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软环境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应有的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与新农村建设前景相适应的文化类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复兴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转型形式植入到新农村文化中,可以有效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传统体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业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门类,农村人口在整个的河南社会人口中占据重要比例,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的发展一直也是制约河南社会经济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新农村建设在改变农村环境,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同时,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本质上并不应该是一种完全脱离农村社会根基的文化,一种完全现代化的、外来的文化对农村社会的改革的效能是有限的,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对农村社会文化的改革却落后于农村经济的改革,因此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通过改革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并且复兴传统文化的优良资源,将此作为新农村文化的根基,这样使得农村对于新的文化类型不陌生,也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村社会的文化状态,实现全面的农村现代化。
一、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项目是河南农村社会中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在河南农村中诸如习武、秧歌、庙会舞蹈等传统体育形式一直是河南农村社会中重要的体育项目,通过定期的参与到集体的体育项目中去,可以使得农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得到调剂,也可以使得农村人口在节庆时期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农业生产占据农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农民尤其是女性通过空闲的时间参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的锻炼效能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还有利于传统农村社会的稳固,传统体育项目除了个别项目之外,大多都是一种集体项目,诸如秧歌、庙会舞蹈等,通过参与集体项目可以让农民对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形成归属感,比如说参与庙会舞蹈,通常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庙会是以一定的自然和行政区域作为单位参与的,参与者通过一定的区域组织在一起,并且以此为整体与之外的农村社会进行文化、经济各方面的交流,因此农村对于这样的单位是有归属感的。
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的流动,河南农村的传统体育项目日益衰败,除了太极拳等个别地区发展比较好之外,大多数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出现了发展乏力的情况,秧歌、庙会舞蹈等一度被作为一种封建迷信活动所禁止,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被提倡,集体传统体育项目的消失。此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村社会中青年劳动力不足,在农村社会中老年和幼年的人口占据了农村社会的主体,这部分人口在从事农业劳动之外,很难再有时间和经历去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中。并且很多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他们受到疾病的困扰,也没有能力参与到传统的体育项目中,这些都造成了河南农村社会传统体育项目的衰败。
二、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相关性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末启动以来,对农村社会的改变实现而意见,尤其是对传统农村社会的居住形态的改变,现在在河南各地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和那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以自然聚居形态的农村社会,农村开始进行楼房改造,农民迁入楼房。这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是不能想象的。农村社会居住形态的改变,对农村生产、农村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对农业生产而言,传统的居住形态是以围绕可耕种土地形成自然聚居,在这种聚居形式下,农民可以较近的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料也可以较为容易的放置在农房中,并且散居的形态也使得诸如玉米等农产品有着充足的晾晒区域。这些都是与农村传统生产形式相融合,但楼房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村社会的这种生产形式,农民无法再将生产资料搬进楼房,也不能在将生产产品在附近进行晾晒。而且这种队农村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也是明显的,农民文化是以熟人社会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先生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形态时就指出,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以血缘关系构成整个农村社会的文化根基,父老乡亲这些血缘和非血缘的熟人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受到冲击。
传统农村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农村社会中,文化的改变相对于经济形式的改变要滞后的多,因此虽然河南的广大农村中居住形式和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一部分的农村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依然发挥着功能。新的文化形式也不应该是一种脱离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完全崭新的文化形式。在20世纪初等一批学者就开始探究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一种将外来的先进的农业生产科技引入农村社会,改变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技术的形式,将现代化的农村文化引入到农村社会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当时部分学者过于强调中国农村的落后,将农村中一切文化都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形式,忽视了农村社会文化的韧性,结果导致新的农业文化形态很难和传统文化形态相融合,从而造成了对农村社会改革的失败。
因此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也是需要通过将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功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将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建立一种农村社会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这对于新农村文化的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地传统文化形式,河南农村中也具有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复兴传统体育项目,输入新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形式与现代新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可以产生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文化形态。
三、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的现实路径
将传统的体育项目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相结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对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诸如秧歌、庙会舞蹈等形式的体育运动形式受到原来文化内涵的限制,现在很多地区已经没有这样的文化形式,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围绕着这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展开的,没有文化的依存,这些传统体育形式也较难开展。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强身健体的文化功能等内涵,实现其形式的更新。
其次在进行传统体育运动形式的推广,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消失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实现,而其重新的复兴则需要大量的推动,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实现,通过有目的性举办一些传统体育运动的项目的比赛等,有引导性的将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
最后是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形式的改造,将其纳入到农村社会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小培养农村人口从事传统体育的兴趣,通过学校的推广,扩大从事传统体育项目的人口基数。
总之河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新的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同时,通过复兴传统的文化形式,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植入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可以有效地实现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复兴,也能有效的将传统农村文化实现与现代新农村文化的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号2016―gh―15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洪旭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3).
[2] 张兴梅.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传统体育活动与文化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9).
[3] 姜娟.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优势[J].搏击(武术科学).2011,(3).
[4] 王进选,温路广,范杏茹.挖掘民间传统体育 构建和谐新农村[J].前沿.2010,(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健全和完善新农村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村是否能够全面铺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比较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消除思想上的障碍、加大投入、明确责任、完善监督体制等手段来保障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
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除了在经济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狭义的文化内涵,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内容,正确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可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能驱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发展。在当前西部大开发时期,除了关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着手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保持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在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对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
1.1文化产业的不同定义。
文化产业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就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
1.2本文文化产业的定义。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交换和传播。其外延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涵盖了文化财产、文化设备和传媒载体三个方面。
2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物质方面不断得到满足,而文化精神方面相对较薄弱。经济建设方面措施运行及取得的成果比较明显,而文化建设方面措施运行及取得的效果相对不够理想,致使目前西部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2.2西部地区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农村地区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建设。乡村青年长期外出打工,乡村经典传统文化建设逐渐淡化,直接导致了乡村传统文化的断层,从而使西部乡村大部分经典文化失传。例如:广西浦北县和邕宁县的“舞春牛”,在当地又称“闹春牛”、“唱春牛”等,是起源于明朝末期,至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舞春牛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主要寄托蕉乡人民的新年祝福,预示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舞春牛这项庆祝新年的民间活动,在20世纪末在广西部分地区春节期间表演的热度比21世纪的热度高的多,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广西浦北大部分地区在春节期间几乎没有舞春牛这项民间庆祝方式,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老一辈已经年纪大了,没办法继续舞,而年轻一代又没办法传承,导致这项民间特殊庆祝春节的活动技术正在逐渐失传。经典文化的传承,唤起人民群众对新文化建设的重视。(2)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设施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的物质硬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该地区文化设施的配置情况。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器材等,它对农村地区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虽然西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很迅速,但相对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解决,精神生活相对贫瘠。
3新时期背景下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新时期条件下,农村建设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
3.1创新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理念决定思路,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产生推动实践发展的作用。对于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而言,只有转变工作思路,才会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文化建设由政府统一包办的模式,代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新工作模式。也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文化建设由政府包办代办的做法,代之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工作新思路。政府的主题作用体现在做好文化建设规划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做好民众的宣传引导、投资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等。
3.2培养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深挖农村文化优势资源。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党员干部的组织和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建设科学合理,就能够团结群众齐心协力地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因此,培养一支为农村文化提供新驱动力、使广大农村群众得到实惠的农村党员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西部地区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中,而农村的文化建设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实践性课题。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已的社会现状,这使得农村文化建设难度更大。因此,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取得突显成绩,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和提炼的过程。但是我们坚信,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沉淀的基础上,在党和政府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政策制度的支持下,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必将迎来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崔巍.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4).
[2]王宝明.浅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4(22).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1必要性分析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提高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1)群众文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党的十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20字要求”。只有精神文明与物质水平实现同步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群众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精神支柱。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水平的群众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农民更深刻地领会到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思想与要求,从而确保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3)农村群众文化是传达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很好地将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与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使农民在生活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身的精神认识水平。
1.2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可将存在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高素质人才。农村的经济水平及生活便利条件等均低于城市水平,无法对高素质人才形成吸引力。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主要依赖于乡镇、村委会中的文化宣传人员及热爱文艺活动的村民,单一的文化活动无法很好地满足全体农民的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工作效率低下。第二,缺乏资金投入。相较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而言,国家的资金投入量相对欠缺,大多数农村的文化基本设施(如图书阅览室、活动中心等场所)严重缺乏。第三,缺乏群众基础。由于经济发展的掣肘,农村居民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认同度较低;且大多数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政府主导、群众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与文化活动的初衷相背离。
2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路分析
2.1打造高素质工作队伍,强化人才
人才是各项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主体,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应增加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工作激情的干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并适度提高待遇水平防止人才流失,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高素质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村委会也可在农民群体中直接提拔热衷于文化建设事业的工作骨干,工作骨干可深入基层,充分了解到农民群众的切实文化需求,进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更好地贴近群众需求,实现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在确定人才队伍后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强度,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进而实现农民精神文化水平的飞跃性提高。
2.2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强化内容
地方特色文化是农村居民所熟知的文化元素,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可提高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可度,为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便利条件。政府部门不仅要积极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与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的思想等先进文化相结合,还要实现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工作的吸引力,达到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目的。
2.3政府可与社会团体合作,强化资金投入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现象,政府可积极开发社会资源,使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应利用募集资金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对陈旧失修的文化场所进行修缮或重建,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条件,更好地调动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
在总理的诞生地——淮安区,则按照“一乡一品”的思路,整合资源,先后开发出流均舞狮、季桥诗歌、百姓舞台等文化活动;该文化局还将民间古曲“十番锣鼓”进行了创新,使之古今融合、韵味十足;与此同时,该区还将舞龙舞狮、小淮调戏台、健身舞等多个群众性活动有会机发展成群众性文化节,以此来全面进一步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但是,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发现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尚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首先,基层文化队伍素质不高、流失情况严重;其次,群众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第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第四,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传统音乐、戏曲)重视不足等。这也进一步阻碍和制约了淮安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二、淮安市师范院校音乐人才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
淮阴师范学院始创于1958年,是淮安市建学较早的院校,并设有音乐学院;该音乐学院先后在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声乐比赛、合唱比赛中获得大奖。该师范院校还通过鼓励、指导本校音乐专业学生深入到了农村基层进行实践,通过对基层人民大众提供文化产品的实践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创作热情,体验自我价值;如组织基层的小型音乐演出以及各种慰问、联谊演出等。其中,由淮阴师范学院及该院音乐人才先后在盱眙县、金湖县、洪泽县、清浦区、淮阴区、淮安区等农村基础组织发起的各类演出186次,参与的学生1022人次;另外,还有56名音乐系学生通过在各县、区的中小学进行了音乐教学实践。与此同时,淮阴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学生还在基层的实践过程中,还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如以淮安传统地方戏——“三刮调”、“肘鼓子”等淮海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传承、发展这些地方戏,还通过在淮安小学、淮阴区淮师二附小进行了小范围的教学实践;以此来避免了淮海戏落后的“口口相传”所带来的局限性,为该传统戏曲的传播、发展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三、淮安市师范院校音乐人才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促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
师范院校音乐人才通过在农村基层的各类音乐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音乐人才的实践能力、音乐创新能力,同时,还对推动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农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同时,师范院校音乐人才也是进一步推动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地方高校音乐文化下乡”、“地方高校音乐人才音乐服务”的带动之下,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村音乐文化的活力,推动新农村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同时,也可在通过加强师范院校音乐人才与新农村文化站、点的横向联系,来进一步改善农村音乐文化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
2、服务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增强新农村音乐文化底蕴
师范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音乐人才优势、以及音乐教育人才优势,可以与农村现有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彼此促进,全面提升彼此间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师范院校音乐人才还可以通过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增强音乐教师队伍,全面丰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为传承、发扬本地特色音乐文化也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师范院校的音乐人才还可以通过在基层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技能与素养,使之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
四、结语
关键词:新农村 法治文化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91-01
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地区是实现依法治国最终目标的根本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现阶段农村地区在法治建设基础方面已初具成效。但由于农村地区存在着人口多、地域广以及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新农村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农村社会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建设的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新农村社会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法治建设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有关法律尚未落实到农村地区,法律的空白对农民提高法律意识造成了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法治建设体制的不完善,使建设工作不能完全落实。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又一问题。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依靠经验甚至暴力解决。这是现阶段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矛盾纠纷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很多情况都依赖于农村地区村委会以及其他农村管理者的“人情评判”,这就使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建设存在落实难的问题,法治文化构建秩序较为混乱。
(三)部分地区法治文化构建基础设施匮乏
现阶段新农村法治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对经济基础的要求较高。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设施落后,现阶段新农村法治教育还存在落实难的问题。农民文化知识的缺乏源于农民文化水平的落后,农民文化水平落后源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如此循环看来,r村法治文化缺乏根源在于经济基础的薄弱。
二、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体系进行完善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便是法治文化建设体系的不完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存在断断续续、不成整体的现状,因此,填补法律空白,填充法律空白期,让法律不再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落地生根。构建常态化、协调运作的统一体系是提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对体系进行完善与升级,使现阶段法治文化建设得到整体性的提升。例如,农村地区社会工作者可以结合实际召开一次会议,对现阶段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有效的解决。
(二)加强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
在建设法治国家、加快建设农村地区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法治状态,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社会工作者在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宣讲时,应着重对村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法律问题进行普及,增强宣传的针对性,传播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使其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明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加快农村法律知识教育的整体性进步。例如,法律工作者可以着重对征地拆迁以及醉酒驾驶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讲解的方式可以采取打“组合拳”: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召开宣传讲座,定时村内广播,建立公众法律咨询热线、微信号等。
(三)提升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设施薄弱是现阶段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村委会也可以运用创新发展的理念,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吸纳资金实现“自筹”,夯实农村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的提升,教育程度也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整体性的进步。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是现阶段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影响,在我国农村内部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阶段应该从对农村内部法治文化建设的体系进行完善、加大对农村地区村民的法律知识教育以及与政府的财政部门联合,提升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这几个方面进行入手,有效改善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的法治文化建设状况,提升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金鑫,肖宇亮.校地互动视角下的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龚元园.农村法治建设的困境和路径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15(3).
1.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4]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6-20.
[5]郭敏刚,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6]PierreAndriamampianina.AzzedineSIMoussa.TheTrainingof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inFranceandChina:AComparativeAnalysisofCurriculaandAttitudes[J].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2005.51.(1).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沙雅县农村文化建设概况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农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参与时间少,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群众的业余时间选择看电视、听广播,受传统文化观念约束,中青年妇女平时以忙家务为主,很少参与当地文化活动。这些现象相对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活动场所设施配置等方面存在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时间偏少等现象。
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薄弱问题的原因
(一)各部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各级政府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软件建设方面的投入偏低,致使本来文化建设基础就薄弱的农村,更加捉襟见肘。文化站及村文化室仅靠中央和自治区专项经费来维持,文化活动开展不能保证正常有序开展。在人员素质方面,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年龄偏大、业务素质低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基层文化建设队伍整体功能较差。
(二)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这些干部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三、应对措施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人员素质较低等现状,都成为影响农民文化生活的突出问题。如何使这些状况得以改变,为农民文化生活添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度上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农民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各级地方政府要从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的行政考核制度,在县、乡镇政府岗位责任制年度考核中,加大农村文化考核的力度,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基层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努力保障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根据农村文化活动特点,合理配置基层文化资源和功能,逐步构建覆盖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让农民口袋富起来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充实起来。
(二)机制上满足农民多样化文化需求
送文化下乡,请农民自主“点菜”。建立政府文化产品采购机制,地方政府安排文化下乡专项资金,对下乡放映的影片、演出的节目、演出的团体,逐步实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要转换观念,改变过去免费送文化下乡、演出内容和演出团体上级部门指定、农民没有发言权的现象。要让农民自主选择所喜欢的演出剧目、影片以及其它文化活动内容。
针对农民求知愿望强烈的特点,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政府要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提高学用利用率,把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讲座、科技知识培训和经商之道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三)实践中挖掘和弘扬农村传统文化
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与农民有着近乎天然的亲切感。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农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
积极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吸引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特有的深厚的感情,更加广泛开展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包括传统的麦西来甫、叼羊、赛马摔跤等传统文体竞赛活动,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相映生辉,满足农民群众内在的文化需求。
(四)拓展农村图书室服务功能,共享农村文化资源“大餐”
拓展图书服务空间,让各级图书馆与广大农民“零距离”。当前农村,图书阅读已经上升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比较迫切的文化需求。由于管理松散、图书室不能正常开放,部分农家书屋、东风工程书籍被闲置在库房及一些形同虚设的图书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阅读环境,建立完善的区域性图书服务中心,增强图书的利用率和图书服务实效,形成覆盖农村的流动图书服务网络。同时强化业务培训辅导,让文化干部与村级文艺骨干“零距离”。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10-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园。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规范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道德,促使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得到较大的升华,而且有利于推动现代社会快速进步。同时,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便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一、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人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在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人是乡镇工作人员,而这部分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对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清晰的思维,难以适应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农村人民高素质人才缺乏,就算部分农村人民对一些文化活动感兴趣,也无人进行指导培训,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
目前,虽然国家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部分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只是一些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而当前农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难以满足当前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当前农村社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共享的局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三)农村人民文化意识薄弱,群众文化建设基础不牢固
在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村对此项工作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农村经济发展、历史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村人民文化意识薄弱,从而致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基础不牢固。
二、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增强农村人民文化意识
应该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应该制定适合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应该建立健全一些硬性的群众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更好的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农村社会整体文明建设,并且与各级村干部的考核指标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构建起良好的群众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同时,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强化农村文化教育,以此增强广大农村人民的文化意识。
(二)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建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合理增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优先安排与农村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建设项目,逐渐改善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活动场地、设备设施和网络硬件设施建设的现状。同时,还应该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和改进方式有效结合起来,强化基层文化部门与其他各个组织联合起来,以此吸引更多社会的力量来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有效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
(三)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队伍
在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针对当前绍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高素质人才、文化队伍建设不稳定的情况,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而向广大社会招纳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还应该构建起更多高素质文化人才下农村基层制度,鼓励更多高素质文化人才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全面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培训工作,从而构建起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紧密贴近群众生活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除此之外,还应该深入挖掘高素质文化人才,积极培养和引导更多文化中心户和示范户,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他们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中坚作用。
(四)大力实施农村特色文化战略,有效提升民族民间文化品位
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绍兴地区文化特色鲜明、民间活动丰富多彩的资源优势,高度利用绍兴地区音乐、舞蹈和曲艺等民俗文化资源,全面建设极具绍兴区域特色的文化。对全国其他具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文化节日,结合绍兴农村特点,全面打造绍兴民族文化活动品牌。同时,坚持保存极具生动活泼的特色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让绍兴传统农村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传承,并且赋予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促使其群众文化思想发扬光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效推动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同时,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便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松涛.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难点和解决方法探究[J].未来英才,2014(1):95-96.
一、“西山酒歌”的艺术特点
宝鸡市凤阁岭镇位于陕西省的最西端,向西与甘肃天水市北道区三岔镇隔河相望,位于秦岭与陇山的交汇之处,是先秦“陈仓渭水道”重要关节点。而“西山酒歌”便是广泛流传于这一地区的一种具有极强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酒歌,即饮酒时以歌代令或歌令结合的群众性自娱自乐的一种说唱艺术,它将民歌民调、民间歌舞小曲与行拳酒令相互溶合,从而形成了不拘一格、随性率真、唱词幽默朴实且寓意深长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民间艺术形态。从歌词的内容来看,主要部分来源于人们在漫长岁月中对生产、生活的察觉、感悟和理解,这类酒歌歌词诙谐幽默、抑恶扬善、劝化教人、寓意深刻;另一部分来源于民歌,唱词流畅朴实,内容丰富,唱腔优美动听;还有一小部分是古代文人的作品,世代流传下来,其歌词工整,唱法严谨。从曲调与发音来看,西山酒歌是我国民间文化的大聚合,曲调有当地社火戏曲调、关中眉户调、陕北民歌调、青海花儿调、四川号子调等等。音有南腔也有北韵。许多外地好的曲调、唱词与酒令在这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地方民歌——酒歌。
1.历史悠久的传承性西山酒歌是民间群众性自娱自乐的一种说唱艺术,没有固定的传承法则,只是世代相互传唱,延续至今。翻阅当地文史资料并根据凤阁岭镇毛家庄村的老人们讲述,西山酒歌最早极可能是源自先秦宫庭及军队,盛行于两汉时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2.外来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的特色西山酒歌,虽起源于西北地区,但由于主要传承地凤阁岭镇地处陕西省最西端,位于秦岭与陇山的交汇处,是陕西省的西大门,“陈仓渭水道”上的重要关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也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交通发达,商贸繁荣,但凡南来北往,西去东进的商旅都要在这里宿营驻店。因此,也就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注入了更多不同地区的新的精神和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东西南北文化的大聚合、大交融。所以,西山酒歌既有粗犷豪迈的当地社火调,也有苍劲悠扬的四川号子调,还有声色清亮、委婉缠绵的青海花儿调以及陕北民歌调等等各不相同的词曲音调。而这种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也就赋予了西山酒歌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又包容万千的艺术特点。
3.群众广泛参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西山酒歌形式多样,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不同的酒歌,有欢庆丰收时唱的《雀雀算账》,有朋友聚会时唱的《大吉利》,有结婚喜庆时唱的《闹洞房》《秦晋两国相交好》,有给老人祝寿时唱的《祝寿歌》等。还有一部分则是来源于民歌,如《石沟子担水》《女贤良》等。西山酒歌不同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酒歌,在当地,酒歌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里的人有酒必有歌,酒歌为当地的民众生活增添了许多喜庆色彩!西山酒歌是当地群众广泛参与并且适用于很多种场合的一种酒歌,像欢庆丰收、老人过寿、男女婚嫁、孩子满月、朋友聚会、乔迁新居以及过年过节都是酒歌登台献艺即兴演唱的好机会。西山酒歌并不是一个场合只唱一种词曲,它是喝酒人即兴唱起的,歌词也是可以即兴发挥的,唱起来风趣幽默,嘲讽戏谑,似乎天下万物、人间百事无不可入歌词,无不能成艺术。唱歌的人边喝酒边唱歌,兴致高涨时,声情并茂,前仰后合,手舞足蹈。歌者豪放的性格和澎湃的激情,将他们热爱生命、渴望美好生活的内心情感在歌舞之间表达的淋漓尽致。
4.具有非常强的教化作用宝鸡凤阁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村有酒歌,老人青年都乐,家庭祥和,邻里之间少隔阂,学唱酒歌,不偷不抢不赌博,尊天伦循事理过好生活,创新酒歌,政府支持,民众参加,好酒就唱好歌。”如此看来,群众在农闲时节除自娱自乐外,还能通过参加“酒歌”的创作和演唱,减少年轻人接触社会丑恶现象的机会,降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在创作和学唱酒歌的过程中,还能学到许多民俗礼仪和民间文化方面的知识,接受优秀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二、“西山酒歌”是西部山区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地世代流传,影响很大,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容易传播性,它不仅娱人娱己,还具有教化和引导民众的功能,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现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稳定基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新农村建设需要注入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内容,需要补充和构建和谐文化等先进文化内涵。而“西山酒歌”是陕西西部山区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互助的文化理念,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文化根基。农村是传统民间音乐产生的原生地,具有适宜的土壤与环境。当前,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1)西山酒歌这一古老的原生态群众说唱艺术形式,基本上是采取口授心记、代代传唱的形式往下流传,前辈艺人不断相继故去,后代艺人在传承记忆中就会不断丢失一部分。(2)后继乏人。由于现代先进文化娱乐形式的普及,传唱酒歌的人越来越少。加之,老一代艺人文化水平有限,搜集整理工作难度很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继承和发展农村民间音乐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是要构建与城市不同的文化空间、伦理价值观等。另外,文化能提升幸福指数,在传统民间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教化育人的资源可以传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支持。
三、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民族精神,其文化内容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民间音乐文化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其表现方式和文化内容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传承性文化。对于这些古老的艺术和文化内容,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推广艺术的发展,实现民间古老文化的现实价值。尤其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农村建需要有自身的特色文化作为支撑,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深入探讨和发掘,以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实现其对新农村发展的重要价值。首先,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责任。对于农村建设发展而言,农民应该有一份对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民间音乐的发展凝聚农民文化建设的力量,以农民的淳朴、勤劳、善良的美德实现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在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善于创设文化氛围。以“西山酒歌”为例,不仅仅能够通过音乐的表现来庆祝节日和丰收的喜悦,还可以通过音乐的本身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通过创作新的歌词内容,结合现代新的视听手段等形式,向农民灌输正直诚信的价值观,培养农民勤奋、团结、自强、奉献的主人公意识,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其次,农民参与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增进了人们的感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发挥了音乐文化活动的最大宣传作用。第三,作为文化建设中的音乐文化活动,净化了农村风气,农村留守老人参与文艺活动,对其身心健康也是极其有利的。
四、民间音乐的传承是推动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民间音乐文化是生于田间,长于地头的音乐文化,是农民自己的文化。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音乐文化已经出现断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传统观念以及淳朴民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有“文化下乡、深入基层”这样的活动,但文化下乡的固有模式只能惠及一部分农村和农民,文化下乡只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外促机制。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积极性、主动性。当前,农村文化落后,文化生活单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村文化落后,从表面看,是农民生活单调、生活质量不高;但从本质看,文化落后,抑制了农民的思想转变,阻碍了农民的观念更新。因此,加强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生活丰富起来,精力集中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全力建设新农村是至关重要的。建设新农村要依托于乡村群众,借助于农村文化队伍,激发出农村自身的文化建设活力,建设一支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通过他们的工作,教育农民,启发农民,继承优秀的传统美德,传播社会正能量,激发出新农村农民的自豪惑,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团结向上、纯朴向善的社会风气,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