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虫害的防治适期有一般性规律可循,但最主要的,应根据其发生及危害特点来具体加以确定。
作物的虫害从危害方式上可分为以下五类,防治适期根据不同的危害方式确定。
一、刺吸式危害
1.蚜虫类。禾谷类作物蚜虫:麦蚜、高粱蚜和玉米蚜;棉蚜;菜蚜:桃蚜、萝卜蚜、甘蓝蚜;果树蚜虫:苹果黄蚜、梨黄粉蚜、大豆蚜。
2.其他吮吸类害虫。包括飞虱、叶蝉、粉虱、木虱、蓟马、麦蜘蛛等。
防治适期:以上害虫虫体小,繁殖快,为害损失大,防治宜早不宜迟,要治早、治小、治了。
二、钻蛀式危害
1.蛀茎害虫。如玉米螟、水稻钻心虫等。
2.蛀干害虫。如天牛、吉丁虫、透翅蛾等。
3.蛀果害虫。如小麦吸浆虫、棉铃虫、豆类食心虫、仁果、核虫螟果类食心虫:桃小、梨小等。
防治适期:这类害虫以幼虫钻蛀为害,造成的损失大,影响产量和品质,防治工作必须在钻蛀转株为害之前进行。
如二化螟的施药适期为卵化高峰至一龄幼虫期;小麦吸浆虫施药适期为化蛹盛期和成虫羽化期;大豆食心虫的施药适期为成虫盛发期至卵孵化期前。
针对果树蛀秆害虫,有虫疤涂药、注药杀灭幼虫的方法。
三、食叶式危害
包括菜粉蝶、菜蛾、食叶菜蛾、食叶毛虫、刺蛾、叶甲、叶蜂等。
防治适期:大多数食叶害虫的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化盛期或3龄之前,如果发生不整齐,通常需要连续用药2~3次,方可控制为害。
果树食叶害虫施药时期掌握在幼虫发生初期。
四、卷叶式危害
1.水稻卷叶虫。如稻纵卷叶螟、稻苞虫。
2.果树卷叶虫。如苹果小卷蛾、芽白小卷蛾。
防治适期:水稻卷叶虫的施药适期应掌握在卵孵化高峰至1~2龄幼虫高峰期。
果树卷叶虫的施药适期应抓住越冬代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2个防治关键时期。
五、潜叶式害虫
该类害虫是以幼虫潜入叶内取食组织残留表皮为害的昆虫,包括鳞翅目的潜叶蛾类和双翅目的潜叶蝇类。
由于该类害虫虫体微小,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隐藏性取食,早期不易被发现,能在较短期内造成危害,不易防治。
防治适期:潜叶蝇的蛹和卵耐药性非常强,在生产上应以喷雾防治成、幼虫为主。
在防治技术上要抓好“早”(用药适期)、“准”(施药部位,如叶面、叶背等)和“连续用药”。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教学实践;作业数量;作业形式
数学课外作业的主要功能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与内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必要过程,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作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师生是进行交流的桥梁,是调整教学方法的指南。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如何布置课外作业是我们备课、教学、反思时必须面对的。
然而当前农村小学课外作业布置存在很多误区,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课外作业布置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以待抛砖引玉。
一、课外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1.随意性较大
目前布置作业的时间大多在下课时间或下课前几分钟匆忙布置,可以说是为了布置而布置,随意性很大,这样常使学生感到作业无趣或不知所措。有的老师甚至随意翻开课本,让学生从第几题做到第几题。学生在此情形下完成的课外作业,质量是很难有保证的。
2.数量过多
不少老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大搞题海战术,追求面面俱到,把学生看成是无限容量的存储器,认为做得多才能记得牢,甚至要求学生把做过的练习册、考过的试卷都一字不差地抄几遍。这种超量繁多的课外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对学习的巩固和提高没有直接的积极作用,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疲劳度,导致学生厌恶乃至放弃课外作业。
3.形式单一
据调查了解,多数小学生数学家庭作业的特征是“三个基本”: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机械补充与延伸,基本上是书面作业,基本上是抄抄算算。这种单一形式的作业,常使学生感到厌倦、反感,最终会导致学生放弃。
以上传统的数学课外作业不但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课外作业误区的应对策略
1.课外作业要体现出“少、精、全”
“少”,即为合理控制作业量,争取以最少的训练量达到最深层的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课标要求,根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根据每一个不同的训练目的选择制订学生最合适的训练题目,以最少的训练量完成最终的训练任务。
“精”,即课外作业要能够集中反映这一节课内容中的精华,凸显一节课内容的重难点,落实教学意图。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容中联系紧密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全”,即所布置的作业要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有的放矢,精心选择相关内容再布置课外作业,并且要求每节课所布置的作业都要符合教材、学生的情况,切合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不可过分降低练习的层次,使学生练而无效。
2.课外作业要体现出趣味性
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
3.课外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
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作业中。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家庭作业一般分为巩固性作业、准备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等。
4.课外作业布置要体现出层次性
由于受自身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完”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自己的“果子”。
学生的课外作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题为必做题;第二类题是提高题,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部分学生可以不作要求;第三类题为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并完成。由于分层作业的难度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不再有困难。其实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208-01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对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城镇的发展建设不断推进,城镇与城市差别越来越小,但是农村与城市、城镇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后,政府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做出了巨大努力,而在农村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更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医药费用。下面就两项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及农民获得更大的实惠作出分析。
1辉南县朝阳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现状
1.1朝阳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情况。朝阳镇是辉南县县政府所在地,由于合乡并镇,现有6个社区,26个行政村,总人口数:121979人,城镇人口数:80427人,农村人口数:41552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有辉南县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双凤社区卫生服务站、高集岗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安川社区卫生服务站,42个村卫生室,服务总人口数:60849,城镇人口数:24710人,农村人口数:36139人;辉南县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爱国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总人口数:61130,13个村卫生室,城镇人口数:55717人,农村人口数:5413人。
1.2朝阳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朝阳镇2个社区及22个行政村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及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康复等工作,下辖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历史前身均是乡镇卫生院及地理位置因素(距朝阳镇5公里以上),仍然承担着预防保健工作和行使着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并参照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在农村开展工作,双凤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618人,高集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4768人,平安川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3753人。
2辉南县朝阳镇农村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运行情况
2.1 辉南县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服务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0%,所以工作重点仍以农村为主,各服务站仍然保留着基本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两方面职能,且基本医疗卫生是农民看病就医主要的选择场所。
2.2 国家基本药物共计307个品种,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共205个品种;中成药共102个品种;其中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服务站经销的国家基本药物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有108个品种,中成药52个品种。
3辉南县朝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
3.1 朝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情况。朝阳镇总人口数:121979人,农村人口数:4155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数为39199人,参合率为90%以上。
3.2朝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情况。补偿模式:门诊统筹+住院统筹。2010年人均筹集资金150元,其中参合农民每人缴纳30元,县财政每人补助21元,省财政每人补助39元,中央财政每人补助60元。普通参合患者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的,其发生的医药费按参与报销额的30%补偿,封顶线为每人每年100元,即参合农民每人每年可以在门诊有333元的医药费在补偿范围。慢性病门诊医药费补偿:慢性病病种有糖尿病、慢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风心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精神病、肺心病、非排菌性结核、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器官移植的抗排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门诊经胃镜特殊治疗、肿瘤放化疗、肾病透析、系统性红斑狼疮20种慢性病。病人办理慢性病补偿卡后,按参与报销额的30%补偿。
4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优越性
4.1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优势。农村三级卫生网健全,县-乡-村逐级管理,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一直由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承担,历史基础好。
4.2农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医疗卫生保健的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很快,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病就看,能预防的主动预防,能保健的主动保健。农民与乡村医生和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感情深厚,相互信任,医务人员对所辖村的农民健康状况非常了解,为开展健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3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的优势。朝阳镇双凤、高集岗、平安川服务站前身是卫生院,医生本身就是“全科”,他们什么都能干,并且与农民能打得火热,深入群众具有更大优势。
4.4入户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及健康教育宣传的优势。由于农村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进入其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及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更具有可接受性,特别是村委会对农民的号召更具有影响力。
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在农村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创造的优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卫生部门具体实施的一项医疗保险体制,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在农民心目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价格为A,参合农民患者门诊的报销比例为30%,农民患者实际买药品价格为B,得出以下公式:
B=A-30%A导出:B=70%A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5.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99-02
为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工作,财政部于2007年12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政部颁布并于2005年1月1日执行)共同构成了我国农村会计制度体系。本文就两个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一、资产的比较研究
1.资产组成内容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将合作社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则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资产分类具有以下特点:(1)将农民专业合作的所有投资统一为对外投资,不区分为短期和长期投资;(2)增加了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
2.存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存货的核算有以下两点不同:(1)存货核算范围扩大了,增加诸如受托代销商品、受托代购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等内容的核算;(2)仅对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的会计处理做出规定,即将盘亏、毁损和报废的存货价值计入其他支出,而对存货盘盈未规定其处理方法。
3.对外投资的比较。关于对外投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分为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并分别规定其会计核算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未将对外投资进行短期和长期之分。
4.固定资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有两项变化:(1)增加了接受捐赠旧固定资产的计价内容,即接受捐赠的旧固定资产,按照经过批准的评估价值或双方确认的价值计价。(2)未对盘盈固定资产确认、计量和记录做出规定。
5.无形资产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形资产的内容,并对无形资产计价、摊销方法、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等均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未有相应的规定。
二、所有者权益的比较研究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等。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所有者权益有以下不同:(1)部分项目的称谓不同,如收到投入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资本”,《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股金”;(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的核算;(3)部分核算内容更为细化,如接受捐赠资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计入公积公益金,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单独计入专项基金。
三、收入和收益(盈余)的比较研究
(一)收入的比较
收入内容的比较。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两个制度关于各项收入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方法差异不大。
(二)收益(盈余)的比较
1.称谓不同。作为反映和考核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成果的综合性财务指标,《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
2.构成不同。虽然两个制度均将收益(盈余)区分了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盈余),但其构成确不同。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收益总额=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本年盈余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本年盈余=经营收益+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经营收益=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3.收益分配核算内容不同。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分配方案,对其当年可供分配的收益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1)提取公积公益金;(2)提取应付福利费;(3)外来投资分利;(4)农户分配;(5)其他分配等,其核算内容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和进行农户分配等内容。
四、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
(一)会计报表组成的比较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和年度终了应当提供的会计报表种类有所不同:
1.年度中间: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其中。科目余额表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月或按季度编制,用以反映月末或季度末会计科目余额的会计报表;收支明细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各月或各季发生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情况的会计报表。
2.年度终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终了,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其中:资产负债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收益分配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内收益实现及其分配的实际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应编制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财务状况说明书等。其中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结构等内容基本相同。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成员权益变动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
(二)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比较
1.资产负债表的比较。由于两个制度关于资产、所有者权益组成内容的差异,进而影响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的结构以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内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四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三项内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三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五个项目。
2.收益(盈余)及收益(盈余)分配表的比较。反映合作社一定期间内实现盈余及其分配实际情况的会计报表,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及收益分配表”。而《农民专业合作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及盈余分配表”。不仅称谓不同,其结构也不同:
“收益及收益分配表”采用的是报告式结构,其上端为收益的形成,分为经营收入、经营收益和本年收益三个层次,下端则为收益分配,包括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和年末未分配收益部分。
而“盈余及盈余分配表”则采用账户式结构,左边为“本年盈余”,右边则为“盈余分配”。每一方分为若干具体项目,左边项目是依据“本年盈余=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收入-其他支出”的依存关系排列,而右边“盈余分配”则是根据“本年盈余+年初未分配盈余+其他转入-提取盈余公积-盈余返还-剩余盈余分配=年末未分配盈余”的依存关系排列。
一、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截止到目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共受理品种权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
从申请植物种类来看,大田作物的申请数量占到了90%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作物品种权的品种构成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从申请单位的性质来看,基本以科研单位和国内企业为主,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着,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1、农作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作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2、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而其中申请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3、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4、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5、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6、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2、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3、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农作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作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如果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4、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5、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6、积极创造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
1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同时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机会。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网上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的范围,提高农作物产品的经营效益,推动农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是和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信息技术的创新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经常说到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的存在,使得互联网技术有着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和不同的技术不同的行业联合起来,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一些和互联网技术联系起来的行业在自身的行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些个行业的生产力都得到技术的飞升。实体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联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这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及技术创新,进而使得生产也得到一定的创新。
3“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3.1传统观念的约束
对于“互联网+”这样的概念许多人还不是很清楚,毕竟是这几年最新出现的事物,在网上进行农作物产品的销售也是最近几年在农村出现的现象。互联网销售和传统的农作物产品销售相比较有着许多益处,但在农村地区,农民一般都是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的人群,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不是很了解,并且他们一辈子都是采用传统的交易方式,很少能够接触到在网上交易情形。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不信任网络交易。接受能力比较差,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由于地域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从网上获取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因此限制了互联网的销售模式。[1]从经销商方面来说,在进行农作物产品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只是注意考察短期的利益,但是对于网络销售而言,这样的模式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许多的经销商由此打消了这个念头。从客户的角度来说,购买农作物产品还是喜欢直接可以看到的东西,对于网上交易的东西看不到摸不到,持有怀疑的态度,严重阻碍了网上购物的发展。
3.2“互联网+”难以打开销路
人们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因此,想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转变成网上的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障碍。比如,在线农作物产品的管理以及交易和平台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投入多少的人力、财力等,这些都是阻碍网络销售的问题所在。比如,目前河套地区向日葵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意识薄弱,品牌化程度低,[2]人们还没有完全的适应网络购买农业类商品的模式,因此,要想使得在网络上进行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是一件需要仔细斟酌的事情。
3.3“互联网+”农业经济收效甚微
从现在的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销售平台已经开始进行运营,有的已经向着农作物产品销售的渠道进行迈进。但是在这样的销售平台中,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平台只是占到了特别小的部分,带来的影响也很小。比如在淘宝这样的销售平台,人们在平台上购买衣服和化妆品以及生活用品比较多,对于农作物产品查询的就比较少了。因此,可以看出的是,即使有了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平台,但是在这样的平台上,还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于这方面的了解也不是很多。[2]
3.4“互联网+”网站缺少专业的人才
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是离不开大批的互联网专业的人才。然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时间并不算太长,因此,互联网方面的人才还是比较少。专业人才的缺少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网络相对比较落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就需要提升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问题。只有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农业的互联网普及和应用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作物产品在网上的影响力和销售量。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农民的专业技术和素质都不过硬,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够的,对网络信息的发展接受能力也是比较缓慢的,这对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互联网+”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4.1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从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发展条件能够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提供必要的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根据“互联网+”的社会环境特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显现出更具开放性的全新特征表现形式,从而更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作物产品市场的平稳运行。对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开放性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了更为健全的农作物产品交易环境,充分满足农户对市场信息获取的需要。农户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农作物产品交易市场的各项实时数据信息,按照政府机构的宏观调整方针政策,从而实现自身种植规模以及经营战略的调整工作,更好地抵御农作物产品市场的效益波动。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将当前农业市场信息资源按照数字信息化的方式完成高效率的资源整合,从而确保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呈现综合性特点,实现农作物产品交易相关联市场的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农业运作模式以及生产模式优化效果,努力发展智慧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性特点,在充分落实高效便捷的智能化农业管理,开展农作物产品的研究活动形式,增强农作物产品附加值效用,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
4.2实现向技术型农业转变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背景要求下,必须从根本上发挥农业经济的引导作用,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技术转型过程,从而确保信息技术应用和生产运作的高效性功能发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率以及发展质量水平。随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技术型转变进程的持续推进,传统的生产运作模式已逐步被取代,农作物产品种植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对开展农作物产品的电子商务生产模式具有重要建设性指导意义。对于当前我国所处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环境氛围,加大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含量,从根本上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趋势性发展需要。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程度普遍偏低,农作物产品种植的技术理念以及方式选择缺乏新颖,若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运作模式,会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继而制约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水平。通过应用“互联网+农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业经济技术化发展与时代进步不相适应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性建设过程。
4.3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由于“互联网+”本身能够为农户们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农作物产品的数据信息,确保农户能够根据自身所种植农作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时地完成营销战略任务目标调整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所独有的灵活化变革效果,也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整体的效益水平。农户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的生产运作技术知识内容,转变落后的生产运作模式,在根本上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效率。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科学技术,在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获取稳定的发展动力支持,维护农业等农作物产品的营销策略需求尽可能地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种植户通过推广使用农作物产品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实现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交流沟通,从而在拓展农作物产品的销售范围以及受众群体等方面展现出卓越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地区提升整体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5“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5.1转变“互联网+农业”管理理念
与传统的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相比,在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引入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从而为更好地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所产生的全新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对于此类新兴的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模式,为增强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从转变传统的思维逻辑观念做起,按照认可接受的眼光看待全新事物,逐步树立发展的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也就是说,需要对全体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过程的参与者进行“互联网+”时代特质的农业经济全新观念的培养工作,确保具备专业互联网络使用技能的人员得到任用。对于国家政府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注重互联网络应用的思想教育宣传,逐步转变农户、消费者在内的农作物产业销售链参与者的传统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要求农户必须充分了解并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农业经济体系框架结构中所产生的重要积极影响,帮助农户获取农作物产品互联网营销知识内容储备,提升其互联网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综合评估判断农作物产品营销的市场规律,显著提升“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而经销商需要制定长远的农作物产品营销战略,增强“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认识程度,引导培养农作物产品消费者的互联网络购买消费习惯。[3]
5.2优化“互联网+农业”路径选择
为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打破农作物产品市场交易的固有模式,必须注重农作物产品电商平台的建设过程。通过采用多种销售策略方式选择,更好地为农作物产品销售提供资源渠道。
5.2.1创建信息数据库农作物产品本身具有一般性的特点,但是为更好地展现农作物产品的影响效果以及销售数量规模,需要数据库信息资料作为支撑。按照构建数据库的信息资料收集要求,对农作物产品销售市场内多种农户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特别是对于农户的初级信息进行合理化的归类。同时,对于农作物产品消费者的初始交易期限,农作物产品购买需求和偏好程度以及交易品种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记录,逐步创建形成农作物产品的营销数据库。通过对农作物产品销售全过程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及综合性的深入分析,细化数据库中的农作物产品消费者,挖掘潜在客户,为该类客户的农作物产品消费需求进行量身打造营销策略措施,从而提升农作物产品的销售量,增强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效率规律探究。
5.2.2创设网络社区选择性创设网络社区,对具有共同消费偏好的人员借助互联网络的技术表现形式进行网络社交平台集合。也就是说,以农作物产品销售为基本核心原则,构建创设网络区域化管理群体,随着该类人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集合潜在的农作物产品消费者,从根本上印证了“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策略,成为重点的消费培养对象。同时,引入已经参与农作物产品交易的人员成为互联网社区平台成员,进而开展网络平台区域内的农作物产品交易经验交流,为农作物产品促销活动注入的宣传动力。
5.2.3优化产品包装设计提升产品价值对于“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的结构框架体系,将农作物产品包装按照用途细分为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两种形式,因此,对于农作物产品的互联网销售平台来说,优化农作物产品包装表现形式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性使用相似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包装,因为“互联网+”销售模式规律下,客户订单的数据信息较多,对同一类型的农作物产品采用相似包装可以有效地节省包装设计费用以及制作成本支出,便于客户能够快速的寻找自身所需农作物产品。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农作物产品可能存在的艺术品收藏价值需求,提升整体农作物产品档次和品质。除此之外,对于农作物产品的包装优化必须考量消费群体的客观条件需求,所以注重分层级的设定农作物产品包装。“互联网+”时代下,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作物产品销售面向群体范围十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偏远地区的农作物产品包装实行更为保鲜的包装形式,对于有送礼需求的客户匹配相应的礼盒包装等都是更好的提升“互联网+”农作物产品销售量的方式。随着“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全新阶段时期,注重营销策略的使用,展现多样化的营销模式,转变传统农作物产品只能采用线下的消费方式观念,注重农作物产品包装的作用功能发挥,从而更好地扩张农作物产品的消费群体范围,通过营销方式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农作物产品销售数量提升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目标。[4]
5.2.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古板的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必须在推进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注重农作物产品营销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通过开展农户范围内的培训活动,逐步扩展农户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宽度范围,增进农户的培训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作物产品的生产水平,提升农户整体的综合素质知识积累。站在农户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本身农户的人员数量较为庞大,但是专业性的人才却寥寥可数,特别是对于“互联网+”的专业知识储备程度不够。因此,增强农户参与全新的互联网络农作物产品销售的培养机会,采用针对性的重点培育形式。对于农业内具有突出作用的种植大户以及农村专管部门机构人员进行前期细化的培育工作,包括农作物产品营销知识的内容讲授以及“互联网+”的综合能力锻炼,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专业人才的培育计划进程,进一步引领我国农村内农作物产品销售的经济发展过程。对于农作物产品营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此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处于初创阶段,但是随着互联网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适应农业经济转型的需要,[5]终将有利于实现“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产业人才的孵化培育。
1.1已注册的农产品品牌规模小且市场占有率低
陕西省现已登记的农作物商标几乎全部都是以领导产业、农人职业组织为根本基础登记的,因为其制造与销售的规模经济有所不足,向市集的供给就可能会出现变故,容易造成制造本金与销售管理本金超过额定范围,不易创办专有的市场经营途径,也不易建立平稳的市场份额,所以,这个品牌就会缺乏对市集的感染力。在一些地区里,任何一个独特的农业通常都会发生大量商标抢注的问题,品牌过于纷繁复杂,会减轻其品牌效应,无法建立品牌的凝聚力,导致市集份额过低。
1.2地理标志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利用
陕西省富含海量含有不同特征的农副作物,在中国以及全球领域中都有着优秀的名声,如秦镇凉皮、岐山臊子面、甘泉豆腐等,以及勉县大米、留坝西洋参、略阳杜仲与天麻、白河黄姜还有商洛大量的药品储备等,目前为止依旧未登记地理符号品牌,没有品牌的市集化处理方式,还只是处于有独特风格的商品领域中,并未开创中国众所周知的农作物品牌,不易进行整体的治理与传播,也不易施展其富含的品牌效应。
1.3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弱
在品牌化走向的感染中即使部分农作物已经有了省、市有名的标志,而在全球化市集中拥有极大认可度的商标不多。不少底层农作物比方说水果、鲜肉与鸡蛋等全都登记了品牌,而他们几乎都仅仅在意品牌的辨识作用与销售作用,商标的区别化与独占化不够明显,品牌的认可度、美名度与品牌联想度等不高,品牌的作用、知识、特色等内在的东西并未完全施展出来,因此品牌力不强,可以和“雀巢咖啡”、“新奇士”等全球认可的品牌不相上下的实在少见。
1.4农产品品牌促销力度小且手段落后
当下,即使不少产业与农人都早就明白好东西早晚会闻名世界的思想,并已经逐步关注对农作物的推销售卖行为,但不少农作物的推销售卖渠道依旧仅仅借助以前的广告传媒及终端促销,全面推销售卖结合的策划理念不足,造成推销售卖行为的整体性、专门性与特色性有所不足,推销售卖的成效不明显。
1.5农产品品牌主体不明
即使陕西省已认证了很多国家地理标示的商品,而这类品牌几乎都是政府扶持予以认证的,但政府并非品牌创办的关键所在,品牌的根本关键点或许是农作物的制造管理者、售卖者,也可能是它的结合成分或者连接机构。因为对法人主体的说明不够清晰,让早已认证的品牌变成了区县公用的品牌,农人,与之有关的产业、组织都仅仅希望因利乘便利用其品牌,而不想在品牌保障、传播、装饰、查询伪劣和有关规定的实行上尽一份微薄之力。许多伪劣的农作物遍布市集,极大地摧残了名牌农作物的市集面貌,还造成了品牌市集竞争力的下降。
2陕西农产品品牌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农产品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中国底层农作物的制造大部分是零散的农人,范围不太大,不易创建成品的公司及产业,不少农作物制造这与营销者依旧注重将作物放在首位的传统的销售思想,品牌化管理思想有欠缺。一些制造销售的商家策略见识与长久的安排有所欠缺,只重视当下的效益,持有侥幸心态,缺乏对品牌构建、维护的认知,对于塑造高认可度品牌的积极性、踊跃性不够,对品牌的了解也只是意识到了品牌的辨识作用与销售作用,不在乎农作物品牌的创办、构建和维护,造成农作物品牌里必需要拥有的作用、知识,特色等更深程度的重点含义有所欠缺,无法更好的进行品牌销售行为。
2.2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中国目前的品牌农作物基本上都是新鲜作物及底层处理作物,制造、处理等能力较低,科学技术不高,产业的科学革新本领不强,附加值较低。学者赵守东2008年研究发现,中国农作物处理变换率只有20%~30%,但发达国家的平均变换率是90%~95%。中国农作物品牌在新物种栽培、保鲜、农业技术投放等领域和发达国家相比依旧有很大的不足。比方说,陕西省是中国猕猴桃种植产量最大的地方,占整个国家的一大半,然而与新西兰的“奇异果”相比较,也存在明显不足。在价格上,我国每箱40~50元,新西兰每箱120元;在质量上,新西兰猕猴桃在为全熟透时摘下就可以吃,但中国的猕猴桃必须在熟透柔软后才能吃,新西兰的桃心偏黄,人们称之金猕猴桃,我国的桃心却偏绿,是常见的种类。在产量上,新西兰播种占地仅有我国占地的三分之一,而却能在销量上占全球的五分之三。由此可知,中国农作物在科学技术上的重视明显不够,严重妨碍了农作物品牌创办的进程。
2.3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不健全
首先,农作物安全品质指标明显未设标准。在上市售卖的中国农作物里,大约有80%的农作物未设标准,农药、兽药残余等隐患指标也明显不足。其次,农作物品质认证和测验指标未整合。创办完成的农作物认证与测验系统也没有和全球化指标一致,不同认证组织的认证规范、测验规范没有达到一致性,导致统一作物有多种不同规范的现象发生,造成农作物质量大幅度下降,出口时多次遭遇“科技防御”的约束,这也很大程度的减小了中国农作物在全球的竞争力,妨碍了农作物品牌策略的运行。最后是缺乏规范科技拟定的体系性、前瞻性,内容落后、不符合市集经济进步新走向的要求。
2.4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力度不足
第一,政府未加强对农业品牌的督促治理和维护。没有充分维护有深远历史背景、人们认同的区域特征品牌,造成伪劣品牌和有损名牌的活动不断出现。除此之外,执法主体有很多,并未保持凝聚力,无法严厉制止伪劣品牌的出现。第二,政府对农作物品牌创办的公信力有所减少。体现在部分组织与团体在评论和排名之时的评定标准没有明确,评定目录具有可变性。有关治理格局不顺、政出多门导致一些地域对农业品牌化、农业名牌认定理解与治理比较杂乱无章。
3结语
重视实施农作物品牌经营是统筹城乡进步的一种最佳渠道,大家可将相对完善的工业品的品牌经营经验施展在农作物中,增强农业成长的级别,增强农业带来的利润,增强农作物在全球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提高农业利益和农人的收益。
作者:何柳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瑞华.陕西省苹果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苏霞,同勤学.农产品品牌营销:统筹陕西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4(02).
[3]崔茂森.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分析[J].乡镇经济.2009(07).
[4]赵守东.我国实施农作物品牌策略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关键词】示范区;标准化;建设
潮安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闽粤交界韩江中下游的潮汕平原腹地,属亚热带地区,雨量充足,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全年日平均气温21.4℃。自2006年以来,我县与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合作,采取“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合作形式,加快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2007~2011年在全县实施“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和“凤凰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实施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农作物NY5200-2004的标准》、《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和《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的要求,先选择有栽培传统和丰富生产经验的乡镇作为农作物标准化的核心示范区示范,逐年扩大应用面积,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县实施农作物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规范农业生产,保障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原则,以《无公害食品农作物NY5200-2004的标准》和《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为依据,落实示范区内建设项目的各种技术措施,逐步建立科学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1 我县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状与措施
1.1 加强项目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
成立了以县农业局、农业工作总站(公益性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做好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工作;同时县农业工作总站有关股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组,负责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和分类指导等工作,在病虫害发生和控制的关键时期,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制定、落实示范区防治方案。
1.2 确定标准化建设的核心示范区和执行标准
选择有栽培传统和丰富生产经验的乡镇作为农作物标准化核心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示范区内执行《无公害食品农作物NY5200-2004的标准》,做到以点带面。
1.3 做好宣传和培训
农业标准化对于大多农民朋友来说,是新鲜的事物,同时,农业标准化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既有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又有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因此,我们在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的过程中,把宣传普及标准化的有关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每个关键时期都举办相关的技术培训班,向培训对象主要讲授农业标准化有关标准规程、农作物规范化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知识等内容,提高农民对实现农产品规范化、标准化意义的认识。
1.4 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建立田头档案
在实施标准化示范区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田头档案,对农业投入品的来源以及使用情况,产品的去向都做了记录,确保生产的全过程都有案可查。
1.5 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
为把我县农作物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落实到位,我县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合当地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建立试验、表证、示范基地。通过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高效低毒生物农药以及各类新技术,加大应用面积,既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确保产品农残不超标。
1.6 加强病虫监测、制定防治方案
为了准确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实施项目全过程专人定点定期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及动态变化,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示范区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和调整防治策略与技术,明确主攻目标,适期防治,及时控制危害。实行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药剂、统一集中配药,做到正确配药、施药,不超量使用,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中毒事故。
1.7 加强农作物的质量检测,确保示范区的作物质量符合标准
在农作物收获前进行2~3次质量抽检,及时监测农作物农残情况,确保产品农残不超标。
2 我县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果
我县通过实施农作物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一定的效果。
(1)采取“技术单位+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合作形式,整合社会整体资源,充分发挥调动各自的优势。
(2)示范区种植户的种植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核心示范区内良种覆盖率和标准化栽培覆盖率达100%,达到了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3)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减少了高毒农药的使用,同时加强农作物的农残监测,有效地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
(4)经过实施农作物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长。同时通过示范区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种植优质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一般凤凰茶667平米可增收1000~1200元。
3 继续推进农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为更好的建设农作物标准化示范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在实施农作物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要从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上来认识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意义,增加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相关人员都真正认真参与,确保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顺利开展。
3.2 办好示范区
在实施农作物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办好示范区,做好组织观摩活动。示范和现场观摩是成果推广的重要手段,对于示范区,必须组织进行现场观摩,观摩的人员应该包括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农民、农药零售商等,通过示范展示、观摩和宣传推广,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
(1)作为农作物种子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种子公司,必须依据农作物种子的商品特殊性和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建立健全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贮藏的相关制度,确保各个环节正确操作,并且要在销售种子的同时,配备相应的技术资料和指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对购买种子的农户全程实地技术指导,逐步建立健全售后技术全程跟踪服务体系。
(2)根据农作物种子的生育特性,选择好气候适合的村庄村落作为生产基地,及时对农户进行专门的培训,必须专门派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指导。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种子公司除了考虑自然气候条件外,当地是否能组织好农户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必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统一组织好农户,才能建立发展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确保种子的质量。
(3)技术人员要全程实地指导每一个环节,及时发现和纠正农户不当的操作。
(4)种子的加工、贮藏要有专门的场地,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建立健全农作物种子的贮藏制度、加工制度、包装制度,并严格执行。农作物种子商品是有生命的,要选择通风、干燥的地方建立仓库,尽可能配备先进的控温除湿设施,必须做到防虫防鼠,以便使贮藏的农作物种子保持最大的活力;库房内要有明显的标记分开不同的品种,以免造成机械混杂。
2建立良好的种子质量监管体制
(1)加强种子管理部门的力量,增加对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查处假冒伪劣农作物种子。
(2)加强种子管理部门的技术检测手段,以便准确地鉴定种子的真实性,及时打击冒牌套牌的种子,保护农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
(3)对于种子质量案件,公安、工商部门要积极配合种子管理部门调查落实,案件确实后,就要对有关人员和公司进行重罚重处,惩恶扬善,营造一个健康健全的农作物种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