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新闻报道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报道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报道策划

第1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关键词】凤凰网 “两会” 会议报道 新闻策划

近年来在媒介融合趋势、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等的影响下,会议报道的形式更丰富,媒体对新闻资源的争夺也更激烈。而每年“两会”的报道,一向是媒体的重中之重。在2012年“两会”报道中,各路媒体在时效性、新闻呈现形式上的表现旗鼓相当。在这一背景下,出色的新闻策划能力便成为在信息海战中突出重围、亮出特色的有力武器。

作为在亚洲和大中华地区中排名第一位的主流媒体网站,凤凰网着眼于全球华人,是整合了凤凰卫视、凤凰周刊等集团旗下多项媒体资源的互动传播平台,它的“两会”新闻报道策划更能体现一种大局观和全球视野。在2012年“两会”报道中,凤凰网在延续其“新闻动态+重点策划+互动议政”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策划部分进行了重点着墨,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分别从凤凰网2012“两会”报道策划的内容策划、报道形式策划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以后的“两会”新闻报道策划以新的启示。

一、时空、人物、落点:策划内容的优化组合

一个好的新闻策划,其内容不是随意安排自由组合的,而是经过合理策划,使内容优化组合,达到最佳的策划效果。此次凤凰网的“两会”新闻策划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仍有清晰脉络可循:在把握了时空因素的基础上,用鲜明的人物来丰富事件,并找到最佳落点将所有资源串起来,清晰呈现。

1、时空:提供广阔视野

“任何新闻作品必须要具备三要素:事实主体、事实发生的时间、空间。”①新闻报道策划非凭空想象,而是依事实、资源量体裁衣,因此可根据新闻的时空属性来找好的切入点。

考虑时间,即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不是只看单一事件的时间点,而要前后联系,有历史视角。2012年“两会”报道策划,凤凰网专题页面的显著标题为“第十年”,打头就为整个系列找准了时间点。在策划的栏目中,“十年两会”、“国家十年”,追溯了自换届以来十年发展历程,是沿着时间的维度进行策划。思路清晰,把受众带入到整个策划中,并且具有一种历史回顾、奠定基调的效果,使整个策划具有厚重的事实支撑。

同时,时间延伸还能强化新闻策划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找准时间点,向前回顾可丰富事实背景,向后延展则具有前瞻、展望的效果,使得策划更具建设性。站在“第十年”这个时间点上,凤凰网的这一策划引导人们反思,为下一个十年提供经验参考。

考虑空间,即在新闻策划时应有灵活的视角,广阔的视野,不拘泥于自身狭窄空间,善于谋划布局。凤凰网“两会”专题既有自己的独家策划,也有集众多知名媒体之声的“媒体观察”;虽是网络媒体,却不拘泥于网络,联合凤凰视频、凤凰卫视知名评论员曹景行打造“曹景行两会观察”,实现内部联动。

2、人物:让策划有血有肉

时空为策划找到最佳切入点,人物则使得策划“活”起来,和新闻事实一起串起整个策划。如果在新闻报道策划中,只有事实的展现,而没有人物,则策划会丧失活力,事实的呈现也会略显生硬。“要想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贴近百姓生活几乎已成为一个屡屡得手的法宝。”②人物,能够使会议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情感。

凤凰网以“盘点十年两会热点人物”作为策划中的一条线,辅之以最新的“2012年两会十大热点人物”、“2012年两会十大热点言论”,用人物来连接十年内的热点事件,将医改、矿难、教育改革等十年间的重要议题自然地连接。例如2010年热点人物朱清时,体现了南方科大所代表的高校改革,以校长朱清时这一人物形象切入,使事实更具体,严肃认真的话题也丰满起来,依靠人物实现硬话题的“软着陆”。

核心人物,也是新闻策划中的重要一环。核心人物可以是平凡大众,可以是重要人物,但应集中体现策划的意旨。此次“两会”策划,凤凰网围绕总理这一核心人物,根据温总理发言时擅于以诗言志的特点,推出了“温文尔雅诗言志,赋到沧桑句便工――两会记者会全记录”特别策划。选取每年温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引用的诗句作为引子,沿着时间脉络,呈现了温总理履职十年的记者会实录,对十年的变迁进行诗意的解读,增添了策划的感彩,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此外,人物背后的故事、人物花絮、人物言论等,使新闻内容丰富立体,为枯燥的内容增添趣味性。

3、落点:为策划再添价值

在掌握了大量新闻消息与新闻资源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整合手中资源、体现策划意图的落点,能强化传播效果。新闻的内涵通常是隐藏着的,关键在于记者寻找落点时能否统筹考虑全局,是否有双慧眼去发现可以做文章的“策划点”。一旦发掘出有创意性的落点,就能给整个策划增添附加值。

凤凰网此次的落点是“十年”。十年回顾,十年历程,十年展望,站在第十年一个小结式的点上,反思展望的思路对国家对人民更有价值。新闻策划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敏锐地回忆过去发生的历史,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③这一落点,将整个策划拔高了一个层次。在为策划增加价值的同时,好的落点也能体现媒体的定位,凸显媒体品牌。“十年”落点,宏阔大气,既有感性追怀与期待,亦有理性反思。这是追求国际视野、全球华人主流媒体的凤凰网特点的体现。

二、自身特点与热点趋势结合:策划形式的尝试

1、国家情怀与平民视角

作为定位于全球华人的主流媒体网站,凤凰网一直秉持的是客观理性、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态度,风格新锐大气。因此在进行“两会”新闻策划时,策划的呈现形式也会和普通门户网站所追求的草根、细碎、花边有明显不同。与其他网站重点呈现的微博问政、明星代表出席两会不同,凤凰网在策划中体现的是国家情怀与平民视角的综合。“民意代言录”以“这些年,他们代表我们”为主题,深度对话9位人大代表,以访谈的形式体现热点议案与人大代表的行动,代言民意,记录点滴进程。“全民相对论”,在两会的参政议政背景下,以“粉给力和围正义”为题,将本年度网络关键词“粉”与“围”进行了大讨论,探讨他们对中国社会有多大影响,他们的呼声是否能换来正义与公平,将民间的参与同两会的背景相结合。一些年度热点话题如李庄案,也在此次策划中出现。从以上这些案例可看出,凤凰网的策划既延续了其一贯的理性大气、有高度有意义的特点,又从普通民众所关注的事件切入,走进普通人中,言国事,为苍生。

2、热点联动,资源整合

报纸版面有限,难以在策划时做到面面俱到;电视节目更是时间金贵,难以详细展开。而网络媒体却能利用互联网的空间与数据特点,最大化地实现资源整合,使整个策划内容厚重翔实,多角度视野。

凤凰网在策划中的联动整合体现在频道与热点话题两个方面。热点频道分设两会热点专题,例如网站下的汽车频道、财经频道、房产频道等都有“两会”新闻区,相应的新闻发到对应的频道,使信息细分,将“两会”新闻覆盖到各个频道;其中凤凰视频频道还被纳入到“两会”新闻策划中,作为重要一部分,制作了国家十年专题视频,凤凰视频的重要节目“全民相对论”也针对性地制作了“两会”专题节目,以此将视频频道的特点长处融入到整个策划中。

热点话题的整合,主要体现为对近年来国内重要新闻的联系与解读。“两会”新闻策划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只关注“两会”会场上发生的事,则不免狭隘,也缺乏深度。联系“两会”的大背景,在参政议政的氛围下讨论、解读近年来的重要新闻事件,才更有深意和建设性。凤凰网此番策划利用深度解读、回顾、辨析讨论等形式,涉及了李庄案、“围观改变世界”、南方科大教育改革等曾经的重磅话题,以回顾、思考的形式,对照当下的政策形势进行新的解读。

三、对新闻报道策划新启示

凤凰网的此次实践,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也给新闻报道策划带来启示。

1、找到有价值的“落点”是脱颖而出的关键

“两会”报道,基本上新闻资源是共有的,各媒体难做独家。大家都在信息的时效性和全面性上下足了功夫,想单纯从内容上来一较高低是不实际的。因此策划出新就更加必要。新闻信息浩如烟海,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找到能为我所用的“落点”,让手中掌握的新闻信息资源以别人没有的形式落地,这就做出了心思和差异。受众在各家媒体相似的新闻字眼中,就能被这种新意、看头所吸引。

2、网络媒体在新闻策划时应凸显自身的强大整合力

纸媒的策划长处于深、精,电视策划则有最佳的视听效果,网络媒体在策划时的优势则是媒体联动与整合能力。通过简单的超链接,即可实现全网内容的联动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都能为新闻报道策划所用;网络媒体各栏目、各频道间都能及时互动,针对一个话题实现内部联动,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策划整体。同时,网络媒体能在一个页面内实现音频、视频、文字及与受众互动的结合,最大程度地调动各方资源,达到最优策划效果。这是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策划中应坚持的长处。

综上,基于新闻事实,发挥策划的功效,凤凰网的“两会”策划方式是值得研究借鉴的,也给以后的“两会”新闻报道策划带来了新启示。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推敲新闻概念》,《新闻实践》,2001(11)

②③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质态层次。新闻报道质态层次策划可分为两类。一是对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一般由新闻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策划。对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要有前期策划,否则会出现采访目的不明确,采访不深入,报道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如吉水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没有对这方面的报道进行重点策划,记者采访只限于对农村房屋的拆旧建新和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外部变化,虽然反映的内容正确、真实,但却只是表象的、单薄的、浅显的,打动不了观众。后来,吉水台经过策划,重点推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炉下村,提出要反映哪几方面的变化和成就,如何谋篇布局,寻找什么样的采访对象,从哪几个方面提问等策划方案。记者在采访中抓住了炉下村的蔬菜、养鹅、旅游三项特色产业的形成过程,深入采访了该村20多位村民以及回家过年的外出务工者和县城居民的感受,挖掘出大量可触摸、可感知、富有形象化、立体感的新闻细节,采制出多篇典型性的新闻报道。二是对题材的涉及面较窄,规模较小的新闻报道策划,一般由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策划。如公安打击飞车抢夺、文广局严管网吧、工商局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活动的报道。在采访前组织各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一起座谈、沟通,确定报道重点、采访对象,使得记者的现场采访和后期制作目的明确。

形态层次。构成报道形态层次的要素主要有报道的表现形式、组织方式和报道者组成方式。在新闻报道的策划中,报道表现形式一般要求多种体裁和手段并用,力求灵活多样。如2008年春节前吉水县重大交通事故频发,社会上众说纷纭,吉水台及时进行了报道策划。先是以消息的形式报道了重大交通事故的状况,接着又邀请交警大队的领导到演播室进行访谈,既谈了交警大队采取防范重大交通事故的措施,又谈了群众出行应注意的事项,使群众对交通事故有了准确的了解,也知道交警部门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还获得了有关出行的交通安全知识。

报道者组成方式包括新闻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兄弟新闻单位的相互配合以及邀请上级新闻单位前来参战。在纪念杨万里诞辰880周年报道中,吉水台打破常规,抽调精兵强将,邀请省、市级新闻单位的记者联手合作,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时态层次。包括以报道时间长短作为划分和报道时机的把握两个方面。从报道时间的长短看,可分为长期、短期和单个报道策划。长和短的划分是相对的。报道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报道的规模、力度。如对“两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报道,吉水台做了长期的策划,开辟了专栏,对“两化”的进展时刻关注,跟踪报道。“双创”(创省级卫生城市、创省级园林城市)是一段时间的阶段性工作。我们从“双创”的目的,相关单位采取哪些措施,广大市民应该如何配合进行了报道策划,并在挖掘“双创”典型等方面作了短期策划和安排。由于策划到位,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鼓动和推动作用。

报道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报道的时机是否恰当直接相关。报道时机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配合式,即配合形势变化,政策颁发,工作布置等。比如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大政策出台之时,媒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报道。由于配合式报道各媒体同时进行,容易雷同,因此,策划要特别注意发挥创造性,讲求宣传艺术。二是即时式,即对突发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策划。突发新闻事件一经发生,立即进行报道策划,在报道过程中,随着事态的发展做出即时反映和调整。三是预见式,即对尚未发生、可能发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的报道策划。从预见性的事物中,寻找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策划,唤起群众关注,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策划的三个层次形成报道系统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而任何层次上的变化都会使系统整体功能有所改变,新闻报道策划系统的整体优化必须以系统的各个层次的最优化作保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报道策划的整体效应。

第3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所谓媒介融合,不仅仅在于建立一个多媒体的操作平台,更在于各媒体间建立的合作方式。因此,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在此背景之下,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学生的新闻报道策划能力,形成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教学理念成为新闻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从新闻报道策划与媒介融合的教学实践入手,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划呈现的新特点,并从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划的新特点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介成为百姓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影响着媒体的新闻策划与生产。我国的新闻专题策划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多媒体联动成为新闻策划的主要形式

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2]。通过网络获取新闻成为大多数年轻一代关注新闻的主要方式,并且随着社会化新型媒介如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的广泛普及,网民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加注重分享和转发,成为新闻信息传播广泛度的主要推手。在此大背景下,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在内的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APP,借助互联网多媒体联动,使同一新闻资源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中得到共享,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受众的互动参与成为策划的重要内容

传统媒体的新闻策划更多的是以引导舆论、激发热情为重心的策划,而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策划已经无法适应满足社会的需求,策划更多的强调受众的参与程度以及活动本身带来的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在一些公益活动的新闻策划中最为常见。从2011年起,《南方日报》不间断地策划了“幸福厨房”公益活动,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缺乏午餐条件的学校建设以“加热自带午餐和集中蒸饭煮粥”为主要功能的电器型“幸福厨房”。2013年6月,南方公益执行团队联合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幸福厨房”专项基金,面向全社会公开募捐,截至2013年12月,“幸福厨房”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154间。

(三)新闻内容更加分众化成为新闻策划的主要方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纷纷尝试新媒体运营,推出不同的介质,分享同一新闻资源,但如果只是简单的信息分享,很难实现真正的转型,因为不同的介质对同一新闻资源的要求并不同。借助大数据对每种介质的受众实现良好精准的定位,积极地使新闻内容分众化,成为众多媒体的必行之路。如2013年底,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策划了“2014生活微行动”,倡导大家通过一系列微小行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策划组针对网友受众的特征,在微博上发起志愿者征集活动,并应邀数十位演艺界明星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共同加盟“微行动助力团”,配以大量的图片、视频进行宣传,不到半个月,就有7万网友参与转发与评论,并承诺愿意加入到“微行动”中来。电视媒体通过微博平台与网友良好互动,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四)网络新闻策划日益活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大新闻网站也顺应潮流,不断推出赋有自己特色的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从而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2012年,腾讯网和新浪网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地球一小时”倡议,精心策划了“地球一小时”网络专题报道。在各种专题的吸引下,全球超过5000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参与了2012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一共有124座中国城市加入到活动中来,并公开了自己的环保承诺。随着互联网使用的进一步深入,借助网络进行报道策划已经成为重大国际、国内新闻事件报道的主要方式。

二、媒介融合给新闻报道策划教学带来的新挑战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资源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形式多样,受众互动性极高等特点,对新闻策划教学理念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教授新闻策划的知识和技巧为主。这些理论知识的传授有其必要性,但也存在过于理论化,与业界实践存在一定脱节的问题。媒介融合背景下,业界需要既有扎实的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又能突破专业界限,熟练使用多种媒介手段,能够同时胜任文字、摄影、摄像、录音等各种工作。这些变化要求学生及时掌握媒介形态的变化,熟悉业界优秀生动的实践案例,具备复合型的能力,才能及时跟进适应新的媒介生态下新闻策划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材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要求有所脱节

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新闻策划专业教材建设较为积极,涌现了一批优质的专业教材,比如蔡雯教授的《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2004年)、赵振宇教授的《新闻报道策划》(2008年)等。同时,受出版时间较早的影响,这些教材大都存在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策划关注不多,甚至没有关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策划教学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依靠教师自己总结摸索合适的教学内容。

(三)实践环节薄弱与媒介融合下新闻策划的需要不相适应

当前,高校的新闻教学实验室设备往往落后于业界的更新速度,尤其是一些高精尖的跨媒体设备更是匮乏。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大多以课堂讲授加一点实习作业的模式开展教学。这种实习作业往往由学生随意进行,多是一些应付之作,起不到实践的作用,不利于提升学生跨媒体的新闻策划技能。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划教学的改进措施

目前,大部分的国内大学新闻院系都将新闻策划作为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媒介环境,掌握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促进学生适应全媒体环境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资源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传播速度飞快,传播形式多样,受众互动性极高。这些特点都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思维,摒弃陈旧的教材与案例,打破传统报道形式,创新信息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众多优秀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让学生充分掌握全媒体下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方针、方法等。同时,客观而言,高校授课教师往往多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高校教学,本身大多没有新闻策划的实战经历,对案例的讲授往往也是照本宣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入在新闻媒体一线工作,具有实战经验的新闻策划专家讲解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新闻策划的基本理解。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适应新媒体需求的业务技能

早在1908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建人沃尔特?威廉姆斯院长就提出“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3]。实践教学法以教导学生掌握理论精髓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激情,使学生能够脱离模拟情境的练习,进入到实操中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而在新形式下,新闻策划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这些基本的业务技能,对策划前期的调研、用户需求的分析、策划实施过程的把控与调整,实施后的总结报告等成为策划的重要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对此已进行为时多年的尝试。依托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信息技术方面优势,强化新闻传播系学生掌握摄影、摄像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针对大三的学生,每年开展媒介融合的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媒介技术手段,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如广播、报纸、微信、微博等,将选题呈现出来并付诸实践。这项活动脱离了课堂模拟实践,充分利用广州媒体融合的优势,延伸到媒体产业链的各个领域,直接与社会对接,充分锻炼发挥了学生的策划能力,很多策划可以直接投入运行,收效颇丰。

第4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一、新闻报道故事化的优势

第一,故事化新闻报道带有大量的直接引语,富于感彩,有更强的吸引力。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通过第三者的口吻叙述事实,没有当事人以及律师、法官等人的自述,不带有感彩。故事化新闻报道的引语一般为直接引语,直接来自于当事人及其辩护律师、法官、知情人甚至群众。这样,在导语中就明显地感到人们的情绪、感情等,能够给观众带来联想的余地和空间。

第二,故事化新闻报道带有文学色彩的叙述,有人情味。传统的新闻报道旨在准确精练、没有歧义,并且很少使用形容词,严禁掺杂个人观点。这样的事实陈述只是运用陈述性的语言概括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果,重在真实性与客观性,没有人情味。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也更注重人情味。故事化新闻报道恰恰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的这一不足。故事化新闻报道的言论及观点都来自个人,极具个人的感彩和戏剧性,充满了人情味,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第三,故事化新闻报道注重情景再现,更加生动也更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传统的新闻报道仅仅叙述事实,难免显得无趣而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故事化新闻报道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景再现方式,让观众有亲临现场的真实感,更容易使陌生的事物形象化、生动化。

二、故事化新闻报道可能带来的弊端

故事化新闻报道是一把双刃剑,若处理不当则会表现出相应的弊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包括时效性、真实性、贴近性等。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在于将过去的事情再现,讲述过去的故事,这无疑降低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其次,由于事实通过带有戏剧性和趣味性的现场再现呈现出来,容易在表现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同时忽略事物的真实性,使事实的真实性降低。第三,新闻报道具有引发社会舆论的功能,这种具有戏剧性、甚或降低真实性的故事化新闻报道,有可能削弱社会舆论的功能,甚至可能误导社会舆论。

鉴于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过程别注意策略的运用,使之避免故事化新闻报道陷入冗长和庸俗化的境地。

三、故事化新闻报道策略

第一,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故事化新闻报道一般采用较为细致的、带有感彩的表现手法,烘托事情的趣味性和情景再现。在这种目标的驱使下,有可能为了追求报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丢失了真实性,使新闻报道有失最基本的特征――真实性。在采用故事化新闻报道模式时,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第一任务。

第二,选题要有代表性并且适合采用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模式。由于故事化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观众,于是可能存在为了延长节目时间、提高收视率而把任何新闻都采用故事化的报道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适合故事化的模式。在选题时,要选择更具代表性的适合做故事化报道的新闻。

第三,通过大量的细节和言行、场景描写,将观众带入新闻报道。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带有感彩的陈述,以及人物自述和对当时场景的特写镜头,可以迅速将观众由一个陌生的局外人带进新闻报道的故事中去,使其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使观众愿意从一个陌生的局外人成为这个故事的参与人之一。

第四,适当地设置合理的悬念和冲突。合理的悬念能够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适当的冲突设置也是满足广大观众心理的一种技巧。通过设置冲突、最后解决冲突,可以回答观众心中的疑问,增强故事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更近人情。当然,设置悬念和冲突要合适、恰当,不能滥用。

参考文献:

[1]任文、刘冬春:《浅析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以及注意事项》,《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期

[2]施晓岚:《故事化新闻报道模式的个案分析》,《新闻采编》2010年第2期

第5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 会议新闻报道的改进与创新 新闻报道的创新点 冷知识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移动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性应用 MEMS传感器及其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浅谈传感器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现状与创新 电视新闻报道与创新 策划创新与新闻报道风格 主题策划与创新法制新闻报道 新闻理念的更新与新闻报道的创新 探讨新闻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 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法律边界 刍议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异同 时政新闻报道如何创新的几点思考? 浅议新闻报道角度上的创新 谈广播新闻报道的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污染监测:“草根”也能DIY.科学网[EB/OL].http://news.sciencenet. cn/htmlnews/2015/1/311306.shtm.

[4] 刘胜男.科技时代,新闻业可将“传感器”作为报道利器[J].中国传媒科技,2015(6).

[5] 刘胜男.实战案例:借助公共设施中的传感器进行新闻调查――以《太阳哨兵报》“超速警察”报道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5(6).

[6] (英)维克托克・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 Ilia.孤独的人们(All the lonely people)[EB/OL].http:// /connections/.

[8] 涨姿势,14个复杂数据可视化的奇妙例子[EB/OL].传媒圈http:///?p=29509.

第6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一、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现状分析

(一)《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数量。《中国体育报》2010-2014年7、8、9三个月的体育新闻报道总数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报道数量最多的是竞技体育,达到52.9%,而社会体育所占比例只有17.4%[5],可见,社会体育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此外,通过对体育专业其他新闻报道进行调查发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在社会体育报道方面,都没有《中国体育报》数量多,由此可见,关于社会体育的新闻报道,远远少于竞技体育。

(二)《中国体育报》中社会体育报道标题分析。新闻标题的质量对于提高新闻稿件的阅读率有很大的影响,现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观看报纸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人们会抱着娱乐休闲的目的观看报纸,这时,新闻标题的新颖、独特、简洁就成为关键。如何通过简短的标题,及时抓住读者的视线,成为当前新闻报道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体育报》有成功的经验。《中国体育报》在报道社会体育时,标题语句简短,语义明确,口语化强,能极大的引起读者的注意,如《甩不掉的羽毛球》、《水上排球》、《见缝插针,快乐健身》等,均体现出新闻标题的通俗化、大众化[6]。

通过对《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标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报》虽然在社会体育的报道数量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在报道社会体育过程中,仍然是尽心尽力。

三、《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竞技体育报道过多。在各大媒体新闻中,竞技体育都占据绝对的中心地位,不管是在新闻报道数量方面,还是在新闻报道质量方面,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无法与之相比较,可以说,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竞技体育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悬念性、对抗性,能引起人们关注,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市场,与之相比较,社会体育缺乏热情,更是一些“平凡事”,很难引起大众的注意,缺乏相应的市场[7]。除此以外,造成社会体育新闻报道数量少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体育的新闻报道质量远远比不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并没有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仅仅是被大众所熟知,民众还没有对社会体育有深入的关注,这就需要新闻报道加强社会体育宣传,提高社会体育的影响力,让大众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实现我国的体育强国梦。

(二)报道形式单一。《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新闻报道大多以消息为主,关于社会体育的评论、特写、专访等内容少,通过对新闻报道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评论、特写、专访等形式的新闻报道属于更深层次的新闻报道,能让大众深层次了解认识事物,对提高大众的关注力有极大的帮助,在这方面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体育报》报道形式单一、报道角度不全面、缺乏深入挖掘,从而导致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的读者少。

四、《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实现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综合发展。对社会体育新闻报道而言,要提高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就需要协调好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从当前情况看,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竞技体育呈现一家独大的现状,不管是报道数量,还是报道质量,社会体育都无法与竞技体育相比较,因此,要树立全新的体育传播理念,将关注重点从竞技体育转移到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综合发展上,只有转变体育新闻报道观念,才能逐渐改变民众的体育观念,提高对社会体育的重视力度,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的作用。在新环境下,单纯的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民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体育新闻报道必须加大对社会体育的重视,注重对社会体育进行深入报道,实现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齐头发展,通过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合作竞争来促进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报道策划水准,加深报道深度。在进行社会体育新闻报道时,应提高报道策划水平,加深社会体育报道的深度,提高文字写作能力,全面体现出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的内涵。在新闻报道成稿之前,必须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对热点社会体育进行有效、合理的评论,从而获得良好的报道效果。对《中国体育报》而言,可以在前期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组织、策划,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跟踪、采访,在活动后期进行加工、评论,这样报道出的社会体育内容必然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这对提高社会体育的影响力有极大的帮助。

第7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莱州市是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农业科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提起莱州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李登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莱州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报道李登海,1990年,李登海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至2005年,他获得“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而其培育的掖单13号,也早在2004年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每每播出有关李登海的新闻报道,在群众当中都会引起强烈反响,大家敬重这个农业科技带头人,喜欢看这个给莱州争了光的农业育种专家。近年来,莱州市涌现出了不少道德典型,有当地评选出的,也有烟台、省、国家级的。比如“时代先锋”——“爱岗敬业”的好税官蔡京堂、“爱心守护一家人”的刘明君、全国“孝老爱亲”典型戴敏……这些人物在莱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都播出过,记者围绕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从不同角度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挖掘,把他们坚韧、善良、真诚的一面呈献给了观众,这些就生活在身边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先进事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因此,注重报道这样的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人和事,才会增强看点,贴近百姓生活。

二、电视新闻要进行精心策划

作为县级市,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年365天,每天在外采访,记者们有时也存在着一些困惑,“莱州就这么大点地方,你能报出花儿来?”是的,跟上级台相比,我们的报道区域太有限了,思想有时也被“框”住了。这就需要进行新闻节目的策划。一年四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报道重点。除了市里要求的政策类、经济类新闻的报道,其他类新闻节目,也需要精心策划。比如,雪天报“雪”,雨天报“雨”,冬天报“冬闲”,春天报“人勤春来早”。去年冬天连续几天下大雪,很多提前约好的采访都不能如期进行,造成新闻节目短缺,我们就策划把记者分成几路,派记者去气象台,请专家分析降雪原因、持续时间,以及会对市民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让记者跟随农业局技术人员到小麦地、蔬菜大棚里进行查看,看大雪给小麦和蔬菜带来的不同影响;另外有记者专门到路上捕捉一些温情的画面,如行人摔倒有群众帮助扶起,有汽车在路上抛锚,行人帮助推车等等。结合策划内容,记者们带回了大量对百姓生活有指导意义并且充满了温情的新闻报道,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再比如今年7月9日以来的连续降雨,也给记者外出采访带来了麻烦,我们就采雨天报“雨”的方式,做了大量跟“雨”相关的新闻,既充实了新闻节目,又贴近了百姓的生活。

三、电视新闻报道要突出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新闻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莱州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拥山海之利,地势自东南部低山向西北部沿海低地呈台阶式下降。东南山区以果树、畜牧业为主,而中部则以传统的农业为主,东部沿海现代化渔业养殖已成规模。因此,在这不同的区域里,新闻报道重点各有不同。

四、电视新闻要宣传报道先进经验

第8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是我国新闻传媒的主要形式,对公众舆论有非常明显的引导作用,既是我国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策略的宣传者,又是国计民生的关注者,同时也是百姓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枢纽。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发挥如上作用的基础,在新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国家文化传播发展要求,满足民众的信息交流需要。

1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方向

1.1 重视新闻策划

新闻是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实的报道,也包括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件。这意味着,新闻内容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包括了已经发生的事件、已经萌发的思想,还包括对社会舆论的预先判断和引导。传统的新闻重视对事件的报道,即使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新闻的态度也是使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使报道详实、精细并且给受众以讨论、评价的空间,新闻单位本身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而非制造者。在当今社会,能够对社会事件进行披露和宣传的媒介非常丰富,广播电视新闻需要通过编辑进行新闻制造,才能够在现代媒体环境中生存下来。

1.2 与新媒体融合

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另一个方向,这是因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有其特定的工作模式,包括新闻采访、新闻稿的编写、视频的制作、节目内容的整合等,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他传媒途径对新闻报道的模式比较灵活,与广播电视新闻相比简单许多,这意味着新闻本身的编辑工作减轻、新闻编辑效率提升。因此,新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更迅速、新闻内容更新的频率更高,受众的关注度也就更高。广播电视新闻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中继续发展,就应该借鉴新媒体的新闻编辑模式,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促进自身编辑工作效率的提升。

1.3 新闻创新

创新是当今各行各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来说,创新意味着新闻内容、呈现方式、与受众互动的过程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能够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视听感受和社会影响力方面更上一层楼。而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来源于新闻编辑的各个环节,一个环节上的新想法、新做法都可能为新闻报道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编辑的过程中寻求新闻创新,也是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重要方向。

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方略

2.1 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新闻策划和编辑

新闻编辑的作用不仅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还包括了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引导受众进行思考、为受众提供资讯等。新闻编辑要有所提升,要从新闻策划方面入手,即扩大新闻编辑的作用,使新闻成为受众知识面拓展的途径。这一点在新闻编辑工作中并不难实现,编辑工作者需要做到的是发掘工作所在地的各种特色,将新闻报道主动化。以广州市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为例,广州市是我国一线城市,不仅经济发达,人文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也非常秀丽。但无论是外来人口还是广州本地人,都可能因为生活的忙碌忽视这些,并且,一个地方自然人文风景很好,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该地处于偏远地区,公众的关注较少,广播电视媒体就可以和地方合作,在传统节日将该地的一些特色活动用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等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增加地方的曝光率,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地方的特色、风土人情、旅游资源进行宣传,让受众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这种新闻事件的策划技巧不仅能让地方得到更多的关注,还能增加媒体的点击率,拓宽受众的知识面。

2.2 灵活利用新媒体进行编辑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提升有赖于编辑工作者对新媒体的高效利用,只有这样,传统的新闻编辑才能够从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中脱颖而出,并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传媒优势。对新媒体进行利用是目前广州大多数广播电台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现在很多媒体正不断地进行整合,但是单一媒体的编辑在新闻事件的策划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此,编辑人员可以利用整合平台的多形式信息优势,在相应的网络上增设新的栏目,做好新闻信息的实时更新。例如,在记者接到受众线报后,编辑要策划好事件,让记者及时将现场的照片或者视频用手机传送过来,及时进行编辑审核,再上传到网络上,第一时间更新信息,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汇总,在专栏中向公众展示。做好新闻事件的跟踪播报,能够让受众感觉到像在看现场直播,能够让事件传播更加全面、直观、快速。

2.3 抓住新闻特征进行创新

对新闻进行创新是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整体实力的主要工作方向。新闻创新包括了新闻采集的创新、新闻编辑的创新以及播出形式的创新。在新闻采集方面,新闻策划和利用新媒体是主要模式,而新闻编辑的创新则关注于通过影像资料、音频资料、图像和文字的完美结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新闻的播出形式方面,应侧重于新闻报道中与受众的互动,邀请受众参与新闻播报是比较新颖的形式。总之,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挣脱传统编辑理念的束缚,对报道形式大胆创新,形成独家新闻特色,进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社会热点,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优越的位置,为受众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在新时期环境中,编辑要有自主参与新闻报道的意识,与现场记者保持紧密联系,对新闻事件有个整体的把握。通过亲身参与,有利于编辑更好的编辑策划新闻,提升新闻质量。

3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重视编辑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提升

无论是进行新闻策划、利用新媒体还是进行新闻创新,选择新闻编辑提升的手段或者对新闻编辑方向进行实践的,都是一线新闻编辑工作者,包括记者、录像工作者、剪辑工作人员等,新闻编辑提升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由这些一线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决定。因此,在寻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过程中,要以编辑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提升为基础,不断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在薪资待遇和绩效评定标准方面进行调整,以此作为鼓励编辑工作者积极努力工作的动力。

3.2 注意新闻工作本身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新闻编辑是制作新闻的过程,编辑工作中的各个细节成就了新闻的具体价值,因此,在进行新闻编辑提升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尊重新闻报道本身的社会价值和舆论取向,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应坚决杜绝使用夸张的语言误导或者故意引导受众的价值取向,应坚决杜绝制造虚假新闻。

第9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

媒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利润以保持媒体的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就必然要对新闻资源进行争夺与分割。可以说,新闻竞争的本质就是新闻资源的竞争。①因此,各媒体利用现有新闻资源,开发独家新闻资源,力求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这种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表现在策划新闻和新闻策划上。

新闻策划:新闻资源的物尽其用

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对新闻策划的定义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它是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可预知的事件的传播报道策划,是对现有新闻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有效利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品质。

1 使新闻制作准备时间相对充裕

这主要体现在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上,这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事件性新闻如: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香港等;非事件性新闻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在我国,这类重大事件的报道,非常能够体现我国媒体的策划艺术。由于这种策划前期准备时间相对充裕,各媒体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精心设计和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利用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储备,使很多报道取得了成功。

2 在热点新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无法预见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中,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形成了一段时期的热点,如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11恐怖袭击。这类新闻一般受众关注度非常高,新闻的发生非常突然,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后续影响,这是对媒体迅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的考验。由于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独家发现这类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几率少之又少。只有在得到新闻消息后,对报道方式、报道重点、版面、内容、标题等各个方面体现创意,抓住受众心理,才能在众多报道同一事件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而一旦在某个热点新闻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就为该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很多媒体就是因为对这类重大事件的成功策划而获得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

3 保证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日常新闻报道的常规性策划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策划运作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几乎在每个媒体中,编辑和记者都会根据本媒体的定位以及某时期的社会环境,以策划会的形式大致确定某一阶段的报道重点、主要选题等,并在每期的编前会中,申报选题,上报选题计划,具体到编辑记者个人还要对自己工作部分的报道形式、编辑技巧进行策划。通过这种日常的新闻报道策划,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保证本媒体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策划新闻:新闻资源的另辟蹊径

策划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受新闻由头催生和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真实新闻事件,并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的策划活动。具体地说,可分为媒体间接催生新闻事件的策划和媒体直接制造新闻事件的策划。它是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是媒体自己开发创造新闻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新闻资源的合理开发,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

1 弘扬主旋律

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担负着舆论引导的天然使命。配合党和政府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是我国媒体的主要功能。因此,媒体策划新闻事件以配合舆论宣传的做法屡见不鲜。央视新闻频道在2006年胜利70周年时策划组织的“我的”大型电视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策划社会活动、制造报道客体的形式来配合政策走向和舆论导向,为主旋律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大大增强了宣传的亲和力,提高了公众的关注度、参与度,策划的新闻活动也取得了成功。

2 提升媒体本身的品牌形象

媒体要取得成功,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不仅要让受众记住新闻产品,还要让受众记住新闻生产者,那就是媒体本身。所以,策划一些新、奇、巧的新闻事件来进行媒体自我宣传,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比如,“‘神六’搭载《解放日报》上太空”的策划。《解放日报》在“神六”升空这一全球瞩目的新闻事件中,策划了《“神六”发射成功纪念特刊》,策划人员将该报定位为向外太空传递人类文明的文化使者,此举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宣传。

3 提高社会影响力

媒体常常会策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类活动往往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关乎国计民生和公众福祉,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轰动效应;这些活动体现了媒体勇于承担社会道义的价值取向,容易为媒体赢得社会认同。比如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重庆晚报》推出抗震救灾特刊大型影像志《地殇》义卖,两天共成功义卖6万份,并将义卖所得捐给灾区,《地殇》特刊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真实一刻,也见证了国人的拳拳爱心,同时也提高了该媒体的社会影响。

4 发掘市场资源

媒体策划举办与经济活动挂钩的事件,通过活动本身赚取一定利润,并间接吸引增量广告,创造价值,为媒体带来利润。2002年,《南方都市报》策划主办中国南方汽车展、国庆房产大联展、明星足球赛等营销主导型活动。每届车展、房展,单门票一项就能为主办方带来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的收入。媒体通过这种策划活动,突破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新闻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 新闻炒作、假新闻成为困扰新闻界的顽症。这类策划哗众取宠、小题大作,只考虑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媒体参与到事件进程中,或者直接制造假新闻,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新闻业遭受公信力危机。

2 商业行为与新闻活动的界限模糊,使新闻扭曲成为广告,新闻的客观公正被商业利益左右。比如,在报纸上常见的软广告,或者以新闻形式表现的广告,利用新闻的权威诱使消费者相信某种产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