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

第1篇: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 劳动力市场 对接

改革开放的开展以来,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稳步发展,为劳动力市场源源不断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却出现了问题和矛盾。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因为这一矛盾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阻碍了高校人才的发展。如何寻求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和谐对接的当务之急。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与劳动力市场人员紧缺的矛盾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和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这么一幕让人费解的矛盾:毕业生总是喊着找工作难,而劳动力市场总是喊着人力资源紧缺。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矛盾问题呢?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专业限制原因,有的高校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专业不对口,许多的行业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的操作技能,没有涉猎过这样专业的求职者往往被拒之门外,有心想去工作,却没有资格去,导致这个行业劳动力资源短缺。二是冷门、热门工作应聘人数不均匀的原因,待遇好的工作使高校毕业生多到挤破头皮去应聘,大批的毕业生就得不到工作;待遇差的工作门可罗雀,少的可怜,造成人力资源的紧缺。

(二)缺乏有效的机制调节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响应了政策的号召,中国高校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进行高校生源扩招,相应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在增加,而且每年的增幅都很大。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庞大的毕业生大军每年都会有大量剩余,而劳动力市场也年年紧缺人力资源。许多毕业生由于没有有效的引导,导致常年失业,大批的人才资源被浪费,劳动力市场也由于劳动力紧缺而被阻碍了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往往是缺乏指导,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导致每年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无用武之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属于供应者,劳动力市场属于需求者,高校培养的人才相当于商品,高校、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供求关系,现在这种供求关系链由于缺乏一个整体调节机制,导致及其的不平衡。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调整,帮助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劳动市场的发展需求,帮助劳动力市场有效的接纳高校毕业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吻合。

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的意见和建议

(一)增加毕业前实习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

高校应增加毕业生毕业之前的实习实践活动,多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进行实践,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回到学校能及时的进行补充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素质,使自己毕业之后能具有适应企业的需求的技能。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将课堂开设在市场中、企业中或者公司中,通过真实的环境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场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高校还应该在大学课堂上多增设就业指导课程,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讲师教授给学生做讲座,培养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就业设定目标,为实现理想的目标作出合理的规划,为将来毕业之后就业工作架桥铺路。

(二)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

高校应该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签订合作意向,不断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整体的企业行业用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向劳动力市场输出的人才应当是满足市场实际需求的,在高校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引进一定数量企事业家,保证高校的就业指导培训能切合实际,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发挥企事业家的榜样示范带头作用,激励学生向优秀企事业家学习的欲望,深入学习理论业务知识,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各项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适应市场、适应企业发展的素质高、业务精、基础扎实的优质全能型人才。

(三)完善相应的机制体系,调节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吻合

机制体系的完善包括:高校内部机制体系的完善、企业监督调节体制的完善和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体制完善。高校应当完善相应的体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优质性和与时俱进性,人才培养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也要建立监督机制,及时的将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反馈给高校,让高校及时作出调整,适应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先性,开辟大学生就业路色通道,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完美对接。

三、总结

第2篇: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体育后备人才;绵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100-03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体育系统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中间和底层出现招生困难,尤其是县级业余体校严重萎缩,使青少年后备力量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1]。体校为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是输送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主渠道[2]。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中等体校在招生、人才培养、升学、就业等方面均受到强烈冲击和挑战。招生困难、输送渠道不畅集中反映了当前中等体校面临的困境。有研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层随机抽样的72所中等体校调查显示:有84.7%的学校生源不足,一些学校招生人数逐年严重下降,甚至有个别学校出现停办现象[3]。单一的培养目标,狭窄的人才选拔、输送渠道,低成材率,高淘汰率等[4]问题,使传统基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有研究表明,许多优秀运动员退出竞技体育领域后的生活处境与其当年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反差较大[5-8]。高淘汰率和相当部分退役运动员出路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客观事实,对有运动潜质的青少年参与训练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在理论上构建“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四川省绵阳市的学校中进行了实践。

1 “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模式

1.1 模式的概念

初中布点:在对比全绵阳市各中学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基础上,有选择地支持和帮助包括绵阳中学、绵阳魏城中学在内100所学校开展业余训练。重点支持传统体育项目初中。体育行政部门每年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并选派专业体校经验丰富的教练员进行定期指导与帮扶。

高中集中:将初中布点学校有一定训练基础的毕业生,集中到一所学校进行训练和文化教育。该学校为绵阳市实验高中(省级示范重点高中)与原绵阳市体校(现更名为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联合创办的绵阳奥林匹克体育学校。招收学生注册绵阳实验高中学籍,纳入实验高中学管理。学生的食宿、训练由原绵阳市体校负责,文化课教学以及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检测、教学质量考核、教学质量控制由省级示范重点高中绵阳实验高中负责。

大学对接:根据我国普通高校对有运动专长的运动员或学生的特殊招生政策制定,实现他们上大学梦想的策略。大学对接通过4条途径:1)重点高校高水平特招;2)未注册运动员的特招(类似于高水平特招,但又有一定区别)。3)体育专业院校单招;4)喜欢体育但未取得专业运动技术等级的体育生高考招生。

1.2 模式的优势

初中布点扩大了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省级示范重点高中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和专业体校“实体化联合集中办学”,对参训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高中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省优秀运动队输送、重点高校特招、体育院校单招、运动员达级高考加分、考取体育院校”等多种成才途径,实现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成材率。大学对接解决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大多数参训学生出路问题,解除了参训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对其他参训学生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与引导作用。从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到大学对接,基本构建起了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初中布点——拓宽后备人才来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通过大范围有选择的在初中布点,充分利用教育系统覆盖面广的优势,实现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还有利于形成布点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集聚效应。绵阳市体育局每年对布点学校给予体育器材和经费支持,以及体校专业教练员的定点帮助与指导,调动了布点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积极性,保证了业余训练的质量。通过上述工作,解决了过去体育苗子选材渠道窄、学生选不来的问题。经过3年多的建设,大部分布点学校确立了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为高中集中阶段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保证。

2)高中集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中集中是该方略的核心和主体。首先,对体育有特长、文化课有基础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以省级示范重点高中为管理主体的学校,且不收任何费用,这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其次,利用省级示范重点高中的知名度和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就读,训练由体校专业教练负责,解决了许多学生到高中阶段因要考大学而中断体育训练的问题。实践证明许多家长对孩子就读省级示范高中坚持业余训练持支持态度。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为考取大学,大部分参训学生和家长选择在高中阶段中断训练专心考大学,体校招生难也就不足为奇。此外,重运动成绩轻文化教育,难以提供良好文化学习条件,更难针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必要措施是基层中等体校的普遍现状。除了个别运动成绩优异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有明确出路以外,大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无望和难以就业。学生的出路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文化教育基础之上,建立在能进入大学、能走向社会并被社会接纳的基础之上。调查发现:现有中等体校、普通高中都不具备既保证较高水平训练又解决参训学生文化教育的条件。因此,只有打破常规,创新办学模式,创办学训并重学校才能吸引学生继续训练。为了集约资源、整合实力,通过省级示范重点高中和市体校的集中办学、实体化联合办学,为参训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训练环境。

3)大学对接——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基层参训学生的出路问题一直是困扰体育后备人才的现实问题,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使绝大多数参训学生不可能进入省级及以上专业队,上大学成为最好的出路。“大学对接”是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体育单招、体育特长生招生相关政策,按学生运动水平和文化成绩对应选择适宜的上大学途径。通过大学对接使一部分学生通过单独招生进入高校,一部分学生则通过高考考入体育专业院校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等。由于“高中集中学校”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运动等级,文化课成绩也普遍优于以前体校学生,因此大学对接成功率较高,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参训学生结束专业训练后上大学难的问题,解除学生、家长后顾之忧。

2 “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模式的实践检验

2.1 解决中等体校生存危机,实现共赢

绵阳实验高中和原绵阳市体校“实体化联合办学”达到了开门办学、盘活资源、优势互补、四方共赢的效果。原体校解决了生存危机,2002年四川省9运会后,绵阳市体校跌入了低谷,到2006年春,体校在校训练学生仅有26人,面临生存危机。2008年在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并与绵阳实验高中“实体化联合办学”后,在训人数迅速扩大到300多人,“高中集中”有效稳定了在训生源。近几年来,高中集中学校(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先后争创了“全国少年赛艇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四川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柔道二线训练基地”。通过上述改革,绵阳市体育局盘活了原体校的各种资源,改善了教练员待遇,依托新成立的学校使代表绵阳市参加各级比赛的运动员有了数量和质量的保障;通过大范围布点,绵阳市教育局下属各中小学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绵阳实验高中扩大了办学规模,利用绵阳市体校完善的体育教学场地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且开辟了文、体、艺特色办学的道路。该模式实现了原绵阳市体校、市体育局、教育局、绵阳实验高中4方共赢的局面。

2.2 人才培养与输送成绩显著

3年多来,高中集中取得显著的竞赛成绩,绵阳奥林匹克体育学校向省、国家专业队输送运动员40余人,并在国内、国际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8名学生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一大批学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2010年四川省第11届省运会,学校有130人代表绵阳参加6个大项比赛,参赛人数占绵阳代表团参赛人数的26.5%,金牌数占全市的51.8%,奖牌数占全市的41.8%。各项成绩与指标与合作办学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2.3 参训学生出路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利用实验高中的文化课师资优势、教学管理优势、品牌优势与体校教练员专业优势和场地设备优势进行强强联合,达到学训并重的目标。初步解决了困扰青少年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解决了参训学生的出路问题。以绵阳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学校2011届毕业生为例,未进入省专业队学生有7名被西南大学、天津体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以高水平特招形式录取。2名被体育院校单招录取,6名被体育院系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录取,22名被其他专业录取。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中,达到大学本、专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的112人,占参考人数(120人)的93.33%。如此高的高考上线率显示出大学对接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给学生、家长、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证明了“高中集中实体化联合办学”在参训学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学对接的成功反过来对初中、高中阶段的业余训练又起到增加吸引力、正面示范的作用,实现了基层业余训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很好解决了基层业余训练的生源与学生出路问题,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化解了基层业余体校的生存危机。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和专业体校的实体化联合办学是该模式的核心和主体,通过集中合作办学,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学训矛盾。

(该文被第9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录为《专题报告》论文)

参考文献:

[1] 周建梅,钟秉枢.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及投资状况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594-596.

[2] 胡小明. 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 体育科学,2011,31(6):5-9.

[3] 金学斌. 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27):142-145.

[4] 薛原,刘文华.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现状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6):84-87.

[5] 刘建和,毛俐亚. 关于构建运动员合理退出机制的几点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656-660.

[6] 阳艺武,刘同员.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 体育学刊,2009,16(5):45-48.

第3篇: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本文借鉴利用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具体实施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为蓝本,通过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江苏省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力所能及地提出对应的对策,使日语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够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地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承袭母体院校定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比较模糊。现实地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日语专业设置的依据,一是母体高校的日语专业的自然延伸,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日语专业设置亦是如此:苏州地处江苏省内经济发展保持快速稳定态势的苏锡常地区,东西城区分别有国家级的科技发展示范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日企数量多,规模大,因此对日语毕业生的需求旺盛;细看该校日语课程的设置,不难发现,就是母体院校――苏州大学日语专业的翻版,绝大多数课程都是易地而授,只有少数几门课程不同。

再者,日语专业教材方面,不少教材过于陈旧,内容显得枯燥单调,结构编排上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鲜事物,陈旧的教材和枯燥的内容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日语资料和图书。外语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课外时间和精力的花费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充足的外语学习资料,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方面,单纯的语言理论知识讲授所占比重过大,多数情况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一支粉笔一杯水,一本教材教到尾”,师生互动不多,这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也容易造成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的缺乏,学生容易出现“高分低能、哑巴日语”现象。日语语言环境的建设,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道难题。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欠缺,应该说受此影响更大。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较薄弱,基础不太扎实,学习习惯性较差,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尤其是在接受高深知识的能力上有所欠缺;眼界和思维开阔,追求个性独立,兴趣比较广泛,求新立异意识比较强;学生进入大学后转为学习日语,外语学习的突然性转变,加上零基础和语言差异性大,对于学生来说,在转变和适应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失去学习日语的兴趣。

充分关注到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并让他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了解日本文化,重视跨文化交际、计算机应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以后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工作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用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路径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和其他外语专业一样,日语也一直被定位于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而外语类专业肩负的使命则是“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等课程,培养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外语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学科分类和专业界定明显将日语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从而直接导致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科教育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日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更新观念,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克服过去专业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问题,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目前日语人才供需关系上存在的学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难求”的失衡现象,也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过去死板的教学方法,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转而定位为培养应用复合型的人才模式。

培养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就要明确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各种基本素质的培养,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道德品质等三个方面来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

第一,基础知识方面,要具有宽厚性、系统性。宽厚的、系统的知识基础,包括日语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等,不仅能使日语人才具有更宽泛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也更有利于其创造性的培养。

第二,学习能力方面,要具有能动性、持续性。鉴于传统的日语教学中主要运用大量的机械思维,较少运用辩证思维,学习方式单一刻板,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日语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

第三,道德品质方面,要具有全面性、发展性。对日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这是他们未来在纷繁复杂的际交往中做出创新贡献的保证,这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拓宽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要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遵循逐步建设、注重质量、巩固升级的方针,在原有日语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适度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实现文理渗透、方向交叉、突出素质的目的。在优化课程体系上要把加强日语语言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减少部分语言理论性课程基础上,增加应用型知识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目的。

具体来讲,独立学院可以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着手进行,例如组织日语晨读、日本文化知识竞赛、日语原版电影或日语原版书籍赏析等各种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听日语广播,浏览日语网站,看日文报纸杂志,增添校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语学习习惯;还可以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外教凭借自身的母语优势,在发音、听说、阅读以及日本文化等方面具有权威性,同时外教对日语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多与其接触、交流,有疑问向其请教,在生活上尽量与其接近,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学到地道的日语。

三、小结

综上所述,要解决目前独立学院日语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克服过去专业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问题。为此,独立学院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应用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构筑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等重点环节,实施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等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质量和素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运用日语学习的氛围,千方百计地解决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培养成大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独立学院、用人单位、毕业生等三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月琴.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2]陈 焕.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考试周刊,2012(54).

第4篇: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论文关键词:二本高校;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师资建设

一、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通过连续几年的扩招,迅速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高等教育规模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这一发展进程,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广大民众享受高等教育的欲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是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探究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级结构及二本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有专业门类的划分,也有能级的差异。基于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科学的人才结构应当是金字塔式能级结构,塔底是以接受应用型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塔顶是以追求理论创新和知识创造为主的研究型人才。

不同能级的人才类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研究型人才为相关研究机构形成人才供给,应用型人才为其他公共组织以及众多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人才保障。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了我国近一半的财税收入,提供了近八成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体,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①因此,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广泛性。而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广泛性,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则为少数。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多元化对不同能级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就应当科学地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正确地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个方面有所侧重,在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定位。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各高校错位竞争,也符合不同实力的高校承担不同能级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

二本高校与其他重点名牌高校相比,在各种办学条件上都具有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二本高校要清醒地认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级差异,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级结构中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对于重点名牌高校来说,在教育层次的分工上,应当承担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而对于二本高校来说,在教育层次的分工上,则应当以教学为主,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这样,既有利于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有利于二本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定位于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的二本高校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的,而教学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如果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其教学活动就应当围绕着这一教育目的展开,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探究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既体现于知识层面上,也体现于德性修养方面,这也就从客观上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基于二本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二本高校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提升学术理论水平的同时重视实践技能的提高

在高等教育的层次分工上,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要求二本高校的大学教育既要重视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还要重视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本高校要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改变目前在师资建设上重视学术理论水平而轻视实践技能的状态。师资建设中强调学术理论水平,可以增强课程设置的理论深度,维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二本高校的入学标准相对降低,其预设的学术标准客观上难以实现。而且,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广泛性,社会对高能级的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毕竟为少数,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上强调学术理论水平而轻视实践技能的状况,也不符合社会对二本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应当提倡和鼓励教师服务于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并积极地为教师创造这样的机会,以增加其实践经验,提高其实践技能,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理论,使二本高校的大学教育具有应用导向型的特征。同时,还可以从社会引进或聘请一些既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者加入或参与到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来,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这样,有助于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高校自身在以教学为本位的基础上,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活动服务于社会,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二本高校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

2.提升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科知识的拓展

高等学校是通过课程与课程教学培养人才的,课程与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其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既具有系统与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时,二本高校还应当进一步以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口径作为其人才培养的追求目标,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要主动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师资队伍自身的持续学习和不断提高,做到既精通各自的学科专业知识,又熟悉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既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又具有广博的跨学科专业知识。而且,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相互交叉和融合并体现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这样,有助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各自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重视与专业人才培养关系密切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

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还应当注重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构,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使高校师资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学教育,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真本领。

3.提升师德素养的同时重视教育专业化建设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既应当强调知识层面,还应当重视德性修养,高校的大学教育应当成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型教育。

高等学校以教学活动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也就应当通过教学活动融入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学与育人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要取决于高校的师资建设。

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应当突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在师资队伍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将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教学活动为己任,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和引导学生,使学生从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智慧,还可以获得理想、志趣和信念等,学会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去学习、做事和做人。

教育教学也是一种专业,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应当重视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根据生源特点、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教师培训体系,鼓励教师将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专业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以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第5篇: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现阶段在高职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片面教授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培养模式单一,但是,现代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对自身高职艺术教育模式改革,构建多样化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重新定位学校高职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依照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具体目标进行的,顺应时代的需要,高职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人才培养内涵的多层次性,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怎么样培养艺术人才”。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高职艺术教学模式应该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保障体系三个层次,其中保障体系是保证教学模式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基础,它包括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艺术教师质量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等等。其二,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主体的多样性,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此,在高职教学中应该坚持主体的多元性,即要发挥学校、社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艺术学生参与到高职艺术教学中。其三,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艺术人才的质量,为此,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培养模式的实践性为基础,完善学校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促进艺术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提高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高职学校在艺术教学中加强教学体系改革,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改善。现阶段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社会需要,设置相关的艺术专业课程,加以必要性的公共课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艺术从业能力的效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过分重视学科理论教学的思路,而且更加坚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高职学校应该立足于当地艺术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必要的调研工作,对该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规模,以期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对准确的市场分析,制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让高职艺术教师的教学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教学更有目的性,立足于社会的实际需求,避免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的情况。其次,在社会艺术行业调查研究基础上,依照“有效需求”原则,进一步分析和总结社会艺术类行业各类职位工作对人才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需求,针对这一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学校的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这一定位,一方面使得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达到一致;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细化专业结构,顺应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强专业课程设置的职业针对性,提高高职艺术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社会艺术文化行业的发展提供对口的优秀艺术人才。最后,高职艺术专业需要对艺术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这也是高职艺术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所谓艺术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艺术学生所具有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为此,高职艺术教师必须不断创新自己的艺术教学方法,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多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具备社会艺术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3结语

第6篇: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一)高科技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科技中小企业间竞争的关键是技术的竞争,实质是人的竞争,与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够明确,也缺乏系统的规划,现代的企业制度难以建立。

经过对科技园区200家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调查,只有86家企业制定了详细的、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及人才战略,占43%,其中,有42家企业在经营业绩指标上排在了前50名,占84%。经分析,尽管高科技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但是企业往往忽略了自身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高科技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关系密切,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企业所需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培养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科技中小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200家企业调研分析与总结,高科技中小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

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调研中约有43%的企业建立了系统的规划,而这43%的企业在企业业绩和科技进步前50名中,占据了42个席位,占84%,可以看出系统性人才培养规划的重要性。

2、 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经统计,约有76%的企业只看重人才的技能培养,约有24%的企业既注重人才技能培养,也重视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而在这24%中,有45家企业排在了前50名之内,占90%,可以看出,人才的综合培养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 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高科技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往往有滞后性,企业需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4、 忽视人才储备

高科技中小企业往往忽视人才的储备,当产生人才紧缺及新增岗位时,往往难以及时找到合适的人选。面对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储备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二、高科技中小企业成功培养所需人才的特点

(一)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成功培养人才的基础。开发区200家企业中,经营状况及科技进步排名在前50名的,都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各个方面为人才的成功培养提供帮助。

(二)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

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科技中小企业大发展,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也是高科技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前期调查、方案的规划与制度的建立、规划的事实、反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仔细规划,才能永葆企业青春。

(三)注重长期的专业培训

经过调研发现,约有80%的企业都十分重视定期安排不同人才的专业培训。长期的专业培训能够保证人才技能水平一直处在科技发展的前沿,能使人才认同企业的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三、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建立长期科技创新及人才发展趋势调研制度

高科技中小企业往往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企业只有在不断调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未来的科研及生产计划。同时,人才的发展趋势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前提,企业要了解人才流动的原因、方向等关键因素,才能根据自身需要吸引和培养人才,为人才的培养制定可行的轨道,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适应企业需要的培训与开发制度

培训与开发对人才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长期定期组织企业人才培训,使他们不断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掌握最新的技能,提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其次要建立系统的开发制度,企业需计划性的、长期的对人才进行系统性开发,不断挖掘人才潜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三)构建人才岗位胜任特征模型

企业在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构建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不但要分析人才的知识、技能等培训价值,还要挖掘人才社会角色、自我概念、自身特质及工作动机等开发价值。高科技中小企业要建立系统性的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从客观角度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为人才及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建立人才培养反馈制度

企业需要建立反馈制度以有效地监督和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反馈制度能客观地评价分析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使企业不断改进培养方法,促进人才和企业的不断进步,使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循环,保证整个人才培养机制的有序进行。

四、高科技中小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战略方案

(一)横向分层:根据工作性质进行人才层次分类

企业不同人才从事不同岗位,高科技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工作性质将企业人才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人才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高效化。

(二)纵向连接:促进不同层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企业不同层次人才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需要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发展任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文娱活动、专业合作使不同层次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上紧密相连,形成有效地统一体,构成企业的骨架。

(三)构建有机整体

横向分层和纵向连接后,企业的发展骨架已经形成,此时,企业需根据发展需要,向骨架中注入独特的企业分化与人才激励体制,使之形成有血有肉的有机整体,这样才能使企业既能保证企业业绩的不断增长,又能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赢。

第7篇: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 财会教育; 改革策略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人才培养机构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走向市场,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已经形成,人才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而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和人才教育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财会教育需要做好调整,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实现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一、重新确立人才培养标准

财会教育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实现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依据,要想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好人才培养标准确立问题。市场在不断发展变化,我国面临更为发展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企业需要不断转变经营方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的财会人才需要精通专业技能,需要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实现财会电算化,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但是,当前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形势需要。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学生不能很好就业,社会招聘不到高素质人才,一方面是人才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人才稀缺。所以,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一定要认真研究社会发展需要,围绕高校教学实际,立足行业发展和市场变化趋势,能够不断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策略,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接轨,真正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

二、强化参考诚信教育

财会专业毕业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基本最为重要的职业素养,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信誉越来越重要,没有信誉就没有生存基础。企业重视信誉,注重信用,人才更有重视信用,尤其是财会专业人才,更应树立诚信意识。会计部门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部门,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必须准确,工作讲究真实性,确保各项数据准确无误,能够让企业管理层信任,能够让员工认可,能够让股东信赖。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确保财会专业学生能够将诚信作为自己最为重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社会越发展,企业规模越大,市场竞争越激烈,诚信越重要,信誉越珍贵。越是大型企业越是重视诚信意识,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重视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最为最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强化诚信档案建设,注重诚信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注重诚信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标准。高校在做好财会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强化职业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道德,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开设会计专业道德、会计诚信学等与之相关的基础课程,不断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标准,真正让学生做到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成为一个专业能力过硬、诚信概念够强、职业素养较高的高素质人才。

三、改革课程设置结构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需要加强的创新能力,能够真正解决各种问题,能够不断学习和创新,能够胜任具体工作需要。而传统的财会专业教学更多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和提升,很多时候学生理论素养较高,但应用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工作需要,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标准,造成学生就业困难。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少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学生实践实习机会较少。为此,高校财会专业一定要优化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程比重,在保证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增加实践和实习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得到更多的实习训练。立足高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积极谋取更多企业合作机会,让学生能够找到更多的实习平台。实践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实习指导,增加实训课程时间,拓展校外实践实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与时展同步,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想。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

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高校财会专业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激励。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过程中,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真正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和方法,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应用相结合。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经验和方法,真正做到学、做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实际相统一。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具场景感的应用体验,真正让学生理解理论,获得体验和经验。创新考核评价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做好过程评价,确保学生及时得到指导和纠正。引入企业评价,真正做到校内教学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

总之,社会发展非常迅猛,企业财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财会教育一定要注重改革和创新,采取有针对性改进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全新型高素质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龚一沛,龙B.新形势下财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5).

第8篇: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单位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17-02

人力资源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企事业单位成长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在社会要求不断提高,人才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社会各个组织都必须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以科学的理念和合理的目标作为指导,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采用先进的培养方式和方法,推动组织人才队伍的建设,激发自身的活力。

一、当前中国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深入。其中,人事制度是改革的重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都要求在人才培养上面有所创新,从而推动事业单位进一步的发展。人是组织的基础,也是组织维持活力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事业单位在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必须积极加强人才培养,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基础。新时期,在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并从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和培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业单位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被打破,逐渐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也更加健全、更为科学,培养出的人才也更符合单位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总体上来说当前中国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还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经济和社会的新形式给各单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事业单位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也不例外。具体来看,当前中国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相对滞后,管理者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事业单位传统的人事管理多以“事”为中心,对人的因素重视程度不够。受这种传统理念的影响,事业单位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念更新还不够,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使得人才培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人才管理体制僵化,机制建设不健全。当前中国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本来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浪费和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人才管理体制的僵化使得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缺少足够的灵活性,加之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制度,整个管理体制难以结合单位的发展来自如运转。同时,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不健全也使得人才培养难以真正落实,成为一句空谈。三是人才培养方式不科学,缺乏与单位发展战略的有效结合。当前中国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在方式方法上还比较落后,缺乏与单位需求和战略发展的有效结合。这主要表现在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培养方式方法难以有效开展,单位员工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关注度不够,对如何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缺乏应有的思考。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捧得“铁饭碗”后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明显下降,导致员工自我培养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导致了无论是从单位还是从员工个人来看,人才培养都无法有效实施。此外,在人才培养上,事业单位也缺少从战略发展和单位需求结合的考虑,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单位不相适应,难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

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单位快速发展

针对当前中国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中国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迫在眉睫,必须大力推动以激发单位发展的活力,促进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

1.树立人才培养新观念,奠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要确保自身的发展必须从理念上进行更新,而人才培养新观念的树立关系到其长远的发展。人才培养观念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当前事业单位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理念,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观念转变,要认识到人在事业单位中核心地位,坚持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推动人才的发展,重视一切与人相关的问题,树立起管理者和员工自身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观念,以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基础。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制度化、科学化。人才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作用的保障。人才培养的关键便在于制度,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与之配套的人才选拔、评价、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起公开、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择可用之才、可塑之才,为单位人才的长远培养打好基础。在选好培养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培养管理,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培养,并进行实施的调整和管理,确保各方资源的充足保证,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在培养过程中,采用职位晋升、薪酬调整、目标调整等形式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培养阶段结束时,对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通过人才培养的制度化和科学化来推动机制的创新发展。

3.更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事业单位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坚持科学分类,抓住重点,结合需求,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的岗位、类别的员工进行理论、技术等多方面的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要推动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培训是单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途径,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有效的培训,可以促进单位员工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完善,满足单位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最后,还要积极推动单位内部人才的流动,鼓励员工走向基层,从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此外,还可以推动人才的二次开发,发挥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老年人才的积极作用,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4.推动人才培养与单位发展战略相结合,激发单位发展活力。人才培养的观念、机制和方式方法要真正推动单位的发展还必须与单位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从单位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组织和安排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为企业当前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的保障,还可以为单位的未来发展排忧解难。同时,与单位发展战略相结合还可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长期性。因此,要将人才培养的操作性与单位发展战略的抽象性协调起来,在相互融合中构建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科学性,真正激发单位发展的活力。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单位发展的进度和方向,是单位管理的重点。必须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再上新台阶,充分激发出单位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俊新.新时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浅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9).

[2] 李梅.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6).

第9篇:对人才培养的与重视范文

【关键词】技能型 财会人才 培养模式

一、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框架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应该秉承一致性的培养原则,以向社会输出出色能力水平的财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按照此目标对人才进行教学、政策一致性的对待,以实现他们的共同发展。

(二)开放性原则

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育是面向全社会的企业,因此,应该具备开放性原则,在对技能型财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允许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参观和监督。

(三)多元化原则

虽然技能型财会人员的主攻专业偏向技能方向,但是针对财会专业的技能也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不同的人才的个人能力和兴趣偏向也有所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人才进行多元化的培养。

(四)制度化原则

对于财会人才的培养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形成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引和规范,只有具备了完备的制度,才能够保证企业以及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保持自律性。

二、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一)学校主体路径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对于学校来说,在培养技能型财会人才时应该注重相关行业的需求导向,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所以,学校应该紧密洞察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社会对于财会专业的技能性需求,作为培养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方向;还要对于行业内部财会工作的使用设施进行考察,以行业内使用的设施为教学设施配备标准,为学生提供与财会行业目前使用相同的设备作为学习技能的工具,只有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才能够跟得上企业内部的工作节奏。

2.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技能水平的强弱决定着其能否满足社会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财会人才的主体,学校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有关财会技能的教学时,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财会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满足于当前的学习状态,不断追寻更高的技能水平,最终实现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在就业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3.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的实践模式。对于学校来说,还应注重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构建技能型财会人才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的教学制度,以使财会行业的工作环境保持专业性。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应该实行毕业前考得职业资格证书才给予毕业证的教学策略,以此保证本校对社会输出的技能型财会人才都能够达到财会行业对于人才的基本标准。

(二)政府主体路径

1.统筹规划,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宏观管理与协调。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在政策层面加强对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效果。由于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围,职业学校在此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保证技能型财会人才的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政府可以为职业学校制定保护性政策,重视对职业学校的资源性补给,满足职业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硬性需求。此外,政府也可以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合作桥梁,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财会人才。

2.加强管理,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要想实现行业内部的高度专业性,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加强对于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对于财会行业来说,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要求具有可测量的人才评判机制,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个人技能进行相关的考量,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本企业对财会人才技能能力的要求。但是如果政府对于就业准入制度没有相关的标准规定,企业在进行人才考核的过程中便会自行制定相关标准,无法保证标准是否具有专业性。因此,政府在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就业准入制度方面标准的建立方面要实现积极参与,以保证整个行业的运行专业性和科学化。

(三)企业主体路径

1.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创新。校企合作是企业参与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企业只有在人才的培养源头参与其中,才能够依照本企业选拔技能型财会人才的标准选拔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使得其更加符合本企业的运转方向。所以,企业可以在学校建立本企业的培训基地,与学校合作完成对于技能型财会的人才培养。学校也可以从企业中抽调业界人才作为授课老师,对本校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育,以增强本校学生在财会技能方面与社会当前需求更加贴合的职业能力。

2.优化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管理型财会人员主掌着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以及具体发展策略的制定,因此企业对于管理型财会人员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技能型财会人员,这种差别对待的方式显然有所不妥。因为对于企业的财会部门来说,技能型财会人才承担着财会工作的运行工作,他们是策略的执行者,企业的发展正是依靠着执行者的工作效果来实现的,如果对技能型人才无法给予让其满意的成长环境,则会削弱其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工作效果下降,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所以,企业应该尤其重视技能型人才成长环境的搭建,为其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这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三、结语

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培养导向;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企业也应该重视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关注。只有这样,技能型财会人才才能够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并能够为企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利英.现代企业呼唤高素质的财会人才[J].黑龙江省财会.2014(01).

[2]全球首次企业培训调查显示:财会人才培训亟需加强[J].会计师.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