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优秀创新创业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秀创新创业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优秀创新创业案例

第1篇: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c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has great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chool innovation level and quality, the high level of construction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teacher led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rive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utput, promote the benign circulation mode an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organic unity,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the precipitation.

【Key words】Applied universit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0 引言

业水平和创新成果决定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重要的推动力,是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要手段。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资源条件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的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模式,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夯实创新创业基础是一个急待探索的课题。文献[1]提出在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应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但存在融合不紧密的情况,分析了校企双方的诉求及原因。文献[2] 提出构建育人共同体,充分调动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全过程。文献[3]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理念、课程体系和配套师资上综合考虑,构建“五抓五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文献[4] 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并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予以保障实施。文献[5]构建了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已经最终成果孵化的全过程体系,并进行了实例验证。文献[6]在分析国外两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开放办学等的措施。文献[7,8]阐述了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良性循环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几大职能的联动效应。文献[9,10]分析了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总结并以案例进行了分析其优缺点。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阐述了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

1 将创新创业的广谱教育与项目的重点扶持相结合

细数众多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不难发现优质项目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力军,而技术创新恰恰是应用型高效较为薄弱的环节。在各种资源条件的影响下,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通识教育与广谱教育为主。这就使得技术创新在应用型高校中较难实现。但科研水平是高校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面,在讨论如何将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化学校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前不妨先做两个假设。

假设一:现在我校有这样一个项目,有可观的商用价值,一定的技术壁垒,并在短期内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项目是由我校产学研输出的成果。

第二个假设,在假设一成立的条件下,通过企业对学校的各方面回馈,学校的发展得到可见的转变。学校通过对第一项项目累计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可行且适行的方法,极大的刺激和鼓舞了我校师生的研究热情。并在持续的技术累积中,形成了自己的产学优势。带动了学校全方位的发展。

从上述两例假设中,不难发现,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不仅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同时也是带动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重点扶持优秀项目――有孵化潜力,能真切促进产学研循环的项目,走以优秀项目孵化为道路,带动教学,研究,产出,发展的想法是可行的。

如何实现上述假设呢?首当其中的既是优秀项目的寻找与扶持。

1)加强项目关管理。施行末位淘汰制

加强项目的管理,剔除低质项目,增加项目实施过程中审查的次数,实行一个项目结题周期内多次审查,切实落实各项目进展,逐步筛选出有价值的项目,再对其进行重点扶持。

项目的末位淘汰既能激发和督促各项目团队的项目进展,既能极大的节约有限的资源。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项目审查次数的增加,其目的在于抓住优秀的,筛掉劣质的,督促进展,集中资源,绝不是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2篇: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目前在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创业类课程,传统的大学生创业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践操作和综合素质较薄弱等方面的问题,为了适应目前市场对创业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创业管理课程的设计及创新。

创业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该课程的设计依据创业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活动,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者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学习情境(任务),使课程集教、学、做于一体,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一、设计思路创新

1、基于创业实践为导向,创新并实施“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递进"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第一课堂,突出小项目创业体验和学生创业知识的积累,使学生领悟并系统地掌握创业知识,熟悉创业路径,夯实学生的创业技能;

第二课堂,突出课后实践,参与各类创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开发创业潜能;

第三课堂,突出市场实践,校园创业孵化园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是本课程创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大赛挑选一批优秀的创业计划书,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进住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进行创业孵化 园,进行创业实践。

2、基于行动逻辑体系设计课程情境框架、序化教学内容创新

以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分析与细化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各项职业能力,以培养各项职业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以寻找商机、初涉创业、深化管理和创业进阶的行动逻辑体系构建四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划承担着关键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任务。四个情境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诠释创业管理不同阶段。

3、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改革

本课程将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理念,通过“PDCA循环”“任务驱动”“学做交互”序化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任务引导――过程性训练――体验、实施――汇报、评价与技能拓展”的PDCA循环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4、以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构建“全过程、多角度”考评体系

为了保障教学效果,采用全国程、多角度的考评体系,全过程是指考核与评价贯穿每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子情境和创新创业学习成果,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团队责任心、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考核内容包括团队课堂表现、团队形成性作业、个人课堂表现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多角度是指考评指标依据不同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科学设置,考评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角度评价方式。此种考评体系的建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一)课程的内容选取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通过分析创新创业路径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细化知识点、技能点,最终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力求培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设计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子情境都承担着若干项创新创业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既实现创业过程知识的完整重构,又力争与实际工作高度吻合,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课程内容序化

该课程以实践创业活动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从创业机会发现到创业实施,从组建创业团队到管理团队,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逻辑序化教学内容。

1、 课程内容划分四个学习情境递进式展开,诠释创业的四个阶段;

分别是情境一 寻找商机 情境二初涉创业 情境三深化管理 情境四创业进阶

2、 设计十一个学习子情境遵循创业活动的实施步骤,环环相扣,突出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3、 布置二十一个典型性创业学习性任务,做与学联动,管控教学每个环节;

4、一份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系统融汇学生创业知识、综合提升创新创业能

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与学”交互式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二课堂教学、引导文、管理游戏、企业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有效地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性任务中,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体验式教学方法 课程在小项目创新活动体验中开展,学生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循环式的“体验汇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方式,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2、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教学案例,以二人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完成案例分析。目的是引导知识的扩展,使学生在完成案例任务中,牢记知识点,并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案例问题。通过案例任务的分析、讲解和实施驱动课堂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小组讨论法 学生组建创业团,6-7人分为一组,小组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格互补,针对各项学习任务或某一问题,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结果通过海报画、卡片法等可视化形式进行展示、讲解和汇报。通过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

4、第二、三课堂教学 通过借助第二、第三课堂,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YBC工作室、创业者营销俱乐部,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创新创业的宣传与辅导,对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学生创业潜能提供了有利支持。

5、引导文教学法 课程设有四个学习情境,十一个学习子情境,每个子情境都包含了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教学中,为了对学生创业体验的每个步骤都能有总体的管控,因此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通过借助清楚的任务描述,设计“学习工作单”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通过自学完成每一个学习性任务训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利主编,《创业管理》(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

[2]许湘岳,创新创业教程,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3](美)波尔顿,(美)特纳,牛建波译,创业管理,格致出版社,2009年1月

[4]张玉利,创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第3篇: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意识-精神-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而课堂是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充分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应积极汲取国内外高校的试点经验和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的经验,在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通识课主要由思政类、数理类、外语类、体育类、创新创业理论类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电气类、编程语言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开发类、创新技术类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主要由数据库应用类、网络类、PC平台开发类、移动平台开发类、嵌入式开发类、软件工程类、软件创新基础类课程、反映本专业技术最新动向的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类课程、培养工程能力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加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上述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主要由“计算机创新创业概论”来完成,创新创业思维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拓展课程群”来完成,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由“创新素质拓展课”、“创业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认识实践”、“创新创业拓展实践”和“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来完成。整个大学四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实践教学设计

对于软件领域创新型工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为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层次从低向高逐步过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专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训练交流和沟通能力、追踪最新技术和创业潮流的能力;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创新训练以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通过实际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3.教学内容更新

基地在以下几方面对试点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

(1)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中。合理压缩普通课程的课时,大部分课程减少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践课增加学分。

(2)增强基地内所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求试点专业所有课程(除个别课)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一定的创新创业培养内容,通过介绍本领域最新进展、最新技术、创新创业案例,在每门课程中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3)改革实践课的内容,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内容要贴近实际、反映最新技术趋势和创业潮流,要求每学年为新一届学生开设实践课前上报反映最新技术的实践课计划和方案。

(4)加大集中实践环节力度。集中实践环节是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学分,真正把实践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组织团队、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或创业活动,突显教育创新本质。

(6)融合科研和教学。提倡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只是注重传授知识,而应将课程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前沿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案例驱动教学。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由三个阶段组成,训练体系涵盖大学四年。第一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启蒙和培育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基本技能实践相对应,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模拟项目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怎样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第二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孵化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相对应,通过举办讲座和参加课余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跨入创新创业门槛。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调研、分析和研究条件准备;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如果项目或课题不合适,允许更换项目或课题。

第三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实施阶段。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导师的指导下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并进行创业训练交流;如果课题或项目经试验基地评估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则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借助于上海电力科技园区实施创业实践活动。

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进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选拔,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上海市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在原有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将相关学科教师充实到教师指导团队,根据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上海市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国家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除了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外,还要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同学加入创新创业团队,在创新创业团队中形成梯队,保证课题的研究或项目的实施能够延续,根据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

平台建设

基地将建设针对学生创新创业交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针对教师和国内外学校、研究所及企业进行交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及针对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具体实施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1.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

统一规划,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建设能满足创新创业要求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通过整合、优化、完善将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改造成既能满足正常班级学生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创新创业个性化实践需要的实习实践平台。由于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与正常教学在时间上和设备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场地上、设备上、时间上满足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对于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和环境的创新创业活动,将通过与研究机构、企业紧密合作来满足需要。

2.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形成由学校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交流机制。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活动,交流学术问题、教学体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法律顾问、资金支持等服务。建立学术和教学交流的支持机制、激励机制,支持和激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支持和鼓励教师下企业、进研究所,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从中挖掘适合创新创业的项目。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所有教师提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课题和项目选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

本平台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建立了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具体建设内容为: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交流论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除指导教师之外的师生交流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新媒体资源,通过各种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发表创新研究论文、创业活动报告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展览;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相关会议、课题调研;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渴望。

结语

第4篇: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设计类专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国上下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越发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升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方政府、高校都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专业美术院校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培养学生专业性强,学生更具有灵活的特性,在就业工作中,更倾向于自我创业工作。在对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就业创业统计过程中,有一些独特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也能对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有一些启发。

一、西安某空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解析

1、树人

这家空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老板,是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2008年他大学毕业,经历过迷茫,但是也怀揣着担忧与期望。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明白了一个成熟的设计师也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一番,于是他选择暂缓考取研究生的计划。转而来到成都某大学担任艺术设计与动画系的一名授课教师。他想通过实际工作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想通过实际工作来归纳自己身上的不足,为日后的升华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经过两年时间的沉淀,他在2010年成功回归母校,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在读书期间,跟随导师完成了学院民俗博物馆的设计工作,开启了从专业学习到专业实践之路,并不断从院系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和支持下不断参与具体项目实践,检验在校所学。当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了留校就职的机会,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毅然地离开了母校回归到社会,筹划创办了西安某空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2、初创

公司的前身,只是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在初期招募了一批有志于设计领域发展的应届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踏实肯干、专业性强,也是他创办工作室的要求。依靠扎实的专业修养和商业敏锐性,工作室承接了更多的设计工作,奠定了公司成长的基础。2013年3月,公司成功在西安高新区注册,首年营业额达到100万元。

3、突破

公司坚持坚守学术底线,在项目的策划、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加入了具体的学术依据,使得每一个方案都极具说服力。但是将学术原则根植于企业的骨髓当中,势必会对企业的成长有所限制。迫于这样的压力,改革迫在眉睫,融合也是唯一的出路。更需要的是改变世人对设计的世俗的看法,也成为公司的时代任务。改革前提是思想,过程是创新,而展示行业缺乏创新,也是这个行业所急需改变的。

4、创新

因为缺少创新,传统的展示方式也难以满足新时期的展览要求。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突显的我国展馆展示水平弱于其他国家,这一现象急需改变。如何将多媒体技术的创造加入到展示设计中,会给新时期的展示增加更新的发展未来。团队在不断磨合与锻炼的过程中,基于对展示设计未来发展的预测与判断。2014年开始探索空间设计与智能交互设计的融合,逐步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与技术团队合作开发的虚拟空间展示平台系统进入最终测试阶段,已经通过市场推广进入到实际应用环节,并逐渐推广到实际设计项目当中去。

5、成果

五年的时间,公司完成了若干实践案例,这些项目的圆满落成,也标志着公司逐渐走向成熟。社会各界也对企业给予了肯定,同时多项设计项目也在国际设计大赛中斩获奖项。

6、培养

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师也成为企业最新的任务。向学生提供实际项目,传授行业技术,让在校大学生拥有学术基础的同时,提前接触社会,学以致用。这充分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养,使得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走向社会时更为自信,不惧困难。企业在注重自身成长的同时,注重社会公益也是必不可少的。

7、未来

关于未来发展,公司也进行了思考和深度规划,在努力贯彻学术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的同时发力发展创新科技,以创建创新型企业为目标不断努力,将培养下一代年轻优秀设计师为己任,给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为社会教育公益献上一份力,同时积极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配合高校创业联盟工作,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伟大事业,愿这星星之火得以延续。

二、与其合作公司的评价

1、合作公司之一

高度肯定公司的企业理念,欣赏企业文化,对公司的社会教育公益事业感到欣喜。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极强,对设计极为地执着,有着一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里头,让合作公司也深受鼓舞的同时也希望公司在其领导下能继续实现梦想,突出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希望公司之间能继续保持健康的合作关系,携手共创未来。

2、合作公司之二

之前公司与它的多媒体方面的合作让我记忆犹新,对他们也颇为尊敬,他们的工作态度使我震撼,用一个词来概括“执着”。这又在于创始人本人极具人格魅力,对设计的态度很好,三观也很正,极为推崇。与此同时企业诚信非常的好,做到了宁可人负我,我不可负人的优秀从业态度,对企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跟他们合作很放心,在未来我希望它能走的更远更快,携手共进。

三、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启发

西安某空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成功,经历了无数次的努力和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中间有失败,也有辛酸,更需要的是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合作的协作精神。对于即将毕业的专业学生来说,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学习的。

1、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和个人文化素养

美术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接受到的专业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日常的学习中,更需要熟练掌握各类软件,这是做设计的基础。专业老师具有极高的知识储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出击,向老师求取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文化课一直都是美术院校学生的致命弱点,许多学生在上文化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玩手机、睡觉、甚至是旷课。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最重要的一点,没有知识的储备,那设计出来的作品是空洞而缺少灵魂的。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是在为一件有灵魂的设计作品奠定基础,作为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上好每一节文化课程,丰富自己的艺术思想。

2、积极培育创新精神和诚信精神

由于缺少艺术思想,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很多是没有创新精神的,在课程上离不开老师的启发。老师的启发固然重要,但如果个人有足够强的创新能力,那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艺术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培养创新精神,是每个艺术设计人所必须拥有的。诚信,是每个人为人处世所必须坚持的,一个人一旦失去诚信,将无法再次受到信赖,这也将影响自己之后的发展。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努力,这样的精神更容易打动投资者和合作者。

3、参加创业大赛主动迎接挑战学生

在校期间,是有很多创业大赛可以参加的。国家现在政策扶持,每年的大挑小挑都按期举办,学校里也会举办各类创业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赛,培育有潜在发展能力的项目,正好可以给学生在校期间一个锻炼的平台,模拟创业的流程。通过实操,有的学生毕业之前就能把公司开起,逐步培养创业意识增加创业信心。

4、锲而不舍不怕失败的创业精神

在创业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往往容易遭受失败的打击。被合伙人欺骗,被合作对象欺诈,专业单一,年龄层次接近,都是失败的可能因素。然而对于有足够激情的创业者来说,失败一次那就是一次宝贵经验的积累,给将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创业者要从一次次失败之中吸取经验,改进不足,锲而不舍的努力,这样将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四、对高校教育提出新要求和挑战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印发,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这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结合文件要求和美术类院校的实际,更需要进行全面的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1、改革教学方法,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进行教学工作,如何将公司实际案例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就接受到创业案例,这需要专业课老师的带动和投入更多的心思。设计类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应该多偏向于实训,系里可充分利用教师的个人资源,进行资源互换,给学生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激发创业灵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开拓,更能通过一次次的实训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

2、健全就业指导课程培养体系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更新,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新生入校时开始进行就业信息的灌输,而不是从大四才开始进行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级,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业培训。这样有利于学生创业思想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创新创业的特点和优势,在课程学习中能更好的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再通过有经验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学生能更合理的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在参加创业活动的时候能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3、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提升学校相关部门应定时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包括岗前培训,课程轮岗,课程建设探讨,骨干研修,高校交流等。通过自主编制培训计划,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结合自身学校特征,对指导教师进行能力提升。

五、总结

每一份工作,要的都是一开始的积累和之后的不断创造。一次次的失败,锲而不舍的探索,才能造就之后的成功。大学生创业不易,激情和信心更为重要,众人凝聚在一起,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对待事情执着的态度,更是每位创业者值得被敬佩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一份热爱,才能有每次的进步。设计为社会服务,努力培养优秀的设计师,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这条路,专业美术院校会继续走下去,设计类专业的每位老师也将继续走下去,每位有思想的未来的设计师也将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赵春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J].品牌,2015.02(下).

第5篇: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在组织机构的建立上,创新实践基地应依托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并下设专业的实验室(如:数据分析实验室,决策模拟实验室,等)作为开放平台。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运行,一方面应当考虑充分借助于原有创新实验资源展开训练项目,另一方面应建立独立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由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负责,课程培育、项目孵化、师资培养等工作由项目孵化中心领导的专业教师团队完成。项目孵化中心的专业教师团队以承担创新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辅导的教师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本专业和校内,还包括基地聘请的校外其他专业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企业人士和相关专家。基地在具体运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吸纳学生社团、勤工俭学等形式的学生管理人员逐步参与基地的日常值班和项目具体业务的督办。

二、创新实践课程培育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和来源。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能力培养的“沃土”就是那些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这部分课程,既来源于正常的教学,同时又融入了更多“创新”、“创业”的元素,更关注于实践能力的训练,非常适合学生能力的持续培养。因此,深入挖掘、整合、充实、开发现有实践课程、实验项目,长(固定课程)短(短期培训)结合,简(单项实验)繁(综合实验)结合,多点(不同能力侧重点)结合,内(校内)外(校外)结合,构建分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基地的一个重要职能和工作。创新实践基地的课程培育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课程的改革,另一部分是新课程的开发。

(一)原有课程改革

根据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原有课程的改革应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个侧重点展开。课程改革应在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和挖掘,对授课及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表1是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创新实践基地近期启动的改革课程。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以《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为例,课程邀请连锁企业超市发集团培训部经理李丽娟女士担任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除了理论教学和课堂的案例教学之外,还包含了到企业中去实践的环节。与以往单纯的企业参观不同,此次课程改革后,我们借助于校外的实践资源,不仅要求学生“带着眼睛看,带着耳朵听,带着嘴巴问”,更要求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方案到企业中实施。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方案实施的应用能力。

(二)新课程开发

基地近期开发的一门平台课程是《ERP系统应用》。这一课程的开发设计,重点考虑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课程包括ERP软件系统的计算机操作、ERP理论知识的在线考试、知识问答,以及ERP现实应用的情景剧拍摄等多种内容。既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企业ERP系统作业流程的熟练掌握。课程还引入“合作企业”这一校外实践资源,不仅为学生课后学习开辟了方便的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到真实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此外,在结合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的“第二届ERP全国大赛团体赛”中,我校团队从全国16个省市32所高等院校的18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挺进全国总决赛(全国仅9组入围),并在决赛中获得优胜奖,指导教师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物业管理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就业及学生的需求增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开发起源于工商管理专业涉外物业方向的两次专业讲座,主讲人连奕对物业行业前沿发展和经典案例深入浅出的介绍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地以此为切入点,邀请在物业行业工作了20多年,对该行业非常熟悉、热爱的连奕老师开设了这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物业管理实践》。课程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在专业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的问卷测评中,名列第一。

三、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项目孵化是创新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之一。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主要为创新、创业、科研、社会实践四类项目的提供指导和平台支持。

(一)项目选题

基地在运行过程中,项目选择主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项目来源:1)由孵化中心结合学科竞赛确定的训练项目;2)由指导教师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转化(提炼)为开放实验项目;3)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外协项目。这类项目团队成员的确定是由指导教师公开项目选题,由学生报名申请,最终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自下而上”的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组团队申报的自拟项目。项目审批需要经过公开答辩,由基地孵化中心组织专家对项目的科技含量、社会经济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后,方可通过。之后,可由学生自选教师或由基地委派相关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团队成员的构成应结合项目的特点,鼓励跨年级、跨专业方向的组合,更有利于项目团队的综合成长。以“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创新实践基地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选题的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培英教授和清华大学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评审李健博士为指导教师剖析了众多获奖创新创业项目,分享了他们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理解和指导经验,启发教师对项目选题的思考。第二阶段,自下而上的选题收集工作。由指导教师逐一进班对学生进行选题的动员,并且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辅导”的形式,将辅导安排写入学生课表,对经济管理学部所有新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多次进班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自拟选题的辅导和答辩工作。所有学生都自组团队申报了课题,并以PPT的形式参与了班级选题答辩。之后,优秀课题团队可代表班级参加学部层面的汇报和答辩,并评比出学部优秀选题。第三阶段,自上而下的选题招标工作。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基地部分指导教师也针对自己的科研领域提出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选题,如:范文晶老师的《关于校园速递业务“快递小子”的建立》项目、徐丽老师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研究》等。这些选题通过学部平台公布后,感兴趣的同学报名,经由指导教师选拔后组成项目团队。第四阶段,在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各确定团队填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基地在对申报书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组织学部的相关专家对各申报团队进行公开答辩审核,并最终确定上报学校的项目名称和申报级别。2013年经学校审核通过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2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北京市级项目21个。

(二)项目引导

项目执行过程中,基地配备专项指导教师跟队辅导,并通过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和考核标准,对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基地孵化中心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成功项目经验和方法的深入总结,借助于TRIZ(萃智)创新性教育理论,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据可循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规律,将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可实施的任务方案。并将归纳得到的创新规律和创新技术有意识地推广应用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起到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作用。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的各项学科竞赛为例,基地主要抓了四项工作:制度激励、过程控制、专项辅导、重点培育。

1.制度激励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基地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激励暂行办法》和《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激励暂行办法》两项制度。对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以及取得成果后学分换算、奖励给予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说明,同时对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如何认定进行了解释。

2.过程控制

在项目实施中,基地加强了过程控制,设置的主要环节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结题和验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相关专家和指导教师对基地所有实施过半的北京市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中期答辩,对参加校级答辩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预答辩。凡是通过中期答辩的团队,基地才下发资金使用卡,以此来加强对项目团队的质量监控。对于个别进展缓慢的项目团队,基地也通过“亮红灯”的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及时完成相应的进度计划。而对于项目的结题验收,建议通过答辩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结合项目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项目取得成果,如商业计划书、企业网络营销策划案,基地孵化中心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成果向对口企业的转化,另一方面可在小范围内以“创业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实施。

3.专项辅导

基地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统一培训。以“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为例,分别为校内、校外的学生组织了3场和1场不等的培训,“市场营销大赛”更是举办了5场合计30个学时的专项培训,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参赛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基地针对项目中普遍遇到的调研问题,对学生团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SPSS问卷分析方法”等专题培训,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4.重点培育

基地应当结合所在学校及专业的特点,对参与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培育一些体现专业特色、学生参与度高、具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和赛事。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为例,“企业竞争模拟”和“市场营销”是基地重点培育的两类赛事。在2013年基地参与组织的各项学科竞赛中,这两类赛事的参与规模、取得成果都是比较显著的。其中,企业竞争模拟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2个,三等奖2个,华北赛区一等奖1个;基地承办了北京赛区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报名参赛人数突破700人,参赛团队达到243支。市场营销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正在进行的“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通过资格赛的学生突破了200人,复赛团队也超过了25支。对于这两类赛事的培育,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形成了专业辅导团队,并引入“学生助手”充分发挥学生团队“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及时总结竞赛取得的经验,通过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力训练方案的优化,使得此类赛事的辅导能够形成一种优效机制和规模效应。同时,走出校门,通过承办大赛、“名家名企进名校”公益论坛等形式的活动,扩大学校及基地此类赛事组织的影响力。

四、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是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的主导因素,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基地应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学生项目指导的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加入到项目孵化中心。指导教师以“双师型”为佳,应了解专业前沿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承担一定的创新实验教学任务或项目指导工作。同时,基地应为专业教师创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例如,企业挂职锻炼,专业交流研讨会等。努力做到既开发利用,又持续培养,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梯队,从整体上促进指导教师创新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五、资源保障

实践基地应当采取开放式的运作模式,自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层次性是其建设的基本特点,这需要一系列的资源保障。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资源保障,一方面是项目开展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如:实验室的网络环境和各类专业软件的配备;另一方面,需要有开放的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时间和实验指导教师。这不仅要考虑开放的基础设施,还要有配套的师资力量,包括一系列开放制度的保障。特别是,在大多数高校实验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足够的开放时间和空间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对实验室“小”(时间短、数量少)的空闲资源进行整合,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开放空间。此外,行业数据库和专业案例数据库的建设也是创新项目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基地需要收集工商专业各方向常用的实验数据、案例素材,构建专业数据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充实,持续更新,循环利用,使之成为跨专业方向的共享资源。

六、总结

第6篇: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作者简介:杨珺(1978-),女,江西上饶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袁仲雄(1956-),男,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上海电力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1411)、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1608)、上海电力学院精品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121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4-02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2]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作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试验基地之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及进行相应的平台建设是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和“085”工程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的,以创建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卓越的科学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开发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市场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服务和经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电力学院围绕基地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了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服务平台、活动平台建设;完善和建立了相应的扶持政策、规章制度,包括场地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资金筹措与管理政策和制度,尤其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对应的教学改革政策和制度,不拘一格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意识-精神-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而课堂是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充分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应积极汲取国内外高校的试点经验和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的经验,[3]在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通识课主要由思政类、数理类、外语类、体育类、创新创业理论类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电气类、编程语言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开发类、创新技术类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主要由数据库应用类、网络类、PC平台开发类、移动平台开发类、嵌入式开发类、软件工程类、软件创新基础类课程、反映本专业技术最新动向的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类课程、培养工程能力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加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

上述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主要由“计算机创新创业概论”来完成,创新创业思维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拓展课程群”来完成,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由“创新素质拓展课”、“创业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认识实践”、“创新创业拓展实践”和“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来完成。整个大学四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实践教学设计

对于软件领域创新型工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为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层次从低向高逐步过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专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训练交流和沟通能力、追踪最新技术和创业潮流的能力;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创新训练以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通过实际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3.教学内容更新

基地在以下几方面对试点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

(1)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中。合理压缩普通课程的课时,大部分课程减少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践课增加学分。

(2)增强基地内所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求试点专业所有课程(除个别课)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一定的创新创业培养内容,通过介绍本领域最新进展、最新技术、创新创业案例,在每门课程中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3)改革实践课的内容,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内容要贴近实际、反映最新技术趋势和创业潮流,要求每学年为新一届学生开设实践课前上报反映最新技术的实践课计划和方案。

(4)加大集中实践环节力度。集中实践环节是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学分,真正把实践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组织团队、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或创业活动,突显教育创新本质。

(6)融合科研和教学。提倡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只是注重传授知识,而应将课程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前沿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案例驱动教学。

三、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由三个阶段组成,训练体系涵盖大学四年。

第一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启蒙和培育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基本技能实践相对应,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模拟项目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怎样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

第二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孵化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相对应,通过举办讲座和参加课余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跨入创新创业门槛。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调研、分析和研究条件准备;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如果项目或课题不合适,允许更换项目或课题。

第三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实施阶段。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导师的指导下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并进行创业训练交流;如果课题或项目经试验基地评估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则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借助于上海电力科技园区实施创业实践活动。

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进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选拔,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上海市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在原有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将相关学科教师充实到教师指导团队,根据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

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上海市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国家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除了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外,还要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同学加入创新创业团队,在创新创业团队中形成梯队,保证课题的研究或项目的实施能够延续,根据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

四、平台建设

基地将建设针对学生创新创业交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针对教师和国内外学校、研究所及企业进行交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及针对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具体实施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1.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

统一规划,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建设能满足创新创业要求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通过整合、优化、完善将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改造成既能满足正常班级学生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创新创业个性化实践需要的实习实践平台。[4]由于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与正常教学在时间上和设备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场地上、设备上、时间上满足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对于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和环境的创新创业活动,将通过与研究机构、企业紧密合作来满足需要。

2.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形成由学校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交流机制。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活动,交流学术问题、教学体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法律顾问、资金支持等服务。

建立学术和教学交流的支持机制、激励机制,支持和激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支持和鼓励教师下企业、进研究所,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从中挖掘适合创新创业的项目。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所有教师提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课题和项目选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

本平台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建立了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具体建设内容为: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交流论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除指导教师之外的师生交流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新媒体资源,通过各种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发表创新研究论文、创业活动报告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展览;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相关会议、课题调研;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渴望。

五、结语

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训练体系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在实践中以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等.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5-148.

[2]韩青青,钟鸣文.探索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48-51.

第7篇: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1.1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含义是什么呢?1991年在东京举办的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定义,它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开创性个性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具有基本业务素质、创新思想境界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的过程,是一种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除了在校生的教育外,创新创业教育也面向全社会,主要针对一些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实践的教育,为一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或已经成功创业的个人或集体提供系统、科学的教育指导。

1.2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大学生创业政策,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措施。这是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之所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各级政府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各项工作坚持扎实基础、搭建平台、注重引导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要求高等学校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从上到下着力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全体、系统科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3创新创业教育作用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决策力、组织力、领导力、协调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认识环境、把握机会、明确风险,在实践过程中按照所学的商业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设计,因此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能够不断提高创新人才的质量。

2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2.1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需要而发展起来。它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向学生提供文献资料、情报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广泛的学习,充实扩展课堂学习内容,达到扩大知识视野、增加信息量的目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与高职教育的需要相适应,就需从它的服务目的与对象、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及综合发展方向上与之相适应。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培养面向社会基层、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2.2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图书馆具备文献信息的资源优势,它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大学生最喜爱的地方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即主动地向他们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方面的精神食粮,帮助他们树立“想创业、敢创业、争创业”的思想,使他们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地看待创新创业问题。图书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整体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外期刊和电子资源等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职教特色,重点收藏大量有关基础、专业性职业教育和其他一些综合性的书籍。这些大量的数据以纸质文本、光盘、数据库等形式存在,利用因特网、电脑终端、电子邮件等方法和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服务于广大师生,成为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的良师益友。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教育形式更为灵活,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实现了高职教育中学校课堂教学同图书馆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渗透,将从过去依赖课堂教学的灌输,转向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在内的寻求全面素质的提高。另外,图书馆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博览群书提供了一种安静有序的阅读环境,因此,图书馆成了广大学生经常汇集的场所,在这里整齐有序地摆放各种文献资料,整个环境清洁明亮,安静幽雅,相比于课堂,这里更多了些读书的环境和良好的气氛,而思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种有形无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在这种氛围中人们会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比较、互相督促,吸引他们到知识的海洋去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寻找人生的真谛,提高综合素质,全身心开展创新创业。

3图书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3.1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纸介、电子的资源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图书馆应严格把关采书环节,应聘任各专业和各学科的带头人、教授、教学能手以及学生代表担任选书顾问,由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所需书目。另外,采编部门应制定科学的选书制度和规范的选书程序,加强纸质文献资源的收藏。在采购的过程当中应注重提高文献资源的质量,使馆藏纸质文献的结构更趋科学、系统、合理,增加延续性。高职图书馆工作的一项新的内涵,就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创新创业成功实例和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就应加快自动化、数字化进程,进而对馆藏资源进行适时调整,将采集力度转到电子信息资源上,认真采集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等非纸质资源,从而建立起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彼此融合的巨大信息资源库,为创新创业教育准备充足的文献资源。

3.2提高馆员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作为高职图书馆馆员,工作的重点是激活其创新创业欲望。有了这种想创业的想法,学生们才会有行动,图书馆应通过服务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图书馆要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贡献力量,重点就是要建设一支能为创新创业服务的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图书馆专业队伍。这就要求高职图书馆在稳定和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一流人才和图书馆专业队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调动馆员的竞争意识,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要加强馆员思想作风建设,定期组织岗位培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馆员,才能为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活力。应该解决原本课堂教育讲授的传统知识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创业需求的问题,就要吸引学生到图书馆来,为学生提供了完全开放、自由的空间,在这里学生自觉学习,引导他们抛开课堂形式和课堂纪律的约束,依照各自爱好和兴趣,自主地选择各类文献资源,进行自我知识的延伸和深化教育。

3.3帮助高职生培养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态式的双赢结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前沿信息的获取能力、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把握机会的能力,还包括综合利用各方面知识能力、辨别吸收能力和消化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馆员可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先进的网络检索设备、对信息进行检索加工等优势,准确及时地将最新的资源、技术与各专业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也可通过组织系列讲座、图书活动周等活动,不仅教给高职学生查询、存储、组织、传递、利用信息的方式和方法,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创新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在此基础上,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很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3.4加大宣传力度

收集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利用图书馆平台大力宣传。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的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馆藏既要强调专业性,更要注重实践性。因此,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了培养学生“较强实践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将各届毕业生的优秀设计作品及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收藏起来,开辟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色馆藏室,展示成功的作品,以形成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相一致的实训仿真职业环境,学生通过这些实物作品及真实案例,可以获得比文献资料更形象、更直观、更真实的信息,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结语

第8篇: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现状;改进策略

【分类号】G647.38

当下高校更多重视的还是大W生的专业课本的学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不够,而且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没有完全激发出来,缺少创业实践的锻炼,是大学生们不了解和不能产生对创业的兴趣和信心。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建设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但我国起步较晚,高校的激励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高校的创新创业的氛围还不够。在我国还有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上意识不足,激励仅仅是口号式的,即使做了行动,也大多只是很少的就业指导讲座。高校内没有形成实际的尊重、宣扬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创新创业的师资建设队伍不完善,师资建设不合理。高校中的老师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学校对于聘请对此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少之又少,对于教师过于追求高学历和科研水平,使得教师的知识面都较窄,缺少企业实践管理经验和创业体验,对于学生的教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有实际操作的指导。聘请有丰富经历的企业家做高校老师,却无法通过高学历这关,一般很难长期合作。

不重视实践和实践能力薄弱。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激励多是在课堂上,教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实践接触的机会太少。高校中缺少实习基地,大多数大学生想要实习却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因为社会中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管理的实习机会。校企合作还很少,加上资金紧缺,更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使大学生无处实践锻炼能力。激励措施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用他们需要的去激励,把措施落实到实处。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个大学生,不搞特殊化。没有激励机制的理论支撑,实践最终很难持续下去。凡事都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需要有坚实的激励理论做奠基石,结合每个地域、高校、院系、专业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

由于激励的重大功能,激励机制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得到很大的推广。为了激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应该形成以精神、物质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开设激励课程、实践激励、奖学金、学分制、奖状、公开表扬、就业推荐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越来越多,竞争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对于奖励越来越重视,这就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两部分,基于西方的综合激励理论,设计的机制以具有实际操作性为主。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改进策略如下。

一,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机制

激励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需要两者结合激励。一是外部激励,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外在奖励往往满足的是一些低层次的需要。另一种报酬是内部激励。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等。它对应的是一些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而且与成绩是直接相关的。鉴于内外部激励的优点,需要采取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1)大量开设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院系和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要开设,上课时不仅要普及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准备、如何创业等普遍性常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而且要教授相关案例,并结合所学专业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创新创业,成功率更大,其中对企业的创建和管理内容应该重点讲解,这样更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提升大学生们创新创业的自信心。这是必修课。选修课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兴趣选择,当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时,可以再选修这方面的课程,在选修课中会教授不同领域的创业准备、创业素质、创业过程和创业方法等,这在校外很难学到的知识,需要高校开发一些创业类教材,包括对创业者个人性格和素质的评估、开发和训练;管理别人即策划、经营、经济、市场评估等,当然,这些课程的学分需要提高,激发大学生去学习。

(2)多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方便他们有实际操作接触的机会

大学生们对高校的工作都有参与的欲望,愿意为同学们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安排任务工作时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自愿为原则;工作需要在大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选择大学生担任高校重要职位之前要根据他们的创新创业成果来选拔,这样就更增加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高校内设立“创业区”,大学生可以把大学当做一个社会,高校鼓励大学生在这个区域内开放自己的思维,张扬个性。在创业区里,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创造各种小企业,小公司,从事经商的工作。同时,创设机会让大学生们可以与真实的社会接触联系,通过高校内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创业校友联合会、创业咨询机构和高校各院系或校级的项目与校外的企业、公司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大学生可以到这些组织中去学习、实习和服务。

(3)高校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对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创新创业的实践成果给予物质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本来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不足是他们创新创业的主要障碍,但是他们自身无法一下子积累到那么多钱,当取得了一点成果时,高校就奖励资金,对他们来说就像是黑暗里的一大抹阳光,激励着他们不放弃,开创更好的创业目标。

(4)要运用赞赏和晋升等手段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内部激励措施方面还有在大学生组织学校活动时,让他们自己做主,发挥新时代人才的聪明智慧和潜力,运用宽领域的创造性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于举办顺利和成功者,院系、学校老师和领导应给与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对自我的价值认同,从而更加努力地举办创新创业活动,该发奖状的发奖状,该提升的提升职位,升到上一级的职务中继续学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既在组织中体会到管理的创新,也懂得了创新创业活动的内涵和乐趣。

二,宏观激励与微观激励相结合的机制

高校应该施行适当的政策措施,为激励创业提供必要的资源,促进从事创业的各种学生的实践行为,给予他们支持。以给从事创业的大学生们骄傲和自信,消除他们的内心障碍,不断地创新该激励机制,高校是个庞大的系统,只有宏观与微观激励相结合,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热情,才会有更多的潜在的创新创业才能者被发掘。

(1)营造浓厚的创业大学校园氛围

我国的高校应该努力营造这样一个价值观气氛。高校可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海报和宣传板等载体向大学生们宣传国家、各地方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当地或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和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史。开展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会和讲座等,尤其是邀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来校指导,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传授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让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创新创业这一全新的领域,在渐渐了解中萌发兴趣。

(2)针对创新创业课程中有优异研究成果的大学生,设立“创业学分”

在具体的微观措施方面,对于在课程上积极发言、积极表现、产生新想法、新点子的大学生增加学分。课程教授不必局限于有高学历的有科研的教授,这个制度需要改革。我国可以聘请社会上的成功创业者、企业家、从高校走出去创业成功的人来校园内定期讲课,高校与这些有实际经验的“老师”们签订合同,长期合作。这就弥补了高校内编制内教授擅长科研和学术理论研究,但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无法教授大学生创业的实践知识。启用企业家“老师”,可以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新创业视野。

(3)建立校内校外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和贷款

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基于专业开展创业实践还是从事创新实践,无论是企业初创期还是企业成长期,充足的资金支持都至关重要。高校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和创业活动开展,可以从两方面筹集资金。一方面由学校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创业基金,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创新创业竞赛支持资金、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资金、个性化指导资金等,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由成功的创业大学生共同出资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没帮助在校生或毕业生参与创新项目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创业企业运营。高校应该积极采取一些措施,争取国家和社会的捐款。在高校内,应积极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接受了国家和与高校有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捐赠的同时,也有一些定向的合同为前提,当他们拿着这些资金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时候,应该回报国家和企业,可以采取贷款或者合作的形式。

(4)高校建立利于大学生们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激励机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励和帮助往往是有限的,还在知识的教授上,从而使知识和实践脱节。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创新性和积极性,要建立完善机制不断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为大学生们提供模拟基地。这是一个针对整个高校的宏观的大工程。

三,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1)给予大学生物质奖励,提供创新创业援助资金

奖学金的发放前提精神是:平等、公平,而不能搞特殊化,不能把家庭贫困放在优先位置,这就打击了很多家庭条件好但是很优秀的大学生,应当在都满足得到奖学金的同样条件下,优先发放给贫困学生,但是不能每次都照顾贫困生,不能达到激励效果,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国家贷款、勤工俭学、兼职、学校补助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自立自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创新创业优秀的大学生要和其他优秀大学生一样平等对待,国家奖学金也属于他们。还可以与社会上的公司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奖学金,实行校企合作机制,探讨合作机会,以利用企业的资源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以企业精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勇气,教以实用的方法,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多实践锻炼,去探索。

(2)全校公开表扬鼓励有创新创业成果的大学生,给予人格上的尊重

大学生们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的成绩,需要在院系、学校中宣传,比如展示在院报、校刊、院校的宣传栏、陈列在宣传周的栏板上、在校园网上表扬、在课上公开鼓励等,这都是很有效的激励方法,因为大学生们有时候更看重的是自己那个小群体也就是班级、院系和学校的赞同、肯定,他们都渴望融入到周围的群体中,成为榜样,有着被他们认同的强烈欲望。可见,人格尊重非常重要,在高校激励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尊重每一个热爱创新创业的学生,不论家庭、品行、学业的好差,都需要得到同等的待遇,在创新创业的路上肯定会有挫折和曲折,教师要尽量保护每个学生的尊严,特别对表现不好的同学,更应该鼓励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然他们很可能半途而废,自暴自弃。

(3)处罚不完成创新创业任务和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犯错误的大学生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对于不认真参与活动和犯错误的大学生实行的惩罚包括一般批评、纪律处分、通报批评和违纪处罚等处罚方式。通过惩罚不积极创新创业、犯错误和在创新创业上落后的大学生,增加大学生的危机感,激励他们主动实施创新创业,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惩罚的具体方式可以是:扣除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不发放创新创业奖学金、不提供或少提供创业资金、校内公开批评教育甚至是延迟毕业等措施都可以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好创新创业的严重后果,以促进他们开发创新思维。在精神上也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受到处罚的大学生感到自我价值受到否定,会寻求周围的肯定,激励的效果也会凸显。处罚机制使大学生们无路可退,这种压力使惰性没有滋生的土壤,在该机制的面前,大学生要么好好地进行创新创业,要么被惩罚。

Y语

在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己有大量的关于促进高校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但还是不成熟,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较多,而对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的研究很少。近几年来,学者们更多地关注到这方面来,在慢慢地丰富和完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高校为背景,大学生为对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进行了细致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改进策略,以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袁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2(01)

【2】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第9篇: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模式;对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57-03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极具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支柱之一,理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依托优势资源及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主动与之对接。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接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建构

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办馆宗旨和信息服务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图书馆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不仅要支持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要培植学校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支持学生的知识转化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文以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为切入点,提出图书馆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五对接”模式,如图1所示。

(一)以馆藏建设为源

结构合理、适用率高、内涵丰富的馆藏是图书馆配合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资源。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财经类院校,馆藏资源建设采取梯度推进策略,构建以经管类为主的核心馆藏,与浙商经济为载体的特色馆藏,扶持新增专业建设的必备馆藏,形成核心馆藏—特色馆藏—必备馆藏三级梯度体系,服务于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契合学校专业特色,配合重点专业发展,提升馆藏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二)以导航服务为流

如果说馆藏配置是传播知识的“源”,那么将馆藏有序地组织、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传播知识的“流”。图书馆必须更新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导航服务,采用全开放、大开架、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服务模式,实现“借、阅、藏、管、咨、查”一站式服务,提升图书馆的教育与服务功能。为学生重新构建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创造有利条件[1]。

(三)以馆员素质为本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一个特殊的服务部门,以满足师生的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运用管理人员自身的隐性和显性知识,凭借设备和技术的支持,采取各种服务方式,为学校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及整体建设提供服务。在推进图书馆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积聚一批专家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人才,成为创新创业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和教育者,真正发挥图书馆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与作用[2]。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馆藏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文献保障

图书馆应秉承依据学科专业配置文献资源的传统,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首先调查研究第一课堂教学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根据各分院专业设置的调整及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及时配置相应文献资源,做到“依需而采,据用为藏”。其次,要优化馆藏结构,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力采集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教学科研参考资料,特别要注重收集各行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青年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及由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士、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主编的实体文献资料和虚拟信息资源[3]。再次,要组织专业教师直接参与文献资源的采访,提出所需的图书文献资源信息,并及时传送给图书馆专职采访人员,以最大限度满足本校师生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二)创新服务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服务保障

图书馆服务模式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导航服务,由传统服务转变为创新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由单一服务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服务模式。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构建“情报收集、专题教育、调查咨询”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一是提供情报宣传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全面地获取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情报,并利用图书馆网页、馆内的电子屏、宣传栏等各种媒介构建创新创业导航网络,大力宣传国内外著名的创业典范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等,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二是提供专题教育服务。通过观看录像、报告会、辩论会、创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邀请社会学者、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介绍创业经验、创业技巧等,提高学生创业信心和创业心理承受能力。三是提供调查咨询服务。图书馆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创业信息咨询服务,如发放创业信息调查表,进行创业需求调查,了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与困难,加强对学生创业指导的服务,形成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合力。

(三)加强信息素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保障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创业过程中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图书馆要从传授信息知识和信息检索技能入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信息素养及信息创新的利用能力[4]。首先,要利用《文献检索》课程开展创新创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要让他们具备灵活运用信息素养、信息检索技巧去深刻理解和正确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其次,图书馆要利用熟悉信息检索途径,善于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技术优势,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通过举办“读者服务周”、“电子资源宣传月”、“信息检索技能系列讲座”等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组织、存储、传递、利用及创新信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使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查找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需信息。

(四)开发网络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平台的建设是学生获取创新创业信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物质保障。《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并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列入“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程。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对接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一个与数字化校园相匹配的数字化图书馆[5]。目前,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已正式面向全省高校开通试运行,从而实现了全省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同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校内各类资源实现共享,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已选择70门课程进行网络化教学,学生可以离开教室、脱离教师,随时随地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必将给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带来新的活力与挑战。图书馆在自建了“中式烹饪特色数据库”后,又创建了“创新创业特色资源库”,成为全国最早具有“创新创业特色资源库”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之一。该库重点收录了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有关文献,如创业专题、创业案例、创业文库、创业视频等共计8000篇各类文献和近70G的视频文献资源,已成为学生查找创新创业信息的首选,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玉娥.高校图书馆馆藏与创新教育-以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09(1):89-91.

[2]任玉梅,吴秀玲.基于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图书馆优势服务建设[J].晋图学刊,2011(2):54-58.

[3]于洪升.试论高校图书馆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43-44.

[4]包文亚.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 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9(3):96-98,107.

[5]韩惠琴,郑荣佩,吴昊.浙江省高职高专图书馆现状调研与发展模式探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0):90-97.

Linking Exploration between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the Library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HEN Li juan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