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

第1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作为电力企业,一方面要在特定时期督促和引导员工苦练内功,挖掘潜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关心关爱,从内心深层面关心员工,疏导员工内心压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我激励,发挥出更多的力量,推动企业的科学创新发展。这就是将员工个体内心环境与企业发展环境结合考虑的一个课题,就是以切实的方式,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对员工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如果将电网企业比作一幢大厦,则每位员工就是每一块砖,将员工的身心健康关怀好,其作用不言而喻。电力行业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探索电力行业员工的心理状况及其基本规律,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身心健康管理模式,对于保障电力行业员工身心健康、电网安全稳定和提高企业绩效有重要意义。

2身心健康管理的措施

员工身心健康管理同安全生产管理同样重要。加强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生产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改革发展。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对员工健康状况及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管控,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将工作环境对员工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积极采取措施提前预防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员工健康隐患,确保员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参与到日常工作中来。提出如下身心健康管理的措施:

(1)工会参与员工身心健康管理。“企业关爱员工安全健康,员工心系企业发展”。各级工会要从落实创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企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参与和做好员工身心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自觉增强做好员工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针对发展建设中员工身心健康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维护员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工作的有效方法。一方面积极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把对员工安全健康权益维护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形成党委领导、行政重视、职能支持、工会运作、员工参与的安全健康工作格局。使员工安全健康管理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等活动与企业发展规划、生产经营同步进行。另一方面,搭建平台,加大安全健康宣传教育,强化全员安全健康意识,落实员工安全健康责任制,提高员工安全健康参与力度;全方位的措施促使员工真正做到不违章,为企业负责,为他人负责,为自己负责。

(2)建立员工健康信息档案。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体检,根据因工作和生活行为确定查体内容。建立员工个人健康信息档案,跟踪并定期分析员工健康状况,指导员工提前预防相关疾病,引导员工正确认识自身健康状况和相关疾病的发展趋势。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健康水平,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预防和提前治疗至关重要,定期查体应当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员工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

(3)改善员工饮食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除了有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决定外,更重要的是后天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工作环境,积极完善相应的饮食生活条件,比如引进纯净水设备、提高饭菜营养搭配水平。同时,积极调动员工参与健康行动,提高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责任心;企业应对员工的饮食生活方式采取合理干预,促使员工养成良好健康饮食习惯。

(4)严格执行岗位劳动保护措施。企业劳动保护既是安全生产重要措施,也是员工身心健康基本要求。在员工工作过程中,因长期接触具有副作用的物质而造成身体或某个器官产生慢性病变,企业通过严格、有效的劳动保护杜绝员工身体产生这种病变,从而达到了对员工健康的有效管理。企业在采取劳动保护措施过程中,须坚持“严格落实、全面防控”的原则,积极为特殊岗位提供定向体检项目,为员工更为长期服务于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营造健康工作氛围。员工健康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企业的幸福。企业在完善各项员工健康管理举措的同时,也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健康宣传。通过平时的会议、座谈做好健康提示,并积极利用体检的时机,加强员工对医疗保险和服务的利用,营造企业员工和谐、健康的良好工作氛围。

(6)完善心理健康培训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员工健康课堂”,内容,采取讲座、体验式培训、团体辅导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达到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习惯、倡导健康工作、快乐生活的目的。每季度一个主题、一项活动,为员工提供知识援助。可以根据不同群体需求不同的特点,开展女工讲堂、青年职工讲堂、父母讲堂、领导者讲堂、中老年讲堂等,并形成更加细致的培训体系。

(7)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工会应从建设安全文化入手,发挥和利用好宣传教育阵地,探索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教育方法。使职工在生动活泼、自觉自愿的活动中充实安全健康知识技能,不断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预防能力。加强组织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爱。举办现代心理学主题讲座,教会员工心理机能,提高员工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员工生日主题会等方式加强员工心理关怀,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身心健康和谐氛围,积极心态工作,阳光心态生活,平常心态处事。开展协会活动(乒羽、篮球、瑜伽、文学、钓鱼、自行车、摄影等),加强员工横向联系,形成良好氛围。一系列举措具有良好的效果,拓展了员工健康的关怀形式、途径和内涵,从而实现关注员工健康具体化,多样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目标,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管理的氛围。

3结束语

第2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护士 护理工作 压力源 对策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临床护士40名,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2.12岁,其中20~35岁19名,占47.5%,30~40岁12名,占30%,40岁以上8名,占22.5%。护龄1~30年,平均护龄16.25年。

方法:借鉴华西医科大学设计的护理工作压力调查表,结合我院特点,设计此次问卷调查表,调查前并且测试本量表其信度,随机抽取临床护士,采用科室走访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填写当场收回,要求被调查者在15~20分钟内完成问卷的填写。本次共发放问卷42份,收回42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95.2%,

统计方法:问卷回收后采用百分比统计方法。计算各种压力源占被调查护理人员的百分比。寻找出护理人员常见的压力源。

结果

通过临床护理人员常见压力源调查,寻找出护理人员常见的压力源种类,同时评价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程度。此次压力源调查表,共设计了20项压力源,每项压力设计是或否两个判断标准,按此评判标准,计算出每项总人数及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详见表1。

从表1看出,我院护理人员中有56.5%的护理人员认为存在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压力及社会地位低下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护理工作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日夜不停地工作,生活不规律。特别是夜班护士,既要独自完成繁重的工作,又担心病人出意外,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这种长期高压状态下,当个体不能从各方面应对压力时,便出现了工作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表现为不稳定、易激惹,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等,长期压力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容易生病、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出现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和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甚至产生疾病,这不仅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护理质量。

护理中众多的人际冲突给护士带来压力影响心理健康: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表现为护士之间、医护之间处理意见发生矛盾,不能相互尊重和很好地合作。尤其是护患冲突,它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护患双方的权益问题、健康和经济问题、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责任问题。所以,在原则上护士即使遇到歪曲现实、情绪激动,甚至痛骂护士的病人,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理解的心情,并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作出精神妥协。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自己时,会感到地位低,人身安全感低,对工作满意度下降,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士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冲突造成护士压力:护士在医院中地位较低,护士的付出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自身发展机会少。国民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护士的价值。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人格异常。学者们认为这种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对策

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应对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护士面对职业压力时采取积极行动,可缓解情绪的疲惫感及工作的冷漠感,也可增加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有利于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加重身心耗竭,不利于身心健康。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和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性的努力。良好的应对方式能改变个体的主观认识,有提高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改善情绪等作用。当护士个体面对职业压力时,应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对能力,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应树立客观的职业观,树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做现实性选择,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以减少压力源。

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护士是特殊职业,工作中必然有较大的压力,只有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护士的压力因素,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轻职业压力对护士身心的影响;应加强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以减少无效反复行为,改变盲目持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心理紧张状态,提高应付压力的能力,同时要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坚定信心,以提高心理耐受力,从容面对压力。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应对强度的关键:同样的压力对不同人产生的结果不相同。据调查不同职称和年龄的护士适应能力有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素质的优劣。主管护师平均年龄最大,护龄最长,其情绪稳定性、自律性及责任感的优良率亦最高,护师次之,护士更次之。这与年资低护士缺乏谦让容忍精神,易出现过激言语和行为,不能冷静面对各种冲突有关。她们应对方式简单、不恰当,不能有效地调动心理防卫机制,所以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有计划的工作,谨慎处理人际关系,记住以往的教训,尽量不犯同样错误,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当护士有负面情绪,又无法排解时,应帮助她们寻找正确的宣泄方式和寻求外在支持。如向家人、亲朋、好友倾诉,参加社交娱乐活动,以释放和调节情绪。

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改善护理人员的待遇和福利,提高管理者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改善工作环境,尤其是护理管理者要处处关心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工作,合理安排工作,及时了解护士的需求,给她们以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做护理的贴心人。

护理人员应加强修养:护士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护理理论及专业技术水平。用扎实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赢得患者及社会的尊重。

第3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教育;人文教育

一、前言

现代社会是人文社会,是人文素养集中体现和全民提升的社会。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人文素养方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人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人文教育的定义众多,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专家学者对于人文教育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在教育领域,人文教育通常都被理解为提升人文境界性,培养理想人格,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个人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潜伏性,升华性和持续性。所谓潜伏性,指的是人文教育通常并不通过课程的方式直白的呈现,而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学生的体验活动而完成;升华性指的是人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实现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丰富;持续性指的是人文教育本身的持续进行人文教育效果的持续性,一旦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则会长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行为上的效果。人文教育的这些性质和特点,为一线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供了借鉴和指针。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1、唤醒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生命是一种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现象,一切生物都以生命的形式而存在[4]。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打开眼界看自己,使他体会到人类的自豪感,珍惜个体生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既要爱生命本身,也要爱附属于生命的人格、尊严、品质,让生命更充实、更闪亮、更美丽。生物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命规律,了解并掌握爱惜生命的基本知识,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2、爱的教育。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生物教学大纲中也包含了爱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要进行爱祖国、爱自然、爱科学等的教育。首先,通过认识生物资源及生物科技成果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生物科技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破译等,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应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爱民族、爱祖国的教育。其次,注意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观念基础上的,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追求幸福人生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目前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卫生保健为主,而欠缺涉及心理、情感、家庭、社会的内容。一个生物学教师如果能挖掘出课本中蕴含的关于身心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那将会使学生身心两方面均衡发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身心健康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整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也将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在课堂中实现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1、探索教材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点。教材知识中包含的人文因素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有些知识的处理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将其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内容基本以生物及生物圈、动植物、人类、人与生物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这四部分内容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人文教育的因素,通过教材嫁接,内容融合,过渡等途径实现人文教育的既定目标。同时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形成一股持久的感染力,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2、开发生物教学课外资源。生物教学的课外资源十分丰富。小到校园里的一花一木,大到区域里的公园,医院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适当的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也可以在人文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利用课外资源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在全国最为广泛开展的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所采取的措施。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教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形成开放的生物学教学空间。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在广阔的教学空间里充分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是面向素质教育的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特征。通过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改变了过去知识单一型和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以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主,活动课、实践课并存的课内外、校内外、家庭、社会组成的全方位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 涂晓红.论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184-185

[2] 卫红云.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04,29(12):52

第4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本学期我将通过教学实践,确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田径及篮球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确实完成教学任务,以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高一新生,由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

三、教材与教辅分析

高一上学期主要进行田径运动的必修课教学。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高一年段进行田径运动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田径运动,作为基础运动项目的功能,为学生进入后期的选项学习打好运动技能和体能等多方面的基础。田径模块教学内容为:短跑和跳远。

高二年段选项教学班的教学内容为篮球运球三步上篮。上篮一般称三步上篮或三步跨篮,是一项基本的投篮技术,上篮按出手时手与肩的相对高度,分为高手上篮和低手上篮;上篮包括单手和双手两种手部动作,同时又还包括行进间和跳起两种身体姿态。手部动作有正手、反手、勾手的区别。本学期以行进间单手肩上上篮为主要学习内容。

四、教学目标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第5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新课程中对小学体育的要求标准是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重点从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与发展入手,要在学生心理与身体双重健康培养的基础上,发挥体育工科学的强健身体和增强耐力,培养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有效改善小学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具体思路与措施。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术为培养目标。但由于长期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拓展体育技术等方面的了解不够,也忽略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有所偏差。

 

1.体育教育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

 

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知识积累的时期,也是学生全面成长的时期。通过一些资料文献和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从小学至大学的体育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普遍身体素质不佳,运动能力不高,没有持久的耐心和毅力,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很脆弱,在一些强度指数较高的运动,或者军训等活动中,晕倒、恐惧等症状明显。抓好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但由于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体育教育的发展。

 

2.忧患意识过度,教学内容开放性不足

 

从当前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存在着不同程度模式化和标准化的特点,没有将学生的个性彻底解放出来。尤其是在体育课上表现十分明显,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完成某些任务,没有将体育的活泼性体现出来。再加上现在学校的对学生的安全管教的较为严格,忧患意识过度,怕学生出现意外不好收场,形成了“望而生畏”局面,在体育教学内容,限制一些有难度的,存在任何危险性的活动出现在教学计划上,由于开放性不足,也就造成了能够让学生练习的项目也就是一些简单的跑步、跳绳等基本活动,与教学大纲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体育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以自然的走、跑、跳、投、攀登、翻滚、悬垂和平衡等为主要的运动项目。但在却除因为教学设施不足,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场地和器材的问题,以及防止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等因素外,只剩下走、跑、跳等基本内容,再加上教学上形式单一,枯燥无趣,无法更多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缺乏了学习的动力,也就逐步造成了小学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二、改善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不足的思路与措施

 

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这是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改善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不足,提高体育教育的成果势在必行。

 

1.完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想进一步达到小学体育的有效教学,实现学生强健身心,增强毅力的目的,必须要先从教学的目标、过程与结果的全程改革开始。第一步必须改变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教学结果没有核查和评价的问题。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以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个性成长为主,加强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以及体育能力的提升为主要目标。并且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对教学成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如短跑、跳远等基础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平时训练的结果,合理的评价综合为最后的成绩,以此带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2.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爱自、活泼是一种天性,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一特点,将体育教学的内容更为开放化,将实效性与教学目标更好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将学生引入体育学习的新领域,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生活中一些可以接触到的内容带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情境模式中,体验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如乒乓球、武术套路、足球、舞蹈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能够接触到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达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3.创新教学模式,增加趣味体育活动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教学内容或者有些项目中涉及的要求及场景,通过视频动画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到一些原本抽象化的事物,引领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状态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注意体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如增加一些有趣的寓教于乐的体育项目,投沙包、模仿走、竞技类,或者团队合作性要求比较高的,能够兼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活动,但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活动的项目要与学生的年龄和活动能力相适应,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锻炼的目的。

 

总结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主要目标,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来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是担心扰乱教学计划与常规,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第一的考虑。但通过实践对比,在新课程背景下,开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项目,创新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能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更能够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和与人交际的能力,从而达到体育促进身心健康,获得体育科学知识的目标。

第6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体育教学课时,发展校园足球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实施,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努力构建与我校实际相适应的体育工作体系,构建班级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通的体育课程体系,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修养,工作敬业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我校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严格执行课时计划,确保正常教学秩序。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课程管理计划,按要求开齐上足体育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1—2年级体育课每周4节,3—6年级每周3节,各校不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体育课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确保阳光体育锻炼的实施。

(三)严抓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备课管理,体育教师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把握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教案的书写要符合要求。根据总课时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并积极做好体育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四)上好每一堂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五)切实推进校园足球的开展与实施。继续完善竞赛体系,力争在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取得好成绩。坚持每周每班1节足球课,充分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时间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扎实开展校园足球,逐步形成校园足球传统活动。在推进过程中,大胆探索,持之以恒,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体按照《碧城镇小学2019—2020学年校园足球实施方案》进行。

(六)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上报的有关规定,严格依据学校在校学生测试情况统计上报学生体测数据,上报的检测数据(纸质和电子)经过完小校长、测试人员认真审核,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如果存在虚报、瞒报行为,完小校长、测试人员承担相关责任。

(七)为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年度体育工作关键指标认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拟定整改提高方案,形成年度报告。

(八)抓好两操一活动,使之坚持经常化。加强队列队形、广播体操的教学,并要求动作达到规范,通过开展评比活动,达到以效促质,使两操一活动的开展达到具体要求,并逐渐提高。本学年的课间跑操纳入完小目标管理考核,具体按照《碧城镇小学2019—2020学年课间跑操评分办法及细则》组织实施。

(九)加大体育教学检查力度,完善教学测评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制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不定期进行教学检查,督促教师提出要求和建议。根据《碧城镇小学学年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对专职体育教师做好测评工作。

(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各尽其责,团结合作,不断地提高训练的质量,充分调动和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展示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训练潜力及能量。

(十一)积极开展学校素质教育推进活动,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组织好完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希望杯”“青苗杯”校园足球联赛、第五届校园足球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使全体师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做好信息上报工作。

(十二)加强体育教学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对部分体育器材进行增加和更新,使体育器材更好的服务于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

(十三)重视体育课安全问题。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去关爱学生,上课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械是否牢固安全,在课堂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第7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二、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l、组织落实,责任落实。学校成立减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中层领导分兵把口,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减负”工作要求和规定,完善各项督导制度,把“减负”工作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目标考核。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中负担的基本措施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实施分层教学。同时教学中摆正“减负”与提高质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3、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强师德和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学生创设—个宽松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氛围,这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力措施。让学生有一个平衡的心态,在宽松榆悦的环境里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改善育人环境,改善师生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耐心帮助教育学生,特别要如强对“三生”的帮教工作,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刻苦学习精神,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站”,开展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板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4、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减负”工作的实施(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科课程,规范课程设置,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不定规定以外的一切教辅材料。(2)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周活动量,学生不得提前到校,不得延长在校时间,(早7:30晚4:30)充分利用活动课,大课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许占用学生的课间、午间、休息时间、节假日。(3)严格控制作业量。继续执行

一、二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家庭作业量不超过30分,

四、五年家庭作业总量不超45分钟,并提倡不留家庭书面作业。适当布置趣味性、时间性强的家庭作业。(4)规范考试制度几年来,我校取消期中考试,通过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考察,结合期未考试,正确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考核制度,学习成绩评定继续实行等级制,并不准以考试成绩排名次。(5)对学生坚持正确教育,采用激励手段,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不许歧视和挖苦学生。5、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大量、繁琐、重复的学习劳动中解放出束,让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设施展才华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6、家校结合,共同做好“减负”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向社会、向家长宣传教育改革的形式、任务,使家长明确“减负”的目的、意义,并且支持学校“减负”的一些做法。在家不给学生施加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家长的观念。7、严格管理、依法收费。严格按市教委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次性公开收费,不乱收费、不搞不正当的奖罚。

第8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1.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对教育目标理解的不深入,使得老师们偏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二者的核心都是“感受和表现”。而在实践中,许多老师过分强调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她们更重视幼儿唱歌的音调是否准确、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节奏乐敲击得是否整齐,因而形成了音乐活动突出技巧训练的局面。

2.教师思想、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但是如果请幼儿园的孩子们用动作表现花,会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是这样的:双手托腮,头儿稍歪,两腿半弯,嘴角上扬,好象孩子们见过的都是一个品种的花,这就是模式化的产物,培养幼儿创造力并不是摒弃模仿,音乐活动中的模仿是需要的,但模仿阶段必须较快地跳过去,使幼儿进入探索期,让幼儿带着模仿中依稀记得的动作、声音,发展自己的动作、旋律及节奏。

3.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个性化成长。多年来,幼儿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再稍稍考虑一些孩子的特点来制订,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按照一份教学计划进行活动,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现在看来,它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单一的集体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忽略音乐教育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偏重学科知识性教学,注重语言、计算、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而把音乐教学简单的认为只是唱歌跳舞。即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只注重唱歌、跳舞技能技巧教学,忽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更忽视了节奏感的培养;即使开展节奏教学,也只重视尖子培养和纯技巧性训练,而忽略了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审美情趣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严重阻碍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幼儿的第一任音乐教师是他们的母亲。家庭是幼儿最早的启蒙学校,家庭成员是幼儿最早的老师和同学。但有些家长在对待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出现很多错误和偏激行为。强压、逼迫幼儿学习音乐: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自身条件盲目地要求孩子进行乐器的演奏学习,或是用粗暴、命令的态度对待孩子练习乐器,这样不仅学不好乐器,甚至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盲目地攀比,扼杀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多数家长都喜欢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能力强的孩子赢了,会变得骄傲自满;可输的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回到家可能会再遭到父母的训斥,而这些孩子也许从此不会再学习乐器。这样的盲目攀比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3.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儿童歌曲创作数量越来越少,能够在孩子中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几乎难以寻觅。反而孩子们对流行音乐的痴迷程度令人吃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成为流行歌曲的发烧友,成为天王、天后的粉丝。第一,不适宜的歌曲,可能会对幼儿的发声器官造成影响。幼儿的发声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流行音乐节奏复杂,音域过高过低,幼儿长期学唱会使之声带变厚、张力减退、声门闭合不严、声音变粗,严重的会造成弥漫性流血、水肿、失去演唱能力甚至会失声。第二,不适宜的歌曲对幼儿心理健康有严重的影响,部分流行音乐的低俗和恶俗会导致幼儿对音乐的艺术性认识及品味降低。第三,优秀儿童歌曲的缺乏,不利于幼儿良好意识品质和乐观性格的养成,还有大部分流行音乐缺乏优秀儿童歌曲应有的教育性及指导性,误导了幼儿的价值观及审美观。

三、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

1.重视幼儿整体发展

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对幼儿个性、能力、整体素质的培养。现在新课程中的音乐活动目标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通过综合整体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透过提供的音乐活动,建构丰富多元的音乐经验,让幼儿成为一个能享受音乐、自主欣赏、积极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快乐者。以参与求体验,以创造求发展,应该明确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艺术,每个孩子都能够学习艺术,真正艺术教育的含义不是培养什么家,而应该是育人。在音乐活动中,作为教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并能把每个幼儿都看成是有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方式、速度的独特个体,教师应该充分的关注幼儿的能力,发展及学习方式有不同的水平。

2.注重幼儿主动活动

从教师决定一切转向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新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把幼儿的主动学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丰富材料的提供,使教学活动不仅建立在尊重幼儿内在的独立和主体健康的基础上,而且还为幼儿的终身着想,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当然必要时也有讲授或示范模仿式教学,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表现艺术,首先要让幼儿对音乐有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在演唱、演奏、表达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跳、听、敲、想、弹、编、讲的活动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增强音乐表现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强调幼儿学习过程

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新课程中提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要备教又备学,要看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是否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别差异,是否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教师应当在观察了解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寻幼儿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做到为了幼儿的学而教,为了幼儿的发展而教。在幼儿学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发展幼儿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的内心情感和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情境教育法情景教育法指既运用了音乐又并不以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其他活动。教师有意识设置音乐情境,诱导幼儿按照特有的设计去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早晨可以给他们选择轻松愉悦的抒乐曲;游戏玩耍的时候配上活泼有趣的音乐;睡觉的时候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使幼儿能进入甜蜜的梦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美、生活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音乐交上朋友,并且对音乐产生兴趣。如果仅仅靠一些专门音乐活动的有限时间,幼儿不可能有效的掌握音乐,如果音乐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则不可能成为提高幼儿学习效益、生活质量的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让幼儿的音乐教育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音乐游戏法。根据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好创造、好参与、好探索、好表现的年龄特点及感知音乐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接受音乐的熏陶。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其思维高度集中、记忆力增强。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享受,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其审美能力。引导鼓励法。为了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来,教师可以在收听音乐和唱歌的同时,随着节奏在他面前挥舞手帕或彩带,也可以帮助幼儿做些有节奏的动作。另外,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耐心地启发诱导孩子。在孩子完成某个音乐活动时,教师依据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其继续努力,决不要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四、幼儿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1.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幼儿园中教学器材缺乏,教师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改造成为音乐器材,如在一个矿泉水瓶里放进沙子、石头之类的东西;用蛋糕盘子合在一起中间放几粒豆子等等,把这些东西按节奏摇动就可以演奏出好听的音乐。对于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引进高学历专业教师;组织在职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家庭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优化家庭音乐的环境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音乐的地方。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选择一些经典而优秀的音乐素材,或让孩子注意倾听周围环境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在倾听中帮助提高辨别的能力。从小灌输音乐知识,懂得倾听,从不同的音乐类型中选取优秀曲目熏陶幼儿,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正确对待幼儿学习乐器:强迫幼儿学习音乐只会扼杀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家长们要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乐器。对艺术形式喜爱不同,家长给予尊重。幼儿喜欢什么艺术形式父母就尊重他,让他在音乐天地中自由飞翔,并在培养过程中不施加任何压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不盲目攀比,遇到困难家长要多给予幼儿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意识到乐器的学习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3.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对于当前优秀儿童歌曲较少的问题,应该鼓励作曲家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多创作一些适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避免成人歌曲侵占幼儿歌曲的领地。在大众媒体的共同努力下,让幼儿音乐能像流行音乐一样广为传唱。音乐通过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幼儿从小对周围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心,培养其责任感,让其有毅力、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人为乐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为此社会、幼儿园和家长要鼓励与支持幼儿,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给幼儿一块自由的音乐天地。

五、音乐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影响

1.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来看,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直接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基本素质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掘音乐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潜在价值,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音乐表达人类的情感,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命体运动的一种状态。音乐活动需要全身心投入与体会,因此音乐对人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音乐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与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从儿童的角度来说,各种活动不仅能丰富活跃幼儿的生活,而且可以使幼儿情绪愉快,机体得到锻炼,动作更加协调、灵活自如。不同的音乐活动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学前阶段是听觉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有关研究着曾经做过对成年专业音乐家的调查,发现在2~4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人中,有92%的人可能获得绝对音高感;在4~6岁接受音乐教育得人中,这个比例便下降到68.4%。可见,及早地、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是人人皆备的一种普遍能力,这是当代音乐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许多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音乐能力的欠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是由于他们最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缺少耳朵和心灵的训练,从而丧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幼儿的音乐教育素质主要表现在听觉的敏锐、准确程度、节奏感觉的准确、灵活、反应的敏捷程度和发声器官的音质、音色特点等。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受能力是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的综合。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是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如倾听声音、歌唱活动、节奏活动、演奏乐器等活动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的所期望获得的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4.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儿童情感,培养良好个性

第9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

一、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 “向师性”心理,他们对自己所喜爱的教师信任有加,并会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首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态,如果一个教师的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情绪反复无常,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师会对小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专制的老师以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精神,使学生焦虑忧郁,造成学生对学校产生消极的态度。据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因此,老师的心理健康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老师应掌握有关教育的理论及与教育相关的理论,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处理自己的心理难题,更有能力去教育调皮的、内向的学生,同时,能够对学生们的消极行为采取正确的态度。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职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小学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心理问题的消除和防范,在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和优良品格的培养上重视不够,关注所谓“问题学生”多,而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因此,应转变传统观念,确立全体性原则,通过体验、实践、感悟的方式,以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思维、认知方式、情绪、人格和意志品质为目标,最终达到形成健全人格的终极目标。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也重点涉及到如何面对困难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等问题,但多流于空洞的说教,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此相关的心理训练活动开展严重不足,没有建立有效的积极力量培养与增长机制。因此,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创设情境,以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为主,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心理。

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四、全体与个别相结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