咯直乐。问小姨,熊进镇子里来吗?小姨用戴着棉手闷子的手指指远处的山说,都在里面呢,不到人多的地方来,再说现在它们都蹲仓(在树洞里冬眠)了,进山里也遇不到。我放了心。一脚踢向路边一个黑色的人造革破兜子,兜子就碎了。小姨说,太冷,冻碎的,自行车车把、车带都冻。有一次做梦,梦到一辆在空中飞行的自行车,塑料车把儿和车圈的橡胶部分碎成了小渣渣纷纷飘落。小路两边的积雪比我高,远远的能看见拐弯那边大人的肩膀以上的部分,肩膀带着头走路一样,好像古尔・布兰生笔下的挪威冬季里的人们,幸好有太阳,要是晚上,一定很鬼魅。

阿里河没有草原,在大兴安岭,靠黑龙江这边,所以我一直以为阿里河是黑龙江的地儿。从哈尔滨去齐齐哈尔,中间会路过一滩一滩的苇子塘和湿地,我觉得那模样应该和草原差不多。表弟在伊敏,说差很多。表弟说春天的伊敏草原上有中学课本里写到的蘑菇圈,找到了就是一堆儿,烤羊肉的时候用羊肉片裹了蘑菇烤着吃,羊肉片不要太薄,蘑菇块小一点,要有耐心,慢慢烤,让羊肉片上的油脂透到蘑菇里,不要香料,香料只会坏了蘑菇和羊肉的味道,只蘸一点盐就好。我想一想都觉得那羊肉蘑菇香气袭人。小姨后来住海拉尔,说海拉尔附近也有草原。前年来家的时候专门去了一趟草原,到牧民家里买了羊,带过来羊肉,给我们做手把肉,反复强调煮肉的时间必须控制在十分钟之内,什么香料都不要放。呜哇,那羊肉香歪了人呐,吃得我们两腮带油、呼哧带喘的。我的胃顽强而固执地保持着草原的遗传,贪婪地袭卷着羊肉。小姨说,可怜见的,这算什么,你们哪里吃过好的羊肉。语气像《红楼梦》里的凤姐。

2009年夏天去呼和浩特,我笃定地以为羊肉和蘑菇在草原等着我,仿佛回过千遍万次的家,不过又是一趟回家的旅程,只是这家不知道多少百年前曾存在过。但那只是我想象中的故园。从呼和浩特出来,去稀拉木仁草原,窗外是一眼望不尽的沙漠,车行了好久,我问,草原在哪里?还没到吗?导游说,两边都是,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我知道草原沙漠化很严重,我没有期望过风吹草低见牛羊,但我不知道是这样的。我问,草在哪里?导游说,今年干旱,两个月没下雨了,草没长出来,仔细看还是有点绿色的。我便仔细看,黄色土地的确不是纯粹的黄。我小声自言自语,诶?不是沙漠呀。一车人却都听见了,哄笑起来。原来库布其沙漠是沙漠,草原也是沙漠。那哄笑时不时响在耳畔,每想起一次,草原就荒凉一度。待双脚站在草原上的时候,俯身看到一簇簇的草根和焦黄的草梢那么不让人安心地铺在黄色的沙土上,沙漠化是如此地具体而直观。

导游说到了。原来是到了有蒙古包的地方。下车的地方有两个高高的杆子并立,大门的意思吧?穿着蒙装的女孩捧着银色的酒碗过来,请游客喝酒,唱着欢迎远方客人的歌,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声在草原上穿透而悠远。像去云南看到街上穿傣族筒裙的女孩都有杨丽萍一样的细挑身材一样,她们的声音不输给斯琴格日乐。明明知道不过是旅游的噱头仍然被感动,用无名指蘸了酒敬天地,用嘴唇碰下那苦、涩、辣的拙劣白酒。晚上吃饭的时候,仍然唱歌,一首接一首,女孩用腰带煞出的板腰细瘦结实,手捧着哈达给客人献上,都是旅游的节目,但有什么关系?开出一块荒蛮让你旅游,牧人赚钱,都是好事。餐厅是一个巨大、高敞的蒙古包,墙上挂着兽皮和弓箭,中间圆顶下来有一小块是通的,蒸腾的烟气直接散到外面,不似酒店包房那样憋气。桌椅齐整,不必辛苦地坐在地上了,喝酒还是用小碗,那叫保持民族特色。头上系着红绸的烤全羊放在一个可以推的桌上推了上来,它几乎保持着活羊容貌。我一边在心里为这只烤羊超度,一边庆祝它的隆重登场。“飘香的羊肉啊,献给远方尊贵的客人,斟满银杯的奶酒啊陶醉了你的心……”用敬酒歌的曲调我填了新词,和那些盛装的男孩女孩站在一起,开始唱新一轮的敬酒歌,酒喝向了。

我们住蒙古包,蒙古包的基本形式还在,木条上盖着布,但里面像饭店的标间,水泥地面,两张单人床,有电视,在大面积的雪花中能看一个台的电视节目,声音还好,可以当收音机用,还有冲水马桶和淋浴(晚上9点到10点供应热水)。小小的门,手指宽的门缝,我觉得老鼠、黄鼬、甚至白天在蒙古包外面看到的几只兔子也能进来。风更是畅通无阻,7月,在呼和浩特的时候白天是32度,到了草原却穿上了棉袄,睡觉也不敢脱掉。

第9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关 键 词:儿童游乐设施 情感特征 文化传承 人文精神 设计原则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工业产品的设计文化中,它包括在特定时代、特定目标使用人群对产品本身的心理感受以及他们的普遍好恶观和内心的情感特征。近年来供儿童游乐的公共设施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城市的各个住宅小区、超级市场和儿童乐园等公共场所中,而这种游乐设施的设计同样应与当今社会的历史环境、经济科学的发展状况、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文化因素对于儿童游乐设施的影响在于:产品设计的定位与创意要针对儿童,取向要有新世纪新时代的特征,要有这个时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前后的20余年中,随着国际旅游文化的兴起,一种西方的儿童文化意识也随之引进中国。从白雪公主、米老鼠、美少女、花生人物等卡通人物形象,直到近年的史努比,特别是哈利·波特等形象都陆续、若隐若现地反映在我国儿童游乐设施的建设中,正在与我国传统神话故事、寓言中如孙悟空、嫦娥以及现代的少年人物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刘胡兰乃至小放牛、牧童、鸡毛信等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并驾齐驱。中国的文化以古老和朴素的内涵、清幽淡雅的形式展现在历史文明中,现今这种古老与朴素正面对着现代高速发展的科技与革新,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儿童游乐设施设计发展的前进方向。

1.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和关爱。而我国儿童游戏活动环境的整体水平却较低,除了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大城市,内地的许多中小城市和农村基本上还停留在“沙坑+滑梯”的模式上,这种单一的游乐模式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应从一般简易的体育锻炼及童趣爱好向具有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主题性儿童游乐设施发展。

2.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要素分析

(1)使用目标人群分析

儿童是游乐设施使用的主要人群,他们的心理很难揣摩,而且因家庭、地域、年龄的不同有所不同,个性和喜好也因人而异。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玩”不是目的,合理地设计儿童游乐设施的目的便是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并通过交流创造一种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设计中应当根据儿童的人体尺寸、动作尺寸、体重等决定产品的大小、构造和材料等。在视觉外观上要有新颖的形状与醒目的色彩,同时要有充分安全的构造结构。

(2)使用环境分析

①自然环境——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使用,能让儿童接触大自然,欣赏和游玩周边的自然景观。

②经济环境——消费者为中低收入家庭,户外的运动游乐设施应面向大众,能让普通收入家庭可以承受。

③技术环境——正确反映国内良好的制造及工艺水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层面。

④文化环境——这是要重点突出的设计元素,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及审美情趣这些“神”融入到“物”中。

3.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合”则生原则

(1)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儿童通过游玩不仅能锻炼、娱乐,更能体会到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既增长知识又愉悦身心。设计者在产品的具体设计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风格,并非是在外观表面贴上几组中国传统的纹样,更不是将产品的装饰生硬地雕成类似雕塑小品的工艺装饰物,而是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同时要对中国文化中最使其振奋和敏感的形态概念化、抽象化,以一种现代的简洁和概括表达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抽取最具代表性的语态或形态作为具体设计指导,这一点极为重要。

转贴于

天津的喻园,有许多反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题的游乐设施和雕塑,如“曹冲称象”“守株待兔”“铁杵磨针”“坐井观天”“司马光砸缸救友”等雕塑,还有上海广中公园中的园内树丛和花木之间,设置了七个中国古代寓言的雕塑,有从小教人学会谦让美德的“孔融让梨”,也有勉励勤奋练武的“闻鸡起舞”,还有讽刺冒牌行为的“滥竽充数”等,试想当孩子们对这些寓言故事和典故不甚理解的情况下,看到这些生动活泼的景象,必定兴趣盎然地心领神受。

(2)设计与传统神话的融合

中国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是每个中国孩子感兴趣的文化内容,电视剧《西游记》更是暑假、寒假电视台必播的电视剧作品之一,这也正是《西》所反映的迎合儿童心理的成功的文化现象。香港的凤德公园就是以《西》剧为主题的公园,园内设置有花果山的水帘洞,它与水晶宫紧密相连作为入园后的第一景观,表现出以瀑布景观迎入水晶宫中,寓意水中游览的梦幻般的世界。此外还有“五指山”,它是高达10米左右的圆筒状设施,造型像人的五个手指,下部有尖状的门洞,可供人穿行。这些都是能令儿童留连忘返的很成功的游乐设施,它们能让儿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神话般的乐趣。

(3)设计与科学文化的融合

儿童游乐设施也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一个良好渠道,如在香港新界的某科技儿童游乐场,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儿童游乐设施如半球状扶手椅、双钢管转动圈、锥型转盘、天线接收器、地球观摩器等来认识太空宇宙的初步概念。此外北京玉渊潭公园的科技探索园设置了一些物理儿童游乐设施,如魔眼、多面镜、抛物面、隧道滑梯、莫比乌斯圈等,使儿童通过游玩获得初步的物理学知识,启迪思维,这些设施受到家长和儿童的热烈欢迎。

4.儿童游乐设施的人文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儿童游乐设施设计文化与国际化的问题,其实每个国家的设计风格是独特的,这是由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但我们不能脱离了当今的时代来谈传统和文化,我们应运用国际化的设计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文化风格,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思维方式作为我们从事设计的前提。这样,使设计建立在一个时代上,自然也能达到与国际的相互沟通。

参考文献:

[1]卢世主,韩吉安,况宇翔.产品设计方法[M].江苏美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8.

[2]张剑.情趣的设计世界[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7.

[3]朱堂纯.儿童游乐设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