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声诊断学课件范文

超声诊断学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声诊断学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声诊断学课件

第1篇:超声诊断学课件范文

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超声影像资料库的建设是开展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训、实习的基础和必备条件。UIIS的使用为数字化图像的收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为超声影像资料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影像信息基础。超声诊断学理论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式,但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UIIS应用之后,使多媒体课件制作更加方便、内容更加丰富。UIIS同时还具有查询超声诊断意见和超声诊断描述的作用,只要输入描述疾病的关键词,就可以查询到该疾病患者的详细资料及图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在科研方面,UIIS的应用有利于将教学、学术与临床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存储报告中的数据和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便于撰写论文和科研著作。

2UIIS的应用提高了超声诊断学实训教学的质量,改变了教学模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超声实训室的硬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实训课的教学需求。由于实训室超声仪器数量少、学生人数多、实训学时有限等因素,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际操作,而UIIS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现有设备条件下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UIIS中保留的动态图像能真实地再现检查过程,模拟医院超声诊断室的实际状况,利用UIIS的超声图文工作站进行超声描述、诊断和打印,成功实现了临床实境教学,让学生在实训课中真切感受到临床一线工作的状态。因UIIS具备拥有大量清晰数字化图像和简单方便的操作界面等优点,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可以对图像资料任意调取和查看,达到动态显示、实时观察,还可使同一病例不同时间的各种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同时显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UIIS在超声诊断实训教学中的充分应用不仅减小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教学资料的来源渠道,延长了教学资料的保存时间,更重要的是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UIIS的应用方便了超声诊断考试的改革

UIIS实境教学也为超声诊断的考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测试方法。教师可以从UIIS中根据专业层次不同,在不同系统中随机挑选若干幅图像作为考试内容。当处于考试模式时,所显示的图像只显示患者的病史信息以及图像本身,学生需根据图像做出正确的技术选择和相应的超声诊断。这种方式可以真正达到考核学生诊断思维的效果,使考试变得更加方便、保密、公平、公正[4],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4UIIS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先,UIIS是医院信息系统(HIS)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医院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紧密相连,UIIS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共享。其次,教学UIIS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不容易准确选取所需内容,还会出现系统故障,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所以带教教师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熟练操作UIIS系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以保证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第2篇:超声诊断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超声诊断技术;教学方法PACS;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2-01

超声诊断技术集实践操作与影像学诊断于一体,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在娴熟的操作手法下,准确识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切面超声声像图,并且结合所学临床知识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长期以来,辽宁省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超声诊断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创新做法,顺应了当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新形势的新需求。

1 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奠定超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诊断已从二维成像发展到三维、四维成像。同时超声诊断也从以往灰阶成像到现今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增强造影成像等技术。随之而来,超声诊断学也由过去的单纯诊断到现在的诊断加介入治疗,从而使超声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但不论怎么发展,我院始终将理论教学视为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选取选用最新教改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鉴于旧版教材不够实用,且内容陈旧老化、观念落后、图片欠清晰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引用了新版的《超声诊断技术》作为教学和临床使用的理论蓝本。同时,我们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教学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实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合理分配有限教学时间。

1.2 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对疾病诊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声诊断技术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结合我院培养的超声影像人才,面向的大多是辽西地区的基层医疗单位,因此我院在授课过程中,会更注重于此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疾病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异常声像图表,从而临床诊断更为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会将相关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基础知识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起来,使学生清楚它们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从而为今后临床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3 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传授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传统的先板书理论授课后医院见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于抽象的理论讲授缺乏直观印象,如今全部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2 认真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积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辽宁省医学院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2004年就筹建了超声诊断实验室,并配备了三台灰阶超声仪和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腹部、高频、心脏探头供学生实验课操作学习。

2.1 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掌握脏器的扫查手法和正常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手、眼、脑的同时配合。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与医生的熟练程度及操作技巧有着密切关系。自超声诊断仪引进教学程序后,我们利用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自己相互作为受检者,进行实际操作练习,通过相互学习选择、探头放置部位、练习多种扫查方法来直观学习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声像图。在实验课上,还采取分组实践练习,即一部分学生先操作,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同时进行主体问题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引入PACS系统充实教育资源,使学生对异常声像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正常声像图仅仅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而学习正常声像图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异常声像图的诊断。为此医学院联合附属三家医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典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库,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作为超声诊断教学与考核资料库。并将典型病例按照教材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在每个病例附上病人的基本信息,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播放,将病人的基本信息与声像图表现相结合,经过仔细分析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学生诊断疾病的缜密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调出临床病例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并对诊断报告进行拷贝以便课后复习巩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围绕实践操作中心,不断调整考核新标准

我院于2006开始就尝试了新的考核标准: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示教课实际操作成绩占20%,图库读片占10%。几年实践下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飞速提高。并且从去年开始,我院将学生实习前的技能培训改为实训考试,对于实践操作不过关者将不予批准临床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由此实现良性互动。

4 关注跟进超声诊断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PBL模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在教学实验室中PACS系统的引入,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临床病例综合诊断疾病,教师也可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不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此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复杂、疑难病例以及学生的疑难医学问题可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查阅参考书和文献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病理和临床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PBL 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而使学习更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 刘忠秀. 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15-16

第3篇:超声诊断学课件范文

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各个临床岗位工作,超声检查技术是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的影像学诊疗方法之一,如何准确恰当地使用该技术手段是学习的关键点,也是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为确保超声检查顺利进行,应当熟悉超声检查前的准备方法,并能明确、清晰地告知患者,如胆道系统的检查需要空腹,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需要充盈膀胱等,这样才能确保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完成[2]。故患者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超声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次每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疾病适应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清楚知道超声检查的适应证和选择原则。另外,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超声诊断具体疾病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诊断价值的讲解上,避免过多讲解超声图像细节的辨认方法,这也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而使授课内容有所侧重,可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4篇:超声诊断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 PACS/RIS系统; 医学影像学; 临床教学; 应用优势

中图分类号 R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63-03

PACS是指影像归档及通信系统,主要应用于医院影像科室中,通过以数字化方式集中保存医院日常运行中产生的核磁、CT、超声、显微仪等各种医学影像资料,可在有需要的时候通过相关授权再次审阅影像资料,并且具有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1]。而RIS是指临床影像科室的登记、分诊及影像诊断报告等各项信息查询、统计管理系统。目前医院常将PACS系统与RIS系统融合到一起促成PACS/RIS系统,其在影像设备传输数据与存储中具有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PACS/RIC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4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影像科见习学生150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来自于广西医科大学同年级见习学生,其中男71名,女79名,年龄21~24岁,平均 (22.9±0.5)岁,所有学生见习前均未接受过医学影像学系统课程学习,并对本组调查完全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学生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5名,两组学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学生在不同授课模式下学习医学影像学,其中对照组学生在传统带教模式下学习医学影像学,研究组教师将PACS/RIS系统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通过课上讨论与课下学习PACS/RIS系统中的相关影像资料。两组学生共进行为期1学期的医学影像学学习,期末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观察指标

两组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满意度采取自拟问卷调查形式进行,10分满分,分数越高则表示主动性、满意度越高;结课测验试题由影像科两名医师联合出题,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效果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结课测验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医学影像学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学影像学涉及海量的影像信息,影像资料种类繁杂,医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极为困难,传统影像学授课中的小组阅片存在浪费时间的缺点,学生需要对大量胶片进行轮换阅片,耽误了正常授课时间,并且影像资料相对单一、重复、陈旧等[3-5]。而PACS/RIS系统的应用可通过结合临床实际影像资料,使医学影像学教学更为形象化、具体化,可分门别类地讲解、学习各种影像资料,节省学生课堂手动查找胶片时间,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6]。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互联网等进行课堂测验,通过理论与时间结合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能够解决在常规考试中不能进行的图像测试缺点,并且可建立网络模拟诊室使学生实际进行阅片诊断,通过网络链接授权网站分享、查阅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研究进展及其他医学信息等资料[7]。

同时PACS/RIS对教师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医学影像学传统的授课模式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阅片,一般胶片数量有限,一类疾病、设备胶片可能只有一张,无法应对大学课堂多数学生的阅片需求,教师工作量较大,多次讲解严重占用授课时间,正常授课内容受到影响[8]。而通过PACS/RIS系统,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人教案,可通过对PACS存储系统中的影像资料进行调阅,通过多媒体投影为全部学生讲解,不仅缩短了授课课件的制作时间,在降低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丰富医学影像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PACS/RIS系统存储的影像资料以及网络、电视、报刊、专业书籍等医学影像信息媒体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结合相应的影像资料建立医学影像学完善的医学影像图片库,是教学内容更为立体、丰富、多样化,课上可通过关键词查询系统,快速查找授课过程中所需要的典型影像资料[9-10]。

PACS/RIS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新颖的教学模式,以丰富的图片、多变的文字以及灵活的动画深深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使枯燥乏味的医学影像学习变得活泼生动,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以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11]。在课下学生可通过前往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对课上未掌握的影像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性学习与反复练习。通过PACS/RIS可对近期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且RIS系统记录患者影像科就诊的完整过程可使学生更早接触影像科日常运行,为今后的影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2]。本研究结果证实,将PACS/RIS系统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可显著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教学满意度,且学生结课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授课模式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PACS/RIS系统基于海量的影像存储资料,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可控性、立体性、非线性化等特点,目前已对传统教学观念及授课模式产生巨大的挑战。PACS/RIS系统解放教师课件及教案的束缚,在教师的讲解带领下能够接触更多的影像资料,丰富课堂授课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袁峰,赵卫,张丽芳,等.教学PACS在医学影像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软科学,2013,27(2):99-100.

[2]马奎元,张会如,董睿,等.基于PACS的影像教学系统在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7(1):62-64.

[3]陈红,陈丽灵.浅谈模拟教学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46-147.

[4]张芬芬,李云华,周建华,等.PACS与RIS和HIS的整合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254.

[5]李然,龚水根,熊坤林,等.探讨PACS系统在影像见习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4):110-112.

[6]徐敏,李明珠.影像实验教学应用PACS系统的必要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97.

[7]史军丽,冯庆,骆科进.PACS和RIS在影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74-76.

[8]姚铁祥,罗月芬,陈瑞莲.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本科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145-146.

[9]张金玲,刘白鹭,李萍,等.基于PACS网络的数字仿真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5(4):111-112.

[10]盛宏伟,段发红,肖际东,等.三维虚拟仿真超声影像教学素材库的构建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3):137-138.

[11]陈佳杰,王玮,熊晓双,等.浅谈基于PACS的医学影像教学系统在web上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7(2):82-83.

第5篇:超声诊断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心电图;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138-02

心电图一直被认为是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因为至今心电图在临床仍然是一项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实用价值大、普及性程度极高的无创伤性检查,尤其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位置。所谓难点,是因为心电图学习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心脏解剖和心脏电生理基础;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各诊断学教学界普遍认为心电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往往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都很努力,但就是效果不好。有鉴于此,我们在多年的心电图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心电图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报道如下。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心电图教学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是“教什么?”和“如何教?”。心电图教学时数在大部分医学院校临床类专业是14-20学时不等,以16学时居多。在如此有限的学时内,要想培养一个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判图经验的心电图医师是显然不可能的。诊断学阶段心电图学习主要是打好基础,深刻理解心电发生原理,搞清楚各波、各段、各间期产生的机理;其次是会正确评价心电图的临床应用,知道常规心电图、负荷实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塞、早搏、室上速和室速、房颤与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律失常的典型心电图特征。至于不典型心电图和复杂心律失常的准确判读则是以后实习,乃至终生要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对初学者不可要求。对于基础理论知识要精讲,对于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的判读要多看多练。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难点重点不突出,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加强基础,授之以渔

对于5年制临床医学学生来说,学习心电图知识,重在打下基础。不但要让同学们只知道“是什么”,更应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电图学活,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我们的做法,一是让学生在课前复习心脏解剖和心电生理学知识,基本搞清楚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基本掌握心肌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二是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心电图各波、各间期、各段发生的机理,重点讲解导联、导联轴、心电向量、综合心电向量和空间心电向量环、电偶学说等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在不同导联心电图各波的形态、方向、电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教会学生应用空间心电向量环在额面和水平面的投影,分析肢导联和胸导联心电图各波形态和方向的变化,让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三是重点讲解正常心电图各波、各间期、各段的生理意义及参数范围,让同学必须掌握正常数值,才可以知常达变。

3应用课件,直观生动

在过去长期的心电图传统教学中,富有临床经验的教师常用口头表达和心脏在不同方向的二维平面图来阐述心电图形成的机理,对于初次接触心电图的医学生来说,很难准确理解和想象出所有心肌细胞在一个心动周期的除级和复级的电位变化的综合,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中的心电向量,其在不同切面的不同导联上的投影即构成了体表心电图。如果不能从机理上理解正常心电图的形成,则对后期学习异常心电图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简单机械地背诵正常心电图的各项指标值及其在各种异常情况下的变化值,则使心电图的学习变得非常枯燥而且这种记忆也不会长久。现在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及,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通过购买医学图库、物理学图库和相关的制作动画软件,联合有临床经验的心血管医师和计算机操作人员,设计合理实用的多媒体心电图教学课件,动态地图文并茂地充分演示出心脏各部分在不同水平的解剖图、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三维空间中心电向量随心动周期而发生的动态变化及动态变化的心电向量在不同切面不同导联上的投影,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深刻地理解体表正常和异常心电图的形成机理及各项指标值和相对应的变化值,这种理解的记忆不仅是鲜活的,而且是长久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抽象、枯燥、繁杂的心电图知识变得具体、直观、清晰和有趣。

4结合实图,学以致用

医学生学习心电图的课时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让学生充分掌握正常心电图和临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点,充分而全面理解心电图对临床诊断的意义,必须依赖临床医师长时间地积累典型病历和典型心电图。教学医院通常都保存着典型心电图的资料,但缺乏相应的真实病人的完整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项目、主要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心脏的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项目。因为真实病人的病历资料是一个强有力的“激发器”会激发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料的应用。如果医学生能把对典型心电图的学习放置在对一份完整病历的学习上,则可以体会到心电图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价值,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某些局限性。如心电图中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病理性Q波、ST段弓背上抬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向曲线,这三种特征性改变和它们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并判断病情的发展。所以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在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心电图亦有局限性,因为在此期心电图上尚未出现特征性改变,临床医师完全可以根据典型症状、血清心肌酶学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改变,做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并予以相应的治疗。因此在医学生初次学习心电图时,把典型病历和典型心电图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心电图与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查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利用计算机长期建立和保存包括典型心电图的典型病历资料有利于心电图的教学。

学习心电图难,教师教心电图亦难,进行心电图教学法的改革是解决这一个难点的可行方法。只有这样学习心电图时才可以把人体心脏解剖学、心脏生理学和物理学的电学知识结合起来,想象心脏电位变化在三维空间的方向和幅度,在深刻理解心电图各波、各间期发生的机理之上,熟记这些繁多而关联不强的指标,最后在通过大量阅读心电图图谱来提高医学生的心电图判读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超声诊断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学科整合;数字化信息;医学影像学;解剖学;临床病理学;多媒体教学;教育

随着循证医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所占比重日渐增长,然而临床医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医学影像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老旧,教学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临床诊断需要和医生知识储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各器官、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影像学表现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课程多为理论课的复习和挂片读片模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教与学差距较大,教学与临床应用断层明显[1]。可见推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是弥补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不足的可行途径。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广智慧化教室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打破传统医学影像学教育死板、教条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为医学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本研究组提出借助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学科整合,开展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教学模式。

1医学影像学常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多采用集中学习理论课+分组实践教学的模式,其中理论授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各检查设备的成像原理及各系统正常影像学特征,并掌握多发病、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2]。实践教学则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了解X线、CT、MRI、超声以及核医学等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识别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特点[3]。

1.1集中学习理论课

集中进行理论教学,虽然能够以系统为基础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系统讲授,但授课方式单调,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背诵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来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的领会应用。该模式虽强调对影像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但对学生自主应用影像学检查和阅片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内容与临床实际需要不匹配,教与学脱节,缺乏积极互动[4-6]。故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更好的发展教育学。此外,传统理论教学多以医学影像学教材为参考教材进行理论授课,教材中影像解剖学和病理学整合的知识量不足,导致授课时学生对影像学基础掌握不牢、理解不深入,因而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为临床的诊治服务。

1.2传统分组实践教学

传统实践教学将学生分为人数较少的学习小组,授课形式以阅片、挂图相结合进行临床诊断报告内容的讲授。实践课中由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要点的理解仍较模糊,常先复习书本知识,再进行阅片观摩,课堂中对图像的描述和讲解也比较简单,学生真正通过独立思考去阅片学习的时间较短。上课人数众多时,学生注意力涣散,对胶片的观察不够深入,学生学习就成了机械记忆,导致实践课授课效果不佳。若分组过多,教学时间安排就相对不充足,会导致教学任务加重[4-6]。为更好的理解书本上教授的影像学知识,学生只能大量将影像资料和与书本上的图例进行对比,才能掌握一些初级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阅片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学生仅能了解常见病的典型表现,不能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融会贯通。为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课程整合,并结合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模式[7],将医学影像学打造成为一门适应计算机时代的工具与桥梁课程。

2新型教学模式

2.1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理论教学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理论课融入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得医学影像学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机会互动,不仅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使学生阅片更为方便。尽管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的不足,但其教学模式依旧是单向灌输式,并且学生学习方式也没有变被动为主动[8]。随着循证医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任务愈发繁重,教学内容急剧增多,见习教学仅能观摩包含典型病变的几幅图像,对于影像学检查中横断面、矢状位、冠状位图像的学习仍不够深入,学生在未来临床中对影像检查图像的理解仍就困难,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不能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增幅,因此单纯融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尚不能将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图像直观而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无法实现预期教学效果[9]。

2.2以PBL为教学模式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

在医学影像PBL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材设置章节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设定病例为主体的模拟情景,编写典型的临床病例,设置并提出与病例相关的问题,提前一周将问题分发给学生,学生围绕病例和问题预习教材以及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10-11]。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积极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本章节重点内容,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尽管PBL教学存在诸多优势:学生能够在轻松、浓郁的氛围下自主学习;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收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能够提升学生文献资料的检索搜寻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模拟临床情景进行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都将对其今后参与临床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PBL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课时不足,由于医学影像学涵盖的知识量十分之大,PBL教学难以用较少的课时数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PBL教师及教室的数量严重不足,难于大面积推广PBL的教学模式;个别学生可能不配合,有些学生很懒惰,课前不认真准备学习资料、不参与学习课件的制作,上课时不参加讨论、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滥竽充数,从而影响了PBL教学目的实现。总之,PBL教学模式是优、缺点兼备的,需根据医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并不适合所有的本科教育[12-13]。

2.3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病理学课程的整合

解剖学是影像学的基础,只有了解正常解剖特点才能更好的鉴别病变。多项国外医学教学改革项目提出,将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或临床解剖学课程整合,不仅利于解剖学课程的重新学习与理解,也能够提高影像学课程的学习效率[14-15]。此外,影像学上的密度或信号、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特点在病理学上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病理过程,因此病理学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6]。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互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疾病特点。然而,国内的医学教学模式常常是先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再下系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教学,这使得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学生对于基础医学知识已经有所遗忘,因此为让学生更加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影像诊断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进行整合是可行和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弊端,本研究组提出整合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并结合了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医学影像学教学接轨临床应用,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有力工具,为循证医学提供有力证据。

3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3.1学科整合教材的汇编

医学影像学、影像解剖学和临床病理学教材图片众多且多更新速度快,为顺应时展趋势,本研究组采取编写电子教材的形式,以现有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第八版)、《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三版)和《病理学》(第九版)为基础,结合PACS系统和电子病理中的病理学图片,整合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影像学》教材。

3.2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由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转变为边理论边实践,一堂课分为两个部分,先讲理论,然后进行实践,保证在课堂中当堂消化讲授的理论知识,真正让学生身临临床实况,培养学生临床运用影像学检查和独立阅片能力,体会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使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诊治的有力工具。3.3PACS等数字信息化工具应用于教学为丰富实践课堂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独立诊治患者的能力,将PACS和HIS系统用于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的模式,模拟现实诊治患者的过程,从接诊患者开始,逐步给学生提供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和体征等信息,让学生作为一名医生进行独立思考,运用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将PACS系统中影像学图像用投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模拟成为一名影像科医生,自主描述病变的位置、密度或信号、大小、边界、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身临其境地体会影像诊断的要点和技巧,使其在未来临床应用时能够很快结合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迅速进入住院医师的角色。

3.4整合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

开展新型教学模式时,采用随堂测验和问卷等形式实时监测教学效果和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问卷星等新型问卷、测试形式,发现和解决学生对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老师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从在影像科轮转的学生中抽取150名,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一组进行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教师相同,然后对所有学生发放相同的问卷以调查课堂满意度并进行随堂测验。结果显示,传统教学组和新型教学组对授课效果满意度分别为78.7%和90.1%(P<0.05),两组随堂测验分数分别为(80.9±2.9)分和(87.6±1.7)分(P<0.05),说明采取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满意度和授课效果。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