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艺术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材习题 内涵 挖掘
教材是教学的宝贵资源.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教材习题,一味地寻找课外资料.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陷入“题海”,而且出现教学中浅尝辄止,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弊病.如果教师能挖掘教材中的典型习题,加强习题资源开发,则必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本文结合一道课本习题谈谈教材习题内涵的挖掘.
原题: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CD∥AB,点E是DC延长线上的一点, BE=BC.试说明∠A和∠E的关系.
评析:学生很容易想到结论,并进行推理说明.本题虽说基础,但也具有一定开发性.因此,本题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如果能充分挖掘本题内涵,拓展其外延,则必将发挥出本题蕴含的丰富价值.
一、挖掘习题内涵,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原题有三个基本图形:等腰梯形ABCD,等腰BCE,?荀ABED.围绕这三个图形进行设问,有助于学生发现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在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的构建.
尝试一:结论引申,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
例1: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 CD∥AB,E是DC延长线上的一点,BE=BC.试说明:AD∥BE.
评析:原题的问法未能充分引发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在例1中对结论进行引申,这一提问仍然保留了原题的基础性,学生解决起来不难,而且通过思考还能发现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尝试二:变换条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2:在梯形ABCD中,AB∥CD,AB=2CD,且AD=BC=CD.
(1)试求∠A的度数;
(2)你是否能用4个这样的等腰梯形拼成特殊的四边形.
评析:有一个底角为60°的等腰梯形是常见的特殊梯形.为了得到∠A=60°,可以将已知条件进行适当变化.在解决第一小问时,需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加以解决,得到BCF为等边三角形(如图①),这体现了数学转化思想.在第二小问中,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图②,图③);但需要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做尝试操作性数学实验.总之,学生在解决本题的过程中,要整合已有数学知识,运用猜想、转化、实验等数学思维进行探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拓展习题的内涵,促进知识的联系与发展
原题是静态问题,但也可以拓展成动点问题或者是综合性问题.这样立足于原题情境进行转变,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发展求异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尝试三:变静为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3:如图,在梯形ABCD中, CD ∥AB,∠A=60°,AD=BC=CD=6cm.
(1)请写出∠BCD的度数;
(2)试求梯形ABCD的底边AB的长度;
(3)有一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着DC的延长线向右运动,当点E的运动时间t为多少秒时,BCE恰好为直角三角形?
评析:本题采取“低起点”、“小步骤”、“层层递进”的方法.第一小问,学生只需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就能得到;第二小问,不仅要求学生会添加辅助线,而且要能熟练地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出线段AB与线段AD、BC、CD之间联系.第三小问中BCE的形状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学生应用运动变化的思维分析探究.本题设问精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尝试四:适度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4:等腰梯形ABCD中,AB∥CD,∠A=60°,AD=BC=CD=6cm.
(1)请写出∠BCD的度数;
(2)试求梯形ABCD的底边AB的长度;
(3)有一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着DC的延长线向右运动,同时有一动点N以1cm/s的速度从B点出发,沿着BC运动,连接BP.在运动过程中,CNE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运动时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关键词:学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5-03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改革的焦点已聚集在课程的执行者――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上,即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技术技能才能实现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了推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各国都在明确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美国1987年成立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订了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在首次公布的22种标准中,设立了幼儿及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和初、高中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在俄罗斯联邦,随着利亚赫博士等人研制的临时性“体育课程的国家标准”(草案)的制定,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问题也在研究之中。2002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部与昆士兰州教师联合会联合制订了教师专业标准,并尝试开展试点培训,以获取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并修订昆士兰州教师专业标准,其目标在于捕述教师为学生群体提供相关、有价值的学习经验所展示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并得出了教师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的结论。日本、英国、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关的体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可见,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不仅是世界体育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体育教师的现实需要。
1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内涵
在实施体育新课标的过程中,明确了健康第一和运动技能教学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理念,那么,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如何规范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就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内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是体育教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知识经验规范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要具备这种活动方式,必须具备以下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应具备足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二是应具备能够清楚地描述如何获取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传递应有的基本价值观。
掌握足够体育知识和技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本体规定。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体育的核心知识作为程序性知识,都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根据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足够的体育知识,经过系统编码以后,可以外显为体育技能。例如,篮球项目中的传球、接球、运球、投篮,游泳项目中的身体姿势、腿部技术、手部技术,体操项目中的短翻、倒立、手翻、空翻等作为动作技能表现出来,是以足够规范的体育知识编码形成的。掌握足够的体育知识和编码规律,形成标准的体育运动技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核心内容。
能够清楚地描述如何获取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发展方向。光有体育知识和技能是不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但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仍然不是合格的体育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以追求竞技体育的成绩为目标,体育教师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要有效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就应该具有能够清楚地描述如何获取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本领,根据体育知识具有操作性的特点,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授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应达到能够标准示范和规范的解读,在示范和解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运动技能本身的体系和特征,而且,也要考虑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基础,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方式。这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发展方向。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传递的基本价值观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基本功能,由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决定。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3个维度是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方面是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要实现的,否则就窄化了体育的功能,体育教师忽视自己的专业特点,单纯地传授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运动知识背后更有价值的东西,要实现这个目标,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价值观,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传递出来。
2 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意义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理想体育教学的追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产生于人们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理想,希望中小学体育教学能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方法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学习领域的任务和目标,这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目标,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理想追求。要达到理想这个理想的追求,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标准。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对体育教学规律的客观认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任务时的动作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内化的结果,但是,它经过编码以后,会在教学行为中表达出来,形成教学行为的“硬核”。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是建构和解构的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教学也不例外,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动作,无论对于教师的解构,还是对于学生的建构,都有一个运动技术规范的问题,只有建立起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规范性自然能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使体育教学工作有明确的质量意识。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5大领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领域的发展都要发挥学生的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师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这种原则和界限就是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教师首先要掌握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作为质量意识,既是课程管理的标准,也是教师课程实施的规范。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体育课程的管理者要认识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对标准的意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按照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形成的规律进行组织管理;作为体育课程实施的规范标准,目的在于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避免由于课程实施者、管理者、学生,因标准的缺失而产生过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立中小
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会使体育教学活动达到有序和高效的结果。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体育工作的管理手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最初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存在,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中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完整性,随着标准的成熟,标准已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这种手段执行着检验、组织和管理的职能。首先,通过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去检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用“规范”和“不规范”加以判断;其次,由于运动技能的顺序性、关联性和复杂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成为动作体系中互为保证的依据,标准成为分解动作彼此依存和连接的纽带;最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通过编写组制定,然后由中小学体育教师共同遵守,它就成为一种规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约束,减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体育工作追求的意境。当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之中时,会自然产生标准效应,在这种效应下,会产生较高的体育教学艺术,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产生争先意识。
3 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制定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中小学体育设施条件差异很大,这些硬件条件影响着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制定,因为,这些条件的改善是以教育均衡化发展为前提,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体育教师未经过体育专业的训练,这些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的认知还较浅。制定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体现。
其次,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不是僵死的教条。任何标准的制定,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会随着时间、对象和各种体育设施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当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由初级规范向高级体育教学艺术转变时,意味着体育教师对基本技术技能标准进行局部的改造和集体的改进,使标准达到实用、具体和完善的境界。
关键词 教学艺术;教学本质
一、教学艺术概述
在国外,有Teaching Art一说,国内学者将它翻译为教学艺术实则是望文生义。而实际上它是指代教学的技巧、技艺。国内学者习惯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当做教学艺术一词的发端,而该书始终是试图为教学奠定一个基础使得父母、教师、学生、学校、国家、教会能够尽量的减少精力的浪费,进而准确地、普遍地培养人才。国内研究者将吉尔伯特・海特的《教学艺术》(The Art of Teaching)被认为是把教学艺术引入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著作,但其开篇就一再强调:“这是一本有关教学方法的书”,“本书只涉及教学的方法”。因此可以说,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作为理论进行思考,是一次本土化的理论建构的实践。1981年第3期《教育研究》发表了苏灵杨《教师,塑造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开始,教学艺术研究在我国有了大批的研究者。依据研究者对教学艺术的内涵的规定的不同,我国教学艺术研究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 认为教学艺术即教学方法、技巧、技能。在此艺术即是技巧的同义词。湛蓊才在他的《课堂教学艺术》一书中将课堂教学艺术分为了“十式”、“十技”和“十术”进行了生动阐述。
第二, 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的综合的,灵活的,创造性的利用。这种观点认为教学科学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而对于个性的问题则需要教学艺术。
第三, 认为教学艺术即审美与立美的统一。它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阐释了教学不仅应当给人带来形式上的审美的愉悦,还应当树立美的标杆。
第四, 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有学者提出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发展经过教学技术、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几个阶段。
教学艺术理论试图实现对教学科学的超越,他们认为个性与创造、情感与审美、形象与课堂表现力是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强调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不排斥科学,相反研究者们一致的认为“无科学性的教学缺少根基,无艺术性的教学缺少活力”,“教学科学是实践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教学艺术则是对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创造性使用。”[4]可以说,教学艺术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
二、教学艺术的局限
从对研究者们对“教学艺术”的规定性来看,教学被视为一门艺术是“教师中心”的,其宣扬的是教师的工作的独特性,“教学艺术”本质上是“教师教的艺术”。在教学艺术的理论世界中学生是被忽视的。教学艺术强调“课堂表现力”,着力突出教学的“审美”与“立美”。试图形成一种理念以摆脱课堂中灌输式、讲授法的沉闷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的艺术效果。这种从表现形式上改观教学的意图在着重强调教师的“表演意识”。通过对学生的感官上的多重刺激,使学生保持着高昂的情绪来参与课堂造成了形式多样的公开课之滥觞。这也多被学者们所批判为一种追求眼球效应的行为,它反映了教学中短视、浮躁的作风。
同时,教学艺术理论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矛盾。一方面教学艺术理论描述了一个完满的、无懈可击的教学理论世界:教学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教师灵活机制地采用教学策略、学生积极参与、立美与审美达到统一、合规律与合个性达到统一;另一方面它又表达这样一种立场即它是为现实中的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旨在构建艺术境界的教学图景,为教师总结和寻找达到教学艺术境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学艺术兼顾了树立理论标杆与提供操作蓝本的双重使命,使得它在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间难以自容。
三、教学艺术论的理论启示
理论追求与经验世界的不协调导致了这一理论在两端的论理都是乏力的。其本身具有强烈的规定性,又刻意地为了区别于教学技术和方法,而去发展了一些语义含混不清的概念达到左右逢源的目的,“教学艺术实质上是教学手段理论,但它又迥异于一般的教学科学的手段探索,其特殊性在于以教学的艺术境界为手段,的确称得上是独特的追求”。导致了其仿佛包罗了教学的方方面面,但在技术操作层面又是空白的。所以,在主张教学艺术这个思想的研究群体内部,在教学艺术的概念使用上也基本上达不到一个基本的共识。研究教学艺术的学者也承认“教学艺术这一词汇是具有比喻意义的”。如果作为理论体系,其是将“艺术”与“教学”概念拼盘式的组合而空泛无物,如果作为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南,这个概念所有的内涵或关于实际操作的技巧其实都能被教学技术或教学方法这一个词语所涵盖,其存在的必要性最终受到质疑。
教学艺术的研究者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夫“修炼”的语境中,寻找到“艺术”一词来表达教师应有的“修为”,进而为教学寻求到一种本土化的定位。可以说是对教学理论有勇气的探索,也可以说是功利的投机,急切的需要借用其它学科来对教学进行理论的建构,理论很多是缺少现实根基与土壤,它们在缺乏牢固基础的地面上建立起来,如同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英语教学;传统;改革
教学艺术的艺术内涵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精湛的教书育人的技艺、技能,它是没有成式可套、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它强调通过语言、动作、音响、图像等形象化手段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感情。对英语教学艺术特征的理论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教学艺术的外部表现。基于前面对教学艺术本质的认识,我们认为英语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性
英语教学必须符合教育理论,体现教育理论的指导性。英语教学艺术取决于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哲学、美学、学科教学论等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英语教师应熟悉并能驾驭英语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使教学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沟通,以便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学习,扩大并深化学生固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得到教育和发展。假如一个教师上课不讲科学性,把学生当容器大搞“满堂灌”,上课无目标,“讲到哪里算哪里”,不懂教学心理,对学生任意挖苦、讽刺,还谈什么教学艺术?
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上。目前有的教师对英语学科的知识体系难以驾驭,“以其昏昏,则使人昭昭”,这样其教学艺术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不少学生感到英语枯燥难学,表现出信心不足,兴趣不大,有的甚至放弃不学,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意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二、实践性
英语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为整个教学艺术过程都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像教师的备课,是为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的课堂表演创造活动“运算帷幄”的,上课则是教师教学艺术“决胜千里”的实践,只有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教学艺术既合于教学规律,又合于师生的个性特长和心理特点。教师组织教学与课堂管理、板书与语言、讨论与提问,也都是教学实践的一部分。所以说教学艺术是实践性非常鲜明的艺术。且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离开了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创造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乃是教学艺术的又一大特点。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英语教学艺术也不例外。英语教学有新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积极性,才能常具艺术的魅力。
就教学实践而言,很长一段时间,英语的教学曾受应试教育所累,教学上的“三重三轻”’“翻译式”、“灌输式”语法知识教学的应试教学模式取代了教学中的艺术创造,相当程度地扼杀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风格化和多元化。课堂上机械的语言知识训练代替了生动活泼的听说读写运用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但是强调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教学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通的规律存在。这里的关键是要在创造性的教学艺术中,因人、因时、因地来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这就是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可见,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应当成为每个教师有意识的自觉追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是一切外观行为的综合表演,即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教师讲台形象自我塑造得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艺术的效果。
四、审美性
既然英语教学艺术是教师姻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地带有审美性特点。
教学艺术以其激憎夺魄的魅力给人带来审美感受,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孤立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教授与培养,教英语与教文化、培育人才是密切联系的。通过语言学习人类创造的文化、文明、思想、美德,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教学艺术追求美、创造美,审美性也就成为数学艺术一大特色。英语教师要把仪表美、教态美、开讲美、语言美、结构美、板书美、节奏美、结尾美等综合形成教学美,提供给学生品味、欣赏,从而产生教学魅力。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人格内化和教学美的物质外化,即“因于内”――体现在教学思想德才学识上,“符于外”――体现在教师的风度、谈吐、举手投足、言传身教等方面,两者结合起来对学生会有迷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要用英语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特征,改革大学英语中传统的教学,能够给目前的英语教学带来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邹炳军.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11(5).
摘 要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全民健身的思想已经深入大家的内心。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身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是否能伟大复兴,而高校体育教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养成和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育的技术和艺术,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弘扬我国体育精神有所借鉴。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技术与艺术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教育和全民身体素质的越来越重视,我国体育教学也越来越专业化。全民健身、奔跑吧等各类运动也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体素质、体育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能否健康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健康的体育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加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整体的思想道德与学风建设,同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的体育教学事业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注意教学技术,而且要重视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使体育精神、体育意识真正的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为他们以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做好铺垫。
一、体育教学的技术
(一)体育教学的技术的内涵
体育教学的技术是指体育教学者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必备的教学技能,比如乒乓球教学者应熟悉基本的发球、接球技术,而足球教学者应具备基本的颠球、守门等技能。教学技术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个“敲门砖”才可能进行基本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科学的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中熟练的运用教学技术,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有重要作用,也可以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效果[1]。
(二)正确选择并恰当运用教学技术
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将体育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讲授给学生,又如何将自身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教学实践紧密、有效地联系起来呢?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学者高超的教学技术。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决定教学活动的成败。为此,体育教师要把握两方面,即正确选择并恰当运用。体育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技术,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来设定不同的教学强度和教学进度,充分思考各项运动技术所要求的教学技术之间的细微差异。如在初步建立动作概念阶段,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准确描述动作技术要领,并辅以准确的动作示范,充分考虑教学语言技术的应用[2]。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运用教学技术,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讲解过程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技术的示范也要包含错误动作的模仿和正误动作对照等等。
二、体育教学的艺术
(一)体育教学的艺术的内涵
体育教学的艺术是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者为了有效的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它是体育教育者的学识、才能、智慧、品格、经验、胆识和灵感的综合体现。体育教学艺术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手法,主要是指一些不同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手法,体育教学艺术往往是摒弃了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式或者说是引导式的教学[3]。教学艺术应当是对教学技术的升华,是寓教于乐的典范,运用创新的教学形式和多种教育方法,教学应当具有审美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艺术的运用
高校体育教学应当注重形体外在美与心灵内在美的有机统一。而高校体育教学艺术的运用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学会运用语言,语言除了要通俗易懂外还应当形象生动,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动作的示范要到位,要精心的安排每一次体育活动,巧妙的设计教学方案,比如健美操的学习可以分小组来进行,让学生们自主的编排小组的队形;其次,保持课堂活跃、健康、向上的氛围,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入具有活跃氛围并且有运动效果的小游戏,在学期末可以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运动会、跳绳、跑步等小比赛,营造体育氛围,加强体育意识;最后,体育课程应当遵循适度原则,对体育教育的影响要恰当的估计,既不能夸大它的影响,也不能贬低它的作用。体育教学过程安排不应过满,体育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我锻炼的平台,所以应当留出部分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锻炼、自我放松的空间,这样才更加容易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三、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总之,教学技术是教学艺术的基础和根基,没有教学技术而一味强调教学艺术就会使体育教育变成“一张皮”,而没有实际的内容和存在意义;而教学艺术是教学技术的升华和飞跃,没有体育教学艺术而只有教学技术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程的兴趣,达不到体育教育的意义和效果。而且,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充满挑战的,而高校体育教师这个职业更是充满了特殊性,因此高校体育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争取达到教学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此外,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形成和体育教育重要性的树立还要靠社会、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大学生这一民族未来的忠诚而优秀的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培养的更加优秀。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大学生这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负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安佳,胡波,刘.体育与艺术的动态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艺术魅力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3(18):73.
关键词:教学艺术;成人教学艺术,界定;本质
一
如果说成人教学是成人教育实践前进的“引擎”,那么成人教学艺术则是其间不可或缺的“剂”。由于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多向性等因素的影响,成人教学更应讲究教学的艺术。深入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艺术对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成人教学艺术及成人教学艺术的本质,人们曾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对其阐述以及理论界定。有的强调知识,认为成人教育艺术就是教师丰富的知识素养;有的强调方法,认为成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有的强调感情,认为成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的灵感和热情;有的强调机智,认为教师机敏灵活地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成人教学艺术;还有的强调风格,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就是成人教学艺术。总结这些探讨的方法和手段,李如密教授认为可分为技巧说、创造说、审美说、素养(才华)说、特征说、交流说和整体说等形式。虽然人们试图从不同的方面阐明构成成人教学艺术的因素或成人教育教学艺术的实践表现,但仍欠完美。
笔者认为,界定成人教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应充分掌握和认识成人教学的规律以及成人身心及学习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参照研究教学艺术本质等教育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模式。
二
成人的学习有哪些特点呢?
不同于少年儿童,成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程度及他们的社会角色,使得成人有符合自己特殊要求的学习目的和不同的学习条件等,从而决定了成人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成人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成人在社会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自感有些难度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从切身感受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成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当实际知识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就产生了将这些经验提高到理论上加以总结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系统学习的愿望。总之,随着成人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学习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增长。知识愈是丰富,愈感到自己的不足,学习欲望愈强,这种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较稳定的学习动力的重要条件。
二是成人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较强。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不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抽象、概括能力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容易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特点使得成人对知识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成人意义识记能力的提高以弥补因年龄大而机械记忆能力减弱的不足。
三是成人学习的应用性强。成人的学习趋向于立即的应用,其从事学习活动是为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和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学生不需要像普通毕业生那样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使得成人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距离,能尽快地建立起所学知识同自己生产、工作之间的联系,把这些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并且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而当成人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发挥了效益,成人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就产生了积极的反馈作用。
四是成人学员的自制力较强。由于成人生理、心理的成熟,使得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增强。成人善于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的特征明显强于少年儿童。另外,成人的个性已比较稳定,个性结构中的意志特征使得成人有着较强的自制力,所以在学习中能表现出意志坚强,勇于克服困难,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自觉性,他们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妥善处理工作矛盾,甚至不惜废寝忘食。
五是成人学员具有多重的社会角色。成人学员在学校里是学生,在单位是生产或工作人员,在家庭是长者或主要成员,在社会又是社会活动的指导者与参与者,身份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期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如学习时间不足、干扰太多、角色变换产生的心理不适、因负担过重而对理解与尊重的强烈渴望等。
三
长掰以来,有关教学的属性方面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艺术性和科学性上。围绕着教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占主导还是艺术性占主导的争论,持续不断。笔者认为仅仅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进行教学艺术属性方面的探讨是片面的、狭隘的。根据教学活动自身的特点,参照马克思对人类掌握世界方式以及探索客观世界内容的划分,应将对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把握分为科学的、艺术的、伦理的基本方式。因而就有了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艺术性和教学的伦理性三种基本方式。教学的科学性体现为依据对教学过程本质规律的揭示以及相应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规则、程序,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科学的运筹,以便准确、客观、迅捷、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可以看作教学之“真”;教学伦理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的伦理规范,建立信任、友好、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深入挖掘、转化课程中的伦理价值,组织、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可以看作教学之“善”;而教学的艺术性则体现为“按照美的规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个性化塑造,它以教学风格的形成、完善为旨归,体现的是教学之“美”。其中,教学科学性是教学伦理性和教学艺术性的规范;教学艺术性是以教学科学性和教学伦理性为基础,并赋予教学以美的光辉魅力的基本保证。所以,对教学艺术的理解只有将其置于与教学科学、教学伦理的关系中才能得到深刻、全面的把握。
分析教学艺术内涵和本质探讨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论证依据,对探究同属于终身教育大系中的传统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具有普适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教学艺术与成人教学艺术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成人教育教学艺术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艺术是平行的、密切相关又各具特色的两种艺术形态。在研究成人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关问题时,一方面,要重视成人教育和普通学校教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要人为地割裂;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成人教育有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也有个人发展的特点,其要点是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如何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成人教育开展的是独具特色的、按照自身规律和模式进行的终身教育,而不是传统学校的教育价值、目标、方法、教材和组织形式的简单的推广和延伸,因而也应当以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论证。因此,在对成人教育教学的本质的界定时,要全面、系统地把握以下几组关系,即教学的艺术性和其他属性的关系、教学艺术和一般艺术的关系、成人教育教学艺术和教学艺术的关系,以及成人教育教学艺术与普通的学校教育教学艺术之间的关系等。
四
成人教育教学艺术本质应涵盖以下含义:
首先,成人教育教学艺术必须充分结合成人学员的身心特点、把握成人学员学习和认知状况、遵循成人教育的教学法则,这是成人教育教学艺术赖以存在和进行的前提条件。
其次,成人教育教学艺术是多边参与创造的一种过程性、实践性的特殊的艺术形态,带有功利性的审美功能。它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测试以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后,成人教育教学艺术应是在认真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按照美的准则创造性地构建的。这是基于对教学科学性、伦理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的把握,同时也体现了成人教学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即个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特点 要求 原则 方法 内容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艺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积极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实现由“学会”向“会学、“善变” 的转变.因此主体性特点是启发式教学的艺术的本质特点.启发式教学艺术作为启发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学科素质教育艺术,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某一个教学环节,也不是只适用于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它在旧课复习、新课导入和知识巩固,授课结尾、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都有所体现.
教育家第斯多德惠指出:“教师必须有独创性.” 启发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而且这种创造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艺术贵在创新,启发式教学艺术作为学科素质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创造性的特点.特别是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思维形式和发展规律及不同的特点,依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不同要求,恰当地选择、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的具体方法.且不断丰富启发式教学艺术,同时教师个体具体有不同的价值观、教学观,具有不同的个体特点,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启发式教学艺术的方方面面,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教学是有目的活动,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不能随心所欲,应该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运用教学启发艺术以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使其逐步做到勤思、会思、善思.著名的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首先,教师会运用行之有效的启发方法,反复激发、唤醒学生思维,促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其次,勤思还要会思,即教师运用各种启发手段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比较法等一旦被学生所掌握,既促进他们勤思,又能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研究发现表明,思维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最具有转换功能的.正像赞可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再次,会思还要善思,也就是要运用启发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诸如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等.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目前来看是我们学生最缺乏的,因而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勤思、会思、善思,达到发展多种思维能力的目的.
2.要有针对性
运用启发教学艺术必须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提高启发的效果.要针对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启发.以低于学生原有思维水平为起点进行启发,往往只能维持原有水准,达不到提高的目的;以高于学生原有思维水平为起点进行启发;没有必要的“垫铺”则会导致启而不发.总之,找不准“基点”,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要针对学生容易出错之处进行启发、学生易错之处,往往也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正是教师应予以启发之处,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是防错,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估计到学生的易错之处,用启发式的形式,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技能;第二是纠错,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自我发现错误,自我纠正错误,因而纠正更深刻、更彻底.总之,针对学生易错之处进行启发,以改进其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为后续教学打开”通道”.要针对学生的兴奋点进行启发.从一定意义上讲,“启愤发悱”,就是要针对学生的求知的兴趣点、思维的兴奋点进行启发.抓住了这两点,就会做到事半功倍,进一步提高启发的效果.
3.要有良好的课堂气氛
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课堂民主气氛,是运用启发教学艺术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时,我们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在何处,才能检查启发的效果并有效地予以调整.优秀教师总是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北京市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有“两欢迎、三允许”的规定,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总之,努力捕捉学生思维的每一束“火花 ”,抓住学生思想的每一个“闪光点”,并适时地予以“收聚”和“放大”,是启发教学艺术的前提.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的启发.
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信心不够或者是兴趣不足,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可极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我们常常布置一些诸如:查询一下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大教育家,他们有怎样的业绩,从他们身上你有何感想或者收到怎样的启迪等,在适当的时候,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自己交流、总结,结合实际,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人生目标.在思想上的这种启发给教学带来了思想的内涵,在使教学变得生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2.品质的启发.
有些学生学习的理念不健全,运用知识的意识十分淡薄.这也是教学与学习的一大障碍,许多极为肤浅的知识原理往往花费很大的力气也不能让学生明白.为此,应极为注重在这方面的开导与启发,抓住生活和课堂的每一个机会,启发学生用知识说话,用知识描述生活,用知识分析事理,用知识理解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理念,从意识中拉近了学习与学生的距离.这种启发式教育的长期坚持,使得教学更加的轻松.
3.灵感的启发.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他们的思想常常会迸射出极为智慧的灵感火花,有些思想甚至能令人欣喜若狂.而这些闪光点,一点一点地被发现,被认可,被放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视野,拓宽了学生们的思路,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鲜明个性,还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上课时对学生的灵感进行适时的引发,把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统统交给学生,还要对学生出具的观点、方法进行“苛刻”的质疑,引发激烈的讨论.但有时 灵感可望而不可及、不过这样的课堂气氛是老师们十分渴望的.
4.方法的启发
它是重要的部分,学生学习不好大多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合理.对此,在平时上课时,并不是直接说教,而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分组实施,对比过程与效果,让学生自己得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或者学生共同讨论哪种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而哪种习惯应该是摒弃的,以及怎样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等.在具体知识的学习方面,老师也从不向学生灌输应该怎样应该不怎样,而是和同学们一起质疑,适当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从中进行启发教育.
结束语: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教学的特点,应大力提倡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应用于素质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该结合每门学科的特点,对启发式的内涵、启发式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掌握启发式教学的内部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董百志.学科素质教育艺术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3月.
[2]董国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年2月.
[3]陈春荣,孙菊茹,谢云.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4]崔向录.素质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
[5]刘飞.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6月
【关键词】高职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艺术 策略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育人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谨郑重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研究其课堂艺术更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对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可谓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在中外教育史上很早就有了相关的论述。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利用“产婆式”的授课手段,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艺术”这个词语多次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前言的“致意读者”中提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教学艺术的真谛在于探索培养学生对学问的兴趣和研究学问的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C.斯特恩(H.H.Stern)模式提到了外语学习的过程需要融合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并结合课堂教学的条件,运用一定的策略、技巧和大脑活动,而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外语课堂上教学艺术运用的重要性和原理。
我国的教学艺术研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启迪式教学。目前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文献也不少,如陈捷创作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许迎军创作的《外语课堂教学艺术》等,对于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准备艺术、实施艺术以及创新发展艺术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讨。邓卉在其论文《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中指出:英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关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偏重于理论,相关应用性研究也大多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关于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因此,研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的现状
(一)高职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不充分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大部分教师上课时还是教的多,害怕放手给学生自学,也不太想实施新的教学艺术手段。有的教师观点较为传统,觉得教师在教课时重点是“展露和灌输”,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由教师支配,教师与学生间彼此的配合仅仅保持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表面水平,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很少用英语和学生沟通,学生参加活动的可能性较小,大部分是独自回应教师的提问,碰到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一般直接公布答案,没有清晰地对答案做出解释。总之,大部分高职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中还是扮演着比较单一的角色,不擅长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不是很注重重要理论的了解和使用,教的方法理念单调,教法的相关知识不足。由此,大学英语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教得十分吃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
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应将自身视为学生学习中的领路人,用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清楚教学实践不可局限在课本,需按照学习者与学习的氛围选择和处理教材;授课时不拘泥某些单调的教学方法,可按照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习得英语的兴趣。
(二)高职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效果较低下
高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功利性较强,缺乏兴趣,基础较为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中的主动性不强,意志薄弱,迫切需要教师引起重视。在中学阶段,学生一贯依赖课本,依仗教师,总是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答疑,等待教师的指令。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厌恶“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划重点、学生背”的“单调式”“满堂灌”的教学手段,也厌恶教师整堂的语法讲解课和语言结构处理课,高职大学生期冀获取不断提高的学习空间,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学生的兴趣、 关注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上课时讲究方法,注重教学艺术。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普遍繁重 (以我院的英语教师为例,平均每人每周的课时量为 12~18节课) ,因此大多数教师更多的是忙于考虑如何讲解英语知识, 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往往缺乏认真考虑和对待,课堂教学艺术运用效果较低下。
三、提升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效果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水平
高职大学英语老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就必须拥有该学科的渊博知识,必须具有“一桶水对付一碗水”的本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作为教师,不但要熟悉自己所教的课程,还要了解所教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把握好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这样就能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新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用渊博的知识教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给学生提供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机会。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这样才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富有艺术的特征。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呈现途径。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教教材。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就必须潜心于教材内容的深钻细研,既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做深入的挖掘,又要从德育目标上进行细致的探索,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了解教材的潜在功能;全面考虑问题,深入理解问题,从教材的结构体系和整体功能上把握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展示人人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教学气氛的把握,用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的语言感染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仪容仪表、举止合体。
(三)合理安排课堂节奏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切艺术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应根据教学的本质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教学的快慢张弛,使教学活动具有一种内在的高低起伏变化。轻松、舒缓的节奏能够营造出活泼的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高职英语教师应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把握教学节奏。
(四)刻苦修炼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科学规范,思路清晰,恰当准确,情感丰富,生动形象,才能唤醒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语言艺术十分重要。只有基本功扎实了,语言表达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实质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在爱学、乐学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获取更多知识。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有着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英语教师应熟悉英语母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了解每个词语运用的具体环境和特定的词语或句子的搭配,将英语和汉语对应融合,做到教学言语的规范化和准确化。英语老师应该意识到英语是一种广泛性、通用性的国际交流语言,需要练就准确、纯正的英语口语和标准化的发音,这样才能将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内涵演绎得丰满,诠释得丰富,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英语,在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高职英语教师如能自觉地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就定会有益于愉快地胜任职务,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就定能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都获得舒心的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位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因此,讲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大标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