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工艺美术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艺美术相关知识

第1篇: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需要大量高素质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据2006年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显示,全省民族民间工艺产品97.91%以小型企业、手工作坊的单打独斗形式生产。行业分布不均,产业链连接薄弱,常因人亡技绝而出现人才断档。可见,云南及各边疆地区的民族工艺传承后继乏人。长期以来,一方面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固有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学术性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在边疆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培养高素质工艺美术人才,可以合理地利用民族地区的传统资源,进一步发挥调整结构、优化教育布局的作用,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探索迈出坚实的一步。这对于高等院校分类改革、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都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高校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定位目标

首先,由于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也因多元的民族文化及多变的地理地貌,边疆地区往往形成中原地区不可替代的文化特点。从民族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全面了解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与各种装饰加工工艺技术。以云南省为例,民族金属工艺、木刻剪纸、民族染织绣工艺与民族陶艺等专项技能都是颇具特色并在技艺沿袭中不可或缺的民族工艺美术类别。其次,从发展本土经济与开发民族工艺的角度考虑,工艺美术是边疆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重要因素,因此,与时俱进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要具备实践制作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其中,高层次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还应面向工艺美术专业研究与生产第一线,尤其是培养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做贡献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人才。其应以民族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定制以及具有地域本土特点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同时也可以从事工艺美术品相关门类的自主创业活动,如开设工艺美术品公司、个人工作室、高级定制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等。云南地处边疆,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交流的重要窗口。因此,立足于云南甚至东南亚文化特性,以云南本土化工艺美术元素及传统手工艺技艺为教学思路,并注重将传统云南民族工艺美术文化艺术与优秀的东南亚工艺美术专业知识进行关联性引导,使学生建立和运用民族化、区域化、现代化的开拓性思维,具备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的能力,是实现云南桥头堡文化建设典型、服务于国家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

第2篇: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民间工艺美术品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属于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品逐渐被忽视,部分民间工艺美术品不仅没有发展,甚至还出现了失传。这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极为不利,本文主要就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及对策探讨如下:

一、民间工艺美术品概述

早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主要是人们用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具体的就是通过手工制作结合简单的工具完成的艺术创作,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出了早期对艺术的追求。民间工艺美术品在现代生活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这种产业中涉及大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流通、销售以及服务等,并在这种产业结构中得到发展和继承。民间工艺美术品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们的精神文明需要,同时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民间工艺美术品有着本身特点,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包含的文化因素较多,人们在这一产业中享受到的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共享性和复制性;

(2)地域特色,民间工艺美术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扩展范围较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3)产业结构规模较小,发展受限,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制作成本高、规模小、速度慢,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这些都影响到民间工艺美术品的产业发展;

(4)产业发展有明显的层次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品主要消费人员有旅游爱好者、中层爱好艺术的收藏家以及富有阶层,不同的阶层对于美术品的要求存在着差异。

二、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的美术品一成不变,同时在外观质量方面不尽人意,但是当前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美术品的要求也是明显提高,不仅表现在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质量,而且表现在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内涵方面,现代人们的需求与实际民间工艺美术品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着不协调,这样民间工艺美术品由于缺乏创新,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小。

2)缺乏继承人,影响到美术品的艺术气息。民间工艺美术品是长期发展的结果,经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才走到今天,部分民间工艺美术品已经出现了失传,还有一部分民间工艺美术品现有的继承人年龄较大,而且数量有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继承人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放弃了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继承。这样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继承人将会越来越少。在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中现有的工作人员部分不具备技术要求,部分工作人员可能已经停止了美术品的创作,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艺术气息[1]。

3)民间工艺美术品原材料稀缺。民间工艺美术品由于鲜明的地域特点以及手工制作,大部分材料是美术品发源地易于获得的材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城市的迁徙,部分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原材料较为稀缺,具体的就是材料的质发生变化、需找难度较大,同时材料的成本投入增加。这样在原材料方面的稀缺影响到艺术品的生产。

4)民间工艺美术品保护得不到重视。民间美术艺术品的不重视是造成产业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部分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发展过程中一旦生产出新产品,市场上随之会出现高仿品,影响到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正常销售,另一方面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扶持,造成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入不敷出,制约了产业发展。

三、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长久发展的建议

1、政府扶持鼓励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通过政府的作用扶持和鼓励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做好地域范围内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保护工作,促进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具体的有: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域范围内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保护;

(2)建立民间工艺美术品继承人相关档案,对于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正宗继承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确保民间工艺美术品的长久发展;

(3)重视民间工艺美术品原材料的保护工作,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供应;

(4)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破坏民间工艺美术品、制造贩卖高仿产品的人员严惩不贷;

(5)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中的创新产品经国家权威机构鉴定后可申请国家专利,保护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2、在继承的同时强调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创新

民间工艺美术品不仅仅需要继承,同时更需要发展,而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创新则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具体的有:

(1)掌握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核心技术,并根据核心技术通过不断地创新提升技术水平;

(2)结合时代特点,分层次的创新民间工艺美术品,增加美术品的功能性和美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严格控制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力争精益求精,提高美术品的收藏价值,拓宽市场占有率。

3、完善相关政策,多角度促进美术品产业发展

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人员投入,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场地以及政策扶持,因此,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保护相关政策,进一步的调整完善政策,从不同的角度促进美术品产业的发展,具体的有:

(1)确定有效的融资渠道,保证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中的资金保障;

(2)强化基础设施建立,促进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消费;

(3)定期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扩大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宣传,提高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2]。

四、结束语

民间工艺美术品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异常,在当前条件下应该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保护和宣传,促进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的发展,满足当前社会不同层次艺术爱好者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需求,有力地推动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健康发展。

作者:潘晓光 单位:海峡消费报社

参考文献

第3篇: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当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财富逐步积累,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空前好时机。近几年,在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及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掀起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融入创新教学应用的热潮。改革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准切入点,结合教学勇于实践探索,走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子。

一、融合地方工艺美术创新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同的。从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都是由现存最早西周帛画、彩陶等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如今地方高校美术本科中国书画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与人才培养需求,将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较为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实践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独特而有质量。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作为我国陶艺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它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它早已具有中华文明和东方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龙泉青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青瓷融合书画装饰是青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瓷装饰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龙泉青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性和世界性,这为青瓷艺术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地方高校凭借着丰富的地方工艺美术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地方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创新的应用价值,使区域工艺美术和地方高校找到了美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契合点,高校美术教育合理地结合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融合龙泉青瓷装饰实践教学中,将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当今美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

二、艺术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凸显教学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运用艺术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凸显特色。

第4篇: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薛胜利,陕西省吴堡县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装饰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铜川市陶瓷协会副会长。现为铜川耀州窑文物复制工厂厂长。

1991年于耀州窑博物馆工作,同年进入博物馆下设的文物复制工厂,自此与陶瓷结缘。在此期间,他曾向陶瓷工艺专家、现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芬先生学习陶瓷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向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升科先生学习拉坯技艺和煤窑烧成技术,后向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禚振西先生、陕西铜川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先生请教,深入和系统地学习了耀州窑古陶瓷的相关知识,2016年7月25日正式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峰先生为师。充分利用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和馆藏陶瓷资料等条件,反复到博物馆展厅参观学习,揣摩耀州窑自创烧以来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耀州窑的发展烧造史、近现代全国陶瓷的发展现状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使其在釉料研究、造型设计、烧成技艺等多方面颇有斩获。先后设计开发了40余种造型,有20余款产品获国家专利。作品风格高古,功力醇厚,意境幽远,多次荣获全国性竞赛大奖,具有较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

对于古今陶瓷艺术精品的博览和艺术理论知识的广泛涉猎,让薛胜利开阔了艺术视野,加深了对于美的思考和认知。审美情趣的提高,使他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鉴赏及艺术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他的设计作品《室雅人和》加湿器,又可叫做《和人雅室》,整体以传统的耀州窑代表器物倒装壶、荷口碗、牡丹纹刻花大盘组合而成。主体部分取宋代青釉剔花倒装壶之造型,梨形壶身,上部作双蒂式假盖,系虚设,不可打开。顶端作飞凤式提梁,凤首指向壶口。壶口部为贴塑子母狮子,幼狮依卧母狮怀中,憨态可掬,母狮口张,作为壶口。壶盖与壶身连接处做一圈乳钉纹和一圈垂三角纹。三只荷叶形碗呈递进式组合于一组山石之上,下部以高足平面底托衬起整个结构。倒装壶最巧妙的自然是自壶孔内底注水的使用方式,水满后自壶流泻出,散落在片片荷叶上,最后一片荷叶盛满后溢出,下面底座再次承接。整个水流在循环中让空气湿润,就算是居于一方陋室,亦可感受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蒹葭飘摇,暗香浮荡之风雅。该作品将现代光电技术和养生理念结合,兼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身。彰显了耀州窑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又显示出薛胜利在艺术设计中对于传统元素自如的整合和对使用者身心的关照。国瓷泰斗耿宝昌老先生专门为之题词:水清莲洁,怡理人和。

薛胜利秉性善良淳厚,谦虚温谨,行事存利他之心,自然也是胜友如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先生曾说“年轻人的心胸似小酒盅,到壮年似一只碗,老年的时候,应似一口大罐。薛胜利方至不惑之年,却有常人和同龄人所不能及之胸怀”。其博大的胸怀和宏观的视野让他能将企业放于更大的背景中加以关照,使企业能够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和长远竞争能力。他虽鲜有作品出现,每次创作却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准。他对传统陶瓷文化深度的认知和对当代耀瓷文化发展有意识的担当,不仅让他在传承创新之路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更是推动了铜川市耀州瓷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为弘扬耀州窑的历史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熟悉的人都知晓薛胜利最为好古,每逢心仪之古瓷便斥资购之。它们年代不同,品相参差,或整或缺,薛胜利将其清洗整理后置于展厅当作标本资料,让人们了解古瓷的历史和工艺,更重要的向人们展示耀州窑的历史文化脉络。薛胜利认为实物资料更能生动直观的呈现耀瓷的内在本质,而这也是书本资料所不能及的。耀州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在长期历史演进中交相辉映所成,耀瓷文化亦是集结着数代古代耀州人的辛劳和智慧。珍藏一块瓷片,即撷取一段历史和文化,从它的身上能够了解历代陶瓷的胎质、釉色、工艺和题材。当然,一个“古”字的语义对他来说十分宽泛。它不仅意味着薛胜利对于年代学上的古老之物的喜好,更有他在艺术创作和企业产品生产中,立足传统根基,以传统耀瓷典范为标准,以往昔古法为导引,熔铸经典,启迪当下,对于“古意”典范式的追寻。

第5篇: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近3年我院中高职各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表明:中职工艺美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人数有下降趋势,高职动漫设计专业招生呈略微下滑趋势;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升学率呈下滑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选择升入高职就读,这也影响到高职的生源;高职就业情况虽表现出较好的态势,但其专业对口率刚达一半,而动漫专业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未达一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改行从事非所学专业的工作。以上情况除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还与各市、县(区)残联开展的各种技能培训有关,部分学员培训后直接就业。另外,还有部分学员因家庭情况限制,无法继续就学。此外,也与学院现行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关。总之,我院课程体系结构中存在如下一些亟须优化的问题,即:专业的选择与确定过早,学生盲目性较大,学习目标不明确;中、高职课程出现重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内容与学生需要、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等。

二、课程体系设置优化对策

针对我院课程体系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1.第二学年开始时,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愿自主地进行专业选择尝试取消报考时填报志愿的传统入学方式,避免按报考志愿中的专业方向直接分班。入学第一年以始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和专业通识课为主,即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基础、美术基础、音乐欣赏等专业通识课,并对全体学生进行各专业介绍的始业教育,从而使全体学生对各专业都有全面的和深入的了解。这一举措能避免学生只掌握计算机操作却不懂美术、或只会绘画却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情况出现,从而拓宽学生专业选择的余地,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这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最根本的措施。第二学年开始时,学生自主自愿地进行专业选择,同时专业教师帮扶、引导学生朝着适合他们发展的专业方向进行综合分析、评分、编班(进行专业分班考试)。这时学生对各专业已有一定了解,且能权衡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志向,能克服以往入学初定专业带来的盲目性,对保证教学质量及稳定生源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经专业分班考试,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考试分数及一年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宜的专业学习方向,更能保证其专业选择的合理性、科学性与稳定性。

2.合理优化中、高职课程设置结构以专业类别为主线将原工艺美术、装饰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和动漫设计与制作等4个专业整合为美术大艺术类,并在中、高职阶段侧重不同的培养方向,具体调整如下:中职阶段的工艺美术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工艺品设计能力,开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速写、设计构成、装饰画、书法、摄影、表现技法、泥塑、传统手工艺制作、电脑辅助设计、木雕工艺、金属工艺、纤维工艺、工艺品设计工艺、丝绸手绘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艺绘画设计与制作、装饰设计与制作、装饰雕塑设计与制作等工作,适合从事艺术品陈列设计、民间传统工艺的市场开发及相关单位的生产管理工作。中职阶段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能力,开设美术基础、设计构成、摄影、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广告设计、文字排版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创意与制作等课程。此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传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之能具备光盘制作、网页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合成、视频编辑、数码影像设计等能力。高职阶段的艺术设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家用纺织品设计能力,开设基础图案、中外纹样、丝网印花技术、扎蜡染技术、图案设计与应用、印花面料图案设计、床品面料图案设计、绣花制版设计、家纺产品款式设计与工艺、家纺产品配套设计、家纺产品陈列设计等课程。该专业注重培养具有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床上用品整体设计、家居配饰设计、家纺用品陈列设计、印花面料图案设计、服装服饰图案设计、家纺品牌设计与企划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阶段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动画概论、数字图形设计、艺用解剖与透视、场景与角色造型设计、动画分镜、动画运动规律等课程。该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动画制作、原画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场景绘制、分镜头绘制、三维建模、数字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宣传广告制作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如此调整专业设置后,专业方向更明确、更具体;专业体系更清晰,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也避免了课程的重复性设置,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

3.加大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加强课外辅导与课外小组活动,增加实训课程。首先,加大选修课的设置。选修课的设置可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这样不仅不会影响主修课程的设置,也能满足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需求。其次,加强课外辅导与课外小组活动,以弥补主修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第三,增加实训课程。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实训的机会;进一步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作用,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继续开发校内外新增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企业实训,更好地满足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需要。第五学期以校外综合实训为主,第六学期以校内项目整合实践及毕业设计为主,这种先校外、后校内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市场,同时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再通过第六学期的校内整合实践,弥补不足,夯实实践能力。此外,还要继续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强订单培养机制建设,按企业订单标准培养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三、结束语

第6篇: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高职院校;保护;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续困难,濒临消失。长期以来的自然传承模式日益显露其不足之处,而“教育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艺术类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其一,专业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开设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专业,这类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民间艺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注重技能传授,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传授实践技能,这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脉相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专业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其二,人才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师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文化素养外,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研究,有能力为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艺术类高职院校具备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拥有积极向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专业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实践技能较强,能有效地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三,地缘优势。受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分布在地市区域,可以融入地方本土文化,就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教师多来自本省,接触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一种熟悉感和本能的亲近感。有学者提出:“家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①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支点的传承作用。其四,资源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资源配置上具有突出的优势。高校普遍配置有图书馆、档案馆、校园网等硬件设施,艺术类高职院校还配置有各类实训室、展览室、大师工作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展示展览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场所。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多与地方相关企业长期合作,企业资源丰富,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市场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1.依托专业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

其一,设置非遗专业。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设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特色专业,既能凸显学校特色,又能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专业的设置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在专业设置前,必须开展一系列规范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湖湘特色,聘请湘绣大师刘爱云,开设了湘绣专业,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其二,开设非遗课程。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上,应立足专业实际,广泛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一是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接受民间美术、地方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针对通道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通道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或实践选修课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华经典选读、民间美术等,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其三,建立实践基地。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师生大多来自本省,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提供了人力资源优势。学校可以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也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建立实践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调研,鼓励学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可以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达到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依托人力优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第7篇: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小学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一、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艺术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培养具有民族认同感的人才。将中国传统艺术合理地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且可以促使其更积极地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身的力量。

2.提升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方面较多,既包含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一些基础性的欣赏教育。如,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泥塑制作,可以使学生在体验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传统艺术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和相关历史全面、细致地介绍给学生,并积极收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对其加以赏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专门的艺术展览会参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具体而言,将绘画、游戏等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艺术与相关美术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互动、利用多种现代化教辅工具为学生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与美术有关的传统艺术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将艺术技能与相关知识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具有积极影响。对于传统艺术而言,教师应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自行挑选方式进行鉴赏,体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同时,通过合理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科学地应用传统艺术。

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美术教学具有培养其综合素质、提升其艺术素养等作用。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可实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目的。现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捕捉美、欣赏美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有效应用策略

(1)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在将民族文化素材应用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对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树立现代化的美术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十分重要。基于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民族文化有效、全面地传授给学生。

(2)发挥民族美术资源的实效性

其一,丰富教学内容。民族文化素材的种类较多,将哪种或者哪些素材良好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以发挥美术教学的积极影响,是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教师在挑选和应用各种民族文化素材的过程中,应选择正面、积极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的素材;同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达到有效丰富美术教学内容的目的。其二,重视收集民族美术素材。在应用民族文化素材开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教师可以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刺绣、剪纸等艺术形式融入美术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愿了解和学习相关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对其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积极影响。

(3)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其一,提升题材设计的科学性。为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基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充分考量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倡就地取材,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合理应用本地的各种传统文化素材,可促使学生在开展美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直观体验等方式,更全面、具体地认识与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美术实践创作,可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教学实效性大幅度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传说、故事或者引导学生完成调查日记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美术课程学习;也可以通过服饰、电影、歌曲等多种载体,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美术信息,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从而使其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更灵活地应用传统艺术。其二,融入民族文化素材。在实际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传统艺术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合理地应用民族文化素材十分重要。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对民族素材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应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某民族为例,将其美术文化的特点、历史以及功能等相结合,随后将总结的知识融入美术教学。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瑶族服饰的过程中,既需要对相关的知识开展系统化分析,又应确保展示过程的完整性,还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此类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方法等。又如,在教导学生学习壮锦图案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探索和理解图案蕴含的时代意义,这对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2.实践应用分析

以中国传统皮影艺术为例,在具体开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阶段的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如,由于多数学生对皮影艺术的了解程度较浅,教师可以优先引导学生认识此类传统艺术,以带领其了解相关的知识为主,在实际教学中,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皮影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进而使其对皮影艺术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效率。

(1)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皮影艺术,感知皮影艺术的特点,促使其通过欣赏皮影作品的方式,了解皮影艺术的发展历史。随后,教师可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皮影表演过程中光和影的变化,明晰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将自身对皮影戏的感觉表达出来,培养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2)活动设计

首先,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类似《白蛇传》《杨家将》等学生比较熟悉的皮影艺术作品。其次,教师应准备好一套完整的皮影道具,包括强光灯泡、白布帘等。

(3)活动流程

其一,导入阶段。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博物馆皮影展示录像,使学生大致了解皮影艺术的风格、起源等。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为多个小组,针对皮影艺术的特色展开探讨。再次,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是否喜欢此类表演?理由是什么?”在该阶段,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对其新奇的答案予以鼓励。由于皮影艺术的历史较为悠久,个别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理解。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最后,在上述过程均完成以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请筒述你对皮影和其他文化娱乐表演的观看感受,再谈一谈这两者的区别。”其二,发展阶段。教师应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皮影作品,以《白蛇传》为例,同时设置问题:“画面上观察到的人物有哪些?分别在做什么?”学生经由观察和思考得出答案:“作品以《白蛇传》为原型,分别有白蛇、青蛇、许仙和法海四个人物。”随后,教师再次设置问题:“表演皮影戏时应该提前准备哪些材料?”学生经由思考后得出答案:“白色布帘以及强光源等。”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皮影操作过程并搭配背景音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皮影艺术的魅力;随后,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动手进行皮影戏表演,体会皮影艺术的神奇,再通过搭配童谣等方式,促使学生完全融入皮影表演,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其三,总结阶段。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中国传统皮影艺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皮影艺术,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进而培养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这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均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我国美术教学的影响较为深远。在具体开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细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其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也存在积极影响。

參考文献:

[1]舒亚亚.蓝白相映趣妙手传统生一论民间艺术在中职美术色彩教学中的应用.美与时代(+),2018(11).

[2]张艳华.浅析江苏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延续发展.美与时代(±),2018(9).

第8篇: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专业;中外美术史;教学改革

一、史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地位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它涉及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史论课程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学校给予的关注度不够,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史论课程就是了解过去,但他们忽略了只有掌握该领域的历史发展状况,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才能更好的借鉴传统,汲取设计创作的灵感,打下扎实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

对于史论课程,多数高校在课程性质上认定为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查课,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选用。还有部分院校将这些课程认定为限选课,学生在相关的几门课程,如中外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建筑简史、民间美术赏析、中国设计艺术史等,选择学习一到两门课程。

设计艺术活动偏向于直观表现,注重主观感受,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则感性认识敏锐、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则相对薄弱。这表现在学习中便是更热衷于设计创意、表现技法以及工艺制作的内容,而对于很难引起直觉兴趣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往往重视不够。对于上述的观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多数学生只专注于工具与技巧的学习和程序化应用,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学习方法。文字语言抽象,逻辑思维性强,他们不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邵大箴先生近期在某一杂志采访时,提出“目前的社会文化的整体风气是浮夸不实,出现一种庸俗化的倾向,是一种格调不高的俗文化的大普及”。在俗文化泛滥的大环境下,确实也需要对艺术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感觉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为他们将是中国未来的艺术发展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二、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理念

史论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讲清讲透撤相关知识,对授课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如果不能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容易造成学生被动的听和“累死教师”的结果,大家都会觉得很累,学生的抵触情绪更加强烈。这需要改变传统的史论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的听教师讲课,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

对于艺术设计的学生,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对于艺术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艺术流派画家及作品状况,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鉴赏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外部环境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初议教学改革的措施

现在的史论课堂大多是大量的幻灯片加上教师的讲述,更多的感觉是看图说话,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在课堂上很难达到共鸣的效果。课堂上缺少互动,课后也很少有作业。很多学生在课后没有思考和阅读的习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相关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参考教材的选择上,很多院校采用中央美术学院编著的两个版本的中外美术史教材,内容详尽、全面。但对于设计的学生来说,一般的课程计划只有32课时,课时有限,无法全面剖析两本教材。如果完全是按照时间的脉络讲解两本教材将无法完成课时计划。所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与相关教学要求来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就显得很重要。“如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作为一个课题,可以进一步拓展深入,体现出研究型课程的多学科理论借鉴、多方法运用的特点”。对这一观点,我深感必要。学生用书的选择至关重要。我校选用了皮道坚、邵宏两位教授编著的《中外美术简史》教材,这本教材注意到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如“青铜时代”这一专题,将苏美尔人、中国、古希腊的青铜艺术放在一起,分析比较。使大家在了解青铜器艺术的同时,对三个地区的这一艺术门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再比如将大概同一时间段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与中国明代的人文情怀整合在一个章节讲述。

(二)比较教学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在相互比较中充分显示出来。当然比较教学的教学手段,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挑战,是否更深层次挖掘事件形成的原因,是否更好的揭示艺术的本质,将艺术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相联系。这将全面考察一个教师的个人能力。

(三)探究型教学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如适当安排课时,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图片,以小组讨论、整理、归纳的形式完成课外作业。在课堂上让学生讲,教师听,集体总结,让学生们充分积极地参与学科的学习,大家共同探讨,创造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将艺术批评的氛围引入课堂教学。

(四)调整修课人数

以往的史论课采用大班合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混乱,这也是学生上课情绪不高的间接原因。采用艺术类设计专业自然班或两个班合班,人数不超过六十人的教学规模进行授课,为理想的教学环境。这一模式还需要学校的教务部门和院系办公室相关领导和教师给予协调和支持,才能更好的执行。

(五)多方面获取学习资源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具体学习。如讲解夏商周青铜艺术,可以选择到博物馆中观看青铜实物。讲唐代的三彩艺术,可以去洛阳观摩唐三彩的系统加工制作过程,如两次烧制,三彩彩釉斑驳的效果是因为第二次挂铅釉烧的原因。实地考察是单纯书本图片的升华。

第9篇:工艺美术相关知识范文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年出生于德国柏林,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腾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并于1919年开始担任该校校长。随后,格罗皮乌斯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公立包豪斯大学,并于1919―1925年期间亲任包豪斯大学校长。1937年,格罗皮乌斯移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他一生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讲究技术、功能和经济效益,对于现代建筑以及设计教育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富国强民的教育情怀

作为大学校长和影响时代的先锋人物,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以及现代设计教育有着极其深刻且独特的认识。同时,作为当时欧洲知名的知识分子,格罗皮乌斯始终在探索着一条以工艺美术提高全民素质,进而寻求国家强盛的发展之路。

倡导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在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教育理念中,核心是主张艺术家的感觉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必须相结合,从而设计出建筑与设计的新形式。格罗皮乌斯提出设计师应该“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并且不能只专注于艺术或是技术,而是要成为新型的“集画家、雕刻家甚至是设计师于一身的全能造型艺术家”。

他曾在《德绍的包豪斯――包豪斯的生产原理》中这样写道:“我们试图通过在形式、技术以及经济领域里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物品的自然功能与限制因素出发,创造出它们的形式……遵循物品的自身原则,遵循时代的特质,进行有机的设计避免罗曼蒂克的美化和技巧。”

教育兴国。格罗皮乌斯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教育来改变德国。在他看来,必须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学派来影响当时的工业机械化生产,否则任何一个学习建筑的学生都无法实现自己的设计理想。为此,格罗皮乌斯不辞辛苦、四处奔走,劝说当时的德国魏玛政府成立了包豪斯学校。格罗皮乌斯试图在包豪斯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学派,以此来改变当时德国的工业和贸易的发展。

提倡集中主义的教学。所谓集中主义的教学,就是将建筑、绘画和雕塑连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而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这里没有手工艺人和艺术家的等级之分,学校里的所有人都是平起平坐,从而在学校里塑造一个公平、民主的理想创作状态。

今天看来,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对当时的建筑、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提倡学生学习艺术设计不仅要掌握设计、造型和材料等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绘画、构图、制作和机械操作等知识,并预见性地指出,“就设计类学生而言,对新技术的生疏,影响着他们创造力的发挥,是阻碍他们进行设计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而工科类的学生常因缺乏审美能力和创意而使作品黯然失色,这是双重的制约与考验”。

引领现代设计教育改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市创办了“公立包豪斯学校”(后改名为“包豪斯设计学院”),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格罗皮乌斯在担任包豪斯学院校长期间,对传统的办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为以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格罗皮乌斯的办学宗旨中,核心是“强调艺术教育与大师主导的工作坊教育的统一”。格罗皮乌斯认为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艺术家不过是技术提高了的手工艺人。假定艺术是不可教的话,那么传承的只是工艺和技术,所以那些建筑师们、画家们必须回归到手工艺中去。

师资方面,格罗皮乌斯采用的是名师原则。为了实现“艺术和技术新的统一”,格罗皮乌斯广招贤能,先后聘用了当时多位知名艺术家与手工匠师为学生授课。他先聘请了里昂.费宁格、约翰.伊顿、杰哈特.马科斯三位前卫艺术家开展招生和教学工作。一年后,他又陆续聘请了保罗.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奥斯卡.施莱莫等画家任教员。这些知名人士的到来,使包豪斯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设计教育改革队伍。

在生源方面,格罗皮乌斯尽量使包豪斯学校的学生组成更趋于大众化。包豪斯成立之初在其学校纲领里写道:“任何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不分年龄性别,只要他以前的教育被师傅委员会认为够了,都可以入学,直至容纳不下。”

首批招生的情况确实如此,最早到包豪斯来上学的学生五花八门,三教九流,其中有中年男女、退役伤残军人、教师、艺术家,有在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或者雕塑的孩子,甚至还有大量要求学习纺织的女性,后因人数太多而不得不提高录取标准。

在学生实习方面,格罗皮乌斯设置了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场,有编织、木工、陶瓷、书籍装订等多个不同工场。这些工场既是课堂,也是车间和作坊。学生在这里可以获得大量实习的机会,切实加强技能训练。

在工学市场化方面,格罗皮乌斯很早就意识到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重要性。他提倡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使学生的作业同时也是企业能够销售的项目和产品。事实证明,这种工艺教育服务于工艺生产的办学思路,不仅能够解决学生个人学费的问题,而且可以反哺学校的教学。

实践表明,格罗皮乌斯通过尝试建立现代工艺设计的教育模式,大大促进了工艺设计教育的原则、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他的一系列办学举措,初步实现了工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和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器生产与手工艺生产在审美观念与文化传统上的对立问题,从而也确立了他本人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的历史地位。

倡导“艺”“技”双修

格罗皮乌斯之所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设计教育大师”,与其创立的独特的教学理念是分不开的。在实践层面,他为包豪斯大学设计了课程学习和工作室学习、教师任课与手工艺人任课的“双轨制教学”体制,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双轨制教学”机制,从而实现了“艺”“技”双修的教学功效。

同时,格罗皮乌斯还设计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基础课是包豪斯大学对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学生在入学之初首先要通过半年的基础课训练,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和一些基本的设计原理,然后再去车间进行为期三年的技术实践,学习各种生产技能。只有以上两种学习都合格者,才能获得“技工证书”,成绩优秀者可被选入研究部继续深造,将来毕业时可授予“建筑师”的称号。

他不止一次强调,教学中要注重各种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提倡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向当时流行的雕塑艺术和抽象派绘画学习。

为了让学生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动手能力,他明确要求,学校三年的课程内容,一部分是技术教育内容,学生必须到石工、木工、金工、粘土、玻璃、染织方面的一个工厂去工作,另一部分则是理论基础教育,包括自然界和人造物中形式效果的观察、作品的表现和构图理论方面的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并行,并且保证学生同时在工艺老师和设计老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