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制药行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药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药行业研究

第1篇: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制药企业;研发人员;薪酬激励

[DOI]10.13939/ki.zgsc.2015.44.041

1 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

1.1 问卷设计、研究样本及统计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问卷设计共分背景资料、薪酬管理及企业绩效三部分,计有8个人力资源因素问题和5个企业绩效指标。样本主要取自浙江省20家企业的研发人员,包括国有转制、民营和外资等不同类型。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6份,其中有效问卷72份。按公司性质分国有转制24人,民营企业25人,外资(含合资)企业23人。对回收的问卷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进行均值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1.2 确定人力资源因素与绩效指标

根据全面薪酬的概念,把人力资源因素分为员工薪酬水平、岗位评价、绩效与薪酬联系、薪酬公平性、企业对员工的关心信任、员工的培训与发展机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及企业对员工遵守制度的要求八个方面。根据绩效指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选择市场绩效、竞争能力、完成任务、留职意愿和总出勤率5个企业绩效指标。每个HR因素和绩效指标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按认可程度选择1~5分回答。

2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

2.1 不同性质公司研发人员对HR因素的认知均值与方差分析

经对不同性质企业的研发人员对HR因素的认知进行均值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薪酬水平、岗位评价、绩薪联系、薪酬公平、培训发展和遵守制度6个HR因素在不同性质的制药企业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且得分高低依次为外资企业>国有转制企业>民营企业,但遵守制度得分与此正好相反,为国有转制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2.2 不同性质企业的研发人员对绩效指标认知的均值比较与方差分析

经对不同性质公司的研发人员对绩效指标的认知进行均值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研发人员对于市场绩效、竞争能力等企业绩效认知,均为外资合资企业>国有转制企业>民营企业;而留职意愿是外资企业最大,其后依次是民营企业和国有转制企业。

2.3 HR因素和绩效指标的相关分析

为探知HR因素与企业绩效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进行HR因素与企业绩效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经对研发人员认知过程中有显著性差异的HR因素与绩效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研发人员而言,企业绩效与薪酬水平、岗位评价、绩薪联系、薪酬公平等HR因素显著相关,而与培训发展、遵守制度相关性不显著甚至负相关。

3 结果讨论

不同性质制药企业的研发人员对HR因素和企业绩效的认知在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同时HR因素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制药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优先采用差别化竞争战略,这就要求通过薪酬等HR政策因素充分发挥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制药企业的薪酬激励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是外资企业的HR因素普遍得到研发人员的认同,其次是国有转制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与外资企业的HR人员的素质较好及企业管理较为规范是一致的。但对遵守规章制度之重要性的评价得分正好与此相反,为国有转制企业大于民营企业,再大于外资企业。说明外资企业的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工作做得较好,研发人员在工作中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过分强调制度约束是不适应竞争战略需要的。

制药企业的市场绩效和竞争能力等企业绩效指标,均为外资合资企业优于国有转制企业,再优于民营企业;而留职意愿也是外资企业最大,其后依次是民营企业和国有转制企业。说明外资企业的研发人员也是相对稳定的。

相关性分析也说明,企业绩效与薪酬水平、岗位评价、绩薪联系、薪酬公平等HR因素显著相关,而与培训发展、遵守制度相关性不显著甚至负相关。如果没有其他HR因素的影响,过多的知识技能等专业培训可能降低留职意愿,因为这将导致其就业能力增强。

总之,制药企业关于研发人员的HR工作,在提高薪酬水平、增强薪酬和个人业绩的联系、增强薪酬公平性的同时,在培训方面更应该注重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在工作方式方面,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注意避免制度约束引起的僵化。

参考文献:

[1]张霞.中小型企业的薪酬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18(11):99-100.

第2篇: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 成长性 因子分析

企业的成长性是指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预测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企业的成长性进行研究和评价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而言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比重的逐渐增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和保健意识明显增强,从而对医药企业的成长性的关注度也明显提高。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模型,对医药企业的成长性进行了研究。

一、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较早。亚当・斯密(1776)的产业分工论认为,市场规模与分工程度决定着企业成长。马歇尔(1890)是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成长问题的重要贡献者,他认为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是决定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彭罗斯(1959)则把成长经济作为企业成长的核心动力,成长经济是对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马里斯(1964)认为企业需求增长与供给增长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安索夫(1965)是最早把企业的成长与企业战略联系到一起的学者,他认为企业成长要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企业要具备协调能力,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卡多佐(2000)认为有七种因素影响企业的成长,分别是经营愿景、核心团队、适当的经营规模、时机选择、准确的成长预期、正确的市场以及有效的资源配置。

我国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起步很晚。蒋一苇(1980)认为,企业是有生命的,企业的成长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内部能动力,他倡导政府对企业扩大权利,这是政企分离的先声,对以后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杨杜(1996)认为企业成长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营资源的积累和扩张,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决策流程的变革、创新过程,是量的积累与质的提高相结合的过程。韩福荣、徐艳梅(2002)等人从仿生学的角度解释了企业成长动力,认为企业只有保持成长,才能延长企业的寿命。汤文灿、李攀峰(2005)认为,企业成长过程是企业规模扩张、知识积累和制度建设三者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刘林(2007)认为,企业管理能力、环境变化中把握机遇能力、确定竞争优势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目前的文献大多是基于财务指标对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成长性,但是财务指标是一种静态的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短期内的经营情况,这可能误导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发展。本文分析这些指标时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计算各指标的几何平均数,建立企业成长性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用医药制造业2010-2012年沪深两市12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然后剔除5家*ST公司以及15家数据缺失的公司,得到104个研究样本。选择上市公司是因为上市公司的财务制度比较规范,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和EXCLE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指标选取

本文根据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以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流动资产周转率(X3)、总资产周转率(X4)、资产负债率(X5)、资产报酬率(X6)、总资产净利率(X7)、净资产收益率(X8)、每股收益(X9)、现金流量比率(X10)、可持续增长率(X11)、资本积累率(X12)、总资产增长率(X13)、净利润增长率(X14)、营业收入增长率(X15)15个财务指标对企业成长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可以从众多变量中提取共性因子,能对多元因子进行降维,可以挖掘变量中最基础的隐性因子。因子分析通常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为基础。

1.判断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KMO值为0.668,说明因子分析是基本适合的;Bartlett检验的概率为0.000,拒绝Bartlett检验的0假设,说明本文的指标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数量的确定。观察贡献率表,为了确保质量,选择特征值>1的公共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共有5个公共因子,表明测量企业成长性的15个变量可以载荷于6个因子。并且前6个公共因子对总体变量解释量达到82.957%,解释程度较高。

3.因子类型。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由旋转后的结果可知:F1在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可持续增长率有较高的载荷量,因此F1为盈利因子,综合了整个指标体系的25.120%的信息;F2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比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因此F2为偿债因子,综合了整个指标的20.688%的信息;F3在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因此F3为发展因子,综合了指标的16.704%的信息;F4在流动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因此F4为营运因子,综合了指标的13.269%的信息;F5在净利润增长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因此F5为创新能力因子,综合了7.175%的信息。

4.因子得分。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根据主成分系数矩阵得出各个因子的函数为:

F1=-0.067X1-0.07X2-0.024X3+0.006X4-0.054X5+0.266X6+0.262X7+0.254X8+0.194X9+0.028X10+0.136X11-0.046X12-0.041X13-0.071X14+0.044X15

F2=0.331X1+0.333X2+0.045X3+0.082X4-0.181X5-0.006X6+0.027X7-0.059X8-0.016X9+0.320X10-0.077X11-0.009X12-0.037X13+0.103X14-0.131X15

F3=0.042X1+0.045X2+0.043X3+0.059X4+0.097X5-0.073X6-0.085X7-0.024X8+0.076X9-0.110X10+0.276X11+0.402X12+0.403X13-0.037X14+0X15

F4=0.102X1+0.106X2+0.473X3+0.505X4+0.144X5-0.025X6-0.042X7+0.024X8-0.026X9+0.105X10+0.054X11+0.053X12+0.030X13+0.093X14-0.268X15

F5=0.044X1+0.047X2+0.014X3+0.017X4+0.028X5-0.002X6-0.015X7+0.033X8-0.160X9+0.022X10+0.07X11-0.024X12-0.04X13+0.857X14+0.425X15

根据各因子的得分贡献率,分别为25.120%、20.688%、16.704%、13.269%、7.175%。根据函数,分别计算出5个因子的得分,然后计算综合得分:

F=25.120/82.957F1+20.688/82.957F2 +16.704/82.957F3+13.269/82.957F4+7.175/82.957F5

(二)结果分析

计算出各个样本的综合得分,按照得分高低进行排名。由表2的排名可知:

1. 排名靠前的企业,所有的因子不一定都得很高分,排名最后的企业不一定所有因子都得很低的分,企业成长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盈利因子排名前五是:海翔药业、云南白药、东北制药、片仔癀、丽珠集团,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好并不一定成长性就好,成长性好的企业盈利能力也可能不很好,但是盈利能力好的企业有较好的盈利模式,行业地位稳定,企业的整个综合指标会很快提高。

3.创新因子排名前五是:三精制药、普洛药业、天目药业、北大医药、紫光古汉,基本与综合指标保持一致。

4.发展因子排名前五名是:力生制药、康芝药业、誉衡药业、北陆药业、太安堂,企业的综合排名和上市公司的实际发展能力是相符的。

5.营运因子排名前五是:三精制药、北陆药业、力生药业、誉衡药业、康芝药业,企业的综合排名与企业的营运能力也是相符合的。

6.偿债因子排名前五是:北陆药业、力生药业、誉衡药业、康芝药业、奇正藏药,企业的综合排名与偿债能力也是基本相符的。上述排名与企业的发展实际是基本相符的。

四、结论

本文以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企业的成长性评价问题,并得出结论如下:

1.本文选取同一行业医药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各个指标的差异不是很大,可比性相对较强,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时,应该更加有效。

2.成长性综合排名是由不同的因子影响决定的,每个企业应该分析自身的弱项因子,从自身的弱点入手,增强企业的成长性。例如,海翔药业虽然其盈利能力很强,但是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很差,所以成长性综合排名靠后。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综合排名一定要综合提高各种能力。

3.成长性综合排名中,盈利因子、偿债因子和发展因子的贡献率都很高,想要增加企业的成长性,企业不应该只看重短期的利益,而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不仅关注企业短期的成长或者盈利情况,更应看重企业长期的可持续性和成长性。

4.增加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占领市场地位。

由于资料、篇幅及数据获得的原因,本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剔除了*ST和数据缺失的公司,而且选取的是2010-2012年三年的数据,可能数据维度不够宽,这些都可能导致实证结果与实际的结果有一定的出入;本文选择的都是上市公司的数据,非上市公司的数据由于难以获得没有包含在内,这可能与整个行业的实际有差异;本文选取的指标都是最基本的指标,可能不能全面评价企业的成长性。J

参考文献:

1.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第3篇: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认知 概述 重要性

一、职业认知的概念及特征

心理学百科全书(Eysenck et.al.,1972)界定认知(cognition)为:获取知识和了解环境的每一过程,其过程包括知觉、发现、再认识、想象、判断、记忆、学习、思考和经常提及,而这种有异于有意志的或情绪的过程,则是知识的获得过程。Wiley认为“认知”是个人经验的内在代表,在个人感觉到刺激以后,就会将它转变成认知,再影响到个人的反应,所以认知是知觉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1]。职业是个人在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或是在他人要求的目标下,一种系统的追求过程(Super,1976),不仅包括工作的本质,还涉及各种工作条件和情境。

职业认知(career cognition)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获得这一认识的过程可称为职业探测(career exploration)。职业探测包括自我探测(self exploration)和环境探测(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自我探测是指求职者获得自己职业偏好、职业个性的过程;而环境探测是指求职者搜集有关就业信息,对可能出现的就业机会进行评价的过程。职业探测形成一定的职业认知,良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激发求职者的工作搜寻动机,提高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从而使求职者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2]。

徐昊杲在对高工冷冻空调科学生职业认知的研究中指出,职业认知是指经由认知作用对目前就读科别,及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的感觉、看法、想象或概念[3]。魏淑娇则认为职业认知是指个人需了解各项工作技能和知识,或对于个人与工作环境间的互动性有所认知[4]。吴剑雄将职业认知定义为个人对工作世界或劳动市场的了解程度[5]。郭政源将职业认知定义为对于职业发展相关概念的知觉,透过对工作世界现况与各种职业趋势的了解,作为个体发展与职业环境的连接基础[6]。

综上,职业认知为个人认知发展中的一部分,其内涵会随着个人年龄或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中职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需要了解他们所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再将职业自我概念转化成职业特性,因此必须搜集职业资讯,取得经验与专业知识,并建构职业生涯选择,使职业空想转而成为行动。本文将职业认知的概念定义为:人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形成的对某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一种主动或被动认识职业的过程或活动,是对职业世界的认识与了解,包括对于工作世界现状或劳动市场趋势的了解。

职业认知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完整性。职业认知要具有完整性,需要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路径和行动计划。尤其对职业的描述应当完整地表达出职业所涵盖的所有要素,包括职业名称、职业主体性、职业报酬、职业技术。例如:了解目标行业发展前景及现状、行业的就业需求等;分析行业内标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企业文化等,做到最优化“人企匹配”;分析目标职位的工作职责、任职者所需技能、所求报酬等,做到最佳“人岗匹配”。

2.应用性。不同的职业服务不同的社会群体。因此,对职业的描述应为不同人员的实践操作服务。作为一名求职者,使用职业描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有效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从事某职业所需达到的操作层次。

3.辩证性。任何职业对从业者都存在利与弊,它们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因此,对职业的认知应全面反映该职业对从业者的利与弊,便于择业者对职业的选择。例如:牙医工作报酬较高,工作环境舒适,同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由于工作紧张和工作时间不规律,容易导致胃溃疡等疾病。

中职生在职业认知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求职是中职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桥梁。中职生很重视求职过程,而且中职生在学校受过有关职业认知方面的教育,所以中职生在职业认知方面有较强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中职生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这为中职生实现更好的职业认知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中职生职业认知的结构

根据国外学者Wise等人的生涯认知架构图,生涯认知的基础架构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图1),分别是认知、技巧、影响与决策。每个部分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影响着生涯认知与生涯选择。个体先架构出知识、价值、偏好与自我概念的细项,接着利用某种程度的技巧来评估自我认知与能力,并确认及评估生涯机会。认知、评估与决策的技巧与实际的决策,都会受到多变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学校、大众群体等。个体便在四个部分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生涯决策。

以此架构为基础,结合中职生群体特点,本文将职业认知分为四个维度:自我概念、专业认知、职业信息与职业决策。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实线部分代表直接影响,虚线部分则代表间接影响。

以下是职业认知四个方面维度的含义:

(1)自我概念:指中职生对自我的认识,是个体对自我的了解和评估,也是个体对自己多方面只觉得总和,即对从事某职业的自我认同、自我评估与自我了解程度。

(2)专业认知: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专业兴趣。

(3)职业信息:是指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4)职业规划:考查学生职业决策和规划能力。

三、中职生职业认知的重要性

(一)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是中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前,“中职生的就业压力”成为中职学校不能承受之重。面对这个不应独自担当的社会难题,中职学校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向学生和社会呼吁: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中职生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先就业、再择业”。尽管大众都理解中职生就业的社会性,但流于形式的“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教育在中职生日趋个性化、功利化的择业观念面前仍显苍白。中职学校应该密切联动社会的发展来培养人才,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把职业认知教育视为整体教学的一部分伴随学生学业的始终,鼓励学生成为个人职业兴趣领域中的“精英”,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观。

(二)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是中职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基础

阻碍中职生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根源在于中职生的职业认知现状。根据研究及通过对中职生的访谈,发现阻碍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有什么职业可供自己从事,不知道相关职业的发展路径,即他们对外界信息掌握不充分。由于缺乏对职业的认知,当代中职生缺少属于自己的职业理想,无论是考大学还是找工作,他们总是首选发达城市,然后是名牌学校、知名企业,最后才落到具体的专业。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中职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越强,就越能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并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反之,中职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越低,就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以至于要么自卑、沮丧,对找到满意工作失去信心;要么自高自大,确定的就业期望偏高,不利于实现就业。换言之,撇开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来谈树立中职生正确的兼顾个人和国家利益的职业价值观是不现实的。因此,中职生们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就应提高职业认知水平。

(三)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有助于增强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是由Bandura提出的,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能力的信念,是由认知、情绪、行为技能组织起来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能力信念。国内学者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定的经验和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建立和提升的基础。

当代中职生身处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变革中,从媒体、网络多种间接的渠道接收了关于市场竞争的信息,大部分学生认为市场竞争是残酷、激烈、无情的。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心理畏惧,不敢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职业认知与个人能力的匹配上,部分学生存在认知障碍。这些职业认知的偏差降低了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将能否顺利就业归因于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忽视就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可以使中职生在心理上、知识储备上做好准备,增强其在职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此外,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有助于增强中职生就业的稳定性。中职生就业的现实和理想存在巨大的落差,落差产生的原因在于中职生已有认知和客观职业世界的差异性。因此,中职生在学校期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增强人职的匹配性,降低求职的盲目性。

职业认知是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对某种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体认识职业的一种过程或活动。职业认知对个体的一生非常重要,是个体进入社会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基础,也是个体认识社会的一个最基本渠道。通过对中职生职业认知概念、特征、结构及各维度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充分认识职业认知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就业渠道通畅,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各行业的人才建设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婷婷.大专餐旅相关科系学生性格类型对工作期望、认知之比较研究[D].世新大学管理学院观光学系,2008.

[2]孙百才,吴克明.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工作搜寻与高校就业指导.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4):44.

[3]徐昊杲.影响高工冷冻空调科学生职业认知与职业成熟态度基本因素之研究[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研究所,1990.

[4]魏淑娇.全方位的职业辅导[Z].测验与辅导,140:2895-2898.

[5]吴健雄.专科生职业认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决定程度关系之研究――以云嘉南地区为例[D].国立中正大学劳工研究所,1997.

[6]郭政源.国民中学融入式职业认知课程教学之实证研究[D].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研究所,2001.

第4篇: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

一、我国农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必要性

(一)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产完整

会计信息准确和企业制度规章实施贯彻等多个内容,是企业自我检查、约束、控制和调整的重要策略。我国的农业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的接轨对农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长足发展,实施和完善内控制度具有非常现实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是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加强融资力度的需要

当前农业企业要长足发展,充足的资金是必须的,企业在得到新的融资项目前都会以会计信息为基础对企业进行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方面的审核,这些都需要完备准确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因此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至关重要。我国农业企业的现行格局是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产物,在财务制度的和多方面都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现行制度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因为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各部门内部都存在很多审核及控制力度不够的情况,一些资产甚至处于未上账的监控状态,存在一些资产流失状况、违规操作状况严重的情况,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完善以企业自身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必要方法。

二、我国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的革新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度也越来越高,农业企业也是如此,很多农业企业也在不断尝试和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制定相关制度和策略来保证其严格实施,并且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农业企业在内部控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一)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在我国企业中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一些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内部控制概念,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也没有给于足够重视;一些对内控制度的认识过于片面,单纯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监督,一些企业即使有相关控制制度,也由于重视力度的不够最终流于形式没有被贯彻执行。

(二)缺乏健全、科学、连贯和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当前状况看,我国农业企业的内部控制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些法律要求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企业所采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的操作性也不强,缺乏对自身企业相关业务和发展前景的全面、科学和连贯的评估,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三、强化我国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强化我国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优化农业企业内部结构

农业企业是与环境和季节息息相关的企业,因此要做到连续的经营发展,优化内部产品和部门结构就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农业企业的产品多样化,但是在具体产品配比和产量设置上就区别于普通企业,企业管理部门可以结合季节环境和目标客户需求,选择最优的产品盈利配比,让内部控制从产品做起。

(二)优化评价质量控制

农业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其产品质量更是其是否能长远发展的关键,三鹿的瞬间倒塌更是让我们清楚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通过新闻网络,我们经常会了解到一些因为质量问题导致某些农产品滞销的信息,对于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业企业,小的质量问题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要优化农业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控制的优化更是重要一环。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它是各类经营管理数据和信息的归集环节,农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以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依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1、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和内控观念

财务管理作为控制手段,其要实现的不仅是节流更是开源,那种认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是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说法是不科学的。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农业技术、产品、市场以及供应商等多个资源的总和,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近期盈利相结合,将内部控制具体落实到生产、技术、质监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最终达到增收节流的控制目的。

第5篇: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我国医药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无论是从产业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效益、研发水平还是产业发展环境,地区差异都比较显着。以全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经济总量为例(如图1),2004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3241.3亿元,其中江苏省排名第一,达371.8亿元;浙江省第二,300亿元;广东省第三,258.5亿元,较历史同期都有所增加,增幅不同。通过对折线图数据的观察可以发现,各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波动比较大,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河北、天津、吉林、四川等地区的历年总量指标一直相对较高,2001年的总产值最高点出现在广东,2002—2004年,医药制造业高地一直徘徊在江浙,其他中部、西南和西北省份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另外通过对数据的纵向比较,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峰值出现的位置一般曲线间距较大,即医药制造业绝对增长较大的省份一定程度上与其产业基础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江浙和山东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绝大多数省份医药制造业处在比较平稳的水平,有的省份甚至在2004年出现了小幅度回落,如湖北、黑龙江等。医药制造业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否合理?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地域上的不平衡,其各自的影响程度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其中是否存在着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性的影响?对此不平衡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因势利导?等等这些都吸引着我将我国制药产业区位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深入探讨和研究下去。目前关于区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比较优势,如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交通和通信成本、相对技术水平等(Vemon,1966;A拙e,1970;Hirsch,1976)。在众多文献中,Dunning(1993)关于区位优势的总结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他认为投资的区位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造资源以及市场的空间分布、投入品(如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的价格和质量、投资优惠或障碍、社会基础设施等等。在国内,鲁明鸿(1994,1997)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各省和重点城市的投资环境,发现GDP、市场化水平、劳动力成本、制度因素等与各地吸收的国外直接投资显着相关,并将影响中国投资区位分布的因素概括为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和政策因素。鲁明鸿和潘镇(2002)又将上述研究的时间跨度延伸至2000年。王辑慈(2001)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聚理论与新产业区理论,并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许仁祥(1998)从聚集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从成本、需求和环境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经济环境对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影响,同时对上海都市型产业进行了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医药制造业的区位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考虑到产业的特质,我将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对上述问题作出回新疆地区答,并据分析结果提出有益于制药产业发展的合理化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对调整我国制药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产业发展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以区位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医药制造业特点,建立区位优势评价的模型和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对其进行简化和结构梳理,最终给出了全国28个省市(部分统计数据严重缺失省份在此略去)医药制造业区位优势先后排名;第三部分对模型运算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区位发展政策建议。

    二、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区位优势评价模型

    确定影响我国制药产业布局的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合理布局产业、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制药企业资源相对分散、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的格局,实际上已经造成基础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现有的空间分布问题,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调整,本文运用一些分析工具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及布局的相关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以区位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医药制造业特点,提出关于医药产业区位选择的理论框架,并建立评价我国制药产业区位发展优势的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28个省市发展制药产业的区位优势进行评估和比较。

    (一)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程序如下图所示: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是经济空间中诸多影响因素共振耦合的结果。为了对这一竞争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遵循统计学中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设计了如下指标体系,鉴于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评价制药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指标体系,且数据收集较为困难,只能设置易于收集的指标和现有统计数据,对于部分有价值但无法统计或难以取得资料的指标暂不纳人体系,从而增强可操作性。由于各指标数目繁多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造成信息重叠,不利于统计分析和经济评价。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能够从众多观测变量中找出几个不能直接观测到的抽象综合变量,有效提取数据内在结构,解决原始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也能依据对方差的解释水平进行客观赋权,克服指数综合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他综合评价方法需要主观确定参考变量、评价结果因人而异的缺陷,客观有效地寻找综合指标,即达到了维持一定的信息量又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梳理结构的目的。

    (二)因子分析

    1.数据的获取及使用的统计工具。医药制造业区位优势评价设计体系的大部分指标均自《2005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5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取得,部分指标是在实际观测数据基础上二次加工取得。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l2.O。

    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尽管在指标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相对指标,但仍无法排除指标数值的量纲影响,因此在因子分析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z—score标准化公式:。.≈一x;i—xi,+‘2_,+~,其中^{『为标准化数据,^玎为样本数据,^J为第j项指标的均值,“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i_1,2,……,13;j=1,2,……,10,其中i为样本数量,i为指标数量)。

    3.运算结果。(1)KMO、Banlett球度等检验的结果。KMO值为O.741,根据Kaiser给出的标准,做因子分析的结果应该还不错,Bartle以求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着性水平0.05,拒绝Ban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2)旋转前后的方差贡献分析。旋转前,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8%,前3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旋转后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变;另外通过对碎石图拐点的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因此选取前5个因子进行分析是比较理想的。

    三、运算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1.因子解释。因子模型估计出来后,必须对所得到的因子进行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陛。通过方差极大因子旋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简化模型结构、方便解释的目的,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因子载荷发生了向0、+1和一l的两极转化,现根据某一因子上有较高负载的变量来定义各抽象因子。因子1上有9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模糊指标体系下所有的集聚指标(Al—A5)都在因子l中得到了反映,另外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以及GDP总量亦得到了体现,劳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素质劳动力也是产业集聚的一个基础,所以综合考虑可以将因子1定义为医药制造业集聚因子。因子2上有三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包括劳动力成本、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政策环境,在此将因子2定义为劳动力成本和产业发展软环境因子。因子3上有两个原始指标由较高负载,均为医疗基础设施方面的指标,在此将因子3定义为医疗基础设施因子。因子4上有两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包括市场化水平(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和人均道路面积,在此将因子4定义为市场化和硬件环境因子。因子5上仅有一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考虑到GDP增长率是反应市场增长潜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此不依照通常做法(一个因子只涵盖一个指标时,如果该指标与其它指标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可以删除它们,由相关指标代替;否则可以结合定性的方式将他们并人其它因子)将其进行归并或者删除,而是在此将其命名为地区发展潜力因子。

    2.基于因子得分对区位优势的分析。通常来讲因子得分大于0意味着考察对象的该项指标在平均水平之上,小于0意味着在平均水平之下。各地区在不同因子项下的得分反映了其在制药产业区位不同维度上的比较优势,综合因子得分则更加全面的评价了各地区区位优势。由下表的汇总结果可知综合因子得分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省份由高自低依次为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广东、北京、河北、天津、河南、四川。上述1卟综合因子得分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地区的排名情况与我们对区位优势的习惯认识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综合得分优势最高的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基础比较好,地区发展速度喜人,硬件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但劳动力成本较高,服务业等配套软环境以及医疗基础设施在平均水平之下,有待提高。浙江和广东的情况与江苏非常相似,显着不同的一点在于,浙江和广东的GDP增长水平较低,排名分别为第23和24,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两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较平稳的阶段。山东和上海在每个因子项下的得分相对均衡,各有一项指标位于平均水平之下,山东的劳动力成本和软环境因子排名14,上海的医疗卫生配套设施相对较低,这与其以直辖市参比有较大关系,计算人均拥有水平可能会更客观的给予反映。其他几个地区的具体分析不予赘述。至于综合得分水平与惯性认识存在差异的省份如吉林、黑龙江等,其综合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结果是可以被解释性的,这两个地区除因子l(医药产业集聚因子)的得分较高以外,其他4项因子的得分排名都相对靠后,尤其是黑龙江在因子4(市场化和硬件环境因子)项下的得分排名最后一名,即黑龙江国有经济的比重非常大,另外以人均道路面积为代表的硬件环境也不是很完善,综合考评的结果就是其他方面的劣势掩盖了其医药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据此思路可类推其他省份。

第6篇: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陶瓷磨具工业窑炉;计算机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Q174.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概述

当今陶瓷磨具窑炉的发展方向是由过去提出的辊道化、自动化、煤气化、轻型化、大型化向绿色(环保、节能和智能型)窑炉方向发展。 绿色窑炉的标准是低消耗(节能型),低污染(环保型)、低成本、高效率。 实现绿色窑炉的努力方向是:研究新的自动控制方式和方法、降低窑炉风机电耗和噪音、研究先进的燃烧器、使用新型的耐火材料和涂料、建立废气净化研究检测中心。陶瓷磨具工业窑炉控制系统逐渐由传统的单回路仪表分散式控制发展到以工业计算机为核心的集散型分布式控制。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应用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作用之下,一种全新的工业窑炉计算机控制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控制系统,并必将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2 陶瓷磨具工业窑炉自动控制的要求、内容和方式

现代工业生产对陶瓷磨具工业窑炉烧成自动控制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1)在满足生产工艺对温度要求的前提下,做到燃烧合理、节约能源、提高燃烧效率;(2)控制性能要好,控制精度要高,当负荷变化时,系统的响应速度要快,稳定性要高;(3)尽量将少废气中NOx和SO2的生成量,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环境;(4)确保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陶瓷磨具工业窑炉自动控制的内容主要是窑炉各功能系统的温度、压力及流量参数的控制。例如:窑内各点温度控制、助燃风温度控制、烟气温度控制、换热器温度控制等;燃气及助燃风流量的调节与控制;窑内各点压力控制、燃气和助燃风压力及其它风系统压力等调节与控制;燃烧系统的比例调节与控制等。

陶瓷磨具工业窑炉的控制方式主要有:智能式调节器控制(单回路、多回路),DDC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控制,批量控制器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计算机集中分散控制系统控制,计算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控制等。

3 陶瓷磨具工业窑炉控制系统的分析

目前,陶瓷磨具工业窑炉控制的方式已由90年代的手动调节控制发展到智能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窑炉各测量点数据由计算机记录并统一管理。当然,现在还存在少部分的单回路分散式仪表控制系统,甚至手动控制系统,但限于该系统控制方式简单且控制方案的扩展性小以及数据记录、管理、查询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将被更先进的控制系统逐渐取代。另外,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陶瓷磨具行业工业窑炉的风机转速控制、电机传动控制,控制精度更高、相应速度更快,噪音低且节约电能效果明显。部分工业窑炉附属设备的控制采用了工业无线遥控技术,使操作更加方便,操作人员的安全也得到了更有效保障。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陶瓷磨具生产企业对工业窑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上升到了企业形象的高度,故近年来陶瓷磨具工业窑炉的控制技术达到了长足发展,计算机集中分散式控制系统、计算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窑炉控制。该系统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控制精度高,操作方面,界面友好,实现了多台窑炉的数据记录、查询、管理的功能,并为企业管理层预留数据接口,扩展性能不受限制。下图1为实际应用中的工业窑炉典型控制系统。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和紧迫 ,节能减排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工业窑炉作为耗能大户,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化的窑炉将是今后工业窑炉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工业窑炉控制技术的发展是实现工业窑炉智能化的基础,也为工业窑炉的节能和环保要求提供了技术支持。

4. 计算机控制系统

4.1 简介

从理论上来说,计算机控制系统(Computer Control System CCS)是以计算机参与控制为载体,配备相关辅助部件,实现与被控对象紧密联系,并以获取一定控制目的为根本出发点所构成的控制系统。从工业化应用的角度上来说,就是在计算机,特别是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支持作用之下实现对整个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的应用系统。

4.2 组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实现闭环操作,这一点与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系统是基本一致的。在闭环状态作用之下,计算机需要针对被控对象各个时间点上的关键状态信息予以有效采集处理。在控制系统执行一定策略对这部分所采集状态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之上,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所输出的控制信息能够直接对被控对象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也能够实现开关操作。在开环状态下,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行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方面,计算机相对于被控对象的影响仅仅按照时间顺序作用下的既定规则予以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相对于被控对象的影响是一种基于对计算机所处理信息发挥指导意义作用下的人为影响与干预。

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角度上来说,整个计算机控制部分主要包括硬件与软件这两个方面。很明显,这一点与传统意义上基于模拟控制器所构成控制系统仅具备硬件系统的组成结构显然存在明显差异。与此同时,从软件构成角度上来说,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这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语言处理程序、操作系统程序以及服务性程度这三个方面在内。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系统软件的配备往往是由计算机制造方自行配置的,应用过程中的通用性性能表现比较突出。而后者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程序、输出处理程序、控制决策程序以及报警处理程序这四个方面在内。这部分应用软件最为根本性的目的在于达成控制目的,能够在操作整个控制系统的专业工作人员的编制处理作用之下实现对被控对象的严格控制。

4.3 特点及用途

从大量实践研究结果当中不难发现,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表现出了包括精度高、储存容量大、动作相应快以及逻辑判断有效在内的相关应用优势,现阶段能够将其广泛应用于相对而言等级较高且较为复杂的控制领域当中,借助于计算机控制系统所达成的控制效果也是尤为显著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给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尤为显著的,而工业生产应用领域对于现代技术的需求也正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作用之下,计算机所具备的高效且完善的信息处理更是使其在工业生产以及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应用意义,其所实现的工业化生产管理以及工业化过程控制的有效融合相对于整个工厂及企业的全自动管理而言极为关键。

4.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类型

(1)数字采集系统。在这种应用中,计算机只承担数据的采集跟处理工作,而不直接参与控制。它对生产过程各种工艺变量进行巡回检测、处理、记录及变量的超限报警,同时对这些变量进行累计分析和实时分析,得出各种趋势分析,为操作人员提供参考。

(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计算机根据控制规律进行运算,然后将结果经过过程输出通道,作用到被控对象,从而使被控变量符合要求的性能指标。与模拟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在模拟系统中,信号的传送不需要数字化;而数字系统必须先进行模数转换,输出控制信号也必须进行数模转换,然后才能驱动执行机构。因为计算机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所以控制算法的改变很方便。由于计算机直接承担控制任务,所以要求实时性要好、可靠性高和适应性强。

(3)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这个系统根据生产过程的工况和已定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分析计算,产生最优化设定值,送给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执行。监督计算机系统承担着高级控制与管理任务,要求数据处理功能强,存储容量大等,一般采用较高档微机。

(4)分级控制系统。从理论上来说,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即集散控制系统是一种基于微处理器装置的综合应用,实现对整个工业化生产过程予以集中化统一化操作、管理、监督以及分散控制的综合化系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集散控制系统能够将其所属范围内的若干微处理器装置分散于整个工业化生产作业的全过程当中,借助于此种方式实现微处理器的最优化配置布局形式。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计算控制系统下属各台微机装置所获取的实时数据信息均能够借助于互联网络传递至计算机监控中心予以有效管理,这对于传统意义上仪表检测装置的应用缺陷而言是极为有效的补充。总的来说,现代意义上的集散控制系统在整个现代化生产过程控制过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意义。

(5)现代总线控制系统。也就是FCS,是新一代分布式控制系统。该系统改进了DCS系统成本高,各厂商的产品通信标准不统一而造成不能互联的弱点。 近年来,由于现场总线的发展,智能传感器跟执行器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用数字信号取代4-20mA模拟信号,为现场总线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现场总线是连接工业现场仪表和控制装置之间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点的串行通信网络。现场总线被称为21世纪的工业控制网络标准。

5 陶瓷磨具工业窑炉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窑炉控制方法,已由90年代手动调节控制发展为智能控制;由分散型控制变为集散型控制;温度由以前单纯PID调节方法变为PID加上模糊控制调节方法;传动由常规控制变为变频技术线速度控制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系统控制中的容错技术对陶瓷磨具工业窑炉的控制实现了可能。随着电子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日趋加快,现代窑炉控制技术同样要与网络化接轨,以适应对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集中控制等日益增强的需求。综上所述,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窑炉控制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现代陶瓷磨具企业之中,工业窑炉计算机控制系统必将越来越多地替代传统控制系统,并必将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改民.磨具工业热工过程及设备,2005年8月第一版,中国标准出版社.

第7篇: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制度 建设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越来越完善。国内各界人士也都在思考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较薄弱,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控制意识薄弱。面对中国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已成为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效率,保护企业资产的的完整,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组织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文件记录控制,组织控制主要解决由一个人承担的既可能发生又可能掩盖其错误的职位;授权批准控制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问题时,需经过企业管理者批准以后才可执行;文件记录控制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保证了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到目前为止,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未深刻的认识,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控制意识淡薄的问题已越来越凸现。所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已逐渐演变为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恰恰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企业制度的完善;同时一套健全有效、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更能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的责任制。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目前,在很多企业内部,企业职工的职位划分不明确,导致企业职工责任意识薄弱,忽视自己的工作责任权利,这些宽松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内部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遏制经济犯罪的根源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由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钻法律的空子,从而走向犯罪。经调查分析,我国每年经济犯罪的人数在呈逐步上升的态势。由此可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深远。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很多企业开始逐渐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开始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且在经济体制转变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恶化,甚至没有控制活动

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恶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者价值观念薄弱,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上下层的职务定位不严格;其次是体现在企业的控制活动上中看不中用。企业中的控制活动是企业管理者的计划和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经之路,但在很多企业中,控制活动似乎形同虚设,应用时并不能产生本身的实际价值。

(二)企业内部审计丧失了权威性,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乏力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对企业控制制度的监督薄弱。企业内部的监督和实施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调查发现企业内部审计几乎没有权威性。在一些企业中,任何事情都是听从于企业的管理者,而企业的审计人员几乎没有发言权,更没有监督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瘫痪,只是形同虚设。

(三)企业内部没有信息沟通平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出现闭塞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的就是一个无阻碍的、顺畅的、不闭塞的信息沟通平台。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之间出于自己的私利,并不愿意公开本部门的信息,而这一现象又未受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所以更加肆虐,久而久之,就导致了部门之间很多信息是不沟通的,甚至出现篡改部门信息的情况。良好信息沟通平台的建立,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可以维护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其更加畅通;反之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对策

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应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促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吸取发达国家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精华,加以研究和学习,弥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不足。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改善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是基础

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可从企业管理者、企业职工和企业内部产权责任制度三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使其明确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何等重要。其次对于企业中的职工进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再教育,使职工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关系。最后,改善企业内部产权责任制度是关键。为改善内部产权责任制,我国企业可仿效国外企业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的成员由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组成,外部主要是聘请企业外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建立过程中,需对董事会内部的分工和董事会内部的主导者加以确定,从而形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机制。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关键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对于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建立新时代的企业制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体系、事中控制体系和事后控制体系。

事前控制体系是指在处理企业经济任务时,建立以授权、审批、执行、记录和复核为核心的五部环节。明确在企业经济任务中,不同工作人员所要承担的不同责任,杜绝之前的所有任务一人抓,建立不同工作步骤,不同工作流程不同员工去执行。事中控制是指对在企业经济活动处理过程中,对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业务进行监督的过程。这一控制体系目的是保证日常性工作的有序运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开展。事后控制体系主要以审计和纪律检查为基础,对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进行检查和控制。事后控制体系对于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维护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是保障

企业的内部监督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顺利执行,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使内部控制制度越来越晚上的一种方式。企业内部监督的执行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一种是内部审计,另一种是企业内部自我评估。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注定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能给予内部审议人员足够的权力,使其在内部各个环节的监督过程中有足够的发言权和执行权。

企业内部自我评估是指企业每间隔一段时间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和控制体系加以评估。这种企业内部的自我评估主要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企业财务人员共同进行,关注企业各个环节以及运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达到的效果。这种企业自我评估的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内部存在的缺陷及针对这些缺陷如何解决。

对企业来说,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从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监督等入手,同时,如果企业内部制度发生了改变,我们需及时的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四、结语

在我国,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取得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恰恰可以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内部控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可信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只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才能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健康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华.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第8篇: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林业植物; 检疫标准; 标准化; 现状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unction and importance of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ndardization work, introduc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work,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work.

Keywords: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ndards; standard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引言 :林业植物检疫(原称森林植物检疫)是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则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林业植物检疫的全过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活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及内涵

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

(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2)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3)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地实施,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节省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2.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2)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以适应国际的发展需求。

二、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现状

(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

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年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

2.存在的问题

(1)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

(3)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4)新标准制定滞后

已制定林业植物检疫的标准不能及时公布,造成一定程度的滞后。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使之连接贯穿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但尚未公布。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在工作中逐步解决和完善。

三、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

2.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

3.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动标准的普及。

4.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5.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

6.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林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第9篇:制药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技能大赛 职业习惯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33-02

当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赛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盛大的节日,成为各省市、各高职院校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加强了职业教育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选手们在赛场上同台竞技、相互切磋,比职业素质、比技能、比团结合作、比拼搏精神,用真实成绩向社会展示职业教育的成果。

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大赛;普通教育看入校生质量,职业教育看毕业生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明确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教育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技能大赛如何引领课程贯穿职业习惯养成教育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由于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只是近几年的赛事,对大赛的作用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校企融介等方面,对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甚少。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使学生一生受益。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课程贯穿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当下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首要和根本的课题。

一 习惯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在《习惯论》中写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证明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2004年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世界职业与技术教育大会,发表了《为了工作、公民素养和可持续性而学习》的宣言,从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满足学习者终身发展的需要、增进国民素质、保障现代化建设提高有效人才供给”。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可能忘掉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地更新,但习惯却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习惯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的培养。而职业技能大赛更好地为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平台和媒介。

二 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习惯养成的影响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当今突飞猛进的社会,团队协作越来越重要,协作是为了使协作各方获得更多的利益,取得更大的成功。职业技能大赛在竞赛项目的设定上,设置了团队协作项目,突显团队协作思想,迎合当代大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特点。这就要求参赛团队要有团队精神,要实现创造性的合作,同时团队成员还要有个人差异,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团队中,个体差异是机会,不是障碍,是找到第三个变通方案的捷径。

如近两年我校参加的竞赛团体项目“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获得了一、二等奖,参赛小组成员由机电学院的模具设计和艺工学院的产品造型设计两个专业的学生所组成。职业技能大赛参赛团队小组成员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不同,技能特长不同,通过团队协作完成

――――――――――――――――――――――――

* 天津市“十二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引领作用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竞赛项目。技能竞赛团队项目能将团队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个人与个人的利益创造性地结合起来,配合双赢的动机,运用知己解彼的沟通技巧和统合综效的整体功夫,把这些利益群体统一起来,诚恳善意地拿出自己所长,跟团队的伙伴一同为团队的目标做贡献,形成团队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目标的意识,使团队获得最大的力量,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2.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终将离开父母、学校走进大千世界,与陌生人、社会打交道,学会社会生存的本领,首先就要适应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会观察社会、走进社会、认识自己也是应有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必须接触社会。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何种技能,如果能把学习的理论技能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记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现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学生在家庭中处于被呵护的地位,以自我为中心,竞争意识不强,心理素质较差,自我调节能力弱。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制为三年,更迫切与渴望去接触、适用社会。而职业技能大赛恰好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设置更加多样、更多层次的大赛项目,使竞赛选手在备战与竞赛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置身不同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学生在大赛前的训练过程中,要与自己的队友交往,与自己的指导教师交流沟通,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打交道,与邀请来的校外竞赛专家交流。如去校外备战训练的话,还要适应新的外校环境,与外校的老师、同学甚至是竞争对手交流交往,这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在大赛过程中,竞赛选手可能还要与裁判、志愿者、赞助企业员工等交往。赛后可能要与评审专家、新闻媒体、招聘人员等交往。学生在大赛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不同,心理会有大喜大悲的起伏,这些都锻炼提升了学生的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对将来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实际上,成功的人并没有比普通人更具天赋,他们的成功来自于长期努力养成的习惯,良好的行为规范放大了他们的努力和决心,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好的习惯使他们学习、工作起来更有效率、更具条理。习惯是一把双刃剑,好习惯使人渐成大器,坏习惯使人没落沉沦。习惯要么造就我们,要么毁掉我们。坏习惯是失败的标签,好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成功的光环往往笼罩在那些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人的身上。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焕发最顽强、最富生命力的内在力量。多一个好的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的习惯就多一份生活的能力,多一个好的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职业技能大赛举办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尤其是全国性的或省部级的技能大赛影响面更广。技能大赛在项目的设置和规则的制定上,有一套严谨、科学、规范、实践性强的管理条例和规范制度,明确规定参赛选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能顺利完成竞赛项目,还要求学生要抓紧时间、节约时间,做事情要有一定层次顺序,分清轻重缓急。

4.有利于学风、校风和校园竞赛文化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具有竞争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导向性,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努力方向,对广大学生具有吸引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进而形成一种校园竞赛文化。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的最大阻力来自于自身信心不足、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通过鼓励和竞赛方式提升自信心,通过竞赛参与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同时锻炼他们承受竞赛压力和接受挑战的心理能力。此外每年技能大赛还最大限度地开放场地,组织所有赛项的现场网络直播和分赛区赛项的网上录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直观性的网上学习环境。天津职业大学从2014年开始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内的技能竞赛,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竞赛备战,为后续的市赛和国赛做准备。每学期都有一个竞赛周,进行一些竞赛成果展示、获奖选手介绍、指导教师风采展示等,在校园内形成一股浓烈的校园竞赛文化氛围。

三 结束语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已得到高度认可,大赛对学生职业习惯养成的持续效应更加显著。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指挥棒,使职业教育的方向一致、目标一致。学生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各方面职业习惯与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