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

第1篇: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内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

1.2.2试验组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患者提出内科护理中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研究依据。(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患者的护理。(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评分结果两组学生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操作及病案分析的评分别为(79.4±6.9)分、(88.6±6.1)分和(89.3±5.7)分,对照组学生评分分别为(75.3±7.8)分、(74.1±7.2)分和(70.4±6.5)分,对比两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和病案分析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内科护理学实习期间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教学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别为86.67%、76.67%、86.67%、100.00%和93.33%,均优于对照组的56.67%、46.67%、53.33%、40.00%和6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循证医学(EBM)是美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并在1992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CordonGuyatt教授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1)临床诊疗方法和医疗决策应该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善于查阅医疗文献寻找现有临床研究科学依据。(2)科学合理的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证据的约束性和医务人员经验的局限性。(3)促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和诊疗思维的与时俱进。作为培养临床医务人员的医学教育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尝试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即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教育是循证医学在普及中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医学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是将现有的最佳医学证据与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2篇: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1 循证医学核心思想

循证医学实践是指在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将个人的相关经验同有的证据相结合。循证医学核心思想就是在对患者作出医疗保健措施的有关决定时,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证据。经验医学的疗效主要以适度为主,疗效指标的适度是在实验室的检查结果以及症状改善情况的基础上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研究证实,临床终点的疗效以适度疗效为主不具有可靠性。比如,一些有降血压以及降血糖功效的药物,但是对于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在并发症的预防方面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放疗有缩小肿瘤的作用,但是在患者生存概率的提升方面不是绝对的。 循证医学中的证不是从患者本身所取得的症状、主诉检查结果以及体征,而是科学的最佳证据,也就是临床合理的文献评估以及研究,同时科学性、重复性以及真实性比较高。医学的本身就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包含客观证据与个人经验,循证医学应该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有据可依,传统医疗实践也要有证据的支撑,要做到有证可循,与传统医学相比较,循证医学的不同在于在证据含义的区别,同时在证据获取方法的途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权威并不是专家的意见与经验,最佳的证据也不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证据也在不断的进行修订以及完善。

2 公共卫生的循证实践

循证实践是通过评价、寻找以及科学所作出的决策,同时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循证基本原则在许多的公共卫生实践中都得到了应用。循证医学在循证实践以及基本思想方面,都来源于临床医学。但是同公共卫生的大部分活动的主要原则以及许多专业实践都有着相似之处。循证医学的主要原则也需要应用到职业病的临床活动中。比如,在诊断职业病以及分析治疗决策时,应该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重视职业的主要危害以及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全面系统的评价相关证据[2]。在暴发SARS疫情的初期,医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其传播性,以及扩散所带来的危害。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加,才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发生非典时,我国按照SARS疫情的准确报告,分析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并且深入研究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制定并且颁发了有关的法规以及决策,这样才能取得抗SARS疫情的胜利。决策制定的主要科学依据是源于医疗卫生的循证与实践活动以及对流行病学的研究,进而按照相关资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在作出循证卫生的有关决策时要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对公共卫生的基本措施、宏观卫生的主要政策、医疗以及卫生的管理进行制定。新世纪卫生管理的主要原则是通过高效率工作、最低成本以及良好的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要想实现这一原则,循证决策是必不可少的。对证据进行不断的评估以及探索,将现有的无效措施不断的进行淘汰,预防在医学实践中出现无效的措施,这样能使资源得到节省,有助于卫生服务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

3 循证医学方法以及步骤

1970年以来在公共卫生的领域中出现了META分析,主要是采取统计与合并的方式,综合分析以及对比研究目的相同但是有不同研究结果的事项[3-4]。RCT属于前瞻性的一种研究,根据规定好的排除标准以及入选标准,对研究的对象进行相应的选择,随机的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对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两组在环境与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再对实验效应做进一步的观察,采用客观的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实验的结果做出科学系统的评估。主要步骤:将临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对有关的证据进行检索以及收集;对文献有关的方法、效果以及结论进行评估;与有关的证据以及因素相结合,对患者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的制定;对前四项步骤的效率以及效果进行评估,不断的完善。

第3篇: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临床带教;异位妊娠;循证医学理论;临床教学工作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指准确、谨慎应用所获得的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随着循证医学理论在卫生保健领域的迅速发展[1],循证医学的优势已经在医学的各个理论中有所体现,并且对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9年7月~2009年9月在医院实习的30例本科生进行循证医学带教,效果满意,值得在教学过程中推广。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妇产科实习的60名本科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对照组18例,女性12例,两组学生在性别、平日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进行带教,实习学生跟随老师带教进行查房,并在查房后讲解异位妊娠的临床基本知识。观察组学生进行循证医学带教,提出异位妊娠的相关问题如异位妊娠的原因、诊断、治疗方法等,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教科书等医学资源,进行文献检索,用结论对异位妊娠患者(病情典型,由带教老师选定)进行分析,并作出诊疗方案,带教老师根据学生能够的诊疗方案进行讲解分析[2],并逐步要求学生对新入院的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病因、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方案分析,并对带教老师进行讨论研究,执行治疗方法。在带教结束后,所有学生进行考试,对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考试成绩百分制。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属于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核心思想是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要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生产的最佳依据,从而制定科学的预防和对策的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妇产科学的交叉融合,对妇产科学的教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3],本文重点介绍在异位妊娠带教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效果满意,观察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医学可以将临床证据、熟练的临床经验、患者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可以寻找到最佳的临床证据,选择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争取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组资料显示学生要对入院患者的病情进行文献检索后,作出病因、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方案等分析,并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分析,执行诊疗方案,重视确凿的临床依据,与传统的医学带教截然不同,传统医学主要依靠带教老师的个人经验,循证医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临床教学实践中也要教导学生循证医学的局限性,循证医学最可靠的证据是双盲的、随机化可控制的大样本研究结果,这就决定了它可能忽视某些具体病例的个体变异[4]。所以在临床诊疗中不能盲目地使用循证医学,应注意临床指证等。循证医学在妇产科的应用将是未来妇产科带教发展的方向,高校老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要努力将循证医学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过程中养成循证医学的良好思维,开拓进取型妇产科学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应用于异位妊娠临床带教过程中,能提高学生对异位妊娠的理解,可以广泛应用与临床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于月成,李红梅,辛晓燕等循证医学理念融入到妇产科教学中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183—185

[2]荆茹,张红菊,王菁.循证护理在异位妊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4):2247.

第4篇: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1.1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DavidSackett等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的概念。循证医学是指“慎重、准确、合理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与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三者相结合,进而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诞生,无疑给医药领域带来了思想革命和实践革命,它给临床医师提出了全新的命题,敦促他们重新审视以个人经验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转而思考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的循证医学。

1.2临床中药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对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与临床疗效、降低药物主要毒副反应、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药品资源浪费,以及服务临床与科研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医院临床中药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在具体医疗实践中,医师对患者的诊疗往往建立在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上,不注重现代临床研究方法的应用,因此获得的临床研究试验数据较少。二是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多以个人临床经验总结、临床描述性研究等较低质量的研究报告为依据,难以获得真实、准确的疗效评价标准,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推广应用。三是中药及其制剂缺乏科学、系统的质量标准和不良反应评价体系,给临床药物的遴选、应用和进一步研发带来困难。为此笔者设想,医院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是否可以应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临床中药学实践提供符合自身规律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中药及其制剂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和不良反应评价体系,以实现临床用药有据可依,医师用药合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医院诊疗水平和服务患者的能力。

2运用循证医学的可行性

2.1循证医学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用药合理、规范合理、科学地运用中医药是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共同愿望。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中药大多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药的临床使用主要凭经验和主观感觉,客观、全面的依据相对缺乏。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下,临床诊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个人的经验。而在现代的循证医学下,临床医师的工作将有质的改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临床医师从系统、可靠、无偏的研究中获取信息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二是正确评价和利用临床实践提供的证据是指导临床工作的重要基础。然而,开展循证医学,依靠最新证据进行临床决策,在不完全依赖经验的同时,并不排除利用经验。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制定任何临床医疗决策,都需要基于科学研究的依据”,同时,循证医学也是一门临床实践的方法学。EBM是近年来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医学发展方向,它倡导改变传统的经验医学行为模式,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依据为基础的医疗行为。循证医学对医师的诊疗技术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精湛的临床技能,而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医学科学进展,及时获取最佳研究成果,提高临床诊治技能,所以高素质的医生既是证据的使用者,又是证据的提供者。利用EBM建立科学、规范、可行性强的中药疗效评价体系,对中药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价,使医疗决策建立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上,这些有助于临床医师实施正确的医疗决策,对临床医师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合理、规范使用中药都将有积极推动作用。

2.2循证医学理论有利于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中药疗效评价体系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开展医院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中医药理论、中药疗效、药材资源以及中药生产工艺等多方面研究内容。近年来,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基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复杂性,中药及其复方制剂质量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同时,中药的辨证论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分病论治”有很大差别,为中药的临床试验提出了许多难题,例如,如何处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证的规范化问题,以及如何更客观地选择评价中药的疗效指标。同时,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病例较少、临床研究时间短、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等。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工作,在从自身实际出发的同时,应注重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并达到国际认可标准的中药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药理学实验和临床验证等标准。目前,循证医学理论及其系统分析方法日益得到国际医学界和各国卫生决策部门的认可与重视。这些为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具体努力的方向,将EBM理论运用到医院临床中药学的科研实践,在科研工作中遵循国际上通用的双盲法、安慰剂、阳性药对照、指标客观化等方法,可提高临床中药学科研的含金量,增加临床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第5篇: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理念,可以改变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促使影像教学中注重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析证据、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为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奠定基础。所以,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理念,可以革新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从说明循证医学展开,对医学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医学影像教学;循证医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循证医学说明

循证医学是一门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当遵守科学依据,将医者的专业知识、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由此可以说明,循证医学的三大要素为:最佳证据,也就是通过临床试验,深入、详细分析试验结果,得到最佳、最有利的医疗证据。专业知识,就是医生通过学习及临床治疗中所得到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病人的选择,就是病人从自身情况及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的诊疗方案。因此,循证医学理念是“循、证”,即对医疗证据进行寻找和证明。

二、医学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医学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传统的影像教学的局限性较为明显,原因在于教学活动中只单纯凭借个人和少数临床实践经验、医学基础理论教授和指导学生,这使得教学的说服力不强,对学生未来工作有很大影响。而循证医学的提出,可以改变医学影像教学的现状,促使医学影像教学中树立循证医学理念,注重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1.在知识培训方面,医学影像教学应当注意强化的内容是:(1)对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应当在重要的数据库、网络检索、循证医学文献等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正确的评估,确保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合理运用,并且使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以便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2)诊断性实验知识的运用。对于诊断性实验知识的运用,要保证其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包含试验设计思路、设计标准、统计学方法、试验步骤等等。(3)相关影像学知识。学生应当将自主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搬到教学活动中,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寻找证据、评价证据,利用证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在临床实践方面,影像教学需要注意强化的内容是:(1)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2)利用网络资料、相关文献等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证据。(3)正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4)依据证据并结合影像学知识及病人的选择,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执行决策方案。

(二)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医学影像教学的改革实践为了充分说明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使得医学影像发生了变革,笔者引入一个医学案例,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综合以上循证医学理念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从循证医学理念出发,具体分析论证以上案例的内容是:1.提出问题。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如何?2.寻找和发现证据。在循证医学网站、学校图书馆、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查找证据。3.评价证据。按照纳入排除原则及QUAS原则,对所查找的证据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4.解答问题。64层螺旋CT是一种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因与之相关的文献较少,且文献质量不高,无法准确判定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

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循证医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理念,可以改革影像教学,使影像教学水平提高。所以,在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创新和优化影像教学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白芝兰,戚威,张晓娜,等.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32):163-164.

[2]李长勤,闫呈新,朱建忠,等.循证医学在影像学研究生教学中的价值[J].循证医学,2012,12(5):314-316,320.

第6篇: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循证医学,顾名思义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也就是说,医生对患者的诊治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任何治疗上的决策都应该有最佳的证据。循证医学应包括3个部分:第一是患者,患者需找医生治病;第二是医生,医生要正确地为患者作出诊断和治疗;第三是发掘并掌握诊断和治疗本病的最佳证据。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对患者的诊治的最佳效果。循证医学是近10年来在全世界医学界备受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已引起医学界和各国卫生行政部门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自从1992年以加拿大学者DavidSackett为首的一批临床流行病学家正式提出循证医学概念后,循证医学如同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首先英国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并以本国已故著名流行病学家、循证医学奠基人ArchieCochrane的名字命名为科克伦(Cochrane)中心,之后又成立了Cochrane国际协作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际协作网下属的15个Cochrane中心,已经有64个国家(地区)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成为Cochrane系统评价的用户。为医学临床、科研、教学以及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着最新、最佳的科学依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众多医学专家认为循证医学是“一项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伟大工程;一场以人为本的医学革命;一个让全人类共享最新医学成果的壮举”。21世纪必将是循证医学的天下(见《健康报》2002年4月4日第6版)。

2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中心思想是要求依证据办事,要求的是最新的、公认的证据。循证医学所以能够兴起并引起世界医学界的瞩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2.1信息的爆炸和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医学为例,新知识以每年6.7%的速率在递增,临床医生掌握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医疗水平。据统计,全世界已拥有生物医学杂志约25000余种,每年发表的论著约200余万篇,如此浩瀚的文献,任何人要想都去阅读是不大现实的。循证医学就是将各种医学信息资料通过专家的评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有价值的、公认的精华部分输入计算机,作为能够说明问题、解释各种疾病的最佳的科学证据,去指导医学实践。使用者只要将问题输入计算机进行检索,便能从循证医学中心的国际互联网上(科克伦中心)得到最新、最佳的科学证据,使医学工作者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始终站在医疗、科研、教学的最前沿。

2.2不同地区对疾病治疗方法有差异。研究发现,对同样的病情,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采用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产生的疗效和所需的医疗费用悬殊也很大,使人们对这些治疗方法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不规范的治疗方法使医疗费用急速地增长,加重了患者与政府的经济负担。因此,对医疗行为和措施进行科学的规范,是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然而,这种规范化的过程需要有最新的科学证据,能够让医学界都能公认的“金标准”。循证医学的思路就是用计算机收集最新信息资料,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如信息科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各种医学专家等)评价,作为科学证据对医疗行为和措施进行规范,使患者得到应有的合理的治疗。同时政府根据其提供的科学证据制定医疗费用补偿政策和保险范围,能合理高效地使用卫生资源,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

2.3以人为本的观念的转变。循证医学顺应时代要求,将传统医学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上。体现在对疾病疗效的评价上,从以往只注重仪器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中间指标”转移到患者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生命质量等“终点指标”上。在医患关系上由过去单纯医生说了算转变到患者具有知情权及选择权,患者对治疗方法具有选择和决策的权利。

3循证医学的意义

3.1对证据的要求能促进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避免乱医乱治,一方、一药和各种检查的简单重复,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3.2能促进医务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学术上自我更新,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时代脚步,永远站在新知识的制高点上。

3.3提供最佳的科学证据,有利于卫生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医疗纠纷。

3.4提供的科学信息有利于患者自己检索,从而参与医疗决策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保障自身权益。

4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

我们认为,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是一致的,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中去。循证医学要求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为每个患者作出最佳的治疗选择。而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是这种最佳方案的实施和应用,它与循证医学有着许多共同点。

4.1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在获取临床证据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所谓辨证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就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去收集患者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按照中医的理论及中医的自身规律,确定中医的病、症、证进行辨证施治。中医把人看成完整的整体,认为一切疾病的产生都是阴阳平衡的失调。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方案,其思路和循证医学完全吻合,即收集临床资料(四诊)评价(辨证)确定最佳证据(证型)指导临床实践(论治)。所以,中医治病是有证、有法、有方、有药,其灵活性是证变、法变、方变、药变,可见证据对中医医疗实践的重要性。

4.2中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医工作者十分重视历代医家文献著作、著名医家的宝贵经验及名老中医的治疗心得,对中医临床经验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就是继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去研究中医中药便是创新与发展。这与循证医学强调从医学研究文献所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4.3循证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中医学的整体观的思维逻辑方式几乎是一致的。中医学对疗效的评价依据是患者的临床反应,这与循证医学所用的“终点指标”是一致的。中医学的发展史和循证医学的兴起,其目的均是在寻找证据,寻找科学的、最新的证据。其目的同样在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延长人类寿命。

5从循证医学看中医辨证论治的不足如前所述,循证医学要求采用的证据是最新的、最佳的、科学的证据,是医学科学研究中最新的成果。依此来看中医的辨证论治,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应当发展与深化。

5.1中医获取临床信息的方法是宏观的,相对落后。中医以“望、闻、问、切”四诊获取临床信息资料,中医的四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先进的,但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四诊所收集的病理信息,不再是简单的神、圣、功、巧了。另外,由于患者的自我感觉和表述能力以及医生的经验不同,对同一种病情所获取的这些原始资料常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到证据的建立(辨证)。如何将中医的四诊与现代医学检测与分析手段结合起来进行辨证,这是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有人倡导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临床检验指标与辨证相结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5.2中医证型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中医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方面来分析疾病,即所谓八纲辨证,脏腑是辨证的核心,结合卫气、营血、三焦、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经络及六经等辨证方法确定中医的病名及证型,来指导治疗方法与用药。虽然符合中医的自身规律,但是由于四诊缺少客观化,辨证不够规范化;还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与认识的差异,所得到的证型(证据)不同,则治疗方法也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是中医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怎样将现代检测指标和实验数据与中医的辨证论治融为一体,西为中用,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

5.3对证据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由于中医对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全过程,从而影响疗效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中医疗效重复性差的原因所在。

6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

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多因素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为主,西医的单病因、单环节的诊疗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中医的整体观在预防疾病,治疗某些慢性病、老年病、功能性疾病、恶性肿瘤无手术指征时的独特优势越来越明显。标准化中医的成果要想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只有走中西医结合之路。随着循证医学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借助循证医学为桥梁,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6.1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系统整理、挖掘古代医家和现代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运用现代中西医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用先进的手段来阐述中医证的本质,使中医辨证更科学、更可靠,为国际医学界所公认。通过对中医的证型进行严格的评价,作为证据输入计算机,建立中医证型信息资料库。

第7篇: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37-03

中图分类号:R 05

文献标识码:A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是把目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师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意愿三者结合来决定诊疗策略的过程。近十多年来,它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明智、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最新、最有力的科学信息来诊治病人,强调任何临床医学决策都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1]。它的推广应用使普通医院的医疗水平也可以得较大的提高,并为病人提供更有人性化的差异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循证医学产生的历史和现状

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已存在数个世纪[1]。最早的医学观察性研究见于希波克拉底的著述,他提出医学的研究结论不仅依靠合理的理论,也要依靠综合推理的经验。对循证思维进一步肯定见于阿拉伯医师Avicenna(公元980~1037年)的著述,他提出动物实验并不能证实在人体内的效果,建议应当在无并发症的病例中进行评价,应当有两种情况的比较和可重复性评价。在中国,第一次提到的对照试验见于1061年的《本草图经》,是关于评价人参药效的试验:“寻两人,令其中一人服人参并奔跑,另一人未服人参也令其奔跑。未服人参者很快就气喘吁吁。”循证医学的哲学与科学根基在18世纪以后得到了明显巩固,如:英国开始对医疗卫生干预进行利大于弊的严格评价。1948年英国科学家开始了世界上第一次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肯定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2]。接着在1955年Truelove进行了胃肠病方面首项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证实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于安慰剂[3]。RCT的兴起使流行病学的多项理论和原则用于临床医学研究。根据临床研究依据来处理病人的观察已逐渐形成,大样本、多中心的RCT取代了以前分散、个别的观察性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RCT的出现和逐步完善是循证医学证据的主要来源。许多临床分组资料例数少,受发生概率错误大小的影响而不足以获得可靠的结论。如果把多个研究资料收集、合并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有助于防止小样本导致的偏倚。1930年以后有人开发了用于合并不同研究资料的统计学技术。然而,直到1966年以后,Meta-分析的方法才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对干预效果的评价[4]。Meta-分析的资料来源全面,有清晰的搜索、收集资料的措施,是在批判和评价的基础上收集证据,有统一的评估方法,对资料进行质量综合而不是以往综述中的定性估计,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决策提供全面的文献复习和综合。因此,Meta-分析的结果常被用作循证医学的证据。

由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在1979年提出和开展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对循证医学的开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1972年他就指出,大多数的临床医师对于治疗方面的决策,是从质量差别很大的一大堆研究结果中,随意或根据专家意见进行选择,有时由于一些研究的缺陷,导致选择的方法或决策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呼吁全世界的研究者与临床医师联合起来,各专业的专家应系统地总结和不断更新各领域中RCT结果进行系统综述,及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5]。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这方面的跨国合作对一些常见的重要疾病的某些疗法作了系统综述,它们对改变世界临床实践和指导临床研究课题的方向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被认为是临床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92年首先在英国成立了Cochrane中心,1993年成立了世界Cochrane中心协作网,帮助人们进行系统综述,把系统综述结果通过杂志和网络发送给世界各地的医师、病人和决策者,有助于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相关诊治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循证医学的普遍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中国的EBM尚属于起步阶段。1996年,复旦大学的王吉耀教授首次将“evidence-based medicine”翻译为“循证医学”。1999年3月,经国际Cochrane协作网注册,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Cochrane中心/循证医学中心。随后在广州、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又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先后出版发行了《循证医学》和《中国循证医学》等专业期刊。很多医院都非常重视循证医学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部分医学院校也已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传播了有关EBM知识,积极地开展循证医学的推广和应用。

循证医学的评估系统与作用

临床医师不能过分地相信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上的某一疾病的诊治方案,应该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并筛选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进行系统的评估,总结出与特定病人或人群有相关性的结果,来决定不同病人的诊治策略和措施[6]。目前根据医学研究资料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大体分为以下五级:一级:所有随机对照实验(RCT)的系统评估(Systematic review或meta-分析);二级:单个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三级:对照试验但是未随机分组;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五级:专家意见。其中一级研究资料的可靠性最高,而五级为最低级别[7]。循证医学是建立在完善的五级证据数据库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实际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适合(对于患者、医院、医师等各方面)的治疗手段。而且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这些数据库可以不断地循环更新、不断地扩大,将更有利于对病人的治疗。EBM的作用在于:①更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科学化,避免误诊误治、浪费资源[8]。因为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检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益;②更好地使治疗服务个体化[9]。大多数研究选取的病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其研究结果也最适用于具有类似特点的病人个体。这样可以使医务人员根据病人的健康状态提供特定的医学治疗,使医疗资源更有效的分配利用,这样可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准确的理论指导。③提高临床医生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并使其在使用资料方面更加严格[10]。因为EBM就是可以大量地借鉴有效的医疗文献,并可以通过分级筛选,系统地评定并拣选具有最可靠的治疗操作方案。④使临床医生不断地更新医学知识,与时俱进,提高业务水平。要随时掌握最先进的医学,才能提高判断力,从而作出正确的处理决策。⑤医疗安全的需要。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要采用EBM医疗策略,医师首先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再实施相应的治疗。这一过程是严格以事实为依据的,因为EBM的基础就是治疗措施的可靠分级,所以在规范日趋完善和病人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采取最有效可靠的治疗办法,将是医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举措。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

EBM最大的特性就是五级可靠证据的分类,医师在对患者治疗之前,应对上述的五类医学治疗资料有较好的了解和评价:①通过网络上或期刊阅读有关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掌握本专业最新的医学成果;②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虚心向专家请教,和其他医师交流、探讨病例的处理意见;③在接诊病人时,通过采集病史和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④运用自己掌握的EBM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制定出最佳的诊治方案供病人或其家属选择;⑤遇到疑难病例,要把解决的问题拿到EBM证据库中检索,查到相关文献,找出与该特定患者相符合的最佳诊治措施。在该过程中,要求医师有较高的医学水平及判断力,现有的EBM资源一般不可能和患者的资料一模一样,不能一厢情愿把患者的情况硬套在某份文献证据上。在将某一措施用于具体指导病人治疗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并做综合分析后才能选取最佳方案,同时要考虑治疗方案对病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也要考虑到病人的承受能力,疗效和副作用等等。在后续的考虑中,有时候会原先确认的治疗措施而选用一个级别较低的治疗办法。但最终的目标都要达到“认真、明确与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对具体病人的治疗”。不能总是表现医师的最高水平,而是让患者得到其可以接受的最好的治疗[12]。比如两个患者得到同一种病,有两种药物都可以治疗,一个效果快一些,快的价格则很贵,一个慢一些,慢的价格就较便宜,当然两种药物都可以治好病。这时候医师必须依照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来选取,这样才是患者获得的最佳治疗。有一个循证医学在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即一位老年女性病人由于突然意识障碍4小时入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根据循证医学的资料,发生在3~6小时之内的脑梗死有溶栓治疗指征,医生除了告诉家属这些治疗方法的好处外,还要解释使用这些方法的风险。目前的系统评价显示,溶栓治疗组致死性颅内出血较未溶栓组增加4倍,症状性颅内出血增加3倍,近期病死率增高约1/3。但是6个小时内使用溶栓治疗者死亡或残废的危险降低17%,3小时内溶栓似乎更有效。得出的结论是溶栓组早期死亡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但这些风险可被存活者残废率降低的效果所抵消。由于结果来自系统评价,属于高级别的证据,认为该评论是具有最可靠的依据,医生就可以将这些结论告诉病人家属,结合本病例,患者为老年,而且发病就有意识障碍,溶栓治疗导致早期颅内出血的风险很大,如果家属不愿冒此风险以获得降低远期残废率的效益,可以考虑不溶栓治疗而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和对症支持、防止并发症等措施,这种处理也可能更有利于病人[13]。

循证医学注意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值得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循证医学把专家的意见放在最低的级别,不等于否定专家的意见[14]。专家的意见是前述4个级别证据的基石。通过对专家治疗好的病例,整理升级后成为四级的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一些研究机构依据四级的分析提取治疗措施,开展三级、乃至二级的对照实验,最后通过RCT的系统评估,试验结果文献升级为一级证据。从证据发展来看,RCT评估其实是对专家意见的汇总筛选后的证明。②Cochrance系统评估属于循证医学中最高质量的证据[14,6]。因为它是由权威的统计学、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领导方法学研究,有不断更新的统一工作手册,各专业评价组编辑部结合专业实际制订的方法学,有完善的系统评价培训体系。③如何在没有最佳证据存在时作出临床决定。没有最佳证据不等于没有有效的证据,若当前尚无随机对照试验等高质量证据时,可依次参考级别较低的有效证据或经验处理病人,总之要应用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一旦高级别的证据发表,就应该及时使用新证据[14]。④循证医学并不提倡来了患者之后才去寻找有关的治疗方案。医师平时就应该经常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医学动态,否则只是临阵磨枪,有时候会错过最佳治疗期而耽误患者的有效治疗[14]。循证医学建立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基础上,同时也注重结合医生个人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目的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医学发展的目标。今后的临床试验将更趋国际化、多中心、大规模,多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试验设计严谨、科学,结果令人信服,使之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目前的互联网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可以更有效的把循证医学的优势发挥出来。以前只有一些比较大的医院在治疗上可以享有更广泛的医学证据资料,现在普通医院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检索到大量的医学资料,从而可以较好的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即将来临,经验医学向EBM的转变将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2]A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investigation.Streptomycin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J].Br Med J,1948,770-782.

[3]Truelive SC,Witts LJ.Cortisone in ulcerative colitis.Final report on a threapeutic trial[J].Br Med J,1955,1041-1048.

[4]Solari ME,Wheatley D.A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several clinical trials[J].Clinical Trials Journal,1966,3:537-545.

[5]Cochrane AL.Archie Cochrane in his own words.Selections arrange from his 1972istroduction to“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random reflections on the health services”[J].Chinical Trials Journal,1989,10(4):428-433.

[6]刘学礼.循证医学的发展及其伦理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12(18):49-51.

[7]何成奇.循证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J].中国临床康复,2003,2(25):542-543.

[8]王家良.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J].华西医学,2001,16(4):381-382.

[9]孙新平,张安平,朱宗迅,等.循证医学在外科应用的优点及收集证据的方法[J].人民军医,2003,8(46):479-481.

[10]应月强,史良会.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J].皖南医学学院学报,2002,21(1):4-5.

[11]张金钟.循证医学在医学科学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337-339.

[12]曾 智,余 敏,杨 鸣,等.循证医学-临床医学发展的新趋势[J].临床荟萃,2006,27(5):240-241.

[13]张烨屏.循证医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4):251-252.

第8篇: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普外科;临床教学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在外科临床教学尤其是实习带教过程,多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教学模式,临床教师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指导学生,主要注重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的培养,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明显存在不足。近年来,循证医学(evident based medicine, EBM)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型学科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和接受,作为反映新世纪世界医学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它的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临床医疗模式的转变,并由此影响医学教育模式。在普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入循证医学观念的教学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本文谈一些这方面的应用体会。

1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医学模式影响,普外科临床教学多注重于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虽然这种教学方法系统性强,条理清楚,但在实践上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主要凭教科书和经验对病人的治疗做出重要判断,可能会忽略对病人有重要影响的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能合理地引入新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医疗和教学活动,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EBM理念的引入将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循证医学是美国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1992年加拿大学者David Sackett正式提出“循证医学”的概念,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1]。其核心思想是提倡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2]。

欧美发达国家EBM教育已开展多年,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把证医学的重要理论纳入到基本课程之中。我国则由四川大学率先开设EBM课程并成立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在此之后一些院校才陆续将EBM理论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之中。将EBM的理念引入到临床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而现今大多数临床教师没有系统接受EBM的培训,缺乏足够的检索、评估和利用证据的能力,对严格检索和评价文献这一技能的掌握和正确使用尚有一定困难。但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理念在国内逐步被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外科临床教学中加以实践,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4]。

2 循证医学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实施

在普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证医学的理念,我们通常在熟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典型病例,按照循证医学的具体原则引导学生寻找来自临床的直接证据,重点是向医学生传输EBM的理念。具体实施步骤为:① 分析病人的临床实际情况,提出有关疾病需要解决的问题;② 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证据;③ 进一步评价所获得证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④ 将获得的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⑤ 观察疗效并加以评价。

以下以微创技术在普外科中应用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我们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引入EBM理念。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一直是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十分关心的内容,微创技术近年来在普外科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但目前国内的教科书中还缺乏相关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们认识和掌握这门新的知识和技术成为临床教和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临床教学中,我们以胃肿瘤为例,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开展有关微创技术应用进展的临床教学。首先确定一可手术切除的胃癌病例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胃肿瘤病例如何选择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即比较两种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指导学生应用PubMed、Cochrane协作网以及中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认为,腹腔镜胃癌手术在技术上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在微创和术后早期恢复以及术后生活质量方面体现出了优势。在早期胃癌治疗方面腹腔镜手术远期生存与传统手术无差异,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已将腹腔镜手术作为早期胃癌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但通过分析所获得的证据也显示,由于当前临床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不足,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远期生存效果如何,尚需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再结合患者意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最终通过术后随访,对选取的治疗方案疗效加以评价。通过引入EBM理念,对微创技术在胃肿瘤手术中应用进行教学,不仅有益于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及早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

3循证医学在临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普外科临床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刚进入临床不久的医学生而言,面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临床病例,常常会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出的问题必须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问题的重要性,加深他们对外科知识的认识;(2) 提出的问题必须兼具选择性与开放性,选择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经常遇见而目前尚未得到统一认识的疾病治疗和预后的临床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有资料可查。(3) 在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如何按照EBM的具体原则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价。EBM强调临床证据必须来源于临床试验及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的主要来源是RCT与Meta分析,共分为5个级别[5],级别越高,证据强度越低。在进行证据选择和分析时,教师应给与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做出合理的分析,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对一些偏倚的实验数据,去伪存真。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将循证医学引入到临床教学中,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循证医学所获得的最可靠的证据多是随机、双盲、大样本的研究结果,对具体病例的个体变异必然忽视,若是盲目信从和崇拜循证医学,那么诊断和治疗同样可能出现偏差。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在掌握EBM理念的同时,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依据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另外在临床教学中,也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不应排斥或摒弃其它的教学方法,辩证看待循证医学和经验医学之间关系。

21世纪的临床医学将是循证医学的时代。在普外科临床实践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现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这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医学人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 Ronenberg WMC, Gray JA, 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 BMJ, 1996, 312(3): 71.

[2]Malik VS, Hu FB.Popular weight- loss diets: from evidence to practice[J].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 2007, 4( 1) : 34- 41.

[3]龚忠诚, 凌彬, 刘慧, 等.循证医学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 南方医学教育, 2010, 4: 43-44.

第9篇: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1 循证决策的本质是基于知识的决策

循证决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源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发展,是循证医学的决策模式[3]。循证医学是为了弥补传统经验医学不足而诞生的新的疾病诊疗模式。传统经验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进行临床决策,其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践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长期广泛使用。经验医学在处理单因素疾病问题上更有效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因素疾病逐渐成为人类疾病谱的主体,传统经验医学的弊端日益明显,无法适应复杂疾病诊疗的需要,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循证医学。

与经验医学不同,循证医学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认为两者缺一不可。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曾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根据这一定义,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认真、明确和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具体病人的医疗处理,做出准确的诊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争取最好的效果和预后。最近,Sackett教授本人修正了循证医学的定义,使之更为全面、更令人信服。循证医学的最新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显然,现代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既要努力寻找和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又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病理生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他人(包括专家)的意见和研究结果;既要遵循医疗实践的规律和需要,又要根据病人至上的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可能性,而后再做出诊断和治疗上的决策。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4]。

卫生部前副部长殷大奎曾明确指出:循证医学是一场将知识转化成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革命。[5]根据知识管理的理论,可以把循证医学中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知识,比如研究证据、病理生理学原理以及病人的检查检验结果等。这些知识以硬数据的形式存在,容易交流和共享。另一类是隐性知识,包括医生的经验、技能、价值观等,这些知识的特点是高度个体化而且难于格式化。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结合患者的意愿和病情的实际从而做出临床决策。临床决策是这样,对于企业的决策来说同样如此。在企业决策中,决策的质量要受到决策者的价值观、决策的经验和技巧以及所能获得的研究证据和各种数据、信息的影响。决策者的价值观、决策的经验和技巧是知识管理理论所认为的隐性知识,而研究证据以及从各种途径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则是显性知识。决策者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所以说循证决策是基于知识的决策。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过滤和传递的过程[6]。在这一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要经过多次转化。对于基层决策来说,对显性知识的依赖可能较大,但越是到高层决策,隐性知识的比重就越大。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越是隐性的知识越有价值。隐性知识是建立在很多信息基础之上的,在与大脑的耦合关联之上建立起来的,决定了对显性知识的获取与应用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难度和风险较大,最关键的是战略层面的竞争。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隐性知识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述和传播,对决策的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

2 证据是知识管理的成果

循证医学的实施一般分为5个步骤:提出问题、获取有关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解决问题、效果评估。因此,获取证据是实施循证决策的核心。循证医学中的证据,是以某一具体临床问题为基础,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并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的出现及时更新。证据产生过程的本质特征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知识和信息的二次定量综合,是数据和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管理的过程。

虽然企业决策中的证据与临床决策中的证据在形式和获得途径上并不完全相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证据是知识,是从数据和信息转化而来的,是知识管理的成果。不论是在医疗机构还是在企业中,证据的产生过程都可以通过信息的纵向价值链理论来进行解释[7]。信息纵向价值链主要由4个层次构成,即: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增值,即把数据转化为知识,为企业员工的决策和行动服务,最终转化为员工的能力,即智慧。

一般来说,数据和信息不会自动转化为知识。从数据到知识增值的关键要素是人,增值程度主要受人的隐性知识的影响。隐性知识的投入比例越大,信息的增值幅度就越大。从数据提升到信息,主要是在数据之间建立相关性,使之有序化和结构化。从信息提升到知识,主要是在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建立联系,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从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信息相比,知识与用户的需求是高度相关的,直接为制定决策和行动方案服务。越到信息价值链的顶端,隐性知识的含量越高。

在企业循证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证据的产生即从数据提升到知识需要经历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发现决策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由于知识是与人的决策和行动密切相关的,在数据提升为知识的过程中,对数据的选择、分析和评价始终都应该紧紧围绕着决策者的需求,这就需要知识管理人员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引导决策者表述自己的需求,并在交流中不断深化对自身需求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激发出对潜在需求的意识,这样才能使知识管理过程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第二个环节是对现有的信息源进行选择和评价。由于知识主要用来服务于人的决策和行动,主要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信息的获取要更多地依赖于对实际环境和状况的考察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获取图书、期刊中的数据和资料,更要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大量非正式出版信息、灰色信息、人际交流信息以及日常积累的原始数据等都是重要的分析对象。

第三个环节是过程分析和问题诊断阶段。知识管理者在收集和处理大量第一手信息和第二手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程序和分析方法,识别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分析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这一阶段,知识管理者主要调动自身的隐性知识,包括专业技能、经验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对现实给予解释和说明。

第四个环节是将信息提升为知识的最关键的环节,也就是信息增值潜力最大的环节。在这一阶段,知识管理者要在准确把握决策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其决策和行动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参考意见,即证据。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汇总和归纳的过程,而是根据信息中所提供的信号和依据提出自己创见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管理者要凭借自身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对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看法。这是在大量采集和分析已有客观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主观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管理者所具有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他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

通过这4个环节的知识管理活动,数据转化为知识,即循证决策所需要的证据。决策者把证据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根据应用的效果对证据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和改进,以便在后续相关决策中继续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数据得到了增值,转化成为了知识,知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决策经验和能力等隐性知识(即智慧)也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为以后获取数据、研究证据和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因此,循证决策的过程既是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是知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的过程。

3 基于循证决策的企业知识管理对策

循证决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重要决策模式。既然证据的本质是知识,知识管理是循证决策的基础,所以要提高企业的循证决策水平,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

3.1 树立循证决策的理念,增强知识管理的自觉性

当前,在管理、经济、教育等领域,循证决策的理念还十分淡薄,成为阻碍循证决策实施的首要因素。理念的本质是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人的行动都是在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要实施循证决策,企业首先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循证决策的理念。企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循证决策是一种科学决策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循证决策是企业必须采用的模式,任何其他的决策模式都将会变得不合时宜。企业的管理层尤其高级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在决策时做到主要以证据为基础,而不是主观臆断或者进行经验决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其他员工。企业要积极营造循证决策的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或者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循证决策,使循证决策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为。

此外,企业还要增强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行动的自觉性,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循证决策和知识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国内对知识管理比较公认的定义所表述的:知识管理是对一个组织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所以,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契合了循证决策实施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3.2 提高员工个人循证决策的知识水平

决策都是由人作出的行为,在理想情况下,知识管理人员可以帮助决策者搜集证据、协助进行决策。然而,有时候决策者必须在未事先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决策,有时候必须在极不便利的条件下做出决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决策者往往要独自实施循证决策。要实施循证决策,企业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循证决策能力。根据知识管理理论,人的能力是由人所掌握的知识构成的,所以提高员工循证决策能力的重点是提高他们循证决策的知识水平。这里所说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隐性知识。

循证决策的显性知识主要指关于循证决策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比如循证决策的概念、产生过程、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价值或意义、实施的步骤、主要的影响因素等。学习显性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员工了解循证决策的基本情况、价值和实施的必要性,提高员工实施循证决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循证决策的隐性知识主要指员工实施循证决策的各种能力,包括提出和确定问题的能力、检索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制作和评价证据的能力、应用证据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主要体现为处理特定问题的经验、技能、技巧、认知方式等。

循证决策显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者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即通过正式学习的方式进行。而循证决策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通过实践学习,就是借助工作中决策的实际问题,应用和强化学习到的理论,然后再根据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由于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和交流的特点,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经验丰富的员工指导年轻员工学习相关的经验和技巧,在长期共同工作的过程中,把师傅丰富的隐性知识传授给徒弟。

3.3 建设支持循证决策的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能否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为决策者提供决策需要的数据、信息或者知识,以便研究和应用证据是实施循证决策的关键,因此企业需要建立方便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图书或者期刊等文献,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如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相关的证据库等,国际互联网,电脑及保存和管理文件的软件,知识管理人员等。没有这些人力、物力的支持,任何个人和团体都难以在循证决策上真正有所作为。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独自建立完善的文献或者电子数据库支持系统既十分困难,也没有必要。企业可以通过与拥有相关资源的高等学校合作,或者通过企业间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解决相关文献或者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在管理、经济、教育等领域高质量的证据较少且十分分散,因此企业应努力建设自己的证据库。一方面,应对已有的证据进行全面的获取、保存、合成和共享,另一方面要对新创的证据进行纠错、及时评价。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仍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8],通过对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企业合作所获取的证据进行整合分析和相互印证,可以为企业的证据库增加更多高质量的证据。

3.4 建立支持循证决策的知识管理机构

循证决策的基础是知识管理。要提高企业的循证决策能力,就要把企业打造成善于管理知识的机构。知识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技术的应用问题,还涉及人员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组织结构的调整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应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组织,具体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的实施。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当前绝大多数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建立了知识管理机构。企业的知识管理机构一般包括知识管理的高层领导即知识总监(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知识管理的职能部门和知识管理业务人员3部分。

CKO是企业高层领导的耳目和左膀右臂,他不仅要参与企业的决策工作,使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同时还要总揽企业的知识资本,并洞悉哪些知识资本能够给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除此之外,CKO的责任还包括制定审核企业知识资本的程序、确定评估不同知识产品价值的标准、制定运营企业专有知识的方案等工作。

知识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企业的日常知识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对企业内部显性知识的调查、统计、搜集、整理和编目,知识库的设计、建设和内容录入或者导入,隐性知识的识别、确认、记录、结构化和录入知识库,企业外部网络知识的发掘、获取、过滤、组织和入库,在此基础上绘制专家网络和知识地图;再有就是负责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知识服务管理和规划研究与管理支持等。

企业知识管理的业务人员是指在企业各个科室中具体负责知识的搜集、整理和上报的工作人员,可从各科室的业务骨干中选择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人员,对他们进行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培训,由他们来负责自己所在科室的知识管理工作。

3.5 建设基于循证决策的企业知识管理文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