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工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有机化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承担医药、化工、纺织等相关各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任务,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并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加强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就如何管理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室,根据自己几年的管理经验,结合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浅谈如下。
一、高职高专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地位和特殊性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基础课程之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化学实验室则是对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阵地。可以有效地配合理论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实验室的实践培训加强对知识的直观了解并予以巩固。从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机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即有机化合物。其实验教学紧密配合于有机化学教学,主要包括性质、制备以及合成等方面教学内容。正是由于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等方面实验所需用的试剂药品、仪器设备以及合成产物等不同于其它实验,从而形成了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实验室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学院除了增加资金的投入,更要加快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建设[1],探索有机化学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方法,明确实验室使用功能,切实提高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使用率和管理效率。结合学校自身具体情况,严肃合理地制定细则。如我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实验守则》、《三废处理规定》、《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化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全管理》等。尤其是《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中的第一条:实验室安全工作实行专人管理与分室管理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健全管理条例,严禁违章操作,消除事故隐患。
三、提高实验室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
实验老师和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都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实验教师要遵守教职工岗位贵任制,提前制定实验计划,认真进行实验课讲评,组织学生课堂管理等。实验员必须遵守实验员岗位贵任制、实验员守则等,还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所用的试剂药品和仪器等,并且要提前预做实验,坚守工作岗位,为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结束后,要将药品、仪器整理归位。实验学生必须按时上下课,坚持预习,实验必须规范化操作,遵守学生实验守则,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制度,并认真书写实验报告等。这些都是对实验教师、实验员、实验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人员管理中,除这些基本要求外还应强调指出的是,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明确哪些药品具有易燃性、易爆性、易挥发性、强腐蚀性、有毒性以及规范化操作的要求,这样才能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在行动上按章操作,才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有机化学实验室有众多的师生在其中工作,若不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安全、环境管理,极有可能造成实验室的混乱。有机化学实验室中,放置有大量的药品、玻璃仪器及其他仪器,容易引发燃烧、爆炸、毒害等事故。为了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师生的人身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环境就必须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1)制定相应的安全守则、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如配备灭火器材、防爆器材、急救药箱等。(2)采用通风橱、抽风设备等,以达到室内空气清洁卫生,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3)为了确保实验室内有害物质不造成水源污染和室外污染,实验室施行“三废”处理措施,实验室放置专门收集废液的容器,分类收集固体废弃物、有机废液、无机废液,定时做统一处理。(4)环境卫生值日制度,每次实验结束后安排值日生负责实验室环境卫生工作,值日生必须切实负责整理好公用仪器、药品,整理台面,清扫地面和清理水槽[2]。
五、加强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对高职院校的化学教研和科研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将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内容、仪器设备和药品等进行综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有机化学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和互联网化。首先是实验药品账目管理要规范化,只有账目规范清楚了,才能对实验室的财产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对实验进行科学调配,充分提高仪器和药品的使用率。其次是实验和科研的时间安排要更加科学和合理,这为实现开放式的实验提供了保障。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要注重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实验室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减少了工作者不必要的重复,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节约了资源。目前,这已成为实验室管理适应高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红.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10(2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建设。高校实验室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技能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高校实验室又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必要场所[1]。建设安全舒适的实验室环境关系到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学校与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与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职能的增强,实验室建设投资规模的大幅增加,实验室的设备种类、数量、开出的实验课程及科研实验日益增多。但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不健全,实验室使用过程管理和实验环节脱节,导致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保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行,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现状分析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通常由安全保卫部、校办和实验室管理部负责。管理体制相对宽松,职责分工重复,容易导致安全工作责任不清的现状。部分实验室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安全责任落实不彻底,实验室未配备专职安全人员,日常安全管理浮于表面,应付检查,安全管理职责无法层层落实到基层[2-3]。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滞后,思想观念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或执行不到位。
(二)安全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足目前,高校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研究任务往往比较重。他们的工作重点一般集中在项目申请、撰写科研论文和成果申报上。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不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强调科研和教学而不是强调安全的思想。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也是一种常见现象。一些大学实验室甚至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导致实验室准入制度实施不到位。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往往会对实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往往只是形式化的,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并没有真正重视。
(三)实验室硬件设施不完善(1)安全设施陈旧老化。由于实验室使用寿命的延长和电路的老化,随着电气实验设备的增加,负荷增加,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室没有通风系统,或者仅仅安装排气扇,达不到良好的通风效果。(2)消防器材配备不足。许多实验室的用房老旧,没有按要求配备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设备,维修不足,甚至因查验不及时导致过期不能使用。(3)实验室用房严重不足。实验室设备摆放拥挤,同一间实验室摆放不同类型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4)设备管理不规范,设备布局不合理,实验室过于拥挤,甚至占用安全通道,物品混放现象普遍;设备操作规程不够完善,部分设备没有相应的操作规程;设备使用记录不规范,未及时填写,日期变更或随意使用,或用一些符号替换相同的填写内容;特种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定期检定。
三、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策
(一)加强安全教育,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技能缺乏等现象。对高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显著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验室人员应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技能、突发事件和常见安全事故处理等实验室安全教育,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人身安全[4]。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督促实验室人员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进行安全教育后,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学习。否则,需要继续接受安全教育,直到考试合格。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实验室人员的行为,确保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其可行性[5-6]。建立安全责任制,由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这样一种“纵到底、横到边”的安全责任制。坚持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对检查的问题登记台账,跟踪整改,直至隐患消除。
(三)建立安全责任制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落实。建立安全责任制,并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这是落实安全责任的有效措施[7]。
(四)做好防范措施,制订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制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层层落实安全管理的责任,来严格贯彻执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考核,来不断提高和强化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制订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避免和降低突发事故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和伤害,并开展应急演练,保证实验室人员应对各种突发安全事故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验室人员应定期对各种安全防护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并做好情况记录,排查安全隐患,做好日常维护,以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五)加强对事故的管控根据事故案例分析,事故管理与控制,从人、机、物、法、环五个方面入手。在进入实验室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检查实验人员是否有不安全的状态和违章操作行为,如带食品到实验室,或将饮料放置在工作台上的问题;检查试验设备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检查作业环境是否存在缺陷,如通风问题、实验环境是否清洁等。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只有进行全方位的管控,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对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一方面要从实验室管理制度入手,完善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水平。高校实验室要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各种应急演练,确保应急响应和有效性。确保安全响应能力并逐步落实到岗位和人员。杜绝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高校师生和社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金开军,尚厚玉.人工智能在实验室安全系统中的运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17):124.
[2]刘攀攀.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9,46(12):177-178.
[3]邹德斌.浅析如何做好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J].品牌与标准化,2019,(03):68-70.
[4]崔玮.高校研究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思考[J].时代经贸,2019,(18):33-34.
[5]王斌楠,陈建新,宫世雯,胡伟石,苏醒.绩效管理理论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6):259-262+266.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开放实验室;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49-02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立于2006年,初步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以先进制造领域为应用背景,构建基于现代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实验室本应该在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开放实验室基本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开门时间延长,没有更好地发挥开放实验室应起的作用。
一、开放实验室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践及开展各项课外科技活动,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如下:(1)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2)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学生培优补差,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3)开放实验室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4)开放实验室能够更好的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实验室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5)有利于建立责任管理制度、业绩评价制度、资源共享机制、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制度等。
二、开放实验室模式
开放实验室指的是时间上的开放和内容上的开放。在内容开放上,对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或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定实验项目、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开放和对教师科研上的开放。结合我系实验室现有条件,建立适合测控实验室的开放模式。
1.预做、补做和重做课内实验。对实验技能较差的学生可申请提前预做实验,对因故不能上实验课的学生可申请补做实验,对课堂上未完成的学生可申请重做实验。
2.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或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定实验项目。根据各年级情况制定相应的开放实验项目,同时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可自行制定实验项目。
3.学生或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4.各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毕业设计。通过申请对毕业设计需要用到仪器与设备的同学进行开放。
三、开放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虽然实验室开放管理条例中对开放内容、时间和相应保障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上仍存在如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开放管理问题。尽管有教师值班,但仅限于打开实验室延长开门时间。解决措施:第一,建立健全的开放性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仪器设备借用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与赔偿制度》和《学生实验考核办法》等。第二,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完成实验的指导、预约、登记、查询和管理等功能。
2.学生积极性不高问题。学生是实验实践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就称不上实验室的真正开放。学生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较单一,考核评价体系不尽科学,主要由理论课考试成绩来衡量,缺少真正对实验实践能力考查的环节。解决措施:第一,分基本职业技训练层、基础层、自主创新层和研究创新层四个层次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第二,对实验实践考核办法进行相应改革,只有通过上述四个层次的实验实践项目的训练才能够取得系内的所有实践学分。
3.实验指导教师问题。由于开放实验内容多变,学生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因此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实验教师严重缺乏,加之工作量无法考核等原因,影响了实验室的开放。解决措施:第一,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实行有限制的开放。第二,成立由本系优秀学生组成的社团和科技指导小组,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或参加各种创新竞赛。第三,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开放实验室实验实践项目的指导,并将开放实验室的指导工作作为年底考核指标之一。第四,以勤工助学形式招聘实践能力和责任心比较强的学生到开放实验室担任管理员。第五,培训优秀的研究生,使之成为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参与者、学生实验实践的指导者。第六,在工作量的衡量上学院给予必要的保障措施,进而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四、开放实验室成效
1.全面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实验实践项目、改进考评和考核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来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开放前主要为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只有在开课时使用而没课时就闲置导致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在实验室实施开放后,所开出的实验项目类型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幅增加。因此实验室开放管理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仪器设备的共享,充分发挥了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3.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开放实验与课程实验相比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指导教师既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放实验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效益、竞争和团队协作意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各类竞赛中开放实验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了参赛同学有充裕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训练。近年来我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IEEE国际标准电脑鼠走迷宫大赛”和“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通过实验室开放提高了我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实验室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隋修武,桑宏强,李大鹏,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42-43.
[2]于鑫,孙向阳.研究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113-115.
[3]王宇英,秦兴国.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3):158-159.
1.实验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对学生考核力度不够。实验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实验内容仍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的力度不够,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验课课时比例安排普遍不高,通常只占总体教学学时的20%~30%,在实验课程内容上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课程未能达到教学要求。由于排课顺序的问题,学生在实验之前已经了解了理论知识并且知道实验结果,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不来做实验,或者在实验中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且由于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考核上的不重视,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不认真总结实验结果或是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从根本上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
2.实验室硬件建设不足。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和实验室从属关系上,很多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方向往往根据少数人的意见进行相关的开展工作,没能召集更广泛的一线实验教师的意见,导致在建设方面,没能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只是满足于二级单位的“小而全”,缺少站在学校层面的统筹考虑,很容易出现在某些方面上实验室的重复建设问题;在实验仪器的使用率方面,各个高校中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一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长期未能有效地发挥功能,资源没有发挥出最佳效益。在实验教学经费本来就不充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在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上集思广益,清晰分配。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正确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当前,实验教学改革进展缓慢,主要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摆正实验教学的地位。实验教学观念的陈旧,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以往的教学认识中,实验教学只是理论课程的一种补充。实验教学起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地重视理论教学的作用,而忽视了实验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现状是由于实验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本应生机勃勃的实验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摆正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位置,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转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实验”的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地深化教学理念改革。长期以来,传统实验教学大多是验证性实验为主,在课堂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创新的空间。为此,应该着重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调整实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通过研究探索性实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为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加强实际动手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实验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验中去,可让学生真正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接触到一些新型实验仪器和最新的研究技术,既开阔了学生的研究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组织者,要具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爱岗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拔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中心主任,由善于操作、精通管理的实验教师担任实验室教学和管理骨干。第二,提高现有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不定期开展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技术开发以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技术交流活动,以此提高实验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第三,引进高学历人员进入实验中心补充实验教师队伍,使实验教师队伍形成具有较高学历人员的合理梯队。第四,吸纳专职教师人员到实验中心兼职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分管实验室安全卫生工作,切实参与到实验中心工作中去。第五,建立健全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通过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运行效益。应大力扶持实验室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对实验教学所需设备的投资力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时常出现实验室局部存在重复建设“、小而全”的现象,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仪器设备利用率愈高,实验室的效益愈高。为此,各高校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设备的各种功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时,强化大型精密仪器的保养、管理与利用,处理好各实验室间关系。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高校内部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率普遍较低。在高校内常遇到,一些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长期未能有效地发挥功能,资源没有发挥出最佳效益,造成了硬件资源和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实行实验室全方位的开放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实验室之间现有资源、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和信息交流的有效措施。实验室的资源共享要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要改变实验室依附于所属专业或是学科的状况,要为所有专业领域全方位地共享,在开放的同时促进各项交流活动开展。全方位的开放是一个实验室能否高速有效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4.改善实验室管理,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推进实验教学改革。集中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形成一个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全面开放的实验中心,在校级实验室管理基础上,实行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本科教学实验和学科与研究生科研实验分别管理,建立了两套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改革管理方式,明确责任;尤其是在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中,充分吸引高职称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顺利运行。促使实验室向综合性、开放式、共享型、多功能、高效益模式转变,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验室管理制度改革铺平道路,建立一个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新体系。要始终坚持以管理促进效益的工作原则,在认真执行有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室科研管理,明确专职管理人员,细化工作职责。管理制度是各级实验室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实验室更加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实验室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如:建立一系列完整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人员聘任与流动机制、仪器设备管理条例、化学药品使用保管条例和实验室安全制度等有效规范的保障机制,使实验室的管理纳入一个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关键词:实验技能竞赛;创新能力;模式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26-02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Skills Competition Syste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Zhao Juan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Experimental skills com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students'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and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erms of its overall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cluding organization system setting,project setting, schedule sett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the paper explored experimental skills competition system from many aspects, providing reference to carry out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experimental skills competition for university departments,making the experimental skill contest moving smoothly and orderly.
Key words:Experimental skills competition;Innovative ability;Mode setting
1 引言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简单的知识型向创新应用型的转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高校教学需要大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其综合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当今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实验教学管理的研究,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技能不仅能反映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也是评估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2]。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技能体系尚未完善,有些技能被疏漏,而有些技能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重复开设,实验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创新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3-4]。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方式灵活,形式多样,采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形式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而且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6]。为此,本文以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为载体,就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旨在构建科学的实验技能竞赛体系,营造创新训练及学科和技能竞赛的良好氛围,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 实验技能竞赛的模式设置
2.1 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实验技能竞赛应坚持以第一课堂为主体,依托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体系设置竞赛项目,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检验第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反馈指导第一课堂教学的改革。学院成立实验技能竞赛组委会,致力于营造创新氛围境、提供创新平台,将从事第一课堂实验教学的教师团队和主导第二课堂活动的团总支作为委员会成员,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提供组织保证。
2.2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 实验技能竞赛应坚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是主导实验技能竞赛科目和项目的设计者、竞赛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引路人,也是实验技能竞赛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参与竞赛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竞赛出现的问题,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促进实验教学改革,不断修正实验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学生是竞赛的直接参与者,自主参赛、自主评价、自主反思,是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实践者和问题发现的探究者。
2.3 实验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 实验技能竞赛由学院牵头,成立竞赛组委会,学院党委分管学生工作书记以及各系主任、实验室主任及实验员、团总支书记担任委员。组委会分工明确,实验室主任及实验员负责实验技能竞赛场地、仪器设备耗材的确定和准备,团总支负责学生的参赛动员、宣传、报名和颁奖,系主任负责竞赛的命题、竞赛过程的监控和竞赛结果的评定。高水平的竞赛离不开各类专业教师的参与,一支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是保证培训效果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此,应成立多学科多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负责参赛学生的选拔和培训,参赛队的优化组合等事项。同时,考虑到实验技能竞赛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是院系固定的工作任务,要组织好实验技能竞赛,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竞赛管理规章制度。没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师生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因此,要对组织培训、辅导、竞赛、工作量的计算、评奖及奖励等各个环节制定出较为详细的规章制度。
2.4 实验技能竞赛项目设置 生命科学学院实验主要包括4大类: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验证型实验主要以验证、演示和基本操作为目的,实验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可以按照既定方法、既定的仪器条件完成全部实验过程,以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综合型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体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手段的综合。设计型实验指的是学生根据设定的实验目的和给定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选用实验器材、拟定实验程序,自己加以实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自主设计,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实验内容的探索性,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导师选定的研究方向,针对某一或某些选定的研究目标所进行的的具有研究、探索性质的实验,是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生在验证型实验过程中仅仅一味地重复教科书上既定的实验方法,缺乏对实验的理性思考,不利于实验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而研究创新型实验具有探索性质,实验结果具有未知性,实验流程较长较复杂,同时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太高,故此,实验技能竞赛项目主要以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为主。例如物质提取类实验(从果蔬中提取类胡萝卜素)、物质检验类(检验市面上某几种品牌牛奶是否掺假)、物质含量测定类(洗衣粉磷含量的分析)等。
2.5 实验技能竞赛赛程设置 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2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赛: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核生物化学基本实验理论和技术(包括经典的生化实验、生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验设计等)。竞赛组委会按照竞赛目标组织学生报名并进行初赛,根据初赛成绩及参赛学生人数确定进入决赛学生名单。第二阶段,决赛:采用实验技能操作考核的形式。对进入决赛的学生首先进行赛前实验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决赛,进入决赛的同学抽签确定实验项目,完成实验设计,进入实验室进行预实验,对所需材料或仪器、试剂作实验前的预处理,决赛阶段当日进入实验室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并当场完成实验报告书。评委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书进行评定。根据决赛成绩最终确定获奖学生名单。
2.6 实验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 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每年举行一届,分5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阶段,制定当年竞赛的具体方案,组织教师设计竞赛初试试题和复试实验项目;第二阶段,通过文件、网络、海报、微博、微信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学生报名参赛,鼓励第一课堂实验教师通过学生在第一课堂的表现,推荐学生参加初赛,对参赛者进行选拔、培训;第三阶段,组织进入决赛的参赛者按照抽签确定的参赛项目设计实验流程,经过样品、试剂的预处理后,在决赛当天参赛,评委教师全程评价;第四阶段,汇总所有参赛者的成绩,评选出一等、二等、三等奖;第五阶段,总结表彰,并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研讨,达到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3 结语
针对生命科学学院学科特色,笔者积极探索了生物实验技能竞赛模式,通过开展实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促进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桥,谢银波,周立青.深化第二课堂教学,培养“三创”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94-96.
[2]李传引.高校理科专业实验技能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3-5.
[3]廖洁倩,李瑜波.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企业家天地,2007(6):81.
[4]全腊珍,熊耐心,邹运梅,等.大学生三性实验技能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6):198-199.
[5]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5-186.
【关键词】职业院校 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83-02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百色职业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拟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百色职业学院于2006年经广西区政府批准成立,学院办学规模5000人,现设有材料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基础教育部和成人教育部7个教学系部,共开设有22个高职专业。经过近6年的办学,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坚持以理工科类的专业为主,管理类专业为辅的原则,已开发多个实训项目,建有维修电工实训中心、电子实训中心、金属加工实习车间、计算机实训中心、焊接实习车间、化工实验室、汽车维修实训室、数控车间实训室、建筑与路桥测量实验室、家电维修实训室、初级电工实训室、中级电工实训室、工厂电气实训室、PLC实训室、传感器与液压实训室、财会模拟实训室等,实训中心装备设备1598台(套),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达1795.169万元。虽然百色职业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一)实训基地规模较小
目前,百色职业学院虽然设有多个实训室,项目也较全,但规模不大,各实训室面积达到实训面积需求的仅有5个,占41.67%。实训室设备少,导致学生独立实训时间过短,每节课开展同一项目可实训学生数少,能满足需要的仅有计算机、家电、财会3个实训中心,占25.00%(见表1)。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百色职业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下拨的经费仅可维持教职工人员的工资费用等,用于发展的资金明显不足。而且,政府没有将实训经费单列下拨,在此种情况下,优先人员经费是必要的,这更造成实训经费严重不足。
(二)实训设备更新缓慢
百色职业学院对实训设备投入重视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实训设备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有的设备损耗周期短,维护费用又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领导层对实训基地建设方向的决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共装备1598台(套),其中学院成立前各校区的实训设备共有709台(套),旧设备很多是十几年前购置的,10年以上的旧设备有641台(套),占44.18%。加上人为损坏,与现有课程相匹配的设备并不多。而新设备的装备进度较缓慢,百色职业学院自成立至今新购装置和设备只有889台(套)。由于新购进的设备也不全是新产品,有些是工厂(企业)在技术更新时淘汰的废旧设备,还有些实验设备只有验证理论的功能,没有综合设计的功能,无法满足综合课程的实训要求。
(三)部分实训科目实用性不强
目前,百色职业学院部分实训科目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实用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证书类培训(指针对国家或地区的技能类考证进行的培训,包括职工的进修和转岗培训,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社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开展得较好,但个性化培训(指专门针对特定企业开展的培训,包括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技能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根据该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设置培训项目,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明显不足。二是新开专业的实训设备相对较少,老旧专业的设备也已经老化。三是校内、外实训横向联系工作开发力度不够。没有校办的企业,也还没有较为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建机制尚未健全。
(四)师资严重缺乏
良好的师资,是学生有效完成实训任务的保证。因此,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百色职业学院现有的210名校内外专兼课(职)教师中,拥有“双师”素质的仅43名,“双师”型教师仅占全院师资队伍的20.48%;而且“双师型”教师中有企业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比例也不高。
(五)规范化建设不足
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规范化建设不足的问题。至今为止,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还处在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各种设备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与企业的管理、操作等相差较大,无法满足规范化建设要求。
二、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扩大实训基地规模
针对百色职业学院当前经费不足以致实训基地规模较小的问题,应争取当地财政加大实训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同时,健全实训科目,从规模、技术力量上扩展建设主要的、核心的实训项目,努力形成“项目全、技术精”的实训基地。
(二)增设实训基地设备维护人员
由于实训基地设备数量大、品种多,加上每批参加实训的学生都是新手,操作不熟练,设备损伤情况时有发生,而设备出现故障不及时维护会影响实训教学。由于请厂家维修不及时,而且过保修时间后每次维修费用较高,因此,应增设实训基地设备维护人员。然而,实训的设备大多数是集机械、电气、自动化于一体的高精密、结构复杂的设备,与普通设备相比对维修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聘请这类人员也比较难。对此,可采取如下方法来解决:一是挑选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教师到设备厂家进行培训,要求学会设备的故障排除和维修;二是明确设备维护人员的职责,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能及时排查解决与维修。
(三)增强实训科目实用性
为增强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学校实训基地可开办校内工厂或承接产品生产等项目,让学生直接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实训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实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应注重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实训科目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贴近实际工作需要,也为提高就业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可以从三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高校聘用一批数控专业理论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并从当地工厂聘请老技师指导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水平。二是从本校挑选一批专业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采取岗前技能培训、在学校数控基地培训和送到企业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他们,扩大师资队伍。三是通过教师技能比赛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可每年在校内组织技能比赛并鼓励教师参加,也可派教师参加全区或全国组织的技能大赛。
(五)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建议学院建立实训基地岗位责任制,同时建立一系列的实训基地规章管理制度。针对实训教学,建立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实训教学教研组活动制度、学生实训管理条例等,确保实训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实训设备,建立各种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工具和量具使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定等,提高设备使用率和降低成本消耗;针对生产安全,建立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等,保证安全生产;针对对外开放加工产品,建立产学研激励办法、对外开放管理制度等,促进产教结合;针对实训基地人员,建立工作与实训教育教学记录书、实训中心巡视检查制度,实施实训中心企业化管理。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实训基地建设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各校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实训基地建设的平台,可以采用各校经验介绍、互相讨论、探究等形式,共同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
(六)尝试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任务引领型课程取代以往的学科课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实现做学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横向结合、纵向贯通。专业教师不分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同为一人,将课程整合为项目,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项目训练的原则实施,教学地点分别为教室、机房、车间。例如,将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技能考试整合成数控加工一门课程,课程以一个个小项目形式进行,尽量与生产相结合,让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和生动。此外,将教学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提高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付达杰,何先应.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成人教育,2010(1)
[2]杨文明.项目与项目教学的标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3]尹晓霞,杨欣.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科技资讯,2010(2)
[4]高荣.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参访印象与启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1)
[5]刘淑慧.河南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徐德香.实现无缝对接 提升高职就业质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谈起[J].新西部,2010(1)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档案 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是系内各专业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表、声像的资料,它是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研科研等活动以及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真实记录,它是独立学院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级教学水平的评估指标之一,也是制定和修改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教学工作量的重要依据。
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独立学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和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发展,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教学档案管理经验提出了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院系级教学档案的主要构成
教学档案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既是维护教学历史的重要凭证,也是教学效果评价和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决策的重要依据,它以“服务于教学”为中心,是整个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院系级教学档案主要包括:
第一,教学过程中学校下发的各种公文,包括:教务处下发的通知、教学和科研的规章制度、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文件;
第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材料,包括: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教材征订表、教学周历、课程表、期中教学检查材料、学生各类成绩、考试试卷及相关材料、课程设计报告、实习计划和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及其相关材料等;
第三,教学监督与评价中的材料,包括:调停课记录、学生评价、督导评价;
第四,教师教研科研的各类材料,包括:教师编写的教材、科研及发表的文章、课程和专业建设材料;
第五,其他材料,如系(教研室、实验室)工作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学工作量统计和课酬计算、W生学籍表、学生课外学分鉴定材料等。
二、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档案的组成可看出,教学档案范围广、分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利用频繁,同时具有时态性、动态性和专业性等特点。要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教学档案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从目前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现状而言,在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教学档案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没有真正实现。
(一)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是有关教学档案审核、收集、分类、编目、整理、录入、保管(密)、查(借)阅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虽然有些高校颁发了一些有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但也经常变化,没有一个系统有序的管理体制和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存在随意性、零散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导致教学档案版本不对、格式不对、要求不符、纸张不统一、零散不全、装订五花八门;因查(借)阅制度不严格、不规范导致原始资料涂改、污损、缺失和损毁;因档案管理员保密意识不强导致资料失密、泄密等现象发生[1]。
(二)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院系级教学档案作为院系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在对院系的教学质量的分析和评价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学校主管部门可及时掌握院系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了解各院系的实际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院系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在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提供切实有用的基础性材料。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对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通过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能够快速适应高校教学要求和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水平。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只是完成教学档案的收集、签字、保存,然后将其束之高阁,只有当学校教学检查或各类评估时才拿出来看看,完全只是以教学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轻视了教学档案的利用价值,没有体现出教学档案对后续教学活动创新意义、指导借鉴作用以及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目的[2]。
(三)教学档案管理模式陈旧,难以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教学档案资料本身来源就是电子格式的,但打印后还是采用审核签字再提交到系教学秘书处的提交方式,档案的管理还停留在纸质提交、手工收集、人工管理、手工查阅等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成效不明显,导致教学档案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不高,也不利于交流等。
三、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存储、处理、传输、利用和开发,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效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以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为核心、以网络管理化建设为平台、以信息人才储备为基本、以实现教学档案资源共享为目标。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主要内容:一是把文件、图纸等原始的纸质教学资料扫描转化为可用的数字化档案,同时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二是可实时、安全、准确、高效地查阅或提供给有关信息需求者使用[3]。
(一)规范了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因教学档案类型多、来源广、数量大,管理工作量大,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则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低,管理效果差。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严格规定原始数据输入,使得全校教学资料格式统一、分类明确,同时,教学档案库的建立可实现各系、教研室、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相互协作。所以,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既可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效率,也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二)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的实时交换
数据库具有高共享性的特点,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的数据又是相对独立的,如学生处的学生工作数据、教务处的教学数据、财务的学费数据、人事处的教师数据、各系的教学数据等等,多种数据来源、交换、传递和处理需要繁琐的人工过程,结果导致信息的传达性和准确率都不高。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学校的共享平台,课使得教学数据有效地、及时地进行交换和共享,解决了各部门对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是师生间教学信息交流的纽带,他们须及时获取和下达教学活动的信息,如教学任务的下达和收集,教师调停课的及时性传达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在师生间进行教学意见的收集及反馈。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均可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及时地、灵活地进行交流,保证了师生间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高速传达,这样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也加快工作进度和效率。
四、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结合当前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和不足,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应着重围绕:教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以及标准和规范这三方面去建设。
(一)做好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实现教学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在高校中不断推进和普及,成立于21世纪初的独立学院,计算机、校园网、Internet、移动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比较好,为教学信息资源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标准化、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按照教学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的统一的电子文件格式,师生通过网络在线填报存放于数据库或传输移交给系部档案管理员或直接存入光盘保存,管理员再编目整理、定期归档;对于纸质版的原始资料通过扫描成JPG格式或转换成PDF格式,方便存储和查阅。笔者所在学院既有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师管理、成绩管理、教材选定、选课、排课、课堂教学质量评教、考试安排、学籍管理和毕业生资格审核等)、科研管理和课外学分管理,另外,笔者所在系还自行开发了高校系级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研室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整个系级教学管理工作)并在全院推广使用。系级管理系统和学院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无缝互操作,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快了档案信息化的过程。
(二)提高n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必须依托与学校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开展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此,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掌握常规的档案管理知识外,还须学习一些新的信息化技术和知识,如掌握Office软件、学校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移动办公服务平台的应用以及简单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库技术。只有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和高技能的管理人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精确把握本系的教学档案,才能有效地为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为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素质,可通过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方式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校举办培训班等。笔者所在学院从创办之初到现在,教务处组织了数据录入员、机关公文写作与文件处理等业务知识、“正方教务软件”使用等多次岗前培训,同时,还每年召开教学秘书培训交流会;图书信息中心举办了针对教学秘书的企业微信号移动办公平台应用培训。同时学院也专门开设了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业务水平,加快了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和规范
随着高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校内外体制的变化,建立健全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和标准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为此,院系应依据《档案法》、《高校档案工作规范》等相关档案管理规范和规程,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信息化的标准,统一院系级教学资料分类标准和管理方法,以便于实现院系级教学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储存、检索和利用。笔者所在系按照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规程》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制定了《计信系教学管理信息化规章制度汇编》,将系内的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了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补充。同时院系对教师的教学档案的产生、存储和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教学档案信息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模式、文件格式和工作标准进行数字化,并尽可能采取通用标准。院系还用制度的稳定性、强制性和执行制度的严肃性来规范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使教学档案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五、结束语
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笔者所在系在学校教学档案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国家对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缺陷也会逐步发现[4],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独立学院的院系教学工作,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转变思路、勇于创新,在当前较有优势的信息化环境下进一步提高院系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改进信息化管理方式,继续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建立起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黎,刘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对策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4):115- 117.
[2] 王晓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J].潍坊学院学报,2012,12(3):112- 113.
专业产学研合作特色。在近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构建多层次的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平台,逐渐形成特定的办学环境,孕育、催生了产学研合作特色的成长。①加强校内外实习、科研基地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不断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这些基地建成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平台。目前,专业的校内教学实习、科研基地主要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校内实习基地等。专业还根据建设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建设了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18个。这些实习实践、科研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搭建起产学研合作大平台。②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以“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提高素质、突出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在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了提出了“平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新路子,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③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2002年以来专业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特色”作为制订培养方案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为修订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合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质。④着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专业利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长期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选题;长期坚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作为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与合作单位一起组织实施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并共同进行考核、记录学分,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近5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比例均在90%以上。⑤以产学研合作为桥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下场实习、共同开发的方式开展青年教师工程化训练,使得本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不断升高,开展工程实践指导、同开展科研合作的水平大幅提高,逐渐形成了以教授、博士为中坚的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⑥“3公里工程教育圈”培养优势。洛阳市是我国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机装备、轴承等大型通用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国家“一五”期间的165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7项落户洛阳。作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洛阳市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区域优势显著。一是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密集,洛阳市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就开始重点扶持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洛阳装备制造业积累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大型矿山成套设备、拖拉机、农用工程机械、轴承基础件等方面优势突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二是技术力量雄厚,洛阳拥有国家级科技开发机构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行业技术检测和质量监督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8个。三是装备制造业人才济济,在洛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洛阳市在机械加工领域的行业、地域优势,每年吸引约百所学校数万名大学生到洛阳进行专业实习、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洛阳轴承集团公司、中船重工725研究所、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与河南科技大学距离均在3公里以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3公里工程教育圈”。多年来,专业与这些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构建起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平台,培养了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此基础上,开展以“3+1”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核心的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因此,充分发挥洛阳开展工程教育行业、地域优势,对培养工程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工程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
根据教育部和工程院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结合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的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知识方面。主要包括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或)前沿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2.能力方面。主要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清晰思考和用各种方法准确表达的能力;对通用技术的应用能力;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等。
3.素质方面。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国际实视野,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思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专业。针对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以洛阳市“3公里工程教育圈”为依托,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提出了本专业“1+2+3+4”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思路,即:“1”是一条主线、一个核心,即以材料、工艺、设备为主线,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2”即两个阶段,三年的校内理论学习、一年的企业主导工程实践两个阶段,即“3+1”的人才培养模式;“3”指三个层次,采取工程认知、工程能力、工程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4”个贯通,实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基本素养和工程基本能力的相互贯通。
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关键技术要素
1.组织管理。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部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校企协作组。各试点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教学组织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①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负责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②成立各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企业负责人担任正、副组长,负责人企业资深工程师、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2.质量保障。①机构保障。成立学校、学院层面的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完成校内外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协调和质量监控。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指导、检查和协调工作。②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③师资保障。学校出台相关政策,着力建立一支具有工程实践和扎实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和指导教师。逐步建立和完善与“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④经费保障。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学校列试点专业专项经费。设立专业培训基金,选派教师赴企业、国内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质量工程、工程教育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经费可支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进修。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需要。⑤基地保障。学校整合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试点专业为主体,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作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体,建立培养基地,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四、结语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高等工程教育 专业评估与认证 福建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20-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专业评估及认证,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福建工程学院在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以专业评估作为推动教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夯实学校办学的质量基础,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成立了专业评估与认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深入开展对以工程教育专业为主的专业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育工作
福建工程学院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育工作,是为了进一步转变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观念,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完善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强化内涵建设,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使高等工程教育真正面向学生、面向工程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体系,推进专业评估的有效运作
学校建立了校内专业评估与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紧密结合、校内专业评估制度与国家专业评估(认证)制度相互衔接、专项评估与整体评估有效融合的评估模式。在开展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院系评估、教研室评估、课程评估及专业调研等工作的基础上,聘请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学科专业方面的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及咨询评审工作,充分吸收工程界、产业界的反馈信息,逐步形成适应新时期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组织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在评估目标和具体操作程序上力争与国家政府的要求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评估内容力求反映不同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基本要求,紧抓影响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主要因素进行评估,鼓励办出专业特色,强调对教育效果的鉴定。建立比较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和校外信息反馈系统,强调对毕业生在校工程技术能力训练与就业关联度的调查,掌握有效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及建议。建立学校专业评估与认证办公室,在专业评建工作中负责制订专业评估规划,建立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库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组织协调院系、专业和职能部门及时解决专业评建中存在的问题,培育专业参加校外专业评估与认证,保证完成校内外专业评估与认证任务。学校逐步完善专业评估与认证激励机制,将专业评估与认证结果作为院系年度考核及教学基本建设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对评估与认证成绩优秀的专业及其所属的院系在教改立项、教学评奖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专业认证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广交行业、企业的合作伙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提高了专业教育的水平,为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与各院系坚持开展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研究和实践,有计划地在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合作;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和高校同行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进国家级、省级、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发挥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的作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同时,成立产学研办公室,以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励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促进学科基地建设。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确立了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创新创业特色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加快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学校正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也包括教师培训提高的措施,探索和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机制。建立人才互聘制度,注重从知名高校、企业、研究所引进、聘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依托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及校办企业,确定一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采取多种实践途径和形式,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并鼓励和支持教师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和申请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三)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了对专业认证的建设内容要求。通过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有助于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学校通过印发学习资料、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培训及专题调研等方式,组织教职工深入了解《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及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宣传、学习开展专业认证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推进相关院系、专业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明确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强化产学互动与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以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与实验室建设,在建设双师结构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培育专业特色等诸多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以科研与工程实践项目为纽带构建工程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的联盟,创新办学模式,培育办学特色。在评估教学质量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考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学生受益面的有效措施,关注学生就业去向、工作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联度。同时,加强师生的国际交流,扩大国(境)内外合作办学的领域和规模,利用国(境)外师资、教材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工程人才培养服务。
二、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
福建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是福建省唯一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城市规划专业。学校加强了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形成了培养城市规划综合型人才的学科专业群支撑平台。城市规划专业率先申请参加住建部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5月,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顺利通过住建部评估,学校成为全国第30所通过住建部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的高校,是福建省6所设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中唯一通过该专业评估的高校,也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第一所通过住建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估的高校。
(一)紧扣评估标准,夯实办学基础
建筑与规划系发挥评估的导向性、激励性作用,对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自查、自评、自建,系统总结本单位的办学历史,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试点改革为抓手,深入分析“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制订专业建设规划,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标准,构建了完整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加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具有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梳理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完善专业办学条件;进一步确立了教学中心地位,了解师生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调查收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专业办学情况的反馈信息,营造了全员关心教学、关心学生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产学研政合作,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在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十余家研究院所建立城市规划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长乐市规划局、尤溪县规划建设局等一些市县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实现长期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有利条件,打造产学结合、研用对接的平台。紧扣“海西”建设的文化战略,开展闽台传统建筑文化比较、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等专题研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教学成果。通过加强产学研政合作,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将工程设计项目融入教学,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及工程设计能力较强。自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办学起,每届都有学生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竞赛中获奖。
(三)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组织专业预评估工作
校系多次邀请住建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莅校指导,了解校系的办学历史、专业教育、师资队伍、学生作业等基本情况;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邀请省教育厅和省住建厅领导莅校指导。每年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院长系主任年会,专业教师广泛调研其他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经验。邀请高校与行业的同行专家与教育专家对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严格的校内预评估。专家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检查指导,不仅对专业建设发展的优势、不足提出中肯意见,对专业自评报告及教学档案材料进行审查,对主要教学环节进行现场考察,还为专业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校系采取了有力措施,开展了整改工作。
(四)全力开展评建,确保顺利通过评估
学校成立了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领导小组,把专业评估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精心部署,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协调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校领导多次深入建筑与规划系检查指导,并与教师座谈;校督导组针对专业评估的佐证材料及教学基本文件进行具体检查指导;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确保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了城市规划专业5万字的自评报告、30万字的自评报告附录及1万字的补充说明,30盒佐证材料、30门课程汇编、《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集》和《建筑与规划系系刊-城语》等基本材料,以及一至五年级学生作业展示、“海峡两岸大学生24小时建造邀请赛”作品展示及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办学成果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