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纺织服装行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服装行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纺织服装行业前景

第1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现状;未来发展方

1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现状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加工大国,据权威部门统计,2012年中国占了世界纺织服装生产总量的50%强;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50%强;占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供应总量的32%。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人员、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纺织类期刊等数量庞大,这使得纺织服装产业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关系民生的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的是服装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纺织服装业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1)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线单一。企业一般采取"大批量、低价格"的低端策略参与竞争,款式单一、工艺简单、价格低廉。(2)工艺流程单一。许多企业仅负责生产环节中的简单加工这一薄利润环节,对涉及前期面料的研发、款式设计、打样制版等高利润环节的企业为数很少。(3)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大部分品牌服装企业的服饰风格不鲜明,绝大部分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由此可见,目前的中国是纺织服装产业大国,但不是强国,我国政府要求在在"十二五"规划期内纺织服装制造业要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考虑一些现实困难。首先,我国是相对资源低于全球平均值的国家,有巨大人口压力,纺织服装需求总量庞大,纺织纤维供应源受到挑战。其次,为保护环境木材砍伐被严格限制,人造纤维供应源也受到限制。再次,煤和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合成纤维的依赖前景受限。资源供应紧张会不可避免的导致纺织服装加工成本剧增,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环境治理成本、资源成本等都高于其他国家。使得我国生产粗线密度、低中档棉纺织品的竞争优势丧失,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转型升级,寻求未来发展模式。

2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谋求未来发展的几个方面

2.1 走中国纺织产业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谋求获取纺织纤维原料资源新途径。

(1)天然纤维必须走向不用粮田、不用耕地,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的道路。中国人口多,可用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如在多用耕地资源来种植天然纤维,必将出现粮食产量下降的结果,这显然不是好的选择,天然纤维种植的方向是尽可能多的使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这类土地的使用对粮食生产可以说基本不产生影响,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增加天然纤维的供应量,以保证纺织服装原料的供应量。

(2)人造纤维不要依赖于使用木材,要用目前废弃农作物。例如:甘蔗榨糖后的甘蔗渣、桑叶喂蚕后的桑条、各种麻剥皮后的麻杆芯、棉秆、稻草、麦草、玉米秆等。尽可能多的开发海洋废弃物。例如:海带提碘后的海带渣、海藻等提取海藻酸、虾皮、螃蟹壳等提取壳聚糖等等)。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资源,过度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因此,人造纤维要走新途径,必须转型,少用、不用木材作为原料。尽可能多的使用废弃农作物,增强资源再生能力,优化生态环境。

(3)合成纤维采用废弃农作物的手段:一方面;对玉米秆、稻草、麦草等农作物原料可以采用生物工程方法转化为化工原料,如:乙烯、丙烯、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酸、戊二酸、已二酸、辛二酸、己二胺、辛二胺、对苯二胺等,使之成为重要合成纤维的原材料生产合成纤维。这条道路可以命名为"采用可以再生的、可以降解的、可以循环的、对环境无害的生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对当前我国废旧纺织品服装已达每年4000万吨以上,如废弃不用,肯定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废弃纺织品服装再生成纺织纤维再生利用应该是今后制造合成纤维的重要方向。但是,废旧纺织品服装要再生利用,要考虑到安全和防止病菌、病毒、有害物质传染,必须消毒和清洗,但消毒、清洗、分拣、处理成本很高,而且再生纤维的大部分性能会略低于原生纤维。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十多年来重点宣传教育民众为保护地球和环境,民众应该有义务用更高的采购经费购买性能略低的再生纺织品服装。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国会分别通过法律:鼓励生产再生纺织纤维纺织品服装,虽然性能略差但比原生纤维生产的服装售价要高8%左右。但这已经得到了西方所在国民众的支持。中国现在废旧纺织品再用量已达300万吨。但再生纤维服装提高售价尚难得到民众的支持和认可,政府在宣传及导向方面仍需做很多工作。

(二)"立足创新、质量优先、优化结构、绿色发展"是我国踏上纺织服装强国必由之路。

中国纺织服装业首先要超越近多年来集中注意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老路,走"原始创新",并在"原始创新"基础上"集成创新"的新路。这是抵御"双重打压"的关键。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放弃低、中档一般常规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加工思路,密切关注纺织服装行业出现的"高"、"新"、"特"、"精"、"优"和"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发展新趋势。使它具备以下一些优势特质;

(1)特种防护服装安全的重要和关键性能所要求的高性能:纺织服装行业的科研开发方向要使产品具备高强度、高模量、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耐低温、高摩擦因素、低摩擦因素、防高能辐射、防高电压、防磁力线等条件。使纺织服装产业能完全满足特殊行业的需求。

(2)民众在各种生活环境条件下日益增强的各种希望所要求的新功能:纺织服装行业的科研开发方向要使产品具备导汗、透汽、快干、高吸水、保暖、凉爽、防紫外线、远红外辐射、恒温、抑菌、抗菌、防臭、避蚊、驱螨虫、防水、防油、防污染、挺括、抗皱、保形、可机洗、洗可穿、随便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触感、遮蔽性、以及松、软、触感等条件。这些人群是服装纺织产业生存发展的支柱性群体

(3)纺织服装产业还应该满足这样一些特种要求,特殊环境、特殊人群、各种职业圈专用的特种要求,例如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服、职业装的多功能要求,特别是油田开采、煤矿开采、医生护士人员、军警部队、航空、航海、航天、精神病痛、休闲旅游、各种运动员演员等服装的特种专用多功能要求。

(4)服装纺织产品要注重精美细致:纺织服装产品另一重要特质是其时尚性,行业产品开发必须具备时尚性,这是满足民众审美、爱美心里,因此,时尚服装不仅在风格及款式上展现精美,更重要的是细节及穿着舒适度中,一款时尚的服装不仅仅以其独特的款式而可以被人认可,更重要的是在布料、色彩、装饰的搭配中,在服装的行业步伐中,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的目的就是展示时尚元素,服饰时尚服装主要体现在布料及款式的结合与设计中,服装一种文化的引领,也需要用时尚来烘托精细、精美、精湛、文化、意念、适体。同时也要照顾到对特异体型人群的适体特性以及与品能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产品的优异性能。

(5)近年来纺织品服装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社会群众对新流行趋势也开始产生变化:对产品的新设计、新款式要及时推向市场,人们的要求"你有了新的,我也要新的,并要和你的不一样。而不是和你一样的"。走纺织服装产品"标新立异"之路。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对此已有所认识。

(三)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走高端式发展道路,其中纺织类尖端人才是关键。需要我们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对服装纺织业的效率作用。

目前,我国急需纺织服装业工程类、创新性、现代企业管理型及具有国际大视野等方面的人才。在纺织服装领域,我国有大量纺织服装专业的科研院所,这是我们可以获取尖端人才的有利条件,可以采取校企联合,资源互用等方式,培养出各类高质量人才,使人才储备、人才供应、人才使用等为纺织服装行业服务。

我国服装行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变革的时代,这是行业从数量到效益的转型期,以及行业走向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变革期,也是行业从大国到强国的锻造期。经过这样的调整、变革后,未来中国服装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第2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第3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行业当前经营形势:内销继续向好出口略超预期

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和盈利快速增长,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1年1-5月,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0.21%和35.65%。服装鞋帽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了30.43%和25.56%。我们认为前5月纺织服装行业收入和盈利快速上升主要来自于价格的提升、毛利率的上升和期间费用比率的有效控制。

行业出口超预期,纺织品持续好于服装。2011年前5月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6.52%,其中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增速分别为31.5%和23.1%。从2009年12月以来,纺织品出口增速持续高于服装,显示出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分化,更具劳动密集型特征的服装加工由于国内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正逐步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从量价关系看,我们判断前5月行业出口的高增长更多来自于原料价格推动带来的产品价格提升,因此随着基数的提高和原料价格震荡回落带来的后续订单价格下降,我们预计行业2011年出口增速出现前高后低的可能性很大,从5月单月出口增速环比下降已经看出部分端倪。

内销持续旺盛增长,价格上涨是主因。2011年1―5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6.6%,而国内服装类商品的零售总额增速为23.5%,高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个百分点。连续多年服装类消费品零售增速明显超越社会平均增速的情况也反映了行业内销的持续繁荣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积累对消费升级的推动。

从全国百家重点商场所有商品和服装类零售增速比较看,也与全社会的零售情况基本类似。2011年一季度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8.5%,而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26.2%。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行业内销增长结构有所不同,2011年的内销金额增长中价格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以全国百家重点商场服装类商品的零售情况看,一季度服装零售额增长26.2%,而销售量增长同比仅为8.47%,4月份单月销售量有所回升,销售量同比增长13.72%,5月份单月又重新回落,销售量同比仅增长0.86%。目前资本市场对行业今年以来销售增速放缓有所担心,我们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价格的大幅上升毕竟是不可永续的,因此其对行业零售额增长的推动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但我们与市场过分悲观的看法不同的是,随着原料价格的回落和基数的抬高,2011年下半年开始行业零售价格的上涨幅度将明显放缓,在国内宏观经济依然保持良好增长的大背景下,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的惯性是很强的,因此可以预期在价格增速放缓后的销量增长将逐步恢复,行业的增长将重新恢复到价格和数量平衡渠道的状态。

国际经验:大众品牌服饰历来是产生牛股的摇篮

目前国内投资者普遍偏好小市值的股票标的,对于市值超过百亿的品牌上市公司一般持持谨慎态度,担心其弹性空间有限。其实从国外品牌服饰企业的经验看,品牌服饰特别是定位大众的品牌服饰领域历来是产生巨头公司的温床。目前从全球范围看,千亿以上市值的品牌服饰公司不在少数,而且突破千亿以后还在保持良好的增长。从投资角度看国内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值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比如,按照市值角度测算,目前美邦服饰的市值仅相当于H&M的1/10,七匹狼仅相当于拉尔夫劳伦的1/8.5,探路者仅相当于哥伦比亚的1/3。

另外在销售收入上国内公司与国外公司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比如美邦服饰的销售收入仅为H&M的1/15、七匹狼的销售收入仅为拉尔夫劳伦的1/18,探路者的销售收入仅为哥伦比亚的1/22,尽管其中有直营和加盟模式区别造成的差异,但即使考虑这个,依然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服饰消费市场,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其所爆发出来的能量,为国内服装品牌未来跻身世界巨头行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相信未来国内出现年销售额超过千亿的公司只是时间问题,而上市公司,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的代表,千亿级的公司在其中出现无疑是大概率事件。

聚焦品牌服饰分享可持续的复合增长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三阶段发展路径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代以前,行业以生产加工出口销售为主、增长主要是以投资带动产能扩张的粗放增长。第二阶段,1990年至2007年,行业内企业开始尝试产能投入外的盈利增长,尝试品牌和营销运作、技术创新和管理改善等。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在行业出口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受各项成本上升和周边地区崛起影响)、国内消费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品牌零售企业开始快速成长,成为行业增长的主流。

国内品牌服饰企业迎来最好的时代

我们认为2011年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将面临较多不确定性,而内需增长则是全年包括未来中长期的方向。这主要通过梳理2011年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所处的环境和所有围绕其的相关因素得出的。

首先看有利因素,2011年国内所处的大环境是,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的推进带来的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习惯改变、国家经济结构增长式调整带来的对国内消费的持续拉动、中国长期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和较低的人均衣着支出基数等,十二五规划强调改善民生、居民收入增长率将高于GDP增速、个税面临降低等。

其次看不利的因素,其中包括各种原辅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包括社会福利和环保约束等其他隐性成本的提高)、欧美经济波动、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等。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下,国内品牌服饰企业从经营发展和投资前景看正迎来最好的时代(1)近水楼台:首先如前文所述,目前中国市场本身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服饰消费市场之一(二/三线城市高速发展、消费升级加速等),本土品牌面临很好的机遇。(2)东风给力:本土品牌经过了15――20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伴随中国国力上升和文化认同度的提高、再加上资本市场的良好平台等都为打造国产品牌的伟大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本土品牌投资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就是七匹狼,从公司2004年上市以来6年股价复合收益率50%,盈利复合增长率38%,其黄金增长阶段的高投资回报率也充分证明了这个领域是诞生牛股的良好土壤。

第4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在短时问内出现喷气式发展,暴露出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劣势,具体如下:

(1)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低迷,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给新疆纺织服装产品参与世界竞争带来了重重困难。

(2)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集中在棉花、棉纺产业,产业链较短和产品单一,国有化成分比例过大,企业管理粗放,劳动技能低下,劳动效率低,创新机制落后,转型升级,发展产业链纺织专业人才C乏,是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对的最大瓶颈。

(3)新疆纺织企业布局零散,无集群优势,没有形成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链,没有形成3h车距产品匹配输送对接快速反应机制,无共生与互动关系存在。

(4)下游基础产业薄弱,只有零星的织造、染整、服装产业,产业短板明显,远离产品终端市场,棉纱运距长成本高,纺织服装产品信息捕捉能力弱,产品市场反应速度慢,制约了现有新疆纺织品棉纱的开发产品多样性,也制约了新疆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链的延仲发展。

(5)新疆服装产业原料除了细绒棉、长绒棉和粘胶纤维外,无其他白然纤维原料和再生纤维原料、化学纤维原料,这是新疆纺织产品缺乏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少有的儿家染整企业技术落后,纺织品花色、样式单一。

第5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一)要素条件

1、服装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无锡向来有“布码头”之称,其服装业起步较早,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其在同行竞争中拥有诸多优势。2006年服装产业增长了8%,销售增长了10%.出口创汇951.9亿美元.这是服装产业品牌、竞争力的表现.也是跟世界各国同行共同发展的机会。2008年无锡市规模以上纺织及服装企业1044家,就业人员28.3万人,占全市的23.9%;主营业务收入1423亿元,年均增长11.1%,占全省的18.5%;利润55.6亿元,年均增长15.8%,占全省的20.5%;服装49896.2万件,占全国2.1%。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2、出口型经济快速发展,服装出口比例加大

无锡市纺织产业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2008年外贸出口约42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18%左右;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从粗加工及初级产品调整为以深加工产品和服装等最终产品为主。出口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同时向其他国家拓展,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1-5月无锡全市服装对美国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7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0.18%;对欧盟出口8007万美元,同比增长80.6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14.24%;对日本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5%,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1.72%,比上月增长速度提高2个百分点。对欧美市场出口的服装占全市服装出口总量的44.42%,比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需求条件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实力增长,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对服装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增长停滞,对欧美等国的服装进口减少,增强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活力。根据2010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纺织业优势提升,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三成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前5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3.6%,其中,5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4.4%,比4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

(三)竞争状态

无锡服装业加工生产能力强,劳动力素质高,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已具备一定经验,信息建设基础设施较完备,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并毗邻港澳,承接单活跃,在全球和国内消费市场均具有竞争优势,且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装备业、物流业,部分纺织品出口额取消,地方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国内市场细分,市场潜力巨大。

二、无锡服装出口贸易遇到的问题

1、人民币不断升值,服装出口压力增大

服装业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第一大行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对汇率的变化也特别敏感,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持续不断地升值,屡创新高,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人民币的升值,服装的出口产业的汇改承受力弱,导致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弱化,产品竞争力降低,附加值降低,利润下降,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业的利润就会下降2%-6%左右,在外销产品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很多服装企业自然而然地由外销转为内销,加剧了国内服装行业市场的竞争,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的持续攀升,服装企业的接单将会变得愈来愈困难。

2、商品结构存在矛盾,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尽管近几年无锡市部分纺织企业和产品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高端化发展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纺织品发展落后于全国水平,产品类型单一,无法形成综合卖场的所需样品,制约了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其款式设计也缺乏创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不仅仅只是追求耐穿和结实,而是追求时尚、个性,而保守的服装设计跟不上潮流,在设计创新、品牌经营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不利于拓展消费市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各个企业积极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度不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纺织服装出口多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影响力不够,国内市场也缺少强势品牌,总体上品牌的进一步提升与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纺织服装消费短周期、快交货的要求。

3、服装面料不环保,节能减排压力重

随着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服装企业的环保成本不断加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对服装产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而无锡地处太湖流域,在服装出口过程中,尤其是在整理高档服装面料时,由于其处理的难度,其整理后的废水排放量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现今倡导的“绿色经济”相违背,也与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相矛盾。

4、生产带有盲目性,品牌创建不到位

品牌代表质量与信誉。由于服装自身的社会属性,服装品牌已成为地位的象征。再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消费者更多的愿意选择品牌。而无锡多数服装企业安于现状,仍停留在“要什么做什么”的初级阶段,在市场调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服装板型设计方面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缺乏有效的引导,自主创新不足,使得社会服装生产规模的扩张大都带有一定盲目性和短视性,缺少知名品牌,妨碍了企业及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保持,因此才会出现服装供量过剩、价格猛跌的情况发生。

5、产品风格定位单一,影响服装市场转型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福利政策的提升,服装消费的年龄结构呈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老年人消费群的增长,但目前服装行业的风格定位多以中青年居多,使许多老年人难以买到适合的衣服,很多企业只能靠打价格战来取胜,这种同质的消费年龄定位,人为加大了服装市场的竞争,严重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无锡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1、缓解汇率波动问题,谋求更远更好发展

人民币升值,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无锡服装出口现在所面临到的问题,需要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以缓解当下面临的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谋求更加长远,更好的发展。

(1)宏观方面: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宏观调控服装业发展

政府出台了《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随着《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出台,江苏省无锡市纺织业通过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适应新形势、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无锡市制定了《提升行动计划》。争取用3年时间,通过创新发展,把无锡纺织业建成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基地和全国新型面料、高档服装的研发设计中心、批发集散中心、长三角地区的信息中心。

此项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无锡纺织企业的创新热情,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纤维和新品研发,已有一定成效。如江苏阳光集团引进了30多个项目团队,攻克面料、设备开发、服装技术等领域技术难题50多个,研制成功全球首创的可喷洗西服,吸引了来自于西班牙、德国经销商5万套的订单,实现了“一匹精纺面料价值一辆车”的业内奇迹。与此同时,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建设,有力提升了科技创新在无锡纺织业的贡献率。

通过《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服装纺织企业先后被淘汰、转移或关停,原先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中已有80%的企业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电子产品或新兴产业的企业。

(2)企业方面:用文化提升附加值,降低服装出口压力

人民币的升值造成服装业附加值的降低,而服装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应用文化来提升服装商品的附加值,用无锡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升其服装文化的身价。一方面,培养顶级设计师。顶级的设计师能用其独特的设计完美地诠释服装文化,自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中国传统的元素巧妙地融入服装设计中,将本土服装国际化。另一方面,培养德艺兼备的工人。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而服装出口更是无锡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部分个人在服装加工重化工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以次充好,使产品质量不过关,不仅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更严重破坏了服装行业的形象和企业声誉,因此,要加强对服装工人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劳动队伍。

2、加大先进科技投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首先应加大服装的科技投入,加大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提高我市服装行业的装备水平。装备改造的重点是智能化、高速化、连续划。既适合柔性生产,又符合环保、节能要求。要重点发展CFD、CAD电脑设计自动排料系统、自动裁剪系统、生产吊挂传输系统、立体仓储系统等。加快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使我市差别化纤维的比重和品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发展非棉天然纤维、再生资源纤维原料和产品及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高档服装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通过行业政策导向激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扶持相关品牌行业的发展。其次坚持市场多元化原则。2008年,无锡市对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出口额有较大增长。这两个地区都可以成为新的出口渠道。应该在巩固原有欧洲,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中亚,大洋洲,东盟乃至非洲等新兴市场,避免因市场过于集中锁带来的被动局面。

3、开发环保高档面料,降低产业环境污染

所选面辅料应不含有毒成分,选用无毒、无污染及易回收、可重新使用、容易降解的面辅料。通过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特种整理等,围绕市场需求,加大新一代高档服装面料的开发,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以促进出口。开发功能性、高品质、新用途的混纺、交织、提花面料。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开发高支、轻薄型、多种纤维混纺、花式线、松结构等高档精粗纺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各种功能性原料和功能性整理方法开发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阻燃、防水等功能性面料和高档纯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

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的影响力

在现有品牌产品的基础上,有步骤地选择一部分基础好、有特色、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建设产品基地,带动全行业向高档化、时尚化发展。依托我市纺织面料精良、服装品牌高档的优势,强化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间的配套互补,采取剥离、集中、优化和资产组合等措施创品牌。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品牌并购、品牌推广,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无锡中润集团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20多年服装进出口贸易经验,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外贸集团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员。公司年出口服装600余万件,品种包括男、女、童,时尚、休闲装极其它种类的产品。 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专业化集团公司,与日本、韩国、欧美、澳洲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8位客商、厂家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并以诚信服务深受广大客商、厂家的信赖。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出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态势,2007年,该比重已降至41.33%,5年内下降了10个百分点,内需增长已经超过了外贸增长速度,国内需求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内市场也逐渐成为服装企业的主要战场。海外品牌从奢侈品牌到大众品牌、从零售连锁到自营专卖,在2008年必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攻势。国内品牌间、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渠道网络的扩张、物流体系的完善、品牌推广的策略等方面都将有推陈出新的举措。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而供货成本不断攀升的矛盾下、在市场供给相对饱和与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下,价值创新成为品牌生命力的一大支柱。

5、实现服装市场转型,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1)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无锡有实力的服装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向国际市场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服装企业应在国外设厂和联合办厂,收购企业,设立贸易公司和原料基地,利用各种区域性优惠安排,主动绕过贸易壁垒,规避贸易风险,在利用原有的资源,品牌和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主动进入发达国家的供应链和销售终端,并与国外的生产商建立双赢互补关系,谋求长远发展。

第6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比较中的优势

服装产业是浙江的重要民生产业和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产业。凭借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地缘上的优势,浙江和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东部省份的服装产业积累起明显的优势,聚集了国内服装的绝大部分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确立了“东强西弱”的格局。

中国服装行业“百强”评比活动的开展见证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活动分别以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三个指标为依据制作榜单。2009年全国共有128家企业入选,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百强企业数量位居前五名的省分别是:浙江(41家)、江苏(24家)、山东(16家)、广东(9家)、福建(8家)。其中,雅戈尔和森马两家浙江企业同时入选“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百强前十名,森马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入选三个“百强榜”的企业。

集群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群内往往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它们在产业链配套、专业人才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在上述五省服装主产区内部有的依靠外资、有的依托专业市场和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如杭州的女装,温州的男装和常熟的羽绒服等。

服装产业是一个对品牌比较敏感的产业,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容易受到品牌的影响。同等质量下,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有品牌的服装产品。国家工商局资料显示,服装行业是商标登记中更替最快的行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有10万余种服装品牌,每年有2000多个品牌被淘汰,2000~2005年中国前500名的服装品牌平均寿命只有1.5年左右。2010年,国内新增19个服装驰名商标,累计有144个纺织服装驰名商标和143个纺织服装中国名牌。

“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被誉为中国服装行业的“奥斯卡奖”,其设立的目的是推动中国原创服装品牌的诞生。大奖设立风格、品质、策划、创新、潜力、营销、公众、价值、成就等多个奖项,在已经举办的六届中,共有54项次品牌获奖,其中浙江获得16项次,居国内第一。福建、江苏、广东和山东分别以7、7、4、3项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服装电子商务领域,北京的凡客诚品以直销方式在参与竞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功问鼎2009年度的中国服装品牌创新大奖。

优势遭遇挑战

为了对浙江服装产业的国内竞争力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在上述分析之外,我们还可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方面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

服装产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密集使用的大部分是初级劳动力,他们往往不需要经过培训或是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劳动报酬在服装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往往会达到50%左右,因此,成本优势仍然是现阶段服装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服装行业从业者的生存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工资水平上升了15%,企业的用人成本大幅提高。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服装出口企业的运输成本造成了重要影响,全年企业实际支付的货运费用比2007年至少提高了10%。以电价为例,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0.025元,其中浙江涨幅0.0321元,江苏涨幅0.0301元,福建涨0.0297元。不仅如此,工业用水价格和废水排污价格继续呈上涨势头。

2008年,服装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受到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疲软,销售价格下行的压力增加;内需品牌的淘汰速度加快,品牌个数减少,品牌产量控制加强,品牌集中度加强。一些销售覆盖全国的品牌企业推行本地化生产以降低物流成本和市场风险。在国内需求和内需供给形态的转变下,大企业仍然可以基本维持2007年的生产,大量中小企业和处于价值链末端的企业遭遇生存的困难。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美国纺织品贸易办公室的统计数据,2008年上半年,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服装共计138.3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43%。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扩张,美国失业人口居高不下,消费者对经济的未来走势缺乏信息,消费需求一直呈下降趋势。可以说,国外市场需求不足是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主要出口市场如德国、英国等国经济萎缩、消费者需求不振等,对我国服装出口乃至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1995年7月至2007年7月的十余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的税率历经了十几次的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广大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我国的服装出口基本上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的策略,出口服装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只有4%左右,出口服装退税率的降低1~2个百分点,对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型服装出口企业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

浙江服装产业无论是从工业总产值还是出货值来看,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深入到产业内部就会发现,浙江有大量企业从事服装出口,企业之间处于原子式竞争的阶段。出口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使得单个企业难以获得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市场份额,服装产品价格由市场总供求决定,即服装产业基于企业层面的市场势力缺乏。企业规模小不具备将有限的产品差异加以区别和专门推销并转化为垄断力量的能力;其次,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薄弱,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高端要求对原发性的中小出口企业来说高不可攀:再次,简移国内低质低价策略的国际市场挤占路子越走越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调查事件频频爆发,产品的国际市场认同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

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服装出口市场的市场份额虽然较高,由于缺乏微观基础,服装产业的组织程度松散,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屡屡发生,导致中国服装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

纺织服装领域是我国贸易摩擦和争端的多发领域。2005年1月,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技术标准、反倾销、社会标准等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更多的被用来作为限制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口的手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这种趋势。如美国自2008年12月1日起,每两周一次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统计报告,对中国相关产品进口数量实施监测,并在进口限额到期后对我国输美纺织服装进行密切监控。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高科技监控手段,制定各种环保法律法规,

强化环境安全,以起到限制国外服装进口的目的。如检查服装面料的pH值、耐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等。

配额取消后,发达国家进口国频频引用保障措施和反倾销等对措施限制国内服装出口。浙江服装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仍未摆脱数量型增长的模式,服装产业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浙江服装企业在国外易遭受倾销指控和反倾销制裁。美国和欧盟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判定使得反倾销取证更不利于我国,“替代国价格”使我国服装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利局面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阶段,浙江服装产业的国内竞争力尽管仍较强,但其国内竞争优势正遇到空前的挑战。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浙江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而对浙江服装需求却面临着进一步减少的可能。国际方面,由于浙江服装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需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主要出口目标市场消费需求普遍下降,服装需求普遍下降,居民的衣着类消费支出呈现负增长。国内方面,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对必需品和中低档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但中高档服装产品的需求受到严重打击。国际、国内需求变化要求浙江服装产业快速升级转型,从粗放型以规模为主的扩张方式向集约型以效率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国内大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工业的发展,实现产能格局优化和产业资源优化的目标,重新确立服装产业的新格局。

挑战化为动力

为了稳定并提升浙江服装产业的国内竞争力,首先应该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原有行业协会往往行政色彩浓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干预过多,行业协会应转变职能,将工作重点转到提高协会的内生凝聚力和引导政府资金用于集群内企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上来,打破群内企业创新博弈的“囚徒困境”,尽可能发挥创新的外溢效应,促进群内企业的共同发展。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可以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可以更有效的应对可能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二是有助于营造支持国内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服装产业是一个时尚的产业,服装是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体,设计环节对服装产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浙江服装产业虽然已经具备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但设计能力仍有待提高。设计师是一种拥有专门技能的高级人才,它依赖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资助服装设计大赛的办法,帮助企业发掘设计人才,培育一批既有国际视野又深谙中国文化的设计师,将中华文明的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增加时装和自有品牌服装的出口,这有助于提高浙江服装产品的档次和价格。

第7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18日上午,记者在三寓宾馆看到,来自全省各地企业的320多人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培训班。

配额取消利于扩大出口

根据2005年签署的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2008年前(包括2008年)我国相关纺织品的出口年增幅被限定在8%至12.5%和10%至17%之间。商务部随后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将协议量的70%按照企业出口业绩进行分配,另30%则分两次(第一次为其中的60%,第二次为40%)公开向市场招标。由于这种配额制度的存在,造成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中小企业因无力参与配额竞争,从而无法进入欧美市场;或者必须要想办法购买配额指标,这样大大增加了出口成本。

“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制度一旦取消,我们不但可以省去购买配额的成本,而且也不用再顾忌出口量的限制。”珠海一家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姚先生说,他们主要做销往美国的中低档服装,配额制度的取消,将使他们的产品每打省了三美元的成本。

姜哲认为,取消配额制度,对国内的纺织品企业来说应该是个利好消息,这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即将来临,“只要有实力,企业就可以不受限制扩大出口”。长远来讲,中国的低成本纺织业制造商将从中受益匪浅,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当然,他也指出,在短期内,纺织品产品出口的突然增加,将很有可能成为中、美两国爆发贸易战的导火索,进而“反倾销”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

防范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后贸易配额时代”即将到来,很多企业是喜中有忧。“配额制度取消后,我们最怕欧美那边会出台相关的对策来限制我们的出口,是不是好事尚不能断言。”来自增城一家商贸公司的李小姐说,配额制度取消后,势必会有大量的中国服装产品迅速涌入欧美市场,欧美为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很有可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措施,反而会对他们在欧美的市场开拓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国际贸易领域的资深律师王磊提醒企业,要尽早做好应对反倾销调查的准备,财务方面所有数据都应力求完整、细致,特别是成本方面更应分门别类地核算;所有贸易往来的单据都要整理保存,尤其要注意保存非常态贸易的资料。另外,对于反倾销诉讼中未被列为被告的企业,也不要大意,因为欧美反倾销诉讼时常在被告中提及 “中国其他进口同类产品的企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参与诉讼,以免遭遇被征收不应诉税率。

据统计,今年1至8月广东省纺织品及服装出口215.4亿美元,同比下降22.1%。而其他浙江、江苏、山东、新疆、福建等省份虽然出口放缓,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

第8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存的问题

根据《服装时报》、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第一纺织网、中国服装网和慧聪网纺织频道、慧聪网服装频道开展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看待社会责任?” 的联合在线调查显示:在“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指什么?”这个问题中,“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一选项在四家网站中的得票数都是第二。

可见,纺织服装企业较为典型也较为普遍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企业侵占职工权益。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纺织服装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其对劳动资源素质要求又比较低,因而形成了经济发展中“强资本”和“弱劳动”的现象。“强资本”和“弱劳动”即企业可以用低廉的价格、相对恶劣的条件招收到工人,而工人很难实现自己的权利主张。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廉的产品成本价格要有低廉的劳动力作为支持,因此纺织服装企业与工人的利益冲突也比较多地表现在经济利益方面。

那么,纺织服装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调查显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工作时间超时、薪酬与福利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劳动合同不规范。矛盾主要反映为资方拖欠薪水、工伤事故屡发、严重的加班加点以及外来劳工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根据《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公布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首批9家试点企业复评结果,CSC9000T十项要素中,“有待改进”和“尚未改善”的问题所占比例较高的要素就包括工作时间(60.87%)、薪酬与福利(57.89%)、管理体系(50%)、职业健康与安全(52.08%)。

所以,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一系列反映员工利益的问题是纺织服装制造业考虑自身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

服装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纺织服装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保证员工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晋级和奖励制度,从而使员工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造就一支不断成长的、优秀的、战斗力强的员工队伍。这样一支队伍无疑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并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服装企业对雇员的基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底线。笔者将其归纳为:保证雇员的安全卫生权、休息休假权、福利保险权、就业择业权、劳动保持权、保险福利权和教育培训权。企业在这些方面违背或忽视了员工的权利,就会构成企业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将受到法律、道德责任的双重制裁。纺织服装企业在实践中实施对员工的责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是企业的首要责任。员工为企业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企业不应以为员工提供工作为由而忽视员工的生命和健康。一些工作环境对员工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如裁剪、绣花等工艺。裁剪车间,面料裁剪产生的布屑,会使部分人皮肤过敏,呼吸道发痒,咳嗽等,绣花机的噪音和震动也比较大。对于工作环境本身固有的伤害,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当给一些过敏体质的工人调换工种,噪音大的设备必须单独隔出一个空间放置,尽量采取措施减小噪音,并减小对其他操作员工的影响。

工作环境的安排也必须符合健康标准,工人不得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长期作业,工作间要通风透气等。据报道,福建某纺织厂女工在车间内因中暑死亡。该纺织厂车间常年温度很高,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厂内中暑和长痱子并恶化的员工不在少数。因此,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条件。

从企业的角度看,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几率,避免因事故发生而造成的生产中某个工序的中断乃至整条生产线的中断,以及人员伤亡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二)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准时发放工资。据某省劳动监察总队的消息,在建筑、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领域,农民工遭遇欠薪问题尤为突出。企业必须按照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而且必须按月足额支付,不能只给劳动者生活费。明确工资金额,灵活对待长期与短期劳动者,并与之签订适宜的劳动合同。从企业利益的角度来说,准时发放工资也是稳定工人队伍,提高操作熟练率的重要措施。

另外,在《劳动合同法》中,对企业非法用工及拖欠工资等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一旦企业违反这些规定势必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这样一来就会加大违法企业的用工成本,使得这些企业的经济利益及无形的名誉价值蒙受损失。由此看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准时发放工资是维护企业形象减少企业用工成本的必经之路。

(三)通过更新设备,调整流水线、工作流程和制度来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服装行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似乎企业不通过加班加点就拿不到订单,就不能按期交货,就不能获取好的经济效益。于是每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10个小时是一些企业的规定,而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求工人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更新设备,调整流水线、工作流程和制度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减少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迫使工人加班加点的现象。降低生产管理、场地使用等生产成本,可以有效增加员工的实际收入并有助于提高产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实际上,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远比发达国家低,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接受教育机会。企业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在职业选择上要反对各种各样的歧视。在就业政策中要体现男女平等。企业要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肤色和信仰的员工提供平等的职业升迁机会,不得蔑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得人为划定限制。

由于服装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为了能使员工在企业内,更全面地完善自己的劳动和生活技能,企业应当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技能培训和接受现代化服装生产理念的条件,使员工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有机会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让员工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成为可能,进而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据称,无锡某服装企业,为了能使员工得到全面的发展,拿出一部分生产利润,开办了员工夜校,使员工在工作之余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现代生产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榜样。

(五)为员工提供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为员工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员工在企业中虽然处于被雇用者、被管理者的地位,但是劳动者一样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企业的未来发展等重大问题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企业应尊重员工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服装企业要重视生产线操作工的意见和要求,从而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激励员工自我发展的手段,来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和人才储备。

第9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诚然,对于幅员辽阔、轻工业并不发达的俄罗斯而言,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其纺织服装市场将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纺织服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对俄国内无限的市场潜力更是寄予厚望。可以说,俄罗斯的成功入世为长期以来发展形势不好的国内纺织服装业带来了一丝曙光,尤其是入世后关税降低的利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国内纺织企业对俄贸易的积极性,这也将为中国纺织服装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市场不成熟,成衣“中国制造”在俄多年为他人做嫁衣

近年来,伴随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逐步推进,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力保国内市场之余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在当前欧洲国家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大前提下,具备旺盛消费能力的中亚市场和俄罗斯市场无疑成为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中国服装企业的“众矢之的”。俄罗斯国土辽阔,是金砖五国之一,经济处于上升期,但轻工业相对落后,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大多依靠进口,存在巨大的商机。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中国的服装企业就已经看好这片市场的前景,逐步将部分产品转战到俄罗斯本土销售。但是,由于俄罗斯长期以来的闭关政策,再加上森严的市场贸易壁垒,致使该国服装市场开发程度不够,中国的品牌厂商受到排挤的现象比较严重,诸多企业只能采取“贴牌代加工”的方式进驻。然而,由于俄罗斯本土的轻工业崛起比较缓慢,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持续在俄罗斯保持需求旺盛的市场趋势,近20年的贴牌生产实际上已经占领了俄罗斯服装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不过这种处于“无名”状态的低端贴牌生产,说白了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虽然中国服装在俄罗斯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对于俄罗斯本土居民来说成衣‘中国制造’的认可度非常低,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大多是在中国的代工厂里加工生产的。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在俄罗斯做服装生意的处境十分尴尬。”烟台某知名服装企业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指出,鉴于俄罗斯本身就对外纺织贸易合作方面的政策、体制等存在诸多问题,再加上服装是销售季节性限制比较强的商品,长期搁置必然影响最后销售。所以,中国服装商在俄罗斯市场上的地位一直很被动,大部分时候不得不向当地的销售商妥协,采取“灰色清关”。“很多国内的服装销售商都被俄罗斯的‘灰色清关’击败了,因为他们无法承受额外交纳的运输及通关费用,以及苛刻的贸易环境。我们这些人经过艰苦的打拼虽然逐渐适应了俄罗斯本土市场,但是一直采取贴牌生产使我们的利润大打折扣,只能在数量上赚取一些差价。这次俄罗斯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虽然不能一下子完全改变眼下的贸易环境,但是这已经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制造’将是名正言顺的中国制造,我们不再为别人做‘嫁衣’。”该负责人最后说。

借俄“入世”之东风,中国服装企业有望掘金至中亚

“商人的嗅觉一向灵敏!俄罗斯能否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入世后怎样才能顺利通关,抢占市场高地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服装业界近期关注的焦点。”谈及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服装对俄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景,该企业负责人进一步分析说,此次俄罗斯“入世”,将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关税以及进出口清关手续和税费逐渐透明化的趋势。这些利好消息使得那些原本对俄罗斯市场采取观望态度的纺织服装企业也纷纷开始出手,准备进军俄罗斯市场掘金。中国南方纺织服装业比较发达的福建、浙江一带,很多外销型服装企业都已经采取了不同的手段积极备战进入俄罗斯市场。可以说,此次大举进驻俄罗斯市场是实现企业整体市场份额占有转型的良好契机。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我们就参加了俄罗斯服装展会,二季度我们又派市场专员做了详细的调查,并于5月份就派企业宣传专员赴俄与俄罗斯客户洽谈沟通、寻求强强联合,商议开设办事处及贸易公司,并聘请俄罗斯员工,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目前,我们计划拨出15%的流动资金投资在俄罗斯本土寻找熟悉的代工厂合作,并逐步将服装生产厂转移到俄罗斯本土,这样就有了市场主导优势。”该企业负责人最后强调说,“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优越,一旦占领了俄罗斯市场的主导权,还可以借助俄罗斯辐射独联体其他国家、西亚国家和东欧国家,这样我们的服装企业就有望掘金至中亚地区,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专家提醒:进驻俄市场需谨慎权衡“入世”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