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我国已进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快车道,迫切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探究精神,最大限度开发学生们的创造潜能。从20世纪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术的种类不断分化和增加,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合度越来越高。打开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就会发现美术课的内容在不断地深化和外延,但在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学好数理化,走天下也不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流行的的名言。然而像美术、音乐、体育、这些有利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科目却被称为副科,而备受冷落。
学习美术成了“不务正业”的代名词,把学好文化课视作唯一的正途。“孩子将来不做画家,不考美术院校,学美术没有用”这是很多孩子家长的心声。抱有这种思想的家长们就是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美术方面的爱好和兴趣,他们也大多不会给予支持的,自觉不自觉地打击了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再就是学习美术是一种高消费,笔墨纸砚,颜料及工具等开支都很大。将来就是考上美术院校,高学费也会令诸多平民阶层尤其是农村的家庭头疼。好多有美术天赋的学生也会因经济问题不得不放弃。学校不能正确处理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主科教学,把美术教学边缘化。有些学校尤其像农村中学想开设美术课,也会因师资的缺乏和设备的短缺,而难以顺利开展。
学生没有机会亲身感受美术的魅力和美育的熏陶。基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学美术界和社会各界应积极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教育的规律,创新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积极探索拓展美术教育功能。“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一个经教学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美术课程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来,让他们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扼杀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机会和欲望,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既满足其好奇心,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美术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寻求美术的教学资源。越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就越容易让学生所接受,从身边的事物和环境中感受美丽,发现美丽、创造美丽,甚至启发诱导学生设计十年后家乡、楼房、马路、乡村、学校的面貌……,这样才会使学生有更多新的意想不到的探索和发现,进而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通过灵活新颖的美术课教学,把绘画、工艺和欣赏融合贯通,开发利用各种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法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扩大知识面,逐步完善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对美育的认知和追求也在提高,美术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动手能力,科学准确地实施和推进美育工作,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使美术教育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爱心的园地,这是美术教学的未来趋势,更是在中学阶段全面科学开展美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论文摘要:民间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简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特征及其艺术价值,并提出了民间美术应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育中,以及中国民间美术对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它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浓缩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
1.1 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而存在的,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从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角度出发,即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将民间美术大致归纳为八类:民间剪纸、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皮影、民间玩具、民间陶瓷、民间雕塑、民间印染、民间刺绣与织锦。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
1.2 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象征与抽象概括的互动。所谓象征,是以感性事物本身所显现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联想到某种与感性事物相似或相近的抽象涵义,从而附加了许多人格化的意愿。 “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借物抒怀”,是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常见的手法。 民间美术善于将自然中的事物与美好的愿望相结合,并赋予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意义。
2)实用与审美的协调发展。民间美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审美性特点。 实用性是民间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审美是在实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反映着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念。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两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3)区域与原发工艺的创造。民间美术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密切联系,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劳动人民往往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看成是一个民族、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的才智象征。它不仅反应了这个民族的生产和习俗,也反应了他们的美学观点。就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美学观点不同,作品也各异。
1.3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是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诸如那些神话传说的鹊桥相会、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等,还有民间故事武松打虎等题材,通过民间能工巧匠的制作设计,将劳动人民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都融入到民间美术造型中,可见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
二、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2.1 培养学生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中国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品质,比如对装饰性的重视,对圆融和谐的追求,以及在线条、造型、结构、色彩、材质等方面就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美术。 此外,中国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如剪纸形象中的“喜鹊登梅”,外国人看到的只是喜鹊和梅花,但不知道这里的深层含义是象征吉祥。培养学生的民族的审美趣味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正是在学习和理解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趣味和品质以及对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与审美判断力才能得到逐步地提高,形成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 因此中国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 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内容。
2.2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创新能力
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都以因教育为中介而不用从零开始,但传承文化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文化。 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 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方法,汲取民间美术中的优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进行创新活动。 一切伟大的智慧,都来源于群众之中,民间美术既然是民众化的艺术,它里面所蕴含的智慧自然是最丰富的了。通过民间美术的欣赏,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和科学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和果敢的行为。尊重学生的创新激情和丰富的情感,鼓励学生锐意进取的冒险精神和批判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满怀热情的构建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审美教育的价值也恰恰在于此。美术发展史上的许多先驱无不是新思想重建的先行者,再才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知识经济和创意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
2.3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实践能力
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与培养创新精神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在具体探究中,寻找民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在跨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个人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化。 “心灵”与“手”是密切联系着的,心灵推动手巧,手巧又促进心灵。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学活动中, 基本都需要一些工具和材料,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体验民间美术的真正内涵。 其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性学习为主。 通过民间美术的教学与实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中国民间美术扩展了当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美术体验,在其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识的粘合剂,对当代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土美术;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意义与价值
乡土美术教育是近几年逐渐在美术教育中兴起是一种教育内容和途径,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乡土美术教育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地方院校美术教育的认可。通过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民族艺术保护意识,达到传承民族艺术的目的;同时,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以及高科技的快速推进,民间艺术岌岌可危的今天,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责任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显得更加重要[1]。本文就发掘乡土艺术与地方院校美术教育的联系,对其在地方院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及价值进行剖析,旨在全面推进乡土美术教育。
一、乡土美术作为地方院校美术教育资源的补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发掘更多的、新的艺术教育资源,并积极开展更多的校内外艺术活动,丰富教学活动。乡土美术本身就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发展,这使得的它们多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为当前地方院校美术教育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丰富课堂内容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地方院校美术教育课堂中融入乡土美术,并将其作为教育资源的补充,这在很大程度可以改善原有的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例如:将皮影、刺绣、剪纸以及雕刻、蜡染等乡土美术艺术带入到课堂中,这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学生的积极的到充分调动,使得教学氛围非常浓厚;又如:在少数民族的特有节日里,教师可带动学生参与到地方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中,或者组织学生通过写生的方式去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通过实地感受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节日,使得美术教育逐渐渗入到学生中,为学生的掌握美学知识创造有利条件,而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活动,也成为了美术教育的另一道风景线。
二、乡土美术可以培养地方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观念
乡土美术的形成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那些岁月里,前人们虽然没有今天这样丰富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他们的精神文化却始终不灭,并在生活及作业中无处不展现着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正是受到非洲当地黑人的原始艺术的启发,才成功创立了“立体派”绘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丰富的美术理念,其在绘画观念、艺术形式以及创作理念等方面都不受到传统美术的影响。通过在地方院校美术教育中带入乡土美术,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够突破局限,更加敢于挑战传统、打破拘束,以变形以及夸张等手法塑造更多的、丰富的美术形体,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角度和形象来展现美术。此外,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各种丰富情感和绘画理念汇聚,更加容易使其灵感被激发出来,让美术成为展现其情感的重要方法。
三、乡土美术可以充实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当前,不少地方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不仅开设了书法、油画以及国画等专业课程,同时为了普及乡土美术,也专门开设了这一课程,由于我国的乡土美术是一种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故其调节地方院校美术教育人文知识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乡土美术,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被打开,推动学生感受乡土美术文化和内涵,同时还可对学生的美术观念进行纠正[2]。学生对乡土美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感受到非常浓郁的民俗风气和文化,以及人们对生活态度、道德观念和美好意愿的表达,进而对乡土文化的魅力进行充分认识,而乡土美术中人际和谐以及崇尚美德等传统美德也必将推动地方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进步。
当然将乡土美术教育带入到地方院校美术教育中并不是用于简单的怀旧,更不是为了盲目的错位或跟风,其真正目的是为了让乡土美术的艺术形式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这在培养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所处美术环境以及成长背景上非常重要,可避免学生在全力追求艺术创新中,不受到外界文化浪潮的影响,以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展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此外,作为培养我国未来优秀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不仅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还担负在保护乡土美术文化的任务。总而言之,乡土美术是当代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方法,地方院校应当认识到其重要性,并积极研究其人文资源优势,使其能够更加顺利的融入到地方院校美术教育中。
四、结语
乡土美术的抢救、保护、弘扬和传承,是保护我国民族传统美术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护活态地传统文化血脉的关键。现目前,乡土美术可以说已经朝不虑夕,并且就发展情况上来看,其总的形势仍然呈现为持续恶化。为此,地方院校应当重视起乡土美术资源挖掘、收集以及梳理的重要性,并将其带入到美术课堂中,实现现代化与传统的对话,拉近时空距离,并通过某种有效机制促使其快速转型,为美术教育提供更多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使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一、现当代艺术对于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意义
世界现当代艺术迅猛发展,现当代的艺术品、艺术观念以及材料层出不穷,这些对于社会各个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或有益的启示,其中也包括美术教育领域。从事高中美术教育的工作者需要深思的是我们如何在现今教育中有选择地引入现当代艺术,现当代艺术在现今的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开放的21世纪,我国的美术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创造力”成为核心概念。而对于我们高中美术教育来说,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例如美术欣赏课教学,老师一言堂,既无多媒体设备、亦无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加之高考压力,美术教学如同鸡肋。因此导致学生无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创造能力较差等。而笔者认为将现当代艺术引入到高中美术教育中就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并带来新的理念和发展。而现当代艺术对于高中美术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通过当代艺术拓展高中学生的艺术视野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承载着文化历史的诸多信息,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欣赏一两幅画和单纯的绘画技能,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21世纪东西文化交融,西方现代艺术运动迭起,艺术形式、流派异彩纷呈,从宣言到行动无不标新立异,并且现代派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方式方法也是极为复杂和多种多样的。所有这些都冲击着现代人们的观念,激活人们的创意思维。学习现当代艺术本身就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伴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艺术的门类也会日新月异,表现形式也会更加多元。随着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目前我国的高中学校美术教育通过开设选修模块,如卡通、陶艺、版画、水墨、设计、摄影、民艺、新媒体等模块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实践,如在民艺模块教学中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再加上利用现当代艺术的创作思想、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们的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既注重了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又使其不断创新。又比如现当代艺术中讲求艺术品与观众的互动,在互动中了解艺术家的观点。并且当下我国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新型创意人才。美术教育可谓培养创意人才途径之一。因此高中学校美术教育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世界现当代艺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其看到绚丽多彩的艺术天空。
三、现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教育的策略阐述
首先,对美术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美术学科具有丰富的视觉形式和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以美育代宗教”的学术观点,这足以说明美育的重要性。我国当下的高中美术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中美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作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大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转变旧的美术教育观念,实施多样的美术教育方法。高中美术教育不再是教师的口言相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才是重要的。除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外,教师也应该重视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高中素描教学始终脱离不了静物、石膏像的临摹与写生。那么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校外,寻找一些比较具有特色的风景区,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写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传统的素描教学都是采用铅笔和素描纸进行绘画训练的,但是为什么素描一定要局限于固定的绘画材料呢?其实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笔在不同的纸张甚至布面上进行创作,这种教学尝试的结果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突破传统美术教学对学生创作思想的束缚。
再次,端正对待“艺考热”的态度,尽可能地避免“艺考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艺考热”的强烈刺激,美术高考的方式越来越形式化,这就相应地导致美术教育方式也越来越集中化和机械化。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破坏学生原有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更遑论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学校领导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成长。高中美术教师应该传授学生更多的美术知识,并不一定要局限于美术高考知识的范围,此外,学生也应该端正选择专业的态度。面对“艺考热”,无论是校方、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学生,更要明确选择美术专业的目标、原因,并计划好将来的发展,而不能一味地只图眼前之利而盲目跟风。
最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应在美术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工作好坏的评价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尽快构建起一个相对统一和完善的,充分考虑了美术教师工作特殊性的考核评价制度,传统的仅凭学生期末考核分数高低来评判教师工作绩效的做法必须改变。要将美术教师的课前准备、授课过程、课后辅导等多方面的工作整体纳入考核的范围,学校对于那些教学认真负责、工作表现突出的美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彰,由此激发美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和智慧,从而提高美术教育的品质和质量。与此同时,在学生学业的评判上,教师同样要尽可能全面地评价每位学生,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应杜绝仅凭某个画面效果给分的不良现象,学生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同时以正面肯定和积极鼓励为主,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自己在美术方面的潜质和长处,引导他们在美术学习中体会到探索自我和发现自我的快乐和价值。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人类世界发展中势不可挡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迅猛发展信息交流技术以"润物细无声"之状态深入人类现实生活及精神世界中,使得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交往关系更为密切,经济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形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地球村”。
在此社会背景之下,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延续途径也直接受到了全球化进程的巨大影响,呈现出如下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教育凸现“融合性”。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各国之间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经验等教育信息迅速传播,达成教育共识,产生了由具备共同特性的教育软件、教育硬件组成的“国际型教育模式”,充分展现出“融合性”特点。第二,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趋势对全球教育发展影响重大。发达国家的教育以其强大的经济基础为支柱,对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导向性作用。
美术教育是由美术本位出发,以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其对于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增强其审美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完善其道德情操为基本目的的具有特殊功效的重要学科。因此,就全球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而言,其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都不可避免地集中显现了全球背景下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之特点。以怎样的角度和方式看待处于全球背景下的我国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
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其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而审美功效处于美术教育诸多功能之首要位置,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的价值的重要特征。美术教育现实意义的核心是美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效。一般而言,美术与审美具有相互生成的密切关系,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更不能将其等同于因果关系, 人们只有通过亲身体会到美术所蕴涵的美感,才能鉴赏美术作品,深刻品味美术作品,进而创作美术作品。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使美术的其它功能得以真正地实现。
美术教育还肩负着审美教育之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的感受、鉴赏、表现、创作能力的教育活动。全球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的审美功效受到了多个国家教育部门的肯定和重视,如: 美国政府在1994年,以法律形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项法令将美术(视觉艺术)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并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使得美术教育中所蕴涵的审美功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国自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所开展的课程改革中也多次强调了美术教育审美功效,并制定了相关措施以确保该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球化为人们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急剧膨胀的“拜金主义”和“逐权主义”。因此,美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育可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自由、自觉、主动、能动的美术活动中逐步树立主体意识,形成健康正确的世界观。
全球化背景下的“博雅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界致力推崇的教育模式,是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立足点。而美术教育作为博雅教育中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方向对其它相关人文学科,如:艺术思想、美学、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其功效不仅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学科的发展进程。因此,美术教育对“博雅教育”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美术教育资源,才能真正达到中国美术教育的目的。对我国本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推动全球背景下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探求美术教育工作中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平衡是全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发展之关键所在。中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开放、积极的姿态吸取外来美术的有益精华,以新世纪的视角对中国本土美术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又不失传统底蕴的中国的现代美术文化建构。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应当明确“培养独具中国特色的美术人才”的办学目的,建设独具特色的、面向世界的、现代化的中国美术教育体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在坚持核心体系的教育价值观下开展工作,让传统渗透到每个现代中国人的血肉之驱和日常生活中,在融入全球化大潮的同时,创建中华民族新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中国 56个民族多元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以拓展学生视野,以实现对青年进行具有我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由于我国的美术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处于学校教育的附属学科的位置,被视为茶余饭后的“甜点”,而忽略了该学科所蕴涵的审美功效、德育功效等重要价值,导致了美术教育工作者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冷落,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经费被挪用的尴尬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致使美术教师对专业理论研究热情降低,对美术教学工作产生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最终,使得我国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处于滞后状态,丧失了其对我国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本应具有的理论指导功能,造成现阶段我国美术教育理念落后、美术教材陈旧、美术教学模式单一的状态。
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部门应在正确认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功效的基础上,加强对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政策上为美术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护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美术教育发展方向,加强对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增强与国内外美术教育领域中理论研究方面的交流工作的力度,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应时展需求的美术教育理念。只有切实地将以先进的美术教育的理论指导美术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改善美术教育现状、改变现阶段我国美术教育所处于学校教育附属学科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 素质能力 意义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 特别是在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能培养学生正直的人格和尊重他人的态度,能使学生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科学、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因此,美术教育应当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人的智力由各种能力组成,其中最基本的有以下五个要素:
观察能力:人的观察分为三种类型:㈠观察的综合型,这种人侧重观察事物的整体,而对于细节注意不够;㈡观察的分析型,这种人善于观察事物的细节,而对于事物的整体注意不够;㈢观察的分析――综合型,这种人既注意感知事物的整体,又注意感知事物的细节,一切立志成才的青少年都应努力培养这种观察力。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记忆能力:这在人才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的记忆潜力很大,世界上即使是记忆知识最多的人,也仅仅开发了记忆潜力的1%。美术教学中设有专门的记忆画课,是专门培养记忆能力的,这又证明美术教育在智力发展上的特殊作用。
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敏捷性,而思维的独立性更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美术教育,尤其是创作课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想象能力:想象是在人的大脑中把过去形象进行加工所产生的一种新形象。一个人在工作中若缺乏丰富的想象,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因此,想象在任何创造性劳动中是不可缺少的。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绘画创作和创意绘画及设计,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
实际操作能力(或表达能力):一个人只有认识能力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是难以成才的。大家知道,许多科学家,虽有助手和学生,但也都要亲自动手搞实验。美术教育中的画画,各种手工劳动和手工制作,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
人的智力结构中的五个要素各有一定作用,但都有相互联系。全面发展人的智力,是指五种基本能力都应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美术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这五种能力的,它对其他的课程不仅没有害处,反而更加促进其他课程的发展。
普通教育同高等教育(即专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就在于它实施一般的基础的教育。普通美术教育是多元的体现人文精神的一种社会活动,也就是说美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艺术的熏陶、素质及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这四者是相辅相成,又是不可相互代替的。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审美教育,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各种形式的审美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美、热爱美,并且要通过种认识和热爱,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按着美的规律去改造我们的生活,改造我们的世界。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人们也借助于美的规律塑造着自己的心灵,使人的灵魂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人们认识了美,并且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主观世界。
美育与智育是相互促进的。要提高审美能力,就需要学习文化,增进科学知识。科学文化的修养越高,审美能力也会越高。反过来,审美情趣的提高又表现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和追求。绘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工艺美术教学能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工作习惯,创意绘画和设计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与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为培养和造就未来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好处。美育与体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从广义上讲,一切美的都应该是健康的。健美的体魄,健美的思想感情,是人类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是不可分割的,健美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欢乐的青春,欣欣向荣的朝气。
在学校果学生通过美术教育,逐步学会和掌握什么是线条美、协调美、对称均衡美、变化统一和色调美。这些美对学生取得健壮的体型,端正的仪表,高雅的服饰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创造性是人的一种本能。特别是在少年儿童中,创造的本能,探求的本能和构成的本能是很强的。因此,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他们共同的心情。正因为如此,在中小学里,实施美育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审美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本身的创造能力和他们自己的创造物,认识现实的社会和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可见,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是把自己的意志、道德和审美理想以及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统一在一起进行的。因此,我们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一定要加强和充实美术教育,深入地研究、说明和宣传德、智、体、美的相互关系。
现阶段,国家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诚然,美术教育应该占有很重要地位,是必不可少的。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好坏,不仅仅是看他卷面上的分数,而应该跟他的行为和实践能力相联系。现阶段,社会充满竞争,需要适应性强的人才,如一味追求卷面分数,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要想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是很难的。
美育的内容概括地说,就是宣传好的文化思想、道德风尚,抵制形形式式的精神污染。美术教育是整个美育中的重要部分,因为美术的很多要素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人们的吃穿住都离不开美术上的造型、色彩、线条、明暗等诸因素。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看到“乡土”二字便会有一种亲切之感,若是背井离乡多年,更会勾起无限的思念与怀想。“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对故土的思念与眷恋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它溶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灵魂的栖所,精神的家园。曾几何时,我们在追求都市的繁华与绚烂中远离了那片乡土,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西方出现了渴望远离工业城市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回归大自然。中国的艺术家们在短暂的追慕西方现代艺术的余晖后,认识到割裂民族传统、逃避社会现实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读者,只有找到本土艺术的根基,才能培植出民族艺术的参天大树。于是,他们在艺术领域展开了回归深广厚重的民族文化土壤的寻根之旅。再次踏上生我养我的这块乡土,我们定能探寻到它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
1.乡土美术与民间美术的区别与联系
提起乡土美术,我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民间美术,它们都含有指代那些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意思,因为它们既有概念上的差异,又有着内容上的相同或联系。
“民间美术”是由“民间”与“美术”两个概念组成,作为“美术”的限定词的“民间”指由平民、常民或劳动人民自行组织、创造和拥有、享用、管理的东西,它界定了这种美术形态的创造环境、创造主体及接受对象:民间美术是生长和发展于传统下层民间社会的,其创造主体是包括一般劳动者、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劳动群众,接受对象也是平民百姓。民间美术在古代是相对于贵族的宫廷美术、士大夫的文人美术和佛道等的宗教美术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于专业美术家及其创作而言。
“乡土美术”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人们对该地方产生了特别深厚的感情并受其影响。“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对于长沙人来说,长沙是其乡土,此人到了外省,则湖南可算是其乡土,有一天他走出国门,则整个中国都可算是其乡土。但是,一般意义上的乡土的范围最小可具体到乡镇,最大不超出省的范围。因此,“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尽管民间美术与乡土美术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差异,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乡土美术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属于民间美术,因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大多根植于农村社会,创造这些作品的是以乡村民众为主的劳动群众,同时,民间美术又包含着各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正是不同地域的乡土美术构成了民间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
2.乡土美术的内容
乡土美术的内容极为广泛。首先,它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存在,是最广泛的审美对象。其次,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是构成乡土美术的主要内容。这包括生活中的用具如陶瓷器皿、竹木器皿;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用于衣饰的印染花纹、刺绣;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剪纸、织锦、绘画、儿童玩具如泥塑、面塑和娱乐戏曲中的皮影、木偶等;在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如元宵、清明出现的花灯、风筝,婚丧嫁娶中用来渲染气氛的物品等;用于宗教信仰中的各种神的雕像如财神、观音和各种门神版画等。
二、乡土美术的意义
1.乡土美术是各地历史的见证
乡土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们创造历史的物证,它能为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而又形象的史料。过去我们都是从文字、典籍中了解艺术史,然而这种艺术史是史学家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艺术史究竟是怎么回事,过去流传下来的乡土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最真实的讲述者,它讲述着世代人们曾经怎样地生活过,当我们看到这些物品的时候,会想起昨天,正是这些东西将历史与现实贯穿起来,正是这些昨天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位置所在。然而,也因为乡土美术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与条件,当这些环境与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们也随之退出历史的舞台。虽然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当它们消失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历史的物证。
2.乡土美术是乡土文化的标志,多元文化的因子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文化人类学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从人类差异的研究,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新可能性会产生灵感。”多元文化的形成是单个的地域文化和谐共存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多元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生活中会受到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空间位置及特定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因而在文化上会表现出地域差异。乡土美术蕴涵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而地方特色正是体验人类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之所在。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因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容易被其他形式的文化所同化。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介绍乡土美术及各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美术,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持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识。
三、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当中,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乡土教材,实施的效果各地不一。有些省编教材中设置的民间美术内容,有一部分与乡土美术相吻合,如“陕西省编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共设置民间美术课内容二十八课,涉及三十余种民间美术形式──例如小学第七册中第九课《剪不完的黄土情》,就要求扼要的给学生讲述剪纸艺术在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中学第三册中的名作欣赏《陕西皮影──铡美案》……”①虽然这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乡土美术,但数量十分有限。有些地方补充了乡土美术内容,但只把它作为自学内容,并未将其作为正式的课程纳入课堂教学,实际上是认为可有可无,没有认识到它的意义与价值,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对西方美术知识了解很多,但对本乡本土的美术知识了解甚少。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补充乡土美术内容,对于乡土美术的教学还是处于空缺状态。
在大学和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中央美术学院于1986年成立了民间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开始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乡土美术的教学与研究也仍然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对于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闲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四、重新认识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将乡土美术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这对于乡土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城市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1.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美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
“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设计师”是现代设计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本土特色文化中非常多的元素、理念和信息可以为设计所用,为诸如建筑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各个方面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因为大量的乡土美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审美需要而创造的,相反,是人们创造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这种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结合正是设计的最高理念。乡土美术造物思想中的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对材料的选择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来源于自然同时又适应自然,与环境相协调,这种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的态度──尊重自然,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是我们倡导的“绿色设计”的宗旨。另外,乡土美术在各地风貌不一,因为它是当地人们审美观念、民俗习惯、文化心理的反映,设计必须满足接受对象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必须关注地域文化并与之相协调是乡土美术给我们的设计思维带来的又一启示。
2.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各地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如春节、元宵节时各地都有花灯等用于游艺活动。
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3.乡土美术是审美教育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材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乡土美术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生活中的美术,是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的生动体现。从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如今天这样丰富,但精神生活并不贫乏。乡土美术中的生产生活设施、日常用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今天我们在美术馆、博物馆才能看到的东西,被我们供奉为杰出艺术品的东西,以前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样说来,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与艺术更容易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我们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
4.乡土美术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皮影与木偶本身就是戏剧形象,由演员操纵形象,伴以演奏,并以唱腔道白体现剧情。南北各省的剪纸都普遍接纳地方戏曲的故事形象或直接模拟皮影人物,这些戏曲又往往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乡村美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乡土美术能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城市的学生,伴随他们长大的往往是一些工业化生产的玩具,或者也有由父母带着去博物馆参观一些艺术作品的机会,但这些是与生活相隔离的,他们缺乏与自然广泛接触的机会。而乡土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因此能增加城市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同时也是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由于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农村社会的变革速度相对缓慢,因而这些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同时,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如一些俯拾即是的泥块、木料、竹子等都可用来作为泥塑、木刻、竹雕、竹编等创作活动的材料。而且,农村社会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在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如诞生、结婚等时候举行重大的庆祝活动,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出现,来渲染喜庆的气氛或祈祝吉祥如意,这些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是发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以乡土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必定会给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条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初中美术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要求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加专业化,不仅做到对义务教育的理论教学,还应该做到合理的知识延伸,在开展美育能力教学的同时从其他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学习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等。
一、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审美教育,简单地来说,就是老师在充分利用一些优秀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逐渐提高,最后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某著名诗人曾说过:“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多少个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出积极乐观,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虽然初中生的未来理想并不一定从事美术事业,但是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较高的审美意识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对整个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
1.创设生动的情境
老师进行审美教育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课堂教学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审美教育的形式之一,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美。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到美术课堂中,在美术赏析时,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例如,在学习《北京故宫》一课时,某美术老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观看大量北京故宫的图片,在欣赏故宫美景的同时,还可以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此景雄伟壮丽的同时,还可以在音乐中进行赏析,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转向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该美术教师还将《巴黎罗浮宫》一课和此课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可使学生更好的将中、西方的美术作品作对比,形成鲜明的文化差异,感受到美术课堂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学生也充分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美术科目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是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带来的重要意义。
2.符合学生自身特点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音乐、体育以及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主要课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不但具有幼时的天真、幻想、可塑性强的特点,还出现了青少年的某些特征,如意志力不坚定、控制能力差等,这些特点都说明初中生教育过程的艰难性。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心需求,结合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提高的同时,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3.结合实际生活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老师需要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培训,即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同时,更注重良好人格的培养。例如,一部分学生盲目追赶潮流,认为“染成黄头发”才是美,暑假时更有学生忙于“整形”“染发”等,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表,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什么是美”的讨论,并利用某些画家刻苦的求学经历,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仅是艺术培养,更是对学生心灵洗涤的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的审美培养尤为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养成学生对美的事物主动欣赏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积极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莉丽.关于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性审美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是衡量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标准,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不断地促进与培养。审美是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内容,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层次标准。如何评价和判断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与价值内涵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与理解。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其一是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课程安排。审美课程是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通过沟通理解审美能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统筹与安排,才能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教育的素质能力。其二是加强工艺美术实践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尽管当今工艺美术多为实践操作式的指导,但是缺少理论指引灵魂的实践操作仅为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并不具备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含义。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多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
1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审的是工艺美术自身,美化的工艺美术作品自身。审美的含义在工艺美术这样的艺术环节当中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停留在审美素质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艺术家。如何使工艺美术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手工制作的饰品,不论采用的机械有多少,其原始内涵中保留的手工痕迹已经手工程序都会让饰品具有十分特别的粗糙质感,这种质感实际上是手工制作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审美内容;再比如当今的壁毯设计,完全的在网络图片库寻找基础素材,然后通过将基础素材加工,找到工厂进行壁毯编织,试问这样的壁毯即便是机器制作效果再好,图片再精美,整个制作过程却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样还能够叫作工艺吗?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壁毯依然属于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如何展现和表达审美价值,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去诠释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内涵。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的价值;二是工艺美术的艺术美感;三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美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够完全构筑起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涵。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往往还说明了工艺美术教育充斥着诸多美学的探讨,正如上述我们在壁毯工艺的实例中所列举的那样,在壁毯完全的电脑和工厂处理下,这样的壁毯美在何处,可能要从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理论审美来探讨,也就是现代化的壁毯装饰性。从装饰性看工艺美术的审美,需要架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点滴基础之上,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具体外物叠加上,认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种种内在表现和处理的相应过程与机遇,我们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也要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感念和意义,其中既包括工艺美术的基础观点也包括工艺美术的全称跟踪式美学含义,让审美与装饰结合到一起,即把现代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装饰结合起来看,才能够具备现代派系下的审美。
2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工艺美术审美的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艺技艺的审美素质、对艺术价值的审美素质、对艺术美学的审美理念。所谓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从传统手工工艺发展而来,现代依然还能够完全保留,并且突破现代化的阻滞的是西方的皮革工匠以及金属工艺匠人。这些匠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的,甚至一些专业的器具也是手工的,这就构成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实际上这样的技艺在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当中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因为失去了传统工艺创作的土壤,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认同,故而失去了前进的价值和能力,也就逐渐地消失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找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种价值存在和价值感。现代化是从西方延续发展而来,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甚至完全是一脉相承,如德国的木工工具和铁匠工具,其专业的工艺工具制造实际上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延伸,自身也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境界中推断出工艺美术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从这些基础要素出发来判断当代工艺美术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那么刚刚论述的这段认知论实际上就是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一个体现,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艺美术的技艺内容包含着去看、包容着去看整个历史过程,也就不可能把握当代,知道现代的美从何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美。工艺审美的素质是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各种基础内容的,也就是从自身来看待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工艺案例,在大量的专业积累下才能够形成和培育出一个具备发现美的双眼。我们看待这样的工艺美术,从工艺的细节,如切割、抛光、纹路、用料、细节设计等等各种细节的元素都说明了工艺美术审美的具体内容需要从自身来看,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工艺美术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体系,在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体系中,如何判断工艺属性的内涵,把握其深刻的事物本质,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推动价值审美观念提升的重要方式。观念的不断攒机,实际上是在重重内涵方式认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把握价值审美的关键要素在于把握住工艺美术的价值核心,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所需要衡量和权衡的重要发展点。
3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明确了审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两部分重要前提内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提升的路径。这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审美思想的提升,一个用煤气炉废物制作的烤箱,通过焊接把手制作金属支架,其涵盖的内容肯定是美术价值的一种极端体现。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培养体系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美学审美素质上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基本的价值创造也就不会存在基础的教育素质培养体系,建构这样的体系需要全面的,从理论铺垫,再到艺术实践,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的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价值基础来源于审美素质全方位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深厚理论基础的铺垫,全面实践下的创新思维推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利用审美能力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带动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强化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启雷.论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功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2]徐丽云.论传统工艺美术对当下地域性居民审美意向建构对策——以芜湖铁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76.