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旅游资源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源知识点

第1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从近几年的各地高考卷来看,《旅游地理》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旅游区位评价、旅游规划、旅游与区域发展等方面。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新课标全国卷I,结合时事热点考查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全国卷Ⅱ,考查的是根据图文资料,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山东卷是根据材料,分析崇明岛发展旅游的优势,指出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由此可以归纳出《旅游地理》考查的几个基本特点:

(1)以区域为背景,注重地理事物的分布,紧密联系区域地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2)能力立意为主,注重图表分析,考查地理思维能力;

(3)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考查主干知识,是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系统化和拓宽;

(4)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当年时事地理;

(5)试题一般以两问居多,分值为10分,难度适中。

【复习方法】

1.掌握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要从知识结构人手,做到条理清晰、不遗漏重要知识点,具体要求是宏观掌控、微观落实。

(1)宏观掌控,即做到胸怀全局,可以教材的目录为依据,结合考纲抓重点。如“旅游业”的知识结构:

(2)微观落实,即对知识进一步细化,各个击破。如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可以用知识框图来逐一落实:

2.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

此目的在于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答题打下良好基础。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可以用表格进行归类复习:

3.与必修模块相关内容有机结合。

《旅游地理》与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涉及的经济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等人文地理的分支内容互补。在复习《旅游地理》时要与必修模块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即用必修课程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关注可持续发展。如旅游业对社会环境的作用,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复习时要把握旅游业极强的关联性:旅游业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旅游业规模和收益大,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大。

(2)辩证地思考问题。如旅游规划部分可以贴近社会实际,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有重大影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正面影响;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会带来破坏生态环境、滥用土地、破坏文化遗产、破坏社会正常生活等负面影响。

【典例精析】

基于旅游地理考查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下面以一道《旅游地理》试题为例说明该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例题 (2013年江苏卷)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的旅游活动。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与旅游名城西安联系的加强,延安已成为重要的热点旅游地。下图是陕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陕北发展文化旅游有利的资源条件有____。

(2)在陕北文化旅游资源中,延安最具特色的是____。近几年来,延安迅速成为热点旅游地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

(3)今后延安在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

本题以陕北发展文化旅游为背景,主要考查旅游发展条件评价、旅游资源与发展旅游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题问题简洁明了,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对同学们阅读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也涉及对区域地理相关内容的考查。解答此题要有清晰的思路:

1.明确试题要求。中心词――文化旅游;限定词(句)――各问题中都有答题的限定词(句);指令词――因为是填空形式,可直接“填写结果”(不需要分析、论证)。

2.准确提取信息。从图示区域得出以下信息:各种“文化资源”丰富;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文字材料中的“旅游名城西安”,说明西安的辐射作用强等。

3.理清问题考查的学科主干知识。本题涉及到的主干知识体系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知识体系(见前表)。按本题的要求,第(1)问考查有利的“资源条件”,从旅游资源数量、游览价值高低、集群性、地域组合性等方面评价。第(2)问考查延安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回答延安迅速成为热点旅游地的主要原因,要结合政治、历史等知识认识延安革命根据地。具体回答还是要回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上,从与旅游名城西安联系的加强、交通改善、本身旅游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方面回答。

第二个方面是旅游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知识体系。在旅游开发中难免会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文物古迹损毁等问题。第(3)问可以结合相关知识作答。

4.让术语化答题成为一种习惯。术语即地理学科语言,回答问题语言准确,要素全面,针对问题重点作答,如旅游要素有食、宿、行、游、购、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四个方面,若是就其具体某一方面回答,内容要重点突出;旅游环境保护包括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旅游承载能力)、游客流量、生态旅游等。

【参考答案】

(1)类型多;数量多;地域组合好;游览价值高(任答三点)

(2)红色革命文化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快捷;受旅游名城西安的辐射作用强

(3)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文物古迹损毁

地理小贴士

第2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36-02

1 引言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1],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因,以及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的思路和途径。《旅游地理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国内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均有开设。课程教学旨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与旅游地理相关的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2 《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2.1 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理解旅游地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掌握旅游地理学中所涉及的各个具体内容,最终成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到旅游工作中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能力培养目标

始终坚持以必需、够用和适度为原则,对学生进行旅游地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灌输,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等实际操作,使其具备适应旅游服务一线工作所需要的业务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宽的旅游地理学知识面,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2.3 素质教育目标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始终希望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等特点的“多元素”人才。热爱旅游管理事业,同时拥有勤奋求实的学习态度,遵纪守法的思想觉悟,配合协作的团队精神,适应社会的交往能力,严谨务实的工作理念以及开拓进取的奋斗目标。

3 《旅游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实践教学的目的

旅游教学的关键,就是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不断地在实地进行锻炼[2]。构建《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其次,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及“旅游线路设计”等实践项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将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锻炼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学好本门课程的重要性。

3.2 实践模块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中,根据课程内容,将实践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并做了进一步设计。实践模块一是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调查、分类、评价标准及方法,通过区域旅游资源的考察及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背景分析、整合机制、内容及方法;实践模块二是旅游线路的设计,在实践模块一完成的基础上,学生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位置、交通状况、配套设施等均有所了解和掌握,这时再结合旅游线路设计的框架内容及方法等理论知识,学生就可以基本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旅游线路方案。

3.3 实践环节的推进

3.3.1 认知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第一步是认知实践环节[3],该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进而对今后从事的旅游工作产生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在课内安排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及企业参观实习,也可以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布置学生进行家乡或者学校所在地的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等。

3.3.2 模拟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第二步是模拟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利用校内的多媒体影音教室,旅游专业训练室等现代化实验室,配合课程的理论学习,及时在校内进行情景模拟实践,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实践锻炼的效率,节省了教学成本的投入。在模拟实践环节中,还可以结合管理实践的内容,通过设置仿真的情景模拟,让学生按照其岗位角色来模拟参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塑造学生的高情商素质。

3.3.3 专业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第三步是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的主要实践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进入旅游景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了解并掌握对旅游景区的资源、形象定位、宣传营销、旅游线路设计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经过专业实践环节的学习,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也可以给旅游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有利于旅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

3.4 实践成绩的评定

实践报告的成绩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中实践模块一的考核分数占实践成绩总分值的50%,具体考核要点包括有对旅游资源的感性认识(占总分值的10%)、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占总分值的10%)、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占总分值的10%)、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占总分值的10%)、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占总分值的10%);实践模块二的考核分数占实践成绩总分值的50%,具体考核要点包括有旅游线路设计(占总分值的20%)、旅游景点主体形象和宣传口号设计(占总分值的20%)、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设计(占总分值的10%)。各个同学的具体得分根据其在小组分工中所承担的工作量可以做适当的增减,但是总体得分是以小组的团队综合表现进行打分。

4 《旅游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4.1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实践教学在这一使命的完成过程中具有贯穿始终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保障,所以推广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各所高校应该规范实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在整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大力投入建设好校内实践教学实验室,主动联系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并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模式的积极性,灵活考核实训成绩。《旅游地理学》这门课程应用性很强,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旅游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采用实践教学的模式,可以使教师及时收集到一些典型的案例,这样在讲授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技能。

4.2 有效补充了教师的实践经验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4]。从事旅游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很多都是从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可以说其整个学习工作的环境变化只是从“一所高校”换到了“另一所高校”,始终是“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并没有真正的与社会接触。教师们的理论知识都非常的丰富,可以很好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可是实践经验却相当不够,因此如今全国各大高校在引进新教师时,越来越多地注重其工作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者在应聘教师岗位时更受青睐。对待老教师,学校层面现在也强调专业课教师每年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结合实践,并将此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时间仍然有限。而《旅游地理学》课程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补充教师的实践经验。因为在进行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需要搜集大量的案例,在学生进行实践时,教师亦要一直给予引导、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始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学生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得到了丰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支撑素材。

5 结语

目前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行业的具体需求来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准备、能力提升两方面入手,准确把握课程定位,丰富实践教学的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其与理论教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庆东.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5).

[2]任贤英.《旅游法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第3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中职旅游地理教学 教材体系 多媒体 实践与体会

2005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在高中教育阶段,坚持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和谐发展。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随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从目前教育实际发展来看,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重视接纳,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仍然处于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形势来看,加快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这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保质保量地完成专业教育工作,培养出合格的优质技能型人才,是重中之重。下面我就中职旅游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实践和体会。

一、研究教材,建好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地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为旅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依据教育部对教材一纲多本的编写原则,中等职业旅游类的地理教材达到十余种。不论哪种教材,阐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涵盖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区划、旅游信息与图表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旅游地理》(陈锡畴主编)是服务于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国家规划教材。2002年7月第一版投入使用。为了让教材更加完善,注重旅游和地理的结合,避开难度较大的内容,使之更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于2008年8月再版投入使用,即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陈锡畴王雁主编)。第二版教材的总课时为144,全书大范围来看分为旅游地理总论和分区两大块。课时和结构和第一版保持一致。第一、第二版对比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体例变化。每章前增加了“学习目标”,便于教师和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二)内容调整。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对旅游资源分门别类进一步完善,删除了部分具体的景观点的介绍。以第三节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貌旅游资源”为例。教材一开篇就阐述了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岩溶地貌等种类的地貌旅游资源,与第一版相比增加了海岸地貌和花岗岩地貌。在介绍各地貌特征、分布的基础上增加了地貌成因的分析。把原来布设在开篇的山地旅游资源调放到了这部分的最后讲解,同时删除了具体的山地景观点的介绍。被删除的景观点将适当安排在后面的旅游区划中进行学习。这种调整不仅使教材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更加完善,突出了对地理“理”的学习,而且避免了部分知识前后的重复出现。其二,旅游区划中对各省的概况和旅游资源这部分知识在体例和风格上进行了统一,删除了部分具体景观点的介绍,增加了5A级旅游景区。其三,更新了教材附录中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增加了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版教材突出了旅游与地理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力求学生“知和能”共同发展。

二、热爱职教,科学受训

1.研究学生,备好信息。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基础薄弱、厌学的缺点。因此,中职教师要通过各方面的途径获得学生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特长和爱好,研究他们对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情感的桥梁。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教学,实现中职教育目标。

2.注重教法,科学受训。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台即舞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一堂课的最终效果也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密不可分。针对中职旅游地理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教材内容时,要做到关注自然,关注人文。旅游地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基于为旅游服务的特点,教材偏重了人文方面的内容,忽视了有关自然地理内容的阐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外延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自然地理教学,突出地理的“理”。譬如:讲到武夷山的九曲溪,我们可以讲解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原理。让学生知道河流凸岸凹岸的生成,自然就知道河曲的形成,还可以推想将来河流的发展趋向。一旦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今后在生活实际中一些问题,实现教学的一大价值。再如:讲到武夷山“玉女峰”,可以结合地质学中关于岩石形成和构造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三类岩石的转变。结合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知识,就容易对学生进行“丹霞地貌”的教学。再引用九曲溪两岸的优美传说故事穿插其中,实现旅游地理的自然和人文典故的统一。这样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了地理文化素养,为掌握旅游地理技能做好了质的铺垫。学生学习旅游地理教材时,教师如果对地理知识只是轻描淡写、照本宣科,不做一定的延展,学生就会一知半解,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或者强行塞给学生,必然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调整组合。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尤其那些学生薄弱的知识点和难点,教师应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启发、探究、对话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复习课,教师应采用对比、综合、分析、概括、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系统化。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采用模拟导游的方式进行实战式的训练。当然,对教具的选择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用心探讨体会、合理有效应用,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旅游地理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日新月异。尤其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引起了教学的大变革。多媒体教学以其大容量、直观、灵活、生动、形象的特点,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和景观图片实行多图组合切换,大大提高了读图效率。许多抽象的地理运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模拟展示。化抽象性为形象性、直观性,解决了教学的难题,让学生易于掌握理解。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频声影图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走进旅游地理的天地。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它不是万能的,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多媒体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譬如,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把整个教学课堂交给了多媒体,完全忽略了传统教学,课堂从头到尾由多媒体全权代表,一气呵成。于是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失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者的角色作用,最后学生在大容量的课堂中,完全按照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件模式和固化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学习,失去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灵活反馈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样将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堂上也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有的教师在课件中辅以大量的精美图片、特种声效、绚丽多彩的色调和有趣的动画效果,目的是使多媒体课件更加完美。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精美图片、特种声效、各种色调和动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上带到“欣赏”上,最终成了学习的干扰,违背了设计的初衷。

我们并不否认多媒体的教学功效,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师。除了优质课、汇报课外,更多的是平时教学。平时教学应把多媒体定位在“辅助教学”这个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实用性,凸显教学效果,解决教学问题,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科学统一,有机相融,优化课堂,提高成效。

(3)注重学生实践和技能的训练培养。

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和技能的培养。这一点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不同的,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根本点。中职旅游地理教育必须以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实践与技能的训练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旅游地理专业的特点,营造浓厚活泼生动的职业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在教材景观点的教学中,通过职业导游课堂模拟演练,创设职业情境进行导游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班级学生分成3-4组。分配各组学习任务,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中各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以导游员的角色介绍景观点,其他学生充当游客,并且向导游员提出一些问题,导游员解决游客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投入情境角色中,感同身受,培养旅游服务技能技巧。在学习各省区的旅游资源时,以组为单位合作设计游览路线,编写导游词等,并通过课堂交流,加以充实完善。此外,利用家乡的旅游资源,如白水洋,鸳鸯溪景区等。通过学校的引荐,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到景区的旅游服务中,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环境教育,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技能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体育旅游概论》(柳伯力,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年版)就是应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且可以衍生出很多新的供给产品,因而体育旅游聚集了广泛的关注点。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大量普及,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变得多种多样,人们开始了解到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旅游方式。而体育旅游也是一种独特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它和乡村旅游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只有把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二者的发展壮大。而且,两者的结合对于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体来说,《体育旅游概论》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者对乡村体育旅游的论述是非常新颖的。一直以来人们对体育旅游关注的重心都在城市,而相对地忽视了乡村的体育旅游。乡村地区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促进了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目前,乡村旅游活动和体育旅游活动逐渐融合为一体,而体育旅游活动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概论》一书就从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体育旅游对乡村的影响。首先,体育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有助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作者又阐述了体育旅游对乡村社会价值的影响,例如可以促进农民的健康,更新r民的观念,提高乡村的知名度,有利于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体育旅游可能给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促进乡村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办法与措施。

第二,论述内容全面,结构完整、视角广阔。本书论述内容全面,论述了与体育旅游相关的多个方面。比如,生态旅游的萌生和发展,生态旅游包含的生态旅游资源,如何去开发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与社会经济、城乡发展、社会休闲、生态环境等的关系,生态环境该给人们的文化体验,以及生态环境的各种分类,生态环境安全救援体系。此外,作者对书中某个知识点的论述也是多元的。比如,作者在阐述中国学者关于体育旅游的定义的时候,就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即社会学角度、市场学角度和旅游学角度。这种全方位的论述,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作者活跃的思维习惯,而且让人们对体育旅游有更加透彻的认识,拓展了读者的眼界。

第5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一、考查地域范围

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把“乡土地理”的范围规定为:一般包括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和本县地理;而国家教委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1987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则规定了“乡土地理限于本县(市)地理”。

根据对以上相关文件的解读,淮安市乡土地理教授和考查的地域范围应立足于淮安市。

二、考查内容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其范围为东经118度12分~119度36分,北纬32度43分~34度06分,与连云港、宿迁、盐城、扬州等市相邻,是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交界线上的重要城市。

2.地形: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全市绝大部分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只在盱眙县有少数丘陵。

3.气候特征: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光能资源潜力较大,年日照数2250~2350小时。全市热量资源充裕,无霜冻期为210~230天,可以满足一年两熟制的需要。本市濒临黄海,季风气候典型,自然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毫米。

4.土壤类型:部分地区因处于黄泛区,属冲积土。

5.自然资源:淮安是物产富饶的江淮明珠。淮安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宽广,盛产水产、林果、蔬菜、畜禽及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果等五大主导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地下蕴藏有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探明的岩盐藏量达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凹凸棒土储量占全国的70%以上。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区划:全市共分为四区(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淮阴区)、四县(涟水县、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

2.交通:以陆路交通为主,重要的水路交通有京杭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等,铁路交通有新(沂)-长(兴)铁路,北与陇海线相接,南与沪宁、宣杭线相连。2012年,淮安市将建成涟水机场,开创淮安航空运输的历史。

3.经济: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5.83亿元。从经济总量上看,淮安市在苏北一直处在中等规模。

4.旅游资源:新世纪以来,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专门成立了一镇三湖旅游开发区,重点打造河下及勺湖、萧湖、月湖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成立文化旅游工作及旅游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文化旅游工作。

由于发现了漕运衙门遗址,府衙开发被提上议事日程,一部分景点也开始恢复修建,已经得到了省文物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淮安历史文化核心区楚州区已有国家级文物单位2处(故居、淮安府署),省级10处(关天培祠、墓、金天德大钟、文通塔、青莲岗文化遗址、漕运总督遗址、镇淮楼、华中分局旧址、吴承恩故居),市级39处(原有县级的全部提升为市级),已成为江苏省的文物大县(区)。

三、考察形式

(一)知识点的独立呈现。

A.① B.② C.③ D.④

(二)以淮安为载体,考察综合地理知识。

[例题]家住淮安的璐璐与纽约的姑妈互通电话。璐璐:“姑妈,晚上好!”姑妈:“璐璐,早上好!”同一时刻,璐璐和姑妈所说的时间为什么会有差异?(淮安市中考第1题)

A.两地季节不同 B.地球自转影响 C.地球公转影响

[例题]家乡淮安白昼时间最长的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在(淮安市中考第8题)

A.40°S纬线 B.20°S纬线 C.北回归线

(三)将多个乡土地理知识点集合起来以题组的形式考察。

对淮安市地理中考来说,最重要的集合点就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也成为历来会考和中考常考的类型。

[例题]在历史典籍中,淮安一直有“居天下之中”之称号。淮安将修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纪念碑,同时计划筹建农田风光主题公园和两淮民俗博物馆,“主题公园”将横跨河流(淮河)两岸。(2007年淮安市中考第18~20题)

请结合淮安市地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A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它是

A.鄱阳湖 B.洪泽湖 C.太湖

19.淮安所处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大致是 ,

A.秦岭―淮河一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C.400mm年降水量线

20.修建“主题公园”,目的是让游客在“一脚横跨”中国南北的同时,直接感受南北方在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下列“主题公园”的规划,你认为合理的是

A.河流南岸种水稻,北岸种小麦

B.河流南岸选栽落叶树种,北岸选栽常绿树种

C.河流南岸建坡度较小的泥土房,北岸建坡度较大的砖瓦房

第6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一、做好教学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鱼,不如教授别人捕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传授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熟悉每个章节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所谓的备课和备学生;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裁剪”,突出重点和难点;当然,教师还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对于某些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拓展和链接,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最后,教师要根据实际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采用的教学方法,预见学生可能碰到的疑问、有目的的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在旅游地理学理论指导下关于区域旅游地理研究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地理学的许多知识,而且综合了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美学、医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广,几乎涉及旅游活动的各个领域,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一块黑板加一只粉笔的教学方法,势必无法让学生产生感性认知,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他们会因为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丧失了学习的热情。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就要大胆革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增加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旅游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突破教学常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某个旅游区的时候,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5人,选1名小组长,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如华东旅游区旅游资源分析,学生就要对该旅游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旅游资源、包含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每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地理位置、气候、面积、人口、地形、交通、旅游资源等做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的任务,下次上课的时候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项目成果,最后教师点评和补充一些必要的内容并归纳总结。

实施项目教学法,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句俗话叫“乐而思学”,学生觉得做这件事情很快乐,自然他愿意去做,也会做得好;从分组的情况看,小组之间彼此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分工协作去完成项目,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分析总结,这样,学生亲自参与的项目,不仅记忆深刻,同时还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中,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胆识,为今后从事的导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地图辅助法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利用地图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地图教学法是旅游地理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认读各种地图也是学生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中,有大量的名山大川、洋流瀑布、各地的气候类型、地理位置等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看似繁杂、难记忆,但结合地图学习,就非常直观、易懂易记。通过多次地图教学的刺激,使地图深入学生脑海中,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感与方位感,使繁杂、零散的地理知识由机械记忆转变为形象记忆和理解记忆,学习就相对轻松了许多。

3、对比分析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分析,把各个旅游区、各景点的特点加以鉴别,也是一种强化记忆的好方法。例如,在讲授华中旅游区中的湖北和湖南两省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湖北和湖南同属于华中旅游区,但他们的旅游资源却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什么?”要求学生比较两省的地理要素,分析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比分析,各抒己见,从两省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不同去找原因,很自然就把两省的地理概况记住了。通过对比,不仅避免了相似知识点的混淆,起到强化记忆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并进行调查研究是《中国旅游地理》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不仅能增强理解,加深印象,而且可能会有自己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教师可以根据旅游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选择实践地点;也可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外出实地考察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是去欣赏什么,怎么去欣赏,应该有什么样的收获;到了旅游景区,指导学生正确参观;返回学校后,学生要归纳总结,写出实地考察的心得体会,教师要进行点评。当然,由于时间、经济、精力、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实地考察法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最便利、最典型的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如丹霞地貌的最典型代表是广东丹霞山和福建武夷山,地处广东韶关或福建南平的旅游院校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实地考察学习的对象,让学生真正把书本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第7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第三产业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兴盛,需要一大批有旅游地理知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还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另外,教师还要面临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能力差异大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任务很重。一名优秀的旅游地理教师,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多沟通,适当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一定调整,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中职旅游地理信息能力培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忽略因材施教一方面,大部分中职学生门槛低,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课堂上多动、走神,课下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定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难度往往不能体现出差异性,因而会打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自主性,而对于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无法满足其学习的欲望,无法提高其能力。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具有记忆力好、好奇心强等优点。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单一,教学形式死板,课堂气氛严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缺乏课堂互动旅游知识学习本是一件放松心情、丰富自身的事。在中职旅游地理信息能力培训的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方法单一,以教师讲述、学生学习为主;教学内容死板,仅仅停留在课本内容;教学手段较落后,缺乏多媒体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感觉课堂枯燥无味、知识单一、对于能力提升小,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3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最终目标,只有将知识转化成处理事物的一种能力,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旅游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动脑能力的培训,必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扎实、不全面,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差,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中职旅游地理信息能力培训教学模式的优化

3.1革新教学内容要改变仅以课本为标准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革新。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旅游地理的书籍、文献,要求学生及时做好相关的笔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投入到旅游地理学习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讲述一些个人的旅行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加一些旅游发展的前沿信息,让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

3.2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旅游地理信息交流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动画、使用视频等课件,增强学生的感官感受,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教学难点简单化,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除了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丰富教师的教授方法,例如提问法、讨论法、地图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又能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国各个旅游区时,教师应先根据这部分内容较为繁杂、枯燥的特点,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以一定的方式(如图片、表格、文字等)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再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3.3重视实践教学实践能力与文化知识同等重要,因而在中职旅游地理信息能力培训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利用课堂之余,可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其亲自观察、体验、感受,将课堂知识带入其中,转化成为一种能力。例如旅游地理中所提到的旅游资源开发所具备的几个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一些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作为游客,深切地感受当地的交通通达度、景点的知名度、景区的基础设施、周围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等,对该景点进行评价,交流其实践成果,更好地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同时,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中职学生整理编排旅游地理信息的能力。第一,选择具有价值的信息。在各种信息呈现出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进行分析,辨别主、次信息,相互关联信息和核心的信息。第二,多方位地去分析旅游地理信息。一般来说,旅游地理涉及面比较广泛,同时影响旅游业的因素也变得更多,所以在开展旅游活动的时候,需要全面地考虑各个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第三,掌握旅游地的整体特色并且解析内在的联系。旅游地理环境的整体特性,说明每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具有很大意义的环境特色。学生可以从实践中去认知地理,研究地理,剖析其内在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4总结

第8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传统的地理教学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人手,来进行案例的分析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违背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的基本理念,不易表现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学生面对枯燥抽象的文字描写,也较难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乡土地理反映了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地理教育乡土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易于理解书本内容,而且使其对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有更深地了解,使地理真正的生活化,为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服务,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具有本土特色的地理资源适时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探究合作,培养他们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开放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能为学生创造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开放系统,有利于培养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成功运用本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

案例一:城市功能分区  前置作业: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小区的周边进行各功能用地的分布调查(包括了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等),调查中解决这么几个问题:l_为什么人民路和新华街一带会成为太仓的商业区?2.太仓新建的居民住宅区集中分布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特点,除了政府的规划因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3.太仓原来的工业集中分布在东郊,现在很多都搬迁到了339省道两侧,为什么?4.开展模拟的“选房购房”活动: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太仓的几处房产,然后对这几处商品房做出比较评价(比较内容有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条件的便捷度、小区环境的完善程度、房屋结构的质量好坏、开发商的资历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购房方案,然后提交调查结果,陈述购房的理由。5.成立专题研究小组(以生活在同一镇上的为一组),利用周六周日对自己所生活的小镇进行调查,从中得出哪些工厂在布局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可能会对当地的水体、大气和土壤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并给这些厂家提出合理的建议。成立专题研究小组,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中有了问题也往往喜欢自己独立研究完成,强烈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使他们不愿意向同伴低头,承认自己的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合作研究的精神,而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可以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让他们在互助合作当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由于前置作业任务明确,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非常感兴趣,调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的小组专门绘制了小镇地图,在图上画出这些有污染的工厂,并在图上做了标注说明;有的小组还拍了照片,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在课上就有话可讲,有据可争,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发言。  案例二:季风水田农业  前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先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特点等有个大概了解,周末回家调查自己村落的农业发展变化状况,从中他们发现虽然太仓处于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可是现在太仓的水稻却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地方已经看不到水稻种植,取而代之的是大棚蔬菜、果树栽培等郊区农业,甚或在浏河、牌楼、新毛等地还发展了观光农业。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和书上所学的不一样,从而使他们对书本的权威提出质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最终得出由于太仓近些年工业化、城市化速度非常快,使太仓的农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些家住农村的同学亲眼目睹了农村近十年的变化,在课堂上更是如鱼得水,侃侃而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会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知识点被简单化,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案例三:旅游线路的设计  前置作业:让学生针对上海游客,设计一条浏河一日游的旅游线路,很多学生对此兴趣浓厚,主动对浏河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浏河镇上有郑和纪念馆(天妃宫,又称娘娘庙)、吴健雄墓园(位于明德高中校园内)、明清一条街、梅花草堂等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分布上很集中,所以早上就集中在镇上游览,体验小桥流水人家,充满古韵的浏河,中午带游客去吃海鲜,下午参观园花园山庄(观光农业园)和长江大堤。整个行程紧凑又合理,使游客既领略了长江雄浑的自然美、古镇婉约的沧桑美,又体验了农家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满足了江海河三鲜的口腹之欲。因为活动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开展调查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上手,上课的时候也能够进行实际意义的讨论,而不象以前的课堂,全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回答问题也是照本宣科,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的师本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学生学习本能的一种抹杀。已经背离了当今教育的主旨,终究是要被时代所遗弃。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插入本土资源的某些内容,学生必然就有话可说,上课气氛就会比较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加探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学生在愉快的交流讨论中就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把新知识、新思想联系到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加了解家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的需要,真正体现了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及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

第9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方法

中国旅游地理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发展旅游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研究中国旅游区(点)布局等问题,从而为正确评价我国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建设旅游区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从业者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学好中国旅游地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下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提高学习热情

在中学阶段,地理并非主要科目,很多中学不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忽视了地理课的重要性。中国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有些学生认为它不重要,缺乏学习热情,所以,让学生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学习热情,对搞好教学十分必要。高职院校学生迫切希望能学到一些对以后工作有用的知识技能,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对于旅游从业者十分重要和有用,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从中国旅游地理对旅游管理工作、路线设计、满足游客求知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和作用。例如学习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旅游客流这一部分知识时,让学生明白,通过学习可让旅游从业者在旅游管理工作当中更好的认识客源市场的一些特点,对寻找客源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旅游交通以及各旅游区景点的学习,为设计旅游路线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这也是旅游从业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在满足游客需求方面,导游工作要直接接触各种类型游客,游客的需求大致包括求知、求新、求奇、求异四个方面,游客的文化水平有提高的趋势,在求知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有些游客会要求导游能向其解释景区景点的地理成因,以及类似景区景点的分布,通过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在求知方面的需求,提高游客满意度。

学生一旦认识到了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对以后从业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学习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有利于搞好教学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记忆

中国旅游地理涉及的识面广,知识点多而分散,特别是旅游地理区划部分。很多学生都觉得,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容易遗忘,而这一部分又是教材中的重点,所以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一些教学方法,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一)地图教学法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利用地图教学一是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二是可以培养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地图教学法是旅游地理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认读各种地图也是学生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中,有大量的名山、名川、名城及各地的气候类型、地理位置等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看似繁杂、难记忆,但结合地图学习,就非常直观、准确,一目了然。并且通过多次地图教学的刺激,使地图深入学生脑海中,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感与方位感,使繁杂、零散的地理知识由机械记忆转变为形象记忆、理解记忆。比如: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及所在省、相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重要的交通干线等。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地图上多查找、多观察,以便形成牢固的记忆。

(二)演示教学法

将现代媒体,如摄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及动态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善学、能干、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旅游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课程,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全国各地都走一走、看一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上,笔者特别注意利用VCD等播放设备,给学生播放各地旅游景点光碟,从北京的故宫、颐和园、长城到西安之旅,从美丽的九寨沟、黄龙到桂,林山水,从彩云之南到哈尔滨冰雪世界,每一处景观都让学生们惊叹不已,和着清缓的背景音乐,伴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伴着旅游地理课堂游遍全国。

(三)对比分析教学法

通过对比分析,把各地区,各景区景点的特点加以鉴别,也是一种强化记忆的好方法。例如,在讲授西南旅游区中的广西和贵州两省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广西和贵州都是我国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区,贵州的岩溶地面分布面积、规模不亚于广西,但为何广西的岩溶地貌旅游(桂林)发展得更好?”要求学生比较两省的地理要素,分析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比分析,各抒己见,从两省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不同去找原因,也把两省的地理概况记住了。对比有助于鉴别,避免混淆相似知识点,可强化记忆。

(四)模拟教学法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了“校园导游”模拟教学形式。在新生入校时,让学生做校园介绍讲解的小导游,通过校园导游,让学生,进入导游角色。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掌握最基本的服务技能,教学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开拓能力。

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由于教材的编写与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因而旅游地理教材总是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时代特征。旅游地理研究的是旅游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学科,有很强的时代性与应用性。另外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本上所讲内容,而是希望教师结合教材,教给他们更多的新知识。所以教师要不断注意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和营养,不断增减和调整教学内容,及时把最新的知识充实到教材中去,增强教材的活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比如,坚持看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旅游》节目,努力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最新的技能技巧,以最新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花大气力备课——既备教的内容,又备教的方法:还要经常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力求多掌握一些教育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探讨教学方法实质上是寻求最佳方法。曾有教育家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秀教师示范,伟大教师启发”,我们应该在讲解、示范、启发等方面下功夫,要视教学设备、条件、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长,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便是这个道理。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相信教学质量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