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幼儿园教师总体选择结果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75.6%的教师认为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非常重要,2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与幼儿思维发展的科学性认识的总体选择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意识到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这与之前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说明教师已经不再将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仅仅看做感官经验和简单知识的积累,而是利用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将发展幼儿思维列为日常教学的目标,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2)95.3%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分类和比较能力,这可能与教师对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较熟悉有关,在小、中、大班均有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教育内容。(3)在其他方面选择的人数略少,尤其是归纳与演绎能力,只有69.4%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对其发展有帮助。虽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并无直接相关的内容,然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无不包含着训练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方式方法,如通过观察足球归纳球体的特点、通过数字5的组成演绎6的组成等等。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水平较高,在科学性认识上还存在不足。教师只是从宏观上意识到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但是具体对哪种思维、思维的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的认知有些混乱。在教育内容中直接出现的,如分类和比较能力,教师能够辨别,对于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思维的培养,教师容易忽视,可见教师对于数学教育和思维发展的关系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理性理解。2.幼儿园性质与教育观念的差异分析通过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选择的百分比例(见图1),发现:(1)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究竟能够促进幼儿哪些思维发展的认识与幼儿园等级并非正相关关系;(2)省级示范园中只有56.7%的教师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意义,只有46.7%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3)民办园有81.8%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对问卷中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发现,省级示范园的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培训机会(大专占60%,本科占40%,86.2%的教师接受过专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法的培训),然而教师对于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的理性认识并不到位,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层理解单单依靠高学历和培训是不够的。民办园教师的认知水平较高可能源于以下两点:(1)通过观察民办园教师实际教学,发现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数学教育的观摩和研讨,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思考较多;(2)民办园以年轻教师居多,30岁以下占75%,年轻教师的思维较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优势。尽管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然而通过卡方分析可知,在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哪些思维发展的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χ2值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262,p=0.650,p=0.275,p=0.471)。
(二)教师的教育准备
1.知识的准备呈现符合逻辑顺序的、适应于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是保证幼儿顺利完成思维迁移、理解知识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随着年龄班的不同而表现出递减的趋势,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班教育内容的正确率见图2,小班教育内容的正确率为76.9%,中班为63.4%,大班为53.5%。在具体的题目分析中发现:(1)教师在认识数字、量的比较上较之《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对幼儿有着更高的要求。63.9%的教师认为在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中班教育内容,74.7%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应当学习50以内的数字。然而在幼儿数学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中,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大班教育内容,而认识50以内的数字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规定范围之内。(2)对于数学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仍有部分教师不清楚,16.9%的教师认为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应该在大班教学,68.7%的教师不知道圆、正方形、三角形属于小班教育内容,可见教师对于幼儿园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还是比较混乱的。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搞不清楚反映出教师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够,没能做到让教育适应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因而教育内容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超前化、小学化的倾向,这一现状在大班尤为严重。另外,尽管大部分教师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不属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但是观察发现仍有部分幼儿园将此列为实际教学内容,可见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除了自身的价值判断,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考察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性别、园所级别、学过教学法与否等差异,本研究以性别、园所等级、是否学过数学教学法为自变量,以教师选择正确教学内容的得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男女教师、不同级别园所教师得分差异不显著,学过数学教学法的教师得分明显高于未进行过专门学习的教师(p=0.046)(见图3)。2.材料的准备前苏联幼教专家A•M•列乌申娜认为幼儿智力活动的发展是从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开始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强调儿童真正理解数要通过自己的动作发现。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为幼儿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架起一道桥梁,起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而为同一教学目标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按照颜色分类,既提供不同颜色的硬纸片,又提供不同颜色的事物让幼儿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民办园和省级示范园存在一定的差距,省级示范园有86.7%的教师经常为学目标准备不同的操作材料,而民办园则只有54.5%的教师达到这一标准。这可能与省级示范园在办园规模、办园时间、财政补贴方面相比民办园均享有一定优势有关。
(三)教师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采用
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的认识和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选择见表3:由此可以看出:(1)40.1%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最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35.7%的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操作法。(2)各类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观点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省级示范园和民办园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更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而市级示范园和一级园则认为操作法更有利;χ2分析表明,在“最常用的数学教育方法”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省级示范园和民办园更常用游戏法,市级示范园和一级园的教师更经常采用操作法,尤其是一级园比例达到64%。(3)教师最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也是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3)无论是认知上还是实际教育过程中,讲解法都不是教师进行数学教育的首要选择。(4)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选择其他,原因可能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不明确,也有可能是选择了探究法等其他教育方法。结果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正确的,数学学习逻辑性较强,对幼儿而言相对枯燥,操作法和游戏法因趣味性强、幼儿的可参与性高而经常运用于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意识较强。然而,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教师在操作法和游戏法中产生争议,相对而言,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积累感官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游戏法则对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帮助。除了贯穿始终的教育方法,融合在日常教育中的教育技巧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让幼儿探索同一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引导幼儿归纳总结、鼓励幼儿之间交流讨论、提出延伸性的问题等等,在教育内容、硬件配备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教师教育方式上的技巧对幼儿思维的发散、迁移有着积极的影响,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体现,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的运用情况见表4。由此可见:(1)半数以上的教师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在安排幼儿讨论时间、提出延伸性问题方面存在不足,27.2%的教师偶尔安排幼儿讨论时间,23.5%的教师偶尔提出延伸性问题。语言是培养幼儿思维连贯性的重要途径,讨论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认知串连起来,并且在听取他人想法时有助于幼儿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性,锻炼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提出延伸性问题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层次思考进而完成思维的迁移。但是,组织讨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较难以掌控的环节,提出延伸性问题则需要教师对教育内容十分熟悉,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进一步检测发现,不同性质幼儿教师在选择“是否给幼儿安排专门的讨论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45),公立园教师比民办园教师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讨论机会。这可能与民办园年轻教师居多,缺乏教学经验有关。综上所述,从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汉市幼儿园教师的数学教育能力整体较好,教师能够意识到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并注重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有利于思维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但是在掌握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最有利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数学教育与逻辑思维的具体联系上存在不足,总的来说,教师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幼儿园性质、教育程度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一定影响。
(四)建议
教学的单一模式,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运用,数学智力游戏区也正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在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学习数学不应该单纯只是数数、认图形、算总数、解答应用问题这些内容,更重要
的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观察、分析、辨别、解决问题的多种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智力;游戏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不在局限于集体教学的单一模
式,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运用, 数学智力游戏区也正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可以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观察、分析、辨别、解决问题的多种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一、区域活动介绍
1. 区域活动就是幼儿园为丰富幼儿一日生活而创设的课堂以外活动、游戏的区域。 如娃娃家、医院、超市、理发店等。
2.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 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教具为
途径的自主学习活动。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如科学桌、自然角,种植园等。
3.区域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也被称为活动区活动或开放教育,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落,选择材料,决定操作
的次数,在独立的活动中主动地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表象的概念,并通过语言、动作图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蕴含着松散性、愉悦
性。区域活动顺应儿童求知天性的特点,是培植幼儿创造力的土壤,如建筑区、音乐区、美工区等。
4. 区域活动是指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它通过游戏满足幼儿交往的
需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幼儿积极的活动态度,促进幼儿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如表演区、银行等。
二、数学智力游戏区的教育意义
通过数学智力游戏来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 了解智力的含义也尤为重要,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等多种能力。幼儿园数学智力游戏区的主导游戏是数学游戏,为幼儿提供数学方面智力游戏的相关玩教具材料,(部分活动也涉及语言与艺术领域),借助多种玩教具引发幼儿进行数学和智力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在活动中感知探索,形成各种认知经验,发展思维模式和智力品质,并通过这个区域的玩教具材料的运用能够很好的实现抽象数学的生活化、形象化、游戏化。
三、数学智力游戏区的目标与材料介绍
依据 3~6? 岁幼儿逻辑思维发展水平;依据幼儿园数学领域的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交流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数学智力游戏区的教育目标简介
数学智力游戏区的教育目标根据小中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以及认知能力从身体发展、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四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智力游戏区教育目标。
五、数学智力游戏区的活动指导
(一)数学智力游戏区的活动实施流程
1.数学智力游戏区活动准备阶段:
a.时间和空间准备:区域活动的时间、 空间保证是实施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条
件。 时间准备:每天保证固定 1~2a 小时。 空间准备:自由宽敞、具有创造性的空间,相对安静、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b.材料准备:
依据幼儿近期发展目标和幼儿游戏水平游戏不投放。
c.活动规则的建立:
一般性规则,即活动常规。 为了保证游戏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行为上的要求限制(如选区、进区、操作等规则);游戏本身的规则,指游戏本身的玩法或材料操作的方法、程序等。
2.数学智力游戏区活动实施阶段:
a.发起游戏,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教师通过展示漂亮的材料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利用竞赛的
形式引发幼儿参与活动、呈现问题情境开始游戏活动。
b.驾驭过程,有效的观察。
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幼儿的语言、行为和表现以及观察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和执行作好观察记录,必要时教师要介入游戏帮助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同时对结果也要重视。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并能够进行正确评价,是制定下次游戏计划的依据。
c.重视结束,收拾整理与交流评议。
收拾整理是指区域活动结束之后,幼儿对操作过的材料及使用过的环境进行分、捡、摆放、打扫等活动。对幼儿来说,分类与对应游戏的延续,对习惯的养成有着促进作用;对教师来说,便于管理与收纳。 活动后的交流评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要求。区域
活动作为一种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运用, 数学智力游戏区也正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六、总结
通过数学智力游戏来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 了解智力的含义也尤为重要,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等多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志敏.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有效教法探究与实践[J].速读(下旬),2014.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78-01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大量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但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2 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3 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4 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7”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啰嗦。
5 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一、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下的幼儿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传统模式相对单一、陈旧的手段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对比之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变革,其更深层的意义乃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根本性变化。融合信息技术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使教育跟上时展变化的步伐。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既体现在教学水平的现代化创新,又体现在幼儿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高以及对信息环境的快速适应与接受。
二、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可行性
从硬件条件看,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不断深入已经使时下绝大多数幼儿园配备了多媒体显示屏、电脑、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其中之一甚至兼而有之。这些设施设备的应用其实已经成为幼儿教育行为过程中十分普遍的标配用具,差异之处只是不同教师对其应用的广泛程度而已。从软件上看,时下包括PS技术、Windows系统等已经为多数幼儿教育了解、掌握甚至熟悉,越来越多幼儿教师具备了大专甚至本科学历,多数幼儿教师也有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经历。因此,从师资力量方面说,融合信息技术的幼儿教学全面推广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不仅如此,几乎百分百的幼儿对于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教学均表示出了强烈的欢迎态度和学习热情。因此从师生双方看,幼儿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可行,甚至已是时下乃至未来幼儿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举措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传统幼儿教育形式中,教师的陈述、板书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即使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利用包括彩纸、画笔等诸多辅助工具,但教学内容基本维持在平面、静止状态中。这种强烈依赖教师口头讲述的教育形式对于幼儿注意力的维持时间相对较短,根本原因在于相对单一的刺激因素容易产生疲乏感,因此往往出现教学进行到中途时幼儿开始出现精力涣散、走神等现象。相比之下,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教学形式综合了图像、图片、动画、漫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尤其能够将平面二维的静止事物转化为立体三维的动态形式。而幼儿天性中强烈的好奇心面对动态事物时往往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关注度并维持更长的注意力。因此,幼儿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借助信息技术将书面内容制作成动态课件,以便在教学伊始既提高幼儿对教学的期待值,通过激发其兴趣促使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最大限度延长其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时间。
(二)实现教育从抽象到具象,提高幼儿认知与理解能力
人类在幼儿阶段的形象和直观思维决定了其在逻辑思维、认知和理解方面能力的相对欠缺,特别是在开展数字、数学等抽象知识教学时,不少幼儿会出现反应迟钝、难以理解的问题,此时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此类幼儿教育难点的最好时机。比如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认识到抽象的数学计算本质上的规律特点。举例来说,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学习加法“2+3=5”时,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座小山坡,山上有两只猴子跳舞,山下有三只猴子跳舞,让幼儿数一数屏幕上总共几只猴子。之后让猴子跑掉,再让两只山羊在山上吃草,三只山羊在山下吃草,让幼儿看看一共有几只山羊。通过这个演示向幼儿说明数字及其运算表示的是事物数量多少,与事物种类的变化无关,不会因为猴子或山羊的变化而产生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免除了纯粹的口头讲解无法建立起更加具象、感性认知的缺点,能够实现教育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由此培养幼儿初级、浅显的逻辑思维,继而提高幼儿认知与理解能力。
(三)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具象和感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实现双向思维。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画面上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家里要来客人,去准备盘子邀请客人吃饭。一个客人准备一个盘子,今天要来三个客人。”于是孩子跑到厨房拿来三个盘子摆上餐桌。画面转换,餐桌上出现了五个盘子,妈妈微笑着问孩子:“宝宝知不知道今天要来几个客人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幼儿,以此训练幼儿简单的双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四、结束语
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幼儿教育除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利用先进的网络与电脑软硬件优化传统教育模式、使幼儿教育在趣味性、形象性诸多方面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对于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符合时代与行业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信息技术之于幼儿教育其实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是通过具体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实现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这既是对幼儿个体教育效率与效果极大的提高,更是对幼儿教师教育思想和意识的促进。
作者:刘艳春 单位: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石溪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杜玲.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2):19
一、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1.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2.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实施过程
营造幼儿浯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创设一个幼儿敢说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4.掌握提问技巧,开阔幼儿思路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三、讨论与建议
1.上述的语言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幼儿的思维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路不清。扩散思维是多向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随便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一定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脚下出发,有所进步。
(一)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大脑的左右半球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管理,主要处理与分析语言、数学等方面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要是处理音乐、美术等形象思维。只有将二者交叉运用才能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大脑的功能。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不仅能够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细胞,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身智力潜能。
1.音乐启蒙教育能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启蒙教育的音乐不同意其他的音乐种类,它是与幼儿本身气质相符合的一种纯真、活泼、可爱并且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旋律。美妙的音乐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让幼儿对音乐更加融入、更易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影响幼儿的德智发育与创造能力的塑造。幼儿也能够对音乐中的美感与艺术形象进行活灵活现地展现,引起内心与音乐的共鸣。比如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童歌曲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创意性的表达,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与模仿能力,童真地来表达小老鼠上灯台的肢体动作,扩充幼儿的思维附着力与想象空间,这对幼儿双脑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2.音乐启蒙教育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语言,它能够交流人内心的活动,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很重要。音乐为父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例如:幼儿平时听到一些歌曲逐渐增多的时候,也许会无意间哼哼几句,父母或者幼师这时应该有意识地区鼓励和引导幼儿,而不是去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为此时,幼儿的语言能力在随着提升,并且也使幼儿体会到运用语言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在欣赏音乐时,对音乐的节奏、音高和音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能够提升幼儿的听力。另外,幼儿在学习歌曲时,还需要记忆歌词,这又有效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育。
(二)音乐启蒙教育可以陶冶幼儿情操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最好的刺激。音乐抑扬顿挫的音高、张弛的节奏、起伏的力度以及或缓或急的速度都是来表达音乐的丰富情感。幼儿通过感觉,使音乐输入大脑,对其产生一种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给幼儿以兴奋情绪的动力。例如:当幼儿情绪烦躁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听轻音乐,不仅能够安抚情绪,还能增加食欲。因此,幼儿经常受音乐熏陶,可以让他们的心情舒畅,内心平静,情绪稳定。
(三)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情感这一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能为他们的德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幼儿都很喜欢听的一首歌《安全教育儿歌》,用幼儿天真纯朴的语气、愉快的情绪唱出了歌曲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教育启迪:红灯停、绿灯行,危险物品不能摸。这就让幼儿在音乐学习的同时接受了安全教育,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良好道德。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是音符。
二、结语
关键词:儿童美术;意味;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34-01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因此,通过绘画、手工操作指导幼儿如何思考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要。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那么,美术教育对于儿童全面发展有何作用?
1.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
人的思维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智力发展只有两种思维均衡发展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少儿学习必须促进智力平衡发展。但是如果孩子学到的是模仿老师传授的绘画技术,学到的是描摹对象的能力,这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不给小孩子机会去自由想象,他的想象力就不会因为学美术而获得提高,他的形象思维就不会因此获得发展。因此如果少儿学习美术仅限于所谓的基本功,也就是规范技术的掌握,那么他就会丢掉发展形象思维这个更宝贵的机会。这个机会每个人仅此一次,永不再来。
2.绘画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途径。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的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好奇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一个人好奇心没有了,他的心就老了,他就不可能再有什么长进,他的言谈举止将俗不可耐。绘画无疑是培养儿童好奇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人的童心和青春活力的有效途径。
3.绘画对少儿具有娱乐功能。
娱乐是小孩子的天性,也是他的权利。没有足够的娱乐,小孩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绘画是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最安全、最经济、最高尚、对身心健康最有利的娱乐。
4.绘画可以增进人的记忆力发展。
通过绘画活动,人的大脑浮现一个个形象,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细节,这无疑有助于人的记忆力健康发展。
5.绘画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一个问题想出多个解决方法,而且是具有独创价值的方法,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目的。而美术能最简单有效的完成这个使命,一张纸、一支笔而已。
如何培养儿童学习美术?
1.在初级阶段时,当看到宝宝的“作品”乱七八糟、杂乱无章,有些父母会非常着急地教宝宝画太阳、画小草、画白云、画树林……或是对比其他同龄小朋友,然后很受挫折地认为自己的宝宝很笨。其实,小宝宝开始握笔,在一张白纸上乱戳,对于他就是非常大的进步,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大人对于宝宝涂鸦,应始终抱一种赞叹、惊喜、鼓励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会鼓舞宝宝用积极的心态去探索这个色彩斑斓的纸笔世界。如果这时妈妈、爸爸有一丝丝着急、失望,对于你身边的小小宝贝都是一种打击,敏感的宝宝也许因此会拒绝涂画游戏,甚至拒绝纸和笔,对学习行为产生反感,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2.父母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教孩子画点、线和圆圈,例如:下雨了,让孩子画线条、画点;又如:点蚊香、绕毛线球时,教孩子顺着一个方向画螺旋线,锻炼孩子的手腕肌肉。在孩子掌握了线、圆圈、点的画法的基础上,父母应启发孩子观察简单的物体,逐渐训练孩子能画出象征性的图形。由于孩子比较容易掌握画圆形,故一般在教孩子画简单的物体时,应该从圆形开始,如画苹果、糖葫芦等,再逐步过渡到方形、长方形,例如画手帕、窗户等。父母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孩子对物体色彩的注意,培养对颜色的兴趣,逐步认识3至6种颜色:红、绿、蓝、黄、黑和褐色,并喜欢使用不同颜色的蜡笔绘画。
3. 另一方面,要教给孩子画画的技能。许多家长会问:“如果不教孩子模仿画,他怎么能会画?”当然,画模仿画也是必要的,不过不要因画不像而抹杀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同时对孩子还要进行智力技能训练,要告诉孩子颜色,并在孩子适应的范围内教十多种色或图形,重点教一些事物的形状,例如心形、柳叶形、豆形、雨点形、飞机的流体形。孩子掌握了这些内容,在认识新鲜事物时,就不会有干巴巴的感觉,它可以通过形和色认识事物,概括事物,通过画画来表现事物。
参考文献:
[1]刘骁纯.从动物到人的美感[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2]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美术,2007(06).
【关键词】创造思维 宽松氛围 几点探索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是后盾,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人们将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作为一线幼教教师,个人认为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活动为突破口,才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1.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所有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并有探索的欲望,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奇特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四至四岁半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黄金时期。这就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段。
2.语言与创造思维的密切关系
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那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活动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文字的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感情载体,语言的意义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制约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客观事物的概念储存工具,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它的承担者。因此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佳的“物质外壳”。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儿童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直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启发儿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思考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生动,儿童的思维活动也就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这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最佳手段之一。诚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培养语言能力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培养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在幼儿园传统语言教学中,也有不少好的经验,甚至不乏创造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如:故事教学,常见的是教师讲,孩子听,再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回忆情节;诗歌教学,不少教师一味机械地让孩子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背诵为止;原本是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故事续编、生活经验讲述等,往往被教师束缚在所规定的范围里,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多不可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体验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孩子随意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坚持“兼容并蓄,支持鼓励”。
1.接受孩子的语言表达
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多鼓励、少指责;多欣赏、少讽刺;多支持、少反对;多引导启发、少消极灌输。受生活体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制约,按成人的标准来说,孩子的语言表达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小班孩子有些词还不会用,会用方言来表达,这时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应极力地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用语言回答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消除孩子语言表达的压力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在语言活动中,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几个语言表达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用孩子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只看见他们说得好的”。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优势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要善于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不同语言水平的孩子。对内向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以此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滞后的孩子也享受到进步的快乐,减轻语言表达的压力,鼓励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3.掌握提问技巧
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启发孩子理解文学作品,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而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就非常重要了。我认为问题要提得“巧”而“活”,要尽量拓展孩子思路,具体做法是:⑴注重问题的多样性;⑵注重问题的启发性;⑶注重提问的开放性;⑷注重孩子自己提问。
三、几点探索
1.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语言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很不错。具体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孩子的思维还处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维不清。扩散思维是开放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这个目标必须面向全体,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敏感性。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时,能迅速反馈并处理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教学实践中,我品尝了艰辛和快乐。艰辛之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我快乐的是,实践证明:在语言活动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只要我们广大同行坚持不懈,为孩子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沈心燕:《让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语言》,《幼儿教育》,2000.
关键词:设计观念;艺术设计;创造
艺术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着重培养艺术人才,培养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够融入这个社会,不被这个社会接纳,那么,这是失败的。这个培养过程是失败的,这所学校是失败的。这所学校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人才的质量,进而对学校的教学和基础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根本意义来讲,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的教育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直接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要从学校获得是应该是对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所以,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中要以设计理念、对图形的表述和思维的方法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一、树立现代的设计理念
观念作为人们对事情的一种态度,决定着人们对事情的解决方法和解决后的质量。院校采取不同的办学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办学结果。因此,观念对于学校至关重要,决定这培养人才的根本。所谓设计就是,在正式开展某项工作前,通过计划,构思等制定方法和图样以达到设计前的目的。其中,预期的目标就是重点。一位设计师曾这样说过,成为一名好的设计师必须同时兼具艺术家与科学家、诗人和事业家等多重身份。他需要拥有好修养、充分的想象能力、坚持实干的刻苦和理智等多种美德。作为一名求学在艺术设计这条道路上的学生,进入设计学院的时候就应该在内心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比在,态度固然重要,“双手”也不容忽视要把握好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就是大脑思考探索的过程,只有大脑与双手协调配合才能更具有效率。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翻新速度不断提高,因此,高校老师在准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心设计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努力吸收最新最好的设计观念并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现在艺术设计的角度,只有克服传统思维方式,才能获得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下文将对这些思维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1、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
思维方式受艺术设计的任务所决定。艺术设计是科学而严谨的,这就对思维的逻辑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不分前后。仅仅从直觉的角度来讲,抽象意义的共同点单靠形象思维是很难发现的,因此。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同样重要,两者都是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2、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
以设计理念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发展就是发散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不管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只要出现的想法都把他们记录下来,进行组合分析。在创作中,发散是一种手段,收敛是过程中,它们共同作用。
3、常规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所谓的常规方法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甚至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采用的方法。但是,艺术设计同时又具有创造性,独特性,人们要求进行创新,期待出现新意,这便是求异思维的出现。这种思维的广泛应用能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不断产生出高数量和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作品,赋予很多平常的事物独有的美感内涵。
4、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相结合
想要对个体进行更好得分解以及更好得了解其本质,就必须注重对个体物像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对个体物像进行所谓详细的分析,就需要将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相结合,也就是说要在对个体物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各个物像部分的特征,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得对各个物像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找到各个物像之间的联系、相同与不同的方面。对于现在很多的发明创造来说,都是在综合思维的基础上被制造的,综合就是创造。细细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发明成果就是基于综合思维下的结果。很多高科技的产物就是有很多已有的成果进行综合组合分析利用组成的,这个新事物兼具了组成它的每一个事物的特点,又具有单个事物不具备的优点。在进行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将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相结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规律的眼睛,利用规律并且发展规律。追求艺术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坚持。
三、扎实的图形表达能力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设计师的图形表述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写实能力、变形能力、变异能力,其中后者尤为重要。写实能力通过对物体结构、色彩的表达进而描述出物体的特征,并且把通过对物体的描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以写实为主,所以十分强调对造型的基础练习。变形能力就是在写生过程中,运用一定程度的夸张手法,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形象变化。变异能力就是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出全新的图形,这个过程,对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综合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具有扎实的基础功底,在传统创作的基础上改变色彩比例结构等元素,获得一份新的作品。艺术的创作是生动而又丰富的,同时也是神圣而震撼的,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创作的作品往往令人们令人见到一份生动,现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只要我们端正态度,积极获取新的观念,努力掌握新的知识就一定能拥有更深的理解。四、结语艺术院校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致力于培养出符合人才市场要求的高质量可用型人才,增加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专业素养,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立宾主编,国际广告,国际广告杂志社
[2](英)赫伯特•里德著.刘萍君译,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