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家综合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

第1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 技工院校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174-01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技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技工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为国家、企业培养出具有良好人生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心智成熟的复合型技术工人。

1 全面引导,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传统的技工教育观念一直是以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为目标,挤压了其他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这种教育思想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身对综合素质的认知,误以为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了,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也必须是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这一点是职业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应该忽略的一个问题。技工院校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性”“技能性”上,应该说体现了自身办学的特色,其总体方向是不错的,但是要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办学主体要根本上认识综合素质对学生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办学者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更新,有意识才能引领行动。

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师资,有些院校的配置也十分薄弱。这种状况并非此方面的人才短缺,而是由课程设置、办学思想决定的,学校在人才引入上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综合学科的教师只是个点缀,有些综合学科教师甚至会产生一种得不到重视,位低一等的感觉。所以,吸引和培养综合素质教育人才,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其他学科的课程留有余地。当然为保证专业教学的时间我们也可以采用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补充综合知识教学不足的缺陷。同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班主任、综合课教师的工作要求,应在技工院校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各任课教师也应学习素质教育概论,了解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法,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实施道德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素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技工院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3 强化日常管理和改善教学方法,建设素质教育落地工程

3.1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干。

3.2 疏导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细腻有条理的疏导,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实现以心换心的交流,从而调节教育者的教育步伐和教育手段,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当前技校生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由于社会及他人评价产生的自卑心理,长期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冷遇,使许多学生的人格意识薄弱;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心理焦虑等。尤其是当前的用人制度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技工学校学生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所以学校要注重学生感情的疏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3 教学方式的不断进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通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这要求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全方位能力,不仅是有一个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要有谋求发展的能力。因而,学生的一专多技、创新能力成为职业能力素质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教会学生,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能力之后,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才能更快适应自己的岗位,并利用这样的能力做出新的创新,从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推行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炼.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

第2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39-02

1996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此后,在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高职教育也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几年来,高职院校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了全国高职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时期,这是高职教育在不断探索、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

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在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不容忽视。国家教委早在1995年就开始在部分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批全国示范性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1998年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首批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不久,高职教育工作者们就意识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做了很多尝试和改革。当前,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人文素质的含义及现状

(一)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是什么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给出了很多定义和解释,在理解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看法,我比较认同以下观点: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表现出一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人文素质首先包括人文知识,比如历史、文学、法律、艺术、道德、语言等知识;其次包括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如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真理,拥有科学求实的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当代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再次,还包括一些偏重于人文方面的综合能力,也叫人文能力,比如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等。

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其领会人文精神、掌握人文能力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的职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十几年来,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围绕“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目标,对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就业效益等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促进了高职院校极大的发展。然而,老师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在校学习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内,一边忙于应付专业课的学习,一边忙着计算机、英语等各类资格证、上岗证的考试,再就是到处打听联系将来的就业去向;学生们的技能水平是在不断提高,时常听到高职院校学生举办各种技能大赛的报道;但同时也能感觉到,多数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是他们获得更好专业成绩和成为更优秀的职业人才一个制约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人文素质有待于提高。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身心发展逐步成熟的人生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具备认识和分析辨别外界事物的能力;社会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要有适应新环境、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需要学生具有风险意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经济发展日益社会化和全球化,学生要有更好的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需要大量优秀人才,我们的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责无旁贷。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能更好的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说: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也包括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无论偏废了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第3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艺术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责,以往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初入社会时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高职院校顺应社会的发展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将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要只是僵硬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除了必修的艺术课程外很少会接受到艺术教育,致使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为匮乏,且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忽视了艺术教育,课堂上的一些陈词滥调模式化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得到学分才选择艺术课程,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自己并非艺术类学生没必要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只要把专业知识掌握了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的实际价值,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以至于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为得到学分的学生消极应对,致使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参差不齐,当下我国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问题并不容乐观。

二、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艺术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促进师生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以期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发散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对其综合素质的影响

艺术教育自古便有,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美育的国家,像古代教育中的礼教、乐教,后学校越发重视学生的“美育”工作,前辈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越发重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教育,学生也希望在学习生涯中可以接受艺术熏陶,教师更是看到了艺术教育的深层教育意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学生能够净化心灵,自觉运用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推动社会稳步向前运行。近年来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实际素质与市场需求未能达到一致高度,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由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审美鉴赏能力等几方面组成。开展艺术素质教育,便于学生培养群体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便于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实现自身与团队共同进步,避免恶性竞争事件的发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陶冶心灵,升华群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便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避免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只会套用书本知识,禁锢思想,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容易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填补了他们在逻辑思维中的漏洞,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于开发人们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贡献力量。学生接受艺术素质教育,能在艺术熏陶中明白其中的内涵,净化心灵,明辨是非,远离低俗情趣,因此该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感化作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的实际意义,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说教式的灌输,并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参与中,在熏陶中有所感触,“知善恶、识美丑”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之际,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其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同时也承担着学生艺术素质、文学素养、职业精神培养的多重责任。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愈发重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下市场环境愈发复杂,学生在日后工作中会遇到多种诱惑,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达到一致的高度,促进就业,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冠.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影响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43.

第4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进;创新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思想道德品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要想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又可以称之为文化素质。1998年10月,国家教育部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讨会议,这也就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正式启动,经过了15年的实践过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加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不与社会脱轨。但是,在文化素质教育15年的实践中,明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与反思的。本文根据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进与创新的策略。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改进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为了保证当代大学生不与社会脱节,能与国际接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势在必行。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了能够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首先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也就代表了传统的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需要创新与改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以培养大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体系,从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我国几千年来遗留的宝贵财富就是构建这一体系的主要手段。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是现阶段社会与人才的主要矛盾,透过表面看其本质,就是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不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民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具有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将其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很多高等院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学分制就是明显的改革,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拿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进行了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的改革,非中文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同时还有几十门供学生选择的选修科目,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课时量不足,选修课程人数不够,课程教材不适合等等。

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同样需要改革与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对非中文专业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大学语文》,而在这本教材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诗词与古文方面的拓展,虽然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但这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需求,当学生走向社会时,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还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进与创新的策略

社会仍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为了保证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大学生文化素质又是综合素质的前提与关键,那么如何对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当今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工作重点。

要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对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诗歌虽然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品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适当缩减文化素养课程内容的诗歌部分,同时要在课程的内容上增加名家作品,锻炼大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其次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在学校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灌输,但是一旦面临就业困难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的选择,很多学生会出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情况,用人单位虽然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更注重的是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有很多的硕士与博士毕业后,在求职信书写方面就能看出问题,格式不规整,求职信的特点无法突出,没有针对性,用人单位很难从求职信当中判断其实际能力。再次,现今社会的交往当中,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口才是最重要的,是人们智慧与能力的体现,好的口才也能够让人们之间相处和睦,心情愉快。如果一个人不能将准确的信息传递,那么就会给工作带来影响,甚至可能会给单位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比如说,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进与创新的内容。

最后,就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牢固的掌握,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培养出的人才才是真正为社会所需要,而不是仅仅只会“纸上谈兵”。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我们能够通过大量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来历练学生,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和国家强大的希望,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在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上,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教育理念的提高与创新,重点应该落实到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只有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保证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11-12

第5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当前问题;对策研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学教育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和需求,面临着新的改革挑战。中学美术教育对发扬和传播美术文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功能并不是一般教育能够取代的。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中学美术教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发展中学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国家日渐强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也越加重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飞速,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学美术教育的推行是知识经济时代与我国教育发展以及人的自身需求共同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使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对美术文化的发展传播具有十分必要的作用。中学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中学美术教育的基本素养教育,中学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坚实力量,其综合素养不仅代表我国形象,而且直接影响我国民族发展、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学校教育中,中学是我国人才成长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

二、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从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美术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由于在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完善及发展。社会盛行的应试教育是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直接阻力。当前中学均开设美术课程,但身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和家长都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学生升学率,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和升学上,一切为了应试教育。从而忽视了中学生美术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这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改革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美术教育改革不可避免。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对美术的热情。

三、中学美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促进美术教育发展。首先必须要明确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兴趣对学习美术十分重要,中学美术教育不能只注重专业技术的提高,忽略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主动积极地投入美术课堂。二是改变教师授课方式,给这中学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师的授课内容大致相同,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缺乏创新。教师主动性差,课堂气氛冷淡,教学过程中,未把学生该掌握的内容讲透。改变这种现状,要求中学美术教师要在教学之余认真备课,扩展知识内容。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多准备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视频,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多接触有关美术教学的方法和理论,善于创新教学方法,解决目前中学美术教学问题。三是加强在多媒体环境下的美术素质教育。新媒体应用教学是独立与课堂之外的网络教学。学生能够在新媒体中了解掌握更多的有关美术的知识和事物,利用网络扩展自己的美术知识。新媒体教育指导学生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资源,学会享受大众传媒资源,有助于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积极主动学习美术。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相关资料更直接的了解什么是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相较于传统教学,新媒体教学的信息更加复杂多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美术教育服务。四是国家要注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让学生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国家应重视中学美术教育,通过美术教育,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审美鉴赏、认知能力、内在品格等。要充分认识到美术对人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影响。美术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鉴赏的技能,而且对发扬和传播我国五千年来的美术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一般教育学无法替代功效。

总结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取得很大进步。在学校教育中,中学是我国人才思想成长完善的重要阶段。我国要把握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探索美术教育发展之道,进一步推动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工作全面深入,提高中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为适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旗.构建素质教育下的中学美术教师的素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薛雯波.信息技术与中学美术课程整合的实践[J].科学大众,2009(02).

[3]于涛.中师美术鉴赏课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李群,邓子平.高中美术欣赏课“网络五段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J].中国美术教育,2001(05).

第6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前言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在历史的学习中不断发展进步、思想品德、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均有所提高。以往的传统教育为应试教育,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分数不再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准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1.在明确历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的前提下设计教学

历史教学的意义是让学生对历史有所了解,尤其了解我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是要围绕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展开。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这部分的教学,是让学生认识人类的起源,增强民族自豪感,掌握教材中历史事件的人物、事件以及地点等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则要围绕这主要的目的和意义展开教学,从而避免毫无目的的扩张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进展等。教学设计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总结分析能力和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件的思维能力。

2.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组成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组成,只有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教授知识。比如部分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仍过分地看重学习成绩,进而将学生分成“优等生”、“差生”区别对待,比如对学生的地分数进行当众的批评、“差生”问问题时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样的话,从而使得被归为“差生”的这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毫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对于被归入“优等生”的这部分学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这部分学生受挫能力低、高分数低实践能力等,这均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的发展。还有如果老师没有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就不能更好地为学生解惑进而打击学生得求知欲和对老师的信任等等问题。教学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素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十分的重要。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要实现这一点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使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对学习课题展开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这种搞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友谊,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能力。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个模块的教学中有大量的知识点,及时将每个章节分成多个课时进行教学仍然有很多内容不能多于深入的探究,只能简单的讲解便转入到了重点知识的讲解分析中。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展开小组学习模式,可以将课堂上没有详细讲解的不同知识点安排给各个小组,比如由小组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图书了解该知识点的内容,之后再利用历史活动课的时间进行小组之间的成果分享。

4.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7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护理模式 综合素质 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要求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给予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个方面的护理。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护理教学中应加强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

1.加强护士综合素质培养的依据

1.1 护理工作的作用日益重要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在病人康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某些疾病中护理起到的作用甚至和治疗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在以往的观念中,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方法是执行医嘱和护理常规。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这一新的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病人的疾病本身,而且重视疾病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心理及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它的提出将促进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在这一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人们认识到医护双方是合作伙伴,护理工作的方式是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这就真实地体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1.2 护士的心理特点

护士正处于青春晚期(17―20岁),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强。教师在进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有助于护士拥有丰富的联想和向纵深发展机会;才有助于护士对问题全面、正确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决;才有助于护士智力及非智力的共同提高。这样既可以满足她们认识和情感的需要,又可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

2.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护士素质教育观念

回顾护理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在护士素质教育中有三个误区值得注意。第一,护士素质教育简单化。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仅仅是开设一些与素质有关的讲座式课程,如护士的仪表、举止、语言等。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简而言之,是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品格修养、功底或发展的身心基础,从结构上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可见护士素质教育是全方位、全时空的。第二,是护士素质教育片面化。近年来,在护士素质方面,时而强调业务素质,时而强调心理素质,把护士素质割裂开来,以偏概全,以某一方面的素质替代人的综合素质。实质上,素质是人的体质、性格、气质、知识、品质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因此,如果只重视某方面素质的教育,难以培养出较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第三,是护士素质教育局限化。考虑学生的个性因素较少。学生各自的特质差别很大,入医学院护理专业的原因及对护理工作的看法迥然不同。因此,在录取护士时,应尽量优先录取热爱护理专业的学生,以稳定护理队伍,提高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护理人才的成功率。[3]

3.在护理教学中加强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

3.1 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

思想素质是根本,是当前影响护士发挥作用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护士素质教育中,应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护士的两年理论学习期间,注重在护理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护士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培养,护士要具备较高的慎独精神,正确的道德行为,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能够正视现实、救死扶伤、廉洁奉公、实行人道主义。

3.2 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

护士除必须掌握护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为适应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养成正确的审养观,培养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文化素质是基础,提高文化素质符合社会的实际,有助于护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思维能力、业务素质。由于护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偏低,加之中专护理教育偏重于业务技能的培训,因此文化素质教育一直是护理教育的薄弱环节。护士的文化基础不宽厚,限制了今后的发展,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处于被动地位,发达国家把护理教育放在大学进行是很有道理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护理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纳入高等教育,因此,对护理专业应增加文化基础课学时。可根据学业生的不同层次,开设文学写作、医学哲学、美学等课程,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授课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搞好护理专业的文化建设,在有限的条件下,使学生文化素质有一定提高。

3.3 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

南丁格尔说:“护理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现代护理专家说:“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护理的艺术性,在于护士通过自己的形象表现出专业的独特的美。所以,护士只有对护理本身不断地学习、练习、领悟、尊重和理解,才可能不断地丰富、完善自我,从而在社会中树立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

3.4 加强身心素质的培养。

加强身体素质的培养。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特殊的工作,这就要求护士具备健全的体魄,精力充沛。所以要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健康的食谱,追求合理的营养,并积极开展健美操、韵律操等的运动与比赛。另外还要护士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规律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4.加强护士综合素质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护士的综合素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如何在护士的心理不成熟,在校学习时间短的客观条件下加强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笔者在教学中收到一定效果,但还需深入探讨,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4.1 加强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抓住她们的心理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贯穿护理教学过程。首先,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医院实习等让她们切身感受一下护士素质的美与重要性。其次,通过学习,提高她们对护士素质的认识。最后,让她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练习,让这些素质逐渐具备在自己身上。

4.2 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采用诱导的方式。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尤其是基础护理学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她们良好的素质最能诱导学生产生美感,进而不自觉模仿,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模范诱导作用是不容忽略的。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

[2]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5.

[3]丁言雯.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4]马培芳.美育基础知识[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8.

第8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高学生;综合素养;责任意识

G633.95

一、职高学校培养学生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在逐步的开展和深入中。我国对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减弱,在新型教育模式下,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并逐步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较小,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学生的课堂效率普遍偏低,教师水平较弱,上课不爱回答问题,走思现象严重。另外,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与老师沟通能力较弱,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应加大对学生的管理,才能使得学生能够认真积极认真的思考自身所出现的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职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的更新导致与原始脱轨

如今的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新教材使用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创造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新模式,并且以此来适应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但是殊不知旧版教材的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最基础的经验和指导,所以说新教材的利用并没有达到政府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没有发挥其有效的教学作用。所以说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一点点的来改正,这样才能让教育事业才会发展的更好。

2.教师教学注重教材忽略实践

教师在进行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对教材的过度重视往往忘了在进行备课时穿插需要学生自主进行的理论实践,教师只把备课的重点放在教材的分析和讲解上,却没能了解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主进行实践和研究。教师的这种备课方式,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充分理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教师十分注意并强调学生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并没有出现理想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3.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低

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时感觉枯燥无味、复杂难懂,这固然是学生对与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习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开始时就对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之后就会在遇到复杂难理解问题的时候一味地持躲避和退缩的,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缺乏自主探索和的勇气和决心。所以说只有避免高中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低的这一主要问题,教育事业才会在发展过程中更具有魅力。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做法

1.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

没有生命,哪有教育?对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该深刻的体现生命观教育的一系列感悟,应该让学生积极地树立生命至上的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导学生爱惜自己,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努力使学生自身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和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素|和专业的技能。

2.高职学生应正确树立生命观和价值观

在高职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例如:责任意识的缺乏,对感情问题,就业问题和学习问题的消极对待,对生活生命的无视和不珍惜,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面对自然灾害没有自我保护能力,遇到挫折一蹶不振等等。最简单基本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责任都有在一些学生身上体现,使之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伤害和意外。在许多人为之惋惜的时候反向思考,受到了高职教育的学生,面对危险,没有防范之心,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也说明高职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疏漏和弊端。因此,应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树立自我保护能力。

3.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使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应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现阶段的高职学校的教育观念和生命观念。建立健全教育的章程和准则,以为学生的生命教育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综合素质为发展目标,对管理实行人性化,服务化,标准化。是学生的生命情怀得以释放。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生命至上意识,热爱自然,以积极饱满的态度对待生活。

4.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学校中,教师扮演着传递者的角色,学生的许多意识和能力跟教师的能力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职学校的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生命安全的意识,以身作则,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和生理的平台。增强自身教育能力,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为其营造舒适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和学生积极地进行交流和分享,例如:人生感悟、生活经验、如何进行生命安全的防范、怎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这些都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例如:专家讲座,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专业考核,职业测评。

5.增加教育课堂的开设时间、数目及方式。

高职学校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建立综合教育的课程。所以说,高职学校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它是于专业技能和身心健康发展于一体的综合学校。在这之中,首先可以在现有的政治课程中增加生命教育课程。其次,按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制定一些关于生命安全的选修课程,使专业系统的教育知识和应对生活的能力得到掌握和提高。也可以在其他的有代表性的课程中穿插生命安全知识,使之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总结:在现实生活中,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在高职学校的教育中,对于生命观的理解与普及更是重要。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只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要重要很多。

参考文献:

[1]赵赞民;构建内涵丰厚的职高素质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04期

[2]郑金才;职高教学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14期

第9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考改革 综合素质评价 乡村教育 困境 机遇

继教育部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之后,被称之为新高考改革配套措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相继出台。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已经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然而,基于我国乡村教育的现实情况,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缺乏适宜的环境,必然会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

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个性、扭转应试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还存在着诸如评价体系不健全、传统教育文化制约、校园环境缺失等问题[1],但是这些问题是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

1.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自从1999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上层就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科学评价方法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确保高校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出了多项指导意见和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较为宏观,在全国范围内往往缺乏现实可行的具体范式。所以,《意见》对高中生的素质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对评价内容、评价程序、组织管理方面都进行了规定,能够发挥其在素质教育领域的导向作用,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2.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旨在对基础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改革[2]。然而,受我国教育基本情况的制约,新课程改革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与困境:首先,应试教育传统根深蒂固,是新课改面临的根本性阻力,任何脱离考试的教育理念与方式都缺乏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其次,国人在教育领域的功利心较强,追求功名与成绩的心理是新课改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的。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意味着综合素质发展能够在升学考试之中发挥作用,适应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诉求,新课改具有了生命力。

3.是提高人才素质,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层面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能够借助于高考自身对于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职能,提高学生发展自身素质的动机。在单纯以考试为主的高考体系之下,发展综合素质往往“无利可图”,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无论是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高校选拔优质的人才都受到限制。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人才素质提高、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教育在此趋势下的困境分析

由于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条件,乡村教育必然会受到冲击,陷入困境之中。

1.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环境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以及实现了义务教育免费,乡村教育得以加快发展。但是长期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况且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又是以城市学校为导向的,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缺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环境。

(1)学校环境

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乡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滞后,城乡学校在校舍、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必然会限制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全面发展。

(2)教师结构

《意见》规定,对学生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意味着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促进学生这些方面素质发展的师资条件。学校的师资结构必须包含品德教师、学业教师、心理和体育教师、艺术类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五个方面。但乡村学校师资不充裕,结构性短缺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艺术类教师和社会实践教师十分缺乏,导致乡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

(3)校外资源

乡村学生由于生存的社会环境限制,校外时间的安排往往十分单一。以艺术素养为例,乡村学校之中缺乏此方面的师资资源,校外也没有相应的艺术教育机构可供选择。所以,乡村教育在校外资源方面的短缺也成了乡村学生综合素质领域发展环境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2.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乡村教育受高考的影响更为严重,应试教育风气更为盛行。过去,高考的竞争是单纯的学业水平的竞争,能否考上大学以及名校都以高考分数为准绳。在这种体制之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并不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乡村学生能够通过刻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现实之间的差距。一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之中,单一的评价方式必然向多元进行转化,意味着以分数为基础的高考录取机制的部分解体。这种新形势对于乡村教育,将产生革命性的冲击,新形势与旧理念之间的冲突必将长期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盛行及其必要性导致乡村教育很难接受综合素质发展的理念,而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又要求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这种新旧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一定时间之内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城乡教育公平受到冲击

在高校录取制度从一元走向多元之后,城市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的道路变得更宽,特别是通过保送生制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进入大学的学子中很难见到农村学生的身影。近几年的报道显示,我国著名高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明显下降。这也说明了一个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校录取多元化的今天,乡村学生在“不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改革形势下将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虽然像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向农村地区考生倾斜,但这也反映了农村学生已经在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处于劣势。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使得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乡村学生考入大学之路变得更加狭窄。

(2)乡村教育在此形势下的机遇分析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变自身存在弊病的一剂猛药,也是乡村教育实现自身转变的一次机遇。虽然这种趋势给乡村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对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十分不利,但是乡村教育要实现发展必须正视这种改革带来的阵痛,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将促使乡村教育转变应试教育理念,走向素质教育,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注入内部动力。综合素质成了高考评价的一个项目,意味着其成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的一个方向,也就成了基础教育培养的方向。乡村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也就有了自发变革的内部动力,必然会谋求创造环境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内部机制。

其次,农村教育获得了发展素质教育的外部推力。高考录取制度的转变必然会促使农村学生家长、社会其他力量推动农村教育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然会促使农村家长想方设法提高子女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给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转变以应对高考形势的转变;一方面,农村家长会加大对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在乡镇开办一些培训班。

总体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被视为一种促进乡村教育转型的“倒逼机制”[4],即通过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来促成乡村教育进行一种革命性的转变。

三、基于乡村教育现实的应对策略

改革必然面临局部利益的调整,农村教育在改革的形势之下受到冲击也是无法避免的利益调整,是教育发展的大局使然。教育部门必须发挥导向作用,制定适宜的政策,帮助乡村教育走出困境,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我国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乡村教育也必须在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大势之下化冲击为动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造综合素质发展环境,追赶城市教育水平。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乡村教育之所以在新高考改革下受到较大的冲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教育二元体制的存在。教育改革往往以城市为导向,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更适合城市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适合城市学生的评价标准又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所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解决乡村教育困局的根本道路。

具体而言,需要实现城乡教育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领域的一体化。其中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硬件一体化,提高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各省市应该根据城市一般公立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统一的标准,为乡村学校建设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设施,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硬件基础。教师队伍一体化是软件一体化,重点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艺术类教师)。经费投入一体化是保证,无论是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必须以强有力的财政制度作保证。

国情的变化,特别是经济上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不再需要在教育领域集中资源、区别发展,意味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现实的、可行的。乡村教育只有在设施、师资、财政上的劣势得以解决,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学生素质、实现教育公平。

2.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

城乡教育一体化只是给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环境,并且这种一体化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还需要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来应对城乡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所以,在设计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策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足乡村实际制定评价标准,任何脱离农村实际的标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是他们能够有条件实现的。其次,这种标准必须是符合社会主流的,符合社会、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乡村学生未来发展是有利的。最后,这种策略必须有利于缩小城乡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差距。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参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习中设置对学生有难度但是通过引导可以解决的学习任务,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样,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制定对农村学生有一定难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会更有利于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必然会涉及到局部利益之间的调整。乡村教育在此改革之下,无论是旧有的教育体制受到冲击,还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扩大都是无法避免的改革阵痛。只有勇于面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抓住改革的机遇,乡村教育才能破而后立,转变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完美转型。

参考文献

[1] 赵利萍,周先进.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的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2]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06(5).

[3] 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