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服务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这种只有几台孤立计算机的典型环境是家庭和那些很小的非技术性的办公室,而典型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则是由技术人员操作大量的计算机,通过共享方便的通信、优化的资源等服务来互相联结在一起。当一台家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或通过ISP 连接到因特网上, 他就是使用了ISP 或其他人提供的服务才进入网络的。
提供一个服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硬件和软件累加在一起,它包括了服务的可靠性、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对服务的监控、维护、技术支持等。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
1、服务的基本问题。
创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服务是一个系统管理员的重要工作。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系统管理员必须考虑许多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设计和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要和用户进行交流, 去发现用户对服务的要求和预期,然后把其它的要求如管理要求等列一个清单,这样的清单只能让系统管理员团队的人看到。
服务应该建立在服务器级的机器上而且机器应该放在合适的环境中,作为服务器的机器应当具备适当的可靠性。服务和服务所依赖的机器应该受到监控,一旦发生故障就发出警报或产生故障记录清单。
作为服务一部分的机器和软件应当依赖那些建立在相同或更高标准上的主机和软件,一个服务的可靠性和它所依赖的服务链中最薄弱环节的可靠性是相当的。一个服务不应该无故的去依赖那些不是服务一部分的主机。一旦服务建好并完成了测试, 就要逐渐转到用户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调试。
1.1 用户的要求。
建立一个新服务应该从用户的要求开始,用户才是你建立服务的根本原因。如果建立的服务不合乎用户的需要,那就是在浪费精力。
搜集用户的需求应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他们想怎样使用这些新服务、需要哪些功能、喜欢哪些功能、这些服务对他们有多重要,以及对于这些服务他们需要什么级别的可用性和技术支持。如果可能的话,让用户试用一下服务的试用版本。不要让用户使用那些很麻烦或是不成功的系统和项目。尽量计算出使用这个服务的用户群有多大以及他们需要和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性能,这样才能正确的计算。
1.2 操作上的要求。
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 新服务的有些要求不是用户直接可见的。比如系统管理员要考虑到新服务的管理界面、是否可以与已有的服务协同操作,以及新服务是否能与核心服务如认证服务和目录服务等集成到一起。
从用户期望的可靠性水平以及系统管理员们对系统将来要求的可靠性的预期,系统管理员们就能建立一个用户期望的功能列表,其内容包括群集、从属设备、备份服务器或具有高可用性的硬件和操作系统。
1.3 开放的体系结构。
有时销售商使用私有协议就是为了和别的销售商达成明确的许可协议,但是会在一个销售商使用的新版本和另一个销售商使用的兼容版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延迟,两个销售商所用的版本之间也会有中断,而且没有提供两个产品之间的接口。这种情况对于那些依靠它们的接口同时使用两种产品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
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选择基于开放标准的协议,让双方都能选择自己的软件。这就把用户端应用程序的选择同服务器平台的选择过程分离了,用户自由的选择最符合自己需要、偏好甚至是平台的软件,系统管理员们也可以独立地选择基于他们的可靠性、规模可设定性和可管理性需要的服务器解决方案。系统管理员们可以在一些相互竞争的服务器产品中进行选择,而不必被囿于那些适合某些用户端应用程序的服务器软件和平台。
在许多情况下, 如果软件销售商支持多硬件平台,系统管理员们甚至可以独立地选择服务器硬件和软件。
我们把这叫做用户选择和服务器选择分离的能力。开放协议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并激起销售商之间的竞争,这最终会使我们受益。
开放协议和文件格式是相当稳定的, 不会经常改动(即使改动也是向上兼容的),而且还有广泛的支持,能给你最大的产品自主选择性和最大的机会获得可靠的、兼容性好的产品。
2、其它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立一个服务除了要求可靠、可监测、易维护支持,以及要符合所有的我们基本要求和用户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到一些特别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让每个服务使用专门的机器,这么作可以让服务更容易得到支持和维护,也能减少忘记一些服务器机器上的小的服务的机会。在一些大公司,使用专门的机器是一条基本原则, 而在小公司,由于成本问题,一般达不到这个要求。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在建立服务时要以让服务完全冗余为目标。有些重要的服务不管在多大的公司都要求完全冗余。由于公司的规模还会增长,所有你要让所有的服务都完全冗余为目标。
2.1 使用专门的机器。
理想的情况,服务应该建立在专门的机器上。
[关键词] 电子商务 ;服务业;信息技术;综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73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121- 01
2011年起,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呈现出井喷发展势头,产业中的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呈现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爆发态势,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为核心,以支付、物流和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为基础,大量电子商务衍生服务共存的服务体系。
1 国外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
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出现之前,西方学者就开始了服务业的研究和界定,这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了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的系统研究。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 Greenfield率先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即Producer Services,同时也被称为生产者服务业。当时对于生产业服务范围的界定是,只向生产者提供相关服务,而不对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电子商务服务开始在美国发展起来,电子商务服务经历了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内容服务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几个阶段的发展,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因特网虚拟主机服务(Internet Web hosting),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面向电子商务应用的电子商务服务(E-commerce service)。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首次正式提出电子商务(E-Business或E-Commerce)的概念,随后电子商务服务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电子商务服务是利用以Internet网等网络形式将消费者、销售商、供应商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环境”,并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
电子商务最早出现在美国,因此美国的电子商务的应用规模和成熟度要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美国的全球商业网站数量占到90%,互联网相关产业收入超过5 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经历了B2C、C2C时代,并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下,与实体经济实现了深度整合和容易,特别是近年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由以往的基于系统集成开发、电子商务运营策划、网页内容管理和物流配送等基础性电子商务服务模式,进化到电子商务服务的综合智能化模式。
2 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以阿里巴巴集团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服务的应用和实践目前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创新方面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道路。2012年2月,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加速信息社会进程――电子商务和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的社会经济影响》,进一步细化电子商务服务业类型,将电子商务服务业定义为“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而衍生出的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各行业的集合。它涉及机构、组织或个人的商务、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层面和范围。具体到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它提供全面、强大的电子商务应用支持服务,包括网络、硬件和软件等技术支持,也包括营销推广、应用集成、信用、支付、物流和咨询等全方位的商务服务。就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来看,按行业范围划分,分为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和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按交易环节划分,分为全程交易服务和专项交易服务;按服务对象划分,分为面向生产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和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按功能的不同,分为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
国内学者对于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产业集群问题,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以及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发展和优化问题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对于电子商务服务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阿里巴巴集团高级研究员梁春晓(2006)给出了清晰的阐释,梁春晓将电子商务服务区分为电子商务服务和电子商务应用,提出电子商务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业体系的概念,将一切提供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企业都划归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范围内。
3 吉林省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内陆省份,在经济发展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是吉林省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软环境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卓见成效。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以“加快生产业现代化进程”为主要任务,完善电子商务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或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汽车交易平台、换热器交易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石化交易平台、生物医药交易平台等大宗物品交易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商务协同。同时继续推进长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预计到2015年,培育20户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年交易额1 000亿元。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内涵外延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两个层面对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外延作了清晰的界定。科技服务业是近年来新兴的服务业,然而学界对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存有争议。
科技服务业起源于西方,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科技服务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随着各国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以提供智力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且日趋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服务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但是对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迄今为止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在研究和管理中造成一定的混乱。
科技服务业概念界定的意义
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明确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业扶持政策。在制定扶持政策前必须明确科技服务业应包括哪些行业和机构。其次,有利于行业的管理。有了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在进行行业管理和统计工作时,可以避免错、漏和重复,才能避免出现把气象局、图书馆、书法协会等单位也统计进来的错误。最后,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在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发展规律、集聚模式以及对其他产业和科技进步的推动研究等方面都要求对科技服务业的明确界定。
科技服务业界定相关研究状况
目前还没有对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比较公认一致的看法。我国在1992年由原国家科委颁布了《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将科技服务业定义为“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统称”,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开始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但此概念过于笼统,并没有对其内涵做出界定,只是给出了科技服务业所包含的行业,而且也不完全,如研发试验、技术转移服务等行业没有包含在内。
目前国内学者对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杭燕(2006)、王亮(2007)等为代表的“目的论”。他们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把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作为科技服务业的目的,这里的“科技”是“服务”的对象。这种观点实际上认为科技服务业就是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忽视了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如提供测试服务、数据处理等服务的机构。第二类是以王晶(2006)、陈先荣(2005)等为代表的“手段论”,他们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这里的“科技”是“服务”的定语,也就是科技型服务业,类似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这种观点片面强调科技作为提供服务的手段的特征,忽视了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目的。这就把一些提供科技咨询、科技信息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排除在外,因为许多科技中介机构仅仅起到的是连接科技生产者和需求者桥梁的作用,并不总是需要较高的技术和非常专业的知识。这两种观点只是阐述了科技服务业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都不全面。
在界定科技服务业外延时,学术界对于科技服务业行业的分类有多种,有分二类、三类的,有分四类、五类的。例如杨集政(2003)把科技服务业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如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二是利用技术、管理等知识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三是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提供了中介科技服务的机构,如专利事务所、技术市场等。王晶(2006)从在服务内容上的差异性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科技贸易、科技金融和企业孵化器五个子系统。不管如何分类,其内容都不完全。
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一)对“科技”和“服务业”的理解
“科技”当然指科学与技术,问题是在科技服务业中如何体现“科技”的含义。是指科技部门、科技服务手段,还是科技水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科技服务业的主要业务范围。根据《意见》中对科技服务业的意义和定义描述,科技服务业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对象主要是科技研发机构、科技需求和使用单位,服务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科技和知识。因此“科技”的含义既要体现科技服务对象的科技特征,也要体现利用“科技”的手段。
服务业传统的非实物性、非生产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贸易性、即时性等特性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陶纪明(2007)在综合了贝尔、界屋太一和马德里克以及周振华等人对服务的理解基础上,提出了“服务满足的是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的观点,并把“个性化”作为区分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标准。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就是服务,提供标准化需求的就是商品。
在确定服务业的范畴时还应注意统计对象的独立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单位性质来确定统计的范畴。比如制造业企业的研发部门,如果不进行独立核算,无论其规模多大都应该归入制造业范畴;而一旦独立核算,则应该归为服务业。同样,研发单位的制造生产部门,如不独立核算,无论其产值、规模多大,应该计入科技服务业;独立核算,就不能把它列入科技服务业范畴。
(二)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综上所述,科技服务业的定义既要体现服务对象的科技性,也要体现服务手段的科技性。因此科技服务业可以定义为: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提供智力服务并独立核算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
对这个定义内涵的理解包括: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对象应限定在一个区域内,如国家,省(直辖市),市,县(市、区)等,在讨论科技服务业时不能脱离区域的范围;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宗旨是促进区域内科技进步和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部门;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这是对服务主体科技水平的要求,避免把为科研部门提供快餐、卫生服务的行业列入科技服务业;对提供科技服务的部门或机构的要求是独立核算,并不强调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把独立核算的非独立法人机构也作为明确的统计对象。
(三)科技服务业的外延
依据以上科技服务业定义的内涵,同时参照《江苏省科技服务业调查细则》的行业分类方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应该包括三大类:
第一类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指为了增加知识,以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运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即为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理论和新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应用途径和方法,以及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试验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具体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
第二类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具体又分为三类:科技推广服务,包括:为解决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能投入生产或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系统性活动;各种技术开发(非研制)、咨询、交流、推广单位;以推广技术为主的技(科)、工、贸联合公司;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和社会公益等技术的推广、扩散和转移活动;专业产品、工艺设计活动。科技中介服务,包括:科技信息和文献服务;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科技项目招标、评估和签证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其他科技中介服务;专利;科技风险。其他科技服务,指除技术推广、科技中介以外的其他科技服务,包括科普活动及科普展览。
第三类是专业技术服务,包括:技术检测服务,包括动植物检疫,产品(质量、性能、技术参数等)检测;工程管理服务,是指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工程筹建、计划、造价、资金、预算、场地、招标、咨询、监理等服务活动;设计服务,包括:产品设计、模型设计、包装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数据处理服务,指为用户提供数据的录入、加工、存贮等方面的服务,以及使用用户指定的软件加工数据,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的活动,包括:为客户提供数据录入、处理、加工等服务的各类计算中心、公司的活动。
(四)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知识智力密集性。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靠从业人员的智力获取收益。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本是人力资本,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
效益的高外部性。科技服务业不仅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具有独立的产业特性,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一般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约占其GDP的3%-5%或更高);而且科技服务业是典型的外部性较高的产业。一般认为,科技服务每创造一个单位的收益,能为服务对象带来5个单位以上的收益增加(或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高度的交互性。在大部分科技服务业中,很难把“产品”生产者和“产品”消费者区分开来。科技服务业的生产一般要求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一现象被称为合作生产)进行高层次的合作以完成项目。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默会信息的交流可以帮助解释可编码的信息。即便有些服务有着一定的载体如书面文档的形式(委托人要求的合约和准确说明),仍有必要进行大量的个人交流,如对这些标准化和编码化的信息进行解释的知识。
科技服务业与其他相似概念辨析
(一)科技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目前尚没有较统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相对来说,Miles(1995)等的观点被引用较多,他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用户和社会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的私营公司或组织。这个概念强调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利用专业性知识,而服务对象可以是用户和社会。科技服务业不仅要求服务的手段是科学技术,还要求服务的对象与科技有关,这就把许多与科技无关的用户排除在外。从这个含义上理解,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对象要比科技服务业范围广。
(二)科技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业)
国外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生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而其核心则是发展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生产业。在这里把现代服务业等同于生产业。科技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范围有许多重叠的部分,比如为生产部门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等科技服务活动,主要区别是现代服务业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生产部门,而科技服务业服务的对象除了生产部门,还有研发部门以及利用和需求科技的其他组织机构。
参考文献:
1.曹丽燕.发达国家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2.杭燕.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
3.王晶.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4.杨集政.我国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对策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5.王晶,谭清美等.科技服务业系统功能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
体育服务业管理体系经济
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也是服务业的一部分,它包括主要以体育场馆为活动地点的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培训业。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对带动体育产业中其它领域的发展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其发展的水平及程度业已成为是体育产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体育市场尚不够成熟,不够规范,体育服务业还不发达,尚未充分意识到科学规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该产业发展的深远意义,仍沿用着原始的经验性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运用国际规范的标准来进行管理。因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1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概念和内涵
1.1服务
我们研究服务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就要首先明确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以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服务概念的界定有几十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把产品分为四种类别即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服务是其中之一。对服务的界定如下:“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这个定义是从产品的角度提出的,说明服力是产品的一种,明确了产品与服务的关系。
1.2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含义,尽管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标准中、在服务营销中是有区别的,但在很多领域,很多时候者在互换使用。实际上,产品(Product)是一个大的概念,可分为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Goods)两部分,服务是无形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柯特勒(Phillip Kotler)区分了从纯商品变化到纯服务的4种分类:纯有形商品、附带服务的有形商品、附带少部分服务的主要服务和服务、纯服务。
由以上可以看出,服务与有形产品处于交融在一起的状态,服务大多数情况下是要依托有形产品的,而有形产品中也包含有服务的成分,现实中纯粹的服务和纯粹的有形产品是没有的。我们用“服务产品”一词即可用来表达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可见服务产品中既有有形的要素,又有无形的要素;在服务产品交换的过程中,只有部分要素改变所有权,而另一部分只改变使用权。
1.3体育服务产品
体育服务产品是指体育服务驵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付过程的结果。体育服务产品的提供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提供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上所完成的活动;无形产品的交付(如提供健身指导、培训、开具运动处方等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为顾客创造氛围(如提供外部环境良好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内部设施摆放合理、适当手段烘托赛场气氛等)。
1.4体育服务业
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也是服务业的一部分。作为体育服务业主体的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他们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体育场馆向顾客提供体育服务产品。健身娱乐活动、体育培训的参与者和观看竞赛表演的观众是体育服务组织最大的顾客群体,根据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精神,本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而且为合乎各国体育产业统计的惯例,以便于横向比较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体育服务产品是体育服务组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会过程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服务业是以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为资源,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各类服务部门的集合。
2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2.1产品要求
产品要求是针对具体产品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各种产品分别有具体的质量标准;对产品的要求来源于顾客、或者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或规范、合同协议及法律、法规中规定;对产品质量的评定依据可以是国家标准,也可以是企业标准,还可以是通过社会监督;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可以是行业协会颁发的名牌标志、奖章、证书,也可以是企业出具的产品合格证书、质量等级证书,还可以是顾客的感觉和口碑。
2.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同于对产品的要求,这种要求是通用的,它适用于各行业或经济部门,提供各种类别产品(包括硬件、软件、服务、流程性材料)、各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是针对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管理体系要求,它涉及企业从采购、生产、到流通过全过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效果的评价是必须通过第三方的承认,即通过国家质量管理协会承认并注册的专门的认证机构评定。
2.3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虽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产品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要求的,但组织是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来确定对产品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一个运作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组织持续生产出符合产品要求的合格产品。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A.佩恩著.郑薇译.服务营销.中信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社,1998.8.
[3]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01.
[4]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及中国质量体系认让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5]杨志坚.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认识认识指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产业链;产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2)07-0095-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产业发展则呈现出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活动服务化和产业组织服务化的新趋势。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进入了一个高度相关、双向互动的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属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使得各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因此,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理论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和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许多文献是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角度去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最早的“服务化”的概念是Rada和Vandemewe在1988年提出的。他们指出,企业服务化的过程将会经历三个阶段:产品或服务、产品+服务、产品+服务+支持+知识+自我服务。何哲等人则是从概念、形式、组织形态和属性四个层次对其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服务型制造。0陆小成从知识链构建的角度出发,不仅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基于生产的知识化,同时通过构建知识链模型,提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机制。0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末,北欧出现了关于“产品服务系统”的概述,Baines等人在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内涵,并指出这一概述是通过服务化的概念延伸而来的服务产品化,是服务化的特殊形式,从另一个视觉解释和延伸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
关于制造与服务的互动关系,还有一些文献是从产业链或价值链的角度进行研究的。Spring指出,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是基于混合了产品和服务要素的复杂组合导向,同时也指出了产业结构出现重组是由于制造和服务的融合。刘鹏和刘宇翔则是从企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来阐述制造和服务的融合过程,指出这一过程是通过价值链的价值转移来实现的。
二、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互动
(一)制造业和服务业基于产业链的互动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从事某一产业经济活动的企业之间由于分工角色不同,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经济、技术关联,产业中产业结点的变动会影响整个链条的变化。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从表面上看,产业链是由一个或多个相互链接的产业构成的链条,本质上是由一种或多种顾客价值所构成的价值链,也是一种或多种知识分工相互链接所构成的知识链。微笑曲线理论。揭示了这一互动,如图-1所示。
从微笑曲线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研发、制造、营销和市场等产业活动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在企业内部体现为各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包括研发设计、知识与服务和广告与营销等。产业链两端的附加值越来越丰厚,而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逐步走低。微笑曲线理论很务实地指出了产业升级的策略方向,即产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才能持续发展,而位于产业链两端的正是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产出结构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生产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是为进一步生产经营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包括金融、培训等与资源分配及利用效率相关的服务,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等与产品流程设计创新相关的服务,信息咨询、财务和法律服务等与生产组织、管理相关的服务,质量控制、运转维持等与生产运行过程相关的服务,运输、物流、广告、营销等与产品推广与营销相关的服务等。这些服务活动同样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与物质产品无关的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活动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逐渐加强以及交通、通讯的发展,产业链在各环节实现了地域上的分离。这一分离遵循着比较优势的原则,即产业活动在其所依赖的要素丰富的地区布局,如总部管理在人才、信息等资源密集的地区,研发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营销在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制造则在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相同类型的产业活动聚集形成了产业。研发产业代表了知识密集的高级生产业,制造业依托这些发展程度更高的相关服务业,提高了科技水平和知识含量,获得了更高的生产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于产业链关联的互动,由企业的产业布局所推动,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突出表现在:在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制造、研发、营销等的布局,经济势力进一步增强。这一互动,也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周边制造业基地的互动,城市中心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基于“微笑曲线”的互动发展要求更注重制造业中的服务投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产业服务化理论”,认为制造业将变得“服务密集”,即工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使得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制造业自身的升级要求大量的现代服务投入,从而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现代服务业则通过中间服务投入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结论
通过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制造业是基础、是根基,现代服务业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是制造业的升级。
1.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制造业集聚格局的形成和集群式发展,进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刘志彪(2006)指出,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协同效应,即它们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和集聚,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化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从而吸引了制造业企业的集中和集聚,另外,这种集聚经济具有很强的空间外部性、市场潜能效应和技术外部性,这也为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的分工在产业关联上与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源于服务环节从制造环节上逐步分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引起现代服务需求的增长,需求增长又会通过规模经济性的提高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促进制造业生产与运营效率的提高、产出附加值的增加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为此,我们需要把这些行业中的主导行业做好,把基础打好,然后将制造业中可以向现代服务业转换的,通过中间环节。向具有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中间环节的转变过程是通过共生性、内生性和互补性的融合模式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生产链上相互配合,满足客户的要求;通过延长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的辐射功能,扩宽领域;通过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和市场等的互补,提供给客户互补性的产品,从而实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同时,在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主行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间的互动,在高端产品中,要注重发挥特色,依靠技术,进行产品、服务和理念的创新,发展集群产业,从而快速实现现代化服务业。
三、可供辽宁借鉴的经验
(一)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包含的范围太广,下面仅从交通运输与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这五个方面来分析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由图一2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是批发和零售行业,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行业——房地产行业,尽管发展很快,但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到10%,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另外,还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发展相似,由此可见,金融业的贡献度也很小。总之,辽宁省基本是以传统的商品零售业、餐饮、洗浴和娱乐等行业为主,构成服务业的大部分,而一些成长业,如房地产、咨询、设计、信息和广告等发展缓慢,带动作用不强。总之,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密集型行业少,为生产企业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则更少。另外,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和繁荣仍处于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本投入、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资源依赖性高,智力密集度低,对服务业需求少;另一方面,辽宁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受到相关政策、基础设施和人才等因素束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由此可见,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对制造业的服务、带动作用不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性不强。
(二)建议
1.微笑曲线理论表明,在制造业的基层,要打好基础。因此,沈阳在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时,要注重基础。在机械、电子行业采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紧密结合。在由开发、生产、销售及支付等活动构成的制造企业生产价值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只有通过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捆绑销售。如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由产品和生产集成商完成,制造和维修等业务则是外包给相关的企业;另外,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从而使制造业的实物产品衍生出新的基于“用户导向”的生产需求,通过这些需求使生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并向制造业渗透。在二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生产业为了提高其外包和服务能力,也会通过细化的分工,进行专业化和集群式发展。企业既提供给客户一定需求的实物产品,也提供给客户一定需求的生产,然后将二者结合出售,这样会产生更多的价值和效用。生产通过其不可替代、品牌或者交易费用低等方面的优势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物产品通过其品牌和渠道方面等优势来增加生产的需求,使生产和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寻找新的结合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制造业和生产业领域。
内容摘要:“信息化”在为服务业带来生产管理效益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服务业价值链的改变。本文对信息化条件下服务业价值链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传统服务业价值链的局限性,其次分析了服务业价值链与波特提出的一般价值链的变化,进而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服务业价值链的最终模型。
关键词:服务业 价值链 信息化
服务业和价值链概述
(一)服务业
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第三产业”这个概念,它是指国民经济门类中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所有行业。1935 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Fisher)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第三产业”这个概念。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不仅劳动力,而且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然后向服务业有序流动。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美国著名学者富克斯(V. Fuchs)在其名著《服务经济》中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服务经济”;贝尔(D. Bell)则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尽管称呼不同,但都反映一个重要的现实就是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价值链
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波特认为,分析企业竞争能力应使用的是价值指标而不是成本指标;同一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拥有相近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到为企业贡献最多增加值的活动,并且规划相应的战略进行改善;价值可以用企业的总收入来衡量,也是企业销售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价值链的概念要从消费角度来理解。
价值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发展,把客户关系管理也纳入了其管理范畴,其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作为龙头,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核心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创建价值链,实现企业联盟成本领先、差异化经营、目标集聚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摒除了传统管理模式当中的许多不足,如缺乏合作、不稳定的供需关系资源的利用度低需求信息不能共享、扭曲现象严重、核心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等,在管理思想和模式上予以了发展和优化。价值链管理有三个含义: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一致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够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如服务价值链,如果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提高企业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联系等。
传统服务业价值链局限性及服务业信息化
(一)服务业价值链的局限性
传统服务业价值链是在信息系统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存在的。在这种价值链模式下,信息传递比较困难,成员之间都是按固有的协议进行协作与配合,因此往往表现出以下弊端:
灵活性差,效率低。传统服务业价值链只注重价值链成员之间的固定的联系,由于上下成员之间不能灵活多向联系,更不能跳环节联系,一旦中间某一环节发生阻断,就会导致链条运转效率下降,甚至整个价值链无法运行。
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传统服务价值链的经济性。传统价值链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成员之间的协作性比较差,价值链的运作成本高,效率低。僵化的价值链使得各成员只注重自身企业的价值与利益,而容易忽略整个价值链的价值与利益。同时,服务的无形性使得在交易之前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感知程度较低,传统价值链在满足顾客需求、实现顾客价值方面存在不足。
(二)服务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它的核心是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目前,信息化被摆在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地位。而信息资源作为与自然资源、能源相提并论的第三种国力,也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息化条件下的服务业是指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加工、处理、收集、存储、检索和利用为手段,以生产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目的的专门行业的集合体。
服务业价值链的优化
服务因其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可变性和易消失性,使得服务业价值链有别于波特的一般价值链。本研究将波特所提出的一般价值链做一优化,见图1。
(一)将波特一般价值链优化
将波特一般价值链基本活动中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发货后勤和服务合并为优化后服务业价值链中的服务。
因为服务不可分离性的特点,其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如果服务是由人提供的,那么,提供服务者就是服务的一部分,因为当服务正在生产时顾客也在场,提供者和顾客相互作用是服务业价值链中基本活动之一―服务的一个特征,特别是娱乐业和展业服务的情况下,购买者对提供者是谁极为关心,面对这种情况,服务提供者可以学会为大群体服务,服务提供者可以加快服务速度,或者,服务机构可以训练更多的服务提供者和提高顾客信任。
(二)保留了波特一般价值链基本活动中的营销活动
从复杂性这一角度出发,服务营销不仅需要传统的4P外部营销,还要加上内部市场营销和交互营销。如图2。
内部营销指服务公司必须对直接接待顾客的人员以及所有辅助服务人员进行培养和激励,使其通力合作,使顾客感到满意,营销部门要做的最大工作可能就是使每个员工都实行顾客导向营销。
交互营销指雇员在与顾客打交道时的技能。在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与服务提供者是不可分割的。专业服务的情况尤其如此。
(三)保留了波特一般价值链辅助活动中的基础设施
它指公司内部情境,是所有其他价值创造活动发生的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控制系统和公司文化。基础设施支撑了整个价值链,可以帮助或阻碍成本竞争优势的形成基础设施对于服务行业尤为重要。服务的提供者是人,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服务的提供者设立高标准,提升公司的形象。而服务业内的公司应运用控制系统对本企业的服务业绩和竞争者的服务业绩定期进行审计。
(四)保留并强调波特一般价值链辅助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功能要负责保证公司拥有有效地进行价值创造活动所需要的正确的技术、员工的组合,保证服务的提供者得到足够的培训、激励和报酬。如果人力资源系统发挥作用,员工的生产力将会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将得到改善,从而企业得以创造更好的价值。它包括所有参与招聘、培训、开发、付酬的活动,一些服务企业己经认识到通过贯穿企业的这些行动和在这方面的投资,企业可能获得潜在的优势。严格招聘并保留出色的员工,己经成为服务企业的主要战略问题之一。
(五)保留波特一般价值链辅助活动中的研发活动
研发是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设计。尽管我们通常将研发同制造企业中的实物产品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但服务企业同样需要研发。例如,银行间的竞争表现为金融产品创新和递送产品方式的创新。在线银行和智能借记卡就是近来银行业产品创新的例子。通过卓越的产品设计,研发改善了服务的性能,让服务增加价值从而提高对顾客的吸引力。同样,研发有助于提高服务价格、减小成本。
以我国服务业中的软件业为例,我国那么多软件公司的产品,实际上更多是在国外的软件产品上做一些增值的服务,在一些比较小的应用上做开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软件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态体系。
价值链中忽视研发活动会导致软件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就导致企业没有生命力,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出路。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可能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软件研究的研究所,还有一些高校也在做一些研究。但是我们的研究、开发、服务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价值链条。因为企业一方面没有大到可以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和研究所合作。现在公司和研究所、高校的合作刚开始比较积极,等到公司自认为把技术掌握到了以后,就对研究所、高校消积对待,以至于抛弃。于是研究所和高校也对公司开始怀着不信任的心理,不愿意把技术给他们,有的还自己操办公司。所以双方很难形成一个完善的价值链。现在很多企业开始自己办研究院。这从理论上讲是对的,这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链。但是从实际意义上讲又是不对的,因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所、高校的社会资源来补充它的研发力量,借助外部优势完善自己的价值链。
所以,为了完善价值链,强制也好、引导也好,要让研发单位主动和企业合作。比如说,现在软件所的人员成本比较高,如果软件所按国家规定把帮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就可以享受18号文件,人员工资列入成本。不过,对研究成果的出口要有要求,比如说要有成果推广使用的考核指标。反过来对企业来说,如果企业主动向研究所、高校购买科技成果,就给他们减少税收等。软件研究所目前的定位是“面向软件技术未来”,做“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主动放弃和企业面对面的竞争,使技术形成对产业的推动力。
结论
信息化对服务业价值链的影响毋庸置疑,但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服务业价值链的本质。信息化条件下,服务业价值链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又包括营销、服务;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研发。在信息化条件下,优化旅游价值链的构成,能够同时促进服务业企业与服务业消费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2005
2.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2001
服务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20世纪30年代 ,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以后,人们开始对第三产业进行理论研究。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产业,所以也是对服务经济理论研究的开始。
第三产业是农业、工业以外的包括文教卫生、政府机关、军队警察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总称,内容十分庞杂。服务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服务业的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基石 ,服务经济学就是以这些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服务产品是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服务产品的二重性是由创造服务产品的服务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服务劳动的具体形式创造使用价值,服务劳动作为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形成价值。服务产品的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一部分,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补充和发展,也是服务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服务产品是由服务企业或个体劳动者生产和经营的。大多数服务劳动者在企业或经济组织中进行劳动,个体劳动者是少数。企业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是由服务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或以货币为代表的生产资金,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
由于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服务者对消费者直接的服务,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对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比其他部门更有决定意义。因此,服务经济学特别注意研究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服务产品作为商品必须进入市场才能实现自身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服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是以市场为舞台。因此,对服务产品市场的研究,也是对服务业内部和外部的纵横交错的经济关系的研究。同时,由于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产品市场不同于实物产品市场。
例如,服务产品市场的弹性很大,是由于自我服务与社会服务经常处在相互替代的变动之中。服务企业或单位若要扩展市场、开拓市场,必须使自己的服务产品适销、优质、廉价。因此,对服务业进行计划指导,也要以服务产品市场的特点为依据。
服务经济学不是孤立地考察服务业的经济活动,而是在它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它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全过程,考察它发生、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服务业为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服务,它的产品是当作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
它为了满足自己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从其他部门取得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个过程,就是服务业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生产越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服务业的需要越大,同服务业的关系也就更为密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政策中的一个正式提法。但目前对“现代服务业”提出明确概念的文献并不多,理论界对该概念的提法也未取得一致认同。综合起来包括:1.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具有科技知识含量高、技术信息相对密集等特点的服务业;2.现代服务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中分化形成的,是为现代生产过程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所谓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而服务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对“现代服务业”作出如下定义:现代服务业是指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特点,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局有全局性影响的服务业。
(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
1.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科学技术实现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将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部分服务活动进行外置,交由具备专业技术和专项人才的服务机构运行,其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某一领域的特殊服务,并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因此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化、知识化和人才专业化的特征。
2.对合约和法律的依赖性很强。提供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和接受服务方形成交易,前提是以合乎法律条文的合约形式来确定所提供服务的相关事宜,所以双方之间存在一种受法律约束的委托关系。因此现代服务业需以合约为纽带,并高度依赖于契约和法律的效力。
3.具有城市趋向性。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先进科技和专业人才,这些生产要素会流向城市,并通过城市集散。并且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人口规模和密度是决定城市服务业比重的重要因素,大型成市较容易地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地。因而现代服务业的城市趋向性比较明显。
4.产业高附加值,经济推动力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相关部门更有利于进行产品的推广,创造更为广泛的经济效益,实现高附加值。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现代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经济推动力明显。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然而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层次低。根据2005-201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可知,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由73395亿元逐年上升至203260亿元,但平均增幅却为8.5%,低于GDP及第二产业的平均增幅,分别为9.79%和12.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较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5年至2010年相关数据计算可得,该比重分别为38.4%、33.2%、34.9%、36.2%、36.4%和36.3%;房地产和金融业以外的“三高”型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信息技术、中介服务、文化产业等行业总和所占比重分别为42%、41.3%、39.6%、40%、39.4%和39.3%,呈现出了一定的下滑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过度依赖工业来实现经济增长,对发展服务业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严重滞后于工业领域,形成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业的整体层次偏低的情况。
2.现代服务业中的部分行业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中国现代服务业中的部分行业,如银行、电信、保险等,存在明显的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致使其他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市场,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行业壁垒的存在和垄断性提高了业务扩展的进入门槛,这必然导致服务供给质量差、价格高,抑制了需求。并且,严格的进入限制缩小了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的投资渠道,导致其竞争能力差,经营效益不佳。
三、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业,提升服务业中间需求产业地位已是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可重点针对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走调整和优化结构并重的道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服务业增长的主导力量,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服务业体系。
第二,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机制,走市场化道路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继续推进体制改革,改进一些垄断性行业中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服务。此外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市场的开放程度,改善投资方式能引导更多外资投向我国现代服务业,从而更好地吸引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加快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现代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制定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强化岗位职业素质,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构建现代服务业职业资格的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大力施行人才引进机制,并加强对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的高端素养来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小结
当前,我国各类服务业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行业结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J].经济学家,2003(2).
投资要点:
1、电力投资逐步转向电网智能化及配电网建设。
2、二次设备企业引导配网建设。
在解决了大部分电源供给及输电线路骨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中国电力投资重点将逐步转向电网智能化及配电网建设,解决历史欠账。配电自动化是配网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据统计,2012年,我国配电自动化水平覆盖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的配电自动化水平都达到50%以上。
二次设备企业引导配网建设。由于配电智能化改造对相应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大型工程项目经验,软硬件集成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同时具有生产配网一次、二次设备及系统的大型规模企业才能从中受益,其他企业,如只生产配网一次设备、配网二次设备及系统,或只涉及部分配网一次设备的企业由于本身水平及能力所限,很难从配电智能化大投资中获益。因此配电自动化的受益公司主要是许继电气和国电南瑞两家企业;对于积成电子和四方股份,由于其在配网自动化领域已经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一次设备短板补足之后,有望继续在未来配网建设中获益;各家配网企业积极研制新产品迎接配网建设,对掌握新产品入市“准生证”的电科院也是利好。
装饰装修:估值达到历史最低 抄底正当时
投资要点:
1、业绩保障性高,当前估值水平历史最低。
2、市场滞涨低估值板块轮动会带来补涨机会。
今年以来装饰业绩与新签订单增速保持30%-40%左右增长,成长趋势未变,明年业绩保障性高,13-15倍的估值水平已是估值底限。今年以来,装饰行业尽管面临限建楼堂馆所、国五条调控、经济调结构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业绩与订单仍保持30%-40%左右增速,充分显示了上市公司较高的市场竞争力,行业集中趋势明显。目前行业对于上市公司中高端有效市场至少每年5000亿以上,上市公司市占率仍然非常低,龙头金螳螂占有率也不过3%-4%。装饰行业过去成长路径显示,品牌与管理使得市场向上市公司集中趋势明显。目前主流上市公司今年新签订单均保持30%-40%增速,并且这一趋势将会维持,明年行业业绩保障性高。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趋势未变,估值不可能无下限下移,13-15 倍的估值已是估值底限。
目前市场滞涨低估值板块正轮动,如零售、交运、农业等行业,今年以来一直滞涨、估值低、受主题催化剂、预期改变等因素影响,近期行情如火如荼。我们认为,整体市场估值中枢已经上移,装饰板块今年基本未涨,而龙头公司金螳螂甚至下跌了20%左右,目前估值处于历史低点,正是买入时机,目标价看到14年20倍估值。
水泥:供给收缩改善预期
投资要点:
1、国家再出台抑制水泥过剩产能文件。
2、需求增速快于供给增速致使水泥价格超预期。
国务院15日公布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国务院15日公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这是继5月份发改委和工信部出台《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后,年内第二份关于抑制水泥等过剩行业产能的文件,显示国家对产能过剩的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强。
意见对整体行业的供给收缩形成有力影响。由于经济、环保等方面的压力,我们认为本届政府的执行力度将比以往更强。
政策面、行业面推动行业反弹,推荐海螺、华新和冀东。10月以来上海、杭州、合肥、长沙、广州价格已经超过去年四季度高点,超出预期,这其实就是需求增速快于供给增速的一个反应。未来如果供给能继续受控,而需求略有增长的话,我们判断行业均价还会进一步好转。我们推荐推荐受益于基本面持续好转的海螺水泥和华新水泥。另外,河北石家庄由于治理大气污染关停部分产能,建议关注基本面和股价长期处于底部的冀东水泥。
医疗:健康服务业开启大幕
投资要点:
1、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出台。
2、简政放权、市场化运作是意见的主要亮点。
14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健康服务业概念。《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短期任务中六大方向值得关注。一是医疗服务业;二是健康养老服务;三是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四是健康体检咨询、全民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五是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六是健康服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