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

第1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尤为重要。阅读它也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构建个性化的课堂,促进深度对话教学

接受美学认为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者对小说主题的基本把握和读者的人生体验、阅读视角,共同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主题解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不能再以探究作者的原意为中心,而应该是读者从自己的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笔者曾观摩过一节《项链》课堂教学,该执教老师不是从传统课堂中的情节、人物、题旨、草灰蛇线、伏笔等问题直接切入,而是从人物论、主题辨析、原型溯源三个方面来构建课堂,整个课堂设计很有新意深度,富有个性。教师首先将本作品放入作家创作的整体背景之下,引入莫泊桑的作谈和18世纪的妇女观,激发学生对马蒂尔德的“变”意义的探讨,思考文学作为人学的永恒意义。在主题辨析环节中,将学生主张的小说主题与名家的论断一起呈现,在平等的语境中,实现众声喧哗,达成“多旋律”认识。在原型溯源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型批评”的方法,将《项链》故事和“灰姑娘”模式的情节进行比照,在更深的层面上回归人物和主题的探究。这样完成对女主公马蒂尔德饱满形象的理解。该教师把特定的文本置于不同文本语境中来建构意义,用文本批评的方法来探究文章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实现了个性化课堂设计,完成深度阐释,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非常精彩高效。

二、多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语文阅读,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阅读。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就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学习过程探究化。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经由探究化之路。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练习问题课题化。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厢宓乃枷敫星椋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3.文本阅读比较化。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识梳理规律化。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三、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阅读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阅读教学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在阅读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主动阅读的甜头。

四、突出情感因素

第2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再加上当前初中中考命题中阅读题的比重越来越多,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阅读教学既是语言类基础学科的独特方式,也是初中语文教改的重点。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课内阅读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二、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给予学生阅读快餐。大家都知道,大量阅读优秀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既要多读书,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多读书,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只能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短平快地阅读。为了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主要通过办阅读小报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能够形成良好语感,学会知识积累,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欣赏文学名著,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明确定出课外阅读量,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适时向他们简要介绍优秀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指导他们进行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技巧专项训练,提高略读浏览速度,养成默读、速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摘录、查阅工具书等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准确概括赏析。如指导学生阅读小说,要求学生能够快速理清故事情节,概述小说主要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摘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是写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把阅读中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内容写成简评或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第3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调动

语文课本就是众多的文人志士谱写和精心营造出来的美文佳作组成的,它是一个充满自然美、人情味和真善美的世界,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先给学生开启一道情感之门,让学生置身于有血有肉的情感世界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和感悟到文章的精神内涵,教师才算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阅读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之外,有效地进行情感调动,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主动地去体会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情感和精神,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干部分,情感的调动很重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还能完善人格,发展个性,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灵魂多姿多彩的精灵。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调动的重要性

首先,就阅读本身来说,它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语言表达技能的结合,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心理研究也表明了,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解、思考、记忆和情感、意志、个性等共同参与的过程。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陶冶性情,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其次,就语文教材来说,语文课文中,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无论是掩饰不住的相思,还是怀才不遇的愤恨,无论是对自然美景的陶醉,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无不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信息,无不给人以美感、励志感、理智感、道德感、感恩感等等各种情感的熏陶。甚至是议论文,在分析和概括的逻辑思维中都可以得到理性情感的熏陶;最后,就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情感丰富但却含蓄,不易外露,也不善控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和动作,来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能够保持一个最佳的上课情绪,提高教学效率。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调动

首先,就师生关系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平等地进行无碍的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情感转移,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感情方面的投资,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不光是学习、思想,还应该包括生活、身体等方方面面,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和尊重老师,从而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师生情感。

其次,就阅读教学来说,很多时候,文章的感情很含蓄,很隐蔽,学生很难体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各种恰当的办法,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让课文在阅读的教学中,由教师操控,自然有序地释放情感的能量,让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故事、充满情感的审美过程,让学生在其中领略作品的精神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调动情感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可巧设情境来激感,利用多媒体、音乐、幻灯片等方式,直观、生动地再现文章内容,增加课堂的生活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师可用语音准确,情感饱满的范读来言语传情、态势造情。叶圣陶曾说:“当范读的时候,要把文学中的精神情趣在声音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范读,它可以将文章含有抑扬顿挫之声、酸甜苦辣之味、喜怒哀乐之情的文本文字转变成为有声有色的语言情境,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和深刻地了解文章情感基调,为文章的进一步理解打下基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还可以给学生介绍更多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增强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才能积攒更加丰富的情感经历,才能从作品的表象之下,挖掘它的深层情感特征,并在情感阅读中体会语言的深沉美,华丽美;还可以是情理整合,初中语文课文中不乏佳文美作,他们蕴含着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等等,在长期阅读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动脑、动心、动情的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根福.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第4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阅读需要兴趣,需要进入文本世界中,方能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因而,在教学之初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人为地创设出一个特殊情境,用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在《香菱学诗》这篇课文中,由于课文系名著节选内容,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一个片段,有必要在导学阶段简要地介绍故事的前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教学时间有限,长篇累牍难以实现。笔者依照两点来创设情境:

其一,挑选原著中与课内内容直接相关的部分作为导学内容。课文节选了香菱学诗的一段内容,对于香菱如何进贾府、如何到宝钗房中的情节少作交待,这些内容可留待学生自己去原著中挖掘,而教师可将导学重点放在突出香菱的性格和品质上,这样更突出人物形象,为学生引导一个阅读方向。

其二,挑选最能直观展现教学内容的资源。在课前导学中,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显然不大适宜。为使学生对香菱的性格有所了解,可运用影视作品剪辑的方式,并配以影视作品插曲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可有效营造出学习氛围。学生沉浸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中,对香菱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好奇,并激发起阅读兴趣。

二、深入探究,沿波讨源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鉴赏方法也各不相同。作为小说类课文,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可运用小说三要素作为基础:即人物、环境和情节。

在人物形象剖析方面,学生在导学阶段已对香菱的人物性格有所了解,接下来沿着这一思路,教师运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逐段品读,挖掘次要人物宝钗、黛玉、宝玉等人物对香菱学诗的评价,并一一罗列出来,如“挖心搜胆”、“精血诚聚”、“穿凿”、“揣摩”等具体的动作和表情描写,这样从正面和侧面来深化对人物的了解,从而丰满了人物形象。在环境剖析方面,主要以环境对人物构成的影响作为剖析重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立文本描写的大环境,即明代,荣国府。其次,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贾府浓郁的诗学氛围影响了香菱,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学诗的动力在诚心向学,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只是为了打发在贾府的寂寞时光。学生的回答中已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个人经历与揣摩。在情节剖析方面,需要先提炼文章主线,进而沿着主线深入剖析全文情节,以便分析情节对人物性格展现的作用。教师在导学中虽已确立了香菱学诗的主线,在阅读过程中,还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据这一主线,将全篇文章划分为两大段落,一是学诗,二是做诗,进而再分别剖析两个段落。在学诗中,香菱分几次向黛玉学诗,在做诗中,香菱又做了几首诗才得以成功的。通过分层提炼文章框架,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了深入认识。

课文鉴赏是阅读教学的主干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文本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增加互动性,以适应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互动性还可促使学生之间的协作,帮助学生深究文本,达到沿波讨源的目的。

三、情理交融,反思升华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学鉴赏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勾连个人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进而实现思想上的升华。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反思。

第5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效阅读 解读教材 独特理解 课外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72-01

多年来,我对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发现不少阅读课堂教学无质量、低效。为此,构建“高效阅读课堂”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它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语文课堂如何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精心解读教材,为高效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想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认真钻研课标,全面解读教材、文本特点,根据不同教材向学生渗透不同的阅读策略。纵观人教版小语教材,收录的文章体裁广泛,不同体裁的课文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叙述方式、文章结构方面不尽相同。可以说,不同体裁反映的就是不同文体,面对不同文体,学生调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如阅读小说,以情节和人物的塑造为重点;说明文要抓住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去阅读;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去阅读。但面对语文基础有限的小学生,教师不宜用大量的理论向学生叙述什么是文体、不同的文体如何学习,这样的话,学生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高效阅读教学要紧扣学段特点、文体特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不同课文向学生渗透文体意识,促进学生不断积累阅读策略。

如三年级下册中《太阳》,如果教师用大量的时间来讲什么是说明文,效果不大。三年级学生接触到的说明文不多,那么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说明文特点,如文中“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些数字,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感受材料。又如“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1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了太阳体积大的特点。本文还用比喻、假设等说明方法,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说明方法让学生感受说明文通俗又具体的表达方法,目的就是让人明白。学生以后在遇到此类课文时,就会想到说明文的特点,从而快速调用阅读策略。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以此文让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选用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写出生动的说明文。

二、尊重独特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从引导层面入手,以教材为载体给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帮助,重视引导、点拨、引领作用,不以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不同于“标准”答案时,教师不要一味否定,而是鼓励学生多感悟、多体验、多讨论,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互相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从而在碰撞中实现对作品相对完整的理解。可以说,这个理解过程充满变数,呈现出动态化的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能张扬学生个性,真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五年级学生想深入理解作者所要传递的道理有一定困难,特别是文中“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的理解。“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在课堂讨论时,当学生对花生外表好看和不好看、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出现不一样的理解时,教师不要一味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所谓的标准理解,而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可以说,不同学生的理解丰富了作者表达的内涵,而思维碰撞的过程正是学生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它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延伸课内阅读,让高效阅读有拓展时空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课堂上学生获得的语文能力终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获得语言积累和能力提升。因此,要构建“高效阅读”教学模式就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以课堂阅读为载体,努力拓宽学生的阅读时空,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的美好友谊和深深的怀念之情。这是鲁迅的作品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对鲁迅作品产生兴趣,然后在适当时机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鲁迅作品。又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多接触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从而以课堂学习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构建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阅读指导点”,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课堂突破口,巧妙结合不同课文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构建新型模式实现高效阅读(2013XB0640)”课题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第6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应用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点等方面,有目的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布置任务来创建情境,给定相应的阅读材料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而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发挥潜能,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答疑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在阅读当中的自学、实践、交流、反思、归纳、总结等环节,自己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思维习惯,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如何才能很好的将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运用在初中语文授课中,下面我就从探究阅读法的步奏入手,探讨在初中语文授课中此方法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运用,希望能对语文教师的授课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设计教案,合理创建情境

教师在授课前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特点相结合,设计出难易适中的教案,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创建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让其主动的去进行阅读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可以采用的情境创建法有:第一、设问法,如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一个人被留在了荒芜人烟的孤岛上,能不能活下来?遇到野兽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离开这个孤岛回到正常的生活?”在学生的议论中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接着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我们本课的主人公鲁滨逊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生存下来的?而他又是怎么逃出孤岛的?带着疑问我们从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第二、多媒体法,采取播放视频、图片、音乐、幻灯片等手段,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多角度体会文章的意境,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先播放几张漫画或者动画片段,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带着想知道最后发生了什么的好奇去阅读文章。第三、布置作业法,如为了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特点有更深的了解与把握,设计一个“孔乙己档案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填写表格等。

二、带着问题,进行自我探究

通过第一步老师对于情境的创建,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进行阅读与分析,这也避免了过去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枯燥讲解,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听的教学困境,让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学习、主动阅读,不过老师也要发挥其在自学中的辅助作用,既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也不能让学生任意摸索,要合理的进行指导与协助,发现学生使用的方法不当或者方向错误,就要及时的进行引导与纠正,并且要记录每个学生的探究过程,形成文档作为每个人的“成长日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如《社戏》中对于归航偷豆的描述,“便‘任凭’船浮在水面上,‘围起来’用手‘撮’着吃”,有的学生认为是表现了伙伴们的饥饿与野性,而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人是否在饥饿的时候用手捏着东西吃,在什么时候才会?”来引导学生关注,豆子很烫这个情况。

三、分组讨论,发挥集体力量

教师将班级学生合理分组,主要依据学生的性别或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每组3至6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的划分,并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与产生的疑问在组内讨论,展现每个人的个性,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巩固知识、进行再学习的目的,最后通过小组的集体力量,来总结出最终的答案,通过每个人的“小知识库”与小组其他成员的配合协作下获得“大知识库”,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而小组阅读结果的展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进行话剧、小品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辩论赛等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热情与效率。

四、互相评价,实现教学目的

探究的最后一步就是评价与总结,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抓住他的注意力,又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其他同学或小组讲述的时候,确保他也在认真倾听与思考。教师则在最后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将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升华,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骆驼祥子》一课,学生通过阅读后对主人公“祥子”的人物体会中,总结出了由于当时社会的所迫让穷人从“人变成了兽”,但是正真造成他这样的原因还包括其自身的价值观的扭曲,这点老师可以将文章的结论进行升华,并转变到现代社会,来引导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学生自主的从语文阅读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授课老师认真的钻研教学过程,将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在实践中更多的尝试和总结,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在中国课堂,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此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同时更推动了新课标改革的进程,故应多多进行课题实践。

参考文献:

[1]高华华.探究性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4,01(02):127

第7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师引导;阅读教学;轻负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透彻或者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常常陷入了一些困境,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展开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一、教师“引导”的几个误区

(一)教师缺席,“个性阅读”沦为“一个人的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部分老师却过于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不小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仅把自己当做课堂的召集者和旁观者,问而不引,答而不析,悟而不评。实际上,学生的阅读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阅历体验有限,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流于浅层理解或者片面理解,甚至出现价值观的偏差和阅读方法的随意,长此以往,阅读教学势必会走向低效化。“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二)“预设式”的牵引,变成“伪个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形式出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若干个学生相继说出自己的理解后,都不置可否,直到某个学生回答接近自己预设好的答案时,才大加赞赏,顺势呈现自己的“标准答案”。细细深究,这种“预设牵引式”的教学方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真的有本质的区别吗?“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三)盲目空泛的肯定,缺少有效性的评价

在一次公开课上,《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执教者最后展开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给这篇课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学生拟的标题有:《我的爸爸》《我毕业了》《毕业典礼》《忘不了了那鸡毛掸子》《我和爸爸》……教师对学生踊跃回答一一加以了肯定,最后总结:“文本阅读,我们可以像这样多角度地去理解文意。”从教学效果来看,一味地肯定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是不是也模糊了原标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和一语双关的深意呢?对于学生的解读,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但也不能一味地肯定。

二、有效“引导”的几个具体策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相较于之前的实验稿,更理性更全面地审视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强调了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只有巧妙地“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并非是对教师引导功能的弱化,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认真钻研教材,提升解读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于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学生语文”(语文知识),而是更注重“教学生‘学’语文”,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本、如何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如何进行自己的个性创造。所以,面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各种解读和问题,教师如果没有认真地钻研教材,没有自己独到的解读,而仅仅依赖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是很难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一些教师教《我的叔叔于勒》时,过于依赖于教参的“权威解读”,将文本教学停留在:分析出菲利普夫妇的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简单的将主题归为“金钱至上”。

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微观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中微妙的内涵。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先生时,让学生品味描写中“细微变化”的词语。一生就发现在初遇于勒时“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和在确定老水手就是于勒时“我父亲的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两句用词的微妙变化:虽都表露出父亲恐慌的心理,但“煞”有“很”的意思,程度更深,更能体现出父亲的恐慌到了极度恐惧的程度,呈现出失魂落魄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层层剥笋,“让人物的深层心理,非常规心态暴露出来”。学生逐渐体会到:父亲如此的失魂落魄,不只是因为怕再见到于勒回来吃“咱们”的,更是来源于希望的幻灭,是对看不到未来的未知生活的极度恐惧。深刻呈现了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彰显个性阅读魅力

1.给阅读教学一点“留白”之美

个性阅读需要给学生独立阅读、个性解读的时间,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创作想象空间,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敢做时间上的“留白”。综观各种比赛课和公开课,课堂的安静沉默似乎就像课堂的“黑洞”,执教者不敢轻易放手给学生更多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在常态课上,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也是常常牺牲学生的阅读时间。像九下的小说单元,《蒲柳人家》《热爱生命》等都是L文,往往在学生还未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直接解读分析,亮出答案,草草结束,变成为了“教课文”而“教”。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基础阅读的“元认知”才是走进文本阅读的最佳契机。

教师不应该以牺牲学生的阅读时间为代价,当然也不应毫无计划地给予。而应有意识地进行高效阅读训练指导,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2)巧借作品中的“留白”。人教版的课文多为经典名篇,不少作品的巧妙留白给读者留下许多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孔乙己》文末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的矛盾用词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将孔乙己的言行和遭遇还原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深刻地探讨人物悲剧的命运的原因;还有古诗词名作,如《望江南》中思妇面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痛苦失望,可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力,通过扩写再现当时的画面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智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者,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孙绍振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语文教师应该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的智慧,唤醒他们的灵魂。笔者教《我的叔叔于勒》,最后提出了这个问题:“谁是最可怜的人?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这一问,再次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人物的兴趣,他们各抒己见,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阅读效果。直至下课,学生还意犹未尽。还有如教《杨修之死》时,把文中“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作为教学切入点,将“杨修是否真知?”作为主问题贯穿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2)巧妙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情境创设的最高境界是能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那么,怎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又不偏离阅读本身呢?笔者在教《孔乙己》过程中,当与学生探讨到“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谁之过?”时,一生高声问:“孔乙己最后如此落魄,连温饱都成问题,为何还要撑着手到咸亨酒店用仅剩的几文钱买酒喝?”学生迅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探讨中发现:无法谋生无力改变现状的孔乙己,内心孤苦难以寻获认同感的孔乙己,唯有借助酒来麻痹自己的灵魂,得到暂时的解脱,从而更增添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找准问题聚焦点,巧妙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无疑给阅读打开了更为广远的大门,让学生一路探索新界限。

(三)采用多元化的课堂阅读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高质量的评价语言应该既具人文性,也具科学性,既不让学生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散他们的思维;既实现文本的个性阅读,又使学生的理解不会出现常理性的偏颇。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评价对象的个体因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特点、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都各不相同,教师的评价用语也应因人而异,面对内向害羞、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和面对外向自信、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不同评价,从而真正地贴近学生实际和心理诉求。

2.寻找最佳的评价时机

对于学生的独特体验感悟,可以采取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如果面对学生的碎片式解读和大同小异的回答,教师一一进行即时评价,会大大地占用阅读活动时间,不够高效简洁。这时教师不妨进行延时评价,在展开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引导。

总而言之,阅读是个性化的,但不应是放任自流的;尊重是需要的,但不是无原则的;感受是独特的,但更应是智慧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学”,需要教师有效的“导”,以“学”定“教”,以“导”促“学”。从而真正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融入阅读、科学阅读、创造性阅读,来打开智慧之门、拓宽思维空间、引感共鸣、洗涤精神灵魂,尽显文本阅读的个性之美,使阅读教学走向轻负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何旭明.学习兴趣的唤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

第8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阅读策略;阅读过程;渗透

一、引言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解,而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的各种阅读技巧则是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阅读理解过程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过程,其心理活动涉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这些心理活动是隐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通过阅读策略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激活这些心理活动,提高阅读理解质量。

《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尤其突出英语阅读策略,并且有意识地根据篇章特点,渗透阅读策略,注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较系统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初中阶段涉及的阅读策略有:Predicting;Using a learner’s dictionary;Reading the title an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before reading;First reading for meaning,not for detail;Guess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 you don’t know from the context;Scanning;Finding“topic sentence”;Summarizing(“who,what,where,why”questions);Reflecting。

阅读策略的有效使用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和阅读水平,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和英语考试的自信心。尽管我们很注重阅读教学,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平时的阅读常态课和阅读公开课,对教师的阅读策略渗透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策略渗透的问题

1.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策略的指导

在公开课中,教师的活动设计都有策略的提示,但缺乏对策略的指导。如教师在渗透略读这一策略时,教师会在PPT上呈现“Skim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在渗透跳读时,则呈现“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笔者在课后随机采访了部分学生,问他们是否知道skimming和scanning的含义。学生均摇头说不知道。由于学生缺乏对这些策略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就谈不上使用这两种策略了。

2.阅读策略的渗透与阅读过程割裂

如老版《新目标英语》八(下)第四单元阅读课,《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所渗透的阅读策略为“You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 you don’t know from the context”。教师在渗透这一策略时,把大量的生词呈现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进行中文词义猜测。这一步仅仅是在学生对课文进行第一次阅读(略读)后进行的,也就是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篇章上,并没有对其进行细节的理解。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相当难的。虽然学生回答得很好,但我们不排除课前学生对单词进行了预习。学生的语言习得并不是来自语境,而是记忆。那么这个策略的渗透也就失败了。

3.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策略的渗透

在公开课中,教师过分注重策略的渗透,往往把学生的阅读限定在自己的预设范围内,教师的设问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虽然有思考,但是思考必须朝着教师预设的答案,沿着教师规定好的路线来运动,来进行。这种思考,从根本上说也不是主动的思考。并且教师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下一个问题又抛了出来。这种形式主义的阅读大大减弱了阅读效果。

4.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策略的验证

如八年级Unit7《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中作者主要介绍机器人的形状及机器人现在和未来的功能。课文渗透的阅读策略是根据图片和标题进行预测。授课教师用了十八分钟的时间,把阅读材料中介绍的机器人的形状和功能都罗列出来。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做出预测后,通过主动的阅读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更高。

三、阅读策略渗透的对策与建议

1.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策略做出正确的解释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策略做出正确的解释。如在渗透最常用的略读(skimming)和跳读(scanning)这两种策略时,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概念。略读(skimming)即通过对文章标题和首尾句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作者的意图或文章所要涉及的问题。因此,略读(skimming)的技巧在第一遍阅读文章意图抓住文章大意时是非常重要的。而跳读(scanning)是为获得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符号辨认的过程,让学生很快能抓住中心句,并能对生词做出猜测,以提高学生自学新单词的能力。

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英语文章的特点:

(1)Topic sentence(subject,controlling idea)主题句

(2)Supporting sentence(A)支持主题句的事例或细节

(3)Supporting sentence (B)支持主题句的事例或细节

(4)Supporting sentence (C)支持主题句的事例或细节

(5)Concluding sentence 结论

这样,学生就不难了解碰到具体的问题要用各种策略来解决。

2.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策略做出演示

阅读策略渗透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垂范。

如“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这堂课中,教师采用了预测这一策略,在读前,教师设置了一些话题: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 Who will be No.1 in our class?让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或物进行预测。然后教师出示戒指、婚纱、蛋糕等图片,让学生预测5月1日老师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引出既然老师要结婚了,那么老师会看一些什么书呢?这时教师出示三本书:Travel Book,Cook Book,Baby Book。同时询问学生老师会对哪一本书感兴趣,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标题进行预测。这样学生就能熟练运用本节课要掌握的阅读策略:根据配图、标题进行预测。因为本策略是第一次呈现,教师有必要做到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垂范,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3阅读过程中渗透阅读策略

学习一种新的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策略培训不应该脱离具体的阅读材料的语言本身。只有在阅读中渗透阅读策略,学生才能体验到阅读策略的用途和意义。这样的阅读课才是有效的。

如Unit 7《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阅读材料中渗透了寻找Topic sentences and give a summary,教师可设计skimming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找Topic sentence。

活动:Skimming for the topic sentences of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1.Etiquette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Paragraph2.Etiquett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ituations.

Paragraph3.We should give suggestions politely.

Paragraph4.Some rules of etiquette are the same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策略,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保证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避免了阅读策略与阅读过程的割裂。

4.阅读教学过程中策略的渗透要主次分明

《新目标英语》中的阅读材料,每篇文章都根据篇章特点提供了阅读策略,这是编者精心安排的,里面包含了编者的意图。我们应该把这个策略当作主策略来培养,并且把这种策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九年级 Unit 6《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本单元阅读课要渗透的阅读策略是了解英语文体的不同风格。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戏剧、小说、对话中的“spoken English”语言与报纸文章中的“written English”的不同点。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主要策略,让学生熟练运用。

但由于阅读材料中词汇和句式会对学生理解文本造成很大的困难,教师可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和听说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图示、图表、视频等学习部分生词,以激活学生形成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促使学生增强对阅读篇章的理解能力。因为阅读课主要任务还是阅读技巧的培养,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文化情感的渗透等,所以不能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词汇的教学上。

5.不断提醒学生使用策略,验证所运用的策略

平时训练学生某种阅读策略时,教师可以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验证所运用的策略:What is the strategy? Why should the strategy be used?How can the strategy be used? When should the strategy be used?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阅读时常停下来自问一些问题,调控自己的理解程度。如:Why am I reading this material? What do I hope to learn?要求学生设想自己的问题。他们可以问自己读不懂的问题,并希望从老师或同学那里得到解释;也可以要求学生概括整个或部分篇章内容,分清篇章不同层面信息:主要观点、支持观点、细节内容;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回答理解性问题后,验证自己的回答,以此加深理解或纠正误解。

四、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既要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又要进行语言输入,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任何阅读策略的训练和语言的输入都应该从阅读材料的题材、体裁和语言特点出发,由此确定课堂策略训练的侧重点,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全面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美)Diane Lapp,(美)James Flood.成功英语阅读策略.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6.

3.英语阅读教学的积极探索.

第9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

一、异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人作为世界人,谁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化。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蕴含着民族的看法和思维方式。由此可见,理解语言必须先了解文化。美国社会学家C.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地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掌握了异国语言所涉及的知识时,却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容,所以谈不上真正理解了这一段语言。异国文化,因其是异国语言的载体,而不得不受我们这些学习外国语言人的重视。

2.新课标的要求

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除了要求教学其语言知识,培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外,英语文化的学习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标准》已明将文化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节,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阅读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性,更应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更应渗透其文化教学。

3.高中英语阅读教材的特点

人教版现行高中教材的阅读课文内容涉及广泛。其题材反映了英语国家的天文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名人传记、文学和音乐赏析、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社会教育、政治体制、社会医疗制度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体裁从文学的角度分有小说、故事、戏剧和诗歌等类型。这些材料渗透了思想情感的教育,同时生动地展示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增强了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其话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时,一定对这些文字所涉及的文化充满了好奇。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给学生讲解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天文地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人教版现行高中教材的阅读编排是以共同话题为依据进行编排的。同一话题的材料编排在一起,方便教师进行相同话题的文化教学,集中而透彻。在认识到异国文化教学在英语阅读中的重要性后,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二、如何进行异国文化教学

1.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认识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份有所认识,即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认识。我们是中国的英语教师,所以我们拥有双重的文化身份――既有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背景身份,又有深受英语文化影响的伴随身份。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是西方文化所不能取代的。作为中国的英语教师,我们以此为豪,切不可全盘西化,崇洋,置中华文化泱泱大国的文化于一边。借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意”,我们在异国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理解、尊重和包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洋为中用,还要做到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崇拜。双重的文化身份要求教师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更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双重文化的身份后,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素养。

2.对教材的处理

(1)有的放矢。紧扣阅读教材,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教学。现行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已很好地为“有目的的教学”提供了条件。共同话题的阅读教材被编排在一起,所以教师可以尽情地让学生理解西方的“情人节”,好好享受这一爱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从中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及他们的思想情感。

(2)处理得当。对阅读教材的处理,可以精处理也可以泛泛而谈的粗处理。①精处理,即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从小处、从细处进行理解教学。②泛泛而谈的粗处理,即有时可以泛泛理解阅读教材中含有异国文化的因素。说到西方的节日,必修一中的阅读教材一,已清楚地说明了节日的起源、时间、意义、形式。教师在处理此教材时,只要学生理解此教材的表面意思即可,不必深究。罗列每一个国家的节日毕竟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选择其中几个节日来进行对比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办法。有的放矢,紧扣阅读教材,精泛结合,教材处理得当,那么阅读课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