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企业精神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一个企业而言,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就有什么样的经营效果。企业精神是企业之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那么何谓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并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一种健康向上,具有民族特点、时代特点和企业个性的群体意识。表现为企业共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是职工共同理想在企业中的具体化,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企业的广大职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这种精神一旦与企业的物质建设相结合,就会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一、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产物,是职工对企业的特征、地位和形象的理解及认识。它渗透在企业的具体行为中,并使企业形成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经营作风、行为模式。形成一个企业的传统习惯和惯例,使企业职工对本企业的生产、发展、命运和未来抱有理想和希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企业精神的基本特征
企业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有民族文化、社会文化、行为文化的一般特性,由于企业形成的经历、方式不同以及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的差异而具有各自企业的个性特征。既然是企业共同目标和行为准则的精神信条,就应具备某些基本特征。概括说来,企业精神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时代性。企业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受时代精神的影响,是时代精神在企业的折射。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企业职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政治觉悟。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来看,工人阶级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企业精神毫无疑问地反映着时代精神。由于企业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才能对企业职工起到鼓舞与激励作用。
(2)传统性。企业精神产生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深深地打着民族的烙印,企业精神又具有民族的历史源源。企业精神的提炼和总结必然是在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孕育而升华的。我国不同的企业精神尽管各具特色,但不可能没有历史传统的影响,就某一具体企业而言,企业精神的发展不仅具有民族文化和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传统影响,同时也继承着本企业的光荣传统。
(二)企业精神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企业精神本质上反映和体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这种企业精神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承担风险,勇于开拓,能够真正体现和反应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优越性带来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活力,其基本内容具体表现为:
(1)主人翁精神。主人翁精神决定了职工在企业里的地位,它与职工的劳动态度的优劣,创造才能的发挥,关心企业的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有密切关系。与此相反,职工在雇佣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缺乏对劳动权利的觉悟,他们既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更不能主宰企业的命运,而增强职工的主人翁精神,职工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企业的经营和建设中来。
(2)民主精神。民主精神也就是参与意识。当前我国多数大、中型企业都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职工没有民主精神就很难参与管理,因为职工的民主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本企业的民主管理上。而诱发职工的民主精神与参与意识,书记企业家权力效应大有作为,这又涉及到企业家的胸怀、素质和领导艺术。
二、培育企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企业精神不是自我形成的,而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和培养起来的。
(一)培育企业精神要发挥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企业领导者应该把自己的一切言行置于企业精神之中,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影响和带动全体职工投身手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建设之中,切实保障和注重民主管理,真正把职工摆在主人翁地位上,取得职工的充分信任和感情的默契。否则,企业精神就失去其最本质的内容。
(二)必须进行系统教育和定期培训。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的素质如何,关系到企业精神能否形成和确立。所以,培育和建设企业精神首先应该使职工接受企业精神的教育,引导职工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化本厂、爱本职的精神,增强职工的使命感。
关键词: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发展
1.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是保证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或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在工作对象、目的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一是两者的对象都落脚在“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职工,职工的思想又受到他所处的工作生活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研究职工心理和行为活动,又要研究周围的外部环境,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企业和职工思想实际,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说真话,讲实理,力戒空洞无物的说教,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引导职工的行为,二是两者的目的一致,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思想引导,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鼓励职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企业管理侧重于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以规范和约束职工的行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两者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目的都是造就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四有”职工队伍,促进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因此,企业要有大的发展,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不是互不相干地孤立起来。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预见性,力争主动权
同志指出:愈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愈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规律性。因此,在工作中要想抓的住,摸的清,就要在调查研究上下下功夫,在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的结合点上研究清楚企业发展的情况,掌握规律性的东西,集中精神力抓主要矛盾,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找准问题的症结,然后开展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也要象经济工作那样,列出具体目标、规划,真正做到两个目标一起落实,两项任务一起抓紧。如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目标,没有工作重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敲不到点上,工作就会处处被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要加强预见性,就要立足高起点,从大处着眼,从为中心工作服务这个大局出发,抓贯彻中的障碍,落实中的难点,矛盾中焦点,职工最关心的热点。把这些环节抓住了,才不会偏离大方向。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的确立和弘扬,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企业精神是激发企业职工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产人翁”精神的基础。任何企业,都有其发展目标和宏伟规划,达到这一目标,实现这一规划,必须经过全体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作为企业的每一个职工,如果没有一个为实现这一规划而辛勤工作的精神支柱,必然工作中缺乏热情,缺乏自觉性,只是被动地服从,就不可能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潜力。每个企业的负责人都应明白,对于企业的职工,“要”和“我要干”的差别性是巨大的,如何变“要”为“我要干”,其关键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正确的企业精神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其次,企业精神是企业职工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过艰难时期,这时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完全取决于每个职工的承受能力。如何增强个体随能力从而增强集体随能力,其关键还是要有一个精神支柱。符合实际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克服困难共渡难关的精神保障,再者,对企业的职工而言,企业精神是企业一面旗帜,对客户而言,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招牌”,是企业内在实力,外在信誉的具体表现。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具备他独有的精神风貌,培育和确立企业精神,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一是名符其实。企业精神的确立,必须符合企业的经济、思想状况,要让职工、客户信得过。其二是要有目标性。这里所说的目标,是一种令人神往而又绝非高不可及的目标。其三是号召力。作为企业精神,必须具备号召力,有一种催人向上的感召效果。其四社会性。企业精神必须是社会精神的缩影,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决不能有悖于整个社会。
4.转变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有效
在新的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改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为民主平等的启发方式,改枯燥单一的教育方式为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要用现代化的传播工作,改封闭的教育方式为开放的教育方式。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自我教育,重视和开发职工教育过程中的主动精神。坚持正面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只靠少数专职干部是不够的,他们毕竟人数少,不可能单枪匹马完成企业所有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出“小政工”的范畴,建立“大政工”体系。变少数人做多数人做,调动起更多的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建立起一支由领导干部、专职干部,以及党团员、工会、先进模范人物为骨干的强大队伍,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并善于把科学的管理模式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5.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解扣子”,增强说服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 企业发展
伟大的思想是能够给人以启迪的,正如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那就是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这个硬道理的背后,有着方方面面的支撑与推动。
1.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表征和重要手段
企业发展的外在表现有很多方面,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软性实力之一,不仅仅体现在作为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企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被员工所认同和融入的集体氛围,没有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最高追求,那么我们可以说,即使它创造了再多的社会财富,也不会健康并持久。在很多的企业管理书籍中,企业文化都有不同的含义,有些认为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有些则主张企业文化是个体在某个特定企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为此我对一部分代表性的概念进行了仔细地揣摩,我认为以上的说法都过于片面,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由企业管理者倡导的,在大部分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感觉氛围、企业形象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先进与科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服务理念。任何墨守成规和专制武断的文化氛围对于企业的成长都是有害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地扬弃。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才是体现时展方向的文化,才是有生机活力的文化。
企业文化的和谐与人本造就了员工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企业与人的共同发展,综合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共赢前提下,只有和谐且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前进的动力上减少内部摩擦与阻碍,加强动力输出的精神源泉。要实现企业目标,就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使员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用团结协作、团结奉献的信念去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具有时代性和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持和重要动力
在思考与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作者往往会将二者的范畴归一或混淆。就我的理解而言,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是互相依存的独立概念。民族文化能够反映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催生着民族文化;时代文化能够体现时代精神,而时代精神又以时代文化为集中体现。同样的,对于企业内部来说,精神力量是通过文化铸就,是文化建设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具有时代性和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更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内在支持。
我工作生活在一座传奇的城市——大庆。在我工作的企业,就具体体现在“精”、“勤”、“严”、“谨”四个方面。“精”,体现在业务水平上。我们一贯推行“一岗精、二岗通、三岗懂”要求,对本岗业务水平掌握精准,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点;只有做到本岗技术出色,才能进一步在其他相关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定期的岗位明星评选活动,岗位技能大赛活动对促进员工增强业务水平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勤”,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从公司到各个录井队,从领导到基层员工,都无不把“勤劳苦干”体现得淋漓尽致,录井工作环境是艰辛的,任务是繁重的,大家都端正态度、勤勤恳恳、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力求最好最快地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严”,体现在把关验收上。我们提出了“重要数据零错误、资料评比优质化”的高标准要求,资料成果在交给甲方之前,要经过技术人员整理、评价中心验收、施工基地验收员验收三个环节,确保重要数据百分之百准确,全部资料达到优质水平。“谨”,体现在工作作风上。要求在统计数据方面极其严谨细致,任何一个数据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绝对不能出现丝毫错误,从现场数据的收集到后期验收的核对,工作人员都坚持谨慎原则,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3.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是企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现
一个集体的团队观念与大局意识,决定了这个集体的发展前景;一个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取决于生产和服务水平,更取决于内部凝聚力的充分发挥。众人划桨开大船,拧成一股绳,内“凝”才可外“争”。
关键词:企业战略;自主创新;核心能力;企业文化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及其界定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的分类以及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1-4];从是否形成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企业核心技术与新产品价值的辨析[5-6];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分[7]……。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和政策法规角度分析居多,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尤其是对自主创新实现过程中的要素分析欠缺,更多的是对“创新”的认识,习惯采用各种创新标准对自主创新进行划分,这样虽然容易从某个创新的角度理解自主创新,但并不能抓住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主”的理解不足。本文从企业战略层面讨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导向和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着重分析“自主”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表现,进而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共同特征。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Hamel和Prahalad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分。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尽管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稀缺性(某一企业所特有的)、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等特征。
自主创新的提出在宏观层面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落实到微观层面主要就是引导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企业的核心能力里,技术能力是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其他核心能力都是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的改变从根本上要求其他的核心能力要与之相适应。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并不符合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只有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而言,自主创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能动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来源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①模仿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模仿已有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而产生与原有技术的差异性,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它是在率先者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的技术扩散,尽管可以回避研发风险,但其毕竟是一种跟随创新,所以形成的核心技术档次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具有扩散性,易于模仿,在市场上存活的时间不会太长。②自主型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的以满足或创新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其优势是使企业拥有率先独占性的核心技术并进而创造消费市场,但这种创新方式需要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等作为保障。③集成型技术创新。集成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等多种技术范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构成一种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对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利用技术之间的协作性和系统支持性使创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比单一技术的贡献之和大,亦即1+1>2。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某些在单一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能通过集成创新在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集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技术范式彼此之间的契合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错,因此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等作为保障[8]。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方式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自主性的则是第二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创新。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自发展战略不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第一种技术创新方式通常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创新方式,此时模仿性技术创新方式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对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集成创新往往要求单个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此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性也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两个导向的沟通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要解决自主创新的企业导向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创新与企业导向的关系入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受两种企业导向的影响。①以企业家为导向(entrepreneurial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联系,它通过企业家管理的一般过程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来。Schumpter认为,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就是愿意打破既定的框架,更容易推动企业突变式的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从而以技术为根本优势确立市场优势,并进而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9]。②以市场为导向(market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企业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快速捕捉和反馈为主,表现为相对竞争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层次满足顾客偏好。Hamel和Prahalad认为,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仅限于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上,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可能更多地关注现有产品线的延伸,而不是寻求对现有的和新客户的潜在需要的更深挖掘,会忽视在新市场中寻找新机会和开发新产品[10]。Christensen和Bower则认为,市场导向的创新容易使企业资源配置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渐进式创新[11]。
显然,以企业家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突变式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渐进式创新。那么,对自主创新而言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企业导向,从而有突变式自主创新和渐进式自主创新之说?笔者认为,从企业家精神、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出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自主创新的过程既要求企业家精神体现出“自主”的特性,又要求通过市场导向反映出“创新”的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34)[12],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望、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首创精神、成功的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13]。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表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上自主创新的形式是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的自主性,也是企业家导向最集中的体现;而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性表现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这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但是此时的市场导向要强于企业家导向,企业模仿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集成创新的自主性更体现在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力上,而创新的效果则需要市场的检验,因此集成创新最能够体现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图1给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导向在自主创新各形式中的体现和相互关系。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企业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即显露在外部的人们可以直接察觉到的诸如企业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这些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二是内隐文化,即较深层次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诸如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内隐文化影响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却首先是在外显文化上,进而影响内隐文化。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相互影响,彼此协调。
内隐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目标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企业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对自主创新有影响,但通常情况下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要求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自主研制自主开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短期目标除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应为自主创新积累力量,一味依赖引进技术去达成企业短期效益的做法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危险的。二是企业价值观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的价值观是比企业目标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通常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无论具有一个充满朝气、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还是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价值观,都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前者可以在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给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各种有利的环境,而后者极有可能使自主创新流于形式和口号。三是企业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精神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正如不是每个企业都存在企业家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企业精神,而一旦企业家的精神影响了企业中每个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能够领悟并贯彻这种精神,那么企业家精神就会上升为企业精神。罗宾斯(S.P.Robbins)和库尔塔(M.Coultra)认为,在企业中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组织(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组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对企业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精神的认同感。从前文对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讨论得知,存在企业精神的企业也一定是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塑造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塑造企业精神本身就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自主创新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这种影响主要作用在外显文化即对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的影响。自主创新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本身对外显文化的影响,二是“自主”性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也就是以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指导的内显文化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见图2。
技术创新在企业中以一种内部变革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结果体现在促进企业制度中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技术创新在企业中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企业的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具体地说,技术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组织和人事管理等所表现的外显文化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而发生变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这必然导致企业结构的变动调整,此外,技术创新也内在地要求对技术创新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掌握更多的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都会引起企业结构的变动和重组;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和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重新定位。技术创新会引起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人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变动,依靠新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认同并改变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
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则要求企业在制度、结构和经营上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比如,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的人事制度能给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迅速决策、共享创新资源并抓住市场机遇,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可以创造新的顾客需求。
四、结语
企业真正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自主创新是企业能动性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这种自主性不是靠行政命令和资金投入就能够获得,而必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战略层面的一般要素也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中将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有意识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体现自主性的重要标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导向,以企业家为导向的更偏重于原始创新,企业家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则偏重于消化吸收创新,为自主创新打下市场基础;集成创新既体现了企业家控制力,又注重市场检验,因此最能体现出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不仅要在制度、结构和经营层面体现企业家精神,更要深入到企业目标、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尚勇.从科技经济两个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中国科技产业,2005(3):16-17.
[2]朱高峰.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光明日报,2005-11-13(A3).
[3]王元.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J].深圳特区科技,2005(7):56-57.
[4]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学研究,2003(4):423-427.
[5]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9):68-69.
[6]毛建军.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科技促进发展,2006(6):36-46.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45.
[8]李宇,高良谋,关伟.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485-488.
[9]约瑟夫•熊彼特.企业家的职能[J].冯文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3):61.
[10]HamelG,petingforthefuture[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4:57.
[11]ChristensenCM,BowerJL.Customerpower,strategicinvestment,andthefailureofleading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197-218.
关键词 思想政治 企业文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及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需要企业全体职工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包括企业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灵魂,是彰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协调的工作环境关系,对人的意识、观念、态度、行为的形成产生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规范企业职工的行为,促进电力职工产生对企业观念及企业目标、准则的认同感,提高企业职工的使命感及其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加强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建设注重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来实现管理,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基本,是企业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是理解职工、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的最大潜能,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职工,也有着与思想政治工作共同的指导原则。电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及精神层面,诸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统一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宗旨、企业风气等等,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企业文化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职工的个体意识、观念及素质的提高,同样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及保证。因此建设电力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精神文明,创造电力企业文化氛围,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大部分内容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可以划入企业文化的范畴,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电力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的主要手段,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以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正是有了企业文化这一形式的依托。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选择好切入点,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过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工作人员根据电力行业本身的特点,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全面提高电力企业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及企业精神,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维护电力企业信誉,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将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在工作的着力点、任务及方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各有特点,但双方有着相同的功能、核心及工作内容,两者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将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两者各自的优点,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通过企业文化的特殊功能去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力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建设电力企业文化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工作当做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去引导和教育电力企业职工,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职工,坚决摒弃低级趣味、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观,防止由于企业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引发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副作用。借助一定的方式,有效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帮助企业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运用相应的精神手段及物质手段,研究职工的共同价值取向,通过一定的刺激引发职工的思想动机,注重培养电力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突出职工自我激励的功能,调动职工内在的积极性,增强其内在激励,使职工能自觉地将企业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
(二)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优势营造电力企业文化氛围。
建设电力企业文化,需要形成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对电力企业职工的行为起到约束、感染、鼓舞等积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在宣传方面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宽、传播迅速、寓教于乐、化虚为实等优势,能对职工起到很好的鼓动及教育工作。电力企业精神的弘扬,先进典型的树立,及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都离不开强有力地宣传。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要本着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并重的原则,大力推广并运用多种现代化宣传工具,进行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宣传,例如利用企业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开展企业精神的教育,组织专题讨论,宣传先进典型。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及途径,努力营造电力企业文化氛围,例如组织电力生产劳动竞赛,宣扬先进人物典型、以企业精神为主题,展开征文、知识测试、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使职工在真真切切的物质利益体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以此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优势作为载体,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提升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从而塑造良好的电力企业文化,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成都市成电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油田企业 制度文化 经营管理
油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从初始创业时期自发产生的计划经济传统文化到油田企业新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自主形成,文化建设完成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二次创业时期的市场经济时代的顺利转型。至此,油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成功的,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其他主观方面的原因,从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油田企业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或者与国外知名油田企业优秀企业文化相比,依然需要创新,需要再造。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复杂概念,它是由企业的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构成。外显指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联谊活动;内隐指为达到总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成的整体风貌或称企业精神。
二、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油田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理解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油田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认识不高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油田有的同志对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理解不透,存在思想认识上不重视,制度不完善,政策上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同志割裂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连续性,以自我为中心,另起炉灶,另搞一套。有的认为企业文化是喊在嘴上的口号、贴在墙上的标语、写在本上的条条,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有的认为企业文化无非就是企业的各项业余活动,如唱歌、跳舞、体育比赛、编编厂歌、设计标志等。这些认识都是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形式,而没有看到企业文化的本质。
2、职责不明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领导者自己根据经营目标而确定的一种经营管理思想,并且把它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没有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企业文化是不可能培育起来的。油田不少单位虽然也制定了规划,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政工部门的事情,把责任落实到政工部门头上。单位的经营管理理念也不是由企业领导者首先提出的,而是由政工部门提出来并直接负责的,因而它并没有成为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者自觉的管理行为。
3、筹划不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周密部署,长远规划,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展开,配套建设。但油田不少单位面对浩瀚的参考资料,面对专家们五花八门的见解,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企业文化真正成了看上去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的东西。有的单位缺乏周密规划,等着局里具体的安排部署,工作缺少主观能动性;有的不分主次,四面出击;有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等等。中外知名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建设应该遵循基本的规律,立足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三、油田企业现代企业文化的经营策略
1、企业价值观的统一
价值观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推崇的基本信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各种决策行为,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公司文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油田企业含有多种行业,把它打造为紧密型的联合体,就必须有一个共同认可遵循的企业价值观。面对新形势,如何提炼、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是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员工奋斗的信心和动力之源,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的精髓所在。充分展示“以观念更新推动理念创新”的核心原则。我们要根据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特点,注意塑造和调整价值观,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带来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指导思想由“以原油产量为中心”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管理机制由“传统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运作方式由计划调节向市场导向转变。构筑起“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企业发展战略,提出“资源探明率最大、油田采收率最高、整体经济效益最优、员工队伍素质最好”的奋斗目标,构建起公司价值观的格局。
2、企业精神的培育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体意识。它对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我们必须切合实际培育体现时代要求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精神。我们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大讨论”,内部征集等活动,进一步明确我们的目标追求,丰富拓展我们已有的企业精神。要注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倡导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又要注重时代特色的赋予,倡导员工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还要注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倡导员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注重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关心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把企业的利润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我们要通过采取领导者的身体力行、大力倡导,选树模范人物进行典型示范,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形势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和会战优良传统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开展各种各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进行渗透熏陶等,从而使全体员工真正领会和理解企业精神的内涵,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群体意识,真正地发挥企业精神的作用。
3、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
通过宣传贯彻落实管理理念,营造业绩至上的文化氛围,推进流程再造,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业绩考核,实施“三岗”动态管理。通过宣贯“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先进的组织文化,推进新的管理模式,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构建作业区管理模式,实行科研项目课题制等新的管理方式。通过宣传干部新形象标准,拓展审计监察领域,整治管理薄弱环节,提升油田管理水平。在公司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文化力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企业制度文化的强化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权威因素,它规定着企业文化的整体性质,是企业有组织、有秩序运行的保证。强化油田公司制度文化体系要按照科学性、规范性、鼓励进步的原则。制度内容应准确地适用油田公司的自身实际,既不让员工感到高不可攀,也决不迁就企业现存的某些落后现状。要把“以机制作为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融合为手段,赋予管理制度与文化内涵。”作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将其融入文本化管理,使以文本为载体的制度文化与理念文化有机结合。在文本管理中凸显人文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彰显制度刚性,使油田企业的优良作风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中,得到创新和发扬。
当前,油田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观念形态文化已经植根于企业的管理层面和干部职工的行为中。文化的力量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环境条件,必须进一步加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以文化力打造竞争力,提升油田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春艳: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企业文化建设掠影[J].石油政工研究,2008(5).
[2] 宋旭生: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创建油田企业文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2).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一、重视企业的地位
创业教育课程只有学校方面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需要企业的大力扶持。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职业院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保障。对于创业教育来说,教师应该保证学生优先学习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结构。个别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并不系统,课程内容分散、数量少,师资队伍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还有许多职业学校没有开设实践活动课程,第二课堂的教育培训较少,也没有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实地培训,实践训练课程和其他必修课程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的企业精神不足。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不够彻底,学校的教育过程缺乏创业教育课程的完整体系,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现象。
二、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企业培训
创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企业和学校教育必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课程结构,以培育企业精神,从而实现企业能力知识和创业精神。我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试验班和网络仿真企业的课程模式。创业教育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技能需求和自身的发展选择相应的选修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仿真培训班是学校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拟培训课程。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创业精神为目标,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差别,通过学习内容的方案选择,为后续的创业发展夯实基础。创业与创新可分为管理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理论等几个部分,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涵盖的内容与实践培训的基本内容相近,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自觉精神、创业能力和心理素质。企业则会提供相应的机会与情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学生在这一教育体系中学会利用企业资源,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打造自己的创业团队。学校还可以安排相应的文化课程椭学生了解企业管理,从而真正理解创业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创业之路打下基础。创业教育中要应用多媒体教学、专题讨论和模拟经营等多种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显示文字、图形和声音信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调查研究和总结还可通过集体讨论认证其可行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设立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以完成创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校的企业精神,建立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创业教育课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学校有足够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备培养学生企业精神的有效课程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学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还要结合办学特色、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保证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学校应充分发挥课堂实践优势,利用网络、视频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自身结构,提高学生的企业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李慧,张光辉,文晓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3).
资本主义起源一直是学界争论纷纷,莫衷一是的问题。本文对当前新流行的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几种学说作扼要介绍,借以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起源
资本主义,源于资本,原初指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私人业主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力生产,以获取利润,也即常说的雇佣关系。但是,资本主义到底怎么来的,目前依然众说纷纭。除我们熟悉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起源学说外,还有两种学说:
一、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的精神起源论
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都是德国人。前者著有《现代资本主义》,后者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人都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人们精神和观念的变化,即资本主义精神。但对资本主义精神,两人的理解则完全不同。桑巴特把资本主义精神分为:“企业精神”和“市民精神”。“企业精神”是最初始的,主要表现为人们最初对金钱、货币的“贪欲”追求。这种追求,通过“冒险”、“探险”与扩张侵略观念相结合,形成所谓的“征服的精神”,也即“企业精神”。可是,“企业精神”不能单独产生资本主义,还须“市民精神”的配合。由于资本主义产生,必须把货币和交换价值原则注入商业中,所以,“市民精神”所包含的经济的合理性、个人的节俭、准确地计算等观念,恰为“企业精神”提供了金钱、货币“所需要的准确计算”。由此,“企业精神”和“市民精神”相结合而形成的精神、伦理观念,创造了资本主义。至于资本主义精神怎么创造资本主义:桑巴特先提出了“需求经济”和“营利经济”概念。认为:在前资本主义制度时,占支配地位的是“需求经济”:即人对物品的自然需求。那时,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可在资本主义方式下,“营利原则和经济的合理主义”成为支配地位,经济形态也变为“营利经济”;经济的目的主要是追求利润。从而,营利、竞争和合理性作为一种经济观,形成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成分。营利导致了竞争;而竞争又“使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倾向于合理化”,即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合理化。这种精神改变了人们的精神观念,形成新型“企业家”。接受“这种精神的人,将其转化为行为,便创造出资本主义新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组织。”韦伯也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一种精神伦理观念。这种精神、伦理观念源于受西方宗教和伦理观念影响的合理化观念。这种合理化观念渗入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寻找资本主义起源,就应通过分析其宗教和伦理观念。这种宗教和伦理观念,就是新教,尤其加尔文教。首先,新教的“天职”观念,造就了资本主义勤奋工作的精神。按加尔文教:上帝要求每个人必通过勤奋工作才能光大上帝所赋予的荣誉。因此,人要得救,就不能只靠个人善行的积累,而应依靠勤奋工作、生活节俭、财富积累,此即“天职”,并以勤奋所得成果来证明上帝拯救的意旨。其次,新教要求人们为善。使人们的生活目标、行为日益明确化、合理化。行为的合理化与“天职”精神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观念。受这种生活观念的支配,人们努力奋斗,并尽可能算计行为所获得效果的价值。于是,一种以专注的现实目标、克俭的生活作风、勤奋努力工作和合理的行为算计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精神产生。进而,这种精神,又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天职观念,培养出大批尽职、勤奋的资本主义企业家和政治官僚及雇佣工人,形成独特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同时,由于上帝的保佑,人意识到只要不超越正确的界限,使用财富无可指责,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金钱利益。于是,对经济的追求逐渐取代对天国的热忱。宗教的根系慢慢枯萎,最终为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所取代。
二、厉以宁的资本主义起源论
厉以宁,中国经济学家,著有《资本主义的起源》。他从比较经济史角度,先将产生资本主义的母体------封建社会分为刚性和弹性体制,然后,再将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和非原生型两种类型,以此来解释资本主义起源。刚性体制社会,等级制和身份制严格,社会流动不易,应变能力很差;弹性体制社会,等级制和身份制不严格,社会流动性强,权力结构易变化,社会应变能力强,遇到危机可自我调整。原生型资本主义,即由封建母体内部自然生发的资本主义,如:西欧国家;非原生型资本主义,即依靠外部力量推动而生成的资本主义,如:日本、朝鲜等。在厉先生看来,两种资本主义产生方式其所以不同,完全在于封建社会母体内部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的不同。刚性体制中,由于权力结构固定,行使权力的方式僵化且不容易改变。各权力间也易滋生某种“异己力量”。后随着这种“异己”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促使封建社会逐渐分解,并逐渐孕育出资本主义因素。对非原生型,按厉先生对日本资本主义产生的解释:日本封建社会是刚性体制,由于“缺乏体制外的权力中心与异己力量以及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使它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加之,过渡主要“是由体制内转向体制外的”,所以,封建残余十分严重。以上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看法,是从不同的角度立论。这些观点的提出,无疑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厉以宁.《资本主义起源》[M].北京:商务图书馆,2004.1.
既然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那就如同人的灵魂一样,灵魂有高尚的,有卑劣的,有激昂,有消沉,有求新,有保守……无论灵魂怎样,它存在着,必定存在着。因为有灵魂才有生命。
曾有西方学者将管理比作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有形管理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三分之一,而企业文化等无形管理则是隐在水下的三分之二部分。企业文化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只是占有重要的份额,还是管理的根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上发挥着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
文化体现在四个层面
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四个层次上,即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作风和企业形象。
第一,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文化的反映。同样,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因为其他企业文化层是企业精神的反映。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由价值观、信念等构成,主要通过企业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等方面体现。美国学者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认为,价值观贯穿于人的整个活动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因而,称企业精神是企业灵魂中的灵魂是毫不过分的。
持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并且它们的企业精神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变动性。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百年企业都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并以此克服了重重困难,也凭此迎来了种种机遇,经受历史考验。它们的企业精神具有稳定性。
张裕是我国葡萄酒业的领头羊,从1892年投资创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爱国、敬业、优质、争雄”,作为张裕企业精神,这八个字融入了无数张裕人的心血。虽然时代不同,张裕的企业精神没变。虽然企业精神没变,但体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百年企业正是巧妙地将企业精神的稳定性和变化性结合,打造出了经久不衰的企业文化。
第二,企业制度是企业价值观和信念的反映,体现企业的行为准则。
企业精神首先通过企业制度反映,将抽象的意识转变成具体的条文。企业制度可以使价值观和信念更明确、更具体,使员工对企业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而认识是认同的必要条件。企业制度具有约束性,可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保证企业文化得到实践。
百年企业除了企业生命周期长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力雄厚。这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持续发展的保证。实力雄厚的企业有着庞大的机构,最终发展成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实现一定程度的分权,这就引起了如何利用制度实现分权的问题。世界著名企业均有着令人惊奇的能力将众多的分支机构管好。如果没有优秀的企业制度,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世界上最成功最出名的案例,莫过于麦当劳快餐店。麦当劳快餐店开遍全球,各地都可品尝到一样可口的牛肉饼、感受到一样优质的服务,因为全球麦当劳都有着同样的企业文化。
企业制度反映企业精神,并保证企业精神在该层次得以实现。同时,企业制度也是另外两个企业文化层次的生长基础。
第三,企业作风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三层,体现为员工的工作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应付的方式等。
企业作风通过行为体现,包括企业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企业的行为从宏观上代表企业,员工的行为从微观上代表企业,虽然行为主体不同,但都同样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卓越的企业不仅重视影响重大的企业行为,而且重视细微的员工行为。仔细分析这些能长期发展的企业,不难发现,它们并不是因某一行为而成功,而是靠日复一日地保持良好的企业作风。
全聚德烤鸭店创建于1864年,至今仍是中国响当当的百年老字号。这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聚德也几经沉浮,但今天的全聚德依然充满活力。这源于它“超越自我”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各全聚德烤鸭店在1993年整合成中国全聚德集团公司,使公司从单一分散的格局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发展。
第四,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体现为产品设计、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甚至味觉、嗅觉传递企业文化。这是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到的最直接信息,并由此做出相关的判断。百年企业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企业形象,让人一接触到相关标识便产生联想。在碳酸饮料业,红色的运动的可口可乐,蓝色的年轻的百事可乐,是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虽然它们经常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但不会有人将它们弄混,因为它们的形象有着鲜明的差别。
长久的形象是企业真实的反映,靠宣传炒出来的形象不可长期存在。所以不难理解,百年企业的形象能长久生辉,正是因为它的形象是真实的,是内外一致的。
发挥文化三大功用
首先,面向公众,企业文化具有吸引力。
企业文化是一面旗帜,标明身份和主张。只有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只有个性卓越的企业文化,才能得到公众的青睐。
在工业社会初期和当今社会,企业的职能没有改变,仍然是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企业的管理重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环境发生了巨变――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产品。企业和消费者的地位因此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以企业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消费者选择为主。企业文化就是一张美丽的孔雀屏,只要个性鲜明,便能吸引消费者。同样,企业文化对政府、对媒体、对社区、对合作者都具有吸引力,可使企业成为公众眼中的亮点。
吸引力是一种魅力,能将公众吸引过来,并让公众长久地留在身边。百年企业在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中国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逐渐成熟,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中的企业。
其次,面向员工,企业文化具有向心力。
企业文化不仅要面向公众,而且要面向内部员工。企业文化可以对外形成吸引力,但是这个吸引力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仍在企业内部。再好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内部人的认同和支持,不可能起作用。
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企业文化都有吸引的作用。如果企业是一个球体,那对外就是将公众吸引到球的周围,对内则是将员工吸引到球心。球心是共同目标,到球心的途径是规范行为。员工作为行为的主体,在选择目标和途径时,受到自己意识的作用,企业要达到目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影响员工意识。
个性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文化的几大基本功能,即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增誉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向心力作用。凝聚和导向是向球心集中,约束是以正确的途径向正确的目标集中,激励和增誉是以高昂的情绪集中。所以,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向心力作用。
最后,面向对手,企业文化具有防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