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诺贝尔奖 青蒿素 疟疾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39 - 02

1 中国首次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事资料

2015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证明了传统中医药是全人类宝贵的财富。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每年3亿多人感染疟疾。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黄花蒿(别称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1971年,屠呦呦率领的科研团队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30年后的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用直接得自黄花蒿的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制作简便,价格便宜,又不易产生抗药性。据WHO提供资料显示,每天约有3 000个婴幼儿童死于疟疾,为此还研发了“双氢青蒿素栓剂”,以方便儿童直肠给药。

诺贝尔奖是科学研究中最具杰出成就的象征,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该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结合,对课堂内容进行充实,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

2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与之关联的知识点及使用策略

2.1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单细胞生物

(1) 关联点: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的基本细胞结构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可以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疟疾寒热往来发作,俗称“打摆子”。从其结构到生活习性可以看出: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

(2) 使用策略:让时事热点恰当地诱感教育。

本节内容在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苏教版教材主要是以草履虫为代表,介绍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结构简单的生物同样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因此,笔者选择将这个时事热点放在“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环节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有的单细胞生物如疟原虫,可以寄生在人体内,让人患病。这样就对教材中列举的“关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然后,谈及屠呦呦40多年致力于研究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甚至在自己身上进行药理实验,导致肝脏受损,为全人类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学生无疑会敬佩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探索精神和为了科学研究的献身精神。同时学生也会自动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坚信中国人民只要努力也同样能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产生认真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2.2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生物多样性”

(1) 关联点:青蒿素提取自黄花蒿(又叫青蒿),是菊科蒿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在国内各省,为中国传统中草药,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在抗疟方面与传统的奎宁类抗疟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目前,青蒿素用于疟疾防治的价值已被人类认识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青蒿素的复方制剂列为国际上防治疟疾的首选药物。

(2) 使用策略:将时事热点巧妙地改编入题。

学习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内容时,笔者采用先自学的形式,再通过一道题目来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该题涉及该时事热点。

2015年,药学家屠呦呦用提取自黄花蒿中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种植黄花蒿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潜在价值 B. 间接价值

C. 直接价值 D. 没有价值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笔者补充提问:自然界很可能还存在像黄花蒿一样,能治疗人类其他疾病的植物,等待我们去发掘和认识,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什么价值?(潜在价值)通过举例说明直接价值与潜在价值的区别,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接着笔者继续追问:如果人类不保护环境,很多生物可能在认识它之前就已经灭绝,人类将丧失宝贵的财富,这些生物的潜在价值将永远无法被发掘和利用。

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还能比较自然地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笔者坚信课堂上不放过每一次真实而不矫揉造作的情感教育,最终能在学生的内心埋下“爱的种子”,总有一天当这颗“爱的种子”萌发时,学生会用行动展现出来。

2.3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一节“传染病”

(1) 关联点:疟疾是4 000多年前古老的传染病,至今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引发疟疾的疟原虫,首先通过雌蚊(只有雌蚊才吸食人血)叮咬疟疾病人,摄取含疟原虫的血液,疟原虫移至雌蚊的唾液腺,这样的雌蚊叮咬他人时,疟原虫会沿唾液注入此人体内。进入人体的疟原虫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并繁殖,平均2~4周才成熟,然后离开肝脏侵入红细胞,最后导致受感染的红细胞破裂。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世界上仍有90多个国家为疟疾流行区,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3亿~5亿,年死亡人数达100万~200万,其中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非洲。

(2) 使用策略:把时事热点充分融入课堂教学。

策略一:学习传染病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找到该时事热点新闻的宣传视频,用来导入新课,也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热点新闻往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本身产生好奇心,教师也要营造一些神秘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疟疾”“疟疾如何传播”“青蒿素的发现和使用为什么被世界所瞩目”……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策略二:在学习“传染病类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对疟疾进行介绍,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 疟疾的病原体是什么?

② 疟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

③ 从传播途径来看,疟疾属于哪类传染病?

④ 材料中提供预防疟疾的方法分别是对传染病的哪个环节采取的措施?

⑤ 非洲疟疾盛行,你如果去非洲旅行,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疟疾?

第2篇: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考;生物;复习;解析

进入高考阶段,很多同学都感到惶恐不安,对于生物学科无法进行有效学习。如何取得高分,成为同学们的一大难题。现在,笔者就为大家分析下生物学科高考考查项目和题型及知识点。

一、高考考查项目和题型

生物科要考查的项目:

1.理解能力。(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生物命题:

1.总命题思路以学科能力为主导,全面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综合运用获取的信息和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试题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学科主干知识。考生高考生物复习中的几点建议:1.高考一轮复习即将结束之际,考生应针对复习中所出现的易错知识点进行梳理,回归教材。2.建议考生在考前最后的复习阶段,把答题常用的专业词汇和短语做一个整理,包括那些在平常训练中虽得分但不确切的。也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高中生物生物学术语”帮助记忆。3.关注热点问题:(1)“三大”工程。(2)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如动物生理、植物生理的相关知识。(3)与人类的健康相关的知识。例如:免疫、调节等。4.注重有关生物实验设计:首先注重对高中生物课本中的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课文中的相关实验的复习,其次了解实验设计的程序及相关原则。5.近几年来生物试题编排比较合理,难度适中。生物部分试题均为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可能通过适当调整容易题、中难度试题和难题的分值比例,使试题的难度分布更为平衡,逐渐的与新课标接轨。

二、高考知识点重点分析

1.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

光合作用的原料:CO2和水。

光合作用的产量:产量什么意思?是产物吧?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葡萄糖)。

光合作用的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有机物(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的场所:主要在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

呼吸作用的条件:有氧呼吸的条件:氧气 无氧呼吸的条件:无氧环境下。

呼吸作用的原料:有机物。

呼吸作用的产量:有氧呼吸是二氧化碳,水。无氧呼吸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乳酸。(由于参与反应的酶不同,在动物体内,葡萄糖转化为乳酸,在植物体内,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的能量变化: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一部分转换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一部分转换为热能。

2.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活细胞繁殖其种类的过程。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步。在核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子细胞。在单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就是个体的繁殖,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是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现在除细胞分裂外还没有证据说明细胞繁殖有其他途经。细胞分裂之前先应该生长成熟,有一个合适的大小。然后会有一个短暂的休眠,也就是所谓的控制细胞增殖的限制点。之后可能由于外界刺激或是细胞内各种因子的刺激突破限制点,进入分裂期。绝大部分细胞的分裂方式都是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常出现于高度分化成熟的组织中,如蛙的红细胞的分裂,在某些植物的胚乳中胚乳细胞的分裂等,无丝分裂分裂后遗传物质不一定能平均分配给子细胞;

减数分裂仅出现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即精原细胞,卵母细胞卵细胞;

受精卵卵裂一定是有丝分裂。总体来讲,单细胞生物的增殖取决于营养是否足够,多细胞生物细胞的增殖取决于机体是否需要。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调控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外因也即环境因素,而内因则是相关基因在时空上的有序表达,是调控细胞分裂的主要因素。细胞分裂素是调节植物细胞生长和发育的植物激素。

在促进细胞分裂中起活化作用,也包含在细胞生长和分化及其他相关的生理活动过程中,如激动素、玉米素等。

第3篇: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微生物种类;结构特点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微生物都是比较常规的种类。高中生物的新的教学大纲提出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明确目标,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更新。教材中将微生物分为三大块来分别讲解,包括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病毒。本文主要对这三大类微生物的子类别和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1.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指的是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看见或看清的单细胞、多细胞的一类微小生物。绝大多数微生物的观察与研究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进行。

2.与身体健康和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微生物种类

(1)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常见菌种: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寄宿于大肠内的一种原核微生物,是动物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大肠杆菌也有不同的菌型分类,除了部分引发腹泻的菌型外,大部分的菌型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是其具有合成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的功能,是人体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种类。大肠杆菌既有异养需氧型,也有兼性需氧型。

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的原核生物。也分两类,一类是正常寄居在鼻咽腔中的菌型,通常是无荚膜的;一类是会引起肺炎、中耳炎、细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的病原体,通常是有荚膜的。

(2)与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菌种:蘑菇。食用的蘑菇是真核生物的一大类,属于真菌界。蘑菇富含维生素D,种类众多,味道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酵母菌和乳酸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是酒精生产、面食烹饪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菌种。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pH4.5~pH5.0之间。乳酸菌则是泡菜、酸奶等生产过程中必要的青贮饲料,同时也跟人体健康息息相关;200多种乳酸菌中,大部分都是人体需要的生理功能的菌群,存在于肠道,有助于身体健康。

草履虫。以细菌为食,可以用于污水处理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原核生物。

根瘤菌。杆状需氧型细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能在其根瘤内形成类菌体,用以固氮。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因为蓝藻本身含有叶绿素和蓝藻素,是最原始的藻类,属于自养型生物,繁殖很快,蓝藻暴发会引起水质恶变,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大面积鱼类死亡。尤其是蓝藻的部分菌型会产生霉素,从而导致鱼类和人畜受到毒害,甚至诱发癌症。

二、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结构特点

1.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一类微小生物。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细胞没有膜包围的细胞核,有拟核,染色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主要类别有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

(1)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微生物,既可以进行营养繁殖,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其多存在于湖泊等水体中,大量繁殖会引发“绿潮”。是生活中常见的菌种之一。

(2)细菌。细菌指的是一类形状细(直径一般在0.5~5μm之间)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参与了绝大多数的大自然物质循环。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细菌的分类也不同。按其对氧气的需求分,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类,也有兼氧性细菌。生活中常见的大肠杆菌、乳酸菌主要以厌氧为主,而根瘤菌、硝化细菌等则是需氧型的,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和生活过程息息相关。如大肠杆菌和乳酸菌都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与人体互利共生的,而根瘤菌、硝化细菌则是自然界中植物固氮必不可少的部分。

按照细菌的生活方式分类,可将其分为自养型细菌和异养型细菌,大多数的细菌是异养型的,如上面提到的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等,而硝化细菌则是自养型。硝化细菌是自养需氧型细菌,能将土壤中的铵盐及氨转化为硝酸盐,供给植物必需的氮素营养。

按照细菌的形状分类,可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3)放线菌。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种,但不属于细菌,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放线菌是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丝状微生物。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保证会萌发,长出牙管,形成营养菌丝,并分化出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

放线菌具有产生抗生素的作用,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占已知抗生素种类的近70%。

(4)支原体和衣原体。支原体指的是没有细胞壁的一类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能形成细长分枝细丝,呈现丝状、环状、星状等多种不同形态。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也是革兰阴性菌,自身无法合成生物能量物质ATP,需要完全依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

2.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不同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同时具有细胞核和高度分化的各种细胞器。常见的真核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真菌。

(1)原生生物。原生生物在自然界中属于消费者。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原生生物包括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等,它们都属于单细胞生物,其中衣藻属于自养需氧型,草履虫和变形虫是异养需氧型。

(2)真菌。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中十分重要的类别,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霉菌的形状多为丝状,且具有繁殖方式多样、繁殖能力强的特点,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霉菌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的繁殖方式相同,均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其特点在于生长迅速,易于培养,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兼性厌氧。

(3)病毒。病毒指的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与蛋白质构成或只有蛋白质颗粒构成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病毒与细菌间的最大区别是病毒形态更小,且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也可以根据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与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动物病毒中,我们熟知的有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致癌病毒、疯牛病病毒等。

通过对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代谢特点等的把握,深入了解不同微生物种类的区别,是学好微生物这一部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邢 妍,魏朝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微生物简介及分类[J].新课程(教研版),2013(3):175―176.

第4篇: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生物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高中生物课程是理综中相对来说难度较小的一门,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格外关注学生每次考试成绩,将考察的知识点从课本中提取出来,反复要求强化记忆然后不休止的题型练习和测试,这是极度不尊重学生内心需求和主体发挥性的表现。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跟不上教学计划,学习态度存在问题,考试后果应该自己承担。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客观不可否认是学业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在学习上的教授活动只是一种策略和引领。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停留于狭义的教授知识,而应该把这种教授内化为学生把握学习客观内在规律和方法,纠正学习习惯和态度,使学习真正成为自我的学习。即使在新课标背景之下,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还在延续,如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的主动性仍然不占主体地位。而且在生物教学中,实验课程的安排比例较少,并且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学生学习方式不够灵活等。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有文章探讨过这个话题,但大多数主要是建议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建议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讨论、注重教学中的实验及运用思维导图,注重图形结合以谈谈高中生物课堂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剖析目前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标背景下,虽然提倡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建立高效课堂,但是并没有提出具体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所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在新课标的提倡之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但是有很多教师对学生并不完全信任,以至于不能完全放手。学生学习主动性会影响学生学习成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了解各知识点,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其次是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比例安排较小。有些教师很少带领学生做实验,只是将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也有些教师考虑到课堂时间,只是自己做一遍实验,没有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是生物课程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最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应试技巧与做题方式,忽略学生具体学习方式教授。

二、针对问题所提倡的解决对策

1.在教学中加强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科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必须遵从学生的内心学习动向及自我学习掌控力。在教学方法上比较提倡温馨教学、探究研讨教学、教师学生互教互学等。具体生物课堂中,教师首先应该以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为基础,并且参考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有的学生擅长搜集资料,有的学生擅长思考提问,有的学生擅长总结归纳。建立学习讨论小组,一方面是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优势发挥,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其次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讨论的问题及具体的方式。如学习走进细胞这一章,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的。生物分为无细胞、单细胞及多细胞。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按照细胞分类比较典型的生物,尤其是无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生物。在搜集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印象,在做相关选择题时准确判断出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划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是总有学生将相邻两个概念模糊不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一些记忆概念的方式方法,加强记忆模式,快速记忆知识。最后,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疑问与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害怕学生都说没有任何问题,可一考查就问题百出。很多学生在课堂中要么不敢张口提问,要么不好意思张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重视学生问题,并及时解答。如遗传因子的发现是整个高中生物学的重难点,是遗传基本规律的核心内容,在高考中常以简答题形式出现。有的学生理解孟德尔杂交试验的知识点,但是面对相应题型不知如何运用。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再次强调规律之外,教会学生一些处理方法。

2.注重提高生物实验的比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高考考查中实验相关题型占有重要比例。这一两年,高考不断试行改革,主要趋势是逐渐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生物实验题型的考察范围多在自变量、因变量、多种因素影响对实验的分析、干扰实验的结果,致使实验失败等。高中生物教学中最主要的实验有关于显微镜的实验、孟德尔杂交试验、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忽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四步分析法”,即取材、药品与试剂、步骤及操作和显微镜的使用。例如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必须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分,这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必须逐一检查,不能忽视。实验步骤不能漏掉,根尖必须经过漂洗之后再染色,制片的时候要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使用显微镜要保持镜头的干净,调好焦距,眼睛要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然后再看目镜。其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实验。参考实验步骤和实际操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如果不经漂洗直接染色,染色效果会非常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实验态度。有些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实验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操作方法出现问题,如临时装片制作时,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比较多,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操作步骤必须严格执行,有的学生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没有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

3.注重教学中的图形结合

高中生物课本中有着大量图片,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某一个图片,如给出一个细胞的图片,让学生指出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之所以建议在教学中注重相关的生物图片,是因为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将图片一带而过,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一方面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学会认图,对图形进行记忆,对于图形的记忆,让很多学生感到很恼火,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适当绘图,照着书本上的图片进行描绘。另一方面应该教会学生学会用图。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串联在一起。生物考试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甚至是几个知识点混合在一起。将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图形上格外地标注出来。例如蛋白质中常见的几个误区:氨基、羧基、肽键的书写总是容易出错,高温时蛋白质变性的原因不是破坏氨基酸之间的肽键,而是破坏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高中生物课堂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课程安排中实验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师侧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策略的建议是在课堂中加强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讨论、应该注重实验课程的比重,以及应该注重图形结合,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吕国裕.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第5篇: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生物会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1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厚度大约20千米。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合作、竞争及共生等。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①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②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交流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生物适应环境

②生物影响环境

③环境影响生物

7、生态系统

①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水、阳光、空气等)。

③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渐积累。

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称为生态平衡。

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⑥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

8、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2生物与细胞

9、显微镜的应用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便于用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画图。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镜筒上升时,眼睛注视目镜。转动细准焦螺旋,物像更清晰。

④需要强光时可选择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需要弱光时可选择平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

⑤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越暗。

10、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植物细胞: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动物细胞: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1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植物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总之,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能量转换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仅植物具有)

线粒体:能量转换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有生物)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水、糖分、色素等。

细胞质:可流动,并与外界交换物质。

1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1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关的。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核最先分成两份,然后是细胞质,最后是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的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1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6、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组织是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植物的四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17、人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六大)器官植物体

18、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①根、②茎、③叶(属于营养器官)④花、⑤果实、⑥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19、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动。

赤潮形成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20、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种类:按寄生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3)没有细胞结构。

(4)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2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是产生孢子,合称为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能形成种子,更适应陆地环境。

22、区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大气中90%的氧气来源于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

常见的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紫菜。

苔藓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有茎、叶,根为假根,叶只有一层细胞,没有输导组织的分化,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墙藓。

蕨类植物:大都生活中潮湿环境中,具根、茎、叶。

常见蕨类植物:肾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

23、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松、杉、柏、银杏、苏铁等等。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被子植物:桃、大豆、水稻、玫瑰等等。

24、种子的主要结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25、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必须是完整的,而且胚必须是活的,不再休眠期。

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6、一朵花中主要结构是花蕊(雄蕊和雌蕊),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当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成为果实。其中子房自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的受精卵发育成种子里的胚

27、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先要吸收水分,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8、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数量和伸长区细胞的长大增大体积

2)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3)植株发育所需营养: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含氮无机盐:促进枝叶的生长。

含磷无机盐:促进果实的生成

含钾无机盐:促进茎的生长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导管的功能: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

29、桃花的结构:花柄、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3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双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内有卵细胞,与结合,形成受精卵,极核与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必须的两个过程:传粉和受精

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

31、玉米的果穗常有缺粒的,向日葵的子粒常有空瘪的,主要是由于传粉不足引起的,因此人们常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32、植物蒸腾失水及气体交换的“门户”是叶片的气孔,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控制开闭。

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降低叶片温度。对环境而言,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还能降低环境温度。

3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在叶绿体中进行)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条件:光能;

场所:叶绿体

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耗尽叶中有机物);部分遮光(设置对照实验);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清水漂洗,滴加碘液,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光。

34、呼吸作用:动、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称为呼吸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

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35、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往下运输有机物。

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的韧皮部细胞。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4生物圈中的人

1、人猿同祖:森林古猿

2、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是男性产生和分泌雄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卵巢是女性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输卵管——受精的场所

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①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②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③出现第二性征

4、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人体内三大供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水:约占体重60%-70%

无机盐:

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

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少年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等。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

5、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构成。

消化腺由唾液腺、胃腺、肝脏(最大)、胰腺、肠腺等器官组成。

6、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初步消化产物------氨基酸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和脂肪酸

7、食物中毒、绿色食品、平衡膳食宝塔

8、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5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1、动物按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动物已知150万种,其中昆虫100万多种,是种类最多的类群。

无脊椎动物:

①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如: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等。

②扁形动物:身体呈左右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绦虫。

③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如蛔虫,蛲虫,线虫。

④环节动物 身体呈圆筒形,身体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沙蚕、水蛭等。

如蚯蚓: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2、以植物枯叶、朽根等为食。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在粗糙纸上比玻璃板运动快);身体分节使躯体的运动更灵活。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呼吸。

⑤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如:章鱼、乌贼、河蚌、田螺等

⑥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①体表都有坚韧的外骨骼;②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如:所有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②胸部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

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护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飞行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繁殖。

脊椎动物:

⑴鱼类: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胸鳍、腹鳍和背鳍维持鱼的平衡,尾鳍控制运动的方向;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卵生。变温动物。

鱼类主要特征:①终生生活在水中;②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③用鳃呼吸;④用鳍游泳;

⑵两栖类的主要特征:①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②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③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作用;④体温不恒定。

⑶爬行类:体表覆盖着坚硬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⑷鸟类的主要特征:①有喙无牙齿;②被覆羽毛;③前肢变成翼;④骨中空、内充气体;⑤心腔分四腔;⑥用肺呼吸,并且有气囊辅助呼吸;⑦体温恒定;⑧卵生。

⑸哺乳类的主要特征:①体表被毛;②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③体腔内有隔;④用肺呼吸;⑤心脏四脏;⑥体温恒定;⑦大脑发达;⑧胎生、哺乳。

6、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骼和肌肉

( 骨、关节、肌肉)

三者关系:骨骼肌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运动的完成: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产生运动。

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

结构: 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 (结缔组织)

第6篇: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

就根本而言,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探索性的学科,而在初中阶段,学生所接受的不过是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并未形成完全的体系。然而,尽管如此,教师还是有义务在初中阶段就培养起学生在生物学科尤其是实验学习中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意识,让学生能够将这种探索意识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当中,从而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作用和存在意义方面而言,生物实验是将生物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动手操作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之中不断深化书本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够熟练地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实验学习之中去。

一、当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概述

1.实验内容单一

想要提升学生的课程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首要的措施应该是重构实验教学的内容。然而现今许多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实则照搬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教学大纲和要求,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生物教学现状而安排实验教学内容。由此使得生物教学的内容往往显得枯燥无味,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能打压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的实验教学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常常事倍功半。

2.教学模式实效性不足

从模式和形式上而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相比之下,实验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还能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建构起实验性思维。然而,就目前所正在推行的初中生物教学来看,实验课堂教学的内容偏于空泛乏味,而且在实验操作中教师缺乏引导和指导,反而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示范操作,再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模式无疑只是一种模仿,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尽管也能参与其中,但本质上而言只是参照教师的操作,没能将自己所学的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操作探索,由此产生的实验操作是没有意义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所谓实验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配合,解惑答疑,发现问题,课本知识实践操作的注意事项等,这不仅关系着实验教学的总体效果,还关系到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总体兴趣程度。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一次注意事项的讲解,还有实验仪器的说明,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并解决。如在进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一课的讲解时,无疑会涉及到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具体操作,此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一些操作事项,再布置实验任务,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高、低倍物镜的使用不规范、玻片标本出现问题导致观察没有效果等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一解答,并总结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情况,为学生们说明,由此便可达到一个课时的主要实验教学的整体流程。

2.改善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自然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在生物实验课堂中,学生应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课程安排应该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切实改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以建立起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分配小组进行生物实验操作,并在动手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如在进行生物“光合作用”的实验操作时,可由学生自主操作,并且要求,在遇到问题和难题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能力。而在课后,教师再根据之前的实验效果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印象,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动手操作和综合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探究水平。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

老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生物实践操作中,小组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经验毕竟有限,那么在小组合作中便可将个人的经验能力汇集成整体的能力,从而完成相关的实验任务。如在进行“单细胞生物”的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比如一些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的相互交流,从而加快学生对于相关实验的印象和知识,提高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进行讨论和总结,课后随即回答,各抒己见,如此还可增长实验感悟,深化实验效果。在实验中回顾所学知识,调用所学知识,反思所学效果,提高思维能力,加强思维深度,从而逐渐形成有基础的实践性思维,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一种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

三、结语

学习的最高目的应该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当中,最为应当关注的便是对于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课本的知识的传授,还应该侧重于实用性的强调和实践的比重。在此意识和理念的驱使下,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踊跃地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秋香.制约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娄平伟.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5

第7篇: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

(一)、试卷结构

本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 第一大题:选择题为单选,20道,每题2分,双项5道每小题3分;第二大题: 填空题,共4道,共45分分。

(二)、试卷特点

a.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特别注重基础,各类知识在试题中的分布基本合理。

本次考试范围是必修三的第一章至第三章。鉴于月考时着重考查过神经-体液调节的内容,因此本次考试重点考查免疫调节和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

b.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试题内容全部源于教材,只要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能很快的作出正确的选择;但也有少部分题如:7、8、9、24、25、等题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c.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试题注重对学生摄取信息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经分析,归纳其中的优点与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试题注重综合能力以及实验设计、问题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以基础知识为主、重视能力的提高

在本次试题中,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基本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这份试题中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开学后所讲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注重新学习的及高考考纲要求的内容,突出重点,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很好的测试出来 ,并且为以后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选择题分析

综合比较,针对高于0.7的,教师可以简单进行综合总结;对于其他的正答率较低的,进行各个击破,重点讲解。

<1>、针对高于0.7的进行简单的综合总结。

1.第1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成分指组织液、血浆、淋巴中的成分,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等。

2.第2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组成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理化性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3.第3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平衡

4.第5题,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5.第7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生长素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是进行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极性运输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尖端由于单侧光照会引起横向运输,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

6.第8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旋转类题型:旋转是由于离心力作用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近中轴侧移向远轴侧。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远近轴侧稍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近轴侧浓度低促进生长。茎没有根部敏感稍高浓度更加促进远轴侧生长。

7.第10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表现:顶端优势。移植时会损伤主根根尖解除了对侧根的抑制。

9.第12题考查的是动、植物激素的区别。动物激素都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植物没有内分泌腺,植物激素由某些细胞分泌。激素特点:微量、高效、调控代谢。

10.第13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极性运输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是细胞膜上的载体特点决定的

11.第14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合成,尖端受单侧光照发生横向运输,向光侧少背光侧多,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12.第15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依次下降,幼嫩部位比成熟部位更敏感。

13.第17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生长素两重性:低浓度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时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疏花疏果。

14.第18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涂抹未受精的雌蕊柱头用于培养无子果实。

15.第19题考查的是其他植物激素生理作用。乙烯能催熟果实;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也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1.第4题考查的是组织液和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脚掌磨的水泡、烫伤的泡里面都是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入血浆和淋巴,水泡消失。

2.第6题考查B细胞、T细胞相关知识点。二者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只是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继续发育,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B细胞不能呈递抗原,二者的遗传信息的相同的,都由同一个受精卵分化形成。二者共同参与了病毒的免疫。

3.第9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本题难度系数不大,只是对知识点的考查较细,需学生明确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不同,以及琼脂块可以透过生长素的作用,如不能透过,B、C选项都可以,但C选项琼脂块收集后有部分继续向下运输。

4.第16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产生。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所需要的生长素只要来自发育着的种子。发育较差的种子不能为西瓜提高足够生长素,导致果实发育不好或不发育。

5.第22题考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区别,属于识记题,最主要的差别的二者合成方式不同,一个是植物自身合成,一个是人工合成。

6.第23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依据植物敏感性不同,可用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7.第29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以及反射的发生需要的条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完整的反射弧,若不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不会出现反射活动,二者性质不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8.第26题考查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被分解,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9.第27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不能由胞体传向树突再传向轴突。解这道题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简图,一目了然。

三、非选择题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免疫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体液免疫的过程、免疫应用、二次免疫等。

采取的办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训练和应用,强调概念名词的准确性;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重图形图标的分析能力培养。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答案:(1)蛋白质或糖蛋白,B淋巴,浆(效应B);

(2)排斥(排异),T淋巴

(3)C,B,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记忆B,D。

3、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与艾滋病毒有关的增殖和免疫的内容。

采取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审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准确找出一道题的关键字眼,教会学生进行图表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换。在课堂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学生正确的做题原则和正确的考试习惯。经常联系新旧知识点,温故知新。

答案:(1)RNA;

(2)逆转录酶,RNA,蛋白质

(3)免疫,非细胞生物,原核,抗生素。

四、教学建议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高二的教学一方面应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真正理解及初步建构知识体系上,另一方面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而所有这些活动都应建立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上。所以高二的期末卷在尽量避免陈题的前提下,突出了基础性,使真正能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基本技能的学生能得高分。总体上看,试卷基本达到了这个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备课组的校本教研,高二备课组定期组织备课组内的章节内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提出的相关教学措施与方法。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各高二教师要明确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及高考中的要求,并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设问或例题等方式进行落实,在必须要加深理解或应用要求的内容要有所拓展。在教材研究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从知识角度寻找教学的起始点,并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架起桥梁。

2.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进行教学,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对于拓展知识面或学生不具备的感性认识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材料情境,以加深感性认识,而对于已有知识的延伸并有知识完整性的问题,要有师生之间的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的概念、原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在概念、原理的教学中,要注重事实、资料对概念、原理的支撑,同时,要注意事例教学与原理教学之间的关系,要从事例引向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归纳,同时,将一些解题的方式、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方法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二)

一、试题结构分析

(章节知识点)题号分值模块合计分值及所占比例

走近细胞22必修ⅰ18分

组成细胞的分子12

细胞的基础结构474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3.486

细胞的生命历程4.54

基因的本质62必修ⅱ16分

基因与染色体关系7.498

遗传因子的发现82

基因实变及其他变异9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02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36必修ⅲ16分

种群与群落14.15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06

二、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题分选择题非选择题

47484950

满分304466

难度系数0.650.580.550.610.57

统计显示学生 失分的原因及主要的典型错误有:

1、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解不透彻。

2、概念模糊、推理不明

如第8题,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组合类型推断显性性状,考查学生对显隐性性状概念的理解以及二者关系在杂交过程的推断,不少考生由于对显隐性性状的概念及二者关系不明确,不能从“无中生有”(即本题的“圆×圆产生皱”后代)悟出“有”(即本题的“皱”)在亲代为隐藏的性状即隐性从而得出其相对性状即为显性(即本题的“圆”)。

3、审题不清,随意答题

4、专业术语不专,答题不准确

如第50题第(3)小题应答“逐级减少”而很多考生都写成“逐渐减少”“减小”“变小”或“越来越少”等等。又如第49题第(1)小题应写“等位基因”而不少同学只写“基因”、还有的写“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遗传物质”等等。

三、对今后教学 的启示和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基本技能

就肥西考区情况分析来看,本次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题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今后教学 应围绕课标,对课程资源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同时避免只顾少数“尖子生”而进行“深挖洞”,应集中有限精力面向全体学生,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2、把握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领悟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创造条件进行科学实验,倡导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学而有趣,学而有乐,学而有成,使学生找到成就感,从而主动愿意去学。

3、注重实验教学,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4、重视图表、文字、信息的转换,正确提练出有价值信息

图文转换,图表转换,表文转换等信息转换类试题在测试题中占了相当比重,也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考查的,平时教学中有针对性加强图表与文字信息的转换训练,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无疑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