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切口囊外摘除; 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 青光眼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逐年增加,同时因为青光眼滤过手术可促进白内障病情的发生、发展,而行滤过术后会造成眼前节组织以及解剖结构的改变,增加了白内障晶体置换术的难度。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次手术即可恢复有用视力并且控制眼压。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为78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施行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78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其中23例(23眼)白内障继发青光眼,55例(55眼)青光眼继发白内障患者。其中男42例(42眼),女36例(36眼)。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2.31±9.23)岁。开角型青光眼27例,闭角型51例。
1.2 术前情况 ①术前视力:30cm指数3例(3眼),手动6例(6眼),光感69例(69眼),所有患者光定位准确。②眼压:入院时12~28mmHg (1 mmHg=0·133 kPa) ,平均眼压(18.27±5.35)mmHg。所有病人入院后均经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包括局部用2%毛果芸香碱,全身应用高渗脱水剂和β抑制剂。术前应用药物控制住52只眼的眼压,药物控制无效26只眼。
1.3 手术方法 术前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点甘露醇降眼压后行球周麻醉,固定上直肌。分离球结膜和筋膜,在角巩缘10:00~14:00处做宽5.5~6mm的弧形切口,切口两端距角巩缘后3mm。将巩膜瓣做隧道式分离,前房注射粘弹剂,连续环形撕囊进行水分离扩大切口,水分离后用晶状体圈匙娩出晶状体核,并用注吸针头吸出晶状体剩余皮质部分。前房及囊袋内再次注入粘弹剂,植入人工晶状体。将残余粘弹剂冲洗净,用显微齿镊轻提起巩膜瓣上唇,切除3mm×1mm左右大小的小梁组织,并做相应区虹膜周边切除。切口用10.0缝合线缝合切口2~3针,结膜间断缝合2~3针,前房注水不漏后于球结膜下注射3mg地塞米松和20mg妥布霉素。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全身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生素进行抗炎及预防感染治疗,并在眼局部给予散瞳眼药水和皮质类固醇类眼药水点眼。
2 结果
2.1 角膜水肿 术后第1d内27眼出现角膜水肿,其中9眼由于眼压控制不当出现大片水肿浑浊,进一步治疗后痊愈。11眼均为角膜内皮线状和水肿状浑浊,进一步治疗后恢复透明。其余7例术后3天内水肿自行消失。无患者出现角膜失代偿症状。
2.2 滤过泡及前房形成时间 术后随访1年,全部患者出现功能性滤过泡,其中根据Kronfeld滤过泡分型法将滤过泡分为3型,见表1,4例滤过泡出明显现瘢痕化。所有患者术后2月前房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加深。
表1 滤过泡分型(例)
2.3 并发症 本组78例病例中,1例出现后囊膜破裂,范围2~3mm,行睫状沟人工晶状体植入。17例前房内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样渗出反应,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内渗出全部吸收。全部患者未出现浅前房和晶状体夹持。
2.4 眼压及视力恢复情况 ①眼压:术后眼压控制在7.32~19.82mmHg,平均眼压降低至(12.19±4.28)mmHg。②视力:术后,所有患者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17只眼的视力在0.6及以上,占21.79%;46只眼的视力为0.1~0.6 ,占58.97%;15只眼的视力低于0.1,但大于0.06,占19.4%。散光为(0.45±0.50)D。
3 讨论
3.1 临床意义 白内障和青光眼分别占据致盲性眼病的前两位,而白内障和青光眼又经常互为诱因,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青光眼患者年龄的增加以及抗青光眼药物的副作用累积促使晶状体浑浊,从而形成青光眼继发性白内障[1]。若单行小梁切除术、硅管植入术等青光眼手术则容易促进白内障的病情发展,通常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需要进行晶体置换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耐受度。与此同时,青光眼术后再进行白内障手术容易破坏已形成的功能性滤过泡,使之丧失滤过功能,导致青光眼手术失败[2]。
近几年,白内障与青光眼联合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疗效显著。Simmons等报道[3],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仅需一次手术,即可恢复患者有用视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过多次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精神压力,同时也避免了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以及白内障的发展。
3.2 手术机理 三联术后眼压的控制机理:白内障晶体摘出术后再植入的人工晶状体较薄,使的虹膜隔有后移的空间,前房得以加深、解除瞳孔阻滞,使得房角开放[4]。三联术中的冲击力会对房角有冲刷作用,从而减少了术后浅前房的可能以及其所导致的虹膜前粘连于内滤过口或房角[5]。
3.2 手术注意事项 ⑴白内障患者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的禁忌人群为:角膜失代偿、视功能明显损害以及瞳孔闭锁者[6]。故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眼压、白内障程度以及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眼部改变来选择术式。⑵切口部位以颞上象限为宜,可以减少术后患者的散光程度。切口尽量小,避免伤及虹膜和房角。⑶散瞳应充分彻底,虹膜有粘连的患者应尽量分离,同时要充分利用粘弹剂。⑷要充分清除皮质,这样可以减轻术后葡萄膜的炎症反应。⑸术中操作应轻柔细致。因三联术后前房较浅、角膜内皮和房角代偿能力下降、虹膜易发生色素脱失、晶状体悬韧带脆性增加,充分利用灌注平衡液以及粘弹剂可以加深前房、保护角膜内皮。
本组统计数据显示,78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前房均有不同程度加深,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眼压得到控制,疗效显著。加之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 术在临床上治疗效果良好,同时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适宜广泛推广。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逐渐兴起,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更小,降低了晶状体脱出几率,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疾患的一种新方法。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许多地方尚无法普及,所以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患最为直接、经济、彻底的方法,也是挽救患者视力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绍珍, 眼科手术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435.
[2] 张月琴, 史白芳, 周华敏, 等, 术前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三联手术并发症临床分析[J], 眼科新进展, 2003, 23(增刊): 12.
[3] Simmons ST, Litoff D, Nichos DA, et al.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posterio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trabeculectomy in patients with glaucoma, Am J Ophthalmol, 2008, 104(5): 465.
[4] 黄圣松, 余敏斌, 方敏, 等,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小梁切除术[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11): 885-888.
【关键词】中西医疗法;眩晕;内耳积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27-02美尼尔病又称内耳眩晕症,是中年人临床常见病,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脑力劳动的增强,人们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美尼尔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同时,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为提高临床疗效,本人自2009年――2013年期间,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取得了理想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提出的诊断标准。
1.2一般资料84例患者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门诊病人67例,住院病人17例;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26-65岁之间,平均41.4岁;病程在5天-11年之间,平均3.4年;1次发病者3例,多次发病者81例。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面色苍白,出汗,头重胀痛等临床症状。
2治疗方法
2.1中医以健脾祛湿,活血熄风法,予炒白术12g,白茯苓、泽泻各20g,天麻、黄芩各5-10g,姜法夏、陈皮、枳实、川芎、赤芍各10g,水煎服,日一剂。
2.2西医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为处理原则,予①利多卡因1-2mg/kg加入5%葡萄糖250毫升,静滴,日一次(若病人心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者改用苯海拉明20mg/次肌注);②培他定10mg加入5%葡萄糖250毫升,静滴,日一次。以上二组治疗方法,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
3治疗结果
3.1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一年内未见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一年内复发一次者;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一年内多次复发者;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3.2疗效情况84例患者中,治愈64例,约占76%;显效12例,约占14%;好转8例,约占1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4典型病例
林某,男,38岁,机关资料员。于2010年10月7日初诊,自诉反复突发性眩晕4年,加重3天。曾在某市级三甲医院行头颅CT、颈椎X光、经颅多谱勒、耳鼻喉科电测听等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症,间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安定、654-2等药治疗,上症仍反复发作。3天前因工作劳累,眩晕等症状又复发,曾到当地中医诊所服中医治疗,症状未减而来诊。请五官科会诊,同意内耳眩晕症诊断。随按健脾祛湿,活血熄风中药,配合利多卡因、培他定治疗,用药1天后,症减一半以上,5天后症解继续巩固治疗,共14天。随访1年,未见复发。
梁某,女,35岁,制衣工人。因“反复头晕1年,再发2d”入院,与2010年2月5日就诊。既往于外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给予“倍他司丁、西比灵”治疗,易反复,因此时常影响工作。平时有胸闷、纳呆、神倦乏力症状,患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头晕再次发作。症状有:头晕,有旋转感,动则加重,如成舟车,不能站立,伴耳鸣、恶心、呕吐和出汗,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查生命体征一切正常。形体肥胖,双眼球水平眼震阳性,颈软,无抵抗,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例反射未引出。血、尿、粪常规、生化、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中医诊断为:眩晕痰湿中阻。治以“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为法。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白术、茯苓各20g,天麻15g,半夏、石菖蒲、陈皮、生姜、党参、旋复花各10g,砂仁、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剂后,恶心、呕吐消失,耳鸣、眩晕减轻。3剂后,症状完全小时。出院后,在原方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健脾治疗,以杜绝生痰之源,从而断绝病根。服药14剂,纳食增加,精神好转,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体会
5.1美尼尔病属中医眩晕证的范畴历代医学家对眩晕证的病机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之说。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体会,认为该病主要病因病机为思虑劳倦,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成痰饮,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蒙清窍,加上痰盛动风,肝风内动诱发而致眩晕发作。本病为临床常见病,主要病理为突然发作性的非炎性迷路病变,确切发病机制迄今不明。目前有多种说法。多数支持神经血管障碍学说,即认为自主神经调节障碍引起内听动脉痉挛,微循环障碍,影响内淋巴的分泌吸收。情绪紧张、劳累以及变态反应等为诱发因素。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头部胀满等症状。故本病之作,多因虚、痰、风,即脾胃虚弱,痰浊内阻,肝风内动而作,治宜健脾祛湿,活血熄风法,以茯苓、白术健脾土以制水,治生痰之源,使水饮痰湿不得复聚;姜法夏、陈皮燥湿祛痰,和胃止呕;茯苓配泽泻入脾肾以利水湿,使浊阴之邪从下窍而去;枳实沉而降气,使气降水行;天麻涤痰平肝熄风;黄芩苦降止呕,燥湿,并制健脾燥湿药之温热;川芎、赤芍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天麻、法夏、泽泻治疗痰饮眩晕,历代医家有详尽的记载,如《金匮要略》“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叶天士《脾胃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西医对本病多采用综合治疗,治疗方法众多,但尚无根治方法。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镇静剂如安定;抗阻胺药如茶苯海明,倍他司啶;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钙离子拮抗剂如西比灵等,或手术治疗,以上治疗可缓解症状,但易反复。
5.2现代医学认为,美尼尔病的病理可能因多种因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内耳血管痉挛,膜迷路微循环障碍,神经上皮缺氧而致感觉功能受损;耳蜗供血不足,造成血管纹血流量减少与内淋巴产生减少,继而代谢中间产物瘀积,膜迷路内渗透压增高,外淋巴与血管内液体入膜迷路而形成膜迷路积水。积水刺激及损伤耳蜗而产生耳鸣耳聋;刺激前庭终器而出现眩晕、平衡失调,以及恶心呕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针对病理特点,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改善内耳微循环为处理原则,以利多卡因抑制前庭神经兴奋,或苯海拉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而达到调节纠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培他定对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松驰作用,从而增加内耳血流,同时,调整内耳毛细管的通透性,消除内耳淋巴水肿。健脾祛湿,活血熄风法配合西药治疗美尼尔病,切中病机,优势互补,既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又能达到远期较好疗效,并无发生不良反应,是治疗美尼尔病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脑卒中;脑卒中后遗症;中医药综合治疗;补阳还五汤
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始见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记载[1]。在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击等记载;在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名称。在病因方面,《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历代医家多将此病归入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又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中风经过救治,神智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斜等后遗症。临床常见,不分男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治疗方法很多,方法及时得当,恢复越快。笔者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火罐、适当锻炼方法综合治疗,效果明显、病程短,痛苦小,易于接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系2000年3月~ 2011年4月门诊患者,共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8岁;病程2周内就诊16例,1周内就诊14例,1个月内就诊5例。
1.2 临床表现
3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瘫,有15例伴有口眼斜,言语不利。患者还有面色萎黄,肢软无力,偏枯不用,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1.3 治疗方法
1.3.1中药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为治疗原则,首选《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为主方加减,基本方:生黄芪60 g,当归尾9 g,赤芍6 g,川芎9 g,桃仁10 g,红花3 g,水煎服,2 d 1剂,每日3次,7 d为1个疗程。若兼言语不利,加菖蒲、远志。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全蝎、僵蚕、葛根、白芷;如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上肢偏废重者加桂枝,下肢瘫软无力甚者加桑寄生、牛膝;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
1.3.2 针灸治疗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均刺病侧穴。处方,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风市。并口眼斜者地仓、颊车、内庭、太冲;语言不利配哑门、廉泉、通里、关冲。根据病情需要,以患侧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轮流选用6~8个穴位,手法以中度刺激为主,待有针感后留针15 min,隔日针1次,7 d为1个疗程。
1.3.3 按摩,拔罐治疗在针刺完毕后,用准备好的酒药(当归、三七、乳香、没药、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全蝎、蜈蚣)取液做按摩用;以舒筋活络,温通气血,改善肌肉组织局部血液循环,用手掌由患侧肩髃至合谷再用拇指或中指按揉十宣穴并顺势捏各指,先轻后重,反复按摩5~10 min,其次再用火罐在肩髃、曲池、合谷拔3次后留罐10~15 min取罐,下肢由环跳至昆仑再用拇指或中指按揉各穴并顺势捏各趾,先轻后重,反复按摩5~10 min,其次再用火罐在环跳、足三里、昆仑拔3次后,留罐10~15 min取罐。并要求家属配合患者每天进行适当的锻炼,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正常。
2结果
患者经过上述综合治疗后,轻者2~4个疗程恢复如常人,治愈25例,其余10例病情也明显好转,继续服药2~3个疗程,患者能生活自理,并嘱咐其坚持治疗基础疾病,随访3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目前的治疗仍以成熟期手术摘除为主。药物治疗仍然面临挑战。中医药长期被用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早期治疗,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多种内服和外用的中药制剂已应用于临床,其作用机制和有效性还有待于深入的验证。本文对我国十余年来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进展及药物的药理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中医药 治疗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ge-related cataract treatment
AbstractAt present, extirpated by operation at maturation phase is the mainly therapy of age-related cataract, but the medical treatment is still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used in treating age-related cataract at early stage for many years and some extent of th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hina recently. Many kind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ugs are being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but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and efficacy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Current information on clinical study,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ge-related cataract and the advance of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e report to offer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herapy.
· KEYWORDS: age-related cata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0引言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一种患病率、致盲率均居各类眼病首位的老年性眼病,属祖国医学“ 圆翳内障”的范畴。中医观点认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病因是年老体衰,肾阳不足,脾虚、精血亏损、“虚”、“淤”并存为本病的发病机理[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治疗迄今尚无特效药物,目前仍以成熟期手术摘除为主,但近年来对于早期或暂不适于手术的患者常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多从肝、肾、脾三脏着手辨证论治,在延缓和治疗白内障方面有许多优势。现将我国十余年来中医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所取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治疗
临床主要分为内治与外治疗法,侧重中药外用滴剂的研制。多采用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退翳明目抗衰老方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珍珠、石决明。
1.1外治法 国内已有多种中药复方或单体化合物制成滴眼制剂。此外还见中药膜剂、注射液治疗白内障的文献。但报告研究治疗机制的文献较少。
1.1.1麝珠明目散 卢隆平[2]采用祖传秘方改进研制了以麝香、珍珠粉、冰片为主要组成的外用眼药—麝珠明目散,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 467例,其中初发期、膨胀期1 298例,成熟期169例,并随机选择以白内停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组,与本药作比较。用法为上午、下午各点3次,每次1滴,滴后分别闭眼15,15,30min。通过治疗,视力显效594例(40.5%),有效723例(49.3%),无效150例(10.2%),总有效率89.8%。而白内停组有效20例(40%),无效30例(60%),总有效率40%,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张子珍等[3]用麝珠明目散滴眼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20例,并以白内停眼药水50例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120例,痊愈38例(32%),显效52例(43%),有效12例(10%),无效18例(15%),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50例,显效8例(16%),有效22例(44%),无效20例(40%),总有效率60%。胡洋等[4]、陈勤民等[5]、郑民友[6]也对麝珠明目散做了类似的临床观察,治愈率分别为88.5%、91%和89.7%。本药应用方便,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且无任何副作用。田桂花[7]对麝珠明目液和白内停滴眼液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采用麝珠明目液,B组采用白内停滴眼液,并且两组患者同时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进行观察,结果表明A组麝珠明目液联合维生素类药物疗效优于B组白内停滴眼液联合维生素药物,远期效果A组好于B组。药物的起效时间A组明显早于B组,这说明麝珠明目液治疗年龄相关性初、中期白内障起效快,疗效短,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
1.1.2 ZYM滴眼液 刘学敏等[8]认为人体衰老,脏腑功能虚弱时,津液代谢失调则致水液停聚成痰成饮,溢于目则晶珠混浊。以 ZYM滴眼液(以麦饭石为主要成分,具温化痰饮之功)治疗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 138 例 260 眼,显效103眼,有效124 眼,总有效率 87.31%。用裂隙灯摄影及眼底摄影显示晶状体混浊度和眼底清晰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指出ZYM药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改善,可能与房水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及溶存氧量增加有关。从而从微观角度阐明了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可靠性。
1.1.3注射用消障素[9] 此药物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新鲜乌鸡胆汁加入人血白蛋白等冻干骨架剂制成的眼用冻干剂,《本草纲目》有载“胆,乌雄鸡者良,气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目不明”。此药正是根据上述病机,达到清热平肝、明目退翳之功效,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此药物能显著抑制家兔萘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度的进展,并有增加晶状体GHS含量及阻止SOD活性下降的趋势。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注射用消障素结膜下注射,对家兔萘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延缓作用,对人类白内障的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1.4障复明滴眼液 障复明滴眼液是以珍珠层粉水解液、冰片、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锌等成分研制的无毒无刺激性的抗白内障新药。高秋华等[10] 通过注射亚硒酸钠溶液制作硒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在大鼠晶状体中观察障复明滴眼液对硒性白内障的治疗作用。借助于裂隙灯显微镜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的结果表明障复明滴眼液能有效地治疗亚硒酸钠诱发的大鼠晶状体白内障,研究结果为障复明滴眼液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证据。高秋华等[11]用障复明滴眼液防治实验性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结果表明,用障复明滴眼液治疗后,各组大鼠晶状体的可溶性蛋白水平上升,SOD活性增强,GSH(谷光甘肽)水平达到正常,MDA含量显著下降。表明障复明滴眼液具有保护SOD活性,保护巯基化合物的还原态,防止水溶性蛋白变性作用,并具显著性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冯绍鸿等[12]也有类似报道。
1.1.5复方水蛭滴眼液 黄秀榕等[13] 采用以民间验方为基础、以复方水蛭(SZ)为主要成分、富含锌和维生素C的复方SZ滴眼液,并以进口抗白内障药物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白内停)为对照组,应用LOCSⅢ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观察和比较两种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防治作用。结果:复方SZ滴眼液组视力提高率(76%)、晶状体混浊减低率(59%)、有效率(66%)均明显优于吡诺克辛滴眼液对照组(2.0%、0%和2.0%)。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SZ滴眼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白内障药物,疗效优于进口抗白内障药物吡诺克辛滴眼液。此外,黄秀榕等[14,15]的研究还发现复方SZ滴眼液,具有较好的延缓和减轻实验性大鼠半乳糖白内障的作用,其作用优于市售抗白内障药物吡诺克辛钠滴眼液。
1.1.6复方中药滴眼液[16] 复方中药滴眼液为利用中药活血化瘀原理,应用退翳类、软坚散结类、活血化瘀类、去湿类等数种中药配伍制成。治疗白内障患者共108例,203眼。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成熟期11眼,未成熟期147眼,初发期28眼,先天性4眼,外伤性3眼,糖尿病性2眼,后发性4眼,其他4眼。同时患近视眼8例12眼,同时患角膜翳7例10眼。每次每只眼滴1滴,2~3次/d。经临床应用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后,显效82眼(40.39%),有效76眼(37.44%);进步33眼(16.26%),无效12眼(5.9%)。本药对治疗各类白内障均有疗效,特别是对年龄相关性未成熟期白内障治疗效果好。治疗见效快,有用药者15d左右即可显示治疗效果。坚持长期有规律用药,大都疗效满意。
1.1.7祛障灵滴眼液 祛障灵滴眼液主要由昆布、海藻、谷精草等组成。李明飞[17]的研究将白内障患者70例,按顺序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滴用祛障灵滴眼液局部滴眼,4次/d,1~2滴/次,1mo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3个疗程。对照组30例,滴用障翳散,治疗同前。对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晶状体混浊情况进行评估。疗程2~3mo。结果:治疗组40例80眼,显效24例,有效4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2.5%。对照组30例60眼,显效13例,有效3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1.7%。显示祛障灵滴眼液治疗白内障初发期、尤其对皮质型白内障有显著疗效。
1.1.8障翳散滴眼液 障翳散滴眼液滴眼是由麝香、珍珠、梅花冰片、石决明、炉甘石、丹参、琥珀等数十味中药制成的散剂,每瓶散剂配一瓶滴眼溶剂,使用时将药粉倒入溶剂中,摇匀后滴眼。陆萍等[18]为观察障翳散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66眼用障翳散治疗,对照组35例62眼用白内停治疗,均以1mo为1疗程,每周随诊1次,记录视力、结膜、角膜、晶状体情况,及全身主要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共35例,66眼,其中痊愈7眼,显效15眼,有效26眼,无效18眼;显效率33.3%,有效率72.7%。对照组共35例,62眼,其中痊愈2眼,显效8眼,有效15眼,无效38眼;显效率14.5%,有效率38.7%(χ 2=18.3,P
1.1.9小檗胺滴眼剂 何浩等[21]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以小檗胺滴眼剂进行防治实验。模型动物分为预防和治疗两个试验组,预防试验组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0.04%,0.2%及1.0%小檗胺滴眼剂处理双眼,3次/d,处理从注射STZ后24h~12wk。治疗试验组待大鼠白内障发展至Ⅲ期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对照,另一组用10g/L小檗胺滴眼剂处理双眼。此外设生理盐水滴眼的糖尿病对照组及无特殊处理的正常对照组。每周用裂隙灯检查,记录晶状体混浊出现的时间及发展情况。结果发现在预防试验组,小檗胺滴眼剂的预防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1%剂量组效果最好,第12wk裂隙灯检查未见核混浊。治疗试验组大鼠晶状体混浊度在Ⅳ、Ⅴ占60%,而糖尿病对照组占90%,提示小檗胺滴眼剂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大鼠白内障具有显著效果。
1.2内治法 有汤剂、散剂、片剂。辨证分型可归纳为肝肾阴虚、脾胃气虚等型进行论治。
1.2.1复明片 复明片主要由山茱萸、谷精草、构枸、夏谷草、、熟地等24味中药复方而成,具有滋补肝肾,养阴生津,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白内障及肝肾阴需引起的羞明畏光、视物模糊等病症的治疗。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复明片具有促进血液回流,改善眼内血供,对组织渗透性炎症有一定消炎作用。口服复明片3次/d,30d为1疗程。华远峰等使用复明片治疗201例早期白内障,结果提示复明片对肝肾两亏,精血不足,脾虚湿运及肝经郁热引起的白内障有一定作用,目前临床使用较多。
1.2.2治障丸1号[22] 该方药根据传统验方调整而定,治则为补肾健脾、润肺生津、益气活血、软坚明目,药物组成有:黄芪、白术、升麻、枳壳、茯苓、熟地、菟丝子、枸杞子、白茅根、五味子、丹参、海藻等,制成蜜丸9g,每次2丸,2次/d,25d为1疗程。李逢等[22]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01例184眼,显效63眼,有效108眼,无效13眼,并与广州中药三厂生产的障眼明片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障丸2号治疗未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疗效优于障眼明。
1.2.3固本明目胶囊[23] 此药由蚕蛹、紫河车、熟地、枸杞子等8味中草药组成。其研究主要观察了(1)对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影响,在给药42d以后显示,固本明目胶囊对Ⅱ期以下晶状体混浊有显著疗效,对Ⅲ期晶状体混浊也有一定作用;(2)对大鼠血清维生素含量的影响,正常大鼠血清中维生素含量较高,发病后晶状体、血清中维生素含量降低,服药治疗后又升高;(3)对大鼠晶状体中一氧化氮(NO)含量影响,正常大鼠晶状体和血清中NO含量较低,晶状体低于血清。患白内障后,晶状体和血清中NO含量明显升高,服用药物后又相应地降低;(4)对模型大鼠晶状体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影响。近几年研究表明:酶促与非酶促机体衰老可使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侵害的机能有所降低,故活性氧在眼内过量产生,引起晶状体蛋白交联,自由基氧化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破坏了可吸收蛋白,使之成为不可吸收蛋白,导致白内障。大鼠白内障模型晶状体,血清中丙二醛明显升高,表明丙二醛是白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服用固本明目胶囊后,晶状体和血清中丙二醛降低,说明此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对白内障也具有防治作用。
1.2.4消障冲剂[24] 消障冲剂是由黄精、白芍、鸡内金、黄芪、枸杞子、女贞子、蒙花、决明子、枣仁、熟地、党参、升麻、、山楂、五味子、芋肉、菟丝子、车前子经合理提取精制而成冲剂。对确诊为年龄相关性未成熟期白内障262例随机分组,消障冲剂131例,以口服消障冲剂治疗,3次/d,每次5g,服用60 d。障眼明片,白内停药组131例,以口服障眼明片,3次/d,每次4片,及白内停每日点眼4次,治疗60d。结果:消障冲剂组,视力进展到0.1~0.2者69例(52.7%),进展到0.3~0.4者37例(28.2%),症状自觉减轻,视力无进展者25例,总有效率80.9%,对照组:视力进展到0.1~0.2者32例(24.4%),进展到0.3者25例(19.1%),症状自觉未改善74例,总有效率43.5%。统计表明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而且服用消障冲剂未发现副反应。
1.2.5复方参果液[25] 复方参果液是由参果、五味子、枸杞子、黄芪、白芍等中药组成[26],它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在不同的给药形式下(腹肌注射、口服)观察了CAT的活性,对SOD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此药对大鼠体重的影响。通过复方参果液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治疗发现大鼠晶状体中CAT活性明显低于正常晶状体,结果显示复方参果液有纠正CAT活性异常变化的作用,同时对SOD的研究也显示了复方参果液在一定剂量上有增强SOD活性的作用,能有效地消除机体内超氧化物自由基的损伤,延缓机体组织细胞的衰老,从而起到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1.2.6复明冲剂[27]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熟地、枸杞子、、山药、黄芪、当归、海藻、五味子、丹参、草决明、鸡内金,疏肝健脾,通利玄府,软坚散节,化淤通窍,改善微循环等,在治疗上补消结合,用于本虚标实内障眼病,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30例,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5例。
1.2.7蠲翳丸[26] 蠲翳丸由石决明、草决明、谷精草、生地、白芍、女贞子、枸杞子、麦冬、夜明砂等组成。2次/d,每次1丸,2~3mo为1疗程。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06例198眼,其中属皮质性白内障 178眼,核性白内障10 眼,合并糖尿病者10眼。结果显效32.8%,有效为93.9%,其中女性患者疗效高于男性,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但核性白内障视力提高不如皮质性。与消蒙膏和障眼明比较,在提高视力上优于二者。研究者认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形成与年老体衰,肝肾功能不足有关,“肝开窍于目”,“肝病则目能辨五色矣”。肝与肾为子母关系,肝血依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亦赖肝血才能滋生,故有“肝肾同源”之说,故本方以滋补肝肾为主而创制。
1.2.8活血祛障汤[28]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白蒺藜、夜明砂、青相子、草决明、、枸杞子、磁石、神曲、丹参、益智仁、桑椹子、蝉衣、陈皮等,随症加减。用法:1剂/d,4mo为1疗程。并根据需要继续第2疗程。治疗27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结果显效125眼,有效141眼,无效6眼。
1.2.9祛障明目汤 郑新青等[29]认为年老体弱,肝肾不足,脾胃虚弱为本病的发病机理,确定从肝、肾、脾三脏着手的原则,创制了集补肝肾,健脾胃,活血明目于一体的祛障明目汤。该方治疗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51例 93眼,其中显效67 眼,有效20 眼,总有效率 93.54%。并对该方进行1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检测。认为祛障明目汤疗效较佳,除了它的辨证恰当、用药适宜外,与中药中微量元素的作用亦密切相关,为研究中药的治疗原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1.2.10消障灵丸 熊婷婷等[30]认为肝肾两亏,脾气不足为本病的成因,又结合局部晶状体混浊的特点,采用滋补肝肾,健脾养血,散结消障之消障灵丸治疗未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30例 58眼。结果:显效 46眼(79.3%),好转8眼(13.8%),无效 4眼(6.90%),其中有 3眼晶状体混浊消失,视力自初诊时的 4.7、4.8,经2个疗程治疗均提高至5.0。分析原因,可能是白内障早期晶状体皮质水化,主泡形成或板层分离及缝裂等现象,因属物理性水肿,故可产生逆转。从而使我们意识到本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11治障明目冲剂 孟慧等[31]以补益肝肾,益气健脾,清肺退翳为治则,用治障明目冲剂治疗未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27例 220 眼,显效59 眼,有效147眼,总有效率 93.64%。并采用“ 晶状体定位照像和晶状体底片光密度值测定”这一现代客观的无损伤性白内障定量检查法作为客观指标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改变。这是白内障治疗疗效标准上的突破,为药物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提供了客观指标。
1.2.12消障明目丸[32] 消障明目丸由14味中药组成,黄芪、党参、黄精补中益气,陈皮行气健脾使补而不腻滞,沙苑子、枸杞子、楮实子、山萸肉、肉苁蓉补益肝肾明目,决明子、石决明清肝明目,丹参、赤芍活血祛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心,滋养肝肾,活血化瘀。现代药理实验还证明黄芪、黄精、沙苑子、枸杞子、决明子、丹参、赤芍、石决明均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功用。用消障明目丸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10例205眼,对照组用明目地黄丸,通过视功能检查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疗效进行评价,经过3mo治疗后,110例205眼中有效以上者170眼,总有效率82.93%,显效30眼(14.6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
1.2.13金花明目丸 王建英[33]以金花明目丸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72例248眼,3次/d,每次1袋,每袋4g,1mo为1疗程,连续3mo。显效96眼,有效134眼,无效18眼,总有效率92.74%。临床结果证实,金花明目丸具有益肝肾、补气血、清肝行气、化障明目之功效。能加速眼前节血运循环和营养代谢,改善晶状体囊的通透性,恢复其生理屏障效应,促进晶状体蛋白质代谢,增强可溶性蛋白的功能,有效的控制晶状体混浊,并能促进混浊吸收。
1.2.14单味中药治疗 珍珠具平肝明目,安神定睛等功效。任汉时等[34]以单味珍珠末治疗本病 65例100眼。结果:有效 42眼,显效28 眼,有效率70%。仅用单味中药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如其机制得到证实,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吕慧英[35]报道民间单方蔓荆子配伍猪肉治疗本病:蔓荆子 5g研末,猪肉 50g剁细,炖熟服下。治疗1位65岁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服此方 20a,85岁仍可穿针引线。此方简便有效,尤适用于年老多病不宜手术者。
1.2.15芪明颗粒[36] 刘爱琴等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即芪明低、中、高剂量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另设立正常对照组。3mo后给予芪明颗粒治疗,连续灌胃3mo,观察芪明科里对DM大鼠晶状体中MDA、SOD、GSH-Px含量的影响。实验发现芪明颗粒可以降低晶状体中MDA的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芪明颗粒能增强DM大鼠抗氧化能力,减轻晶状体的氧化损伤。
1.2.16内障清口服液 内障清口服液主要由黄芪、丹参和石决明等二十余味中药组成。上述药物加水浸泡0.5h后,分煎3次,去渣取汁,再浓缩成1g/mL液体。4℃冰箱保存备用。冯绍鸿等[37]采用注射亚硒酸钠溶液诱发白内障动物模型,给予试验组大鼠内障清口服液灌胃,40mL/(kg·d),2次/d,连续灌胃10d。并设置对照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维生素C注射液、金匮肾气丸口服液灌胃。定期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检测晶状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脂质过氧化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内障清口服液能延缓治疗组发病过程,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它不仅能显著提高超氧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还能降解脂质过氧化产物以及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从而保护晶状体细胞免受氧化损害,达到防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目的。马芬俞[38] 将40只22 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VitC组及内障清丸组。以80%D-半乳糖溶液[20mL/(kg·d)]腹腔注射,造模的同时给药,连续14d,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晶状体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结果空白组晶状体清亮,D-半乳糖注射组晶状体全部有不同程度的混浊。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MDA含量上升,SOD活性、GSH-Px活性下降,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内障清丸组能明显对抗上述生化改变,且优于VitC组。提示内障清丸可清除D-半乳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中产生的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1.2.17复方糖障明颗粒 糖障明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红参须、丹参、干地黄、决明子等中药制成无糖颗粒制剂。谢学军等[39-42] 将用链脲佐菌素造成糖尿病模型的大鼠分为用糖障明治疗组(中药组)、5g/L甲基纤维素液灌胃组(阴性对照组)和降糖灵混悬液灌胃组(阳性对照组),并以与实验组同龄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在多个实验中分别观察糖障明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多元醇通路、晶状体氧化状态、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及水溶性蛋白质的影响。发现糖障明:(1)能抑制糖尿病大鼠晶状体组织多元醇通路的异常活跃,从而减轻晶状体高渗性损害;(2)具有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增强糖尿病大鼠抗氧化损伤能力、从而减轻晶状体的氧化损伤;(3)能有效抑制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4)具有减轻糖尿病大鼠晶状体蛋白异常代谢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机制有关。揭示了糖障明中药复方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机制。
1.2.18熊胆丸 熊胆丸选用黑熊和棕熊的干燥胆汁,与大黄、、密蒙花、夜明砂、党参、升麻、山栀子、泽泻、黄连等17种药物为原料,经用现代科学方法提取有效成分研制而成。王晓阳等[43]使用熊胆丸治疗125例210眼,对照组38例63眼常规使用白内障眼药水点眼,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5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针灸疗法
一般包括针刺法、耳穴针刺法、挑刺法、灸疗法、经穴仪器疗法、金针拔障术、鬃针疗法、祛障穴冷冻疗法等[44]。
2.1体针疗法 刘立安等[45]取穴睛明、风池、足三里、三阴交,以捻转及提插补泻为主,结合弹、摇及开阖补泻治疗本病 40例70 眼。结果:显效17 眼,有效43 眼,总有效率85.7%;且视力、光密度值、血锌含量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和 P<0.01)。并指出,针刺可提高血锌含量,从而改善晶状体的缺锌状态,使酶系统活性增强,因此改善晶状体代谢,使病情缓解。提示在研究针刺治疗白内障的机理中,锌这一环节是应该予以充分注意的。
2.2耳穴疗法 李新民[46] 取耳穴背部降压沟部位,3×12医用缝合线,沿所取穴皮下穿过打结,外敷特制药纱小敷料,医用胶布固定,1次性结扎治疗。同时配合内服自制中草药蜜丸,外用中草药煎煮后熏患眼,治疗未成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22例,疗效亦佳。该疗法方法简单,见效快,无痛苦,无任何毒副作用。
2.3灸疗法
2.3.1灸疗器灸治法 侍广全等[47]以滋养肝肾,补气扶脾,退翳明目为治则自拟消障灵方,配合仪器治疗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51例 90眼。结果:有效71眼,无效19 眼,晶状体混浊减轻45 眼,占50%,少数病例晶状体恢复了透明。本治法类似灸疗,其特点是用药少,仅为常规口服用药的1/20,且可促进药物吸收,使药物顺利通过血眼屏障,克服了滴眼剂和口服给药的不足,为白内障治疗提供了另一新的途径。赵长涛[48]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明目退翳之中药,配合山东潍坊医疗器械厂生产的白内障治疗仪,治疗未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例 64例75眼,并设西药白内停眼药水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5 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5.6%;白内停组30例,显效4例,有效9 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56.1%。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
2.3.2隔核桃壳灸并耳压法 李菊琦[49]以补益肝肾,健脾调中,升阳退翳,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之中药液浸泡核桃壳,隔核桃壳温灸,并配合按摩穴位,耳穴按压,治疗本病 52例104 眼。结果:近期疗效显效 28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6.4%;31例随访 1a以上,显效 14例,总有效率 83.8%。本法通过艾条温和灸,药力渐渐渗透直达病所,另外配合耳穴按压法,两法相辅相成,故收到较好疗效。马兆润[50]亦有类似报道。
2.3.3祛障穴冷冻疗法 董万国等[51]采用祛障穴冷冻疗法,治疗本病268例,其中143例271眼经治疗1疗程后,显效56眼,有效131 眼,总有效率69.0%。该疗法符合中医眼科开导疗法的理论,机制可能与眼内免疫功能的某种改变有关。且指出,显效者均为皮质性白内障,故使用冷冻疗法时,应有选择性。此疗法取效快,疗程短,操作简便,可作为治疗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的一种增视疗法。李树星等[52]也采用同样方法,并配合滋补肝肾,益气健脾,活血明目的障明星片治疗本病146例233眼。结果:显效146眼,有效52眼,无效34 眼,总有效198眼,占85.3%。并且动物实验发现冷冻使房水中SOD 活性明显增强,从而证明本疗法的机理是由于冷冻提高了房水中SOD活性,从而减轻晶状体蛋白分子的氧化损害。加之又配合中药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且中药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并能够消除晶状体中的自由基,故疗效明显。张庆莲等[53]也才用同样方法,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548例1 036眼,冷冻时间5s,1次/wk,5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祛障穴冷冻前后视力显效占36.68%,有效占46.35%,无效占16.80%。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祛障穴冷冻治疗年龄相关性进行期白内障效果显著[54]。
3中药药理研究
3.1抗氧化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氧化损伤是白内障形成的重要机制。氧化损伤后白内障晶状体中形成了二硫化物、甲硫氨酸、碘基丙氨酸以及高分子量可还原的聚合物,细胞浆-细胞膜蛋白中存在可还原键;白内障晶状体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氧化型谷胱甘肽与蛋白质结合的混合二硫化物增加;细胞膜崩解,丙二醛形成,对氧化敏感的代谢活力减低,潜在性氧化物的浓度升高。临床上随着年龄的老化,晶状体发生一系列改变,如晶状体变黄提示有色素积聚;高分子蛋白质增加使透明度减低;蛋白质结构改变使某些活性基团显露,这些改变更易受到氧化的损害。所以当前许多中药研究都是从提高晶状体抗氧化机能入手,利用抗氧化剂或抗氧化酶激活剂来消除或中和晶状体中的氧化产物,从而阻止或逆转晶状体生化改变。
商福等[55]用中药对大鼠硒性白内障进行防治,设正常对照组,硒诱发后投以生理盐水组,方剂6号治疗组,方剂7号治疗组。结果测得给药组晶状体中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活性略高于正常组,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 MDA(丙二醛)含量低于正常组,且7号组的非蛋白巯基虽比正常组低,但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晶状体中MDA及巯基含量的变化,是因硒诱发白内障的过程中,使晶状体产生自由基,方剂6号和方剂7号可拮抗这种生化改变,说明该药具有消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改善内源性抗氧化能力。表明它们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改善晶状体内源性抗氧化能力。郑新青等[56]用祛障明目片防治实验性半乳糖性白内障,测得治疗组大鼠晶状体内脂类过氧化物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该药可能通过抑制脂类过氧化水平,从而起到延缓及治疗白内障的作用。高秋华等[57]用障复明滴眼液防治实验性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结果表明,用障复明滴眼液治疗后,各组大鼠晶状体的可溶性蛋白水平上升,SOD活性增强,GSH水平达到正常,MDA含量显著下降。表明障复明滴眼液具有保护SOD活性,保护巯基化合物的还原态,防止水溶性蛋白变性作用,并具显著性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冯绍鸿等[37]也有类似报道。何浩等[58]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以小檗胺滴眼剂进行防治实验,并观察SOD、CAT和GSH-Px酶的活性变化。用小檗胺滴眼剂治疗后,各组大鼠晶状体SOD、GSH-Px活性活性增强,MDA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小檗胺滴眼剂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SOD活性,保护巯基化合物的还原态及显著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张永钦等[59] 采用硒性白内障及体外晶状体氧化损伤模型研究黄芩甙对这两类晶状体的抗氧化体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芩甙使亚硒酸钠诱导的白内障晶状体MDA水平上升,抗氧化酶水平显著下降,水溶性蛋白急剧减少,黄芩甙具有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MDA形成,提高SOD、GSH-Px活性,提高水溶性蛋白的含量,清除H2O2和脂类过氧化产物的作用,提示黄芩甙可能具有治疗白内障的作用。黄秀榕等[60]将11种归肝经明目中药枸杞子、车前子、青葙子、女贞子、沙苑子、桑椹子、楮实子、、熟地、蒺藜、何首乌的水提液和白内停分别与Fenton反应所致的兔晶状体氧化损伤模型共同孵育,手术显微镜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并分级、摄影、记录;检测晶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并探讨中药的防护作用。结果发现车前子、女贞子、桑椹子、、熟地、何首乌组晶状体混浊均处于Ⅰ、Ⅱ级,明显轻于Fenton组Ⅳ级混浊;车前子、青葙子、、熟地组的SOD、GSH以及GSH-Px含量均高于Fenton组;桑椹、、熟地组的SOD活性高于白内停组;车前子、、熟地组的GSH含量均高于白内停组(P
3.2抑制醛糖还原酶 葡萄糖代谢紊乱是晶状体混浊的原因之一。其中,山梨醇因缺乏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而聚集于细胞内形成晶状体混浊已得到证实。故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而延缓白内障的形成已成为治疗白内障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外己发现数十种含黄酮类物质具有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的作用。国内亦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如MDA、不溶性和高分子蛋白含量。
杨涛等[62]选用十几种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草药,观察其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防治作用。发现效果较好的有黄芪、石斛、菟丝子、玉蝴蝶 4种药物,防治性或治疗性给予黄芩、石斛、菟丝子或玉蝴蝶提取物,均能延缓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形成;抑制病鼠晶状体AR活性,而提高AR辅酶NADPH、非蛋白巯基含量和NADPH/NADP比值以及CAT活性,降低NADP、半乳糖和半乳糖醇含量;在体外实验,四种中药的脂溶部位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AR活性和MDA的形成。并进一步研究观察,证实这4种中药确实具有治疗作用。黄绳武等[63]观察到含有黄酮类物质的中药膜剂对大鼠实验性半乳糖白内障具有保护作用。因此认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黄酮类化合物是很有希望的一类治疗白内障的药物。此外,赵惠仁等[64]的研究观察到知母等40种中药对猪晶状体醛糖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认为这些中药对于半乳糖性白内障具有防治作用。黄秀榕等[13,14]的研究发现复方SZ滴眼液具有较好的延缓和减轻实验性大鼠半乳糖白内障的作用,其作用优于市售抗白内障药物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白内停)。谢学军等[39]在实验中发现糖障明能抑制糖尿病大鼠晶状体组织多元醇通路的异常活跃,从而减轻晶状体高渗性损害,揭示糖障明中药复方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机制。
随着社会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人的不断增多,中医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治疗开创出了一条新路。中医药防治未成熟性白内障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待于解决[65,66]:(1)如何提高治疗白内障疗效;(2)多数临床研究缺乏科学、严谨的诊断和疗效标准,多局限于视力表的检查及提高;(3)对治疗的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4)缺乏对有效成分的确定;(5)单纯或组方中药治疗白内障疗效都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目前对中药治疗白内障的研究还不成熟,对药物之间治疗白内障效果比较的研究还甚少。因此通过比较药物间的治疗效果,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白内障药物也是进一步研究白内障治疗药物的目的之一;(6)宜加强中西结合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研究。
参考文献
1唐由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3
2卢隆平.麝珠明目散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467例临床疗效观察报告.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4):22-23
3张子珍,卢隆平.麝珠明目散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20例.中国中西药结合杂志,1994;14(2):119
4胡洋,张丽萍,杨淑政.卢氏眼药治疗白内障初步观察.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3;16(5):60
5陈勤民,杜端琴,高春险.卢氏系列眼药临床应用报告.中医药研究,1994;(2):53
6郑民友.麝珠明目散治疗早.中期老年性白内障52例临床分析.浙江实用医学;1998,3(1):59-60
7田桂花.两组药物治疗初中期老年性白内障临床分析.临床眼科杂志,2002;10(3):287
8刘学敏,董希纯,沈世绩.ZYM滴眼液治疗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3;34(9):553-555
9李宝瑗,闵红波,张富赓,王士贤,冯文茹,章萍.注射用消障素对家兔实验性萘性白内障的防治作用.中草药,2001;32(12):1108-1111
10高秋华,黄开勋,徐辉碧.障复明滴眼液对硒性白内障的治疗作用.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27(增刊1):67-70
11高秋华,黄开勋,徐辉碧.障复明滴眼液对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防治作用.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26(11):74-77
12冯绍鸿,夏得昭,魏淳.中药内障清口服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16(6):331-333
13黄秀榕,祁明信,张松青,陈胜,柯发杰,潘洁.用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Ⅲ探讨复方水蛭滴眼液防治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1):63-66
14黄秀榕,祁明信,汪朝阳.SZ滴眼液防治半乳糖白内障的实验研究.眼科研究,2001;19:220-223
15黄秀榕,祁明信.复方SZ滴眼液对实验性半乳糖白内障的防治作用.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2002;18:1206-1208
16刘元秀,贾广学,于渭才,刘艳秋.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白内障疗效观察.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9:28(3):554-555
17李明飞.祛障灵滴眼液治疗白内障的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9):33-34
18陆萍,邹菊生.障翳散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观察.上海医药杂志,2001;11:26-28
19梁俊芳.障翳散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100例.浙江中医杂志,2002;8:368
20张菁,高梅英.障翳散滴眼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疗效观察.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9;11(7):332-333
21何浩,孙旭光,张家萍.小檗胺滴眼剂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29(4):326-328
22李逢,康庆.治障丸1号治疗未成熟期老年性白内障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4;4(3):141-144
23谢治兴,傅江南,王小光.固本明目胶囊对大鼠白内障抗氧化物质的影响.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3):137-139
24姚淑珍,赵跃恒,谢庆寿.消障冲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中药材,1994;17(12):42
25陈双厚,刘瑞华.复方参果液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及晶状体蛋白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3):131-134
26石守礼,秦杏蕊,李靖文.益蜀翳丸治疗白内障156例临床疗效观察.河北中医,1992;(5):5-7
27闫玲,徐玉玲,刘国明.复明冲剂治疗白内障眼病115例.山东中医杂志,1994;13(1):19-20
28谭秋元.活血祛障汤治疗老年性白内障200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2;(4):15-16
29郑新青,王静波.祛障明目汤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3;11(4):195-196
30熊婷婷,于微明,安同寿.消障灵丸治疗未成熟期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3(4):224-226
31孟慧,王传富,李菊.治障明冲剂治疗未成熟期老年性白内障127例.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13-14
32林颖,金威尔,洪桂英.消障明目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观察.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4):12-14
33王建英.药物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眼科新进展,2002;22(6):415-416
34任汉时,李书清,刘晓利.珍珠末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4(4):224
35吕慧英.蔓荆子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中医杂志,2000;41(12):713
36刘爱琴,廖品正,郑燕林,段俊国.芪明颗粒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抗氧化反应的影响.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9-10
37冯绍鸿,夏德昭,魏淳.中药内障清口服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16(6):331-333
38马芬俞.内障清丸对大鼠D-半乳糖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3):3-5
39谢学军,李萍,肖丹,董秀蓉,李翔,李瑞荃.糖障明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多元醇通路的影响.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7-19
40谢学军,李萍,罗旭升等.糖障明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氧化状态的影响.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1):1-4
41谢学军,罗旭升,李萍,肖丹,黄秀蓉,杜联,李翔.糖障明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3):125-127
42谢学军,李萍,肖丹,黄秀蓉,杜联,李翔,李瑞荃.糖障明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水溶性蛋白质的影响.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3):128-130
43王晓阳,姜淑芳.熊胆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初期125例210眼报告.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17-118
44董勤.老年性白内障针灸治疗概况. 中国针灸,1998;18(5):313-315
45刘立安,王福隆,孙剑文.针刺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中医眼科杂志,1992;2(3):149
46李新民.耳穴结扎治疗白内障未成熟期15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2;11(2):27
47侍广全,孙兆祥.消障灵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3(1):8-10
48赵长涛.中药熏炙治疗未成熟期白内障34例.中医外治杂志,2000;9(6):23
49李菊琦.隔核桃壳炙并耳压法治老年性白内障疗效总结.江西中医药,1991;22(5):37
50马兆润.隔核桃壳炙治疗老年白内障86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5):32
51董万国,聂天祥.祛障穴冷冻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5;13(3):173
52李树星,李籽祯,李真.口服障明星片配合眼穴冷冻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8;16(3):13-15
53张庆莲,刘桂霞,黄毅.祛障穴冷冻治疗老年性进行期白内障548例临床研究.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3):64-65
54张庆莲,郑艳秋,夏清艳,祝敏.祛障穴冷冻治疗老年性未成熟期白内障的临床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04;4(2):364-366
55商福,张士元,董冰.中草药对硒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的研究.眼科研究,1993;11(4):252-254
56郑新青,王静波,李贵海,王学萍.祛障明目片防治实验性白内障初步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4;4(4):224-226
57高秋华,黄开勋,徐辉碧.障复明滴眼液对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防治作用.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26(11):74-77
58何浩,张家萍,张昌颖.小檗胺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预防及SOD、CAT和GSH-PX酶活性变化研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3):304-308
59张永钦,周井炎,徐辉碧.黄芩甙对白内障晶状体作用的研究.眼科研究,1998;16(3):173-175
60黄秀榕,祁明信,王勇,汪朝阳,叶蔚芝,林薇,郑良朴,林久茂.十一种归肝经明目中药对Fenton反应所致晶状体氧化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50-1652
61黄秀榕,祁明信,汪朝阳,王勇.四种归肝经明目中药防护晶状体氧化损伤和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4):441-446
中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复视是脑干血管病的症候。笔者在深入研讨其中、西医发病机制基础上,探索采用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积累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1 西医认识
复视有将一个物体看成2个的症状表现。分为单眼复试和双眼复视,以后者多见。大多是由于眼肌运动障碍,外界物体不能投射到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所致。其病因以血管病最多见[1] 。可见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综合征、脑桥下部内侧综合征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干血管病[2] 。另外,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基础上,血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微栓塞或出血等微血管病变引起颅神经供血障碍,也可导致颅神经功能异常而出现复视[1] 。如果微血管病变发生在眼部,神经末梢供血障碍,其支配的眼外肌麻痹,也可出现复视,呈现部分性单神经功能障碍和非神经解剖关系的定位体征[3] 。后2种情况是由于微血管病变造成,其发病也呈现血管病的发病特点,突然发病,仅以复视为主诉,不伴有其他颅神经及上下行传导束受损体征。广义来说,也属中风范畴。近年来,由于各种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微血管病变造成的损伤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2 中医病因病机
复视属中医学“视一为二”症。《灵枢·大惑论》谓:“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审视谣函》曰:“视一为二症,此症为目视一物而为二也,乃光华耗衰,偏隔败坏矣。病在胆肾,胆肾真精不足,而阳光失其主倚,故错乱而缈视为二。”其病机以本虚为主,病位在肝、胆、肾,可见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证,并可兼夹风、痰、瘀等标实证。治宜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濡养筋脉。目前认为中风病机为肝、肾、脾不足,风、火、痰、热、瘀内邪阻闭经脉。两者发病有共同之处。所以,视歧症也是中风的一个临床表现,有研究把它归属于类中风范畴[4] 。
3 针刺治疗
局部选穴、辨证取穴与神经解剖结合。远端穴位:风池、天柱、颈夹脊、足三里、太溪、太冲。局部穴位:内直肌麻痹者,取睛明、攒竹;外直肌麻痹者,取太阳、瞳子 骨羽 人彡 、丝竹空;上直肌麻痹者,取阳白、鱼腰;下直肌麻痹者,取球后、四白,并配印堂。
操作方法:针具用30号1.5~2寸毫针,穴位与针具常规消毒,针刺攒竹时针尖向外下方浅刺,刺丝竹空时针尖向内下方浅刺,其他穴位按常规进针方法。行捻转或提插补泻手法。针刺眼部穴位时进针要缓慢,不可大幅度提插,退针时要用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孔,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休息3日可继续下1个疗程。
4 体会
复视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是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局部反映。故治疗时当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睛明、阳白、鱼腰、四白、太阳等为局部穴位,针之可疏通局部气血,通调经筋;风池、天柱分别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其经脉循行过颈项而至目系,针刺风池、天柱可疏通经气,调理经筋;足三里、太溪、太冲分别为足阳明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经穴,针之可起到补肝肾,熄肝风,运脾胃,调理脾、肾、肝三经经气的作用。诸穴配伍,局部取穴与整体调理相结合,共奏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通达经筋之功效,气血冲和,阴平阳秘,则目正睛复,视物正常。
从神经解剖来看,眼外肌为动眼、滑车、外展3对颅神经所支配,眼球向各方向活动需要各个眼肌间的十分精细的协调运动,这种协调运动要求与眼球运动有关的所有神经核团间的相互紧密联系,这种基本联系是通过内侧纵束实现的。内侧纵束在脑干中线两旁走行,上自中脑下至颈髓,连接眼肌运动神经核,并接受来自颈髓(支配前后颈肌)、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以及皮质和基底节的神经冲动[5] 。颈夹脊为华佗夹脊穴的颈部延伸,与风池、天柱同位于颈项部。通过刺激颈项部穴位兴奋内侧纵束,从而协调与眼球运动有关的神经核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使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另外,通过针刺眼周腧穴,刺激动眼、滑车、外展颅神经的神经末梢,其释放的冲动可促进局部肌肉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针刺兴奋周围神经可将刺激反馈到中枢,促进中枢与周围神经的联系,使复视得以改善。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认为在中医辨证和西医神经解剖理论指导下,针刺是治疗复视的有效疗法。 参考文献
[1] 夏群,关航,崔宝华,等.131例老年人复视的临床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1996,32(3):212-215
[2] 冯毅,周丽华.中风后双眼复视的中医治疗[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5):38
[3] 谢小玲,谭塔林,林喜湘.21例眼肌麻痹性复视临床与病因探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3):171-172
[4] 郭蓉娟,王建华,解庆凡,等.类中风研究(Ⅲ)-类中风病类诊断方案及临床验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55-56
疲劳、疾病、过瘦、遗传……,黑眼圈可能会由任何一种因素造成,而通常只有专业医生才能找出真正原因。
面对讨厌的黑眼圈,你想得到哪些改善
青黑色眼圈、茶黑色下眼睑以及时不时出现的眼部浮肿……真想知道这些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Q:我20来岁就有了青黑色眼圈,有人说是遗传,可我的爸爸妈妈都不是这样,这种说法准确吗?
A:我确实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如果20岁左右的你经常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就很难避免青黑色眼圈,这是因为眼周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量增多、氧气消耗量提高、还原血红蛋白大增的时候,就很容易造成眼周肌肤瘀血和浮肿现象。所以,睡眠不足、眼睛疲劳、压力、贫血等因素才是年轻女孩出现青黑色眼圈的真正原因。
Q:我见到一些人有非常重的茶黑色眼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茶黑色眼圈的成因与年龄增长息息相关。另外,长期日晒造成的色素沉淀在眼周皮肤上、血液滞留造成的黑色素代谢迟缓以及肌肤过度干燥,都会导致茶黑色眼圈的形成。
Q:我发现自己在有黑眼圈的同时,往往还会出现眼部浮肿。
A:这说明机体的血液循环不顺畅。水分和氧气在毛细血管与组织液间进行交换,多余的水分会连同二氧化碳被回收,这个过程称为"水分代谢"。若生活不正常或摄取了过多的水分,多余的水分会囤积在细胞里,导致机体水分回收能力下降,而当运送量大于回收量时,多余的水分会经由微血管渗出,眼部自然就容易出现浮肿了。
“非常”黑眼圈,“非常”教授
e时代女孩的生活细节让黑眼圈肆无忌惮,于是我们不得不努力应对……
Q:黑眼圈是许多女孩非常关心但又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您能不能说说它到底“非常”在哪里?
A:所谓黑眼圈的“非常”之处,我认为在于它“非常普遍”,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理年龄密切相关。比如刚才提到的睡眠不足、眼睛疲劳、压力、贫血等等,不但会让眼周毛细血管里的血液流动受到阻碍、血液颜色变深,还会形成或加重皮下黑色素的沉淀。由于眼睑的皮肤是我们全身最薄的,因此,皮肤色素或血流颜色都极易反映在眼皮表面。年纪愈大的人,眼周皮下脂肪愈薄,黑眼圈也就愈加明显。因此,如果不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做起,黑眼圈说不定就会跟你一辈子。
另外,黑眼圈还和光线折射有关。当光线投射时,会在突出物的背凹处产生阴影,因此这个部位看起来就稍暗,无形中加重了黑眼圈症状。
Q:我们想知道让女孩子形成黑眼圈的生活细节到底有哪些。
A:一般都离不开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遗传体质。如果你的眼轮匝肌先天性肥厚或是眼部色素较深,那么此处就会比邻近部位的皮肤暗,从而显现出暗灰色眼圈。
第二、化妆品色素渗透。女孩子经常在无意中使用铅、汞含量超标的化妆品,殊不知这会导致深色素颗粒渗透至眼皮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青黑色眼圈。
第三、经常熬夜。女孩子最忌讳的就是熬夜,当疲劳过度、自主神经失调时,就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眼轮匝肌及眼睑皮肤的静脉血流淤积。由于静脉血液颜色较暗,因此看上去就像有了一双“熊猫眼”。
第四、静脉曲张。眼窝与眼睑处的静脉瘤或静脉曲张以及眼睑长期水肿,会引起静脉血液淤积,让你看上去有了一双典型的“烟熏眼”。
第五、意外创伤。 眼窝或眼睑处的挫伤会引起皮下出血,从而形成黑眼圈。
“擦掉”黑眼圈的5个专业套餐
解决黑眼圈最简捷的方法是使用遮瑕膏,但假如你的黑眼圈症状已经非常严重,就需要借助医疗手段,以期永久地“擦掉”它们……
专业套餐一:针对明显的黑色素沉淀
Q:如果眼部已有了明显的黑色素沉淀,应该接受怎样的治疗?
A:可以采用激光祛斑+生物电流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皮肤问题的激光有七八种之多,常见的红宝石激光、翠绿宝石激光等主要针对黑色及咖啡素斑。激光对于较小的斑点有很好的效果,非常适合解决眼部色素沉着问题,但是激光美容不同于生活美容,对于技术和设备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慎重。
用模仿人体的生物电来美容也是应用于医学美容临床的一个新方法。这种电流可刺激眼周肌肤细胞,从而将细胞活化,修补老化及受损的细胞,加速微循环及新陈代谢,令眼部肌肉回复弹性。这种仪器最初用于伤痛治疗及癌症康复,后来才被引入到医学美容领域。
专业套餐二:针对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黑眼圈
Q:由于血液循环差造成的黑眼圈应如何治疗?
A:可依据瘀血程度挑选或者组合使用激光、穴位按摩和热敷这三种方法。
激光和脉冲美容光交互使用,大约3~5个疗程即可见效。如同去除脸上其他斑点,激光可针对性地解决眼周脆弱肌肤深层的黑色素和血管瘀塞,并提高细胞再生能力,使胶原蛋白加速生长,因此也可减少肌肤皱纹,重现肌肤最佳光泽。此外,若在整个疗程中配合使用左旋维生素c导入术,可使黑色素加速脱离,并提供后期保湿膜作为屏障。而对于因长期过敏引起的黑眼圈,则以请医师治疗为佳。
穴位按摩有助于打通血脉,特别适用于血液循环不佳造成的黑眼圈。标准做法是:用无名指按压童子(在眼尾处)、球后(下眼眶中外1/3交界处)、四白(下眼眶中内1/3交界处)、睛明(内眦角内上方)、鱼腰(眉正中)、迎香(鼻翼外侧),每个穴位按压3~5秒钟,连续做10次;再用中指和无名指(中指放在上眼睑处,无名指放在下眼睑处)由内眦向外眦轻拉按摩,连续做10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尖轻弹眼周,做3~5圈。
另外,热敷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柔软的棉质毛巾浸入温热清水中,拧干后敷在上眼皮上,反复敷2~3次。注意,由于眼睑皮肤很薄,因此水温不可太热,以免皮肤松弛、起皱。
专业套餐三:针对化妆品微粒渗透引起的黑眼圈
Q:对于化妆品微粒渗透引起的黑眼圈,您有什么建议?
A:非常简单,那就是彻底卸妆。如果你经常化妆,平时应该使用眼部专用化妆品,同时一定要用眼部专用卸妆乳清除眼妆,以免让化妆品色素渗透聚集在眼皮内。如今,美国流行“黑眼圈脱皮法”,也就是使用一种中强度的三氯乙酸(TCA)或使用一种高强度的石炭酸来脱皮。我个人觉得TCA脱皮法比较安全,因为石炭酸脱皮法会造成治疗区和未治疗区的颜色反差,而且这种化学药品对心脏、肝、肾有一定毒副作用。
专业套餐四:针对眼睛浮肿
Q:我的眼部经常会有一点浮肿,该怎么治疗呢?
A:生物医药对于治疗早期眼部衰老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皮肤专家采用了一种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中的活性成分ESUP-A缩氨酸分子能够抑制神经传递素的释放,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它的治疗原理如同肉毒素,但没有肉毒素的副作用,这样就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表情肌收缩引起的劳累浮肿和动力皱纹。
专业套餐五:针对轻微眼袋
Q:如果已经有了轻微的眼袋又该怎么办呢?
A:可以采用无痕祛眼袋+光子保养方法。
无痕祛眼袋在美容外科中被称为"无创手术"。为保证效果的完美无瑕,美容外科医生使用的缝合线很细,整个手术的细致程度已经达到了必须采用放大镜来操作的地步。同时为了避免组织出血,随时采用二氧化碳激光刀止血。这样,手术后的眼部肌肤细嫩依旧,肉眼看不出任何手术痕迹。
光子也是激光驻颜的一种,它利用强脉冲光使皮肤胶原及弹力纤维恢复弹性,从而治疗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进而减少或消除皱纹。
中医眼科专科辨证的理论依据以“五轮学说”为主[1]。“五轮学说”是指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的关系,并应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2]。“五轮”与西医眼解剖的关系如下[3],肉轮指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血轮指两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气轮指球结膜和前部巩膜;风轮指角膜;水轮分狭义和广义二种,狭义者专指瞳孔,广义者不仅指瞳孔,还包括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现在一般使用广义的水轮概念。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灵枢·大惑论》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4],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隋唐《龙树眼论》首次提出“五轮”的名称[5];晚唐《刘皓眼论准的歌》把眼分为五个部位,并将各部与五脏联系起来;北宋初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对“五轮”配位作了改进,系统介绍“五轮学说”;南宋后期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对“五轮学说”的定位进行改进,确定了“五轮”的配属;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五轮”的病因及症状进行详细论述,并列有治疗方法;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五脏、五行、五方、五色、天干、地支、生理、病理等结合起来论述,形成了权威的学术观点;清初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对“五轮”与五脏相应的标本学说进行理论上系统总结,阐明“五轮”与五脏及五行的关系,为“五轮”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沿用至今[6]。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851年德国医生HermannvonHelmholtz发明了眼底镜以后,眼科界发现了眼后部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等结构,这些结构是传统“五轮学说”没有提及的,因此医家将水轮的范围扩大,形成了广义的水轮概念,以便包含这些新发现的结构。广义水轮的概念虽然解决了狭义水轮概念中部位局限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眼科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困惑,因为广义水轮概念中的范围太大,将瞳孔、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专责于肾,而不考虑这些结构病证的特殊性,不利于对这些部位病证的辨证论治,至今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作者在中医之眼概念与西医之眼概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西医眼的解剖学知识,结合中医轮脏理论、肝肾同源理论等,提出“后五轮假说”的设想,即在维持传统“五轮学说”不变的前提下,对传统“五轮”未提及的眼部结构(即眼底镜下才能见到的结构)另外进行轮脏配属,以体现“脏之有病必现于轮、轮之有证乃由脏之不平所致”的理念。之所以取名为“后五轮假说”,一个是表示出现时间上的“后”,另一个是表示眼底部位上的“后”。“后五轮假说”将玻璃体、视网膜(含视网膜血管、视神经、黄斑)和脉络膜的轮脏配属如下。
玻璃体内属肺。陈达夫在“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中指出,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7]。玻璃体色白透明,白为肺金本色,故属肺。
视神经和视网膜属肝。《内经》说:“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眼的功能为“视”,而视觉的发生、传导及视觉信号的接收完全有赖于视网膜及其传导接收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正常,只有该系统的正常,才“能视”,才“能辨五色”,因此视网膜、视神经及其视觉中枢应内属于肝。
视网膜血管内属心。心为血帅,主全身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而上受养目,维持视觉。心主血,五行属火,五色主赤,故不难理解视网膜血管内属于心。
黄斑内属于脾。黄斑为多气少血之组织,居中央,色微黄,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央黄色入通于脾”的理论,黄斑应内属脾脏精华。
脉络膜属肾。视网膜血管与脉络膜同为血脉之道,为何视网膜血管内属心而脉络膜内属肾呢?视网膜血管色赤,脉络膜色黑,《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脉络膜是眼内含色素最多的结构,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就是脉络膜最内层的Bruch膜,因此富含色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实际上与脉络膜融为一体,增加了脉络膜的色素含量,故脉络膜应内属肾。更重要的区别是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对视网膜的作用不同。视网膜虽同时受二者营养,但视网膜血管供应视网膜的内六层,脉络膜供应视网膜的外四层,而产生视觉最重要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正好位于外四层中,因此正常视觉的产生离不开脉络膜对视网膜的濡养,脉络膜对视网膜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视网膜血管。脉络膜与视网膜的关系如同“乙癸同源”,是眼底的母子关系,脉络膜为母,视网膜为子,二者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唇齿相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肝藏血,肾藏精,母子相生,精血同源。母子相合,则肝肾之气充沛,目受其荫,故而放明;如母子不合,则无论是子盗母气,或母令子虚,皆能使肝肾之气不足,不足则精气无法上荣,目失所养,眼病随之而起。脉络膜和视网膜这种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的现象得到临床无数病例的证实,瞳神疾病中的视瞻昏渺、视瞻有色、高风内障[8]等疾病中都存在肝肾不足、精血亏损病因,经补益肝肾、益精明目治疗,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目为肝窍”的前提下,《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除了与肝的紧密联系外,眼之能视,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眼的视觉是否正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至为密切。因此,脉络膜和视网膜之间的母子关系是“后五轮假说”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退行性变等内障眼病(瞳神疾病)已经替代沙眼(外障眼病)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眼病[9],但相关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应该建立眼专科的辨证体系[10]。希望“后五轮假说”的提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达到集眼科同仁之力创新中医内眼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南山.眼科临证录,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78
[2]王幼生.眼科辨证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J].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47
[3]曾庆华.中医眼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2.
[4]陈力.《内经》眼科理论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62.
[5]黄攸立.五轮名称起源考辨[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14.
[6]张震字.浅谈五轮学说的发展和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1999,20(5):8.
[7]张硕,谢学军,罗国芬.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思维体系初探[J].四川中医,2000,18(4):1.
[8]夏小平.视网膜色素变性,第1版[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06.
中医认识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引发病原因
一、动脉的损害:凡是引起脑动脉病变的因素,都可成为中风的病因:
1)高血压(血压食品),动脉硬化性血栓栓塞。
2)颅内小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全身动脉炎性病变影响脑动脉: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病);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Buerger病);结节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horton综合症);系统红斑狼疮。
4)感染性动脉炎:钩端螺旋体性;梅毒螺旋体性;真菌、念珠菌或继发于化脓性脑炎。
5)动脉夹层病变:外伤性夹层动脉瘤;马凡综合症;假黄色瘤夹层组织病等。
6)先天性脑血管病变:烟雾病(moyamoya);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先天性动脉瘤;
7)外伤性脑血管病变。
二、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黏度增高,血液浓缩。
三、血液动力学异常:低血压,放射病。
四、血液成分异常:各种栓子(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附壁血栓脱落,减压病,长骨骨折脂肪血栓,气栓子);红细胞异常(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异常(血小板积聚度增高,血小板增多症);白细胞异常(白血病);凝血因子异常(DIC,高凝状态)。
五、一些继发因素:肿瘤(癌栓子,肿瘤坏死或侵袭动脉出血)。
中风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是原因,中风是后果。
2)糖尿病:糖尿病属于中风疾病的易患因素之一。
3)肥胖体态:临床观察发现,肥胖者与一般人比较,发生中风的机会要高40%。
4)吸烟。
5)坐位生活方式。
6)口服避孕药。
7)TIA:TIA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8)父母卒中史。
中风的先兆
许多人不了解中风的种种先兆,即使这些中风先兆出现了,他们全不以为然或者无所觉察,从预防中风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只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绝大多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的各种信号。
1.瞬间失明或者视力模糊,这个兆头一般持续时间很短,仅仅几秒钟,但少数人可达数分钟。这是因为大脑后动脉变窄,供血不足,影响了枕叶的视觉中枢。
2.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限性头痛形式和平常完全不同,如头痛由全头痛变为局限性头痛,间歇性头痛变为持续发作,或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脑溢血的先兆。
3.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摇曳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这种情况往往是同眼睛看到双重物象、耳鸣一起出现。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影响了小脑这一平衡器官。
疾病症状
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痫病痛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猝然昏扑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5.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悯。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疾病诊断
早期CT扫描,可显示破裂附近脑池或脑裂内有无凝血块,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及是否合并脑出血。MRI对SAH的诊断并不可靠,无CT条件下,可谨慎进行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检查
2.头颅CT检查
3.脑血管造影
4.脑部B超检查
5.脑电图
中风并发症
(1)肺部感染
脑部病变可能导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水肿瘀血;较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肺部分泌物坠积;以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肺炎发生。应加强护理,如每3-4小时轻轻变动病人的并轻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于长期积贮,并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时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防止肺炎发生。
(2)褥疮
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骶尾部、股骨大转子、外踝、足跟处。为避免褥疮发生,可帮助病人每2小时更换1次;在易发褥疮的部位放置气圈、海绵垫等,以保持皮肤干燥;还可进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
(3)急性消化道出血
大部分发生于发病后1周以内,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4)脑心综合征
发病后1周内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脏有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甚至会发生心肌梗塞。
(5)中枢性呼吸困难
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呈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是由于脑干呼吸中枢受到影响,说明病情严重。
(6)中枢性呃逆
见于中风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顽固性发作,也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7)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轻型脑出血病人常因不习惯卧位排便,而出现一时性“性尿潴留”及大便干结。严重病人,当病变波及半球运动中枢时,常出现尿频及膀胱内压增高。如第三脑室受到刺激,往往会出现直肠活动性增强,导致高度排便亢进,患者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较少。如灰结节受损,可出现不自主排便。若全脑受损、深度昏迷的病人,常出现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8)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脑出血病人因昏迷或失语,不能反应主观感觉,加之症状复杂,治疗矛盾较多;也常因频繁呕吐、发烧、出汗、脱水剂的应用和补液不足而造成失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
(9)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
当脑出血波及到丘脑下部及前部时,散热机制被破坏,可引起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40℃以上,并可伴有无汗、肢冷、心动过速、呼吸增快等症状。但白细胞一般多不增高,复方氨基比林、阿斯匹林也不能使之下降,有时用巴比妥加冰枕降温有效,如不及时处理,数小时可死亡。
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对于中风后遗症,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耗损,临床上多见本虚标实,尤以本虚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复原丸”和“解凝活脑丹”。
中风偏瘫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怎样预防中风的发生
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4.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5.多吃果蔬不易得中风。
中医治疗中风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绝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
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灭绝,这就是“不治邪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风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风”的道理。这就是治疗中风的法要。只有如此,才能不误患者。用“祛风化痰”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是祛风化痰的药物都会耗散元气,在这些药物中,还夹杂许多滋阴清热的药物,由于患者阴邪极盛,再用滋阴药物就会使阴邪更盛,致使患者病情转变为脱证。而且,正气虚而邪始生,不去扶正而去逐邪,甚至还去助邪,就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另外,由于患者真元衰微,用扶其元气的方法,其治愈率尚且不敢说100%,何况“祛风化痰”法呢?
治疗方法:对于脑溢血患者,可先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
此病是由于真元亏损、阴寒太盛,将虚阳格拒在外所致,“火主炎上”,故而邪火上头。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热来助阳祛寒,还配合葱白来通阳气。但阴寒太盛的病必定会格拒阳药,所以加人尿、猪胆汁等寒良的药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寒邪被化,真元振奋,在头的虚火必定归元,危症解除,然后辅以通络破瘀的药物,可使脑部瘀血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消除。(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气发动、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作急救处理。而且,虚火归元,大脑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
对于脑血栓患者,脱证先用大剂参附汤(人参和附子各60g以上去药渣并浓缩)救急,然后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四逆汤治之。补阳还五汤中的生黄芪必须用至120g。
四逆汤中的3种药物都必须用至30g以上,此等用量只会嫌其少而不会嫌其多。
四逆汤方:附子30克,干姜40克,炙甘草50克。
另外,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几天后,也会发生浑身抽筋、痉挛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有瘀血,中枢神经会激发一些肾阳上升到脑部破瘀,但由于患者阳气衰微,一经激发,便大部上升于脑,下焦空虚,致使二便失禁。头部的阳气有余,就会强烈地刺激中枢神经,导致抽筋、痉挛现象的发生。西医只会为患者注射镇静剂,来抑制神经的作用。而镇静剂的作用就是在激发真元(抽取一定量的真阳),使“阴阳”暂时恢复升降的功能,从而达到镇静的目的(服用四逆汤、参附汤可以使人困倦异常,就是真阳被振奋起来的结果,真阳的特性就是“藏”。而虚阳外越才会使人兴奋无比)。
此时应该用“回阳救逆”(而不是用抽取元气)的方法来恢复元气的功能,所以,应该服用大剂参附汤回阳救逆。服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药运行、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当作紧急情况处理,二便失禁的情况也会随之消除。而且,真阴上升,虚火下降,大脑自然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服用四逆汤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中风饮食治疗原则
一、饮食营养影响
1.营养失调与脑卒中;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其有关的饮食营养因素与脑卒中也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脂肪摄入过多,占总热能40%的地区,脑缺血、脑梗死发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盐饮食地区,脑出血发病率高。实验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过高,易发生粥样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压同时有胆固醇过低,可使动脉壁变脆弱,红细胞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营养失调,不仅仅是主要营养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的影响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胆固醇,但过多则促使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而后者能升高血胆固醇,故认为两者的比值以1:2为宜,现推荐的最佳比例为P:M:S=1:1:1。蛋白质中优质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动物蛋白,如鱼类、家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于总蛋白的50%以下,则易发生高血压病、脑卒中。若饮食为高钠、低钙、低钾,也易发生高血压和脑卒中。
2.影响脑卒中预后康复:因脑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障碍;脱水剂、激素等应用,可引起水与电解质紊乱;轻症患者进食减少,重者禁食,饮食营养摄入明显低于需要量。因此,脑卒中病人在原有营养失调的基础上,可能因摄入减少而加重,导致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热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维生素等,必然会影响脑卒中的预后和恢复。
二、饮食营养治疗
饮食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全身营养支持,保护脑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在饮食营养供给上要求个体化,即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
1.重症病人的饮食治疗: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天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3天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经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10g,脂肪100g,碳水化物300g,总热能10.46MJ(2500kcal),总液体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饲速度宜慢些,防止反流到气管内。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要素饮食。
2.一般病人饮食治疗:热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蛋白质按1.5-2.0g/kg,其中动物蛋白质不低于20g/d,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g。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mg/d。应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mg以内。碳水化物以谷类为主,总热能不低于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g以内,如使用脱水剂,或是利尿剂可适当增加。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g以上。进餐制度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
中风的“三偏”症状
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瘫,三症同时即是我们所说的中风的“三偏”;症状是指的一组症状,是内囊部位病变的主要体征,多见于出血性中风。
(一)偏身感觉障碍:
指患者半侧的痛觉、温度觉和本体知觉障碍。
(二)偏盲:
一侧视束和视放射的神经纤维,来自两眼同侧的视网膜的神经纤维,经内囊后支到矩状裂视觉中枢,反映对侧视野。如内囊受损、视放射受损,则对侧视野偏盲。
(三)偏瘫:
是指患者半侧随意运动障碍。
护理中风昏迷病人
眼的护理:中风昏迷者的眼睛经常闭合不拢,瞬眼反射消失,失去对眼球的生理保护作用。这样一则容易使异物落入而损伤角膜;二则容易在改变时因枕头或被子碰伤角膜,而导致角膜炎、角膜溃疡和结膜炎;三则可发生角膜干燥,因此要特别注意眼睛的护理。对眼睑闭合不全者,每日可用1%硼酸或生理盐水洗眼1次,然后用0.25%或0.5%金霉素眼药水滴眼,并涂上金霉素眼药膏或硼酸软膏,再用纱布遮盖或带眼罩保护角膜;对眼睑闭合较好者,每日滴0.25%氯霉素眼药水或0.5%金霉素眼药水3-4次。
口腔护理:如有假牙,应取出假牙;常清除口腔分泌物,分泌物较深应用吸引器吸出;保持呼吸道畅通;每日用浸泡过生理盐水的棉球或棉签做口腔护理,如有溃疡可涂以甲紫等。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刺;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
【中图分类号】R68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69-0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以贝尔麻痹最多,占所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的60%~75%,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上、下表情肌均瘫痪。静态观,轻度面神经麻痹时两侧基本对称,仔细观察可见瘫痪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一般比对侧大,面部组织松弛。重度面瘫以及长期面瘫者两侧明显不对称,甚至出现瘫痪侧面肌萎缩,面部组织更加明显,当向瘫痪侧倾斜头部时可见面部组织下垂,人中线明显偏斜,眼裂明显变大,下睑常呈外翻下垂,溢泪,可并发结膜炎和角膜炎,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甚至偏向健侧,可有流涎表现。检查时可见瘫痪侧额肌与眼轮匝肌张力明显下降甚至消失。动态观,上面部肌肉随意运动障碍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皱额,眼不能闭拢,用力闭眼时眼球转向外上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巩膜。该病多发于春秋季节,由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血管供血不足和HSV-1(单纯疱疹病毒1型)复发感染引起神经缺血、水肿、受压,上述病因相互联系,形成恶性循环,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10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为我科室自2006年1月份开始至2011年1月份结束的患者。我科室自2008年开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改善微循环药物进行治疗,统计分为两部分进行,即2006年1月份到2008年1月份的患者全部用传统针刺治疗,共有患者32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76岁;2008年1月份到2011年1月份共有75人,为了便于比较,从75人中选出与前两年患者年龄性别基本对等的32人,年龄最小21岁,最大73岁。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面瘫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程度分级:根据H-B法将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Ⅰ级为正常(所有局域面肌功能正常);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大体:闭眼时有轻度减弱,可有轻度联动;安静:正常对称,张力好;运动:前额中到好,眼睛轻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大体:两侧面部明显不对称但不丑陋,没有严重的联动、挛缩或半面痉挛;安静:正常对称,张力好;运动:前额轻到中,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用最大力也觉减弱);Ⅳ级为中重度功能障碍(大体:两侧明显不对称,丑陋,减弱;安静:正常对称,张力好;运动:前额无运动,眼睛不完全闭合,口用最大力也觉得不对称);Ⅴ级为严重功能障碍(大体:只有轻度可觉察运动;安静:不对称;运动:前额无运动,眼睛不完全闭合,口仅从轻度运动),Ⅵ级为全瘫(无运动)。
1.3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同时无外伤、糖尿病、耳道疾病等其他原因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属该课件讨论范畴。
2辩证分型
分型原则:按病情的不同阶段划分。
2.1风寒袭络:起病突然,目张不合,露睛流泪,口角偏向健侧,伴畏风恶寒,面肌发紧,或者耳后疼痛,有明显受凉史,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2.2邪热壅络:起病骤然,以一侧耳枕部疼痛,耳部疱疹,耳鸣重听为首发症状,继则出现该侧口眼歪斜,伴心烦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滑数。
2.3风痰阻络:发病急骤,口眼歪斜,面肌麻木,伴颜面做胀,头重身软,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2.4气虚血瘀: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肌拘紧抽搐,伴神疲倦怠,面颊筋肉萎缩,舌质紫暗,苔薄腻,脉弦细。
3治疗方法
3.1传统针刺组:取穴:主要在患侧面部阳明经穴和对侧合谷穴为主,根据辩证分型行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给予浅刺、久留针(30分钟),以祛风散寒;风热侵袭型给予浅刺出血,不留针或留针(15分钟),以祛风清热;痰瘀阻络型给予深刺久留针(30分钟),出针时放血,以活血通经;气虚血瘀型给予深刺久留针(30分钟),加刺双侧足三里,出针急扪针孔,以补益气血。以上治疗均以14天为一个疗程。
3.2针刺配合糖皮质激素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组:针刺取穴和治疗方法同传统针刺组。药物给予20%甘露醇125ml,快速滴注;川芎嗪粉针80mg加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利巴韦林0.7g加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补充能量和B组维生素;地塞米松(加管于甘露醇中)首次用15mg,之后一日减2mg,共用10天后停药,继续针刺治疗。
3.3用药禁忌症:消化道溃疡、活动性结核、精神病、癫痫、重症高血压、未控制的糖尿病、骨质疏松、妊娠、角膜溃疡、广泛疱疹、真菌感染、耐药菌感染等疾病时要请内科会诊后斟酌治疗方案。
4疗效观察
4.1疗效评价标准:痊愈:达Ⅰ级。
显效:达Ⅱ级。
好转:由 Ⅳ-Ⅵ级经治疗后改善为Ⅲ级。
无效:经3 个月治疗后仍停留在Ⅳ-Ⅵ级。
上述评定原则符合H-B程度分级法,参照如上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