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元文化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18
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不同文化的背景而形成的,它是建立于文化平等与多样性的前提下。从宏观上来讲,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各文化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细节方面而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重视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理念,能够深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强化对学生的文化创造力。针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而言,其主要的教学目的便是提升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而由于中外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口语表达方式同样也存在着不同的区别。因此,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基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需要强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提升处理实际口语表达的能力。
1 不同文化形式下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问题
在大学英语口语学习中,由于学生自出生以来,受到母语文化的惯性影响,较易形成固守的思维。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口语表达能力较为优异的学生因“不想出风头”而在教学活动中不够积极,而少部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则由于担心表达不好、被其他学生嘲笑,而不敢在课堂上“出丑”。进而影响了英语口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此外,以实用、应用性作为目标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充满着工具化的特征,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方面,仅是笼统地照搬西方国家的口语知识与技能,而较少体现对文化差异的讲述。
1.2 教材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选用的英语口语教材的编排均较多地注重学生基础英语语言知识的累积,在内容选择中编制较多的口语锻炼与练习,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所接触到的英语教材,均过多地强调西方文化的核心地位,较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英美等西方文化至上的概念,而忽视对我国传统文化及其他文化差异对口语教学影响的编制。在教材内容方面匮乏对其他非主流式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及背景的导入。基于多元文化的视角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及现代文化是构成不同文化背景的基础。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也需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形式的认同,特别是非主流国家文化背景的理解。
1.3 教师问题
当前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多数教师在规划教学重点时,过于重视学生英语口语语言形式的标准化应用,而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差异的教学。仅仅注重对学生基础口语语法的讲授,重视学生词汇的积累与英语句型等语言基础点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对语境知识的讲解,减少了对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忽视了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学生交际策略的指导与讲授。
1.4 学生问题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仅仅重视与考试相关的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口语能力的自主锻炼,同时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课程的重视,甚至部分学生并不愿投入英语口语学习中,影响了口语教学的效率。
2 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提升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分析
2.1 强化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英语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较为流行的交流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5%的使用者。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英语口语的使用已经突破了英美等国家的限制,而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实施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因而,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使用英语交流差异性的讲述,据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语境内容,强化学生对不同文化语境的理解与感知,更加熟悉英语国家开放化的文化特点与对语言的宽容态度,深化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自然语言的输入
不同文化形式下,英语语言的多元化特征首先表现在其语言差异方面。因此,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适当添加对自然语言的输入,强调语境的融合。在教学内容中更多地穿插日常真实对话的模拟,并注重语音的差异性体现,表现不同的语法规则,同时重视对不符语法规定的口语内容的讲述,强调语言的自然性。另外,老师需要打破教材内容的束缚,在课外搜集体现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听力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英语口语语境,以提升学生学习口语的灵活性,做到迎合时代变化与发展的需求,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2.3 深化学生对不同文化形式的理解与认同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形成与其对不同文化形式的理解、认同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老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深化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的认同。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应用性语言学科,学习口语的主要目的也在于对交际的指导,将口语作为交流的媒介。老师需要向学生灌输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理念,调动其口语学习的热情,以交流作为有效支撑,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讲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全球一体化进程也在迅速加快,英语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针对英语口语教学而言,要提升其教学效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对自然语言的输入、强化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深化学生对不同文化形式的理解与认同,让学生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语语言的差异性特征,进而能够把握不同的语境特点,提升英语口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仲群,古阿爽.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英语口语教学探析[J].教书育人,2010,(9).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师 多元文化教育 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5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125-03
当今世界正处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碰撞的多元文化时代。兴起于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因其适应了多元文化的社会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民族教育的理念。我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有学者提出:“在民族文化多元化和技术复杂的世界里,培养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教师,是对教师教育的最后挑战。”因此,民族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认同,培养能够理解、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学生,关键在教师。
一、多元文化教师的内涵
(一)知识目标
1 有关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典范的知识。典范是一套解释人类行为或事物现象的想法,如解释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偏低的文化剥夺典范与文化差异典范。文化剥夺典范论者认为,少数族群学生和低收入学生学业成就低落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在其文化中被社会化的缘故。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处于这些文化环境的学生体验其他文化的经验,以弥补其文化认知上的不足。倡导着重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非以改变学校文化的方式,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文化融合。文化差异典范认为,每个族群都有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少数族群学生之所以在学校无法获得很高的学习成绩,是因为他们的族群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同,这不应是学生所属文化的责任,应是学校的责任。因此,学校教育应有所改变,尊重、反映少数族群学生的文化,并采用与少数族群文化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提升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②。具有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典范知识的教师,对少数族群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关系不但有不同的反映,而且对如何提高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2 有关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概念的知识。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概念是文化及其相关概念,如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③。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会表现出全国性、共通性的大型文化,称之为宏观文化;也会表现出组成宏观文化的若干小型级文化,即微观文化。所有微观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分享国家文化中已普及的价值、象征和概念,并各自从中考量、解释、再诠释、认知和体验这些普遍性的价值和理念。只有具备这样的文化意识,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本质,才不至于误解、扭曲文化概念。
3 主要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多元文化社会需要每个教师对不同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在教学中将族群文化内容适切地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因为唯有当教师本身具备文化和族群多样性的知识,且能够以不同族群文化的观点来诊释知识经验,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使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更具有多元性,且更敏锐地理解文化的差异以及肯定文化的多样性时,教师才能具有足够的智能来协助转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和学生的意志。
4 相关教学方法的知识。拥有相关教学方法的知识,才能应用适当的课程教材来满足不同文化、族群和社会阶层学生的特殊需要。由此可见,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教师必须具备多元文化知识,需了解学生所属族群文化特征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能适切地利用这种影响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成绩;教师不但是懂得教学智能的专业人员,而且是了解少数族群文化特征的文化人,同时还需掌握应对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种族学生特殊要求的多元文化教学与课程的知识。
(二)情感、态度目标
1 具有人文关怀情感。多元文化教育家盖伊提出“朝向文化感念的关怀”观念。多元文化教育应发展一种可以理解各种不同文化团体,并能具有和这些团体一起工作的态度与行动。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也不仅仅是拥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还必须具有超越个人及其所属团体的私利,深切关怀大众、国家、社会利益的品格,以突出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感。教师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要实施回应文化的关怀,其相应的教学要基于人文关怀情感,关怀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情感与意愿,它将与教师的知识及教学能力融为一体,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2 偏见觉察的敏感性。多元文化教育指出,教师要能够检视个人的生活与行为,尤其是其行为中的偏见。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教师素养尤为强调教师对教材及自身偏见的觉察,以促使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以实现多元文化的理想。那么教师如何进行觉察?多元文化学者提出用检查表来帮助教师测量教材及书籍中的偏见:(1)教科书中是否从多元文化社会的观点出发?它认同这个社会的多样性吗?它有无提供多样的价值?(2)这本教科书有无表现出对其他种族的接受性,并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3)少数族群的特质是不是多元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4)故事中的有色人种能彼此认同吗?训练教师对教材偏见觉察的敏感性,实际也是对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训练,从而培养教师平等与公正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除了对教材及书籍中的偏见要进行觉察,还需要对自身的偏见进行觉察。(1)教师要注意刻板印象及其偏见造成的影响。如教师认为“藏族学生卫生习惯不好”时,教师是否注意到了这是一种偏见?(2)教师自己是否不自觉地使用某些语言,而这些语言又隐含着歧视,如老师常常骂学生“笨”、“慢吞吞”等等。(3)教师还需要以较开放的态度与方式来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三)技能目标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教师们正在与一群来自多元文化背景和有着不同经历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教师不但要有能力教授族群文化知识,还要有能力教导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文化的教学能力。
1 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传递不同族群的文化,帮助学生从不同文化角度来建构自己的概念、主题与观念的能力。教师作为一名研究者应善于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重文化的差异性及与此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外书籍来补充教材不足,增强学生对其他族群的认识,引导不同族群的学生相互尊重与合作,促进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正如班克斯提出的:(1)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要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去解释族群文化;(2)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传递不同族群的文化特征;(3)选择课外书籍和视听材料补充教材的不足,增强学生对其他族群的认识;(4)提倡合作学习,以促进族群间的整合⑦。
2 视每个学生为不同的个体,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带到学校的经验和接受能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其行为上受诸如民族、性别、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上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比如,非主流文化的学生常常会表现出如下特征:在教材的学习中更多的寻求与自身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习实践的经历;在直观内容的学习中更加倾向于学习机会的参与。教师应形成不同的教学技巧来适应来自不同族群和文化群体的学生,避免对不同族群团体的能力贴上刻板标签,在教学策略中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按照有关认知、动机和民族文化背景差异的知识来设计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3 与学生家庭、社区交互学习的能力。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教和学不再被视为囿于学校之内的活动,应将充分挖掘与利用家庭、社区文化资源作为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以家庭与社区为基点提供适切而有趣的学习结构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本来就应充分显现在与社区、家长、学生保持的一种持续的调适过程中。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密切交往,教师可以更熟悉学生所在社区和家庭所独有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教师采用得当的教学策略,开发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二、启示
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知识、技能的教师是多元文化教育目的能否达到的重要条件。然而近些年来,理论界和实践中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问题的关注仍显不足。多元文化教师并未纳入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目标,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纳入相关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实习更是不足⑩。基于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培养观念
更新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教师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纳入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国外的探索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多元文化社会对教师教育挑战的日益增强,教师多元文化智能培养的课程进入许多国家师范教育修业计划中。如1977美国教师教育评价委员会规定所有未来教师都必须接受一些多元文化课程及训练,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因而纳入了教育学院的必修科目。
(二)设置多元文化视野的课程
为了应对未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这就要求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和素质,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满足不同族群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其重要的途径就是改革教师教育课程。
比如,可在通识课程中增开文化人类学或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课程,目的在于加深教师对不同文化与人、教育发展关系的认识。还可以多种课程形式,开设少数民族艺术、区域地理、历史、乡土考察等课程,对本地区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生计方式、社区聚落、文化形态等内容进行学习,增进教师关于多元文化知识和相应的本土文化知识的了解,形成其对本土社会多元文化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发展教师的多元文化态度,增进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⑩。在教育专业课程中增加多元文化教育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社区文化与教育等内容,以训练教师具备观察汇集或采录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增设相应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提高未来教师对学生次级文化、师生关系、班级气氛的观察与理解能力及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关键词:妇科疾病;健康教育;认知程度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57-02
妇科疾患包括性传播、内源性菌群失调和医源性感染等多种疾病[1],不仅是育龄妇女常见病,还会诱发各种并发症,对妇女身心,甚至新生儿均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妇科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是妇幼健康的重要保障。相关资料显示,妇女对妇科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与其预防、控制疾病的主动性高度相关。本研究调研了本地区1000名育龄妇女对妇科保健知识的认知度,旨在探讨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控制妇科疾患中起到的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地区1000名育龄妇女,排除患有器质性病变、精神障碍、除生殖系统以外的传染病患者。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29.89±8.57岁,其中大专以上(含大专)332人,占33.2%;初中以上(含中专)346人,占34.6%;初中以下(含文盲)322人,占32.2%。公务员、教师209人,占20.9%,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工人192人,占19.2%,其中38人文化处于初中以下;学生288人,占28.8%.全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农民311人,占31.1%,其中284人文化处于初中以下,占91.32%。
1.2研究方法:制定统一调查问卷和疾病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问卷调查员、妇科主治医师、实验室检验医师进行询问、检查并填写问卷和表格。调查时间段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
1.3妇科疾患标准:以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中设定的妇科疾病诊断标准作为本次调研的疾病诊断标准。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间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不同文化组别生殖系统累计患病率比对:对不同文化组别生殖系统累计患病率比对(n/%)。结果显示:a、b经比对p
2.2不同文化组别对妇科保健知识认知程度比对:对不同文化组别对妇科保健知识认知程度比对(n/%)结果显示:a、b经比对p
2.3不同文化组别早期就医率比对:对不同文化组别就医率比对(n/%)结果显示:a、b经比对p
3讨论
妇科疾病患病率极高,且部分患者会出现早期无症状表现,这就造成不及时就诊、不合理治疗的比例愈来愈高,致使患者病情无节制发展,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反复发作[2],给育龄妇女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结合妇科检查、实验室诊断调研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地区育龄妇女对妇科保健知识的认知度,从数据上可看出,文化层次与人群对妇科保健知识作用的认同率密切相关,且呈递进关系,即文化层次越高,对妇科保健知识作用的认同越高,患病率亦越低。这与陈少凡[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合,说明掌握妇科保健知识可降低妇科常见疾病的发生率。
笔者认为,上述结果可以明确,妇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与患者对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息息相关。开展科学性妇科保健知识教育对预防和控制妇科疾病有良好的作用。
事实上,健康教育不仅是妇科临床科室护理的重要干预措施,也是社区、基层卫生机构计划生育重要的工作内容。早期妇科疾病症状不明显,但发展迅速,危害性极大。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循循渐进的指导,使育龄妇女逐步掌握妇科保健知识,自我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笔者认为,妇科疾病种类繁多,健康教育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定期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要浅显易懂,生动形象。(2)发放宣传手册,定期就相关内容进行适度抽查。(3)充分利用视觉教具、互联网进行互动,解答疑难问题。(4)建立翔实的地区妇科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对重点对象进行重点帮扶。值得注意的是,从本研究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妇女文化层次较低,初中以下文化者占到了91.32%,因此,基层妇科健康教育应该将重心放于农村,同时还要关注到,由于文化较低的缘故,农村妇女可能在参加教育培训上存在被动性,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困难,健康教育者应更加耐心、更加注重技巧和反复宣教,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结果。
总之,健康教育是基层护理人员一项长期性工作,我们应该认识到,指导妇女及时发现和诊疗疾病,改善错误的不求医、推迟求医的行为,将是一种有效提高育龄妇女健康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Gerrmain A, Holmes K K, Piot P·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NewYork and London: 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2, 1-55
[2]张法文.性病与妇女生殖健康[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9, 25(6):350-35
关键词: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文化意识与理解;社会重构
美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MulticulturalArt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特色。如今,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教育潮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并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
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出现的时代背景
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及广泛影响是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代背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大范围爆发,多元文化主义再一次被世人广泛关注并波及到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多元文化主义具有多种功用,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共识可概括为: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和族裔构成的国家,美国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不同民族、族裔、性别和文化传统的美国人的美国经历是不同的,美国的传统不能以某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经验为准绳;群体认同和群体权利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社会必须面临的现实。[1]据此,多元文化主义论题频繁出现在美国教育领域,旨在促使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增加对不同文化和自己文化传统的理解。在美国国内不断强调关注种族多元化、追求社会民主化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紧随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开始盛行。相同的社会议题同时出现在艺术及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在艺术领域,出现了对不同身份艺术家待遇不公的纠偏,尤其关注不同种族、性别艺术家获得机会和待遇公正等问题。在艺术教育领域,带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评论人士不断质疑,当时美国的艺术史、美术馆以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通常反映的是以欧洲中心主义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偏见,将其他文化群体排除在外。后现代文化主义理论的兴起及蓬勃发展促使相关学者越来越密切地关注此类社会文化现象,纷纷阐释并批判这些现象背后所暴露出的带有偏见且扭曲的文化历史观念。相关领域学者更加力求还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博物馆展览及历史课本的真实性。针对社会中广泛存在、并直接表现在艺术及艺术教育领域的种族、阶层不平等等现象,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艺术教育价值的追问转向如何实现其社会建构功能,即艺术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增进学生文化自尊及对其他文化群体的理解?艺术教育如何在社会变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多元文化艺术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特点。
二、美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美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兴起与广泛推广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为艺术与儿童文化意识发展的关系、艺术教育社会重构作用的基本立场两个方面。
(一)艺术与儿童文化意识发展之间的关系
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性特点能够对儿童形成文化意识、进一步理解多元社会起到促进作用,这是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首先,儿童具有获得文化知觉和意识的潜能。Smardo与Schmidt指出,儿童到了五岁就已经形成对自己、对同伴的态度,而且开始发展出文化知觉,也开始学习社会流行的对族群及其他不同文化的态度。[2]根据Parsons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观点虽然非常个人化,但对文化却是开放的,他们对艺术持着非批判非偏见的观点,对于源自儿童生活社区及儿童自身经验艺术的学习都是儿童进一步获得文化概念的良好起点。[3]这些研究成果都表明,儿童具有获得文化知觉和意识的潜能。其次,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获得、文化理解能力的发展。Freedman指出儿童从很小就能够开始学习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这是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为什么被珍视的重要步骤。他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分类、差异和推理,而且能够辨别艺术作品的风格、主题、形式、意义和目的。在这个层次上儿童开始了解为什么不同的个人和文化团体会创造出不同的表征来代表相同的主题(如人、动物、事件等)且能抓到这些不同表征的价值。Freedman特别指出,因为外表相同的艺术品可能在意义和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比较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品时,教师若能敏感地指出这些不同就能帮助儿童看到一个事实,即对艺术的了解需要突破仅仅对它表面形式及呈现内容的研究。[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探究技巧和视觉敏感性的发展,自身文化意识以及文化理解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艺术教育社会重构作用的基本立场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JuneMcFee就在其著作中指出,通过人类学方法研究文化获得的结论表明艺术及其实践被不同的文化群体所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组群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认同。[5]可见艺术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文化族群个体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点,并直接显现在他们的艺术观及艺术实践中。[6]承认艺术是文化的产物、重视文化在审美议题讨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被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艺术教育除了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以外,通过专门的课程设计还能够达到促进学生获得不同文化认同和理解等一系列文化效应,突出表现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社会,使学生在主流或者非主流社会形态下发展出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最终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同时代文化群体价值系统所运用的艺术符号中认识到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进而能够整合相关信息并进一步达成对这种多样性的认识与思考。[7]艺术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分析与批判能力的思考者,能对自身生活环境与社会阶级加以审视,进而使用社会行为技巧参与自身命运的塑造与掌控。这是艺术教育反对精英主义、努力去除精致——大众艺术界限,进一步促进社会民主变革,以达成社会重构目的的直接表现。据此发展起来的文化多元主义艺术教育理论与课程实践具有坚实的基础。
三、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以培养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及社会意识为主要旨趣的目标定位
与传统艺术教育将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及创造性为主要目标不同的是,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将目标定位在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及社会意识的培养。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提倡者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提供了基本的信念、价值观以及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结构的基础模型,它使个体成为多样社会群体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因此,了解文化及其多样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显得尤其重要。[8]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将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建立在世界范围、多个民族文化群艺术经验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对艺术作品、艺术史等艺术现象社会文化背景的关注,关注学生在丰富的社会背景及文-38-《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年第9期化意义的层面上进行艺术学习和分析,目标旨在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所处文化的理解。不仅如此,通过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实施,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群体所拥有的特别的文化艺术传统,接触不同文化价值下的艺术设计和媒介表达方式,对于艺术问题的思考直接将学生引向对特定文化群体相关社会议题的思考,使学生关注到不同文化群体特色及其文化价值观,在种族平等、社会公平的基本立场上消除文化群体刻板印象及社会偏见、进一步探讨社会道德和民主责任,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进一步上升为学生社会意识的形成。所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教授艺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而是将艺术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凸显艺术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文化意义及社会功能。
(二)突出多元文化议题的艺术教育内容
基于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特有的理论基础及目标定位,研究者和实践者倾向于突出多元文化议题的艺术教育内容。首先,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内容更多关注能够反映多元社会文化的艺术形式。例如能体现多元文化价值的通俗艺术、民俗艺术、边缘艺术、本土艺术等,这些艺术形式包含大众文化、民间习俗、两性平权、人权平等、种族歧视等当代社会议题。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内容不再仅限于西方主流文化的精致艺术,而是扩展至能够反映不同种族、文化和性别等团体的概念和议题。使学生在接触各类艺术形式的同时体验、理解它们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及当代社会议题。其次,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增加了能够体现全球性议题的艺术教育内容。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快速进步,地球村上各个国家彼此的关系更为密切。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内容增加全球性议题主要包括能体现政治、经济、科技、人权等交错关联的艺术内容及形式。教育内容不仅强调世界各个民族的共通之处,同时也关注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主流文化和次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全球性议题的艺术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全球范围内多样的艺术形式,以多元文化社会和地球村的公民自居,适应地球村时代。最后,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内容强调基于文化议题的学生艺术表达和创作。主要包括基于本土题材的艺术表达和创作,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群体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比较东西方及其它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不同文化群体学生的集体创作等等。此类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使学生认识并尝试不同文化艺术表达与创作风格、分析研究各文化如何演变及发展、探讨社区如何透过艺术建立归属感等等。一系列相关的艺术表达和创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理解艺术表达创作过程,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社会批判意识及公平审视、对待文化差异的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学生群体文化特点的民主教学方法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方法尤其注重教学过程中民主精神,直接体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群体的文化特点,使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在学习不同文化背景艺术的经验中理解自己群体文化、尊重他人文化。[9]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教学方法以社会学、人类学为基础,尤其关注文化本质属性及文化过程的相关议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所属某一文化群体的人是如何形成并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的。带着这样的经验学生进一步关注艺术作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社会文化脉络中学习艺术领域相关知识并进行深入的文化内涵探讨。第二,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首先要承认教育是一种带有文化性、社会性的干预,必须要正视自己的文化社会偏见,时时察觉而不影响教学方法的民主性。第三,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及其所在社区文化为中心的特点,教师注重运用学生及其所在社区的文化价值观及基本信念来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第四,教学强调运用人类学方法辨识文化团体及在其价值观与实践影响下的审美表达与创作。在研究学生所处的文化团体艺术时,注重搜集关于他们所处的动态文化社区环境的信息,以此作为分析其艺术品及艺术实践的依据而非仅仅依据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在研究非学生所处的文化团体艺术时,教师和学生通过诸如搜集各种书面、影像材料及个人史料等,获得一系列有价值的人类学数据信息,进一步理解艺术乃是一个社会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不能脱离其社会文化土壤来进行解读和分析。第五,提倡不断挖掘并谨慎地使用反映文化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能够更民主地呈现教室、社区乃至国家中的社会文化与种族多样性。最后,教学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点、性别、年龄、社会阶层、政治、宗教及种族等因素所造成的人际互动的高度复杂性,努力寻求一个更民主的方式,使弱势群体能有机会融入艺术教育过程并表达意见,也使优势群体能检视出自己文化中所习以为常的偏见。
(四)强调学生文化群体特点和师生合作的人类学评价方法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评价与传统评价方式的不同,更加重视来自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对于学生学习成就及课程实施的影响。对于学生学习成就,相关研究者提倡评价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果,尤其要将学生所在文化群体特点纳入评价考查范围之内,鼓励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如访谈、观察、问卷、记录、日记等方式完成对学生的评价。[10]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一方面是考查、记录学生参与多元艺术教育课程过程中其艺术能力、文化理解力、社会意识与责任的发展进度和水平。另一方面更是要在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建立带有文化群体特点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力求无论学生来自何种文化群体,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文化身份,接受公平的教育待遇。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除了验证学生学习成果之外,确认教学过程中权利和资源分配是否公平也是课程实施评价的重要目的。因此,形成性评价构成了课程实施评价的主体部分,尤其关注教学情境中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所有成员及他们之间的合作状态。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多元文化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调动知识并将其带入教育过程中的能力、共同合作形成一个具有文化应对特色教育环境的能力,同时他们是否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进一步影响经济、政治及社会机构的思路及设想也是评价关注的一个方面。非正式的师生课上讨论评估,学生分析学生访谈艺术家的情况、对当地社区的调查、撰写课堂行为评估报告,都是教师、学生和社区能够共同参与的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可见,人类学的方法不仅能够提供实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进行教育评价的重要途径。[11]
四、美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启示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对企业跨文化管理成功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因素,并从公司和管理者两个角度分析研究了企业如何在招聘、培训和锻造“合金”文化等过程中提高管理者跨文化能力。
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高层管理的文化能力。鞠永红认为经理人没有文化能力,或者文化能力不足,就会在竞争中手足无措,在企业内外矛盾中穷于应付。杨超美认为,一位企业领导者组织处理跨文化挑战的方式会直接关系到跨文化经营后的管理运作,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晏雄认为,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如何尽快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跨文化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融合性的平衡管理,文化冲突才能得到适当的缓解。可以说,跨文化管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层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态度及其文化协调能力。
一、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分析
(一)跨文化能力的定义
孟凡臣认为跨文化能力不仅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知识的了解,而且表现在对不同思维模式、感知与行为模式的理解,以消除沟通方面的障碍,化解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处理国际环境中的复杂矛盾。
跨文化能力就是在自身一定的文化知识背景和自我监控能力下,对异族文化有意识的鉴别、接受和适应能力,在跨文化的管理中能够控制和协调好不同文化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一种能力。跨文化能力是跨国经营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可以说跨国企业的成功与否,跨文化管理者初期的跨文化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许多跨国企业的并购实践证明,要实现企业成功的跨文化管理经营,就需要一个“跨文化关键人物”。这个关键人物必须有这样的能力:具备跨文化素质,能对跨文化管理做出重要影响。影响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管理者跨文化意识。如果一些经理人本身对跨国公司母国文化与本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认识不足,准备不够,他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于出现的跨文化矛盾就不敏感,进而让很多文化问题进一步扩大化,影响企业经营管理。
管理者的文化偏见。有些跨文化管理没办法接纳外来文化的同事,从一开始的偏见,慢慢的演化为文化冲突,彼此间的差异越来越凸显。实际上,很多外来管理者带有一种天生的文化优越感,对各国的文化存在一些个人偏见,这些偏见很可能会阻碍管理者进行正常的管理活动。所以一个成功的跨文化管理者必须端正自己对异己文化的态度,不能有文化偏见。
个性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会有不同的个性,例如美国人的大胆开放和个人主义,日本人的保守和集体主义。如果一位美国的企业管理者领导一位日本员工,他们之间将产生巨大的沟通矛盾。个性的差异会导致两国的管理者在一起共事的时候产生分歧,不能容忍彼此。
其他非文化的因素。包括:人们离信息源的远近会加重文化差异的程度,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处在企业的不同岗位,有着身份地位的区别,对信息的了解程度就会有所不同;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众所周知,信息在常态下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再加上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对信息的搜集方式、认识角度、表达以及对同一信息的反应都会存在着差异。
二、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产生沟通障碍影响经营目标的一致性。跨国企业内部的经营目标可能因为沟通的障碍而不一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价值观和追求以及原来公司的文化差异使得上下级目标很难一致,这样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心不齐,肯定会引发很多矛盾。如果没有跨文化管理者的跨文化行为来支持、促进和调整,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就很难一致,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跨国经营活动的失败。
带有文化偏见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如果一个跨国企业的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偏弱,将会导致工作中引发很多的矛盾和冲突。管理者不知道或者没能力很好协调好与管理者或者员工之间的冲突,会使得遇到问题的员工心中存有不满或怨愤,日积月累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影响合作经营的效果。跨文化沟通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很可能出现“合资不合作”的现象,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简单地凭感情处理相关事务,就会产生很多误会,增加许多矛盾,使对立与冲突不断剧烈。
三、提高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策略
(一)公司角度
认真挑选跨文化管理者。从公司的总体战略来说,跨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公司管理者的选择时就应当充分的了解各国文化特色,尽量选择那些能认同企业和本土文化的管理者。在挑选人员时应侧重于考察人选能否承受异国文化的冲击,考察其对不同文化的适应和协调能力。
对跨文化管理者进行文化培训。对管理者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能使他们具有树立文化差异意识,使他们不仅能够对付文化差异,而且具备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沟通的技能,从而推动企业中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一系列的跨文化培训,使跨文化管理人员加深对跨文化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并可以促进他们将跨文化的意识融进平时的各项管理活动中。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文化。在任何企业中,尤其是跨文化经营的企业,更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一些非正式组织:它们可以是很小的一个交际圈的人组成,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或者相同的处世原则。虽然它们没有很正式的名称和组织规模,但是必定能在公司中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一个企业甚至可以有多个非正式组织。它们的组织力量有时甚至是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条例都没法超越的,所以跨文化管理者必须有控制和引导这些非正式组织的能力,对组织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不能采取强迫压制的态度,必要时可以允许不同的文化氛围存在于组织中。
(二)管理者自身角度
接受异己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在企业的跨文化活动中,必须是管理者能意识到的文化差异性,并针对这样的差异性来推行不同的实施战略。必须承认和接受这种存在,而不是主观回避。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让彼此认识到双方的文化是在融合之中的,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的。
加大文化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力。因国籍、经历、价值观等的不同,各国管理者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是有区别的。在培养了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后,跨文化的管理者应该主动提高自身对异己文化的适应能力,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主动引导部下去规避那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内部矛盾。
重视不同的文化氛围,调整管理风格。管理者对组织内沟通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管理者的风格影响下属及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不自觉的受到管理者言行及情绪的左右。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不同的人员组合,努力地创造一种交互式的沟通氛围,从而有力地促进友好氛围的产生。
建立共同经营观,提高锻造“合金文化”能力。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会形成“混合文化”。这一企业有着不同处事方式的员工,他们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甚至是工作习惯。劳伦特认为,企业文化能保持并加大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说,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意大利人可能更意大利化,德国人更德国化、美国人则更美国化,而不是像许多人原先所预期的那样跨国公司可能会使民族文化差异逐渐趋于缩小。
[关键词]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113—03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要求各国经济突破国界实现无国界经营,然而,无论生产还是服务,只要涉及管理的国际性问题,都无法避免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经营的最大障碍。跨文化管理就是对这种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冲突进行交叉管理,通过对多种文化采取一系列的包容、创新、融合的管理方法,创造出企业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
一、跨国企业管理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文化体系的包容性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跨国经营的企业是“一种多文化的机构”,其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包容不是进行简单的多种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是各种优秀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将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进行融合,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商业运作。
(二)文化行为的学习性
跨国企业在其跨国经营中,需要不断面对新的国家、新的地区和新的文化,需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企业除了学习别无他途,而且这种学习不同于一般企业学习的特点,它是一种跨文化学习。一方面,跨国企业是一个跨文化组织,内部多元文化的差异和隔阂,需要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进行跨文化的学习,才能促进内部人员之间的了解、理解和有效合作;另一方面,跨国企业面临的是不同文化的世界市场,只有不断进行跨文化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市场特点、政治经济特性以及竞争与合作者的行为方式、消费者的生活习俗等,才可能在跨国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三)文化特质的创新性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造,文化的发展在于创新。跨国企业文化特质的创新性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企业文化本身的创新,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文化上的超越和创造;二是创新的文化观念,即在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崇尚不断创新的理念。文化的创新性对于跨国企业不断适应新的挑战、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和作用,而跨国企业组织形式和人才的多元化,导致跨国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活跃性和多样性的特性。
(四)文化形式的网络化
跨国企业本身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环节和多要素的庞大网络,不同层次、不同企业的文化也具有不同特点,跨国企业的多元性、分散性的时空状况需要一种有效的网络才能有机联结起来,形成既有差别、有特色又紧密联系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内容联结的网络化促进企业有序高效运作。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软件操作系统整合优势资源,特别是通过远程培训和远程办公,既增加跨国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母国企业文化的强行进入,对于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二、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对跨国企业员工管理的影响
由于文化差异,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管理者其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均不同,由此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不同的行为表现。例如,各个国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工资的态度不同,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中国的工人涨工资时,中国的工人会减少闲暇而去拼命工作,而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涨工资时,墨西哥的工人反而减少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此外,相同的行为表现也可能表示不同的态度。比如,有些员工可能用沉默来表示默认许可,有些员工可能用沉默来表示反对,也有些员工可能用沉默来表示漠不关心。这种不确定的行为导致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难以达成比较稳定的和谐关系,给跨国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对跨国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跨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比其他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要复杂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管理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跨国企业建立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差异无形中也会导致管理的混乱,造成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决策者在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也会影响经营决策的执行和实施。文化差异导致企业内部意见不统一,对市场预见能力不一致,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不相同,对市场的反应迟钝,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丧失了很多市场机会。
(三)对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
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其全球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投资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是否适应投资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美国洛杉矶迪斯尼乐园的巨大成功,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法国也从美国引进了迪斯尼乐园,但巴黎迪斯尼乐园从1992年春建成开业以来,却连续两年严重亏损,上市股票价格直线猛跌,经营惨淡,甚至难以为继。法国迪斯尼乐园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异以及迪斯尼公司在法国所采取的营销方式的不适应所致,在磨合文化差异方面有所忽视,在经营中缺乏给人以温情和认同的文化因素,从而出现迪尼斯乐园在不同国家,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同,公司的经营状况完全不一样的局面。
三、新形势下跨国企业强化跨文化管理的措施
(一)正确识别和对待文化差异
识别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培训、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前提条件。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乐曾将文化分为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三个范畴。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加以克服;技术规范引起的文化冲突很容易改变。管理者要正确辨别文化的范畴,识别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信任度、价值观还是哲学传统的差异,然后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跨国企业管理人员要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差异,反思自身文化的优缺点,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适应国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可以通过对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加强不同文化之间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适应和利用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把双刃剑,文化差异能带来矛盾和冲突,导致文化困惑,造成国际企业市场机会的缺失和组织结构的低效率。文化差异也能带来竞争优势,不同的文化习俗、消费习惯会带来更为广阔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互补潜隐着巨大的优势。适应文化差异就是尽可能掌握和满足员工需求的层次和变化,尽可能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尺度来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文化差异吸取不同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将多种文化同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跨文化和谐而具有特色的发展。比如,中美两国之间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很大,然而美国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取得了巨大成功,就是充分利用文化差异优势的有力证明。
(三)开展跨文化教育和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促进沟通和防止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通过语言训练、敏感性训练、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现身说法、地区环境模拟等方法,提高员工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减少沟通的低效率,训练员工的文化敏感度,提高其文化协调的能力,推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和管理者有效合作、协同管理。一方面,明确跨文化教育和培训的重点。跨文化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的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据调查,发现“跨国企业文化的敏感性培训最为欠缺”。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讲座、环境模拟、语言培训等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文化敏感性,以便打破每个人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另一方面,培养和发展企业员工的沟通能力,注重企业内部的沟通、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沟通以及企业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使员工在企业的工作实际中能真正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实现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国家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而在国际商务环境中这种频繁的往来、沟通和交流已不再是简单的商务往来而是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本文主要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重要性,列举了跨文化商务活动中语言交际层面的几个重要方面,以及应对商务活动中文化差异的几个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跨国公司的涌现和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频繁,不同文化的碰撞在商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在商务领域中很多商务活动不仅仅是商务行为,更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与对话,是在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而出现了跨文化商务交际。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成功进行商务活动、不同国家的商务合作、商务谈判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概念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而在国际商务环境中,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中必然渗透进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差异必然影响商务行为,“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不仅熟谙世界经济状况和全球竞争力,而且具有同国际企业有效交际的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还要深入了解他国文化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便在商务活动中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冲突,从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达到预期的商务目标。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发生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经济交往的目的在于物质与服务的交换,而物质与服务的交换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所以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跨文化的以商务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即跨文化商务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体现。
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则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具体到商务领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商务管理及管理人员的文化观、商务礼节、商务预约、礼物的馈赠、商务谈判和策略,以及对于商务活动中女性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三、国际商务环境中重要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这里着重探讨国际商务环境中言语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的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方面。
1.对于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的特定内涵和界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对于企业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了解这一差异对于商务活动中了解他国企业管理及与其管理人员打交道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美国和德国,商务管理的价值观就不同。在美国,企业看中成就和成功,崇尚勤奋、实用主义、乐观主义、清教主义、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淡薄、机会均等以及对于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接受。而德国人的管理观念则不是很强,这源于他们历史上就看重专业技能和能力。在他们看来技能高超的德国工人根本无需管理人员激励他们。
而在中国,商务价值观则与二者更为不同,中国企业重血族关系、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及阶层关系。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使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集体主义特点。
2.商务礼节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进行商务往来时,恰当的商务礼节是必要的。可以说某些必要的商务礼节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间建立贸易关系的开始,甚至决定了企业间能否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为进一步的业务往来奠定基础。这里就介绍在建立贸易关系之初的几个重要的商务礼节。
2.1预约
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最初安排与对方国家企业的签约和预约包括打电话、使用中间人等具体细节。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预约时间及最初签约的安排不尽相同,如在正式签约前多久约见企业有关人员最为合适,就要考虑对方企业的文化背景。例如,在墨西哥等很多拉美国家,企业一般提前一个月发邮件或打电话进行预约,然后在签约前一周还要联系一次。而在中国,在进行商务投资之前同对方企业建立关系是很重要的。在与中国企业进行贸易往来时,与当地的企业政府官员预约见面,认识进口人员、购买者及商和合资伙伴,将有助于进行进一步的业务往来。这就是因为中国文化重关系、重往来。
2.2打招呼
预约之后就是见面打招呼。而注意观察东道国的打招呼礼节尤为重要。例如美国人的打招呼方式倾向于非正式和友好的。在美国,无论男女,在见面和告别时都要握手,在彼此熟悉的女性之间甚至男女之间,一个拥抱或脸颊的亲吻也是合宜的。他们常常直呼彼此的名字,只是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除外。而在沙特阿拉伯,见面则显得更为亲密——不仅要频繁薄收,还要滔滔不绝;而且男性之间也经常拥抱,彼此亲吻脸颊。可见,不同文化的会面礼节如此之不同,因此见面之前要对东道国的会面礼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会避免在实际会面时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尴尬和误解。
2.3馈赠礼物
对于商务往来过程中的礼物的赠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也有不一样的礼节。大多数美国人就将在商务环境中馈赠礼物看作是贿赂的一种形式,而在其他许多文化中,馈赠礼物是商务礼节的一部分,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因此,在商务环境中,不仅要了解对方企业对于礼物馈赠的观点和态度,还要了解馈赠礼物的相关信息,如,何时馈赠礼物、赠送什么样的礼物为宜等。商务环境中关于礼物的馈赠,日本企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日本文化重视礼尚往来,馈赠礼物在日本文化中是极其普遍的事情,而且非常讲究。对于日本企业,有几个日子是一定要送礼物的,如一年中的七月十五日和元月一日,而且通常在首次商务会面时赠送礼物。此外,如果受邀到日本家庭里去,通常要带上鲜花、点心或糖果之类的礼物去,这是必要的礼节。可见,日本和美国的馈赠礼节相去甚远。因此在与不同文化的企业建立商务关系、馈赠礼物时,一定要了解必要的馈赠礼节,从而使馈赠礼物的环节对整个商务往来关系的确立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3.谈判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也表现出其文化特色。在跨文化的商务谈判中,各国企业在谈判节奏、谈判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北美国家、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喜欢速战速决式的谈判风格,而中国、日本及大部分拉美国家则偏爱慢节奏的谈判风格。在交流风格上也有不同,如有的国家喜欢直截了当的风格,而有的国家则更偏向于间接含蓄的风格。
四、结语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关键是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风格以及进行商务活动时的商务礼节等也不同。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寻求合作时,了解其文化特点及其与本国的文化差异,对于商务关系的建立、企业间进一步的业务往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商务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自身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的同时,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时,也可以把培养企业有关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为企业在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广泛的商务关系奠定基础。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现实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理解、适应他国文化,对于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一、文化要索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文化差异是在各种人类关系中都存在的,它不只限于语言,还包括非语言沟通、宗教、时间、空间、颜色、数字、美学、风俗习惯、身份意识和食物偏好等,所有这些对不审慎的公司都是潜在的陷阱。
1.语言:语言是沟通的首要工具,反映了每一种文化的特征、思维过程、价值取向及其间的人类行为。语言在国际营销中主要有四个作用:语言在信息收集和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语言提供了进人当地社团的通道;在公司的沟通交往中,包括公司内部沟通和公司外部营销网及生意伙伴的沟通,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提供的作用远超于其基本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在国际营销的促销广告中,对各种不同语言必须要有深人的理解。例如,美国的百事可乐公司有一个著名的促销广告词:“畅饮百事可乐,使你心旷神怡”(c~alivewitl、PePsi)。在中国这一广告和其产品名称的绝妙翻译相配合,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然而,同样的广告词在德国却遇到麻烦。因为其若直译为德语,”corDealive”的意思是“死而复生”。另外翻译错误也是导致失败的主要根源,解决这种尴尬局面的方法就是使用逆向翻译法:一个译者将初始语言翻译为目标语言,另一名译者将译稿译回初始语言,如果原稿和译稿是一致的则说明翻译是成功的。
2.非语言沟通: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眼神、手势、身体移动、姿势、衣着、空间距离、接触、时间观念等,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比有声语言更难把握。例如,美国文化讲究办公室大小和方位与主人地位的关系,管理者级别越高,办公室面积越大,楼层越高,而阿拉伯国家一般没有这样的讲究。又如日本人在谈判中,常有点头的动作,但这往往不是一种认可对方观点的表示,而只是表明自己理解了对方的观点。
3.宗教:宗教是在共同的信仰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提供了某种跨文化相似的基础。宗教对国际营销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宗教教义的影响,另一个是宗教习俗的影响。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应当归功于新教的伦理观念。这种提倡勤俭节约的清教徒生活准则,同时又视财富的积累为上帝的恩宠的新教观念,无疑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精神前提。而儒家伦理对东亚的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宗教习俗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如在中东严禁出售猪肉和酒类饮品。
4.价值观念与态度:价值是共有或相对普遍的信念,它决定对事物的判断或确定一般的偏好。态度是基于价值之上对各种选择的评价,用来表述价值,并促使人们以某种方式作出反应。各种文化对工作、成就、职业、时间、财富及革新的态度均有不同,对跨国经营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越是核心的价值和态度,在国际营销中的影响越大。如在西方国家强调个人独立性和成就,推崇相互竞争。而另一些国家,如日本等国,人们更为重视集体合作。并更为重视等级观念。又如,各种文化在时间概念、时间观念上是不同的。例如,对过去、现在、将来的世俗观点,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很有趣的就是对约会的时间观点:日本人认为不能准时是不能接受的,对德国人,准时是仅次于信奉上帝的事,而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迟到30分钟并不奇怪。
5.教育:教育在文化的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宏观上看,教育影响和决定一国国民素质、科技水平、价值观念和经济发展状况,从微观上看,教育影响和决定了个人职业、爱好、消费习惯以及企业生产方式、技术与工艺选择、产品类型及广告促销等方面。例如,一般而言,社会成员的教育程度与收人水平成正比,高收人阶层占的比例越大,社会的消费方式和销售观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并对企业的营销产生影响。
6.社会组织:不同文化的社会组织存在差异。如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西方国家中家庭单位以“核心家庭”为主,一般包括两代人。而在东方一些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一个家庭通常是“扩展家庭”,包含了三代甚至四代人。不同的家庭模式,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家庭决策权等,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消费模式。
二、企业跨文化营销中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国际营销中,既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也要利用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文化营销。企业可以凭借或适应于一定民族或国家的独有的文化特色及其因素,采取和运用一系列策略的措施,建立适当的营销理念,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及信誉,构建目标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信心,从而达到扩展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活动的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采用适应当地独特文化的营销战略。由于文化因素对国际营销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在关于产品、定价、促销及销售渠道(”砂)的战略制定中,必须对国外市场的差异性保持敏感性和适应性,根据当地文化因素的特点,将原有产品的某些方面,如成分、名称,价格等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市场需求。如可口可乐公司在香港拓展柠檬汽水时,因最初品牌名译为“是必利”,销售十分有限。后公司针对香港居民的中华文化背景及汉语的特色,就改名为“雪碧”,这种名称既典雅清新,又便于记忆,受到包括香港、中国大陆等在内的巨大市场的青睐。企业的这一战略还应包括在促销手段及方式上的运用,即与当地文化密切结合,采用广告、举办文化节,改善公共关系(包括公众舆论)与宣传报道等各种方式进行促销。如万宝路香烟在中国的促销就曾多次举办过如安塞腰鼓大赛、汽车拉力赛等文化活动,以此来吸引消费者,拓展市场销路,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2.创造特定文化需求的营销战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在国际营销中,可以积极利用本民族或本企业的独特的文化,以此来适应和开创市场需求。美国菲利普.莫利斯公司在万宝路(Marlbaro)香烟的全球营销中以象征力量的红色作为其外盒的主要色彩,并同时在广告中配以美国西部牛仔的硬汉形象,巧妙地将西部牛仔这种美国文化特色与包装相互交融,突出表现了美国西部地区粗犷豪迈的特点,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可,从而使万宝路成为全世界最为畅销的香烟。
3.树立营销人员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跨文化市场营销人员面对不同文化的差异,需要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观。首先,对可以做的和禁忌的要有文化敏感性,对出现的各种间题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寻求答案。其次,要认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文化差异,应该保持文化中立,不应有所谓“文化优劣”的观点。再者,跨文化营销人员应避免简单地将一个文化的概念移植到另一个文化中;尤其要避免简单的自我参照标准(self-referencecriterion),即:如果我喜欢和使用某种产品,别人也会这样做;如果某种产品在一地销路好,则在另一地也有相似的业绩。
4.培养企业人员的跨文化技能。企业在跨文化经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员工的跨文化能力。企业无论是从本国直接派遣人员,还是在当地招聘人才,都会遇到何种策略开发跨文化技能的问题。企业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l)通过海外商务旅行和工作经历增强跨文化工作能力.员工可以通过实践经历和旅行获取应对其它文化的技能,主要包括开展与多文化生意伙伴的日常接触,在多文化团队工作,商务旅行和驻外任职。
(2)通过培训和指导增强提高员工跨文化工作水平。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跨文化内部培训。包括研讨会、课程、语言培训、书籍、网站、讨论和模拟演练。人力资源部门也可通过外地旅行、录像、特别课程和企业内部网提供文化培训。有时,企业可以聘用文化顾问,指导经理人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领域。有的企业运用“文化翻译”,帮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协调谈判,并解释出现的误解。
3.聘用具有跨文化技能的人员。为了获得具备跨文化工作能力的经理人,企业采用的另一途径是聘用。通过聘用来自多样文化背景的员工或具备广泛国际经历的人员,企业可以增加拥有合意技能的员工人数。它们可以积极找寻熟知工作中所遭遇文化冲突的新经理人。然后,企业可以依靠这些新人对他人作非正式的管理培训。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