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病的特点
慢性病是和急性病相对而言的,病程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现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从病因来看,慢性病是各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分为个人行为、环境、人类生物学和卫生保健四大类。个人行为因素则占四大类因素的第1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偏离健康的行为,如嗜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滥用药物等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病因。纠正人们这些偏离健康的行为,对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为主。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去除,因此,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通过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在症状、体征出现前降低或去除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之前或临床期间采取措施,控制其发生、发展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城市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为主。从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对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减缓病程进展,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如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每年大约可以挽救600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状况、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国际国内防治经验都证明,发展社区综合防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慢性病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疗护理服务强调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全科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筛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影响人们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种为目标,采取有计划的指导干预,从而降低该病的致伤、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一种健康工作方法,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
健康教育:全科医护人员的责任是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的“四大基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慢性病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侧重点的保健服务而达到防病目的,照顾范围不仅仅限于心理、行为、饮食方面,还要对其家庭生活、卫生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合理用药、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社区卫生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健康促进:社区慢性疾病健康促进的目标是激励全社区居民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促进规划的制定,开展疾病预防、促进健康活动。通过教育的手段改变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本社区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程度。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社区性健康促进工作,社区医护人员在防治慢性病工作中要善于使用健康促进的工作方法,通过建议政府采取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或立法,采取行政干预、社会支持的综合方法,达到防治慢性病发生的目的。
1 社区护理的概述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科学,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和维护社区内个人、家庭和人群健康为主要目标[1]。目前我国人口老龄人群逐渐增多,医学模式逐渐改变,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已迫在眉睫。
2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2.1社区护理的需求增加 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是全球的普遍现象,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披露数字,从2011年~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亿,老年人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老年人口的增多带动了对社区护理需求。老年人健康普查数据显示,健康老人(无重要脏器疾病)仅占20%~25%。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社会需要量日益增长,若不采取应对措施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依赖于社区护理的发展,只有社区护理的不断完善才能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最根本解决[2]。这就增加了人们对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另外,社会家庭小型化也使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减低。随着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递增。
2.2以老年慢性病护理为主要服务内容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开始向高龄化发展。高龄老人数量的快速增长,将产生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等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等,这就使需要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的老人大量增加。所以老年护理及慢性病护理是社区护理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目前在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方面,部分社区实施了针对社区人群开展的定期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心理辅导、健康知识讲座等措施。但是存在护理内容仍侧重于疾病护理,对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普及不够深入的情况[3]。
2.3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不足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下,国民整体素质偏低,保健意识及防病知识较差。许多老百姓还未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就医观念,习惯出现症状以后才到医院就医,对社区护理服务存在不信任的现象,认为社区护理服务是"没病找病"。人们所理解的护理工作只是像注射、发药、静脉输液等单纯的技术性操作,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社区护士护理服务持质疑态度,影响护理效果,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
2.4社区护理人才队伍断档 目前的社区护士人员学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全科护士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也未引起广大社区护士的足够重视,致使社区护理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偏低,不能为患者及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护理服务[4]。社区护士应是具有多方面职能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还要根据病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起到能够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化的护理服务的初级卫生管理者的角色[5]。但从目前情况还不能反应我国社区护士能够达到这种水平。
3 完善社区护理的对策
3.1重视和落实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落实人才引进。一方面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提高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将社区护理作为培养护士的一项要求,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加强全科培养。另外,护理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护理实践的过程中,要使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开阔教学思路,顺应护理教育的需求,促进护理教育手段及手法的改革,对现代护理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3.2注重社区卫生宣教 各级政府和广大社区护理管理者应对影响社区护理质量和居民对社区护理满意率的因素进行干预,找准核心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使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对社区护理的认识得到提高,进而让社区居民能够认可和参与社区卫生护理,而且要使社区卫生护理得到高度的重视,逐渐转变传统思想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可以通过开展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宣传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影响健康的相关行为。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才会自觉选择有利于促进健康和恢复健康的良好行为。也只有当人们对社区护理的性质和功能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其产生充分的信任,才会乐于接受和主动求助于社区护理[6]。
3.3促进社区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 建立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的网络,创建社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对老、幼、妇、慢性病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指导,这不仅有利于进行康复指导及预防保健工作,还有利于对社区特殊人群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改善社区护理环境,成立社区护理知识学习班,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士和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护理队伍。社区护理中心可以与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家庭建立网络咨询中心,改善社区护理环境。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921-02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本院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对老年住院病人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常合并多种疾病,心理机能也逐渐衰退。当躯体遭到疾病并且需人照顾时,情绪变化更为突出,担心自己的健康受到威胁,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有的认为老了不中用,自暴自弃,有的认为自己知识丰富,不能自制或情绪固执、怪癖、任性,在认知能力方面,由于大脑皮层机能衰退、器官反应迟钝,常表现为耳目失灵、感觉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缓慢、说话颠三倒四、行动兴奋等。
2 心理状态分析
2.1 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由于突然起病而焦虑,导致病人心理紧张、急躁、害怕,多数病人一入院,即要求明确诊断,药到病除,更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同情。
2.2 慢性病人的心理状态:当病人知道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恢复健康时,便产生了忧虑、心焦、烦躁和多疑的情绪,同时考虑自己的经济来源,需要照顾的人等,特别是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常因担心增加家庭负担和无力承担住院费用而要求放弃治疗。
2.3 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关系:如家庭是否幸福,有无老伴,子女是否孝敬等,无亲属陪伴的孤寡老人,孤独感较强烈,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等均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3 护理措施
3.1 入院时的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病人,尽量用当地民族语言交淡,语气和蔼、亲切,详细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入院需注意的事项,热忱地向他们表示关心、同情,并尊重病人的隐私,积极给予帮助,使老人倍感亲切和尊重,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消除其忧虑心理,配合治疗。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病人、家属接触时举止要端庄,仪表要整洁,语言要优美,态度要和蔼,对病人要尊重,施以尊称,勤巡视病房,主动向病人问寒问暖,对痴呆、健忘病人注意生活护理,不要急于和粗暴的督促,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病人,鼓励适当活动,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病人沟通,使他们主动的把心理话倾吐出来,缩短病人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并根据其需要采取适当的帮助和治疗;在治疗期间,动作要轻柔、熟练,穿刺静脉尽量做到“一针见血”,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技术,良好的仪态赢得病人和家属的信赖。
3.3 把握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住院后,病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主治医生、责任护士,最担心的是自己的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预后如何,并急于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希望知道检查结果及治疗所需要的总费用等,因此,在住院期间,护士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同时介绍同种疾病病人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农村孤寡老人,需要治疗而资金困难者,我院积极给予捐款,使病人从担心变为舒心和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4 密切与家属配合、消除孤独、忧患心理: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易产生孤独、忧患心理,此时最需要家属和亲友的陪伴和关怀,亲人的力量是病人最好的精神支柱,在疾病转归中占有重要主导作用,这一点要积极争取家属和亲友的默契配合,动员亲人时常陪伴其左右,避免产生被遗弃感。
3.5 出院前护理:向老年人详细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动态及护理对策,以及出院后的护理措施,需注意的事项,随诊时间。
4 积极开展社区服务
老年人多数为慢性病病人,出于多种因素,多数病人难以长时间住院治疗,为了便于老人出院后继续得到相关治疗和护理,我院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把不同疾病病人逐一详细记录,做好病历资料,定期上门作健康体检,了解康复情况、服药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变化给予及时的调整,指导康复保健,康复护理可使老人达到身心健康、生活自理,并参与社会活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5 体会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体会到,对老年人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层次的病人实施有效的、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疾病康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的学习不仅限于疾病的相关护理,而是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科学等方面出发,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探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老年脑梗死; 护理; 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112-01
脑梗死是指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随着我国老年人脑梗死患者急剧增加,如何做好这些患者的护理,值得关注[2]。为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减轻老年人的痛苦,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本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头颅CT、实验室病理学确诊为脑梗死,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急脑梗死的病诊断标准[3],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5~79岁,平均69.5岁;其中65~70岁17例(28.3%),71~75岁20例(33.3%),76~79岁23例(38.4%)。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的身体体质和心理素质比较差,各方面的机能下降,脑梗死是慢性病,发病时间、治疗周期比较长,容易让老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烦躁、抑郁的心理,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解释好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机制,介绍介入治疗的优势和成功的例子,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配合好医护人员[4]。
1.2.2 患侧肢体护理 让患者患侧肢体平卧伸直一天,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平时多加训练,刚开始活动量不宜过大,避免拉伤患者的肌肉[5]。指导或辅助患者适时翻身,避免形成压疮。
1.2.3 预防呼吸道感染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告知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的方法,在患者翻身时及时帮助叩背,对于严重可能发生窒息的患者,及时对症处理,采取气管切开等措施[6]。
1.2.4 康复护理 对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康复治疗开始得越早越好。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康复医生应使患者建立信心,早日投入康复训练。对于失语患者要坚持每天进行语言训练,可以从简单的训练到复杂的对话,循序渐进,有利于患者的语言恢复[7]。
1.3 观察指标
观察60例患者抑郁、压疮及肺部感染发生率。
2 结果
本组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经过护理措施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改善,仅出现抑郁3例(5.0%),压疮7例(11.7%),肺部感染5例(8.3%)。
3 讨论
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治疗周期较长、难度较大,一直困扰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对脑梗死的发病原因的深入研究,引起脑梗死的因素大致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等,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脑疝危险。
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需要给予心理护理、患侧肢体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及康复护理等措施,选择适当的溶栓药物和剂量,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减少脑组织死亡的概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赵云,许速,薛迪.上海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梗死住院患者合理用药分析与模拟监测[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5):31-33.
[2]Yuan Xiaodong,Wang Shujuan,Xu Yaru,et al.A clinical follow-up study on the risk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Chinese aging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J].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2011,5(1):17-27.
[3]姚声涛,贾建平,刘丽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贵州医药,2007,31(2):1092-1094.
[4]栗文彬,刘学东,王波,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牛津郡社区脑卒中规划临床分型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6):444-446.
[5]孙一兵,王文静.急性脑梗死96小时内介入性溶栓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附17例报告)[J].广西医学,2012,22(6):1209-1211.
[6]高宏,陈永聪,许速,等.上海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梗死住院用药的病案审核[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30-32.
【关键词】社区;老年常见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42-01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国家逐渐加大医疗保障的资金投入,但我国老年病管理从制度、体系、措施等层面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不能很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投入,从而制约了老年病的管理效率。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的老年病管理现状,对比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找差距,想办法。
1.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
1.1 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发病特点
肖又姑[1]等调查发现,常见老年病中慢性病患病率70.2%,居前3位者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31.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3%)和肝胆疾病(11.8%)。社区老年人健康现状为:慢性病患病率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独立生活能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及相当多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2.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
老年人住院率为7.62%,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平均住院率4.36%的水平。其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或需人帮助的占3.90%--8.40%,有140万久病卧床的老年人[2-3]。Mezey和Fulme报道,美国患病老人占据了50%医院消费,超过80%的家庭护理服务和90%的老年院病床[4]。
2.1 我国目前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模式
2.1.1 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社区老年人疾病管理以社区服务务中心(站)为基础,以入户建档形式,为所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分片管理。
2.1.2 开设家庭病床: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城市的部分医院为缓解人口密集而医院床位数有限的矛盾,为慢性病和不需住院的病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90年代社区护理迅速开展,目前全国许多医院都设有依托医院的家庭病床,有些城市的社区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护理站,提供家庭访视、临终护理,为老年人提供体检等多种内容、形式的护理服务。老年人因疾病特点及特殊的经济状况成为家庭病床的主要受益人群。
2.1.3 建立老年护理院:早在1988年,上海市南汇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老年护理院: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完善,作为上海市医疗保险定点单位,老年护理院配备了现代化设施,主要收治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具有老年公寓和医院的性质。如今全国许多省市都先后建立了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和敬老院等多种形式的养老结构。
2.2 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的困难。
2.2.1 老年人对疾病及健康认识不足: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是与老年人所从事的职业、年龄、家庭、文化程度息息相关的,刘秀维等随机调查200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90%以上认为吸烟及过量饮酒对健康有害,但却不想戒或戒不掉;而知道预防高血压,卒中和高盐饮食对心血管不利者占总人数的32%和72%[5]。
2.2.2 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部分老人尚无经济来源,有限的经济实力难以承担不断上涨的医疗费,这就产生了一些老年人有病不就医的问题。
2.2.3 专业人才匮乏:缺乏专业的老年医疗人才从教育体制上看,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的一项空白,护理人员多数对老年护理内容了解不多,所掌握的基本属于常规性的知识,而且部分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因此,要重视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及护理观念的转变。
2.3 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的建议
2.3.1 建立完善的社区老年常见疾病管理体系与法规: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领导下,把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已纳入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社区老年疾病管理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担负起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任务。建立社区老年中心和网络,同时应与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运行体系,形成一支由医院、社区和家庭照顾者组成的队伍,加强横向联系与交流。
2.3.2 筹措各方资金:动员社会力量,缓解社区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问题,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向社区卫生服务倾斜。农村应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此外还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老年保健筹资机制,健全老年医疗保障制。
2.3.3 加大老年医疗人才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技能课程,对现有的社区护士进行有关老年护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积极投入老年疾病管理工作。
3.讨 论
21世纪的老年病管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加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健康,预防致残、致病,发展社区老年护理工作,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肖又姑,宋国菊.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护理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0):64-66.
[2]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7.
[3] 建红.从健康老龄化看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12):12-14.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日益增多,如何减轻高龄患者骨折后的创伤反应,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已日益引起关注。现就近年来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和护理概况综述如下:
1 手术治疗
1.1 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按固定材料有单钉、多钉、鹅颈钢板等,按术式有切开内固定和经皮内固定。单钉和鹅颈钢板由于对组织、骨和血液循环损伤大,操作复杂,近年已很少使用,逐渐为多钉所替代。经皮或小切口多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对患者生理、心理干扰少,有人称之为“有限开放”手术[1]。术中用C臂X光机监测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复位满意率,且多钉内固定具有立体加压固定作用,稳定性好,患者术后疼痛迅速得到缓解,可以很快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了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1.2 假体置换 假体置换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可以解决由于股骨颈骨折引起的骨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引起的髋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长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假体置换的并发症增多,如松动、假体断裂、髋臼磨穿、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等。近年来由于材料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技巧的进步及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假体置换的应用日益广泛。假体置换分半髋即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人工股骨头亦分单极股骨头和双极股骨头。选择全髋还是半髋置换目前意见不一,盛璞义等[2]认为全髋置换功能恢复优于股骨头置换,应首选全髋;许鹏等[3]认为结合我国实际及老年患者的要求,手术安全性等,高龄患者应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杨维权等[4]对三种假体置换(单极、双极、全髋)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三种置换效果评定满意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半髋较全髋置换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高龄患者活动相对减少,术后髋臼磨损相对较轻,股骨头中心脱位较少见,认为对高龄患者不强求全髋置换,人工股骨头尤其是双极股骨头置换也可望得到良好的疗效。
2 手术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而存在差异[5]。护士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讲解股骨颈骨折的有关知识、手术目的、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逐渐改变错误认知,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增进其心理健康。心理康复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6]。
2.2 饮食调护 大量研究指出股骨颈骨折患者摄入量减少会造成负氮平衡,而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从而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7]。而高龄患者多并存其他慢性病,对饮食有一定的限制,术前因人制宜,因病制宜,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调整,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术后根据骨折病人的代谢与营养特点,给予饮食指导。术后前3天食含盐食物,少食甜食,有利于减少便秘[8]。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有效地预防便秘及泌尿系结石、感染。术后早期指导病人食低脂、高维生素、高铁、含水多的清淡味鲜易消化的食物;术后康复期,督促病人食高蛋白、高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饮食,有利于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对糖尿病、肾病或肝病等疾患的骨折病人,饮食原则必须兼顾,避开不利于整体恢复的饮食[9]。
2.3 术前护理
2.3.1 术前评估 术前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对手术耐受性进行评估,把握手术时机,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做好各种相应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心、肝、肺、内分泌、血液、营养等系统的功能状况,评估患者术前髋关节功能,心理状况及学习能力等。
2.3.2 加强老年慢性病监护[10] 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应详细了解既往史,积极治疗并存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注意监测血糖,了解入院前胰岛素的用量或降糖药服用情况;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了解病人服用降压药的情况,监测血压,并注意观察降压药的毒副作用;有冠心病的病人,了解病人的心功能情况,注意监测病人的心率及脉搏。
2.3.3 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康复指导是让病人了解手术目的及术后康复训练的作用,消除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地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术前康复指导内容包括:指导,说明术后为防骨折移位或假体脱位要采取正确的;训练引体向上运动,训练床上排便习惯,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11]。同时加强呼吸训练,改善心肺功能。
2.3.4 一般护理 对术前行患肢制动牵引者,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等并发症发生。常规备皮,术前12h禁食,4h禁水,以防术中呕吐,术前晚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2.4 术后护理
2.4.1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病人手术回病房的交接工作,及时向医生了解手术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度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注意伤口出血量和渗血情况,谨防失血性休克;注意患者意识状况和患肢血运情况,观察患肢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肿胀,触及条索感等,同时加强并存病监测和护理,防止并存病加重。
2.4.2 引流管护理[12]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防止引流液倒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行假体置换者一般术后1~2h内出血量在200~400ml以内,若术后10~12h内持续出血量超过1000ml,应引起重视,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3 护理[7,9] 的舒适问题是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平卧可产生肺部、皮肤疾病等并发症,而延迟患者的康复。因此要加强术后护理,使患者自觉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30°,足尖向上,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30°)。只要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其他三肢包括患肢的髋关节皆可变换。告知患者坐位可以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包括进食、大小便、清洁),且坐位使坐骨结节持重。教会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
2.4.4 并发症护理
2.4.4.1 预防感染 术前及时诊治所有感染病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重视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尽量让病人自解小便,有导管者应加强会清洁,指导病人深呼吸及作有效咳嗽,定时给予拍背排痰。注意保持伤口引流通畅,观察伤口渗出液情况,对伤口愈合不良,持续渗液者应谨慎对待。注意观察病人体温变化及有无突然的剧痛等。
2.4.4.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 DVT形成是髋部损伤术后重要并发症之一[13]。有学者提出[14]“预防优于治疗”,采取药物疗法和机械性疗法两种预防措施,有效地预防DVT形成。DVT预防对策:①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案。②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吴玉霞等[15]报道将垫枕改进为长80cm、高30cm,用于临床使病人的肿胀消退时间缩短,减少DVT的发生。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16]。适当功能锻炼可加快下静脉血液回流,且对心率、血压、伤口渗血无明显影响[17]。锻炼原则是早期开始,循序渐进,被动和主动结合,等长和等张相结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防便秘;预防性抗凝治疗和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DVT的形成。
2.4.4.3 预防脱位 假位脱位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术后另一重要并发症,其原因有多种,但与术后外展中立位的保持不当有很大关系[18]。为了改善假体置换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的方法,罗辑[18]制作了防外旋鞋及梯形垫;雷小容等[19]制作外展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变换时髋关节内收或内旋,避免了传统皮式牵引固定的不便,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2.4.5 术后康复指导 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20]。因此制定一个有效而可靠的康复计划,以减轻患者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防止肌肉萎缩,增加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郑淑梅等[21]报道通过康复训练后病人的关节活动度、坐位耐久性、疼痛程度有很大改善。张瑞芳等[22]报道术后康复训练主要分为术后早期(术后当天~5天内)、术后中期(术后5天~2周)、术后晚期(术后2周以后)和出院家庭康复指导四个阶段进行。术后早期以进行患肢主、被动踝关节伸屈,股四头肌收缩,髋、膝关节的伸屈训练,同时加强上肢肌力练习,以便日后能较好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术后中期开始转移训练:先由卧位到坐位,由坐到站,由站到行走训练,以恢复ROM,进一步提高肌力,练习独立坐起和扶拐行走;术后晚期加强患髋外展、外旋和内收功能锻炼。出院后注意预防居家意外跌倒,不宜过早负重,继续加强平衡力和协调力训练,早日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国清,李小如,杨辉芳,等.有限开放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26(3):277.
[2] 盛璞义,瘳威明,李佛保,等.假体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折术前准备及术式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6):410.
[3] 许鹏,靳卫章,姚建锋,等.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1,7(3):168.
[4] 杨维权,刘大雄,孙荣华,等.三种假体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3):163.
[5]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 戴燕,裴福兴,沈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门诊康复指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A):31-32.
[7] 张王月,计惠民,田淑芬,等.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29-31.
[8] 张莉.骨科围手术期病人饮食指导与减少便秘的发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02-103.
[9] 陶于凤.股骨颈骨折病人术后的健康指导[J].中医正骨,2004,16(1):62.
[10] 农连英.股骨颈骨折死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692-693.
[11] 公洁,王式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B):134~135.
[12] 朱彩香.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4):47-48.
[13] 沈素红,陈柯,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医正骨,2004,16(1):7-8.
[14] 张瑞芳,许红璐,周雪梅,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8-29.
[15] 吴玉霞,王海桃,王惠.改进后垫枕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0):9.
[16] 杨济.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国骨伤,2001,14(9):555.
[17] 王晓红,薛立景,滑志娟,等.功能锻炼对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血流速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1008-1010.
[18] 罗辑.全髋置换术后保持外展位方法的改进[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706.
[19] 雷小容,李秀霞,郑小敏,等.自制外展枕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06.
[20]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25-235.
关键词:社区老年保健服务;必要性;措施
如今,人们的寿命在逐渐增加,我国老年人人口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变大。而相应而来的便是如何对老年人进行合理的护理,以保证老年人的晚年可以得到较好的生活。因此,开展社区老年保健服务,满足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老年人群健康特点
(一)体质较弱
我国对于老年人的划分一般是在60周岁以上,此时,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都处于退化的阶段。调查数据表明,在老年人中,有8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这其中有50%以上的人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而且,病情十分严重以至于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患者更是占有70%的比例。由此可知,体质偏弱在老年人群体中是一种常见的健康特征。
(二)老年人心理问题
老年人由于岁月的不断流逝,开始出现认知能力减退的现象,己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信任、焦虑和抑郁,并且产生无用感,加上可能出现的配偶去世、离退休、经济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子女外出无法沟通和缺乏照顾,以至于老人心理问题发生几率不断攀升。
(三)家庭自主养老人数逐渐减少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大多数的家庭格局也逐渐的由核心化转变为小型化,以至于大部分老年人处于独居的状态,甚至依靠养老福利来生存。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由于外出学习、就业等人数的增加,子女对于老年人的保健工作根本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致使老年人患病的比例上升。
二、社区老年保健服务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一)社区保健服务满足多数老年患者的需求
老年人病患具有慢性病多、突发性强的特点,因此,老年人需要一些日常生活的照料和护理。许多老年家庭雇佣保姆照料生活,但保姆照料老人维持的时限是有限的,而且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服务护理的水平也不高。长期照料服务主要是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可以有效的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对老年人长期照料的问题。同时,在社区中有计划的发展“家庭病床”和“家庭护理员”等项目,也是我国今后解决老龄问题重点投资的一个方向。此外,长期照料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因此大力发展社区保健服务中的长期照料服务十分有必要。
(二)创建社区老年健康档案
在社区保健机构中,应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创建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中应包括老年人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以及病理、生理等方面的资料,而且还应详细记录老年人的血糖、血脂、血压等健康指标。此外,老年人的家庭住址、电话信息等都应仔细记录,从而方便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定期的随访以及联系。创建老年人健康档案,可以使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准确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有利于为老年人制定合理的保健服务。
(三)社区保健服务应适合老年慢性病患者
第一,老年人作橐搅莆郎的主要消费群体,社区老年保健服务工作应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使其不出家门就可以得到在医院同样的治疗,当医生检查诊断后,社区护士既可立即给药,或提供各种肌注、静脉点滴、输氧等服务,同时根据医嘱上门进行治疗和护理,给患者创造一种新环境,使疾病早日康复;第二,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各器官功能低下,一旦患病常常是几种疾病同时存在,病情复杂且危重,需卧床休息,这就需要社区保健机构有较高的医疗技术及护理质量,医生具备老年医学专业知识,而护理工作也同样重要,按时上门咨询指导,对因外伤或血管病造成的残疾患者,进行肢本训练,鼓励老年患者做适当的体力活动,增加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这样即可节省开支,又减轻了家庭成员的负担。
(四)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
大多数老年人的戒备心理都非常高,所以,在对老年人开展健康咨询以及护理时,应保持较为适宜的距离和选择较为安全的环境进行。由于老年人可能会存在语言表述不清的情况,而且一些老年人可能会具有多种并发症,病情复杂,因此,对于一些存在疑问或含糊不清的问题应反复确认、仔细核实,避免由于病情描述不清而被延误,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对于有语言表达障碍或是记忆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应对其家属或是照料者进行病情的询问。此外,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运用一些抚触等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而且在询问过程中,应保持耐心,因为老年人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的诉说可以使其身心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老年保健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心愿,还可以弥补家庭以及养老机构中对于老年健康服务的不足,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保障的问题,使老年人度过健康、安稳的晚年。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 护理健康教育
1 评估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的问题
1.1各种生理功能的减退:营养状况的维持包括神经组织发生萎缩和减少致使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听力和视力的减退。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导致运动功能的减退。
1.2角色的改变:离退休老年患者,有社会工作者转化为家庭成员,进一步转化为患者,对老年人的心理长生很大的影响。
1.3老年住院患者通常患有多种的慢性疾病和一些急症症状。
2 针对老年住院患者提出健康教育的目标
2.1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弱化患者的角色矛盾。
2.2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
2.3减缓恶化和衰退。
2.4提高生活质量。
2.5身心安适。
3 实施老年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
3.1入院时 入院宣教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主要内容是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如生活制度、探视制度、卫生制度等,及病室人员、环境、工作与休息时间、住院规则,介绍科主任、护士长、其主管医生、护士,我科护士长魏伟注意微笑和亲切的口吻交代老年患者,亲切地称呼其“爷爷”或“奶奶”,我科护士长魏伟制定了一项老年患者入院安全告知书:让老年患者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老年患者防坠床摔倒的注意事项等,并签名表示接受我们的宣教和告知,受到我科老年患者的广泛好评,我科由责任护士入院宣教时进行,采用口头教育或入科宣传本和宣传专栏等形式,向病人提出承诺:您在诊疗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困难和要求,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力为您提供满意的医疗护理服务和生活上的照顾。让每一老年住院患者一入院就有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不感到茫然,很快能适应医院环境,配合治疗。
3.2住院期间 当今,老年患者对是否熟悉足够的有关其健康的信息越来越重视及使其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住院期间有计划地积极采取各方面的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教育形式由浅人深,有利于提高病人的健康意识,加快疾病的治愈及提高生命质量。
3.2.1针对病人的病情宣传所患疾病的病因和诱发因素,临床症状等等。使其掌握自己所患的疾病及预防发病的注意事项,能自己较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避免病情反复发作[1]。 转贴于
3.2.2饮食指导 合理适当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如高血压患者宜用低盐低脂饮食等。指导其家属或陪护注意患者的营养搭配及口感,培养老年患者饮食习惯。
3.2.3用药指导 应告戒患者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应告诉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及陪护一些特殊要得的服用方法及服用时间,例如各种降糖的 服用方法及时间,策略地讲清有些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严重时应及时与医生和护士联系。
3.2.4向病人解释各种辅助检查,化验的目的和必要性,有利于消除病人不必要的恐惧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告知病人外出检查必须有人陪护。
3.2.5要向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指导病人及病人的家属及陪护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功能锻炼,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指导其家属和陪护帮助患者的肢体被动锻炼,定时翻身扣背,促进其躯体的血液循环和预防坠积行肺炎的发生。
3.3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在病人出院时责任护士要热情而真诚的欢送病人,对其进行出院指导,如:活动量适中,饮食合理,坚持服药,配合医生做好用药指导,及康复计划,定时复查等。对一些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入换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按其需要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测血压,测血糖及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应帮助他们制定适合本人的康复计划,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医院复查。
4 评价
4.1目标是否实现 健康教育的效果可分为三级。即完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以此衡量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一点可以从患者的言语及行为的表现中反映出来。有时候,临床护理的预定健康教育目标有时必须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因而对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就有一定的难度[2]。
4.2重审教育计划 对部分掌握和未掌握的患者要分析原因,如宣教的效果是否有碍于治疗、护理、康复,目标是否定得过高,方式是否妥当,一次宣教内容是否过多,重点是否突出等[3],通过重审教育计划,可从中吸取经验,更好的做好今后的老年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
总之,护理人员要加强自修、自学,把握丰富的知识,除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社会医学、老年护理学、营养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传播学以及其他文科学领域,医学新进度等知识,护理工作者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理论及指导完成。把握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使老年住院患者在治疗和护理减缓恶化和衰退的基础上能提高生命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洁,王玲,岳健.浅谈护理教育方法.西南军医, 2000,04:041.
以美国为例,至2030年,每5个人中将有一位65岁以上老人,老年人群占总人口比例将达20%。另外,由于老年人群的特点,老年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大。
美国在养老及医疗服务方面,特别是在老年人群连续性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及养老护理服务认证准入制度方面,对中国目前倡导的医养融合服务产业不无参考意义。
美国: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
在美国,几乎所有老年人都有固定的家庭全科医生,负责其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年度体检、慢性疾病管理以及常见急性病症诊治。遇有特殊或疑难病症,则负责安排专科医生转诊;对于紧急病症或严重病症,则负责安排转送急诊室或住院治疗,而每个家庭全科医生都有固定的合作医院。全科医生为老年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在各个社区的诊所内完成,采用24小时接诊制,全天候为所管辖的患者解答与医疗有关的问题,并对其随访或转送急诊室作指导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区老龄化的趋势,许多诊所相继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老年性疾病服务项目,比如老年性痴呆、平衡障碍、大小便失禁病症等。
全科医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由医院全科医生组织团队负责老年患者常见急性病症由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诊疗过程。若病情需要,则安排协调专科医生会诊。患者出院前,由全科医生为主的团队,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病案管理者,对患者做全面安全性评估,并对患者出院后进行安置,比如居家、养老院、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其中,病案管理者一般由专职护士担任,与患者及其家属及保险公司沟通,而其与养老院和护理院的沟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对于出院返回居家但需要特殊随访或护理的患者,则由病案管理者负责安排居家护理或居家康复治疗服务。此项服务的费用一般由保险公司支付。最后对于临终患者(一般指生命时限少于6个月),则由全科医生和病案管理者在居家或养老院安排临终关怀服务。近年来,按照奥巴马医疗改革的要求及出于对减少医疗成本的考量,美国许多大型医疗机构,正着手推进居家医疗和家庭病房计划。
由此可见,由全科医生组成的团队在老年人群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急性病症处置以及转诊转院,出院后安置、出院后随访、康复护理,乃至临终关怀等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在美国,这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体系存在不可克服的地域障碍,即居家、诊所、医院、护理院、康复中心等,分布在社区的不同地域,大大降低了服务效率,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患者的额外负担。
美国:养老护理服务的认证与准入
在美国,养老与护理分属不同的服务体系,需要不同的认证准入制度,但两者又不可分割。美国许多大型养老机构同时开设附属护理院。
美国在养老和护理服务方面,制定了非常完善的认证准入制度,对相应的服务规范,包括入住人的权益、服务内容及要求、服务人员规范培训、医护人员资质、养老与护理机构质量评估与监管等都有严格界定。要说明的一点是,美国的护理院是为所有在返家之前需要短期护理服务或康复服务的出院患者提供的一个过渡场所。
严格的认证准入制度,对老年人群在养老院和护理院的权益、安全以及所应享受的协助服务和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
首先,由美国卫生部制定质量保证与改进指南,其宗旨是“通过对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持续关注,来改变住户的人生”。该指南对机构系统设计、服务团队组建、数据库建立、项目执行以及系统改进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次,由美国卫生部下属职能部门――老年照顾与低收入保障服务中心,制定出详细的服务规范以及严格的准入标准。该准入标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住户入院前全面健康状况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疾病风险评估、住户档案建立、住户权益、认知障碍人群特殊照顾要求、设施要求、住户健康状况监测、日常生活照顾要求、饮食营养、数据收集与使用。其中,100多项经过计算机分析处理的质控指标作为机构认证与准入的可靠依据。
最后,由美国各个州政府,依照联邦老年照顾与低收入保障服务中心制定的准入标准,以立法的形式,制定详细的准入细则与操作流程,然后由州卫生厅及下属社会服务保障局对各类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进行评估与准入认证。此外,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还要受到州政府职能部门的定期审查与评估。州卫生厅下属的社会服务保障局,每15~18个月对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对公众公布,以确保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的服务质量,从而对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形成一套完整的认证准入体系。
中国:构建医养融合服务体系
目前中国所倡导的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对解决老年人群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医疗问题是一个创新,为解决碎片化服务的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如何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特别是医疗服务的各环节有效对接,为老年人群提供标准规范化服务,是今后面临的挑战。
首先,从美国几十年不断完善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中,不难体会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队伍,对医养融合服务的实施,特别是医疗服务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依据循证医学原理与老年医学(Geriatric Medicine)诊治原则与规范,加上有效的分级诊疗及转院转诊机制,可以确保对老年住户提供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