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法治教育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走进学生内心,因材开展安全教育
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育并不健全的年龄,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辨识力也不准确,所以对于小学生自身而言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危险时刻围绕身边。所以,教师需要近距离去了解每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因为在小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时常伴随着问题在左右,只有学生自身掌握了处理突发事件和不安全事件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起来。比如,在班级里面原本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女孩子,她们学习成绩同样优异,平时在班级中可以形容为形影不离,是其他同学羡慕的对象,但是却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两个女孩子开始彼此疏远,独立行动,慢慢地,两位女孩子却从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变成了形同陌路的陌生人,这让班级里的其他同学都感觉到奇怪,教师也同样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教师便分别找到了这两位学生,向其了解其中的原因,原来却是因为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家庭条件很好,而另一个女孩子的家庭条件很一般,条件好的女孩就经常让妈妈带着她和另一名女孩出去游玩和吃饭,久而久之,家庭条件一般的女孩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所以也想请自己的妈妈带着另一个女孩出去玩一次,妈妈和另一名女孩都同意了,游玩的地方也让另一名女孩来选,选的地方非常的高档,可当妈妈结账时,却发现她所带的钱并不够支付这次的费用。因此,让这位家庭条件一般的妈妈很尴尬,女儿也认为丢了面子,最后还是由另一位女孩子结账的,但在这对母女的心里认为另一位女孩子是有意而为之的,因此,双方就慢慢产生了隔阂。在教师了解了两位女孩互相误会的原因后,便分别让两位女孩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家庭条件一般的女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太过敏感了,自己的好朋友不会刻意去为难自己和妈妈的,而另一位家庭好的女孩子也认识到自己在选择地方的时候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伤害了好朋友和她妈妈的自尊心,在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教师让两位女孩子互相面对,解开心里的误会后又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二、通过安全演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于安全意识没有特殊的概念,自身对安全的防卫意识也很薄弱,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自控能力的相对较差都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很多安全隐患的威胁。比如同学间的追打嬉闹、走路的不安分、以及过马路时的不规范行走等等,这些都会为小学生带来人身的危险,发生事故的几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学校在基础课教学之外,还需要开设道德与法制课程,来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在面对危险和突发事件时的处理能力,开展此课程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教育片的播放、情景的模拟、以及自救的演练等等来展开教学,增强学生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危险的伤害性,引起学生的重视以达到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1.通过实际的情景模拟来提高学生的处理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堂“当火灾来了”的课程,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在火灾发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并如何开展自救,在学生了解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处理事件的能力。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自救的过程进行总结,并在学生间展开交流活动,对某位同学的自救最有效和仍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进行解释,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自乱阵脚,更不能相互拥挤,这样不但不能自救还会发生更危险的事情。对于基本的要素包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靠边弯腰行走等重要细节让学生时刻谨记,增强安全意识。
2.通过多媒体的宣传活动,增加学生辨别危险的能力。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危险事件,比如,在小明离开家之后,家里的煤气没有关,当视频播放在这儿的时候,所有学生一起高喊“危险”,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辨别危险的能力便自然形成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促使他们多一份安全意识。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开展道德和法制教育课程,是对小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既是学校对学生的义务,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作者:邵琴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专册; 案例教学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使用是要明确案例教学的宗旨,用生活事例来诠释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解,形成观点。案例教学是基于每一课的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厘清教材板块与脉络、知识点与话题,精准定位案例教学的使用时机。例如在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关于法律规定的重要的年龄节点,学生知之甚少,特别对于“8岁是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分界”这一法律规定更加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自主讨论“知识窗”中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通过互相讨论,自主探究,释疑解难,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重点讨论哪个年龄,不理解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用视频形式出示新闻案例——一年级小学生给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是否能追回?通过观看案例前半部分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不同年龄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未满八周岁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他的充值行为法律上不予以认可。最后做出判断,家长是可以跟游戏开发公司索回这笔费用的。通过开展这一生活案例的讨论,将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建构起来,理解不同的年龄节点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法律案例教学;新途径;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课堂教学。它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的有效手段;既通俗易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正义感,并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案例教学强调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采用以法律案例来说法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方面的培养教育。案例教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可以促使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思索、实践中张扬了个性,发挥特长。
案例教学法就在于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尝试,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中,知道了如何利用教学提供的条件或创造条件去获得自己欠缺的东西。案例教学法正是这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的教育理念得以实施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虽不是万能的,但却是一种独特的、很重要的而且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运用,既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在讲授“正当防卫”时,学生对正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有困难,而通过案例分析,既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教会了学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正确方法。讲授时尽管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即:“防卫的目的必须正当,防卫行为必须适时,防卫的对象必须特定,防卫的结果必须适度”讲得很清楚,但碰到具体问题就很难区别了,教学时我就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某职校实习生李某在下夜班回家时,在一偏僻小道上遭到抢劫,李某迫不得已交出了身上的钱财,正当抢劫犯低头数钱时,李某突然从地上拾起一块砖朝罪犯头上砸去,李某拿回钱到公安机关报案,李某事后得知,抢劫犯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不属于正当防卫?由此开展讨论,学生争论非常激烈,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李某的行为到底是不是正当防卫?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开谜底。
首先,要弄清“适时”这个问题,也就是非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李某选择的这个时机算不算适时?应该是适时的。因为歹徒还未逃离“犯罪现场”,实施暴力反击应该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不能作无谓的牺牲,它应起到既维护合法利益,又制止不法侵害的作用。
其次,要弄清楚“防卫的结果不适度”这个问题。“适度”也就指防卫行为的性质,轻重程度与不法侵害行为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大体上相适应,并未作严格的限制,理解时须注意三点:第一,从“制止住”的角度看,防卫行为只有稍重于侵害行为才能有效地制止住不法侵害,因此应当允许防卫人采取较重的手段进行防卫,不能限得过死,否则会限制防卫人行使正当防卫权,不利于保护合法权益。第二,侵害行为往往来得突然,防卫人在很短的发案时间内不可能准确判断侵害行为的性质和轻重程度,攻、防双方在运动中,防卫人的防卫行为也不可能完全按自己预定的计划发展,可能会出现偏差。第三,应当辩证地看待防卫与侵害行为的轻重程度,要综合防卫人与侵害人双方的身体状况、人数多寡、所使用的工具等各种情况来进行判断。通过案例分析解决了同学学习过程中的迷惑,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因为正确区分“正当防卫”与“非法防卫”关系到行为人“罪”与“非罪”的大事,教学时绝不能含糊其辞,而应当通过案例来讲深讲透。
“案例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它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对案例进行质疑、分析和运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模拟。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胡编乱造。只有真实存在的案例,且与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案例,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C语言的学习之中。(2)扩展性。教师在设计案例时,不能仅仅只是针对书本的知识点,还应该要对知识点进行扩展,与其他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导向性。教师在进行C语言教学时,不能过分关注案例教学的形式,因为教学方法只是取得教学效果的手段,因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有明确的导向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生由于刚刚接触C语言,对C语言的理解不深,甚至完全不能理解,加上C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应该要科学合理,与相关知识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C语言能力。
(1)导入案例。在中职C语言课程中传授if语句和switch语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期末成绩统计的案例。具体案例可这样设计,期末成绩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上平时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期末成绩的20%,平时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对应20分、15分、10分和5分。教师在设计完这个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且设计程序。(2)案例分析。首先,学生会对程序的算法进行分析,首先,应输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统计以大写字母A、B、C、D为四个等级,若输入的为小写字母,应自动转化为大写字母;把平时成绩A、B、C、D自动转换为20、15、10、5分等具体分数;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计算期末总成绩;输出学生期末成绩。在进行程序算法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空间,事先不告诉学生相关的问题点,而是应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给出学生独立解决的空间。(3)重点解析。本次案例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
if语句和switch语句的格式以及执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前期所学的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等知识点也结合起来,从而巩固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把过分关注案例本身。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相应的进行了改革。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出现的经济学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型人才。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经济学观念
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到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教师对生活中与经济学有关的案例的列举,让学生进行分析并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当中。经济学中乏味的理论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列举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印象,从实际的案例中总结出经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同学间的交流中不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获得了经济学知识,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都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搜集过来的,学生依靠团队的力量挖掘生活中的案例,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引导型案例的应用
课堂引导型案例的使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易于理解,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经济学案例让学生对经济学方面的原理和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需求理论时,要向学生先简单举一个例子:为什么钻子会比水要贵很多呢?水对人们来说就犹如生命,但水的货币量要远远的低于钻石的货币量。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可能学生都有疑问,但要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会有很大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把本节课的内容贯穿到这个问题当中,运用需求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根据需求曲线得出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不是按照消费的总效用来支付,而是按照它最后的效用来支付的。因此我们在消费水时,它的最后一个效用是洗衣服做饭,而水的数量也比较多,到最后水的效用会逐渐的降低,而钻石比较少见,数量有限,且给人们璀璨夺目的效用,因此价格也比较贵。通过向学生举出这样一个困惑学生已久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收获了经济学知识,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二)课堂讨论案例的应用
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课堂中的相互讨论为经济学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在讲解机会成本时,先向学生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然后提出学生生活中与这个概念相关的案例: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展开讨论,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讨论,然后把问题进一步深化问学生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还是要打工挣钱,那么学生上大学的意义在于什么?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回答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同时教师将本节课的机会成本引入到案例的讨论中,并用经济学的消费者的预期消费对眼前消费的影响知识回答这个案例。并引出经济危机中人们在当前的消费中不愿意花钱的主要原因是对预期消费不容乐观,这样学生通过实例的讲解不但明白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还了解了生活中和社会中的经济学现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利用经济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课堂讨论案例的正确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经济学思维,使得经济学知识不再乏味枯燥,增强了经济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外思考案例的应用
学生的课外思考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给学生课外适当的布置一些经济学案例,学生在课外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解答,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学课堂教学做补充。在讲解到有关博弈论的知识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举出一些合理的案例,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有关国外的治理腐败上的经济政策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中讲解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案例。学生首先要在课外搜集有关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案例和资料,了解新加坡是世界上廉政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探讨其廉政的重要原因是对政府官员使用高新,并贪污受贿的程度打击的十分严厉。在学生课外的讨论中可以运用支付矩阵解释新加坡人不容易受贿的原因。例如有甲、乙两个人,政府给他们高新的收益,他们两人如果联合起来受贿,那么他们的收益就会增加。但如果他们其中的一人受贿,另一个人没有受贿,那么没有受贿的人会对受贿的进行举报,那么受贿人的收益就为0,而另一个人举报,他的收益就会增加,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受贿的得到的收益远远低于不受贿的收益,所以这样就打击了两个人受贿的积极性,也没有受贿的收益。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较大的经济实力来高薪养廉,但我国可以从大力惩治受贿行为,将受贿的利益降低到负值,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的受贿行为。学生通过对课外案例讨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通过搜素案例并利用经济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更好地解释。
关键词: 法制观念 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使青少年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浅谈一下我在数学课堂中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有机融入法制教育,德育与知识并举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把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法律。例如,我在教"进一法"时,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12个小朋友去野炊,有一辆限乘7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我在教学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中,让学生猜猜65岁应该是家中的谁呢?就可以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我在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结合讨论交通指示牌的含义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教育。在教学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课中,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的危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应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制教育为辅,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已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借助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数学活动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三、讲解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以来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四、适机进行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能把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要求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五、挖掘潜在法制教育资源,拓展教育范围
【论文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项目教学法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力为本位,它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职场。本文以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为案例,探讨了如何有效而具体地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促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思潮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里,它使全球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革命,也为我国高职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高职英语与项目教学法
1.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10月颁布(试行)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了“一个原则,两个并重”,即高职英语教学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英语能力并重。要求中所提出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能更有效地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2.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辞海》对工程意义上的项目的定义是“具有独立设计的文件,竣工后能独立发挥设计所规定的生产能力或效能的工程,可以指建设项目,也可以指项目中单项工程”。[1]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共同实施完整“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活动。它以“项目”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项目任务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者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满堂灌”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毁灭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其授课主要方式是通过语篇教学让学生掌握单词、短语和语法。整个传统教学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理论教学为重点。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教学法以“英语+专业”为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很有效的结合,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职场。通过“项目”,培养高职学生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得到很明确的体现。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案例
本文作者实施项目教学的材料为《新视野英语教程》中的(读写教程3)I Am Home(我回家了)[2],实施项目教学班级为旅游1001班全班。本篇课文主要内容如下:为改变大家对美国的家庭观念,文章讲述了美国人家庭中难以割舍的亲情,也让读者感受到美国年轻人和中国年轻人一样,都有强烈的思乡情感。项目教学法的主体部分为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可将其细化为以下五大环节。
1.确定项目
确定项目时,要求教师要因学生而施教。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学生的英语能力来确定项目。英语教学不像在财会、机电、焊接等专业课教学有着显著的操作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具体的、显而易见的一些任务。基础英语教学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项目,也可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引申。根据学生专业和本篇课文的特点,由此派生出跟日常生活相关或以职业为导向的项目即Welcome to My Hometown(欢迎来到我的家乡)。此项目对旅游专业具有可操作性,它能够将学生的专业与未来职业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项目分组与明确项目任务
如何将全班合理的分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分组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并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3]。基础英语的项目分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英语水平,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如将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分在同一小组,其内部成员展示自我机会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如将英语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同学分在一组,学习氛围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小组成员无所适从,结果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分组时,有必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学习成绩、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等采用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4]。根据学生专业和生源地,作者将旅游1001班38位同学大致分为内蒙组、宁夏组、陕西组,但由于本班将近三分之二的同学为陕西生源,又将其细分为关中组、陕南组和陕北组。
为了能较好地完成项目,教师可将总项目细化。项目任务的细化可以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5]。教师可将“欢迎来到我家乡”的总项目任务具体化为:
TaskⅠ.Preparation of the welcoming speech.
TaskⅡ.Introduction to the scenic site,local history,local culture,local flavor,handicraft,etc.(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方面,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TaskⅢ.Booking a hotel.
TaskⅣ.Farewell.
3.自主探索与项目制作
自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图书馆、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来做项目准备,无疑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与小组成员间讨论中,学生展示了思维的多样性。小组成员对家乡的景点、风味和家乡的旅游路线、文化和历史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小组成员还对项目的展示方式提出建议,如照片、图片、录像、角色扮演等。由于高职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可将自己平时积累相关材料提供给学生,也可提供相关词汇和固定句型,以强化其表达能力。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如需帮助,如打印,相机、碟机、多媒体教室等,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配合。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对未来所从事导游职业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4.汇报成果
汇报能增加学生成就感和再学习的动机。学生汇报过程应该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如果小组成员在汇报中由于紧张而未能按照计划进行时,教师可依据情境给予帮助或提示,而不能随意打断或终止汇报。如果汇报过程中出现了语言方面的表达错误,应该在该汇报结束后给予批评和指正。 转贴于
(1)角色互换:角色互换能使小组成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自己的任务做充分准备,且能各展所长。在执行细化项目时,汇报人可通过轮换的方式。如致欢迎词时,我们可让那些性格开朗、英语基础较好的成员来完成;介绍家乡的具体特产或者风景时,可让性格内向或基础较差的成员来完成,因为充分的准备可使成员对具体的项目能有较完美的汇报。(2)图片展示:成员通过曾经的旅游照或者整理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家乡的景区、手工艺品、风味小吃等。图片展示让全体同学在欣赏美景、了解家乡的同时,快乐地学习英语。(3)多媒体展示:学生可以将准备好的素材做成PPT,像专业导游一样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家乡。在PPT的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丰富了词汇量,增加了对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加深了对本篇课文的理解。(4)模拟带团:如在预定宾馆的任务中,小组将其成员分成三部分:导游、游客和酒店服务人员。导游带游客入住酒店后,却发现酒店有很多方面难以令人满意,于是导游、游客和酒店服务人员间展开对话和调解。模拟带团不仅能很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随机应变和团队协作能力。
5.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可分多种形式,如口头和书面评价;具体任务评价和总体项目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学生在自身优点被他人承认的过程中由于产生喜悦的心情而形成自信,这种自信会使学生相互激励,从而形成共感—互动的人际关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6]。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准备和汇报给予表扬,然后指出学生在项目准备不足之处和汇报中出现的语言表达错误。其次教师的点评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时,更重要的是要认识不足之处,使得英语水平、分析能力和综合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总结
经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项目教学法能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使高职英语教学迈开了新的步伐,它也将更有效的推动高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385.
[2]郑树堂,胡全生.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3)[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3.
[3]陆波.高职高专英语项目教学法小组活动探析[J].吉林: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21.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116.
关键词:案例教学 中职生 德育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68-01
一、案例教学法对中职《哲学与人生》产生的作用
(1)案例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同时还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教学结果。以前在开展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主,应试型教育下,学生成为知识的载体,只需要掌握知识而不一定会利用知识。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与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好多学生甚至从来不学这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解决了长期困扰德育教师的难题。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授课、解惑、传道。在课前教师需要把具体的案例和相关的资料给学生,学生则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而且还要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报刊等查找更加丰富的资料以备课堂上自主学习时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上课时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和激励,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并且用找到的资料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析,还要在抽象的概念与案例之间建立联系。
(2)案例教学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的案例本身就是存在争议性的实际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这种存在争议的问题正好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那么教师也就从以前灌输者的身份变成了设计者和激励者。
教师应该对具体案例进行筛选,注意帮助那些相对内向的学生,对那些思维走入困境的学生进行激励和心理辅导,最终让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使中职生的德育课成绩得到提升。虽然教师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切记不可一味地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科,其知识点较为杂而乱。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案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是从以前的纸上谈兵变成现在的实战演习。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和解析,从而发生由外而内的变化,这是一种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在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前提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较多的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就能够懂得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提高智商与情商,最终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二、案例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的正确实施
(1)拥有一个妙趣横生的课堂是让学生好好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的基础。政治课具有非常强的实效性,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调整。所以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的生活情况进行拟题和设定。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有些案例一用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这是不可取的,同时选题时一定要选那些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事件。例如我们可以选韩国“乐天玛特事件”对中国和韩国之间国际友谊的影响等这样的事件做《哲学与人生》课上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尽情发言。
(2)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所选案例能够达到的目标。要先对其有一定的预想效果,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最后不断完善案例,以达到最终的目的。对于预期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明确教学的目的:案例主要有哪些特点?案例能不能引用到今天要讲的课题中?利用哲学知识能不能将事件解释清楚?这些问题主要是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我们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达到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目的。学生在讨论案例时最好是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升与别人的沟通能力和办事效率。
三、结语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讨论与互动的机会。案例教学法对中职生德育课《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案例情景化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毕业生,与同龄高中生相比,他们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起点低,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中职生更热衷于具有实操性、趣味性的课堂。但是,目前中职教育模式仍以传统讲授为主,效果不佳,没有达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提高和优化《市场营销基础》、《企业管理基础》等文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的基础上,探索一种将真实个案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法――“案例情景化”教学法,这是“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法”的一种结合和延伸。
一、“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有效尝试
中职课容易出现“走过场”的情况,即学生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尤其是文科类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必须让他们有兴趣地学习,并能主动思考,自发探究。所以,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目标有三: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近年来,在“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法”的应用中,笔者发现普通的“案例教学法”只是采用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某个知识点,其出发点还是理论,因此,不能完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普通的“情景模拟法”则是采用各种形式创造一个综合了时间、地点、仿真人物和事件的具体场景进行教学的方法,因为具有虚拟性,容易出现为游戏而游戏的情况,学生缺乏认真参与、积极思考的态度,在唤醒学生求知欲和锻炼学生能力方面会大打折扣。于是,笔者尝试将“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法”结合起来,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情景化”教学法。
课堂教学“案例情景化”是根据教学内容,整个课堂教学用一个真实的营销个案作为背景,由一个引人入胜的营销案例提出问题,交给学生解决,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在相互的否定与肯定之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加以总结归纳。它与“案例教学法”在起点、过程和目标上都有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
同时,“案例情景化”与“情景模拟法”也有根本的区别,因为案例的真实性,案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都有证可查,使案例情景减少了虚拟和游戏的色彩,可以使学生态度更认真,参与感和成就感更强烈,教学效果更佳。
二、“案例情景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和课后拓展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个案,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个阶段包括个案收集筛选、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三个步骤。“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课前准备与其它教学法相比,教师更需要在个案收集、筛选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下功夫。
(1)个案收集、筛选。首先,任课教师要养成从生活细节、朋友交流、媒体和影视作品中随时收集案例信息的习惯。然后,在收集的营销案例中,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部分,教师应做到保证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相应的案例内容。
(2)课件制作。任课教师将选出的个案资料和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归纳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动漫和视频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演示出来。这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与多媒体软件使用的能力。
(3)教学设计。任课教师以一个教学单元时间为单位,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对课件演示、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与时间进行规划设计,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预测和设计,以确保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2. 课堂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承担组织与引导的责任。任课教师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合理完成个案展示、问题讨论和归纳总结三个步骤。“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与其它教学法相比,教师的重点在于过程的控制。
(1)个案展示。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营销案例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画面、图像或声音。这个阶段要求在计划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好奇。
(2)问题讨论。通过案例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当主角,参与思考、交流、讨论、争辩、选择和决策,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这一阶段,任课教师要控制时间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是要对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进行正确处理,使之化险为夷,给课堂带来新的转机,注入新的活力。
(3)结果归纳。归纳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最后回归到教学的知识点上,让学生感觉知识是自己探究出来的,而不是外界灌输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做出评价,重点对讨论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并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
3. 课后拓展阶段。
课后拓展阶段是学生的复习巩固阶段,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阶段。包括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评价学生作业两个步骤。“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课后拓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学生除了在作业本上完成作业之外,还需要参与小组的案例讨论;教师评价教学效果除批改学生作业之外,还要对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1)学生完成作业。学生作业分为“写”与“说”两个部分。“写”的部分由学生利用晚修时间独立在作业本上完成;“说”的部分,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完成,内容是课本上或者教师补充的营销案例,以小组为单位交一份讨论记录与结论。
(2)教师评价学生作业。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情况,通过阅读讨论记录了解学生思维能力与组织能力,并根据具体情况,完善下一步教学计划。
综上所述,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步骤(如表2所示)。
三、“案例情景化”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1. 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大。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与一般的案例教学法相比,要求教师对案例内容、规模和表现形式等都要精心设计和准备,因此教师课外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2. 课堂教学的组织难度大。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对学生的参与度要求更高,把握不当容易出现片面追求双方互动与学生参与的问题,让课堂变得过分热闹和游戏化,实际上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所以,保证做好课堂引导,妥善安排和控制好时间,规范学生行为等尤为重要。
3. 学生成绩考核方法的配套有待实现。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参与,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所考核出的成绩,不能有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所以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应采用过程性成绩占60%、考试性成绩占40%的考核标准。但过程性成绩在时间与内容的统一方面,还存在难以标准化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二虎,戴玉蓉,熊宏齐.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