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训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财会专业;ERP模拟实训;教学探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03-01
就当前的社会发展而言,ERP已经成为大型以及中型企业使用较多的资源管理信息体系。虽然ERP体系中具备管理会计的能力模块,但是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内的财务单位没有应用管理会计模块对内部管理进行辅助能力,并且只是限制在应用其中的财务会计模块中,获取外部数据,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民营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不具备ERP要求的技能基础。根据当前的状况,对其进行探究,促使教学和时展相互融合。
一、当前ERP实训课程构造体系和优化思路
ERP实训教学是应用ERP软件、ERP沙盘等模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提升对财会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有助于高校学生借助实践,了解ERP软件在企业当中的具体应用。当前的ERP实训教学可划分成两部分,分别是软件实训与沙盘实训。以下是对其进行的具体分析。
(一)ERP沙盘实训类
沙盘实训主要包括电子沙盘实训与手工沙盘实训,手工沙盘实训包含工业沙盘模拟以及商业沙盘模拟,电子沙盘实训包含营销沙盘与经营之道。高校学生可以应用沙盘模拟系统取代实践,并且是较低的资金投入便可以实施实战尝试,在这一系列的应用过程中,高校学生了解并且掌握企业整体的运行方式,并且能够熟练应用企业生产中遇到的财务知识。
(二)ERP软件实训
就当前的发展而言,国内外存在诸多的ERP软件体系,世界上知名的ERP软件品牌包括:ROSS、SAP、QAD等,我国较为知名的包括:神州数码、深圳天思、金蝶、台湾鼎新等。以下是应用U872软件实训,划分为基础财务模块以及非财务模块的具体探究。
1.基础财务模块的实训
基础财务模块是在教学当中经常应用的会计电算化模块,包含固定资产模块、总账模块、应付系统模块以及会计报表模块等等,上述模块是对财务会计进行的核算处理,并且为外部数据信息应用人员提供一定的数据。当前的ERP软件教学只是包括财务会计模块,但是健全的财务模块还要包含项目管理模块、财务会计模块以及上预算管理模块等,以上都是当前高校财务ERP软件教学中不重视的模块。
2.非财务模块实训
非财务模块还被称为管理支持模块,具体包含物理管理模块、生产制造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等构成。在这其中,供应链管理模块主要是由存货核算、采购管理以及销售管模块等构成。生产制造管理模块存在于供应链管理模块的背景下,具体是由生产管理、排程管理以及配置管理等构成。人力资源是由薪资福利、合同管理以及绩效管理等体系构成,每个模块间都与信息接口联系,不但能够独立运行,还可以在同一时间启用。
二、对ERP实训教学深化提出的建议
当前的ERP沙盘教学已趋于成熟,但是对于高校财务专业的同学来说,ERP软件教学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以下是对ERP实训教学深化提出的具体建议。
(一)创建教学系统平台
ERP教学平台的创建需要大量的资源,譬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资金。还可以配备专门的财务专业教师参与到ERP的实践教学中,参照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财务管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财务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财会知识与技能。
(二)创建优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创新财务知识与财务技能,对全新的财务知识实施深度的探究与研析,目的是保证优质的课堂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借助实训教师的自我学习与参与培训,实现财务知识提升的目的,为取得更好的财务教学成效,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使高校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学习财务知识。
(三)将企业发展纳入到教学课本中
在当前的财会教材课本当中,只是片面地对财务知识进行解读,缺少专家财务解析以及商业智能讲解。这些都是隶属于大型企业运用的范畴。所以,在高校财务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其纳入到高校财务教材的课程中,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财务发展过程,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针对高校财会专业ERP模拟实训教学,展开系统全面的探究,并且根据当前高校财务教学的状况以及方式,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促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财务专业知识,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黎静.高校财会专业ERP模拟实训教学探讨[J].商业会计,2014,04.
关键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
2018 年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 号)(以下简称《规定》),对于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应紧跟新时代要求,抓住审计制度发展和变革的战略机遇,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功能和价值,通过强化教育经费监管,防范风险,提高经费使用绩效,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一、内部审计职能的变迁
内部审计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内在功能和本质。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历次定义来看,内部审计职能已经渗透到组织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实现价值增值(见图1 )。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明确内部审计具有“确认”和“咨询”职能。在我国,内审职能随着审计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而拓展。审计署《规定》明确将内部审计职能从“监督与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和建议”,强调要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议”职能,这与IIA的“咨询服务”职能不谋而合。
二、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定位与职能
(一)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定位
1.增强基础教育防御风险能力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在具体业务流程中关注风险因素,特别是关注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评估、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等,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分析、预警危害,做到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完善机制、增强基础教育风险防御能力。2.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实现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应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决策,完善学校经济业务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经费使用绩效,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二)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内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长,内部审计部门在加强中小学校经费使用监督、强化基础教育重大项目全过程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和廉政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应促进审计职能向“监督、评价与建议”方向转型升级,助力教育事业发展。1.监督职能是基础监督职能是指通过对中小学校财务收支行为的审计,合理保证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规性,促进基础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解决“对不对”的问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审计的监督职能既是加强基础教育系统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评价职能是支撑通过客观评价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教育专项资金使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教育教学管理的安全性,提升基础教育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解决“好不好”问题。内部审计向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财务管理和资产运行状况,真实、客观的审计评价,为学校优化管理,及时、有效进行决策提供了依据。3.建议职能是升华利用教育内部审计资源和信息,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财务管理活动,提供管理建议和支撑服务,解决“怎么好”问题。内部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管理和咨询建议,帮助被审单位健全机制、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实现教育事业目标。
三、影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障碍
(一)机构独立性不强,审计职能发挥受限
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笔者通过调研C市教育行政部门发现:该市教育行政部门存在未配备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情况(见表1 )。基础教育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政策法规等部门合署办公,将会削弱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同时大大降低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
(二)人员和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业务能力较弱
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包括具备财务、审计、工程建设、政策与法规、教育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目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学校的财务人员兼职承担,在人员配备、知识储备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和薄弱。以C市市本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例,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均为中小学会计人员,其综合专业知识、审计业务能力与素质均有待提升(见图2 )。图2C市教育行政部门内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情况据调研,大部分中小学校一线会计人员,缺乏内部审计所需的其他专业知识。这种人员和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质不高,现代审计意识不强的状况,使得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团队建设出现“乏力”状态,不利于审计工作后续发展。
(三)思维与方式传统,审计深度与广度不大
教育内部审计主要包含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教育经费专项审计、基本建设财务决算审计等。目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使用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重点是针对教育经费收支、财产物资管理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注重查错纠弊,更多的是强调监督职能。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审计、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覆盖范围更加深入,往往需要涉及教育教学管理的业务流程中去,单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思维,已不适应基础教育审计发展的需要。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审计内涵发展受阻
随着学校教学、科研、财务等内部管理的逐步规范,特别是在“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和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部分市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构建区域基础教育财务数据平台,实现中小学校财务集中核算与管理。相比较而言,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仅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表格数据处理,既无专用的内部审计软件、也未建立基础教育内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实现内部审计过程中的财务数据收集与筛检、内部控制测试、绩效建模评价等功能,仅凭内审工作人员的手工收集、复核数据、测试与分析,审计工作效率、效果难以提升。
四、提升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的路径
(一)提升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职能发挥
现代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提出“对有效的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独立性主要是通过审计组织的地位和客观性得到的。”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这种独立性包含:机构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和工作独立。(1 )机构独立。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障审计工作独立性,使审计的职责、权力和范围有法可依,减少外界因素对审计部门的不利影响。(2 )人员独立。一方面,增加审计人员编制,为教育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审计人员的调动、考核等应由单位最高管理层讨论决定;另一方面,部分审计项目聘请和借用外部专业审计力量,完成审计工作。(3 )经费独立。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培训经费等,应纳入年度预算并予以保障。(4 )工作独立。教育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依据审计计划,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其他干涉,做出公正、客观的审计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
(二)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素质
随着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范围扩大,审计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多种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审计工作。采取如下措施:(1 )招聘其他专业人才(如计算机软件、工程造价、教育教学管理等专业)充实内部审计队伍,破除目前单一“财务会计”的人员结构。(2 )选拔优秀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充实内审人员在教育管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也让挂职管理人员熟悉并掌握教育财务和审计管理知识,提升综合管理能力。(3 )制定基础教育内部专(兼)职审计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内部审计人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择优聘用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和晋升;对于无法履行岗位职责的,不得(或终止)聘用。(4 )制定岗位培训计划,采用面授和网络教学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充实内部审计人员在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基本建设、信息技术、人际沟通与交流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三)强化工作机制,提升审计质量
在确保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需强化审计工作机制建设,提升审计质量。(1 )完善制度。借鉴国家审计制度,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补充修订基础教育的《内部审计制度汇编》《内部审计整改制度》《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与工作手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等,规范指导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2 )规范流程。逐步建立统一的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规范化流程,设计流程作业模板与操作程序,保证全面覆盖审计内容与关键风险点,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同时,为后期开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做好准备。(3 )加大审计结果运用。审计结果运用包括通报审计结果、制定整改方案、根据审计建议改善管理等,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应跟踪检查内部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对于整改不力的学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督促和强制整改到位;建立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与组织、人事、财务、纪检等部门协调联动,强化考核与管理。
(四)创新工作思路,向管理审计转型
(1 )在审计方向上,以“内部控制审计”为抓手,开展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规范管理、抑制风险和防腐倡廉的重要举措。目前,基础教育的内部控制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以C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例,对内部控制审计仅限于审查财务收支、翻阅会议纪要、规章制度、询问个别管理人员,从审计方式方法、审计流程、审计效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基础教育审计部门应以财政部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单位自评价)为基础,整合进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并逐步引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基础教育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体系,发挥审计建议服务职能,夯实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建设,防范教育风险(见图3 )。(2 )在审计内容上,随着政府会计改革,中小学校实行“双分录、双基础、双报告”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成本”概念。面对变化,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顺应会计改革,调整审计内容。强化对中小学校资产审计,重点关注资产的采购、使用、折旧计提、处置等,摸清学校“家底”,确保国有资产信息真实、有效。在资产审计的同时,应强调对资产配置、使用效益与效率,进行审计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被审计学校资产管理水平。研究开展绩效审计,对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分析,逐步探索构建基础教育绩效评价标准,在同类别学校之间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通过对标,审计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和优化措施,帮助被审计学校提升财务和业务管理水平。(3 )在审计方法上,采用“点、线、面”开展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在使用常规财务收支审计方式方法外,通过对资金收支行为的审计,延伸至关注整个业务流程和关键点,及时分析财务与业务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风险,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内部审计应从单笔经济业务“点”开始,关注业务流程这条“线”,最后才能抓住“业务与财务管理”(面)。以审计调研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耗材废品收入为例:通过1 笔“废品收入”金额入账(点),延伸到学校“实训耗材的预算、采购、管理、使用、废品处置”等环节(线):审核耗材预算的编制的科学性、采购方式规范性、耗材的出入库管理情况、废品处置及收入核算。最后归结至学校的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面)。审计人员针对制度缺失、制度执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管理建议,切实提升学校实训耗材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点、线、面”的审计方法将有利于拓展审计人员视野,从紧盯单个财务数据向数据背后的管理内涵延伸,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4 )探索“内部审计关口”前移,从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审计监督转变,将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的事后监督、评价职能,延伸到事前、事中管控与建议。以“部门预算审计”为例,目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在年度结束后,针对学校上一个(或几个)年度预算情况进行审计,基本采用预算收入完成率、支进度百分比、结余资金占比等指标进行评价,远远无法满足“提高预算科学性和财政资金透明度、预防腐败、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绩效”的预算审计目的。部门预算审计关口前移,即从“预算执行完毕后”前移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关口:首先,审计人员应全面了解基础教育(或学校)发展规划及年度重点工作,熟悉预算编制的组织和流程、以前年度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等;其次,通过关注预算编制的关键控制点(收入是否全面、教育重点工作的保障、重大项目的论证、绩效目标申报与评价),来参与基础教育预算编制过程,控制预算编制风险,提升预算编制质量;再次,分析以前年度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不足,提出指导建议和意见,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后,年度中跟踪获取月度、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执行数据偏离预算的原因,并提出审计建议,保证预算目标完成。“内部审计关口”的前移,将有利于发挥优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内审作用。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为审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单项会计核算、全面会计核算与业财融合的财务管理与决策支持,毫无疑问,目前依靠传统手工处理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的需要,应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1 )开发基础教育内部审计作业软件。根据中小学财务核算情况,定制开发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模拟传统手工的审计流程,通过软件访问和获取财务数据库,具备查询、整理和分析财务数据功能,满足审计人员对数据分析需要;同时具备审计统计分析、审计底稿与报告生成等审计管理功能。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软件开发与使用,将节约现场审计作业时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2 )考虑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审计信息化平台。由于中、小学校管理模式、财务核算、财务信息报告基本统一,特别是部分城市已实行了财务集中核算,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可以在实现上述“单机作业审计”的基础上发展“网络化审计”,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审计信息化平台。通过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审计信息化平台,将审计资源平台与中小学财务集中核算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学校财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等对接,打通信息流,实现信息共享、远程监控、数据采集与挖掘、对比分析、自动预警、审计决策分析支持等功能,使得审计决策过程更加智能,为内部审计职能发挥提供技术支撑。结语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应紧跟新时代要求,通过强化内审部门独立性、优化内审人员结构与素质,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积极创新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思路,向管理型内部审计转型,不断提升教育内部审计职能。
摘要:1999 年以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初,多模仿研究型大学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近年来虽然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但在人才培养中学术型的烙印依然明显。从职业教育理念出发,分析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的建议,将有助于其更好地体现自身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前些日子,一位在某银行担任营业部主任的朋友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单位去年接收了两名即将毕业的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实习,他将一名学生安排做了理财经理助理,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帮助客户填写购买理财产品的单据;将另外一名安排跟资深柜员实习,待熟悉业务后承担柜员岗位工作。一周下来,担任理财经理助理的因文字书写不规范遭遇窗口多次退单。在柜员岗位实习的也迟迟未进入角色。朋友后来了解到他们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类似财经文字书写、点钞及货币真伪鉴定等财经基本技能训练;也没有学过商业银行柜员实务这样专门针对银行柜员岗位设置的课程。他有些感慨,对我说: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很多单位要求招来的人立刻上岗,不会给培训的机会;为什么学校不能开设一些类似财经基本技能训练和商业银行柜员实务这样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既能节省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也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由此我也想到有些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不能熟练办理银行结算业务、不会办理纳税申报等。这些都是个案,但也能反映出当前部分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将从职业教育理念出发,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为例,分析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调整的意见。
一、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以会计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一般描述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中高级会计人才,但实际课程设置却常与此偏离。详细情况可见表1:
从表1中可见该专业设有28 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合计1560 课时;除设置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外,还设置了高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管理等较为高深的专业理论课程,主要为学生考研提供知识储备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数学课程。另外学生还至少要再学习不少于6 门、合计216 课时的专业选修课,以扩展知识面或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并不充足;而且缺少出纳实务和商业银行柜员实务这样直接针对毕业生初始就业岗位的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财经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办税能力的纳税实务课程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考研,有助于他们向职业领域的更高层次发展。但并不利于学生胜任出纳、银行柜员、会计核算等初始就业岗位,也没有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专业的培养目标被描述为应用型中高级会计人才,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可以定位为财务总监或其他财经高管;但初涉职场,他们第一个岗位往往是企事业单位的出纳或会计核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助理、银行的柜员等。在胜任这些岗位的基础上,随着知识的精进、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一段时间后,才会得到迁移和提升,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那么,如何从职业教育的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优势,改进其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离校易就业,就业能称职;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呢?
二、如何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1.调整高等数学课程设置
在上表中可以看到本科会计专业在学生最富学习激情的前三个学期分别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数学课程,合计198 课时。如此设置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为学生考研提供知识储备,二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办学之初模仿研究型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三是因为数学专业生源萎缩,数学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足,无奈只好因人设课。客观地讲,学生如果未来不考研或不进行较为艰深的学术研究,学习这三门课程的意义不大。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会计及其他相关财经类工作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学生报考研究生比例不足20%,这种课程设置显然不太合理。
笔者建议: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有助于学习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在第一学期可设置高等数学,60课时较为合适;在第六、七学期,针对有考研意愿的学生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设置为选修课。这样既可以在前三个学期增加专业课时比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考研学生应试。
2.开设出纳实务课程或专题
如前文所述,出纳常常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第一个岗位,该岗位要求任职者能完成库存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进行会计核算,登记相关日记账,资金清查,保管收付业务的相关资料及印鉴,编制内部收付款报表等工作任务。
较少有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出纳实务,出纳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碎片化存在于基础会计(凭证、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货币资金的核算)和经济法(银行结算法律知识)等课程中,缺少系统性。笔者建议在中级财务会计之前开设出纳实务,同时略去中级财务会计中货币资金核算章节;或不单独开设出纳实务课程,而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开始部分加入出纳实务专题,使学生系统掌握出纳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第一步便可胜任出纳岗位工作。
3.开设商业银行柜员实务课程
商业银行无疑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大户,学生如果有幸入职银行,第一个岗位多是柜员。在胜任柜员工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向业务主管和支行行长等高层次岗位发展。柜员每天直接面对客户,除了要掌握国家关于存贷款、资金结算等业务的政策,柜面业务处理的操作规程和会计核算方法,票据、单证以及专用印章的使用方法等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规范的柜员服务礼仪、娴熟的银行基本技能等。
本课程直接针对柜员岗位,培养学生从事该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可适当扩展商业银行会计和银行业务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开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也可称为财经基本技能实训,本课程由财经文字书写、点钞和货币真伪鉴别、凭证整理装订、台式计算器使用和小键盘录入等实训项目组成。
本课程可独立设置,也可将各实训项目分散融入基础会计和出纳实务等课程中。如果缺少师资可聘请实际工作领域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进行指导,甚至学校提供相应的条件(如帮助购买点钞纸、组织收看教学视频等)让学生自修也可以,但必须引起学生重视。除了进行课程考试外,还可定期举行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既为其他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了技能储备,又有助于学生毕业后马上适应实际工作。
5.将税法课程和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课程合并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办税能力为目标。所谓综合办税能力,即“确定某项经济业务是否交税、由谁交税、交什么税,交多少税和怎样交税,税中、税后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
建议将税法课程和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课程合并,合并后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办税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税收基本理论、基本规定,形成独立运用税收法规和会计理论对涉税业务进行正确的税款计算和会计核算、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的能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6.开设手工和电算一体化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设,其实训内容是对学生以往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大融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消化和巩固会计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即能上岗,胜任会计工作。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开设手工与电算一体化实训,让学生在手工实训后再用电算化软件将实训内容做一遍,效果会更好。
实训中老师将耗材发放、任务布置完毕后不必堂堂跟随,可设置固定的时间进行集中指导。为避免与其他年级学生上机课时冲突,电算化实训可利用机房闲置时间进行或让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安装财务软件来完成实训。
课题名称:
2015年县审计局对县2014年秋季、2015年春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涉及学校59..所,其中小学48..所,初中11..所。审计抽查了民中、麻栗、一小等中学和中心校。农村教育营养餐改善计划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使县各学校的各项制度和工作环节不断完善。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的审计,学校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不管是从制度的建立、完善,还是政策的贯彻、执行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资金管理上县教育局和各乡镇学校的资金往来一致,各学校的资金管理也较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学校食堂的工人无编制、工资不能解决,和上级文件要求差距大。(二)第一民族中学没有按要求对带量食品及营养餐菜谱等进行公示,同时三个食堂实际执行不符合营养餐的食谱。县审计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议:(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按十五部委文件要求,投入资金很大,县财力差,建议上级部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以期尽快在食堂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达到上级要求。(二)尽快完善营养餐实施的各项措施,保证营养改善计划达到增加营养的目的。通过县审计局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建设,县审计局积极对相关建设项目开展审计,重点对工程造价和基建财务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查,对部分虚报建设项目、乱列管理费的行为进行查处,并帮助相关部门健全财务管理措施,为学校的建设工作积累了科学的管理经验。2015年,县审计局先后对阿月乡中心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及中心幼儿园工程、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学实训楼工程等项目进行了审计,节约了政府、学校的投资,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民办院校 财务会计 教学改革
【Abstract】Independent colleges will transform into a applied universities, must inevitably lead to major reform of its teaching. In this paper, WuChang Shou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si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accounting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accounting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Key words】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nancial accounting; Reform i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5-0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1]中明确指出,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而武昌首义学院作为一支刚专设成功的民办高校,按照规划要求,势必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而此次的教学改革,其专业教学的改革无疑将是重中之重。以下笔者将以连续10年蝉联中国一流独立学院(五星级应用型大学)榜首的武昌首义学院(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为例,来探讨独立学院转型后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意见。
1.独立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立院校办学初期大多都是依托名校办学,其办学风格与教学模式必然与之接近,而在如今全新的科学定位下,原先的办学风格与教学模式必然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以武昌首义学院为例,笔者仅个人之见谈谈目前独立学院的财会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具体教学中未能很好把握高级应用技术型教育方向
高级应用技术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工商、金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审计等实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在我们具体的教学中,把握应用技术型教育方向并不很准确,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但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
1.2教材没有突出其应用技术方向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材的应用方面的改革还远远不够。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无参考文献,教材中能将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更是少之又少。
1.3 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的教学实践更多停留在基础会计核算,例如建帐套、生成凭证、帐、报表等等。财务会计、审计、税法、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等,作为核心课程,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过大,而对应的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较少,难度不够,而且各学科之间未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与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
1.4结业考试形式单一
作为课程结业的普遍形式,武昌首义学院一直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外。笔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的考察,而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如何得以体现,仅仅通过笔试是无法展现的,如何进行结业考试改革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思考。
2.独立院校转型后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教学必须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作为应用技术型的大学,其教学改革必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作为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的会计专业,又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以下仅代表笔者的看法来谈谈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几点策略与建议。
2.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中要认真探讨和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重点要放在“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上,不断加强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提高实验、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环节深度,加强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习者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
2.2 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2]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校和学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为出发点而推出的。通过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2.3突出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技能的培养
目前90%的企业基本上已采用财务软件进行帐务处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技能,实现会计核算职能。而目前企业会计人员基本都已掌握了这一技能,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够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的财务人员,这就对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深入研究ERP软件的基础上,如果能培养出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自有资源实现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高度整合和充分利用的人才,必将大受欢迎。
2.4加强会计专业实习
会计专业实习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个窗口,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通过学生实习,总结相关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带动理论教学创新。目前的会计专业实习一般在1个月左右,对于全面深入的掌握相关会计技能有点捉襟见肘,建议适当延长。
2.5加强教师的会计实际业务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十年来,虽然独立学院或二级学院的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但是其应用能力却并未得到太多的加强。以武昌首义学院会计教研室为例,其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基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自身应努力加强自身的应用能力基础的提高,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形成科研团队,在搞好会计理论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团队合作优势,以期对会计的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智力支持。
2.6课程结业形式多样化
目前,多数院校的会计考试还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题型比较固定,缺乏开放性,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真正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应用技术型的定位,显然应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重点。考虑到会计课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课程可采用不同的结业方式,这样,多样化的结业形式可从最终的考核手段上对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把关,也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秘专业调查研究分析
文秘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人文类基础性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文秘人才的摇篮,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秘人才?文秘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职业能力、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应如何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适用性人才?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和弄清的问题。
为配合我校文秘重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了旨在为文秘专业改革提供依据的社会调查活动,目标是调研文秘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了解社会对文秘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状况。此次调研活动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各级企事业单位为调查对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发放《文秘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调查问卷》138份,实际回收116份,有效率为84.1%。在访谈和问卷中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高职文秘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1.1文秘人员的品质要求情况在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基本品质中,:随机应变(90%)、吃苦耐劳(88%)、忠诚与服从(86%)、热情开朗(76%)、勇于创新(72%)、甘于奉献(63%)、廉洁守法(41%)。可以看出,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文秘人员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灵活程度、努力程度。
1.2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我校确立的文秘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模块分为六个模块:口头及书面表达模块、应用现代办公技术能力模块、人际沟通及公关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综合素养模块。
在口头及书面表达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文秘英语(95%)、普通话训练(93%)、商务英语(82%)、演讲与口才(80%)、英语听说(53%)、语法修辞与实用逻辑(34%)。建议增设有关公开发言及如何提高应对客户的谈话技巧方面的课程。
在应用现代办公技术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办公自动化及实训(99%)、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实训(97%)、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及实训(95%)、网络技术及实训(77%)、网页制作及实训(65%)、数据库应用及实训(52%)、信息学概论(32%)。建议增设有助于对计算机程序了解的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加强现代办公技术的应用和实习。
在人际沟通及公关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人际商务沟通技巧(99%)、个人与团队管理(92%)、客户关系管理(86%)、公共关系学(72%)、国际商务礼仪(65%)。建议在教学中多一些实景模拟演练。
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秘书实务(92%)、文书学(90%)档案管理(90%)、实用公文写作(83%)、秘书资格考证实训(81%)、毕业实习(72%)、专业认识实习(69%)。建议增设有关如何开展会议、展销会等筹备方面的课程。
在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人力资源管理(90%)、电子文件管理(89%)、市场调查及实训(80%)、电子商务(80%)、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实训(76%)、基础会计(68%)、企业管理(61%)、经济法基础(53%)。建议多增设一些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知识,会计、统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方面知识的课程。
在秘书综合素养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秘书修养书目(87%)、职业形象设计(80%)、书法(70%)、中国传统文化(61%)、摄影技术(34%)。建议增设《企业文化》课程。
1.3秘书人员具有职业技能证书情况
在回答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应具有何种职业技能证书时,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93%)、国家计算机应用B一级证书(85%)、江苏省大学生英语B级证书(73%)、剑桥商务英语证书(72%)、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69%)。建议学生还要具有驾照C证。
由上可以看出:社会比较认同学生同时具有英语、计算机等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因此,文秘专业学生除了必须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外,持有多种证书可以为学生就业增加了不少法码。
2文秘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在回答“您认为近年文秘专业的社会需求如何?”时,84%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为文秘专业提供了较大的需求空间,有部分单位表示会在将来的一、两年内招聘专业素养好、技能和事务能力强的文秘专业学生。这说明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同时,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型、全面型、复合型文秘专业人才。
在回答“您单位未来5年内将需要扩充哪种类型的文秘人员”时,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企、事业单位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
在回答“您觉得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就业的方向定位是否准确”时,85%的人认为准确。他们赞成当前秘书应定位为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各个单位很看中文秘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要的是“全能型”、“智能型”秘书人员。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企、事业单位内部文秘岗位分工不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这就要求文秘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博”与“专”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
在提出意见和建议中,有不少单位提出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他们认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学校学生操作能力不强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学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安排一些实践环节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加强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其一进入单位就能尽快适应和开展工作。
3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社会各界对文秘人才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十分看重文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突出实践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3.1加强专业认识
在平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对“你为什么选择此专业”、“谈谈你对此专业的认识”、“你认为通过此专业的学习,能够获得什么?”等等问题认识模糊不清。专业认识不清必然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动力。因此,作为专业教师,有必要在新生入学之初,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介绍,包括专业特点、专业市场需求、专业素质要求、专业就业前景等等,另一方面,应给学生以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大学教育是“授之与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与鱼”,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学到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展知识视野,按照自己的专业理想夯实专业能力和技能。文秘专业比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是端茶倒水,干杂活,事实上,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如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那么,作为文秘专业学生,就应该把视野从“专业”提升到“职业”的高度,着力打造自身的职业素质,为将来的求职就业奠定基础。
3.2面向市场
企业面向市场必须要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而学校面向市场必须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首先要做好专业年度市场调研与分析。其次,要采用适合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那么,《档案管理》这门课程的教材就必须从针对国有企业向针对民营企业转变,探讨一套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档案运行、管理机制。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市场性,随着市场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知识的传授上,应及时增加一些适用专业知识和案例,增加学生知识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再次,提倡多证多能,要求文秘专业学生在取得专业文凭的基础上,持有多种能力证书,如文秘职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以及电子商务、报关员等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3实践性
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两者共同要求着高职学校教育必须具有实践性。实践性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课程体系。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以实用性、技能性为特点。保留优势专业课程,删除不必要课程,调整不合理课程,增设社会急需课程。(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方法,融案例、情境、讨论于一体,让学生分析与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共事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讲授课程内容上,不追求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以实用性、技能型为特点,改变教材原有内容编排,进行模块组合教学。如《,档案管理》课程可以不讲档案学概论的内容,仅介绍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科技档案管理及一些专门档案管理(如财务、人事)等的内容。(3)模拟实训。开设实训课,建立实训室,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最大的特点,也这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通过实训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4)强化实习。文秘专业主干课程《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是两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感性认识,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实习活动。首先,在学生开始学习理论知识之前,可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实地参观,使学生对专业有感性认识,为理论教学打下基础。其次,在讲授完一门专业课后,再次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中的理论难点和重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充分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高莉.文秘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6):147-148.
一、离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将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会计信息化教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一般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干课程,近年来随着ERP系统应用的普及。虽然也尝试将财务软件的选择从单一的核算型软件升级为管理型ERP软件,并对这一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有过多次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教学内容基本上只定位于对系统初始化以及账务、报表等常用财务模块的应用,片面地强调培养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这种状况主要源于各高职院校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认识不清,把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会计信息化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称“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为“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沿用了二十余年,以至许多高校将会计电算化等同于会计信息化。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不同时期发展的产物,前者是为了改变我国财会工作手工核算的落后局面应运而生的,而后者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达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过程;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建立起为决策者提供可靠、实用的决策信息并能实时主动地报告财务信息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两者主要区别体现在:(1)从目标上看,会计电算化是实现核算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管理和人类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2)从范围上看,会计电算化涉及的部门仅限于财务部,由财务部门负责输入数据、输出会计信息并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涉及部门包括财务与其他业务管理部门,企业的各个部门可根据授权直接从系统中获取信息和输入信息;(3)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电算化主要采用计算机技术,会计信息化除了采用计算机技术,还采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从而使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可见,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在内涵、目标、范围、技术手段方面有显著的区别。将两者等同起来,无疑对当前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业务处理流程、会计的职能转变等方面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使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脚步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阶段,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远远滞后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未能有机结合 高职财会类专业的传统课程是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融合,应当是财、会、审各门课程内容的信息化,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却是独立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和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双轨运行”,两者间未能有机结合。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一个信息“孤岛”,而是ERP系统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ERP系统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财务角度看,ERP系统的应用使原先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处理开始端点从记账凭证上溯到原始凭证。会计核算的起点由原先的记账凭证录入转变为供、产、销环节的各种票据与单据的形成或录入,并能直接在相应的业务系统中生成凭证,传递到财务系统。ERP在会计中的应用导致会计作业模式的转变,要求财务人员熟悉ERP环境下的业务重组流程并掌握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处理。如此体系庞大的软件,仅靠一两门独立的会计电算化或ERP课程根本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同时,ERP系统的应用对传统的财、会、审的程序和方法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各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均应反映出这种影响。因此,学生在学习传统的财、会、审课程时依然仅基于手工环境进行教学。只有会计信息化教学采用ERP系统进行的现状必须要改善。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实践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因此,实践教学是会计信息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重视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但缺乏科学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一般包括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部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及其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许多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不愿意让外来人员知道其真实的会计资料和财务状况,这就造成会计实践教学包括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以校内模拟实训为主。随着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普及,我国高职院校一般都开设了会计信息化模拟实训课程,先后引进了一些核算型财务软件和管理型ERP软件用于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教学,但教学时基本上只进行部分子系统如总账、报表、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等单独的模拟实训,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综合实训以及如何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使用很少涉及,而且要求和层次只停留于利用计算机进行给定步骤和详细资料、按部就班操作的基本训练上。此外,大部分高校上机实践环节仍以“封闭式”为主,即单机操作,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建立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实践内容仅仅是某个虚拟企业某一时期的部分业务,各部门相互联系的业务很少,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因此,笔者建议,可考虑专业方向进行重组,联合实习,共同完成所设计的实训课程,这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设想
(一)更新观念,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建立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在建立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时首先要更新观念,不能再把会计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会计电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跟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相适应。目前我国企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会计处理的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应制定
比电算化时期的会计软件核算功能单一目标更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把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ERP系统中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处理甚至掌握审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包括进来,培养真正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信息化教学应该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把会计信息化教学融入到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实现财、会、审各门课程内容的信息化。同时,会计信息化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必须大力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通过财务软件模拟实训和ERP软件模拟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基本技能;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模拟会计(经济)环境进行运作,使学生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实训等来体会ERP的精髓,实训中还可分小组分岗位进行,并交换角色,以体会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职责,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校外实习环节薄弱的现状下,尽量提高校内模拟实训仿真度成为各院校关心的问题,在这方面,和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进行合作是一条可行之路。各软件厂商在抓紧抢占市场的同时,不乏一些有远见的供应商也瞄上了教育这一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的培育市场,他们非常愿意向高校提供会计信息化教学软件。对于院校来说,专业厂商数十年的软件开发经验、广泛的客户基础,可以在实验环境的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案例教学的真实资料等多方面为院校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
(二)改革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笔者以时间为序,设计一种适合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学期一般都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为期一至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训,在课程综合实训中,先进行基础会计的手工模拟综合实训,然后将手工模拟的资料用财务软件(可以用核算型财务软件)进行验证,这样就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使用财务软件对会计工作的巨大帮助。从而对会计信息化产生兴趣。同样,在第二学期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增加运用ERP系统相关系统模块完成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核算工作的操作,每个模块都基本按照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等流程进行处理,随后讲解具体的方法。在这种模式下,软件的应用步骤讲解不是重点,而重点是如何利用软件实现需要讲解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第三、四学期开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和配套的ERP软件模拟实训课程,可以将财务系统部分的学习安排在第三学期,而将业务系统部分的学习安排在第四学期,如此既照顾到两大系统所涉及的知识与技术的衔接关系,又避免了同时接触不同软件模块给学生带来的思维交叉。这一设计让学生首先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财务系统初始化、账务处理、报表编制以及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应用原理与操作技术,在对财务应用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与实践之后,着重学习购销存业务处理的方法与技巧。配套的实训课程还可以使用于不同公司的软件,培养学生在掌握软件的共性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同时,第三或第四学期还可以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以物理沙盘或电子沙盘为主要实训工具,在沙盘上模拟企业6~8年的经营,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概念不做过多解释,以学生体验为主,在沙盘上进行分组对抗,目的是使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企业的全局有一个总体认识,认识到会计是企业整个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本文针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4级230名学生开设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经验进行阐述,目的在于优化成本会计实践环节和方法,为应用型院校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成本会计;实践教学
1成本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独立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企业会计核算的知识和相关的技能。但是从当前我院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来看,我院原有成本会计实训是采取模拟练习的方式(通俗说法利用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直接训练),并且成本核算与成本报表、成本分析训练脱节,这种更偏向于理论教学的形式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拟制定与实施成本会计真账实训改革,计划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系统训练和真账实训。(1)系统训练。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主要注重成本核算方面,而忽视了成本会计的控制、计划和反馈环节。在实训环节,拟选取一个真实企业的成本原始资料为背景,选择一种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全过程系统训练,包括原始凭证计算与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登记,成本费用报表编制,最后进行成本费用分析。(2)真账实训,即采用真实的记账凭证、生产成本和费用明细账及真实成本费用报表进行训练。
2实施过程
本次实践教学有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4级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专业共5个班的230名学生参与,通过系统训练和真账实训等全真的实训形式,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掌握实践知识。相较于原有成本会计实训课采取的模拟练习的方式大有不同,这次改革后的成本会计实训课更偏向实践化,以便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新环境,成为应用型专门人才。
3成本会计实践课程所取得的效果
在成本会计实践课程的期末发起了课程调查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180名,占选课学生总人数的78.26%。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成本会计实践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根据缺勤次数数据显示,本期成本会计实训课178名学生全勤,占调查总人数的98.89%,1名学生缺勤一次,占调查总人数的0.56%,1名学生缺勤三次,占调查总认识的0.56%。根据出勤率的数据显示可以说明,对于本次教育改革,学生对上课积极性有了一定改观。
4成本会计实践课程仍然面临的问题
此次调查问卷显示,成本会计实践课程仍然面临这两个的问题,主要是教学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以及同学们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不好。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52.78%的学生认为,与理论课同一个学期上课会更加帮助对成本会计的理解与实践;而目前实践课程安排在理论课的后一个学期开展,学生普遍反映知识遗忘较多。尚未完全掌握理论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堂内容都能够掌握,但有136名学生对“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的内容认为难度大,占总人数的37.47%,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和“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中,也有较大一部分学生认为难度较大。这个问题可能在针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内容和处理过程较为复杂,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对于做账过程相对生疏,因此在做账过程中,花费时间也相应增加。同时存在122名学生认为“费用的分配”比较困难,在其他环节均有较少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困难。存在原因同上,费用的分配在成本会计核算中,是相对困难并且不易理解的内容,需要学生能够课下花费精力,深刻体会。
5建议与措施
针对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理论与实训同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成本会计的掌握,建议理论课与实训课同期进行。模拟企业正常成本核算,先流程后核算。在日常教学中,虽然引用实际案例,但是在实践时,有些学生还是明显感觉没有将自己代入企业实际日常成本核算中,在做账过程中,没有意识清楚流程,不明白处理成本核算的原因所在,所以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成本核算流程的讲解,只有真正明白成本核算处理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运用于实践中。增加开设实训课程。都知道熟能生巧,在实训课程中,学生能够接触的真实案例往往只有一个,而各个企业在面临日常处理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增加实训课堂,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在多个复杂的情况下,处理不同的状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作者:张杰 辜歆 周思琦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注释:
本文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5年院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建设资助项目“《成本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一词,最早出现在h.w.奎因坦斯于1922年出版的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经过90多年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管理会计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完善。目前,对管理会计较新的定义来源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ima)2008年公布的“管理会计是一种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设计计划和绩效管理系统,并在财务报告和控制中提供专业意见以帮助管理层制定和执行组织的战略的职业。”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开始出现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首次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管理会计专著,开创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先河。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管理会计的研究中,使得管理会计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的相关理念和思想也逐渐被实务界所重视和部分应用。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以及管理会计内容本身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局限性,使得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它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大学者以及实务界的专家们共同努力去解决这些难题。本文选择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方面——管理会计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期待为管理会计教学困惑的解决提供些许建议。
1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门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复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与其他课程内容存在许多的重复。虽然很多的专业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内容重复的问题,但是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重复问题较为严重。其与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都存在重复,并且重复的内容很多,具体如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计算法、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计算、经济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对于这些内容的重复讲解,不但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重复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1.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照课件依次讲解各个理论知识点,没有结合企业实务来讲授相关知识,因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很多学生都质疑,自己学的这些理论性这么强的知识在实践中有没有用。由于没有得到教师强有力的解答,因而导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真正地想过要学以致用。同时,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存在问题,考试内容几乎就是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很少设计结合实务的案例分析题。学生通过努力复习,可以考取很高的分数,但是往往不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3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成长为国际上知名的跨国集团;国外的企业也不断进入中国开展经营,成立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些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得能用外语熟练地表达、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因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多采用双语教学。尤其是管理会计这门课程,更应该采用双语教学。原因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来源于西方,西方的理论与实务远高于国内的发展水平,而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原版教材,使得学生能接触到最详实、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而中文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内容上有很大的压缩,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准确理解。
虽然高校普遍认识到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积极性不高:①缺乏能够同时驾驭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师,同时,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较短,对于如何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完全有效地结合起来,缺乏经验。很多实行双语教学的高校,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在翻译课本而不是在讲解知识点,学生整节课都在标注课本上的陌生单词,而不是试图深入理解它所代表的意思;②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的学生对英语教材比较畏惧,对英语教材有一种的无形的排斥感,因而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1.4管理会计的实验教学不足,学生缺乏实践的平台
在很多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的学时数很少,有一些甚至没有。像基础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上完理论课后,往往都配套设置有30个学时左右的实训教学,教学过程非常完整,而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外,在校外,学生的锻炼平台也很少,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即使有建立实践基地,真正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锻炼也非常稀少,更谈不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管理会计知识的应用了。另外,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缺乏教师的引导,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锻炼的效果。
2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2.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者内容重复的解决思路如何解决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重复性问题,我国学者们的观点不一:李心合(1995)认为,应该重组管理会计,将其一分为三,其中的成本会计问题纳入成本会计学中,管理会计中的非成本会计部分,大部分并入财务管理,而责任会计的内容则单独成科;同时,肯定成本会计学独立性的前提下,协调成本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思路是小成本会计与大财务管理。牛彦秀(2002)认为,应该合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将其定义为成本管理会计;协调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蒋峻松,等(2001)认为,应对三门课程进行适当分解,取消成本会计,成本会计核算部分并到财务会计中,成本会计中其余涉及成本的内容合并到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计划、控制、分析、资产管理部分并到管理会计中,而管理会计中长期经营决策部分应分解到“财务管理”中。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也能使各学科应包括的内容都包括在内。
结合以上学者们的观点,我认为解决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门课程之间的重复性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调整教学计划来缓解这个冲突。可以将三门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其中,成本会计学应该在三门课中最早开课,其次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原因在于,后两门课程是以成本会计学为基础的,学生学了该门课程后,更有利于另外两门课程的学习。同时讲授这三门课程的教师应该互相沟通,对于在上一门课已经讲过的内容,在下一门课程就可以简单讲甚至不讲,以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性。第二,从长期看,应该在全国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中,重新划分这三门课程的内容,明确界定各门课程的范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编写新教材。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沟通、协调、接受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否则将会影响整个会计学科的健康发展。
2.2理论教学结合案例教学,同时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
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学时的案例教学。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综合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外,还可以使得教师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而言,通过案例教学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决策环境下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独立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解答学生“管理会计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后,传统考试方式也应相应发生改变。在期末考试中,应该增加案例分析的考核内容,并大大提高案例分析题的分值比重,降低计算分析题的分值比重。在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决策、解答,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2.3提升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并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该选拔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任教师承担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组织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到双语教学比较成功的高校进行观摩学习、短期进修,甚至可以选派有较强英语功底的教师到欧美国家的相关高校去进修,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
另外,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双语教学改革中来。这就需要学校采取相应有效的鼓励措施,比如,鼓励学生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对于外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比各种奖项时予以优先考虑;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学分比重;进行弹性教学,实行双语学习的学生可以有机会到国外的大学进行短期的交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等;同时还可以聘请跨国企业集团的企业家、管理会计师到学校来讲学,让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向学生介绍双语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