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

第1篇: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摘 要 各个高校对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没有充分的展现出体育竞赛的价值,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高,但是实际参赛的人数都很少,没有完全落实阳光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高校管理人员要明确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合理的安排经费,加强校、商合作。本文将对“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 现状 对策

在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在这一时刻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的体质,目前高校的校内体育竞赛的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都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并每一位学生要掌握两项基本技能的目标。

一、“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

(一)大学生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知现状

通过对当地不同类型的高校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神对体育竞赛并没有整体上的了解,甚至有5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状态。学生一般只是知道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的运动会,但是都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些竞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说校内体育竞赛只是单一的通过学校运动会这种传统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一些其它形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校内体育能够强健身体,加强自己的健身意识,而有较多的男生想利用体育竞赛的平台获得很多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由此看出高校的男生比女生要重视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性和教育性。

(二)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识现状

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一般都能够认识到校内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还有部分的管理者不是很认同体育竞赛能够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再就是高校目前的体育竞赛的管理上缺乏连续性,管理是不能脱节,不能中断的,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都是依靠行政命令临时的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在任务的完成上都是仅限于书面表达上,没有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这也使得高校校内体育竞技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现状

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但是参与的意愿和实际行动时存在矛盾的。高校一般都是每年两次田径运动会,一般很少组织其他的运动项目。学生们喜欢的足球、健美操、网球等学校一般都没有组织体育竞赛,而且一般参加竞赛都是代表班级和系部参加的,很少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所以目前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策

(一)首先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需要转变一些观念,对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力和价值意义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彻底的认可这种方式,促进校内体育竞赛能够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条件和教育特点进一步的得到发展。要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的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对体育竞赛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在形式上要突破原来的竞赛项目的限制,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有不失趣味性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竞赛不能只是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篮球比赛,该可以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创造一些科学有效的大众化竞赛项目。

(三)可以尝试着将校内体育竞赛和体育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讲解一些和体育竞赛有关的方法、技巧,以及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能够为校内体育竞赛起到服务作用。

(四)加大体育竞赛的拨款力度,重视校内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行,学校的社团和运动体育协会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让学校周围的商业团体获得竞赛的冠名权,然后在比赛场地入驻,学校和商业团体相互合作,创建浓厚的体育竞赛氛围。以"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同一地市的高校联合,在学校和学校之间构建内容丰富的"阳光体育联赛!活动。

三、结束语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每年的校内体育竞赛内容都是一层不变的,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喜爱的竞赛内容,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竞赛作为一个平台,传播体育文化,展现学生的风采,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

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于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球类竞赛实施‘联赛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TDSKZD1306。

参考文献:

第2篇: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竞赛;大学生激励机制;应用研究

激励机制与学生的行为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是一种能够正确揭示个的方式。首先,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体育竞赛,有积极的影响,能够让参与者有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也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觉性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激励机制在大学生体育竞赛中的应用能够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建设,避免一些消极的影响因素。

一、通过激励学生,端正学生的态度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的所有聚集成生活教育,站在生活教育的方向上看,生活能够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生活,站在效力方面来讲,教育要借助生活才能发散其能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体育竞赛也是如此,其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就竞赛项目来看,主要包含的基础动作有蹲、起、跳、走、跑、投掷、支撑、攀登、悬垂、爬越、平衡等,在竞赛过程中加强锻炼,可以提升大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提升学生各种技能的掌握,在日常生活中,从简单的动作汇集成一种技能,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指导者正确的激励方式,不但愉悦学生运动的心理,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提升学生对竞赛角色的认识

大学生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项目就是体育文化功能,在大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竞赛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学生各种竞赛项目中,体育竞赛能够更好的表现学生之间的团结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所以,组织大学生体育竞赛能够有效培养和激励大学生的团结意识。但是若在竞赛中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竞赛中的角色,也会起到消极的作用,过于激烈的竞赛,能够激励学生的技能水平,也会给学生之间带来一种浮躁的气氛,影响学生正确面对竞赛的心态,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也会造成参赛人员丧失竞赛的信心。所以说,在大学生体育竞赛中,采用正确的激励方式能够和谐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在比赛中的角色,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体育比赛,缓解因比赛而造成的自私现象。

三、科学合理的对竞赛进行奖罚

奖励主要是指学生在体育比赛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受到班级以及学校在物质以及精神上的激励方式,惩罚是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学者及时进行批评指正,但是这样的方式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科学合理的对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奖惩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程中要有效控制奖惩次数,奖励的次数大于惩罚的次数。首先在比赛过程中,指导者无论在言语或者物质上,奖励都要及时,这样能够有效激励参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参赛的自信心,或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得到教育者的认可。其次,在奖励过程中,也要注意奖励方式,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对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奖励,过于平淡的激励,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力,也达不到鼓励的效果,但是过高的奖励,也起不到激励的效果,会膨胀学生的心理,也增加了学生参与比赛的压力。最后,教学指导者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时候进行过程奖励,但是不能一味的激励那些优秀的表现着,对于积极努力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这样能够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通过激励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在大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若是在与人沟通过程中不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会给参与体育竞赛的人员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影响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练习以及最终的比赛结果,在体育比赛中,教育指导者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愉悦学生的情绪,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让学生在运动和竞赛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竞赛带来的乐趣。

结束语:高校的体育竞赛是一项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项目,也是促进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在实际体育竞赛过程中,教育指导者采用正确的激励机制进行指导,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感受体育竞赛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参考文献:

第3篇: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学校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资料显示,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不是自愿而是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参与的。考试完继续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逐渐减少,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同时由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锻炼时间和项目很难统一和固定,场地分散等原因,管理难度比较大,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有良好的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质量。本文旨在探索符合学校体育目标,具有学校特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湘江中学、淇滨中学、福源中学、镇一中等七所学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改革、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等方面的论文及有关文献。对目前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学校体育的要求进行了解。

1.2.2 访谈法: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进行访谈。

2.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1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

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征多种多样,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时间长,活动内容多,易于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巩固与提高在体育课中学到的技术和技能,在锻炼中不断强化和巩固训练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这是体育课所不能比拟的。同时有利于那些不擅在课堂上表现的同学自己发挥。通过体育竞赛、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质、发展个性及终身体育能力。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而锻炼习惯的养成对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课外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首先是对体育课所学内容的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学生可以利用多的闲暇时间去参加多的项目。由以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人数多。而这些球类是集体对抗性项目,单凭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在平常的练习和比赛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与团结,同时对身体的要求比较高,练习者需要较强的体力与毅力。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改善人际关系和增强学生之间的相应交流,同时通过一些集体的竞赛项目还激发中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拚搏等优良品质。

3. 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误区。

中学生身体仍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因而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足以适应当前的学习与生活,对健康没有危机感。因此,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并不是很明确,对健康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薄弱,是凭兴趣和爱好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认识到进行系统化的科学体育锻炼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强化体质,增进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3.2 缺乏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教学,学生已经习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练习的模式。而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自发兴起,缺少老师的指导,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及适合于个体的锻炼手段和方法。锻炼习惯没有养成。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与竞赛无关,各级领导普遍都不重视,这也是学生缺乏课外体育运动的因素之一。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体育价值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随意性大,尤其是女学生把相当一部分课外活动时间也用在了学习上。

3.3 体育场馆及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也是阻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选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虽有较大的改观,但课外体育活动经费来源还存在着严重不足,每年学校投入的经费屈指可数,使很多有益的课外活动难以开展。近几年学校都在不断的增容,学生的人数增多选择的项目也不同,需要的器材也比较多器材经长期使用损坏较严重。但很多学校场馆设施还十分落后、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或只能满足部分学生需求。因此,一旦场地设施满足不了,学生的锻炼欲望随之消失。

3.4 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形式及活动内容单一。

虽然现在学校都比较重视课外活动,但从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形式及课外活动内容来看,依然走着传统模式的老路,工作内容单一,层次不够分明,不能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得课外体育活动效果和质量不高,既不能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参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

3.5 学校领导和体育老师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学校的领导和体育老师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课外的“玩耍”,所以没有予以重视。造成了这项活动缺乏组织与指导,由于受传统体育课的影响学生还不能独立进行体育活动,缺乏独立锻炼的意识,活动起到的效果甚微。学校有关部门协调不当,分工不明,组织实施不力,使该项活动得不到落实。体育教师忽略了体育骨干在课外活动中的作用,发挥不了他们的积极性。

4. 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措施

4.1 培养学生骨干。

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体育骨干。体育教师从各年级或各班里抽取有一定特长和威望、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学生骨干,使其组织和指挥课外活动。体育教师要注意培养和给他们机会去发挥自己的特长使他们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从而有利于后面课外活动的开展。召集他们商讨活动计划,征求他们的作用,让他们担任学生当中的“小老师”,使他们感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更积极的工作。在体育骨干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使学生可以把自己平常的练习内容发挥出来,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会更积极的投入课外活动中。

4.2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自愿参加。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学校开设的活动内容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学生对活动内容是否感兴趣决定了学生是否积极主动、认真的去进行活动。学生对运动项目感兴趣,就能愉快、自觉地参加活动。如果项目单一枯燥又强迫学生去运动,会使学生更加反感,学生只会去“出工不出力的练习”,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因此,要注意从活动内容上下功夫,千方百计使课外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多变,内容具有吸引力,把学生吸引来自觉地参加锻炼。

4.3 健全和完善体育场地、器材。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必须有充足的场地和器材,学生的锻炼是建立在这些物质条件之上的。良好的运动场地设施和充足的运动器材将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决定了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学校要不断的对体育场地进行修补、增添新的器材。场地设施要标准和规范,合理布局,又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器材的外借和归还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专人保管,使物帐平衡,借还登记,定期清点,并定期做好器材的维修和保养,物尽其用。适当的增加场地和器材的开放设施,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课余时间。并在早上、晚上和周末进行开放,这一举措可以缓解场地、器材不足与时间的冲突。给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训练带来极大的方便。

4.4 开展竞赛活动。

体育竞赛是检验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运动能力可以在比赛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发挥,体现出锻炼的价值。首先,参加体育竞赛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可以检验自己平时锻炼的效果,同时可以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在同学当中的威信和知名度,对广大课外体育活动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通过体育比赛的组织和激励,能极大地促进赛前体育活动的开展。所以,竞赛活动是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手段。

为了搞好体育比赛,必须做好相应的规划并制定必要的措施。强管理,以达到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否则只会流于形式或成为散乱随机的盲目活动。开展竞赛应注意:

4.4.1 竞赛活动开展的内容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争取把平常的锻炼项目都加入比赛中。把比赛的时间分配在每年的各个时期,定期的举行体育竞赛。

4.4.2 竞赛过程规范化 竞赛过程中的每一项项目必须按照正规比赛的要求,不仅为了促进学生的锻炼效果还要按照严格的规则来分出胜负,要做到公平、公正。比赛过程也是学习比赛组织的过程,要使竞赛过程规范化、科学化,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学到竞赛的组织方法。让学生参加竞赛的管理工作,通过参与增长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质以及欣赏品位。

4.5 建立课外活动的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健全评价的评价体系指标。评价指标应有各班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次数、校运会成绩等,以此来促进各班课外体育活动的竞争。

5. 小结

以上的分析表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和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就必须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中必须制定完善的体系。一系列有效的管理不但能有效地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而且能不断地提高其锻炼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红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整体改革基本思路[M]江西教育科研, 1998增刊

[2] 钱耀庭.学校体育学[J]1998.6

[3] 徐定国,等.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管理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2,(2):70

[4] 马宁.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06,(1):138-140

第4篇: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一、选取适用教材,改变体育观念

1.教材的合理选用

体育理论课教学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以及体育运动美、形体美以及矫健美等美学特点选取适合学生的教材,向学生传授锻炼原则、练习方法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等知识。比如,针对高中生男女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高年级教学可以采用分班教学的方式,避免其中可能出现的尴尬。对高中阶段的男生,建议安排多一点对抗性强的教学内容;而对于这一阶段的女生则可以多安排一些柔韧性、协调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所选用的教材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只有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提高了,才能使其自觉主动地坚持体育锻炼。

2.体育观念的更新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终身体育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锻炼缺乏关注,而只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要想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一些诸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竞技性的体育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锻炼活动中,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荣誉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明确终身体育意识的概念,了解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鼓励学生参赛,激发体育兴趣

高中生身心发育较为完善,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而且求知欲旺盛,求胜心较强。针对高中生的这一特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教学的要求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竞赛性的游戏。体育竞赛在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方面比其他方式都更为深刻,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竞争心理的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在竞赛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少责备。调查表明,现代高中生对学校组织体育运动会、障碍跑、百合比赛、篮球比赛、跳神比赛等体育竞赛的愿望非常强烈。这种体育竞赛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且这些比赛大多是以班级或者团队为单位参加,所以学生在这些比赛中能够很好地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品质。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应当只注重课堂教学,而是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融入体育运动中。现在很多高中组织广场舞比赛、春季运动会等体育运动就是对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实施。

三、改善体育设施,满足锻炼需求

为使教师的教学安排得到保障,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同时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得到提高,学习就必须加大对体育的投入,积极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加强对体育场地的建设。

第5篇: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减负 提升 体育 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减负行动是困扰我们教师新的难题。我们不禁要自问:“为什么要减负?减负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减负增“质”?

一、立足学校实际,稳步推进“课改”

研究学生,合理选取教材,拓展内容结构,把新课改“植根”于课堂体育“沃土”中,体育课堂改革是新课改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一)抓“常态”体育课堂,促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常态”体育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技术,巩固技能的关键环节。在这里可以强调“常规”,追求合理的运动负荷,有规律可循,学生每学年都学有所得,每学段都学有所获。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创新分享教学成果。提倡体育课堂“常态化”绝不是让体育课回归到“自由化”。完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将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贯彻到每一节课中,收到了满意效果。

二、丰富活动课内涵与形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力

伴随“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文化学习---体育锻炼---积极性休息—素质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实实在在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依据规律、原则对活动课进行改革。树立“人人参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理念。

(一)遵循科学规律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期初下发了“体育活动课安排表”,“安排表”的制定集中体现了“符合学生身体发育和人体运动”的规律原则;对班主任在体育活动课中的角色予以定位---组织者、领导者、指导者、负责人;对体育委员、体育骨干的作用充分肯定;对器材借用归还作出详细说明。

(二)透过现象抓本质,群策群力抓改革。学生走到操场,场地器材到位,制度必须建立,不能让环节脱钩。为此,我们成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常务组长,教务处、政教处、艺体组及部分学干为小组成员,不定时地对体育课、活动课进行检查、指导、评价、反馈;开展安全教育;指导体育委员做好各类记录;协助处理“偶发事件”;落实病、事假的人数及大概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汇总学生意见和建议,不断改革设计,扎实推进工作,克服“形式主义”和“盲目乐观”现象。

(三)规范活动锻炼制度,力求内容形式稳步提高。体育课最有效的展示舞台就是体育比赛。为此。我们倡议除了按“安排表”上好活动课外,可以参照学校下发的“体育竞赛计划表”将广播操、集体舞渗透到体育课和活动课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课的内容,避免学习内容的“枯燥和单调”,拉近体育课、活动课、体育比赛之间距离;做到“有比赛、有总结、有整改、有材料”,不断改进方法,力争更大进步。

三、完善体育竞赛体制,“多位一体”齐并发展

体育比赛是有效检验学生体育课、活动课锻炼情况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提高运动技能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在新课改稳步推进的时期,改革学校体育竞赛形式,形成新课改理念下的“学校体育竞赛体制”尤为重要。在保留学校体育文化特征和底蕴的同时,彰显比赛作用和效果。

(一)营造体育比赛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利用广播站和学校宣传橱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各级体育文件精神,明确其意义所在,激发师生参与锻炼的热情。每学年初制定下发“学校体育竞赛计划表”,分别组织班主任、班长、体育委员学习,对其中的内容、举办时间、参与人员、参加人数有初步了解。树立起:成功固然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但失败也是学生人生再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验和教训的观念。

(二)比赛与《国标》测试和体育中考接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我校组织体育比赛,突出群众普及性,由少数人参加过渡到全员参与;项目设置力求简单,易于操作,评判直接;最大限度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促成学生运动员和裁判员之间角色转换;减轻教师组织活动比赛的压力,增加学生参与评判机会。有机地融入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比赛中去,尽可能多让学生体验赛场。

(三)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细化比赛过程管理。办再好的体育比赛,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都会给师生留下阴影,长久难于从记忆深处抹掉。所以,比赛前务必坚持正面引导,严格训练学生运动员,降低比赛项目的安全系数。政教处制定出台安全预警方案,深入到比赛的各个环节:学生上下楼、进退场、警戒线的设立、学生观看比赛地点的划分、特殊项目比赛时专人看管和督导,实现小问题现场解决,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一切做到“预防为主,安全至上”。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我校体育课、活动课和体育比赛的研究与实践,得出如下结论。

(一)我校的减负提“质”是有效的,推进力度恰当,而且通过对“常态”体育课教案的加工整理,凝缩精华,精心改编,初步实现了“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的课改目标。

(二)活动课科学合理、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检查有人员、有记录、有评价、反馈及时;安全措施提到“制高点”,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处”,学生高兴,教师满意,家长放心。

(三)体育比赛取得了预期结果。举办了“体育节”,创历届运动会参与人数之最;广播操比赛激发全校师生同做一套操的热忱;拔河比赛时赛场的热烈气氛压住了几十年来不遇的严寒低温,没有活动就可能发现不了这么多的体育人才,缺少系统的比赛,综合性体育人才也不可能显露出头角。

(四)“健康第一”作为我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从上到下,认识到位,责任明确,确保其健康稳步发展。

(五)体育课堂改革是艰巨而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广大体育工作者,要精心策划设计,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争取同行们的赞同帮助,尽可能用成绩来争取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和关注。

(六)体育课堂教学是增长学生体质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教师务必时刻关注,做合格的引导着、辅导者、调控者,变化内容形式,细化评估措施,争取到更大的资金投入。

第6篇: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

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通常是指课外体育训练,其主要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提高,促进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新的体育接班人。因此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在学校水平提高,国家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本文就对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对策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的意义

1.提高教学效率

任何管理都有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基本功能,协调人、财和物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目前,管理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和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因为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消耗。学校的教学管理业不例外,对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有目标性的管理,同样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的重要手段方法。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一旦体育教学 管理中存在漏洞,学校的体育课程实施是会出现问题的。因此,改善和加强院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是有积极意义的,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的思想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国内许多学校存在重文化教育、轻体育教学及训练的现象。学校体育训练教学管理的目的从运用管理学提升体育训练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长久来看,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要搞好体育训练教学,有必要对其进行高效的教学管理。

2.解决教学中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领导管理意识不强、伴随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没有合理的安排保障教学及训练开展, 开展体育训练受到学校条件的制约;体育运动会受到诸多原因未能如期召开,体育健身宣传力度不够;体育学术交流和职称评定时,相对于其他学科带有明显的歧视现象;部分院校在组织学生上体育课时,学生参与率有时候很低,有时候体育训练时间给其他课程占用的的现象常常发生;部分体育教师对工作热情不足,信心够,易于受到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从而降到教学管理的要求,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等。以上这些现象很明显都影响到体育教学训练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需要学校提升体育教学管理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快体育教学训练管理步伐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有力保障。

总之,对于学校教学管理而言,体育教学训练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院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好坏不仅反映出该校完成体育教学大纲的情况,而且也体现出学校许多方面,例如学校的精神面貌、学生素质的高低。所以,将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看作是影响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是有意义的。

二、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和竞技的结合

首先是教学组织的管理。学校教师组织是体育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依据学校体育教学要求和任务确定具体的学校训练项目、如何去选拔优秀的运动员、组队及其管理, 构建出与学校教育资源、能力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体制。

其次是教师队伍的管理。体育教学训练的质量和水平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教师的体育经验对于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和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注意选拔出一批技术技能过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热爱学生的体育教师担任体育训练老师。同时,要有计划地评估出教师的的业务学习、训练业绩。

再次是科学管理运动员。学校体育训练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运动员,要管理好学生首先要调动他们的情趣和热情,开展有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训练习惯,激发他们体育训练潜能。

最后是管理训练质量。尽管学校体育教训不像竞技体育那么激烈,但抓好教学质量是时时刻刻要放在重中之重。

从我国现有体育教学的状况来看,体育运动训练的项目是很多的。目前的体育教学需要遵循确立教学目的、制定教学任务、运用教学方法和接受教学反馈等多种教学步骤,与运动训练所要求的内容存在相似性,但两者也存在不同。如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包括了部分竞技内容,而级别确是只有部分运动训练的含量,带有竞技运动训练的小部分,可见,体育教学可以从运动训练中吸取养分,从多方面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效果。

一般而言,运动训练学的目的对象是培养体育竞技运动人才。“竞技”从其意义上讲,它是一种体育水平的极限;从活动本身来看,它是健身娱乐活动,含有娱乐元素,从竞技比赛不仅可以得到审美享受,而且可以在参加活动之余得到心灵的放松。竞技比赛时中表现优秀的运动员,得到人们的欣赏,因此有些热爱体育的人们就将竞技体育作为自己健身的手段。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学尽管两者范围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体育教学训练管理要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学的有机结合在一块,在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找到平衡点,目的是让学校的体育教学不偏不倚,有的放矢,不仅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而且也能为我竞技体育人才的输入提供保障。总之,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两者的互补,体育教学从运动训练学的内容吸取精华,从长远来看,为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训练管理的效果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手段,让学校体育教学更具专业性和方向性。

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训练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大部分学校都是提高学校的体育水平,定位成是进行体育训练管理的主要目标,因此这些学校只是对一些具有一定特长的体育生进行培养,其次让这些学生去参加校外各种体育比赛,就用在这些比赛中获得的成绩,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是对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发展进行全方面培养,并不能只把提高学校知名度作为是唯一的目标。因此长期以来这些学校关于体育训练管理的目标一致不够明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忽视。

2.学校体育训练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大部分学校和家长还依然只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从来不重视,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和家长认为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就是不务正业,会对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学校来说,则认为一旦让体育训练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那么则会对学校的升学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学校的名誉受到一定的损害。在加上体育训练本身也就是课外体育训练,那么学校在经费在给予上一定会有所不足,学校体育训练的通常都是专职教师,这些教师本身也有自己的教学任务,那么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教师在体育训练中的工作积极性肯定不高,因此也就导致学校体育训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一方面因为学校对于体育训练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经费比较少,因此也就不会再另外去聘请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那么这些体育训练任务通常也就交给了学校专职体育教师身上。这些体育教师一般是没有专业的教练员资格证书的,再加上他们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且其进修和培训机会比较少,因此其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少。另一方面在有些学校,体育教师还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越来越少,新来的青年教师没有接受经验传输的机会,因此对其专业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学校体育训练效果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3.学校体育训练设备存在一定的不完善

学校体育训练中,一般都是一些具有特长的学生进行参加,就是有他们代表着学校去校外参加各种体育比赛,那么想要这些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要不断的对学校的体育水平进行提高。但是学校因为经费不足等各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学校的体育训练设备始终跟不上,甚至有些健身器材已经超出了其安全年限,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必定会对学校的体育训练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学校体育竞赛存在一定的不公平

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对学校彼此之间的交流进行加强,同时对学校的体育训练水平进行一定的检测,可是有一部分学校却一心只想取得好成绩,甚至不惜在比赛中弄虚作假,从而对比赛的公平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对于其他学校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学校体育训练管理对策

为了能够进一步对学校体育训练的水平进行提高,那么就必须要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采取一定的加强措施,那么其加强措施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进一步提高学校和家长对于体育训练的重视度

只有对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度进行了一定的提高,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对学校体育训练水平进行提高。首先学习领导应该进一步对学校体育训练的价值、教育规律进行详细的了解,以能够可以为学校体育教师关于体育训练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便利和协助,同时还要对其投入经费进行一定的增加,以能够对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进行解决。另外学校领导还可以到亲自到学生的体育训练场,以鼓励教师和学生不断的进行努力。如果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学校也应该给予学生和教师适当的奖励,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对他们在体育事业不断努力的热情进行激发。同时体育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家长详细的了解体育训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能够提高家长对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为学校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2.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学校应该提供经费,聘请一些专业的体育训练教师,以能够对其训练的专业性进行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学校真的没有经费对一些专业的体育训练教师进行聘请,那么也要对现任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加强培训力度,同时指导他们对教练员上岗资格证书进行获取。另外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多多参加一些学习交流活动,以能够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弥补。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师水平进行考核,这样不但有利于对学校的体育水平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对其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则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充分的认识到体育训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其在训练过程中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够对训练效果真正的进行提高。

3.对学校体育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加强

其实不光是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分重视,有些学生也是一样的,心里依然存在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害怕因为自己参加了体育训练,而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其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也就不高。那么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定的加强,引导其充分的了解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帮助其培养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认识到参加体育训练,不但可以对自己的体质进行增强,另外还可以对自己的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如果在学生的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产生一定冲突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主,体育训练必须要建立在保证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以对学生的后顾之忧进行消除。另外在学生参加比赛的时候,不要引到学生过分的对自己的名次看重,主要学生已经拼搏努力了,并且发挥出了自己的真实水平,那么就应该引到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参加比赛。

4.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训练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学校体育训练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其训练效果影响非常大。相对来说,学生的体质还不够成熟,那么如果其训练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的话,那么非常有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伤,所以必须要对学生训练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注重。首先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应该采用逐步加强的方式,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营养补充进行重视,只有这样学生在参加训练过程中才能够具备足够的体能。其次要不断加强基本技术训练。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不管是哪个高难度动作,均是建立在基本技术上的,因此加强基本技术训练,打好学生的体育基础,才有可能对各种高难度动作进行完成。然后在平常的训练中,还要对战术训练进行重视,不管是参加集体项目,还是参加个人项目,战术在之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平常的训练中,就要提高学生对战术安排的理解,这有在一个统一的战术思想下,才能够帮助集中思想,在体育比赛中形成一个顽强拼搏的集体。最后还要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进行重视。体育竞赛不但要求比赛的体育技术和体能,同时也是对心理素质进行的比赛。例如长跑、篮球等一些体能消耗比较大的,对于学生的意志力考验非常大,因此一定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以能够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5.对体育竞赛的公平性进行提高

体育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对学校的体育水平进行检验,那么那些弄虚作假一心只要得到名词的学校要进行严格的批评,还给体育竞赛一个干净的天空。其中上级部门在对比赛进行组织的时候,一定要对比赛中的欺诈行为严格进行监控杜绝。如果在学生的体育训练过程中还存在违反道德行为的话,那么必定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树立公平竞争意识,以能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从而让他们真正的对体育比赛的真谛进行了解和体会。

参考文献:

[1] 靳万章等.关于体育教学训练管理中的几个模式[J].新体育,2009,3(2):574-575

[2] 王进.体育教学问题对策研究[J],体育空间,2008,9(4):291-292

[3] 王颖,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教纵横,2011,8(3):275-276

[4] 刘根福,西部体育训练管理体制实行竞教结合的可行性研究[J],教研探索,2008,8(2):26-27

[5] 高荣冲,论我国学校体育训练的现状和发展[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2,2(18):72-73

[6] 陆晨,学校竞技体育训练的管理模式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5):128-130

[7] 朱中华,科学训练 人文管理 突出业绩――浅谈学校运动队的有效管理[J],新课程导学,2011, 30(3):428-429

[8] 曾忠,乡镇小学校体育运动队管理模式初探[J],文理导航(下旬),2012,1(1):358-360

[9] 周坤,潘明,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56-157

[10] 周兴斌,梅成,基于多Agent的体育训练管理DCC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管控一体化),2009,25(3):36-38

第7篇: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重庆高校;体育文化;调查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范围内的十五所各类各层次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理工类高校3所、师范类高校2所、专门学科类高校3所、职业技术类高校1所、民办类高校1所;采取分群抽样的方式,以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筛选大量有关科研方面的论文和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此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2000 份,回收问卷1856 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1767 份,有效率为88.35%;本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检验其效度(效度值达R=0.85,具有统计意义)和抽样检验其信度的形式,其中问卷的信度达92%,具有统计意义。(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有数据,运用excel2003和spssll.5统计软件加以统计、分析整理。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校园体育规范文化

校园体育规范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程度。体育文化的发展势必要建立在对体育运动规则、体育法律法规等规范正确的了解之上。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重庆市大学生对比赛规则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在回收的1767份问卷中,只有19.97%的学生比较了解相关的规则;48.55%的学生对比赛的规则只是一般了解;17.94%的学生了解一点比赛规则,但还是有13.52%的学生对比赛规则不了解。同时,体育纠纷也是体育规范文化的重要部分,从体育纠纷的角度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思想素质,大多数学生遇事能够寻求比较理智的方法解决问题。据调查显示:32.71%的学生用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解决纠纷;49.07%的学生上报学校或相关组织;18.22%的学生不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体育纠纷。一个学校在参加比赛过程中,是否购买体育保险,关系到学校领导对体育法规及规范的认知程度。根据调查显示;有40.12%的学生反映没有考虑过购买保险;有59.88%的学生反映考虑过,但是一般不购买,原因是对于体育保险不太了解,购买体育保险的比例不到3%。有此可见,学校以及学生对于这一层的体育规范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形成共识。

2.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基础,物质文化的发展是其他文化的保证。众所周知,校园的体育场管是学生、

参加锻炼的载体,而体育场管的建设和开放程度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据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高校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校的体育场管建设和开放比较合理。在场管建设方面:总体上比较满意,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这表明:有少部分学校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让其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体育场馆的开放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1.5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不经常开放;而有47.9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可以随意进出,经常开放,但总体上还比较满意。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参与者,体育场馆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开放。另外,体育服装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必需品,因而调查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是各高校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内的体育服装设施,如衣服、鞋、体育用品等,而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只有1.14%的学校利用好了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表明:绝大部分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好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一日趋大众化、便捷化的途径为学校宣传服务。

3.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欣赏自己身边的体育健儿的风采,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只有1.58%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有50.62%的学生偶尔参加一两次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仍然有47.8%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有32.5%的学生长期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有51.8%的学生偶尔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仍然还是有15.7%的学生不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还有待提高,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

4.校园体育智能文化

运动损伤是运动参与中难免遇到的麻烦,正确地处理运动损伤能够加强锻炼效果,提高运动成绩,促进身体健康,错误地处理往往适得其反。大多数学生在遇到运动损伤时无法进行正确的处理,这是由于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参加体育运动但不能寻求科学的方法;同时,学校在运动卫生知识的传授中出现问题,缺少此类问题的宣传、讲座等。例如长跑是一项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运动项目,又是一项消耗体能最多的项目,需要补充适当的糖类、水等物质,但运动过后什么时间才是最佳的补充期?很多学生选择练习长跑,但对这个问题却不能正确作答。据调查显示:有32.58%的学生选择立即补充;有34.22%的学生选择5分钟左右补充;有25.2%的学生选择30分钟左右补充;有5.2%的学生选择1小时左右补充;有2.8%的学生选择任何时间都可以补充。正确者不足30%,由此可见,学生对饮料补充、运动休息时宜等等也不能作出科学判断,运动实践中难免出现问题,降低运动效果,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发展不足。准备活动是参加运动的前奏,因此运动前准备活动程度是运动成绩发挥好坏的关键。据调查显示:32.58%的学生选择稍动即可;有34.25%的学生选择微热轻冒汗;有31.17%的学生选择出大汗;有1.25%的学生选择做不做准备活动影响不大。由此可见,只有34.25%的学生是选择正确的,应调动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三、结论及建议

1.高校体育文化现状总结

其一,学生对体育规范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盲区,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十五所高校2767份有效问卷中,对体育比赛规则比较了解的不到20%,购买体育保险的人数更是不到3%。普遍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竞赛规则的基本知识和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学校在这一层上有所忽视,没有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在购买体育保险等实施上不够完善。其二,场馆施比较落后,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运动健身的载体。体育设施落后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又一重要因素。本次调查发现,重庆市各高校学生对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普遍反映比较满意。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场馆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大型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开展,致使各高校无力承办教大型的体育比赛,制约了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失去提高宣传体育文化的良好机会。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其三,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参与意识较低。在体育行为文化几道选题中,对体育卫生常识的几个问题能答对的学生都不足三分之一。大多数人在遇到常见的运动损伤时不懂得如何进行处理,不懂得运动后如何进行补充水分,不懂得运动前如何进行准备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淡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60.6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花时间、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并不高。学校体育运动氛围不够浓郁。

2.关于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中亚组成部分,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就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提供充分可靠的保证,努力确保各类体育设施齐全、先进,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生身体锻炼、开展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在加大学校教育投入的同时,通过联办、共建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并努力促进国家和地方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能够在校园和园区。最后还要积极开展多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制度,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尽量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切实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力求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新,涉及面广、质量高。必须注意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性、多样性,处理好学校代表队的训练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关系。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8:32-33.

[2]朱书祥,周建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131-133.

[3]刘林箭.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J].浙江体育科学,2001,6:153-162.

[4]裴彩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另类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5-47.

[5]王革,张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7:12-13.

第8篇: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1.1体育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认识[1]。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体育活动最能打破阶层的限制,任何人在体育面前都是平等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平、法治等概念的深刻含义,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参与和观赏体育比赛,还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1.2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2002年开始在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该纲要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既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课程之中。学生要通过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纲要》明确规定要通过大学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精神,为通过公共体育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隐蔽课程来实现的。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3]。体育隐蔽课程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情意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寓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使隐蔽课程发挥应有的价值,应当对以下要素进行安排和设计。

2.1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

要通过公共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执行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教学,保证公共体育课的课时,真正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同时,注重对体育场地的环境进行美化,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标语或者宣传画的形式在体育建筑和场地中进行布置,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陶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

2.2尊重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模糊,他们认为公共体育课不重要或者处于次要地位。而教师对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也不充分,部分高校一直未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公共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公共体育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中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的宣传栏等渠道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教育,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授,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

2.3发挥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课中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是公共体育课的主导者,只有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师不但要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育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育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再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体育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真正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2.4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

学校应当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中国体育文化注重强调整体,把整体放在首位,培养人的民族气节与伦理道德的理念[4]。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传统意识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地域和民族的特点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舆论宣传,鼓励学生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校运会等体育赛事和活动中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大学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技能,同时也应当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其中蕴含的道德修养、伦理规范进行深入理解,深刻领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5注重发挥课外体育竞赛的积极作用

以课外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也是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一种组织形式。竞技体育是法治的,其规则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竞技体育又是德治的,参与者必须自律,要以既合理又合法的方式取得胜利[5]。课余体育竞赛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因此,通过大学体育课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重视课外体育竞赛的地位和作用,而课外体育竞赛因其时间和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组织各种课外体育竞赛等活动,大学生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地观看比赛,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竞赛中的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规则的理解,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法治的含义,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特别是集体类的体育竞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6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

要使大学体育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重视对大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评价,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组织性、纪律性等情意目标进行评价。由于这一类目标大都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体现,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当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除此之外,还要针对此类教学目标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类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重视,从而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导作用。

3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各类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中。要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既需要高等学校提高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也需要发挥公共体育隐蔽课程的优势,优化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李理 蒋宏宇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细谦,陈琦.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7-69.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8-230.

第9篇: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前言: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里除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等因素外,也包含课余运动队训练及体育竞赛。而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就青少年人群来讲,学校体育的范畴更广,包含的内容更多。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体制上分属两个主管部门,缺乏沟通协调,从而导致目前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连年下降及我国体育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本文力图通过阐述来表明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的重要性,供有关部门与专家同行参考指正。

1. 关键词:学校体育 竞技体育

2. 研究方式:走访法 数理统计法 资料法

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3.1 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是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不力的最主要因数

学校体育的主管部门是教育局,以大纲教学里培养学生基本技术技能和增进健康为主,是唯教育论。而竞技体育的主管部门是体育局,其追求的是比赛成绩,是唯金牌论。两个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成绩,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学校只顾着学习,除了大纲规定的体育课程以外,几乎见不到课外活动、课余体育竞赛,更不要说运动队训练了。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导致我们的学生体质连年下降。而体育局只顾在青少年中早早挑选出所谓的苗子进行集中制的少体校训练,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极少数的人群中,以期这些苗子快出成绩,为那些主管领导们增加政绩。我们的主管部门说到底都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都是只顾自身利益的狭隘者。

要改变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互不协调的关系,必须从主管部门的协调开始,最好能合并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育事业的管理机构。

3.2 基层单位执行不力是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不力的另一因素

我们的主管领导们也知道问题的所在,也在推行各种方案来推动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的开展。其中,体教结合是一种目前来看可以实行的较为理想的方案。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的基层学校往往执行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校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流于形式,导致了我们青少年体质下降和运动竞技水平低下的严重后果。很多的学校只是把这个工作的开展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得分点来完成,在具体的操作中基本是象征性的每个星期安排一到两次的训练了事,更多的只是挂个体教结合的牌子,临比赛时找少体校借人完事。从我们周边15所体教结合学校的训练情况统计来看就能比较直观地发现这一问题,见表。表中所体现出的数据很直观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竞技体育在学校中得开展很薄弱。没有一个数据的统计超过50%,扎实在干的学校只有区区33%的比例,就这33%中,还有2个是少体校放

置在学校的运动项目。更要注意的是,还有更多的学校连体教结合的项目都没有开展,这些学校的竞技体育更无从谈起。

要改变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里开展不力这样的局面,就要对学校是否开展运动队训练和体育竞赛进行督察,要问责。

3.3 青少年学生从事竞技体育后出路狭窄是导致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努力的另一因素

在当今的高考制度下,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把全部的精力和物力投入到学生的文化学习上,练体育的出路太狭窄了。就算进入专业队发展,将来也最多进入体育类大学,特别优秀的才能被特招进入重点大学,但比例太小了,无法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以2013年上海市17所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来统计,总约招650人,其中一半以上名额招退役专业运动员,而且都以外省市为主,能招的上海市生源不足300人,这300人中,绝大多数又是从小被招入少体校训练的相对专业的学生,真正从学校出去的应该不足区区的50人。以上海市参加高考约6万来计算,连0.1%的比例也不到,这绝对无法吸引有一定天分的学生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就算学生想了,家长也不会支持。万人齐走独木桥的结果必然导致桥的损坏,危桥只能是个别胆大的人才敢于尝试行走的,聪明的人都会绕而远之。

要改变学校体育里对竞技体育不重视的现状,就一定要拓宽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学生的升学面,只有看到了足够多的升学机会,才会吸引学生和家长去考虑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美国最大的59所大学每年为中学生提供大约10500个运动奖学金名额,平均每个学校200个。这就是美国体育运动水平和学生体质明显好于我们的一个最大因素。我们的大学可以多搞几个体教结合项目,甚至可以规定每所大学都要开设一个运动项目,并完成高水平运动员特招指标。只有这样,我们学校体育里的竞技体育这一块才不会缺失。

3.4 缺乏足够的比赛机会是让竞技体育无法在学校体育里应有开展的又一个因素

竞技体育的开展,如果缺乏了足够多的比赛机会,那就等于是光干活儿看不到成果。而我们的各种级别的竞赛少得可怜,一年一次就算不错了。NBA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其主要是得益于NCAA联赛的火热开展。NBA80%的运动员都出自NCAA,这完全说明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里是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开展各种级别的比赛机会让那些有天分的运动员苗子崭露出来,从而能被各种级别的运动队看中进入相对专业的队训练,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竞技体育运动中。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的春天才会到来。

4. 结论:

4.1 学校体育里包含竞技体育,主管部门只有通力合作才会使两者协调发展

4.2 基层单位要真正执行有关精神决议,努力在学校体育里开展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