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

第1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对老年患者护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护理已成为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

1 老年患者护理面临的问题

1.1 当今许多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 10.09%,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推测2050年将达到 25.50%。老龄人口的增加将给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尤其给健康护理带来巨大压力。

1.2心理健康的缺失。WHO关于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包括善于协调控制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以及个体的应激耐受力和心理创伤的自我康复能力等方面内容,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老年患者由于各个器官功能衰老,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也逐渐衰退,均会影响维持良好心理健康的能力。

1.3 生理功能的衰退。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质量均明显降低,如记忆力下降,同一内容反复数遍仍有可能顺序颠倒,语言活动及思维范围窄,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听觉理解和判断力障碍,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并掌握护理教育内容等。

2 老年患者护理不足的解决对策

2.1 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不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对护理工作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因此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能够通过提高工作满意度而使环境对护理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护士长应具备管理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护理队伍的能力。

2.2 利用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开发老年患者护理设备。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医疗资源的短缺及护理人员的缺乏,政府和民众更加注重开发先进的护理器材和设施,这样不仅给老年患者带来方便,能维护其生理康复功能,还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者的劳动强度,标志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有了新的进展。

3 小结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老年患者护理尽管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护理需求复杂,护理人员不足,导致老年知识教育欠缺等诸多不足。我国老年护理水平离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有关老年患者护理的许多问题还没做深入细致的探讨,特别是对一些老年多发病的护理理论和技术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对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辅助用具的开发,护理者的身心疲劳等都将成为老年患者护理研究的课题

第2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关键词:老年护理;硕士教育;专业学位;实践模式

我国于2000年成为老年型国家,社会对高层次、高质量的老年专科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有影响力的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其培养模式以临床实践为主,辅以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多实行统一轮转,缺乏专业特点,难以满足老年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2]。依据国家要求,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结合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采用Delphi法对我国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进行了2轮函询,构建了以能力本位的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包括6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64项三级指标[3]。经过2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老年护理专业性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我国完善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及学业安排

研究生均为统招全日制,学制3年。学业安排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方向”的原则。前期趋同指所有研究生第一学期均在校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如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等,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期分方向指第二至第六学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应护理专科实践和护理科研训练。目前共有4名老年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按照此模式进行实践。

2实践模式管理

最终通过完成64个三级指标进行临床实践模式管理。

2.1实践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临床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下,结合老年护理方向特点,制定了如下具体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老年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老年病防治、老年保健康复、老年心理护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等;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如治疗护理、生活照顾、康复技能、镇痛技能等;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力,能发现并分析解决老年问题;具有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口头表达,护理文书书写等;在老年领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如科研设计及实施、成果推广、循证护理等;具备进行教育的能力,具备如临床带教、护理查房、健康教育等;具备医院及老年机构管理的能力;与其他老年护理相关人员合作的能力;能为自身制定专业发展的能力,如职业规划、自主学习等。

2.2实践基地与时间

为体现老年护理专业特点,重点在老年病多发的科室及老年人聚集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总时间为22~28个月,具体安排见表1。

2.3实践内容及形式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护理工作,如老年护理基本操作与技能、老年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保健与康复、营养与膳食管理、家庭访视与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行政工作,如病区管理、运行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此外还有护理门诊、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讲座、病例讨论、循证读书报告会、临床带教等内容。

2.4导师

学生培养过程中,成立指导小组,其成员包括,双导师及实践指导老师。双导师为学院导师和临床导师,均为在老年护理方面有影响力,副高及以上职称。2.4.1实践指导老师选取依据各实践基地不同情况,实践指导老师选取方式亦不同。医院实践导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社区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护士以及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医生;老年机构及临终关怀机构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护士。2.4.2指导小组职责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共同对研究生全面负责,包括政治思想、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带教及管理、科研各环节的质量。实践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期间的指导。

2.5实践过程

2.5.1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导师小组及研究生通过座谈会,根据实践要求、研究生特点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集中完成在机动时间6个月。2.5.2指导方法整个实践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法。临床指导形式为分管床位制,要求每个轮转科室管理床位数不少于5张,整个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指导方法主要为讨论法、讲授法。此外,要求研究生组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参加科室学术活动、医疗查房等。在社区医疗机构实践时,主要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形式进行实践。

2.6考核

2.6.1临床实践考核实行“出科考核与结业考核并重”,即每结束一个科室,均要根据培养标准和实践考核标准对其综合素质和轮转科室的实践技能水平进行考核。结业考核于第六学期进行,考核思想品德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其中,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2.6.2科研要求实践期间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要求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或循证方式设计解决方案,提出对策;类型为含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报告或结合临床实践的调研报告。

3对该模式的评价

研究生临床实践结束后,将评价表发放给实践机构、临床实践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三类人群,主要采取开放式问题收集对该模式的评价,包括该模式特点,能否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临床实践结束后学生存在的不足。

3.1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认为该模式最大特点,增加了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特别针对社区、老年养老公寓、老年临终关怀安康医院,服务的老年人群包括正常老年人护理、慢性病老人护理、临终关怀护理,体现老年护理特色,实践时间安排合理,对提高其临床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管床位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研究生反映在社区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实践时,由于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一定模式,老年护理的专业性还没有体现出来,真正开展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建议这两个地方的实践时间可相应缩减。

3.2实践机构评价

实践机构认为该模式总体能体现老年专业特点,满足老年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感觉研究生对各种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护理手段不够,特别是社区护理场所应增加老年养生、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手段,如按摩、食疗、艾灸等。这些手段对老年病人的居家护理更容易开展。希望在临床实践强化之前把老年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增加老年人心理护理理论知识,强化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

3.3导师评价

指导老师认为在增加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的同时,又保证了学生科研临床实践的需要,同时还结合学生兴趣安排实践场所,总体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了实践的保证。但学生普遍缺乏总体职业规划,所以对机动实践安排还没有合理的选择,主要考虑了科研的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后,学生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考核明显得到提高,老年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病历答辩的方式对导师的要求也高,有助于教学相长。

4讨论

4.1转变观念,把老年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有研究显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带教老师不能满足其实习需求,实践收获与护士长的重视程度相关[4]。为避免学生过度注重外界因素,在实践前与学生讲明情况: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老师,学历不是很高,不一定达到其理想的指导状态。因此在实践时,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临床实践安排中可以针对中医养生、中医护理实践增加一对一跟师学习。4.2加强监管实践过程中,实行两周向校内导师汇报,一个月向实践科室指导老师汇报,一学期向导师小组汇报的形式,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国内外的做法等。研究生表示该方法对科研题目的选择及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3加强师资培养

虽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践质量,但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普遍存在: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欠佳、科研能力匮乏等问题。因此在师资方面,应组织专门机构定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考核,要求其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还需加强国内外交流,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策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4.4进一步完善实践模式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较少,如缺乏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老年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体育保健与中医等,尚不能凸显研究方向特色,因此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课程设置。对于研究生反映的实践时间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整,一是把医院临终关怀1个月调整为艾灸科室临终关怀和艾灸科室各0.5个月,二是把社区门诊和家庭护理各缩短1个月,增加营养食疗搭配、制作2个月。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做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课题组针对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模式进行了尝试,由于实践模式应用范围较小,还需要增加实践范围,调整和完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0]15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0):2200-2202.

[3]张璐,孙建萍,宋丹,等.运用Delphi法构建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4(11):269-272.

第3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护理组长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人员和角色,是以病人为中心,以落实病人的各项治疗和护理为核心的负责和实施者。由于老年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视觉、嗅觉、味觉、关节位置觉、疼痛觉及冷热觉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并随着高龄的出现,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计算力等都有所下降,定向力发生障碍,有些还伴有人格丧失和异常行为等,老年性痴呆也可以是进行发生的。这些将构成老年人的社会和家庭问题,并增加了老年护理工作的难度[1]。为此,护理组长的工作能力、耐心、责任心都直接关系到老年病人的护理质量。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成立老年科已有多年,现将我们的工作介绍如下。

1  担任护理组长的条件

    为了保证老年病人各项治疗、护理的落实,促进身心健康及提升老年病人的护理质量,护理组长必须是德才兼备,具有工作能力强,操作技术精湛,工作经验丰富,政治素质好,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和同情心,热爱学习、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高年资主管护师或副主任护师。

2  护理组长的工作

2.1  协助、管理、填充 

护理组长是护士长的助手,护士长分配的工作由护理组长具体落实,护士长不在期间,科内的工作由护理组长全面负责,做到管理层次化,工作程序化。凡工作繁忙时,护理组长就根据需要,协助完成相应的工作,即哪里忙,就冲向哪里。遇上科内有休假、外出学习者等差人时,护理组长义不容辞的顶上相应的班,使各个班的护理人员得到保证,以保证护理工作忙而不乱。

2.2  疑难问题的解决 

由于老年病人的疾病复杂,多数是身患多种疾病,住院时间长,输液治疗的时间较久,再加血管脆性大,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故凡是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均由护理组长亲自进行;由于老年病人的特殊性和疾病特点(女病人的尿道口多有变异和男病人多有前列腺增生)致插尿管困难,故凡是插尿管困难者均由护理组长去完成;凡是老年病人不配合和吞咽障碍至插胃管困难者,就交由护理组长去做;遇上老年病人脾气怪异,对治疗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者,护理组长就必须想法说服病人及家属,使病人配合,及时完成每天的治疗和护理。自从2005年我院实行上级护士二线查房以来,护理组长每月利用休息时间查房2次~4次,以解决疑难问题和对下级护士的指导。

2.3  健康教育的实施和督查

病人入院的当天,护理组长第一时间到病房与病人进行宣教和沟通,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的工作、作息制度,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和护理及注意事项,以后根据情况进行个别的宣教,并定期对管床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及效果评价。每月对病人发放1次问卷调查,以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和建议,以便进行改进。

2.4  基础护理的落实 

住院病人做到“三短六洁”,病人入院时护理组长主要负责为病人刮胡须和修剪指、趾甲,住院期间每周一次;对卧床病人酌情洗头,使每一个病人均保持整洁、精神及美好的形象;对重危病人制定翻身计划,并具体实施;凡被褥、床单被大小便污染及浸湿,给予及时更换,使病人清洁、舒适和皮肤完整。

2.5  医疗文书质量控制 

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来,来院就医的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大大小小的医疗纠纷较以往有明显的增多;而纠纷的处理是根据我国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举证责任倒置”[2]。护理文书是有力的法律依据,按照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记录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内容简明扼要实用,医学术语应用确切[3]。护理组长负责对年轻护士的医疗文书书写培训,并对每班书写的护理文书质量进行检查,对不合格者要求立即重写;检查各种护理、治疗单执行及签字情况及每个班的当班工作完成情况;并把好出科病历的质量关。

2.6  矛盾的化解 

护理组长与病人及家属接触的机会多,相处的时间长,充分得到病人及家属的信任,病人有问题总爱找护理组长解决,有意见也自然要找护理组长诉说,护理组长除给予解释外,还进行双方的协调、沟通,把病人及家属对医生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医生;把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或护士的不满及误会全部消除,化解医患、护患矛盾,和睦医、护、患关系。

2.7  预见性护理 

虽然疾病的治疗、护理很重要,但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和意外。为此,护理组长应做好老年病人的预见性护理,做到:各班严格交接,对不能自行翻身的,进行定时翻身和受压部位按摩,防止压疮的发生;对卧床病人及有便秘者教会病人及家属每日行腹部环形按摩2次,每次不少于10 min,以保持大便的通畅,并强调病人尽量在床上排便,千万不要用力大便,避免排便而发生心脏猝死;饮食少量多餐,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增加心脏负荷和使血压增高;病人行走或上厕所,除有防滑设施外,还必须给予搀扶,防跌伤;使用热水袋的水温不能超过50 ℃,避免烫伤;宣教于静脉输液的病人及家属,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千万不能在护士走后自行调快,否则将导致急性左心衰的发生,并经常巡视,及时制止;为老年病人制订出院后的服药表格,并嘱其每次服药后在相应的时间栏内打勾,防漏服、多服或错服药,以确保病人用药的准确、安全。

2.8  带教、培训和创新 

护理组长负责来科实习的大中专护生的讲课和带教;负责制定科内新护士的培训计划和实施;负责组织科内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新型实用专利的设计和应用、申报及护理科研课题的拟定和实施。

3  老年病人护理质量的提升

    护理组长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关系到老年病人疾病的恢复和生命质量,更体现了老年科病人的护理质量。

3.1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保证了病人的治疗效果,及时控制了病情的发展,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

3.2  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 

预见性护理,避免了病人压疮、跌伤、烫伤、急性左心衰竭、心脏猝死的发生,保证了病人的用药和安全,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少了病人的医疗费用,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

3.3  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有效的沟通,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求;基础护理的落实,促进了老年病人的舒适和保持了美好的形象;健康知识的宣教和指导,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自护能力和水平,预防了疾病的发作,控制了疾病的发展,促进了疾病的恢复。

3.4  医疗安全的保证 

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使病人的疾病得到了早日康复;各种记录的准确、及时、完整,做到了有证可查、有据可依,减少或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3.5  病人满意度的提高 

给予老年病人生活的照顾,完全替代了子女的孝顺;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有效的沟通和防范,保证了病人的安全和舒适,与病人及家属建立了不是亲人甚是亲人的亲情和友谊,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曾熙媛.老年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1.

第4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对在该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接受治疗的135例老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些患者手术前后进行临床护理,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后营养支持、皮肤护理、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帮助患者较好的康复。结果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护理下,骨折伤口愈合较好,患者对该院的满意程度较高,且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临床上,对老年骨折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增强他们对医院的信心,积极的配合以及人员进行治疗,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老年人;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166-02

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给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总人数的10%以上,老年患者骨折主要由骨质疏松、骨关节病、肌肉萎缩等原因造成各种类型的骨折,再加上老年患者自身一些机能开始的减退,导致患者骨折愈合缓慢,给患者及其家属精神上级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压力。该科医护人员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对患者手术前进行宣教,皮肤护理,患者手术后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通过这些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渡过手术危险期,还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手术后一些护理并发症发生。为探讨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对在该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接受治疗的135例老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35例老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77例。患者的年龄在60~84岁,平均年龄66.5岁。这些患者中有58例患者股骨颈骨折;37例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6例患者股骭骨折;12例患者肱骨骨折;15例患者胫腓骨骨折;5例患者脊柱骨骨折;2例患者骨盆骨折;这些患者住院时间在13~62d,平均住院时间为24d。

2 临床护理体会

2.1 手术前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骨折大多数为突发事件,老年患者会对骨折后的疼痛及肢体活动受限感到不适应,患者临床上会出现紧张、焦虑、害怕等消极心理。再加上患者骨折后在医院治疗的时间比较长,患者生活上不能自理需要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严重患者会担心肢体致残、截肢等状况而出现疑虑、恐慌或不安。当患者肢体出现短暂性功能丧失时,患者会出现悲观、失望,厌世等心理反应,对于心理素质较差患者甚至会出现轻生现象。

心理因素对患者手术后的预后及护理有很大的影响。在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应该“以患者为中心”,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医护人员要耐心地聆听患者的心理感受,及时向患者宣传一些关于骨折的知识,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医护人员要不厌其烦的进行解答,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及重视。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与患者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何依赖。当患者出现悲观等心理时,医护人员要鼓励病人通过其他方法转移自己内心的惶恐(移情)。医护人员还有向患者解释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手术后能够达到的效果。最后,医护人员还有给病人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保持患者病房安静、整洁,对于晚上不能入睡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适给患者进行镇静治疗。

2.2 营养及支持治疗

患者手术前,家属要给患者加强营养,保证患者自身所需的热量,从而增强患者自身抵抗能力,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患者可能产生的各种感染。若患者存在其他慢性疾病,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饮食护理,如糖尿病患者,将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降低患者手术后的耐受力,一定程度上影响骨折组织的修复和愈合。针对这类患者,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饮食指导,提高老年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

2.3 患者手术前适应性锻炼

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帮助患者练习在病床上大小便,对于吸烟的患者,术前两周要让患者戒烟,教会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

2.4 皮肤准备

患者在术前1d,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采用肥皂水清洗手术处皮肤,清洗时不要剃伤皮肤,清洗后使用碘伏棉球消毒,并用无菌巾将其包裹起来。备皮时,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老年人皮肤松弛,折多。

2.5 患者手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①患者手术后,医护人员要格外小心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循环系统会出现明显的衰退,如心脑血管会出现硬化、心肌功能出现减弱,心血管不适应正长时的应急状态,这些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引起足够重视,在除了进行一些身体指标检查外,医护人员还有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等体征。

②预防患者手术后压疮,老年患者由于体弱、消瘦、皮下脂肪少,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尤其是后枕部、踝关节、足跟等部位,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床,协助并指导每2h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大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会阴,勤换内衣,加强皮肤护理,对病人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同时鼓励患者增加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③防止呼吸道并发症,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及时通风换气,使室内空气清晰,鼓励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练习、多饮水、定时翻身扣背,必要时雾气吸入。

④预防患者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医护人员及其家属要让其多饮水,保持患者会清洁,有尿时及时排空膀胱。视患者便秘情况给予粗纤维食物或用开塞露及灌肠。

⑤预防深静脉栓塞,该组有4例出现深静脉栓塞及时处理后很快康复,过度旋转下肢和牵拉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损伤血管[1]等,易导致术后DVT。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并帮助其进行一些被动运动,抬高手术肢体,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⑥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2],一旦发生可导致手术失败。术后应保持切口致料清洁干燥,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⑦防止患者愈合延迟。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患者骨细胞活动性降低,造成钙的利用率不高下降,使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此时,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服用钙剂或一些高钙食物,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

2.6 手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

卧床72h以上可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3],因此术后要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骨折患者会出现肢体或其他部位功能暂时丧失,随着患者治疗后慢慢痊愈,患者肢体功能开始慢慢恢复,此时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患者早期运动时,可借助CPM机被动锻炼,防止关节僵硬,然后逐渐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等张收缩及踝关节锻炼,通过功能锻炼,减轻肌肉萎缩。有效的指标是髌骨有向上运动的动作[4]。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愈合情况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康复晚期可不负重扶拐下地锻炼,并逐渐增加负重,在不易摔伤的地面锻炼,开始时要有专人保护。

3 结语

骨科老年病人比较多,基于他的特殊性,在平时工作中,该院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温和,亲热,注重培养护士过硬的专业机能,建立各种护理安全防范及应对制度,对老年骨折患者提供有目的有秩序的护理服务。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昌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等.23例特殊人工髋关节早期置换术经验[J].创伤外科杂志,2001,3(S1):5.

[3]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等.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7-361.

第5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健康管理; 慢性病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自1985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以来,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1],并且速度越来越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左右,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2]。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且将以100万人/年的速度递增[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①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②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③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

2健康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提出的"健康老年化"的定义是:延长人类生物学年龄和心理、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健康和独立生活的寿命更长、生命质量更高。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正式的定义:健康老龄化指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健康,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社会、感情、脑力和精神等方面平衡发展[4]。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越显现出其重要性。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2012年首届世界健康老龄化大会的主题是"演变:变革时代的整体老龄化";国际助老会2012年4月7日提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老龄化与健康。可见,全球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健康老龄化的卫生保健正成为本世纪具有重要地位的课题。2007年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峰会上 Professor Colette Browning(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资助的健康老龄化网络中老龄化研究召集人)就全科医生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中的作用做了重要发言;2012年"第二届中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上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5]。可见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战略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并给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我国从事老年临床护理人员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3健康管理

我国目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迅速上升,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等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我国经济不算发达,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人们健康意识薄弱等状况使上述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我国发展健康管理更具有迫切性。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全面、有效的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已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课题。

3.1健康管理定义 是以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和预测,向人们提供专业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提出相应的健康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继而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6]。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即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过程,健康管理循环每进行一次,都能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促使人们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于所有个体,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都是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其中,慢性病患者是健康管理主要的服务人群,而这部分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3.2健康管理的意义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一般的体力活动,在认知能力测验中水平较高,健康状况良好。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慢性疾病也不断增加,通过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对疾病进行预测,适时的发现潜在的疾病,了解疾病演变的过程,可以延缓许多慢性疾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病的老年人来说,则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美国密西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第・艾鼎敦博士对健康管理在美国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后指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7],证明了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刘祚燕[8]等认为:将健康管理引入老年科护理,能充分调动老年患者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体现护士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以身心社会的整体观照护老年人的服务模式。由此可见,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老年护理的发展趋势,需要医护人员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3.3健康管理的步骤 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收集老年人口的健康资料;第二步是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第三步是对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第四步是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第五步是对健康改善的状态进行跟踪随访。其中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是核心,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一目标,医务工作者、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建立了多种关于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估量表:OARS量表、综合评价量表CARE、多水平评价问卷PGCMAI等[9]。有了多学科,多维度的较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为从事老年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路径。

3.4健康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 需重视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增强人们的意识,收集个人和群体的相关资料,对健康危险因素作出评估,及时消除健康危险因素,真正做好疾病的零级预防,发挥健康管理的最佳功效,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而不是有了疾病再重视,有了疾病才讲健康管理,对于广大老年人更应如此。

4结论

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需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健康管理模式,发挥医疗保险、医院、社区等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建立老年人群健康数据库,科学采集与分析健康管理需求,完善健康和疾病的风险性评估系统,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建立有效的多学科团队,多维度对老年人群进行综合评估,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医疗领域软件及硬件的创新来进行健康管理,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健康管理引入老年人护理中来,充分调动老年人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也体现了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将从传统的照顾者逐渐转变为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管理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促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是老年科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秀英,刘祚燕,龙纳.老年护理学的新理念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2977-2979.

[2]袁荣.老年护理与发展现状[J].当代护士,2013,9:13-15.

[3]丁玉琴,张建华.高龄失能群体社区照护现状及服务体系探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8,21,29(24):60-62.

[4]何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10,20(5):507-509.

[5]Shane Thomas.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J].全科医学,2012,10,15(10A):3209-3210.

[6]李鲁.社会医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7-108.

[7]巢健茜,徐辉,刘恒,等.以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实现健康老龄化[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4(2):114-115.

第6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关键词] 过渡期护理;护士;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c)-0183-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the nurses in transition period for retired military veteran cadres from hospital to home,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nurses' training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ing, survey researc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mpetency of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for retired military veteran cadres. 21 specialists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s of 3 rounds of Delphi method to demonstrate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the nurses in transition period for retired military veteran cadres from hospital to home. Results The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competency model consisted of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14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and 42 factors, demonstration of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for retired military veteran cadres. Conclusion The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competency model in the study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managers to train the nurses who are engaged in the nursing work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Key words]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Competency model

偃瘟ψ钤缬擅拦哈佛大学McClelland博士提出[1],在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2],为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考核等起到了积极作用[3]。当前为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护理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规范培训机制”的要求[4],推动了胜任力研究在护理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在疾病康复阶段患者需要在医院和家庭之间进行转运与过渡,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得以产生并发展[5-6]。随着社会的发展,军队离退休老干部逐步呈现高龄、慢性病高发和高医疗需求的“三高”趋势[7],而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出院后有极高的再入院风险,综合的过渡期护理计划能够避免可预防的再入院及健康状况下降[8]。因此,需要关注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使其能够较好地从医院过渡到家庭,促进康复。护士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中起主导作用[9],护士的胜任力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本研究旨在构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模型,为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的培训、评价等提供依据,促进过渡期护理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专家函询问卷的形成

本课题通过前期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确定了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要素。经课题组讨论对胜任力要素进行了归纳,形成了一级维度、二级维度及要素的结构,对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进行了定义和行为描述,对要素进行了解释,形成了专家函询问卷。专家函询问卷包括指导语、问卷正文和专家的一般资料三部分。指导语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及内容、专家函询目的、填写要求等。问卷正文包括胜任力模型结构、一级维度定义、二级维度定义及行为指标、要素的解释等。专家意见的重要性依照Likert分级评分法,即5=很重要,4=比较重要,3=一般,2=不重要,1=很不重要。请各专家对各条目及其重要性做出判断和选择,对条目提出增加、修改或删除的意见。专家的一般资料包括专家的个人信息、对评价指标的判断依据以及对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等。

1.2 函询专家的选择

德尔菲法要求所选的专家在本领域内具有权威性,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或实践经验,以15~50名为宜[10]。本研究函询专家纳入条件为:①老年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方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对医院-家庭过渡期有较深刻的认识;②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专业职称;③从事相关领域工作>10年;④对本研究有较高的积极性,愿意参与本研究;⑤能够保证在课题研究的时间内持续参加专家咨询。经研究小组讨论后确定函询专家人数为21名。

1.3 问卷发放

研究者以面对面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专家发放和回收咨询问卷,采用电话沟通的方式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进一步交流。在收取第一轮函询问卷后,删除不能同时满足同意率≥80%、重要程度均数≥4、变异系数

1.4 数据整理与处理

对专家函询问卷回收后进行整理,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采用判断系数和熟悉程度共同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Vj)、协调系数(W)、χ2值、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百分比、标准差表示。\用专家评分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和组合权重。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都完成了3轮函询,共21名,平均年龄为(51.76±5.37)岁,均为高级职称,大多数专家(66.67%)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所有专家均从事过两个以上领域的工作。专家一般资料见表1。

2.2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程度

积极系数和权威程度是保证函询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本研究进行了3轮函询,各发放问卷21份,分别回收21份,回收率为100%,其中,13名专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说明专家对本研究有较高积极性。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Cr)来衡量,由专家对各条目的判断系数(Ca)和专家对内容的熟悉程度(Cs)两个因素影响,即Cr=(Ca+Cs)/2。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信度,本研究Cr=0.91,因此21名专家对本咨询的咨询结果较为可信。

2.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Vj)、协调系数(W)、χ2值、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百分比、标准差来表示。Vj=标准差/均值,Vj越小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高,一般要求Vj

2.4 咨询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模型结构和内容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胜任力模型为一级维度5个,二级维度18个,要素29个结构,据此编制了第1轮专家函询问卷。一级维度函询结果总结如下:增加“过渡期护理保健能力”并补充其二级维度和要素,删除“专业发展能力”及其二级维度和要素,合并“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为“过渡期护理管理能力”。专家对二级维度和要素的意见主要为修改部分维度和要素的名称,补充所有二级维度的要素,调整部分要素的位置。有专家提出“个人特质”名称修改为“角色适应能力”,建议将“法律与伦理”改为“保健政策应用能力”;关于“心理咨询能力”,建议要素“循证护理能力”转入二级维度“评判性思维”下等。专家还对条目的顺序、词句的表达、内容交叉等提出了建议,如将“护理计划能力”移至二级维度实践技能下;“使老干部逐渐适应健康自我管理者角色,引导其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后面增加“并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将职业精神和态度的内容合并。经查阅文献和课题组讨论,研究者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由此形成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包括4个一级维度、14个二级维度、42个要素。

第2轮专家函询结果反馈中,经第2轮专家函询后,专家已认同胜任力模型的结构,但对某些定义、行为描述和要素解释提出了修改意见。对4个一级维度全部同意的专家有21名,为100%,一级维度在第2轮函询中得到确认。课题组对专家提出的具体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后,对部分维度的定义、行为描述和要素解释一一进行了修改。如“尊重和理解老干部”改为“尊重和理解老干部,了解其保健需求”; “评估老干部居家环境,提出问题”改为“评估老干部居家环境,明确问题”等。第3轮专家函询以再次确定各条目为目的,并判定胜任力模型各条目的重要程度。3轮专家函询后,专家对各条目意见趋于集中,最终确定胜任力模型,包括一级维度定义、二级维度定义及行为指标、要素的解释。胜任力模型及权重(定义、行为描述等略),见表4。

3 讨论

3.1 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模型结果可靠性分析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法成败的关键[11],主要从专业领域、工作经验、学历、职称、对本研究兴趣等几个方面来考虑。本课题咨询的21名专家来自北京、甘肃、辽宁、湖北、江苏等地的军队卫生主管部门及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均在军队老年保健、护理管理等领域工作多年,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本研究专家均有10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均为高级职称,66.67%的专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专家权威系数高,保证了函询结果的可靠性。专家对本研究的3轮专家函询都表现积极,问卷100%回收。本研究3轮专家函询后变异系数(Vj)在0.04~0.17之间,协调系数(W)为0.226~0.464,经χ2检验后P=0.000,表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好。

3.2 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模型结构

经过文献回顾、调查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法,综合分析专家意见后,增加、修改、删除和调整,本研究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维度(过渡期护理保健能力、过渡期护理实践能力、过渡期护理管理能力、过渡期护理角色适应能力)、14个二级维度和42个要素的胜任力模型。其中,过渡期护理实践能力是胜任力模型的最重要的部分,实施过渡期护理服务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护理服务能力,全面的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是提供护理服务的基础。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存在心理变化明显、精神问题突出的情况[12],在医院-家庭过渡期其心理变化表现尤为突出,护士要引导其适应自我管理者角色并能够积极参与健康管理[13],要具备心理支持的能力;护士要在居家环境的变化和老年人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情况下对老干部可能新出现的危险状况迅速反应,能够在运用评判性思维和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决策,要具备应急处置和临床决策能力;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也要满足老干部的了解健康信息、康复锻炼等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咨询,能够指导其尽快康复训练等,也需要具备教育咨询的能力。

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由护理人员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合作完成,护士起主导和协调作用[14],需要管理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团队,因此管理能力重要性仅次于实践能力。过渡期护士主导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工作,首先要具有个人影响力,要能够管理和带动护理团队,能够动员家庭、干休所的力量来支持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工作;要能够寻求各种信息、资源解决医院-家庭过渡期老干部的护理问题;能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能够对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质量进行控制,预测护理风险并进行安全管理等这都是过渡期护理管理的内容。过渡期护理保健能力是开展军队离退休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工作的前提,只有知晓保健政策才能开展保健服务工作,且护理工作顺利开展需要与老干部及照顾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士与老干部家属、干休所一起营造健康、安全的居家环境也促进老干部休养和康复。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离开医疗机构进入家庭环境工作,需要面对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居家环境的复杂性和工作的独立性等特点,使其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能够具备一些深层次的个人特征,如亲和、热情等。因此,过渡期护理角色适应能力的二级维度包括职业精神和态度、自我控制。本研究与国外实施过渡期护理的高级实践护士所要具有的直接护理、教育和指导、提供咨询、研究(获取新知识)、管理(领导和应用管理程序)、合作(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角色作用[15]相一致,还体现了军队老干部的保健特色。

3.3 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模型建立的意义

我国对过渡期护理的关注起步较晚,目前国内较少统一的培训和评价体系,对从事老年人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的护士胜任力有关研究较少,但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及老年人家庭护理服务,将有更多的护理人才参与过渡期护理[16]。在前期调查中研究者发现目前北京市尚无专职岗位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工作多由老干部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在基本护理工作之外兼任或干休所护士承担部分工作。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有利于从对从事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工作的护士更加合理地进行培训。从对卫生主管部门和护理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依据胜任力模型了解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具备的特征,可用于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的培训[17],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激发其工作潜能;可以用来发现现有护士需要提升改进的方面以及未来过渡期护士的培养等。从护士自身来说,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角色,帮助自己获得角色定位和继续学习方向,使其能最大限度发挥潜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18]。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呈现高龄、慢性病高发和高医疗需求的“三高”趋势,关注其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水平,能够使其得到连续的护理服务,解决其出院后护理信息缺乏、服务中断、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相对于一般社区老年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在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生活服务等方面享有更为丰富的资源[19-20];北京市军队干休所的卫生保障水平高于全国一般社区,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社会借鉴意义,但在全的适用性还需要进行验证。本研究也为后续开展有效的胜任力评价体系和培训课程提供参考,可以设计出过渡期护士的培训规范,设定职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培训课程,使其更具针对性和体系化。

4 小结

护士的胜任力水平是满足军队离退休老干部高护理需求、保障护理质量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构建并论证了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模型。课题组基于前期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现存护理问题的思考,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半结构化访谈、课题组多次讨论形成了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士胜任力模型。采用德尔菲法对护士胜任力模型进行论证,参与专家权威程度、积极性较高,专家意见集中且趋于一致,协调程度高。由于从事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护士人数有限,尚未进行实证研究,未来应在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不断开展的基础上发展胜任力模型的实测研究,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该模型,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后续研究将开展有效的胜任力评价体系和培训课程,设定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相关培训和考核计划。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J]. Am Psychol,1973,28(1):1-14.

[2] 罗立新.出版社编辑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0(3):3-7.

[3] 尹爱田,孟庆跃,方素珍,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胜任力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678-680.

[4] 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2015.

[5] 单伟颖,李青,郭金玉.过渡期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84-246.

[6] Naylor MD,Aiken LH,Kurtzman ET,et al. The care span: The importance of transitional care in achieving health reform [J]. Health Aff(Millwood),2011,30(4):746-754.

[7] 黄智平,刘章,吴辰,等.军队干休所做好“三高期”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医药前沿,2014(4):66-68.

[8] Park HK,Branch LG,Bulat T,et al. Influence of a transitional care clinic on subsequent 30-day hospitalization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in individuals discharged from a skilled nursing facility [J]. J Am Geriatr Soc,2013, 61(1):137-142.

[9] Boult C,Green AF,Boult LB,et al. Successful models of comprehensive care for older adults with chronic conditions:evidence for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s "retooling for an aging America" report [J]. J Am Geriatr Soc,2009, 57(12):2328-2337.

[10] 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50-270.

[11] 王小平,李危石.Delphi法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1):7-10.

[12] 秦根生,姜杰.“两高期”老干部医疗保健特点c对策[J].人民军医,2012,55(7):648.

[13] Enderlin CA,McLeskey N,Rooker JL,et al. Review of current conceptual models and frameworks to guide transitions of care in older adults [J]. Geriatr Nurs,2013,34(1):47-52.

[14] Hirschman KB,Bixby MB. Transitions in Care from the Hospital to Hom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J]. Diabetes Spectr,2014,27(3):192-195.

[15] 陈伟菊.美国高级实践护士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护理的启迪[J].现代医院,2007,7(10):155-156.

[16] 王少玲,黄金月,周家仪,等.效果为本能力培训模式建立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2):49-52.

[17] 张巧玲,李小妹,王淑珍,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护士培训需求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0):1834-1836.

[18] 刘捷,赵滨,李艳玲,等.护士长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5):609-613.

[19] 田京利,仲伟红.干休所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调查与探讨[J].医药,2000,12(2):108-109.

第7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湛江巿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8个社区中随机抽取空巢老人840例,入组方法:(1)2008年1月~2012年8月期间在该社区内居住;(2)符合空巢老人的定义;(3)排除听力残疾等影响调查实施的因素;(4)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5)取得知情同意;(6)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1.2.1 调查方法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和卫生系统反应性》量表[2]的内容自行设计《空巢老人意外发生相关因素调查表》,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选择具备社区卫生服务1年及以上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目的、对象、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培训,最后组织发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填写相关内容。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的调查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并给予空巢老人社区干预,方法见下;2008~2010年7月期间的调查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

1.2.2 调查内容 调查表中的内容包括入组对象的意外发生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按下列标准进行分类量化:意外发生情况:未发生=0、发生=1;年龄:70岁以下=0、70岁以上=1;文化程度:初中以下=0、高中=1、大学及以上=2;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不利用=0、利用=1;家庭月收入:<1000元=0、1000~2000元=1、≥2000元=2;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3]<90分=0、ESCA评分≥90分=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4]<60分=0、Barthel指数≥60分=1。

1.3 空巢老人的社区干预方法

在社区内组织空巢老人进行健康知识学习,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各类慢性疾病、掌握疾病的自我护理技能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同时,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家庭访视,减少其孤独感,并缓解其负面情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以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社区干预前后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

干预后,跌倒/滑倒(1.56%)、心血管意外(0.67%)、脑血管意外(0.44%)、呼吸系统急症(0.89%)以及意外发生率(3.56%)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表1 社区干预前后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n(%)]

2.2 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空巢老人意外发生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空巢老人意外发生例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意外发生情况与年龄、空巢时间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讨论

现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资料显示[5]: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10.3%,1987年全国空巢家庭与老年人家庭的比例是16.7%,2000年上升到26.0%,目前,空巢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的25.0%,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6]。如何迎接及处理空巢家庭带来的各种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空巢期的生活质量,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7]。

空巢老人意外包括指烫伤、走失、跌倒、坠床、自杀、突然昏迷、摔死等,是目前对空巢老人危害最大的情况[8]。但是,目前仍缺乏关于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而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措施[9]。所以调查本市[论文写作 dylw.net]社区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探讨预防意外发生的措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为空巢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本社区空巢老人空巢期的生活质量[10]。通过初步的社区干预措施可知,干预后跌倒/滑到、心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急症的发生例数以及意外总例数均低于干预前。这就说明社区干预措施能够减少空巢老人意外的发生例数,但是进一步干预措施的制定还需要参照意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可知,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空巢老人意外发生例数不同,差异有显著性,这提示上述因素可能影响空巢老人意外的发生情况,尤其是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收入、自我护理能力等因素,这些单因素对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影响更大。但是意外发生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同时作用,不能用单一因素解释[11]。为此,进一步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意外发生情况与年龄、空巢时间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我们认为: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采取社区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意外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何斌军. 胸外科住院空巢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5):17-19.

[2] Valentine N, de Silva A, Kawabata K, et al. Health system responsiveness: Concepts,domains and operationalization. In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 e, Debates, Methods and Empiricism[M]. Edited by CJLM and DB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574-596.

[3] Yamashita M. 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 West J Nurs Res,1998,20(3):370-381.

[4] 王玉友. 康复评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2-293.

[5] 王海彦,李莹霞,陶慧. 昆明市空巢老人居家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087-1089.

[6] 王彦茹,代亚丽,江月英,等.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现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11-1913.

[7] 陈洁琼,徐水凌,张力衡. 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现状与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2(9):2121-2123.

[8] 董帝英,周光燕. 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对照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6):58-60.

[9] 李志菊.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719-722.

第8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关键词】 临床护士; 跌倒预防; 德尔菲; 量表

【Abstract】 Objective:To develop an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whether 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are in place.Method:On the theory of the principle of “5E” framework,and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to domestic and overseas fall related literature,the causes of hospital falls were analyzed,and with nurses and hospital logistic staffs were interviewed.Then modifications and additions of the items by the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Result: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evaluation scale was Initially formed,which contains 5 areas,11 dimensions and a total of 65 items.Two rounds of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 showed that experts had highly enthusiasm,individual authority coefficient of experts>0.70 and the group authority coefficient of experts was 0.92,expert opinion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respectively were 0.179 and 0.407.Conclusion:The “5E” injury prevention principle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evaluation scale, by which the clinical nurses can find the shortcomings of fall prevention,so as to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personal qualities.

【Key words】 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Delphi; Scale

First-author’s address:Nursi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21

跌倒是突发、不自主的改变,患者摔倒在地面、或更低平面的非故意事件[1]。跌倒是住院患者经常发生的不良事件之一,美国卫生健康与质量研究机构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2],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0~100万住院患者会发生跌倒。跌倒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会延长其住院天数,导致医疗费用的增长,而因此导致的医疗纠纷也呈上升趋势[3]。因而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成为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4];同时,护士作为主要参与者,预防跌倒也成为护理人员不断研究的课题[5]。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按照国际公认的伤害预防策略“5E”原则,即Education教育;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环境改善;Engineering工程学;Enforcement强化执法和Evaluation评估[6],来制定老年人跌倒干预的措施,可见跌倒预防是一项多部门合作工程。而国内外跌倒预防策略的研究多为临床实践指南,涉及跌倒预防措施的宏观内容,未将条目细化,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研究;而且只给出证据等级,不能以量化打分的形式评价临床跌倒预防落实情况。本研究以“5E”原则作为理论框架,借鉴国内外跌倒临床实践指南,将其内容细化、量化,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临床护士跌倒预防评价量表,为系统全面的评价护理人员跌倒预防“做的怎么样”提供测评工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组成员由山西省某三甲医院的主任护师1名,护理硕士研究生4名组成。主任护师为课题负责人,主要探讨量表的理论依据、选择专家咨询对象;护理研究生则负责收集资料、设计专家咨询表、整理分析专家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1.2 收集和筛选条目,建立条目池 查阅国内外跌倒预防相关文献,参照现有研究成果如:复旦大学胡雁教授构建的《住院患者跌倒预防临床实践指南》和《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等[7],从中收集与所拟定量表理论框架相符合的条目。另外,分析某医院3年住院患者跌倒事件成因,从21例跌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对应的整改措施中,提取指南及研究成果中未明确提到的跌倒预防相关条目,进一步补充条目内容。具体有“加强护士的宣教及沟通能力”、“宣教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因人而异”、“加强陪侍人管理,陪侍人变更及时通知护士”、“对于高危患者,床头悬挂防跌标识”、“地面有台阶,制作小心台阶的标识”、“护士要加强关键时段的巡视”等。访谈医院护士、后勤人员(保洁员、设备维修员等),根据访谈结果拟定相关条目。访谈山西某三甲医院老年科护士10名,内容针对住院患者的防跌倒宣教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护士评估和执行能力;选择老年科保洁员2名,设备维修处人员1名进行访谈,内容是从工作职责考虑,与护士合作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综合上述方法,经过课题小组成员反复讨论,形成最初的临床护士跌倒预防评价量表专家咨询问卷,包含5个领域,12个维度,共82个条目。

1.3 咨询工具 专家咨询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专家咨询表及填写说明,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即5“很重要”、4“重要”、3“一般重要”、2“不太重要”、1“不重要”的形式记分;并设有增加、修改、删除栏。第二部分为专家基本信息和专家自我评价内容。

1.4 咨询对象 遵循专家遴选标准和原则:选择全国10个省市北京、上海、山东、广西、广东、四川及山西等16所三甲医院的20名从事护理研究、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的护理专家,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曾从事一线临床护理工作及担任护理管理职务[8]。事先通过短信、邮件的形式与山西省外护理专家取得联系,借助2015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华护理学第七届全国自然灾害研讨会”平台,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未参会的专家以电子邮箱的形式发放,20 d左右回收。山西省内的专家亲自发放问卷,2周之内收回。两轮专家咨询在2015年8-12月内完成,两次专家咨询间隔28 d。

1.5 条目内容筛选标准 条目筛选方法,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根据研究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9]。本研究对重要性赋值均数>4.5,变异系数

1.6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整理后录入Excel表格中,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各条目的均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以及专家积极性、专家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系数)。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咨询专家的一般资料 20名专家来自全国10个省市16所三甲医院,均从事护理管理和护理研究等领域,专家详细信息见表1。

2.2 专家的积极性 专家积极性用有效问卷回收率表示[10],本研究第一轮专家咨询中,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第二轮专家选择同第一轮,发放问卷20份,回收16份,回收率为80.0%,有效率为100%。两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在80%以上,其中第一轮中有16名护理专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占到总人数的80%,第二轮中有7名护理专家提出了宝贵意见,占到总人数的44%,说明邀请的专家非常重视此项研究。

2.3 专家的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系数(q)由专家学术水平权值(q1),专家熟悉程度权值(q2)和专家判断依据权值(q3)3个方面计算。权值参考[11],专家学术水平赋值:正高、副高、中级,分值分别为1.0、0.9、0.7。专家熟悉程度赋值:非常熟悉、比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分值分别为1.0、0.8、0.6、0.4、0.2。专家判断依据赋值,见表2。一般认为,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70为可接受信度[12]。个体专家系数均>0.70,群体专家系数为0.92。见表3。

2.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指全部专家对全部条目给出的评价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一般用变异系数(CV)和专家意见协调系数(W)来表示[13]。变异系数越小,协调系数越大,说明专家的意见越一致[14]。协调系数反映全部专家对全部条目的协调程度,同W表示协调系数。两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W显著性检验均为P

2.5 专家咨询结果 第一轮专家咨询中,3位专家建议将5个领域表述换为:教育、患者环境安全、生活用具、医院内部管理、评估评价。将“Ⅰ教育”中的“后勤人员”归到“Ⅳ医院内部管理”中的“团队协作”部分,同时增加维度“沟通”。根据条目筛选标准,保留与删除条目。调整部分条目的先后顺序或另外增加条目,将内容和性质相似的条目放到一起。此次专家咨询删除25项,增加46项。第二轮专家咨询中,修改11个条目内容,将部分条目予以合并,删除20项。1位专家针对“Ⅲ生活用具”中条目较少,包含2项维度,建议减为1项。2位专家提出:各条目增加实施主体。最终形成包含5个领域,11个维度,共65个条目的临床护士跌倒预防评价量表。所有条目重要性赋值均值>4.50、变异系数均

2.5.1 “Ⅰ教育” 维度一“患者”:(1)护士能为新入院患者介绍病区环境设施、安全须知,并嘱咐仔细阅读《患者和家属告知书》后签名;(2)护士提醒患者注意防跌倒宣传海报,各种防滑跌标识;(3)护士告知患者如厕或需要协助时请及时按呼叫铃;(4)护士指导患者穿尺寸合适的衣裤、鞋袜,鞋底防滑;(5)护士告知患者在卫生间及水房行走时应注意安全;(6)护士告知使用床栏的患者,上床后及时拉起床栏,如需下床请先将床栏放下,切勿翻越,以防不慎跌床;(7)护士告知肌力减退的患者不要走过陡的楼梯或台阶,上下楼梯时使用扶手栏杆;(8)护士指导尿频、尿失禁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9)护士告知患者按医嘱正确用药,服用镇静安眠药前先如厕,服药后及时上床休息,不要轻易下床,防止跌倒;(10)护士告知患者按医嘱正确用药,服降压药后改变要缓慢,生活起居做到3个30 s(即醒后30 s再坐起,坐30 s再站起,站30 s再行走);(11)护士告知餐前胰岛素注射患者,注射后30 min内按时进食到口,避免低血糖而跌倒;维度二“陪侍人”;(12)护士告知陪侍人,当他们离开或更换时应通知护理人员;(13)护士告知陪侍人,在患者如厕或单独活动时需要他们陪同;(14)护士告知陪侍人,在运送患者进行院内检查时要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2.5.2 “Ⅱ患者环境安全” 维度三“患者环境安全”:(15)护士在使用床旁仪器设备后,能将其放回指定位置;(16)护士将床旁仪器设备的电线卷起,以免发生绊倒;(17)护士将使用后的床尾摇把立即收回;(18)护士上班时段,扶手处无衣物搭晾;(19)护士督促患者将常用生活物品和呼叫器置于合理位置;(20)护士督促患者将尿壶、便盆放于易拿位置;(21)护士督促患者将暂时不用的物品放入柜里,保持病房空间宽敞(22)护士督促患者将桌椅尽量放置在角落里,加大活动空间;(23)护士督促患者将卫生间(水房)所有物品摆放有序,无杂物堆放,使空间宽敞;(24)卫生间门上贴“行动不便者避免单独入厕”的标识;(25)跌倒高危患者床头放置“防跌倒”标识;(26)途径卫生间(水房)的通道有“小心滑跌”清晰标识;(27)有台阶处,贴有“小心台阶”的标识28病区内有路径指示标识。

2.5.3 “Ⅲ生活用具” 维度四“生活用具”:(29)护士帮助患者调节床高,以患者坐床上双脚平放在地面为宜(;30)护士及时将床脚刹调为制动状态;(31)护士要求腿脚不便者合理配备助步器,且助步器尖端有防滑垫;(32)在转运患者时,护士将床栏固定稳妥;(33)护士对烦躁患者合理配备和使用约束带。

2.5.4 “Ⅳ医院内部管理” 维度五“护理管理”:(34)护士积极参与科室跌倒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35)护士积极参与科室定期召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36)护士认真履行科室的排班制度,与其他护理人员合理调班;(37)晨会及交接班时,护士及时、准确的交接高风险跌倒患者情况;(38)护士按照跌倒(低、中、高危)等级实施相应的措施,并同患者在跌倒评估和防范措施记录单上双签字;(39)在(节假日、夜间、中午)等特殊时段,护士加强宣教与防范;(40)护士认真学习护理部提出的有关跌倒预防整改措施;(41)患者一旦发生跌倒,护士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护士长;(42)护士运用根因分析法等质量管理工具科学分析跌倒原因。维度六“沟通”:(43)护士与医院其他部门、医疗厂商等沟通,为患者提供跌倒预防的信息和技术;(44)护士及时向医生和患者及家属提供最新跌倒相关信息;(45)当患者治疗方案中存在跌倒隐患,护士及时与医生交流、讨论;维度七“团队协作”;(46)护士主动巡视病区环境,及时告知保洁员随时清理地面水渍、杂物,湿拖地面时,提醒避免拖布过湿,竖起醒目防滑警告牌;(47)配膳员在发餐过程中,护士及时提醒其清洁汤渍泼洒的地面;(48)当医疗设施出现故障(床挡、床腿、轮子、平车、轮椅等)或科室灯泡损坏或光线昏暗时,护士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检修;(49)维修人员施工时,护士提醒其竖起醒目警示牌;完工后能够及时清理地面的残渣,维修设备勿遗留在病区。

2.5.5 “Ⅴ评估评价” 维度八“评估时机”:(50)对新入院和科室转入患者进行首次评估(有些科室将转入患者视为新患者);(51)护士在患者病情变化后重新评估,保持动态评估;(52)护士在患者跌倒后,及时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和伤情等;(53)服用易致跌倒的高危药物后,护士及时评估;维度九“评估内容”;(54)使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时,护士结合肌力步态检测方法和自理能力量表等;(55)护士使用医院环境查检表,定期监测医院环境设施中存在的跌倒危险因素;(56)使用跌倒风险评估表时,护士全面评估,并做好记录。见跌倒风险评估表;(57)护士全面评估患者跌倒外在风险因素,并做好记录;维度十“评估执行”;(58)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级别确定巡视频次,及时解决患者需要,加强巡视;(59)护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书面、口头、视频、讲座等通俗易懂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60)护士将跌倒风险分级,确定跌倒高危患者;(61)护士将评估结果为低危、中危、高危的跌倒患者分层管理。维度十一“护士自身宣教评价和护士自身素质”:(62)在宣教后护士及时评价患者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情况,强化宣教;(63)护士熟悉评估时机,准确、清晰、完整填写跌倒风险评估表;(64)护士具备跌倒预防相关知识及采取相应措施的决策能力,能够有效落实跌倒预防措施;(65)护士具备“跌倒风险评估表重点不止在分值,焦点应转向跌倒危险因素”的意识。

3 讨论

3.1 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德尔菲是通过通信或其他匿名方式,请专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对某项研究作出评价,并将专家意见收集汇总[15]。本研究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地域范围较近的专家,亲自发放与回收问卷;地域范围较远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与回收,发放问卷之前先征得专家同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专家积极性高,部分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可见专家对本研究内容非常重视和支持。本研究严格遵循专家入选原则,选择全国10个省市三甲医院的20名护理专家,从事工作为护理相关领域。专家人数在“15~50人”[8]的范围内,专家地域辐射广,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专家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9名,博士2名;具备正高职称者13名,副高职称者5名;担任硕导者12名,博导者2名。统计结果显示: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70,可见专家权威性很高。

3.2 临床护士跌倒预防评价量表的理论框架的确定 本研究以“5E”原则为理论框架初步构建临床护士跌倒预防评价量表,具有科学性。由于“5E”伤害预防策略,涵盖领域多、内容较全面及其有效性在很多国家的应用实践中都得到证实[6]。而且,跌倒经常给住院患者带来伤害,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有证据表明: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跌倒后损伤程度更严重,其中脑和下肢损伤是最致命的伤害,死亡率达78%[16]。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住院患者越来越多[17],跌倒在老年住院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伤害较为严重。近年来,在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原因的作用下,心内科、神内科和老年科成为跌倒高风险科室[18-19],因此构建关于老年患者的临床护士跌倒预防评价量表非常必要。由于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修改和完善部分条目内容;删除均值0.20的条目,以及删除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条目;每个领域增加由专家经验得出的条目;针对各领域对应条目的内容,个别专家给出了恰当的名称,对5个领域的表述进行了转换。其中“教育”指教育对象,针对患者及陪侍人开展的宣教;“环境改善”指管理患者环境安全;“工程学”指给住院患者提供生活中的帮助;“强化执法”指医院内部规章制度的管理和团队协作;“评估”指评估的内容和时机以及护士自身素质的评价。因此,基于“5E”伤害预防原则构建临床护士跌倒预防评价量表内容全面,条目具体,可操作性强,在评价临床护士跌倒预防工作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督导和完善临床护理工作。

3.3 构建临床护士跌倒预防评价量表的意义 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方面,虽然医院采取的措施有:评估表的使用、张贴防跌倒海报和标识、跌倒不良事件上报等;也有研究表明,全方位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20]。但这些工作护士是否真正落实,以及实施效果如何,需要开发一种测评工具提供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及时发现临床跌倒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从而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自身素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安全。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临床护士跌倒预防评价量表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由5个领域、11个维度、共65个条目组成,内容较具体完整。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对其进行权重分析,以及通过实际调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量表条目内容,并检验其信效度,在临床应用中探讨量表的适用性,以期形成量化评价工具。从而使临床护士能够通过打分的形式评价自身跌倒预防实施效果,防漏补缺,减少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Deandrea S,Lucenteforte E,Bravil F,et al.Risk fa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 peopl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ylsis[J].Epidemiology,2010,21(5):658-668.

[2]梅荷珍.住院病人跌到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1):68-69

[3]牛艳萍,崔忠,等.住院患者跌倒风险防范体系构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31-34.

[4]邢桃红,王朝娟,朱晓敏,等.提高高危住院患者预防跌倒依从性的实践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080-1083.

[5]王克敏,罗桥端,毛丽莉,等.三级医院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相关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58-25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9.

[7]成磊,胡雁.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的循证实践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8]陈洁瑜,黄丽华.基于循证构建住院患者DVT的预防策略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9]高云,李亚洁.一级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10]陈晓君,黄丽华. 基于循证构建住院患者跌倒管理模型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1]刘于~,姜安丽.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12]曾光,李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50-270.

[13]张真,杨辉.护士长胜任力测评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14]林清然,陈伟菊.应用德尔菲法构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士培训课程[D].广州:暨南大学,2014.

[15]郭秀花.医学现场调查技术与统计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6] Rau C S,Lin T S,Wu S C,et al.Geriatric hospitalizations in fall-related injuri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rauma Resuscitation & Emergency Medicine,2014,22(22):1-8.

[17]王玉萍,梁磊.老年患者跌倒原因及护理敢于措施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188-190.

[18]曾秋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50-51.

[19]康风娟,杨丽娟,齐亚平,等.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步态与平衡训练预防跌倒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报,2015,22(8):46-48.

第9篇: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

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是当前老年长期照料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医养结合服务性质的界定和服务范围的划分,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公共物品理论出发,将医养结合服务界定为准公共物品,认为各类服务提供主体在不同条件下提供的服务内容会具有不同的公共物品性质;从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的视角对医养结合的紧密型模式和松散型模式进行了解读;最后提出应从促进多主体供给、加强制度配套和服务管理、重视人才培养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医养结合服务。

关键词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准公共物品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是指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与养老资源相互融合、促进,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而提升养老整体水平[1]。它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在做好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2]。对医养结合服务性质的界定与服务范围的划分,是服务提供的前提依据和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影响着决策者、实施者和消费者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识,从而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因此,笔者从公共物品与服务的理论出发,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性质进行界定,同时分析不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生产与提供方式,探索能够促进我国医养结合服务良性发展的对策。

1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背景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逾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3%。其中,高龄、失能人口数量超过3750万人。这些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一方面,伴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老年人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医养分离的照料模式,导致许多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层次偏低,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而医疗卫生机构有限的医疗资源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长期住院服务。老年长期照料专业性、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使得养老服务在护理和医疗方面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亟需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国于2013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目前,各地相继开展了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工作,做法不一,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转介与评估机制缺乏、照护人员素质不高与数量不足、政府多头管理等突出问题[3-5]。如何推动医、养资源的全面融合,搭建起长期、连续、专业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为老年人切实提供综合、便捷、有效的服务,成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2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医养结合属性分析

2.1医养结合服务性质界定经济学中将至少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社会产品称为纯公共物品,将部分具有上述特征的社会产品称为准公共物品,将不具有上述特征的社会产品称为私人物品[6]。医养结合,是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于一体的老年照料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就其内容和特征来看,可以将医养结合服务界定为准公共物品。首先,医养结合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医养结合服务是针对全社会的产品,无论是家庭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形式下的老年人,还是机构养老形式下的老年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法,获得医养结合这种资源整合服务带来的好处。其次,医养结合服务在某些形式下具有竞争性。医养结合服务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不具有竞争性,但当某些医养结合服务出现拥挤时,如社区居家养老形式下提供上门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人员不足,或机构养老形式下提供的床位数不足时,医养结合服务就具有竞争性。再者,医养结合服务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都可以改善老年人群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减少家庭成员的照料负担。

2.2医养结合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界定一般来说,影响公共物品边界形成的相关变量有:与人民生命、财产的相关程度及危险危害程度,市场供给的难度和成本,资源稀缺程度等[7]。医养结合服务是养老服务资源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养老服务可划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医疗卫生服务则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各类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主体,在不同养老场所提供不同的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内容,进而具有不同的公共物品性质。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该形式下的养老服务,针对所有居家老年人,具有非排他性,但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可界定为准公共物品。机构养老场所包括政府民政部门主办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与救济性质的养老机构,也包括民办老年公寓和民办敬老院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等。前者提供的养老服务,由于对入住老年人设政府有准入标准,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但考虑到此类机构及服务由市场提供的难度和对于维护老年弱势群体生存权的重要意义,可界定为准公共物品。后者提供的养老服务,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收费性质等特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界定为私人物品。医养结合所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教育、卫生监督等,由政府直接提供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是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服务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服务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属于纯公共物品。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医疗诊断、临床服务、药物使用、医疗保障等,由公立医疗机构、股份制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等联合提供,在服务受益上具有排他性,但不具备消费上的竞争性,是准公共物品。非基本医疗服务则是以特定人群为服务对象,包括服务类项目、非疾病治疗类项目、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项目和一些特殊治疗类项目等,如医疗美容、减肥、高级护理等,一般由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价格放开。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和消费上的竞争性,属于私人物品[8]。

3基于公共物品生产与提供理论的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在公共管理理论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环节。为了清晰界定政府职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对公共物品生产和提供进行区分。公共物品的生产,是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下,将投入变成产出的技术化过程,通常制造出一个产品或给予一项服务。而公共物品的提供则是一个制度或资金的安排过程,根据谁出资谁是提供者的原则,政府的责任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公共物品的供给上,特别是公共性程度越高的物品,政府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更大[8]。目前,各地开展的医养结合做法,根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是否涉及产权调整、机构法人是否独立,主要可划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类。现以此划分方法,利用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理论,进行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3.1紧密型模式分析该模式主要是指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涉及产权的调整,调整后的医、养机构法人不再独立,属于同一法人。该模式具体可分为3种做法。①由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以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代表。该院1987年与长沙市老年科协、老年协会合作成立了长沙市老年康复医院,2009年建立了芙蓉寿星公寓,功能上分为病理区和养老区,病理区又分为内科、外科、老年痴呆科、康复科等,养老区则分为自理区、介护介助区和专护区[2]。②由商业化的养老社区自办医疗机构,以北京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代表。太阳城集团于2004年在太阳城社区内开设北京太阳城医院,方便该社区老年人就医。医院组织专属医疗护理团队全职负责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安养老人的医疗护理工作,急诊科紧急呼叫监控系统连通社区每一户家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慢病安养理疗康复和特色中医理疗康复是医院发展的重点学科;太阳城还与安贞医院合作,开辟绿色通道,方便老年人转诊[2,9]。③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或养老院,以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医院、北京胸科医院改建的老年病医院等为代表。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成立于2010年3月,主要面向需要长期间断、不间断治疗的老人、长期需要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老年群体、各种疾病后需要康复理疗的患者、各种因长期卧床等引起的压疮患者、病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临终患者[10-11]。从紧密型模式的做法来看,无论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还是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其典型代表的举办主体都存在政府的身影。由公共物品性质分析可知,医养结合服务是介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机构养老服务领域对低收入、无家可归、孤寡等处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进行养老收容救助和医疗救助,正外部性高,非政府力量往往不愿或无力提供,由政府直接主办此类型的医养结合机构较为合适。但对于有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有支付能力和自主需求入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政府在医养结合服务的生产或医养结合机构的举办上,显然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目前各地不少公立养老机构和公立医院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将改造后的机构定位于医养结合服务示范性机构。但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真正有机构养老需求的老年人支付能力与服务定价脱钩的情况,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对医养结合生产环节的投入,而忽视了对于医养结合提供环节的政府责任。换言之,如果政府旨在解决更多老年人群的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关键要在公立医养结合机构中体现出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的非营利性,使得公立医养结合机构服务定价低于市场价格。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向应立足于此,而非片面追求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规模。紧密型模式中的第二种做法,由商业化养老社区自办医疗机构,属于市场机制对于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符合当前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服务市场供给的政策倾向。政府则主要发挥鼓励、支持、引导和监管的作用。

3.2松散型模式分析该模式主要是指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过签约合作的形式开展服务,不涉及产权调整,医、养机构仍分属不同的法人。该模式具体可分为3种做法。①医疗机构与专业化的养老社区合作,以北京市双井恭和苑养老社区为代表。双井恭和苑老年持续照料生活社区与北京市急救中心合作,在社区内设立120急救站,并与定点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2,9]。②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以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和海南省海口市普亲老年养护中心为代表。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成立于2012年12月,由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发起,与郑州市31家养老机构开展医养协作。养老机构老年人患病时,医院免费接诊、老年病科及时诊治、出院后定期回访。在海口,普亲集团下属的海口普亲老年养护中心与海南省老年病医院合作,在养护中心内设立家庭病床。由医院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医务人员定期来养护中心开展上门巡视、健康检查、保健咨询等服务;建立相互转诊制度,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当老人出现紧急病情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术后康复阶段,则重新回到养护中心[12-13]。③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具体又分为两类。一是由政府主导,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和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为代表。青岛市李沧区卫计委、民政局和残联联合建立了8处老年人康复指导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区属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老年病门诊,实行了惠民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并为居家养老的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展老年慢性病患者指导用药、定期随访等健康管理工作。二是由社会主办,以普亲养老服务中心和瑞普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代表。在长沙,普亲冯家冲社区养护站与附近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一方面建立家庭病床和双向转诊机制,另一方面,依托社区养护站的辐射能力,针对周边居家养老的老人,也以家庭病床的形式,建立家庭医疗契约,由医疗机构安排专门的家庭医生与普亲的护理人员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医养服务[14-15]。松散型模式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政府的组织与协调下,分别以合作、输出等方式,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或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属于政府在医养结合提供环节上的制度安排,强调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性、公益性、服务性和普遍覆盖性。此外,不少非营利组织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服务,对医养结合供给中政府和市场的缺失部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其供给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公益性方面,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手段保障其非营利性。

4公共物品视角下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政策思考

基于以上对医养结合服务的公共物品性质界定和各种类型医养结合服务生产与提供方式的分析,笔者从政府所应承担的角色与责任的角度,提出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建议。

4.1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多元化供给完善医养结合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离不开多元化供给主体的互补与合作。在医养结合领域,政府要生产和提供这样几类公共服务:对弱势老年人群进行社会福利救助和医疗救助补偿,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行、助洁等基本生活服务,为各种养老形式下的老年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部分基本医疗服务等。此外,以公建民营形式适当开展紧密型模式的医养结合机构硬件建设工作是现阶段弥补机构养老缺口的有效途径。针对市场投资,可以给予医养结合服务生产与提供企业税收上的减免、准入与扶持政策以及资金上的支持等。同时探索多元市场化的形式,如合同出租、公私合作、公私合营等,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而对医养结合中的非营利组织,政府则可以通过降低准入标准、财政补贴、协助筹资、法律法规规范、税费减免等措施来帮助其发展,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4,16-17]。

4.2加强医养结合的制度建设政府对医养结合服务这一准公共物品的提供,除资金投入的形式外,也可以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安排。建立、完善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的制度与管理规范,是发展各种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的基础,也是行业科学管理的需要。要结合各种类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任务,规划好各类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数量、建设布局和人力资源配置,防止无序发展。要建立、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的标准与规范,包括制定各种医养结合模式下统一的老年人服务标准、服务操作规范、收费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等。要通过制定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和各类医养结合照护机构转介制度,促进各类医养结合服务平台的有效衔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要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介入医养结合服务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经验和国内试点做法,推行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以满足老年人口享受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17-19]。

4.3重视医养结合服务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是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支撑,建设与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队伍,是政府保障医养结合服务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我国各地推行的“9055”或“9073”养老规划,社区居家养老是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载体,应加强社区老年服务人才建设。政策层面应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到社区服务,并促进其对社区居家非正式照料者的培训指导以及对社区助老服务队伍的管理和培训。要尽快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培训体系,建立老年医养结合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实行持证上岗。此外,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中的从业人员,要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和分级管理;效仿医疗卫生行业的做法,逐步建立养老护理队伍的职称评审机制,加强对专业养老护理人才、老年医学人才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升医养结合服务队伍的工资待遇[19-20]。

4.4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传输系统是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运行的重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应建立与完善面向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并与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专用通道;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应建立面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并与上级行政机构建立绿色专用通道。在家庭医生服务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网络平台之间建立专用通道,实现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及时全面了解管辖范围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和提高措施,另一方面有利于上级行政机构对养老服务状况进行统筹管理[21]。此外,老年人能够通过信息透明的网络平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利用养老、医疗服务资源的状况,从而达到“三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华.关于上海推进“医养融合”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发展,2014,66(5):97-106.

[2]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11-14.

[3]米红,袁晓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面临的内忧外患[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12-20(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