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硬件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更偏向于对于硬件的发展,而轻视软件技术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计算机行业内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流动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平等,软件行业面对的发展环境给软件技术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加上计算机行业本身就存在许多恶性竞争,盗版、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不够完善,现状无疑对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的发展笼上了一层阴影,知识产权不被重视,人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高端人才外流,产业发展乏力,阻碍了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2.1软件技术资源共享化
在将来,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所有的网络用户都能够在网络上分享软件。数据资源,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的移动终端电子设备,我国的软件产业必将走入网络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把整个网络组建成一台规模较大的计算机,在这台计算机上用户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数据共享的全面共享,这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2.2软件技术人工智能化
智能化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专门应用技术,人工智能化软件应用技术,在当前的各个行业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独立性强。从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发展,就可见一斑。随着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的人工智能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简单的说就是计算机软件的自动运行能力会逐渐加强,给人们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3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成熟,为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基础,日后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会逐渐提升,能够定制个性化服务的软件将会迅速占领市场,例如:不同行业需要是要不同的财务软件,例如中小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财务软件的重点在于成本控制,而大型企业的财务软件重点在于投资风险评估、投资决策、科学性评估可以预测,未来的软件服务市场可能出缺失软件供应商把应用软件统一放在自己的软件服务市场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区别的选择功能相似的同类型软件,并选择不同的附加功能,除此之外,软件市场也可能与硬件市场相结合,厂商可能根据软件的不同,向客户推荐不同的硬件呈现出服务一体化的趋势。
2.4开放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工程 技术 发展趋势 研究
1 绪言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是一项新兴技术,在1968年德国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软件工程大会上首次提出“软件工程”这一名称。软件工程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软件工程包括工具、方法和过程三个主要要素。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软件工程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对软件生产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也使得软件工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领域到复杂领域,可以说互联网的进步间接地促进了软件工程的发展,每一次改进都凝结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代同步,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软件工程的目的是开发出可用的、具有较高经济性的软件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历程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从上世纪末期开始,计算机的应用开始普及。但是当时计算机的软件开发较为落后,只能进行比较简单的软件工程技术开发。由于这样的软件耗时耗力,因此并没有在实际中得到很大应用。软件工程,涉及到相关程序的设计语言、开发工具、软件数据库、标准、设计模式、系统平台等等多个方面。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发展,软件工程其实是通过借鉴传统方法,生产出一个个符合用户需要的软件产品,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早期的软件工程技术开发耗时又耗力,在生活中没有得到更大和更多的应用。在当时,计算机硬件非常昂贵,其储存空间小,处理器的能力有限,因此,软件编写只能依赖编程人员的智慧去实现,其需求量少,生产能力弱也限制了软件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软件也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时代迫切需要一种取代传统编程的新模式。通过近40年的努力,软件工程从无到有至今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手机的普及,更使得软件工程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想象,当今社会没有如果软件,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机器将无法运转,商场将无法结业,老师将无法讲课,经济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
早期软件技术工程的重点是开发方法,这一时期的“瀑布模型”就是典型的软件开发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人们发现“瀑布模型”的软件开发方法只能开发出较为简单的软件,而无法开发出具有强大兼容性的复杂公的软件,这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人们开始尝试新的软件开发方法。此时软件工程的开发是把软件工程与方法学结合起来,更加注重软件工程环境的开发。这一时期CASE就是典型的软件开发亮点,它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对软件工程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特点是侧重于对过程模型、建模技术和过程成熟程度的评估,除了之前最初的“瀑布模型”外,还出现了快速原型、螺旋式模式、可操作规格说明及转换方式等新的模型。 这期间最为典型的是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1)模型,它代表了这一时期软件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软件工程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代表性的软件模型是废弃式原型和渐进式原型,渐进式模型是通过一系列的迭代将原型最终转化为产品的模型,而废弃式原型其代码将会被丢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出现了原型语言等软件重用技术,这也是今后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重点。
3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发展现状分析
3.1 发展特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软件产业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据我国工信部的统计结果显示,到2010年,我国的软件业务收入每年平均以8%的速度在增长,软件外包收入更是以100%的速度在增长,并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等20多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因此无论从软件发展空间还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来说,软件的发展前景都被看好。其一是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的就业形势良好,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IT行业的软件人才非常紧缺。其二是就业方向广阔,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素质要求高,因为软件工程技术涉及到软件开发、测试、应用等 IT的多个分支,软件专业的技术人才在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国防、院校、研究所等部门都能施展才华,就业方向广泛。其三,其收益颇高,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的薪水一直是IT行业的领航者,他们经常以高额的年薪被各大公司聘任,在国内一线城市,他们月薪收入在万元左右,就是在其他城市也保持在5000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行业。
3.2 发展要求
软件工程技术包括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教育软件、游戏软件等内容,其涉及范围广,因此其软件工程人员的就业空间大,可以从事计算机硬件或IT产品的研发,但它需要从业人员必备较高的职业需求,除了具备扎实可靠的专业基础,还需要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软件开发能力,这些综合素质是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的必备要求,也是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行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
4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总体讲,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符合以下要求,其一是软件工程开发成本廉; 其二是软件功能较好,能满足用户需求,其使用性能较好;其三是开发之后的软件容易进行移植并具有兼容性;其四是软件的维护费用较低。
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决定了软件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把握发展趋势,朝着智能化、综合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软件工程技术行业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才能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4.1 更加开放性的发展空间
未来的软件工程必然是朝着可以确定行业基础框架、指导行业发展和技术融合的发展方向进发,其发展方向将更加开放,在融合软件标准、架构和开源软件的开放前提下,使不同的软件开发企业通过在相互沟通、合作开发的基础上一同验证新软件的优势,以便促进软件的更新换代和升级,达到兼容、升级一体化,用开放的理念和行为促进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例如现在市面上的苹果和安卓两大软件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引进,安卓系统就有效的借鉴了苹果系统的先进软件操作系统。这些不同的软件工程之间相互集成与借鉴,共同促进了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
推而广之,未来的软件工程也会以一个更加开放的胸怀促进不同不同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文化和理念的交流和融合,这样的国际间的协作交流,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软件工程的质量和要求,能够多层次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这种开放性的软件发展模式,才会最终促使世界软件产业的大融合,使得软件的开发更具系统性,这符合未来软件的发展理念,更是一种趋势。
4.2 全球协作化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走向全球化,整个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工程的开发工作也呈现出了协作、交付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软件外包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软件外包行业最早开始于印度公司,如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用和引进优秀人才进行软件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模式,寻找高端软件技术人才,高薪聘请软件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去开发软件,进而打造软件业的“日不落帝国”。例如,当前较为风行的游戏软件开发就是软件外包行业的突出表现。
4.3 模块化发展趋势
面对市场日益竞争的加剧,给企业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这就要求软件行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应对IT行业的挑战。而模块化的思想则能通过抽象、封装、分解、层次化的方法,对各种软件的构件和应用进行打包,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
模块在整个软件中属于开发逻辑相对独立的单位,它能定义相关的接口。在模块化上,它是基于标准的方法和技术,有效地融合和重用现有应用系统和各种资源,对于各种服务进行服务组件化,在设计的局部化、概念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快速组装。这整个过程和运行都应当非常严谨,并进行严格的评审,才能推广和应用。这种模块化的思想既适应软件现代行业的要求,也代表了未来软件的发展方向。
5 结语
软件工程技术从诞生至之日起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与创新之中。软件工程的开发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将会为软件设计师带来一场非常大的技术革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软件工程的依赖程度也会不断攀升,智能化、综合化、服务化是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当今社会离不开软件工程,未来的社会更将离不开软件工程。体现人们多层次的需求,全球化合作趋势,将会成为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新趋势,未来的软件工程技术也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会更加促进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趋势将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这也是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价值所在,我们相信,软件工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会给世界不断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吴淑婷.软件工程在国内的发展趋势研究[J].青春岁月,2012(14).
[2]赵杰.浅谈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J].商情,2012(17).
[3]王亚明,郭峰,向阳霞.软件复用技术及其开发方法[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4]徐钊.软件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7).
作者简介
陈晔(1969-),男,浙江省天台县人。工程硕士学位。现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现在的很多00后、10后由于时代进步,过早与计算机和上网打上交道。由此引发出计算机教学相关的课程管理和结构讨论,就比如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面向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具有职业技术和技能的计算机人才,而现在存在的计算机市场变化已经不单单像其他技术职业一样恒久不变。
正是由于计算机的互联网普及,人人一家可以上网的PC机,网吧功能强大稳定性好的游戏计算机,因而导致了使用计算机成为现代社会犹如吃饭一样的技能,使得与计算机职业相关的市场人才需求出现两极化的发展趋势,会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精通计算机高级技术的人则是三角塔的顶层,导致大量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同时,部分学生只重视其他技能发展,忽视计算机能力发展,因此,也导致在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上存在问题。
一、计算机教学现状
现代我国的职业教学领域在经历填鸭式教育和减负整顿以后,正在面临着新格局,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就业人才的专门学校,在一些技能行业的教学模式方面也面临着时代的革新和创新,以及不断的调整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作为面向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人才需求的中等实用型教育机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深刻的教学任务相对比,中职生对于教学态度认识不强,很有可能由于教学政策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导致悲观消极、学习基础薄弱,使得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达不到社会对于互联网运用普及和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了。
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当网吧游戏还在迷恋XP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家庭PC很多都毅然换上了win7或者win8,微软在2014年正努力整顿中国的windows操作系统市场,计算机由于和互联网通信紧密相连,因而其知识理论也在每时每刻的发生改革和变化。但是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中,由于教材书籍设定的权威性,学生每天学习的可能还是陈旧过时的知识系统,由于应试教育,学生不得不学,因而很大程度上学不到真正的技能。计算机应用行业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行业,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由于太过缓慢,影响计算机的新技术,不能实时展现于教材上[1]。由此,陈旧教材的停滞对计算机教学的进行造成阻碍。
2.教学方法太过单调
计算机不单单是一门体系复杂的理论学科,也是硬件和软件互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动手兼备动脑的过程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对于数学语文等体系完整的课程完全可以,但是动态发展的计算机教学则是不能完全满足的。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略了计算机硬件和多媒体应用设备,传统的板书教学与鲜活的实践应用不能比拟。
3.教学环节无法和实践应用挂钩
一些中等职业教师还只是了解计算机教学的理论讲师,而不是精通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人才,这样就会造成教师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应用连接不上,无法深入研究探索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以及软硬件方面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目标。
4.知识的系统化和实际应用不成正比
计算机教学作为课程安排里面的考试分数要求不高,比其他课程好得分,因而导致学生把计算机课程当做美术体育一样的薄弱课程,这种观念和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事实证明,现代的高技术人才缺少计算机技术将会寸步难行,然而,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数学的实践应用反而不明显,由此,计算机课程的安排应该更加合理化。
三、改进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和上机操作,促进学生计算机技能提高
计算机的学习应该多练,并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提高,关注学生的就业与能力发展的关系,竭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2013年6月,机电工程系组织中机电12级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竞赛,本次竞赛全部采取计算机实践操作,通过本次比赛,同学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基于这样的学习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更加有重点地掌握学生的学生特点和接受知识的层面,进行综合教学。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师资也是计算机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专业的计算机行业人才对于计算机的行业发展了解更为坚固和具有说服力,以为空谈教育方法是不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因而加强教师个人职业素养可以为计算机中等职业教学提供更加优秀的发展道路,时代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知识也在变化,了解变化的本质和方向是培养计算机人才不可或缺的业务素质。
3.强化计算机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是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社会急需性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必须重视教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以教学促发展,切实做好学生的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招生;专业;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信息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这本该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招生数量。但实际上,高校计算机专业报考人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对计算机专业发展以及行业领域专业人才的供给不利。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校计算机专业招生工作经验及本校实际情况,就计算机专业招生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计算机专业招生现状分析
当前,各大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系,开设多个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但是这些专业课程的内容往往比较宽泛且笼统,缺乏特色,各课程的深度不够,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能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较低。此外,很多家长及学生也逐渐认为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技能,大学生也都拥有电脑,通过自己的摸索也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操作,这样足以应付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学生进一步对计算机专业前景进行分析,认为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这也导致大学计算机专业招生数量逐年下降。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招生质量及促进专业发展的策略
1.调整专业设置,开办复合型特色专业根据计算机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目前市场上单纯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及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企业比较少,大部分的企业依旧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辅的工作工具。为此,高校应针对计算机行业特点,将学校优势专业、重点专业以及区域支柱性的产业结合,创设计算机技能同行业技能相结合得到复合型专业,以便形成特色的高校计算机教育形式。比如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将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专业等课程删除,增加淘宝网页设计、微信公众号编辑等新兴的设计类专业。2.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校企合作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而言,需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形式,具体可以通过校企共同创建计算机专业班级,有学校负责招生,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教材、师资培训、专业实践平台,保证特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顺利,或者可以在入学前就签订就业协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职业适应性显著提升,进而使学生就业质量也明显提高。此外,学校还可以联合企业开展学生毕业实训工作,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当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将其作为实训内容。同时学生与教师还可以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获得实验工作经验,还能够使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3.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水平在校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进到工作岗位后也不能立即胜任就业岗位,还需要在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此外,部分教师自身实践操作经验的缺乏也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为此,高校应该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创造出有利的条件,鼓励相关教师需积极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具体可以鼓励教师兼任企业相关职位;参与社会计算机建设项目与工程;学校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与学习;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鼓励教师参与计算机行业认证考试,取得双师资格等。通过上述实践及培训以打造出一批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4.科学进行计算机专业招生宣传鉴于当前很多的大学生及家长对计算机专业了解不足,高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在招生工作中,对具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宣传。宣传内容主要是让家长了解到计算机的前景、用途,同时让报考生了解到学校计算机专业特色以及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工作环境以及薪资待遇等,通过给予学生专业的引导使学生及家长对专业报考作出正确合理的抉择。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招生环境下,高校计算机专业要想提高招生效果以及促进计算机专业的良好发展,就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复合型特色专业,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教育。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专业实践指导、专业招生宣传等使计算机专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稳定专业生源,进一步公共及推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铁峰,赵智超.关于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4):210-211.
关键词 市场需求 高职 计算机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Market Demand
ZHANG Pengcheng
(He'nan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8)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our technologies to train high quality talents. Computer teaching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market demands, student employment-oriented, active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p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expounded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y based on market demand.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1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兴行业,行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由于各方面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没有全面了解计算机行业需求和发展的基础上,都是在闭门造车,①导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实际的企业需求存在偏颇,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1.2 实践教学效果较差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VB、数据结构、C语言、C++语言等专业课程进行开展,学生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利用编译软件进行实践练习。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多是针对计算机教材上某个编译实例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学生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多是将教材的程序照搬到计算机上,最后验证一下实验结果就结束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没有掌握编写程序的逻辑思维,更不可能独立完成编程项目,实践教学的效果较差。
1.3 校企合作不理想
很多高职计算机专业都建立了校企联盟,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是实际的校企合作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没有制定系统的实习内容,有时学生的实习内容和计算机专业所需的技能要求相差甚远,并且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很多都是单一化的、重复性的操作,对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其次很多和学校合作的企业提供的实习名额比较少,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实习机会,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外,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难度较大,②学生进入企业后,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缺乏对学生的专业化指导,使得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2 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计算教学改革策略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计算机模块化教学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结合市场需求,突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包括社会实践、跟岗实训、计算机专业课训练、基础课学习等活动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开展计算机模块化教学。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岗位模块、方向模块和公共模块。③岗位模块是计算机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知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要结合计算机专业需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需求,全面掌握不同岗位所需求的计算机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方向模块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如平面广告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硬件维护、组装电脑等等,然后加强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开展计算机技术的专项训练。公共模块教学,是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如多媒体软件、办公软件等多种实用软件的操作。
学校结合计算机的行业变化,深入分析计算机行业需求,根据这些行业需求,有针对地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开设相关的计算机教学课程,突出计算机教学的应用(下转第137页)(上接第97页)实践性,改变传统以教和学为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学生在学量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
2.2 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高职计算机教学,教师要基于计算机市场需求,突出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重点讲解计算机教学中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操作的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实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探究更加简易的软件编译程序和硬件维护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
2.3 模拟和实训相结合
基于市场需求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采用模拟和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验室要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编译软件,教师结合计算机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项目任务,指导学生开展项目任务的实施和计算机编译训练,学生可以借助于Dreamweaver软件,根据拍拍网、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网站的制作形式,模拟制作多种类型的网站,利用Visual Studio软件,进行C、C++、C#、Java等计算机编程语言的专项训练,并且熟练操作MySql、SQL Server、Oracle等计算机数据库,结合实际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项目任务。④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开展计算机实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校园网站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制作中,使学生在真实的应用环境中,加强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应用实践能力。
2.4 完善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加强和计算机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寻找能够合作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多种计算机实习机会,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要开展基于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学校要和企业制定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学生的专业实习内容,为学生制定实习项目规划,使学生在真实的计算机实习过程中,完成计算机专业的实习内容,学生每周要向教师汇报实习项目进展,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教师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真实的实习状况,有针对地开展指导和教育,发挥出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基于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计算机教学的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改革创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完善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实践型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曹秀平.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155.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
1.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发展的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推进工程的高效运行,加快水利水电工程的现代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中有效实现了各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充分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集成,使得在项目运行中可以充分利用有关的数据进行相关的控制与操作调整。当前,水利水电功设计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需要以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数据作为管理的对象,而计算机集成应用系统是管理与操作的平台,有效提升了水利水电设计的总体水平。比如,在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辅助中心系统中,充分应用当前的三维设计技术,在这种设计模式下,整个计算机系统以其数据库为依托,实现了相关设计信息、数据的共享与集成。总之,在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中,其建设与发展原则是信息的集成化、勘测手段的智能化与建设过程的智能化。
2.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1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
当前,我国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要保证相关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等相关配置的先进性,使得水利水电设计中相关的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优势,充分实现有关信息的共享与集成。但是,当前,我国很多水利水电工程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计算机网络配置无法满足设计的要求,使得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无法充分发挥网络配置设备等的优势。光纤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难以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无法实现对水利水电相关软件的运行维护。
2.2利用领域比较狭窄,利用的广度亟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在水利行业发展中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大量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并不完善,在抗洪救灾、水资源配置等基础水利信息方面,其资源还相对匮乏,这些数据的不完善使得在水利水电设计中无法实现更高的水利服务需求,使得水利工程规划、专业数据库建设的完整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我国水利水电信息化的利用领域较窄,信息的时效性、规范化程度等都较低,在这种状态下,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尤其是在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
2.3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合
我国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水利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使得所有的水利资源信息、基础设施等实现合理的配置与优化,使得这些资源可以在水利水电的设计与运行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提升资源的价值。但是,我国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共享尚未完全实现,缺乏统一的信息整合与规划,使得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信息共享的整合与规划不足主要是由于各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主体自身技术、基础设施等的局限性,并且这些主体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的部门协调性不足,无法在水利水电项目实施中发挥计算机硬件、信息化基础软件等的优势。
2.4管理和技术开发力量薄弱
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而言,其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较强,且对于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而言,其功能、规模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在水利工程项目中,虽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一致,但是在具体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上往往又具备自身的特殊性。水利工程网络系统的建设时间较长,其建设过程中常常需要考虑技术、设计变更等因素,因此,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协调的技术、部门因素等较多,这也就加剧了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的难度。我国很多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管理与技术开发力量薄弱,严重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管理与技术引进。
3.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原有的网络系统加以升级与改造,提升网络系统的总体功能,保证其能够满足大数据流通等的需求,从局域网的规划与布局着手,提高网络带宽。(2)重视信息安全,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通过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建立防火墙等提升系统安全,使得水利信息数据在传输、共享等过程中可以具备安全性,另外,在一些水利水电工程中,往往也通过安全检测系统的安装、补丁修复等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使得水利水电的运行与使用中有相对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统的支持。比如在水利水电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安装相应的网络流量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一旦出现异常行为,后台管理人员等要及时进行异常因素的识别与处理。(3)优化硬件功能与服务,在水利水电设计中,充分根据其设计与使用需求,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三维设计服务器等,以实现水利水电信息的共享与集成。
3.2强化应用系统建设
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中,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应用系统建设。在一些水利水电设计中,虽然很多工程主体逐步意识到设计方案全面性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由于企业经费、经营状况等的影响,很多工程主体无法保持设计的全面性,往往将设计的侧重点放在应用系统的完善等方面。因此,强化应用系统建设,加强三维技术应用有利于推动网络系统功能的完善。三维技术是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技术,该技术使得在水利水电设计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增强,实现了协同设计的目的,使得在设计中可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情况,建立资源共享数据库,充分发挥水利水电的资源优势,提升设计的整体质量。三维设计技术的应用个提升了应用系统建设的总体水平。
3.3推进保障环境建设
水利水电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保障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了以下方面:(1)组织保障,水利水电设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组织保障的支持。在项目实施中,项目主体需要组建信息化建设小组,在该小组中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实施步骤等,为后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该组织中必须包含水利水电各个部门的参与者,比如财务、人事等,使得在信息化建设中每个人员都可以充分发挥其职能,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2)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其本身在施工与运行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地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创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随之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而对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表现出教学管理和实施方面的不成熟,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分析教学现实情况,力求不断创新,改革和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一)教育层次不分明,教学缺乏人性化
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中,有80%以上在中学阶段学过信息基础课程,另一方面现在入学的大学生家庭的计算机拥有率也较高,接近半数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属于辅修科目,计算机水平也不作为考核和升学的依据,加上东西部生源地的经济条件的师资力量的差距,都造成了西部院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的现状。据广西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数据显示,入学时已达到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要求的占8%;已学过一些,但不达标的占39%;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31%,这种局面给高校的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受计算机基础整体水平的影响,西部地区高校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校的教学仅停留在传授即填鸭阶段,随着社会就业压力加大、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大部分学生乃至一部分专业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将重心偏重到各自的专业知识上;而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均采用通用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举例或实验都与专业知识相脱节,使学生感觉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无关,更无法很好地应用到专业领域,更加重了这种偏移和脱节。其实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已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知识和应用也已深入到方方面面,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及以后在专业行业发展的好坏。
(三)学生应试心理严重,知识和技能拓展不够
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西部地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统一要求,这使教师对教学有了量化标准和可掌控尺度,但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型、题目相对固定不变,促使学生投机取巧的应试心理十分严重,只对等级考试考的内容有学习兴趣,不考的概不理会,甚至有的学生在未上完或未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就已经靠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强行通过了等级考试。由此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趋向学习目标单一、教学范围狭窄、教学内容固定的态势;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知识拓展能力更是欠佳,这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四)学生偏重上网娱乐,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
计算机网络对于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用来武装自己的重要有利的工具,而据在西部地区多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如此看来,62%的大学生沉迷网络娱乐,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西部地区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教育的弊端有很大干系,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运用技能的培训,又与网络的万千景象相脱离,使学生一度缺乏学习计算机基础的新鲜感。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亟待创新
(一)提供分层次的、不断丰富细化的全方位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
基于西部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层次化的现状,很多学校提出并应用了分级教学的方式,其实,无论是否分级教学,学生需要的都是分层次的、丰富细化的全方位教学资源。这除了包含讲义、网络课程外,还应该包含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细化的实验指导书、素材库、试题库,以及考试系统、BBS问题讨论区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用以指导和引导学生各取所需、逐级提高。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构成时,初学者可以通过对各个硬件功能特性的详细介绍这一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已经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同学则可以跳过这一环节,直接从配置一台电脑这样的实验出发,以更实际的层面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
(二)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使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不应该是两个分开的个体,计算机知识是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视专业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比如在学习Word综合应用时,对饭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介绍星级饭店的文档,对导游专业学生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旅游行程介绍……这样不但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认知度。
(三)运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素养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计算机基础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引导学生入门,要善于运用灵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现在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和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到做学习的主人上来。如讲授Excel时,让学生对自己本周收支情况做一个统计,并在一些关键操作处设置疑问,这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掌握Excel表格文字输入编辑和公式计算等操作技能,同时还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情况了解和教育他们怎样生活和学习。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经常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我校曾在教师节期间举办过“我是老师”PPT幻灯片课件制作大赛,要求学生制作某门课程的一节幻灯片,并讲解演示给大家。这次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幻灯片的制作方法,又巩固了某门课程的部分知识,同时使学生获得了表演、表达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还体会了到做老师的艰辛,学会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可谓一举多得。
(四)积极疏通引导,培养与提高学生网络应用能力,实现永续型学习
有关人士认为:“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接受过良好教育并将对国家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群体,他们的网络素质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整个国家也很难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强国。”由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如何避免学生沉迷网络娱乐,除了社会、家庭的教育外,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将之视为己任,用丰富有趣的计算机知识有效地疏通引导,将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如何利用网络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专业当中,实现永续型学习。比如,学生在练习鼠标和键盘时,可以允许学生玩一些有益的短小的Flash游戏,学生常用的试题库和考试系统也可以做成游戏闯关式软件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体验成功和游戏的;在介绍多媒体方面知识时,可给学生展示优秀的网页或Flash作品,促使学生对学习这些后续知识产生兴趣和动力。
总之,西部地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创新,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士敏,夏定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许见友.计算机教学要擅“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9).
[3]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4]李春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新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4,(7).
[5]郭善渡.信息技术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J]. 网络科技时代,2004,(3).
[6]宋瑶,赵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2).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4-0051-03
高职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落差,自我认知方面会出现偏差,而且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让高职生对自己的未来难以把握。针对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以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依据,探索和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第二课堂的含义
第二课堂的概念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指的是学校课堂内教学。第二课堂就是课堂外的教学,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学校统一管理,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第二课堂以课堂之外的实践环节为主要学习方式,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强化。两者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现状
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的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第二课堂不是以引导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为驱动。目前计算机专业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往往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形式单一。其次,活动的安排与专业课衔接不够合理,使得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同步性和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与实际应用脱节。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设置依据
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对硬件能进行维护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通过对计算机应用职业岗位需求的调研,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确定高职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技能性。系统性是指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据,按照课程的开设顺序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活动的参与者涉及企业、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等[1],从不同的层次和多角度开展第二课堂实践环节。关于技能性,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计算机应用多元化技能,包括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初步软件编程技巧、制作网页、小型局域网络的建立及维护、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初步电子商务技能、计算机辅助软件的使用、三维软件的使用等。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网页设计Frontpage》《三维图像设计3DMAX》《C程序设计》等与上述技能相符的课程,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以需要、够用为原则,加大安排课程实践的比例。将《汇编语言》《系统结构》等不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删减。
四、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方法
“逐步建立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制度”[2]。基于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以第二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具体实践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深入第二课堂活动。高职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环节设置应该兼具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和提升职业道德两方面的功能,旨在培养既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的人文综合素质的创新型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
(一)结合专业课进行专业技能创新活动
1.利用网络商务平台实现学生创业训练
通过对电子商务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如下能力:搜寻和鉴定网上商务信息、网上购物、网上销售、网上支付、参与虚拟社区等。为提升学生的网络商务能力,利用学校有效资源,要求学生设计和开发一个商务网站,同时以网站为平台让学生学习如何在网页上出售自己的服务。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熟练了网页的制作、文件管理、网页特效软件的使用等技术,而且模拟了点卡的销售、虚拟卡支付、在线申请、网络还款、电子账单通知、即时消息提醒等多项网络特色服务内容。电子商务能力的培养也是创业教育的一种体现。创业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创办小企业、管理小企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第二课堂提升高职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会有一些学生直接参与创业。
2.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开展专题实践
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计算机的主流技术,开拓眼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安全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上升到关乎经济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3]。为使学生深入了解网络安全内容,可以聘请网络安全专家作专场报告。通过讲座,学生了解信息加密、身份认证、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等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认知有了更为实际的体会。
3.以进入企业实习为契机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真正融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以AutoCAD校企合作为例。AutoCAD是建筑行业广泛使用的软件。为了使用方便,不同专业需要使用符合专业特点的软件,这就需要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开发工程预算软件的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以及测试的全过程。
(二)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实验室;建设
1.引言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贸易环境迅速融入国际经济舞台,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物流人才的缺口势必进一步拉大。高校物流管理实验室在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物流人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和相应的实践教学要将不断发展的物流相关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2.物流信息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下,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条形码识别技术。是一种对物流中的货物进行标识和描述的方法,条码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
(2)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完成标准格式的数据传输。比如,EDI可作为制造商、供应商、物流公司、银行等单位之间传输的商业文件数据,无需人工操作,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3)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射频原理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以上,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在商品贴上电子标签后,可以从生产、销售、配送、回收的各个过程对其进行跟踪管理。
(4)GIS和GPS技术。GPS可以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多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铁路运输管理以及军事物流等。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
3.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的现状
通过高校的实践教学,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然而,一部分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效果,无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课程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这种状况着实令人堪忧,下面列出了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的容易出现的几点问题:
(1)网络环境建设不足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实验教学需要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目前,很多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的网络运行平台配置不足。
(2)硬件部分配置单一
随着近年来对物流专业的重视,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的计算机硬件配置较高,但是整齐排列着计算机的物流实验室看上去和计算机机房并无区别。很多物流实验室里与物流相关的硬件部分配备严重不足,目前依然有很多物流实验室没有配备条码和射频识别信息采集设备、POS硬件设备、电子标签等,不能进行物流相关实验项目的“物流实验室”就等同于“计算机机房”。
(3)软件系统建设不足
由于物流软件价格比较昂贵、学校对物流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导致物流软件在高校实验室的普及率很低。一些院校只能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免费的、试用版的不正规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教学。这些软件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实用性较差。此外,由于物流类软件的保密性较强,很多学校自主开发物流软件的难度大。
物流软件方面的严重缺失导致整个实验平台不够全面,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综合性的物流领域人才的实践教学目的。
4.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的建议
普通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实验室的建设进行认真规划、确定投资规模、选择设备与软件以及相关资源等。因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针对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普遍落后的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物流实验室的规划
物流实验室可划分为多媒体教学区和物流场景实训教学区。如果学校实验室场地有限,也可以把两个教学区分别放在不同的实验室中。多媒体教学区可以进行案例教学以及软件模拟实训,物流场景实训教学区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动手操作的实训平台。
(2)网络设施的建设
单机软件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应建立局域网,实现联机教学。也可通过Wi-Fi无线网络组成无线局域网,即可以减少网络布线,又可以便于以后的扩展,接入各种无线设备等。
(3)物流实验室实训区的建设
对于国内普通高校而言,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是以物流仿真软件为基础,搭建物流模拟平台,再配上部分硬件设备如电子标签等,通过物流流程和物流技术实现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等多功能的活动。模拟仿真系统除了需要考虑所选物流设备和软件的实用性、先进性、通用性之外,还应注意设备硬件和软件的匹配,最大程度地加大物流实验室的实训特点。
并且,高校应建立物流沙盘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物流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生进行备货、运输、仓储、物料搬运、配送、订单履行、物流网络设计、存货管理、供应/需求计划、外包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确定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
此外,将物流软件与ERP、电子商务软件等模块进行有效集成,拓展物流的业务范围,使学生对现代物流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4)学校内资源共享
很多学校有以自动化设备为核心的实验室,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立体库存设备等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可以考虑作为资源共享给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使用,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5)校企合作
为了使物流理论与实践更实际地结合,除了需要物流实验室的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外,校企合作也是物流专业发展的趋势。高校定期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调研以及实习,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的了解,便于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更直接、深刻的认识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
5.结语
由于当前物流业快速的发展,高校需要不断地保持物流实验室的先进性、实用性、方便性、可扩展性,建立综合性、开放式的物流实验平台,提供新颖和独特的实验教学内容。物流实验教学应以教学计划、学科发展为基础,保持专业特色,充分考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变化,使学生掌握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服务社会。(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傅培华,朱安定.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探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2,(1):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