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1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脉冲式封管;PICC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Saline Pulsed Sealing Security Sealed Tube at PICC

CHENG Jing-jing,CHEN Yan

(Hefei Third Clinical College,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efei,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00,Anhu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normal saline and heparin on PICC sealed tube effect.Methods 60 cas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long-term infusion of PICC,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Observation group with normal saline 20ml continuous pulse red tube;control group using 1u/ml heparin dilution pulse red 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blocked tubes rate and blood coagulation indicators:prothrombin time(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Results T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blocked tubes are two cases,while PT and APTT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Pulsed sealing;PICC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长期PICC易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致堵管或栓子脱落,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目前常用肝素稀释液或生理盐水正压封管,以预防微小血栓致中心静脉导管堵管,但目前PICC导管封管法尚无统一标准[1]。本研究对PICC导管末端连接可来福无针密闭接头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探讨其封管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科重症监护室长期输液或营养支持PICC置管的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8.9)岁;观察组30例,男21,女9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观察组采用NS脉冲式正压封管,对照组采用稀释的肝素液封管。两组患者年龄、带管时间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PICC导管统一采用美国BD导管,美国ICU公司生产的CLC2000型CLV无针密闭输液可来福接头观察组用10ml生理盐水连续脉冲冲管。边推边拔出输液针封管即正压封管。对照组每次补液结束后以肝素盐水(生理盐水100ml加肝素12500 U)10ml,从肝素帽缓慢注入,全部推完后拔出输液针封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堵管数,及两组患者插管前及拔管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拔管时管道血栓附着情况。

1.4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8.0汉文版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种封管方法均有2例出现堵管,发生时间为置管12d和13d,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观察组较对照组PT及APTT明显降低,P

3 讨论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不受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的限制,且创伤小,成功率高,穿刺危险小、因其感染率低,故可长时间留置,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以上[2],既往采用传统的封管方式,导管堵塞率较高,导管堵塞在PICC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可达21.3%[3],并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有效使用脉冲式推注封管法可明显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堵管率[4],不仅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张梅等[5]研究发现,接无菌留置针输液后,无需抗凝剂封管。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6]。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心血管手术、心脏导管检查、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早期临床常采用肝素作为使用PICC导管的抗凝剂,但出血是其主要不良反应,大剂量、长期应用容易发生出血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往往基础病较多,脑血管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有些患者因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及中成药等活血化瘀药物,出血风险更大。在PICC置管后的护理中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液黏稠度、药物治疗情况,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只选择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并提倡使用可来福接头保持导管通畅[7]。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在相同时间血栓发生率一致,P>0.05,无统计学差差异,观察组较对照组AP及APTT明显降低。说明在PICC置管时应用生理盐水具有方便、性价比高、无出血风险等优点。特别是对有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更应该选择生理盐水封管。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16.

[2]金月红,张锦丽.脉冲式封管法在静脉留置导管中的应用现状[J].当代护士,2012,10:3-4.

[3]王秀荣,蒋朱明,马恩陵.6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回顾[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2,10(2):133-134.

[4]涂伟妹,王丽,林雪琴,等.PICC导管三种封管方法的临床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2):87-88.

[5]张梅,连花品,王小红.可来福接头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8):1374.

第2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验医学不断发生可喜的变化,全新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模式和内容,让临床实验室已不仅仅是单纯分析来自于患者的各种样本并提供检验信息的医疗单元,同时也是配合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之一。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范围也日趋扩大,服务对象涵盖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健康人群以及感染控制部门、疾病控制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医疗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为临床实验室的服务内容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据统计,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占疾病诊断治疗辅助信息量的70%以上[1]。如何确保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是最合理、准确的,依托的是对组织所拥有的人、财、物、时间、方法、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终达成最优的目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我国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开展较晚,专业指导书籍相对匮乏。虽然国内临床实验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发展速度亦趋于同步,但国内很多临床实验室内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尚有待提高。从事医学检验专业的技术人员迫切需要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以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检验医学发展的需求。

1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教学

2006年6月由原卫生部制订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标志着我国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2]。培养既懂检验专业技术又懂实验室管理的综合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必然要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研发。我校为中医药大学,首次招收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也是刚起步。在实施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吸纳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优选具有临床实验室管理经验的教授任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注重结合临床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知识。

1.1优选授课教师

由于我校是第一次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的授课能力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教学工作,因此聘请授课老师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聘请的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验室工作经验,对实验室管理有着切身体会,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举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临床更多管理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调动起学生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兴趣,最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评价也是非常好的。

1.2教学安排与专业课契合

学生经过近3年的大学课程学习,对医学检验专业有较全面了解,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掌握了检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但在校生毕竟没有接触检验科,对临床实验室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安排在实习前最后一个学期,同时还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学正在进行,学生已经可以结合各专业课教学内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比较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再者也可以把临床实验室管理知识内容与即将学习的本专业知识进行联系,达到融会贯通作用。目前,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本课程的理论课为36学时,设为学生必修课,教学进度为每周3节课。

1.3精炼授课内容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涉及内容广泛,涵盖实验室的方方面面,章节之间缺乏较好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大多数学校安排授课时间较少,一般为20~40学时[3]。我校安排为36学时,课时安排还是非常紧张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第3版有15章,内容涉及组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学选择与评价、检验项目临床效能评价、仪器与试剂的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各方面[4],法规律条多,抽象理论多,学生们理解困难。要在36学时中把这些条条框框、管理方法全都灌输给学生很难,听课效果也不会好。我们采用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的方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依托“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5]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临床实验室的具体要求,重点讲授方法学章节,法规性文件章节采用学生自学并预留有作业,课堂提问检验学习效果,同时将学生课后的自学作为考核评分的依据,纳入到期末考评成绩中。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进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采用学生自学及导师指导小组学习,强调基础医学结合临床实际[6],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院校一致公认的教学方法。我们将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例如标准化操作文件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讲授又是很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要领,将来到工作岗位中能够用到所学的知识,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直观的优势,将ISO15189达标实验室标准化文件管理经验介绍给学生,逐一对应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制要点[7],学生听起来既感到新奇也比较容易接受。为了考察听课效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自行设计标准化操作文件模板,对照标准化操作文件编写内容和要领,让学生评判标准操作文件编写是否规范、可行,教师对学生编写文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加深了学生对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认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尝试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临床实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工作。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在校学生很少接触到具体实验方法,学生理解实验方法性能评价比较困难。教师将临床实验室实际应用的实验方法做教学示例,结合现代最新检验技术,用方法学评价指标来验证临床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及是否满足临床使用的需要。分析不同临床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通过启发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图像系统演示临床检验工作中不同检测系统的原理、参数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讲授新仪器设备如何进行方法学的评价,结合验证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知识。讲授全面质量控制内容方面,注意联系医院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的常态机制,结合图形图表讲授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的操作技能,室间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最新的质量控制技术,将临床检验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讲,请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通过扮演管理者,亲身参与实际问题的处理,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责任感增强

本届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仅有少数学生听说过这门专业,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充满了好奇和敬畏,甚至多数学生认为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离自己很远,将来走上检验工作岗位也用不上,认为是领导者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介绍检验结果误差引发的医疗纠纷,对实验室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生物安全隐患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质量不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而且包括影响分析结果检测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的事,而且是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的事,增强学生对检验工作人员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和作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较好地适应科室管理,自觉地按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工作。

4教学考核与效果反馈

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列为考察课,采取60%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为出勤、课后作业加课堂互动。考试试卷涉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认知度,特别注重结合临床工作实践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对我校首届检验技术本科毕业班133名学生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98%学生理解和充分理解授课内容,99%以上学生对授课教师满意,85%的学生认为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重要,100%学生认同没有规范化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就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医院检验科的建设和发展与科学管理密切相关。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走出课堂多接触临床实验室,近距离了解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在医学实验室中的应用。学生们的建议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鞭策,我们将逐步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开放实验室,更多地将教学研究新成果运用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实践中。

作者:程宇航 李南 刘燕 张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检验与实验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检验学系

参考文献:

[1]申子瑜,李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2]陈英利,于洋,吕跃山,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2-84.

[3]王惠民,倪红兵,崔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优化组合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88-89.

第3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摘要】临床检验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医院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检验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先决条件。本文对医院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临床检验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临床检验的性质和作用;在管理上应该确定管辖范围,规范化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建立临床检验标本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临床检验报告制度,并务必提高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者业务素质。

【关键词】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1 正确认识临床检验的性质和作用

(1)临床检验工作是以检验医学为基础,而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临床检验是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物等标本,通过目视观察、物理、化学、仪器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强调对检验全过程(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为病人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临床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和多门临床医学等学科。

(2)临床检验应提供有临床价值的并且尽可能准确的结果,以使临床医生能对病人的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并为观察疗效、推测预后以及疾病的预防等提供有关信息。同时,还应为临床提供必要的咨询,正确解释检测结果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信息。近几十年来,有关基础科学飞速发展,新的分析检测的方法和仪器不断涌现,大大推动了临床检验的发展,使临床检验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 确定管辖范围,规范化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1)首次明确临床实验室定义,并对其作用提出咨询和结果解释的进一步要求,突破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工作的固有思维模式,对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意义重大。

(2)从临床实验室准人、检验项目、检验人员的资格认定到分析过程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标准操作规程、检验报告等流程均应处于严格控制之下。本《办法》对设计涉及临床检验质量的主要控制要素均提出明确要求。

(3)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级别评估、设计和建造、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安全防护培训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堵塞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漏洞。

3 建立临床检验标本质量保证体系

成立医院检验标本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制定流程及考核办法,强化科室及人员对此项工作的理解、重视,检验标本的质量保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意识与管理问题。临床检验的标本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能否真实反映患者病情。正确采集检验标本,需要临床医生、护理、实验室人员及患者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护理与检验之间的协同管理正日益引起临床重视。我院针对标本采集、送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进标本条码系统,经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等多方协作与人员培训,加强护理与检验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合格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提高。

4 完善临床检验报告制度

检验报告首先应该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检验对象的真实情况,其次作为医疗证据,还应该对其结果特性作出尽可能详细的说明。(1)报告页眉包括采样时间和检验目的,主要作用在于有次序的粘贴在病历上,临床医师容易发现该做的检验是否漏检。(2)报告单的单位或科室有关信息包括单位和科室名称、地址、电话、报告单编号,便于检验咨询。(3)标本来源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科室、床号、标识号、诊断、标本类别、申请时间、采集时间、申请医师、采样者、标本状态、诊断、检验目的、急诊/常规、检验费、检验号。(4)检验结果信息包括检验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结果、单位、提示、参考范围、检验方法和仪器。(5)临床检验报告的形式应该做到简洁、美观、有层次、对报告内容进行认真组合和排列,便于临床医生分析和理解,还要便于病历档案的粘贴和整理,便于成批打印或查询打印等。(6)为了保障病人信息的安全,应该采用专人发放。

5 务必提高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者业务素质

要提高检验质量,检验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关键。检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1)高尚的思想品质和科学的工作态度。检验工作者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有责任心,工作过程中要细心、认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加强对检验人员人生观、事业心的教育,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2)精湛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一个检验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水平,并根据社会需要和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所以临床检验工作者要有计划的出去进修学习,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运用多种形式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技能,指定主管检验师或检验师对新上岗人员带教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单独上岗,签发报告。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进行在职教育,定期组织业务技术操作考核。

参考文献

[1] 崔也平.临床检验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12月

[2] 苏春康、苏振文.临床检验报告制度亟待完善[J].医院管理论坛,2005年10月

[3] 施玉铭等.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J].护理杂志,2007年10月

[4] 申子瑜、陈文祥.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J].中国医院,2006年6月

第4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1.1质量安全管理团队中各管理小组的职责

    (1)医疗咨询小组负责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咨询服务,加强与临床沟通。应定期或不定期向临床通报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医疗服务。

    (2)医疗安全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检验科室的各方面安全,应经常对大家进行医疗安全知识的教育,随时了解各小组的安全情况,如果发现有不安全的隐患要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定期检查实验室的毒麻药品和易燃易爆品的管理情况,其次还要注意了解水、电、暖使用情况,菌种标本的保存、污染物的消毒与处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通报。

    (3)信息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信息管理小组长根据各小组设备情况申请配置计算机的数量和要求,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及维修。

    (4)继续教育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检验科教学质量管理。制定每年度的学习培训计划,负责检验人员上岗前的考核。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各种形式业务学习,开展研讨会、学术沙龙、经验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在全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仪器设备管理组主要负责科室内仪器设备的管理,建立设备档案,督促检验人员对仪器要定期保养维护,并做好保养和维修记录。定期检查及纠正各种仪器,每天了解仪器运转情况。

    (6)试剂管理组小组主要负责试剂的请购、验收、入库、保管、使用、发放、报废等工作流程。定期对试剂库的试剂进行核对,每月底负责制定下一个月的试剂用量计划。通报每个月

    的试剂使用情况。

    1.2质量管理小组的实施和考核

    科主任负责检验科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检验质量,内容包括检验报告单质量,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开展情况、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试剂和仪器使用情况等。每月组织一次质量反馈会议,解决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个质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所负责的内容做好检查和记录,把检查结果在质量反馈会上进行反馈,针对出现的问题大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后予以实施,并由小组长负责追踪监测,观察改进效果。

第5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19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近年来,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血涂片检查过程中,血液标本采集、制片、镜检及医用废物处理等操作均易接触到高危生物危害因子。血涂片检查的职业暴露危险主要来源于血液,已证实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血源性病原体主要为HBV、HCV及HIV。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为经皮损伤、黏膜损伤、血液与未损伤皮肤接触导致,因此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尤为重要。

1 血涂片检查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及控制措施

为避免与血液直接接触,检验人员可使用手套、长衣、面罩、眼罩等屏障措施。采血及接触血液等操作前后均应用流水及肥皂洗手,如工作人员手上有伤口时更应注意,戴手套前应对伤口包扎。

1.1 血液标本采集的生物安全防护血液标本采集时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或发病,与暴露时间、伤口深度、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检验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等相关。注射器针头重新插入针帽是最易发生针刺的动作,故应避免回套针帽及其它可能导致针刺伤的操作。如必须回套针帽,应采用单手盖帽技术。据报道,避免回套针帽,正确使用锐器盒,针刺伤会降低80%[1]。用后针头应置于防渗漏、耐刺的专用锐器盒内,不能与其它医疗废物混放。

1.2 血涂片制作的生物安全防护 采血管开启瞬间及血涂片制片过程中可能产生气溶胶。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固体、液体微小粒子形成的胶溶状态分散体系。气溶胶无色无味、不易发现,检验人员可在自然呼吸中不知不觉吸入而造成感染。制作涂片的血液量不宜过大,推片推至片尾时应轻抬,以防血液污染。应使用镊子拿取血涂片,血涂片制成后尽快染色可减少生物危害。

1.3 显微镜检查的生物安全防护镜检血涂片时,应轻拿玻片以防划伤。镜检结束使用二甲苯擦拭显微镜时应注意生物安全。二甲苯长期暴露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疼、头昏、疲劳、恶心。二甲苯对眼、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有刺激作用,长期皮肤接触能使皮肤受损,可影响肝肾功能,是一种可疑致癌物。WHO 2004年出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中建议,使用二甲苯擦拭显微镜时应戴聚乙烯醇或丁腈橡胶手套及保护眼罩,装二甲苯的容器应严格密封,远离火源存放。长期使用二甲苯的实验室应有通风设备或局部排风。用后的玻片可置于锐器盒内。

1.4 医用废物处理的生物安全防护回收、重利用污染的针及注射器等会导致血源性病原体感染。锐器盒内容物达到其容量的3/4时,可焚烧处理。实验完毕后的血液试管应盖帽或覆膜放入冰箱保存。保存期满的标本应置于双层无渗透、无破损的黄色医用废物包装袋中,当垃圾量达到3/4时,封好袋口由专人签收送到废弃物放置点,统一焚烧。

2 暴露后预防

暴露后预防是指发生职业暴露后,为降低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而采取的紧急医疗处理措施。根据WHO报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2.1 经皮暴露后预防

发生针刺或其它利器损伤时,应让伤口血液自然流出,并用流水冲洗,不应挤压、擦拭伤口,WHO推荐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清洗伤口,不提倡使用含氯消毒剂或碘酊等腐蚀伤口的强消毒剂。

2.2 未受损伤皮肤暴露(血液飞溅)后预防

血液飞溅到未受损伤的皮肤表面时,不可擦拭皮肤而应立即用流水清洗,不提倡用含酒精的消毒剂消毒。

2.3 眼部暴露后预防

血液飞溅到眼部时,应立即坐在椅子上,向后倾斜头部,拉开眼睑,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眼部。如配戴隐形眼镜,应在冲洗后摘除,不可用肥皂水或消毒剂冲洗眼睛。

2.4 口暴露后预防

血液飞溅到口中时,立即吐出飞溅物,反复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并吐出。

2.5 HBV暴露后预防

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于24h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血液HBV表面抗体检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接种HBV疫苗。

2.6 HCV暴露后预防

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检测HCV抗体水平及ALT活性,在4~6周检测HCV的RNA水平,于4~6个月再次检测HCV抗体水平及ALT活性[1]。

2.7 HIV暴露后预防

可疑感染HIV时,应尽快(两小时之内)采取预防措施,推荐的暴露后预防措施是持续联合应用两种抗逆转录酶药物28天,如怀疑或确定感染源病人耐药,应联合应用三种抗逆转录酶药物。检测HIV抗体,如应用抗逆转录酶药物,应在暴露后第八周,第六个月重复检测[1]。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血涂片检查操作过程中面临职业暴露危险,检验人员应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完善生物安全及职业暴露处理制度,提高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第6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2、医院检验科只设置从事一般临床开展的检测和诊断的 微生物 室, 不用于其他实验活动,不从事含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和临床检验项目。

3、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4、所有临床实验检测一律在微生物室内进行, 工作场所要保持卫生,各种操作排列有序,注意窗户密闭,防止污染,严格保管传染菌种。

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确保报告准确无误。普通微生物标本要保留到出报告结果的两天后方可处理,特殊微生物标本经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销毁。

6、发现和怀疑由第一和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时,立即对病人进行隔离,并在两小时内上报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市疾控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治疗处理。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场所,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进行现场消毒,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并进行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7、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并 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

第7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

医院检验科是重要的临床医技科室,患者的各类标本是各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在日常工作中,检验工作者密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物质,存在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而检验科作为生物安全的高危区域,常常成为医院交叉

感染的源头科室。目前,已有学者报道了检验科等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慎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实例,因此,生物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源对每天与血液密切接触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自身感染和对患者的医源性感染,确保环境的生物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笔者就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风险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报道如下。

1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存在的风险

1.1生物安全知识教育滞后

基层医院一般比较重视员工的业务技能教育与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强调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对生物安全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导致医务人员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匮乏。

1.2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漠

检验人员均具备医学常识,也清楚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但常年接触,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放松了戒备,特别在工作繁忙时容易忽视自我防护。有些人员不戴工作帽、防护镜、口罩、手套进行操作,甚至在工作场所饮水、吸烟、进食,穿着工作服进入休息间,不洗手接听手机等。有的人员在仪器出现故障时,急于抢修,接触标本污染的仪器部件时,也容易忽略防护措施。虽然强调了垃圾分类丢弃的制度,但我们在突击检查时仍然可以发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的现象。

1.3工作区布局欠合理

由于基层医院经济条件较差、资金困难,因此工作用房面积不足,布局不够合理,造成房屋拥挤,未按作业流程设计,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划分不分明。各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屏障,或由于房屋陈旧老化,通风采光欠佳,因此增加了环境污染的机会,有些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差,一般没有配备生物安全柜、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不具备应急处理的功能。

1.4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

由于检验科面对全院标本,通常超负荷工作;检验人员长期与传染病患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接触,并且使用针头、刀、剪等锐器,随时在工作中可能遇到标本溅撒、皮肤破损、手部被刺伤的意外,因此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5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基层医院经费有限,因此对医疗废物、废水、医疗垃圾处理机构的设施投入不足,难以胜任和达到医疗废弃物安全化的任务和目标。

1.6卫生员是生物安全的薄弱环节

卫生员是医院招聘的下岗人员,其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医学知识也知之甚少,而他们承担着环境卫生的清理、临床标本的收集、检验报告单的发送、检验废弃标本等的处理,也是密切接触传染源的高危人群。

2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2.1对各类人员强化生物安全教育

各级医院领导应重视员工的生物安全教育,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力度,领导职工加强有关法规和制度的学习和培训,使医院生物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务必使包括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工勤人员、实习学生在内的人员全面培训,树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学习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OSHA)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NCCLS/CLSI)的有关规则;学习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规,检验科进而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应急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案等。务必严格执行和落实以上制度,并委派专人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布置、检查、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浓度,是否按时填写表格并签名,医疗废弃物收集的重量等,对不按制度办事者、违反操作规程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实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2.2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职工体检,必要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对遇到职业暴露的员工除及时处理外,还应上报预防保健科备案。

2.3 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必要的防护设备

医院应合理安排资金,尽量创造条件添置生物安全柜、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可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有条件的单位可安装实用经济型的感应水龙头或脚踏式水龙头,可减少交叉感染。

2.4改造工作区域条件严格划分区域

创造条件改造工作环境,加强采光通风,空气对流。检验科应合理设置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并有明显的标识,不同区域具备不同的功能,工作人员严禁将传染源放入清洁区,保证达到生物安全标准。

2.5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

医疗废弃物收集和上交的重量要符合,严格杜绝医疗垃圾未经消毒灭菌处理流入社会,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存放,分别用防渗漏的黄色垃圾袋和黑色垃圾袋收集后集中无害化处理。污染的采血针头、刀片等须放入利器盒存放,高压消毒后再行处理。

2.6规范采血检验报告单无害化处理

静脉采血必须实施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手指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检验报告单提倡通过计算机传输在清洁区2次打印或采用微波、化学熏蒸等方法消毒后发出,逐步实现与病区联网,无纸化办公。

2.7培养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

(1)检验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上班,必要时穿隔离服、戴口罩和眼罩。操作时戴医用乳胶手套,但注意手套不能反复使用,发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2)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工作前和工作后,均要认真洗手,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每接触1例患者洗1次手。

(3)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严加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检验过程中出现污染的针头锐器损伤皮肤和黏膜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清水冲洗伤口或污染面,再用活力碘或75%乙醇消毒并包扎伤口。

综上所述,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检验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影响医疗环境的安全,在基层医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落后。但只要领导重视,一定能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卞金陵,杨群芳,侯兵. 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

病暴露的现况分析[J]上海医学, 2008,(08)

[2]赵智凝,,孙艳丹. 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对策[J]现

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02)

[3]宋庆璋,刘瑞东,马志国. 生物安全柜动态条件下空气

细菌污染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8,(06)

[4]胡育慧. 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7,(22)

[5] 陈利.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实用医技杂

志, 2007,(29)

[6]曹希忠.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青海医药

杂志, 2009,(10)

[7]格日乐,虹波. 检验科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J]武警医

学, 2005,(06)

[8]张桂英,吴云雁. 8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与防治[J]

现代医院, 2009,(01)

[9]陈蜀岚,陈先云.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

策略[J]西部医学, 2008,(04)

第8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72-02

为了适应医学院校的发展特点,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实验教学观,构建实验教学和科研可持续发展,发挥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川北医学院于2003年成立相对独立的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心,同时这也是该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一大重点。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实验室要有高效有力的管理机制才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热带病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多元融合、学用兼善”作为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1],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在体制上,实验室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研究所人员即为教研室教师,教学与实践的严密结合;在资金投入上,申请课题获得科研基金,并且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使用办法;在人员管理上,根据科研实验课题内容优化组合,相同方向的实验人员编成一组,资源共享,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在仪器设备管理上,实行个人托管、负责制,使用预约制等。从资源优化配置、经费使用、实验仪器配置、实验室人员的管理措施等方面都能促进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的有效使用,提高科研实验的创新性。借鉴以上管理方法与经验,便于其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在管理建设上更加高效与人性化。

1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建设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作,保证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热带病研究所(即寄生虫学实验室)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预防医学和诊断治疗研究基地、培养众多优秀科研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仪器设备购买制度”、“仪器操作使用制度”、“仪器使用预约登记制度”、“实验材料申购制度”、“病原生物安全制度”、“学生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和清洁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都加强了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实验室人员人手一册“实验室管理规范手册”和“实验室常规操作手册”,就将各项制度归纳其中,便于随时学习参考。同时还创建各种档案,如“实验仪器设备档案”、“实验仪器维修档案”、“实验室人员出入档案”和“实验资金使用档案”以及“实验技术操作流程档案”等。实验室各项档案的建立,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实验室科研教学活动,可对以往的工作做出具体的总结和分析,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实验室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进行。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2 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实验室内部的合理布局是做好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前提,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共享是今后应用型科研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3]。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因其专业特点,经常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故分区严谨、标识鲜明。实验室内有专门放置电泳仪、离心机、水浴槽的实验台等;还有放置常用药品、染料瓶、试管架、接种器具等的壁柜;专区专用,如学生清洗器皿专用区、公用试剂区、实验员准备台专用区及特殊操作区等。学生的实验分组进行,有相应所需试剂配套使用;同时,实行组长负责制,实验完后,负责卫生及实验器材、试剂的清点。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之间,比较大型先进、精密、贵重设备进行共享,实验技术和相关材料分析技术也不断进行交流学习。实验室设计布局合理,实验流程完善,实验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实验室之间的开放学习,使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

3 加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指用基因修饰生物、病原微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等生物体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4]。病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目标[5]在于最大限度地避免病原微生物对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危害;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生物因子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并且要求实验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监督实验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避免实验室内感染的事件的发生。在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等,用完后及时放回指定存放地点,并将漏出的试剂擦干净,并作相应处理。如实验室常用的微生物是大肠杆菌,虽不是强致病型,但沾此菌的试管和平皿应放在指定位置,由值日生统一灭菌清洗。对于化学危险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作业区域,不仅设有防护隔离措施,还用区域名称(如“剧毒危险”等)的标牌配合警示图形来表示该区域的危险性,提醒大家注意。

4 实验室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日常事务管理有序、有节是体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在这方面体现尤为突出,也制订出多项管理和监督制度,把实验室管理的井井有条。如:①考勤管理制度:实验人员到实验室后应先签到,分为早中晚三次,按照实际到达时间进行签到。这样便于导师了解研究生做实验情况以及大致了解实验进程情况。②实验器材仪器管理:对实验器材仪器进行托管形式,即“个人负责制”,就是把实验室的重要仪器设备如离心机、冰箱、PCR仪分给个人托管,使用者要预约登记在册,便于托管者查询和维护。③杂物管理:实验室日常需要的文具、物品及其他实验的小物件等由实验室主管统一购买、保存,需要时在网上实验器材申购系统登记后,找主管领取。如要外借,需在《实验室试剂及物品外借登记本》登记,便于清楚物品的流向。④实行值日制度:每周安排两名研究生值日,主要是负责实验室的卫生清洁、常用的实验物品的清洗消毒、实验常用试剂的配置以及实验材料的补充准备等。⑤外来实验人员管理:非本实验室或本课题组人员来做实验时,需提前与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联系,经同意后,填写《外来人员实验登记表》交与负责人方可进行实验,并且要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这些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有力执行,大大提高了科研实验的效率。

5 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力,优化实验队伍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调动实验室人员积极性是保障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关键点[6]。实验室人员队伍,不仅包括在职教师,还有实验准备人员,最重要的是有各个年级的研究生,他们是实验室的主体。这只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高,但是管理能力有所不同。故因人而异、因个性特点不同分配不同的管理任务,这种方式对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尤为重要。如有的研究生对仪器操作流程很熟练,导师就分配实验仪器让之管理;如有的研究生对实验材料和试剂很熟悉,尤其对不同公司生物制品的优缺点了解自如,就可以让他(她)负责相关材料或试剂的购买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人人懂管理,个个会管理。实验室管理者不仅要有管理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有详尽掌握。如了解到某些仪器使用期限到了,必须停止使用,更换新仪器,否则超期使用会带来巨大隐患或危险;经常检测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感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培养时,严密监测,防止感染物的泄漏。实验室选配德才兼备的实验人员,集管理能力和责任心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创新和教学服务的精神,就能做到实验室管理高效与人性化。

6 建立科学评估与考核制度

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对实验室人员实行定期考核、科学评估,将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和维护、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情况、新进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值日期内卫生情况、课题进展过程等,作为对实验室管理评估和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定期考核与评估来督促实验室人员调整工作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专业素养。同时采取奖励机制,如发放工资的形式奖励卫生值日优秀研究生;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SCI收录的论文,根据影响因子的点数不同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或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得到公开或者授权等,也给予较高金额的奖励。这些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和实验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实验室涉及到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其感染性大,危险因素多,在基础医学中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此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尤为重要。实验室建设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参照了优秀实验室管理先进模式[7],但不能完全照搬这些模式,要开拓新的思路,站在巨人肩上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实验室建设,逐渐制定出一套适应本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使之能更好地为科研与实验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潘蕾.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14-117.

[2]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Z].2002,4:3.

[3]陶兴魁,钱玉梅,冯志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8):105-107.

[4]汪宏良,骆明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

[5]李正凯.生物安全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J].当代医学,2011,17(12):36-37.

第9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院感染 现状 危险因素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72-02

检验科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之一,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也是医院感染重点监控的科室。医院检验科必须制定预防监控措施,从源头上加固医院感染管理,以预防交叉感染,其危险因素与对策分述如下:

1 检验科医院感染的现状

检验科每天都要接触大批患者的标本,包括大量带毒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标本含有各种致病微生物。主要有HBV、HCV、HIV结核分枝杆菌、EBV、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幽门螺杆菌、引起出血热的各种病毒等,实验室检验人员由于长期处在具有一定生物危险的环境中,渐渐地疏忽于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甚至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不能完全遵守相应的安全操作规范。长期以来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SARS暴发,医院内部防感染能力及措施不利时,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临床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着重要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防火、安全用电、防化学危险物品等。

2 危险因素

2.1 标本具有传染性 检验科汇集各类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各种检验标本,这些标本有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若未加防护,长期接触带有传染性的临床标本,不仅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传染,而且检验人员被感染的概率也高。

2.2 无菌操作不严格 在采集血液标本时,一人一针一管都能保证,但一人一巾一带有时由于有体检或患者人数多时就不一定做到位,易引起患者间交叉污染。还有采血人数较多时,消毒液容器不能及时关闭,有时暴露较长时间,其药液挥发,浓度达不到要求而造成污染。

2.3 工作环境差 工作人员每天接受检验的患者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等传染病,患者在检验窗口咳嗽、打喷嚏等会引起空气污染,标本离心操作会造成气溶胶、标本外溢等造成空气、台面和地面污染。

2.4 检验用品处理不当 如采血针、吸管、注射器针头、试管等一次性用具,由于消毒观念不强,未经消毒液浸泡,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直接污染医院环境、物品,增加医院感染机会。

2.5 检验仪器污染 检验科用的仪器有的直接与标本接触,如血细胞计数仪、血气分析仪等,在仪器吸取标本时,容易造成仪器表面污染;离心机在离心时若试管破裂,液体外溢及其他如冰箱、培养箱、显微镜等都可能被污染。仪器污染不及时消毒处理也会引起检验人员污染。

2.6 医用垃圾是重要传染源 主要是检验后的废弃标本如血、尿;微生物室的医用垃圾,如细菌标本、培养基、细菌鉴定条、药敏条;自动分析仪的废物和废液。这些医用垃圾是重要传染源,若处理不好,不仅易引起医院交叉感染,流向社会,后果难以想象。

3 检验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对策

3.1 加强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科主任应组织员工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对新职工或实习生、进修人员进行安全岗前教育,并进行考试,通过考核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