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社会经济形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经济形势

第1篇: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一、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

新型集体经济是对传统集体经济的突破,产权明晰,包括多种新的实现形式,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为主,融合合作制与公司制管理模式,凭借劳动和资本分享企业收益。劳动者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些传统的集体企业通过改革改制,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展现出新的活力。

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特征

1、企业是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体

企业全部或多数职工既持有本企业股份,又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强调以职工持股为主体,其持股比例为本企业全部资本或占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地位。一些企业采用股份的形式引入企业外部出资入做股东,这种企业产权主体的设置,改变了原有企业资金制度单一内生性,拓宽了企业吸引外部资本途径。在组织形式上,自愿组合,自筹资金,民主管理,自主经营,集体积累,按劳分配,入股分红。在联合的基础上确立了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实行个人所有,集体占有。

2、劳动者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本企业具有控制权

劳动者资本之和在企业产权结构中占有相对控股以上地位。在产权制度上,逐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通过控股和企业章程规定取得对企业控制权,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大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按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决定企业经营投资计划、选举高管人员,审批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项。

3、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形式主要体现在支付给劳动者工资和奖励、按劳分红上,依据劳动贡献决定。按资分配体现在各方股东按其股份分得红利,也有一些企业把劳动技术等要素折成股份的,这部分名义上按股分红,实质上仍是按劳分配。职工具有股东与雇员的双重身份。在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取得劳动分红、股金分红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益。建立了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新型劳动关系。

4、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区

主要在资本结构上加以区别。新型集体经济出资入主体是本企业劳动者,劳动者对本企业有经营控制权,而国有企业出资人是国家,国家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授权,任用经营者,企业盈亏是国家的事,职工不具有控制权。而在私营企业中,不允许劳动者入股,或投资者不一定是劳动者。这些与集体经济主要由大多数劳动者共同出资共同劳动。企业不是少数人所有,而是多数劳动者所有的特征有根本不同。

5、与传统集体企业区别

所有权形式,由单一共同共有变为明晰到人,按份共有;人事及决策权由上级任免决定变为职工以股东身份决策;分配上由按劳分配变为按劳与按资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制度。企业治理结构由单一集体制度变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多种实现形式;企业地位由政府管理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三、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有: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集体共有和按份所有相结合,集体共有为主的集体企业;由职工股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由集体资本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劳动者个人资本为基础的合作制企业;其它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特征的各类企业。

新型集体经济的产生始于传统集体企业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初期大都以股份合作制改造为主,并在股份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有集体资本参加的有限责任制、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公司制企业。这些企业吸纳社会资本,与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发展成为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各类新集体经济大量涌现。

四、新型集体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符合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它作为市场经济,要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由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新型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而这种公有制经济有明晰的产权,产权结构趋于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化,机制市场化,同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是竞争的关系。因而有追求资源配置合理性和资源利用充分性的内在机制,容易与市场经济融合。

1、新型集体经济本质特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型集体经济实行“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相结合”及“个人所有,集体占有”的产权制度,其财产在价值形态上可以量化到劳动者个人。但在实物形态上不由个人支配,而由集体占有和支配,在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将企业共同共有与劳动者按份共有结合起来。这样的产权制度使所有者真正到位,解决了传统集体企业终极产权不到位的问题。

新型集体经济是“民有民营民享”的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它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劳动群众,是一定范围内劳动群众民有民营民享的公有制经济。新型集体经济确立“民本经济”的观念,不同于传统集体经济经营活动由政府决定,经营者由政府调配,企业用工由政府安排,排斥个人所有权的二国营模式。

新型集体经济突出了集体经济民本位的特点。首先,在产权上以投资的劳动者为主体,实行民有,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其次,在经营形式上实行民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确定经营者的产生方式,自主决定企业的用工制度,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第三,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劳动者通过股东会参与企业管理,通过直接持股和间接持股等形式。行使股东权利及其它民利,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第四,在经济利益上实行民享。职工在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企业的投资享有收益。第五,在经营风险上实行共担。

这种新型的集体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体现了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2、新型集体经济符合我国生产力现状及发展要求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生产的社会化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这种变化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型集体经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把单个的资源(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既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体现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又在生产关系变化上体现了公有制的特点,一方面,集体资本参股控股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共同共有财产具有直接的公有性质;另一方面,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劳动者个人投入的资金转换成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以法入主体形式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转变是向联合生产方式的转化,符合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化方向相一致。

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是我国的重要国情。新型集体企业是自发形成的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企业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专业化的社会大生产。新型集体经济具有兼容性。能在各种行业中发展。同时独立自主性强,既有主动联结现代产业链,进行协作配套的能力,又有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的机制。由于集体经济量大面广,遍及城乡各个行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宪法》中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新型集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有经济分布过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随着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国有经济将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骨干企业,对一般性行业将逐步退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只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积极向各方面渗透,大量进入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才能增强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填补国有经济退出份额,才能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否则公有制经济就失去在国民经济中主体地位。

4、新型集体经济与我国促进就业。共同致富的基本国情相符合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就业(创业),才能摆脱贫困,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多种经济成份、多种资本的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能提高创造社会财富的效率,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新型集体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集体资本控股或劳动群众有控制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型集体经济具有把劳动群众的个人资本融合为公有资本的功能。劳动者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享收益,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正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5、新型集体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对微观参与主体的要求

经过改革,新型集体企业不再是政府附属,摆脱了二国营模式,产权清晰,通过资产量化,经济补偿金转为股份。鼓励职工投资人股,吸收社会人人股,对外合资合作等措施,实现出资人到位,产权结构也逐步多元化。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依职责规范行使各自权利。随之配套产生新的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制度、管理和决策制度、对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各项岗位考核制度等,都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企业作为法入主体,在市场中有竞争发展的动力。经营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盈利自身受益,亏损自行负担,与其它性质类型的企业是平等竞争关系。

6、国内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证实了其与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

一大批传统集体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变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较好。例如,白山喜丰公司原为集体企业。2003年企业进行改革,把净资5584万元量化折股,法定代表人占公司总股本13%,公司高管人员占9%,公司一般管理人员占13%。职工占12%,退休职工公益股占10%,职工平均每人量化2万元,其余为吸收社会自然人人股。随后,公司又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现在职工是企业持股主体,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重大决策由职工占大多数的股东大会决定,公司实行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后,还按股分红利。公司2004年销售4亿。产量3万吨,利润3千万元,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当前数量庞大的厂办集体企业和国有中小企业正在进行改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量化现有资产,吸收职工入股,变为新型集体经济。

7、国外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特征各类企业得到了广泛发展

资料显示,集体性质的经济在国外也有较好发展。如西班牙蒙德拉贡、英国工业共有权运动、美国职工持股计划、加拿大合作社、日本农协等,目前,合作性质经济已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类合作社的社员数亿人。在农业、工业、流通、金融、保险以及各种服务业都出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西欧、北美许多国家80%以上的农场主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丹麦的奶制品90%由合作社经销,荷兰合作社销售的花卉、水果、蔬菜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实践说明,在发达国家,集体经济也是有发展空间的。它适应市场制度与生产力发展。

综合上述,新型集体经济在产权和治理结构上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又保持了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实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新型集体经济的存在是促进就业,共同致富的需要,是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新型集体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对企业法人主体、竞争主体的要求。大量改革改制发展起来的新型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市场环境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现在我国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适合改革成为新型集体经济。将来还要有一部分中小个体私营企业在面临生存危机或无法扩大生产时,发展成为新型集体经济。

第2篇: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近年来,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石景山区先后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关村石景山园在积极创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积极探索战略转型新模式

去年,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区县,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编制出台了《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加大规划引导。今年,区委区政府召开了2011年经济发展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进大会,并密集出台《关于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实施意见》以及《石景山区促进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石景山区常青藤高端人才集聚区管理办法》等多层次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在用好用足国家、市级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构建完善的区级配套扶持政策体系,重点强化财政资金扶持、税收奖励、成本补贴、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区政府设立了“石景山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首年资金金额3亿元,以后再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促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综合利用财政、税收、土地等各种政策,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入服务领域,促进服务业活跃发展。谋划了一批包括创意总部园、银河综合商务区、中国动漫博物馆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研究筹备了36个具有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我区积极探索适合首钢新区建设的开发模式,以首钢工业区转型带动试点区建设。支持设立由首钢作为发起人的“北京服务・新首钢”股权投资基金,计划3年内募集100亿社会资金,首期10亿元已经到位,重点支持西部地区服务业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同时,“十二五”时期,市政府用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40亿元,这些都将重点用来支持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

为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石景山区积极发挥产业资金引导作用,加快项目推进,按照在建项目保进度、拟建项目促开工、后续项目抓前期的思路,建立项目建设、启动、推进、储备滚动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平台,建立完善服务业企业个性化发展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现有行业中介联盟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行业中介组织体系。到2015年,石景山区将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将达到70%左右,服务业吸纳就业比重将达到7成以上。

加快建设“国家可续发展实验区”,牢固树立战略转型新理念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科技部会同发改委等国家19个部委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去年,石景山区正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此为契机,石景山区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委区政府和首钢总公司联合成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石景山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了《关于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将石景山建设成为文化娱乐休闲的品牌区、传统工业转型的示范区、特色科技产业的集聚区、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区和社会功能完善的宜居区5个主要目标。区政府设立每年5000万元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投入,引导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

以可持续理念引领区域转型提升,石景山区正全面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如今,实验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长迅猛,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2.7%提高到2010年的55%。科技创新更加深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石景山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荣获“中国改革十大低碳示范单位”称号。空气质量连续5年持续改善,到2010年,达标天数已达到247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6%,城市环境卫生综合考评保持全市领先位置。

与此同时,石景山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5大主导产业,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CRD特色产业体系。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石景山区全力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依托西山汇新媒体产业基地、国际创意谷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针对首钢新区的建设,石景山区建立起和首钢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石景山区新首钢投资服务中心的作用,完善支持首钢配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加速打造战略转型新支柱

中关村石景山园作为石景山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特色鲜明,园区企业主体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是文化创意企业,成为中关村“一区十园”中的文化创意特色园,初步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

随着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风生水起,如今,石景山区正在全力打造“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的品牌形象,中国动漫游戏城在稳步建设当中。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石景山区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纵深发展,重点推进新能源高端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现代金融、旅游休闲、商务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

第3篇: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两型社会;集束城市;生态城市;九华

Abstract:In December 2007,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ity Group“two-oriented society”(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pproved by the State. Two types of society that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societ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 two type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area, shoulders an important historic task. Is located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Jiuhua Riverside Metro urban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target region. Jiuhua and Changsha big butt Hexi District, caused by the pilot of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thought, in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from around the connection area Jiuhua research planning, in order to cluster in urban and eco-city concep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types of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some methods used to express the thinking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Two types of social;urban cluster;ecological city;Jiuhua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77-03

1前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长株潭城市群继浦东、滨海新区、重庆之后成为第四个获此特殊政策支持的地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型主体、环境友好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体系、环境友好型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型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九华概况

九华经济区作为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是未来湘潭主城区的重要组团,东临湘江,南接湘潭市区,北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交通区位优越,上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潭西线高速纵行南北,并设有湘江千吨级航运港口(图1)。自2003年湘潭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启动九华经济区建设以来,现已形成十余平方公里建成区,以汽车、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具备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

现实的发展,铸就了九华人的骄傲,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九华经济区达到了一般园区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达到的水平。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区陆续引进了台湾联电、韩国三星、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吉利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吸引了400多亿投资,建设面积达到10km2。

1.2两型目标下规划理念的转变

新的发展背景与诉求,要求从规划引入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人为本,引导城市、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图2)。

2集约用地理念

2.1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全局和长远。从20 世纪80 年代算起,我国已经进行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两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理念上都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更没有真正地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2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西方国家真正称为“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或近似称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外延要比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小得多。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是县市一级的规划或者是城市规划的代名词。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念还是值得借鉴参考的,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念,该理念是在欧洲可米尔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精明”(smart)的内涵,强调的不是将土地保护发展孤立或对立起来,而是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其内涵就是一项将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促进更加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选择,通过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将居住、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并将开敞空间和环境设施的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精明增长”理念在设计原则上的体现,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以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特点的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典型代表是“新城市主义”( NewUrbanism)和“公共交通社区”(TOD)等。

2.3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2.3.1九华用地现状

通过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基地的坡度坡向(图4-5)进行分析发现,基地65%的用地坡度小于8°,坡度小于15°的占85%以上(表1),总体地形相对较平坦,有利于新城的整体开发。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分析评价,规划将用地分为不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三大类。基地地形总体上形成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楔形谷地,现状主要为农田、耕地,以及零散的水系。

2.3.2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集束化的城市中心布局也符合九华滨江新城的区域定位,九华经济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其发展有如一双手,一只代表长沙、一只代表湘潭和株洲,南北对称,两手汇聚,区域的发展能量集聚于新城中心,共同托起九华这颗长株潭地区的绿宝石。主要功能集束以工业区为起点向湘江发散,符合九华经济开发区由内向型集中向外向型发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依据功能集束形成的中央城市格局也将进一步整合规划区“山水合城”的生态特质,形成面向湘江开敞的城市空间框架。主要功能由西向东发展,契合了九华由现代制造业向生产业,再向消费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逐步发展的态势(图6)。

在以上三个主要功能区的基础上,未来的滨江新城中心将以七条功能集束构建城市脊梁。中央集束轴依次集合行政管理、中央公园、金融中心和展示中心,直指湘江对岸昭山景区。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两条商务办公集束和两条居住集束。北侧生态游憩集束指向兴马洲,南侧产业发展集束指向湘江对岸仰天湖景区(图7)。由内而外,由西向东、由陆到江――九华经济区的东向发展实现了九华新城内部功能的有机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可控状态下的最优新城拓展的理念,也符合资源友好和环境节约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3生态城市概论

3.1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洛斯基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的计划研究过程中再次强调“生态城市”的概念,美国生态学家查理・瑞吉斯特等国外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有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态学规划理论策略研究

景观生态学理论策略研究: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认为:组成景观的景观元素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景观中任意一部分都无外乎这三种类型,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者落在廊道中,或是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里。三者构成的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对某一物种来说,较大的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发展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图8)。

3.3九华生态城市规划

3.3.1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

城市环境需求:城市生态环境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抵御外来生态灾害,提供生态资源,维持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共生等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业态开发需求:在城市的开发中,自然风景条件好、生态环境佳的地方是商家的必争之地,所以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合理开发,创造经济效应的的基础。

通过对基地的现状自然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生态策略的理论研究和“两型”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对九华滨江新城的生态目标定位为: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示范区

――“开放共享、原生共生”型生态城

――“自然和谐、山水宜居”型人文区

3.3.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3.3.3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备选用上,充分考虑“环保健康”的要求,比如采用热泵驱动的热、湿负荷独立控制的音效、环保、健康型空调系统,避免使用有凝结水单盘管,通过除湿机内盐溶液的喷洒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及其它有害物。使用绿色环保制冷剂。禁用水冷式空调,降低能耗,采用环保的冷却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建筑内部,也应当结合具体条件,考虑生态绿化,在屋顶或是建筑内部设置部分绿化设施,改善局部气候和环境(图9)。

对于污水雨水的收集和处理,也应当予以考虑,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浪费(图10)。

4结语

作为湘潭大河西先导区的九华滨江新城,它的发展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的综合区位,它的交通优势,因而它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九华的研究,以及资料搜索,概念论证等等过程,坚定了自己对它的认识,亦即对两型社会下的城市规划的认识,集束城市和生态城市主要是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主要包含土地集约、功能集约;生态景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观点,旨在阐述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些观点。

参考文献:

[1]周正华.浅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模式[J].金融经济.19-20.

[2]刘茂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8(2):35-37.

[3] 杨方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型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7:13-17.

[4]陈常优,李汉敏.基于节约集约土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J].603-608

[5]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3):67-72.

[7]张占录,张占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 职业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3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份纲要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即职业教育要向终身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将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提升,支柱产业的替换等。归根到底,就是将我国当前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甚至淘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资源高耗型、环境污染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为一个制造强国、创新大国,从而实现中国梦。

经济转型,将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动力,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转型的初期就是要淘汰大量的劳动密集的、能源消耗高产业,这对我们当前的以培养生产一线工人的职业教育来讲,是一个较大打击。那么,如何实现经济转型下,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我们职业教育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在方方面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础,然而,职业教育仍然摆脱不了贡献与问题并存的局面。

1.1职业教育很难深入人心

职业教育,从字面来理解应该就是和一个人的职业有关,为人将来的职业打下扎实基础,而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离不开谋生的手段,也就是人需要职业,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应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职业教育尤其是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只是成为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没有高中上,没有大学上的孩子,在家长的无奈举措下,才不得已接受的教育。致使整个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出现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以及自身的素养普遍不高、职业学校面临着管理压力大等客观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看,职业教育嫣然成为了一个小小的”落难收容所”。

1.2职业教育特色不强

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至今,除了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工人、服务行业人员以外,很难有其他的、较为突出的贡献,全国大大小小职业教育院校数以万计,但是专业大同小异,培养模式并无太大差异。虽然职业教育院校也有国家重点、省市重点等等,但其吸引力无法和国家重点普通高校、重点高中相提并论。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还是生产环节最底层的工人,尽管有一些高薪的工种,但是由于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吸引力也不是很强。当然,工作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如何能改变目前现状,加强特色建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真正有一席之地。

1.3职业教育在政府层面影响力不高

虽然国家目前投入职业教育的力度很大,但职业教育在政府层面影响力还是不如普通高等教育,这一点从不同层面的政府智库里面的专家学者就能看出来,大到国家,小到地方政府的智库中,很多都是普通高校的专家学者,职业院校的专家学者的比例相对少得多,所以职业教育在政府层面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当然,这种影响力也是与职业教育对关键经济作用,人才培养的力度有关的。

2.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转型做出贡献

2.1以经济转型为导向,加速专业结构调整

职业教育的优势之一是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以往的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统筹,不少职业院校盲目地迎合社会紧俏人才的需要,没有做好市场评估和人才预测,一哄而上开设“热门”专业,刚开始就业形势看似一片大好,可几年办下来之后,却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从而引发此类专业点过剩,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中计算机、会计等专业就是典型的例子。还有些职业院校为了节省办学成本或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大多开设一些经济、管理、商务和文法等专业,这些专业都“华而不实”,使得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找到一份自己当初所设想的工作,从而降低了学生、学生父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因此,职业教育要以本次的经济转型为导向,加速专业结构调整。

2.1.1广泛调研,了解经济转型市场人才需求,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

2.1.2控制供过于求专业的招生规模,使专业招生规模与经济转型相适应。

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因而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必须与时俱进。在专业招生规模上,那些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大多已经呈现出饱和状态,因此,对于这些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使得招生规模与经济转型期的市场需求相一致。

2.2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实用人才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当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帮助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并能为其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当经济发展状况不佳时,势必会影响其对职业教育的投人,进而导致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日常开支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经费的短缺,就业机会也相对减少,这些问题会影响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好的在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有着不可磨没的贡献。

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原先的培养熟悉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模式向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高级人才模式转变。

2.3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社会经济转型一部分,就是将原有的劳动密集的代工企业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要想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除了要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外,更要加强培养人的创业、创新能力。

创业型经济下的职业教育不能被认为仅仅是技术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要考虑为所有的社会职业人的创新、创业做准备,注重学生创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双重能力。而创业、创新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激发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的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当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高级技能或技术的人才、促进人与产业匹配的职业教育。而随着知识经济、创业型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出与产业升级、产业调整相适应,具有创新能力和高质量专业技能或技术的可再持续发展的职业人。

2.4政府积极引导,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是主办体,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地区职业教育搞得好不好,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专业的设置,发展方向都需要当地政府部分引导和支持。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相应的责任。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现状,确立在职业教育中需要重点扶持的关键专业与特殊专业,在国家给予的各项政策之外,制定地方特殊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资金、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可借鉴目前如火如荼的大学毕业生想进军的策略,从而提升早毕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职业教育必须依据市场的需要、行业发展、岗位群人才配置要求,根据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地方政府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职教论坛》,2013年第4期

[2]邓佐明.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

[3]高荣.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中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难点与建议《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年第34期

第5篇: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关联度

一、引言

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一个靠陆,一个向海,所经地区在我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均占据重要位置。西北五省经济的发展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环节,陕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青海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宁夏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新疆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西北地区城市社会保障不完善,加上西北地区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的地区十分有限,尚有很多贫困人民未纳入社保障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盛紫君(2011)认为社会保障的投入对经济有挤出效应和产出效应,一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两者的平衡。刘苓玲,徐雷(2012)分区域讨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Feldstein(1974)得出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分成资产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最终影响结果是取决于两者效应的大小对比。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会增加储蓄的利他主义精神,通过刺激物资积累促进经济增长(Laitner,1988;Barro,1974)。赵怡(2007)采用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方法, 选取相关因素分析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Giorgio和Carlotta(2000)发现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纵观已有文献,国内外学者均将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影响消费、投资、人力资本角度阐述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本文从社会保障的各部分入手研究我国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数据和实证分析

(一)灰色关联模型

考虑到本文样本量较少、变量较多的特征,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量化比较。

1.对数据进行初始化

对于单位不一致、初值不同的时间序列,在计算关联系数前,应首先进行初始化。

2.关联系数

设有两列时间序列:

[X(0)(k)=X(0)(1),X(0)(2),...,X(0)(n)X(0)(k)=X(0)(1),X(0)(2),...,X(0)(n)](1)

关联系数为:

[η(k)=minminX(0)(k)-X(0)(k)+ρmaxmaxX(0)(k)-X(0)(k)X(0)(k)-X(0)(k)+ρmaxmaxX(0)(k)-X(0)(k)](2)

3.关联度

由[γ=1nk=1nη(k)],关联度值越接近于1,则两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强。

(二)数据的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关于中国各地区的数据。由于数据缺失,本文使用二次移动平均法对青海省2008年的生育保险的数据进行了拟合预测,最终将这5个省份的数据合并得到综合指标(见表1)。

(三)社会保险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总体来看,五大社会保险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见表2)由大到小排序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基本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部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养老保险支出与GDP的关联度为0.99,显著地高于其他险种。养老保险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其他险种不同,养老保险可以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可以促进消费,进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医疗保险支出与GDP的关联度为0.86,明显低于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对于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医疗保险的投入不是十分匹配,存在提高的空间,这表明西北地区医疗保险制度缺乏效率,并不能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表明,当前西北地区失业保险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表2 2001年-2013年社会保险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在社会保障上的投入不能盲目增加,如何把握投入力度、投入方向能有效地刺激经济才是最重要的。养老保险依旧是社会保障的主力,加强改革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上的投入,以此来发挥养老保险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西北经济发展中,不断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经济增长效应;加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体系改革,着重发展失业保险,以保障西北地区居民享有基本的失业津贴和基本的医疗服务。在西北经济发展中加强失业保险保障力度,财政加大对失业保险的投入,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加快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领域的改革,助力经济发展。有实证分析看出,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在西北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区特点,有效推进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的改革,充分释放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关联作用。

参考文献:

[1]盛紫君.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1,07:210-211.

[2]刘苓玲,徐雷.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03:70-76.

[3]Feldstein,M.Social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5):905-926.

[4]Laitner,J.Bequests,Gifts,and Social Secur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8,55(2),275-299.

[5]Barro,R.J.Are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6),1095-1117.

第6篇: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社会;经济发展;;征地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土地制度指明了大方向,就是把更多财产权给予农民,构建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 会议对应通过相关决定指明,用途与规划在符合管制的情况下,允许农村入股、租赁及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与国家土地一起实行同价同权、同等入市。要将征地程序合规、征地范围缩小,对被征地农民规范、合理保障机制。改革在国家、个人及集体之间分配土地增值的机制,将个人收益适当提高。将更多财产权给予农民,确保集体经济中农民的权利,广泛引导农民股份合作,在集体资产中赋予农民占有股份、有偿退出、收益,以及继承、担保、抵押权,稳妥慎重的推进农民转让、抵押住房产权,摸索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更多道路等。如此举措皆是为了推进改革农村土地、对农民确保土地权,最终实现同价、同权的城乡土地,让农民共同分享城市化后的土地增值。

1 对农村改革土地制度的经验

1.1 对土地公有制坚持不动摇,贯彻基本经营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经济制度的基础,亦是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与全面所有制。在农村土地必然是重要生产资料,坚定不移的贯彻国家拥有农村土地与类型不同的集体所有制,这样农村公有性质的经济制度才可确保。在对农村土地制完善、稳定中,即使农村实现多元化形式的土地使用权,但一定要不动摇农村公有性质的土地制度,在农村深化改革土地制度时,这根红线丝毫不动摇。

1.2 对经营制度完善,促成生产关系相适生产力发展

纵览我国农村变革土地制的辛酸史,生产力发展的身影伴随每次变革中,而每次变革又促成生产力不同程度发展。伴随变化的农村经营模式、组织形式及发展方式,农村正在渐渐完善土地制度,对农村经营制度赋予新蕴意,使农业生产要素激发出强大动力,实现农村高级化的生产关系,最终达到现代化农业生产。

1.3 维护农民利益不放松

农业生产中土地是重要生产资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又是农民的饭碗与命根子。在农业大国的我国,农民没有土地社会必然不稳。对农村改革土地制度的落脚点、出发点就是增进与维护农民利益,操作层面上一定要紧密结合维护农民利益与创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既要相适农村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又要保障农民稳健提高收益。

1.4 对群众创新精神要切实尊重

农村生产力中农民是最为活跃的,他们是直接经营土地的人,农民的基本生产要求反映在农村土地制度上。我国农村历次创新土地制度,皆是生产实践中基层群众首创试验的,经验积累后,由国家以立法或政策形式推广到全国,土地经营的新制度才渐渐构建起来。在农村继续推进改革土地制度,必须将群众创造力尽可能发挥到极致,采取结合政府推动与农民自发探索的方式。

2 我国农村当前土地制度的缺陷

2.1 集体土地不清的产权主体

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与别的生产要素相同,必须产权明晰、流动自由,这样结合起土地与科技、劳动力及资本就可创造更多财富。土地在我国是实现公有制,亦是农民集体拥有土地与国家拥有土地共存。具体而言,国家拥有城区土地及法律规定的其它土地,农民集体拥有城郊、农村土地,以及自留地、宅基地及自留山。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农民集体,应由村委会或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经营;已归属多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应由村民组、不同集体经济组织来管理、经营;归属乡镇农民所有的,应由乡镇一级集体经济组织来管理、经营。我国透过集体土地所有制内容可知,实际上拥有集体土地的主体在法律上被认定为三种:一是村里所有农民;二是村民小组或各个集体组织的农民;三是乡镇所有农民。显而易见,这些主体有较强复合型,并且此复合性特征将使主体在把握所有权转让时机、行使方式及分配收益上通常会直面选择决策的难题,正因如此发挥各项所有权的功能将失效。实际上虽然农民对有些土地有产权,亦是承包土地经营权,然而实际上农民在财产关系上仍不具备独立主体地位,作为另外的集体土地产权所有者的集体经济组织只有收取承包费的权益,没有处置集体土地的权利。因而实际上集体土地并无真正意义上的产权主体。

2.2 征地引发的农民失地严重

据统计当今社会由征地引发的矛盾骤然增加,全国各地有七成以上土地上访案件是征地引发的。一般征地都是偏低的补偿标准,并且多地使用货币一次性补偿方式,并不给予就业岗位,农民失地后就此结束分配土地收益权。这些农民在转移非农就业中,绝大部分人是较低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相对来说就业面相当窄。这些众多农民均未参加医疗、养老保险,往后确保基本生活无忧都成问题。并且失地带来的贫困对他们下一代会直接有传代影响。征地补偿中十分猖獗的无偿占有、截留、少报农民征地款情况常有,以及寻租、暗箱操作频现都加重了农民失地后的困境。混乱的补偿款分配,浪费土地数量惊人,并且与民争利的政府以低价征收高价卖出的方式赚取巨额土地差价,极大损害失地农民权益。很难妥善安置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未来走向。

第7篇: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5-0016-06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1]。从长远看,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因此,武汉城市圈应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武汉城市圈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武汉城市圈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中,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1 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1.1 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随后,D•约翰逊等学者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3]。T•特雷福斯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4]。R•卡维斯等学者回顾和描绘了长期气候稳定的情景,将排放变化分解为三个因素:二氧化碳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活动等,指出为实现60%~80%的减排目标,总的能源强度改进速度和二氧化碳强度减少速度必须比以前40年的历史变化速度快2~3倍[5]。岛田居二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6]。气候集团在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回顾了市场的发展并分析了低碳经济道路带来的收益,表明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它经济形态[7]。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8]。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9]。气候变暖也可能会对中国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它将强有力地促进中国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新能源、网络游戏、生物制药被认为是21世纪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伴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必将为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带来蛙跳良机。目前,技术、观念和创意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2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2.1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 productive areas),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压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反之,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2.2 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脱钩发展理论

“脱钩(decoupling)”一词最初源于物理领域,物理学界一般理解为“解耦”,通俗地讲就是使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尽早分道扬镳。早在1966年,国外学者就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10],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近年来,“脱钩”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能源与环境、农业政策、循环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1]。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理论。从脱钩理论来看,“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因此,“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两型社会”是否成功的标志,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制定脱钩发展战略中提出的资源生产率等概念和指标,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1.2.3 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过山车”理论(EKC假说)

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炭经济的可能性,但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并非是一个一帆风顺的线型道路。199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14种空气污染物(1979-1990年)和水污染物(1977-1988年)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型关系,并于1995年发表名为《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的文章,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1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格鲁斯曼和克鲁格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是:“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这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13]。换言之,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相关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也许不能够改变“过山车”的倒U型轨迹,人类应当可以削减“过山车”轨迹的“峰度”和“上坡路”的里程,最低的现实要求是控制“过山车”的峰顶不高于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并促进“过山车”尽早经过“拐点”。

2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 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综合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须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通过对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有效监控,将人类活动规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减少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006年,武汉城市圈人均GDP已达15 470元,折合2 080美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11.8∶44.4∶43.8,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为31.7∶29.2∶39.1。按国际上通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计算,未来15年,城市圈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年均10%~13%的速率,城镇化水平将从2005年的45.2%提高到2010年的52%和2020年的64%。武汉城市圈现状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为26∶76)。根据当前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未来15年内仍将会得到较快发展,不仅将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而且由于这些行业大多布局在沿江及环湖地区,往往成为巨大的环境隐患,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波及较大地区,造成严重后果。

2.2 武汉城市圈面临的环境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将自然资本各项目还原和统一到生物生产性面积概念上来,折算成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等六大用地类型,通过系数转换计算出某区域人口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用地面积。武汉市生态赤字时间序列分析显示,武汉市10年间的生态状况形势严峻,表现为自然资本总量供不应求,生态足迹远远超过生态承载力,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赤字严重。人均生态足迹在1995年、2000年、2005年分别为人均生态承载力18.4倍、20.8倍、27.3倍。2000年人均生态足迹比1995年上升3.28%,2005年比2000年上升13.91%,上升速度不断加快;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持续下降,2000年比1995年下降8.48%,2005年比2000年下降13.28%。总体来看,武汉市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升高,2000年比1995年升高了3.95%,2005年比2000年升高了15.29%,生态状况逐步恶化。而从1995年至2005年的数据来看,武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不到全球1999年人均数值的1/10,与全球大多数较发达或发达城市一样,生态环境在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共同胁迫下出现功能性恶化。短期内要做到完全消除生态赤字是不现实的,武汉市应着眼于采取相应措施抑制生态赤字的不断扩大,逐渐扭转目前自然资本存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快速进行,适合于耕种的土地早已开发完毕,不可能新开辟出大面积的农业用地。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武汉市依靠自身的农业禀赋已经不堪重荷。武汉市的钢材、汽车、石化等产业发展较快,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大,加上国际油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化石能源用地方面出现较大赤字。由于支流的大面积污染,依然存在水质性缺水的困境。以水产品消耗为指标的水域面积出现赤字,说明武汉市在水产品方面消费较大且逐年升高,需要采取措施改善水质,既保证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能够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优质水资源。草地、林地方面人均赤字较小,则有利于绿化工作的开展,有效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足迹方法较好地揭示出:由于长时期对自然资本的高度依赖与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所受到的人为影响超出其承载能力,导致自然资本存量状况在时间跨度内逐步恶化,严重影响武汉市可持续发展[14]。

“两型社会”的建设,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把节能减排落实到实处,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一个必须的起点,也只有这样才真正走向新型工业化。但以现有方式进行节能减排,任务仍很艰苦。现有的节能减排方式一是对高消耗、高污染的小企业进行关闭,二是对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特别是增加后处理措施如尾气回归、废气净化、废渣利用等。但是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在内的其他一些城市,都是湖北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不可能关闭所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而对污染企业改造所需的投入又偏大,难堪重负。有数据表明,2007年1~9月,由于结构运行惯性,湖北“两高”行业投资仍然较大,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就达114.3亿元。如果在现有结构上搞“节能减排”,不论措施如何得力,到“十一五”末期,总的“三废”排放量在现有总量上还会增加20%,到“十二五”期间可能更严重。因此应改变现有的减排方式,进行工业结构升级以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实现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3 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试验区,其名称围绕“两型社会”,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发展内生性经济。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转变发展观念,设计出各种生态友好的政策,并借助强大的制度能力把它们推行下去,才能真正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的任务重。所以,应重点改革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武汉城市圈投产了武钢二硅钢、神龙二期、东风本田等114个重点项目,并引进了富士康、中芯国际、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了武汉信息港和东湖科技企业孵化器,汉口、中南路两大金融密集区已经成型。通过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启示,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真正做到,武汉城市圈强,县域经济就强;县域经济强,武汉城市圈更强,使武汉城市圈及湖北成为我国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要跃上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轨道面临着一些体制方面的困难,同时也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低碳发展道路可以理解为是我们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我们希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跟上可能出现的以低碳技术为重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的步伐;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立,必然会吸引国内外的目光,吸引国内外大量资本、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集聚。但这些只是发展的“燃料”,体制才是“发动机”。只有制造好发展的“发动机”,“两型社会”的燃料才会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认为,武汉城市圈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革,力求通过体制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须在以下几点着力:

其一,创新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要建立区域内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建立城市圈内环保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信息共享和河流、湖泊等污染综合防治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污染防治监控体系;建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

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尚需突破很多技术难题,如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的综合整治技术、资源高效勘察和资源整合利用技术等尚需进一步推进。伴随着技术的改进,投入相应也增多。如要想在生产领域降低能耗,清洁生产是最佳办法。这项措施重在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因此要加大投入,实行技术改进。作为武汉市首批清洁生产试点,百威啤酒、武昌造船厂、青江化工化肥厂等8企业做出了榜样,也尝到了甜头。武汉百威投入34万元改进废酵母处理设施,一年可省污水处理费100万元;武船投入10.5万元用于水、电、蒸汽等节能设备的改进,每年减少支出205万元。据统计,8家企业共实施237项清洁生产方案,投入资金922万元,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2 100万元,年节煤4 300余t,节电175万kWh,节水4万t,减排二氧化硫66 t、化学需氧量1 517 t。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之源,武汉城市圈科研实力雄厚,但创新潜力并没有释放出来,有必要重新整合各科研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二,创新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的体制。目前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社会,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据有关部门推算,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要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圈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城市圈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两型”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集聚区和产业高地。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其三,创新建立有利于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新路子的体制。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需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目前湖北仙桃市、潜江市都在试行稻草、秸秆发电,武汉新洲种蘑菇已经成为规模,原材料则来自废物,这都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探索。

其四,创新建立有利于生物固碳,扩大碳汇的体制。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Carbon Source)上有效的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Carbon Sink)上花力气,下功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15亿t。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将造林、再造林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由此可见,武汉城市圈要加强植树造林,增强绿化面积,达到生物固碳,扩大碳汇的目的。

其五,创新建立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意义。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之一,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要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今后还可适当扩展到“三小时经济圈”;降低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使用的社会成本,提高综合效益;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探索公共产品有效供应和价格形成机制,共建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平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100.[Xin Zhangping,Zhang Yintan.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J].The Development of City, 2008,(4):100.]

[2]马燕合,黄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迎接低碳经济到来[J].中国科技产业,2008,(3):59.[Ma Yanhe,Huangjing.Acelerate saving & Technology Research,Welcome the Coming of Low Carbon Economy[J].Technology Industry in China,2008,(3):59.][3]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 Energy Policy,2005,(33):1643~1659.

[4]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Seebregts,A.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 Energy Policy,2005,(33): 1723~1743.

[5]Kawase,R,Matsuoka,Y,Fujino,J.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Energy Policy,2006,(34):2113~2122.

[6]Koji Shimada,Yoshitaka Tanaka,Kei Gomi, Yuzuru Matsuoka.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Energy Policy,2007,(35):4688~4703.

[7]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Su Jin.In the Black:The Growth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J].World Environment,2007,(4):32~34.]

[8]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

79~87.[Zhuang Xiangyang.The Ways and Potentia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J].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5,8(3):79~87.]

[9]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10]Carter A P.The Economi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J].Scientific American,1996:25~31.

[11]李坚明,孙一菱,庄敏芳.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标建立与评估[A] .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两岸环境保护与永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2005.[Li Jianming, Sun Yiling, Zhuang Min fang.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Decoupling Index about Carbon Emission in Taiwan [A]. China Development Fund Management Committee: Symposium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Area[C].Taibei,2005.][12]Grossman G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a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0(2):353~377.

第8篇: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女性增权;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08-02

作为“半边天”的女性,无论是在生命延续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处于男性的依附地位,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女性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我们大力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女性已经基本成为和男性一样独立的个体,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推进妇女事业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全社会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女性地位的提高,不仅仅是保持一种男女平等的观念,而且是社会赋予女性各种各样的权利。那么女性如何在政府、社会多方面的帮助下去运用这些权利,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增权的理念。

一、增权及女性增权

增权一词来源于英文empowerment一词,也被称为权能激发,赋权,充权,增能等,其基本含义为发展力量,助长力量,夺取力量,给予力量[1]。国内学者陈树强整合国外学者一些思想观点,从操作化角度解读增权,认为:第一,增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侧重从实践角度来理解分析权利。第二,增权是一种增加个人、人际或政治权利的目标,以便个人、家庭或社区可以采取行动改善他们的处境的能力。第三,增权是一个实践过程,可以发生在个人、人际和社区等接入层面。第四,增权是一种通过一些介入方法发生路径,包括通过把关主的权利意识。第五,增权的有效实践目标并不是应付和适应,而是案主或社区实际权力的增长,以便他们可以采取行动防止或改变他们所面对的问题。由于无权的效果发生在许多层面,所以改变的努力可以针对任何介入层面或者可以包括介入的多个层面。总体上讲,增权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个目标或心理状态、一个发展过程、一种介入方式[2]。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去看,无权即弱势群体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获得权利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增权则是社会工作的途径。女性增权顾名思义,就是将女性群体作为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通过增权理念去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使男女获得完全平等的权利。增权理念在本文就是着眼于个人及其社会和物质环境的双重工作焦点,承认女性案主和女性案主群是积极的主体,强调女性案主和女性案主群的能力而不是无能力,利用自觉选择的方式,把专业的能量指向在历史上被去权的女性群体及其成员,帮助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提高地位,使其在生活中真正地和男性平等。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女性增权的必要性

我国处在一个变革时期,经济社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女性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但传统的封建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一些歧视女性的习惯仍在继续着,巨大的压力和紧张感,让女性处在一个艰难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女性的主体意识,增加自己的权利。

(一)当前我国女性面临的问题及危害

在家庭中,一方面男女地位不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家中决策权往往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不能掌握处理自己事物的自,甚者存在家庭暴力的现象。另一方面,女性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此外女性还担负着照顾老人、子女的重任,对于有工作的女性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担。

在就业方面,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依然表现得很严重,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保护女性就业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出现了女性求职难,单位分房女职工没份的情况,女职工下岗人数逐年增多,在女性生育期间被降级解雇或者禁止单位女工合同期内生育的情况比比皆是。

社会上,虽然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呼声很高,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会发现,另外一种现象也显现出来,从传统社会的缠足、束腰,到现在的减肥,整容之风,实际上,这是男性社会无形中赋予女性身心的枷锁,只是在时代变迁中,过去那些明目张胆的压抑女性的手段代之以文明、隐晦的手段。女性依然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展现在社会面前。

以上三方面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伤害。现代社会的女性,周旋于家庭、事业与社会之中,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时扮演着妻子、母亲、员工、女儿等多种角色。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生活的女性,除了身体受到损伤外,也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女性作为我们社会的半边天,她们的作用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少了女性,我们的生命将不能延续,我们的祖国将不能强大。

(二)女性增权的意义

女性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哲学理论指出:作为自觉的能动的创造价值的社会主体,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物。人的活动受到三个方面的束缚:一是受自然条件束缚,二是受社会条件束缚,三是受自身条件束缚[3]。人类突破旧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突破,实际就是追求自由的过程,人改变旧观念、旧思想实际就是思维的解放。人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所以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前提的,当前我国社会必须在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形态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包括建立两性间的和谐发展。我们树立增权理念,改变女性的地位,使其获得充分的自由,在社会中发挥她们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女性人力资源。

社会工作秉承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本着案主自决的原则,女性增权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和原则。在为女性弱势群体服务时,我们不仅要为他们解决当前迫切的需要,更重要的也是更本质的是,我们要本着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成长。

让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工作目标之一。女性增权,有利于提高女性的地位,让女性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同时减少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美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女性增权的途径

事实上,性别所决定的人类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决不意味着男女有高低贵贱之分,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样的人格尊严。女性增权是一个过程,它需要靠社会的各个部门和组织以及个人,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宏观方面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女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但是有些政策普及面不够,只适合企事业单位的女性,而对于个体、农村妇女则没有包括,所以应该完善类似法律法规,让我国各个层面的女性都能得到保护。完善生育保险体系。一些企业拒绝接收育龄女性,是女性择业和发展起点大大低于男性的重要原因。根据生育过程的特点,女性在生育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孕育生命,为此,很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更加倾向招聘男性员工。为了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一些女性求职者不得不一再向用人单位表示,短时期内不考虑结婚生子。然而,生育问题毕竟是这些处于育龄期的女性必须面对的现实。

联合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女性增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非政府组织,例如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为女性提供身体健康和心理方面的服务,积极主动了解女性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二)微观方面

加大宣传,提升女性自我增权意识。社会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思想精神,让女性逐渐摆脱传统的女性观念,改变女性在家庭事务决策过程中主动权的弱化以及自我参与、自我增权的主体意识淡薄的情况。

加强女性法制意识的宣传。将有关女性权益保障的法律普及到家家户户,可以开设女性咨询投诉的通道,让女性了解自己的权利以及受到侵犯时应该怎么办,使得女性在受到伤害时或者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及时捍卫自己的权利。

培养女性的心理素质。社区密切关注该社区女性的心理状况,经常开办一些心理健康的讲座,或者开办一些关于做家务的交流分享会,同样还可以办一些关于职场的讲座,请一些专家解答女性的任何问题。可以借助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的方法,为女性提供一些单独的交流或者治疗以及小组式的分享交流,以助人自助的理念贯穿工作过程,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认清自我价值,提高自我意识,达到增权。

参考文献:

[1]Stap les L. H.Powerful ideas about empowerment[J]. Adminis

tration in SocialWork, 1990, 14 (2) : 29.

[2]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5-456.

[4]王慧娟.增权:一个理论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

[6]王宇英.当代中国女性问题述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S3).

[7]王虹.女性问题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2,(5).

第9篇: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 社会责任披露; 经济绩效; 相关性

一、引言

Bowen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先河,他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将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内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等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徐光华、张瑞(2007)通过利益相关者模型,对2001—2006年沪市64家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温素彬、方苑(2008)以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与当期财务绩效负相关,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贾莹丹、文静、董春英(2011)对2006—2010年广西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和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政府和员工履行的责任越多,企业盈利水平就越高;对供应商、债权人履行的责任越多,企业的市场价值越低。刘桂春、杨露希(2011)选取“2008中国企业100强”及下属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引入企业规模、权益净利率两个控制变量对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情况越好,企业价值越高,但相关性不明显。以上学者主要从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绩效的角度进行相关性研究,而从社会责任披露和经济绩效相关性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事实上,经济绩效比财务绩效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成效。因此,本文以“中国企业3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中,位于前100位且在深沪两市上市的5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选择相关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社会责任披露和经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进一步丰富社会责任披露和经济绩效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内容;同时,通过该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假设

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然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来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绩效,因此提出:

假设1:社会责任披露状况与企业权益净利率呈正相关关系。

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然会提高公众的认可度,赢得现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的支持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从而为企业继续融资,扩大资产规模营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提出:

假设2:社会责任披露状况与企业总资产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向公众传递自己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向市场展示企业良好形象,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感,以减少投资者、金融机构、供应商、消费者等对企业前景认识的不确定性或对企业的误解,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提出:

假设3:社会责任披露状况与企业市场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自2009年开始研发推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该指数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多方面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选取2011年“中国企业3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位于前100位且在深沪两市上市的5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出,所选样本企业比非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高,说明样本企业较好地履行并披露了社会责任。因此,研究所选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经济绩效的内在联系,对企业正确处理履行社会责任和追求经济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选取。本文以2011年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作为社会责任披露评价指标。

2.被解释变量选取。经济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两个方面(陈煦江,2010)。一般来说,发展好的企业通常能够保持总资产稳定增长并具有较强盈利能力,而总资产增长和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指标。市场绩效是在特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运行的效果,通常以托宾Q值作为评价企业市场绩效指标。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选取2009、2010、2011三年平均总资产增长率作为企业资产增长情况及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以2011年权益净利率作为企业盈利性评价指标,以2011年企业托宾Q值作为评价企业市场绩效指标。

3.控制变量选取。本文选择以下三个控制变量:其一,企业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现有资产总额。规模越大的企业,占用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就越多,通常规模效益较好,它们应该也有能力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其二,资产负债率,负债经营是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策略,其目的是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为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负债经营在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履行好对债权人的责任。其三,企业性质,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但目前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披露和履行状况上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是国家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责;而且国家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似乎比民营企业要求更高,因此,国有企业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社会责任。

变量设计及其定义见表1所示。

(三)研究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ROE=α0+α1CSR+α2SIZE+α3DR+α4STAT+ε1 (1)

TAGR=β0+β1CSR+β2SIZE+β3DR+β4STAT+ε2 (2)

TBQ=γ0+γ1CSR+γ2SIZE+γ3DR+γ4STAT+ε3 (3)

其中:αi,βi,γi(i=0,…,4)为待估计参数;εi(i=1,…,3)为随机误差。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上述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表2)。同时,为了确保模型中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对各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描述性统计(表2)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标准差较大,说明各个公司在社会责任披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表3显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样本公司社会责任披露对反映经济绩效的各项指标是否有正向促进作用,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别对模型(1)、(2)、(3)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表5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以上三个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说明回归模型有效。从表5可以看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与权益净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假设1成立;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与总资产增长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假设2不成立;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回归系数Sig.>0.05,说明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与托宾Q值相关性不显著,再从标准系数分析,社会责任指数与托宾Q值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假设3不成立。

总资产增长率与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未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本文所选样本公司主要是通过大量举债来扩大资产规模,这些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7%,使得经济绩效对资产增长影响较小。托宾Q值与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未表现出正相关,可能是由于市场不完善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未能及时得到公众的了解与认知,履行社会责任付出的成本在短期内使企业价值下降。

五、研究结论及局限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披露水平与权益净利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这方面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要重视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披露之所以与总资产增长率呈负相关,是因为大量举债是样本企业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盈利对资产增长的影响微不足道;社会责任披露与托宾Q值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我国市场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反应不敏感,公众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意识不强。

(二)研究局限

受学识眼界限制,本文研究存在不足之处:(1)本文只分析了当期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对当期经济绩效相关性,社会责任披露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否有延迟作用,有待进一步考证;(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一定外部经济性,需要付出相关成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经济绩效有多大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徐光华,张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7(12):70-73.

[2] 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3] 贾莹丹,文静,董春英.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广西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经验数据[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140-141.

[4] 刘桂春,杨露希.社会责任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