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食品安全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建设

第1篇: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1-0094-03

广西钦州市位于广西南部沿海,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中心区域,近年来,随着北部湾开放开发,钦州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外来人口逐渐增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及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将钦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以供参考。

1 钦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以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围绕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及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经过不懈努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1.1 狠抓农资市场整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职责,依法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对生产全过程实施监督,切实抓好用药管理、督查用药记录制度执行情况。同时,全面强化禁限用农药经营和使用管理,加大对农资市场整治力度,防止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投入品进入农产品生产环节,确保本辖区内不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

1.2 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近年来,钦州市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钦州市浦北县香蕉生产基地、灵山县稻谷生产示范基地、钦南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钦北区无公害蔬菜产地等13个种植基地已经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面积129 333.33hm2,4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灵山县龙武农场“龙武”牌鲜荔枝、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火龙”牌火龙果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的火龙果及系列果酒,灵山县合冠芦荟有限公司及其基地生产和加工的芦荟、金花茶、芦荟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1.3 建立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监督抽查检测

2007年7月,钦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挂牌成立,成为广西沿海首家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权威机构。各县、区农业局也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套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及配套电脑等设备市区东风市场、鸿发市场、市蔬菜配送中心和灵山县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也分别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龙头,县、区监测站和农贸市场检测室为骨干,镇级42个流动检测站为节点的市、县(区)、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网络,全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监管范围。[1 ]

1.4 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为及时应对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钦州市制定《钦州市农产品(种植业)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时预防、发现并处置有关突发事件。2010年2月份发生的海南豇豆超标事件后,钦州市紧急部署,并组织全市农产品检测机构对外地调运到本市的豇豆开展全面检测,杜绝超标豇豆进入钦州市流通销售。

1.5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通过各级农业信息网、农业短信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结合各种下乡宣传活动的开展,组织农技人员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识假防假、农药安全使用等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普及,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教育农资经营户诚信守法经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 钦州市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尚未建立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种植、收获日期,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基础。目前钦州市除了已经通过“三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外,其余均没有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2.2 部分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低

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特别是农民更多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的观念,没有把质量安全摆在重要位置,不按照操作规程和说明书使用农药,施用农药的农产品还未达到安全间隔期即采收上市,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安全消费理念淡薄,购买农产品注重外表新鲜,关心色、香、味及价格,往往忽视内在质量,忘记食品安全。由于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得不到群众充分配合,效率不高。

2.3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目前,钦州市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50多万hm2,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只有12.9万hm2,约占四分之一。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虽然通过产地认定,但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不高,在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13个基地中,只有10个基地申报通过产品认证。全市目前获得“三品”认证的农产品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4 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农药不合理使用。钦州市普遍存在农药施用量大、农药混用多的现象;二是化肥不合理使用。不施有机肥料,单施化肥和偏施氮肥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化肥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使农产品中积累硝酸盐含量增高,品质下降;三是农用塑料薄膜的影响。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及理化结构,造成次生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安全;四是重量轻质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生产者为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过量地使用农业生产化学激素,降低了农产品品质。

2.5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面临严峻形势

随着钦州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大量增加,部分未得到及时治理,含有有害物质的固体物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城郊蔬菜生产基地群众大量使用被污染的水源,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作物或农产品中有害重金属残留超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3 提高钦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对策

3.1 提高组织化水平,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土地流转,引导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同时,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品种、技术、统防统治上给予社会化服务,把分散农户都纳入到专业合作社中,成为社员。达到统一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农药剂量,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真正在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2 要加强检测执法,努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场、超市等环节抽检力度,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二是建立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对上市农产品检测结果,及时公布抽样检查结果,告知消费者。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厉查罚生产、经营点使用假劣农资行为,建立假劣产品曝光制度。四是畅通举报投诉机制,让人民大众参与到农产品安全监督队伍中来,让违法生产、经营者无处藏身 [2 ]。

3.3 狠抓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农产品质量认证

以本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狠抓基地建设。对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形成一批名特优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地推广各类农业标准,并按标准的规定实施生产,打造一批名优特农业品牌。鼓励和扶持生产经营者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同时,要加强“三品”认证产品的监管,深入开展“ 三品”的监督抽查;重点整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规范企业用标行为 [3 ]。

3.4 推行市场准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监控源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 ,把好市场准入关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关键。结合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布情况,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上游连接全市生产基地和区内外各主要产区的农产品经营者,下游连接农贸市场、超市等辖区内零售商和餐饮、团体消费单位。建立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凭证,农贸市场、超市等实施的索证制度,全面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餐桌”前的质量安全。此外,对超标产品要追根溯源,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跟踪检测,跟踪执法。

3.5 扩大宣传,营造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派发传单、举办培训班等各种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参考文献:

[1]叶细养,陈敏辉,林日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质量检测[J]. 生态环境,2004,13(2):294

第2篇: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委《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及《市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我旗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改善食品的安全信用环境,培养食品的安全信用意识,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目的,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综合抓好食品安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的建设,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原则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引导企业严格自律。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工作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行业指导,加大舆论宣传,突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不断提高我旗各类食品企业的知名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制。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框架进行总体设计,并对各部门、各行业的具体建设方案进行指导协调。其它各职能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行业协会对其会员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行行业指导和服务。食品企业做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抓实抓好企业内部信用体系建设。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行社会监督。

(二)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制度。食品安全信用的征集是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运行的基础。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信用的评价、披露以及监督。包括各类信息的征集原则、征集方式、征集渠道、征集内容、征集标准及具体要求。

食品安全信用的征集要坚持依法,客观和公正征集信用信息,保障信息质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原则。

(三)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包括评价机构、评价指标、评价原则、评价等级、评价方法及评价的效力等。

食品安全信用评价要坚持独立公正和审慎的原则,严格按照标准和秩序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结论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原则。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化分为A、B、C、D四个等级。

(四)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制度,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制度包括披露机构、披露原则、披露方式及披露要求等。

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应当遵循依法、客观与公正的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五)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根据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结果(信用等级),对食品企业实行分类监营,对长期守法诚信企业要给予宣传、支持和表彰,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实行重点监管。

四、具体实施步骤和行业

第一阶段(年1月——12月)主要从乳制品行业、肉类行业、酒类行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第二阶段(年1月——12月)主要从粮食行业、蔬菜行业、食用油行业、水产品行业、调味品行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第三阶段从年开始,在其它食品行业全面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各行业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五、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明确相关责任,旗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成立食品安全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要责任到人。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信用氛围。各部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信用宣传活动,形成讲信用、重信用、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3篇: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要勇于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今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所以,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突出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问题[1]69。食品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和全球消费者关注的热点,2011年益普索(Ipsos)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90%的受访消费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开设背景与发展现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政策法规、道德诚信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其学科涉及农学、工学、营养与卫生、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其技术涉及食品加工、安全标准制定、分析检测等技术,其管理过程涉及政策、法规、文化和消费观念等问题[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急需一批具有现代食品安全理念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河北科技大学于2002年提出申办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新专业并获批,成为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117所大学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其中农科院校42所,理工科院校28所,工商大学8所,师范院校9所,医药类院校6所,综合类院校24所。河北科技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短短十年间有近120所高校增设该专业,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2]。该专业在探索中起步,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学科专业背景及优势不同,有农科、理工科、师范类及综合性院校等,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各不相同,这对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般的食品营养或是卫生问题,也不仅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须对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销售和贮藏整个产业链进行研究和控制,掌握从田间到餐桌所有环节的质量与安全性基本原理及知识。

2.课程内容尚待完善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传统的“营养与卫生”“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或“分析检测技术”,而缺少大食品安全的专业理念。部分学校由于实验条件、师资等方面的限制,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食品风险分析与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课程未能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分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分析检测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而对企业及质量检验机构普遍应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内容涉及很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存在不足,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评价机制等尚需改革与完善。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河北科技大学“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河北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强化实践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一特色,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在新培养方案中,打破过去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增加个性化选修课模块适应不同特长学生的要求,在个性化教育环节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设计各种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效果良好。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彰显专业特色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食品安全学科的发展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制订出既彰显学校优势与特色,又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方案[1]70。河北省是农业大省、食品工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和食品工业强省,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食品工业也处于技术升级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和大型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专家以及校友会的作用,共同研究制定适应食品安全学科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3]53。河北科技大学结合多年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在优化课程体系时,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出发,优化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等必修课程及由类别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模块化)、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创新性和个性化教育环节,分模块设立综合实验,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优选设备先进、工业化水平高、管理规范的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及食品安全检验机构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个性化发展、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3.理顺课程之间关系,有效整合课程内容通过理顺课程关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既继承老课程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又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食品安全学科最新进展补充新鲜知识,使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食品安全学科的新进展、新要求。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加强课程精品化建设,对重要的课程群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如食品工程教学团队、食品化学教学团队、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团队、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团队等,强化了重要课程群的教学力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目前有3门主干课被评为精品课。

4.培养方案中加强个性化教育,强化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个性化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每名学生的优势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选择、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教育,就难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所以,我们在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时,在强基础、宽视野的原则下,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结合学生个性、特长,按卓越工程师、技能型人才、学术(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四种培养模式开设相关模块化课程,供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自主选择;增设个性化教育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有的同学爱好营销策划,就鼓励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市场考察,设计一套某种食品的营销方案;有的同学爱好食品科研开发工作,指导教师就联系有关企业使其全程参与新产品开发过程;有的同学爱好艺术设计,指导教师会邀请艺术学院的教师合作指导学生设计某种食品的包装。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环节个性化教育,结合毕业环节的综合实践锻炼,使学生大大缩短就业适应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课堂教学一直作为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一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研究内容。教学中应贯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方针[2]40,注重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加强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现场教学、引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把相关的学习文献资料、视频、复习题等发送到博客上或讨论版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

2.完善学业导师制,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大学成长规划完善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度,选聘师德高尚、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的教授、博士担任班级的学业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情操、兴趣、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协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和成长规划。从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各学期开设学业教育,学科导论,学科进展与前沿,考研、就业与创业课程,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就业去向,教师的研究方向、特长及成果,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巩固了专业思想,树立学好专业的自信心、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3.改革课程考核考试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理论课程学生成绩评定为标准化试卷考试成绩加平时课堂成绩[3-5],过于僵化,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论推导能力,缺乏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试点选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原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等几门课程,改革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模式,如食品营养学中增加了食品品尝课、营养食品设计论文等环节,使学生从枯燥的食品营养学基本知识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食品卫生原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等课程的考核均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或社会调查环节,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或生活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学业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三)构建渐进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更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4-5]。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根据特色专业任务书要求,参考国内相关院校的经验,河北科技大学构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渐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规律,设计了四个实践教学平台,即“基础实践教学与能力平台”、“学科专业实践与基本技能平台”、“提高性(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前三个平台与传统的实验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与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但内容和模式有所改革,同时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突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课内实验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校企结合实践环节、科技创新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

1.基础实践教学与能力平台该平台由基础实验实践模块和社会调查实践模块组成,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通过这样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基础实验实践模块的改革:该模块将传统实验教学的验证实验改革为基础性实验综合和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并通过内涵建设实现学生基本技能、基础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新性实验内容不完全依附于单一课程,进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调查实践模块的改革:该模块主要解决学生在获取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基础创新能力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大三的暑假期间,进行社会调查,熟悉行业。其调查内容可以是销售情况,食品安全关注度,行业技术创新与效益的关系,食品法规与标准知识等,以使学生接触行业,思考行业,从而进一步产生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增强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分别开设了“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卫生安全原理与实践”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培养其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是实践性很强、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大胆改革并且与食品安全形势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对学科两大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增设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食品工程综合实验中增加自主设计新型食品实验项目,教师仅给出实验项目的方向,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考察、自主设计工艺、配方、产品质量指标体系,然后准备材料,进行加工,最后由指导教师及其它同学给予综合评价,这样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组织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食品安全综合实验同样也设计了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结合目前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比如面粉增白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自主准备试剂、样品及仪器,然后进行实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合理的结论,全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

3.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由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块和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块组成,代替传统的实习与实训教学,通过这样的改革,突出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块改革:该模块提出校内基础工程能力培养多工厂的集中认识实习集中性导师指导的生产实习集中、定点与兼顾就业方向的毕业实习模式。校外生产与毕业实习是工科院校毕业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河北科技大学目前与河北三元乳品有限公司、河北黑马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河北养元食品有限公司、河北凯隆达食品公司、石家庄君乐宝乳品有限公司、河北惠康食品有限公司、石家庄米莎贝尔食品公司、河北省食品检验院、河北省检疫局、河北农林科学院、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石家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河北省粮油质量检测中心等16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及实习实践合作关系,做为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学生达到一定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培养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学院已将食品工程综合实验室、食品安全综合实验室及各教师的科研室作为开放性实验室,供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的经验,我们建立了鼓励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接受科研训练的机制[6-8],使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学科发展信息,掌握先进技术。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大赛、石家庄青年科技发明大赛、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项目,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近三年来食品学科学生获得学校资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2项,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人数达120人。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毕业论文与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学生在学校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集中检验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情况。针对目前高校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工程创新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双导师合带毕业论文或设计,允许学生在企业做论文或设计。近三年来,有17篇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近两年,本科毕业生在核心期刊12篇。

5.产学研合作平台结合河北省地方经济建设与优势资源,构筑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自项目立项以来,河北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与多家企事业单位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河北省三元乳业公司共建河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共建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与河北黑马粮油有限公司共建石家庄谷物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石家庄米莎贝尔食品公司共建焙烤食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上述平台建设,使实践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内扩展到校外,研究与工程全覆盖。通过教学设计、实验分析、课程小论文等多个环节,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科研创新计划、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和企业产品研发竞赛)等科研训练,以及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工程设计与科研论文培养环节,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这种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能力。此外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食品检验师资格考试、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质量工程师资格考试等,有力地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5%~98%。

第4篇: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食品安全是基本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此使我们警醒,必须深刻认识食品安全的社会属性,探索建立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工作被动局面。

食品安全工作的社会属性比专业属性表现得更广、更深、更强烈、更突出。以前我们只注意研究食品安全工作的专业属性,试图通过监管部门“单打一”式的自身努力破解食品安全难题,实践证明这是远远不够的。

食品市场主体是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食品生产企业46万户,经营企业560万户,餐饮服务企业345万户。食品产业是一个超长链条,包括农田到餐桌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酿成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消费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世界上没有一种商品像食品一样具有消费的广泛性、恒久性、巨大性和不可替代性。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5,也就是说国人近四成生活支出是食品消费。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复杂而众多。产业内部因素,如企业设施设备条件、人员资质、诚信意识、管理机制等等;外部因素,如法律制度、监管力度、产品标准、检测手段,甚至土壤、大气、水污染情况也会成为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从我国食品管理体制的变迁可以清楚看出,食品安全社会属性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日益强烈的挑战。上世纪八十年代食品由卫生部门管理,九十年代变为卫生、质监、工商几个部门协管,进入本世纪后慢慢形成多部门分段监管格局。

那么现阶段如何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呢?笔者认为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和保障。2009年我国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但这部法律在企业主体责任设置、违法行为处罚惩戒力度、行政责任追究等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同时无法适应十后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的需要,这一点业内同仁持有共见,应当立即修改完善。同时要依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专业法规,如《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食品生产企业认证管理办法》、《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管用的法律 体系。

深化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加强食品执法队伍建设,改善装备条件,整合技术资源,强化经费保障,提高监管效能,加大责任追究,构建长效机制。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生产经营的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实施产品质检报告法人代表签署制,对违法违规企业加大依法惩处力度。

针对目前“小、散、乱、弱”的产业现状,提高食品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通过产业政策加大扶优扶强和淘弱淘劣力度,支持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鼓励优质资本改造传统食品工业,稳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做大做强名优食品品牌,提高集约化水平,大力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推动产业升级。同时,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构建统一、竞争、公平、有序的食品大市场。

食品产业是良心产业,要在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同时加强食品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发展行业协会,深化诚信教育,开展企业诚信等级评定,实施动态管理,开展诚信员工评选,大力树优树模,切实弘扬讲诚信、讲良心、讲公德、讲奉献的行业新风尚。

一方面加强群众监督,广泛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食品法治意识和识假辩伪能力,培养科学理性消费心态,自觉成为食品安全的维护者。另一方面加强媒体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政府、企业、媒体三方联系和互动,实现信息共享,注重正面宣传,及时曝光假劣案例,疏导和理顺公众情绪。

第5篇: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0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有害生物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田地环境治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对数据进行公正、客观和准确评判,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1.1建立检测机构并配备了设施和人员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后,我国相继成立许多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由县、乡(镇)和生产部门组成的三级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机构。机构建立后,又相继配备了设备和工作人员,设备方面,配备了快速检测农药仪器、原子荧光设备等;在人员方面,设置了专门检测人员。

1.2开展日常监测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立后,在设备齐全、人员充足的基础上,开始了监测工作,从2000年开始,陆续建立了100多个监测点,其监测工作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了最基础、最科学的数据,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水平得到保障。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县级检测站建设难度大,职能划分不明确

受资金限制,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的难度比较大,另外,人员和技术也不够成熟。即使通过努力建设成型,但正常运转也有很大难度,其最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经费做后盾。另外,由于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导致一些项目在申报时争议较大。农业项目的申报一般由农业局来引导,事业单位进行申报,国家每年都会投入相应资金来做项目 ,但这些资金都是规定好用途的,一般是用来购买设浠蚴笛槭腋脑臁K以相关部门想要筹建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一直难以顺利开展。

2.2缺乏专业检测人员和资金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一项技术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正常运转来说,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技术落后,缺少专业人员。缺少专业人员主要是因为检测机构内部人员流动不顺畅,没有面向社会进行招聘,检测机构筹建时没有明确设置,对内部人员安排不妥当。另外,资金的缺乏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顺利运转产生了阻碍,这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正常运转的最大阻碍。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现有检测设备与检测职能不相符,导致很难做好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对策

3.1对经费使用方法进行改革

一是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经费进行预算,以改革目前经费使用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是公益性质的机构,不是经营机构,所以应当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经费预算,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正常进行。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正常进行的关键;二是地方政府应在能力范围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行相应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机构的设备正常购买,并将检测机构的预算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内,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最大力度的支持。

3.2加大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的完整、科学和公正性与检测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应不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检测技术操作、相关政策法规等。政策培训比较简单,操作技能的培训相对复杂,需要检测人员跟班学习。另外,要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送检测人员到高校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相关课程培训,这样能有效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

3.3进行资源整合,按照标准整体化推进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分布并不均衡,体系也并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求布局合理,检测手段完善,技术才有提升空间。一是要完善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检测水平,由其带动县级、镇级检测机构建设;二是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中分清主次,做到有缓有急的建设,以提高整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规划;三是要对农产品质量检测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对工作重点有所分工,并严格坚持原则,这样才能做好资源整合,杜绝浪费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同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建立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来推进农产品生产、开发、加工和包装运输储藏的整体化配套环节。

4结语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做支撑,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研发,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

参考文献

[1]任红彦.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现状及优化策略[J].论苑,2011,(06).

第6篇: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基本状况

1.1市场食品安全在流通领域的状况(参考了2008年数据)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2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市场实行监管作业

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2食品经营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经营者自律

1)食品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严把食品质量入市关

2)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设立食品质量监督员。严格执行食品质量查验,查验食品质量的真实性,严防有毒有害、污染、变质、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进入经营场所,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所经营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

4)食品经营者经销的食品质量必须合格、价格合理、计量准确,不经销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相关质量合格证明,出具销售发票等购物凭证。

6)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或者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或者经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检验检疫等部门确认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并依法予以赔偿。

7)食品经营者应当积极负责的维护消

费者权益。对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质量检验检疫、卫生行政等部门报告。

2.2经营者自律是根除违法经营行为的关键。

近年来,尽管各地农村工商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治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销售超过保质期、“三无”、变质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的违法行为,但这些违法行为在农村尤其偏远农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点在于农村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未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严格做到自律经营。

1)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

农村工商所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让每个农村食品经营者知晓该法,并入心入脑,增强经营者自律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时,农村工商所一定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食品经营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笔者所在的农村工商所,就在该法颁布之前,向辖区内的所有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发放了“食品安全温馨提示书”,把农村食品经营者最常见的6种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和相应付出的违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举在提示书上,并在提示书中提醒他们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经营成本,食品经营者一看提示书就明白自己该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门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场检查的频率和查处的力度

农村工商所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市场巡查频率,认真、细致地查找经营者店堂和仓库中的食品,检查其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情况。发现其有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刚开始时务必要考虑到广大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实际状况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议推行行政指导和柔性执法,保护绝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者守法的积极性,相信他们会自觉行动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改正违法行为,做到自律经营,绝不能粗暴执法,一罚了事。但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坚决依法予以重罚,直至其关门倒闭,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经营者,促使其自律经营。

3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有以下问题(以农村为例)

3.1集市散裸装食品的“两防”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集市食品近60%为散装、裸装,虽然有的业户添置了网罩,解决了防蝇问题,但防尘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装食品标示不清晰,调查发现,农村商店所售的散装食品多数无原料说明,无加工日期,无保质期,消费者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3.2农村杂货店食品混放严重。农村杂货店规模较小,卫生状况较差,商品类别较杂,洗化用品与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隐患。

3.3销售三无产品、超期食品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经营业户销售本应淘汰的过期商品,少数业户为牟取利润违规销售三无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3.4部分食品质量堪忧。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冻、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标现象。部分饮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简易勾兑而成,未经杀菌处理,便进入市场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装质量低劣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进行食品外包装,有些企业使用未经充分消毒杀菌的二次包装,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6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部分生产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质食品供应链。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价战略向农村倾销;部分批发商贪图利润,批量采购低价劣质产品;一些零售商只顾“适销对路”,对食品质量置若罔闻,销售低价“三无”商品。很多劣质食品和“三无”食品,正是通过这一供应链条流入农村市场。2)农村消费能力偏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购买能力不强,质量过硬的名优食品难以占领市场。很多农民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时,多数农民辨伪能力不强,在消费时没有查验证照和索要发票的习惯,给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农村埋下了隐患。3)农村市场存在监管薄弱环节。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现出“跨区域流通、多部门交织”的特点,多数劣质食品由外地加工窝点制造并向本地输出,打掉这些加工黑窝点,需要区域合作、部门配合,存在一定难度。农村食品销售网点多、分布散、流动大,难以实现集中监管。

4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建议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制。

要有效整合监管资源,促进监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无缝对接的联动机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全履盖和经常化。

4.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还要继续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提高整体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鼓励其积极举报违法案件,达到实时监管的效果。

4.3强化食品源头监管

要继续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产品建设,对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的产品实行动态监管。要继续加强对外来食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确保食品源头安全.

4.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监管

要大力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要切实落实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销毁、公布制度,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流通环节经营秩序规范。

4.5加大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餐饮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对餐饮卫生的监管力度,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对餐饮单位食品、餐具等进行经常性检查、监测机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要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开展集中整治卫生不合格现象,规范其经营行为,保证食品清洁卫生。

4.6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

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强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

4.7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第7篇: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一、健全监管体制,切实加强全县食品安全监管。

今年,我们把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摆上工作的议事日程。一是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通知》,并召开了全县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成立大会。全县12个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镇长任主任),300个行政村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任组长),初步健全了乡镇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二是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办公室。根据我县实际,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由乡镇安全生产办公室承担乡镇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使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基本实现了食品安全的全方位、无缝隙监管。三是县政府还将食品安全监管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每年拨付3万元专项经费,保障了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我县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得到逐步确立和完善。

二、完善“三网”建设,确保农村食品安全。

为有效遏制假冒伪劣食品向农村蔓延的势头,我们健全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实现了食品消费安全监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一是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建设进展加快。今年,我们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食品流通企业在农村开展连锁经营,构建以城区超市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目前,已建起了10处乡镇综合日用品超市,发展日用品便民超市118家,计划两年内使全县农村食品安全流通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是进一步构建食品安全责任网。今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直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别签订了《20__年度食品安全责任书》,严格落实食品安全领导责任制、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10月份,我们又制定下发了《20__年度乡镇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办法》,将食品安全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不断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了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一网多用的办法,利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成果,在原有农村药品监督网络的基础上,聘任了62名乡镇工作区书记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312名村支部书记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10月份,又组织人员对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共培训580余人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初步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格局。

三、加强12315网络和食品监管网络建设。

我县以深入实施“食品准入工程”为基础,以开展食品专项整治为突破口,实现了食品质量监管从“以打为主”到“以防为主”的转变,为食品安全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一是加强12315网络和食品监管网络建设,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网络化和信息共享,率先在全市开通了12315申诉举报网站、食品监管网站,录入了全县所有生产、经营食品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建立了食品监管网络分布图,及时食品监管信息以及查处销假售劣的个人和企业黑名单,及时对销假售假的单位进行曝光。二是实现了12315进村,到今年7月底,在我县300个行政村全部设立12315联络站和联络员,实现了12315进村率100%,实现了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监管的重心的下移。三是不断加强对基层食品经营户的经济户口的管理,在城乡结合部的重点区域设立食品保障监控点4处,有效的规范了城乡尤其是农村食品经营者的行为。

第8篇: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云南火腿上散落的诺邓井盐,陕西人热爱的黄馍馍,每天早晨叫醒兰州人的牛肉拉面……”美食加煽情,观众被诱惑得直咽口水,其中质朴的人情故事又让人感动落泪。央视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获得了收视,更在网络上获得几千万的点击率。

情节涉嫌造假

在一片叫好声中,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好多网友指出,《舌尖2》涉嫌情节造假。在第一集《脚步》中,开头部分有藏族小伙子白马占堆为了采摘新鲜蜂蜜而爬上高达40 m、相当于十层楼高度的大树画面。一位植物学博士网友提出了质疑:那藏族孩子开始爬的是一棵树干挺直高大的松树,3 h后到达树冠,根据画面中的横枝及树叶判断:树种换了,实际上变为一棵高山栎,前后根本就是两种树。松树很高大,爬起来很激动人心,但是上面不太可能有蜜蜂能做窝的树洞;栎树还是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树洞,但是高度一般不会超过10 m,而且横枝的位置更低。片中解说“40 m高没有任何保护”的时候,网友看出,这孩子离地面其实不会超过2 m!

第四集《家常》也陷入了造假风波。提琴女孩沈子钰的母亲为了女儿学琴,竟然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这样的故事让网友们认为太过畸形;有网友公开爆料,这个故事是编造出来的。

忽略了食品安全的煽情

上面只是提出了细节造假的枝节问题,而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大问题却被忽略了。

笔者不得不指出,《舌尖上的中国》宣传的美食不少可以归于“垃圾食品”行列。编导在介绍和分析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忽略了这一点,片子往往缺乏科学和理性的光芒。

在《脚步》这一集中,50 min的片子,点到的美食数量超过20种,从乐山豆花、陕西拉面、秦岭蜂蜜、山东煎饼,再到台州跳鱼、潮州春卷、房县小花菇、红烧望潮等等,集中了一批土著风味、华夏美食。而此前播出的《舌尖1》的第四集《时间的味道》,则专门介绍了腌制、风干、酱泡等传统方式制作的美食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等等。片中赞道,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片中以优美抒情的语调介绍:“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顺姬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7月头伏时种下的,为了做成泡菜,所以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今天,女儿第一次和妈妈学习做泡菜。朝鲜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个品种,也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味道:凉食的清爽,烹炒的鲜香,等等。漫长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鲜甜的辣白菜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接着片中介绍了苗家腊肉以及黄山咸肉。解说词赞道: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在今天的黄山地区,农家后院里依然晾晒着火腿和咸肉,洋溢着一派田园气息。用腌咸肉制作的“刀板香”是一道待客主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

其实,抛开这些优美煽情的介绍,冷静一点说,腌、炸、焙、熏、烤这些传统的美食制作方法根本就不符合健康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中,前三名就有腌制食品和加工肉食品的大名。泡菜、酸菜、咸菜等等都属于腌制食品。蔬菜在腌制时可产生许多真菌,还会产生致癌物亚硝酸铵;腊鱼、腊肉等食品在熏制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强力致癌剂多环芳香烃。长期食用腌制、熏烤、油炸食品,极易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胃癌重点高发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大约有100万例,其中50万例左右新发在我国,每年有20万患者因胃癌死亡。胃癌高发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其中不科学的食物加工方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降低罹患胃癌风险,需要从纠正不科学加工烹饪习惯着手。

除了介绍通过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方法制作的垃圾食品以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介绍了不少高温、高油、高盐食品,也大都在垃圾食品的范畴之内。

不少美食往往高温、高油、高盐,而以麻辣、高油为主的川渝美食,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川、重庆的麻辣火锅在《舌尖2》中有不少展现。这些多见诸于饭店的美味佳肴实在不敢恭维。营养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孙淑芝曾经指出,饭店人均用油高达83 g,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控制量的十几倍!能不去还是不去为好。

火锅必须要用大量的高温油来炒制底料,只有这样,调料里许多只溶于油的香味物质才能被萃取出来,水煮后再溶解到汤里,味道才会更为浓烈。油多、高温可能比较好吃,但不够健康。高油,是造成人体血脂高的罪魁祸首;而高盐,更是造成人体血压高的源头之一;更为严重的是,高温会使食物产生致癌物质――丙烯酰胺!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更高,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说,应该提醒人们少吃高温、油炸食品。

烧烤食品,尤其是少数民族风味的烤全羊、烤羊腿、烤肉串深受人们喜爱。殊不知,在这些美味食品中,往往含有强致癌物质苯并芘。苯并芘释放到空气中以后,和大气中各种类型微粒所形成的气溶胶结合在一起,8 μm以下的可吸入尘粒大多经呼吸道吸入肺部,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导致肺癌和心血管疾病。

大量流失营养的煲汤

《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不少南方的美食――煲汤,不管是四川人还是广东人,都认为煲汤特别有营养,而且汤煲的越久营养越丰富。其实应该指出,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认识误区。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任何方式都不会增加营养,只会不同程度地破坏营养。煲汤要从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汤的本身,一部分是用于煲汤的食物。煲汤的过程其实就是把食物中的一些营养成分萃取到汤里,是一个营养的转移。转移了多少则与煲汤的方式有关,时间越长转移到汤里的东西越多。

第9篇: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3.002

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使消费者买到放心的产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同时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加强检验检测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的稳定。同时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增强,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之前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三聚氰胺“蛋白粉”,导致数名婴儿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还有使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进行生产等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道保障健康的屏障, 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农产品走向海外市场。

2我国农产品检验检测现状

2.1缺乏产地和技术规程的监督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质量上,对于产品的生产地和生产环节的监控力度不强,同时由于农产品的检测分析仪器不完备,对于产品是否含有农药、兽药的残留和化肥、种子的投入资本是否达到要求都只是依据农户感觉而定的标准,在农产品的后期处理上,例如干燥、分选、储藏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农产品要想保障其质量,首先要从生产时抓起,确保其生产过程的标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生产出符合国家食品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同时在后期也要做好产品的质量保障工作,从而确保产品能够安全、健康的到达消费者手中。

2.2销售渠道检测不规范

由于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较多,致使在流通的环节中因为检测力度和覆盖面不够,使部分农产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而影响农产品整体销售质量和市场的稳定性。

2.3检测体系不完善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检测部门的协作能力、产品认证、检测研究、检测设备、认证体系的完备、普及度等方面都与其检测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2.3.1检测部门缺少协作性 许多的检测部门都是由企业自己组建的,因此很难实现公平、公正的检测,同时会存在企业利益的因素和成分在里面,因而检测结果缺乏客观性和信誉度。

2.3.2 认证缺乏权威性 对于认证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导致认证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认证人才严重匮乏,甚至会出现无证上岗的情况,最终导致了产品的认证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

2.3.3普及度不够 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公众对于认证的认识比较模糊,人们对于企业认证过的产品认同度不高,而且农产品销售市场中存在虚假认证,从而使得人们对于认证产品失去信心。由于存在以上情况,认证的农产品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没有满足公众对于高水平物质生活的需求。

2.3.4认证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缺少认证的咨询和培训机构,也就是说对于已经申请认证的农户和农业企业没有系统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准入门槛较低,对于申请的认证基本上都能批准通过。

2.3.5国际化程度不够 我国的许多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而国内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受检测水平和技术的影响,因此很难获得世界的质量认可。对于外销产品,企业会聘请国外的专家和机构进行认证,致使企业的产品投资成本过高,所以许多企业会放弃这种做法,将产品向国内市场上销售和流通。

3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保障的措施

3.1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素质

建立健全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检测能力,同时要不断吸纳专业的检验检测人才,并做好农产品质量检测项目和范围的覆盖率,定期的开展一些食品检测技术的研讨会、交流会等,使得检测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检测方法

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将检测的维护费、培训费、通讯费、抽样调查费等纳入经费预算当中,同时要做好食品z测的应急处理、信息等工作,从而不断的强化食品安全检测的标准以及改善检验检测的方法,使得所检测的农产品都符合国家对于食品的质量要求。

3.3不断深化改革,科学化管理

将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工作真正纳入到政府的日常工作当中,并建立健全农产品的食品检测体系,不断整合有利资源,如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从而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农产品检测体制。

4结语

我国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贸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要加大对食品检测部门的改革,特别是农产品的检测。本文主要从阐述农产品食品检测的重要性出发,剖析了我国农产品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