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

第1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步骤;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46-02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陕,同类型高等院校的合并调整加速,我国高等院校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很多本来被拒之于高校大门外的学子圆了大学梦,但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校舍面积尤其是教学、实验用房和学生宿舍严重不足。为了满足办学要求,高校不得已只好将部分学生安排在校外住宿,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生活带来诸多困难,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开工建设新校区成为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

2003年初,广东省在广州市番禺小谷围岛规划建设大学城,同一时期,在河北廊坊、江苏南京江宁区、陕西西安长安区,分别集聚了大批高校集中建设新校区。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重大机遇,极大地缓解了各学校的办学压力,吸纳了数以万计的学生,改善了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

全国各地区、各类型高校开工建设新校区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绝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已投入使用,通过已建成的新校区,我们看到了特色鲜明的校区规划,风格各异的建筑体型,独具匠心的校区绿化铺装,神态各异的大门、小品、雕塑、景石等。每一所新校区都给在读的学生,以及家长、外来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入驻使用的教职员工提供了比较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

这一个个美丽的校园,使我们每一位从事新校规划建设的参与者都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当然,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值得回顾、反思。一、新校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1992年5月,原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以下简称“92”指标),是我国大学进行校园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部门和相关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大学校园建设的标准。

目前“92”指标已颁布施行近20年,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基本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大学扩招、新建新校区的热潮中,“92”指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新校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各校选址建设新校区时,均会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域、专业类型、校园文化特色提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体现本校的专业特色,根据各学校的定位、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在制定校园规划委托书、任务书时,力求高起点、高标准,既体现出时代特色,又具有超前意识。力求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将新校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网络化、同林化、生态化的新型校园。

2.充分利用征地所在位置特有的地型地貌

根据校区选址所在的位置,充分利用这里特有的地型地貌,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筑以多层为主,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3.体现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与意识

新校区规划既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与意识,又体现所在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韵味,同时体现院校的特色,设计典雅大方。主要建筑如大门、教学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体育馆等建成标志性建筑,整体校园规划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4.在规划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并重,重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努力营造适应现代教育模式和充满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

5.崇尚生态原则,环境建设考虑多层次的绿化,使点、线、面相互结合,在整体协调上突出重点,适当点缀人文景观,给广大师生员工营造一个美丽、自然、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同。

上述指导思想只是提供了学校校园规划的总体思路,具体的实施有待于规划设计单位用具体的方案来体现,但提出规划的总体思路必不可少,这是委托单位与设计院进行沟通的必要环节。三、确定校区规划方案的成功经验

1.招标公告

在各大媒体上公开招标公告,邀请有实力、有业绩的规划设计单位参与,经过实地考察及筛选,确定规划设计入围单位。

2.方案竞赛、评审

按照方案竞赛的方式筛选优秀方案。提出公正合理的规划设计竞赛方案,拟定规划委托书。为保证规划方案评选的公开、公平、公正,在制定评审方案时充分尊重建筑设计专家及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意见。邀请高校、规划设计院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规划、建设单位领导组成专家组,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请专家对各方案进行排序,提出推荐意见;提出新校区规划设计的技术要点及修改意见,归纳出总体规划设计思路。

3.民主评议、全校公示

在学校内部召开专题报告会,邀请各家规划设计单位分别介绍各自的设计理念思路等,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规划评选,民主评议投票。同时,在校内设置专门的展室,将设计方案予以公示。全校师生充分自主发表意见,填写意见表。在专家评审、民主评议、全校公示的基础上,评定各方案的获奖等级,确定规划设计的中标单位。

4.由中标单位结合专家评审意见对参赛方案进行优化,经学校确认后报规划部门审批

按照上述程序评选拟定的校园总体规划方案,充分尊重了设计院的设计思想,吸取了专家的评审意见,听取了本校教职员工的意见反映,执行了规划审批部门的政策规定,通过实践操作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做法。

四、若干思考

通过参与新校区建设,我们高校基建部门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觉得责任重大,重任在肩,每一项工作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崭新的课题,如何才能高效工作,不走或少走弯路,通过近十年来的实践,以及校区投入使用后使用部门的评价、社会各界的评价,在做好校园规划设计方面的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

1.领导重视,群众参与是做好规划设计工作的关键

从新校区选址工作开始,学校都会成立新校区建设领导机构,校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参与新校区的建设工作,对遇到的问题公开讨论,集体研究,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拍板决策。

同时让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到新校区建设工作中,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很关键。新校区建设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关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从选址到总体规划的方案评审,群众时刻关心建设进度,为新校区建设出谋划策。

2.提前了解规划有关政策法规,避免方案多次调整

在总体规划方案招标前期,尽可能多地了解选址区域的城市规划方案,了解周边路网、交通、通讯、电力资源规划状况,特别是现状与未来规划的异同,为规划单位提供详细资料,避免已定稿方案与城市规划冲突,修改方案必然会花费时间及精力,耽误校区建设的宝贵时间。

3.校园规划风格的确定

在确定新校区总体风格时争议最多的仍是建筑风格的传统与现代这一话题。

传统现代如何体现?一些人提出,新校区不是对本校传统风格的延续,应该很好地展示新校区现代化的一面,传统校园形式会限制新校区的发展。有的专家则认为,要体现传统就应严格遵循古典传统建筑固有的风格和特点,如比例、尺度的把握,色彩的选择,校园内的建筑应该特别注意一些细节的到位。

个性统一如何协调?各家设计单位做出的新校区设计各有特色,各校体现自己的特色值得鼓励,但须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做到既有个性又互相协调。

第2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园生活文化;大学校园空间;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校园生活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产生的文化形式,它发源于校园生活之中,又渗透进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影响师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理念来发挥作用。校园空间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师生生活的容器,各种生活化场景对人的教育作用远胜于课堂,校园空间环境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校园人群年龄构成、文化素质、行为习惯相对接近,校园生活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的特点,不同的大学各自都具备相对固定的特色化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在师生中代代相传,植入了校园文化基因之中。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特色化的校园生活与空间环境之间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关联,产生了一种生活化的文化网络,进而激发了校园中场所精神的生成,使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融为一个整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校园建设步入,随着信息全球化,东西方文化交融,社会经济转型,校园空间模式也在继承融合中求变化。然而,由于当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周期的压缩,建设规模的扩张,容易造成设计方案批量生产和重复使用,并忽视对原有生态地域特色的保护导致校园个性的丧失,导致规划设计模式的趋同,以及大学所应具有的魅力和氛围的缺失。中国的大学校园的生活文化建设正面临精神和物质双层面的困惑,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发展迫切的需要理论的重视与研究,它的存在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供校园生活的多元承载

大学空间之所以较其他层级学校更具有讨论弹性和论证的必要性,在于大学课余生活的本质具有准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尤其在社会关系和活动模式层面。大学的课余生活远较中小学来得充满余裕而具有活力,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另类核心学习课程的概念,已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相对应的课外活动空间确鲜为规划者重视,课余生活的特色往往塑造出大学独特的人文性格。英国剑桥大学被广为传送的师生下午茶和校外沙龙、咖啡厅里学生自发性的讨论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印度泰戈尔大学在丛林中专注在于自然体验的学习生活自成独特风格;法国巴黎大学没有围墙、融入社区和城市,学生大多寄居民居,师生经常举办家庭烹饪、品酒闲聊的传统,增加了另类的师生非正式互动生活。

大学校园空间,如果只是原始单一的使用功能,充其量只是一个装载活动的容器,无法真正触动人心。引发怀念回忆,更不可能形成传颂永久的意义空间。大学的传统,出了引以为傲的成就之外,不可避免的也必然会建立在一些师生间的名人轶事以及行之久远的仪典习惯上,凡此种种或可名之为“校园故事”。故事的本质有些会被出传颂,也有些会被师生通过年复一年的重复活动形成集体记忆,这些活动沉淀在间上,行程“行为场域”,这些充满意义的空间,与其他功能性空间大异其趣,因为它们是“值得记忆的”。

承载校园事件的意义空间的存在,基本特质是有机分布和零散的,从量体而言,具有微观的特质,类似人体的神经丛结,相互纠结,密切关联,若能普同遍布在校园各个生活圈域,可以形成意义空间的神经丛结构造,悠游其中,大学课堂之外的自由学习和生活诗意应该是可以被预期的。

二、营造校园生活文化的个性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受到大学历史发展、学科特色、教育理念的影响,反映了高等教育机构特有的组织制度、行为方式、精神内涵。校园文化通过空间环境和建筑整体形象,传承教育建筑所应具有的空间特质,展现传道育人场所应具备的文化底蕴,对校园空间行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千姿百态,各个大学之间往往文化性格迥异,学科专业、教学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文化内涵的不同,尊重这种差异,传承校园文化的个性特色,才能产生风格多样、个性生动的校园空间。

每一所大学在其历史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以及学科专长等客观条件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逐渐演变成大学传统与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个性化、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的文化生活氛围由于更贴近师生的日常活动,具备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力,对师生的个性、人格、心理有着更强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也由于它来源于校园环境与师生生活本身,所以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是大学校园文化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例如,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校园均与河流邻近,划艇运动一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自19世纪起,两校开始正式的划艇比赛,并逐渐发展成两校之间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校际传统活动,而牛津、剑桥各个临河而建的学院式建筑所拥有的河畔步道、小桥、船库各具特色,是两校最为独特的校园景观,成为师生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武汉大学校园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校园”,其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大学建筑与山体环境相融合,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每年一度的“樱花节”都会吸引师生与大量市民的参观游赏,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园范围,成为城市中最具知名度的文化活动之一,赋予武汉大学校园更多的浪漫色彩,在此生活的师生认为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调动了共同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创造力与多元思想的表达,营造了充满个性的校园文化,使他们为这里与众不同的校园环境与生活学习氛围而自豪。

三、传承校园生活文化的脉络体系

不同国家、地区的大学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地域大学的创建起源、演变历程、发展目标各异,都导致了大学之间历史与人文积累的千差万别,校园的人文氛围迥然不同。坚持各自的文化氛围特色,立足于本校的历史与人文传统,是校园文化个性传承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悠久的大学具有先天的文化优势,人文氛围浓厚并且具备传承发展的自觉意识,只要不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贯彻有机更新的发展理念,一般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氛围延续。新兴大学校园历史较短,文化积淀较弱,但也可以通过对校园空间层次、尺度、序列等的优化处理,增强空间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辅以内涵深刻的文化景观体系构建,仍然可以营造出特色鲜明的人文氛围,近年来大学新校区建设中不乏这样的优秀案例。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的公共空间体系设计得非常成功。校园中以中央水系形成景观轴,将教学与生活分为东西两区。教学区建筑以80m×80m的正方形平面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网格状布局,产生了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内庭院,引入不同文化主题的布置,形成了内涵深厚、尺度宜人的室外开放空间系统。庭院通过组织垂直交通的“节点塔”与网格状教学空间相联系,可以自由通达教学区各个部分。一条长达756m的“建艺长廊”联通了生活区与教学区,成为整个校园平面构图的线性主干,给师生提供了通畅、便利、舒适、安全地到达校园各个功能区域的捷径。长廊东起生活区主广场,西联教学网格,并与教学区的交通网络融合,把校园中各部分的公共空间联系成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新校区; 基建项目; 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4. 07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4- 0137- 02

1 设立高校新校区基建项目管理专职机构

高校新校区基建项目管理专职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工程项目的整体操作,相对于管理公司而言,相关人员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充分理解新校园建设意图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基础建设项目的管理。其中,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1 人员配置

项目管理专职机构的设立可以成立高校新校区基建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形式进行,在人员配置上应包括学校基建部门以及相关院系、处室人员。对于设有工程施工管理、经济类学科的院校,可从中抽调部分专业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团队,由学校基建部门引领,结合纪检督察、审计、财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组建一个专业、规范的高校新校区基建项目管理专职机构,为基建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基础。

1.2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上可选用甲方项目制模式,即由校方担任项目甲方。在此过程中,基建项目管理机构应注意做好实施项目分化工作,即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阶段划分,并成立相应的项目管理部门,部门人员组成方面应包括项目责任人以及土建、电气、暖通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协同工程监理,对项目的实施过程施行有效的、高质量的管理。其中,项目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可依据新校区的建设规模而定,只有优化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高校新校区基建项目的具体管理措施

2.1 校园规划管理

校园规划是决定新校区建设效益的关键环节,其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实现高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应注重校园规划3个阶段的管理内容。

2.1.1 调研阶段

校园整体调研是实现校园规划的前提,是项目实施方案设定的依据。首先,相关人员应对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及规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深入分析高校各项教研活动的流程和形式,准确定位校园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等特点以及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深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解,明晰校园文化特色。其次,规划人员切实深入到校园内部,全面考量学校的资源状况及发展规模,结合广大师生对校园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校园建设的理解,制订合理、科学的校园规划方案,为下阶段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2 方案制订阶段

方案的制订阶段,基建项目管理人员应全面参与,并提出合理化的要求与建议,规划员予以适当的修改。方案设计完成后,交由校方管理层以及校园所在地区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方案论证,判定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后,确定方案。

2.1.3 优化、审批阶段

以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完善为基础,对初定方案进行深层次的修改和设计,使规划方案具体化。规划方案不仅包括新校区的道路、建筑平面设计,还应包括供电、网络视频、给排水、污水处理、消防、环境、园林绿化等系统的规划设计。相关基建项目管理人员做好监督、优化工作,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规划方案完成后应依照一定的程序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予以审批。

2.2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高校新校区基建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

2.2.1 施工团队的选聘管理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工程项目设计以及实施团队的选聘方面。高校可以以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团队选拔。在此过程中,基建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切实做好相关团队的资质、人员配置、技术水准以及相关建设经验的考量工作,择优选取,为下阶段的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纪检督察部门做好基建项目管理人员的监督工作,坚决打击行贿受贿、暗箱操作等不法行为,为高校招投标工作的开展创造公平、合理的法制环境。

2.2.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2.2.1 操作人员的行为管理

首先,由校方基建相关管理人员与施工方共同制定施工操作行为规范标准,并形成书面文件,下发到现场操作人员手中,为管理操作人员的行为提供制度保障。其次,相关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行为管理”活动,认真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保障施工质量和人员安全。

2.2.2.2 工程材料的管理

加强工程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由校方基建项目管理部门抽调相应的技术人员,依据工程施工需求,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施工材料标准选用合适的厂家供货,切实考量厂家的生产资质。样品确认后予以封存,待工程材料运到现场时,监督监理单位进行对比查验。其次,工程材料管理员应结合自身的管理知识,依照技术人员的材料保管要求,对工程材料进行分类管理,注重日常的检验工作,从而为工程施工提供优质、合格的材料。

2.2.2.3 施工工艺的管理

校方管理人员协同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就新校区的建设特点、技术关键以及现场施工环境进行分析,确立工程验收的标准以及重点;会同设计、监理单位就施工单位编制的技术方案特别是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论证,对于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异议进行协商解决;督促工程监理单位做好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要求施工单位及时解决施工现场所遇到的突发状况,消除不利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2.2.2.4 施工环境的管理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气候等条件的变化。因此,校方基建项目管理机构应要求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依据工程特点以及施工条件,编制突发状况应急预案,尽量消除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对于已出现的质量事故应予以及时的解决和处理。

2.2.3 施工完成后的质量管理

工程验收是工程建设的最后工序,是新校区投资转入使用的标志。在此阶段,校方基建项目管理人员应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就整个工程进行逐项检查,依照图纸及工程合同要求,将遗留工程以及不符合规范要求需要重新修理的部位,逐项进行记录,纳入到工程收尾计划中,责成施工单位组织力量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修补工作。工程交付后,相关人员根据之前的记录进行重点检查、验收。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林特色,环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C40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职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造个性鲜明的环境文化景观,既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也是师生安心做学问的需要,又是承担社会教化和风气转移的需要[4]。高职环境文化是指融有高职精神文化要素的校园规划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绿化美化等综合而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是高职人对象化活动的结果。高职环境育人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校园各种物质形态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合理配置,构成校园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的园区,形成各种美的实体形象与蕴涵其中的文化神韵,对置身其中的高职人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其体验到事物的美好,从而扩展到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热爱[1]。

1、研究背景

我国大部分高职是在建国前后的中专基础上升级形成的,当初所建的校园在如今存在着校舍、教学等设施不足和不适用的问题。我院由原农林水三所中专合并而成,自然形成三块版图。经过13年建设,虽然面积有所增加,但三校区办学的格局基本未变。这要求我们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和改造传统的功能区,使校园环境具备人文特色和多层次的交往空间,营造富有活力与特色的校园形态[2]。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只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尽量避免祈求完美的“大手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农林水专业特色,把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六化并蒂”(绿化、美化、彩化、亮化、香化、净化)、文化底蕴深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园林式生态校园。

1.1、三个校区一盘棋,掌握景观大框架

根据现有校区功能布局,构建“一馆四区九圈十三组群”文化框架。①一个综合展馆,以展示学院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文脉。②四个文化区:分别为南校中心区、南校北区、西校区和北校区。其中,西校区以四个分院专业背景为基础,集中展示我国农林文化内涵。③九个文化圈:即学院综合文化圈、广场综合文化圈、文体综合文化圈、水韵文化圈,农林文化圈、正禾或饮食文化圈、医药文化圈,旅游文化圈和人文管理文化圈。④十三组院系文化群:力求突出各自专业特色并形成活动中心。

1.2、传承创新理念文化,凸显农林水特色

理念文化是学院传承创新的灵魂,既是高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又需要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①发展目标: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②校园精神:照准目标,矢志不渝。③校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校旨:裕德强能,安家报国;校训: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校铭:内方外圆,严己宽人。④校蕴:农林之本,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农业、林业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农林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融山水气概之路,汇人文大观之楼

山川河流、广阔天地、中华沃土是农林水孕育之源,也是农林水人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以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等对楼宇道路命名,充分既体现了道法自然、路为人创,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之理念;更契合了“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①西校区楼宇:新图书楼命名乐农楼,取乐于学农、立志献身农业,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奏乐给力之意。旧U字形教学楼命名为林和楼,体现农林共生、环境友好、生态和谐之意。原图书楼、实验楼分别命名物竞楼、天择楼。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体现农林特色。②西校区道路:南北路从东往西以人类和农业始祖的名字命名为路、伏羲路、炎黄路;东西道从北朝南以中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命名为天山道、昆仑道、秦岭道、南岭道、秦川道。

2、研究依据

2.1规划设计原则

以建设集功能、生态、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校园为原则[3]。①功能为先的原则,首先以方便师生使用为出发点,营造可进入式开放景观空间,细化步行及车行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情感交流空间。②生态保障的原则,充分利用并保护好校园雪松、法桐、国槐等大树群落,因树设景观,整理微地形,创造出自然式园林景观。③彰显人文的原则,体现杨凌后稷农耕文化景观特征,突出学校“农林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内在特质,使学校展现清新自然、蓬勃向上的自然绿色风貌。④艺术浓郁的原则,融合道路、内庭、大树、台阶四大景观要素,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建筑包容景观,景观烘托建筑”的特色,打造自然优美并有厚重感的校园环境。

2.2赋予人文内涵

校园人文景观主要是指被赋予一定人文色彩的物质景观。对于当代高职生来说,坚持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充分肯定人的行为及精神、尊重和维护人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设计来表现出高尚的人文精神,是高职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人文景观往往与重要人物、历史事件有很大联系,因而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影响力,使大学人在人格上得到陶冶[1]。校园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表达一定的人文内涵[5]。空间序列的变换表达了人对动态审美的需求,在规划严整的校园中适当采用灵活的景观布局方式能够反映校园环境活泼的一面。校园环境小品是增加校园文化韵味的重要手段,它能切合校园环境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地美化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校园文化的内涵。

2.3 塑造个性文化

高职校园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浸溢着特定的高尚、高雅的精神文化内涵,无不发挥着育人的作用。特色的校园文化跃然展现,就成为校园环境文化的源头活水,随历史而常新,随时代而升华[8]。个性化就是自我认同,反映高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其永恒的生命力[6]。①彰显校训,或是借助建筑或雕塑在空间中的量势来予以彰显;或是与入口结合也较为常见。②丰富多彩的绿色植物,不但是校园景观形成的最基本的元素,还能激发不同的感受,塑造特色的文化韵味。③利用色彩所具有的视觉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映来增强人们个体高职独特性的认识。如与居民区或村镇相邻的高校色彩可选择偏暖色调,以获得明朗、近人的感觉;对于接近绿化防护林或隔离带的高校,其色彩选择应考虑深绿色丛林所带来的背景颜色。

2.4展现农林本色

纵观世界院校著名景观,凡是有特色被人称道的校园景观,一般都存在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一个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是苍白的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容易被人们记住[9]!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以及传统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加以提炼、概括,有意识地运用形式美将其与园林要素组合成为景观作品,可以使学子们在追寻过去那些高尚品德的同时,传承一种民族艺术美,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12]。一是配合专业教育,引导爱农思想,创设良好氛围,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教育[10]。特别是赵瑜的榜样也应该景观化,引起学生的持续兴趣。二是突出农林主题,发展观光农业,校园内的景点、环境小品、标志物等都可以农林主题为素材;良种选育区营造农田林网,在田间、地头上种植一些高大的遮荫树,将绿化与防护相结合,突出田园式自然风光[7]。三是创新素质教育,积极服务“三农”,应该通过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三农”。创造性地、积极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村社会问题、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问题[10]。

2.5 彰显学科特色

高职的学科文化是对学科的不同认识和界定。学科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是知识体系演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为分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建制[13]。在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关于本学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符号等一系列观念形态的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不同的高职学科分类不同,即使是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高职校园规划建设应按学科群进行分区布局,以强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征。因此,校园景观应该反映该校园的专业学科特色,形成不同的校园专业文化景观。

3、研究实例

西校区环境文化景观的改造与整合为“一苑、二轴、三圈、四广场”(见图1):

图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景观改造平面图

3.1一个养生文化苑

该苑位于林和楼东侧(原有大门位置),在充分利用原有大树的基础上,北侧绿地(医院门前)按照五行图案设置药圃,并以五行景观串联为一体。南侧绿地以竹带为背景,点缀梅花,和原有松柏构筑岁寒三友景观意境,铺设自然回环游步道,随机设置“琴、棋、书、画、茶”五艺景观,片状点缀花卉。既是医药文化景观轴的配套活动中心,也是教职工养生、修心的清静之地。

3.2 两大景观轴,三组文化圈

①景观主轴东大门秦岭道乐农楼秦川道运动天桥,为西校区景观主轴,并以乐农楼为界,顺势分为两组文化圈。东轴为农林文化圈,以现代亮丽的雕塑景观与自然古朴的实物形式交相辉映展现农林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构筑新形势下对农林高职人才的特殊需求,激发师生对农林的强烈兴趣;西轴为正禾文化圈,在构筑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轻松地游园活动之中慢慢品味勤劳节俭的美德。东西两轴文化圈相得益彰。②景观副轴林和楼西侧为原有老校区的景观轴线,构筑医药文化圈(中西结合、四医托福),在旗台处设置巨型葫芦(福禄)成为景观构图中心,在四周四块绿地中分别设置中国四大名医雕像,并散布西医的代表景观,构成中西结合、为民造福的主题寓意。

3.3、四组分院活动广场

①动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主大门南侧,在利用原有微地形的基础上,以树丛为背景,以草坪为基调,以成群的牛羊马动态景观为主景,以花镜为前景,将来人的视线引向兽医院。②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南侧,以麦冬草坪为基调,以堆砌假山与塑山为楼基边界景观,以双色材料的方圆广场为平面构图中心,以自然流畅的园路园桥为纽带,以原有五株毛白杨为休闲场所,为学生提供一处学习交流的休闲活动之地。③生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生物实训中心南侧:以五色土花坛为构图中心,以环列的五组“五谷景观柱”为竖向主景,以柱间的四组“扇面农业耕作景墙”为立面主景(展现传统农业的工艺流程),以“田园格子”彩色铺装为基调,以造型果树与景观花卉为陪衬景观,充分展现传统农业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④药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北侧,以螺旋型双色向心铺装广场为基调,在螺旋线上从外向里、渐次升高排列二十四组节气景观柱(顶上设置现代精细药物技术的代表),中心为生物分子螺旋结构的景观明珠,寓意攀登药物科技的艰难历程。

5、结论建议

高校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场所,环境文化的滞后势必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品德修养、道德养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1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职校园绿地景观在文化特色建造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12]。多年实践表明环境文化建设有三难,一是独特的创意很难设计表现出来,二是优秀方案很难建造出来,三是好不容易施工了又管护不到位。特别是农林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要做到持续发展,一是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专家团队,二是邀请有实力的园林景观企业,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入细化,再招标选择企业按图施工。三是成立学院文化建设小组,对上能理解领导的意图,对下要能把握设计施工,以保证质量。总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个性所在。在构建高职环境文化中价值观是环境文化的核心, 它所确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信仰, 能够激发起广大师生员工为理想奋斗的激情和忘我工作、学习的精神, 促使大家追求更加卓越的目标[14]。

说明:本文得到学院党委曹毓刚书记、院长邓振义教授的深情关怀,分管学院文化建设的任得元副书记和分管后勤绿化的王周锁副院长的具体指导,以及党政综合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的大力配合,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陈祺(1964--),男,陕西泾阳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邮箱:,手机:13572555978

期刊邮递地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生态环境工程分院园林工程教研室,邮编:712100。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11、12

[2]刘颖,张键.重塑老旧校区的校园空间[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1

[3]徐建林、刘晓明.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3(7):98-99

[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42-45

[5]赵丽芳、熊燕.人文内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J].中国园艺文摘,2013(7):118

[6]朱凯.大学城中凸显高校个性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18

[7]裘鸿菲.高翅.吴雪飞.撷校园文化 创环境特色——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2000

:62

[8]郭贵春. 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

[9]肖妍玎.大学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J].三江高教,2012(8-2):56

[10]于长志等主编.农业本科院校人才素质教育新论[M].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162-163,202-203

[11]陕西万象灵动环境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设计方案,2012.8

[12]常俊丽,王浩.大学校园绿地文化景观的传承--以郑州华信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94

第5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建筑环境空间类型组合规划与建筑设计;教育建筑;设计原则

近年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地向学校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师要担负起这份责任去努力探索和寻求,为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创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校园建筑的功能首先应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及各种活动、交流、生活的物质需要;其次是建筑师赋予校园环境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并使其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给师生以精神营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一、教育建筑的功能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还是学生的精神环境

今天学校的功能则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物质空间,它还应为育人提供专门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环境。学生的思想、行为都在这个环境里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必将给学生的心理、生理带来重大的影响。校园空间的组成,一草一木、亭台楼榭都对学生对生活环境、大自然生态、艺术、科技的认知有深远的影响;校园多元性空间产生自然的语言交流气氛,对学生提高沟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优美愉悦且富于变化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的情绪高昂,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笔者在参与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建设工程设计招标(本项目为中标项目,并评为2009年度市优秀工程设计方案一等奖)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校园空间与学生心理生理的关系不断尝试和比较,通过借景周边环境和内部造景的形式达到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创造了优美的环境,穿行于园林式组团之间,步移景换,水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的效果。

“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借用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东莞可园内著名景点邀山阁的对联,通过这副对联可以形象地描绘新校园用地的良好规划前景和潜力,同时又赋予新校园规划的两大主题。结合宽敞的北海水道景观和深厚的岭南园林文化,两大主题被概括为“一线”和“三园”。

“一线”是指一线的北海水道江岸景观带,新校园规划中各组团均沿江岸景观带排列,组合宛如一泊于江边的轻舟,隐喻医护事业就像一叶救死扶伤的“生命之舟”。各组团的建筑空间向江面开放,相互吸纳,互为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沿江景观。同时宽敞的江景引入也为校园环境赋予了丰富的水乡文化神韵。

“三园”是指新校园规划内的三个园林式组团:即教学区组团,中心组团和生活区组团。三个组团相互紧密联系而又各有洞天,吸收岭南水乡园林文化之精髓。在空间序列规划中舍弃一般校区规划里面的平铺直叙的手法,以一种自然而又有序的空间序列来组合校园的功能分区。教学区临近江边,避开吵杂的交通干线和十字路口,生活区也享受一线的江岸景观,避开道路和高压线走廊的干扰,运动区以相对集中和分散的布局接合教学区和生活区,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用新派岭南园林设计手法重现岭南水乡园林艺术的精华,同时创造出和谐的交往空间和浓郁的校园学术气氛,整体校园风格和空间与周边环境达到了和谐统一,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理想结合。

二、学校环境空间类型组合

从宏观上说,建筑创作的依据是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需要,满足技术安全合理的要求,满足时代审美的需要。从具体的学校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的设计角度来说,首先建筑师应充分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行为发展等因素,创造独特的校园环境序列,创造丰富的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以满足各种活动的需要,使得学生在一个适合他的成长环境中,成为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的现代新人。

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建设工程设计之中的“三园”之一的教学区组团曰:“别有小筑”。三栋教学楼与四栋实验楼交错围合,以连廓相通,教学楼底层架空,单体之间围合成若干内庭和中心庭园,符合南方地域的气候特征。由于在卫生职业教学中教学与实操并重的特殊教学模式,组团内教学楼与实验楼通过层层连廊紧密结合,大大方便了学生和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园”之二的中心组团曰:“上善若水”。中心组团布局由行政办公楼、艺术楼、图书馆、报告厅、多媒体大课室和多媒体阶梯大教室围绕中心湖面组合组成,并用连廊亭台连接。行政(办公)楼和艺术楼组合为一个半圆型的组合式建筑群体,围合成入口广场,背面与依水而建的图书馆等单体建筑围合成一个中心湖面水体景观,各单位形态各异,或分或合,“高墙冷巷,连房博厦”,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间的形体空间。 “悠悠烟水,澹澹云山”,开放式的中心景观同时以一个宽敞的正面引入了北海水道江岸景观,优美的江面和校区中心景观的水体相互呼应,虽隔尤联,辅以连廊,水榭木亭等景观小品,使得水乡文化,岭南园林文化,校园文化在中心组团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各单体通过连廊和景观过道使生活区和教学区相连,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创造了便捷的通道和优美的环境,穿行于园林式组团之间,步移景换,水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

“三园”之三的生活区组团曰:“片山斗室”。居住空间以自由的方式排列组合,与食堂、体育馆等单体建筑及体育运动场地相互交融,整齐有序而又不拘一格。食堂布置在学生宿舍区和教工宿舍区之间,体育馆以仿古的造型辅以现代材料塑造了崭新的校园形象。馆内空间宽敞,灵活多变的空间功能满足了学校的多种使用要求,实现了一馆多用的良好经济性。

2.1各种教学活动的特定空间

普通教室、语音教室、微机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及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这些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对知识吸取的过程必需的特定空间。这种空间在设计上主要应注意满足各特定空间的功能需要,设计上应充分研究空间的功能性质,在空间的尺度、空间质地、空间形状上深入推敲。在空间尺度研究上应根据使用对象的生理特点,考虑空间中的布置及尺寸感。空间质地研究主要考虑空间的采光、日照、通风条件及特殊功能的使用要求。

2.2多层次交往性共有空间

学生的行为发展需要进行交往,以往学校建筑往往忽视了这一空间的主要性,学校课间交往只能利用教学楼层中窄长拥挤的走廊进行简单的活动和少量的交流,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从青少年身心发展来看,提供有一定面积的交往性空间,有助于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师生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更好地引导学生做人处世。这种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除户内空间外,利用户外的广场,架空层、草坪、亭台、长椅,花园环境等,这种通过自然的景观营造的环境能使人的心里产生轻松的感觉。户内交流空间的营造可以通过宽敞的门厅、尺度适宜的过厅来实现,这些建筑元素既可再作为交通联系的部分,又可以发挥其在课间的交流及放松精神的作用。或者在教学建筑中单独设置特定的休息空间或者专门的平台,可以是开敞的也可以是围合的。这些空间因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扰,而且可以起到丰富空间感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学建筑中具有活力的弹性空间。

2.3娱乐、活动空间

娱乐空间是学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乐园,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娱乐游戏是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需要。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教师可以寓教于乐,通过各种模拟的生活,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并积累生活经验。在校园规划中,娱乐活动场地可以是户外一块特定的带有特定娱乐设施的场地,如足球场、篮球场,也可以是室内的活动空间,如音体活动室或上人屋顶的活动空间等。这种空间要求更有亲和性、变化、趣味性。如利用挖空的片墙、构架等构件组成的户外空间,让学生在这些空间自由穿梭,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2.4教师办公、学习、研究的空间

以往学校建筑往往忽视这一部分的空间设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全力以赴,活化教材,灵活教学才能使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这就需要给教师足够的研究学习空间。办公室空间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方便与学生的联系,在平面组合设计时可在一部分相对开放的位置设置教师休息室,既可以作为教师课间休息之用,也可以充分利用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建筑这一时时刻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空间应该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中应充分重视“人”这一因素。唯有充分研究学校建筑空间的特点,才能创造出属于他们的乐园。

三、设计方案中要解决的问题

规划与建筑设计总是形影不离的,两者既互相制约又相互支持。

3.1构筑流畅的交通路线

学校的交通流线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使用,校园内交通应当简明、直接。

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建设工程设计之中在校园的交通规划中,在保持用地特性和尊重周边环境的前提下,将主入口设于东侧粤晖景观大道,以直入式的景观式入口展现丰富的校园群体景观,圆月形的入口广场分流了进入校园的车流和人流。次入口设在用地南边的辅道,方便外来培训人员的使用。环形校区道路连结两个主要出入口和北面的后勤出入口,使车流不随便进入三个主要组团,三个组团内的人流可通过中心庭院及架空层与连廊相流通,大大方便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在沿江水岸将护堤的抢险通道融入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形成丰富的沿江步行休闲空间,充分利用了一线江面的景观资源。

3.2功能分区明确的校园规划设计

在这里校内主要道路是校园规划组织的骨架,其走向一旦确定,校园的总体布局大体上就定了,故道路的设计应起到将校园进行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的作用。根据设计的需要在校园规划上将学校分为以下几个区:①校前区;②一般教学区;③体育活动区;④综合办公区;⑤生活区,校园规划主要道路应该将这些空间按功能的需要联系起来,同时它还应该作为消防所必备的通道,考虑到人群集中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次出入口,作辅助通行之用和学校供应的进出口。

3.3单体建筑设计原则

总体立面设计

该设计应考虑现代校园建筑的特色,以平实而整洁的手法来处理它的造型,以保证新校区建筑形象的整体性。稳重、典雅、气质内含、不张扬,但自有一片天地,空灵性玻璃游离地穿插在其中,是肌理、韵律、层次、质感、动感、力度、重复的表现。形成整体中有变化,有变化而不离其中的统一性、协调性。更有点点绿意穿行其中,一座有规整功能、流动空间、立体景观、现代立面及富有生命的建筑呈现出来。

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建设工程设计,在校园单体造型的设计中,我们希望校园建筑体现一种端庄、稳重、朴实、静谧的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同时也融入鲜明的时代感,现代感,与时俱进,不做简单的复古和拼凑。在选材中运用仿清水墙面砖、板岩等介质与周边环境和粤晖园的仿古建筑对话,形成古朴、纯净的主旋律,以钢材、金属百叶、铝板、幕墙玻璃等现代材料响应时代的风貌。在园林设计中提取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要素,篆刻,宫灯,木拼花,月亮门等构件以合适的尺度,比例,色彩,肌理重现在建筑中的各个细部之中,第五立面中不照搬古典建筑中的坡顶方式,以轻灵出挑的钢构件再现传统坡屋顶的风韵。深灰色和木色的铝合金构件模仿木拼花格窗及栏河,细腻而不失现代感。水体,通廓,木亭等园林构件穿插在庭院中,辅以竹、芭蕉等岭南水乡园林树种,渲染出建筑群体高雅的文化氛围。

4结论

第6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teaching area planning and building design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situation,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quence sense and direction sense, take the design techniques of simple, modern to meet the variety of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campus, and embodies the unity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and times.Key words: campus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该校区西面为高速公路,东面1km外为铁路。该工程占地面积超过20万m2,均为学院原有教学用地,地势平坦且地形规整,属6度地震区,按7度设防。根据附近工程的地质勘探资料,大部分土质为第四纪花岗岩风化土,自上而下分别为素填土层和粉质粘土层。市内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故场地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但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2总体规划布局设计

2.1非对称式自由布局构筑空间风貌

从校园主校门引出的主轴线,将入口广场、图书馆、教学楼、400m标准田径场、学生宿舍和综合楼等连接起来,如图1所示。校园南部入口广场结合图书馆、喷泉和田径场形成校园礼仪性、标志性的空间场所;主轴线东侧布置3座教学楼,以连廊相连,相互衬托,形成校园最重要的建筑和全校空间序列的(如图2);轴线北端的学生宿舍和综合楼围绕成院落式广场,3幢宿舍楼呈行列式东西向规则布局与造型活泼自由的综合楼形成对比,整个校园在空间上以综合楼为核心,统领全局。

图1总平面布置     图2教学楼连廊设计效果图

  2.2轴线营造空间序列

本工程总体规划既采取了传统的轴线非对称布局手法,同时也采用了绿化的自由式构图和非对称式布局。规划设计方案形成2条轴线,其中南北主轴线以一条串连教学区、宿舍区、配套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且南北走向的道路形成;东西次轴线则从校园北入口开始到综合楼结束。南北主轴线两侧建筑采用非对称布局,南侧为图书馆,西侧为宿舍区,西南侧为体育运动区。整体空间布局结合主轴线和基地形状有机结合,既体现了校园空间的序列感和方向感,又融合了时代气息,融理性与典雅浪漫人文气质于一体。规划两轴线联系各功能建筑形成张弛和疏密的形式对比,产生了丰富的空间张力效果。

2.3功能规划分区

规划结构形成“两轴四区”的结构形式,“一轴”指校园的南北主轴线,为校园主要交通路线和主要景观路线;“二轴”指校园的东西向次轴线,为校园的次要交通路线及连系4个功能分区的实用性景观路线;“四区”分别指教学实验区、体育活动区、办公配套服务区和生活宿舍区。

整个校园以动静区分、内外有别为原则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其中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主要教学中心结合主入口设置于场地东南部,体现了校园以教学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思想;400m标准运动场位于场地西部,紧邻广清高速公路,给整个校园提供充足的绿化景观资源,促进校园人文气息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也使教学与宿舍楼与校外高速公路之间相隔更远,以减少噪声干扰;学生宿舍内设置学生公寓和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宿舍楼底层架空,满足非机动车停车需要和有利于宿舍楼之间的通风。学生宿舍区西侧布置综合楼,与教学楼三者相互围合成广场空间,综合楼高18层,设有4层裙房,内设食堂和小礼堂,塔楼内安排行政办公室、教师周转房、教师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会议报告厅等设施,形成校园对外展示的标志性建筑,如图3所示。

图3综合楼设计效果图

校园道路采用局部“人车分离”的T型交通结构,以1条7m宽的南北向道路与场地东南侧20m宽的城市道路相连接,构成校园南入口;7m宽的东西向道路与基地东侧红线宽20m城市道路相连接,形成校园北入口。教学实验区、后勤办公区、宿舍区均设有环形道路,以满足消防及平时使用需求。本工程按规划要求还配套有停车场库,设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分别为180个和2400个。

2.5绿地景观系统

校园绿化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集中的公建附属绿地几何化构图的精心布局,与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相互渗透,形成隔而不断、相互借景的校园绿化体系。在绿化设计中使点、线、面状的绿地相互结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敞开的校园绿地系统。全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约2万m2,学生人均绿地面积约6.6m2。

“面”状绿化―――即校园绿化与城市绿化共享,田径场内的大面积绿地和高速公路东侧的树木隔离带凝聚成校园空间独有的形式美感与场所精神;“线”状绿化―――即道路绿化形成与校园共生的“线”,主轴线与教学楼为弧形的水体,显现校园绿化的脉络,同时也产生了步移景异的观景效果。

“点”状绿化―――与空间相融的“点”状绿化触角般地渗透到各分区组团节点中,如花坛、喷泉、雕塑、小品、广场林荫小道校门入口等,从整体到局部创造出一系列丰富的景观环境,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2.6分期建设规划

由于该校园建设的特殊性,总体布局必须具有“弹性生长式”的特点,为校园分期建设做好准备,教学楼和宿舍楼(如图4)均采用行列式布局,相同功能楼间以连廊相接,便于今后招生规模扩大后进一步跟进和完善各项硬性设施。宿舍楼可视招生情况分期建设;综合楼裙楼食堂为首期项目,而塔楼则规划为二期项目,故建筑设计在布局和结构上作了处理以便于两者分期建设。图书馆大楼将视建设资金情况确定其建设时序的近远期,近期如资金不完全到位则该位置可作为学校入口空间的小游园。

图4宿舍楼设计效果图

3建筑单体设计

3.1设计理论依据

校园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统一,即经济合理实用,并达到建筑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的统一,建筑地域性是本体属性之一,传统建筑和聚落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维持着朴素、静态的和谐,从而造就了世界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因此本设计方案着重体现南方建筑的设计特点。

3.2建筑风格的确定

本工程建筑设计以白色墙面为主加以少量的橙红色,并采用淡蓝灰色透明玻璃,从形体到色彩设计都具有现代建筑的气息,使整个建筑形象既不张扬新奇又富有现代感,和谐地镶嵌在优美环境中,使建筑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建筑物大部分采用接近南北向布局,避免了南方特有的太阳西晒的不良影响,建筑南立面利用细部构造如走廊、阳台、水平遮阳板、综合遮阳等以降低太阳直射或暴雨等不利影响。综合楼立面上统一设计预留了分体空调安装的位置。建筑平面采用外廊设计,主要使用房间南北开窗,有利于自然通风和节能,白色墙面也具有一定的隔热作用。教学实验楼与宿舍楼平面布局采用单边走廓形式,有利于通风采光。外墙主要铺以高级外墙砖。

3.3平面布局

⑴综合楼:由于内部使用功能多样,包括食堂、厨房、后勤、礼堂、医疗、办公、多功能厅等,故其平面布局设计应重点处理各功能的出入口关系,将办公部分出入口设在正南侧;食堂就餐出入口设在东侧;礼堂主入口设在东北侧;厨房员工出入口设在西南侧;厨房货物出入口设在西侧。

⑵教学实验楼:将4个出入口分别设在西到北侧的弧形面处,所有教室和实验室均有连廊及内走廊连通,即使在烈日或暴雨下均可便于到达任何一间教室或实验室。

⑶图书馆:将其设在教学实验楼南侧并相连,主要出入口设在南侧,特有的圆形大堂方便师生互相交流,敞开式书库及同一空间内的阅读台椅更令师生们流连忘返。

3.4首层架空、连廊、观景平台、风雨廊设计

校园建筑应力图营造以人为本的体现当代校园文化精神的美好环境,因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开放底层空间并利用现有地形设计地下室,让底层空间具有传统开放的交流功效,让绿化相互渗透,让地下室间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停车库、设备用房和人防工程使用。宿舍区首层架空为校园公共活动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兼备自行车停放,吸引学生参与交流,促进校园学习氛围的形成。

4结束语

第7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鲁班精神;建筑类高职教育;意义;渗透

一、前言

建筑行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人才的储备要求上也有所转变,更加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其中包括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服务精神、职业品质等。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人才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思想更新,加强教育改革。将鲁班精神合理的融入到建筑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当中,让高职生拥有良好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品质,促使其在新时期的建筑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鲁班精神概述

鲁班精神,具体指一种优秀的工匠精神,代表着古代工匠在工艺制造方面所呈现的优秀品质[1]。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下,鲁班精神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服务精神、职业品质。这一精神品质正是当前建筑行业领域所欠缺的。尤其是随着建筑行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专业人才的鲁班精神,以及优秀的工匠品质塑造,更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三、鲁班精神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为传承传统文化助力

在建筑专业领域,高职院校合理渗透鲁班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众所周知,“鲁班精神”代表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了古代工匠优秀的品质。通过该精神内涵的渗透,能够让高职生正确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形成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为提升文化自信而提供助力。

(二)为培养职业观、价值观助力

鲁班精神所具有的文化十分丰富,蕴含着古代工匠的优秀品质。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建筑专业教学领域,能够让高职生对自身专业形成正确的认知,明确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动向,从而培养该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规范价值观的养成,从而为推动建筑行业实现和谐性、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

(三)为拓展就业机会助力

随着建筑行业宏观环境的变化,建筑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更加严格化。高职生若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职业品质等方面加强自我突破和提升。而鲁班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而提供助力。

四、鲁班精神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的渗透分析

(一)融合鲁班精神,树立个性教育观

在新时期的建筑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就建筑类人才的培养思想进行更新,重新树立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方向导向。首先,渗透鲁班精神,深入分析该精神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和品质。之后,将该精神与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素质培训。并以此为依据,优化课程规划和设计方案,构建良好的专业教学环境将鲁班精神,合理的贯彻到教学全过程当中,让学生在鲁班精神的文化引导下,自主、自觉的规范自身的专业品质,提升职业素养。

(二)整合市场资源,丰富知识储备

随着建筑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建筑市场的环境,以及建筑的类型和技术工艺,有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和更新。因此,为有效地弘扬鲁班精神,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构建完善性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健全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职业环境中的各类问题。首先,教师需要深入调研建筑市场环境,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以及市场调研的方式,了解当前建筑市场环境中比较新颖的建筑理念,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手段。然后将其合理的整合到课程当中,实现特色化课程体系有效构建。让学生通过接触广泛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思维基础,并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和创造,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

(三)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在针对建筑类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以鲁班精神为导向,就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更新。为学生创建优质的专业学习环境,让其更好地创新和实践,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鲁班精神。(1)贯彻情境教学法,渗透鲁班精神文化内涵。借助多媒体搜集与鲁班精神有关的传统文化、典故,以及现如今能够彰显鲁班文化的先进人物事迹等。(2)小组合作法。根据建筑课程学习目标,提出创新性问题,或者具体的探究任务。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寻创新的灵感和思路。(3)任务驱动法。明确课程目标,设计实践课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探索,如构建建筑模型、设计建筑工程图纸等,从而促使学生将建筑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资源,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鲁班精神。

(四)渗透德育教育,规范专业素养

新时期在针对建筑专业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在鲁班精神的支撑下合理的开展德育教育。首先,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分析素质教育思想内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积极落实专业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品质教学。其次,将德育教育与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2]。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理念。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施工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着认真、负责的工作准则,做好建筑工程现场环境的全面调研,保证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再比如说,教师需要结合招投标环节需要遵循的职业素养,为高职生开展德育教育。让其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以较强的法律意识参与招投标。同时,要专门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向学生渗透鲁班精神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品质。

(五)拓展实训渠道,培养实践精神

创新和实践精神,是鲁班精神中比较优秀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重视实训渠道和空间的拓展。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精神,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扎实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形成良好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者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首先,院校需要在内部建设实训基地,引进与建筑设计、施工有关的先进工艺和载体。以便学生可以在校园中获得良好的实训条件,实现专业实践技能的进一步巩固与内化。同时,积极贯彻校企合作思想理念,与相关的建筑企业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当前的建筑市场环境,同时也能够跟随建筑企业内部优秀人才,进行实践技能专业性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操作水平,真正实现鲁班精神的传承,丰富素质型、创新性的建筑人才储备。

五、鲁班精神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的渗透思考

(一)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在今后的建筑专业领域,高职院校为弘扬和发展鲁班精神,需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首先,结合当前的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引进专业型的教师人才。重点引进双师型队伍,将鲁班精神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构建完善性的课程体系。其次,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培训。针对新时期建筑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渗透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督促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为学生构建全新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品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鲁班精神为主导,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构建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思维,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活动当中,引导学生自主的规范自身的职业品质。从实际着手,分析如何弘扬鲁班文化,规范自身专业品质,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建设与提升。

(三)加强激励制评价体制建设

在今后的建筑专业领域,高职院校为了弘扬鲁班精神,需要积极构建激励评价体制。针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领域,以更加积极和自主的姿态,参与到创新和实践活动当中,提升学生在建筑领域的发展造诣。

六、结论

第8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园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世界旅游活动处在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业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园区和文化地产的建设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陕西省作为中华民族及其悠久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一个民俗资源较丰富的省份,有大量民俗文化遗产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可以说陕西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我国重要文化大省,陕西省民俗文化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规模,具有综合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且在文化表现、视觉表现、产业构架方面都较为成熟和完善。多元化、综合化、品级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对陕北民俗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人文民俗旅游文化事业深入发展的需要

文化产业园区内以腰鼓、剪纸、民歌、民间绘画“四大”民间艺术品牌为展示内容,主要展示陕北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打造集民俗风情展示、演艺、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文化园区。将做大做强以旅游文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优化产品结构的需要

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城乡文化网络体系,形成文物展览与文物保护并举、民间艺术人才培训与文艺创作同步推进、文化阵地建设与文化活动协调发展的大文化格局,推进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通过在文化产业园区内办好腰鼓、民歌、农民画、唢呐、陕北说书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健全各类群众文化组织,推动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并且有效的补充当地文化旅游产品类型,开辟民俗风情旅游、特色休闲旅游、商务度假旅游等旅游产品。

3、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完善民俗文化产业旅游服务设施的需要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旨在构建集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市场化、高端化、特色化的陕北民俗主题文化旅游园区。

4、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周边区域居民休闲度假的需要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周末休闲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全家出游的首选。对于周边地区的居民而言,将会迫切的追求差异化、休闲化、生态化的旅游目的地。文化产业园区将以其良好的地理交通区位和宜人的滨水自然环境、园林景观环境和绿色生态环境而成为周边区域居民周末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文化园区典型集中型的规划设计,将使广大游客和当地民众更加方便的体验和享受到民俗风情文化、民间餐饮文化、传统民居建筑和现代休闲活动。

5、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当地居民旅游致富的需要

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将吸收大批劳动力就业,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并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并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旅游致富的社会目标。产业化的联动将会促进当地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形成大旅游——产业化——城市化的良性循环。

二、文化园区的工程建设原则

1、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必须坚持“综合开发,保护第一”的原则,实行开发、保护、利用相结合,在保护性开发中使旅游资源不断增值。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全面系统,实事求是: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辅助产业调整当与环境保护规划等相结合,统一规划,共同实施,同时考虑文化园区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和设计方案。

3、阙值控制,政策引导:文化园区内的资源是有限度的,环境对污染和破坏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因而对旅游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其可承受的能力之内,确定其极限值。同时在方案的选择和执行过程中,辅以必要的环境政策、法规、条例等进行指导。

4、高效利用原则:营造一个高质量、全年性度假旅游娱乐的环境,提供娱乐性的舒适措施来吸引四季和各天气状况的来访游客。

5、因地制宜原则:选择适宜的地区进行相应的的游览设施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升级和改建。

6、分期建设原则:从旅游区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相互促进的要求出发,并根据资金投入状况,应当与全区建设开发规划分期一致,分期进行设施的建设,而不是一步到位式的建设。

7、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相对集中是为了提高设施用地及旅游服务的效益,适当分散是为了使旅游者在文化园区内部的各个角落都能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8、与需求相适应原则:游览设施的配备,既要满足游人的需要,也要适应文化园区和设施自身管理的要求,并考虑必要的弹性和利用系数,合理、协调的配备相应类型、相应级别和规模的游览设施。

9、按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原则,尽量保护古树和现有大树。因地制宜地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扩大林地。利用创造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或景点。

10、文化园区车辆多,噪音大直接影响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为防止噪声影响,靠道路一侧,种植树木隔离墙。

11、各道路两侧,种植一些乔木和灌木。

12、文化园区内房屋前后种植一些果树,草坪以及绿篱笆。草坪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起着美化、净化、改善、保护的作用。

三、总结

第9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Key words: garde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garde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key points;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85-04

0 引言

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局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以学生规模最大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含园林规划设计方向)13级为试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牵头,以园林工程技术教研室为依托,积极探索基于“关键点”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规划为前提,以实践技能为中心,以就业推销为保障,抓住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瓶颈”所在,按年级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既保障大多数学生在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关键课程的学习“达优”,又在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不但学会“做事”,还学会“做人”,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综合发展[1]。经过在13级9个班的试点,从顶岗实习找单位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 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

1.1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探寻合适技术路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①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大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选择职业道路,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教育、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包括五个方面:立足身心健康,积极自我悦纳;围绕学习实践,自然适应过渡;依托职业性向,选择自己所长;根据最佳定位,享受和谐人生;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其本质上是要解决“我将来要干什么”的问题,即选择职业方向和设定职业目标。②技术路径选择主要基于自身的职业兴趣、天赋和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入职的最佳匹配,将每个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整合进个人的生涯发展进程之中,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职业性向来看,擅长与事物打交道为基本路径,擅长与他人打交道为高期望路径,擅长与自己打交道则为创新路径。从职业锚来看,乐趣、技能和价值,三者居其一为蹩脚路径,三者居其二为常规路径,三者均居为幸福和谐路径。从职业和使命的区别来看,唯有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才是最成功的技术路径。③行为养成课包括军训及国防教育,入学、安全及毕业教育,劳动课,卫生习惯,节约意识,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等。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学生发展的要素,以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为活动载体,以过程记录作为考核手段,积极引导学生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学风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

1.2 了解园林发展趋势,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经典名园赏析报告

①听一场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现代园林九大要素:基础构骨架,掇山得精神,理水寄深情,园路引游人,建筑定风格,植物显生机,动物富动感,细节定成败,意境是关键。天人合一的终极趋势是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尽可能生态化;提高经营效益的第一感性趋势是从细微处精心营造景观细节;营造精品园林的理性趋势是理顺主题文脉,突显园林意境;最接大众地气的必然趋势是大地园林化和旅游乡村化。现代园林要符合人们想与自然融合的迫切要求,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并从中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②在系统学习园林手绘表现技法、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史、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植物和园林工程硬质材料等平台课的基础上,选择一处经典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南京瞻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个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西安大唐芙蓉园,临潼华清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景观),从构图布局、建筑景观和植物等方面进行多方赏析,包括分析报告、照片比对、局部手绘、材料统计和景点特色等方面,做成PPT在班内和年级进行广泛交流,激发同学们学习园林的潜能和热情。

3.2 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力争参加技能大赛

①职业技能证书是在这个岗位上所能达到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一般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园林专业主要有绿化工、测量放线工、花卉园艺师、草坪建植工、林木种苗工和制图员,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为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②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它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比赛,侧重考核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型、应用型。预示着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代初见端倪,正成为引领社会尊技重职的风向标[8]。③学院举办第十五届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节,由教务处、学生与保卫处牵头,分别由12个分院承办,竞赛项目逐年增设,今年设有77项,其中个人赛60项、团体赛17项。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承办的个人赛有花卉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微景园施工等7项。通过举办技能竞赛节,营造全院职业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掀起全院技能训练的新。既为全省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拔高水平选手,也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工作,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实现了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真正实现高技能的普及教育[9]。

3.3 带着两项实训任务参加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熟悉岗位的综合实践,一般进行5~7月,由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工作责任心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有效弥补校内实习基地缺陷的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但从近几年的调查情况来看,企业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基本上不会为学生全程提供对口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习。除非学院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或“送教上门”,为其开展各类专业培养,通过技术服务、加深企业对学校的了解[10]。今年顶岗实习时,同时安排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和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前者要求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完成5个以上的技能训练项目,至少包括施工放线、园路施工、置石或塑山、乔木栽植和草坪播种,并形成施工技术综合实训报告。后者借用实习单位资料完成一套完整的资格预审文件、某一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及投标文件。返校后,按照园林工程招标与投标程序,在专用评标室使用造价及招投标管理平台进行模拟投标,包括递交标书、统一开标、电子评标、专家评标、结果公示和签订合同等环节。中标单位再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修改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凡中标者为本年度优秀顶岗实习学生,由实习老师优先推荐、介绍就业单位。

3.4 整理用行动书写的就业指导书,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