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服务业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业的含义

第1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何首乌; 二苯乙烯苷;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Abstract:ObjectiveAn HPLC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 in Shouwujing Oral Solution.MethodsA Symmetry- C18 column(3.9 mm×250 mm,5 μm)with a mobile phase composed of acetonitrilewater(17∶83)was used.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320 nm and 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 .Results The calibration curves were linear between 0.45~1.8 μg (r=0.999 9),the 8 hours' precision RSD was 0.7% .ConclusionThe method is simple,rapid and accurate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 in Shouwujing Oral Solution.

Key words: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Stilbenes; HPLC; Content determination

首乌精口服液由何首乌醇提取后加入香精等辅料稀释到一定浓度而得到,具有乌须发、悦颜色、养精血、抗衰老之功, 其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1]。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首乌及其所含的二苯乙烯苷化合物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功能,防治动脉硬化及保肝等作用[2]。临床应用研究表明:二苯乙烯苷在防治中老年疾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精神神经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癫痫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3]。为控制产品内在质量,采用HPLC对何首乌的活性成分二苯乙烯苷进行含量测定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器材与试剂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1525 Binary 泵,AUTOSAMPLER 717 进样器,Waters 2487型双波长紫外检测器;M32色谱工作站;日本岛津AUW120D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二苯乙烯苷对照品由成都思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其二苯乙烯苷含量大于98%。乙腈为色谱纯,流动相用水为超纯水, 口服液用水为蒸溜水,乙醇等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首乌精口服液制备 何首乌,四川地产药材,打粉,过60目筛。 称取何首乌粉末100 g置于容量瓶中,量取55%的乙醇700 ml加入容量瓶中(固液比为1∶7)后,静置浸润30 min,在75℃ 加热回流,乙醇提取时间为45 min,冷却、静置让其充分沉淀后过滤,弃去滤渣。然后将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回收乙醇并浓缩, 55~60℃真空浓缩提取液,室温下静置24 h后,取上清液放入圆底烧瓶中,并加入适量蒸溜水定容至刻度得口服液母液, HPLC测定其二苯乙烯苷含量,将其稀释至0.1%,加入防腐剂等,调节pH至7.0~7.5,滤过,灌封,灭菌,即得首乌精口服液30 mg(含二苯乙烯苷)/10 ml/支。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SymmetryC18(3.9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7∶83),流速为1.0 ml/min,测定波长320 nm,柱温30℃。理论塔板数按二苯乙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500。二苯乙烯苷对照品及首乌精口服液(供试品)的色谱图见图1。

图1 HPLC图(略)

2.3 溶液的制备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二苯乙烯苷对照品1.35 mg置于已干燥至恒温的10 ml的容量瓶中,加50%的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用0.45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备用。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自制二苯乙烯苷100 μl置于已干燥至恒温的10 ml的容量瓶中,加50%的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用0.45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备用。

2.3.3 空白实验 空白溶液的制备是按处方各种成分的比例,自配不含何首乌的口服液,按其工艺制成阴性对照,再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并测定。结果空白溶液在与二苯乙烯苷对照品相同保留时间处无色谱峰,故认为无干扰。

2.4 线性关系考察 将对照品溶液1 ml装入1-5号进样管,分别取3,6,9,12,15 μl进样,记录色谱图和各浓度相应的峰面积值,以二苯乙烯苷对照品含量(X)对峰面积值(Y)绘制标准曲线,经统计学处理求得回归方程为:Y=4.73e+006X-2.12e+005,r=0.999 987,结果表明二苯乙烯苷在0.45~1.8 μg线性关系良好。本法用外标法计算含量。

2.5 稳定性实验 取供试品溶液,间隔约2h分别于0,1,3,5,8 h进样10μl, 测得二苯乙烯苷的含量依次为7.32,7.26,7.22,7.17,7.11 mg/ml,平均值为7.22 mg/ml,RSD为0.7%。测定结果表明样品在8 h内基本稳定。

2.6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10 μl连续进样5次,测定峰面积积分平均值为2.999×106,峰面积的RSD为0.4%。

2.7 重复性实验精密称取同批样品5份(每份约1 ml),按2.3.2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及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测得平均含量为7.53 mg/ml,RSD为0.9%(n=5),结果表明此法重复性良好。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采用加样回收法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批号的样品5份,精确加入二苯乙烯苷对照品(0.675 mg/ml),按2.3.2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及上述色谱条件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二苯乙烯苷加样回收率测定(略)

样品含量均为0.753 mg,加入量均为0.675 mg,n=5

2.9 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样品供试品溶液各10 μl,以上述色谱条件,测定3批样品。测定含量见表2。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4],二苯乙烯苷色谱峰的光谱吸收曲线在(320±1) nm有最大吸收;本实验曾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二苯乙烯苷对照品溶液在200~420 nm波长进行扫描测定,最大吸收波长在320 nm处,因此选择320 nm为检测波长。

关于色谱条件,结果表明,流动相为乙腈水(17∶83),流速为1.0 ml/min时,二苯乙烯苷色谱峰达到了满意分离,理论塔板数为4 535,分离度为8.61,拖尾因子为1.31,因此将此色谱条件定为口服液含量测定的最佳条件。

表2 不同批次二苯乙烯苷含量测定(略)

据文献报道[5],二苯乙烯苷对光不稳定,在pH 7.0~7.5水溶性、室温条件下稳定,因此,对首乌精口服液含量测定时,宜在避光条件下进行,并使用棕色器皿;供试品、对照品溶液应在临用前配制,并调节其pH在7.0~7.5之间,柱温控制在30℃,以减小误差。

应用Symmetry- C18色谱柱,其用高纯硅胶填料,具有良好的色谱峰形、高重现性及长柱寿命、并具有良好的用户背景的特点。

本研究采用HPLC测首乌精口服液中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含量,灵敏度高、定量准确,方法简便,重现性好,能有效地控制首乌精口服液制剂质量。

【参考文献】

[1] 陆蕴如,邓巧虹,车秋芳,等.何首乌及其制剂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甙含量测定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31.

[2] 李玉芳,和玄华.何首乌现代研究进展[J].中成药,1997,19(5):37.

[3] 邓文龙,龚世荣.何首乌研究进展[J].中草药,1987,18(3)42.

[4] 鲁 静,粟晓黎,董海荣,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何首乌及制首乌中羟苠衍生物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O00,20(2):104.

第2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本身含义的不同、包含内容的不同、存在意义的不同。

本身含义的不同:基础电信业务是指提供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传送和基本话音通信服务的业务。电信增值业务是相对于传统的电信语音业务而言,指的是凭借公用电信网的资源和其它通信设备而开发的附加通信业务,其实现的价值使原有网路的经济效益或功能价值增高。

包含内容的不同:增值业务包括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移动网和固定网信息服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具体包括固定网络国内长途及本地电话业务、移动网络业务、卫星通信业务、互联网公共数据业务、网络元素出租业务、网络的承载和接入及网络外包等业务、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国际电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转售的基础电信业务。

存在意义的不同:基础电信业务需要建设全国性的网络设施,影响用户范围广,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保证基础设施运行平稳、协调发展。增值业务存在的意义是对原有通信网基本业务(电话、电报业务)以外业务的扩展,如数据捡索、数据处理、电子数据互换、电子信箱、电子查号和电子文件传输等等业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服务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角地位,成为衡量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嘉兴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了 “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因此研究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十二五”的战略目标更好的实现做铺垫,也为嘉兴现代服务业监管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觉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就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的具有高技术性、知识密集型、动态性、生产性的、新起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分为生产业、生活业及农村服务业。其中生产业是指那些为进一步生产或者最终消费而提供服务的中间投入,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及服务外包产业等;生活业主要是指直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旅游业、批零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社区及家庭服务业等;农村服务业主要包括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及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等。

2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2.1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改善环境缓解资源短缺 嘉兴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已经相当成熟,但也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瓶颈的制约,如果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是服务业本身得到升级,而且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传统工业产业等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直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1]。

2.2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R·K·谢尔普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泥灰”(mortar)[2]。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有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这表明服务业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加快传统服务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提高区域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已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3]。目前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较好,服务业占GDP比重较高,北京达到71%,广州为58%,上海为52%。可见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嘉兴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面对长三角地区中城市群的激烈竞争,只有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和质量,才能提高综合竞争力。

3 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1 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嘉兴服务业增加值为1114.07亿元,同比增长10.2%。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1%。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8.6%,占比增幅达1.7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十二五”期间嘉兴市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服务业“倍增”计划,同时为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出台了《2012年度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和《嘉兴市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标志着嘉兴市服务业开始迈向标准化时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具体体现在:①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现状。服务业行业具种类多,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优势,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②服务业龙头行业快速发展。嘉兴港区将新建、续建19个三产服务业重点项目,涉及总投资29.17亿元。嘉兴港区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业联动发展这一目标时,以临高物流和大型专业市场这两个为“龙头”,并以此带动科技服务业、酒店餐饮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及社区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此外,港区还将继续推进酒店餐饮业、商业和房地产业建设。③服务业聚集现象突出。随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的提出,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服务业为主的聚集区不断涌现。目前,嘉兴首批15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步完成规划。在2011年已经有嘉兴现代物流园、嘉兴科技城、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海宁经编产业生产业集聚区4个省服务业集聚区。在2012年又新增了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另外10个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点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

3.2 嘉兴现代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 ①嘉兴市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在长三角区域内,由于区域的划分和竞争,各地区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嘉兴在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研技术等方面仍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②新兴行业未形成规模。嘉兴市目前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例如海宁皮革城和桐乡羊毛纱市场,新兴行业例如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还未形成规模,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并且其发展规模普遍较小;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新兴科技服务业发展不成熟,要依附于传统的工业企业,且规模偏小。③缺乏有影响力的企业。虽然目前服务业企业数目纵多,但大多以小规模的个体户为主,上规模的企业不多,没有品牌效应。方便的交通使得嘉兴的消费者大量流失到了上海和杭州等发达城市,导致嘉兴的消费品市场受到了制约。④宣传力度不够。政府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往往注重生产,轻服务。企业和居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地位,对新兴服务业的支持程度不大。⑤缺乏专业性人才。嘉兴市政府对服务业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与当地的高校交流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针对性,缺乏创造力。政府对服务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力度不够。

4 发展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更加优惠政策,建立低门槛的准入制度,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进行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各类服务行业和领域。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补助和奖励,重点扶持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和健全各服务行业法律法规。

4.2 培养人才,争创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区位环境 高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对于人才,要重新认识人才的概念,突出 “适用即为才”,不以学历,出身论英雄,适当引进外来“淘汰”人群;搞 “人才本土化”,重视内部挖潜培养,充分利用本地高等教育优势带动成人职业教育。[4]通过政府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加强进行各种培训和教育,注重实践,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同时制定完善的人才的奖励机制,减少人才的流失。

4.3 确定服务业主导行业 服务业行业具有种类多的特点,如果齐头并进,以同等的资源分配使用,那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和速度就不具有竞争力。所以可以选取能够对整个现代服务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具有向导性和带动性作用,具有现代化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作为主导行业优先发展,重点培养。随着“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加快科技、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

4.4 大力发展生产业 近年来嘉兴市市生活业发展较快,满足了人们对于日常用品消费的需求,而生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要坚持以发展生产业来提升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重点把握好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创意服务外包和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五大行业。

参考文献:

[1]周易,王惠初.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0:106-107.

[2]RonaId Kent Shelp: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in Service Industrie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ase Smdies in TechnologyTransfer,NY:emgerPublishers,1984.

[3]张宝利.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83-84.

第4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在对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相关观点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服务领域的新发展,即现代服务价值理论,并就价值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拓展进行肤浅的探讨。

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成因、服务与商品的感性差异、人们对服务的歧视等等,导致了商品与服务在经济学理论思维中彼此分裂的“两分法”。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服务作为国民经济的价值流量,将越来越成为经济理论分析的基本对象。实践对理论的呼唤,要求改变经济学上重商品轻服务的理论分析格局。

在理论思维中破除“两分法”的实质是在价值概念上视服务与商品等同,因此,破除“两分法”的首要问题就是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就此问题,国内相关学者作了诸多探讨,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的观点综述

(一)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第一种观点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这种观点全面肯定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并把它纳人“社会劳动”的范畴,认为它是创造价值的。“这里的‘社会劳动’是指社会从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各种劳动,即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从事的有益于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或者说,是社会需要劳动的简称”。

第二种观点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论严针对“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并非服务业中所有劳动都能创造价值,只有那些为物质商品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具有生产性的服务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那些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

第三种观点为有用劳动创造价值。恻汁对“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论”的观点,有的人不赞成用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作为衡量服务业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或依据。他们认为,生产劳动概念和创造价值劳动概念在经济关系上内涵是不同的,前者体现简单劳动过程和特定社会生产关系,后者只体现一般商品经济关系,两者并无必然联系。在商品社会中,“一切创造社会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同时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就是判断商品社会某种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唯一标准”。同样,“判断第三产业中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标准是:其劳动是否为社会创造使用价值”。

第四种观点为生产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论。该观点从非实物劳动成果—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使用价值—服务产品价值为主线展开论证,针对服务业中不生产实物产品的部门就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提出了反驳。该观点认为,非实物劳动成果被纳人社会产品范畴,成为服务产品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实物劳动成果一样,也具有消除相对稀缺、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因此具有非实物使用价值。既然这种产品具有非实物使用价值,那么,只要服务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它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也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第五种观点从生产劳动实践引发理论演变的方法论重新定义生产劳动,指出生产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从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服务经济领域,是劳动价值论的深化;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是服务价值论的新概念。

(二)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

第一种观点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只有那些既能为社会生产物质财富,又能为社会生产剩余价值或净产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依据这一规定,该观点认为服务劳动不是生产劳动。

第二种观点为“国民收人再分配说”,鸟亥观点认为,服务领域里服务劳动者和资本家的收入间并不是服务劳动者创造的,而是通过“国民收人的再分配”由物质生产领域转移过来的。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人和资本家用其收人支付服务费时就是如此。

第三种论点为“服务生产价格说”,认为服务性劳动不形成价值,它所以能带来利润与增殖资本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与利润平均化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以类似生产价格形成的方式,转化为服务生产价格,不仅补偿服务成本,而且无偿地给服务领域的资本家带来了一份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四种论点是“价值转移说”严认为服务有价值,但它不是由服务劳动创造的,而是由物质生产部门转移来的。

第五种观点以生产劳动的一般含义为标准,认为纯粹的服务劳动是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观点认为,马克思论述的生产劳动有两种含义:生产劳动一般含义即撇开特定社会性质,能够创造出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或者能够使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得以完成的劳动过程。以此为标准,纯粹的服务不是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是反映特定生产关系的劳动,以此为标准,纯粹的服务是生产劳动,创造价值。但这个价值,已经不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来意义上的价值了。

(三)简要评述

上文介绍了经济学者为消除“两分法”和把服务纳人传统价值理论框架所作的努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至今观点仍不统一。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要发展劳动价值论首先要在价值和劳动的基本概念上发展,从而引申出了众多看法,如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的效用,也就是物的使用价值;凡是有用劳动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不科学、不完善,必须加以修改和发展,··…这些看法,实质上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借发展之名,行否定之实。

实践需要说明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外延扩大仅仅就事论事是不够的,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未能完全解释劳动价值论在服务领域面临的所有问题。劳动价值论在服务领域的发展,还需要创建新的本质性的范畴从理论体系上给予系统的深刻说明,必须在运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理论范畴和新的理论体系,给整个理论带来新的变化,用以说明一系列新的实际问题。国内有关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提出了“现代科学劳动”娜区一概念,并分析了其在商品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述评

(一)服务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服务价值是由服务劳动的凝结性、社会性和抽象等同性决定的,它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凝结在服务产品的非实物使用价值上的、得到社会表现的抽象劳动,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勉口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样,生产服务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作为人的生理意义上的劳动耗费,它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另一方面,它是具备不同生产目的、使用不同劳动资料、操作方式,为不同的消费对象提供服务的具体劳动。

1.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实物使用价值的一般共性和其自身的特殊性。(1)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消费潜代性、消费互补性和消费引致性,其根本原因在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具有一切使用价值所具有的共性—可消费性。(2)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生产、交换、消费同时性和非贮存性。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非实物特性。(3)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非转移性,它不可能从产地转移到销地,这个性质使得服务业的生产与消费存在空间上不一致的矛盾,这个矛盾必须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对移位来克服。(4)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再生产的严格被制约性。

2.服务产品的价值。服务产品具有价值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产服务产品耗费的劳动凝结在非实物使用价值上形成价值实体;(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生产服务产品的劳动取得社会形式,从而表现为价值;(3)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不能按异质的使用价值量,而只能按其中凝结在同质的抽象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

3.服务产品的价值量及价值形成过程。服务产品的价值量决定有两种情况。(l)重复型服务产品:因服务劳动过程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别,生产同种服务产品需各不相同的个别劳动时间,故其价值量由生产这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z)创新型服务产品:它的非重复生产性和共享性,使其价值量由最先生产出这种产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和风险系数决定。服务价值创造过程存在着和物质生产领域不一样的特点:服务业的劳动者在其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是服务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C);另一方面,其抽象劳动创造出新价值(V+M)。由此可见,服务业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二)服务价值理论在现代服务产业中的发展

20世纪末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精神劳动在服务劳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服务价值理论也应在实际中有新的发展。基于现代服务业背景下考虑服务价值理论的发展,关键是“劳动”内涵的升华,从价值的表现上看就是(V)含义的扩大及组成价值量的各部分(C+V+M)构成比例的改变。结合现代服务业劳动者的特点,传统服务价值理论中的(V)应包括“接受现代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其直接结果是使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劳动”发展成现代“科学劳动”,并且在服务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传统服务业中处于附属地位的“一般劳动”转变为现代服务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科学劳动”。现代科学劳动大大改变了服务产品价值量和量的各部分构成,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产品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大大增加了社会财富,引起了劳动与价值之间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由于现代服务业中知识要素和科技要素的比重大大增加,为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必须接受高层次教育,支出大量的学习费用和科研费用,因而这部分的价值量会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科学、知识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它本身有价值,在服务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杠杆作用。虽然它不熊直接创造价值,但它本身的价值可以通过科学劳动转移到服务产品中去,即通过科学劳动创造价值。因此,现代服务业中科学劳动既要创造一部分新价值以补偿支出的科学劳动力价值(由于学习费用增加,现代科学劳动力的价值比一般劳动力的价值要大得多);同时还要把所使用的科学、知识中已包含的旧价值在转移生产资料及旧价值的同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而转移的旧价值的量也将大大增加。另外,由于在现代服务业中,科学劳动能生产出一般劳动所无法生产出的非物质产品;或者能充分利用自然力并融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这是高级或超高级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大量倍加,因而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创造出相当多的大量的新价值。

三、价值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拓展

劳动价值论的横向发展形式的本质,是价值概念的外延的扩大,即从国民价值扩大到国际价值;纵向发展形式则是要素外延的扩大,即从劳动单要素扩大为生产过程多要素。

第5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人才服务机构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不断整合,企业竞争更为剧烈,为了适应更加快速的技术革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参与世界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进行组织及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努力朝着扁平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展迅速,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欢迎。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中国客户对外包服务认知度的提高,外包服务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二、人力资源外包概述

1.人力资源外包概念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此有很多的定义。综述来说,人力资源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总体而言,人力资源外包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企业文化设计等方面。

2.人力资源外包内容

人力资源外包不是人力资源与外包含义的简单组合,它有其特定的含义,“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含义扩大为“人力资源活动所涉及的工作”。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外包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员工招聘:即代企业招聘合格员工;

(2)员工培训:代企业进行各种培训;

(3)人事:代缴保险、人事档案管理等;

(4)人员外包:即人才租赁或人才派遣;

(5)人事相关咨询:包括薪资调查、政策咨询、组织规划等。

三、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一种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对拟采用的项目或方法的必要性、可能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以便进行正确决策的研究活动。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1.行业发展基础分析

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得益于人才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业的迅速发展,这两大行业的发展为人力资源外包发展提供了行业基础。

(1)人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人力资源外包奠定了行业基础

2007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人才服务业”第一次被写入国务院文件,表明我国的人才服务工作在经过20余年的发展,正式成为服务业中一个重要行业门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

(2)服务外包的发展为人力资源外包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不过短短几年,但发展速度却很快。国家及地方纷纷出台文件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规定》、商务部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其他部委相应文件规定,促使服务外包迅速发展。

2.外部环境分析

人才服务机构发展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主要包括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

(1)政策方面

前面已经提到,国家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为人力资源外包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基础。

(2)法律方面

虽然没有对人力资源外包这一行业进行专门的立法,但涉及到此方面的法律很多,如《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劳动合同法》等,都有这方面的规定,为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提供了法律基础。

3.内部环境分析

人才服务机构是指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人才服务的专业组织,在济宁市内,人才服务机构共26家,都隶属于政府人社部门,为社会、企业和个人提供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其中,一个国家级人才市场,四家专业人才市场,从业人员330余人。

(1)体制机制健全,行业监管逐步完善

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人才市场管理、人事、人才流动等一系列单项或综合性政策规定,有力的促进了全市人才服务机构的快速规范发展。强化行业自律,2007年4月成立了济宁市人才中介行业协会,2010年11月成立了济宁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与此同时,联合工商、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使人才服务业运行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加强基础建设,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全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市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1.2万平方米的济宁人才大厦,各县市区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较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为促进无形市场的发展,建立了济宁市人力资源门户网站――中国孔子人才网。2006年9月设立了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曲阜市场。各级市场建设齐全,从国家级、市级市场,到专业化市场,再到县级、乡镇人才服务站,建立了一个非常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

(3)拓展业务领域,服务内容日益丰富

在做好人才招聘、人事档案管理等基础服务的同时,不断在人才网站、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才派遣等高端人才服务业务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近几年来,这些业务迅速开展,而且规模逐步扩大。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外专局的支持,依托国际人才市场,相继开展了国际人才交流、海外项目推介、出国留学等业务。这些业务为开展人力资源外包奠定了资源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济宁市人才服务机构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基础已经非常扎实,时机已经非常合适,条件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理清思路,迅速行动,把握机遇,迅速开展,为人才服务机构的改革开辟一条新路子。

四、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它从开始至今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都不充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必须对下面的问题引起足够重视,才能确保业务顺利开展。

1.外包服务对象即企业可能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对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大多只停留在员工档案关系、人事社保等比较初级方面的认识,对外包在员工管理方面的优势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业务的具体运作,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兴的业务外包来说,更是无章可循。

3.外包服务内外部成本不可控

目前,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外部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各机构都是自行制订价格。对企业内部来讲,人力资源外包是否会增加企业成本。

4.外包服务发展水平比较低

目前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代办社会保障、劳动用工证、档案管理等基本业务,服务水平层次低,高端技术服务少。

5.企业劳动争议风险大

企业劳动争议风险大,规避劳动争议风险成为企业采用人力资源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外包服务企业面临企业劳动争议的风险。

五、完善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对策建议

1.政府:积极引导、制定政策法规

政府引导是人力资源外包得以健康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提倡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加大宣传推广人力资源外包的力度和广度。给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人力资源外包市场,推动人力资源外包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外包活动。

2.企业:积极进行沟通协调、转变观念

企业管理层和雇员层都要认识到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认同、接受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外包服务管理体系,要求外包服务商实现服务内容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以便科学评价外包服务的水平和效益。

3.外包服务商:提高服务水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外包产品。人力资源外包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服务品种少,服务范围窄,不利于人力资源外包的快速发展。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使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品种多样化,促进人力资源外包向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6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12-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及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并成为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广东省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认识,了解我省发展信息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制定政策策略。本文按有关分类标准和文献,结合广东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划分后对信息产业进行最终需求影响分析和产业关联分析。

2 部门划分及数据来源

1997年北美自由贸易区联合制定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简称NAICS)中,首次将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规定下来。该体系规定,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部门应该包括以下单位:生产与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单位;提供方法和手段,传输与这些产品的单位;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的单位。具体包括出版业、电影和音像业、广播电视和电讯业、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业等四种行业。

本文以《广东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分别按两种标准定义信息产业。广义的信息产业按我国标准划分,包括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狭义的信息产业按北美标准划分,为包含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部门的信息服务业。同时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划分不包括信息部门在内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原表为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与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了分别考察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本文根据135部门投入产出表导出包括“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8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了考察广义意义上的信息产业及其与第一、第二(不包括信息制造业)、第三(不包括信息服务业)产业的关系,根据42部门投入产出表得到包括广义“信息产业”的4部门投入产出表。

3 最终需求影响分析

需求变动是导致产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因素,而产业的扩大或缩小一般都由最终需求所驱动的,并进而影响总产出和增加值。故最终需求的变动对总产出与增加值的变动有重要的影响。

3.1 最终需求对总产出的影响分析

3.1.1 生产诱发额分析

生产诱发额是指某项最终需求的变化引起某产业生产总量的变化,是由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所激发出的全部生产额。产出X和最终需求Y通过列昂惕夫逆矩阵联系在一起,最终需求Y的变化势必导致产出X的变化。部门划分及生产诱发额的最终分析结果见表一和表二。

表1 8部门广东省2007年最终需求生产诱发额表单位:万元

产品部门最终消费诱发额资本形成诱发额输出诱发额最终需求诱发额

由8部门结果可以看出,信息制造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为1542571.21万元,资本形成诱发的生产额为6711477.81万元,输出诱发的生产额为147696538.98万元,其中,输出的诱发额最大,表明输出对信息制造业的产出影响较大,广东省的信息制造业的产出对全国其他省份的贡献较大,出口也较大。信息服务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为12067897.61万元,资本形成诱发的生产额为2309233.75万元,输出诱发的生产额为3194492.39万元,最终消费的生产诱发额最大,表明信息服务业主要用于本地消费,输出排在其次。

由4部门结果可以看出,合并后的信息产业最终需求生产诱发额为172534503.6万元,大于第一产业生产诱发额,排在第三位。其中,输出诱发额最大,为156147133.8万元,这中间可能是信息制造业的作用。

3.1.2 生产诱发系数分析

生产诱发系数等于生产诱发额除以全部产业该项最终需求的合计,其含义是某项最终需求若增加1单位,则相应的产出总量将要增加多少单位。生产诱发系数反映各最终需求项目诱发各产业生产作用的大小。

8部门的诱发系数结果显示,信息制造业的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为1.302482403,大于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处于第二位;信息服务业的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为1.537755028,大于传统第三产业当中的商饮业。

而从4部门诱发系数表来看,合并后的信息产业的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为1.325146708,大于传统第二产业的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这说明,随着我省信息技术以及各地对我省信息产品需求的发展,我省的信息产业已成迅猛发展之势。

3.1.3 生产依存度分析

通过生产依存度分析,可以了解哪些产业是“消费依赖型”的,哪些产业是“投资依赖型”的,而哪些产业又是“输出依赖型”的。我们把生产对某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大于50%的产业称为依赖型产业。

8部门的生产依存度结果显示,信息制造业是“输出依赖型”的,并且高达0.947072665;信息服务业是“消费依赖型”的,为0.686783293;纵向来看,信息制造业在所有行业中的“输出依存度”的结果为最高,而信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其余为运邮仓储,商饮业,其它非信息服务业)的“最终消费依存度”的结果为最高。

4部门的生产依存度结果显示,信息产业的输出依存度高达0.905019753,表现为“输出依赖型”。与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表现出强劲的输出优势。

3.2 最终需求对增加值的影响分析

3.2.1 增加值诱发额分析

增加值诱发额表示各项最终需求通过各项最终需求生产诱发额诱发出的各项增加值向量。8部门中,信息制造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值诱发额为24977388.35万元,大于建筑业,而信息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值诱发额为9902570.23万元,为各部门中最小。4部门中,合并后的信息产业最终需求增加值诱发额为34242628.69万元,大于传统产业中的第一产业,但离第二和第三产业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第二产业,传统工业。

3.2.2 增加值诱发系数分析

增加值诱发系数的含义是某项最终需求若增加1单位,则相应的增加值将要增加多少单位。经计算,8部门中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值诱发系数均较低,而信息服务业在各部门中为最低。4部门来看,信息产业最终需求增加值诱发系数为0.047025662,只大于第一产业,远小于传统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

4 产业关联及结构特征分析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经济联系称为产业关联。产业关联有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直接关联通过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和中间产品投入系数(赫希曼系数)进行考察,间接关联主要通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即拉斯姆森系数)进行考察。

4.1 直接关联分析

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提品,提供技术的联系。前向直接关联由中间产品需求系数考察,其计算公式为:wi=∑nj=1xij/Xij(i=1,2,…,n);后向直接关联由中间产品投入系数考察,其计算公式为:uj=∑ni=1xij/Xj=∑ni=1aij(j=1,2,…,n)。

从8部门的赫希曼系数(即关联系数)结果看,信息制造业的前向关联系数为0.761696792,后向关联系数为0.839837806,信息服务业的前向关联系数为0.349701362,后向关联系数为0.436445352。以0.5为平均水平,信息制造业的前相关联系数与后向关联系数均较大,说明信息制造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制造业。而信息服务业的前相关联系数与后向关联系数均较小,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

从4部门赫希曼系数看,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系数与中间投入系数均大于0.5,属于中间投入型制造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省广义意义上的信息产业还以信息制造业为主,还只是信息工业。

4.2 间接关联分析

间接关联分析主要通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感应度系数反映一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影响力系数反映一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感应度系数为:

ri=∑nj=1bij1n∑ni=1∑nj=1bij(i=1,2,…,n),(bij为列昂剔夫逆矩阵系数),描述了n个产业各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时产业i所进行的完全投入是否高于所有产业平均的完全投入,也称产业推动系数;影响力系数为

sj=∑ni=1bij1n∑nj=1∑ni=1bij(j=1,2,…,n),描述了一产业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诱发的n个产业的完全投入是否高于社会平均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诱发的n个产业的完全投入量,也称产业推动系数。

从8部门拉斯姆森系数表看,信息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很高,为1.408642202,说明其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很大,影响力系数为1.57044578为所有部门中最高,说明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很大,并且超出非信息工业和建筑业,成为带动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信息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402732511,影响力系数为0.82823944,均小于1,说明其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和带动作用都小于产业平均水平,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

从4部门拉斯姆森系数表来看,信息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接近于1,影响力系数大于其他传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和增长点。

5 结论及建议

(1)我省广义意义上的信息产业以信息制造业为主,信息服务业为辅。狭义意义上的信息产业即信息服务业不管从最终需求诱发额来看,还是从最终需求诱发系数来看,都不及农业。我省信息服务业尚处在一个不被重视,且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位置。故我省在发展信息制造业的同时,更应注重发展信息服务业,即狭义的信息产业,那将是广东后续发展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以及发展新兴产业的新起点。

(2)从8部门最终需求诱发额及生产依存度结果来看,信息制造业不应过分偏重于输出,应同时关注广东省内市场,增加本地消费的需求。我省很多产业都是出口导向型产业,这无疑增加了外向经济的风险,信息制造业亦如此。

(3)与其他传统服务业相比,我省信息服务业的力量还很弱小,发展程度还不够,加大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将有助于发展我省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第7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一、当前对“服务外包”、“服务贸易”概念及其关系存在模糊认识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但某些发言、会议、文件、法规、文献、媒体等对其表述尚存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带来不便,更对我国服务业国际化以及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服务外包是企业、单位将业务外包的一种作用行为,是一种业务作用活动的处理方式;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种根据业务涉及范围是否是国内或国际间的一种服务贸易的划分类型:国内服务贸易中,可以采用服务外包方式,国际服务贸易中,也可以采用业务(服务)外包的方式;服务外包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它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等等。

诸如上述有关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二者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总结和创新,在实践中加以纠正、发展和完善,并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间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关系

1.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同服务业内在联系。服务是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满足接受服务之对象需求“过程”的一种活动,从事服务的行业称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侧重于指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产生或有较大发展的服务行业。具有“三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征。服务业还同第三产业既区别又联系:第三产业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即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而服务业的范围是以生产或提供服务来确定的。第三产业是供给分类,它与第一、二产业间是单向依存关系;服务业同农业、制造业的划分,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的,它同农业、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含义主要是相对于国内经济的,服务业的经济结构含义则是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正确理解服务业同第三产业划分上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正确把握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间的关系及其同服务业的内在联系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服务外包是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随着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需要相应拓展,主要体现在:(1)根据服务的交易对象不同分为:为生活(消费)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和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仅仅把服务外包理解成为生活(消费)提供服务的外包是片面的。事实上,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将在未来服务外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根据外包领域不同,可分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前者通常是指对生产制造活动的外包,即是将产品的某个或某几个非关键性的零部件、环节交由其他企业来完成的外包方式。服务业外包则是指除了制造业外包之外其他一切外包活动。(3)按外包范围的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前者指产品制造过程外包,后者指技术开发、支持以及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4)按业务性质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和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前者包括产品支持与专业服务的组合,用于向客户提供IT基础设施、或企业应用服务、或同时提供这两方面的服务;后者指企业在核查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后,将部分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并由供应商对这些流程进行加工和重组。(5)按发包方和承包方所在国家的不同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前者指发包方和承包方同处于一个国家之内,其特征是外包处于一个经济体内,职位在公司之间转移;后者指公司将其业务交给其他国家的企业经营,即发包方和承包方处在不同的国家里,其特征是职位在国家之间转移。(6)按服务外包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基础技术外包、商业应用程序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业务改造外包等。企业服务外包级别越高,则越具备战略价值。上述分类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分类是第四种和第五种分类,而作如此分类,是科学划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内容以及把握二者关系的必要环节。但是,外包活动本身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分类,而是交叉进行,即某项外包可能既包括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也可包括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还可能包括“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等等。

根据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是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既包括有形劳动力的输入输出,又包括提供者与被提供者未实体接触情况下服务的国际间有偿输入输出。其内容十分广泛,服务贸易涉及150多项,20多个领域。显然,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仅将其理解为劳务贸易,以及将其理解为“国内服务贸易”等都是错误的。

由以上可见,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服务业为基础,服务业又以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为重要发展形式。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是,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其他形式,不能认为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发展的仅有形式。此外,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进步的标志,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已经使其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渗透作用也越来越强,直接关系着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2.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内容上有交集部分。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可全部归为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中的在岸外包则不属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有更多内容。事实上,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既包括上述所说的第三产业,还包括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其内涵和范围比我们对服务业的传统理解要大得多。那种认为“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一部分(或一种)”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服务外包包含于服务贸易”这种“被包含与包含关系”的命题更是不成立的,正确的表述应为: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

同时,必须注意到,服务外包不仅仅包括为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外包,而且也包括为其他行业部分制造过程、部分业务流程等提供的服务外包,那种将服务外包单纯理解为是服务业一家的事情,显然也是片面的,不符合服务外包发展史以及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实际的。“服务外包≠服务业外包;服务外包=服务活动的外包”。对服务外包的这一理解,不仅拓展了服务外包的内涵与外延,而且也扩大了服务贸易的范围。

此外,主张将“服务外包”重新表述为“外包服务”,也是不必要更是不可取的;认为“服务外包”“影响服务贸易双方主动者与被动者的关系,影响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客观地位。”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这可以从服务外包构成要素得到说明。“服务外包”实际上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形式。发包方和承包方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个成功的服务外包案例必须既有发包方,又有接包方。二是内容。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逐渐转为以服务业为主。三是目的。主要体现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持优势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等。这里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服务外包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对其科学的分类。由上述,服务外包本身就有发包方和接包方,例如,“我国企业承接美国企业外包业务”,就很清楚地说明,我国企业是接包方,而美国企业是发包方。

3.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统计上存在交叉,且互为依存。内容上的交叉可能带来统计上的重复。仅以2009年为例:一方面,我国当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8亿美元,其中进口1582亿美元,出口1286亿美元。试分析这里有多少来自离岸外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统计数字,当然就离岸外包自身也有“进出口”即“承包和发包”问题。另一方面,我国2009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这里是否可以说,100亿美元是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1582亿美元的有机构成部分。此外,2009年并没有对我国发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作出统计,更没有对我国在岸外包业务作出统计,因而就不能得到我国全年服务外包总额。但可以肯定的是,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存在着交叉重复统计现象,这需要统计工作者做深入分析,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至少应在统计数字上分别说明服务贸易构成和服务外包构成,从而有助于人们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理解以及对其相互关系的把握。

4.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离岸外包主要是发达国家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核心竞争力而将业务外包出去,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发达国家也是服务贸易的主体。据统计,2003年服务贸易出口前8位都是发达国家,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和荷兰。这8个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1.2%,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有9个也是发达国家;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前10位中有9位是发达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爱尔兰(中国作为唯一发展中国家排在第7位),这9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49%,几近一半,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也有9个是发达国家。

5.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发展速度上都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且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态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深入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1980年服务贸易总额为3800亿美元,1990年为19951亿美元,2000年为28150亿美元,2003年达到2906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2008年,仅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7万亿美元,同上年相比增长11%。离岸外包本身就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无疑促进了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同时,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也必将带动更多的服务进入离岸外包。而作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对形成新的服务贸易以至世界贸易和生产格局、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重大作用。

对于我国,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可以产生若干联动积极效应,例如,可以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减少服务贸易逆差、改善贸易结构、突破贸易壁垒、改善国际收支、促进劳动力就业、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得到很大发展,已跻身贸易大国行列。但在贸易结构中,货物贸易长期呈顺差,引起众多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而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108亿美元;2009年,逆差达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等。服务出口贸易额占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较低,2004年仅为9%;2009年我国服务出口贸易额为1286美元,居世界第五,但占我国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只有10.7%,虽比2004年略有提高,但都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且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服务业,逐步形成新一轮出口增长,真正实现出口“主战场”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为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奠定扎实基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随着贸易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服务业整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必将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印度和爱尔兰作为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扩大出口、提升服务贸易、促进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其经验值得借鉴。

6.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日益显现出技术、知识密集化的趋势。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金融、银行、保险、法律、租赁、咨询快速进入服务贸易的范畴。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整体上升趋势。而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就是以技术、知识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体现其高技术、高技能的特征。

7.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上联动。可以通过发展服务外包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在货物贸易中我国企业大多处在制造链条的下游,频频落入贸易保护等陷阱。在突破贸易壁垒、处理贸易保护争端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同时,由于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的低端,加之外包企业的不规范竞争,也难免出现国外反“服务倾销”及服务贸易摩擦问题。为此,可以适当借鉴我国货物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的部分经验并吸取必要的教训,认真研究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机制,切实防范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建立国际服务贸易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包括健全价格形成、监控与处理机制等。

第8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

。(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第9篇:服务业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影响 因素

国际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按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有四层含义,一是指过境交付业务,即从一成员国的境内向另一成员国的境内提供服务;二是指境外消费,即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三是指商业性存在业务,即通过一成员的法人在另一成员境内的商业性存在提供服务;四是自然人流动服务业务,即由一成员的自然人在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业务每年正以二位数速度向前发展,笔者仅就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谈点浅见。

一、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的发展和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自然条件,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各国执行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和服务贸易政策等。但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1.国际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服务业国际分工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表现。它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上。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不断更新工艺技术、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推动了整个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也使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国际交通、通信工具不断更新,一批服务业跨国公司得到发展。

2.各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服务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历史上,英国率先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得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处于当时国际分工中的领先地位。服务业国际分工也是如此,这就决定了英国在当时的国际服务贸易中也处于较重要地位。欧美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使其与英国共同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深度起着决定性影响,并最终决定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范围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使各国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从农业转向制造业;又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使服务业的分工形式、服务贸易形式、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二、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其他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任何经济活动无从谈起,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自然条件对国际服务贸易也有一定的影响。

2.竞争比较优势因素。比较优势决定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格局。当前服务贸易总的格局。是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服务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其中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持巨额逆差,个别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拥有少量顺差。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不是来自明确的“自然因素”,而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格局造成的结果。当前,地理环境、资源、劳动力价格等相对稳定的因素在成本方面的作用在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因素的作用在上升。资本和技术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国际服务贸易本身又足一种资本积累和技术转让的渠道,它可以通过影响技术和其他生产条件改变原来的比较优势,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也可以强化原来的比较优势。

3.跨国公司贸易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和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资本输出空前繁荣,资本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它们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于一身,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活动。它们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据支配地位,通过承包和技术转让,促进了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带动了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保险服务、运输服务、计算机服务、技术服务、工程咨询服务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某些服务业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转贴于

4.社会需求结构因素。由于下述原因,使世界各国对服务产生了更多的新需求,尤其是增加了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1)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对较高生活质世的期望(如售后服务);(3)空闲时间的增加(如旅游);(4)城市化;(5)小孩和老龄人口的增长(他们多是服务的消费者);(6)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如双职工家庭的增多);(7)消费者需求的复杂多样化(如信用卡的出现);(8)技术发展不仅提高了服务的质量,还使新兴服务成为可能(如有线电视、家用微机、各种先进医疗手段等);(9)管理行为国际化、高级化、系统化的要求(如仲裁、证券交易、应急措施);(10)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性竞争

5.各国政府的政策因素。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纵观世界各国政府政策,一般有两种:一是鼓励国际服务贸易的政策,国家政府已经采取的鼓励国际服务贸易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增强比较优势,促进服务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支持和鼓励国际间和区域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一体化。例如,欧洲联盟认为服务合作对于一体化有重要影响,并对服务作了如下的规定:(1)授权在成员国之间进行服务的自由流动,广泛支持服务合作和一体化;(2)对于特定的服务,制定合作和一体化的部门条款。;二是限制国际服务贸易的政策,随着服务贸易竞争的加剧,各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也普遍实行服务贸易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高文志,余建星,王庆云;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